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形而上学——尼采透视论研究

合集下载

尼采透视主义中的生命哲学和实证主义精神

尼采透视主义中的生命哲学和实证主义精神

尼采透视主义中的生命哲学和实证主义精神作者:张典来源:《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第03期摘要:尼采将自己的认识论定义为透视主义,透视主义将一切放到生命的体验中来考察,透视主义是一种对生命的直观,直观中艺术、科学、价值一体。

透视主义用一句简单的话表达就是:没有真理,只有解释。

这个论断隐含着尼采的实证主义立场,实证主义认为认识只是一种功能,真理没有不变的形而上学的本质,存在的只是我们对事实的价值设定。

透视主义与对主体性的反思相连,尼采认为,主体的观念本身就是人为的虚构。

关键词:尼采;透视主义;主体性;实证主义;生命哲学文章编号:1008-4355(2011)03-0130-06收稿日期:2011-03-31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第3批特别资助项目“早期尼采的希腊哲学思想研究”(201003252)作者简介:张典(1970-),男,湖北天门人,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哲学博士。

中图分类号:B51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8-4355.2011.03.17一作为哲学独立的学科,认识论是随着现代主体性的建立而出现的。

如果说笛卡尔是现代主体性建立的一个标志性人物,我们就说从笛卡尔这里开始有一种认识论来界定主体认识对象世界的能力。

笛卡尔的主体性的建立相应产生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问题,笛卡尔将数学的精确性作为认识自然科学的方法论的原型,人文学科由于不确定性因素太多,被笛卡尔拒斥在严格精确科学的门外。

维柯在《新科学》中反对笛卡尔对人文学科的偏见,尝试找到人文学科的确定性原则。

康德三大批判严格区分了人的认识领域,认识论在康德哲学中就是一种批判精神,康德实际上已经将人的认识能力建立在一个虚无的根基之上,不管是对自然的认识还是对人自身的道德和情感领域的认识。

尼采的认识论是对康德认识论的发展,康德看到了深渊,但不敢走向这个现代主体性的深渊,尼采勇敢地迈出了这一步。

积极的虚无主义——尼采对叔本华意志哲学的继承与超越

积极的虚无主义——尼采对叔本华意志哲学的继承与超越

文化·文化产业论坛数量更是惊人。

该剧的武则天造型嬗变,青年时期造型浪漫唯美,发型、配饰、服装无不竞相斗艳,把人物烘托得格外引人注目。

中年时期造型稳重高贵,大气的头饰、耸肩的拖裾服装,增添了女皇的气场,老年时期造型较为含蓄,却也不失美艳。

《狄仁杰之通天帝国》是以破案为主线,武则天作为皇权的标志,是故事的一条副线。

武则天在片中始终以女皇形象示人,因此为突出一代女皇的威风凛凛,片中场景及化妆服装都极尽奢华之能事。

影片造型指导余家安介绍,自己刻意让刘嘉玲的发型高耸,并在她的服装加了很多层次,这一整套造型有四层衣服搭配,每层服装都是四层材质和刺绣,以突出武则天的威武气势。

2.2导演创作风格不同不同的导演创作风格不同,影视作品的看点不同,也导致了人物造型的差异。

比如《通天帝国》的导演徐克是以武打和美术见长的,在美术上力求能够吸引观众眼球,希望让观众在片中看到“史上最潮的唐朝”因此,武则天造型与化妆甚至借鉴世界顶级造型师约翰·加利亚诺(JohnGalliano)、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McQueen)在时装T台上的化妆技巧,创造出既“潮”又“威”的武则天造型。

《武则天传奇》由于主演范冰冰的演绎,青春时尚是造型的看点。

剧中的造型也不乏结合了当代的时尚元素。

可以看出,两剧中人物造型都是该剧的卖点之一,但在造型风格上,由于导演、演员的差异也使人物造型各有特色。

《武则天传奇》中的武则天唯美、细腻,《通天帝国》中的武则天威武,女权。

而94版的《武则天》则主要以故事为主,人物造型为故事服务,故此造型并非突出。

通过以上比较,历史剧翻拍中的人物造型有两方面值得思考:一是造型重点是放在一般还是特殊上,所谓“一般”就是以往作品所塑造的定型造型,所谓“特殊”就是结合该剧的特色设计。

