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韵》到现代汉语的一些语音演变教学文案
从《广韵》入声卷“又音”探语音的历时演变
从《广韵》入声卷“又音”探语音的历时演变“又音”,有的称又读、又切、异读等,关于它的定义各家说法不一。
本文指的是韵书或古书注释中同一字形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情况。
对于《广韵》又音问题,学者都着重在考察又音的起源、性质、原因和分类等,对又音所反映的音韵关系进行研究的甚少,而且一般都从声韵调的某个大类或某一条语音演变规律入手,又音是否更全面细致地表现语音变化呢?本文试从《广韵》入声卷所有又音入手来探索这个问题,从而收到窥一斑而见全貌的效果。
同时,将又音与同是研究汉语语音史的材料“谐声”“韵文” 所反映的语音情况(即古韵30部)互相参证,看看又音是否反映了上古声韵等的发展演变情况,为正确衡量又音在语音史上的价值提供有力的证据。
一、上古至中古韵部的分合关系在又音中的体现又音所表现出的韵的关系是多方面的,如阴阳入对转、旁转,还有古同一韵后分开合的问题,如屋部。
这里就上古同属一部的入声韵在向中古分化时的变化情况略作探究。
经统计, 《广韵》入声卷又音共有1137个。
段玉裁说同谐声者必同部,那么从《广韵》又音所反映的韵类关系来看,构成又音的韵基本上在上古也是同一韵部。
(从王力的30韵部)下面试从中古职部的又音关系来说明这种情况.1. 中古职部的又音互见情况王力《汉语史稿》中,上古职部分化为中古的德部、代部、职部、志部、队部、屋部、宥部。
而从上表可知,中古职部和屋部、德部、志部都有又音关系,且关系比较密切,又音次数分别为15、7、10。
其次,与职部有又音关系的职至、职之、职止、职厚在上古是阴入对转关系,因为之、止、厚同属上古之部。
职蒸在上古是阳入的对转关系。
锡部在又音中是开四,职部是开三,中古的职开三与锡开四分别属上古的职部、锡部。
因此,它们是旁转的关系。
剩下的只有职虞、职阳、职缉部5例,这些例外仅约占百分之十。
王力先生把上古入声分为长入和短入,这里姑且不论他分的是否正确。
王力的长入一般分化为中古的非入声韵,以去声最多。
中古音到现代普通话的发展与演变教学文案
中古音到现代普通话的发展与演变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人口的流动性越来越强,在这种快速发展的环境下,人们的适应性也变得很强。
入乡随俗的同时,也学会了当地的语言。
但是,普通话依然占据着最主要的部分。
因为,即使在你与之格格不入的情况下,只要会普通话就不会有沟通的障碍。
毕竟,普通话是全国推广的语言,它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
现代普通话的发展是日积月累的成果,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有了今天的局面,它是不断的演变而来的,通过扬长避短而最终确立。
在普通话之前,古人早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语音系统,它并不是今天的汉语拼音系统,而是在上古、中古、近古都各有自己的一套语音系统。
那我就从书中总结一些有关其演变和发展的知识。
音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的音节结构和语音系统及其历史演变的一门科学,通过分析各个历史时代汉字的读音,归纳出各个历史时代的语音系统,再通过比较,来研究汉语语音的演变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问。
它可以指导我们探索普通话的发展和由来。
了解普通话的演变首先要了解之前的所有的音韵学的大概知识,比如:以《诗经》等先秦文献为研究的主要材料,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的古音学;以《切韵》、《广韵》等韵书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的今音学等等。
在这之前要牢记和掌握音韵学的三十六字母,它是学习和了解古代音韵学的基础。
广韵到普通话的演变和发展需要从多方面来仔细相比较,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的比较等等。
《广韵》首先按四声来分卷,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平声卷又分为“上平声“卷和“下平声”卷,所以共五卷。
而且在那个时代没有“阴平”和“阳平”之分。
《广韵》的注音方式是在每一个纽的首字下的注释后面注出反切,其余的同纽字音同,也就省去不注了。
而汉字注音是在字上面用声母加韵母加声调来注音。
通过比较可以了解现代汉语声、韵、调形成的过程,理清现代汉语方言与普通话彼此参差的复杂关系,更好的了解普通话的慢慢确立的过程。
第一,在声母上的不断演变和发展。
第三章 广韵音系和现代方言
第三节 《广韵》的声韵调:韵母
开 摄 一 二 等 等 三等 口 四 一 二 等 等 等 合 三等 凡 乏 口 四 等
咸
平 覃 咸 严 入 合 洽 业 平 谈 衔 入 盍 狎
盐 添 叶 帖
第三节 《广韵》的声韵调:韵母
开 摄 平 深 入 一 二 等 等 三等 侵 缉 口 四 一 二 等 等 等 合 三等 口 四 等
平 寒 端 丹单tan55 透 滩摊tan55 山开一:寒曷 上 去 旱 翰 掸tan55 旦tan51 炭叹tan51 坦 tan214 入 曷 獭水獭 ta214
定 坛弹tan35 诞tan51
但弹子弹tan51 达ta35
第四节 古今(北京)语音对应规律
古端母字今北京话读[t]声母。 古透母字今北京话读[th]声母。 古定母平声字今北京话读[th]声母,仄声字今 北京话读[t]声母。
奉
微
第三节 《广韵》的声韵调:声母
旧名 系 舌头 组 端组 端 清 透 浊 全 浊 定 泥 来 次 浊
端 系 泥组 半舌 齿头 精组 精 清 心 从 邪
第三节 《广韵》的声韵调:声母
旧名 舌上 正齿 系 组 知 庄 章 清 彻 初 昌
浊
全 浊 次 浊 澄 娘 生 崇 书 船 禅 日
半齿
知组 庄组 知 系 章组 日组
通
第三节 《广韵》的声韵调:韵母
《广韵》的开口和合口并非今音的开口呼和 合口呼。古音无所谓“呼”。
第三节 《广韵》的声韵调:韵母
果假遇蟹止效流七摄是不带辅音韵尾的摄, 只有舒声(平上去),没有入声。 咸深山臻宕江曾梗通九摄都是带辅音韵尾的 摄,有舒声也有入声。 咸深两摄舒声收[ m ],入声收[ p ]。 山臻两摄舒声收[ n ],入声收[ t ]。 宕江曾梗通五摄舒声收[ ],入声收[ k ]。
