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音韵学(一)语音的演变
音韵学概述

第三、用音韵知识查阅古代的工具书。
笫四、解读古代文献;如通假字、破读、同 源词等。
二、古今语音的变化
1、语音是变化的。 A 、古韵文普通话不押韵。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广韵》都属“灰韵”。 李白《越女词》:“长干吴儿女,眉目厌新月;屐
3、古韵分部的历史沿革
宋代吴棫(福建人,生活年代与朱熹相近) 是对《诗经》语音进行研究的第一人。他分 古韵为九部。
明代,陈第著有《读诗拙言》、《毛诗古音 考》、《屈宋古音义》等书,以考求《诗经》 和《楚辞》的古音。力排“叶音说”,首次 提出了古音不同于今音的历史观点。
顾炎武:《音学五书》,古韵十部 江永:《古韵标准》,古韵十三部 段玉裁:《六书音均表》,古韵十七部 戴 震:《声类表》,二十五部 孔广森:《诗声类》,分十八部 王念孙:《古韵谱》,二十一部。 江有诰:《音学十书》,二十一部。 章炳麟:《成均图》,二十三部。 黄 侃:《音略》,二十八部。 王力:古音三十部。
第三节 上古音说略
上古没有韵书,人们对上古音的研究是从韵 文在后代读起来不和谐引起的。也就是说上 古音的研究是从韵部开始的,声母的研究起 步较晚。
清末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提出“古 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揭开了古声 母研究的序幕。
钱大昕(1728年 - 1804年)中国清代史学家、 语言学家。字晓徵,一字辛楣,号竹汀。江 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对于音韵学和训诂 学很有创见。他研究古声母,证明了上古声 纽没有轻唇音和舌上音。 主要著作: 《恒言录》《潛研堂文集》 《十驾斋养新录》 《二十二史考异》
古代汉语 名词解释

一、音韵学
1、发展历史:
①上古音:
指周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明清学者称之为“古音”,并把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状况的学科叫做古音学;
②中古音:
指隋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明清学者称之为“今音”,并把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状况的学科叫做今音学;
③近古音:
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音系为代表。
“公,古红切”,“红,户公切”。“公”、“红”互作反切下字,所以,“公”、“红”属同一韵类,这是互用。
“东,德红切”,“红,户公切”。“红”作“东”的反切下字,“公”作“红”的反切下字,所以,“东”、“红”、“公”三者属同一韵类,这是递用。
▲韵母基本原理之二:
“反切上字同类,反切下字必不同类。”如:
15、清人陈澧在《切韵考》中,运用系联法分析归纳了《广韵》的声、韵系统。
▲声母基本原理:
“切语上字与所切之字为双声,则切语上字同用者、互用者、递用者,声必同类。”如:
“冬,都宗切、“当、都郎切”。“冬”、“当”都用“都”作反切上字,所以,“冬”“当”声母同类,这是同用。
“当,都郎切”、“都,当孤切”。“当”、“都”互作反切上字,所以,“当”、“都”声母同类,这是互用。
11、韵摄:
韵摄是中古以后等韵学的一个概念。同韵摄的韵,韵腹、韵尾相同或相近。
12、按韵尾进行分类,可以把韵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①阴声韵:
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韵母。如“妈[ma]”、“来[lai]”。
②xx声韵:
以鼻音[m]、[n]、[η]收尾的韵母。如“人”、“民”。
③入声韵:
以塞音[p]、[t]、[k]收尾的韵母。现代普通话中已经消失,但在某些方言中还保存着。
1、汉语语音发展简史

古今语音的差别
语音的系统性很强。汉语一个音节的书 写形式就是一个汉字。每个字音都是由声 母、韵母和声调组成的。古代语音和现代 语音的差别也表现在字音的声、韵、调三 个方面。
汉语语音发展简史·1
• 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上古、中古 、近古和现代四个时期。 • 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可以拿《诗经 》音作为代表。 • 中古音指六朝到唐宋时代的语音,一般以《切 韵》音系作为代表。《切韵》是一部按韵编排 的韵书,隋朝陆法言所编。但此书的原本现已 失传,它的音系保存在北宋陈彭年等编的《广 韵》里。
陈第简介·2
提倡务实之学反对玄学空谈。认为教育内容 应以世务为要,“持古者贵通今,明理者贵达 术,知道者贵达情”。主张实言实行,独立思 考,学以致用。学经书不要受前人传注所影响 ,而要直接阅读原文,借助考据来确认古籍的 本义。
陈第简介·3
反对陆王“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臆断治 经方法。考究古经一字时,总要寻找一二十个 证据确定古音义。对清考据学发生了很大影响 。著有《伏羲图赞》、《毛诗古音考》、《读 诗拙言》、《屈宋古音义》、《尚书疏衍》、 《松轩讲义》、《意言》、《谬言》等。
汉语语音发展简史2
• 近古音指元明清时代的语音。元代周德 清的《中原音韵》是反映这个时期语音 系统的代表作,它是归纳元代北曲用韵 而成的。 • 现代音则以现代普通话语音系统即北京 音系为代表。
Hale Waihona Puke 汉语语音发展简史《诗经》的用韵与上古音系
语言是发展变化的
明·陈第《毛诗古音考》:“盖时有古今, 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必所至 。故以今之音读古之作,不免乖剌而不入。”
陈第简介(1541—1617)1
中国明末教育家、著名学者。字季立,号一 斋,又号子野子。福建连江县人。19岁补县学 生员。万历初年任军职。期间,申明约束,开 设义学,亲执书册,教导兵民。后归故里,闭 门著述。访焦竑,借阅所藏书,写成《毛诗古 音考》四卷,为研究古音韵学开辟了一条新路 径,成为明末考据学的先导者。
古代汉语的语音..

