竹枝词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合集下载

《竹枝词二首》刘禹锡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竹枝词二首》刘禹锡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竹枝词二首》刘禹锡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竹枝词二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

刘禹锡传世作品中,有竹枝词十一首,分两组,这两首诗是其中一组。

第一首诗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

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

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

第二是不像第一首那样以谐音写含蓄情事,而是从身居蜀地耳闻巴人歌唱自然引发怀乡幽思。

全诗风格明快活泼,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俗特色。

作品原文:竹枝词二首⑴其一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踏歌声一作: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⑵。

(却有晴一作:还有晴)其二楚水巴山江雨多⑶,巴人能唱本乡歌⑷。

今朝北客思归去⑸,回入纥那披绿罗⑹。

词句注释:⑴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

又名《竹枝》。

原为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创作新词,多写男女爱情和三峡的风情,流传甚广。

后代诗人多以《竹枝词》为题写爱情和乡土风俗。

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⑵晴:与“情”谐音。

《全唐诗》:也写作“情”。

⑶楚水巴山:楚水:①水名。

一名乳水。

即今陕西省商县西乳河。

楚水注之,水源出上洛县西南楚山。

昔四皓隐于楚山,即此山也。

其水两源合舍于四皓庙东,又东迳高车岭南,翼带众流,北转入丹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丹水》)。

②泛指古楚地的江河湖泽。

巴山:①大巴山。

巴山夜雨涨秋池。

②泛指巴蜀一带。

楚水巴山:泛指蜀楚之地的山水。

⑷巴人:①古巴州人。

②古曲名。

“《阳春》无和者,《巴人》皆下节。

”晋张协《杂诗》之五试为《巴人》唱,和者乃数千。

此诗中指古巴州人。

⑸北客:作者自指,言客有思乡情也。

⑹纥(hé)那:踏曲的和声。

刘禹锡另有《纥那曲》:"杨柳郁青青,竹枝无限情。

周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

"踏曲兴无穷,调同词不同。

愿郎千万寿,长作主人翁"。

绿罗:①绿色的绮罗。

《竹枝词》翻译及全诗赏析

《竹枝词》翻译及全诗赏析

《竹枝词》翻译及全诗赏析竹枝词十二峰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

青枫江上孤舟客,不听猿啼亦断肠。

注释十二峰:指巫山十二峰。

瞿塘:即瞿塘峡,险峻为三峡之首。

孤舟客:作者自指。

赏析竹枝词本为民歌,大抵唐人所写多为儿女柔情,或离人旅思;后世所作,除上述主题外,多歌咏风俗人情。

这首竹枝词为作者舟过瞿塘峡的旅思之作。

长江三峡凄清冷峻自古闻名,“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作者此时孤舟过峡,眼见秋草荒芜,寒月当空,冷烟萦绕,峡深流急,令人胆寒心悸。

