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地理过程分析技巧

合集下载

地理研究中的地形表征和地貌分析技巧

地理研究中的地形表征和地貌分析技巧

地理研究中的地形表征和地貌分析技巧地理研究是一门涉及地球表面特征的学科,其中地形表征和地貌分析技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形表征是指对地球表面特征进行描述和表示的过程,而地貌分析则是对地球表面的形态和演化进行研究的方法和工具。

本文将探讨地理研究中常用的地形表征和地貌分析技巧。

一、地形表征技巧1. 高程数据的获取与处理高程数据是地形表征的基础,常用的获取方式包括地面测量、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等。

其中,地面测量是最为准确的方式,但耗时耗力。

遥感技术则可以通过卫星或航空影像获取大范围的高程数据,但其精度相对较低。

全球定位系统则结合了卫星导航和测量技术,可以实时获取高程数据。

在获取高程数据后,需要进行处理和分析。

常见的处理方法包括数据插值、滤波和去噪等。

数据插值可以通过已知高程点的信息,推算其他位置的高程值,以填补数据空缺。

滤波和去噪则可以去除数据中的异常值和噪声,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 地形图的制作与解读地形图是地理研究中常用的地形表征工具,它以等高线为主要表达方式,可以直观地展示地球表面的起伏和变化。

制作地形图需要对高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类,然后绘制等高线和地形符号。

在解读地形图时,需要注意等高线的间距和密度,以及地形符号的含义。

等高线的间距越小,表示地形起伏越大;等高线的密度越高,表示地形变化越剧烈。

地形符号则可以表示水体、山脉、河流等地貌特征,通过对这些符号的解读,可以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态和特征。

二、地貌分析技巧1. 地貌分类与演化地貌分类是对地球表面形态进行划分和分类的过程,常用的分类方式包括依据形态、侵蚀和沉积等特征进行划分。

通过对地貌进行分类,可以更好地理解地表形态的差异和演化过程。

地貌演化则是对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研究,可以通过对河流、风蚀、冰蚀等过程的分析,推断地表形态的演化历史。

地貌演化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表面的动态变化和地质历史。

2. 数字地形模型的应用数字地形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是一种以数字化方式表示地球表面高程的模型。

分析地理成因解题技巧

分析地理成因解题技巧

分析地理成因解题技巧
一、答题思路
1.要清楚重要地理事象的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与地理事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2.明确要分析的原因类型。

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种。

自然原因可以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资源等角度考虑,但不必面面俱到,只要突出最主要的方面即可。

例如长江中游地区易发生洪涝灾害的自然原因:从地形上看,该地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从气候上看,该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且集中;从水文上看,该地河道弯曲,水流速度慢,不利于排水。

人为原因一般要从历史条件、人口、城市、工业、农业、交通、市场、政策、科技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样,答题时突出对地理事象的最主要影响方面即可。

例如长江中游易发生洪涝灾害的人为原因:流域上游地区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道淤塞严重;围湖造田,导致湖泊对洪水的调蓄作用减弱。

二、答题模板
1.气候成因分析
2.河流特征成因分析
3.人口变化的原因分析
4.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措施分析。

高考地理综合题答题技巧之六——过程类

高考地理综合题答题技巧之六——过程类

⾼考地理综合题答题技巧之六——过程类来源:⾼考地理资讯⼀、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发展、演变的过程,强调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时间变化特征。

⼀般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图⽂材料为载体,根据材料和地理原理分析得出主要地理过程。

⼆、解题技法(⼀)过程性分析型综合题考查⽅向主要为:1.有限时段内的依时⾏为。

在⼀定的时间间隔内,尽可能详尽地记录地理现象的依时⾏为,从中发现地理事实变化规律,以便推测该时段之前或之后的变化状况;2.对未来可能发⽣的地理⾏为进⾏模拟和预测;3.研究地理过程与地理分布之间的耦合关系,从⽽把地理学的规律统⼀于时间与空间的共同基础之上。

(⼆)答题思路解题步骤:第⼀步,确定区域位置;第⼆步,调⽤相关原理;第三步,按照时间维或因果链,⽤地理语⾔叙述其过程。

三、答题模板答题过程中应注意地理事物的以下特性:1.时间性:答题过程要遵循发⽣、发展、演变的先后顺序。

如地理事物的发⽣过程:a→b→c→d,不能写成d→c→b→a,要注意过程的时间性。

2.因果性:地理事物和现象发⽣、发展、演变的过程不仅有时间先后顺序,⽽且⼀般有明确的因果联系,答题过程中注意要由因索果,保证答题过程的逻辑性。

3.完整性:过程性分析型综合题⼀般是按点给分,要求考⽣对基本概念、基本地理原理、地理规律要充分理解和掌握,把地理过程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因果关系⽤地理语⾔完整的表达出来,不要遗漏其中的过程。

如地理事物的发⽣过程a→b→c→d,不要跳跃式写成a→c→d。

4.精细化:答题过程要精细化,既然是⼀个过程,就要把每个过程都逐⼀写下来,切忌⼀个过程⼀句话就概括完毕。

但不能出现滔滔不绝、下笔千⾔,不能把简单题写成⼩作⽂。

四、过程类试题分类1.⾃然地理部分(1)⼤⽓受热过程: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地⾯辐射、⼤⽓逆辐射等⼤⽓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和对地⾯的保温作⽤等。

(2)热⼒环流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近地⾯冷热不均引起的⼤⽓垂直运动、同⼀⽔平⾯上⽓压⾼低的变化、空⽓的⽔平运动、等压⾯的弯曲变化及热⼒环流的典型案例(如⼭⾕风、城市风、海陆风等)的形成过程。

初中地理知识点整理技巧指南

初中地理知识点整理技巧指南

初中地理知识点整理技巧指南地理知识点整理技巧指南中学地理学科所涉及的知识点繁多而复杂,如何高效地整理地理知识点成为学习地理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一些初中地理知识点整理的技巧,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

