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湿剂(1)
祛湿剂
![祛湿剂](https://img.taocdn.com/s3/m/02eefdd5b14e852458fb573b.png)
【立法原则】清利湿热
《金匮要略》: “黄家所得,从湿得之;诸病 黄家,但利其小便。” 【方解】 君:茵陈蒿六两18 清热利湿退黄 臣:栀子14枚9 佐:大黃二两6 清热,通利三焦,使湿热从小便而去 泄热逐瘀,使瘀积之湿热从大便而去
【功用】 清热利湿退黄
【现代药理】利胆,恢复肝功能,降低SGPT和黄疸 指数。
挥 霍 撩 乱
3、主症:恶寒发热头痛,吐、泻、肠 鸣腹痛、苔白腻、脉浮滑。
【方解】
君:藿香9g
解表化湿,升清降浊
外散风寒,内化湿邪,善治霍乱吐泻 健脾利湿止泻 臣: 白术6g、茯苓6g 助藿香内化湿 邪 ,升清 降浊 , 降逆和胃止呕 半夏、陈皮各6g 以治吐泻 厚朴 、腹皮 理气化湿(降)
佐:
6g 3g
临床应用
1、原则:水湿痰饮病要方,小便不利必备 2、现代:急性肾炎,急性肠胃炎、尿潴留、 脑积水、肺气肿、肺心病。 3、附方: ① 茵陈五苓散。 ② 胃苓汤。
方
歌
五苓散治太阳府,
泽泻白术与二苓,
温阳化气添桂枝,
利便解表治水停。
Fang Ji Huang Qi Decoction
《金匮要略》
利水渗湿
第十五章
Prescriptions for Eliminating Dampness
概
述
五 苓 散 防己黄芪汤 苓桂术甘汤 真 武 汤 实 脾 散 独活寄生汤
平 胃 散 藿香正气散 茵陈蒿汤 三 仁 汤
八 正 散
概 述
【含义】 祛湿药、祛湿、水湿病证 【立法依据】 《内经》 :“湿淫于内,以苦燥之,以淡渗之。” 【作用】 祛湿 【适应证】 适应证—水湿病证 风湿、寒湿、暑湿、湿热、黄疸、痿证 淋证、脚气、水肿、带下、痰饮、霍乱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清热祛湿)——甘露消毒丹(一名普济解毒丹,录自《温热经纬》)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清热祛湿)——甘露消毒丹(一名普济解毒丹,录自《温热经纬》)](https://img.taocdn.com/s3/m/409dbb82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c6.png)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清热祛湿)——甘露消毒丹(一名普济解毒丹,录自(《温热经纬》)一、组成飞滑石十五两(450克)、绵茵陈十一两(330克)、淡黄芩十两(300克)、石菖蒲六两(180克)、川贝母、木通各五两(各150克)、藿香、射干、连翘、薄荷、白豆蔻各四两(各120克)。
二、用法各药晒燥,生研细末。
每服三钱(9克),开水调服,日二次;或以神曲丸如弹子大(9克重),开水化服。
三、歌括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湿热留连正治方。
四、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五、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
发热困倦,胸闷腹胀,肢酸咽肿,身黄,颐肿口渴,小便短赤,吐泻,淋浊,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者。
六、方解本方主治乃湿温、时疫之邪留恋气分,湿热并重之证。
湿热交蒸,故身热倦息,肢体酸楚;湿蔽清阳,阻滞气机,故胸闷腹胀,甚或上吐下泻;热毒上壅,则咽颐肿痛;热为湿遏,郁阻于内,不得发越,故郁而发黄;小便短赤、舌苔黄腻,皆为湿热内蕴之象。
治宜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故方中重用滑石、茵陈蒿、黄芩三药,其中滑石清利湿热而解暑;茵陈清热利湿而退黄;黄芩清热解毒而燥湿;余以石菖蒲、白豆蔻、藿香、薄荷芳香化浊,行气悦脾;射干、贝母降肺气,利咽喉;木通助滑石、茵陈清利湿热;连翘协黄芩清热解毒。
诸药相伍,重在清解渗利,兼事芳化行气,理肺利咽。
如此则湿邪得利,毒热得清,悦脾泄肺,行气化浊,用治湿温时疫,湿热并重者,最为相宜。
本方在夏令暑湿季节最为常用,王士雄赞之曰:“此治湿温时疫之主方也。
”临床运用以身热困倦,口渴尿赤,苔白厚腻或干黄为辨证要点。
凡湿温、暑温挟湿、时疫及现代医学之肠伤寒、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急性胃肠炎等证属湿热并重者,皆可以本方加减治之。
中医(专长)-方剂学-祛湿剂
![中医(专长)-方剂学-祛湿剂](https://img.taocdn.com/s3/m/54e018cbf121dd36a22d823c.png)
第十六单元祛湿剂(一)概述1.祛湿剂的适用范围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统称袪湿剂。
属于“八法”中“消法”。
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
外湿者,每因居处湿地,或冒雨涉水,感受湿邪所致。
症见恶寒发热,头胀身重,肢节酸痛,或面目浮肿等,多为肌表为病。
