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音的发展演变
古代汉语语音知识
5
(二)中古声母 有36个,即“三十六字母”。 “三十六字母”
是古人总结的汉语的36个声母。是宋朝人在唐末 和尚守温创制的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订而成的。
(三)中古声调 有4个,即“平、上、去、入”。“四声”为
南北朝人发现。 从中古到近代,汉语声调主要发生了以下三
个变化:1、平分阴阳;2、入派三声;3、浊上 变去。
(2)古无舌上音:是清代人钱大昕对上古声母 研究的一种观点。他认为中古的舌上音“知、彻、澄” 等字母在上古应同舌头音“端、透、定”分别同音, 上古不存在“知、彻、澄”这一组字母。
4
三、中古音
(一)中古韵母
按《广韵》的记载,中古韵母分为206韵。 《广韵》,是北宋陈彭年等人编修的《大宋重修广 韵》的简称,是我国历史上完整保存至今并广为流传的 最重要的一部韵书。原是为增广《切韵》而作。根据 “同用”的原则,一些邻近的韵可以合起来用。 南宋江北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将 《广韵》的206韵合并为107韵;与此同时,金人王文郁 著《平水新刊韵略》,将《广韵》的206韵合并为106韵。 后人就把这106韵称为“平水韵”。
管韵头。 2、上古韵部是怎样归纳出来的 (1)系联韵语;(2)声符归类;(3)纵横比对。 3、上古韵部的情况 清初顾炎武最早归纳韵部,分为10部。今天通行的
是王力先生归纳的30部。 4、叶音说:六朝以后,人们为了说明古诗押韵,
把某字临时改读为某音,以求和谐,这就是“叶音说”。 “叶音说”的错误在于不了解汉语语音是发展变化的。
古代汉语语音
古代汉语语音知识
1
一、汉语语音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上古音(先秦两汉): 以《诗经》音为代表。
(二)中古音(三国到唐宋): 以《切韵》音系为代表(北宋《广 韵》)。
汉语语音史
【三十六字母】
传统音韵学沿用最久的一套声类标目。宋 人在守温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益而成。三十六 字母大致可以代表唐末宋初的汉语声母系统。
返回本章目录
字音分析
字 音 韵 调
韵 尾 平 仄
上 去 入
开 合 四 呼 四 阴 阳 入 声 声 声 等 韵 韵 韵
声
七 音
发 音 部 位
清 浊
发 音 方 法
韵 头
--奉纽
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3
方-彷旁
门-闻问
非-辈排徘
奉-棒捧 反-板版阪
逢-蓬篷
分-盆
上古声母 普通话声母
分-扮颁
亡-忙盲茫
b p
f
m
u
返回本章目录
古无舌上音-谐声偏旁的例证
者-都睹 周-凋调 卓-悼掉 兆-桃逃
失-趺迭 寿-涛祷
冬-终
竹-笃
真-颠填
登-澄橙
堂-瞠
返回本章目录
汉语语音的发展演变
钱大昕
古无舌上音
上古语音系统中没有舌上 音,中古的舌上音(知、彻、 澄)在上古时包含在舌头音 (端、透、定)之中。 中古的娘、日一纽,在上 古还没有从泥母分化出来,都 归泥母。
返回本章目录
娘日归泥
章炳麟
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1 上古声纽 中古声纽 同谐 “甫”声的 字,上古 属帮系, 中古则分 属帮、非 二系。
十一唐十二庚十三耕十四清十五青十六蒸十七登十八尤十九侯二十幽三十六养三十七荡三十八梗三十九耿四十一迥四十二拯四十三等四十四有四十五厚四十六黝四十一漾四十二宕四十三映四十四诤四十五劲四十六径四十七证四十八嶝四十九宥五十一幼十八药十九铎二十陌二十一麦二十二昔二十三锡二十四职二十五德返回本章目录引水枢纽萨兰河倒虹吸古河倒虹吸恰里卡尔水电站和扬水站五座建筑物主体结构基本完好但由于自然老化各战争毁坏结构表面有磨损剥蚀弹坑及麻面有些上部结构破坏严重
汉语语音的演变与古今语音的异同
• 宋代朱熹的《诗集传》和《楚辞集注》大 量采用“叶音说”(“叶”同“协”,和 沈重提出的“协句”主张相同),结果造 成同一个字往往改读成各种不同的读音, 有时简直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 家。(《诗·周南·桃夭》)“华”“家” 押韵,属鱼部。
• 叠韵联绵词: • 倉庚(均陽部字) • 猗儺(均歌部字) • 崔嵬(均微部字) • 苤苢(均之部字)
• 双声兼叠韵联绵词: • 契阔(均溪母、月部字) • 燕婉(均影母、寒部字)
• 在古汉语中,有些反义词或具有对待关系 的词是通过词形变化产生的,在语音上存 在双声或叠韵关系,但今音多不存在这种 关系。
• 阿拉拍商人把“斯罗”(朝鲜当时在新罗王国统治 下)译为[sila],可见唐人读“罗”为[la],西藏 的拉萨《旧唐书》写作“逻些”;“父”读如ba, 今俗谓“父”曰“爸”。
二、古今语音的不同
• 由于古今语音的不同,我们有时难以判断 古书中的通假字、讹误字。又由于古今语 音的不同,我们也难以判断古诗词中的韵 脚字,难以掌握古诗词的平仄规律。由于 古今语音的不同,有时难以用现代汉语普 通话的读音拼读韵书中的反切材料。
• 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 转移,亦势所必至。故以今之音读古之作, 不免乖剌而不入。(明·陈第《毛诗古音 考·自序》)