1. 按照地理板块整理首先,我们可以将地理知识点按照不同的板块进行整理。

例如,可以将地理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板块,然后进一步细分为地貌、气候、水文、人口等小板块。

这样的分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且有助于记忆。

2. 制作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整理地理知识点的工具。

我们可以以某个主题为中心,将相关的知识点放置在主题的附近,并用线条连接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样的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我们直观地理解地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且在回顾复习时提供一个结构清晰的框架。

3. 制作流程图对于一些有时序关系的地理知识点,制作流程图是一个很好的整理方法。

我们可以按照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将各个环节串起来,形成一个连贯的流程。

这样做有助于理清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且便于记忆。

4. 制作地理卡片制作地理卡片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整理地理知识点的方法。

我们可以将不同的知识点写在卡片上,一面写知识点,一面写重点解释和关键词。

这样的地理卡片便于随身携带,可以随时拿出来看,加深记忆,并且通过不断翻阅卡片,加深对地理知识点的理解。

5. 利用彩色笔记在整理地理知识点时,可以使用彩色笔记的方法。

通过不同颜色的笔记,用于突出重点和难点,帮助我们在回顾时更容易找到核心内容。

例如,可以用蓝色和红色分别标注地貌和气候,用黄色标注关键词等。

这样的彩色笔记不仅美观,而且在阅读时吸引注意力,有助于记忆。

6. 制作地理小贴士在整理地理知识点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制作一些地理小贴士。

这些小贴士可以是关键概念、公式、特定地点的特点等等。

将这些小贴士贴在显眼的地方,如墙壁、桌面、电脑前等,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看到,为我们记忆地理知识提供便利。

7. 制定学习计划整理地理知识点的同时,我们还需要制定一个合理的学习计划。

高考解题技巧之地质作用过程的分析与描述

高考解题技巧之地质作用过程的分析与描述
“V”型河谷形成后,河流落差小。这时河流向下的 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河流在 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使河流更为弯曲,河谷拓宽。 经过漫长的过程,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U” 型。
“地貌景观形成过程”的要求: 1.遵循发生、发展、演变的先后顺序; 2.明确因果联系; 3.保证过程的连贯性,环节的完整性; 4.答案的精细化。
考查方式与解题技巧
本小考点多以问答题考查方式呈现,呈现形式 主要分三种:直问式、隐性式和间接式,问题形式 不同,但本质一样,均要求学生掌握所考查地貌景 观的演变过程。在分析与描述地貌景观的演变过程 时掌握以下解题技巧:
1.分析地貌景观的位置和地理环境特点,明确形 成该地貌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
2.按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罗列提纲,保证地理过 程合乎逻辑;
经典例题
(全国卷)读图,完成(1)~(2)题。
1.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A.地表 B.地壳上部 C. 地壳下部 D.地幔 答案解析:根据景观图片中山体形态和火山喷发的景象可 以判断出该山体属于火山,其岩石为岩浆岩,是由来自上 地幔顶部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故选D
2.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



④⑤
图1
八达岭地区花岗岩从形成到出露所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 A.固结成岩—风化侵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 B.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 C.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侵蚀—侵蚀搬运 D.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
考向二:内外力作用下的各种地貌景观的演变过程 花岗岩风化地貌
地球表层可转化为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答案解析: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地 球表面的各种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和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喷出岩和侵入岩都 属于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作用形成,变 质岩是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经过高温、高压变 质而成。 故选C

掌握地理类中地解析的技巧与方法

掌握地理类中地解析的技巧与方法

掌握地理类中地解析的技巧与方法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的是地球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地理现象、地貌、气候、自然资源等等。

而地理类中的地解析,是指通过对各种地理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进行地理问题的解答和探究。

在地理学的学习和应用中,我们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来进行地解析,以达到高效准确地理地解析的目的。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几种常用的地解析技巧与方法。

一、图表解读法图表是地理学常用的信息呈现方式,通过图表解读法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和分析地理信息。

在进行图表解读时,首先需要仔细观察图表的形式、构成和特点。

例如,对柱状图,我们可以注意不同柱体的高度和颜色,来分析数据的差异和相关性。

对折线图,我们可以观察线条的趋势和波动,以了解地理现象的变化规律。

此外,还可以通过对图表中的标签、单位、标题等进行分析,来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地理信息。

二、地图分析法地图是地理学中最常用的工具之一,通过地图分析法可以快速了解地理信息。

在进行地图分析时,首先需要对地图的基本元素进行观察和分析。

例如,地图上的比例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实际地理距离与地图上的距离的关系,从而更准确地判断距离和位置。

地图上的符号、颜色和图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理现象的分布和特征。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地图的内容和样式,来获取更全面的地理信息。

三、统计数据分析法统计数据是地理学中重要的数据来源之一,通过统计数据分析法可以对地理现象进行深入分析。

在进行统计数据分析时,我们首先需要仔细阅读和理解统计数据的内容和方式。

例如,对于人口统计数据,我们可以通过对人口数量、性别比例、年龄结构等进行比较和计算,来了解人口分布和发展趋势。

对于资源统计数据,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和分析资源储量、开发利用程度等方面,来评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

统计数据分析法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挖掘和理解地理现象的背后规律和问题。

四、研究文献分析法地理学领域有大量的研究文献可供参考,通过研究文献分析法可以获取更广泛和深入的地理信息。

掌握地理类中的地分析技巧

掌握地理类中的地分析技巧

掌握地理类中的地分析技巧地理分析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是指通过理论和方法的综合应用,对地理现象和过程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

掌握地理类中的地理分析技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特点和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地理分析技巧,并以实际案例进行说明,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地理分析的能力。

一、地形分析技巧地形是地理研究中的重要要素,对地理现象和自然环境的形成与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在地理分析中,地形分析技巧是必不可少的。

地形分析包括地图解读、地貌要素分析和地形影响研究等。

通过对地图的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到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如山脉、河流、平原等。

