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洪艳艳

摘要: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黑暗,文人更多地关注自身。《古诗十九首》以其纯熟的艺术传达出人们普遍的真挚的情感,赢得了世人的赞赏,被称为“五言冠冕”。关键词:《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表现手法。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是一组五言诗,计十九首。一般认为,它并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应产生在东汉顺帝末到献帝前,即公元140年-190年之间。《古诗十九首》以其纯熟的艺术传达最真挚的情感,别林斯基曾经指出:“活得最长久的艺术作品都是能把那个时代中最真实、最实在,最足以显出特征的东西,用最完满最有力的方式表达出来的。”[1]我想,它之所以能久传不衰,原因正在于此吧。

一、生命意识的具体体现

生命意识体现为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于人类生命的本体,对人生在宇宙中的位置,人生的价值,生存的意义诸问题的高度关切、思考,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生命自由的追求,对生命痛苦的超越。清代学者沈德潜说:“《十九首》大率逐臣弃友,朋友阔绝,死生新故之感,中间或寓意,或显言,反复低徊,抑扬不尽,使读者悲感无端,油然善入。”[2]可见,《古诗十九首》中蕴含了强烈的生命意识。

1、相思之情,震摄人心。

《古诗十九首》中一半以上的诗篇都是游子,思妇真挚的情感的抒发,深刻剖析了游子思妇因时空阻隔而产生的痛苦相思,其情感的诚挚、热切与悲凉,足以让人震撼。

古诗中的游子不管其仕途顺利与否,都同样深感于动乱之时天各一涯的沓无音讯,深感于遥遥无期的相逢苦等,深感于长期独处的凄清寂寞,深感于远离家乡的思家之愁等等。如“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是一首漂泊异乡的游子思念家乡和妻子的诗,该诗主人公由思念而采芙蓉,由采芙蓉赠人而望故乡远

道,由望故乡远道不见而倍增思念。“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充分表现了爱情不得意的痛苦和无奈,虽然两人“同心”而爱情不移,无奈空间令二人不得相见相依,于是在忧伤之中生命老去了,美丽而令人哀伤。

游子在外漂泊虽然孤苦无依,但他们可以驾车出游,把酒言欢,而思妇只能独守空房,甚至连向外人诉说的机会都没有,因而她们的处境更悲惨。“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中“行行”言其远,“重行行”极言其久远,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开篇追叙别时情景,一个“生”字尽显离别之痛,继而说路远难会面——“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分别的空间遥不可及,时间不可跨越,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苦等中,产生了担忧、疑惧:“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害怕自己的殷切等待换回的是丈夫的无情背叛。清代吴淇在评价“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时说:“妙在‘已晚’上着一‘忽’字。彼衣带之缓曰‘日已’,逐日抚髀,苦处在渐,岁月之晚曰‘忽已’,兜然惊心,苦处在顿。”[3]把别离写得更加可怕和难以忍受。

《冉冉孤生竹》中的女主人公对未婚夫满怀思念,但未婚夫与她相隔甚远,迟迟不来迎娶成亲,她饱受相思的煎熬,向对方发出“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这如怨如诉的呼唤。《明月何皎皎》中“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展示女子因思念丈夫,深夜起衣徘徊,对月相思,无以慰藉,最后只能以泪解忧,《孟冬寒气至》中的妻子把丈夫三年前托人捎来的书信贴心深存:“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更”,不但见其忠心,更见其痛苦。

更为可贵的是《古诗十九首》体现的思妇的生命意识在于对传统礼教压制人欲的抗争,对个体生命的渴求。《青青河畔草》中思妇天生丽质,“昔为倡家女”的出身,不安分的举动和打扮,使她在草木茂盛,生机勃勃的春景下发出“空床难独守”的呼唤。全诗最末的“守”字,是全篇的诗眼。“难守”,是把贞洁道德放在与真情的冲突中展示生命的力量。王国维《人间词话》说:“无视为淫词鄙词者,以其真也。”

马茂元先生说::“现实生活的刺激,使得诗人突破了因袭已久的传统的社会意识,而把隐藏在内心深处平日认为不可告人的东西毫不顾忌地裸陈出来。”[4]这种“不可告人的东西”,就是从儒教的严密束缚底下解脱出来的一度泯灭了的

人类的真情和自我的生命意识,就是对我情感的重视,对自我生命的歌唱。

2、生命易逝,人生无常。

这些游子漂泊异乡,远离亲人,仕途并不十分得意,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个人与社会的冲突,使他们内心极为复杂和痛苦,尤为深刻地体会到个体生命的匆促、短暂与渺小。《古诗十九首》中几乎每篇都充斥着对生命易逝,人生无常的体会。如“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叹生命如白驹过隙;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和“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叹生命无奈地消逝,“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感时光飞逝,漂泊异地,居留无定,前途末卜,就自然产生人生如寄,命运无常的羁旅感受和过客心态。游子境遇的无定,无常、客居、寄托、飘零是其人生状态的真实写照。东汉末年社会的动荡不安也使诗人们更加敏感而忧伤:生命是那样脆弱,又是那样渺小,无从把握,不可捉摸。

《今日良宴会》中“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齐心用所愿,含义俱未申。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在这个热闹的宴会上,诗人本应该饮酒行乐。但是人生短促,盛筵难再,诗人始终难以摆脱这种生命短暂的困扰,因为他看重的仍然是自我生命的存在价值。

这种感伤从思妇口中说出则表现为对青春易逝,容颜衰老的畏惧意识,对死亡正在无情逼近,人生竟然如此短促的惶恐感。如《行行重行行》中“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冉冉孤生竹》中“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伤彼惠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这些体现个体生命意识的作品,正是汉末社会时代思潮所致。正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指出的“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3、世态炎凉,知音难觅。

诗人们寓居他乡,生命困顿,饱经磨难,渴望得到同情与帮助,然而人情淡漠,世态炎凉,心中充满了孤寂与怨恨,《明月皎夜光》中写道“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昔日的同门好友,一朝仕途得意竟全然不顾往日的情谊,抛弃自己就像行人身后遗留的足迹,诗人心中的悲伤与愤慨溢于言表。《去者自己疏》

