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语音史

合集下载

普通话第一章2

普通话第一章2

• 人们听到的声音千变 万化,但是可以从以 下四要素去辨识它。 • • • • 音高 音强 音长 音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谢谢观赏
WPS Office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普通话第一章
第二节 语音
一 语音的性质
• 一 语音 • 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表达一定意 义的声音。 •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 语言的语义内容只有通过语音形式才能表 达出来。
• 二 语音有三种属性 • 1物理属性 • 2生理属性 • 3社会属性
• 1 语音的物理属性 • 语音同自然界的其他声音一样,产生于物 体的震动,因此具有物理属性。 • 声音产生于发音体的震动,引起周围空气 的震动,从而形成疏密相间的音波,音波 刺激人们的听觉器官就使人产生声音的感 觉。

语音学历史

语音学历史

语音学历史
语音学是一门研究语言声音的科学,也是研究语言学习、语言发展和神经语言学的重要学科。

语音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古印度以及中国和日本的古代文献中。

语音学的起源和发展可以归结为两个关键阶段:早期的显性语音学研究,以及后来的强调潜在语言特征的研究。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已经有显性语音学研究者,他们发现语言中有可鉴别和模仿的声音单元,并将这些声音归结为诸如音节、音素、拟声音素和诸如此类的单元。

这些早期研究者提出了许多思想,一些思想被接受,一些则被抛弃,这些思想在19世纪又得到了更新,成为了今天的语音学的基础。

后来,在17世纪,英语语音学家约翰巴克(John Bacon)提出了关于拼写和发音的理论,他认为发音不仅仅由音节、音素和拟声音素所组成,而且还包括诸如弱读音、空位音、延长发音和重读音等关键概念。

此外,他还提出了“拼音原则”,即英语的发音统一由字母音素来表示,这是一项重要的发现,为未来的语音学家们提供了基础上的新思想。

18世纪,英国物理学家约翰伊兰(John Euler)发现,声学原理可以用于语言的研究,他提出了“基础语音”理论,认为发音是由声学和语言特征所联合组成的,也就是说,声音不仅仅是由单个音素所组成,而是由多个声学特徵和语言特徵结合而成的。

在19世纪早期,这一理论开始普及到欧洲其他国家,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被称
为“声音范式”和“潜在语言特征”理论。

音韵学与语音史

音韵学与语音史

2.韵文。
包括古代的诗歌和一部分有韵的散文,如《诗经》 《楚辞》《老子》等。 《战国策》中冯谖的歌“长钾,归来乎,出无 车。„食无鱼„无以为家”,就是押韵的。根据这些 押韵字今天读音的情况,我们可以考订语音演变的线 索。

韵文的局限是只能显示韵母的大的类别,小的区 别则不能确定;而声母和介音的情况更是无法探求。
2、五音和七音 “五音”和“七音”是古人分析声母发音部位的术语。 “五音”指唇、舌、齿、牙、喉, 到了宋代又分出半舌和半齿,合称为“七音”。 用现代语音学知识来分析三十六字母,重唇即双唇音,轻唇 即唇齿音。不过重唇和轻唇的名字不仅表示了发音部位的不 同,也包含发音方法的不同,重唇是塞音,轻唇是塞擦音。 舌音、齿音、牙音、喉音的发音和舌头、牙齿都有关系。其 中舌头音端组是舌尖中音,齿头音精组是舌尖前音,它们的 发音部位是很接近的。而舌上音知组和正齿音照组更是发音 部位相同,它们都是舌面前音。舌音和齿音真正的区别在于: 舌音都是塞音,而齿音都是塞擦音。古人大概觉得,舌尖和 舌面的塞音发音时舌头弹动明显,而塞擦音发音时气流通过 门牙很明显,所以就这样命名。


在反切产生之前,给汉字注音的方法有譬况法、 读若法和直音法等。这些方法都难以准确而简 明地给汉字注音。 反切的发明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受所谓“合 音词”的影响。比如“诸”就是“之于”的合 音。二是佛教传入中国,受拼音文字——梵文 拼写方法的影响。这就促使人们去分析汉字的 音节,把它分析为两个部分,声母和韵母。
上面提到的都是书面上的材料。此外,也有一些 活的语言材料。主要是方言和同语系的少数民族 语言的发音情况。 方法:主要是采取历史比较法,即对不同的语言 或同一种语言的不同发展阶段作分析比较。在汉 语音韵学的研究中,主要是通过对方言和亲属语 言的比较,揭示出语音之间的对应关系。首先要 对各种音类加以划分,然后确定各个音类在历史 上的先后关系,最后对具体的音值加以构拟。

