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比一比说课稿图文稿

合集下载

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 2 比一比|苏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 2 比一比|苏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 2 比一比|苏教版一、课程背景本次课程是一年级上册苏教版数学课,主要介绍比较大小的概念,通过比较大小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加深对数字大小关系的认知。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比大小的概念,会用正确的方式比较大小。

•能力目标:能够通过比较大小,理解数字大小关系。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主动思考,勇于发现数字背后的规律。

三、教学内容1. 比一比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比较大小的情况,比如小学生身高的高低、两个数字的大小等。

比一比,就是用“比较”这种方式来判断大小关系。

2. 比一比的方法在比较大小时,我们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观察法:把要比较的两个事物放在一起,通过观察直接判断大小。

•计算法:把要比较的两个数字相减,比较其差值的正负判断大小。

•标线法:把要比较的两个数字分别标线在同一根数轴上,比较其位置判断大小。

•表格法:把要比较的数字罗列在表格中,逐一比较其大小。

3. 数字的大小关系在比一比中,我们还需要学习数字的大小关系,掌握数字大小规律。

•个位数:数值越大,数字越大。

•十位数:十位相同时,个位数越大,数字越大;十位数不同时,十位数越大,数字越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举例说明比较大小的必要性,让学生认识到比较大小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比一比的方法介绍比一比的四种常用方法,并通过具体例子示范比较大小方法。

3. 数字的大小关系以十位数为例,通过大屏幕呈现数字,让学生逐一比较大小,引出十位数的大小比较规律。

4. 练习巩固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比一比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在比较大小中掌握了四种方法,并能够理解数字大小关系。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鼓励学生能够从更广阔的角度上认识比较大小,形成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

《比一比》说课稿

《比一比》说课稿

《比一比》说课稿比一比是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比较和对比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下面将从五个方面详细介绍比一比说课稿。

一、比一比的定义和作用1.1 比一比是指通过对比两个或多个事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1.2 比一比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1.3 比一比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比一比的实施方法2.1 选择合适的比较对象,确保比较具有代表性和对比性。

2.2 设计比一比的活动,包括比较的内容、方法和形式。

2.3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思考,促进他们的学习。

三、比一比的教学效果3.1 比一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2 比一比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3.3 比一比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比一比的注意事项4.1 避免比较内容过于复杂,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

4.2 注意比较对象的选择,确保比较具有代表性和对比性。

4.3 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讨论和思考,促进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五、比一比的评价和展望5.1 比一比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5.2 未来可以进一步探索比一比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5.3 比一比将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带来更多的益处。

通过以上内容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比一比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多加利用比一比这种方法,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比一比》说课稿

《比一比》说课稿

《比一比》说课稿引言概述:在教学过程中,说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

一节好的说课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将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的说课方式,探讨如何进行一次高质量的说课,以提高教学效果。

正文内容:1. 说课内容的准备1.1 确定教学目标:在说课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明确要传达给学生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1.2 分析教材:仔细研读教材,了解教材的内容和结构,确保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准确。

1.3 确定重点难点: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以便在说课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引导。

2. 说课的引导方式2.1 提问引导: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2 案例引导:通过实际案例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加深理解。

2.3 比较引导: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的概念、方法或结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3. 说课的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讲解的方式传达知识,结合教材和案例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

3.2 示范法:通过示范的方式展示知识的应用,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和模仿。

3.3 互动法: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 说课的教学手段4.1 多媒体展示: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展示教学内容,使得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4.2 板书设计:合理设计板书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方便学生复习和回顾。

4.3 实物展示: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知识,增强学习的实践性。

5. 说课的评价方式5.1 学生评价:让学生对说课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5.2 教师评价:通过观察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和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5.3 自我评价:教师要对自己的说课进行反思和评价,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总结:在说课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准备教学内容,通过不同的引导方式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一年级上数学说课稿-比一比-苏教版

一年级上数学说课稿-比一比-苏教版

一年级上数学说课稿-比一比-苏教版一、教材背景本次教案是针对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比一比”这一章节的内容编写的。

本章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学会以物品的长度、重量、大小等为基础进行比较大小,并进一步了解数学中的“大于”、“小于”、“等于”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够使用物品的长度、重量、大小等进行比较大小;2.掌握数学中的“大于”、“小于”、“等于”的概念;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观察物品的特征,提高观察力;2.运用口算能力,准确比较物品的大小、长度、重量等。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物品的意识,以及对物品的认知能力;2.培养学生自学习惯,探究兴趣和创新精神;3.培养学生向他人请教、询问、合作的习惯和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比较大小的基础概念;2.数字大于小于的符号及使用方法。

2.教学难点1.学生掌握以物品的长度、重量、大小等为基础进行比较大小;2.学生掌握数学中的“大于”、“小于”、“等于”的概念。

四、教学步骤1.导入(10分钟)通过老师的举例,让学生了解比较大小的方法,并介绍要学习的内容。

2.讲授(20分钟)1.让学生观察物品的长度、重量、大小等特征,并让学生自己比较大小;2.教师介绍“大于”、“小于”、“等于”的概念,并讲解符号的使用方法;3.通过图片、模型等物件让学生感性认识“大于”、“小于”、“等于”的概念,并使用符号表达出来。

