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稿
汉语史稿读书笔记

汉语史稿读书笔记
《汉语史稿》读书笔记
《汉语史稿》是一部系统阐述汉语历史的著作,对于我们深入了解汉语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这部著作的学术价值,同时也对作者的观点产生了共鸣。
书中详细介绍了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历史演变,使我对汉语的发展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作者在论述中,注重史料的收集和考证,以丰富的例证为依据,使得论述更具说服力。
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我深受启发。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汉语历史的博大精深。
汉语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经历了多次的语音、词汇、语法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仅是语言形式的改变,更是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反映。
通过了解汉语的历史,我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此外,书中对于一些语言现象的解析也让我受益匪浅。
例如,作者对于汉语中的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等现象的解析,让我对于汉语词汇的丰富性和表达的多样性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这些解析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汉语的内涵,也有助于我们在语言表达中更加准确、生动。
总的来说,《汉语史稿》是一部极具学术价值的著作。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不仅对汉语的历史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也对学术研究的方法和态度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我相信,这些收获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汉语史稿

五音:唇、舌、牙、齿、喉。声母按发音部位所做的分类
七音:唇、舌、牙、齿、喉、半舌音、半齿音
字母:声母的代表字,如三十字母等,帮母、端母、见母等
平分阴阳:根据声母的清浊分全清为阳平,如知、尊等;声母平声字为阴平,如唐、才等;平声调分为阴平和阳平
浊上变去:上声分为上声和去声,根据声母的清浊分,全浊声母上声为去声,其它仍为上声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语义研究方面的四大名著:
尔雅(以意归类的中国最古的字典)
方言(西汉扬雄着,中国第一部记录方言的书,也是按照意义排列的)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着,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全书共分540部,收字9353。后世字典辞典大多采用了这种按部首编排的方法。说解文字的角度是根据字形,“以形索义”。其所要索的“义”是字词的本义。)
上古时还有的名词经常与“有”字同时出现,如“有众”。“众”可能是奴隶的通称,《书经》里就常常把“众”说成是“有众”。如:
今尔有众……。(书经?汤誓)
有众率怠弗协。(书经?汤誓)
简孚有众。(书经?吕刑)
於、句
见于“于越”和“句吴”,
于越入吴。(春秋定公五年)
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史记吴太伯世家)
优点:搜罗详尽,特别是注明篇名
2、说文学
说文之学,以清代为盛
清代研究说文者不下数十家
说文四大家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
3、王氏父子的语言学研究
王念孙(1744-1832)和王引之(1766-1834)。