汉语语音史

汉语语音史

上古声纽的重要学说
錢氏的證明材料: (1)異文。 (2)聲訓 (3)讀若。 (4)直音。(5)反切。(6)方言 我們還可以補充證明: (7)形聲字。輕唇聲旁讀重唇;重唇聲 旁讀輕唇。 (8)外語借詞。
上古声纽的重要学说
2.古無舌上音 這個問題是清康熙年間的徐用錫首先提出來的。錢大昕在《舌音 類隔之說不可信》一文中詳細論證了這個問題。他說:“古無舌頭、 舌上之分,知、徹、澄三母,以今音讀之,與照、穿、床無別也; 求之古音,則與端、透、定無異。” 錢氏所舉的例證,如: (1)反切 (2)異文 可補證如下: (3)形聲字。 者=都、豬。登=澄。 (4)現代方言。福建潮州話,湖南雙峰話。“豬”=“都”。
上古声纽的重要学说
5.照二归精 所謂“照二歸精”,意思是指中古三十六字母中的照組二等(莊、初、崇、 生)字,上古應歸精組(精、清、從、心)。清代學者李元,先提出這個問題, 他在《音切譜》中引例140個,證明古音中正齒二等(除床母)與齒頭互通, 三等(除禪母)與舌頭互通。鄒漢勳《五均論》也有類似看法。 黃侃從研究《廣韻》出發,得出了同樣的結論。他認為上古漢語齒音只 有古本聲精、清、從、心,沒有變聲莊(照二)、初(穿二)、床(即祟、床二)、 疏(即生、審二)。莊母歸精,初母歸清,床(崇)母歸從,疏(生)母歸心。
4.餘三歸匣,餘四歸定 曾远乾《喻母古讀考》提出,中古三十六聲母中的喻母,上古应分 为两类。喻母三等上古归匣母,四等归定母。根據异文、声训、古 读、谐声、反切等材料,详细论证这个问题。 喻三歸匣的例子: 古讀营(于倾切)如环。《韓非子》:“自营为私。”說文引作 “自环(户关切)”。 古讀域(雨逼切)如或。《說文》:“或,邦也。從口從戈,或 又從土。按:或,胡國切,匣母。域或本一字,讀當同。 喻四歸定的例子: 古讀夷如陳,實如田。《左》僖元年;“邢遷於夷儀。”《公 羊》作“陳儀”。按:陳從申聲,古音如田。《史記》齊田氏即陳 氏也。申本古文電字。《淮南子·天文訓》:“ 庚子干丙子,夷。” 注云:“夷,或為電。”夷之讀為電,猶夷之讀為陳矣。

汉语史纲要 第一编 汉语语音史 第三章 汉语语音从中古到近代的发展

汉语史纲要 第一编 汉语语音史 第三章 汉语语音从中古到近代的发展
(一)东钟(二)江阳(三)支思(四)齐微(五)鱼模 (六)皆来(七)真文(八)寒山(九)桓欢(十)先天 (十一)萧豪(十二)歌戈(十三)家麻(十四)车遮(十五)庚青 (十六)尤侯(十七)侵寻(十八)监咸(十九)廉纤
第四节 汉语声调从中古到近代的发展
唐代汉语四声已经开始依声母的清浊分化为阴阳调类,不过由于当 时浊声母还没有清化,这种阴阳调类的差别还不是音位性的。到了元代, 浊声母已经清化,阴阳调类的差别就演变成音位性的区别了。由于全浊 声母上声字并入去声,去声不分阴阳,在《中原音韵》音系中,只有平 声和入声有阴阳之别。《中原音韵》平声明确分为阴、阳两类,入声分 别“派入”阳平、上声、去声,实际上是三种不同的入声调,所以入声 虽然没有阴阳之名,但是有阴阳之实。
➢ 一、平分阴阳 中古的清声母平声字演变为阴平,浊声母平声字演变为阳 平。平声分化较早,在影母、喻母合流之前,所以影母平 声字变为阴平,喻母平声字变为阳平。
第四节 汉语声调从中古到近代的发展
周德清在《中原音韵·序》中说:“字别阴阳者,阴阳字 平声有之,上去俱无。上去各止一声,平声独有二声,有 上平声,有下平声。上平声非指一东至二十八山而言,下 平声非指一先至二十七咸而言。前辈为《广韵》,平声多, 分为上下卷,非分其音也。殊不知平声字字俱有上平、下 平之分,但有有音无字之别。”
第一节 《中原音韵》音系
➢ 二、《中原音韵》的韵母
《中原音韵》的十九部并不是19个韵母,因为韵部不区分 介音,所以一部之中可以包含不止一个韵母。
➢ 三、《中原音韵》的声调
《中原音韵》将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类,首次明确地提 出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两个调类。
《中原音韵》没有独立的入声,中古入声字分别派入阳平、上声和去声 ,但是仍然相对独立,列在“本声”字之后,并标明“入声作某声”。