而这也是造型创新的尺度问题。

这些取决于艺术视角、导演风格、商业剧还是历史正剧等条件。

尺度的把握直接影响到造型的成功与否。

尼采的透视主义认识论和多义性的语言观

尼采的透视主义认识论和多义性的语言观
尼采的透视主义蕴函的意义是: 首先,透视的主体是多元的。 传统认识论预设一个确然的主体。而从透视 主义的认识论来看,认识不可能脱离人的生活,它 就是人的 生 活 的 一 部 分。 因 此 没 有“纯 粹 的、无 意识的、无 痛 苦、无 时 间 的 认 识 主 体”,“纯 粹 主 体”无非 是 概 念 的 虚 构。 主 体 不 是 抽 象 的 人,也 不是纯粹的思维能力。真正的认识主体决非是冷 静的、理性的、中立的,真正的认识主体是由许多 情绪冲动组成的多元体,是内心种种激情的角逐。 真正的认识主体是各个欲望之彼消此长的流动过 程。“任何 欲 望 都 是 一 种 统 治 欲,每 种 欲 望 都 有 自己的观点,而每种欲望都想把这种观点作为标 准强加于其他一切欲望之上”。[1]( P684) 尼采认为,透 视 的 评 价 即“权 力 意 志 ”,这 说 明透视的主体是权力意志。生命本能、权力意志、 情绪冲动乃是透视的原动力。人的权力意志各不 相同,多种多样。每个人也是多重意志的复合体, 对世界的需要也是多方面的。所有这些力都充当 了透 视 的 主 体。 尼 采 的 结 论 是: “主 体 有 多 个”。[1]( P1744) 其次,认 识 即 透 视、解 释,透 视、解 释 是 多 元 的。 尼采说: “只要认识这个词还有意义的而言, 世界就是可以认识的。但世界是可以解释的,它 自身之后没有意义,而它有无数的意义———这就 是‘透视主义’”[1]( P684) 这说明尼采认为认识即解 释。没有客 观 实 证 的 认 识,一 切 认 识 都 是 解 释。 世界文本的意义寓于解释之中,依解释的不同而 变动。实证主义者认为存在事实,而尼采认为没 有事实,只有解释。他说“什么可以单独成立‘认 识’? ‘阐述’,植入意义———不是‘说明’( 大多 是指一种陈旧的、不可理解的、甚至是单纯文字的 陈述) 。”[1]( P213) 基于对认 识 的 这 种 看 法,尼 采 认 为,不存在自在的真、善、美,不存在对真、善、美的 中立的、客观的、绝对的评价范畴,即真假、善恶、 美丑。尼采用权力意志理论对传统哲学的真、善、 美进行了重新解释。他认为,求真理的意志是权 力意志的一种形式。真理的标准在于权力感的提 — 58 —

海德格尔关于尼采艺术命题的论述

海德格尔关于尼采艺术命题的论述

海德格尔关于尼采艺术命题的论述海德格尔是20世纪前半叶德国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他与尼采之间几经波折后,海德格尔较早地认识到了尼采所运用的方法和他的思想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原则,这使得他能够独特地解读尼采的思想,并在尼采思想衰弱时推广和解释它。

在海德格尔看来,尼采的哲学可以重质重心的改变现代欧洲哲学的方向和意义。

在尼采眼中,艺术是生命的表现和展示,艺术创造出新的世界,这个世界是独立于真实世界的。

对尼采来说,“假”的世界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

在这个假世界里,艺术可以独立地创造出一个美丽而有意义的世界来。

在海德格尔看来,尼采这个想法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它揭示了一种新的方式来看待世界和人类的生命。

在尼采看来,艺术是阐述生命真正意义的方式。

对于海德格尔来说,尼采的这个观点是比较深刻的,但是他更关注的是尼采的艺术理念背后的哲学原则。

海德格尔在他的《尼采I》一书中探讨尼采的艺术哲学,并提出了许多有关艺术的问题。

对于海德格尔来说,艺术创造世界的过程是心灵运作的结果,这个过程将我们从现实生活中解放出来,使我们得以生活在艺术的世界中。

尼采的这个想法,无疑是在给当代世界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心理疗法,他认为艺术可以超越真实世界带给我们更多的快乐,更多的意义。

随着尼采对寻求真理和意义的重心的转移,他受到了许多新兴思想和运动的影响。

在线条和意行的转换中,他提出了“超越真实”这个概念,他希望摆脱真实世界的束缚,进入一个更高的现实。

这与传统的辩证法的思想是不同的,传统辩证法里,真实世界必须存在才能得到真理。

在尼采的眼里,真实世界并非最终目的,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之一。

他要我们去发现与所谓真实世界不同的、纯粹的世界。

在这种不依赖真实世界存在的世界中,我们可以寻求生命的真正意义。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海德格尔认为艺术是一种启示和创造,它鼓励我们摆脱真实世界,走向意义的高峰。

在这种意义中,艺术被认为是超越真实世界的,而且是创造新命题的工具。

在尼采的哲学架构下,艺术是生命的表达和实现,艺术家可以通过艺术的表现方式来独立地创造出一个富有意义的世界来。

维特根斯坦的“图式说”与尼采的“透视论”-兼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对哲学的主题转换

维特根斯坦的“图式说”与尼采的“透视论”-兼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对哲学的主题转换
中 图 分 类 号 : 55 5 B 6 .9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1 19 2 0 ) 4 0 9 5 1 0 —5 0 ( 0 2 0 —0 1 —0
尼采 和维 特 根斯 坦 无疑 都是 西 方哲 学 由现 代性 必须 彼 此 相互 处于 某 种 特 定 的 有 意 的 关 系 之 中 , 有 向 后 现 代 性 转 变 的 关 键 人 物 。作 为 这 种 具 有 转 折 意 义 的人物 , 们 都 对传 统哲 学进 行 了变 革 , 新 的方 他 以

构 , 种结 构 的 可 能性 叫作 图式 的表 象 型 式 ” “ 这 。 表 象 型 式 即 是 事 物 之 如 图 式 元 素 那 样 相 关 联 的 可 能