试论上古到现代汉语声母系统演变大势1
试论上古到现代汉语声母系统演变大势摘要:汉语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在这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上古时期、中古时期、近代以及现代。
汉语声母系统也经历了从先秦时期的上古语音,到《广韵》三十六字母,宋时期三十六字母,《中原音韵》等阶段,最终形成了现代汉语声母系统中的22个声母。
本文主要从汉语语音史的角度论述汉语声母系统的演变。
关键词:汉语声母系统演变一、上古声母系统的发展在汉语语音史中将先秦时代的语音称为上古音。
我们研究上古韵部和声调主要根据先秦的韵文,如《诗经》、《楚辞》,然而上古声母研究的资料不如韵部和声调方面来的丰富。
因为在声母问题上,上古韵文不能再作为根据。
对上古声母的研究一般根据谐声偏旁、声训、读若、异文、异切。
大体上,凡“同声者必同部”,此原则由清代小学家段玉裁所提出。
然而虽“同声必同部”,但不一定是同一个声母,而且这是从韵部说的。
并且这只是一个原则,允许有例外存在。
目前对上古声母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主要有“古无轻唇音”说、“古无舌上音”说“娘日归泥”说“喻三归匣”说“喻四归定”说等。
古无轻唇音,由钱大昕先生提出,钱先生指出“凡今人所谓轻唇者,汉魏以前,皆读重唇。
……轻唇之名大约出于齐梁以后”。
如,古音“微”如“眉”。
《仪礼·少牢礼》:“眉寿万年”注:“古文‘眉’为‘微’。
”孔子写作春秋时写作“筑郿”(《春秋·庄公二十八年》)在《公羊传》中“郿”作“微”。
古无舌上音,也是钱大昕先生提出,是指上古没有“端透定泥”只有“知彻澄娘”。
这一说法在《经典释文》中的反切中,已大量事实证明,直到隋代,知系还没有从端系中分化出来。
娘日归泥说,最早由章太炎先生提出。
即在中古的娘母和日母字在上古都读作泥母字。
从谐声偏旁的角度来看。
如“尼”属三十六字母的娘纽,但从“尼”得声的“泥”却在泥纽,可知上古娘纽读如泥纽。
对古无娘母没什么异议,然而,古无日母还存有争议。
《音韵学》课程教学大纲
《音韵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音韵学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编辑出版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 32学时 2 学分一、课程教学目的汉语音韵学,又称声韵学,是研究汉字的历史读音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古代汉语的音节结构、语音系统(各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
是古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语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些重要的概念术语,了解中古的声母和韵母,以及中古声母和韵母到普通话的演变规律,掌握上古的三十韵部,了解诗词格律等。
二、课程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音韵学的的基本内容、基本理论和研究概况,掌握汉语音韵学的研究方法,明晰中国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及其历史变迁;并形成运用《音韵学》理论识别古音通假,探求汉语语源,通晓诗词韵律等。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初步对历史语音的变化及其产生原理有一定的认识,能够运用一些常识性知识解决语言研究中的问题,为今后的进一步深入学习与研究打下基础。
三、先修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四、课程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些重要的概念和术语,如清、浊、等、呼、全浊、次浊、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等,了解中古的声母和韵母,以及中古声母和韵母到普通话的演变规律,掌握上古的三十韵部和声母,掌握中古声调到普通话的演变规则,了解诗词格律,能够运用古音分析假借、连绵词、同源词,能够运用音标注出常用汉字的中古音等。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讲授法,课外辅导法,作业练习法,野外调查法。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2学时)1.教学内容解音韵学的性质,音韵学学习的目的与意义;理解学习音韵学的意义与作用,本学科的分支框架;懂得音韵学的分支学科及其相互关系,掌握音韵学学习的基本方法。
2.重、难点提示教学重点:音韵学的性质及基本内容;教学难点:音韵学的功用。
第二章音韵学对汉语音节结构的分析和归纳(8学时)1.教学内容了解音韵学的基本概念、术语;理解其基本内涵,懂得古今汉语在研究上的异同,掌握韵部归纳的基本原理;掌握并背诵三十六字母及韵摄的内容。
古代汉语教案-音韵学基础
古代汉语教案-⾳韵学基础《⾳韵学基础》第⼀节概说⼀汉语语⾳的历史变化语⾳与语⾔的其他要素⼀样,⽆时⽆刻不在变化。
不过这种变化是缓慢的,只有积聚到⼀定程度时才能被感知。
汉语刚产⽣时的语⾳是什么样的?现在⽆从知道。
近代学者对有⽂献记载以来的汉语语⾳做了⽐较详尽的研究,各家得出的结论并不完全⼀致,但有⼀点是共同的,这就是汉语语⾳古今差别很⼤。
古今汉语语⾳不同,可以从现代汉语⽅⾔之间的⽐较中窥测到⼀斑,因为语⾳的地域差别正是语⾳古今变异的遗迹。
现代学者对汉语语⾳演变的历史做了分期,其⽬的就是在汉语发展史上规定⼏个具有代表性的共时语⾳系统,作为对语⾳进⾏研究的共同基础。
⽐较明确具体地提出汉语语⾳史分期的有三家:瑞典学者⾼本汉,我国学者罗常培和王⼒。
三家分期⼤同⼩异,但现在学术界多数学者沿⽤王⼒的分期。
五⼒把汉语语⾳史分为四期:1、上古期;公元3世纪以前;2、中古期,公元4世纪⾄公元12世纪;3、近代,公元13世纪⾄19世纪;4、现代,公元20世纪(“五四”以后)。
⾼本汉和罗常培的分期与王⼒的分期只有粗细之别,没有本质的不同。