汉语史纲要 第一编 汉语语音史 第一章 上古汉语的语音系统

汉语史纲要 第一编 汉语语音史 第一章 上古汉语的语音系统

第一节 上古汉语的声母
(1)谐声的证据: 反返贩(非母)饭(奉母)—— 板版 (帮母)阪(並母)
方放(非母)芳访(敷母)房(奉 母)—— 彷旁(並母) 甫(非母)辅(奉母)—— 補圃(帮 母)铺浦(滂母)捕(並母)
分粉(非母)芬(敷母)汾鼢(奉 母)—— 玢颁(帮母)贫盆(並母) 未味(微母)—— 昧妹魅(明母) 闻问(微母)—— 门闷(明母)
(2)上古的舌尖塞擦音或擦音互谐,不跟舌尖塞音相谐。
第一节 上古汉语的声母
➢ 一、上古汉语的声母系统 ➢ (一)唇音
上古汉语没有唇齿音声母,中古后期的 “非敷奉微”四个声母上古都是双唇音 。最早发现这一现象的是清代学者钱大 昕(1728—1804)。
他在《十驾斋养新录·古无轻唇音》中说 :“凡轻唇之音,古皆读为重唇。”
目录
第一节 上古汉语的声母 第二节 上古汉语的韵部 第三节 上古汉语的声调
第一节 上古汉语的声母
➢ 研究上古汉语声母主要依据谐声,同时参考假借、声训等材料。同声符 的字声母并不一定相同,但是一定比较接近。对于谐声字之间声母的关 系,李方桂在《上古音研究》中这样解释:
(1)上古发音部位相同的塞音可以互谐。 ✓ (a)舌根塞音可以互谐,也有与喉音(影及晓)互谐的例子,不 常与鼻音(疑)谐。 ✓ (b)舌尖塞音互谐,不常跟鼻音(泥)谐,也不跟舌尖的塞擦音 或擦音相谐。 ✓ (c)唇塞音互谐,不常跟鼻音(明)相谐。
(2)假借异文的证据: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乙》:“上士昏道,勤 能行于其中。中士昏道,若昏若亡。下士昏道, 大笑之。”今本《老子》:“上士闻道,勤而 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 之。”(昏,晓母;闻,微母)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弓》:“敢昏 (问)为政何先。”(昏,晓母;问,微母)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容成氏》:“起 师以伐昏(岷)山氏。”(昏,晓母;岷,明 母)

语音史

语音史

一预备知识:必备的音韵学常识汉语的语音史属于历史语音学范畴,在这方面,我们的祖先有一门专门的学问叫“音韵学”。

下面将要借助这方面的知识去认识汉语的语音史,所以很有必要首先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学习汉语语音史必须了解的音韵学术语:一、音韵学: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二、反切(翻、反、切)、读若、读如三、音标、标目字、字母、韵目四、声(纽、母、声纽、声母、字母、声类)五、三十六字母六、清、浊、全清、次清、全浊、次浊七、五音、七音八、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半齿音、半舌音一.音韵学1古音学“古音”是指先秦两汉(公元二世纪以前)的语音。

“古音”就是对“今音”来说的。

这是传统的提法。

其实,在我们今天看来,“古音”应该叫做“上古音”。

因此,研究先秦两汉的音韵的学问——古音学,也就应该叫做上古音。

“古音学”是根据韵书以前的韵文和形声字等材料去考证上古时期汉语语音系统的。

2今音学所谓“今音”主要是指隋唐时代(公元六世纪至十世纪)的语音。

“今音”应该叫做“中古音”,“今音学”以切韵系韵书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韵书中的反切,研究中古和近古时期的汉语语音系统。

3等韵学“等韵学”,着重分析汉字字音的结构,即声韵调的配合关系,阐述汉语发音的原理和方法,因此属于普通语音学范围,近似现代语音学,但它是用传统方法进行研究的。

在等韵学的研究中常采用韵图的形式进行分析说明。

《韵镜》二、反切反切,在唐代以前一般叫“反”,有时叫“翻”,唐代以后才叫“切”。

传统的汉语音韵学称它为“反切”。

在没有应用反切来注音以前,古人要表明某个字的读音时,往往用“读若”(或“读如”)和“直音”的方法。

这就是用一个汉字来注另一个同音的汉字。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所写的《说文解字》就是用“读若”的方法来注音的,例如:“龇”(zī),读若“柴”。