3.练习(20分钟)教师让学生自己拿出书包里的物品进行比较大小,使用数字符号表达出来,并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4.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对比课堂里的多个物品,找出其中的大于、小于、等于的关系,并用符号表示。

五、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馈两方面进行。

1.学习效果通过对学生在课堂上练习的情况和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2.反馈教师将在学生完成作业后,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比一比》说课稿

《比一比》说课稿

《比一比》说课稿《比一比》说课稿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

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比一比》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比一比》说课稿1我的教学内容是“比一比物体的长短和高矮”,是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第5页上的内容。

1.教材从生活实际出发,首先通过客厅里的生活画面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认识长短和高矮;接着通过找一找、比一比,体会比较的方法,进一步感受长短和高矮都是比较的结果。

教学重点是知道长短、高矮的含义,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是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方法,会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

关键是体会比较的方法,感受长短、高矮都是比较的结果,而且比较的结果都是相对的。

2.本课时是入学后的第二课时,小朋友对小学学习生活还不熟悉,还不习惯,容易“坐不住”。

因此,我努力营造一种愉快的情境,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内容。

如,通过小熊邀请大家参观客厅来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发现客厅的数学秘密;用小故事来串联“想想做做”的题目;通过“发现奖”、“合作奖”“秩序奖”等奖项的颁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课堂中始终洋溢着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3.由于学生在幼儿园已经学会辨认物体的长短、高矮,同时在现实生活中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关于长短、高矮的感性认识,可以说学生对长短、高矮有了一定的初步认识。

因此本节课上我让学生在观察客厅里有了些什么东西后,就直接让学生找东西来比一比,然后再用到了书上的小图来巩固比较的方法,并指导学生用√或O来表示。

另外,我的教学在关注知识性学习的同时,更关注的是如何设计更多的有意义的活动(如找一找、剪一剪、搭一搭、排一排等),让学生探究、体验比较的方法,培养仔细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教学中,我还通过找身边的物体进行长短、高矮的比较,排排队等活动,让学生获得用数学的体验;而“帮小熊解决疑问”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方面为下一节课到厨房比大小、轻重埋下伏笔,另一方面是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2《比一比》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2《比一比》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2《比一比》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2》这一章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内容主要包括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等,以及用大于、小于、等于等符号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考虑到这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认知能力正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大量的直观教具和实践活动,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比较的方法和意义。

同时,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也非常重要,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尽量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会用大于、小于、等于等符号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会用大于、小于、等于等符号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操作活动法、比较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讨论等方式,自主探索和理解比较的方法和意义。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具、学具等辅助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比较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通过实物演示和图片展示,让学生观察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

3.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通过操作和比较,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较的方法。

4.总结提升:通过讨论和讲解,让学生理解比较的意义,并会用大于、小于、等于等符号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时比一比》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时比一比》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时比一比》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时比一比》,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操作,掌握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等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比较,并在比较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数学,他们对数学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是,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还在发展中,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学习。

此外,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学生可能对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等特征有一定的认识,而有的学生可能还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学会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等特征,并能够用语言描述出来。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学会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等特征。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用语言描述比较的结果,并能够进行初步的逻辑推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分组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比较的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出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物体的特征,引导学生发现比较的需要。

2.新课导入:介绍比较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会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等特征。

3.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比较的方法。

4.总结提升:让学生总结比较的方法和步骤,并能够用语言描述出来。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比较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比较的方法和步骤。

比一比说课稿(优秀3篇)

比一比说课稿(优秀3篇)

比一比说课稿(优秀3篇)《比一比》说课稿1在现有的教育学专著中,对教师备课提出的要求一般是三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比一比》说课稿,欢迎大家阅读!一、说教材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活中的大数的第五课时《比一比》,教材第3637页。

教材分析:这节课的内容是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比较数的大小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对万以内的大数有进一步的认识,掌握万以内的数的比较方法,并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提倡所学数学内容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

本单元的主题是万以内数比较大小,因此,教材一开始就出示四幅生活中的图片黄山、香山、恒山和华山,并给出了相应的海拔高度,通过这种方式呈现出生活中的大数,让学生比较大小,并概括总结出比较万以内大数的方法。

在这里,我对教材稍作处理,根据该班教学进度,学生已经学了本节课的知识,所以,为了激发兴趣,我将这里改为小兔种萝卜的童话情境。

接着,教材又通过比一比想一想猜一猜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比较大数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数感。

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接近生活,具有操作性、开放性和挑战性的习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1.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感受大数的意义,发展数感,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获取、提炼信息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比一比活动,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体会比较在估计中的作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等。

学生准备:09数字卡片。

二、说教法与学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一年级比一比
说课稿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小学数学一年级《比一比》说课稿
一、说教材
分类和比较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

本课教学以“帮妈妈放衣服”为主情境,通过妈妈与小朋友的对话,引发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学习比较“厚薄”,同时根据图中提供的花瓶、琉璃球、瓷马等物品还可以比较“长短”、“多少”、“大小”、“轻重”、“粗细”、“高矮”等。