多数学者之所以遵⽤王⽒分期,是因为王⽒分期有以下两个特点:其⼀,把语⾳发展史与语法、词汇发展中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语⾳史的四期,同时也适⽤于语法史、词汇史的分期,⽽⾼⽒、罗⽒则主要是从语⾳史⾓度提出的分期;其⼆,王⽒的四期分化较简单,概括性强,适⽤于⼀般语⾔⽂字⼯作者,⾼⽒、罗⽒分期⽐较细密,适⽤于专门从事语⾳史研究的⼯作者。
古代汉语课学习有关的历史语⾳常识,主要是为了解决⽂献阅读中的词义问题和更好地欣赏古代诗歌和韵⽂。
前者需要上古⾳知识,后者需要中古⾳知识,⽽学习上古⾳⼜必须以中古⾳为基础。
⼆⾳韵学与语⾳学⾳韵学(汉语⾳韵学)⼜叫声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同⽂字学、训诂学⼀样,是传统语⾔学的⼀个分⽀。
⾳韵学和语⾳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在内容上是有分歧的。
第四章----从中古到近代汉语语音
二三四等韵和合口一二四等韵相拼;非敷奉三母只与合口
三等及流摄开口三等“尤”“有”相拼。元明时期,随着
全浊声母的消失,“非敷奉”三母合流并变成了清擦音
[f]。反映这一重要变化的材料是元周德清的《中原音
2021/韵8/14》和明兰茂《韵略易通》中的《早梅诗》。
4
二、知、照组合流和卷舌声母支眵诗日[tʂ][tʂh][ʂ][ʐ] 的产生。
諄(合三)[ǐwěn]→ [iuən]:论(来母諄韵)
諄(章母諄韵)
2021/8/14
15
文(合三) [iuən]→ [iuən]:君(见母文韵) 群(群母文韵) 薰(晓母文韵) 训(晓母文韵)
2、寒山[an] [uan] [ian] ① [an] 来自《广韵》寒韵、删山开口唇音、舌
母不同。床母变为同部位的清音塞擦音(照穿)和擦音 (审)和新产生的卷舌“诗”母,共4母。
2021/8/14
3
禅母,变为审、穿、诗三母。
6、清擦音[f]的产生
[f]的前身是《切韵》时代的帮滂并三母,到了北宋初的三
十六字母时期,逢合口三等韵和流摄开口三等“尤”“有” 二韵
的“帮滂并”变成了“非敷奉”三母。此后,帮旁并只与 开口一
2021/8/14
11
1、真文[ən] [uən] [iən] [iuən] ①[ən]来自《广韵》痕韵及真、臻两韵的莊组字。
痕(开一) [ən]→ [ən]:根(见母痕韵) 墾(溪母痕韵) 痕(匣母痕韵) 恩(影母痕韵)
臻(开三)[ǐen]→ [ən]:臻(莊母臻韵) 真(开三)[ǐěn]→ [ən]:龀(初母真韵)
《切韵》时期的庄、章二组声母在唐末宋初合流为照组声 母,到《中原音韵》时期,照组又与知组(知彻澄娘) 字合流,一部分演变为卷舌声母支眵诗儿(支思韵中的 知照声母);另一部分则沿袭照组声母。
汉语史纲要 第一编 汉语语音史 第三章 汉语语音从中古到近代的发展
第四节 汉语声调从中古到近代的发展
唐代汉语四声已经开始依声母的清浊分化为阴阳调类,不过由于当 时浊声母还没有清化,这种阴阳调类的差别还不是音位性的。到了元代, 浊声母已经清化,阴阳调类的差别就演变成音位性的区别了。由于全浊 声母上声字并入去声,去声不分阴阳,在《中原音韵》音系中,只有平 声和入声有阴阳之别。《中原音韵》平声明确分为阴、阳两类,入声分 别“派入”阳平、上声、去声,实际上是三种不同的入声调,所以入声 虽然没有阴阳之名,但是有阴阳之实。
➢ 一、平分阴阳 中古的清声母平声字演变为阴平,浊声母平声字演变为阳 平。平声分化较早,在影母、喻母合流之前,所以影母平 声字变为阴平,喻母平声字变为阳平。
第四节 汉语声调从中古到近代的发展
周德清在《中原音韵·序》中说:“字别阴阳者,阴阳字 平声有之,上去俱无。上去各止一声,平声独有二声,有 上平声,有下平声。上平声非指一东至二十八山而言,下 平声非指一先至二十七咸而言。前辈为《广韵》,平声多, 分为上下卷,非分其音也。殊不知平声字字俱有上平、下 平之分,但有有音无字之别。”
第一节 《中原音韵》音系
➢ 二、《中原音韵》的韵母
《中原音韵》的十九部并不是19个韵母,因为韵部不区分 介音,所以一部之中可以包含不止一个韵母。
➢ 三、《中原音韵》的声调
《中原音韵》将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类,首次明确地提 出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两个调类。
《中原音韵》没有独立的入声,中古入声字分别派入阳平、上声和去声 ,但是仍然相对独立,列在“本声”字之后,并标明“入声作某声”。
第五讲《广韵》音系教学文案
第五讲《广韵》音系第三讲中古音系授课要点:①韵书的起源②《广韵》的由来及体例③《广韵》语音系统一、韵书的起源和发展中古汉语语音系统指以《切韵》《广韵》为代表的隋唐时期的语音系统。
㈠韵书:韵书:韵书是按照韵编排的词典。
形书:《说文》《字林》《玉篇》义书:《尔雅》韵书:《切韵》《广韵》㈡韵书起源⑴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⑵原因韵书出现的条件:第一,具备将音节分析为声、韵、调三个部分。
第二,具有科学实用的注音方法。
汉末,孙炎《尔雅音义》第三,具有社会需求。
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条件:第一,中国和尚受到梵文字启发,懂得了将汉语音节切分为声韵两部分。
梵文:体文――辅音摩多――元音第二,沈约《四声谱》发现了平、上、去、入四声。
第三,诗歌发展,需要韵书。
魏晋时期汉语诗歌的发展已经进入到对格律进行规范时期,象沈约永明体提出的“四声八病例”说,对诗歌的押韵和平仄都作了严格的规定,这就要求用韵书的方式对诗歌的用韵用字进行规范,提出一个大家可以遵循的标准。
⑶《广韵》以前的韵书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韵书产生并蜂出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韵书。
三国魏:李登《声类》――第一部晋代:吕静《韵集》――第二部南北朝:阳休之《韵略》、夏侯咏《韵略》、沈约《四声谱》沈约在汉语音韵学史上的贡献很大,首先发现了汉语具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的特点。
二、《广韵》的由来及体例㈠《切韵》与《广韵》的成书过程:①隋代开皇年间,陆法言编写《切韵》,存在最早的韵书。
②唐孙缅修补增订《切韵》,篹《唐韵》。
③北宋陈彭年编修《广韵》,全称为《大宋重修广韵》,这是我国现在的最早的完整的韵书。
㈡《广韵》的性质《广韵》虽编于宋代,只是对《切韵》加以充实扩充(“广韵”就是扩充《切韵》之意)。
