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音史
第1章+语音史
• 《切韵》成书以后不断有人对《切韵》加以
修订。
1、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有几种版本。
2、唐,孙愐重编陆法言《切韵》,改名
为《唐韵》,已失传
3 、 宋 , 1008 年 , 陈 彭 年 、 邱 雍 奉命 编 《大宋重修广韵》,集历代修订本之大 成。 所以对《切韵》系韵书的研究,过 去都是以《广韵》作依据的。对《广韵》 全面地进行研究是从清代中叶开始的。
初t 崇d
牙音 舌根 喉音
第六节 上古音到中古音的演变
• 1、上古音的研究方法 • (1)丝联绳引法 指诗经的用韵,由清
张惠言、张成孙发明。 桃夭: 华、家
行霞: 家、牙
采薇: 作、莫、家、故、居
我行其野: 野、故、居、畜、家 雨无正: 都、家 • (2)谐声偏旁 段玉裁:同声必同部,就是
古音可以上推古音,下连今音。
• 3、近代音(从公元13世纪至20世纪),研究
材料《中原音韵》(成书于元泰定元年1324 年,代表13、14世纪时期的北方语音)。
第二节 树立古今音异的观念
• 汉语语音是发展变化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只是语音的变化难于察觉,被汉字字形掩盖 了。 • 明陈第《毛诗古音考· 自序》:盖时有古今, 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 • 古今韵母不同 • 唐杜牧《山行》:
汉语史
语音史
语法史 词汇史
参考书目
《汉语史稿》 王 力 中华书局 1980年 《简明汉语史》 向 熹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年 《近代汉语研究概况》蒋绍愚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年 《切韵研究》邵荣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年 《上古音研究》,李方桂 商务印书馆 1 980年 《中原音韵音系》杨耐思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年
2、《汉语史》第一编 汉语语音史
• 例如:
• 《易经》:“乾,健也”、“坤,顺也。”
• 《孟子·滕文公上》:“庠(xiáng)者,养也;校古,教也;序者,射
也。”
• 《释名·宫室》:“房,傍也,室之两旁也。”
• 再如:
• “负,背也”、“法,逼也”、“望,茫也”、“田,陈也”。
• (三)音注:“读若”、“读如”、“读为”
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文字形式。
• 例如:
• 《诗经·邶风·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 《礼记·檀弓下》:“凡民有丧,扶服救之。”
•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扶伏而击之。”
• 《战国策·秦策三》:“(伍子胥)坐行蒲伏,乞食于吴市。”
• (二)声训
• 声训,也叫“音训”。这是汉儒在训诂上
采用的一种训释方法,即用音同或音近的
《詩》:“彼(幫)交匪敖。”《左傳·襄二十七年》引作“匪(非)交
匪敖。”
《詩》:“彼交匪紓。”《荀子·勸學篇》引作“匪交匪紓。”
《詩》:“四矢反(非)兮。”《韓詩》作“變”(幫)。
《釋名》:法(非),逼(幫)也,人莫不欲從其志,逼正使有所限也。
諧聲字: 非(非)—悲(幫) ;分(非)—扮(幫);反(非)—版(幫);
①谐声偏旁的例证
①谐声偏旁的例证
②古书异文的例证
③反切的例证
④异文例证
*《诗》:“东有甫(非)草。”《韩诗》作“圃(帮)草”。
*《论语》:“子贡方(非)人。”“郑康成本作“谤(帮)人”。
*《论语》:“且在邦(帮)域之中矣。”
《释文》:“‘邦’或作‘封’(非)。”“而谋动干戈於邦内。
《释文》:“郑本作'封内'。”
《淮陰侯傳》:“俛袴下蒲伏。”
汉语语音史(精品)
汉语语音史(精品)上古汉语语音汉语语音的发展演变研究上古语音的主要材料古音学家研究上古声部, (一)古音学家研究上古声部,主要依靠五个方面的材料 1.中古韵书中古韵书、 1.中古韵书、韵图中所归纳出来的声类谐声字(形声字) 2(谐声字(形声字)。
异文。
3(异文。
读若或读如。
4(读若或读如。
声训。
,(声训。
王力三十二声母表牙音舌音唇音齿音见溪群疑余喻四书审三心山审二来日返回本章目录端知透彻定澄泥娘章照三昌穿三船床三帮非滂敷并奉明微精清从庄照二初穿二崇床二晓匣喻三禅邪喉音影半舌音半齿音上古声纽的重要学说, 上古声纽的重要学说,, 发明者重要学说说明上古语音系统中不存在微一组声母,非、敷、奉、微一组声母,古无轻唇音它们包含在帮、滂、并、明它们包含在帮、之中。
之中。
钱大昕古无舌上音上古语音系统中没有舌上中古的舌上音( 音,中古的舌上音(知、彻、澄)在上古时包含在舌头音 (端、透、定)之中。
之中。
中古的娘、日一纽,中古的娘、日一纽,在上古还没有从泥母分化出来,古还没有从泥母分化出来,都归泥母。
归泥母。
返回本章目录娘日归泥章炳麟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 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 上古声纽中古声纽同谐“甫”声的字,上古属帮系,中古则分属帮、非二系。
