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音史(新,已添加)
2、《汉语史》第一编 汉语语音史
• 例如:
• 《易经》:“乾,健也”、“坤,顺也。”
• 《孟子·滕文公上》:“庠(xiáng)者,养也;校古,教也;序者,射
也。”
• 《释名·宫室》:“房,傍也,室之两旁也。”
• 再如:
• “负,背也”、“法,逼也”、“望,茫也”、“田,陈也”。
• (三)音注:“读若”、“读如”、“读为”
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文字形式。
• 例如:
• 《诗经·邶风·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 《礼记·檀弓下》:“凡民有丧,扶服救之。”
•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扶伏而击之。”
• 《战国策·秦策三》:“(伍子胥)坐行蒲伏,乞食于吴市。”
• (二)声训
• 声训,也叫“音训”。这是汉儒在训诂上
采用的一种训释方法,即用音同或音近的
《詩》:“彼(幫)交匪敖。”《左傳·襄二十七年》引作“匪(非)交
匪敖。”
《詩》:“彼交匪紓。”《荀子·勸學篇》引作“匪交匪紓。”
《詩》:“四矢反(非)兮。”《韓詩》作“變”(幫)。
《釋名》:法(非),逼(幫)也,人莫不欲從其志,逼正使有所限也。
諧聲字: 非(非)—悲(幫) ;分(非)—扮(幫);反(非)—版(幫);
①谐声偏旁的例证
①谐声偏旁的例证
②古书异文的例证
③反切的例证
④异文例证
*《诗》:“东有甫(非)草。”《韩诗》作“圃(帮)草”。
*《论语》:“子贡方(非)人。”“郑康成本作“谤(帮)人”。
*《论语》:“且在邦(帮)域之中矣。”
《释文》:“‘邦’或作‘封’(非)。”“而谋动干戈於邦内。
《释文》:“郑本作'封内'。”
《淮陰侯傳》:“俛袴下蒲伏。”
汉语语音史(精品)
汉语语音史(精品)上古汉语语音汉语语音的发展演变研究上古语音的主要材料古音学家研究上古声部, (一)古音学家研究上古声部,主要依靠五个方面的材料 1.中古韵书中古韵书、 1.中古韵书、韵图中所归纳出来的声类谐声字(形声字) 2(谐声字(形声字)。
异文。
3(异文。
读若或读如。
4(读若或读如。
声训。
,(声训。
王力三十二声母表牙音舌音唇音齿音见溪群疑余喻四书审三心山审二来日返回本章目录端知透彻定澄泥娘章照三昌穿三船床三帮非滂敷并奉明微精清从庄照二初穿二崇床二晓匣喻三禅邪喉音影半舌音半齿音上古声纽的重要学说, 上古声纽的重要学说,, 发明者重要学说说明上古语音系统中不存在微一组声母,非、敷、奉、微一组声母,古无轻唇音它们包含在帮、滂、并、明它们包含在帮、之中。
之中。
钱大昕古无舌上音上古语音系统中没有舌上中古的舌上音( 音,中古的舌上音(知、彻、澄)在上古时包含在舌头音 (端、透、定)之中。
之中。
中古的娘、日一纽,中古的娘、日一纽,在上古还没有从泥母分化出来,古还没有从泥母分化出来,都归泥母。
归泥母。
返回本章目录娘日归泥章炳麟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 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 上古声纽中古声纽同谐“甫”声的字,上古属帮系,中古则分属帮、非二系。
返回本章目录帮纽甫傅缚 ,非纽圃 ,帮纽 ,敷纽滂纽,, 敷并纽辅捕哺蒲 ,并纽 ,奉纽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 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 上古声纽中古声纽同谐“方”声的字,上古属帮系,中古则分属帮、非二系。
返回本章目录帮纽滂纽并纽方放坊 ,,非纽榜谤滂芳访旁房 ,,帮纽 ,,滂纽 ,,敷纽 ,,并纽 ,,奉纽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 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 方,彷旁非,辈排徘奉,棒捧反,板版阪分,扮颁亡,忙盲茫门,闻问逢,蓬篷分,盆上古声母普通话声母 b p m f u 返回本章目录古无舌上音, 古无舌上音,谐声偏旁的例证者,都睹周,凋调卓,悼掉兆,桃逃竹,笃真,颠填失,趺迭寿,涛祷冬,终登,澄橙堂,瞠返回本章目录汉语语音的发展演变古音学家研究上古韵部,古音学家研究上古韵部,主要依靠三个方面的材料切韵》系统。
汉语语音史要略
汉语语音史要略古人讲话的声音不可能保留到今天,研究语音的历史发展,只能依靠古代的文字材料。