“ 式” “ 视” 图 和 透
性 ” ( 1 、 1 1 , 且 , 维 氏看 , 是 图 式 的 结 构 2.5 2.5 ) 并 依 正
“ 式 说 ” 维 特 根 斯 坦 早 期 哲 学 思 想 的 核 心 内 决 定 着 图 式 — — 命 题 将 其 所 表 现 的 东 西 或 代 表 的 东 图 是
容 。维 氏 的 “ 式 说 ” 解 决 的 问 题 , 然 是 康 德 曾 西 传 达 出 来 的 能 力 。 图 要 仍 很显 然 , 特 根 斯 坦 图式 说 是 以 假 定 图 式 ( 维 命 经 试 图 解 决 的 问题 , 理 性 主 体 和 感 性 经 验 ( 性 主 即 理 能 义 和经 验 主义 ) 结 合 问题 。维 特 根 斯 坦 把 一个 命 题 ) 够表 现 实在 为前 提 的。而 图式 之能 表 现 实 在 , 的 依 维 氏 看 , 依 靠 它 的 结 构 , 此 , 式 表 现 实 在 是 是 因 图 题 表达 一 件事情 当 作 一 个 图 式 表 示 一 件 事情 看 待 。 因 此 , 者 所 必 须 的 条 件 正 是 满 足 后 者 的 那 些 条 件 。 要 以 逻 辑 形 式 的存 在 为 其 先 验 普 遍 条 件 的 。 但 逻 辑 前 又 在 在 图 画 上 出现 的 各 种 个 体 , 命 题 中 用 各 式 各 样 的 形 式 本 身 何 以 存 在 , 何 以 能 表 现 实 在 , 维 氏 看 在 来 , 是 不 可 言 说 的 。 “ 辑 是 先 验 的 ” 6 1 ) 在 则 逻 ( .3 。 词 来 代 表 , 些 词 被 视 为 名 称 。 在 图 画 中 个 体 之 间 这 维 的关 系 则 表 现 为 命 题 中 的 结 构 。 由 此 , 个 命 题 之 这 里 , 特 根 斯 坦 走 向 了 神 秘 主 义 。 在 这 个 意 义 上 , 一 维 作 为 一 个 “ 式 ” 其 名 称 必 须 是 与 被 描 绘 事 实 中 包 我 们 可 以 说 , 特 根 斯 坦 并 未 摆 脱 传 统 哲 学 。 因 为 图 , 逻 把 含 的对 象相 关 的名 称 , 且 , 些 名称 共 同构 成命 题 正是 他所 追求 的普遍 的理 性化 的 “ 辑形 式 ” 他 引 而 这

海德格尔关于尼采艺术命题的论述

海德格尔关于尼采艺术命题的论述

海德格尔关于尼采艺术命题的论述海德格尔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对尼采的思想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评论。

尼采是一位前卫而深刻的艺术哲学家,他对艺术的理解和评价形成了一系列的命题,海德格尔对这些命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海德格尔认为,尼采通过独特的审美哲学,试图揭示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尼采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它能够超越现实,创造一个独立于日常世界的美学领域。

通过艺术,人们可以逃离现实,进入到一个完全自由的创造之地。

这种创造力超越了理性和逻辑的限制,使得艺术成为一种超越性的表达形式。

海德格尔进一步解读了尼采所说的“艺术的去神化”。

尼采认为,传统观念中的艺术被深深地神圣化,成为一种超然的存在,人们仿佛要将艺术家看做是某种神灵。

尼采认为,艺术家本身并不是神灵,他只是一个身处人间的普通人。

艺术不应该被看做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而应该被看做是一种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创造力。

海德格尔进一步指出,尼采对艺术的解释与现代艺术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尼采认为,现代艺术摒弃了传统的神圣化观念,追求个人的创造力和自由表达。

现代艺术家不再受限于传统艺术规范和价值观,他们将艺术看做是一种自我展示和自我实现的方式。

通过艺术,艺术家可以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情感,创造一个全新的艺术领域。

海德格尔还对尼采关于真理和谎言的思考进行了阐释。

尼采认为,真理并非是客观存在的东西,而是人们主观上赋予事物的意义。

艺术家通过创作来表达自己的真理,这种真理并不是客观的真理,而是一种主观的、个人的真理。

在艺术中,艺术家可以利用谎言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真实的目的。

海德格尔认为,尼采的艺术命题对于我们理解现代艺术的意义和价值有着重要的启示。

通过尼采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在现实中的作用和地位。

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审美的娱乐,更是一种对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艺术家通过艺术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通过艺术来创造一个与现实不同的世界。