因此,《广韵》虽然编修于北宋,但它反映的仍然是《切韵》时代即隋代的语音系统,并不是北宋时期的语音系统。
因此,《广韵》音系就是《切韵》音系,即隋唐时期的语音系统。
正因为如此,加之《切韵》一书已经佚失,后人实际上是利用《广韵》去研究《切韵》音系的,如清代音韵学家陈澧《切韵考》就是利用《广韵》研究《切韵》的,书名叫《切韵考》,实际上是《广韵考》。
汉语史讲稿VI(中古到近代近代到现代)
汉语史讲稿VI(中古到近代近代到现代)汉语史从中古到近代语音系统的发展汉语史近代汉语语音系统一、概说近代汉语语音系统是指元明清时代(主要是14世纪)汉语共同语的语音系统。
这个共同语是以北方中原话(大都或洛阳)为基础的。
反映近代音的材料主要是韵书(包括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和明代兰茂的《韵略易通》)以及元曲用韵。
此外,其它韵书如元代无名氏的《蒙古字韵》、卓从之的《中州音韵》、熊忠的《古今韵会举要》、八思巴的《八思巴字》和明代乐韶凤的《五方元音》、李光地、王兰生的《音韵阐微》等也都是研究近代音的重要材料。
汉语史《中原音韵》《中原音韵》是为总结元曲押韵规律、指导元曲创作而编写的一部曲韵韵书。
成书于元泰定元年(1324),著者周德清,字挺斋,高安(今江西高安县)人。
《中原音韵》的重要价值在于它彻底抛弃了传统正音观念的束缚,如实地记载了当时上升为新的正音标准的活生生的现实语言。
汉语史关于《中原音韵》所根据的基础方言具体属于何地,目前学术界还有争议。
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依据的是当时的大都(今北京)音;一种认为大都作为首都只有几十年,当时还没有真正成为全国的文化中心,所以依据的依然是宋代以来占主导地位的汴洛音。
《中原音韵》的体例《中原音韵》收字5866(一说5869或5876、5877)。
主要内容分两部分,一是韵谱,一是“正语作词起例”。
反映语音系统的主要是韵谱。
韵谱体例有以下特点:①没按声调分卷,而是先分韵部。
共分19个韵部,各以两个字作为韵目,如“东钟”、“江阳”等;每一韵部中再按声调分四部分:平声阴、平声阳、上声、去声;同一声调的字分出若干同音字组(小韵),其间用小圆圈隔开。
②各阴声韵部里收了古代入声字,分别归入阳平、上声和去声,但没与阴声字混同,还单独排出。
③不用反切注音,一般不注释字义。
④收字以押韵的需要为目的,不入韵的字不收。
汉语史《中原音韵》的声母系统《中原音韵》的声母是多少,目前也还有争议。
第七讲,汉语语音系统的一些主要演变教材
第七讲,汉语语音系统的一些主要演变授课要点:一,上古到中古汉语的一些主要变化二,中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一些主要变化一,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音系的一些主要变化上古汉语语音系统的研究还不十分成熟,许多结构尚有争论,我们只能拿一些大家公认的结论为出发点,拿上古汉语与中古汉语语音系统作一些比较,看这期间汉语语音发生了哪些变化,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汉语在声母和韵母系统主要发生了以下一些变化:第一,从重唇音三母中分化轻唇音非、敷、奉、微四母,分化是以韵母为进行条件的:上古重唇音的合口三等字演变成非、敷、奉、微,一、二、四等和开口三等仍然念帮、滂、并、明。
这一音变过程完成的比较晚,《广韵》音系还没有轻唇四母,但不会晚于晚唐五代,因为宋代三十六字母已经有了轻唇音了。
第二,从舌头音端、透、定三个声母中分化出舌上音知、彻、澄三个声母。
分化以韵母为条件进行:韵母为一、二等的字仍然念舌头音,韵母为三四等的字演变成舌上音。
这个音变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完成,《切韵》音系中已经有了舌上音了。
第三,喻三从匣母中分化出来,与原来的喻母合并。
分化的条件是:一、二、四等仍然读匣母,三等字演变成喻母。
第四,上古喻母由舌尖中音演变成喉音,与从匣母中分化出来的喻三合并。
以上几点是声母系统的变化,韵母系统最明显的变化是侵部的分化。
第五,上古侵部合口字在中古汉语中由m尾演变成- 尾,分别归入中古汉语的东、冬、钟韵。
以“凡”“丰”“弓”“吕”“中”“冬”“众”“虫”“充”“宗”“戎”“农”“隆”作声符现代汉语念ong的字都属于这一类。
这种演变属于异化,这类字的上古韵尾为唇音m,同时这些字的韵母有合口介音u,音节中的两个唇音相互作用,韵尾异化为- 。
如“风”,上古音属帮母侵部,中古属于帮母东韵,其演变为*pi w m→pu 。
二,从《广韵》到现代汉语的一些语音演变除了声调以外,从《广韵》到现代汉语音系,汉语的声母系统和韵母系统走的是一条简化的道路。
《广韵》有35个声母,现代汉语只有22个声母;韵母方面,《广韵》有142个韵母,现代汉语只有38个韵母。
从《广韵》到现代汉语的一些语音演变
二,从《广韵》到现代汉语的一些语音演变除了声调以外,从《广韵》到现代汉语音系,汉语的声母系统和韵母系统走的是一条简化的道路。
《广韵》有35个声母,现代汉语只有22个声母;韵母方面,《广韵》有142个韵母,现代汉语只有38个韵母。
从《广韵》到现代汉语,声韵调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㈠声调变化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到现代汉语演变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主要发生了“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四声”三种音变。
平分阴阳:指古代汉语的平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成阴平、阳平两个声调,分化的条件是声母的清浊:古代的清声母平声字演变成阴平,如“高”“天”“风”“帮”“中”“知”,古代浊声母平声字演变成阳平,如“红”“农”“来”“旁”“泥”“牛”等。
这种音变在元代以前已经完成,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已经有了阴平、阳平两个声调了。
这类音变往往造成声调上的类隔,如:之(章),止而切;繃(帮),北萌切;梭,鲁登切;刊,苦寒切;刀,都牢切;匆,仓红切。
劳,鲁刀切。
浊上变去:此处“浊”指全浊声母,包括“并”“奉”“定”“从”“邪”“床”“禅”“群”“匣”等声母,“去”指去声。
所谓“浊上变去”指中古的全浊上声字的声调在现代汉语中演变成去声。