汉字本身保留了大量的古代语音信息,古代诗歌的用韵和中古以后出现的各种韵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语音资料,从现代方言的比较研究中更可以看出汉语语音演变的种种线索。
此外,古代的音译词以及汉语和其他汉藏语系语言的比较也都能帮助人们了解汉语语音的历史发展情况,但是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还没有真正展开。
对汉语语音历史的研究传统称为“音韵学”,有悠久的历史。
一般把汉语语音的发展分为4个时期:①上古音时期──先秦至魏晋(约公元前10~公元5世纪);②中古音时期──南北朝至唐宋(5~13世纪);③近古音时期──元代和明代(13~17世纪);④现代音时期──清代至现代(17~20世纪)。
对各时期的起讫时代目前还有一些不同看法,但前后相差并不很大。
每个时期都长达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在一个时期内自然还有不同阶段的变化,各时期的方言分歧情况目前也了解很少,因此,研究古代各时期的语音,一般只能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语音资料作为各时期语音系统的代表,然后旁及其他材料。
从上古音到现代音的2000多年时间内,汉语语音的基本结构并没有改变,即音节分为声母、韵母和声调3部分,韵母又分为韵头、韵腹和韵尾。
2000多年来汉语语音的演变主要是声母、韵母和声调内部的变化,这些变化在现代方言中有时还能反映出来,例如上古音和中古音都有鼻音韵尾【-m】,到现代还保留在广州话和其他一些方言里。
一般以《诗经》韵脚和谐声字所反映的语音系统作为代表。
《诗经》并非一时一地的作品,谐声字是用声旁表音的字(如“途、除、徐、叙、斜”都用声旁“余”表音),来源更要复杂一些,但这两种材料反映的语音系统是相当一致的。
上古音距今已逾千年,语音资料也较零散,目前只能推测出上古音系的基本轮廓,对其中的细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上古声母共有30个左右。
其中【p】、【p‘】、【m】、【t】、【t嶉】、【n】、【l】、【k】、【k‘】、【嬜】、【x】、【堭】、【堭‘】、【s】是从上古直到现代绝大多数方言都存在的声母,表现了汉语声母的历史继承性。
汉语语音史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音 系(220—581年)
第四章隋—中唐音系 (581—836年)
01
第五章晚 唐—五代音 系(836— 960年)
02
第六章宋代 音系 (960— 1279年)
03
第七章元代 音系 (1279— 1368年)
04
第八章明清 音系 (1368— 1911年)
06
第十章历代 语音发展总 表
一、宋代的声母 二、宋代的韵部 三、宋代的声调
一、元代的声母 二、元代的韵部 三、元代的声调
一、明清的声母 二、明清的韵部 三、明清的声调
一、北方话 二、吴语 三、闽语 四、粤语 五、客家话
一、声母 二、韵部 三、声调
第十一章语音 1
发展的四种主 要方式
2
第十二章自然 的变化(上)
3
第十三章自然 的变化(中)
谢谢观看
4
第十四章自然 的变化(下)
5
第十五章条件 的变化(一)
第十六章条件的变化 (二)
第十七章条件的变化 (三)
第十八章条件的变化 (四)
第十九章不规则的变 化
一、无变化 二、渐移 三、分化 四、合流
一、发音方法的变化 二、发音部位的变化 三、长入韵尾的消失 四、短入韵尾的消失
一、发音部位的变化 二、发音方法的变化 三、韵母构成的变化
汉语语音史
读书笔记模板
0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语音
音系
条件
基础知识
部
变化
方法
汉语语音的发展演变
汉语语音的发展演变▪研究上古语音的主要材料▪(一)古音学家研究上古声部,主要依靠五个方面的材料▪1.中古韵书、韵图中所归纳出来的声类2.谐声字(形声字)。
▪3.异文。
▪4.读若或读如。
▪5.声训。
王力三十二声母表上古声纽的重要学说-1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1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2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3古无舌上音-谐声偏旁的例证汉语语音的发展演变▪古音学家研究上古韵部,主要依靠三个方面的材料▪1.《切韵》系统。
▪2.先秦韵文,主要是《诗经》、《楚辞》的用韵。
▪3.形声偏旁。
