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音史3中古声母系统共33页

合集下载

汉语史讲稿III语音的发展上古的声母.ppt

汉语史讲稿III语音的发展上古的声母.ppt

• 章氏也举出了大量例证,如章氏说: “涅从日声,《广雅·释诂》‘涅,泥也’, ‘涅而不缁’亦为‘泥而不滓’,是日 泥音同也。”又说“古音‘任’同 ‘男”’,“古音‘而’同‘耐’、 ‘能’,在泥纽也。”又说“仲尼” 《夏堪碑》作“仲泥”,足证今音尼声 之字古音皆如泥,“有泥纽无娘纽也”。 又说:“‘女’之音展转为‘乃’,有 泥纽无娘纽也”。
钱氏举出了大量例证,如:“冲子”犹“童 子”,“古音‘直’如‘特’”,“‘但’‘直’ 声相近”,“追琢”即“彫琢”,又写作“敦 琢”,等等,上述冲、直、追等字,在中古读舌 上音,钱氏认为这些字在上古应一律读作相应的 舌头音。古音无“知彻澄”三纽,后世读“知彻 澄”三纽的那些字,上古读“端透定”三纽之音。 钱氏还认为古音“知”纽“照”纽不分,“知” 纽上古读“端”纽,“照”纽上古亦读“端”纽。 只是他还不知道“照”纽有二等三等的不同,上 古同“知”纽不分,也读为“端”纽的都是“照”
泥[n]
禅[ʑ] 邪[z] 俟[]
来[l]
日[]

(二)上古声母的研究结论
古无轻唇
• 钱大昕作《古无轻唇音》中提出“凡轻 唇之音,古皆为重唇。”这就是“古无 轻唇”说,指两汉以前没有唇齿擦音。 中古三十六字母唇音有帮滂並明、非敷 奉微8个声母,前4个称重唇音,后4个 称轻唇音(即唇齿塞擦或擦音)。钱氏认 为上古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4母,中古读 非敷奉微4母的那些字,在上古分别读作 重唇音帮滂並明4母。
• 6.现代方言。方言口语中往往保存着古音,可 以用来考证上古的声母。
王力先生早先把上古声母分为28个,在他的《汉 语史稿》中又列为32个声母,在《汉语语音史》里 又把上古声母分为33个。32个声母与28个声母的 区别就是对中古照二组庄初崇生4母如何处理。32 个声母,是把庄初崇生独立出来,单立一类;28个 声母,是把“庄初崇生”归并到“精清从心”里边 去了。33个声母,是在齿音增加了 1个俟母。下面 是王力《汉语史稿》(1980年修订本)中的上古6类 32个声母及其拟音:

汉语史讲稿III(语音的发展:上古的声母)

汉语史讲稿III(语音的发展:上古的声母)

• 2.异文。异文是同一种语言材料而文 字写法不同的情况。例如:“匍匐”, 《谷风》篇写作“匍匐”,《礼记·檀弓》 写作“扶服”,《左传·昭公十三年》又 写作“蒲伏”。由此可以推知“匍”、 “扶”、“蒲”的声母相同。 • 3.反切。同一个被切字而其反切上字 不同。这就成为研究上古声母的材料之 一。例如《诗经·大雅·云汉》“蕴隆虫虫” 中的“虫”,《经典释文》记载有两个 反切:直忠反和徒冬反,可见,“虫”、 “直”和“徒”的声母应该相同。
钱氏举出了大量例证,如:“匍匐”又可 以写作“扶服”,地名“文水”即“门水”, 《 论 语 》“ 子 贡 方 人 ” 的 “ 方 人 ” 即 是 “ 谤 人”,古书中的“毋”即是“莫”,“封”即 是“邦”,“妃”读如“配”,等等。“扶、 文、方、毋、封、妃”等字,在中古读轻唇, 钱氏认为这些字在上古应一律读作相应的重唇 音。
喻三归匣、喻四归定
• 曾运乾作《喻母古读考》,考明“喻”母三等字 (称“于”母)上古隶牙声“匣”母;喻母四等字 ( 仍 称“ 喻” 母) 上古 隶 舌声 “ 定” 母 。这 就是 “喻三归匣”“喻四归定”说,指中古喻母在两 汉以前分别属于舌尖中塞音和舌面后擦音。中古 三十六字母喉音喻母,经陈澧等学者研究,认为 实际上是两个声母,一为喻三,一为喻四。曾氏 认为中古喻三在上古与匣母(舌尖后擦音)同类, 中古喻四在上古与定母(舌尖中塞音)同类。
照二归精、照三归端
• 黄侃根据钱大听、陈澧、邹汉勋、章太炎等 前人的研究成果,又经过他自己从各方面的 验证,提出古声十九纽的说法。这是最早的, 也是影响最大的古声母系统的学说。他提出 “照二归精”“照三归知”说,指两汉以前 舌叶塞擦音(照二组,即庄组)声母与舌尖 前塞擦音(精组)声母同类;舌面前塞擦音 (照三,即章组)声母与舌尖中塞音(端组) 声母同类。

汉语史讲稿III(语音的发展:上古的声母)..