如“抱”“厚”“鲍”“上”“伴”。
这种音变在元代以前已经完成,全浊上声字在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已经归入到去声了。
这类音变往往也造成声调上的类隔,如:厚,胡口切;鲍,薄(并)巧(溪)切;撼,胡感切。
入派四声:指古代汉语的入声在现代汉语分别演变成阴、阳、上、去四声。
其中全浊入声字变阳平,次浊入声字变去声,清声母入声字规律性不强,四声都有。
㈡声母演变⑴主要演变:由中古汉语到现代汉语,汉语声母有分化,也有合流,但整体上看,走的是一条简化的道路,下面我们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两个方面这一个问题作一个说明。
从发生部位方面分析,声母由中古汉语到现代汉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演变:第一,由重唇音分化出轻唇音非、敷、奉、微,其中非、敷、奉三母进一步合并为唇齿擦音f,微母由唇齿鼻音A演变成零声母。
第七讲,中古到现代的音变
第六讲,中古到现代的音变授课要点:一,声调变化二,声母变化三,韵母变化从《广韵》到现代汉语音系,汉语的声母系统和韵母系统走的是一条简化的道路。
㈠声调变化⑴古今声调对应关系中古现代平阴上阳去上入去主要变化: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四声⑵平分阴阳:中古汉语平声调在现代汉语以声母清浊为条件分化成阴平、阳平两个声调,清声母平声字演变成阴平,浊声母平声字演变成阳平。
平→阴平(清声母字)↘阳平(浊声母字)变阴平者:高[k u]、天[t h ien]、风[pi u ]、帮[p ]、章[t i a ]、知[ i e] 工[ku ]变阳平者:红[ u ]、农[li wo ]、来[l i]、旁[b ]、泥[niei]、毛[m u]、同[du ]、台[d i]、丛[dzu ]、房[bi wa ]平分阴阳对反切的影响被切字与下字声调不同:一个读阴平,一个读阳平。
①刊[k h n],苦[k h u]寒[ n]切kān≠k +án②刀[t u],都[tu]牢[l u]切dāo≠ d +áo③匆[ts h u ],仓[ts h ]红[ u ]切cōng≠ c +óng④寒[ n],胡[ u]安[ n]切hán≠h +ān⑵浊上变去指中古声母为全浊的上声字的声调在现代汉语演变成去声,上→上(其它声母字)↘去(全浊声母字)如:抱[b u]、厚[ u]、鲍[bau]、上[ i a ]、伴[bu n]、杜[du]浊上变去对反切的影响被切字与下字声调不同:一个读上声,一个读去声。
①厚[ u],胡[ u]口[k h u]切hòu≠h +ǒu②撼[ m],胡[ u]感[k m]切hàn≠h +ǎn③断[du n],徒[du]管[ku n]切duàn≠ d +uǎn④改[k i],古[ku]亥[ i]切ǎi≠ +ài⑶入派四声中古汉语的入声在现代汉语分别演变成阴、阳、上、去四声。
古代汉语音韵学课程教案
教学内容:
一、韵部:
音韵学上根据韵腹、韵尾情况对韵母的归类,习惯上称中古韵部为“韵”、上古韵部为“部”。中古韵书里韵腹、韵尾及声调都相同的字归为一个韵,近现代学者划分上古韵部则不分平上去声,只是入声另为一部(也有入声不独立分部的)。
“韵类”则指古代同一反切系统中反切下字的分类。
二、韵目:
四、开合,xx:
音韵学上按韵头、韵腹情况对韵母的分类。
古代只有开、合二呼。凡韵头或韵腹含有圆唇元音[u]的叫合口,反之叫开口。开口、合口又各分为洪音、细音两类,凡韵头或韵腹含有前高元音[i]的叫细音,反之叫洪音。
五、xx入:
音韵学上按韵尾情况对韵母的分类。无韵尾或以元音收尾的韵叫阴声韵,收鼻音的叫阳声韵,收清塞音[-p、-t、-k]的叫入声韵。
入派四声。
二、由现代普通话推断古入声字的一些方法:
对于诗词格律的平仄而言,普通话读鼻音韵的字其平仄与古代相同,普通话上、去声的阴声韵字古代也一定是仄声,因此只需注意今读阴平、阳平而古为入声的阴声韵字。
练习:
一、练习七第四题。
二、从诗韵资料中找出普通话读阴平、阳平而古为入声的阴声韵常用字,列为字表。
三、从练习一第二题、练习二第一题中找出不能直接拼出普通话实际读音的反切,试解释其中原因。
6、(清)xx《词xx》:
词韵书,供填词检韵,无训释内容。
练习:
一、熟记本章所述各韵书的基本概况
二、熟记《xx》106韵韵目。
直音法变通形式:
用一个声母、韵母完全相同而声调不同的常见字加上声调说明,来表示被注字的音节。
直音法是古代最为通俗易懂的注音法,至今仍用作辅助性注音法。
练习:
一、练习一第二题。
二、练习二第一题。
中古音到现代普通话的发展与演变
中古音到现代普通话的发展与演变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人口的流动性越来越强,在这种快速发展的环境下,人们的适应性也变得很强。
入乡随俗的同时,也学会了当地的语言。
但是,普通话依然占据着最主要的部分。
因为,即使在你与之格格不入的情况下,只要会普通话就不会有沟通的障碍。
毕竟,普通话是全国推广的语言,它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
现代普通话的发展是日积月累的成果,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有了今天的局面,它是不断的演变而来的,通过扬长避短而最终确立。
在普通话之前,古人早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语音系统,它并不是今天的汉语拼音系统,而是在上古、中古、近古都各有自己的一套语音系统。
那我就从书中总结一些有关其演变和发展的知识。
音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的音节结构和语音系统及其历史演变的一门科学,通过分析各个历史时代汉字的读音,归纳出各个历史时代的语音系统,再通过比较,来研究汉语语音的演变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问。
它可以指导我们探索普通话的发展和由来。
了解普通话的演变首先要了解之前的所有的音韵学的大概知识,比如:以《诗经》等先秦文献为研究的主要材料,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的古音学;以《切韵》、《广韵》等韵书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的今音学等等。
在这之前要牢记和掌握音韵学的三十六字母,它是学习和了解古代音韵学的基础。