内湿者,每因恣食生冷,过饮酒酪,湿困脾胃,中阳不振所致。
症见脘痞腹满,呕恶泻痢,黄疸淋浊,足跗浮肿等,多属脏腑为病。
2.祛湿剂的应用注意事项(1)肌表与脏腑,表里相关。
表湿甚者可以内传脏腑,内湿重者亦可外溢肌肤。
病情又有寒化、热化、属虚、属实、夹风、夹暑等复杂变化。
故治湿之法,当结合部位、虚实寒热、兼夹等因素。
(2)湿邪最易阻滞气机,故多配伍理气之品。
(3)祛湿剂多由芳香温燥或甘淡渗利之品组成,易耗伤阴津,故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虚以及孕妇应慎用。
(二)燥湿和胃剂平胃散《简要济众方》【组成】苍术四两厚朴三两陈橘皮二两甘草炙,一两【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
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配伍意义】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的基础方。
以燥湿运脾为主,兼以行气和胃,使气行则湿化。
苍术为君,辛香苦温,入中焦,能燥湿健脾,使湿去则脾运有权,脾健则湿邪得化。
湿邪阻碍气机,且气行则湿化,故臣以厚朴,芳化苦燥,行气除满化湿;与苍术相伍,行气以除湿,燥湿以运脾,使滞气得行,湿浊得去。
陈皮为佐,理气和胃,燥湿醒脾,助苍术、厚朴之力。
佐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且能益气健脾和中。
姜、枣为佐,生姜温散水湿且能和胃降逆,大枣补脾益气以助甘草培土制水之功;姜、枣相合尚能调和脾胃。
综合全方,燥湿与行气并用,而以燥湿为主。
燥湿以健脾,行气以祛湿,使湿去脾健,气机调畅,脾胃自和。
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一两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苦桔梗各二两藿香三两甘草炙,二两半【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方剂学之祛湿剂
![方剂学之祛湿剂](https://img.taocdn.com/s3/m/ce217c5b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6c.png)
方剂学之祛湿剂祛湿剂第一节燥湿化浊1、藿香正气散【组成】大腹皮(6g)白芷(6g)紫苏(6g)茯苓(6g)半夏(6g)白术(6g)陈皮(6g)厚朴(6g)苦桔梗(6g)藿香(9g)甘草(6g)【功效】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方歌】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岚瘴驱。
第二节利水渗湿2、五苓散【组成】猪苓(9g)泽泻(15g)白术(9g)茯苓(9g)桂枝(6g)【功效】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①蓄水证。
②水湿内停证。
③痰饮证。
【方歌】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茯苓;桂枝温通助气化, 利便解表烦渴清。
3、防己黄芪汤【组成】防己(12g)黄芪(15g)甘草(6g)炒白术(9g)【功效】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主治】气虚之风或风湿证。
【方歌】防己黄芪金匮方,术甘姜枣共煎尝;此治风水与诸湿,身重汗出服之良。
第三节清热祛湿4、茵陈蒿汤【组成】茵陈(18g)栀子(9g)大黄(6g)【功效】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
【方歌】茵陈蒿汤治阳黄,栀子大黄组成方;湿热蕴结在肝胆,清热利湿退黄良。
第四节温化水湿5、苓桂术甘汤【组成】茯苓(12g)桂枝(9g)白术(9g)甘草(6g)【功效】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内停。
【方歌】苓桂术甘是经方,中阳不足痰饮猖;悸眩咳逆胸胁满,温阳化饮功效彰。
6、真武汤【组成】茯苓(9g)芍药(9g)白术(6g)生姜(9g)附子(9g)【功效】温阳利水。
【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证。
【方歌】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阳虚水饮停为患,悸眩瞤惕保安康。
祛湿剂
![祛湿剂](https://img.taocdn.com/s3/m/34b6f43c25c52cc58ad6be24.png)
行 气
厚朴、木香 下气导滞,化气行水
利
大腹子、草果 使气行则湿邪得化,气行则胀消
水 使 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诸药,益脾和中
方
相同
名
组成
不同 功效
主治
真 均有茯苓、 芍药
温阳利水。偏 阳虚水气
武 白术、生姜
于温肾阳,兼 内停,伴
汤 、附子,均
能缓急舒筋, 腹痛或身
能温补脾肾
柔肝止痛
瞤动。
,助阳行水
制附子之温燥.