汉语史讲稿III(语音的发展:上古的声母)..

王力先生早先把上古声母分为28个,在他的《汉
语史稿》中又列为32个声母,在《汉语语音史》里 又把上古声母分为 33 个。 32 个声母与 28 个声母的 区别就是对中古照二组庄初崇生 4 母如何处理。 32 个声母,是把庄初崇生独立出来,单立一类;28个 声母,是把“庄初崇生”归并到“精清从心”里边 去了。33个声母,是在齿音增加了 1个俟母。下面
• 钱大昕在《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中提出:“古
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
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 无异。”这就是“古无舌上”说,指两汉以前没 有舌面前塞音。中古三十六字母舌音有端透定泥、 知彻澄娘 8 个声母,前 4 母称舌头音,后 4 母称舌
上音 ( 即舌面前塞音 ) 。钱氏认为上古没有舌上音
知彻澄3母,中古读知彻澄3母的字,在上古分别 读作舌头音端透定3母。
钱氏举出了大量例证,如:“冲子”犹“童
子”,“古音‘直’如‘特’”,“‘但’‘直’
声相近”,“追琢”即“彫琢”,又写作“敦
琢”,等等,上述冲、直、追等字,在中古读舌
上音,钱氏认为这些字在上古应一律读作相应的 舌头音。古音无“知彻澄”三纽,后世读“知彻 澄”三纽的那些字,上古读“端透定”三纽之音。 钱氏还认为古音“知”纽“照”纽不分,“知”
喻三归匣、喻四归定
• 曾运乾作《喻母古读考》,又考明“喻”母三等 字 ( 称“于”母 ) 上古隶牙声“匣”母;喻母四等 字 ( 仍称“喻”母 ) 上古隶舌声“定”母。这就是 “喻三归匣”“喻四归定”说,指中古喻母在两 汉以前分别属于舌尖中塞音和舌面后擦音。中古 三十六字母喉音喻母,经陈澧等学者研究,认为 实际上是两个声母,一为喻三,一为喻四。曾氏 认为中古喻三在上古与匣母 ( 舌尖后擦音 ) 同类, 中古喻四在上古与定母(舌尖中塞音)同类。

古代汉语的声母

古代汉语的声母

第三节古代汉语的声母在我国传统音韵学中,声母又称作“声”、“纽”或“声纽”等,如“双声”、“古音十九纽”中的“声”“纽”都表示声母的意思。

古代汉语共同语的声母系统比现代普通话的要复杂些,声母数量要多一些。

比如古代的三十六字母就大致反映了中古后期汉语共同语的声母状况,这说明汉民族共同语的声母系统从古到今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的。

一、中古汉语的声母系统要了解上古汉语的语音系统,首先要了解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

在音韵学上,通常将隋唐宋时期的汉语语音称作中古音。

中古音又可以分为中古前期和中古后期。

前期以《切韵》音系(也就是《广韵》音系)为代表,后期以三十六字母为代表。

三十六字母在前面已作了详细的介绍,下面主要介绍代表中古前期语音系统的《广韵》的声母系统。

《广韵》一书中并没有类似三十六字母那样现成的、一目了然的声母系统。

前代学者是通过对《广韵》反切上字进行系联、分析、归纳而得出其声母系统的,因为《广韵》一个音节祗用一个反切,将全书的反切上字进行归纳分类就可以得到它的声母系统。

研究《广韵》声母系统的学者们由于对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不同,因而他们的结论也不一样。

最早对《广韵》声母系统进行系联分析的清代学者陈澧归纳为四十类,近代学者黄侃、钱玄同分为四十一类,高本汉、白涤州分为四十七类,曾运干、陆志伟、周祖谟分为五十一类,方孝岳分为五十九类。

反切上字的分类在音韵学上称作声类。

声类并不等于声母,反切上字的选用受反切下字“等”的影响,不同的反切下字要求不同的反切上字和它相拼,以便反切上下字拼起来和谐。

这就导致反切上字产生了随反切下字分类的趋势。

通常是一、二、四等为一类,三等为一类,如见母反切上字分为“古”“居”两类,前者祗出现于一、二、四等,后者祗出现于三等。

考虑到这个问题,声母比反切上字分出来的类要少得多。

如见母的反切上字分为两类,声母却祗有一个。

王力认为《广韵》有三十五个声母,详见下表:表四:《广韵》声母表(三十五个):《[FS:PAGE]广韵》三十五声母与三十六字母相比,有以下几点变化:一、《广韵》唇音祗有重唇音,没有轻唇音,三十六字母已经有了轻唇音“非”“敷“奉”“微”;二、《广韵》“庄”“初”“崇”“生”和“章”“昌”“船”“书”“禅”九个声母在三十六字母合并为正齿音“照”“穿”“船”“审”“禅”;三、《广韵》“匣”母“于”类字在三十六字母中与“喻”母合并;四、《广韵》没有“娘”母,三十六字母有“娘”母。