广韵到普通话的演变和发展需要从多方面来仔细相比较,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的比较等等。
《广韵》首先按四声来分卷,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平声卷又分为“上平声“卷和“下平声”卷,所以共五卷。
而且在那个时代没有“阴平”和“阳平”之分。
《广韵》的注音方式是在每一个纽的首字下的注释后面注出反切,其余的同纽字音同,也就省去不注了。
而汉字注音是在字上面用声母加韵母加声调来注音。
通过比较可以了解现代汉语声、韵、调形成的过程,理清现代汉语方言与普通话彼此参差的复杂关系,更好的了解普通话的慢慢确立的过程。
第一,在声母上的不断演变和发展。
第七讲,中古到现代的音变
第六讲,中古到现代的音变授课要点:一,声调变化二,声母变化三,韵母变化从《广韵》到现代汉语音系,汉语的声母系统和韵母系统走的是一条简化的道路。
㈠声调变化⑴古今声调对应关系中古现代平阴上阳去上入去主要变化: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四声⑵平分阴阳:中古汉语平声调在现代汉语以声母清浊为条件分化成阴平、阳平两个声调,清声母平声字演变成阴平,浊声母平声字演变成阳平。
平→阴平(清声母字)↘阳平(浊声母字)变阴平者:高[k u]、天[t h ien]、风[pi u ]、帮[p ]、章[t i a ]、知[ i e] 工[ku ]变阳平者:红[ u ]、农[li wo ]、来[l i]、旁[b ]、泥[niei]、毛[m u]、同[du ]、台[d i]、丛[dzu ]、房[bi wa ]平分阴阳对反切的影响被切字与下字声调不同:一个读阴平,一个读阳平。
①刊[k h n],苦[k h u]寒[ n]切kān≠k +án②刀[t u],都[tu]牢[l u]切dāo≠ d +áo③匆[ts h u ],仓[ts h ]红[ u ]切cōng≠ c +óng④寒[ n],胡[ u]安[ n]切hán≠h +ān⑵浊上变去指中古声母为全浊的上声字的声调在现代汉语演变成去声,上→上(其它声母字)↘去(全浊声母字)如:抱[b u]、厚[ u]、鲍[bau]、上[ i a ]、伴[bu n]、杜[du]浊上变去对反切的影响被切字与下字声调不同:一个读上声,一个读去声。
①厚[ u],胡[ u]口[k h u]切hòu≠h +ǒu②撼[ m],胡[ u]感[k m]切hàn≠h +ǎn③断[du n],徒[du]管[ku n]切duàn≠ d +uǎn④改[k i],古[ku]亥[ i]切ǎi≠ +ài⑶入派四声中古汉语的入声在现代汉语分别演变成阴、阳、上、去四声。
音韵学课件-第12讲-今音6
1.唇音声母的比较(1)
《广韵》中的唇音声母有帮[p]、滂[p‘]、 並[b]、明[m]四个,现代汉语普通话的 唇音声母有玻[p]、坡[p‘]、摸[m]、佛[f] 四个,中间经历了轻唇、重唇分化和全 浊声母消失的过程:
帮滂並明→ 帮滂並明→ 玻坡摸(b、p、m) 非敷奉微→ 佛蛙(f、w)
1.唇音声母的比较(2)
具体对应情况如下:
(1)帮母—→今读b
例字:本běn、包bāo、布bù、贝bèi、伯bó、兵bīnɡ
(2)滂母—→今读p
例字:喷pēn、抛pāo、普pǔ、配pèi、胖pàng、品pǐn
(3)並母—→古仄声今读b,古平声今读p
例字:古仄声:白bái、币bì、备bèi、办bàn、别bié、薄bó
2.舌音声母的比较 (1)
《 广韵》 中的舌 音声母 包括端 [t]、 透 [t‘] 、 定 [d] 、 泥 [n] 、 来 [l] 、 知 [¦] 、 彻 [¦‘]、澄[¥]八个,这八个声母变成了现 代汉语普通话的德[t]、特[t‘]、讷[n]、 勒[l]、知[t ]、蚩[t ‘]六个,这中间 经历了全浊声母消失的过程,定[d]、澄 [¥]两个全浊声母变成了清音声母:
《广韵》声母与普通话声母的比较
1.唇音声母的比较 1.b、p、m、f的来源
2.舌音声母的比较 2.d、t、n、l的来源
3.齿音声母的比较 3.z、c、s的来源
4.牙音声母的比较
4.ɡ、k、h的来源 5.zh、ch、sh、r来源
5.喉音声母的比较 6.j、q、x的来源
7.○、y、w的来源
2.舌音声母的比较 (3)
(3)定母—→古仄声今读d,古平声今读t 例字:古仄声:大dà、豆dòu、淡dàn、盾dùn、邓dènɡ、笛dí
《广韵》以前的韵书读后感
《广韵》以前的韵书读后感读完关于《广韵》以前的韵书,内心有许多感触。
最初接触到这个主题时,我对这些早期韵书是比较陌生的。
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慢慢了解到它们在汉语语音沿革中的重要性。
当读到这些韵书在当时的编纂目的,感觉古人真的非常有智慧和远见。
比如像魏李登编的《声类》,它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韵书。
在那个时代,没有现代这么发达的语音研究设备,能把语音进行分类整理,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这让我想起我们现在学习外语时,第一步也是要从发音入手进行归类,而古人在千百年前就开始对汉语语音做类似的事情了。
特别触动我的是这些早期韵书的结构。
它们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分类方式,尽管可能在后世看来不够精确完善。
当时看书的过程我就在想,这就像是在构建一座大厦的根基,虽然初次成型的根基或许看起来粗糙,却是后来更加宏伟建筑的起始。
不过,也存在一些我不太理解的地方。
像有些韵部的划分,不同的早期韵书可能有差异,有的划分在我看来有些模糊的地方。
我开始疑虑古人是基于怎样的考量来进行这些划分的。
后来经过查阅更多资料,我明白了部分原因是受到不同地域语音发音特点的影响。
我觉得作者想要表达的不仅仅是这些韵书本身的内容,更是它们所承载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语言发展脉络。
就像我们通过追溯河流的源头可以更好地了解它整个流程的发展,这些韵书就是汉语语音这条河流的源头之一。
对了,还想说通过对这些《广韵》以前韵书的阅读,让我在看待现代汉语时也有了不同的视角。
我开始想象我们现在的每一个发音是如何经过漫长的演变而得来的。
这给我未来学习汉语知识带来了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探究事物的起源和发展脉络是很有意义的,它能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把握事实真相。