后来又用“直音”法,例如《尔雅》郭璞注:“诞音但”。

这种方法直到解放前,一般字典和辞书里还普遍地采用着,例如旧《辞源》里有“倚,读若以”、“宫音弓”(不过,字典里往往还添上一个“反切”)。

1、汉语语音发展简史

1、汉语语音发展简史

古今语音的差别
语音的系统性很强。汉语一个音节的书 写形式就是一个汉字。每个字音都是由声 母、韵母和声调组成的。古代语音和现代 语音的差别也表现在字音的声、韵、调三 个方面。
汉语语音发展简史·1
• 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上古、中古 、近古和现代四个时期。 • 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可以拿《诗经 》音作为代表。 • 中古音指六朝到唐宋时代的语音,一般以《切 韵》音系作为代表。《切韵》是一部按韵编排 的韵书,隋朝陆法言所编。但此书的原本现已 失传,它的音系保存在北宋陈彭年等编的《广 韵》里。
汉语语音发展简史
《诗经》的用韵与上古音系
语言是发展变化的
明·陈第《毛诗古音考》:“盖时有古今, 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必所至 。故以今之音读古之作,不免乖剌而不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陈第简介(1541—1617)1
中国明末教育家、著名学者。字季立,号一 斋,又号子野子。福建连江县人。19岁补县学 生员。万历初年任军职。期间,申明约束,开 设义学,亲执书册,教导兵民。后归故里,闭 门著述。访焦竑,借阅所藏书,写成《毛诗古 音考》四卷,为研究古音韵学开辟了一条新路 径,成为明末考据学的先导者。
陈第简介·2
提倡务实之学反对玄学空谈。认为教育内容 应以世务为要,“持古者贵通今,明理者贵达 术,知道者贵达情”。主张实言实行,独立思 考,学以致用。学经书不要受前人传注所影响 ,而要直接阅读原文,借助考据来确认古籍的 本义。
陈第简介·3
反对陆王“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臆断治 经方法。考究古经一字时,总要寻找一二十个 证据确定古音义。对清考据学发生了很大影响 。著有《伏羲图赞》、《毛诗古音考》、《读 诗拙言》、《屈宋古音义》、《尚书疏衍》、 《松轩讲义》、《意言》、《谬言》等。

汉语史纲要第2版PPT第一编 第一章 上古汉语的语音系统

汉语史纲要第2版PPT第一编 第一章 上古汉语的语音系统
母)芜 (微母)
(一)唇音
部分中古晓母字不与牙喉音字谐声,而与明、微母字谐声,这部分晓母字上古是清鼻 音声母(昏母)。
谐声的证据:
• 每 (明母)—— 悔诲晦 (晓母) • 靡 (明母)—— 麾 (晓母) • 微 (微母)—— 徽 (晓母) • 墨 (明母)—— 黑 (晓母) • 瞢 (明母)—— 薨 (晓母) • 勿 (微母)—— 忽曶笏 (晓母) • 亡 (微母)—— 肓 (晓母)
农, 泥母)
(二)舌音
2、舌尖鼻音和清鼻音
声训的证据: • 《释名》:“入,纳也。”(入,日母;纳,泥母) “男,任也。” (男,泥母;任
,日母) 《释名》:“尔,昵也。”(尔,日母;昵,娘母)
(二)舌音
2、舌尖鼻音和清鼻音 部分中古透、彻、书母字和泥、娘、日母字谐声,这部分字上古是清鼻音声母(妥母)。
谐声的证据:
• 體 (透母)—— 豊禮 (来母) • 獭 (透母)—— 赖癞 (来母) • 虿 (彻母)—— 厉 (来母) • 宠 (彻母)—— 龙 (来母) • 郴 (彻母)—— 林淋霖 (来母) • 瘳 (彻母)—— 翏寥戮 (来母) • 离魑螭 (彻母)—— 離醨缡 (来母)
(二)舌音
3、舌尖边音和清边音 部分中古透、 彻母字跟来母字谐声,这部分字上古是清边音声母(体母)。
,澄母) “冬,终也。”(冬,端母;终,章母) “肘,注也。” (肘,知母;注, 章母) “胗,展也。” (胗,章母;展,知母)
(二)舌音
2、舌尖鼻音和清鼻音
谐声的证据
• 曩 (泥母)—— 孃釀 (娘母)—— 穰讓 (日母) • 念 (泥母)—— 稔 (日母) • 溺 (泥母)—— 弱 (日母) • 诺 (泥母)—— 若 (日母) • 女 (娘母)—— 汝 (日母)