现存最早的韵图当属『韵镜』和『七音略』
全面发展阶段(从清初至现在)(公元十七世纪至现在)
汉语史稿重点

汉语史稿部分重点一、名词解释1、如字:相当于破读而言。
凡是字用本义,按照本音读出的,叫如字。
2、破读:凡用转化后的意义,按照变化后的声调读出的,叫破读。
3、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或类别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汉语判断句大多用名词作谓语,但判断谓语不限于名词。
甲骨文很少判断句,西周开始发展起来,春秋战国更显纷繁复杂。
4、音变构词,就是通过声母、韵母或声调的变化来构成新词。
也叫做形态变化法。
5、句法构词,是指通过造句的方式构成新词,就汉语来说,大多数是由两个词素合成的一个新词。
6、《尔雅》(也作《尔疋》)是我国第一部百科辞典,也是我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的一部词典。
东汉刘熙《释名·释典艺》:“《尔雅》:尔,近昵;昵,近也。
雅,义也;义,正也。
五方之言不同,皆以近正为主也。
”以“尔雅”为书名,就是接近正言、使近于雅正、纳于规范、向标准语靠拢的意思。
《尔雅》一书,解释语词和百科词语,按事类分篇,全书十九篇:一般语词3篇,即《释诂》《释言》《释训》;百科名词分为社会生活名词和自然万物名词,即《释亲》《释宫》《释器》等。
《尔雅》释义的主要方法是“以雅释古”、“以雅释俗”,即以当时通行的雅言训释典籍中的古语词、方言词和俗语。
7.《方言》是《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一书的简称。
多数学者认为,该书是西汉末扬雄向聚集在首都参加考试的人们采集方言词汇而成的稿本,约在公元17-18年间成书。
这是我国第一部解释古代各地方言语词的训诂专著。
《方言》原为15卷,9000字。
今本《方言》只有13卷,669条,11900字。
其中有一部分为汉魏学者所增补。
后代模仿接续《方言》类著作中最重要的一部训诂专著是章太炎的《新方言》。
8.《释名》东汉刘熙的《释名》是我国第一部探求语源的训诂专著。
他的《释名》仿照《尔雅》体例,按所收语词的意义类别分为释天、地、山、水、丘、道、州国、形体、姿容、长幼、亲属、言语等27篇.《释名》一书的目的在于推寻说明事物命名的由来,因此它收集的多是常用词,其中很多不见于经传,还有一些俗语词,范围比《尔雅》广。
王力《汉语史稿》心得

深入汉语史——王力《汉语史稿》心得历史是一段记忆,将现在与未来照亮。
了解历史,就是在解读现在,预兆未来。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是世界上使用最久、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了解汉语的过去,认识汉语发展的历史,也就能对汉语这一古老而又现代的语言做出正确的评价,从而不断推动看汉语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王力先生从事教育事业五十余年,培养出了大批语言学方面的专门人才,更为后来的语言学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开启了一盏明灯。
所著的《汉语史稿》是第一部对汉语做通史性研究的学术专著,也是迄今为止,在对汉语史进行全面研究的基础上,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汉语史专著。
全书除绪论外,共分三大部分,分别研究汉语语音、汉语语法发展以及汉语词汇发展的历史,对汉语整个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并归纳其发展规律。
这部著作充分吸收了我国古代及近代语言学研究的精华,借鉴了国际先进的语言学理论,勾勒出汉语史这一学科的基本面貌,为汉语史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阐明了汉语史的对象、任务、目的。
汉语史稿明确指出汉语史的研究对象就是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包括语音、语法和词汇三大方面。
同时,廓清了汉字研究与汉语研究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明确提出,虽然文字是语言的代表,但是文字本身并不是语言,汉字字体演变、字式演变的研究并不属于汉语史的研究范围,在汉语史研究中应当极力避免那种把“字音”当作“语音”、“字义”当作“语义”来研究的错误。