再从它们的完成难度来说,那时的文人学者能够依靠口口相传的知识和有限的研究方法来编撰韵书,其难度可想而知。
这给我一种体会就是任何在艰苦条件下创造的成果都不应该被轻视。
这些早期韵书就像是一部部密码本,当你慢慢打开读懂它们的时候,就像是破解了古人在语音世界里留下的奥秘,这个过程是充满惊喜也极具挑战的。
汉字读音的演变(教育知识)
教书育人
20
7、否定法
1.凡是有鼻音韵尾n和ng的字,不是入声字。
2.读zi、ci、si三个音节的字,不是入声字。
3.读uei音节的字,不是入声字。
4.读uai音节的字,不是入声字(少数除外,如“率”字
等)。
5.声母为m、n、l、r,而读阴平、阳平或上声的字,不是
入声字。(少数例外:捏nie1,辱ru3)
教书育人
18
5、d、t、n、l、z、c、s,拼e皆入。如: D:得德 T:特忒忑慝 N:讷 L:乐勒肋 Z:则责啧帻箦赜迮舴择泽仄昃 C:册厕侧测恻策 S:色涩啬穑瑟塞
教书育人
19
6、fa,fo皆入。这就是说,凡是这两个音 节的字,都是中古的入声字。如:
Fa:发(發)乏伐垡阀罚法发(髪) Fo:佛
教书育人
14
(二) 利用语音演变规律
1、zh、z、g、j和b、d,可管阳平二百多。这就是说,凡是和这六个 声母相拼的阳平调的字,在中古都是入声字。其常用字如下: Zh:扎铡闸炸喋摘宅择翟着折哲蜇晢摺褶谪嘀磔辙詟直值埴植殖职执 絷侄跖踯蹢摭轴妯舳术(白术[zhu])竹逐烛蠋躅灼酌茁卓斫浊镯浞诼 啄琢涿椓濯鷟禚 Z:杂凿则责啧帻箦赜迮舴择泽贼鰂足卒崒族镞昨 G:革合蛤颌阁格骼鬲隔膈葛国掴帼虢馘 J:及岌汲级极笈急吉佶诘即亟殛疾蒺嫉棘集辑戢嵴瘠鹡蹐藉夹郏荚 铗颊蛱恝戛嚼孑节讦劫杰桀傑劼诘洁结袺鲒捷婕睫偈碣竭羯截局焗桔 橘菊鶪孓决诀抉玦駃鴂角桷珏觉绝倔掘崛厥劂橛蕨蹶獗傕谲鐍爵嚼矍 攫钁
五音:指声母按发音部位分成唇音、舌音、 齿音、牙音、喉音五类。
七音:就是在五音的基础上,又分为半舌 音、半齿音两类。
字母:声母的代表字。
教书育人
8
韵部~韵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广韵》到现代汉语的一些语音演变二,从《广韵》到现代汉语的一些语音演变除了声调以外,从《广韵》到现代汉语音系,汉语的声母系统和韵母系统走的是一条简化的道路。
《广韵》有35个声母,现代汉语只有22个声母;韵母方面,《广韵》有142个韵母,现代汉语只有38个韵母。
从《广韵》到现代汉语,声韵调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㈠声调变化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到现代汉语演变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主要发生了“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四声”三种音变。
平分阴阳:指古代汉语的平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成阴平、阳平两个声调,分化的条件是声母的清浊:古代的清声母平声字演变成阴平,如“高”“天” “风”“帮” “中”“知”,古代浊声母平声字演变成阳平,如“红”“农”“来”“旁”“泥”“牛”等。
这种音变在元代以前已经完成,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已经有了阴平、阳平两个声调了。
这类音变往往造成声调上的类隔,如:之(章),止而切;繃(帮),北萌切;梭,鲁登切;刊,苦寒切;刀,都牢切; 匆,仓红切。
劳,鲁刀切。
浊上变去:此处“浊”指全浊声母,包括“并”“奉” “定”“从” “邪”“床” “禅”“群”“匣”等声母,“去”指去声。
所谓“浊上变去”指中古的全浊上声字的声调在现代汉语中演变成去声。
如“抱”“厚”“鲍”“上”“伴”。
这种音变在元代以前已经完成,全浊上声字在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已经归入到去声了。
这类音变往往也造成声调上的类隔,如:厚,胡口切;鲍,薄(并)巧(溪)切;撼,胡感切入派四声:指古代汉语的入声在现代汉语分别演变成阴、阳、上、去四声。
其中全浊入声字变阳平,次浊入声字变去声,清声母入声字规律性不强,四声都有。
㈡声母演变⑴主要演变:由中古汉语到现代汉语,汉语声母有分化,也有合流,但整体上看,走的是一条简化的道路,下面我们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两个方面这一个问题作一个说明。
从发生部位方面分析,声母由中古汉语到现代汉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演变:第一,由重唇音分化出轻唇音非、敷、奉、微,其中非、敷、奉三母进一步合并为唇齿擦音f,微母由唇齿鼻音演变成零声母。
这一音变在反切上造成了许多类隔切。
如:阪,扶板切;蔓,无贩切;扁,方典切;遍,方见切;飘,扶招切;苗,武瀌切;第二,知组、章组、庄组合并成卷舌音t、t 、。
这一音变在反切上也造成大量的类隔切。
如:展,知演切;碾,尼展切;赏,书两切;昌,尺良切;夷,以脂切;书,伤鱼切;第三,疑母、喻母、微母、日母开口三等字辅音声母脱落,与影母合并为零声母。
其中日母止摄三等字在现代汉语中演变成er音节,现代汉语er音节只有一个来源,全部来自古代汉语的日母字。
这一音变也造成了许多类隔切。
如:而,如之切;儿,汝移切;迤,移尔切;柔,耳由切;第四,日母演变成卷舌音r (止摄开口三等字除外),现代汉语声母r只有一个来源,全部来自古代汉语的日母字。
这一音变在反切中也形成许多类隔切。
如:孺,而遇切;乳,而主切;辱,而蜀切;忍,如轸切;绕,而昭切;第五,由精组(z、c、s)和见组(g、k、h)声母分化出舌面音j、q、x。
分化以韵母的洪细为条件:韵母为洪音(开口呼、合口呼)的仍然念z、c、s和g、k、h,韵母为细音(齐齿呼、撮口呼)的演变成j、q、x,此外,部分古代见组开口二等字也演变成了j、q、x。
这一音在反切中造成大量的类隔切,如,鸡,古溪切;餐,七(清)安切;坚,古贤切;牵,苦坚切;千,苍先切;倩,仓甸切;孝,呼教切;笑,私妙切;“分尖团”“不分尖团与一音变有关的一对术语。
这里“尖”指尖音,“团”指团音。
音韵学上将j、q、x与i、y相拼的音节叫团音,将z、c、s与i、y相拼的叫尖音;现代汉语北方方言中,古代z、c、s与i、y相拼的音节都是演变成j、q、x 了,称作不分尖团;古代z、c、s与i、y相拼的音节在京剧和一些南方方言中没有演变成j、q、x,称作分尖团。
