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1)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理解性默写全集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理解性默写全集1、《短歌行》一、重点词填空(横线上为易错书写,括号为需要解释的重点字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如朝露,去日苦多。
当以,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鹿鸣,食野之。
我有宾,鼓瑟吹。
明明如月,何时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度,()用相存。
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何枝可?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天下归心。
二、情境句默写1.《短歌行》中比喻人生短促的句子:“ ,”。
2.《短歌行》中把贤者比喻为高空的明月的句子:“ ,”。
3.《短歌行》中比喻贤士们还没有归宿的句子:“ ,”。
4.《短歌行》中比喻用人要“多多益善” 的句子:“ ,”。
5.《短歌行》中表明优待贤才的态度的句子:“ ,,,”。
6.《短歌行》中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的句子:“ ,”。
7.《短歌行》中出自《管子·形解》,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的句子:“ ,”。
8.《短歌行》中借用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的句子:“ ,”。
三、同位互评,自我校对,纠错识记2、《归园田居·其一》一、重点词填空(横线上为易错书写,括号为需要解释的重点字词)少无俗(),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鸟恋旧林,池鱼思故。
开荒南野际,守()归。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后,桃李堂前。
()远人村,墟里烟。
狗吠深中,鸡鸣树。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笼()里,复得自然。
二、情境句默写2、《归园田居》1.《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2.《归园田居》中表现作者村落隐隐约约,天然的情趣的句子是:,。
3.《归园田居》中透过“,。
”两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
4.《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
高中语文理解性默写50题(必修一,必修二)带答案
语文理解性默写50题姓名: . 班级: . 成绩: .一:烛之武退秦师1:晋国和秦国联合攻打郑国的理由是:,,。
2:烛之武推脱的原因是:,,,。
3:烛之武分析灭郑的危害的句子是:,,,?4:晋侯之所以不袭击背叛他的秦军的原因是:,;,;,。
二:荆轲刺秦王5:概括燕国形势的语句是:,,,,。
6:太子丹希望荆轲更改主意的原因是:,,,!7:荆轲呵斥太子的话是:,!8:荆轲在易水辞别时所唱的歌词是:,!9:当地图展开露出匕首的句子是:,,。
10:荆轲骂秦王的句子是:,,。
三:鸿门宴11:樊哙说的粗中有细的话是:,。
,,12:由该句引出成语“项庄舞剑”,这句是:,。
13:最能体现樊哙宁死不辞的特点的语句是:,!14:形容秦王残暴的语句是:,。
四:氓15:表现女主人公与男主人公约定婚期的句子是:,。
16:用对比的手法表现见到心上人的性格差异:,。
,。
17:用动物类比警告女主人公不要沉溺于爱情的句子是:,!18:与“青梅竹马”类似的句子是:,。
19:女主人公结婚后辛勤劳作的句子是:,。
,。
20:形象的说明凡事都要有个尺度的句子是:,。
21:表现了女主人公绝断刚强的句子是:,!五:采薇22:采薇里表现士兵因思乡而忧心如焚并饥渴难耐的句子是:,。
23:用对比表现出士兵的思乡之情的是:,。
,。
六:离骚24:表现作者悲叹百姓的疾苦的句子是:,。
25:用香草来比喻作者品德高尚的句子是:,。
26:作者虽遭到不平的待遇,但依然九死不悔的句子是:,。
27: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
28:表现作者宁愿死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29:用圆榫和方卯不和的道理说明道不同不能相合的句子是:,。
30:用荷叶做上衣,用莲花花瓣做下衣,体现作者高尚品德的句子是:,。
31:用加高帽子,加长佩戴表现作者品德高尚的句子是:,。
32:作者宁愿粉身碎骨也不改变本心的句子是:,。
七:孔雀东南飞33:临行前刘兰芝精心打扮的句子是:,。
高一上全册古诗词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
部编版必修一(高一上册)古诗词理解性默写及答案班级:姓名:古诗词目录:一、芣苢/《诗经.周南》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苏辙三、短歌行/曹操四、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五、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六、登高/杜甫七、琵琶行/白居易八、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九、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十、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古诗词诵读十一、静女/《诗经·邶风》十二、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十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十四、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一、芣苢/《诗经.周南》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苏辙理解性默写:1、交代麦子成熟,外孙来替自己收麦的诗句是: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2、写收麦前的天气状况的诗句是: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3、写做饭买酒款待忙碌辛劳的外孙的诗句是: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4、写自己赋诗赞扬外孙的勤劳能干的诗句是: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三、《短歌行》曹操理解性默写:1、《短歌行》中写诗人一边喝酒一边高歌,感叹人生短促,日月如梭的句子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2、《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慨人生短暂(感叹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的诗句是: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3、《短歌行》中写诗人在宴饮欢乐中仍忧思不忘(写诗人在酒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难遣)的诗句是: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4、《短歌行》中运用借代手法写解除忧愁的唯有美酒的诗句是: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5、《短歌行》中运用典故指出作者渴望得到贤才的诗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6、《短歌行》中诗人因思念贤才而一直低声吟诵到今天的诗句是: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7、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必修一 理解性默写空白
必修一理解性默写第一课沁园春长沙1.《沁园春长沙》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的诗句:, , 。
2.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描绘群山被经霜的枫林遍染和船只竞相疾驶的湘江寒秋图的句子是:, ; , 。
3.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如此描绘了湘江秋景:, ; , 。
4.在《沁园春长沙》中,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 这一问表现出词人博大的胸怀。
5.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故地重游,引起他对往昔不平凡岁月的回忆的一句是:。
6.在《沁园春长沙》中,词人回忆正值青春年少的同学们意气风发、才华横溢、革命斗志旺盛的句子是:, ; , 。
7.毛泽东《沁国春长沙》“, ”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劈波斩浪的气魄。
8.在《沁园春长沙》中,号召革命青年投身到革命洪流中去的两句是:, 。
第二课雨巷1.《雨巷》用丁香花这一意象来描述女性形象的诗句是:, , 。
2.戴望春在《雨巷》中描写的那个姑娘与丁香有太多相似点,诗中写道: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 ,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第三课再别康桥1.在《再别康桥》一诗中,作者通过柳树来写康桥的温柔之美,表达对康桥眷恋的句子是:, ; , 。
2.徐志摩的名篇《再别康桥》用比喻手法描写了康河边的柳树:“, ; , 。
”3.徐志摩《再别康桥》中,把康河边的柳树形象地比喻成美丽的新娘的两句是:, 。
4.《再别康桥》结尾处表现作者离开时不愿惊动康桥的句子是:, ; , 。
第四课烛之武退秦师1.“东道主”一词最早见于左丘明的《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文中的烛之武对秦穆公说:“, ; , 。