返回本章目录帮纽甫傅缚 ,非纽圃 ,帮纽 ,敷纽滂纽,, 敷并纽辅捕哺蒲 ,并纽 ,奉纽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 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 上古声纽中古声纽同谐“方”声的字,上古属帮系,中古则分属帮、非二系。
返回本章目录帮纽滂纽并纽方放坊 ,,非纽榜谤滂芳访旁房 ,,帮纽 ,,滂纽 ,,敷纽 ,,并纽 ,,奉纽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 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 方,彷旁非,辈排徘奉,棒捧反,板版阪分,扮颁亡,忙盲茫门,闻问逢,蓬篷分,盆上古声母普通话声母 b p m f u 返回本章目录古无舌上音, 古无舌上音,谐声偏旁的例证者,都睹周,凋调卓,悼掉兆,桃逃竹,笃真,颠填失,趺迭寿,涛祷冬,终登,澄橙堂,瞠返回本章目录汉语语音的发展演变古音学家研究上古韵部,古音学家研究上古韵部,主要依靠三个方面的材料切韵》系统。
汉语语音史要略
汉语语音史要略古人讲话的声音不可能保留到今天,研究语音的历史发展,只能依靠古代的文字材料。
汉字本身保留了大量的古代语音信息,古代诗歌的用韵和中古以后出现的各种韵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语音资料,从现代方言的比较研究中更可以看出汉语语音演变的种种线索。
此外,古代的音译词以及汉语和其他汉藏语系语言的比较也都能帮助人们了解汉语语音的历史发展情况,但是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还没有真正展开。
对汉语语音历史的研究传统称为“音韵学”,有悠久的历史。
一般把汉语语音的发展分为4个时期:①上古音时期──先秦至魏晋(约公元前10~公元5世纪);②中古音时期──南北朝至唐宋(5~13世纪);③近古音时期──元代和明代(13~17世纪);④现代音时期──清代至现代(17~20世纪)。
对各时期的起讫时代目前还有一些不同看法,但前后相差并不很大。
每个时期都长达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在一个时期内自然还有不同阶段的变化,各时期的方言分歧情况目前也了解很少,因此,研究古代各时期的语音,一般只能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语音资料作为各时期语音系统的代表,然后旁及其他材料。
从上古音到现代音的2000多年时间内,汉语语音的基本结构并没有改变,即音节分为声母、韵母和声调3部分,韵母又分为韵头、韵腹和韵尾。
2000多年来汉语语音的演变主要是声母、韵母和声调内部的变化,这些变化在现代方言中有时还能反映出来,例如上古音和中古音都有鼻音韵尾【-m】,到现代还保留在广州话和其他一些方言里。
一般以《诗经》韵脚和谐声字所反映的语音系统作为代表。
《诗经》并非一时一地的作品,谐声字是用声旁表音的字(如“途、除、徐、叙、斜”都用声旁“余”表音),来源更要复杂一些,但这两种材料反映的语音系统是相当一致的。
上古音距今已逾千年,语音资料也较零散,目前只能推测出上古音系的基本轮廓,对其中的细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上古声母共有30个左右。
其中【p】、【p‘】、【m】、【t】、【t嶉】、【n】、【l】、【k】、【k‘】、【嬜】、【x】、【堭】、【堭‘】、【s】是从上古直到现代绝大多数方言都存在的声母,表现了汉语声母的历史继承性。
汉语史·语音史
呼
22.呼:(1)宋元學者按發音時嘴唇的圓展情 況把韻母分為兩類——不圓唇者為開口呼,圓 唇者為合口呼。(2)明清學者把韻母分為開 口、齊齒、合口、撮口四類,合稱四呼。 1)———————开口呼;2)—————— ——————————————叫齐齿呼; 3)————————————————,叫 合口呼;4)——————叫撮口呼。
以上材料證明三十六字母中的舌頭、舌上音 在上古也只有一類,或者只有舌頭沒有舌上, 或者只有舌上沒有舌頭。為什麼會得出“古 無舌上音”的結論,重要根據之一是在現代 方言中可以找到只有舌頭沒有舌上音的方言, 而找不到只有舌上沒有舌頭音的方言。例如:
2、古无轻唇
上古无今天语言学界所说的唇齿音(f, v)。
重文、諧聲字
34、重文 重文是指古籍中重出的古今異體字。《说 文》的重文即异体字,《说文》以小篆作为字头,与 小篆不同的古文和籀文则作为重文。 《說文解字》中 除正文收了9353個小篆字外,同時又將一些異體的籀 文及古文(戰國時期秦國以外的六國文字)收列於小篆 之下. 35、諧聲字 諧聲字即形聲字。《說文解字》中有 80%以上的字都是諧聲字。如:童——僮瞳穜曈董幢 撞衝憧鍾……
陰聲韻、陽聲韻、入聲韻
18.陰聲韻:沒有韻尾,以母音(元音)收尾的 韻叫做陰聲韻。如:ba、qiao
19.陽聲韻:以鼻辅音―m,―n,―ng收尾 的韻母叫做陽聲韻。如:bin、huang, 20.入聲韻:以輔音[-p]、[-t]、[-k]為韻尾 的韻母叫做入聲韻。如,“屋、北、物、比、 恰”等字
疊韻、聲母、韻母、字母、三十六字母
6.疊韻:指兩個漢字的韻母相同或相近。
7.聲母、韻母:一個漢字音節,開頭的音叫作聲母 (古人稱之為聲、紐、聲鈕或音鈕),其餘的音叫做 韻母。 8.字母:(1)拼音文字或注音符號的最小的書寫符號。 (2)古人稱聲母的代表字為字母。
汉语语音史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音 系(220—581年)
第四章隋—中唐音系 (581—836年)
01
第五章晚 唐—五代音 系(836— 960年)
02