在地貌要素分析中,我们可以通过对地貌要素的研究,推测地形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地形影响研究则是通过分析地形对气候、植被等自然要素的影响,来揭示地形对环境的作用。

实例:通过对某地区地图的解读,我们可以观察到该地区地形起伏,河流纵横交错,山脉蜿蜒曲折。

在地貌要素分析中,我们发现该地区地貌类型复杂,由于地势起伏,山地和平原交错分布,影响了该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

地形影响研究揭示了该地区的山区气候湿润,降水量较大,而平原地带降水量相对较少。

二、气候分析技巧气候研究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是对地球表面大气状况及其变化的研究。

掌握气候分析技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变化规律。

气候分析包括气候要素分析、气候分类和气候变化分析等。

通过对气候要素的分析,如温度、降水和风向等,可以了解到某一地区的气候特征。

气候分类可以将不同地区的气候进行系统分类,例如按照气候区划将地球划分为寒冷区、温带区和热带区等。

气候变化分析则是通过研究气候变化的原因和过程,来预测未来气候的变化趋势。

实例:通过对某地区气候要素的分析,我们发现该地区平均温度较高,降水丰富,风向多变。

根据气候分类结果,我们可以将该地区划分为热带气候区。

在气候变化分析中,我们发现该地区由于人类活动增加了温室气体排放,导致气候变暖的趋势进一步加剧。

地理学中的研究方法与调查技巧

地理学中的研究方法与调查技巧

地理学中的研究方法与调查技巧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着地球上的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并呈现其地理特征与分布规律。

在地理学的研究过程中,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调查技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地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与调查技巧,旨在提升地理学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实地调查法实地调查法是地理学研究中最基础的方法之一,其原则是通过亲自到场观察、收集数据,并进行实地测量和采样。

实地调查法常用于考察地理环境、地貌地貌、植被资源、社会经济现象等。

在实地调查中,研究者需要具备对目标地区的事先了解,充分准备所需的调查工具和设备。

二、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地理学研究中收集大量数据的有效手段之一。

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并向调查对象发放,研究者可以获取大量的定量和定性数据,从而进行统计分析和推理。

问卷调查法广泛运用于调查人口数据、居民生活状况、旅游意愿等社会经济方面的问题。

三、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随着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地理学研究中的遥感与GIS应用越来越普遍。

遥感技术通过卫星、飞机等高空平台获取大范围、多尺度的地理信息,如地貌、气候、植被覆盖等。

而GIS技术则通过电脑软硬件系统,对大量地理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可视化呈现。

遥感与GIS技术的应用可以提供丰富、全面的地理信息,为地理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四、模型与仿真模型与仿真是地理学中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

地理学研究涉及到大量的变量和关系,使用模型能够帮助研究者模拟和预测地理过程,并对其发展进行模拟实验。

模型可以是数学模型、统计模型、计算机模型等形式。

通过构建模型,地理学研究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的内在机制,预测其发展趋势。

五、统计分析法统计分析是地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数据处理和解读方法。

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和统计,然后进行数据分析,研究者可以揭示地理现象的共性和规律。

常见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描述统计、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等。

统计分析法可以帮助地理学研究者深入理解地理现象,并进行科学的结论和推断。

地理归纳方法总结

地理归纳方法总结

地理归纳方法总结地理归纳方法是指通过整理、总结地理学中各种知识和概念,形成系统化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

它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本文将就地理归纳方法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概念归纳法概念归纳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一种归纳方法。

它通过将相似性质、特点或者属性的概念进行分类和整理,达到概念的明确和记忆的深化。

例如,在学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时,可以将它们分别归为地球运动和地球旋转的子类,进一步理解地球运动的相关原理。

二、事例归纳法事例归纳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一种归纳方法。

它通过收集和整理大量的具体事例,来推导出概括性的规律和原则。

例如,在学习地理气候的变化时,可以通过归纳不同地区在不同季节的气温和降水情况,进一步推导出气候带和气候类型的区分。

三、对比归纳法对比归纳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一种归纳方法。

它通过将相似和相异之处进行对比和分析,来加深对地理现象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学习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时,可以通过对比人口数量、结构、迁移等特征,进一步理解人口分布的差异和形成原因。

四、图表归纳法图表归纳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一种归纳方法。

它通过制作图表、统计表、流程图等形式的归纳总结,来展示地理学习中的关键概念和知识。

例如,在学习地球板块运动时,可以制作地质构造图,清晰展示各个板块的位置、边界和相对运动方向。

五、案例归纳法案例归纳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一种归纳方法。

它通过收集和分析实际案例,来加深对地理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例如,在学习城市化过程中,可以通过分析不同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城市化问题,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驱动因素和影响。

六、总结归纳法总结归纳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一种归纳方法。

它通过总结和概括地理学习中的要点和重点,来达到知识的系统化和灵活运用。

例如,在学习自然灾害时,可以通过总结各类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应对方法,进一步理解自然灾害的防范和减灾措施。

综上所述,地理归纳方法是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地理学科研究方法与技巧知识点总结

地理学科研究方法与技巧知识点总结

地理学科研究方法与技巧知识点总结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和人类活动空间分布的学科,它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实验观测、数据分析等手段,揭示地理现象的发生规律和影响机制。

本文将总结地理学科研究方法与技巧的相关知识点。

一、地理学研究方法1. 野外实地考察方法野外实地考察是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研究者需要亲自前往研究区域进行观察和调研,获得现场的真实数据。

野外实地考察可帮助研究者直接感受地理环境,收集地理现象的实时数据,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 实验观测方法在地理学研究中,实验观测方法可以通过在实验室内模拟地理现象,控制各种变量,进行数据观测和分析。

例如,通过模拟气候变化对植被生长的影响,研究者可以测定不同条件下植被的适应性和响应机制。

3. 数据分析方法地理学研究需要处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以揭示地理现象的规律性和趋势。