一诗:“去昔日已疏,来者日已亲。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何悲风,萧萧愁杀人。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诗人走出城门,本想排谴一下思乡的痛苦。结果,放眼望去,只见远处丘坟垒垒,一些古墓已被犁成了平地,枯松也被砍伐,只有那些幸存的白杨在寒风中飒飒作响,给人一种阴冷,可怕的感受。人终究是要死去的,坟墓可谓是人的最后归宿。但是,活着的人不仅很快就会忘却死去了的人,而且连死人的坟墓也不让它久留!这实在是一件令活人和死人都十分痛苦和悲哀的事情。

世态炎凉使得诗人更加感叹知音稀少,怀才不遇。《西北有高楼》的作者被楼上飘下来的歌声所吸引,心有所感:“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他把歌者设想成一个失意之人,自命为歌者的知音和对方同病相怜,抒发了知音难遇的悲哀。

4、追求功名,及时行乐。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长久地处于失意之中,希望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呼声异常强烈,在诗里集中表现为对功名的追求。如在《今日良宴会》一诗里,“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穷贱,坎坷长苦辛。”诗人要奔竞仕途,争取捷足先登,抢占显要职位,以摆脱贫贱辛苦的处境。即使在《明月皎夜光》中“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同门友”的不满,诗里隐含的依然是那颗为博取功名的炽热的心。东汉末黑暗的社会现实阻塞了广大文人的入仕之路,他们只能寄希望于借助立德、立功、立言等使自己虽“奄忽随物化”,但仍有“荣名以为宝”,《回车驾言迈》中涌动的也是强烈的追求功名的情绪。万物皆去故而就新,更何况人呢?只有光荣的名声才是不朽的,所以人间都把它当作珍宝。但是,这种强烈地要求建功立业,扬名于后世以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愿望,在现实面前,无不被击得粉碎,这种想法也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诗人们长年漂泊,热衷求仕进官,扬名后世又屡屡碰壁,这些目标都难以实现,于是由精神追求转向物欲满足。

《驱车上东门》:“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生年不满百》:“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此时的文人不再有成仙长生的梦想,同时辛辣嘲讽守财为后代子孙的愚者,对生命的绝望使他们沉溺于美酒的麻醉,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思潮在他们心中泛

滥开来。似乎他们的追求堕落了,人生意义退化了,但这种感伤的情调和享乐主义的思潮,正反映当时文士对人生的珍惜和执着。李泽厚就曾指出:“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欲求和留恋。……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受、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5]

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古诗十九首》以其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刘勰《文心雕龙》称“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6]钟嵘《诗品》评“十九首”曰:“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7]

1、回环复沓,反复咏叹。

《行行重行行》从初别追叙起,分别从“道路阻且长”,“相去万余里”,“相去日已远”的空间和时间的不同角度,回环咏唱,组成低沉回荡的旋律。

2、使用叠字,生动自然。

《迢迢牵牛星》与《青青河畔草》中双叠字均有六句,确切真实,自然生动,有异曲同工之妙,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说:“‘迢迢’是星空的距离,‘皎皎’是星空的光线,‘纤纤’是手的形状,‘札札’是机的声音,‘盈盈’是水的形态,‘脉脉’是人的神情,词性不同,用法上极尽变化之能事。”

3、虚实交替,相互映衬。

《凛凛岁云暮》:“凛凛岁云暮,蝼蛄夕悲鸣。凉风率以厉,游子寒无衣。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既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闺。亮无晨风翼,焉能凌风飞?眄睐以适意,引领遥相睎。徙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

全诗二十句,首八句点明时节,从深秋蝼蛄的悲鸣写起,都是居者听到,感受到的。以已度人,她既担心丈夫无御寒之衣,又怕他远离家乡在外别有新欢,思念至极而入梦。中间六句写梦中之景,充满了欢乐,新婚良辰的重演,携手同游的幸福生活在梦境中一一呈现出来。最后六句写梦醒后的感伤惆怅乃至绝望。诗人的笔触细腻而曲折,刻划的心情迷离恍惚,给诗的形象染上了一层奇丽的梦幻色彩。

4、兴而兼比,余味无穷。

《冉冉孤生行》前六句追忆新婚时夫唱妇随,女子托身于君子,如孤行托根于泰山,兔丝附于女萝,兴而兼比。“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仍是用比,兔丝开花有一定的时间,夫妇相会也应有适当的时间,即青春正盛之时,比喻巧妙。《行行重行行》中的“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比喻游子思乡。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诗篇通篇比兴,足见作者写作之精妙。

总之,《古诗十九首》以其诚挚热烈的情思,高超精妙的表现手法,赢得了人们的普遍赞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第529页

[2]沈德潜《古诗源》岳麓书社1998

[3]吴淇《古诗十九首定论》中华书局出版社1955 第9页

[4]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M]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第52页

[5]李泽厚《美学三书》[M]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6]刘勰《文心雕龙》[A]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C] 中华书局1986 第58页