• 上古音的研究走上系统化的道路是从明末清初 的学者顾炎武开始的。他一方面接受陈第语音 的发展观念,另一方面在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 上又有创新。他积“三十年之功,成《音学五 书》以明古韵”,为后人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
•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诗经·豳风·七 月》)毛传:“肃,缩也。霜,降而收缩万物。 涤,扫也,场工毕入也。”
汉语史总结
4.声、韵、调的变化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某一方面的变 化往往会影响其他方面跟着发生变化。(1)声母和韵母互相 影响。如近代知、照两组声母变成卷舌音[t ]、[t ]、[ ], 韵母[i]跟着变成[ ],带[i]、[y]介音的字跟着变成开口 和合口。相反,[k]、[k]、[x]与[ts]、[ts]、[s]两组声母 一部分变成[t ]、[t ]、[ ],是受元音或介音[i][y]的影 响;二等开口大部分见、溪、晓母字变成[t ]、[t ]、 [ ](如“交、巧、孝”),也是由于出现[i]介音的结果。(2) 声母、韵母影响声调。近代声调平分阴阳,入派三声,浊上 变去,都是因声母不同而引起的。中古汉语中的去声,主要 是因为上古长入[-p]、[-t]、[-k]韵尾消失而形成的。宋元 北方活入声[-p]、[-t]、[-k]韵尾消失,形成了近代汉语新 的四声系统。
实词虚化存在着同义竞争的现象。在相同 的条件下某些同义的实词都有虚化的可能。但 有的虚化后不断发展,有的却被淘汰了。例如 “了”、“已”、“却”、“讫”放在别的动 词后面都曾虚化为时体助词,最后保留下来的 却只有“了”,共他只略带实
义的虚词可以转化为另一类完全没有实义的 纯虚词。这种转化也往往和它在句中的位置 分不开。如古代反复问句的否定部分通常省 去主要动词,否定词处于句末,就会进一步 虚化。“无”正是在这样的情况变成了语气 词,后来写成“么”,现代写成“吗”,很 难看出它们是由否定副词转化来的了。
二、词汇方面
现代汉语是世界上词汇最丰富的语言之一。汉语词 汇4000年发展的历史,显示了以下5个方面的特点。 1.基本词汇有很大的稳定性 基本词汇有很大的稳定性。单音词如“天、山、 基本词汇有很大的稳定性 水、人、牛、马、大、小’等在甲骨文时期就有了,复 音词“朋友、国家、扶持、推挤、恭敬、正直”等也都 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它们—直活到现在,而且完全有 理由继续活下去。有些词不单用了,作为基本词素仍然 存在,而且大都有根强的构词能力,如“言、语、民、 木、石、目、身”等。这些词历代表的事物古今没有大 的变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在语言交际中占有重要 的地位,又没有别的词可以代替它们的作用,所以没有 改变的必要。
汉语音韵学常识
汉语音韵学常识一,音韵学概述1,音韵学的基本内容是我国一门传统的学问,它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和它们的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也叫声韵学,在普通语言学里叫历史语音学,它是研究汉语史上的语音情况和它的发展的学科。
英文名为:Chinese historical phonetics。
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
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古音学。
中古音指六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今音学。
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
研究《中原音韵》所反映的北方话音系,是北音学。
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为代表。
音韵学家把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等韵学。
他们以“等”的观念来分析汉语发音原理和方法,以韵图的形式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和韵书中的反切。
研究内容包括韵图的编撰,等韵学的原理等。
传统的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和北音学,是音韵学研究的内容。
2,音韵学的基本概念(1)声母又叫字母,声纽,纽,声,声类。
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唐朝和尚守温制定了三十字母,宋代学者又增加了六个,补成了三十六个字母。
(2)五音,七音音韵学上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把声母分唇,舌,齿,牙,喉五类,又加上半舌音,半齿音为七音。
(3)反切是一种传统的标音方法,较之譬况,读若,直音是较为科学的标音法。
反切的产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
”(孙炎,字叔然,名炎)陆德明《经典释文》也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渐繁。
”事实上,孙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东汉服虔注《汉书》“惴,音章瑞反”。