”第五课荆轲刺秦王1.由李贺《燕门太守行》中“半卷红旗临易水”的“易水”,联想到《荆轲刺秦王》中写易水诀别的那句“, ”。
2.《荆轲刺秦王》中,“易水送别”的情景传唱至今。
当时荆轲唱道:, 。
3.《荆轲刺秦王》中表现荆轲慷慨赴难的诗句是:, 。
4.在《荆轲刺秦王》中,“, ”描写了前来为荆轲送行的人听到高渐离和荆轲慷慨悲歌后的反应。
必修一必修二理解性默写
必修一、必修二背诵篇目理解性默写一、《沁园春长沙》1.《沁园春长沙》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的诗句是:“,,”。
2.《沁园春长沙》中从仰视和俯视角度写景的句子是:“,”。
3.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发出慨叹,表现诗人的雄心壮志的诗句:“,,”。
4.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是:“,”。
5.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诗句是“,,”。
6. 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写景的角度多样。
远看:“,”;近观:“,”;仰视:“”;俯瞰:“”;总结:“”。
7.《沁园春·长沙》中表现了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特点的诗句是:“,”。
8.毛泽东同志年轻时候就立誓为国家民族服务,《沁园春·长沙》中,集中概括了他评论时政,书写宏文华章的诗句是:“,”。
9.蔑视权贵的句子:“”。
10.在革命洪流汹涌之时,年轻人要起到中流砥柱作用,《沁园春·长沙》中,词人巧妙地借用“,”两句表现了这样的图景,并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二、《雨巷》1.行走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诗人希望遇到一个怎样的姑娘?请用《雨巷》中的原文回答:“,”。
三、《再别康桥》1.《再别康桥》中表现夕阳下的柳树色彩美和姿态美的两句是:“,”。
2.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再别康桥》中诗人借用对柳影的描写表现这一情感的诗句是:“,”。
3.《再别康桥》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油油的水草多情可爱的诗句是:“,”。
4.康河的流水和水草呈现出的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徐志摩心向往之的境界,《再别康桥》中“,”便直接抒发了这种情感。
5.诗人徐志摩要和康桥离别,又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再别康桥》中“,”两句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了诗人自己的这种心情。
四、《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段1.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也是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荆轲慷慨赴难、为国捐躯的精神。
2.“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
基础知识练习一、翻译下列各句1.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2.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3.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4.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5.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6.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7.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8.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9.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10.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11.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1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13.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14.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15.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16.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7.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18.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19.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20.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2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人教高一必修一上册重点篇目理解性默写
8.《沁园春·长沙》中运用对偶的手法描写动态景物的两句是“__________ , __________ 。”
5.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6.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7.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8.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解析
9.《沁园春·长沙》中,词人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自然之景,发出了 “__________ ,__________ ”的慨叹,表现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10.《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 。__________ ”两句引出词人对往昔生活 的追忆。
11.《沁园春·长沙》中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谁主沉浮”这一问题的句子是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
9.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诗经》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表达 了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10.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手法, 以明月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明了忧愁不断的原因。
7.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8.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9.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10.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
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3.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解析
4.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欢迎贤才的心情。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诗人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不甚欣喜。
高中必修一语文理解性默写
一、劝学1.在《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2.《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通过后天不断广泛学习获得的。
“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_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________”,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用《劝学》中的句子作答)5.《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
答案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知明而行无过博学而日参省乎己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二、师说1.《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2.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一、《沁园春·长沙》1.《沁园春·长沙》中,点明时间地点环境的句子是:“,,”。