[7]钟嵘《诗品》[A],陈延杰诗品注[C],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第17页

参考文献:曹旭《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选评》

隋树森《古诗十九首集释》

王国维《人间词话》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赏析

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庭中有奇树》为“古诗十九首”之九,为我国东汉晚期作品,作者不详。 译诗: 庭院中长着一株奇佳的树子, 绿叶葱笼花儿开得美丽繁盛。 攀着树枝儿采摘下一束鲜花, 我将用鲜花送给我的心上人。 怀间袖里花儿芳香四处飘散, 路途遥远无人能够为我奉赠。 一束花儿实在是不值得奉献, 不过分别已久涌起眷恋思情。 第一句“奇树”而无人观赏,繁华而无法馈赠,主人公内心的空虚、寂寞,感情的没有寄托、没有慰藉,油然而生。一个终日盼望心上人在身旁而不可得,又强打精神攀条折荣的女子精神世界,“奇树”也便可视为“奇女”。“奇树”成为一种象征物,象征这位女子的美好情感。“奇树”在她花事最盛的时候采摘,要把花儿送给心上人;那么,也就是要把自己的感情全部献出去,竟连向自己的心上人献出最珍贵的感情都无法叫对方得知,内心受到的压抑和摧残是多么深重和巨大,她是怎样打发这漫长的时日。 奇树花儿总是惹人喜爱的,“馨香盈怀袖”的愉悦之情溢于言表,然而“路远莫致之”使一切愉悦之情又淡然、惨然,这是心灵长期的创伤,也是表达技巧的艺术曲折。朝夕孤身独处,就因为“路远”造成自己深重的单相思。但是,一岁一荣的花儿,多么难以等待,这漫长无尽的日子终于有了花儿装饰和亲昵,心情总会稍稍松驰,稍稍露出喜悦的。难怪,连“攀条折其荣”的细节和过程都要写出来,就更看出这位女子心里怀着怎样的追求,充满着怎样的情意了。女主人公对花的喜爱、揣度、收藏、进而要“遗所思”,几乎每一个动作,动作的过程,都可以在想象中呈现。——这当然是强颜欢笑,明知“莫致之”却偏要这么做,深情地做,怀着无限热望地做。无非是寄托思情,表达对心上人的一往情深;同时,也无非是在消磨难度的时光,无事找事做。这样,我们就可以深深体会到她经历的不幸,她在白白地耗损青春,在虚掷自己的生命。 “此物何足贡”,说是珍惜花,不如说要珍惜她的感情,珍惜她的生命,然而诗人笔锋一转说道, 自嘲自讽起来,最后才点题,不足贵的花儿——连同女主人公自己的感情,之所以仍然要“贵”,是因为离别太久,相思太久,只能折花寄怀了。 这首诗在用词造句上很讲究。“馨香盈怀袖”这是最值得赞赏的佳句。一是指此时女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全然交融了,是她内情的外在表现;二是作者炼句的成果,令人耳目一新。请鉴赏“盈”字的表达效果如何? 表面意义是花香充满,四处漫散;实际上,女主人公的感情也太丰富了,洋溢出来了,“怀袖”已盛不下了。此时的女主人公,面对繁茂的鲜花,想到远方的心上人,已情不能遏,满怀热望要表达衷情,便怜花自怜、赞花自赞地用“馨香盈怀袖”来加以表达深层的隐蔽的感情。因此,这一句诗正是内情的外在表现,是人物心灵里涌出来的,对人物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貌浅而意深,当系全诗“诗眼”所在。 最后两句,蕴涵深曲。你怎样理解?请你简要赏析。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学会从意象入手体会诗歌意境和情感;背诵此诗;了解《古诗十九首》。 2、过程和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能力。 (2)品读法:就是精读、深读,从不同的角度,或选点,或铺面,对文章进行品评赏析,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文中人物内心悠长细腻真挚的情感,了解古人朴素自然的情感,从中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难点 1、学习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2、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3、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1、查找相关资料 2、课前做好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ppt展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人代冥灭,而清音独远,悲夫!”--钟嵘《诗品》 “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胡应麟《诗薮》大家知道以上这些评价指的是什么吗?对,它们都是后来人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看了这些评价,我想大家都对古诗十九首产生了一定的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诗

歌会让不同朝代的一流诗评家都对其有如此高的评价呢,下面,就由我带领大家通过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庭中有奇树》来领略古诗十九首那数百年依然璀璨的魅力。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古诗十九首简介(ppt展示) 引入:大家知道吗?其实《古诗十九首》原本并不是一个文集,也不是同一个作者所写,但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却统称为《古诗十九首》呢?它们的作者是谁?什么时候写的?它们又是在什么时候合成一个文集,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古诗十九首》呢?他在中国的古代文学中又占有怎样的重要地位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1、题解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古诗十九首》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 2、作者和写作年代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时代有多种说法,《昭明文选·杂诗·古诗一十九首》题下注曾释之甚明:“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曾有说法认为其中有枚乘、傅毅、曹植、王粲等人的创作,例如其中八首《玉台新咏》题为汉枚乘作,后人多疑其不确。今人综合考察《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情感倾向、所折射的社会生活情状以及它纯熟的艺术技巧,一般认为它并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它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东汉顺帝末到献帝前,即公元140-190年之间。 3、价值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汉末文人对个体生存价值的关注,使他们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建立起更为广泛而深刻的情感联系。过去与外在事功相关联的,诸如帝王、诸侯的宗庙祭祀、文治武功、畋猎游乐乃至都城官室等,曾一度霸踞

古诗古诗十九首翻译赏析

古诗古诗十九首翻译赏析 《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古诗编入《昭明文选》而成。《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 《古诗十九首》是在汉代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言诗,内容多写离愁别恨和彷徨失意,思想消极,情调低沉。但它的艺术成就却很高,长于抒情,善用事物来烘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古诗十九首》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在中国诗史上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几至形成模式。它的艺术风格,也影响到后世诗歌的创作与批评。就古代诗歌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千古五言之祖”是并不过分的。诗史上认为《古诗十九首》为五言古诗之权舆的评论例如,明王世贞称“(十九首)谈理不如《三百篇》,而微词婉旨,遂足并驾,是千古五言之祖”。陆时庸则云“(十九首)谓之风余,谓之诗母”。 《古诗十九首》在揭露现实社会黑暗,抨击末世风俗的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失去的道德原则的追恋。这种无可奈何的处境和心态,加深了诗人的信仰危机。事功不朽的希望破灭,诗人乃转而从一个新

的层面上去开掘生命的价值。无论是露骨宣称为摆脱贫贱而猎取功名,还是公开声言要把握短暂人生而及时行乐,总之是丧失了屈原式的执着。在旧的理性规范解除之后表现出来的生命冲动,由于受到历史传统、客观环境和自身文化积淀的束缚,很难获得健康、乐观的内容和形式。但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感叹短暂的人生时,虽出言愤激,却也并非真是甘心颓废,有人仍在洁身自好,寻觅精神上的永恒。 《古诗十九首》的相思怀人之作,不少是从女性角度着笔的。首先,这是由于在宗法社会中,女性因其特定的处境,只能把全部的生命寄托于爱情和婚姻关系。其次,古代女性生活环境与心灵世界的狭小封闭,使她们只能在孤独中无止境地去咀嚼体味相思的痛苦,其盛情的深婉细腻,又是男性所不及的。女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触角,与其生活环境中的种种事物相交流,又使这些事物成为女性心理最为动人的物化形式,并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意蕴丰厚的意象和意境。 《古诗十九首》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 《行行重行行》出自经典古诗《古诗十九首》,其全文如下: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庭中有奇树》赏析