叶音法-1叶音法-2考定上古韵部的方法-系连法考定上古韵部的方法-系连法▪《关雎》四章:采、友▪《芣苡》一章:苡、采、苡、有▪《葛藟》二章:涘、母、母、有▪《將仲子》一章:子、里、杞、母▪《氓》一章:蚩、丝、丝、谋、淇、丘、期、媒、期▪《风雨》三章:晦、已、子、喜▪《载驰》四章:子、尤、思、之▪《泉水》一章:淇、思、姬、谋王力三十韵部表-1王力三十韵部表-2关于上古韵部需要讨论的三个问题▪1.韵部的含义。
▪2.关于上古音的构拟。
▪3.通韵和合韵。
关于复辅音问题▪Star,plan,blood,flee,sky▪Zhi,chi ,shi (不是复辅音)1、杠:g 江:j;2、招:zh貂:d3、辅:f 铺:p4、盆:p 份:f獭、癞;體、禮;监、蓝;禀、凛关于上古声调的各种学说中古汉语语音史▪一、研究中古语音材料▪二、中古汉语声调系统▪三、声调从上古到中古的发展▪四、简介从上古到中古声母和韵部的发展一、研究中古语音材料▪1.反切▪2.《广韵》▪3.三十六字母反切法-1反切法-2广韵-1广韵-2广韵韵目-1广韵韵目-2广韵韵目-3广韵韵目-4广韵韵目-5广韵韵目-6平水韵韵目-1平水韵韵目-2平水韵韵目-3平水韵韵目-4三十六字母-1三十六字母-2中古汉语声调系统▪《南齐书¡¤陆厥传》载:汝南周颙,善识声韵。
汉语史纲要 第一编 汉语语音史 第三章 汉语语音从中古到近代的发展
第四节 汉语声调从中古到近代的发展
唐代汉语四声已经开始依声母的清浊分化为阴阳调类,不过由于当 时浊声母还没有清化,这种阴阳调类的差别还不是音位性的。到了元代, 浊声母已经清化,阴阳调类的差别就演变成音位性的区别了。由于全浊 声母上声字并入去声,去声不分阴阳,在《中原音韵》音系中,只有平 声和入声有阴阳之别。《中原音韵》平声明确分为阴、阳两类,入声分 别“派入”阳平、上声、去声,实际上是三种不同的入声调,所以入声 虽然没有阴阳之名,但是有阴阳之实。
➢ 一、平分阴阳 中古的清声母平声字演变为阴平,浊声母平声字演变为阳 平。平声分化较早,在影母、喻母合流之前,所以影母平 声字变为阴平,喻母平声字变为阳平。
第四节 汉语声调从中古到近代的发展
周德清在《中原音韵·序》中说:“字别阴阳者,阴阳字 平声有之,上去俱无。上去各止一声,平声独有二声,有 上平声,有下平声。上平声非指一东至二十八山而言,下 平声非指一先至二十七咸而言。前辈为《广韵》,平声多, 分为上下卷,非分其音也。殊不知平声字字俱有上平、下 平之分,但有有音无字之别。”
第一节 《中原音韵》音系
➢ 二、《中原音韵》的韵母
《中原音韵》的十九部并不是19个韵母,因为韵部不区分 介音,所以一部之中可以包含不止一个韵母。
➢ 三、《中原音韵》的声调
《中原音韵》将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类,首次明确地提 出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两个调类。
《中原音韵》没有独立的入声,中古入声字分别派入阳平、上声和去声 ,但是仍然相对独立,列在“本声”字之后,并标明“入声作某声”。
汉语史纲要 第一编 汉语语音史 第一章 上古汉语的语音系统
第一节 上古汉语的声母
(1)谐声的证据: 反返贩(非母)饭(奉母)—— 板版 (帮母)阪(並母)
方放(非母)芳访(敷母)房(奉 母)—— 彷旁(並母) 甫(非母)辅(奉母)—— 補圃(帮 母)铺浦(滂母)捕(並母)
分粉(非母)芬(敷母)汾鼢(奉 母)—— 玢颁(帮母)贫盆(並母) 未味(微母)—— 昧妹魅(明母) 闻问(微母)—— 门闷(明母)
(2)上古的舌尖塞擦音或擦音互谐,不跟舌尖塞音相谐。
第一节 上古汉语的声母
➢ 一、上古汉语的声母系统 ➢ (一)唇音
上古汉语没有唇齿音声母,中古后期的 “非敷奉微”四个声母上古都是双唇音 。最早发现这一现象的是清代学者钱大 昕(1728—1804)。
他在《十驾斋养新录·古无轻唇音》中说 :“凡轻唇之音,古皆读为重唇。”
目录
第一节 上古汉语的声母 第二节 上古汉语的韵部 第三节 上古汉语的声调
第一节 上古汉语的声母
➢ 研究上古汉语声母主要依据谐声,同时参考假借、声训等材料。同声符 的字声母并不一定相同,但是一定比较接近。对于谐声字之间声母的关 系,李方桂在《上古音研究》中这样解释:
(1)上古发音部位相同的塞音可以互谐。 ✓ (a)舌根塞音可以互谐,也有与喉音(影及晓)互谐的例子,不 常与鼻音(疑)谐。 ✓ (b)舌尖塞音互谐,不常跟鼻音(泥)谐,也不跟舌尖的塞擦音 或擦音相谐。 ✓ (c)唇塞音互谐,不常跟鼻音(明)相谐。