作者在此“实话实说”,倒跳出了前人窠臼。

这样写来更见出瞿塘峡之险,“断肠”并非是凄厉的猿声,而是这阴森恐怖的江峡,江峡之险才是令人“断肠”的真正原因。

竹枝词四首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

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闇鸟一时啼。

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

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病使君。

巴东船舫上巴西,波面风生雨脚齐。

水蓼冷花红簇簇,江篱湿叶碧凄凄。

江畔谁人唱竹枝?前声断咽后声迟。

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

翻译瞿塘峡口,水雾蒙蒙,像轻烟一样低低地笼罩着江水。

白帝城上的月亮已经向西偏斜。

深夜有人唱起了令人伤心的竹枝民歌,当唱歌的声音哽咽着时,山上的猿猴和山鸟都一起悲伤地啼叫起来。

《竹技》曲调苦怨究竟是把谁怨?夜静山空里歌声时续又时断。

巴楚的青年男女齐声来歌唱,愁杯了江楼里的忠州病长官。

坐着小船,从巴东到巴西去。

一路上,江风吹动波浪,大雨下个不停。

那江边的水蓼草开着白里带红的小花,似乎感到了寒冷,相互紧紧挤在一起;被雨打湿的江蓠草叶,更显得幽绿幽绿的。

大江边是谁在唱那《竹枝词》?前声曲幽咽之后声调迟迟。

难怪曲调苦只因为词语苦,所唱的多是通州司马的诗。

注释瞿塘峡:为长江三峡之首,也称夔峡。

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巫山大溪。

两岸悬崖壁立,江流湍急,山势险峻,号称西蜀门户。

水烟:水上的烟霭。

白帝: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瞿塘峡口。

闇鸟:指归宿之鸟。

竹枝词二首-其一(刘禹锡)

竹枝词二首-其一(刘禹锡)

竹枝词二首·其一刘禹锡〔唐代〕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译文岸上杨柳青,江中风浪平,忽然江上舟中传来男子的唱歌声。

就像东方出太阳,西边落雨。

你说它不是晴天吧,它又是晴天。

注释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

又名《竹枝》。

原为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创作新词,多写男女爱情和三峡的风情,流传甚广。

后代诗人多以《竹枝词》为题写爱情和乡土风俗。

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晴:与“情”谐音。

《全唐诗》:也写作“情”。

赏析《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

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

刘禹锡任夔(kuí)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

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

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

刘禹锡创作多首《竹枝词》,这是其中一首。

这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

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

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

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

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

次句"闻郎江上唱歌声"叙事。

在这动人情思的环境中,这位少女忽然听到了江面上飘来的声声小伙子的歌声。

这歌声就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江水,溅起一圈圈涟漪一般,牵动了姑娘的感情波澜。

三、四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写姑娘听到歌声后的心理活动。

她心中早就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对方还没有明确表态。

今天从他的歌声中多少听出了点情意,于是她觉得:这个人的心就像捉摸不定的天气一样,说它是晴天吧,西边却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却又出着太阳。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鉴赏——竹枝词二首·其一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鉴赏——竹枝词二首·其一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鉴赏——竹枝词二首·其一竹枝词二首·其一唐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译文正是一场太阳雨后,两岸杨柳摇曳,青翠欲滴,江面水位初涨,平静如镜。

少女心情抑郁地漫步在岸边,忽然,一阵悠扬的歌声从江上随风飘来,仔细一听,原来是久无音讯的情郎思恋自己的情歌。

东边阳光灿烂西边雨绵绵,原以为是无情实则还有情。

注释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

又名《竹枝》。

原为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创作新词,多写男女爱情和三峡的风情,流传甚广。

后代诗人多以《竹枝词》为题写爱情和乡土风俗。

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晴:与“情”谐音。

《全唐诗》:也写作“情”。

鉴赏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正月至长庆四年(824)夏在夔(kuí)州任刺史,作《竹枝词》十一首。

十一首《竹枝词》分为两组,这是其中一组二首,作于另九首(《竹枝词九首》)之后,大约是诗人前组九首完成后,又重新创做完成的。

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

唐代刘禹锡把民歌变成文人的诗体,对后代影响很大。

竹枝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于社会历史变迁及作者个人思想情调的影响,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由文人搜集整理保存下来的民间歌谣;二类是由文人吸收、融会竹枝词歌谣的精华而创作出有浓郁民歌色彩的诗歌;三类是借竹枝词格调而写出的七言绝句,这一类文人气较浓,仍冠以“竹枝词”。

之后人们对竹枝词越来越有好感,便有了“竹枝”的叫法。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

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

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

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

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

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

搜狐网首页 古诗《竹枝词二首·其一》赏析

搜狐网首页 古诗《竹枝词二首·其一》赏析

搜狐网首页古诗《竹枝词二首·其一》赏析《竹枝词二首其一》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赏析《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

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

刘禹锡任夔(kuí)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

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

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

刘禹锡创作多首《竹枝词》,这是其中一首。

这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歌。

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

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

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

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

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

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

“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

“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

“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

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

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

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

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

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

刘禹锡《竹枝词》全诗翻译及赏析

刘禹锡《竹枝词》全诗翻译及赏析

刘禹锡《竹枝词》全诗翻译及赏析刘禹锡《竹枝词》全诗翻译及赏析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刘禹锡《竹枝词》全诗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唐朝诗人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参考译文: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水面平静,忽然听到江面上情郎唱歌的声音。