这种创造力和思考能够激发我们对于现实的认识和理解,引发我们对于生活的思索和反思。

尼采、虚无主义与形而上学——基于海德格尔《尼采》的解读

尼采、虚无主义与形而上学——基于海德格尔《尼采》的解读
格尔 对形 而上 学 的分析批 判虽 然深 深地 打上 了他 的思想 烙印 , 带有浓 厚 的海德 格尔 色彩 , 但是 由于 其宽 广 的历史 视野 和深 入 的源始之 思 , 乃 构成 了对 形而上 学 的“ 存在 历史 ” 的深刻 阐释 。其 中 , 他对 尼采 的解
读 在其 形 而上学 之 思 中 占据 着极 其重 要 的地 位 。海德 格 尔殚 精竭 虑解 读 尼采 , 甚 至 曾经几 近 心力 交瘁
尼 采 虚 无 主 义 与形 而 上 学
基 于海德格 尔《 尼采》 的解读
张 志伟
摘 要 : 在 海 德 格 尔看 来 , 尼 采 标 志着 形 而 上 学 的终 结 , 同 时也 是 最 后 一位 形 而 上 学家 , 因为尼 采 虽然 揭 示 了形 而上 学 的虚 无 主 义本 质 , 但是 他 同样 搁置 了存 在 问题 , 因而 并没 有 克 服形而上学 , 也不可能克服虚无主义。不过 , 由于 尼 采 将 存 在 的 急 难 推 到 了极 端 , 从 而加 剧 了海 德格 尔 对存 在 之 悬缺 的震 惊 , 对 于 他 转 向另 一 开端 具 有 重要 意 义 。 通 过 海 德 格 尔对 尼 采 的解 读 而 思 考形 而上 学 问题 , 不仅 对 海 德 格 尔 哲 学研 究 有价 值 , 对 现 当代 中国哲 学发展 亦
展开的形而上学批判。如果说海德格尔曾经把康德视为存在问题的代言人 , ② 那么也可以说 , 尼采就是
海德格 尔形 而上 学批判 的代 言人 。@ 形 而 上学 曾长 期 占据 着西 方哲 学 的 中心 , 一 部 西方 哲 学史几 乎 就是 一部 形 而上 学史 。虽然 大 多数
哲学 家都 有 自己一 套 形 而上 学 的理论 学说 , 但 并不 是所 有 的哲 学家 都精 通形 而 上学 这 门学 问 。德 国哲 学家 似乎 得天独 厚 , 康德 、 黑格 尔等人 都是 形 而上学 的大 师 , 海 德格 尔更是 如此 。在 某种 意义上 说 , 海 德

尼采、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和批判(精)

尼采、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和批判(精)

尼采、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和批判从回答“人生何以可能”的角度划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主要有两类:提倡宗教人生观的神学形而上学和提倡科学人生观的理性形而上学。

神学形而上学以上帝的存在为中心神秘地展开。

经院哲学家千方百计地论证上帝的存在。

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最为著名。

他断言,上帝观念本身隐含着上帝的绝对存在。

每个人心中都有上帝观念,即使说“上帝不存在”的人也不例外。

上帝观念的意思是“绝对完善者”。

既然上帝绝对完善,那他就不可能仅仅存在于人的心中。

因为上帝若仅在心中,我们就可能在现实中找到比它更完善的存在物。

安瑟伦的结论如下:上帝不仅存在于人的心中,而且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其实,这种论证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神学形而上学的“本体论证明”是一种毫无根据的同语反复,它至多只能证明论证者本人“自我意识”的存在,绝不能证明上帝的存在。

因为在这种证明的前提中已经包含了所要证明的结论。

然而,经院哲学家一厢情愿地认为“本体论证明”是牢不可破的,并且从上帝这种绝对存在中推出具有偶然性的人的存在。

人的存在带有“原罪性”,因此基督教要求人们赎罪,在祈祷和忏悔中度过一生。

经院哲学家把信仰上帝看成人生的首义,宣布只有上帝在生活各个领域君临之后,人们才能在动荡的世界中找到心灵的安宁之所。

由此可见,神学形而上学是宗教人生观的理论基础。

若要否定宗教人生观,首先就必须动摇神学形而上学。

尼采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展开对神学形而上学的批判。

尼采指出,世界上根本没有上帝这种东西,所谓上帝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假设、想象的存在,根源于人类理智的失误和对自然现象的错误解释。

所以,上帝是同实在没有任何干系的“虚无”。

有人寻找使他能蔑视人们的原则,便发明另一个世界以诋毁和诽谤此岸世界,然而实际上他在任何时候只能达到虚无,于是就把‘虚无’当作上帝建立起来”。

〔1〕神学家为了私利,把社撰出来的观念充当一般的价值尺度,人为地规定上帝是决定人的存在的命运因素。

尼采的哲学思想研究综述

尼采的哲学思想研究综述

尼采的哲学思想研究综述对尼采哲学思想的研究多年来在国内学术界经久不衰,进入21世纪,研究越来越入微,越来越理性客观地接近尼采的文本去探寻和揭示尼采的真实思想及其思想指向。

百余年来,研究的中心始终是尼采哲学的形而上学及其性质问题。

进入新世纪,学者们对尼采的形而上学研究更为深入细微,研究的视角更为广泛独到。

很多传统哲学家和宗教人士认为我们的心不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而尼采说我们的心是世界的一部分,他认为心从内部反映世界。

形而上学的本性应理解为对现实的虚化与对未来的筹划,尼采揭示了形而上学的这种生活价值:“真实的世界和表面的世界——我把这种对立的来源追溯到价值关系”。

尼采在瓦解了理念论的形而上学之后,又建立了权力意志的形而上学而成为形而上学反复再生的重要一环。

还有学者从语言与形而上学紧密关联的理论视角,认为尼采深挖形而上学的根源,揭露了语言在形而上学形成中起了关键的作用,因而传统形而上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语言形而上学,它遮蔽了人与世界的真实存在。