汉语语音史

汉语语音史

上古声纽的重要学说
錢氏的證明材料: (1)異文。 (2)聲訓 (3)讀若。 (4)直音。(5)反切。(6)方言 我們還可以補充證明: (7)形聲字。輕唇聲旁讀重唇;重唇聲 旁讀輕唇。 (8)外語借詞。
上古声纽的重要学说
2.古無舌上音 這個問題是清康熙年間的徐用錫首先提出來的。錢大昕在《舌音 類隔之說不可信》一文中詳細論證了這個問題。他說:“古無舌頭、 舌上之分,知、徹、澄三母,以今音讀之,與照、穿、床無別也; 求之古音,則與端、透、定無異。” 錢氏所舉的例證,如: (1)反切 (2)異文 可補證如下: (3)形聲字。 者=都、豬。登=澄。 (4)現代方言。福建潮州話,湖南雙峰話。“豬”=“都”。
上古声纽的重要学说
5.照二归精 所謂“照二歸精”,意思是指中古三十六字母中的照組二等(莊、初、崇、 生)字,上古應歸精組(精、清、從、心)。清代學者李元,先提出這個問題, 他在《音切譜》中引例140個,證明古音中正齒二等(除床母)與齒頭互通, 三等(除禪母)與舌頭互通。鄒漢勳《五均論》也有類似看法。 黃侃從研究《廣韻》出發,得出了同樣的結論。他認為上古漢語齒音只 有古本聲精、清、從、心,沒有變聲莊(照二)、初(穿二)、床(即祟、床二)、 疏(即生、審二)。莊母歸精,初母歸清,床(崇)母歸從,疏(生)母歸心。
4.餘三歸匣,餘四歸定 曾远乾《喻母古讀考》提出,中古三十六聲母中的喻母,上古应分 为两类。喻母三等上古归匣母,四等归定母。根據异文、声训、古 读、谐声、反切等材料,详细论证这个问题。 喻三歸匣的例子: 古讀营(于倾切)如环。《韓非子》:“自营为私。”說文引作 “自环(户关切)”。 古讀域(雨逼切)如或。《說文》:“或,邦也。從口從戈,或 又從土。按:或,胡國切,匣母。域或本一字,讀當同。 喻四歸定的例子: 古讀夷如陳,實如田。《左》僖元年;“邢遷於夷儀。”《公 羊》作“陳儀”。按:陳從申聲,古音如田。《史記》齊田氏即陳 氏也。申本古文電字。《淮南子·天文訓》:“ 庚子干丙子,夷。” 注云:“夷,或為電。”夷之讀為電,猶夷之讀為陳矣。

汉语语音史

汉语语音史

一、研究中古语音材料
1.反切 2.《广韵》 3.三十六字母
反切法-1
反切
返回本章目录
反切法-2
练: 郎 甸 切
被 切 字 反 切 上 字 反 切 下 字
反切也叫反语,是用 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字的 传统的注音方法。 方法:取反切上字的 声母,反切下字的韵母和 声调,两者拼合而得出被 切字的读音。
-职部
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彼君子兮,
乐国乐国,
爰得我直。
《魏风· 硕鼠》
返回本章目录
不素食兮。《魏风· 伐檀》
考定上古韵部的方法-系连法
《关雎》四章:采、友 《芣苡》一章:苡、采、苡、有 《葛藟》二章:涘、母、母、有 《將仲子》一章:子、里、杞、母 《氓》一章:蚩、丝、丝、谋、淇、丘、期、媒、 期 《风雨》三章:晦、已、子、喜 《载驰》四章:子、尤、思、之 《泉水》一章:淇、思、姬、谋
八齐
八荠
八霁
返回本章目录
平水韵韵目-2 平 声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上 声
九蟹 十贿 十一轸 十二吻
去 声
九泰 十卦 十一队 十二震 十三问
入 声
四质 五物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三阮
十四旱
十四愿
十五翰
六月
七曷
十五删
十五潸
十六谏
八黠
返回本章目录
平水韵韵目-3 平 声
一先
二萧 三肴 四豪 五歌
上 声
十六铣
反切产生于汉魏,最初 叫“反”或“翻” ,宋代 《广韵》才确定用“切”字。
返回本章目录

lá ng

dià n
lià n

古代汉语的声母

古代汉语的声母

第三节古代汉语的声母在我国传统音韵学中,声母又称作“声”、“纽”或“声纽”等,如“双声”、“古音十九纽”中的“声”“纽”都表示声母的意思。

古代汉语共同语的声母系统比现代普通话的要复杂些,声母数量要多一些。

比如古代的三十六字母就大致反映了中古后期汉语共同语的声母状况,这说明汉民族共同语的声母系统从古到今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的。