实脾散《重定严氏济生方》
脾肾阳虚 水停气滞
之阴水
身半以下肿甚 胸腹胀满 手足不温 口不渴 大便溏薄 苔白腻,脉沉迟
脾肾阳虚 水停气滞
实脾散《重定严氏济生方》
温养脾肾
温 君 干姜—温脾阳,助运化,散寒水
扶阳抑阴
阳 健
臣 附茯子苓—、温白脾术肾—,健助脾气利化湿,行阴水之停滞
脾 佐 木瓜—化湿,敛阴
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
发热倦怠肢酸—湿热交争湿邪重着 湿 颐肿咽重口渴—热毒上攻 温 胸闷腹胀—湿热下注,湿遏清阳,气机阻滞 时 身目发黄—热为湿遏不得发越,湿热熏蒸 疫 舌苔黄腻—湿热疫毒之体征
湿 热壅
疫遏 毒气
分
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
利清 湿热 化解 浊毒
君 滑石—清热利湿解暑
茵陈—清热利湿退黄
湿
川芎
祛风散邪止痛
使 甘草—调和诸药。
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肝肾两亏 气血不足 之痹证
腰膝疼痛 肢节屈伸不利 或麻木不仁 畏寒喜温 心悸气短 舌淡苔白,脉细弱
痹证日久 肝肾不足 气血两虚
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祛风湿 止痹痛
医学祛湿剂
![医学祛湿剂](https://img.taocdn.com/s3/m/d9fa3e6d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0f.png)
栀子 ---- 清热泻火,清利三焦湿热
佐
大黄 ---- 荡涤邪热,通利肠腑
(栀子、大黄相配,通利二便,泻下湿热)
甘草 ---- 调和诸药,缓急止痛
使
灯心草 ---- 清热利水通淋
三仁汤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头痛恶寒,身
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 脉弦细而濡。
病证解析:
外内 感伤 风湿 寒滞
风寒外束,卫阳被郁----恶寒发热,头痛
湿浊内阻,脾胃升降失常 ---- 霍乱吐泻, 脘腹疼痛
湿阻中焦 ---- 舌苔白腻
组方分析
藿香 ---- 辛散风寒,散寒化湿,辟秽和中 君
白术、茯苓 ---- 健脾祛湿,和中止泻
臣
半夏曲、陈皮 ---- 理气燥湿,和胃降逆止呕
热伤津液,津不上承 ---- 口渴,,小便短赤 湿热内郁 ---- 苔黄,脉沉数
组方分析
茵陈 ---- 清热利湿退黄
君
栀子 ---- 泄热降火,通利三焦, 臣
引湿热从小便而出
大黄 ---- 泻热逐瘀,通利大便, 佐
导湿热由大便而下
八正散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
分类
化湿和胃——湿邪中阻,脾胃失和 清热祛湿——外感湿热,湿热内蕴 利水渗湿——水湿壅盛之水肿、泄泻 温化水湿——阳虚不化之痰饮、水肿 祛湿化浊——湿浊下注之白浊、带下 祛风渗湿——风湿之邪侵犯肌表、经络、
关节
注意事项:
1.与肺脾肾三脏有关,常须配合宣降肺气、 健脾助运、温肾化气法
2. 注意畅三焦、助膀胱气化 3.湿为阴邪,最易阻碍气机,须配伍理气之
祛湿剂
![祛湿剂](https://img.taocdn.com/s3/m/8d93e12fbd64783e09122b3d.png)
名称主效主治辨证要点病机方解特点加减和备注平胃散燥湿运脾,行气和胃湿滞脾胃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舌苔白腻,脉缓。
脾为湿困则运化失司,阻碍气机苍术—苦温性燥,重用以除湿运脾。
(君)厚朴—行气化湿,消胀除满。
(臣)陈皮—理气燥湿。
(佐)(气化则湿易化)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脾胃及诸药。