《庭中有奇树》赏析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赏析】 【原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译文】 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春意盎然。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人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作者】 选自《古诗十九首》,这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 【主旨】 这首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 【赏析】 这首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全诗八句,可分作两个层次,每四句为一个层次。 前两句诗“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这是环境描写,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但首句中的“庭中”就暗示了这里的景色不是大自然中的,而是深闺中的,是一首表现思妇的闺怨诗。 于是,思妇就出场了:“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思妇面对这繁花似锦的景象,忍不住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束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对远行人的思念。

古诗中写女子的相思之情,常常从季节的转换来发端。因为古代女子受到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生活的圈子很狭小,不像许多男子那样,环境的变迁,旅途的艰辛,都可能引起感情的波澜;这些妇女被锁在闺门之内,周围的一切永远是那样沉闷而缺少变化,使人感到麻木。唯有气候的变化,季节的转换,是她们最敏感的,因为这标志着她们宝贵的青春正在不断地逝去,而怀念远方亲人的绵绵思绪,却仍然没有头。

古诗十九首_冉冉孤生竹赏析

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生竹赏析 冉冉孤生竹【原文】 冉冉孤生竹⑴,结根泰阿⑵。 与君为新婚⑶,兔丝附女萝⑷。 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⑸。 千里结远婚,悠悠隔山陂⑹。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⑺! 伤彼蕙兰⑻,含英扬光辉⑼;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⑽。 君亮执高节(11),贱妾亦何为(12)? 【注释】 ⑴冉冉:柔弱貌。 ⑵泰山:即太山,犹言大山,高山。阿:山坳。这两句 是说,柔弱的孤竹生长在荒僻的山坳里,借喻女子的孤独无依。 ⑶为新婚:指订婚,非出嫁。 ⑷菟丝:一种旋花科的蔓生植物,女子自比。女萝:一说即松萝,一种缘松而生的蔓生植物;以比女子的丈夫。这句是说二人都 ⑸宜:适当的时间。这两句是说,菟丝及时而生,夫妇亦当及时相会

⑹悠悠:遥远貌。山陂:山坡。这二句是说路途遥远,结婚不 ⑺轩车:有篷的车。这里指迎娶的车。这二句是说,路远婚迟,使她容颜憔悴。 ⑻蕙、兰:两种同类香草。女子自比。 ⑼含英扬光辉:花含苞待放。英,犹花。 ⑽萎:枯萎,凋谢。这四句是说,蕙兰过时不采,它将随着秋草一同枯萎了。这是对婚迟的怨语。 (11)亮:同谅,料想。 (12)贱妾:女子谦称。这两句是说,君想必守志不渝,我又何苦 自艾自怨。这是自慰之词。 【鉴赏】 此或云是婚后夫有远行,妻子怨别之作。然细玩诗意,恐不然。 或许是写一对男女已有成约而尚未成婚,男方迟迟不来迎娶,女方遂 有种种疑虑哀伤,作出这首感情细腻曲折之诗。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竹而曰孤生以喻其孑孑孤立而无依靠,冉冉是柔弱下垂的样子。这是女子的自喻。泰山即太山,大山之意。阿是山坳。山是大山,又在山阿之处,可以避,这是以山比喻男方。《文选》李善注曰:结根于山阿,喻妇人托身于君子也。诚是。 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兔丝和女萝是两种蔓生植物,其茎蔓互相牵缠,比喻两个生命的结合。《文选》五臣注:兔丝女萝并草, 有蔓而密,言结婚情如此。从下文看来,兔丝是女子的自喻,女萝是

《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赏析

《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赏析《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赏析】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两句点出弦歌者悲伤的原因:最值 得忧伤的不是歌者的哀痛,而是没有人能够理解她心中的伤感,知音 难觅才是为让人伤感的。听歌者是一位彷徨失意的人,当他听到凄凉 的弦歌声从楼中隐隐传出,不禁受了感染,他揣测“谁能为此曲,无 乃杞梁妻”,恐怕只有杞梁妻那样悲苦之人才能弹出如此悲绝之曲吧。诗人将其比作“杞梁妻”,可知弦歌者是一位女子。她仅仅铮铮地弹着,让不尽的悲哀在琴弦上倾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 再三叹,慷慨有余哀”,无限凄凉,几多压抑。诗人禁不住再次揣度 女子的内心——“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其实,世间知音本就难觅,这高楼的佳人即使借琴曲吐露心声, 也也是枉然,没有人真正理解她的哀伤。这两句,诗人借高楼上的歌 者之悲,实际上抒写的是自己的人生感受。在东汉末年那个君门长远、宦官挡道的黑暗年代,知识分子受到杀戮和禁锢,一般的士子是没有

出路的,失意彷徨之人何止千千万万?因此,“但伤知音稀”是一种 具有广泛社会性的苦闷、悲伤和期待。诗人也不例外,他也是一位不 遇“知音”的失意者,共同的命运,把诗人和“歌者”的心连结在了 一起,他禁不住感叹“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愿我们化作双鸿鹄,从此结伴高飞,一起追求美好的理想。 扩展阅读:《古诗十九首》的简介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 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这十九首诗习惯上以句 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 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 《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 远方来》和《明月何皎皎》。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深刻地再现了文 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抒发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儒 家的哲学意境,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 扩展阅读:《古诗十九首》的创作背景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 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 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古诗十九首》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时代有多种说法,《昭明文选·杂诗·古诗一十九首》题下注曾释之甚明:“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

中华经典诗词诵读汉代诗歌

中华经典诗词诵读汉代诗歌(19首) ★大风歌(汉·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北方有佳人(汉·李延年)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江南(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孤儿行(汉乐府) 孤儿生,孤子遇生,命独当苦。 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 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 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 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 头多虮虱,面目多尘土。 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 上高堂,行取殿下堂。 孤儿泪下如雨。 使我朝行汲,暮得水来归。 手为错,足下无菲。 怆怆履霜,中多蒺藜。 拔断蒺藜肠肉中,怆欲悲。 泪下渫渫,清涕累累。 冬无复襦,夏无单衣。 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 春气动,草萌芽。 三月蚕桑,六月收瓜。 将是瓜车,来到还家。 瓜车反覆。 助我者少,啖瓜者多。 愿还我蒂,兄与嫂严。 独且急归,当兴校计。 乱曰:

里中一何譊譊。 愿欲寄尺书, 将与地下父母, 兄嫂难与久居。 ★十五从军征(汉乐府)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下沾我衣。 ★有所思(汉乐府)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狶!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上邪(汉乐府)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白头吟(汉乐府)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陌上桑(汉乐府)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

庭中有奇树 优秀教案

庭中有奇树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从意象入手体会诗歌意境和情感;背诵此诗;了解《古诗十九首》。 2.能力目标:诵读法:反复诵读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能力。品读法:就是精读、深读,从不同的角度,或选点,或铺面,对文章进行品评赏析,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文中人物内心悠长细腻真挚的情感,了解古人朴素自然的情感,从中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ppt展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人代冥灭,而清音独远,悲夫!”——钟嵘《诗品》 “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胡应麟《诗薮》 大家知道以上这些评价指的是什么吗?对,它们都是后来人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看了这些评价,我想大家都对古诗十九首产生了一定的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诗歌会让不同朝代的一流诗评家都对其有如此高的评价呢,下面,就由我带领大家通过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庭中有奇树》来领略古诗十九首那数百年依然璀璨的魅力。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古诗十九首简介(ppt展示) 二、引入: 大家知道吗?其实《古诗十九首》原本并不是一个文集,也不是同一个作者所写,但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却统称为《古诗十九首》呢?它们的作者是谁?什么时候写的?它们又是在什么时候合成一个文集,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古诗十九首》呢?他在中国的古代文学中又占有怎样的重要地位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1.题解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古诗十九首》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 2.作者和写作年代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时代有多种说法,《昭明文选?杂诗?古诗一十九首》题下注曾释之甚明:“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曾有说法认为其中有枚乘、傅毅、曹植、王粲等人的创作,例如其中八首《玉台新咏》题为汉枚乘作,后人多疑其不确。今人综合考察《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情感倾向、所折射的社会生活情状以及它纯熟的艺术技巧,一般认为它并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它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东汉顺帝末到献帝前,即公元140—190年之间。 3.价值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汉末文人对个体生存价值的关注,使他们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建立起更为广泛而深刻的情感联系。过去与外在事功相关联的,诸如帝王、诸侯的宗庙祭祀、文治武功、畋猎游乐乃至都城官室等,曾一度霸踞文学的题材领域,现在让位于与诗人的现实生活、精神生活患患相关的进退出处、友谊爱情乃至街衢田畴、物候节气,文学的题材、风格、技巧,因之发生巨大的变化。 《古诗十九首》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在中国诗史上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几至形成模式。它的艺术风格,也影响到后世诗歌的创作与批评。 三、诗歌细读与讲解 大家知道《庭中有奇树》是五言律诗还是五言绝句呢?对,是五言律诗。那你们知道五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赏析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赏析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庭中有奇树》为“古诗十九首”之九,为我国东汉晚期作品,不详。 译诗: 庭院中长着一株奇佳的树子, 绿叶葱笼花儿开得美丽繁盛。 攀着树枝儿采摘下一束鲜花, 我将用鲜花送给我的心上人。 怀间袖里花儿芳香四处飘散, 路途遥远无人能够为我奉赠。 一束花儿实在是不值得奉献, 不过分别已久涌起眷恋思情。 第一句“奇树”而无人观赏,繁华而无法馈赠,主人公内心的空虚、寂寞,感情的没有寄托、没有慰藉,油然而生。一个终日盼望心上人在身旁而不可得,又强打精神攀条折荣的女子精神世界,“奇树”也便可视为“奇女”。“奇树”成为一种象征物,象征这位女子的美好情感。“奇树”在她花事最盛的时候采摘,要把花儿送给心上人;那么,也就是要把自己的感情全部献出去,竟连向自己的心上人献出最珍贵的感情都无法叫对方得知,内心受到的压抑和摧残是多么深重和巨大,她是怎样打发这漫长的时日。 奇树花儿总是惹人喜爱的,“馨香盈怀袖”的愉悦之情溢于言表,然而“路远莫致之”使一切愉悦之情又淡然、惨然,这是心灵长期的创伤,也是表达技巧的艺术曲折。朝夕孤身独处,就因为“路远”造成自己深重的单相思。但是,一岁一荣的花儿,多么难以等待,这漫长无尽的日子终于有了花儿装饰和亲昵,心情总会稍稍松驰,稍稍露出喜悦的。难怪,连“攀条折其荣”的细节和过程都要写出来,就更看出这位女子心里怀着怎样的追求,充满着怎样的情意了。女主人公对花的喜爱、揣度、收藏、进而要“遗所思”,几乎每一个动作,动作的过程,都可以在想象中呈现。——这当然是强颜欢笑,明知“莫致之”却偏要这么做,深情地做,怀着无限热望地做。无非是寄托思情,表达对心上人的一往情深;同时,也无非是在消磨难度的时光,无事找事做。这样,我们就可以深深体会到她经历的不幸,她在白白地耗损青春,在虚掷自己的生命。 说是珍惜花,不如说要珍惜她的感情,珍惜她的生命,然而诗人笔锋一说道,“此物何足贡”,自嘲自讽起来,最后才点题,不足贵的花儿——连同女主人公自己的感情,之所以仍然要“贵”,是因为离别太久,相思太久,只能折花寄怀了。 这首诗在用词造句上很讲究。“馨香盈怀袖”这是最值得赞赏的佳句。一是指此时女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全然交融了,是她内情的外在表现;二是炼句的成果,令人耳目一新。请鉴赏“盈”字的表达效果如何? 表面意义是花香充满,四处漫散;实际上,女主人公的感情也太丰富了,洋溢出来了,“怀袖”已盛不下了。此时的女主人公,面对繁茂的鲜花,想到远方的心上人,已情不能遏,满怀热望要表达衷情,便怜花自怜、赞花自赞地用“馨香盈怀袖”来加以表达深层的隐蔽的感情。因此,这一句诗正是内情的外在表现,是人物心灵里涌出来的,对人物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貌浅而意深,当系全诗“诗眼”所在。