文学院 谢洁瑕
内容梗概
• • • • • 中古汉语语音 上古汉语语音 汉语音韵学 双声叠韵、联绵词 古书的读音
文学院 谢洁瑕
直音法
yá o
垚
音姚
《汉书 · 高帝纪》:“高祖为 人,隆准而龙颜”。 服虔注:准音拙。 读如,读曰,读若
汉高祖刘邦
直音法
文学院 谢洁瑕
直音法的优缺点
简单明了,直截了当
文学院 谢洁瑕
《广韵》
文学院 谢洁瑕
礼部韵略与平水韵
• 南宋年间,山西平水有个叫刘渊的人,写 了一本《礼部韵略》根据当时诗歌押韵的 情况,把《切韵》的206韵归纳为107个韵 部。 • 同时期的金国有个王文郁,也写了本《平 水新刊韵略》,把206韵归纳为106韵部, 成为近体诗押韵的标准。
文学院 谢洁瑕
文学院 谢洁瑕
反切的运用
• 反切发明以后,从东 汉到清末长达1600多 年的时间里,一直对 汉字的标音起了重要 的作用。 • 反切还被广泛的运用 于隐语、谜语、行话 之中。
文学院 谢洁瑕
南海燕子话
• 南海盐步流行一种盲人间说的燕子话。 • “燕子话”其实是建立在粤语方言的基础 上的,特点是用反切的方法,将每一个字 分解成声母与韵母两个音节,规律是把声 母、韵母的位置调换,并在韵母前加声母 “l”,声母后加韵母“ing”。比如 说,“南”字在“燕子话”里的发音便是 “lam ning”,“方”字的发音 便是“long fing”,如此类推。
这四个字的韵都是[ong],但却用了4个 反切下字来表达,不利于人们的识记!
隋代学者陆法言把当时的表示韵的反切下 字归纳为206个汉字,写了一本代表隋代 韵的书叫《切韵》。
文学院 谢洁瑕
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

▪ 3)从古代借词中去考察。如佛教借词、日 语借词。
▪ 古音还可以从古代的借词去探索。东汉以后, 随着佛教的传入,翻译了大量经文。很多词 语都用当时的汉音去对译梵音。这些译名的 读法在汉语里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原 文是梵语的拼音,我们可以从拼写中知道相 应汉字的古代读音。例如佛经中“佛陀”是 梵语buddha的译音,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 在当初翻译的时候,“佛”大致念“bud”, “陀”大致念“dha”。把这些读音和今天的 语音进行比较,我们就可以找到音变的线索。 这是古汉语从外语借入的词所提供的线索。
▪ 第二节 语法的演变
▪ 语法演变可以从演变结果和演变方式与途径 两方面来看。
▪ 从演变结果看,语法演变可以分为组合规则 的演变、聚合类的演变这两个互有联系的方 面。
▪ 从演变方式和途径看,主要有类推、结构的 重新分析与语法化。
▪ 一、组合规则的演变
▪ 组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词序的改变。
▪ 印欧语最早的词序,从古印度的文献《梨俱 吠陀》中可以看出,宾语在动词前面。 “宾——动”的次序是当初句法的主要特点。 与此相联系,关系从句在主词之前,修饰语 在中心语之前。随着语言的发展,印欧系语 言大多是:上面的位置颠倒过来。这个变化 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到现在,英语修饰语的 位置还处在两可之间,例如“学生的书”既 可以是“the student’s book”,也可以是 “the book of the student”。用“of”表示原 来属格所表示的意义,使修饰语后置,是后 起的格式。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演变
▪ 第一节 语音的演变
▪ 一、何以知道语音的演变
▪ 语音的变化分两种,一种是历史音变,一种 是非历史音变。
古代汉语之音韵