(使)用法:每服2钱,水一盏,入姜2片,大枣2枚,煎至7分,去姜枣,热服。
藿香正气散解表化湿,理气和中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恶寒发热,脘腹疼痛,呕吐,泄泻,舌苔白腻。
风寒束表,卫阳郁遏;湿浊中阻升,降失常藿香—辛散风寒,芳香化湿。
(君)苏叶、白芷—发散风寒,兼可芳化湿浊。
(臣)半夏、陈皮—燥湿和胃,降逆止呕。
(佐)白术、茯苓—健脾运湿,和中止泻。
厚朴、大腹皮—行气化湿,畅中除满。
桔梗—宣肺利膈,以利解表与化湿。
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脾胃及诸药。
(使)本方重在化湿和胃,而解表散寒力略逊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舌苔黄腻,脉沉数。
湿热雍滞中焦,熏蒸肝胆,胆汁犯溢茵陈—清利湿热而退黄。
(君)栀子—清热燥湿,通利三焦,引湿热自小便而出。
(臣)大黄—泻热逐瘀,通大便,引湿热之邪自大便而出。
(佐)茵陈四逆治阴黄用法:茵陈先煎,大剂量八正散清热泻火,利水通淋湿热淋证尿频、急、痛,小便浑赤,甚或癃闭不通,或血淋,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湿热薀结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畅木通、滑石、车前子、瞿麦、扁蓄—利水通淋,清利湿热。
山栀、大黄—清热降火,山栀兼以通利三焦祛湿。
与小蓟饮子比大黄:泻下焦湿热灯芯—导热下行。
炙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三仁汤宣畅气机,清利湿热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邪在气分.湿重于热)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午后身热,舌白不渴。
湿热留连气分,湿重于热,湿阻气机杏仁—宣利肺气,气化则湿亦化。
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
薏苡仁—渗利湿热,兼可健脾。
滑石、通草、竹叶—甘寒淡渗,利湿清热。
半夏、厚朴—行气化湿,散结除痞。
祛湿剂
![祛湿剂](https://img.taocdn.com/s3/m/9a55e7c79ec3d5bbfd0a7454.png)
风湿热邪留滞经脉——肩背沉重,遍身肢节烦疼。利湿清热,疏风止痛。 方解:
羌 茵 活 陈 苓 泻 猪 泽 芩 参 风 黄 苦 防 升 麻 根 葛 白 术 术 参 归 母 苍 人 当 知 草 甘
配伍特点
发散风湿与利湿清热相配,表里同治; 苦燥渗利佐以补气养血,标本兼顾。
甘露消毒丹 A类 《医效秘传》 医效秘传》
主证分析: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 证 湿 热 湿热交蒸:发热,肢酸,倦怠; 并 湿阻气机:胸闷腹胀 重 湿热熏蒸肝胆:身目发黄 邪 热毒上壅:咽颐肿痛,口渴 在 湿热下注:小便短赤,泄泻、淋浊 气 舌脉:苔白或厚腻或干黄,脉濡数或滑数 分
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方解:滑茵黄 菖藿白 木连射薄贝 石陈苓 蒲香豆 通翘干荷母 寇 君 臣 佐
主证分析:湿热黄疸。 外邪入里化热 热不得外达 湿热交蒸 发黄 脾胃湿浊内阻 湿不得下泄
湿 热 交 蒸 ( 胆汁外溢 黄疸 发热,口渴欲饮,无汗或但头汗出 恶心呕吐,腹微满,大便不爽或秘 结,小便短赤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 熏蒸肝胆 郁热炽盛 阻滞气机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方解:茵 梔 大 陈 子 黄 君 臣 佐