(2)假借异文的证据: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乙》:“上士昏道,勤 能行于其中。中士昏道,若昏若亡。下士昏道, 大笑之。”今本《老子》:“上士闻道,勤而 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 之。”(昏,晓母;闻,微母)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弓》:“敢昏 (问)为政何先。”(昏,晓母;问,微母)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容成氏》:“起 师以伐昏(岷)山氏。”(昏,晓母;岷,明 母)
语音史
一预备知识:必备的音韵学常识汉语的语音史属于历史语音学范畴,在这方面,我们的祖先有一门专门的学问叫“音韵学”。
下面将要借助这方面的知识去认识汉语的语音史,所以很有必要首先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学习汉语语音史必须了解的音韵学术语:一、音韵学: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二、反切(翻、反、切)、读若、读如三、音标、标目字、字母、韵目四、声(纽、母、声纽、声母、字母、声类)五、三十六字母六、清、浊、全清、次清、全浊、次浊七、五音、七音八、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半齿音、半舌音一.音韵学1古音学“古音”是指先秦两汉(公元二世纪以前)的语音。
“古音”就是对“今音”来说的。
这是传统的提法。
其实,在我们今天看来,“古音”应该叫做“上古音”。
因此,研究先秦两汉的音韵的学问——古音学,也就应该叫做上古音。
“古音学”是根据韵书以前的韵文和形声字等材料去考证上古时期汉语语音系统的。
2今音学所谓“今音”主要是指隋唐时代(公元六世纪至十世纪)的语音。
“今音”应该叫做“中古音”,“今音学”以切韵系韵书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韵书中的反切,研究中古和近古时期的汉语语音系统。
3等韵学“等韵学”,着重分析汉字字音的结构,即声韵调的配合关系,阐述汉语发音的原理和方法,因此属于普通语音学范围,近似现代语音学,但它是用传统方法进行研究的。
在等韵学的研究中常采用韵图的形式进行分析说明。
《韵镜》二、反切反切,在唐代以前一般叫“反”,有时叫“翻”,唐代以后才叫“切”。
传统的汉语音韵学称它为“反切”。
在没有应用反切来注音以前,古人要表明某个字的读音时,往往用“读若”(或“读如”)和“直音”的方法。
这就是用一个汉字来注另一个同音的汉字。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所写的《说文解字》就是用“读若”的方法来注音的,例如:“龇”(zī),读若“柴”。
后来又用“直音”法,例如《尔雅》郭璞注:“诞音但”。
这种方法直到解放前,一般字典和辞书里还普遍地采用着,例如旧《辞源》里有“倚,读若以”、“宫音弓”(不过,字典里往往还添上一个“反切”)。
汉语语音演变发展历程
汉语语音演变发展历程汉语语音演变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
以下是一个简要的叙述。
最早的汉语语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商周时期。
当时的汉语语音系统相对简单,主要以单音节为主,声调数目较少。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语音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与演变,形成了不同的方言与口音。
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到来,地理和政治的分化促使汉语语音的差异进一步扩大。
各地的方言逐渐发展独特的语音特点,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方言群体。
这些方言群体以不同的语音系统为基础,呈现出不同的音韵变化。
汉朝时期是汉语语音发展的重要阶段。
汉朝的建立促进了中原地区的方言融合。
汉语语音表现出对方言多样性的相对统一趋势。
这个时期的标准汉语语音系统在后来的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宋元明清等时期汉语语音发生了大量的变化。
从一个音节的单音语言系统,汉语逐渐发展成为以多音节为主的声调语言。
声调的存在使得汉语的语音特点更加多样化。
近代以来,汉语语音发生了更为显著的变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通讯和交流的频繁使用,各地方言之间的语音差异逐渐模糊。