“等”是汉语音韵学对韵母结构进行分析的术语。韵母被分为 四等,用来表示各韵母发音上的区别。
主要元音
等 有无介
音【i】 开口度 舌 位
主要元音
一等 无 最大(洪) 较后
二等 无 次大
较前
三等 有 较小(细) 在前
四等 有 最小
最前
呼与洪、细
宋元等呼洪细 明 清 四 呼 洪 细
开 洪音 口 呼 细音
见 影
次清 滂 敷 透 彻 清 穿 溪
全浊 並 奉 定 澄 从 床 群
次浊 明 微 泥 娘
疑 喻 来 日
清浊
心邪 审禅 晓匣
发音部 位旧名 唇 重唇 音 轻唇 舌 舌头 音 舌上 齿齿
头 音正
齿 牙音
喉
音 半舌音 半齿音
发音部位 新名
双唇 唇齿 舌尖中 舌面前 舌尖前
舌面前 舌叶音 舌面后
发
全清
帮[ p ]b 非[p f ] 端[ t ]d 知[ ] 精[ ts ]z 心[ s ]s 照[ ]j 审[ ]x 见[ k ]g
二、古人对上古语音的认识
❖ 1.“叶音说”及其错误(用现代语音读古诗为什么不 押韵?)
❖ (1)“叶音说”: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 不押韵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 “叶音”,又叫“叶韵”“叶句”
❖ 例:P542
❖ (2)“叶音说”的错误: 掩盖语音发展的真相, 造成汉字读音的混乱。
❖ 比如“效”摄,就包括了平声“豪、肴、宵、 萧”,上声“皓、巧、小、筱”,去声“号、 效、笑、啸”十二韵。其共同点都收(-u)尾。
概念 韵母
定义
是否 是否 区别韵头 区别声调
一个汉字的音节除声母以外
的音素,包括韵头、韵腹、
万献初音韵学

万献初音韵学万献初音韵学国学讲义之八——音韵学(一)音韵学又称声韵学,是研究汉字的历史读音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也就是研究古代汉语的音节结构、语音系统及其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
通过分析汉字的读音,归纳出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系统,然后进行历史比较,从而探究汉语语音的演变过程及其发展规律。
汉语音韵学属于历时语音学范畴。
音韵学又是传统“小学”即汉语言文字学的一个学科分支。
汉字用来记录汉语词,词的产生远早于记录它的字形,词是音与义的结合体,则文字首先是语音的载体,不弄清语音和文字的关系,也就很难去推求字义。
顾炎武在《答李子德书》中说:“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
”音韵学是传统小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语音韵学有传统音韵学与现代音韵学之分。
传统音韵学研究主要用功于音类的归并,以声、韵、调类别的详尽划分来显现汉语各个时段的语音系统。
现代音韵学研究借鉴西方语言学的理论、工具(音标)和方法,使汉语音韵学走上现代科学化的道路。
结合传统与现代的研究,从汉语语音发展史着眼,一般分汉语音韵学为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和现代音四个阶段。
而传统音韵学主要有三个分支,即古音学、今音学和等韵学。
古音学,研究上古(西周-东汉)时期的语音系统,主要以先秦两汉有韵诗文和汉字的谐声系统为研究对象和材料,通过与中古《切韵》音系的比较来归纳和展示周秦汉古音的韵部系统和声类特点。
对古音材料的考证是古音学研究的基本功,古音学的结论对上古汉语的文字、训诂和文献阅读等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今音学,研究中古时期主要是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系统。
它以《切韵》、《唐韵》、《广韵》、《集韵》、《礼部韵略》、“平水韵”等“《切韵》系韵书”为主要对象,分析、归纳出中古时期的声韵调系统,探讨其演变规律。
“今音”对应“古音”,“古音”实际上指上古音,“今音”指中古音。
“今音学”本指“《切韵》学”,《切韵》亡佚已久,《广韵》是流传下来最完整的早期《切韵》系韵书,基本上完整地保存了《切韵》的音系,成为中古音系的代表韵书,故研究中古音系一般都从《广韵》入手。
汉语音韵学常识

汉语音韵学常识一,音韵学概述1,音韵学的基本内容是我国一门传统的学问,它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和它们的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也叫声韵学,在普通语言学里叫历史语音学,它是研究汉语史上的语音情况和它的发展的学科。
英文名为:Chinese historical phonetics。
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
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古音学。
中古音指六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今音学。
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
研究《中原音韵》所反映的北方话音系,是北音学。
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为代表。
音韵学家把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等韵学。
他们以“等”的观念来分析汉语发音原理和方法,以韵图的形式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和韵书中的反切。
研究内容包括韵图的编撰,等韵学的原理等。
传统的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和北音学,是音韵学研究的内容。
2,音韵学的基本概念(1)声母又叫字母,声纽,纽,声,声类。
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唐朝和尚守温制定了三十字母,宋代学者又增加了六个,补成了三十六个字母。
(2)五音,七音音韵学上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把声母分唇,舌,齿,牙,喉五类,又加上半舌音,半齿音为七音。
(3)反切是一种传统的标音方法,较之譬况,读若,直音是较为科学的标音法。
反切的产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
”(孙炎,字叔然,名炎)陆德明《经典释文》也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渐繁。
”事实上,孙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东汉服虔注《汉书》“惴,音章瑞反”。
孙炎对反切进行了整理,并编成了〖尔雅音义〗。
反切是两字配合起来切出一个汉字的读音,分反切上字,反切下字和被切字。
黄侃在《音略》中云:“反切之理,上字定其声理,不论其为何韵,下字定其韵律,不论其为何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