尼采的目的是要打破语言给哲学设下的这个魔圈,把语言带入多元的、丰富的和不确定之中,“以文字起舞”,真实的传达人与世界的需要和情感。

一.尼采的多元哲学思想尼采的思想独特新奇、豪迈深远,文体表达舒远绝妙,立意跌宕起伏,给后人留下了广袤的理解维度和诠释空间。

1·尼采的科学哲学过去一般地都把尼采的意志主义哲学归结为人本主义,尼采被认定为诗人哲学家,或尼采及其哲学是反科学、反理性的非理性主义。

近有学者指出,尼采把知识、科学看作是一种似乎有理的虚构,是人类生存所必需,但不能将它误用,不能把它当作绝对真理。

尼采反对唯科学主义,主张科学不是万能的,科学和艺术一样,都是为了人生。

也有学者梳理了尼采的科学观,认为尼采以视觉主义为工具,以现实生活为基点,对科学主义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但并不过分贬低科学的价值。

尼采认为科学是从特定视觉出发对世界所作的解释,科学的价值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价值之中,尼采并非否定科学理性,只是反对把科学绝对化,把真理作为最高价值的唯科学主义。

尼采反形而上学思想研究

尼采反形而上学思想研究

尼采反形而上学思想研究尼采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反形而上学思想对当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尼采反形而上学思想的概念出发,阐述尼采反对形而上学的思想内涵及其在哲学、文化等领域的影响,最后举出五个具体的例子证明其观点。

一、尼采反形而上学思想的内涵1. 彻底否定了世界上存在的“本质”,“物种”,“原则”,“派系”等孤立的、固定的和不可变的实体。

2. 指出了意志力和力量的重要性。

他认为世界是一个力量和意志的竞争场,个体通过斗争、创造和摧毁来实现其价值和意义。

3. 指出了假象和真相的区别。

尼采认为真相伴随着人类无止境的探索和质疑,而假象则是塑造人类生活的文化和观念的产物。

4. 批判了些学说,如形而上学,唯物论,庸俗实在论,理性主义等。

他认为这些学说只是对世界的一种片面看法,而不能反映人类的真实经验和现实。

尼采反形而上学思想的核心思想是自由和创造力。

对自由的追求是尼采反对形而上学思想的基础。

他认为人类所期望的自由是一种自主性和责任性,不仅是指如何生活和思考问题,更是指如何创造文化和生活的艺术。

创造力则是指引导人类生命实践和自我实现的重要力量,它可以产生创新的造物和文化风格,进一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二、尼采反形而上学思想在哲学上的影响尼采反形而上学思想在哲学思想的演变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对于现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1. 开拓了后现代主义思想。

尼采对形而上学和哲学传统的批判激发了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对于传统哲学和统一的现代主义思想的强烈怀疑和否定。

2. 鼓励了认知和语言哲学。

尼采反对形而上学思想的核心是人类的理性能力所面临的局限性,这启示着后来的认知和语言哲学家深入研究人类认知构造的限制和批判不同的哲学假设的必要性。

3. 揭示了权力与知识的关系。

尼采明确指出知识的权威性和被社会认可的权力之间的紧密关系,对于权力、知识和文化的研究对后来的文化学和政治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尼采与形而上学——周国平(透视的多元性和关系世界)

尼采与形而上学——周国平(透视的多元性和关系世界)

尼采与形而上学——周国平(透视的多元性和关系世界)透视的多元性和关系世界透视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透视的多元性,或曰"解释的多元性"。

从世界(本文)那方面说,也就是"世界的无限可解释性"。

其实,说认识是"解释",而不是对"事实"的"说明"(Erkl?ren,亦可译为"澄清"),本身就已经包含了解释的多元性的意思。

说世界是"可解释的",也就是说"它不是蕴含着一种意义,而是无数种意义"。

既然认识是透视,那么,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就会有不同的透视。

既然本文的意义唯有通过解释才能确定,那么,对同一个本文当然就允许作不同的解释。

尼采一再阐述这个道理:"同一个本文允许无数种解释,不存在一种'正确的解释'。

"《尼采全集》,第13卷,第69页。

"根据我的经验,认为一般来说存在着一种正确的、即唯一正确的解释,这个基本前提是错误的……事实上,在许多事例中,不正确的东西是确定的,而正确的东西则几乎都不确定……总之,老语言学家说:不存在唯一正确的解释。