数据分析方法包括统计分析、空间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等。

研究者可以利用统计软件和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可视化,以深入探究地理现象的内在联系。

4. 模型建立与模拟方法模型建立与模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

研究者可以根据已知的地理规律和数据,构建数学模型或计算机模拟模型,模拟地理过程和现象的发展与变化。

模型建立与模拟可以帮助研究者预测未来的地理变化趋势,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5. 实地调查与问卷调查方法实地调查与问卷调查是获取地理数据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实地调查,研究者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地理现象,并记录相关数据。

问卷调查可以帮助研究者获取大量的主观信息和观点,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态度。

二、地理学研究技巧1. 地图阅读与制图技巧地图是地理学研究和教学的基本工具之一。

研究者需要具备地图阅读和制图的技巧,理解地图的符号、比例尺和坐标系统等要素,从地图中获取地理信息和空间分布规律。

2. 数据收集与整理技巧地理学研究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研究者需要具备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技巧。

可以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考察、网络检索等方式获取相关数据,并进行整理和归类,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研究提供基础。

高考常考的地理过程与地理效应总结

高考常考的地理过程与地理效应总结

高考常考的地理过程与地理效应【考向讲解】1.近年高考卷中,多过程性思维的考查。

据此,考查地理思维、语言表达。

2.各类地理效应丰富地理的考查维度,实现对获取与解读信息能力的考查。

【思维导图】【考点剖析】考点一——地理过程1.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等。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高低的变化、空气的水平运动、等压面的弯曲变化及热力环流的典型案例(如山谷风、城市风、海陆风等)的形成过程。

3.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全球主要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及低纬环流圈、中纬环流圈、高纬环流圈的形成过程等。

4.常见的天气系统或气象灾害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气旋(或低压)、反气旋(或高压)、冷锋、暖锋、台风、寒潮、洪涝、干旱及旱灾、锋面气旋等常见天气系统或气象灾害的形成过程。

5.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主要包括岩浆转化为岩浆岩、地表岩石转化为沉积岩、所有岩石转化为变质岩、所有岩石转化为岩浆等。

6.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过程:主要包括风、海浪、流水、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过程及形成的地貌(如沙丘、冲积平原、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地上河等)的过程。

河口三角洲形成过程:(1)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流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2)如果河流比较大,搬运来的泥沙多,而海水作用弱,则三角洲迅速发育,并不断向海洋方向推进生长。

(3)如果河流小,搬运来的泥沙少,而海水作用又强,则三角洲发育缓慢,甚至不发育三角洲,而是以河口海湾出现。

如亚马孙河河口未发育三角洲,其原因主要有:①流经热带雨林地区,河流含沙量较小;②流经亚马孙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水流平缓,利于泥沙在河口以上地区沉积;③河口泥沙被南赤道暖流向西北方向搬运。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地质作用过程分析技巧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地质作用过程分析技巧

技巧(一)根据题目的区位,环境特点及岩石特征,判断岩石类型。
要求掌握三大类岩石的形成条件和特点,以及它们和岩浆之间相互转化的规律(图3)。
1、岩浆岩是由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形成坚 硬致密的 侵入岩(如花岗岩),或多气孔的喷出岩(如玄武 岩); 2、沉积岩是由地表被侵蚀的物质,由外力搬运后沉 积下来, 固结成岩而成,有层理结构,可能含有化石及化石 燃料; 也包括石灰岩(化学沉淀物)和珊瑚礁(珊瑚虫遗 体堆积)。 3、岩石在地下高温高压下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如 石灰岩变 为大理岩,页岩变为板岩。
借助岩层的新老关系才能得出正确结论:A—背斜,B—向
斜,C—背斜,D—向斜。
3.断层的判断:看断层面的完整程度。如果断层面把所有岩
石断开,且断层面完整,则断层发生时间较晚,晚于其所
断开的岩层;如果果断层面不完整,则说明断层之后又发
生了某种地质活动;
4.根据地质构造之间的叠加和影响来判断:晚形成的地质
解析: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断关键是根据已知信息和箭
头指向,联系岩石圈物质循环规律逐步推导。第(1)题,
由沉积物只能变成沉积岩D,沉积岩变成变质岩E,变质
岩熔于岩浆A,岩浆冷凝形成侵入岩B和喷出岩C。
二、地质剖面图中岩层新老关系判断
例3(内力作用+判断岩层新老关系+岩石形成条件逻辑思维)
图5示意某地的沉积岩层与火成岩体的相互关系,各岩 层、 岩体的生成时代由老至新的顺序依次是( ) A.火成岩l、沉积岩l、沉积岩2、火成岩2、 沉积岩3 B.沉积岩3、火成岩l、火成岩2、沉积岩2、 沉积岩l DC..沉沉积积岩岩33、、沉火积成岩岩2l、、火沉成积岩岩l2、、火火成成岩岩22、、沉沉积积岩岩l l 解析:根据沉积岩的顺序由老到新应是沉积岩3、沉积 岩2,而火成岩侵入地壳的定义可判断火成岩l、火成岩2 晚于沉积岩3和沉积岩2,且火成岩2晚于火成岩1。所以 选D。

地理学习中的地理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地理学习中的地理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地理学习中的地理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地理学是一门关于地球及其人文、自然元素相互作用的学科。

在地理学的研究过程中,地理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本文将介绍地理学习中常用的地理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应用这些方法。

一、地理数据收集方法1. 实地调查法实地调查法是指通过实地考察和收集数据。

研究者亲自走访实地,进行地理元素的观察、测量和记录。

这种方法能够提供直接可靠的数据来源,适用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实际情况的了解。

例如,在研究城市环境问题时,研究者可以走访城市不同区域,观察街道的布局、建筑的高度以及交通拥堵情况,以获取相关数据。

2. 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一种通过设计问卷并向目标人群发放,收集他们对某一地理现象的看法、态度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问卷调查法能够收集大量的数据,快速了解目标人群的观点和行为。