孙炎对反切进行了整理,并编成了〖尔雅音义〗。
反切是两字配合起来切出一个汉字的读音,分反切上字,反切下字和被切字。
黄侃在《音略》中云:“反切之理,上字定其声理,不论其为何韵,下字定其韵律,不论其为何声。
古汉语语音的历史分期
古汉语语音的历史分期
古汉语是最古老、最发达的华语语系,发展历程悠久、复杂而改变多端。
古汉语语音的变化,可以根据其演变的历史阶段进行划分,即古汉语语音的历史分期。
自古汉语语音以前,到近代中国各大方言语音的形成,它总共经历了6个历史阶段。
首先,早期古汉语语音有三大方面的特点:一是声调少;二是无回声;三是元音书写丰富。
这种早期古汉语语音,几乎与现代汉语十分相似,可以追溯到西汉末年。
早期古汉语语音特征包括特殊音素、声调变化不明显以及词汇词素异质性。
其次是两汉朝语音,其最大的特点是声调明显发生了变化,两汉期的声调主要是以二十节来描述。
在声调之外,元音读音的变化也很明显,在这期间古汉语词汇丰富,元音读音也出现了大量的变化。
随后的秦汉朝古汉语语音特点有:声调减少,变化较大;元音变得模糊不清,元音读音出现了大量变化;秦汉朝词汇词素异质性增加,形成了汉语词汇形成现象。
接下来,字词化期古汉语语音又被称为隋唐语音,其最大特点是声调进一步减少,元音变得模糊不清,词汇出现复杂性增加。
同时,字词化过程中改变了汉语语音系统、语音形态与音位系统,同时也出现了声母字母表,彻底改变了古汉语的语音特征。
最后,从中国北宋元代起,古汉语语音发生了新的变化,此时各大方言语音逐渐形成,此时的变化主要是声母的变化,该声母变化比秦汉朝有明显的改变,变化最大的是乙离、知移、若干元音的改变,
这些影响了汉语发音的方言特征。
总之,从古汉语语音发展史来看,它经历了6个历史阶段,每个阶段都伴随着语音的变化,这使古汉语语音发生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古老到现代的演变。
虽然古汉语的变化漫长而复杂,但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它仍然是最古老、最发达的华语系统。
举例说明语音演变的规律
举例说明语音演变的规律语音演变是一种语言现象,指的是语音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
它是语言发展的重要线索之一,可以追溯到人类语言的起源。
语音演变是语言变迁的一个方面,能够揭示出语言的变动和变迁过程,其中蕴含着一些规律。
本文将以汉语为例,详细阐述语音演变的规律。
一、声母的变化汉字音韵体系的特点决定了声音的变化,汉语中的清辅音和浊辅音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发生变化。
例如,古代汉语中的声母/p/在韵母为/i/或/ü/时发生了变化,演变成了现代汉语中的声母/b/。
这种现象称为"轻声母变"。
另外,古汉语中的一些辅音字母还发生了消失的现象,例如"ㄞ"变成了"喜","ㄥ"变成了"哈"等。
二、韵母的变化在汉语语音演变中,韵母的变化常常伴随着声母的变化。
例如,在古代汉语中,同一个韵母在不同的声母前会发生变音。
比如,古代汉语中的"uang"发音变化为现代汉语中的"uan"。
还有一些韵母因为声母的变化而消失,例如古代汉语中的"ie"变为现代汉语中的"e"。
三、声调的变化声调是汉语中一个重要的语音特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声调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古代汉语中的四声发展成了现代汉语的平、上、去、入声。
同时,声调的变化还受到语音环境的影响,例如古代汉语中的一些字的声调在不同语音环境中会发生变化。
四、音变规律的普遍性虽然具体的语音演变过程会因为地域、方言差异而有所不同,但是有一些普遍适用的规律可以总结出来。
一般来说,音变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而不是完全随机的。
同一类音之间发生变化的概率相对较高,相似的音更容易产生变音。
此外,也存在一些音变规律是由于语音的便利性或听觉上的相似性而产生的。
五、语音演变的原因语音演变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类:自然演变和社会影响。
汉语语音的发展演变
汉语语音的发展演变▪研究上古语音的主要材料▪(一)古音学家研究上古声部,主要依靠五个方面的材料▪1.中古韵书、韵图中所归纳出来的声类2.谐声字(形声字)。
▪3.异文。
▪4.读若或读如。
▪5.声训。
王力三十二声母表上古声纽的重要学说-1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1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2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3古无舌上音-谐声偏旁的例证汉语语音的发展演变▪古音学家研究上古韵部,主要依靠三个方面的材料▪1.《切韵》系统。
▪2.先秦韵文,主要是《诗经》、《楚辞》的用韵。
▪3.形声偏旁。
叶音法-1叶音法-2考定上古韵部的方法-系连法考定上古韵部的方法-系连法▪《关雎》四章:采、友▪《芣苡》一章:苡、采、苡、有▪《葛藟》二章:涘、母、母、有▪《將仲子》一章:子、里、杞、母▪《氓》一章:蚩、丝、丝、谋、淇、丘、期、媒、期▪《风雨》三章:晦、已、子、喜▪《载驰》四章:子、尤、思、之▪《泉水》一章:淇、思、姬、谋王力三十韵部表-1王力三十韵部表-2关于上古韵部需要讨论的三个问题▪1.韵部的含义。