"尼采致富克斯(1888.8.26),转引自雅斯贝尔斯:《尼采》,第293页。

为了说明透视的多元性,尼采设想在人类之外还可能存在其他认知的生灵。

当然,我们永远无法确证有哪些这样的生灵存在,它们又具有何种透视方式。

"想要知道对于别种知性和透视可能会存在什么,这是一种无望的好奇心。

"《尼采全集》,第5卷,第332页。

但是,我们今天已经不再有那种可笑的自高自大心理,胆敢宣称只有从我们的角度才许透视。

当我们明白我们的认识无法摆脱人类中心论之时,我们实际上也已经明白,人类仅是无数可能的透视中心之一,至少在理论上我们已经无法拒绝其他中心存在的可能性。

透视主义是人类中心论的逻辑引伸,但它又打击了人类中心论的乐观信念。

尼采的透视主义认识论和多义性的语言观论文

尼采的透视主义认识论和多义性的语言观论文

尼采的透视主义认识论和多义性的语言观论文尼采的透视主义认识论和多义性的语言观论文摘要:尼采否定“同一性”,肯定“差异性”哲学。

他的差异观表现在他的认识论、语言观方面。

在认识论方面,他反对传统形而上学的一元主义认识论,主张多元主义的认识论。

在语言观方面,他主张语言的多义性。

关键词:尼采;透视主义认识论;语言的多义性尼采登上哲学舞台之际,正是传统同一性哲学大行其道之时。

在尼采看来,传统形而上学家迷恋于理性、主体、客体、实体、本质、基础、根据、原理等虚构之物,醉心于“同一性”思维方式,追求同一,厌弃差异。

尼采逆其道而行之。

他拒斥同一,他倡言差异。

他的差异观表现在他的世界观、认识论、语言观、方法论诸方面。

本文从他的认识论和语言观两个方面对他的差异思想进行了解读。

一、透视主义认识论在尼采看来,传统形而上学在认识论上坚持绝对主义观点,认为存在着所谓“自在的认识”,认识的结果是绝对的、一元的。

立足于人类中心论,尼采用他独特的认识理论———透视主义向传统的认识理论提出了挑战。

尼采认为不存在“自在的认识”。

他强调认识不可能摆脱人类中心论的限制,根本不可能有超越于人类特性的“自在的认识”,一切认识都必然打上了人类种族的烙印,甚至认识者个人的烙印。

他在谈到“认识”时说:“要严格按照人类中心说和生物学的观点来规定这个概念。

”[1](P505)我们是在保存生命的限度内进行认识的。

我们并不是感觉、知觉一切对象。

我们仅仅感知那些对于我们的生存必不可少的对象。

只有当意识有用之时,意识才存在。

我们的知性能力也是生存条件的产物,如果我们以另一种方式也能生存,我们就不会有现今的知性能力。

范畴仅仅在它们有助于我们生命的意义上才是真理。

总之,精神、理性、认识、思维、灵魂、意志等等,一切都不过是人用以保存和发展自己的工具。

透视主义(perspektivismus)是尼采立足于人类中心论,从反形而上学认识论立场出发提出的一种认识理论。

在一个题为“原则的革新”的札记中,尼采列出了他革新哲学的五点计划,其中之一是:用情绪冲动的透视学取代认识论。

尼采的艺术形而上学思想研究综述

尼采的艺术形而上学思想研究综述

尼采的艺术形而上学思想研究综述
聂玉
【期刊名称】《今古文创》
【年(卷),期】2024()13
【摘要】尼采一直以来备受学界关注,他的相关哲学思想被诸多学者苦苦探索,研究成果也十分丰硕。

目前对于尼采的研究也早已涉及诸多领域,如权力意志、超人哲学等等……那么梳理近年来学界对其的研究就有利于明晰尼采研究中的缺陷与不足,从而促使尼采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总页数】3页(P69-71)
【作者】聂玉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16
【相关文献】
1.尼采形而上学思想中的人化和非人化的矛盾--以海德格尔对尼采的解释为线索
2.《从审美形而上学到美学谱系学——论尼采晚期美学思想中的反形而上学维度》简介
3.艺术形而上学:尼采对世界和人生的审美辩护
4.对生命的否定:重估叔本华对早期尼采艺术形而上学的影响
5.悲剧神话与音乐精神——论尼采的艺术形而上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尼采研究》题集答案

《尼采研究》题集答案

《尼采研究》题集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50分)1.尼采在其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将古希腊艺术的精神归结为哪种二元对立的统一?A. 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B. 理性与感性C. 主体与客体D. 知识与道德2.尼采提出的“上帝已死”命题,主要意在批判什么?A. 传统形而上学的虚构B. 宗教道德的沦丧C. 科学理性的泛滥D. 社会制度的腐朽3.下列哪项不是尼采“超人”理念的核心特征?A. 超越传统道德束缚B. 追求个体生命的极致表达C. 服从社会普遍价值观D. 实现自我创造与自我立法4.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用“永恒的轮回”思想探讨了什么问题?A. 生命的无意义性B. 存在的必然性C. 历史的循环性D. 宇宙的起源5.尼采认为,真正的文化创造应源自何处?A. 群众的普遍需求B. 精英阶层的审美趣味C. 个体的生命体验与深刻痛苦D. 社会的道德规范6.“奴隶道德”与“主人道德”的区分,体现了尼采对哪种社会现象的批判?A. 阶级分化B. 道德虚伪C. 知识垄断D. 艺术堕落7.尼采的“视角主义”认识论强调了什么?A. 绝对真理的存在B. 认知的相对性与主观性C. 科学方法的普遍适用性D. 道德判断的客观性8.在尼采看来,现代文化的危机主要源于什么?A. 科技的快速发展B. 基督教的衰落C. 生命意义的丧失D. 政治体制的变革9.尼采提出的“意志至权力”原则,意在强调什么?A. 个人意志的绝对自由B. 权力的无限扩张C. 生命能量的积极展现D. 社会等级的固化10.下列哪位哲学家对尼采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A. 柏拉图B. 康德C. 黑格尔D. 叔本华二、填空题(每题5分,共50分)11.尼采认为,古希腊悲剧艺术的精髓在于______的统一。