东边出着太阳,西边还下着雨,说是没有晴天吧,却还有晴的地方。

赏析:《竹枝词二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

刘禹锡传世作品中,有竹枝词十一首,分两组,这两首诗是其中一组。

这首诗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

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

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

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

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

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

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

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

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

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

“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

“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

“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

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

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

《竹枝词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竹枝词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竹枝词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竹枝词二首·其一》这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

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竹枝词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竹枝词二首·其一唐代: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踏歌声一作: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却有晴一作:还有晴)译文岸上杨柳青,江中风浪平,忽然江上舟中传来男子的唱歌声。

就像东方出太阳,西边落雨。

你说它不是晴天吧,它又是晴天。

注释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

又名《竹枝》。

原为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创作新词,多写男女爱情和三峡的风情,流传甚广。

后代诗人多以《竹枝词》为题写爱情和乡土风俗。

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晴:与“情”谐音。

《全唐诗》:也写作“情”。

赏析《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

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

刘禹锡任夔(kuí)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

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

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

刘禹锡创作多首《竹枝词》,这是其中一首。

这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

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

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

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

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

次句"闻郎江上唱歌声"叙事。

在这动人情思的环境中,这位少女忽然听到了江面上飘来的声声小伙子的歌声。

这歌声就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江水,溅起一圈圈涟漪一般,牵动了姑娘的感情波澜。

竹枝词的注释和译文

竹枝词的注释和译文

竹枝词的注释和译文竹枝词又名《竹枝》。

原为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根据民歌创作新词,多写男女爱情和三峡的风情,流传甚广。

后代诗人多以《竹枝词》为题写爱情和乡土风俗。

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下面分享几首著名的《竹枝词》注释和译文。

一、《竹枝词二首·其一》唐·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注释:1江水平:形容江水上涨,与河道接近齐平。

2晴:与“情”谐音。

《全唐诗》:也写作“情”。

译文:岸上杨柳青,江中风浪平,忽然江上舟中传来男子的唱歌声。

就像东方出太阳,西边落雨。

你说它不是晴天吧,它又是晴天。

二、《竹枝词二首·其二》唐·刘禹锡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注释:1楚水巴山:指现在的四川、湖南、湖北一带。

楚水巴山一词并非指具体某地,泛指蜀楚之地的山水。

在古代巴山指的是四川东部,而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

2北客:古时北方人客居南方时称之为“北客”。

3.纥那:是指踏曲的和声。

译文:(梅雨季节)南方巴山楚水之地雨水非常多,当地人很擅长吟唱本地的民歌。

今朝北方客子思乡心切,渴望能够回到家乡,回乡受到乡亲们披绿罗,踏着歌声的隆重欢迎。

三、《竹枝词·其一》唐·白居易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

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闇鸟一时啼。

注释:1.瞿塘峡:长江三峡之一,位于重庆奉节县境内,全长8公里。

2.白帝城:古地名,位于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上。

3.啼:鸣叫。

译文:瞿塘峡口,水雾蒙蒙,像轻烟一样低低地笼罩着江水。

白帝城上的月亮已经向西偏斜。

深夜有人唱起了令人伤心的竹枝民歌,当唱歌的声音哽咽着时,山上的猿猴和山鸟都一起悲伤地啼叫起来。

四、《竹枝词·其二》唐·白居易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

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病使君。

注释:1.竹枝:即竹枝词。

原为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后经唐代刘禹锡改良为诗词,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竹枝词》全诗及赏析_竹枝词其一

《竹枝词》全诗及赏析_竹枝词其一

《竹枝词》全诗及赏析_竹枝词其一一、《竹枝词》全诗及注解《竹枝词》作者: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注词释义竹枝词:古代四川的民歌。