汉语史的研究,应当充分利用文字,又不为文字表象所惑。
二、总结了中国历代研究对汉语史的贡献。
对于《尔雅》《说文解字》《释名》《方言》《康熙字典》等有关汉语著作的评述,使我们对历代汉语研究有了系统的了解。
了解语言发展的历史过程,要密切联系社会发展的历史,要重视语言各方面的联系,要区分通例和特例,要辨认语言发展的方向。
三、阐述了汉语史的发展与研究方法。
王力曾经指出,研究汉语语法要“按时代分为若干时期”,进行“文法史的研究”。
汉语史稿文档

汉语史稿概述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发展历史悠久。
本文档将以汉语史为主题,从汉字的起源、汉语的演变、汉语的变体等方面进行探讨。
1. 汉字的起源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系统,拥有数千年的历史。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是商朝时期使用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记录祭祀和占卜的信息。
金文是商朝末期至西周时期使用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在青铜器上,用于纪念和记录重要事件。
汉字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和整理,逐渐形成了现代汉字体系。
2. 汉语的演变汉语经历了演变的过程,从古汉语逐渐发展为中古汉语,最终发展为现代汉语。
古汉语是指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7世纪的汉语,该时期的汉语音韵系统略有不同于现代汉语。
中古汉语是指公元7世纪至公元14世纪的汉语,这一时期的汉语在音韵系统上发生了一些变化。
现代汉语从公元14世纪起逐渐形成,并在后来的几个世纪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3. 汉语的变体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分布范围广泛。
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社会群体中,汉语存在着一些方言和口音的变体。
方言是指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存在差异的语言形式。
汉语的方言包括粤语、闽南语、吴语等,这些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都有各自的特点。
此外,在中国不同的地区和城市中,人们也会使用不同的口音和词汇,这些口音和词汇也构成了汉语的一种变体。
4. 汉字的重要性和挑战汉字是汉语的特色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每个汉字都具有独特的意义。
汉字不仅用于汉语的书写,也影响了其他语言的文字系统,如日语和韩语。
然而,学习汉字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由于汉字的复杂结构和大量的字形,学习者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来掌握汉字的书写和意义。
5. 汉语的未来发展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汉语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并融入到不同的领域中,如商务、文化交流等。
同时,科技的进步也为汉语的学习和传播提供了更多便利。
汉语史稿讲稿

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汉字虽然不是拼音文字,但其中也蕴涵着丰富的语言信息。例如,字的本义往往代表造字时词的本义;利用形声字的谐声偏旁可以发现古音的特点。试举一例。
形声字的声旁是很好的证明材料。人们假设,在造字之初,声旁与整字的声音是相同或非常接近的。如以“非”为声旁,有“菲、匪、诽、绯、翡”等,还有“排、徘、裴”等;以“奉”为声旁,有“俸”,还有“捧、棒”等;以“方”为声旁,有“房、放、防、芳”等,还有“旁、彷”等。这种现象不是一个字两个字,而是大量的。据此可以推论,在造字之初(上古)双唇音和唇齿音是不分的。
第三节 汉语史的分期
一、关于汉语史分期的不同观点