标准汉语的推广也使得方言的语音特点受到压制。
如今,普通话成为了中国共同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普通话的标准语音体系已经建立起来,并得到广泛的应用。
普通话的发音标准是基于北京话为基础进行制定的,尽管仍然存在各地方言的影响,但整体趋于一致。
总的来说,汉语语音演变发展历程非常复杂和多样化。
它是地理、历史、社会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结果。
今天,我们可以在不同地区和社会群体中听到各种各样的汉语方言和口音,这也反映了汉语语音的丰富多样性和持续发展的趋势。
汉语语音史精品PPT课件
返回本章目录
广韵-1
《广韵》的全称是《大宋重修广韵》,作者为北宋陈彭 年、丘雍等,成书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是现存 最早最完整的一部韵书。共分206韵,收字26194个。
价值:保存了《切韵》的语音系统,并作了合理的调整。 是研究中古语音的必需资料,是进行上古音与中古音分合比 较的基础,是研究近代音与中古音对应规律的重要资料。
不素食兮。《魏风·伐檀》 《魏风·硕鼠》
返回本章目录
考定上古韵部的方法-系连法
▪ 《关雎》四章:采、友 ▪ 《芣苡》一章:苡、采、苡、有 ▪ 《葛藟》二章:涘、母、母、有 ▪ 《將仲子》一章:子、里、杞、母 ▪ 《氓》一章:蚩、丝、丝、谋、淇、丘、期、媒、
期 ▪ 《风雨》三章:晦、已、子、喜 ▪ 《载驰》四章:子、尤、思、之 ▪ 《泉水》一章:淇、思、姬、谋
上古语音系统中没有舌上 音,中古的舌上音(知、彻、 澄)在上古时包含在舌头音 (端、透、定)之中。
中古的娘、日一纽,在上 古还没有从泥母分化出来,都 归泥母。
返回本章目录
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1
上古声纽
中古声纽
甫傅缚 -非纽
帮纽
圃 -帮纽
滂纽-- 敷 -敷纽
捕哺蒲 -并纽 并纽
辅 -奉纽
同谐 “甫”声的 字,上古 属帮系, 中古则分 属帮、非 二系。
的用韵。 ▪ 3.形声偏旁。
叶音法-1
燕燕于飞, 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 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 实劳我心。
《诗经·燕燕》
朱熹:叶尼心反
(音nín)
叶,音xié,同 “协”,和谐的意思。
返回本章目录
[文学]汉语语音史
汉语语音的发展演变
古音学家研究上古韵部,主要依靠三个方面的材 料
1.《切韵》系统。古音學家在劃分上古韻部時 雖然打亂了《切韻》系統,其實仍然以《切韻》 系統作為分析比較的依據。黃侃定古本韻28部, 實際就是《切韻》一、四等韻的歸併。
2.先秦韵文,主要是《诗经》、《楚辞》的用 韵。
3.形声偏旁。
5.照二归精
所謂“照二歸精”,意思是指中古三十六字母中的照組二等(莊、初、崇、
生)字,上古應歸精組(精、清、從、心)。清代學者李元,先提出這個問題,
他在《音切譜》中引例140個,證明古音中正齒二等(除床母)與齒頭互通,
三等(除禪母)與舌頭互通。鄒漢勳《五均論》也有類似看法。
黃侃從研究《廣韻》出發,得出了同樣的結論。他認為上古漢語齒音只
叶音法-1
燕燕于飞, 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 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 实劳我心。
《诗经·燕燕》
朱熹:叶尼心反
(音nín)
叶,音xié,同 “协”,和谐的意思。
返回本章目录
叶音法-2
“ 叶音说” 萌生于南北朝沈重的《毛诗音》, 宋代朱熹《诗集传》全面采用“ 叶音说”。“ 叶 音 说” 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不押韵的现象,为 了叶韵而临时改变读音。“叶音说” 错误在于对 古 韵采取明一人种陈形第而著上《学毛的诗观古点音,考不》懂等得,古彻韵底是推发翻展了 变“化叶的音。 说”,第一个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 字 有更革,音有转移”的发展比较音论,使古韵研究
王力《汉语语音史》:了解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及其演变规律
王力《汉语语音史》:了解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及其演变规律中华现代学术名著200种之第8种。