汉语语音史

汉语语音史

3.反切 有些一字两切的现象,可能是复辅音的遗留: 鬲,古核切,又郎击切 *kl庞,皮红切,又庐东切 *bl示,巨支切,又神至切 *sg-
4.古注 《礼记· 内则》:“濡鱼卵酱。”郑玄注:“卵读为鲲, 鲲,鱼子。”*kl《左传· 昭公十一年》:“城陈蔡不羹。”孔颖达疏: “羹臛之字,音亦为郎。”*kl《尚书· 尧典》:“宅西曰昧谷。”《史记· 五帝纪》“ 昧谷”裴骃《集解》:“一作柳谷。”*ml-
舌上 齒頭 正齒 牙 喉 半舌
幫[p] 端[t]
章[ȶ] 精[ts] 莊[tʃ] 見[k] 影[Ø ]
滂[p’] 透[t’]
昌[ȶ’] 清[ts’] 初[tʃ’ ] 溪[k’]
並[b] 定[d]
船[ȡ] 從[dz] 崇[dʒ] 群[g]
明[m] 泥[n]
日[ȵ]
來[l]
喻[λ] 書[ɕ] 心[s] 生[ʃ] 禪[ʑ] 邪[z] 俟[ʒ]
5.声训
古人用同音词或近音词来解释词义的一种方法。 如《论语· 颜渊》:“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最著名的声训著作是东汉刘熙的《释名》,他认 为语音和语义有必然的联系,试图从读音角度探 求每一事物的得名之由。他在具体研究中有不少 牵强附会,但这种观点与后代的同源词研究有相 通之处。尽管他的解释未必符合实际,但对于语 音研究有很大价值。
三、上古汉语的声调系统
关于上古声调的各家之说 1、古无四声说(明· 陈第)
2、四声一贯说(清· 顾炎武)
3、古无入声说(清· 孔广森) 4、古有四声说(江永、王念孙、江有诰)
5、古无去声说(段玉裁)
《释名》:“尔日,昵娘也。”“泥泥,迩日也。” “男泥,任日也。”“入日,内泥也。” 尼娘-泥泥 女娘-汝日 而日-耐泥 若日-诺泥 弱日-溺泥 仁日-佞泥 乃泥-仍日

阿巴谷书第一章语音的讲解

阿巴谷书第一章语音的讲解

阿巴谷书第一章语音的讲解
(原创版)
目录
1.阿巴谷书第一章简介
2.语音讲解的重要性
3.语音讲解的主要内容
4.语音讲解的应用和影响
正文
阿巴谷书第一章详细介绍了语音的讲解,这一章内容是全书的基础,为后续章节打下了坚实的基石。

语音讲解在阿巴谷书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是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语言学习的关键环节。

语音讲解的主要内容包括声母、韵母、声调、音节等基本元素的讲解,同时还涉及到语音的发音方法、语音的听觉识别、语音与文字的对应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内容是语音学习的基本知识,也是语音应用的基础。

语音讲解的应用非常广泛,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准确地理解和表达语言,还可以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促进跨文化交流。

在实际应用中,语音讲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语言教学、口语交流、语音识别等领域,语音讲解的作用更是至关重要。

第1页共1页。

2、《汉语史》第一编 汉语语音史

2、《汉语史》第一编 汉语语音史
字去训释另—个字的意义。
• 例如:
• 《易经》:“乾,健也”、“坤,顺也。”
• 《孟子·滕文公上》:“庠(xiáng)者,养也;校古,教也;序者,射
也。”
• 《释名·宫室》:“房,傍也,室之两旁也。”
• 再如:
• “负,背也”、“法,逼也”、“望,茫也”、“田,陈也”。
• (三)音注:“读若”、“读如”、“读为”
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文字形式。
• 例如:
• 《诗经·邶风·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 《礼记·檀弓下》:“凡民有丧,扶服救之。”
•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扶伏而击之。”
• 《战国策·秦策三》:“(伍子胥)坐行蒲伏,乞食于吴市。”
• (二)声训
• 声训,也叫“音训”。这是汉儒在训诂上
采用的一种训释方法,即用音同或音近的
《詩》:“彼(幫)交匪敖。”《左傳·襄二十七年》引作“匪(非)交
匪敖。”
《詩》:“彼交匪紓。”《荀子·勸學篇》引作“匪交匪紓。”
《詩》:“四矢反(非)兮。”《韓詩》作“變”(幫)。
《釋名》:法(非),逼(幫)也,人莫不欲從其志,逼正使有所限也。
諧聲字: 非(非)—悲(幫) ;分(非)—扮(幫);反(非)—版(幫);
①谐声偏旁的例证
①谐声偏旁的例证
②古书异文的例证
③反切的例证
④异文例证
*《诗》:“东有甫(非)草。”《韩诗》作“圃(帮)草”。
*《论语》:“子贡方(非)人。”“郑康成本作“谤(帮)人”。
*《论语》:“且在邦(帮)域之中矣。”
《释文》:“‘邦’或作‘封’(非)。”“而谋动干戈於邦内。
《释文》:“郑本作'封内'。”
《淮陰侯傳》:“俛袴下蒲伏。”