第二十章 祛湿剂
定义: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 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 统称祛湿剂。
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 治湿之法,当结合部位、脏腑、兼挾等因 素; 湿邪最易阻滞气机,故多配伍理气之品。 祛湿剂多由芳化苦燥之品组成,易耗伤阴 津,故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虚,以及 孕妇应慎用。
藿香正气散
《太平惠民和剂句方》(A类) 太平惠民和剂句方》 主证分析: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 内伤 湿阻气机:胸膈满闷,脘腹疼痛; 湿滞 升降失常:恶心呕吐,肠鸣泄泻, 舌苔白腻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清热祛湿)——ニ妙散(《丹溪心法》)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清热祛湿)——ニ妙散(《丹溪心法》)](https://img.taocdn.com/s3/m/efb3aa42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6a.png)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清热祛湿)——ニ妙散(《丹溪心法》)一、组成黄柏炒、苍术米泔浸炒(各15克)。
二、用法上二味为末,沸汤,入姜汁调服。
二物皆有雄状之气(现代用法:为散剂,各等分,每服3~5克;或为丸剂,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三、歌括1.二妙散(附三妙丸)二妙散中苍柏兼,若云三妙牛膝添;痿痹足疾堪多服,湿热得消病自蠲2.四妙丸再加苡仁名四妙,渗湿健脾功更全。
四、功用清热燥湿。
五、主治湿热走注,筋骨疼痛,或湿热下注,两足痿软无力,或足膝红肿热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小便短黄,舌苔黄腻。
六、方解本方所治诸证,皆为湿热下注所致。
湿热注于筋骨,则筋骨疼痛,着于下肢,则见足膝灼热,红肿疼痛;湿热不攘,筋脉弛缓,则病痿证;若下注带脉、前阴,则带下浑浊味臭,或下部湿疮;小便短黄,舌苔黄腻,皆为湿热之象。
故治宜清热燥湿。
方中黄柏苦寒,寒以清热,苦以燥湿,且偏入下焦;苍术苦温,善能燥湿;二药相伍,合成清热燥湿之效,使热祛湿除,诸症自愈。
本方在临床治疗中,常根据病证的变化,适当加味用之,如治湿热痿证可加豨莶草、五加、皮鹿衔草等,以祛风湿强筋骨;湿热脚气,加薏苡仁、木瓜、槟榔等,以渗湿降浊;若湿热带下,色黄粘稠,可酌加芡实、樗根白皮、赤茯苓,以加强健脾渗湿止带之力;下部湿疮,可加龙胆草、薏苡仁、赤小豆以清湿热,解疮毒七、附方及方论1.三妙丸(《医学正传》):黄柏酒拌,略炒,四两(120)、苍术米水浸,焙干,六两(180克)、川牛膝去芦,二两(60克)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每服五、七十丸,空心姜、盐汤下。
功用: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下注。
两脚麻木,或如火烙之热。
2.四妙丸(录自《成方便读》):川黄柏、薏苡米各八两(各200克)、苍术、怀牛膝各四两(各120克),水泛小丸,每服6~9克,温开水送下。
功用:清热利湿。
主治:湿热下注。
两足麻痿肿痛等症。
三妙丸,即二妙丸加牛膝。
牛膝能祛风湿,补肝肾,且引药下行,故三妙丸专治下焦湿热的两脚麻木、麻痛、痿软无力。
祛湿剂