从发音方法上分析,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声母系统的最明显变化是“浊音清化”,这里的“浊”指全浊声母,古代的“并”“奉”“定”“从”“邪”“床”“禅”“群”“匣浊声母在现代汉语全部演变成清声母,演变又分为两种情况:第一,古代全浊塞音、塞擦音以声母的平仄为条件进行清化:声调为平声调的字,声母演变成同部位的送气清音,声调为仄调的字,声母演变成同部位的不送气清音,如並母演变成b、p两个声母,平声字演变成p,如“旁” “庞” 等,仄声字演变成b,^口,“棒” “抱”等字。
其它的情况是(略)。
这类音变在反切中造成了大量的类隔切,如:诞,徒旱切;但,徒案切;庞,薄江切;庖,薄交切第二,全浊擦音演变成同部位的清擦音。
⑵现代汉语声母的来源:现代汉语22个声母有的来源比较简单,如n,有的比较复杂,如卷舌音、舌面音和零声母,可以分为以下几情况:第一,来源比较单一的。
m、n、I、r和零声母中的er音节属于这一类。
m来源于明母;n来源于泥母,有少数字来源于疑母,如“牛”;I来自来母;r来自日母,有少数韵母为ong的字来自喻母,如“荣”“融”及“容”和以“容”充当声符的字。
er音节的字全部来自古代的日母止摄开口三等字。
第二,来比第一类复杂的。
唇音类:①b:来自古代的帮母p和並母b。
其中平声字、上声字来自古代的帮母;如“帮”“巴”“把”“兵”“柄”“板”。
去声字则帮母、並母都有。
②P:来自古代的滂母和並母。
其中阳平字来自並母,如“旁”“袍”“盆”;其它的字来自滂母。
③f:来自古代非、敷、奉三母,其中阳平字来自古代的奉母,如“凡”“坟”,其它的字三个声母都有。
舌尖中音:①t :来自古代的端母和定母。
其中平声字、上声字来自古代的端母;如“当”“东”“打”“等”“刀”“岛”。
去声字则端母、定母都有。
②t:来自古代的透母和定母。
其中阳平字来自定母,如“同”“徒”“唐”“谈”;其它的字来自滂母。
舌根音:①g:来自古代的见母和群母。
其中平声字、上声字来自古代的见母;如“高”“干”“钢”“敢”“狗”“梗”“管”。
去声字则见母、群母都有。
②k :来自古代的溪母和群母。
其中阳平字来自群母,如“狂”“扛”;其它的字来自溪母。
③h:来自古代晓、匣二母,其中阴平字主要来自古代的晓母,如“蒿”“鼾”“欢”,阳平字主要来自古代的匣母,如“红”“豪”“痕”“还”,其它的字两个声母都有。
第三,来自非常复杂的,舌面音、舌尖前音、卷舌音、零声母属于这一类。
舌面音:现代汉语舌面音j、q、x由古代精组和见组十个声母腭化而来,具体情况大致如下:①j:来自古代的精、从、见、群四母。
其中平声字、上声字来自古代的见母和精母;如“居”“精”“经”“竟”“井”“紧”“搅”。
去声字则四个声母都有。
②k:来自古代的清、从、溪、群四母。
其中阳平字主要来自群母和从母,如“桥”“求”“钱”“强”“前”;其它的字来自溪母和清母。
③x:来自古代心、邪、晓、匣四个声母,其中阴平字主要来自古代的晓母和心母,如“心”“先”“仙”“宣”,阳平字主要来自古代的从母和匣母,如“贤”“悬”“祥”“徐”,其它的字四个声母都有。
舌面音虽然来源比较复杂,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一些途径如谐声关系推测它们在古代的声母。
如“居”字,阴平,有可能来自古代的见母和清母,但该字从“古”谐声,古代声母应该与“古”字同类,由此推断该字古代的声母属于见母。
又如“咸”,阳平,有可能来自古代的邪母和匣母,但该字是“感”字的声符,声母应该与“感”字同类,属于喉牙音,由此推断应该属于古代的匣母。
②舌尖前音:舌尖前音来自古代精组和庄组,来源比较复杂。
③卷舌音:卷舌音zh、ch、sh来自古代知组、章组和庄组部分字。
④零声母:现代汉语的零声母来源相当复杂,分别来自古代的影母字、喻母字、微母字、疑母和部分日母字。
虽然来源复杂,但部分零声母的来源还有可以识别的。
第一,阴平零声母字基本上来自影母,如“衣”“安”“烟”“弯”。
第二,er音节零声母字全部来自日母。
第三,与b、p、m、f有谐声关系的零声母字基本上来自微母。
如“问”字,从“门”谐声,古代声母应该与“门”字同类,属于微母。
第四,与d、t声母有谐声关系的零声母字来自古代的喻母,如“谕”“喻”“渝”字与“偷”字同声符,属于古代的喻母。
㈡韵母演变由中古汉语的142个声母演变成现代汉语的38个声母,中间虽然也有古代一个韵母分化为现代汉语几个韵母的情况,如中古的a分化为现代汉语的a、e、ie三个韵母,但总体上看,基本上走的简化合流的演变道路。
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介音和主要元音简化。
如介音系统,中古汉语有i、u、w、iu、iw、母系统由古代汉语的二呼四等格局演变成了现代汉语的四呼格局,大体情况是:古代的开口一、二等韵母演变成现代汉语的开口呼;合口一、二等演变成现代的合口呼;开口三、四等韵母演变成现代的齐齿呼;合口三、四等演变成现代汉语的撮口呼。
这只是一个大致的演变趋势,中间有大量的例外存在。
i、i u、i w等介音,到现代汉语简化成i、u、y三个介音了。
简化的结果是韵第二,韵尾大大简化了。
中古汉语的辅音韵尾有-m、-n、-三个鼻辅音韵和-p、-t、-k三个塞音韵尾,演变到现代汉语,-p、-t、-k三个入声韵尾完全脱落,中古的入声韵与原来的阴声韵合流了;中古的-m韵尾演变成-n尾,中古汉语的咸摄和深摄是两个收-m尾的韵摄,演变到现代汉语,咸摄与收-n尾的山摄合流,深摄与收-n尾的臻摄合流。
如“南”由n 演变成nan;“森”由演变成en。
㈢现代汉语韵母的来源i:支、脂、之的三韵的开合三等字,微韵的合口三等字,缉韵开口三等字,质韵、迄韵、职韵开口三等字,陌韵、昔韵、锡韵开合三等字。
支、脂、之三韵开口三等字。
支、脂、之三韵开口三等字,祭韵、废韵开口三等字,齐韵开口四等字,缉韵开口三等字,质韵、迄韵、职韵开口三等字。
u:模韵合口一等,鱼韵合口二等,虞韵合口三等,侯韵开口一等,尤韵开口三等,幽韵开口四等(阴声韵)没韵合口一等,术韵合口三等,物韵合口三等,屋韵、沃韵合口一三等。
U:没韵合口一等,术韵合口三等,物韵合口三等,德韵合口一等,职韵合口三等。
屋韵、沃韵合口三等。
er支、脂、之三韵开口三等。
ou主要来自尤韵开口三等、侯韵开口一等、屋韵合口三等。
其中ou与g、k、h、d、t、n、I、p相拼的字及零声母字来源于侯韵开口一等(“都”来自模韵开口一等除外),与zh、ch、sh、r、m、f相拼的字来自尤韵开口三等(“肉”“轴”“妯”“粥”来自屋韵合口三等除外。
uen魂韵合口一等,谆韵合口、文韵合口三等。
其中读gun、kun、hun、zun、cun、dun、tun来源于魂韵合口一等(“荤”文韵合口三等、“吞”属痕韵开口一等除外);读zhun、chun、shun run的字来源于谆韵合口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