汉语语音史

汉语语音史

一、研究中古语音材料
1.反切 2.《广韵》 3.三十六字母
反切法-1
反切
返回本章目录
反切法-2
练: 郎 甸 切
被 切 字 反 切 上 字 反 切 下 字
反切也叫反语,是用 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字的 传统的注音方法。 方法:取反切上字的 声母,反切下字的韵母和 声调,两者拼合而得出被 切字的读音。
-职部
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彼君子兮,
乐国乐国,
爰得我直。
《魏风· 硕鼠》
返回本章目录
不素食兮。《魏风· 伐檀》
考定上古韵部的方法-系连法
《关雎》四章:采、友 《芣苡》一章:苡、采、苡、有 《葛藟》二章:涘、母、母、有 《將仲子》一章:子、里、杞、母 《氓》一章:蚩、丝、丝、谋、淇、丘、期、媒、 期 《风雨》三章:晦、已、子、喜 《载驰》四章:子、尤、思、之 《泉水》一章:淇、思、姬、谋
八齐
八荠
八霁
返回本章目录
平水韵韵目-2 平 声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上 声
九蟹 十贿 十一轸 十二吻
去 声
九泰 十卦 十一队 十二震 十三问
入 声
四质 五物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三阮
十四旱
十四愿
十五翰
六月
七曷
十五删
十五潸
十六谏
八黠
返回本章目录
平水韵韵目-3 平 声
一先
二萧 三肴 四豪 五歌
上 声
十六铣
反切产生于汉魏,最初 叫“反”或“翻” ,宋代 《广韵》才确定用“切”字。
返回本章目录

lá ng

dià n
lià n

语音发展史

语音发展史

语音发展史一、人类语音的起源人类语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6000万年前,当时人类的祖先开始使用简单的声音来交流。

这些声音可能是由于愉悦、恐惧、饥饿等情绪引发的自发呼喊,用来传递基本信息。

二、早期语音交流随着人类大脑的发展,语言能力逐渐提高,人类开始使用更复杂的声音来进行交流。

早期的语音交流主要依靠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音量和语速等特征来传递信息。

这种语音交流方式在原始社会中非常重要,帮助人类在狩猎、战斗和社交等方面取得成功。

三、书面语言的出现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书面语言的出现成为了人类语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书面语言的出现使得人类能够将思想和知识记录下来,并传播给后代。

最早的书面语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的古代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他们使用象形文字来表达意思。

四、语音记录的技术革新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开始尝试使用不同的技术来记录和重现语音。

最早的语音记录技术是使用纸笔记录音调和节奏,但这种方法只能记录基本的音调和节奏信息,无法完整地保留语音的细节。

后来,人类发明了留声机和磁带录音机等设备,可以更准确地记录和重现语音。

这些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语音学和语音识别技术的研究。

五、电子语音合成技术的崛起20世纪50年代,电子语音合成技术开始崛起。

这种技术利用电子设备模拟人类的声音,可以生成人造的语音。

最早的电子语音合成器是由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发的,它使用模拟电路来模拟人类的声音。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电子语音合成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可以更加准确地模拟人类的声音。

六、语音识别技术的突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语音识别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迎来了突破。

语音识别技术可以将人类的语音转化为文字或命令,为人机交互提供了全新的方式。

这项技术的突破主要得益于计算机处理能力的提高和机器学习算法的应用。

语音识别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语音助手、语音搜索、语音翻译等。

七、语音合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语音合成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语音历史故事

语音历史故事

语音历史故事
“语音历史故事”指的是关于语音发展与演变的历史故事。

它涉及到语音学、语言学、音韵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以及不同语言、不同地区的语音特点与变化。

下面将以英语语音为例,讲述其中的一些故事。

英语语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近千年前的古英语时期。

那时的英语语音与现代英语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有许多辅音的区别,很多元音的发音也不同。

随着时间的推移,英语语音也经历了不断的演变。

在中古英语时期,英语的语音发生了很多变化,特别是元音的变化。

这主要是由于接触到诸如古法语和古挪威语等的外来语,以及一些音韵演变的内部因素。

其中最著名的是元音“ae”、“e”、“i”、“o”、“u”的三重分化。

在中古英语时期,这些元音更多地被区分为长元音、短元音和短的“i”,这种变化对英语的元音系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现代英语中,许多元音的发音也发生了变化。

比如,标准英语的鬼音“th”(thick、three)在早期英语中是单个辅音“ð”,而不是由辅音组合而成的。

到了今天,“th”音已经演变成了两种不同的音(voiced and unvoiced),不同于许多语言中只有一种的“th”音。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英语文化的传播和全球化的影响也促进了英语语音的发展和演变。