![祛湿剂](https://img.taocdn.com/s3/m/a6e80115866fb84ae45c8da5.png)
水一般分为阴水、阳水两类。我们祛湿剂里治水,都是往往以治阴水为主。特别在温化寒湿这一节里边。
这里平胃散的胃,实际上是整个消化系统的意思。消化系统脾胃要恢复平衡。平胃,说明不平,怎么不平呢?古人举例子,把脾胃比喻为土,土生万物,高的地方叫敦富,就是胃,低的地方叫卑贱,就是脾。现在平胃散是说它脾不平,不平是高了低了。实际上是脾低了,那相对胃高了。水往低处流,意思水湿,脾运化功能差了,水湿就容易困脾。所以平胃散的名称,实际上是用来提高脾的运化能力,来消除水湿,因为消除水湿有助于提高脾的运化能力。提高脾的运化能力又有助于消除水湿,这相互影响的。脾主运湿,湿气归脾,湿邪又能困脾,所以在平胃散里,以这个基础方,体现出除湿而运脾的相互结合。
甘草是使药,它可以补脾,也可以调和诸药,所以整个这个方药味不多,配伍很精当,精练,它成为一个燥湿运脾,治疗湿困脾胃的一张基础方。也就是对后世的很多方剂,运用这些基本结构。
运用
随证加减
脘腹胀满、舌苔厚腻。(湿邪阻滞的部位是中焦,湿阻气机以后,脘腹胀满,是平胃散证往往出现的。要了解它湿邪阻滞气机,脾不健运,湿邪阻滞,那舌苔上面的厚腻,反应出湿浊阻滞的特点。)
方解
君 苍朮
臣 厚朴
佐 陈皮
使 甘草 调和诸药
苍朮是君药,苍朮有较强的燥湿作用,能运脾燥湿,既能燥内湿,也有辛温发汗,祛除表湿的作用。厚朴为臣,它是苦温药,苦温可以燥湿,厚朴也带一定的芳香特点,也能化湿。君、臣相配合,苍朮厚朴结合,是燥湿运脾的一个常用组合。陈皮为佐药,擅于疏理气机,理气又化湿。
祛湿剂13首整理(分类、功用、主治、方歌)
![祛湿剂13首整理(分类、功用、主治、方歌)](https://img.taocdn.com/s3/m/b2ebf044e45c3b3567ec8b97.png)
祛湿剂13首整理(分类、功用、主治、方歌)祛湿剂1燥湿和胃2、清热祛湿3、利水渗湿4、温化水湿5、祛风胜湿注意事项:1苦温燥湿和淡渗利湿不要太过,以免伤阴2孕妇慎用3湿热结合,清热不留湿,燥湿不伤阴。
1、平胃散(燥湿和胃)燥湿运脾,行气和胃2、藿香正气散(燥湿和胃)解表化湿,理气和中1平胃散中朴陈皮,苍术合甘四味宜燥湿健脾又行气,调胃诸方此方推2藿香正气大腹皮,甘桔陈苓术朴俱夏曲白芷加姜枣,感冒寒湿并能除3、五苓散(利水渗湿)利水渗湿,温阳化气4、猪苓汤(利水渗湿)利水清热养阴5、防己黄芪汤(利水渗湿)益气固表,祛风利水3二苓术泽桂4二苓泽泻胶滑石,水热互结烦能除5身重脉浮汗恶风,七钱半术五甘通防己黄芪各一两,四片生姜一枣冲6、茵陈蒿汤(清热祛湿)清热利湿退黄7、三仁汤(清热祛湿)宣畅气机,清热利湿8、甘露消毒丹(清热祛湿)利湿化浊,清热解毒9、八正散(清热祛湿)清热泻火,利水通淋6茵陈蒿汤治黄疸,枙子大黄二药掺金钱楂曲蔻白术,茯苓丹参陈皮添7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白通滑竹伦面色淡黄胸里闷,湿温身重法堪遵8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黄疸湿温研末尝9八正木通与车前,萹蓄大黄滑石联草梢瞿麦加枙子,煎加灯草痛淋蠲10、苓桂术甘汤(温化水湿)健脾渗湿,温化痰饮11、真武汤(温化水湿)温阳利水12、实脾饮(温化水湿)温阳健脾,行气利水10苓桂术甘汤,健脾利膀胱饮逆冲胸膛,胸满眩晕尝11温阳利水真武汤,茯苓术芍附生姜少阴腹痛有水气,悸眩瞤惕保安康12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草果附姜兼厚朴,虚寒阴水效堪夸13、独活寄生汤(祛风胜湿)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13独活寄生艽防辛,芎归地芍桂苓均杜仲牛膝人参草,顽风冷痹屈能伸。
祛湿剂
![祛湿剂](https://img.taocdn.com/s3/m/cdbf8423dd36a32d73758107.png)
石淋通片