举个例子,研究者想要了解某个地区居民对城市绿化的意见,可以设计一份关于绿化的问卷,并发放给该地区的居民,通过统计和分析问卷结果,了解居民对绿化的看法和需求。

3.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指利用航空器、卫星等远距离感知设备获取地球上各种物质或现象的信息的方法。

通过遥感技术,研究者可以获取大范围、高分辨率的地理数据,用于地理现象的研究和分析。

比如,利用卫星影像可以获取地表的植被分布、土地利用等信息,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研究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变化情况。

二、地理数据分析方法1. 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相结合、进行存储、查询、分析和展示的工具。

利用GIS,研究者可以对地理数据进行整合、分层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

举个例子,在城市规划中,研究者可以使用GIS技术将地形数据、建筑用地数据和人口数据等进行叠加分析,得出最佳城市规划方案。

2. 空间插值分析空间插值分析是一种基于已知点数据,通过插值算法计算出未知点数据的方法。

通过空间插值分析,研究者可以推测未取到数据的地理区域的数值大小,进行地理现象的预测和模拟。

初中地理课堂地图解析技巧

初中地理课堂地图解析技巧

初中地理课堂地图解析技巧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地图作为地理学科的重要工具,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面貌,而且能够让我们对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有更直观的认识。

初中地理课堂中,地图解析技巧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学好重要性、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注意事项、主要学习方法和技巧、中考备考技巧、提升学习效果的策略等几个方面,详细规划第三方主体学生对于地图解析技巧的学习。

一、学好重要性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灵魂,学好地图解析技巧,对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提高地理素养:通过学习地图,学生可以对世界各地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有更深刻的了解,从而提高自己的地理素养。

2.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地图是一种空间信息载体,通过学习地图,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空间思维能力,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地球上的各种空间关系。

3.提升综合分析能力:地图解析不仅需要对地理知识有深入的了解,还需要对地图信息进行提取、分析和归纳,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主要学习内容初中地理课堂中,地图解析技巧的主要学习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地图的类型:包括自然地图、人文地图、电子地图等,每种地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2.地图的要素:包括地图的标题、图例、比例尺、坐标系、经纬线、地形图等,每个要素都有其重要的作用。

3.地图的阅读方法:包括地图的翻阅、观察、分析、归纳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以更有效地获取地图信息。

4.地图的绘制方法:包括地图的勾画、标注、着色等,学会绘制地图,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

三、学习注意事项在学习地图解析技巧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注重实践:地图解析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学生需要多看地图、多画地图、多分析地图,通过实践来提高自己的地图解析能力。

2.注重理论学习:地图解析不仅需要实践,还需要理论的支持。

学生需要学习地理学科的基本理论,为地图解析提供理论指导。

专题 地理过程(课件)高考地理专题复习

专题 地理过程(课件)高考地理专题复习

第四纪
北冰洋
亚欧大陆
阿尔泰山与阴山
1.基带:山麓自然带 2.第四纪:苔原带的扩 展是由高纬向较低纬度, 水平扩展的 3.祁连山在阿尔泰山-阴 山一线以南 4.向高海拔退却,即现 在阿尔泰山与阴山的针 叶林带之上的苔原带, 有极地特有的灌木
气候转暖
北冰洋
向北退却
亚欧大陆
向高海拔退却
阿尔泰山与阴山
图像信息:a地风速 0--2;b地风速>6
所学知识:风是大气水平 运动,从高压指向低压
a地风速小,气压高,b地风速大,气压低; a、b间的气压差导致风从a流向b, 风沿ab方向侵蚀。
(3)分析阶段1月牙湖形成的过程。
沙丘
阶段Ⅰ,在东北风作用下, 沙粒堆积形成新月形沙丘
在沙丘背风坡,沿着 背风坡湖盆 风蚀方向发生风蚀作
下切河谷 →河口湾
前期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后退,海水入
侵),原下切河谷被淹,形成河口湾
河口湾→ 三角洲
前期海平面上升→当今河口处落差变小, 流速变慢,泥沙易淤积
后期海平面趋于稳定,恒河输沙量
大,泥沙大量淤积,逐渐形成三角洲
A 下切河谷
落差大
A 河口湾
落差小
前期
海平面上升, 落差变小
A 三角洲
落差小
后期
2万年以来,恒河 流域地壳相对稳定
控制变量法
地壳稳定
大部分河段地形 变化不大,河流 流速变化不大
含沙量变化不大
流域面积稳定
输沙量减少
西南季风减弱
降水量减少
流量减小
恒河年入海输沙量在距今约1.1万年时达到顶峰(约25亿吨,当今约10亿吨) (2)推测1.1万年以来恒河流域西南季风强弱的变化趋势,并说明理由。

了解地理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技巧初中地理数据分析与制实践

了解地理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技巧初中地理数据分析与制实践

了解地理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技巧初中地理数据分析与制实践了解地理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技巧地理数据分析与制实践在地理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地球上的各种现象和事物。

本文将介绍一些初中地理数据分析与制实践的技巧,帮助读者更有效地了解地理信息。

一、地理信息的收集技巧地理信息的收集是地理数据分析与制实践的第一步。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地理信息收集技巧:1. 田野观察:亲自去田野、户外进行观察和记录。

例如,可以去参观一座山川、湖泊或城市,观察当地的地貌、气候、人文特征等,并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和感受。

2. 地理问卷调查:通过设计问卷并进行调查,收集社会、经济或环境问题的数据。

例如,可以设计一份问卷来调查当地居民对环境污染的认知和态度,从而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

3. 数据库利用:利用现有的地理数据资源,如地图、统计数据等进行分析。

例如,可以利用地图来了解不同地区的地理分布特征,或者使用统计数据来了解某个地区人口数量和发展状况。

二、地理信息的处理技巧地理信息的处理是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的过程。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地理信息处理技巧:1. 数据分类与整理:将收集到的地理数据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进行整理,并创建相应的数据表格或图表。