近年来,由于全球化的推动,英语成为了世界
上最为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

这也催生了一系列不同于传统英语语音的变体,如印度英语、新加坡英语等。

总之,“语音历史故事”是一条精彩的学习之路,它让我们了解到各个时期、各个地区的语言演变特色,体现了人类语言发展的历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切韵》系韵书介绍 • 《切韵》(评价:酌古沿今,无以加也)为 隋陆法言所撰,成书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 年),约可代表公元6、7世纪时期的汉语语 音。
• 《切韵》成书以后不断有人对《切韵》加以
修订。
1、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有几种版本。
2、唐,孙愐重编陆法言《切韵》,改名
为《唐韵》,已失传
3 、 宋 , 1008 年 , 陈 彭 年 、 邱 雍 奉命 编 《大宋重修广韵》,集历代修订本之大 成。 所以对《切韵》系韵书的研究,过 去都是以《广韵》作依据的。对《广韵》 全面地进行研究是从清代中叶开始的。
初t 崇d
牙音 舌根 喉音
第六节 上古音到中古音的演变
• 1、上古音的研究方法 • (1)丝联绳引法 指诗经的用韵,由清
张惠言、张成孙发明。 桃夭: 华、家
行霞: 家、牙
采薇: 作、莫、家、故、居
我行其野: 野、故、居、畜、家 雨无正: 都、家 • (2)谐声偏旁 段玉裁:同声必同部,就是
古音可以上推古音,下连今音。
• 3、近代音(从公元13世纪至20世纪),研究
材料《中原音韵》(成书于元泰定元年1324 年,代表13、14世纪时期的北方语音)。
第二节 树立古今音异的观念
• 汉语语音是发展变化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只是语音的变化难于察觉,被汉字字形掩盖 了。 • 明陈第《毛诗古音考· 自序》:盖时有古今, 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 • 古今韵母不同 • 唐杜牧《山行》:
汉语史
语音史
语法史 词汇史
参考书目
《汉语史稿》 王 力 中华书局 1980年 《简明汉语史》 向 熹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年 《近代汉语研究概况》蒋绍愚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年 《切韵研究》邵荣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年 《上古音研究》,李方桂 商务印书馆 1 980年 《中原音韵音系》杨耐思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年
• 《诗》:“何以舟之?”传云:“舟,带
也。”古读“舟”如“雕”,故与“带”声
相近。“雕”、“琱”、“鵰”、 “调”皆 从“周”声。
• 6)邪纽归定(钱玄同《古音无邪纽证》) • 《唐韵》卖声之字: “续”,似足切邪纽 窦 椟,都是定纽 • 7)娘日二纽归泥说(章炳麟《国故论衡》) • “入”之声今在日纽,古文以“入”为 “内”,“内”在泥纽。《释名》:“入, 内也。内使还也。”
• 反切: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反切
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被切字
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田:徒年切 乌:哀都切 但是,有很多反切按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读音来 念,切不出被切字的音来:
东:德红切 楚:创举切 湛:徒减切 • 4、古代的韵书和韵图 • 韵书是古人将韵母相同、相近的字汇集在一 起,使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能够据之选择 韵脚字的一种词典,如《切韵》、《广韵》
发音方法 全浊 并b奉bv定d次浊 明m微 泥n全清 全浊
来l澄 从dz床 d羣ɡ日 疑喻 晓x匣 娘 心s审邪z禅 -
舌尖
舌尖后 舌面 舌根 齿音
齿头
正齿 半齿 牙音 喉音
见k影 -
• 2)五音(从发音部位) • 3)清、浊(从发音方法上区分),清音指不 带音的辅音,浊音指带音的辅音。清音:全 清、次清;浊音:全浊、次浊(鼻音、边音、 半元音)
语音形成发展历史的一系列重要问题。
1.声母方面 1)全浊声母清化 • 全浊塞音、塞擦音清化 • 平声清化为送气清音 例如:同童(定母) 齐(从母) • 仄声清化为不送气清音 例如:办抱伴(并母)
• 浊擦音清化为同部位的清擦音
• 2)非敷奉合流 • 3)微母由鼻音变擦音 • 4)影、喻、疑(绝大部分)归并,零声母扩 大。 • 5)知庄章三组合流和卷舌声母的 产生。
同一谐声偏旁的字,一定同属一个韵部。如 从“瓜”得声的字“孤”“狐”“弧”。
• 另外还可利用异文、声训、假借、古读等材
料进行研究。
• 2、上古音的声母考订
1)古无轻唇音(清钱大昕)
《释名》:“邦,封也” ; “房, 旁也”
师古曰:“繁,音蒲元反。”
• 2) 古无舌上音
窒,“丁结反”; 湛,“徒减 反”。
• 2、韵母方面
• 1)介音(指韵头)、韵腹、韵尾
• 2)韵母、韵、韵部
• 韵:韵腹、韵尾、声调相同(一般讲“韵”
不强调声调相同。《广韵》里面的韵可以说
是声调相同的) • 韵部:韵腹、韵尾相同,不包括声调 • 3)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 3、声调
• 1) 四声
• 2) 平仄和舒促
第五节 中古音
• 3)喻三归匣(曾运乾《喻母古读考》) 古音“营”、“魂”相近。《老子》:“载 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注:“营魄,魂魄
也。”按:“魂”,户昆切,匣母。
• 4)喻四归定(曾运乾)