我想用八个字来概括了一先生的学风或者学术成就:中西融会,龙虫并雕。
——季羡林▲ 王力(1900—1986)王力先生的学问博大精深,治学经验丰富。
王力先生是我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著名的教育家、诗人、散文家和翻译家。
他的研究工作既继承了我国古代语言学的优良传统,又充分吸收了国外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在中国的语言学从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变和发展的过程中,王力先生起了重要作用。
他的研究涉及汉语语言学的理论、语音、语法、词汇、语言史、语言学史以及汉语方言、汉语诗律学等各个领域,其重点研究成果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促进了学科水平上升到新的高度,对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开拓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力先生还在文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和汉语规范化以及中学语文教学方面做了大量的理论的与实际工作,或撰写文章和读物,或参加座谈讨论,或做演讲,观点鲜明,通俗易懂,深受读者欢迎,有着广泛的影响。
▲ 王力先生手迹王力先生是当代杰出的语言学家。
他一生所研究的方面很广,涉及语言学和汉语的现状及历史的许多领域,但王力先生用力最勤、成果最多的是汉语音韵学(包括语音史)方面。
他不愧为我国当代音韵学大师。
《汉语语音史》这部近五十万字的著作集中了他对汉语音韵学的研究成就,是他晚年对他数十年来关于汉语音韵各个历史时期的研究成果的总结。
所以《汉语语音史》不是《汉语史稿》的修订本,而是完全重新撰写的一部新著,不仅篇幅比《汉语史稿》(上册)“语音发展”部分扩大两倍以上,而且有许多新的内容和新的特点。
其中最突出的有以下三点:第一,分期详细,内容充实。
研究历史必须进行分期,因为科学的分期可以体现我们对历史识的深度,同时也能较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历史发展阶段性。
自商代甲骨文开始,汉语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语言虽有其稳固性,演变比较缓慢,但在历史长河中,汉语必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阶段。
汉语史·语音史PPT文档52页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汉语史·语音史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语音史题型1.术语解释(2’*10=20’)2.用拼音写出反切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读音(2’*10=20’)3.注出汉字的“平上去入”四声(0.5’*20=10’)4.简答(6+6+8+15+15=50’)其中最后一题是“下列语音现象,可以分别用汉语语音史中的什么理论来解释?”分为三个小题。
一、术语解释【声母】1.五音、七音、九音:依据声母的发音部位分类。
五音,就是把三十六字母分为唇、舌、齿、牙、喉五类。
七音,就是把三十六字母分为七类,即在五音的基础上,又将“来”母别立为“半舌音”,将“日”母别立为“半齿音”。
九音,就是在七音的基础上,将“唇音”又分为“重唇音”和“轻唇音”,将“舌音”分为“舌头音”和“舌上音”,将“齿音”分为“齿头音”与“正齿音”,而将“半舌”与“半齿”合并为“舌齿音”。
2.清音、浊音、全清声母、次清声母、全浊声母、次浊声母(1)发音时声带不振动的,就叫“清音”;(2)发音时声带振动的,就叫“浊音”。
“清”和“浊”分为“全”、“次”两小类,全次的区别在于送气与否。
(3)全清,指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塞擦音和不带音的擦音(擦音都是送气的),共十一个声母。
(4)次清,指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塞擦音,共七个声母。
(5)全浊,指带音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共十个声母。