▪2.关于上古音的构拟。
▪3.通韵和合韵。
关于复辅音问题▪Star,plan,blood,flee,sky▪Zhi,chi ,shi (不是复辅音)1、杠:g 江:j;2、招:zh貂:d3、辅:f 铺:p4、盆:p 份:f獭、癞;體、禮;监、蓝;禀、凛关于上古声调的各种学说中古汉语语音史▪一、研究中古语音材料▪二、中古汉语声调系统▪三、声调从上古到中古的发展▪四、简介从上古到中古声母和韵部的发展一、研究中古语音材料▪1.反切▪2.《广韵》▪3.三十六字母反切法-1反切法-2广韵-1广韵-2广韵韵目-1广韵韵目-2广韵韵目-3广韵韵目-4广韵韵目-5广韵韵目-6平水韵韵目-1平水韵韵目-2平水韵韵目-3平水韵韵目-4三十六字母-1三十六字母-2中古汉语声调系统▪《南齐书¡¤陆厥传》载:汝南周颙,善识声韵。
汉语语音史
汉语语音的发展演变
研究上古语音的主要材料 (一)古音学家研究上古声部,主要依 靠五个方面的材料 1.中古韵书、韵图中所归纳出来的声类 2.谐声字(形声字)。 3.异文。 4.读若或读如。 5.声训。
王力三十二声母表 牙音 舌音 唇音 齿音 见 溪 群 疑 余喻四 书审三 心 山审二 来 日
四十二宕 四十三映 四十四诤 四十五劲 四十六径 四十七证 四十八嶝 四十九宥 五 十 候 五十一幼
十九铎 二十陌 二十一麦 二十二昔 二十三锡 二十四职 二十五德
返回本章目录
广韵韵目-6 平 声
二十一侵 二十二覃 二十三谈
上 声
四十七寝 四十八感 四十九敢
去 声
五十二沁 五十三勘 五十四阚
入
声
二十六缉 二十七合 二十八盍
去 声
一送
二宋 三绛 四寘 五未
入 声
一屋
二沃 三觉
六鱼
七虞
六语
七麌
六御
七遇
八齐
從諧聲偏旁看,同聲符的形聲字愉、莊兩組往往相混。例如:“宰” 精母,“滓”莊母;“宗”精母,“崇”崇母;“籖qiān”清母, “讖chèn”初母;“蓑、胥”心母,“衰、疏”生母。 從一字兩讀看,有的一讀精組音,一讀莊組。例如“參”,蘇甘切, 心母;又所今切,音生母。
关于复辅音问题
Star,plan,blood,flee,sky Zhi,chi ,shi (不是复辅音) 1、杠:g 江:j; 2、招:zh貂:d 3、辅:f 铺:p 4、盆: p 份:f 獭、癞;體、禮;监、蓝;禀、凛
陈 第 ------古无四声说。
四聲之辨,古人未有。中原音韻,此類實多。舊說必以平葉平,仄葉仄, 亦無以今而泥古乎?(讀詩拙言) 四聲之說,起於後世。古人之詩,取其可歌可詠,豈屑屑毫厘若經生爲耶? 且上去二音,亦輕重之間耳。(毛詩古音攷,邶風,谷風“怒”字注)
汉字读音的演变(教育知识)
教书育人
9
陈子昂《送魏大将军》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边,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飞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教书育人
10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教书育人
11
调类:四声八调(平、上、去、入四声,又依据 声母的清浊各分为二。)
教书育人
23
教书育人
22
入声韵诗词
李白:《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
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 风残照,汉家陵阙。 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崩云),惊涛拍岸(裂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 发。人生(间)如梦,一尊(樽)还酹江月。
上古合为帮滂并明四母; (2)古无舌上音,即古无舌头舌上之分,中古的端透定
泥、知彻澄娘八母,上古合为端透定泥四母; (3)古人多舌音。 (4)泥娘合一,日母近泥。 …… 上古单辅音声母共有28个(也有“32”之说),还有复辅
音声母。 上古的韵部分为31个(28、29、30)。 上古已有四声。
教书育人
14
(二) 利用语音演变规律
1、zh、z、g、j和b、d,可管阳平二百多。这就是说,凡是和这六个 声母相拼的阳平调的字,在中古都是入声字。其常用字如下: Zh:扎铡闸炸喋摘宅择翟着折哲蜇晢摺褶谪嘀磔辙詟直值埴植殖职执 絷侄跖踯蹢摭轴妯舳术(白术[zhu])竹逐烛蠋躅灼酌茁卓斫浊镯浞诼 啄琢涿椓濯鷟禚 Z:杂凿则责啧帻箦赜迮舴择泽贼鰂足卒崒族镞昨 G:革合蛤颌阁格骼鬲隔膈葛国掴帼虢馘 J:及岌汲级极笈急吉佶诘即亟殛疾蒺嫉棘集辑戢嵴瘠鹡蹐藉夹郏荚 铗颊蛱恝戛嚼孑节讦劫杰桀傑劼诘洁结袺鲒捷婕睫偈碣竭羯截局焗桔 橘菊鶪孓决诀抉玦駃鴂角桷珏觉绝倔掘崛厥劂橛蕨蹶獗傕谲鐍爵嚼矍 攫钁
汉语语音演变发展历程
汉语语音演变发展历程汉语语音演变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
以下是一个简要的叙述。
最早的汉语语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商周时期。
当时的汉语语音系统相对简单,主要以单音节为主,声调数目较少。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语音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与演变,形成了不同的方言与口音。