例如,可以将不同地区的气候数据进行分类,并整理成表格,以便于比较和分析。

2. 数据可视化:利用图表、地图等可视化工具将数据进行展示。

例如,可以使用柱状图来比较不同地区的人口数量,或使用地图来展示城市扩张的过程。

3. 统计分析:运用统计方法对地理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规律和趋势。

例如,可以使用平均值、比例等统计指标对不同地区的气温进行比较。

三、地理数据分析与制实践的实例应用地理数据分析与制实践可以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学习中。

以下是一些实例应用:1. 环境保护:通过收集和处理环境相关的地理数据,可以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和趋势,从而制定相应的环保政策和措施。

2. 城市规划:利用地理数据分析工具,可以分析人口、交通等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地理实验现象观察技巧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地理实验现象观察技巧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地理实验现象观察技巧一、地理实验现象观察的意义地理实验现象的观察是地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掌握地理规律,提高地理技能。

同时,观察实验现象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教学效果。

二、地理实验现象观察的技巧1.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在进行实验现象观察前,教师需要向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

这样,学生可以更加集中精力,提高观察的效果。

2.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正确的观察方法对于观察实验现象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观察方法包括顺序观察、对比观察、全面观察、重点观察等。

在观察过程中,学生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注意对比不同地点的地理现象,全面观察地理现象的变化过程,重点观察关键的地理特征。

3.做好观察记录和总结在观察实验现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做好观察记录,记录观察到的现象、数据和结论。

同时,在观察结束后,学生需要进行总结,分析实验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归纳出地理知识要点。

三、案例分析——以“地球的运动”实验为例地球的运动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涉及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时差变化、四季更替等问题。

这些知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通过地理实验,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些问题。

以“地球的运动”实验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实验现象观察来提高教学效果。

实验名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模拟实验实验目的: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地理现象的影响,掌握时差变化和四季更替的规律。

实验器材:地球仪、手电筒、投影幕布等。

实验步骤:1.将地球仪放置在投影幕布前,调整好位置和角度,确保投影清晰可见。

2.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让学生观察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可以通过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模拟太阳光线,让学生观察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光照情况。

3.让学生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分析时差变化和四季更替的规律。

地理考察实战指南进行地理考察的步骤与技巧

地理考察实战指南进行地理考察的步骤与技巧

地理考察实战指南进行地理考察的步骤与技巧地理考察实战指南:进行地理考察的步骤与技巧地理考察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活动,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

然而,要进行一次成功的地理考察,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和技巧。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份地理考察实战指南,帮助大家更好地进行地理考察。

一、确定考察目的与地点地理考察的第一步是确定考察目的和地点。

在确定考察目的时,我们可以着眼于某个地理现象、地貌特征、人类活动等方面,指导我们的考察内容和重点。

而确定地点则取决于考察目的和实际情况,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或具有特殊意义的地理区域。

二、进行文献研究和信息收集在进行地理考察之前,我们需要进行充分的文献研究和信息收集。

通过查阅相关地理书籍、学术论文和互联网资料等,我们可以了解到更多关于考察目的地的背景知识、地理特点、历史演变等内容,为我们的考察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资料。

三、制定考察计划考察计划的制定是地理考察的重要环节。

我们可以根据文献研究和信息收集的结果,确定考察地点和路线,安排考察时间和任务,并预先了解当地的交通、住宿和安全等情况,确保考察的顺利进行。

四、实地考察和数据采集实地考察是地理考察的核心环节。

在实地考察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技术,如采样调查、测量实验、问卷调查等,收集需要的数据和样本。

同时,我们要准备好所需的实地考察工具和设备,如测距仪、相机、笔记本等,以便记录和分析考察结果。

五、数据处理和分析在完成实地考察后,我们需要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可以使用统计软件或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对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和可视化,从而得出准确的结论和分析结果。

同时,我们还可以编写报告或制作展示材料,将考察成果进行总结和展示。

六、撰写考察报告或论文地理考察的最后一步是撰写考察报告或论文。

在撰写过程中,我们可以按照学术论文的格式要求,分为引言、研究方法、数据分析和结论等部分,系统地呈现我们的考察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地理地解析技巧

地理地解析技巧

地理地解析技巧地理是研究地球及其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学科,通过地理分析和解释,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解释各种现象、现象和过程。

地理解析技巧在学习和应用地理知识时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地理解析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地理问题。

一、地图解析技巧地图是地理学中最常用的工具之一。

通过学会地图解析技巧,我们能够更好地读懂地图,并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地图解析技巧:1. 地理要素的理解:在解析地图时,首先要理解地图上显示的地理要素的含义,如河流、山脉、城市等。

通过掌握地理要素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图上的信息。

2. 比例尺的使用:地图上通常会有比例尺表示地图上的距离与现实距离之间的关系。

掌握比例尺的使用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地图上测量和计算距离。

3. 方向的确定:地图上通常会有指南针或方位角标记,我们可以通过它们来确定方向。

熟悉不同类型的方向标记,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判断方向。

4. 图例的解读:图例是地图上对地理要素进行符号化表示的说明。

通过仔细阅读图例,我们能够理解地图上每个符号代表的实际地理要素。

二、气候解析技巧气候是地理学中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

通过掌握气候解析技巧,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气候现象及其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气候解析技巧:1. 气候要素的理解:了解气温、降水、风向、湿度等气候要素的基本概念和影响因素,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气候现象的形成和变化。

2. 气候图解读:气候图是表达气候要素分布和变化规律的重要工具。

学会读懂气候图上的各种符号、颜色和线条,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气候要素在不同地区的差异和变化趋势。

3. 气候分类体系的应用:气候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体系进行划分,如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等。

通过学习和应用气候分类体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三、地形解析技巧地形是地球表面的起伏和形状变化,对于理解地理现象和过程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地形解析技巧:1. 地形要素的认识:了解山脉、高原、盆地等地形要素的形成和特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地区的地形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盘点地理过程分析技巧1. 三角洲形成过程①入海口附近河段的输沙量大,流水沉积提供物质保障。