第六章宋代 音系 (960— 1279年)
03
第七章元代 音系 (1279— 1368年)
04
第八章明清 音系 (1368— 1911年)
06
第十章历代 语音发展总 表
一、宋代的声母 二、宋代的韵部 三、宋代的声调
一、元代的声母 二、元代的韵部 三、元代的声调
一、明清的声母 二、明清的韵部 三、明清的声调
一、北方话 二、吴语 三、闽语 四、粤语 五、客家话
一、声母 二、韵部 三、声调
第十一章语音 1
发展的四种主 要方式
2
第十二章自然 的变化(上)
3
第十三章自然 的变化(中)
谢谢观看
4
第十四章自然 的变化(下)
5
第十五章条件 的变化(一)
第十六章条件的变化 (二)
第十七章条件的变化 (三)
第十八章条件的变化 (四)
第十九章不规则的变 化
一、无变化 二、渐移 三、分化 四、合流
一、发音方法的变化 二、发音部位的变化 三、长入韵尾的消失 四、短入韵尾的消失
一、发音部位的变化 二、发音方法的变化 三、韵母构成的变化
汉语语音史
读书笔记模板
0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语音
音系
条件
基础知识
部
变化
方法
汉语语音史
上古声纽的重要学说
錢氏的證明材料: (1)異文。 (2)聲訓 (3)讀若。 (4)直音。(5)反切。(6)方言 我們還可以補充證明: (7)形聲字。輕唇聲旁讀重唇;重唇聲 旁讀輕唇。 (8)外語借詞。
上古声纽的重要学说
2.古無舌上音 這個問題是清康熙年間的徐用錫首先提出來的。錢大昕在《舌音 類隔之說不可信》一文中詳細論證了這個問題。他說:“古無舌頭、 舌上之分,知、徹、澄三母,以今音讀之,與照、穿、床無別也; 求之古音,則與端、透、定無異。” 錢氏所舉的例證,如: (1)反切 (2)異文 可補證如下: (3)形聲字。 者=都、豬。登=澄。 (4)現代方言。福建潮州話,湖南雙峰話。“豬”=“都”。
上古声纽的重要学说
5.照二归精 所謂“照二歸精”,意思是指中古三十六字母中的照組二等(莊、初、崇、 生)字,上古應歸精組(精、清、從、心)。清代學者李元,先提出這個問題, 他在《音切譜》中引例140個,證明古音中正齒二等(除床母)與齒頭互通, 三等(除禪母)與舌頭互通。鄒漢勳《五均論》也有類似看法。 黃侃從研究《廣韻》出發,得出了同樣的結論。他認為上古漢語齒音只 有古本聲精、清、從、心,沒有變聲莊(照二)、初(穿二)、床(即祟、床二)、 疏(即生、審二)。莊母歸精,初母歸清,床(崇)母歸從,疏(生)母歸心。
4.餘三歸匣,餘四歸定 曾远乾《喻母古讀考》提出,中古三十六聲母中的喻母,上古应分 为两类。喻母三等上古归匣母,四等归定母。根據异文、声训、古 读、谐声、反切等材料,详细论证这个问题。 喻三歸匣的例子: 古讀营(于倾切)如环。《韓非子》:“自营为私。”說文引作 “自环(户关切)”。 古讀域(雨逼切)如或。《說文》:“或,邦也。從口從戈,或 又從土。按:或,胡國切,匣母。域或本一字,讀當同。 喻四歸定的例子: 古讀夷如陳,實如田。《左》僖元年;“邢遷於夷儀。”《公 羊》作“陳儀”。按:陳從申聲,古音如田。《史記》齊田氏即陳 氏也。申本古文電字。《淮南子·天文訓》:“ 庚子干丙子,夷。” 注云:“夷,或為電。”夷之讀為電,猶夷之讀為陳矣。
汉语史纲要 第一编 汉语语音史 第三章 汉语语音从中古到近代的发展
第四节 汉语声调从中古到近代的发展
唐代汉语四声已经开始依声母的清浊分化为阴阳调类,不过由于当 时浊声母还没有清化,这种阴阳调类的差别还不是音位性的。到了元代, 浊声母已经清化,阴阳调类的差别就演变成音位性的区别了。由于全浊 声母上声字并入去声,去声不分阴阳,在《中原音韵》音系中,只有平 声和入声有阴阳之别。《中原音韵》平声明确分为阴、阳两类,入声分 别“派入”阳平、上声、去声,实际上是三种不同的入声调,所以入声 虽然没有阴阳之名,但是有阴阳之实。
➢ 一、平分阴阳 中古的清声母平声字演变为阴平,浊声母平声字演变为阳 平。平声分化较早,在影母、喻母合流之前,所以影母平 声字变为阴平,喻母平声字变为阳平。
第四节 汉语声调从中古到近代的发展
周德清在《中原音韵·序》中说:“字别阴阳者,阴阳字 平声有之,上去俱无。上去各止一声,平声独有二声,有 上平声,有下平声。上平声非指一东至二十八山而言,下 平声非指一先至二十七咸而言。前辈为《广韵》,平声多, 分为上下卷,非分其音也。殊不知平声字字俱有上平、下 平之分,但有有音无字之别。”
第一节 《中原音韵》音系
➢ 二、《中原音韵》的韵母
《中原音韵》的十九部并不是19个韵母,因为韵部不区分 介音,所以一部之中可以包含不止一个韵母。
➢ 三、《中原音韵》的声调
《中原音韵》将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类,首次明确地提 出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两个调类。
《中原音韵》没有独立的入声,中古入声字分别派入阳平、上声和去声 ,但是仍然相对独立,列在“本声”字之后,并标明“入声作某声”。
语音史
一预备知识:必备的音韵学常识汉语的语音史属于历史语音学范畴,在这方面,我们的祖先有一门专门的学问叫“音韵学”。
下面将要借助这方面的知识去认识汉语的语音史,所以很有必要首先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学习汉语语音史必须了解的音韵学术语:一、音韵学: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二、反切(翻、反、切)、读若、读如三、音标、标目字、字母、韵目四、声(纽、母、声纽、声母、字母、声类)五、三十六字母六、清、浊、全清、次清、全浊、次浊七、五音、七音八、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半齿音、半舌音一.音韵学1古音学“古音”是指先秦两汉(公元二世纪以前)的语音。