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到来,地理和政治的分化促使汉语语音的差异进一步扩大。
各地的方言逐渐发展独特的语音特点,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方言群体。
这些方言群体以不同的语音系统为基础,呈现出不同的音韵变化。
汉朝时期是汉语语音发展的重要阶段。
汉朝的建立促进了中原地区的方言融合。
汉语语音表现出对方言多样性的相对统一趋势。
这个时期的标准汉语语音系统在后来的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宋元明清等时期汉语语音发生了大量的变化。
从一个音节的单音语言系统,汉语逐渐发展成为以多音节为主的声调语言。
声调的存在使得汉语的语音特点更加多样化。
近代以来,汉语语音发生了更为显著的变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通讯和交流的频繁使用,各地方言之间的语音差异逐渐模糊。
标准汉语的推广也使得方言的语音特点受到压制。
如今,普通话成为了中国共同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普通话的标准语音体系已经建立起来,并得到广泛的应用。
普通话的发音标准是基于北京话为基础进行制定的,尽管仍然存在各地方言的影响,但整体趋于一致。
总的来说,汉语语音演变发展历程非常复杂和多样化。
它是地理、历史、社会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结果。
今天,我们可以在不同地区和社会群体中听到各种各样的汉语方言和口音,这也反映了汉语语音的丰富多样性和持续发展的趋势。
春秋战国时期的语言文字
春秋战国时期的语言文字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阶段,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语言文字的使用也经历了一些重要的变化。
本文将从语音、语法和文字方面,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语言文字。
一、语音在春秋战国时期,汉语的语音系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是音系的演变,由于各地方言的差异,导致出现了不同的音系。
其中以齐、楚、吴音为代表的南方音,与以鲁、韩、魏音为代表的北方音,产生了很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表现在:南方音没有与北方音区分的平去声,而有入声;北方音有不同于南方音的四声,其中去声相对应的是入声。
另外,南方音对于韵母的分化比北方音早,南方音出现了一个新的韵母"ü",而北方音则保留了早期的韵母。
其次是语音的规范化。
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语音标准化的趋势,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尊重地区差异,避免同化的趋向;二是注重韵律和声调的实际运用。
这使得汉语的语音体系逐渐走向规范化,逐渐趋于整合。
二、语法在春秋战国时期,汉语的语法结构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首先,汉语的句子结构更加复杂,涉及到了更多的语法成分。
例如,在句子中出现了连词、副词等。
另外,由于尊重地方方言差异,同样的语法成分在不同区域中可能有不同的表述方式。
其次,汉语的用词逐渐趋于规范化。
在春秋战国时期,汉语的词汇量开始逐渐扩大,涉及到了更多的专业领域。
同时,人们注重用词的准确性,避免词义的混淆。
这对于汉语的用词规范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文字在春秋战国时期,汉字逐渐成为了一种主要的书写工具。
汉字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涉及到了领域的广泛,例如经史子集、医药、军事等。
与此同时,汉字的书写规范也逐渐得到重视,形成了一套严密的书写规则。
这为汉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春秋战国时期的篆书、隶书等书法风格,对于后世书法艺术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特别是隶书,由于它的规范性和清晰性,成为后世官方文书和奏章的书写方式。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是汉语语言文字发展的重要时期,与此相关的语音、语法和文字规范化变化,对后世的汉语语言和书写有着深远的影响。
汉语音韵学常识
汉语音韵学常识2008-08-17 15:09一,音韵学概述1,音韵学的基本内容是我国一门传统的学问,它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和它们的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也叫声韵学,在普通语言学里叫历史语音学,它是研究汉语史上的语音情况和它的发展的学科。
英文名为:Chinese historical phonetics。
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