汉语史的分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人们的看法并不一致。原因在于:(1)语言是渐变的,量的逐渐积累才产生质的飞跃,其间并没有截然的分界线;(2)语言内部各要素的发展又是不平衡的,有的速度快,有的速度慢,依据的要素不同就会导致不同的分期。
关于汉语史的分期,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因此,只能说先有双唇音,不能说先有唇齿音。清钱大昕“古无轻唇音”的论断是正确的。
3.前人的研究成果
前人在小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对汉语史的研究很有价值,应当批评地继承。历代的字书、韵书和韵图以及大量的训诂资料,都是宝贵的财富,如属于词汇词义研究方面的,有《尔雅》、《方言》、《释名》等;属于字形、字义研究方面的,有《说文解字》、《字林》、《玉篇》等;属于字音研究方面的,有《切韵》、《广韵》、《中原音韵》等。还有汉代郑玄、唐代陆德明、孔颖达、宋代朱熹、清代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等人的研究成果都值得借鉴。
再看《左传·僖公三十年·烛之武退秦师》第一段:
晋侯(按:指晋文公)秦伯(按:指秦穆公)围郑,以其无礼于晋(按:指晋文公为公子逃亡时经过郑国,郑没有以礼待他),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fan2)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王力《汉语史稿》 复习提纲(练习题)

王力《汉语史稿》复习提纲(练习题)王力《汉语史稿》复习提纲一、绪论部分第一节1、汉语史的性质及其实践意义是什么?第二节2、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研究可以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哪些著名的学者和重要的著作?这些著作的性质和体例大致是怎样的?3、语言科学以前的语文学和作为语言科学的汉语史有什么区别?第三节4、研究汉语史在方法上应当注意哪些方面?遵守哪些原则?5、什么叫做“历史比较法”?在汉语史的研究中怎样应用历史比较法?历史比较法的主要缺点是什么? 1 第四节6、汉语史的研究跟世界其他语言史的研究比较起来有哪些特点?研究汉语史的根据有哪些方面?每个方面对于汉语史的建立有什么重大作用?第五节7、汉语在汉藏语系中处于怎样的地位?汉语和汉藏语系其他诸语言在语音、语法两方面有哪些共同点和主要的差别?8、亲属语言的研究对于汉语史有什么重要的意义?第六节9、分期在语言史的研究上有什么重要的意义?汉语史应当如何划分时期?分期的主要标准是什么?文体的转变为为什么不能作为汉语史分期的标准?汉语史各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第七节10、从整个历史上看,汉民族共同语是怎样形成的?第八节11、什么是字体?什么是字式?汉字字形的演变经过哪些主要阶段?在文字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怎样创造文字的?简化汉字的性质和意义是什么?二、语音发展部分第九节1、从双声叠韵的事实中如何看出语音和语法、词汇的密切关系?2、什么叫做骈词?骈词是怎样构成的?第十节3、中古文学语言的语音为什么应以“切韵系统”为标准? 24、中古语音的声母和韵母是怎样研究出来的?5、什么叫做“反切”?“反切”在语音的研究上有什么作用?6、《广韵》35声母和传统的36字母有哪些不同的地方?试就“五音”和“清浊”两方面给36字母加以分类。
7、《广韵》206韵可以归出哪61韵类,哪92个韵母?其中平声韵有哪些?入声韵有哪些?它们的读音是怎样的?8、“平水韵”的性质和体例是怎样的?它和《广韵》有什么不同?9、什么叫做韵摄?每一摄包括哪些韵母?10、什么叫做“四等”?在韵图上声母和韵母是怎样分等的?11、什么叫做“四呼”?“四呼”和“四等”有什么关系?第十一节12、清代学者对于古音的研究有什么卓越的成就?他们是怎样研究出上古的韵部来的?13、先秦古音阴声韵、入声韵、阳声韵各有哪几类?它们是怎样相配的?阴阳入互相通转的规律又是怎样的?14、研究先秦韵母的主要根据是什么?先秦声母大致可以分为哪几类?15、清代学者对于上古声调问题有哪些分歧的看法?我们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先秦的声调和中古的声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16、什么叫做古音的重建?