汉代诗歌

第四章汉代诗歌 汉赋和散文是汉代文学的主要样式,诗歌虽然不如汉赋发达,但亦有可观者。汉代的诗歌,逯钦立先生《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是目前收录最全的本子。 汉代诗歌以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成就最高。 第一节帝、妃诗 汉代有些帝王的诗歌值得注意 汉代最早的楚歌,可以追溯到项羽的《垓下歌》。汉五年(前202),项羽被刘邦大军围困于垓下,山穷水尽,走投无路,他对着心爱的美人虞姬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支歌和“霸王别姬”的故事,常被作一种爱情意义上的解释,但这是不充分的。在女性作为男性附属品而存在的时代,一个权势人物遭受失败的最明确最严酷的标志,是他的女人将作为财产为胜利者所占有并重新分配。倘若虞姬不自杀,那就是她的未来。对项羽这位曾经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英雄来说,虞姬这个活生生的人物,以最刺激感情的方式,显示着他在短短几年内登上成功的绝顶而主宰天下,复又坠落失败的深渊而不能保护一个心爱的女人这样急剧的变迁。他愈是对个人的能力保持骄傲和自信,就愈是感觉到在历史与命运的巨大压迫下,个人的渺小和无力。

与《垓下歌》相呼应的,是刘邦的《大风歌》。《汉书·高祖本纪》载,刘邦过沛,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佐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上击筑自歌曰: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借着秦末农民战争的大风暴登上皇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社会底层出身的最高统治者。他的人生之路的方向与项羽相反,境遇的剧变却是相同。支配这种剧变的命运力量同样是刘邦所难以理解的;并且,他也无法预料所打下的江山未来命运究竟如何能否有猛士来为他守卫四方? 汉武帝刘彻著名的《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这一首优美的作品描写了典型的秋色,抒发了乐极生悲、人生无常的感伤。虽然,武帝坐稳了江山,但作为一个强大帝国的至高无上、功业煊赫的专制君主,在沉湎于神仙方术的同时,他深知自己难以逃脱老与死的威胁,从根本上说,这乃是人不能支配自己命运的意识。 与帝王密切相关的妃子,有的也写出了优秀的作品。比如,楚霸王的美人虞姬,和项羽歌云: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乐生。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导读: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译文: 庭院里一株珍稀的树, 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了茂密的花朵, 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 我攀着枝条, 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树花, 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 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只是痴痴地手执着花儿, 久久地站在树下, 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 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 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赏析: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亡失主名的无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这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全诗八句,可分作两个层次。前四句诗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 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女主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古诗中写女子的相思之情,常常从季节的转换来发端。因为古代女子受到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生活的圈子很狭小,不像许多男子那样,环境的变迁,旅途的艰辛,都可能引起感情的波澜;这些妇女被锁在闺门之内,周围的一切永远是那样沉闷而缺少变化,使人感到麻木。唯有气候的变化,季节的转换,是她们最敏感的,因为这标志着她们宝贵的青春正在不断地逝去,而怀念远方亲人的绵绵思绪,却仍然没有头。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这两句诗写得很朴素,其中展现的正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的一种场面。但是把这种场面和思妇怀远的特定主题相结合,却形成了一种深沉含蕴的意境,引起读者许多联想:这位妇女在孤独中思念丈夫,已经有了很久的日子吧?也许,在整个寒冬,她每天都在等待春天的来临,因为那充满生机的春光,总会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希望。那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鉴赏

课程:汉魏文人诗歌姓名:胡海丽学号:20110921008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鉴赏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全诗直译: 离开了我,你不停地走啊不停地走, 我和你虽然活着,却如同死了一样被永远地分离! 现在,你和我相距万里是多么地遥远啊, 好象你在天的那一边,我在天的这一头! 路途是多么的艰险而且又是那么的遥远啊, 我和你之间今生不知还能不能再见?

北方的马儿总是依恋着北风奔跑嘶鸣啊, 南方的鸟儿做巢也总是向着南方的树枝。 你和我分别的日子是越来越远了啊, 思念你啊我日见消瘦连衣服也宽松了不少! 飘荡的浮云遮住了太阳啊, 远行他乡的游子顾不得回家。 思念你使我变得衰老了啊, 岁月飞逝又是一年! 唉!这些伤心的事都不要说了啊, 只希望你和我都努力加餐各自保重吧! 这是一首别情诗,著作于东汉末年动荡时期,从古至今鉴赏家们都将其排列在《古诗十九首》之首。尽管全诗流传至今我们已经无法得知作者是谁,但正如陈绎的《诗谱》中所提到的“情真、景真、事真、意真”,使人读之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主人公痛苦而真挚的感情所感动。然而关于这首诗是一首什么样的别情诗,历来注家对此很有分歧,有的认为这是一首游子思念思妇的别情诗,有的认为这是一首思妇思念游子的别情诗等等,而我认为这是一首的思妇思念远行游子的别情诗。在东汉末年时,一大批中下层文人为了寻求出路,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求学以求搏得一官半职。这些外出求学“游子”长期在外,但是他们的家眷却不能陪同他们,彼此之间难免产生

汉代诗歌

汉代文学之汉代诗歌 ●一、汉代骚体诗歌 ●二、汉乐府 ●三、五言诗的兴起 ●四、古诗十九首 第一节汉代骚体诗歌 骚体诗歌是汉诗中的一种富有特色的诗体形式。随着秦王朝的覆灭汉王朝的建立,楚人占据了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心,中国历史文化也就进入了以楚文化为主流文化的时代,文学艺术都受到了楚文化的影响。加之当时大赋流行,而五、七言诗尚未成熟,文人抒情写意遂大都采用骚体形式,骚体诗歌乃在西汉时期大放异彩。 ●汉代最早的骚体诗歌,可以追溯到项羽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与《垓下歌》相呼应的,是刘邦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宋萧岩肖《庚溪诗话》云:“汉高帝《大风歌》,不事华藻,而气概远大,真 英主也。” ●喜好文学的汉武帝刘彻有一首著名的《秋风辞》,颇值一读: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 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鲁迅评曰:“缠绵流丽,虽词人不能过也。”(《汉文学史纲要》) ●到东汉时期,虽还有骚体诗出现,但已出现了楚骚的变体,如梁鸿的《五噫歌》、张衡 的《四愁诗》。先看《五噫歌》: ●陟彼北邙兮,噫!顾瞻帝京兮,噫!宫阙崔嵬兮,噫!民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 噫! ●清张玉毂《古诗赏析》评曰:“无穷悲痛,全在五个'噫'字托出,真是创体。” 张衡《四愁诗》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 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美人赠我金琅。玕,何以报之 双玉盘。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伤? ●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坂长。侧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 月珠。路远莫致倚踯蹰,何为怀忧心烦纡? ●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纷纷。侧身北望涕沾巾。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 玉案。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 第二节:汉乐府 ●一、解题: ●“乐府”是两汉时期的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有二:一是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 曲谱并演奏, ●二是采集民歌。后来,乐府就成了民歌的代名词。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 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 ●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