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古音学。
中古音指六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今音学。
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
研究《中原音韵》所反映的北方话音系,是北音学。
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为代表。
音韵学家把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等韵学。
他们以“等”的观念来分析汉语发音原理和方法,以韵图的形式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和韵书中的反切。
研究内容包括韵图的编撰,等韵学的原理等。
传统的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和北音学,是音韵学研究的内容。
2,音韵学的基本概念(1)声母又叫字母,声纽,纽,声,声类。
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唐朝和尚守温制定了三十字母,宋代学者又增加了六个,补成了三十六个字母。
(2)五音,七音音韵学上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把声母分唇,舌,齿,牙,喉五类,又加上半舌音,半齿音为七音。
(3)反切是一种传统的标音方法,较之譬况,读若,直音是较为科学的标音法。
反切的产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
”(孙炎,字叔然,名炎)陆德明《经典释文》也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渐繁。
”事实上,孙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东汉服虔注《汉书》“惴,音章瑞反”。
孙炎对反切进行了整理,并编成了〖尔雅音义〗。
反切是两字配合起来切出一个汉字的读音,分反切上字,反切下字和被切字。
第七讲-汉语语音系统的一些主要演变
第七讲,汉语语音系统的一些主要演变授课要点:一,上古到中古汉语的一些主要变化二,中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一些主要变化一,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音系的一些主要变化上古汉语语音系统的研究还不十分成熟,许多结构尚有争论,我们只能拿一些大家公认的结论为出发点,拿上古汉语与中古汉语语音系统作一些比较,看这期间汉语语音发生了哪些变化,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汉语在声母和韵母系统主要发生了以下一些变化:第一,从重唇音三母中分化轻唇音非、敷、奉、微四母,分化是以韵母为进行条件的:上古重唇音的合口三等字演变成非、敷、奉、微,一、二、四等和开口三等仍然念帮、滂、并、明。
这一音变过程完成的比较晚,《广韵》音系还没有轻唇四母,但不会晚于晚唐五代,因为宋代三十六字母已经有了轻唇音了。
第二,从舌头音端、透、定三个声母中分化出舌上音知、彻、澄三个声母。
分化以韵母为条件进行:韵母为一、二等的字仍然念舌头音,韵母为三四等的字演变成舌上音。
这个音变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完成,《切韵》音系中已经有了舌上音了。
第三,喻三从匣母中分化出来,与原来的喻母合并。
分化的条件是:一、二、四等仍然读匣母,三等字演变成喻母。
第四,上古喻母由舌尖中音演变成喉音,与从匣母中分化出来的喻三合并。
以上几点是声母系统的变化,韵母系统最明显的变化是侵部的分化。
第五,上古侵部合口字在中古汉语中由m尾演变成- 尾,分别归入中古汉语的东、冬、钟韵。
以“凡”“丰”“弓”“吕”“中”“冬”“众”“虫”“充”“宗”“戎”“农”“隆”作声符现代汉语念ong的字都属于这一类。
这种演变属于异化,这类字的上古韵尾为唇音m,同时这些字的韵母有合口介音u,音节中的两个唇音相互作用,韵尾异化为- 。
如“风”,上古音属帮母侵部,中古属于帮母东韵,其演变为*pi w m→pu 。
二,从《广韵》到现代汉语的一些语音演变除了声调以外,从《广韵》到现代汉语音系,汉语的声母系统和韵母系统走的是一条简化的道路。
《广韵》有35个声母,现代汉语只有22个声母;韵母方面,《广韵》有142个韵母,现代汉语只有38个韵母。
汉语语音史的
汉语语音史的
发展
汉语语音史的发展一般被分为五个时期:
1、夏商时期(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770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汉语语音系统形成的开始。
在这一时期,汉语语音系统已经形成了四种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以及低音(阴去)和高音(阳去)之间的对立。
2、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在这一时期,汉语语音系统出现了大量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声调的变化,由原来的四声变为六声:上声,去声,入声,上入声,去入声和仄声,使得汉语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3、汉代(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在这一时期,汉语语音系统发生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声调方面。