重建古音应当遵守什么原则?高本汉重建先秦古音的时候犯了什么样的错误?第十二节17、钱大昕说“古无舌上音”是什么意思?我们怎样从谐声偏旁和现代某些方言的读音证明这个结论的正确性?18、餘母在先秦是怎样一个声母?它从先秦到中古变化的结果和原因是怎样的?19、先秦照系二三等各声母的读音是怎样的?它们到中古发生了一些什么变化?第十三节20、上古纯元音韵母可以分为哪三类?每一类包括哪些韵部?每个韵部发展到中古分化为哪些韵类?21、上古促音韵母可以分为哪四类?每一类包括哪些韵部?每个韵部发展到中古分化为哪些韵类? 3 第十四节22、上古鼻音韵母可以分为哪三类?每一类包括哪些韵部?每个韵部发展到中古分化为哪些韵类?第十五节23、为什么说高元音是汉语语音发展规律之一?第十六节24、在先秦古韵到中古的发展中,声调对韵母有什么影响?先秦-m韵尾在什么条件之下变为中古的-ng韵尾?25、什么叫做“阴阳对转”?为什么说“阴阳对转”是汉语语音发展的一种规律?第十七节26、为什么说现代普通话语音系统的基础在14世纪已经形成了?《中原音韵》是一部什么性质的韵书?它的声韵调的特点是怎样的?它与现代普通话的语音系统有什么异同?27、《韵略易通》声类的特点是什么?第十八节28、从中古到现代的发展中,最稳固的声母有哪些?29、什么叫做“古无轻唇音”?轻唇音是在什么时候分化出来的?它的分化条件是什么?30、现代zh、ch、sh三个声母是从中古哪些声母演变来的?它们从中古到现代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其中澄、崇、船、禅四母有什么复杂的演变情况?第十九节31、什么叫做尖团音?现代z、c、s、和j、q、x六个声母是从中古哪些声母演变来的? 4 它们从中古到现代的演变规律是怎样的?第二十节32、33、34、现代r[?]这声母的来源和它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什么叫零声母?现代普通话的零声母是怎样从中古演变来的?现代普通话“儿韵”的来源及其演变的条件是怎样的?在什么时期形成了“儿韵”?第二十一节35、古代声母发展到现代普通话里已经消失或者发生变化的在现代各方言里是怎样保存下来的?36、什么叫做“韵头的转化”它的转化规律和条件是怎样的?第二十二节37、现代普通话的a韵是从中古哪些韵母发展来的?它们的对应规律是怎样的?38、现代普通话的uo韵是从中古哪些韵母发展来的?它的演变条件是什么?第二十三节39、现代普通话的[?]韵是从中古哪些韵母发展来的?它在现代各主要方言里的情况是怎样的?40、现代普通话的e 韵是从中古哪些韵母发展来的?它的演变条件是什么?第二十四节41、现代普通话的ei韵是从中古哪些韵母发展来的?它们的演变条件和对应规律是什么?42、现代普通话的i、u、y三个韵母是从中古哪些韵母发展来的?它们的演变条件和对应规律是什么?第二十五节43、中古哪些韵母在什么条件之下变为现代普通话的-i(zi)和-i(zhi)?它们在现代各主要方言里的情况是怎样的? 5第二十六节44、现代普通话的ai、au、ou三个韵母是从中古哪些韵母发展来的?它们的对应规律是怎样的?45、现代普通话的白话音au、ai、ei、ou的来源是怎样的?跟它们相对的文言音唸什么?46、古代的入声韵在现代各主要方言里保存的情况是怎样的?第二十七节47、现代普通话的-n尾韵母包括哪些韵母?它们是从中古哪些韵母演变来的?中古-n 韵母和-m韵母的对应关系是怎样的?48、中古的山咸臻深四摄在现代方言里演变为哪几种不同的类型?第二十八节49、现代普通话的-ng[?]尾韵母包括哪些韵母?它们是从中古哪些韵母演变来的?关于-ng 尾韵母的发展值得我们注意的有哪三件事情?第二十九节50、现代普通话的四声和中古的四声有什么不同?它们的演变规律是怎样的?51、什么叫做轻音?现代普通话轻音的性质是什么?它是在什么时代和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第三十节52、试从上古到中古、从中古到现代的语音变化事实说明语音变化是有着非常严密的规律性和制约性的。
汉语史稿读书报告

《汉语史稿》读书报告词汇部分一、内容概要《汉语史稿》是王力先生在北京大学讲授“汉语史”课期间所写的教材,也是我国研究汉语历史发展的第一部专著。
全书大致分为五部分:绪论,语音的发展,语法的发展,词汇的发展以及第五部分结论。
由古至今全面的讲述了汉语的各个方面,是学习汉语的一本不可多得的教科书。
本文重点就《汉语史稿》一书的词汇部分加以详述。
二、词汇部分的主要内容(一)汉语基本词汇的形成及其发展1.基本词汇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里的一部分词和代词、数词、连结词等。