12.“上帝已死”宣告了传统______的终结,呼唤新的价值体系的建立。

13.尼采的超人理念,鼓励个体追求______,实现自我超越。

14.“永恒的轮回”思想,表达了对生命______的深刻反思。

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

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

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形而上学是一门关于存在、本质和实体之间关系的哲学学科,它探索的是超越物质世界的本质和真理。

自古以来,形而上学的观点和理论不断发展和变化,经历了多个时期的演变。

本文将探讨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从古代到现代,逐步揭示这一学科的发展和变迁。

古代形而上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形而上学学》中首次提出并系统阐述了形而上学的概念。

他认为形而上学是哲学的首要学科,是对存在、本质、形态、运动和因果关系等问题的研究。

亚里士多德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分析,提出了他的四因说,即材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最终因。

这些观点奠定了形而上学的基础,对后来的哲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形而上学的发展中,另一个重要的学派是柏拉图学派。

柏拉图的形而上学观点与亚里士多德有所不同,他认为超越现实世界的理念是真实世界的本质,而世界只是这些理念的影子。

他主张通过对理念的思考和追求,人们可以达到真理和智慧的境界。

柏拉图的思想在中世纪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并对基督教神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世纪是形而上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与宗教和神学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所谓的“术语学”。

这一时期的形而上学主要关注存在问题,试图证明神的存在以及存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被称为“精确的学术公式”,它强调逻辑推理和命题论证的严谨性,尤其是在亚里士多德逻辑的影响下。

这些思想和方法在欧洲学院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并维持了几个世纪的时间。

文艺复兴时期,哲学的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

人们开始质疑传统的形而上学观点,关注个体自由和人类中心主义。

伽利略和笛卡尔等科学家推翻了古代的观念和世界观,形而上学面临着新的挑战。

同时,启蒙时代的思想家们提出了一种基于理性和经验的形而上学观点。

他们强调观察和实证研究,试图发展一种更加科学和现代的形而上学。

19世纪后期,随着康德、黑格尔和尼采等哲学家的思想的兴起,形而上学又经历了一场革命。

一生必读的哲学好书推荐

一生必读的哲学好书推荐

一生必读的哲学好书推荐哲学是一门科学,里面有很浩瀚的世界,读了你会有很多的收获。

下面店铺就来为大家推荐的一生必读的哲学好书,欢迎参阅!一生必读的哲学好书1、《宽容》房龙著人类思想解放史书籍简介一段西方宗教史,展现了拥有宗教信仰后的人们的各种不宽容。

然而真正的宽容是允许别人和自己持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

经典语录1.我重复一遍,恐惧是所有不宽容的起因。

2.宽容就如同自由,只是乞求是得不到的,只有永远保持警惕才能保住它。

3.一个无知的人,正因其无知,会变得特别危险。

2、《沉思录》玛克斯·奥勒留著古罗马皇帝的人生哲学书籍简介这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文字质朴,谈不上字字珠玑,但却在说怎样善用自己的理性和灵魂,怎样活出人的睿智、慈悲和尊严。

经典语录1.绝不要去猜测别人的心里在想什么,琢磨别人心思的人从来都不是幸福的人,每个人都应该关注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想,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是很可悲可叹的。

2.所谓幸运的人乃是自己给自己安排幸运的人;所谓幸运乃是灵魂之良好的趋向,良好的动机,良好的行为。

3.一个人越接近宁静,越近于强有力,悲哀是一种脆弱,愤怒也是,二者皆能使人受伤,皆能使人崩溃。

3、《爱的艺术》弗洛姆著心理学大师的情感心理分析书籍简介爱是一个需要学习的事情。

所有想爱,正在爱,曾经爱过的人们都能够在这儿找到自己的影子。

经典语录1.爱情与成熟度无关,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那么每种爱的努力都会失败。

2.我一直相信,真正的爱情可以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而双方都会因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

3.最重要的是学会一个人单独地待着。

4、《人生的智慧》叔本华著如何幸福地度过这一生书籍简介本书围绕“幸福”,从“人的自身”,“人拥有的身外之物”,以及“你向别人显示的样子”三个方面,讨论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养生和待人接物所应遵守的原则。

经典语录1.人,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2.人生就像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 提 升 的 条 件 。在 保 存 中 透视 形 成 了生 命 的 境 域 , 而在 向更高处 的透视 中, 生命 得 以提 升 并 显 现 为 强 力 意
志 。 这 就 是 尼 采 眼 中世 界 的 真 实 状 态 ( Wa h r h e i t ) 。
关 键 词 :透 视 ; 自在 之 物 ; 强 力 意 志 ;形 而 上 学 ;尼 采
件事 , 我们 关 于这件 事 的“ 概念” 、 我 们 的“ 客观性” 就越 完善 。但 如 果要 消除 意 志 , 取 消全 部 情 绪 , 假 设
我 们 能 够 这 么做 : 那 又如 何 呢 ? 这 难 道 不 就 叫 做 阉 割 理 智 吗 ?
从 这段 文字 看 , 对 于 自在之 物尼 采 依 然持 否 定 态 度 , 所 谓“ 纯粹 、 无 欲求 、 无痛苦 、 无 时 间 的认 识 主
我 的哲 学 家先 生们 , 从 现在 起 , 我 们 要 更 加提 防 那 种 危 险 而 古 老 的概 念 虚 构 , 它 曾经放 置 了一 个
“ 纯粹 、 无欲 求 、 无 痛苦 、 无 时 间的认 识 主 体 ” , 让我 们 提 防诸 如 “ 纯粹 理 性” 、 “ 绝 对精 神 ” 、 “自在 的认 识 ”
必 须承 认其 对立 面—— 自在 之物 , 而 他 又要 废 除 自在 之 物 , 这 样 就无 法 在 感 觉 的范 围 内找 到 自然科 学
的最终 依据 了。 因此 , 尼 采必 须超 越 表象论 , 以便走 出这种 悖论 。起初 , 他 是 从认 识论 的角 度提 出透视 论的 , 这集 中体 现在 1 8 8 7年 出版 的《 论 道 德 的谱 系 》 一书, 其 他 则 散见 于 同期 的笔 记 中 。《 论 道 德 的谱 系》 中的透 视论 集 中体现 于 以下 文字 :
超越形 而上学