中古汉语的声调系统已经发展成十三声:上声,去声,入声,上入声,去入声,仄声,上仄声,去仄声,入仄声,上入仄声,去入仄声,上去声和上去入声。
4、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在这一时期,汉语语音系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声调方面。
宋代的汉语声调系统已经发展成十五声:上声,去声,入声,上入声,去入声,仄声,上仄声,去仄声,入
仄声,上入仄声,去入仄声,上去声,上去入声,仄韵母和上仄韵母。
5、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911年):在这一时期,汉语语音系统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声调的变化,由原来的十五声发展成今天的四声。
此外,还出现了许多音变现象,如后元音的变化、辅音的变化、韵母的简化等。
汉语语音的历史
汉语语音的历史_被忽视的历史!六:历代音韵系统归纳对古汉语音韵学的研究,学术界习惯以国际音标来注音,而不是现在通用的“汉语拼音”,理由是现代汉语拼音基本上是“北京音”,声韵母极为有限,组合方式也相对单调得多。
所以,下文出现的音标都是国际音标,读者需要用音标发音来读。
对于某些读者比较陌生的国际音标,文中尽量会用拼音注释。
但是,如果是论坛导致国际音标无法显示,本人再另想办法。
至于声韵部例字和诗词例证,限于篇幅,仅列举少量。
先秦音系(-前206)先秦声母:经过大批学者的比照,“古无舌上音”基本上是定论。
也就是,现代北方方言中的“zh,ch,sh,r”等“舌上音”(即卷舌音)直到元代之前是不存在的。
暂时可以认定约为33个。
发音部位:双唇舌尖前舌尖中舌叶舌面前舌跟喉不送气清塞音:帮非端知照见影送气清塞音:滂敷透彻穿浊塞音:并奉定澄神群鼻音:明微泥娘日疑边音:来喻四不送气清塞擦音:精庄送气清塞擦音:清初浊塞擦音:从床清擦音:心山审晓浊擦音:邪俟禅匣先秦韵部:韵部方面“同音必同部”,也就是说押韵的字,其韵部必然相同,音调类似。
韵部可以认定为29个(战国时期30个)。
先秦声调:关于先秦声调,王力先生的“舒促四调”是现阶段能被接受的主流:舒音:平声上声促音:长入声短入声而且,正因为入声本身是一个短促吸气的塞音,-k,-p,-i,-i。
而长入声由于音量拉长,结果在后世的发展中导致塞音-k,-p,-t,-i丢失。
演变为去声。
汉代音系(前206-220)西汉时期和先秦时期的语音变化不大。
研究这一时期的汉语语音,主要是依据张衡以及其他名家的汉赋。
汉代声母:和先秦一致,共有33个声母,在此不再赘述。
汉代韵部:共有29个韵部,但是,其对应的韵字发生了不少变化。
阴阳入声对应字都有了明显变化。
已经接近隋代《切韵》的韵部了。
汉代音系可以看成是上古音系和中古音系的过渡。
汉代韵部和先秦韵部最主要的变化是歌部由a变成ai,鱼药屋东四部都发生了变化。
汉语史纲要 第一编 汉语语音史 第三章 汉语语音从中古到近代的发展
第一节 《中原音韵》音系
➢ 一、《中原音韵》的声母
关于声母有如下两个问题需要说 明: ✓ (1)微母独立。《中原音韵 》中微母字与影母字(包括喻 母和部分疑母字)对立。 ✓ (2)疑母独立。中古疑母字 在《中原音韵》中多数已经与 影(喻)母字合并,但是仍然 有一部分疑母字与影母字构成 对立。
中古的入声兼有入声韵和入声调双重的属性,而《中原音韵》既然已经 将入声字归入阴声韵部,说明其入声韵的属性已经不存在了,所谓“入 声”就只是入声调了。
第二节 汉语声母从中古到近代的发展
从中古到《中原音韵》,汉语声母主要发生了以下变化:第一, 全浊声母清化;第二,知、照系声母合流;第三,泥、娘母合流; 第四,影、喻母合流,疑母开始消失。下面分别进行讨论。
目录
第一节 《中原音韵》音系
第二节 汉语声母从中古到近代的发展 第三节 汉语韵母从中古到近代的发展 第四节 汉语声调从中古到近代的发展 第五节 普通话语音系统的形成
第一节 《中原音韵》音系
➢ 《中原音韵》的体例与《切韵》系韵书不同:不按声调分卷,先分为19 个韵部,每部以两个字作为韵目;每部之中按平声阴(阴平)、平声阳 (阳平)、上声、去声分别排列,《切韵》入声字分别派入阳平、上声 和去声,附于本调字之后,标明“入声作某声”;同音字排在一起构成 一“空”(小韵),不用反切注音,一般也没有释义。
➢ 一、全浊声母清化
中古的全浊声母到元代全部演变为清声母。擦音和塞音、塞擦音的演 变方式不同。
其一,浊擦音清化后与同部位的清擦音合并。 ✓ (1)奉并入非 ✓ (2)禅并入审 ✓ (3)邪并入心 ✓ (4)匣并入晓:
王力《汉语语音史》:了解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及其演变规律
王力《汉语语音史》:了解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及其演变规律中华现代学术名著200种之第8种。
我想用八个字来概括了一先生的学风或者学术成就:中西融会,龙虫并雕。
——季羡林▲ 王力(1900—1986)王力先生的学问博大精深,治学经验丰富。
王力先生是我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著名的教育家、诗人、散文家和翻译家。