它们的出现顺序也大致是按此顺序排列的。
书中主要讨论了名词里的基本词汇,大致包括以下几类:1)自然现象的名称。
几千年沿用下来的有“风”、“雷”、“水”、“山”、“天”等。
2)肢体的名称。
沿用下来的只有“心”、“手”等很少的词。
3)方位和时令的名称。
方位和时令概念的形成应该是人类文化相当发达以后的事。
关于方位,甲骨文中“南”、“北”、“上”、“下”俱全;关于时令,甲骨文中只有“年”、“月”、“日”和“春”、“秋”。
4)亲属的名称。
5)关于生产(渔猎、畜牧、农业)的词汇。
有的一直是基本词汇,如“猪”、“稻”、“麦”等;有的词义范围缩小,如“谷”、“禾”;有的变成了僻字或不常用的字,如“畋”、“稻”等。
6)关于物质文化(宫室、衣服、家居)的词汇。
2.结论1)汉语的基本词汇是富于稳定性的;多数基本词汇有了几千年(或者是数百年)的寿命。
在复音词逐渐发展以后,有些基本词转变为词素,如“月亮”的“月”。
2)基本词汇虽然稳定,变化还是可能的。
首先是跟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古代需要区别的东西(如“豝”、“縱”),后代不再需要区别了。
古代存在的东西(如“冠”),后代不再存在了。
其次是转化,如“眼”、“脚”、“屋”、“案”等。
最后是方言和外来词的影响,如“頭”、“哥”等。
3)古代没有而后代产生的东西自然需要产生新词。
例如:战国时因有了二层楼而产生“楼”字,以及宋代的“桌”字,“椅”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绪论汉语史的对象和任务汉语史的对象研究汉语发展的历史,研究现代汉语是怎样形成的,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语法结构、词汇是怎样形成的,古代汉语经过了三千多年的渐变,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了现代汉语。
汉语发展的历史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先秦汉魏隋唐宋元明清现代语言各构成部分----语音的发展语法的发展语汇语义的发展汉语史的任务通过研究汉语发展的历史,研究汉语的特殊的内部发展规律。
特殊规律:具体语言的内部发展规律,由具体语言的构成特点制约。
汉语史的性质汉语史是一门科学,研究对象是汉语发展的历史,研究任务是发现规律,汉语史的性质是关于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的科学。
与汉语史密切联系的学科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包括共同语和方言普通语言学(一般规律)中国史研究汉语史的目的和意义研究汉语发展的历史,发现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
了解现在,更彻底地了解现代汉语,为现代汉语规范寻找历史的根据。
把握发展方向,促进现代汉语有规律地健康发展汉语史的根据1.现代方言语言在不同地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同一语言现象在不同地区表现出差异,这些差异往往代表某一语言现象的不同发展阶段,我们正可以从地域上的差别去探索有关现象的发展过程。
粤方言保留中古入声韵尾,赣方言合并,北方话入声消失,可以考察入声从有到无的发展过程。
2.亲属语言用历史比较法考察亲属语言的差异,可以证明古汉语在语音语法语汇各方面的情况。
3.历代的字书,古书的注解,记载古音、古义4.甲骨文、金文借助这些文物,方能接触三千多年前的汉语。
5.汉字的结构。
表意字,分析字形探求本义,从本义分析引申义。
形声字,造字之初,同声符的字读音相同相近,现在读音相去甚远,这是语音演变的结果,考察声旁和整字的读音差异,或者同声符的字的读音差异,考察语音演变。
假借字和本字,音同音近,现在读音相去甚远,语音演变的结果。
6.韵书、韵图汉语语音史的主要依据。
7.韵文,从诗文用韵看到古韵的痕迹,考察韵母系统。
8.姓氏、地名保存古音。
逢丑父阿房宫费县古无轻唇音名和字的联系中看出古代的词义。
例如:屈平,字原宰予,字子我端木赐,字子贡曾皙,字点晏殊,字叔同9.古代的借词古代借词保留汉字古音,可和今天的读音进行比较。
外语中的汉语借词隋唐时期,日本、朝鲜等国从汉语借去大量词语,仍不同程度保留当时汉语的语音特点,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饥ki 鸡kai 说明隋唐时期两字韵母不同,声母和现代不同。