(6)次浊,指带音的鼻音、边音、半元音([j])和鼻音加摩擦音(即日母)共八个声母。
3.古无轻唇音“古无轻唇音”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这组音在上古是不存在的。
这组音在上古读作“帮滂并明”。
轻唇音是在唐末宋初时期从“帮滂并明”中分化出来的。
4.古无舌上音“古无舌上音”,指在上古声母系统中上只有“端”、“透”、“定”、“泥”这组舌头音声母,没有“知”、“彻”、“澄”、“娘”这组舌上音声母。
舌上音声母是后来从舌头音“端”、“透”、“定”、“泥”这组声母中分化出来的。
5.照二归精、照三归端这个观点主要是由黄侃提出来的。
意思是说,上古时期,中古的“庄”组(“照二”)与“精”组字关系密切,“章”组(“照三”)与“端”组的关系密切。
他们在读音上很相近。
6.喻三归匣、喻四归定由曾运乾提出来的。
意思是说中古的“喻”母在上古一分为二,“喻”母三等归入“匣”母,“喻”母四等归入“定”母。
7.尖音、团音在[i][y]前念[ tc][ tc‘][ c]的叫团音,如“经、轻、兴”等,属见组声母。
在[i][y]前念[ts][ts‘][s]的叫尖音,如“精、清、星”等,属精组声母。
8.反切反切指“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
是中国传统的注音方法。
有时单称反或切”。
反切的基本原理是:“反切上字”决定“被切字”的声母,“反切下字”决定“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
9.复辅音复辅音声母指两个或两个以上辅音构成的声母,如英语的climb, string, please等。
上古汉语或远古汉语可能存在复辅音声母。
【韵母】1.四呼、洪细、开口呼、合口呼、齐齿呼、撮口呼(1)根据韵头的不同划分古代音韵学家根据韵头是否含有[u],把韵母分为开口、合口两大类。
合口呼,就是指韵头是[u]或以[u]为主要元音的韵母,如u,ua,uai反之,凡韵头不是[u]或者主要元音不是[u]的韵母,就是开口呼。
(2)又根据韵头或韵腹是否含[i],将开口、合口两大类各分成洪音和细音两个小类。
韵头有[i]的,就是细音,没有的,就是洪音。
开口、合口、洪音、细音结合起来:“开口洪音”即“开口呼”“开口细音”即“齐齿呼”“合口洪音”即“合口呼”“合口细音”即“撮口呼”开口呼:指没有韵头,而且韵腹也不是[i][u][y]的韵母,如a,ai,an,ang,ao,o,ong,ou,e,ei,en,eng。
齐齿呼:指韵头是[i]或韵腹是[i]的韵母,如ia,ian,iang,iao,ie,iou,iong,韵头是i;in,ing,韵腹是i。
合口呼:指韵头是[u]或韵腹是[u]的韵母,如ua,uai,uan,uang,uo,uei(ui),uen(un),ueng,韵头是u;u,韵腹是u。
撮口呼:指韵头是ü[y]或韵腹是ü[y]的韵母,如üe[ye],üan[yan],韵头是ü;ü[y],ün[yn],韵腹是ü。
2.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根据韵尾的不同划分阴声韵:指无韵尾或韵尾是元音的韵母,如:a,ia,ua,o,uo,e,ie,üe,i;u;ü(无韵尾);ai,ei,ao,ou(元音尾)。
阳声韵:指韵尾是鼻音的韵母,如:an,ian,uan,üan,en,uen,in,ün(n韵尾);ang,iang,uang,ong,eng,ueng,ing,iong(ŋ韵尾)入声韵:指韵尾是清塞音[-p]、[-t]、[-k]的韵母。
3.阴阳对转在汉语语音演变的过程中,常常有阴声韵转变为阳声韵、阳声韵转变为阴声韵、入声韵转变为阴声韵或阳声韵、阴声韵或阳声韵转变为入声韵的现象,传统的音韵学家把这种变化现象叫做“阴阳对转”。
4.四等古人根据韵母中介音的有无和主要元音的开口度大小的特点将中古的韵母分为四类,即一二三四等。
其中一等韵的响亮度最大,二等韵也比较大,三、四等韵的响亮度相对较小,四等韵较三等韵更小。
(1)一等字主要元音开口度最大,舌位靠后;四等字主要元音开口度最小,舌位靠前。
(2)一、二等字无[i]介音,三、四等字有[i]介音。
【声调】1.四声、八调、平仄四声:古人用汉字来代表声调的,即把汉字按声调的不同分类,再从每类中选出一个字来代表这个声调:平、上、去、入八调:四声又各以声母的清浊分为阴阳两类,从而形成八种声调: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平仄:最初是为了诗词格律制订的概念。
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声。