他的研究工作既继承了我国古代语言学的优良传统,又充分吸收了国外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在中国的语言学从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变和发展的过程中,王力先生起了重要作用。
他的研究涉及汉语语言学的理论、语音、语法、词汇、语言史、语言学史以及汉语方言、汉语诗律学等各个领域,其重点研究成果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促进了学科水平上升到新的高度,对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开拓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力先生还在文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和汉语规范化以及中学语文教学方面做了大量的理论的与实际工作,或撰写文章和读物,或参加座谈讨论,或做演讲,观点鲜明,通俗易懂,深受读者欢迎,有着广泛的影响。
▲ 王力先生手迹王力先生是当代杰出的语言学家。
他一生所研究的方面很广,涉及语言学和汉语的现状及历史的许多领域,但王力先生用力最勤、成果最多的是汉语音韵学(包括语音史)方面。
他不愧为我国当代音韵学大师。
《汉语语音史》这部近五十万字的著作集中了他对汉语音韵学的研究成就,是他晚年对他数十年来关于汉语音韵各个历史时期的研究成果的总结。
所以《汉语语音史》不是《汉语史稿》的修订本,而是完全重新撰写的一部新著,不仅篇幅比《汉语史稿》(上册)“语音发展”部分扩大两倍以上,而且有许多新的内容和新的特点。
其中最突出的有以下三点:第一,分期详细,内容充实。
研究历史必须进行分期,因为科学的分期可以体现我们对历史识的深度,同时也能较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历史发展阶段性。
自商代甲骨文开始,汉语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语言虽有其稳固性,演变比较缓慢,但在历史长河中,汉语必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阶段。
汉语韵母系统从中古到现代的变化
汉语韵母系统从中古到现代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韵母系统从中古时期到现代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这些变化反映了汉语语音的演变和发展,也与社会、文化的变迁息息相关。
本文将从中古到现代的角度,探讨汉语韵母系统的变化,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一、中古汉语的韵母系统中古汉语的韵母系统与现代汉语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古汉语的韵母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四个声调,其中平声和上声的韵母较为丰富,而去声和入声的韵母则较为简化。
平声的韵母包括a、o、e、i、u等,上声的韵母包括i、u、ü、o、e等,去声的韵母只有u、ü两个,入声的韵母则只有u一个。
二、现代汉语的韵母系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现代汉语的韵母系统发生了一些变化。
首先,现代汉语的韵母数量比中古汉语更多。
现代汉语的韵母不仅包括了中古汉语的韵母,还增加了一些新的韵母,如ai、ei、ou、ie、üe等。
其次,现代汉语对于声调的使用更加灵活多样。
现代汉语的声调有四个,但在实际使用中,同一个字的发音可能会因为语境的不同而产生变化,使得韵母的发音也随之发生变化。
三、韵母变化的原因汉语韵母系统从中古到现代的变化,主要是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语音环境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人们的语音环境也发生了变化。
这些变化导致了发音习惯的改变,进而影响了韵母的发音。
2.外来语的影响: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汉语中不断引入外来词汇。
为了适应这些外来词汇的发音,汉语中的韵母系统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3.方言的影响:汉语是一个多方言的语言系统,不同地区的方言对于韵母的发音也存在差异。
这些方言的影响也促使了韵母系统的变化。
4.语言规范的调整:随着汉语规范的不断调整和完善,对于韵母的使用也有一定的规范要求。
这些规范要求也对韵母系统的变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韵母系统的变化是语言发展的自然结果,也是语言适应社会变化的表现。
通过对汉语韵母系统从中古到现代的变化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语语音的演变和发展,也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语在社会、文化变迁中的作用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