河流输沙量的大小会受流域的植被、地面坡度、土质、降水以及河流上遊河段泥沙沉积数量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②入海口附近河段底部坡度小,利于降低河流速度,促進河流泥沙沉积。

③波浪和潮流的侵蚀、搬运作用弱,与河流泥沙沉积对抗作用弱,有利于三角洲的发育。

2.辫状水系形成过程①洪水期:在流水侵蚀、搬运作用下,洪水从上游带来大量的泥沙,并沿许多深泓线堆积,形成水下浅滩。

②洪峰过后的枯水季节:许多浅滩出露水面,成为沙岛,沙岛与沙岛之间是多股的河道,它们忽分忽合,交织如辫。

③再次洪水来时:有些沙岛不被淹没,有些被淹没的可能被水流斜切而过,其上形成新的槽道。

3.冲积洪积平原形成过程在山区,地势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携带大量的砾石和泥沙;当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变缓,河道变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在山麓地带堆积,形成冲(洪)积扇;冲(洪)积扇不断扩大而彼此连合,形成广阔的洪积—冲积平原4.河曲以及嵌入式河曲形成过程河曲的形成:①环流作用使河流一岸受冲刷,另一岸堆积,形成河曲。

②河床底部泥沙堆积形成障碍,使水流向一岸偏移,形成河曲。

④由于河床两岸岩性不一致或构造运动造成两岸差异侵蚀而形成的河曲嵌入式河曲:先是在由松散沉积物组成的平原和盆地中形成了“蛇曲”,后地壳的持续抬升,河流下蚀增加,隆升的地壳形成山地,而蛇曲则保持原形嵌在山谷之中。

5.丹霞地貌形成过程丹霞地貌:含铁的碎屑物在地势低洼处沉积并固结,形成红色砂砾岩;地壳抬升与挤压形成(垂直节理发育)中低山脉;流水沿岩层裂隙侵蚀,并在重力崩塌、风力侵蚀等外力作用下,形成山体相互分离,四壁陡立的丹霞地貌形态。

雅丹地貌:地壳抬升,湖盆出露干涸(或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物理风化,形成裂隙,风力侵蚀,平坦地面被吹蚀成各种形状。

6.花岗岩峰林地下炽热岩浆入侵地壳薄弱的黄山地区形成花岗岩;花岗岩体发生间歇抬升随着地壳的强烈隆升,花岗岩体受外力风化、剥蚀;形成千姿百态的花岗岩峰林景观7.石蛋和石环形成石蛋:花岗岩“石蛋”是花岗岩球状风化的产物。

一般认为花岗岩在抬升过程中先产生节理(花岗岩体中存在着一定走向的裂隙,地质学上称节理),当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阳光、空气、冰楔、生物、水等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角部受三个方向的风化,棱边受两个方向的风化,而面上只受一个方向的风化),故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

这样的风化过程称为球状风化或石蛋化石环:由于石块和土的导热性能不同,冻结速度也各不一样。

碎石导热率大,就会先冻结,水就会向石块附近迁移并在其附近形成冰,水形成冰后体积就会膨胀,使碎石移动,最终使粗的物质和细的物质就会产生分离,这就是冻融分选作用,它就像筛子一样将不同的物质分离。

在平缓而又粗细混杂的地表层,经冻融分选作用,泥土和小的岩屑集中在中间,岩块就会被排挤到周边,呈多边形或近圆形,好像有人有意识地将石头围成一圈,这种冻土地貌叫作石环。

石环形成的条件:有充足的水分、气温在零摄氏度上下波动的持续时间较长8.沙坝和潟(xi)湖的形成陆地河流带来大量的泥沙沉积在沿海地区,当海洋潮水向岸边运动时,推动泥沙移动,加之洋流的影响,泥沙沿着海岸堆积,形成平行于海岸的沙坝,随着时间的推移沙坝出露海面,包围了一部分海域,沙坝内侧形成半封闭的狭长状湖泊9.泉水、温泉形成过程断裂和垂直节理发育;雨量充沛,地表水下渗为地下水与炽热的岩体接触,转变成地下热水;地下热水沿断层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形成温泉。

大气降水经森林涵养渗入地下,经玄武岩层、火山碎屑岩的长期融滤、矿化,源源不断地生成矿泉水,沿断裂带上涌出露地表10.爬升沙丘形成过程在冬春干旱季节,河流水位低,河漫滩及沙洲上的细沙裸露(2分),受河谷地形影响,风力强劲(2分),把堆积在宽谷地带的细沙,吹送到江岸山坳或坡上(2分)11.淡水湖变成盐湖过程①淡水湖→咸水湖→盐湖: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大;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入湖径流量减少;湖泊水位不断下降,外流湖变成内流湖,径流携带盐分不断汇入积累,盐度不断增加,逐渐变成咸水湖,最终形成盐湖。

②咸水湖→淡水湖:沿海地区,古海洋遗迹湖(如西湖);后来由于沙坝、沙洲、沙岛的形成或人工河口坝的建设;导致湖泊与海洋分离;由于径流不断汇入,盐度不断降低,逐渐变成淡水湖。

12.构造湖和断裂盆地的形成过程位于板块的交界地带,板块相互碰撞,褶皱隆起的同时产生断层形成构造盆地;高山冰雪融水的不断注入,从而形成湖泊。

地处板块边缘,地壳运动形成断层;断裂面两侧岩体以垂直运动为主,中部岩体相对下降成谷。

13.太阳视运动过程太阳视运动的判断,关键在三个点:日出点、正午点、日落点,要找准三个时间点的太阳方位及对应的地方时。

(1)北极点(图甲)和南极点(图乙)上太阳视运动轨迹图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则太阳东升西落。