“古音”就是对“今音”来说的。
这是传统的提法。
其实,在我们今天看来,“古音”应该叫做“上古音”。
因此,研究先秦两汉的音韵的学问——古音学,也就应该叫做上古音。
“古音学”是根据韵书以前的韵文和形声字等材料去考证上古时期汉语语音系统的。
2今音学所谓“今音”主要是指隋唐时代(公元六世纪至十世纪)的语音。
“今音”应该叫做“中古音”,“今音学”以切韵系韵书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韵书中的反切,研究中古和近古时期的汉语语音系统。
3等韵学“等韵学”,着重分析汉字字音的结构,即声韵调的配合关系,阐述汉语发音的原理和方法,因此属于普通语音学范围,近似现代语音学,但它是用传统方法进行研究的。
在等韵学的研究中常采用韵图的形式进行分析说明。
《韵镜》二、反切反切,在唐代以前一般叫“反”,有时叫“翻”,唐代以后才叫“切”。
传统的汉语音韵学称它为“反切”。
在没有应用反切来注音以前,古人要表明某个字的读音时,往往用“读若”(或“读如”)和“直音”的方法。
这就是用一个汉字来注另一个同音的汉字。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所写的《说文解字》就是用“读若”的方法来注音的,例如:“龇”(zī),读若“柴”。
后来又用“直音”法,例如《尔雅》郭璞注:“诞音但”。
这种方法直到解放前,一般字典和辞书里还普遍地采用着,例如旧《辞源》里有“倚,读若以”、“宫音弓”(不过,字典里往往还添上一个“反切”)。
汉语语音史3中古声母系统
一二四等字(何桓黄下学还昔贤型)
匣[ɣ]
匣[ɣ]
三等字(于王云曰为有雨位员) 喻[j]
以[j]
三等字(以移与余由演用勇羊)
于母(喻三)从匣母中分化出来的条件是三等字。
第三讲
中古声母系统
一、《广韵》三十五声母
《广韵》时代还没有声母的概念,只要声母 相同都可以用来作反切上字。因此《广韵》 中共有452个反切上字。 陈澧最后系联出40个声类,但他在分析中条 例贯彻得不很彻底,系联不够严密。以后的 学者进行过多次系联修正,严格按照陈氏之 例,可得到反切上字51类。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古无轻唇音》:
《诗》‚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檀弓》引《诗》作 ‚扶服‛,《家语》引作‚扶伏‛;又‚诞实匍匐‛, 《释文》‚本又作‘扶服’‛;《左传》昭十二年‚奉 壶饮冰以蒲伏焉‛,《释文》‚本又作‘匍匐’,‘蒲 ’本亦作‘扶’‛;昭二十一年‚扶伏而击之‛,《释 文》‚本 或作‘匍匐’‛;《史记〃苏秦传》‚嫂委蛇 蒲服‛、《范雎传》‚膝行蒲服‛、《淮阴侯传》‚俯 出裤下蒲伏‛、《汉书〃霍光传》‚中孺扶服叩头‛, 皆‚匍匐‛之异文也。
《广韵》中喉音次浊音反切上字分为“于”和“以” 两类,不能系联起来。 a.于王雨为羽云永有雲筠韦荣洧 b.以羊余餘与弋夷予翼营移悦
这两类也是对立的。 于,羽俱切vs逾,羊朱切 羽,王矩切vs庾,以主切 芋,王遇切vs裕,羊戍切
“于”类出现在三等韵位置, 因此称“喻三”。“以”类 出现在四等韵位置,因此称 “喻四”,但实际上也与三 等韵相拼,与“于”母形成 对立,在此也是“假四等”。
韻目 屋三 支開 脂開 魚 質開 仙合 陽開 寢 例字 珿,初六切 差,楚宜切 師,疏夷切 菹,側魚切 (齒出),仕叱切 恮,莊緣切 霜,色莊切 ������ ,士㾕切 聲類 a a a a a a a a 例字 俶,昌六切 眵,叱支切 尸,式脂切 諸,章魚切 實,神質切 專,職緣切 商,書羊切 葚,食荏切 聲類 b b b b b b b b
汉语语音演变发展历程
汉语语音演变发展历程汉语语音演变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
以下是一个简要的叙述。
最早的汉语语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商周时期。
当时的汉语语音系统相对简单,主要以单音节为主,声调数目较少。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语音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与演变,形成了不同的方言与口音。
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到来,地理和政治的分化促使汉语语音的差异进一步扩大。
各地的方言逐渐发展独特的语音特点,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方言群体。
这些方言群体以不同的语音系统为基础,呈现出不同的音韵变化。
汉朝时期是汉语语音发展的重要阶段。
汉朝的建立促进了中原地区的方言融合。
汉语语音表现出对方言多样性的相对统一趋势。
这个时期的标准汉语语音系统在后来的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宋元明清等时期汉语语音发生了大量的变化。
从一个音节的单音语言系统,汉语逐渐发展成为以多音节为主的声调语言。
声调的存在使得汉语的语音特点更加多样化。
近代以来,汉语语音发生了更为显著的变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通讯和交流的频繁使用,各地方言之间的语音差异逐渐模糊。
标准汉语的推广也使得方言的语音特点受到压制。