尼 采 透视 论研 究
陈 祺
( 同 济 大 学 人 文 学 院 ,上 海 2 0 0 0 9 2 )

要 :尼 采 通 过 透视 论 超 越 了传 统 的表 象论 , 并 因此 成 功 地 消 解 了表 象 的 对 立 面 , 即 自在 之 物 , 从 而 废
除 了关 于 自在 之 物 的 真 理 , 即形 而 上 学 。 以 此 , 他就超越 了形而上 学, 成 为 第 一 个 后 形 而 上 学 思 想 家 。 尼 采 的 透视 论 具 有 两 重性 。 它 同 时 具 有 认 识 论 和 存 在 论 的 意 义 , 但是 只有 以其存在 论意 义为基础 , 才能看清 这种 两
中图分类号 : B 5 1 6 . 4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3 0 6 0 ( 2 0 1 3 ) 0 3 —0 0 0 7 —0 8
尼 采提 出透 视论 , 为的 就是 克服 传统 的表 象论 。他 是从 叔 本 华那 里接 受 表 象概 念 的 。承认 表 象就
为 了反 对 实证 主义 而写 下 了如下 一 则笔 记 : “ 恰恰 没有 事实 , 而 只有解 释 。 ” ② 尼 采 的意思 是 , 在这 个 世界 上 并不 存在 自在 的事实 和概 念 , 在我 们 陈述一 个事 实 、 提到 一个 概 念 的时候 , 实 际上 就 已经 有一 种 意义
的看 , 于是 , 在 此 关 于眼睛 总是在 要 求 某种 荒谬 和 不 可把 握 。只存 在 透视 性 的看 , 只 存 在 透视 性 的“ 认
识” ; 关 于一件 事 , 我 们越 是 让更 多的情 绪形诸 言辞 , 我 们越 是知 道 让 更 多的 、 各 种各 样 的 眼睛 转 向 同一
第2 4卷 第 3Leabharlann 2 0 1 3年 6月
同济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科 学版 )
T o n g j i U n i v e r s i t y J o u r n a l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c t i o n
Vo I . 2 4 N o. 3 J u n.2 0 1 3
重性 。 因为 只 从 认 识 论 的 角度 考 察 它 , 就 会 听任 其 陷 入 相 对 主 义 的 危 机 之 中。 透 视 概 念 附 属 于 强 力 意 志 。无
论是作为认识 的强力意志, 还是作 为艺术的 强力意 志, 它们 都 是 生 命 的 条 件 , 前者是 生命保 存的条件 , 后 者 是
体” 指 的就 是 以 自在 之物 为认 识 对 象 的 主体 , 而“ 纯粹 理 性 ” 和“ 绝对精神” 则 是 这种 主 体 的别 名 , “ 自在
的认识 ” 就 是关 于 自在之 物 的认识 。而 与此 同时 , 和追 求所 谓“ 客观性” 的知识 相 反 , 他在 此 提 出 的透视
论 强调 了主观 因素 对于认 识 的重 要性 , 例 如“ 解释 性 的力” 。与 此 相关 联 , 在 1 8 8 6年 底 到 1 8 8 7年 春 , 他
①、 ② Ni e t z s c h e F.,S a e mt l i c h We r k Kr i t i s c h e S t u d i e n a u s g a b e i n 1 5 Ei n z e l b a e n de n.M i i n c h e n:De u t s c h e r Ta s c h e n
被 赋予 其 中 了 , 当然 这 意义 是我们 所 赋予 的 。所 以 , 问题不 是要 急 于撇 清 主 观 的因素 , 而是 要认 清 这样
收 稿 日期 : 2 0 1 2—0 2—2 6
作 者简介 : 陈祺 ( 1 9 7 9一 ) , 男, 浙 江 嘉 兴人 , 同 济 大 学人 文 学 院博 士研 究 生 。

般 自相 矛盾 的概 念 的触 手— — 在 此 总是 要 求去 设 想一 只恰恰 不 能被 设 想 的 眼睛 , 这 只 眼睛应 该 完全
没有 方 向 , 在 此主 动性 和解 释性 的 力 应该 被 束 缚 , 应 该缺 失 , 然 而正是 通 过 这 些 力 , 看 才成 为看 到 某 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