通过“在情境图中找一找,比一比”,让学生自己寻找可比的对象,选择比较的标准来“比”,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体现“以人为本”、“以发展为宗旨”的素质教育新理念和目标。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学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

(2)、让学生在比一比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2)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和兴趣。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学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

难点:让学生在比一比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
四、说教学策略
1、说学情
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学生对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考虑比较的多种方法。

2、设计理念
本着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的理念。

设计了一定要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感悟、体会、认识。

基于这样的理念,设计了一个个游戏,让学生去动手实践,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3、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气球、弹力球
五、课前游戏:对口令。

师说上句,生对下句。

我说大,我对小;我说高,我对矮;我说低,我对高;我说长,我对短;我说薄,我对厚;我说轻,我对重;我说宽,我对窄;我说远,我对近……
热闹的师生互动的对口令游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对口令的内容紧扣本课知识点,便于学生感知、理解,为“比一比”的学习做好铺垫。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请班里一名比较高的同学与自己合作比一比个子。

得出老师比同学矮的结论。

2、再请两个同学与第一个同学比个子,分别得出结论。

3、引出课题。

这些结论都是通过“比一比”得到的(板书:比一比),今天我就来研究“比一比”,看通过“比一比”的活动,还能知道些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小事引出“比一比”的学习,使他们切身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师民主地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教师以一名合作者的身份提出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大胆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驳,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研究“比一比”问题的积极性。


二、引导探究。

1、整体感知情境图。

(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说说图上都有什么?
学生们通过观察说出画面中左边有挂衣橱和存衣柜,放有爸爸、妈妈和小明衣服;右边是博古架,摆放着瓷马、花瓶、琉璃球等。

2、比多少、厚薄。

(课件播放)小明说:妈妈的衣服真多呀!
师:你和小明的看法一样吗你怎么知道的
(多媒体突出放大存衣柜,便于学生观察。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数一数妈妈的衣服有11件、小明的衣服有4件,所以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多。

(2)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厚,所以妈妈的衣服多。

(多媒体演示比厚薄的过程)……
小结:同学们用了不少好方法比较出妈妈的衣服最多,通过“比一比”,我们还可以发现许多问题呢。

3、比长短。

师:秋天到了,天气凉了,妈妈准备了三件外衣挂在衣橱里,(多媒体突出放大挂衣柜),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讨论并在全班汇报。

学生们会出现许多不同的结论,如: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长;小明的衣服比妈妈的衣服短;爸爸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长;小明的衣服比爸爸的衣服短;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长,比爸爸的衣服短;爸爸的衣服最长,小明的衣服最短……对于能用多种标准进行比较的小组进行表扬。

小结:比较的时候一定要确定谁跟谁比,比的标准不同,结果也会不同。

3、你还能比什么?
仔细观察情境图,小组确定研究内容,选择一样主题图中的一件物品,合作进行比较研究。

小组汇报,其它组补充、评价。

小组可以选择琉璃球比较大小、轻重等;可以选择瓷马比较高、矮、多少等;也可以选择花瓶比较胖瘦、高矮等。

小结:(根据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教师先带领学生充分感知情境图,说一说看到了什么,由“妈妈的衣服真多呀,你也这样认为吗”这个问题,激起学生运用生活经验进行自主探索的兴趣。

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由扶到放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先是领着学生比较衣服厚薄,再半放给小组交流比较衣服长短,最后通过“还可以把什么东西比一比”,让小组自选研究题目,进行比较,这样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使他们对新知识得到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


三、“闯关”巩固。

第一关比多少、厚薄(多媒体出示第23页第1题)
师问:哪边的书最多,哪本书最厚?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第二关比轻重(第24页第2题)。

用多媒体模拟天平称量水果的过程,
学生独立思考后判断轻重。

说说理由。

(学生可以结合压翘翘板的生活经验直观感受天平杠杆重的一端下沉,轻的一端上翘的原理。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演示,变教材的静态呈现为动态呈现,引起学生对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从而更直观形象的感知天平称重的有关原理。


第三关比手的长短(第24页第4题)。

演示活动:教师演妈妈,大同学扮演“我”,小同学扮演“弟弟”,比手。

谁的手最长?
【设计意图:结合自主练习中的的插图在课堂上组织分角色表演演示活动,紧紧抓住了学生们的注意力,符合儿童欣赏、认知特点,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第四关:实践应用活动:谁哪合适?
1、出示一个气球和一个弹力球。

师:请你猜一猜哪个球重哪个球轻
2、学生们掂一掂、试一试后,说说实际比较的结果。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猜测一下哪个球重,哪个球轻?熟悉这两种球的孩子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快判断出弹力球比气球重,对与没有这种生活经验的孩子教师要组织他们亲身试一试,体会大得物体不一定重,小的物体不一定轻的辨证思想。

这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开放题,一定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在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


第五关:实践拓展活动
找一找,生活中、教室里还有什么可以比的东西,小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说一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