《古诗十九首之五·西北有高楼》赏析

《古诗十九首之五·西北有高楼》赏析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①,阿阁三重阶②。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③。清商随风发④,中曲正徘徊⑤。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⑥。不惜歌者苦⑦,但伤知音稀⑧。愿为双鸿鹄⑨,奋翅起高飞⑩。 【注释】①疏:透刻。绮:有花纹的细绫。这句是说窗上透刻着象细绫花纹一样的格子。②阿阁:四面有曲檐的楼阁。这句是说阿阁建在有三层阶梯的高台上。③无乃:是“莫非”、“大概”的意思。杞梁妻:杞梁妻的故事,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后来许多书都有记载。据说齐国大夫杞梁,出征莒国,战死在莒国城下。其妻临尸痛哭,一连哭了十个日夜,连城也被她哭塌了。《琴曲》有《杞梁妻叹》,《琴操》说是杞梁妻作,《古今注》说是杞梁妻妹朝日所作。这两句是说,楼上谁在弹唱如此凄惋的歌曲呢莫非是象杞梁妻那样的人吗④清商:乐曲名。清商曲音清越,宜于表现哀怨的情绪。⑤中曲:乐曲的中段。徘徊:指乐曲旋律回环往复。⑥慷慨:《说文》:“壮士不得志于心也。”⑦惜:痛。 ⑧知音:识曲的人,借指知心的人。相传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子期死后,伯牙再不弹琴,因为再没有知音的人。这两句是说,我难过的不只是歌者心有痛苦,而是她内心的痛苦没有人理解。 ⑨鸿鹄:据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凡鸿鹄连文者即鹄。”鹄,就是“天鹅”。一作“鸣鹤”。⑩高飞:远飞。这二句是说愿我们象一双鸿鹄,展翅高飞,自由翱翔。 【赏析一】 慨叹着“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的汉末文人,面对的却是一个君门深远、宦官挡道的苦闷时代。是骐骥,总得有识马的伯乐才行;善琴秦,怎少得了钟期这样的知音壮志万丈而报国无门,--在茫茫人和事,还有什么比这更教人嗟伤的呢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教案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教案 【课题】《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授课对象】高二学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关于《庭中有奇树》的文学常识;落实字词,可以熟练翻译文言文;积累文言语法。 2.过程与方法:运用想象描绘诗歌所描写的画面以配合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古人细腻的情感表达;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常用字字义及用法 2、能够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并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体会文中人物内心悠长细腻真挚的情感,了解古人朴素自然的情感,从中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学习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图解法、提问法、小组讨论法、迁移练习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语 “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古诗十九首》的评论,经过上节课的了解,大家已经对《古诗十九首》和《庭中有奇树》有了一定的感知,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更加深入地探究这首诗歌。 接着,全班诵读《庭中有奇树》。 二、走进诗歌 (一)温故知新 1.《古诗十九首》有哪几首诗歌呢? 《古诗十九首》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

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 2.《庭中有奇树》属于几言诗呢? 五言诗。 (二)提出问题 小组讨论 这首诗歌可以分成几个层次呢?怎么分? 全诗共八句,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与后四句描绘了两幅图画。 (三)诗歌讲解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PPT展示,并配图) 1、小组讨论,找出关键词、关键字 2、释词: 奇树:珍贵的树。奇:不一般。 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华,同花。滋,繁。 荣:花。木本之花曰荣,草本之花曰华,这里上下句互通。 遗:读作wèi,赠送的意思。 所思:思念的人。 3、释句: 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 我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4、提问:这四句诗有什么妙处?表达了什么情感呢? (小组讨论,再派代表发言) “奇树”说明了树的不一般,“发华滋”道出树的花枝繁茂,有如此美妙的树却无人与主人公一同欣赏,主人公内心的空虚、寂寞,感情的没有寄托、没有慰藉油然而生。独自摘下美丽的花朵,想送给心上人却不知该往哪送,更显出了主人公的孤寂之情。作者用几个字,便反衬了主人公寂寞悲凉的心境,勾画出一

古诗十九首及赏析

古诗十九首及赏析

古诗十九首及赏析 一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陈绎《诗谱》),读之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 首句五字,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绾结。“行行”言其远,“重行行”极言其远,兼有久远之意,翻进一层,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于是,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全诗。“与君生别离”,这是思妇“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回忆,更是相思之情再也压抑不住发出的直白的呼喊。诗中的“君”,当指女主人公的丈夫,即远行未归的游子。 与君一别,音讯茫然:“相去万余里”。相隔万里,思妇以君行处为天涯;游子离家万里,以故乡与思妇为天涯,所谓“各在天一涯”也。“道路阻且长”承上句而来,“阻”承“天一涯”,指路途坎坷曲折;“长”承“万余里”,指路途遥远,关山迢递。因此,“会面安可知”!当时战争频仍,社会动乱,加上交通不便,生离犹如死别,当然也就相见无期。 然而,别离愈久,会面愈难,相思愈烈。诗人在极度思念中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凡物都有眷恋乡土的本性:“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飞禽走兽尚且如此,何况人呢?这两句用比兴手法,突如其来,效果远比直说更强烈感人。表面上喻远行君子,说明物尚有情,人岂无思的道理,同时兼暗喻思妇对远行君子深婉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胡马在北风中嘶鸣了,越鸟在