如今,普通话成为了中国共同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普通话的标准语音体系已经建立起来,并得到广泛的应用。
普通话的发音标准是基于北京话为基础进行制定的,尽管仍然存在各地方言的影响,但整体趋于一致。
总的来说,汉语语音演变发展历程非常复杂和多样化。
它是地理、历史、社会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结果。
今天,我们可以在不同地区和社会群体中听到各种各样的汉语方言和口音,这也反映了汉语语音的丰富多样性和持续发展的趋势。
汉语语音史精品PPT课件
返回本章目录
广韵-1
《广韵》的全称是《大宋重修广韵》,作者为北宋陈彭 年、丘雍等,成书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是现存 最早最完整的一部韵书。共分206韵,收字26194个。
价值:保存了《切韵》的语音系统,并作了合理的调整。 是研究中古语音的必需资料,是进行上古音与中古音分合比 较的基础,是研究近代音与中古音对应规律的重要资料。
不素食兮。《魏风·伐檀》 《魏风·硕鼠》
返回本章目录
考定上古韵部的方法-系连法
▪ 《关雎》四章:采、友 ▪ 《芣苡》一章:苡、采、苡、有 ▪ 《葛藟》二章:涘、母、母、有 ▪ 《將仲子》一章:子、里、杞、母 ▪ 《氓》一章:蚩、丝、丝、谋、淇、丘、期、媒、
期 ▪ 《风雨》三章:晦、已、子、喜 ▪ 《载驰》四章:子、尤、思、之 ▪ 《泉水》一章:淇、思、姬、谋
上古语音系统中没有舌上 音,中古的舌上音(知、彻、 澄)在上古时包含在舌头音 (端、透、定)之中。
中古的娘、日一纽,在上 古还没有从泥母分化出来,都 归泥母。
返回本章目录
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1
上古声纽
中古声纽
甫傅缚 -非纽
帮纽
圃 -帮纽
滂纽-- 敷 -敷纽
捕哺蒲 -并纽 并纽
辅 -奉纽
同谐 “甫”声的 字,上古 属帮系, 中古则分 属帮、非 二系。
的用韵。 ▪ 3.形声偏旁。
叶音法-1
燕燕于飞, 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 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 实劳我心。
《诗经·燕燕》
朱熹:叶尼心反
(音nín)
叶,音xié,同 “协”,和谐的意思。
返回本章目录
汉语语音史的
汉语语音史的
发展
汉语语音史的发展一般被分为五个时期:
1、夏商时期(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770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汉语语音系统形成的开始。
在这一时期,汉语语音系统已经形成了四种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以及低音(阴去)和高音(阳去)之间的对立。
2、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在这一时期,汉语语音系统出现了大量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声调的变化,由原来的四声变为六声:上声,去声,入声,上入声,去入声和仄声,使得汉语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3、汉代(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在这一时期,汉语语音系统发生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声调方面。
中古汉语的声调系统已经发展成十三声:上声,去声,入声,上入声,去入声,仄声,上仄声,去仄声,入仄声,上入仄声,去入仄声,上去声和上去入声。
4、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在这一时期,汉语语音系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声调方面。
宋代的汉语声调系统已经发展成十五声:上声,去声,入声,上入声,去入声,仄声,上仄声,去仄声,入
仄声,上入仄声,去入仄声,上去声,上去入声,仄韵母和上仄韵母。
5、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911年):在这一时期,汉语语音系统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声调的变化,由原来的十五声发展成今天的四声。
此外,还出现了许多音变现象,如后元音的变化、辅音的变化、韵母的简化等。
汉语语音的历史
汉语语音的历史_被忽视的历史!六:历代音韵系统归纳对古汉语音韵学的研究,学术界习惯以国际音标来注音,而不是现在通用的“汉语拼音”,理由是现代汉语拼音基本上是“北京音”,声韵母极为有限,组合方式也相对单调得多。
所以,下文出现的音标都是国际音标,读者需要用音标发音来读。
对于某些读者比较陌生的国际音标,文中尽量会用拼音注释。
但是,如果是论坛导致国际音标无法显示,本人再另想办法。
至于声韵部例字和诗词例证,限于篇幅,仅列举少量。
先秦音系(-前206)先秦声母:经过大批学者的比照,“古无舌上音”基本上是定论。
也就是,现代北方方言中的“zh,ch,sh,r”等“舌上音”(即卷舌音)直到元代之前是不存在的。
暂时可以认定约为33个。