汉语中的外语借词用当时的汉音去对译梵音,可以从拼写中知道汉字的古代读音,把这些读音和今天的读音进行比较,可以找到音变的线索。
佛bud 古无轻唇音天竺印度古无舌上音10.散文,特别是接近口语的作品,考察某一时代的语法语义。
论语,可能是孔门弟子所记录下来的当时口语。
还有其他许多接近口语的作品。
汉代,许多作品还是接近口语的,魏晋的文章也和口语距离不远,自从南北朝骈文盛行以后,书面语和口语才分了家。
只有世说新语、颜氏家训少数散文作品接近口语。
汉以后,诗歌比散文更接近口语。
唐变文,宋元的话本,明清的小说,都是汉语史的极宝贵的材料。
汉语史的分期分期的作用是使历史发展的线索更加分明,是使历史上每一个大关键更加突出,因而使读历史的人们更能深刻地认识历史的面貌。
分期的标准必须从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去定出语言的历史分期。
语言的发展是渐进的,过渡阶段是很长的。
以语法作为主要的根据。
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是语言特点的本质。
如果语法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就可以证明语言的质变了。
语音和语法有密切的联系,语音的演变也可以作为分期的标准。
汉语史各时期的主要特点上古,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在疑问句里,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面;入声有两类。
中古,在口语的判断句中系词成为必须的句子成分;处置式的产生;完整的被字式被动句的普遍应用;词缀“了”“着”的产生;去声字的产生。
近代,全浊声母在北方话里的消失;-m尾韵在北方话里的消失;入声在北方话里的消失。
现代,适当地吸收西洋语法;大量地增加复音词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过程汉族的文学语言自始是以北方话为基础的。
北方是汉语的策源地,北方的汉语无论在语音语法词汇各方面都发展地最快。
中国政权统一的时候,一向建都北方,政治中心同时也是经济文化的中心。
北方话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影响很大,把普通话的词汇和语法基本上肯定下来了。
五四运动的文学革命,确立了白话文在书面语言中的合法地位。
六百年来,全国都承认北京的语音是正音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汉语的文字文字是语言的代表。
字形的变迁,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章节教学内容分析第2章语音的发展语音、语汇、语法三者是密切联系的,我们举例说明这种联系。
汉语的双音词(语汇)有一种特殊的构词法(语法),它们多数是由双声叠韵(语音)构成的。
什么是双声叠韵词?举例说明。
参差望洋仿佛崔嵬苍茫辗转语音:双声,声母相同;叠韵,韵相同,即不论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
词汇:双音节词,连绵词。
语法:双声叠韵构词法,一个语素构成词,单纯词。
中古的语音系统一、中古语音系统的标准以切韵音系为标准。
二、为什么以切韵音系为标准?1代表中古文学语言的语音系统。
2古代书面语言基本遵守这一语音系统。
3例如律诗依照这一系统押韵。
三、切韵音系的性质中古文学语言的语音系统,参照古音和方音来规定。
切韵音系的研究材料:反切和韵目1.反切什么是反切?反切是中国古代的拼音法。
反切上字取声母,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如东,德红切。
毛,莫袍切。
拼写出下列反切的现代普通话的读音:莫袍切奴案切素姑切古到切当孤切反切在语音研究上的作用?反切是用双声叠韵的原理创造出来的。
连绵词大多是由双声或叠韵构成,如“仿佛、参差、安稳、崔嵬、苍茫、逍遥”。
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同声母,是双声,考察广韵里双声字有几类,就可以推知有多少声母。
考察下面有几类双声字,推知有多少声母东,德红反钟,职容反江,古双反脂,旨夷反之,止而反皆,古谐反真,职邻反歌,古俄反蒸,诸膺反董,多动反肿,之陇反纸,诸氏反旨,职雉反止,诸市反等,多肯反至,脂利反质,之日反职,之翼反德,多则反东德董多等多德多钟职真职旨职脂旨至脂之止肿之蒸诸纸诸止诸质之职之江古歌古皆古三类双声字,三个声母反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相同,是叠韵,考察广韵里叠韵字有几类,可以推知有多少个韵母。