因南北半球地球自转方向相反,北“逆”南“顺”,则太阳视运动也相反,北“顺”南“逆”。

①春秋分日,南北极点太阳高度为0°,太阳终日在地平线上,北极点看逆时针、南极点看顺时针运动。

②北极点夏至日、南极点冬至日,太阳整日不落,地平高度均为23°26′,视运动方向北“顺”、南“逆”。

(2)北极圈(图甲)和南极圈(图乙)上太阳视运动轨迹图南北半球太阳视运动方向相反,北“顺”南“逆”。

①春秋分日,南北极圈上正午太阳高度为23°26′,太阳正东升起,正西落下。

②夏至日,北极圈上正午太阳高度为46°52′,太阳正北升起,正北落下;而南极圈上正午太阳高度为0°,极夜。

③冬至日,北极圈上正午太阳高度为0°,极夜;而南极圈上正午太阳高度为46°52′,太阳正南升起,正南落下。

(3)北回归线(图甲)和南回归线(图乙)上的太阳视运动轨迹图南北半球太阳视运动方向相反。

①春秋分日,南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66°34′,太阳正东升起,正西落下。

②夏至日,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43°08′,南北回归线上太阳均从东北升起,西北落下。

③冬至日,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43°08′,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南北回归线上太阳均从东南升起,西南落下。

(4)赤道上的太阳视运动轨迹图①春秋分日时,太阳从正东升起,从正西落下,正午太阳高度H1=90°;②夏至日时,太阳从东北升起,从西北落下,正午太阳高度H2=66°34′;③冬至日时,太阳从东南升起,从西南落下,正午太阳高度H3=66°34′。

14.高山流石滩形成过程解释一:高寒地段强烈的紫外线和极大的昼夜温差,产生的寒冻劈碎、热胀冷缩的风化作用,导致了大块的岩石不断崩裂,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石块,此处写到冰劈、冻融风化作用也可以);这些岩块与碎石在重力和下部潜流的作用下,沿着山坡缓慢滑动,形成流石滩解释二:地表岩石受到强烈温差变化(或冻融)的风化作用,发生崩解和破碎;受到冰川和冰雪融水等外力侵蚀后;并被(冰川、冰雪融水、重力等)搬运;到地势比较平坦的山坡处堆积而成。

15.盐碱化形成过程地下水位上升(原因可能有:大水漫灌、水坝回水区内、调水线路两侧、地上河两侧等),注意降水多的地区一般不会有盐碱化,比如我国南方地区;(2)蒸发旺盛旺;(3)盐分随着水分蒸发到地表集聚。

沿海地区的滩涂,多盐碱土地,是受海水入侵的结果,用海水或咸水湖水灌溉也会造成土壤盐碱化。

16.河流袭夺过程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速度差异较大,其中侵蚀力强的河流能够切穿分水岭,袭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水系演变现象称为河流袭夺。

发生河流袭夺后,河系重新组合,出现倒淌河、断头河、袭夺湾等地貌形态。

图 10 示意河流袭夺过程及袭夺地貌形态。

据考证,云南红河东源溪沟河曾经袭夺鱼泡江。

茨坪村以上溪沟河段曾经为鱼泡江源头(注入祥云盆地)。

茨坪村附近为古分水岭,以玄武岩为主。

茨坪村以南,溪沟河下切于宽谷之中,形成套叠的 V 形峡谷。

鱼泡江被袭夺后,水量大幅减少。

为保障祥云盆地的灌溉用水,20 世纪 50 年代筑小官村水库蓄水,经干渠引水至祥云盆地。

图 11 示意溪沟河袭夺鱼泡江的区域背景(1)分析茨坪村以南溪沟河“谷中谷”的形成过程。

(6 分)(2)分别说明溪沟河袭夺鱼泡江未形成倒淌河、袭夺湾的原因。

(6 分【答案】(1)河流袭夺之前,溪沟河水量小,侵蚀缓慢,经过长期侵蚀形成宽谷(2分);袭夺后,溪沟河流量大增,下切侵蚀加强,在宽谷谷底继续深切形成嵌套式V形峡谷(2分);(受板块挤压影响)地壳抬升加剧了下蚀作用,促进了谷中谷的形成(2分)。

(2)未形成倒淌河的原因:茨坪村为古分水岭,在袭夺事件发生后,其海拔仍高于鱼泡江在茨坪村以下河段,故河水不倒流形成倒淌河(或鱼泡江上游段落差大,袭夺处下游河段河水不会倒流)(3分);未形成袭夺湾的原因:斜截袭夺使袭夺河与被袭夺河夹角较小(或溪沟河上游段与鱼泡江被袭夺的河段流向大体一致)且相距很近,分水岭较窄,袭夺后就不会形成明显的袭夺湾(3分)。

17.河流阶地的形成水流的侧蚀加宽了河道使得流速变慢,河流携带的沉积物就在河床发生沉积,在水底堆积满一层沉积物。

后来由于气候变化、地壳抬升或者侵蚀基准面下降等因素使得水流的下切侵蚀力剧增,这层堆积物被水流切开形成阶地坡。

水流继续往下侵蚀,两侧的堆积物就完全露出水面,高过洪水位,形成阶地面。

然后河流继续重复侧蚀、堆积、下切侵蚀等过程,形成下一个阶地。

(侵蚀基准面是河流下切侵蚀到最低点的水平面,一般以海平面为主,局部地区以湖泊、河流汇水口、堤坝等基面为准。

)地壳抬升会对河流阶地的形成产生两方面影响:一是让已经发育的阶地面高出洪水位,成为新的河流阶地;二是使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加剧,制造出阶地坡,让阶地高度上升,也通过堆积作用促进新的阶地面发育18.河漫滩的形成河漫滩的形成是河水周期性泛滥的结果。

在洪水期间,水流漫到河床以外的滩面,由于水深变浅,流速减慢,便将悬移的细粒物质沉积下来,在滩面上留下一层细粒沉积,随着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