发音部位:双唇舌尖前舌尖中舌叶舌面前舌跟喉不送气清塞音:帮非端知照见影送气清塞音:滂敷透彻穿浊塞音:并奉定澄神群鼻音:明微泥娘日疑边音:来喻四不送气清塞擦音:精庄送气清塞擦音:清初浊塞擦音:从床清擦音:心山审晓浊擦音:邪俟禅匣先秦韵部:韵部方面“同音必同部”,也就是说押韵的字,其韵部必然相同,音调类似。
韵部可以认定为29个(战国时期30个)。
先秦声调:关于先秦声调,王力先生的“舒促四调”是现阶段能被接受的主流:舒音:平声上声促音:长入声短入声而且,正因为入声本身是一个短促吸气的塞音,-k,-p,-i,-i。
而长入声由于音量拉长,结果在后世的发展中导致塞音-k,-p,-t,-i丢失。
演变为去声。
汉代音系(前206-220)西汉时期和先秦时期的语音变化不大。
研究这一时期的汉语语音,主要是依据张衡以及其他名家的汉赋。
汉代声母:和先秦一致,共有33个声母,在此不再赘述。
汉代韵部:共有29个韵部,但是,其对应的韵字发生了不少变化。
阴阳入声对应字都有了明显变化。
已经接近隋代《切韵》的韵部了。
汉代音系可以看成是上古音系和中古音系的过渡。
汉代韵部和先秦韵部最主要的变化是歌部由a变成ai,鱼药屋东四部都发生了变化。
汉语语音史
3.反切 有些一字两切的现象,可能是复辅音的遗留: 鬲,古核切,又郎击切 *kl庞,皮红切,又庐东切 *bl示,巨支切,又神至切 *sg-
4.古注 《礼记· 内则》:“濡鱼卵酱。”郑玄注:“卵读为鲲, 鲲,鱼子。”*kl《左传· 昭公十一年》:“城陈蔡不羹。”孔颖达疏: “羹臛之字,音亦为郎。”*kl《尚书· 尧典》:“宅西曰昧谷。”《史记· 五帝纪》“ 昧谷”裴骃《集解》:“一作柳谷。”*ml-
舌上 齒頭 正齒 牙 喉 半舌
幫[p] 端[t]
章[ȶ] 精[ts] 莊[tʃ] 見[k] 影[Ø ]
滂[p’] 透[t’]
昌[ȶ’] 清[ts’] 初[tʃ’ ] 溪[k’]
並[b] 定[d]
船[ȡ] 從[dz] 崇[dʒ] 群[g]
明[m] 泥[n]
日[ȵ]
來[l]
喻[λ] 書[ɕ] 心[s] 生[ʃ] 禪[ʑ] 邪[z] 俟[ʒ]
5.声训
古人用同音词或近音词来解释词义的一种方法。 如《论语· 颜渊》:“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最著名的声训著作是东汉刘熙的《释名》,他认 为语音和语义有必然的联系,试图从读音角度探 求每一事物的得名之由。他在具体研究中有不少 牵强附会,但这种观点与后代的同源词研究有相 通之处。尽管他的解释未必符合实际,但对于语 音研究有很大价值。
三、上古汉语的声调系统
关于上古声调的各家之说 1、古无四声说(明· 陈第)
2、四声一贯说(清· 顾炎武)
3、古无入声说(清· 孔广森) 4、古有四声说(江永、王念孙、江有诰)
5、古无去声说(段玉裁)
《释名》:“尔日,昵娘也。”“泥泥,迩日也。” “男泥,任日也。”“入日,内泥也。” 尼娘-泥泥 女娘-汝日 而日-耐泥 若日-诺泥 弱日-溺泥 仁日-佞泥 乃泥-仍日
汉语语音史1绪论
1.韵文:诗词歌赋(诗经、楚辞、汉赋、两汉六
朝乐府、唐诗、宋词、元曲……)
《诗经·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韵语:散文中押韵的语句,主要出现在《周易》
、《老子》、《荀子》等文献中。
《老子》: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
用人者为之下。
2.韵书
韵书产生于东汉末年,目前已知最早的韵书:三 国魏·李登《声类》,其次是晋·吕静《韵集》
现存最早的韵书:隋·陆法言《切韵》 使用最多、最重要的韵书:北宋·陈彭年《广韵》 收字收音最广的韵书:北宋·丁度《集韵》
五月斯螽动股(ka), 六月莎鸡振羽(hiua)。 七月在野(jya), 八月在宇(hiua), 九月在户(ha),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hea)。 穹窒熏鼠(sjia), 塞向墐户(ha)。 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thjia)。
“汉语语音史”就是要研究汉语语音在历 代的发展、变化情况,探讨它的演变历史, 寻求它的发展规律,探索现代汉语语音系 统的历史来源。p3
汉语语音史研究的主要内容:
横向来看:
上古汉语(先秦两汉)语音系统(声母、韵母、声调) 中古汉语(魏晋至南宋)语音系统 近代汉语(南宋至清)语音系统 现代汉语(清末至今)语音系统
纵向来看:
从上古到中古的语音发展演变 从中古到近代的语音发展演变 现代汉语语音系统的形成
二、研究汉语语音史常用的材料
韵文、韵语 韵书、韵图 古籍注释 形声字 现代汉语方音 亲属语言 对音材料
例:梵文buddha,汉代译作“浮屠、浮图” 梵文hinduka,汉代译作“天竺”
汉语语音史讲话
汉语语音史讲话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而汉语语音又以声母、韵母为其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本文拟就汉语语音史谈些浅见。
从语音发展史来看,从古至今,汉语的语音系统逐渐形成和完善。
一个民族的语音系统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基本的内容有:声母、韵母和声调。
声母与韵母是语音的材料,声调则使语音表现出节奏。
但是,在各种语音材料相互结合中,总有那么几项要素对于语音的发展变化具有决定性作用。
一般来说,以下几点是非常突出的: 1。
4。
清晰度高; 2。
元音无弱化; 3。
双唇音,舌尖前音不松动; 4。
无鼻音与舌尖后音; 5。
声调比较稳定; 6。