清末陈澧《切韵考》研究反切的方法是系联法,根据广韵的反切来考求广韵的声韵系统。
2. 韵目一个韵不一定只有一个韵母,因为押韵不需同韵母,不论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
不同声调不同韵东董送,韵母相同,三个韵把同韵的字排在一起,标上一个韵目。
韵目就是韵书里韵的标目,也就是韵的代表字。
韵目实际上和韵是一致的。
如“东、同、红、中”,东韵注出下列两首诗的韵脚,并以它们为例,说明韵、韵母的异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韵母:裳,狂,乡,阳aŋ iaŋ uaŋ韵:只包括韵腹、韵尾,不区别韵头,区别声调。
阳韵,平声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韵母:上,敞,响,赏,想aŋ iaŋ韵:不论韵头,但要区别声调。
养韵,上声中古音的语音系统一)声母系统介绍声母的语音特点,声母的分类。
发音部位:五音、七音;发音方法:塞音,塞擦音,送气不送气,擦音,鼻音,清、浊(释义)清浊也是汉语音韵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不过古代学者所用词语紊乱。
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来讲,全清声母声带不振动,不送气,次清声母声带不振动,送气。
全浊声母为塞音,塞擦音以及擦音,声带振动,送气与否无所谓。
而次浊声母也声带振动,但次浊声母为响音(包括鼻音,边音,闪音)和半元音。
2.舌音:舌头音:端t透t …定d泥n舌上音:知彻澄娘端t透t …定d,舌尖音(舌尖和齿龈),塞音,知彻澄,舌面前音(舌面前和硬腭),塞音3.齿音:齿头音(舌尖前)精ts清ts …从dz心s邪z精ts清ts …从dz,舌尖塞擦音,心s邪z ,舌尖擦音正齿音(舌面前)照tſ穿tſ …床审ſ禅照穿床,舌面塞擦音,审禅,舌面擦音隋切韵35声母,后人根据广韵考察出来的。
宋三十六字母古代没有音标,古人用一个汉字代表一个声母,称为字母。
字母就是声母的代表字。
字母的产生,起初是唐末守温和尚提出30字母,到宋代增为36字母。
“三十六字母”如下:1.唇音:重唇音(双唇音):帮p滂p …并b明m轻唇音(唇齿音):非f敷f…奉v微帮滂并,塞音。
帮,全清不送气。
滂,次清送气。
并,全浊。
明,鼻音次浊。
非组,和帮组发音部位不同,发音方法相同。
半齿音:日半舌音:来l这两个称呼多少有些误会的成份。
原本两者分别被放在齿音(日)和舌音(来)里,但由于某些原因(下面就要提到),音韵学家将它们从各自的位置取出来,合成了一个新的音种,后人不明此理,以为两者和舌音齿音发音部位有所不同(不过确实也不同),便分别称之为半齿音和半舌音。
不过将日来二母单独列出也是有其根据的。
按照现代语言学的观点,日来二母属于无擦通音,音色接近元音,而与其他声母的情况不同。
4.牙音:见k溪k …群g疑η第四行“见溪群疑”称为牙音,此名较为怪异,许多人搞不清楚牙音和齿音有何区别。
其实这里牙指的时舌根处的大牙,就是臼齿。
古人审音不细,将舌根音的发音部位误认为是臼齿,于是就有了这个不确切的名字。
5.喉音:影0晓x 匣喻j“晓匣”的发音位置其实与舌根音相同,但由于它们是擦音,故没有和是塞音的牙音放在一起。
喻基本上是一个半元音,类似英语的yes中的[j]。
而影是声门擦音。
这些发音位置歧异的声母,古人未加细审,皆归为一类,后人分析鉴别之,何其辛苦也?各组内部声母的排列也不是随意的。
除齿音外,每种音都由四母组成。
这四母的排列正好是按照全清,次清,全浊,次浊来排列的。
齿音略有不同,因为齿音没有次浊,排列方式为全清,次清,全浊,全清,全浊二)广韵的韵母共206韵,除了声调的分别不算,61个韵类,92个韵母。
韵母包括韵头、韵腹、韵尾。
韵不论韵头,东韵:uŋ ĭ uŋ,但分声调,不同声调不同韵,东董送,声调不同,三个韵韵目:从同韵的字中选取一个作为代表,这个代表字就叫做“韵目”,如”东同童忠弓宫风“等字皆为同韵字,音韵家们选用了”东“字作为代表,这些同韵的字称作”东韵“。
韵目是韵的代表字。
韵类:如果不区别韵头,不区别声调,韵腹相同,韵尾相配,即发音部位相同,属于同一韵类。
东董送屋uŋ ĭ uŋ \uk ĭ uk依据韵尾的不同,又把古韵分为三大类:阴声韵(无韵尾的韵和以元音收尾的)阳声韵(鼻音韵尾m、n、ng)入声韵(塞音韵尾p、t、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