“地”从“也”声,徒四切,犹从定母发
声。
• 5)章系归端(清钱大昕)
• 古人多舌音,后代多变为齿音,不独知、
彻、澄三母为然也。
第一章 语音史
• 第一节 汉语语音史导论
• 一、汉语语音史的分期:上古音 近代音 • 1、上古音(公元前2、3世纪至公元3世纪), 研究材料主要是《诗经》、《楚辞》、周秦 诸子的著作和《说文解字》的谐声等。 • 2、中古音(从4世纪至公元12世纪即元代 中古音
以前),研究对象是《切韵》系韵书。研究中
清陈澧将《广韵》的反切作了系统的分 析,发明了“反切系联法”来考定中古 音系的声类与韵类。陈澧的《切韵考》 实际上是《广韵》考。但不管字多字少、 注解的详略如何,《广韵》的语音系统 没变。 • “反切系联法”略
• 三十七声母表:
发音部位 新称 双唇 舌尖 旧称 唇音 重唇 舌头 全清 帮p 端t 次清 明m 泥n 全清 全浊
舌音
舌尖后 舌尖 舌尖后 舌面 齿音
半舌
舌上 齿头 正齿 章t 昌t 船d 半齿 知 彻 澄 精ts 庄t 清ts 从dz
来l
娘 心s 生 书 日 见k 影 溪k 群ɡ 疑 云 以 晓x 匣 禅 邪z
阶:西南官话读[k]
粤语里还保存了古代汉语的[-m]、[-p]、[-t]、
[-k]

第四节 古代音韵学的基本知识
• 1、声母方面
• 1)宋人三十六字母
就是用一个固定的汉字来代表一个声母。
发音部位 新称 双唇 唇音 唇齿 舌尖 舌音 舌尖后 半舌 舌上 知 精ts照t彻 清 ts穿 t溪 k轻唇 舌头 旧称 重唇 全清 帮p非pf端t次清 滂 p敷 pf透t-
• 今音“泥”、“屔”在泥纽,“尼”、“昵”
在娘纽,“仲尼”,《三仓》作“仲屔”, 《夏堪碑》曰:“仲泥何㤞?”足明“尼” 声之字,古音皆如“屔”、“泥”,有泥纽 无娘纽也。 • 8)照二归精(清夏燮《述韵》卷七) • “娑”之与“沙”, “足”之与“捉”
• 3、上古音的单声母系统
• 唇音:帮非 滂敷 并奉 明微
• 疑母从残存到消失(并入零声母)
• 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词去解释词语的一种
训诂方法。
• 《释名》:“邦,封也”;“负,背也”。
• 7、对音材料
• 就是通常说的音译材料,对音材料在一定程
度上能反映出词在借用时的读音情况,在汉语 古音研究特别是音值构拟上有独特的价值。 梵 文 namas , 汉 语 音 译 作 “ 南 无 ” , 用 “无”字对译原词的“ma”。 • 8、方言材料 • 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古代的某些音在一些 方言中保留下来。
• 1、汉字
闻;提、题、堤、是;忙、芒、妄、忘、亡
• 2、古代的韵文材料
韵文材料指的是诗歌、辞赋等韵文中的韵脚
字。
• 3、古代的注音材料 注音材料包括古代文献中的直音、读若、
反切等注音材料。 • 直音:直接用同音字注音。 铺:东晋的徐邈注“音敷” 曼:徐邈注“音万” • 读若:通过比况的方法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 字注音。 椵,读若“贾” ;苋(苋wan尔),读若“丸”
•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古今声调不同
• 唐柳宗元《江雪》:
•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古今声母不同
表现突出的是形声字,例如:
“提、题”的声旁都是“是”(shi),却读成
“ti”;“墨”的声旁却是“黑”。
第三节 研究古音的材料和基本方法
• 舌音:端知章 透彻昌 定澄邪船以 泥娘日 来
• 齿音:精庄 清初 从崇 心生书
• 牙音:见 溪 群 疑
• 喉音:影 晓 匣云
第七节 中古音到近代音的演变
• 《中原音韵》的作者 • 元代周德清。他不泥古非今,重视当时口 语,《中原音韵》的价值就在于它记录的是 当时的口语,它不仅是研究元代北方语音的 重要材料,而且有助于解决现代汉语普通话
《集韵》等。
• 韵图是古人编制的声韵调配合的音节表,它 直观地将字的声母、韵母和声调情况都反映 出来。如宋代的《韵镜》《七音略》等。
• 这两种材料都能准确地反映出当时的语音系
统,是研究古音最有用的材料。
• 5、异文材料
• 指不同的书或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在记载同
一事物时使用不同的字词。
“伏羲氏”古书中也写作“庖牺氏”“包羲 氏” • 6、声训材料
• 以声母清浊分阴阳,清阴浊阳
东冬空风宗
同铜徒穷红冯
2.浊上归去
全浊上声归入去声
动道上父是到
• 3.入派三声 • 全浊入声归阳平 仆、泊、帛、复、乏、敌、独、食 • 次浊入声归去声 密、木、物、力、入、月、易 • 清音入声归上声 北、佰、法、贴、尺、雪
第八节 汉语从近代到现代的语音演变
• 声母的演变: • 尖团音合流(精组与见晓组的颚化) • 微母的消失(并入零声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