唱:亦作“踏”,“踏歌”,唱歌以脚踏地为节拍。

晴:与“情”同音,谐音双关。

这一句语意双关,既写江上晴雨天气,又写出了好的心情。

古诗今译岸上杨柳青青江水平平,听到情郎在江上的歌声。

东边出太阳西边下着雨,以为它没晴原来却有晴。

二、《竹枝词》赏析赏析一《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

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

刘禹锡任夔(kuí)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

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

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

刘禹锡创作多首《竹枝词》,这是其中一首。

这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歌。

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

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

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

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

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

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

“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

“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

“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

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

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

【古诗大全】竹枝词二首其一 刘禹锡

【古诗大全】竹枝词二首其一  刘禹锡

【古诗大全】竹枝词二首?其一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朝代:唐代作者:刘禹锡原文: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踏歌声一作: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却有晴一作:还有晴)相关内容译文及注释作者:佚名译文正是一场太阳雨后,两岸杨柳摇曳,青翠欲滴,江面水位初涨,平静如镜.少女心情抑郁地漫步在岸边,忽然,一阵悠扬的歌声从江上随风飘来,仔细一听,原来是久无音讯的情郎思恋自己的情歌.东边阳光灿烂西边雨绵绵,原以为是无情实则还有情。

注释⑴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

又名《竹枝》。

原为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创作新词,多写男女爱情和三峡的风情,流传甚广。

后代诗人多以《竹枝词》为题写爱情和乡土风俗。

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⑵晴:与“情”谐音。

《全唐诗》:也写作“情”。

参考资料: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 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相关内容相关内容鉴赏作者:佚名《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

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

刘禹锡任夔(kuí)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

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

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

刘禹锡创作多首《竹枝词》,这是其中一首。

这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

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

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

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

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

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

刘禹锡《竹枝词》全诗翻译及赏析

刘禹锡《竹枝词》全诗翻译及赏析

刘禹锡《竹枝词》全诗翻译及赏析唐朝诗人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参考译文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水面平静,忽然听到江面上情郎唱歌的声音。

东边出着太阳,西边还下着雨,说是没有晴天吧,却还有晴的地方。

赏析《竹枝词二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

刘禹锡传世作品中,有竹枝词十一首,分两组,这两首诗是其中一组。

这首诗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

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

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

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

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

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

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

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

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

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

“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

“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

“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

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

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

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

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

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

刘禹锡《竹枝词》全诗翻译及赏析

刘禹锡《竹枝词》全诗翻译及赏析

刘禹锡《竹枝词》全诗翻译及赏析本文是关于刘禹锡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唐朝诗人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参考译文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水面平静,忽然听到江面上情郎唱歌的声音。

东边出着太阳,西边还下着雨,说是没有晴天吧,却还有晴的地方。

赏析《竹枝词二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

刘禹锡传世作品中,有竹枝词十一首,分两组,这两首诗是其中一组。

这首诗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

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

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

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

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

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

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

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

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

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

“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

“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

“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

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

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

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

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

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

竹枝词二首(其一)·赏析·刘禹锡

竹枝词二首(其一)·赏析·刘禹锡

竹枝词二首(其一)·赏析·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赏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这是刘禹锡在任夔州刺史时所作,诗中描写一位恋爱中少女的情感。