一、中古汉语的声母系统要了解上古汉语的语音系统,首先要了解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

在音韵学上,通常将隋唐宋时期的汉语语音称作中古音。

中古音又可以分为中古前期和中古后期。

前期以《切韵》音系(也就是《广韵》音系)为代表,后期以三十六字母为代表。

三十六字母在前面已作了详细的介绍,下面主要介绍代表中古前期语音系统的《广韵》的声母系统。

《广韵》一书中并没有类似三十六字母那样现成的、一目了然的声母系统。

前代学者是通过对《广韵》反切上字进行系联、分析、归纳而得出其声母系统的,因为《广韵》一个音节祗用一个反切,将全书的反切上字进行归纳分类就可以得到它的声母系统。

研究《广韵》声母系统的学者们由于对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不同,因而他们的结论也不一样。

最早对《广韵》声母系统进行系联分析的清代学者陈澧归纳为四十类,近代学者黄侃、钱玄同分为四十一类,高本汉、白涤州分为四十七类,曾运干、陆志伟、周祖谟分为五十一类,方孝岳分为五十九类。

反切上字的分类在音韵学上称作声类。

声类并不等于声母,反切上字的选用受反切下字“等”的影响,不同的反切下字要求不同的反切上字和它相拼,以便反切上下字拼起来和谐。

这就导致反切上字产生了随反切下字分类的趋势。

通常是一、二、四等为一类,三等为一类,如见母反切上字分为“古”“居”两类,前者祗出现于一、二、四等,后者祗出现于三等。

考虑到这个问题,声母比反切上字分出来的类要少得多。

如见母的反切上字分为两类,声母却祗有一个。

王力认为《广韵》有三十五个声母,详见下表:《[FS:PAGE]广韵》三十五声母与三十六字母相比,有以下几点变化:一、《广韵》唇音祗有重唇音,没有轻唇音,三十六字母已经有了轻唇音“非”“敷“奉”“微”;二、《广韵》“庄”“初”“崇”“生”和“章”“昌”“船”“书”“禅”九个声母在三十六字母合并为正齿音“照”“穿”“船”“审”“禅”;三、《广韵》“匣”母“于”类字在三十六字母中与“喻”母合并;四、《广韵》没有“娘”母,三十六字母有“娘”母。

汉语语音史

汉语语音史
上古汉语语音
汉语语音的发展演变


研究上古语音的主要材料 (一)古音学家研究上古声部,主要依 靠五个方面的材料 1.中古韵书、韵图中所归纳出来的声类 2.谐声字(形声字)。 3.异文。 4.读若或读如。 5.声训。
王力三十二声母表 牙音 舌音 唇音 齿音 见 溪 群 疑 余喻四 书审三 心 山审二 来 日
四十二宕 四十三映 四十四诤 四十五劲 四十六径 四十七证 四十八嶝 四十九宥 五 十 候 五十一幼
十九铎 二十陌 二十一麦 二十二昔 二十三锡 二十四职 二十五德
返回本章目录
广韵韵目-6 平 声
二十一侵 二十二覃 二十三谈
上 声
四十七寝 四十八感 四十九敢
去 声
五十二沁 五十三勘 五十四阚


二十六缉 二十七合 二十八盍
去 声
一送
二宋 三绛 四寘 五未
入 声
一屋
二沃 三觉
六鱼
七虞
六语
七麌
六御
七遇
八齐

從諧聲偏旁看,同聲符的形聲字愉、莊兩組往往相混。例如:“宰” 精母,“滓”莊母;“宗”精母,“崇”崇母;“籖qiān”清母, “讖chèn”初母;“蓑、胥”心母,“衰、疏”生母。 從一字兩讀看,有的一讀精組音,一讀莊組。例如“參”,蘇甘切, 心母;又所今切,音生母。
关于复辅音问题
Star,plan,blood,flee,sky Zhi,chi ,shi (不是复辅音) 1、杠:g 江:j; 2、招:zh貂:d 3、辅:f 铺:p 4、盆: p 份:f 獭、癞;體、禮;监、蓝;禀、凛
陈 第 ------古无四声说。
四聲之辨,古人未有。中原音韻,此類實多。舊說必以平葉平,仄葉仄, 亦無以今而泥古乎?(讀詩拙言) 四聲之說,起於後世。古人之詩,取其可歌可詠,豈屑屑毫厘若經生爲耶? 且上去二音,亦輕重之間耳。(毛詩古音攷,邶風,谷風“怒”字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