元音音长短不同。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观点:汉语语音的主要特征在于:( 1)清晰度高;( 2)元音无弱化;( 3)双唇音,舌尖前音不松动;( 4)无鼻音与舌尖后音;( 5)声调比较稳定;( 6)元音音长短不同。
根据这些特征,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建议:8。
非双唇音的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都要保持不松动。
一些声调并没有成为一类独立的语音,只不过是在语音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随着语音材料的积累和发展,声调在某些情况下或多或少地起到了连接音节的作用。
例如古汉语中四声的分立、上古汉语中的平上去入四声与之后的四声结合,都可能会产生韵尾消失的声调。
在上古时期,这些“次要声调”大致也已分化。
10。
在普通话中,没有明显的破裂式,“阳平+破裂”和“阴平+破裂”两种状况都存在。
但是在闽南语中,却存在着大量的破裂式。
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闽南语里,声母和声调都可以单独成调。
如果[gPARAGRAPH3]之以不同的调型,则可以构成十三种调型,当然这些调型应该与北京语音区别开来。
另外,两种调型也可以混杂,例如如果将其中一种调型稍微降低,则构成五种新的调型。
11。
从音位层次上看,古代汉语的声调大多集中在“中古音”层次,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存在两个中古音层次,新中古音层次只存在于唐朝以后。
其中,有些声调的确很难判断其上古时代的确切位置,因为上古时期一些地区的声调相当复杂,或者它们的传承经历了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彼君子兮,
乐国乐国,
爰得我直。
《魏风· 硕鼠》
返回本章目录
不素食兮。《魏风· 伐檀》
考定上古韵部的方法-系连法
《关雎》四章:采、友 《芣苡》一章:苡、采、苡、有 《葛藟》二章:涘、母、母、有 《將仲子》一章:子、里、杞、母 《氓》一章:蚩、丝、丝、谋、淇、丘、期、媒、 期 《风雨》三章:晦、已、子、喜 《载驰》四章:子、尤、思、之 《泉水》一章:淇、思、姬、谋
十七篠 十八巧 十九皓 二十哿
去 声
十七霰
十八啸 十九效 二十号 二十一箇
入 声
九屑
六麻
七阳
二十一马
二十二养
二十二禡
二十三漾 十药
八庚
二十三梗
二十四敬
十一陌
返回本章目录
平水韵韵目-4 平 声
九青
十蒸
上 声
二十四迥
去 声
二十五径
入 声
十二锡
十三职
十一尤
十二侵
二十五有
二十六寝
二十六宥
二十七沁 十四缉
十三覃
韵、韵部、韵目 韵,不管有没有韵头或韵头是否相 同,韵腹、韵尾和声调相同就算同韵。 如 “ 东、董、送、屋 ” 为四个韵。 所有同韵的字汇成一个部类,就叫 做韵部。 从各韵部中选取一个代表字作为该 韵部的标目,这个代表字叫做韵目。
返回本章目录
字母、三十六字母
【字母】
声类的代表字叫字母。传统音韵学归纳了 声类之后,便从同一声类的字中找出一个作为 这一声类的名称,如:帮、透、泥等。它们分 别代表着一个声母类别,习惯称之为字母。
返回本章目录
甫傅缚 -非纽
帮纽 圃
-帮纽
-敷纽
滂纽-- 敷 并纽 辅
捕哺蒲 -并纽
-奉纽
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2 上古声纽 中古声纽 同谐 “方”声的 字,上古 属帮系, 中古则分 属帮、非 二系。
返回本章目录
帮纽 滂纽 并纽
方放坊 --非纽
榜谤 --帮纽 --滂纽 --敷纽 --并纽
滂
芳访 旁 房
唇齿音 音 轻唇 舌尖中音 舌 舌头 舌面前音 音 舌上 舌尖前音 齿 齿头
帮
滂
并
明
非
端 知 精 心 照 审
敷
透 彻 清 穿
奉
定 澄 从 邪 床 禅
微
泥 娘
舌面前音 音 正齿
返回本章目录
三十六字母-2
发音方法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特 征
不送气不带音 送气不带 带音的塞 带音的鼻
发音部位
今名 旧名
返回本章目录
叶音法-2
“ 叶音说” 萌生于南北朝沈重的《毛诗音》, 宋代朱熹《诗集传》全面采用“ 叶音说”。“ 叶 音 说” 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不押韵的现象,为
了叶韵而临时改变读音。“叶音说” 错误在于对
古 韵采取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不懂得古韵是发展 明人陈第著《毛诗古音考》等,彻底推翻了 变化的。 “叶音说”,第一个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 字
入
声
五质
六术 七栉
二十文
二十一欣 二十二元
十八吻
十九隐 二十阮
二十三问
二十四焮 二十五愿
八物
九迄 十月
二十三魂
二十四痕 二十五寒
二十一混
二十二很 二十三旱
二十六慁
二十七恨 二十八翰
十一没
十二曷
二十六桓
二十四缓
二十九换
十三末
返回本章目录
广韵韵目-4 平 声
二十七删
上 声
二十五潸
去 声
三 十 谏
入
声
十四黠
有更革,音有转移”的发展比较音论,使古韵研究
返回本章目录
考定上古韵部的方法-系连法
求之不得, 坎坎伐辐兮, 硕鼠硕鼠, 无食我麦。 三岁贯女, 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 适彼乐国。
寤寐思服。 置之河之侧兮, 河水清且直猗。 优哉游哉, 不稼不穑, 辗转反侧。 胡取禾三百亿兮?