古诗十九首_及赏析

古诗十九首及赏析 一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陈绎《诗谱》),读之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 首句五字,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绾结。“行行”言其远,“重行行”极言其远,兼有久远之意,翻进一层,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于是,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全诗。“与君生别离”,这是思妇“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回忆,更是相思之情再也压抑不住发出的直白的呼喊。诗中的“君”,当指女主人公的丈夫,即远行未归的游子。 与君一别,音讯茫然:“相去万余里”。相隔万里,思妇以君行处为天涯;游子离家万里,以故乡与思妇为天涯,所谓“各在天一涯”也。“道路阻且长”承上句而来,“阻”承“天一涯”,指路途坎坷曲折;“长”承“万余里”,指路途遥远,关山迢递。因此,“会面安可知”!当时战争频仍,社会动乱,加上交通不便,生离犹如死别,当然也就相见无期。 然而,别离愈久,会面愈难,相思愈烈。诗人在极度思念中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凡物都有眷恋乡土的本性:“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飞禽走兽尚且如此,何况人呢?这两句用比兴手法,突如其来,效果远比直说更强烈感人。表面上喻远行君子,说明物尚有情,人岂无思的道理,同时兼暗喻思妇对远行君子深婉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胡马在北风中嘶鸣了,越鸟在朝南的枝头上筑巢了,游子啊,你还不归来啊!“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自别后,我容颜憔悴,首如飞蓬,自别后,我日渐消瘦,衣带宽松,游子啊,你还不归来啊!正是这种心灵上无声的呼唤,才越过千百年,赢得了人们的旷世同情和深深的惋叹。 如果稍稍留意,至此,诗中已出现了两次“相去”。第一次与“万余里”组合,指两地相距之远;第二次与“日已远”组合,指夫妻别离时间之长。相隔万里,日复一日,是忘记了当初旦旦誓约?还是为他乡女子所迷惑?正如浮云遮住了白日,使明净的心灵蒙上了一片云翳?“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这使女主人公忽然陷入深深的苦痛和彷惶之中。诗人通过由思念引起的猜测疑虑心理“反言之”,思妇的相思之情才愈显刻骨,愈显深婉、含蓄,意味不尽。 猜测、怀疑,当然毫无结果;极度相思,只能使形容枯槁。这就是“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老”,并非实指年龄,而指消瘦的体貌和忧伤的心情,是说心身憔悴,有似衰老而已。“晚”,指行人未归,岁月已晚,表明春秋忽代谢,相思又一年,暗喻女主人公青春易逝,坐愁红颜老的迟暮之感。 坐愁相思了无益。与其憔悴自弃,不如努力加餐,保重身体,留得青春容光,以待来日相会。故诗最后说:“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至此,诗人以期待和聊以自慰的口吻,结束了她相思离乱的歌唱。 诗中淳朴清新的民歌风格,内在节奏上重叠反复的形式,同一相思别离用或显、或寓、或直、或曲、或托物比兴的方法层层深入,“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式单纯优美的语言,正是这首诗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所在。而首叙初别之情--次叙路远会难--再叙相思之苦--末以宽慰期待作结。离合奇正,现转换变化之妙。不迫不露、句意平远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东方女性热恋相思的心理特点。 二 青青陵上柏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馀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这首诗与《古诗》中的另一首《驱车上东门》(见后)在感慨生命短促这一点上有共同性,但艺术构思和形象蕴含却很不相同。《驱车上东门》的主人公望北邙而生哀,想到的只是死和未死之前的生活享受;这首诗的主人公游京城而兴叹,想到的不止是死和未死之时的吃好穿好。 开头四句,接连运用有形、有色、有声、有动作的事物作反衬、作比喻,把生命短促这样一个相当抽象的意思讲得很有实感,很带激情。主人公独立苍茫,俯仰兴怀:向上看,山上古柏青青,四季不凋;向下看,涧中众石磊磊,千秋不灭。头顶的天,脚底的地,当然更其永恒;而生于天地之间的人呢,却像出远门的旅人那样,匆匆忙忙,跑回家去。《文选》李善注引《尸子》、《列子》释“远行客”:“人生于天地之间,寄也。寄者固归。”“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古诗》中如“人生寄一世”,“人生忽如寄”等,都是不久即“归”(死)的意思。 第五句以下,写主人公因感于生命短促而及时行乐。“斗酒”虽“薄”(兼指量少、味淡),也可娱乐,就不必嫌薄,姑且认为厚吧!驽马虽劣,也可驾车出游,就不必嫌它不如骏马。借酒销忧,由来已久;“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诗经·邶风·泉水》),也是老办法。这位主人公,看来是两者兼用的。“宛”(今河南南阳)是东汉的“南都”,“洛”(今河南洛阳)是东汉的京城。这两地,都很繁华,何妨携“斗酒”,赶“驽马”,到那儿去玩玩。接下去,用“何郁郁”赞叹洛阳的繁华景象,然后将笔触移向人物与建筑。“冠带”,顶冠束带者,指京城里的达官显贵。“索”,求访。“冠带自相索”,达官显贵互相探访,无非是趋势利,逐酒食,后面的“极宴娱心意”,就明白地点穿了。“长衢”(大街),“夹巷”(排列大街两侧的胡同),“王侯第宅”,“两宫”,“双阙”,都不过是“冠带自相索”,“极言娱心意”的场所。主人公“游戏”京城,所见如此,会有什么感想呢?结尾两句,就是抒发感想的,可是歧解纷纭,各有会心,颇难作出大家都感到满意的阐释。有代表性的歧解是这样的: 一云结尾两句,都指主人公。“极宴”句承“斗酒”四句而来,写主人公享乐。 一云结尾两句,都指“冠带”者。“是说那些住在第宅、宫阙的人本可以极宴娱心,为什么反倒戚戚忧惧,有什么迫不得已的原因呢?”“那些权贵豪门原来是戚戚如有所迫的,弦外之音是富贵而可忧,不如贫贱之可乐”(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 一云结尾两句,分指双方。“豪门权贵的只知‘极宴娱心’而不知忧国爱民, 正与诗中主人公戚戚忧迫的情形形成鲜明对照”(《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