2.《沁园春·长沙》中,描写远望之景,化用了王实甫《西厢记》中“晓来谁染霜林醉”的句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沁园春·长沙》中,静中有动、生气勃勃的场面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沁园春·长沙》中,描写仰望与俯瞰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沁园春·长沙》中,概括壮丽湘江秋景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
”。
6.寒秋中独立湘江边的毛泽东,面对宇宙的广阔,发出慷慨激昂的心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沁园春·长沙》中,表现诗人雄心壮志和博大胸怀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8.《沁园春·长沙》中,引起诗人对往昔不平凡生活回忆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沁园春·长沙》中,写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正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沁园春·长沙》中,表现革命者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________ ___,_________ __。
”两句,赞扬了“同学少年”关心国事,敢于写出抨击时政文字的革命精神。
12.《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劈波斩浪的气魄。
二、《短歌行》1.曹操《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慨叹人生短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
(答案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年轻时就立誓为国家民族服务,《沁园春·长沙》中他评论时政,书写宏文华章的集中概括的两句。
)10. 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诗句: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12.13.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4. 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5. 烛之武见秦伯时,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6.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
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8.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9.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如果只写三句,就写前面三句。
)10.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11.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 (1)
(答案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3、描写如火枫林,寄寓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表现出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的4、静中有动、生气勃勃的场面描写的句子:5、描写仰望与俯瞰之景,表现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的句子:了秋天的景物,其中对秋景的礼赞,使词情趋于高昂的一句)7、《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写景的角度多样,远看:8、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发出概叹,表现诗人雄心壮志和博大胸怀的句子:9、《沁园春·长沙》关注国家命运,对国家命运发出感叹的句子:10、诗人旧地重游,引起诗人对往昔不平凡岁月回忆的过渡句:有力的特点)12、“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表现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的言行的句子:(毛泽东年轻时就立誓为国家民族服务,《沁园春·长沙》中他评论时政,书写宏文华章的集中概括的两句。
)14、以设问结尾,巧妙运用祖逖“中流击楫”的典故,并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句子:15、在革命洪流汹涌之时,年轻人要起到中流砥柱作用,《沁园春·长沙》中,词人巧妙地借”两句表现了这样的图景。
17、高度概括“同学少年”经历的革命岁月的句子是:8、行走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诗人希望遇到一个怎样的姑娘?请用《雨巷》中的原文回答1.《再别康桥》中表现夕阳下的柳树色彩美和姿态美的两句是:2.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再别康桥》中诗人借用对柳影的描写,表达了这种情感,3.《再别康桥》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油油的青草,多情可爱的两句是:4.康河的流水和水草呈现出的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徐志摩心向往之的境界,《再别康桥》中”便直接抒发了这种情感。
5.诗人徐志摩要和康桥离别,又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再别康桥》中”两句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了诗人自己的这种心情。
6.我与康桥离别时的“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的比喻8.移主为客,两相交融,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诗句:9.用“一船星辉”来比喻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诗句:10.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诗句:11.作者轻轻离开,和康桥依依作别的诗句是:12.诗人挥手作别,悄然离开,不愿打破康桥的宁静,只想留下深情的眷恋的诗句是::1、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对“真的猛士”的评论:“真的猛士”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世人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2、描写作者面对反动派的下劣无耻而无法忍受的句子:4、鲁迅痛惜于我们民族的“衰亡”,痛心于民族的默无声息,渴望“爆发”,它警示人们: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4. 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5. 烛之武见秦伯时,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6.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
高一语文上学期理解性默写汇总(附答案)
必修一理解性默写《劝学》篇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4. 《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5.《劝学》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
”6.《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
”7. 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
8、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和荀子劝学中的“,。
”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9、“,。
”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10、荀子《劝学》中“,”,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11、“”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12、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
而《荀子.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
”14、只要坚持,就会成功。
正如《荀子.劝学》中说:“,;,。
”必修一理解性默写《师说》篇1.《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2.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理解性默写(必修一~必修五)