在语音演变过程中,声调的平仄常常会影响到声母、韵母的变化。
(在古今平仄不同)2、平分阴阳、全浊上变去、入派四声平分阴阳指平声分成阴平和阳平两类。
清声母(包括全清、次清)的平声字归阴平,浊声母(包括全浊、次浊)的平声字归阳平。
全浊上变去是全浊声母的上声字,在普通话中,都变成去声。
而且声母如果是塞音或塞擦音,都念成不送气的。
入派四声:古代入声学(阳平、上声和去声)到了普通话已转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去了。
简答【声母】1.《广韵》三十五声母与三十六字母的主要不同①《广韵》唇音只有重唇音,没有轻唇音,三十六字母已经有了轻唇音“非”“敷”“奉”“微”;②《广韵》“庄”“初”“崇”“生”和“章”“昌”“船”“书”“禅”九个声母在三十六字母合并为正齿音“照”“穿”“船”“审”“禅”;③《广韵》“匣”母“于”类字在三十六字母中与“喻”母合并;2.全浊声母清化的规律(1)平声演变为送气清音,仄声演变为不送气清音,即“平送仄收”模式。
(官话、粤语的某些方言如粤海方言、邕浔方言等)(2)全部或大部分变成对应发音部位的送气清音。
(赣语、客家话、粤语的吴化方言、徽语的安徽境内部分、江淮官话的通泰片等)(3)全部或大部分演变为对应部位的不送气清音。
(新湘语、晋语的并州片、粤语的勾漏方言等、吴语西北边缘地带的方言、闽语大部等)3.现代汉语卷舌音zh、ch、sh、r的来源(1)现代普通话卷舌音声母zh、ch[、sh来源于中古的“知彻澄”、“庄初崇生”、“章昌船书禅”三组声母。
(2)另一个卷舌音r来源于日母。
4.现代汉语舌面音j、q、x的来源及演变规律现代普通话声母j、q、x来源于中古“精清从心邪”、“见溪群疑”、“晓匣”两组声母。
精组由于浊音清化,只剩下精清心三个声母,读[ts][ts‘][s]。
见组也由于浊音清化,剩下见溪两个声母,读[k][k‘]。
匣母也由于浊音清华,与晓合并,读[x]。
5.现代汉语零声母的主要来源1)韵头或全韵是[i];2)韵头或全韵是[y];3)韵头或全韵是[u];4)没有韵头,而主要元音为[a]、[o]、[ɤ]。
i、u、y类来源于喻(包括于以两类)、疑、影。
u类还有来源于微母的。
a类只来源于疑和影,因为喻母不与一等开口音相拼。
6.“知”组声母的演变规律、“庄”组、“章”组声母的演变规律、“精”组声母的演变规律、“见”组声母的演变规律……(1)知组、庄组、章组合流为卷舌音中古末期庄组、章组已经合流为照组,,知组也由舌上塞音变为正齿塞擦音,这样知照二组读音已经很接近了。
十三世纪左右北方话中知、照进一步合流,合流之后,仍然是舌叶音,全部变为卷舌音,大约是十五六世纪的事。
(2)精组、见组分化出新的舌面音古代精组声母,在现代开口呼、合口呼前就保持z、c、s;在现代齐齿呼、撮口呼前变成了j、q、x。
古代见组声母和匣母,在现代开口呼、合口呼前就保持g、k、h,在现代齐齿呼、撮口呼前变成了j、q、x。
【韵母】1.传统音韵学的“韵”与现代汉语“韵母”的区别(1)传统的“韵”不管韵头的有无或是否相同,只看韵腹和韵尾是否相同,如ān、iān、uān、üān,古人视为同一韵,而现代语音学却看成四个不同的韵母。
(2)传统的“韵”虽然不看韵头,却要看声调:同韵不仅要求韵腹韵尾相同,声调也必须相同,如ā、á、ǎ、à现代语音学视为同一韵母,古人却认为是四个韵。
2.中古汉语的“韵”在韵图中分为四等的依据分等的依据是韵母中介音的有无和主要元音的开口度大小:(1)一等字主要元音开口度最大,舌位靠后;四等字主要元音开口度最小,舌位靠前。
(2)一、二等字无[i]介音,三、四等字有[i]介音。
3.现代汉语韵母的来源(1)广韵中支部(之脂同用)中开口精组字、知组字和照组字的韵母,由[i]逐渐发展为两个韵母(2)舌尖前高元音的产生可能是由于韵母[i]受声母精组舌尖前音同化的影响,发音部位前移。
(3) 的产生则与卷舌声母有密切关系。
韵母[i]受到声母知、照组舌尖后音(卷舌音)的同化影响,发音部位后移。
4.中古汉语塞音韵尾的演变规律(1)中古以前汉语的入声韵有一套塞音韵尾,分别收:[-p]缉合叶洽业[-t]质物迄月曷黠屑[-k]屋沃觉铎陌锡职(2)到宋代,三韵尾鼎足三分的局面打破了,分属不同韵尾的入声字可以互相押韵。
宋代北方话中入声韵的三韵尾已合流,但仍然自成一类,如现代吴方言一样,在声调上保持短促的特征。
合流过程大致是向舌根音[-k]靠拢,然后归并为喉塞音,元代以后在官话方言中消失。
5.中古汉语鼻音韵尾的演变规律(1)阳声韵与入声韵配套,也有三分:[-m]侵覃盐咸严[-n]真文欣元寒删先东冬江阳庚青蒸(2)北方话里收[-m]尾的韵大约在十五六世纪与[-n]尾合流。
(3)收[-m]韵尾的字中,唇音字最早并入[-n]尾,如“凡范犯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