《周南· 关雎》 不狩不猎,
返回本章目录
端知 透彻 定澄 泥娘 章照三 昌穿三 船床三 帮非 滂敷 并奉 明微 精 清 从 庄照二 初穿二 崇床二 晓 匣喻三
禅 邪
喉音 影 半舌音 半齿音
上古声纽的重要学说-1 发明者 重要学说 说 明
上古语音系统中不存在 非、敷、奉、微一组声母, 古无轻唇音 它们包含在帮、滂、并、明 之中。
--奉纽
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3
方-彷旁
门-闻问
非-辈排徘
奉-棒捧 反-板版阪
逢-蓬篷
分-盆
上古声母 普通话声母
分-扮颁
亡-忙盲茫
b p
f
m
u
返回本章目录
古无舌上音-谐声偏旁的例证
者-都睹 周-凋调 卓-悼掉 兆-桃逃
失-趺迭 寿-涛祷
冬-终
竹-笃
真-颠填
登-澄橙
堂-瞠
返回本章目录
汉语语音的发展演变
韵 腹
舒 类
促 类
返回本章目录
注:入声韵必须有塞音韵尾,入声调却不一定。
五音、七音
唇音
【五音】
音韵学家
舌音
齿音
依据发音部位
划分的声母类
牙音
喉音 半舌音
七音
(宋元时 分出)
别。包括 —
半齿音
返回本章目录
清与浊
清声
按照声
母的发
发音时不 带音的辅 音
古音学家研究上古韵部,主要依靠三个方 面的材料 1.《切韵》系统。 2.先秦韵文,主要是《诗经》、《楚辞》 的用韵。 3.形声偏旁。
叶音法-1
燕燕于飞,
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
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 实劳我心。
《诗经· 燕燕》
朱熹:叶尼心反
(音ní n)
叶,音xié ,同 “协”,和谐的意思。
【三十六字母】
传统音韵学沿用最久的一套声类标目。宋 人在守温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益而成。三十六 字母大致可以代表唐末宋初的汉语声母系统。
返回本章目录
字音分析
字 音 韵 调
韵 尾 平 仄
上 去 入
开 合 四 呼 四 阴 阳 入 声 声 声 等 韵 韵 韵
声
七 音
发 音 部 位
清 浊
发 音 方 法
韵 头
入 声
一屋 二沃 三烛 四觉
返回本章目录
广韵韵目-2
平 声
十二齐
上
声
去 声
十二霁 十三祭 十四泰
入 声
十一荠
十三佳
十四皆 十五灰 十六咍
十二蟹
十三骇 十四贿 十五海
十五卦
十六怪 十七夬 十八队 十九代
二十废
返回本章目录
广韵韵目-3 平 声
十七真 十八谆 十九臻
上 声
十六轸 十七准
去 声
二十一震 二十二稕
舌根音 牙
(零声母)
的塞音、擦音 音的塞音 和塞擦音 和塞擦音
音、擦音 音、边音
和塞擦音 和半元音
音
音
见
影 晓
溪
群
匣
疑
舌根音
舌面中音
(半元音)
喉
喻 半舌音 半齿音 来 日
返回本章目录
舌尖中音 舌面前音
中古汉语声调系统
《南齐书·陆厥传》载: 汝南周颙,善识 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 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 体”。 《梁书.沈约传》说: “约撰《四声谱》, 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寤,而独得胸衿, 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高祖雅不好焉,帝 问周舍曰:‘何谓四声’ 舍曰:‘天子圣哲’ 是也,然帝竟不遵用。”
较的基础,是研究近代音与中古音对应规律的重要资料。
返回本章目录
广韵-2
《广韵》的体例:以四声为经,以韵类为纬。
返回本章目录
广韵韵目-1 平 声
一东 二冬 三钟 四江 五支 六脂 七之 八微 九鱼 十虞 十一模
上 声
一董 二肿 三讲 四纸 五旨 六止 七尾 八语 九麌 十姥
去 声
一送 二宋 三用 四绛 五寘 六至 七志 八未 九御 十遇 十一暮
钱大昕
古无舌上音
上古语音系统中没有舌上 音,中古的舌上音(知、彻、 澄)在上古时包含在舌头音 (端、透、定)之中。 中古的娘、日一纽,在上 古还没有从泥母分化出来,都 归泥母。
返回本章目录
娘日归泥
章炳麟
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1 上古声纽 中古声纽 同谐 “甫”声的 字,上古 属帮系, 中古则分 属帮、非 二系。
五十五艳
五十六木忝 五十七陷 五十八鉴 五十九釅
二十九叶
三 十 帖 三十一洽 三十二狎 三十三业
二十九凡
五十五范
六 十 梵
三十四乏
返回本章目录
平水韵韵目-1 平 声
一东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上 声
一董
二肿 三讲 四纸 五尾
去 声
一送
二宋 三绛 四寘 五未
入 声
一屋
二沃 三觉
六鱼
七虞
六语
七麌
六御
七遇
平 声 平 道 莫 低 昂
返中古汉语语音
空海《文镜秘府论四聲論》中說:“昔周 孔所以不論四聲者,正以春為陽中,德澤 不偏,即平聲之象;夏,草木茂盛,炎熾 如火,即上聲之象;秋,霜凝木落,去根 離本,即去聲之象;冬,天地閉藏,萬物 盡收,即入聲之象。”
音韵学的术语介绍
音韵学有很多专门的术语,学习汉语史会遇 到它们,这里我们只简单介绍一下,不作仔 细的分析.有兴趣的同学自己可以找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