必修一(1)《沁园春长沙》1、《沁园春长沙》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的诗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2、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的诗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3、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发出慨叹,表现诗人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4、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5、“恰”字,统领的诗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6、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诗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荆轲刺秦王》1、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荆轲在临别时宾客的表现: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3、荆轲在临别时宾客的表现:士皆垂泪涕泣。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3)《赤壁赋》1、形容洞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这都是通过音乐引起想像,运用一系列比喻描写听者的感受。
2、苏轼《赤壁赋》中的“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哀吾生之须臾,”的诗句,发出了人生短暂的浩叹。
3、本文中苏轼“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写天上的满月从东面山上升起,似乎也像游人一样,深深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很慢,真是妙不可言的语句是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4、苏东坡以回答客人的方式,提出了另一种对宇宙对人生的看法,他紧扣水月,阐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来攻破客人“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理想,指出我们若从变化的角度来观察,那么一眨眼之间,万事万物都在变化的语句是: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又指出如果从不变的角度观察,则万物都是无尽的语句是:;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5、本文中写箫声的作用和力量,不要说是人听了,就是动物蛟龙听了也飞舞起来了,一个寡妇独处孤舟中,听到箫声想到自己身世凄凉,不禁泣下的语句是: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练习及答案
必修一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一)《诗经•卫风•氓》1.写女子在无奈下与男子约定婚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2.用动物比喻女子不要沉迷爱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3.写女子家人对其不理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4.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5.写女子不愿同氓终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6.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7.写女子在断墙上眺望心上人,见到心上人后前后行为差异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8.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9.写女子为人妇后早晚辛苦劳动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_10写男子变化无常,三心二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11.女子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的句子: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12.女子表明自己不幸生活的感受和决心的句子: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13.表明文中女子热情、温柔的句子: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二)《离骚》1.《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写自己虽崇尚美德约束自己,多少年仍然遭到贬黜的两句:_____ 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
必修一二理解性默写
语文必修一必修二名句默写(一)出题人:王银萍★荆轲刺秦王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________________,荆轲和而歌。
2、__________________,士皆瞋目,__________________。
3、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_____________。
4、《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
5、通过众宾客的神态表现出送行气氛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沁园春长沙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从仰视和俯视角度写景的句子是,。
2、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_____________。
3、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来道出雄心壮志,表现博大胸怀。
4、《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写景的角度多样,远看:“,;近观:“,”。
仰视:“”;俯瞰:“”。
总结:“”。
5、《沁园春长沙》概括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的句子:, ; , 。
,,。
6、《沁园春长沙》关注国家命运,对国家命运发出感叹的句子:,,?7、__________________,岁岁重阳。
(〈采桑子·重阳〉毛泽东)8、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中描写烂漫秋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9、五岭逶迤腾细浪,。
(毛泽东《七律长征》)10、《七律长征》一诗表现红军战士乐观主义精神的诗句是,。
11、毛泽东在《七律•长征》诗中,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反衬出红军战士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魄的诗句是:“,。
”12、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高度概括了红军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的诗句是:,。
13、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跟“万水”相照应的句子是:,。
14、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中的主旨句是:,。
必修上册理解性默写
高中语文必修上古诗理解性默写2023.08.04《短歌行》1.《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主客久别重逢,欢快畅谈,念念不忘往日的情谊。
2.《短歌行》中写诗人通过想象贤才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手法,以明月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明了忧愁不断的原因。
4.曹操《短歌行》中借用《管子·形势解》中的句子来表现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壮志和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慨人生短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6.《短歌行》中,曹操以周公自比,表现自己想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的诗句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7.曹操在《短歌行》中借《诗经》中的句子表达了自己对人才的渴望。
这两句诗是:“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园田居(其一)》1.《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露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2.《归园田居(其一)》中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
3.《归园田居(其一)》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田园和自由的向往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1)————————————————————————————————作者:————————————————————————————————日期:(答案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沁园春·长沙》(必修一)1、点明时间地点环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远望之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如火枫林,寄寓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表现出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
4、静中有动、生气勃勃的场面描写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