“杨柳青青江水平”,首句描写了美丽的江南景色。

江边杨柳青青;江中流水平缓。

为整首诗提供了一个优美的背景。

“闻郎江上唱歌声”,写少女听到心上人的歌声。

美丽的环境让人心情舒畅,此时,女子又听到那熟悉的歌声,怎么不让人情思萌动。

三四句描写了少女听到歌声后的心理活动。

少女心中早已对这个小伙子思慕已久,但小伙子还没有表现出什么。

今天,他唱起歌来,少女心中在想他好像对自己有些意思但又很模糊。

所以,她想这个人,好像变化不定的天气,说是晴天,西边还下着雨,说是雨天,东边
还太阳高照,真让人捉摸不透啊。

“道是无晴还有晴”,意思是“道是无情还有情”。

诗人用谐声的双关语把少女或迷惘不安或眷恋或等待刻画得淋漓尽致,形象生动,淳朴自然。

仿佛那个在江边徘徊沉思,时而双眉紧蹙,时而眉开眼笑的少女就在眼前。

这首七言绝句细腻地刻画了少女微妙的心理变化,语言活泼。

【后人点评】
宋人苏轼:此奔逸绝尘,不可追也。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鉴赏——竹枝词二首·其一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鉴赏——竹枝词二首·其一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鉴赏——竹枝词二首·其一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鉴赏——竹枝词二首·其一
竹枝词二首·其一
唐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译文
正是一场太阳雨后,两岸杨柳摇曳,青翠欲滴,江面水位初涨,平静如镜。

少女心情抑郁地漫步在岸边,忽然,一阵悠扬的歌声从江上随风飘来,仔细一听,原来是久无音讯的情郎思恋自己的情歌。

东边阳光灿烂西边雨绵绵,原以为是无情实则还有情。

注释
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

又名《竹枝》。

原为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创作新词,多写男女爱情和三峡的风情,流传甚广。

后代诗人多以《竹枝词》为题写爱情和乡土风俗。

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晴:与“情”谐音。

《全唐诗》:也写作“情”。

鉴赏
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正月至长庆四年(824)夏在夔(kuí)州任刺史,作《竹枝词》十一首。

十一首《竹枝词》分为两组,这是其中一组二首,作于另九首(《竹枝词九首》)之后,大约是诗人前组九首完成后,又重新创做完成的。

杨柳青青江水平全诗翻译

杨柳青青江水平全诗翻译

《竹枝词二首·其一》刘禹锡翻译及注释
翻译
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听见情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

注释
⑴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

又名《竹枝》。

原为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创作新词,多写男女爱情和三峡的风情,流传甚广。

后代诗人多以《竹枝词》为题写爱情和乡土风俗。

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⑵晴:与“情”谐音。

《全唐诗》:也写作“情”。

《竹枝词二首·其一》刘禹锡翻译二
杨柳青翠,江水平静清澈。

在这美好的环境里,少女忽然听到自己心上人的歌声,从江边传来。

他一边朝着江边走来,一边唱着歌,他是不是对自己也有点意思呢?少女并不清楚。

因此她想到:这个人有点像黄梅时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它是晴天,西边还下着雨;说它是雨天,东边又还出着太阳。

是晴是雨,真令人难以捉摸。

《竹枝词二首·其一》刘禹锡鉴赏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

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

刘禹锡任夔(kuí)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

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

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

刘禹锡创作多首《竹枝词》,这是其中一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枝词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鉴赏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

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

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水俗和男女,富于生活气息。

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

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

刘禹锡创作多首《竹枝词》,分两组,这是其中一组二首。

第一首是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歌。

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物,用的是起兴手法。

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

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

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

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

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

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

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

东边日出西边雨,
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

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

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

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

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

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

最后两句一直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和引用的佳句。

这种根据汉语语音的特点而形成的表现方式,是历代民间情歌中所习见的。

它们是谐声的双关语,同时是基于活跃联想的生动比喻。

它们往往取材于眼前习见的景物,明确地但又含蓄地表达了微妙的感情。

如南朝的吴声歌曲中就有一些使用了这种谐声双关语来表达恋情。

如《子夜歌》云: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

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

(欢是当时女子对情人的爱称。

梧子双关吾子,即我的人。

)又: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

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的的,明朗貌。

由豫,迟疑貌。

芙蓉也就是莲。

见莲,双关见怜。

)《七日夜女歌》:婉娈不终夕,一别周年期,桑蚕不作茧,昼夜长悬丝。

(因为会少离多,所以朝思暮想。

悬丝是悬思的双关。


这类用谐声双关语来表情达意的民间情歌,是源远流长的,自来为人民群众所喜爱。

作家偶尔加以摹仿,便显得新颖可喜,引人注意。

刘禹锡这首诗为广大读者所爱好,这也是原因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