5、描写仰望与俯瞰之景,表现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
6、概括湘江秋景的一句:。
(《沁园春·长沙》的上片重点描写了秋天的景物,其中对秋景的礼赞,使词情趋于高昂的一句)7、《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写景的角度多样,远看:___________________,;近观:___________________,。
仰视:___________________;俯瞰:。
总结:。
8、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发出概叹,表现诗人雄心壮志和博大胸怀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9、《沁园春·长沙》关注国家命运,对国家命运发出感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10、诗人旧地重游,引起诗人对往昔不平凡岁月回忆的过渡句:___________________,。
11、表现革命者力量强大的句子: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表现了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特点)12、“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表现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的言行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年轻时就立誓为国家民族服务,《沁园春·长沙》中他评论时政,书写宏文华章的集中概括的两句。
)13、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_ 。
14、以设问结尾,巧妙运用祖逖“中流击楫”的典故,并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15、在革命洪流汹涌之时,年轻人要起到中流砥柱作用,《沁园春·长沙》中,词人巧妙地借用“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表现了这样的图景。
16、写江上景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17、高度概括“同学少年”经历的革命岁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雨巷》(必修一)1、写雨巷特点的诗句: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2、诗人反复地拿丁香来比喻姑娘的诗句: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3、在“我”的长久的期待中,姑娘终于姗姗走来的诗句: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4、描写姑娘向我走近时的诗句: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5、描写姑娘飘过时的诗句: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6、描写姑娘消失在雨的哀曲里神态的诗句: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7、丁香姑娘与我擦肩而过后,我目送她渐渐远去的情景的句子: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8、行走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诗人希望遇到一个怎样的姑娘?请用《雨巷》中的原文回答问题: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再别康桥》(必修一)1.《再别康桥》中表现夕阳下的柳树色彩美和姿态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再别康桥》中诗人借用对柳影的描写,表达了这种情感,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再别康桥》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油油的青草,多情可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康河的流水和水草呈现出的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徐志摩心向往之的境界,《再别康桥》中“___________________,。
”便直接抒发了这种情感。
5.诗人徐志摩要和康桥离别,又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再别康桥》中“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了诗人自己的这种心情。
6.我与康桥离别时的“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的比喻句:。
7.实写康河美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8.移主为客,两相交融,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用“一船星辉”来比喻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
10.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
11.作者轻轻离开,和康桥依依作别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诗人挥手作别,悄然离开,不愿打破康桥的宁静,只想留下深情的眷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念刘和珍君》(必修一)1、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对“真的猛士”的评论:___________________,,。
?“真的猛士”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世人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2、描写作者面对反动派的下劣无耻而无法忍受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对“沉默”的预言(选择复句):___________________,。
4、鲁迅痛惜于我们民族的“衰亡”,痛心于民族的默无声息,渴望“爆发”,它警示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
《烛之武退秦师》(必修一)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___________________,,。
4. 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
5. 烛之武见秦伯时,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6.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___________________,。
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
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___________________,。
8.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___________________,,,。
“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9.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只写三句,就写前面三句。
)10.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11.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12. 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
他又说“”,这是不仁道的;“”,这是不明智的;“”,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于是晋文公对子犯说“”,晋国军队就离开了郑国。
13.做人不仅要有智谋而且还要有仁义,就如同《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文公所说:“,;,;,。
”《荆轲刺秦王》(必修一)1、送别荆轲的人及其衣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众宾客的穿戴来表现出送行气氛的语句)2、通过音乐渲染凄凉悲怆氛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众人的感受:。
3、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荆轲慷慨赴难、为国捐躯的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写易水送别场面时,借助对大风和河水的描写来烘托慷慨悲壮气氛的名句)4、荆轲奉命入秦刺杀秦王,燕太子丹和宾客送他到易水岸边。
荆轲的好友高渐离击筑,荆轲便慷慨吟唱了“___________________,”。
以此来表明自己刺杀秦王抱着必死的决心。
(荆轲慷慨赴难的句子)5、《荆轲刺秦王》中荆轲悲壮高歌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众宾客的神态表现出送行气氛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6、表现宾客同仇敌忾的画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7、通过音乐渲染慷慨悲壮氛围的句子是:复为慷慨羽声。
8、通过动作描写荆轲表现义无反顾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9、荆轲和而歌时宾客的表现:①。
②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