附方: 附方: 胆石通胶囊:主要成分茵陈、黄芩
、广金钱草、大黄、溪黄草、柴胡 、枳壳等,具有清热、疏肝、活血 的功效,现代研究有消炎、利胆、 排石等作用,用于胆石症、胆囊炎 等的治疗。
藿香正气丸
药物组成: 一、药物组成:藿香、大腹皮、
紫苏、陈皮、茯苓、半夏曲、白术 、厚朴、白芷、桔梗、炙甘草等。 剂型: 二 、 剂型 : 丸剂、散剂、水剂、 口服液、片剂等。 来源: 三、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金钱草冲剂
现代药理作用: 五、现代药理作用:
有抑制结石形成、排石、镇痛、抑菌等 作用,动物实验表明金钱草能明显降低 实验性高草酸尿症大鼠肾组织中草酸和 钙含量,减少乙二醇诱导的草酸钙结晶 在肾中的形成、沉积,从而显著抑制大 鼠草酸钙肾石形成。
金钱草冲剂
六、临床应用:
尿路结石、尿路感染、结石引起的肾绞 痛、胆囊结石、肾炎浮肿等。
石淋通片
现代药理作用: 五、现代药理作用:
临床和动物实验表明该方具有抗炎、利 尿、利胆、增强平滑肌规律性收缩、防 治大鼠实验性肾结石等作用。
六、临床应用:
尿路结石、尿路感染、肾盂肾炎、胆囊 炎、解雷公藤中毒等。
石淋通片
七、用法、用量: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5-10片,一日3次。
八、使用注意: 使用注意:
补阴剂
补阴剂
六、临床注意事项:
1、需紧密联系脏腑,辨证施治; 2、多配伍理气之品,以求气化则 湿化; 3、对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 孕妇等应慎用。
金钱草冲剂
药物组成: 一、药物组成:金钱草、车前
草、石苇等。 剂型: 二、剂型:冲剂。 来源: 三、来源:研究方。
祛湿剂
![祛湿剂](https://img.taocdn.com/s3/m/74fa5222ed630b1c59eeb524.png)
1壮骨伸筋胶囊【药物组成】淫羊藿熟地黄鹿衔草骨碎补(炙)肉苁蓉鸡血藤红参狗骨茯苓威灵仙葛根豨莶草延胡索(醋制)山楂洋金花【功能主治】补益肝肾,强筋壮骨,活络止痛。
主治肝肾两虚,寒湿阻络所致的肩背疼痛,麻木,患处活动受限。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属肝肾两虚,寒湿阻络者。
2妇科分清片【药物组成】木通滑石石苇海金沙当归地黄白芍川芎黄连栀子甘草【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养血通淋。
用于湿热下注膀胱之尿频涩痛,小便短赤浑浊,苔黄腻,脉滑数。
【临床应用】适用于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泌尿系结石,急性肾炎及肾盂肾炎等证属湿热下注膀胱者。
3利胆排石片(颗粒)【药物组成】金钱草茵陈黄芩木香郁金大黄槟榔枳实(麸炒)芒硝(精制)厚朴(姜制)【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利胆排石。
用于肝胆湿热证。
症见胁肋及脘腹疼痛,按之痛剧,伴发热寒战,身热头痛,呕吐不食,口苦口干,大便不通,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
【临床应用】适用于胆道结石,胆道感染,胆囊炎等证属肝胆湿热者。
此外可帮助手术或体外碎石后残余结石的排出及胆石病人术前的辅助治疗及术后恢复,预防胆囊切除综合征。
4茵栀黄注射液(口服液)【药物组成】茵陈栀子金银花黄芩【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利胆退黄。
用于湿热郁蒸肝胆之黄疸。
症见一身面目悉黄,胸胁胀痛。
恶心呕吐,厌油腻食物,周身乏力,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临床应用】本制剂是治疗肝炎的有效药物,适用于重症肝炎,急慢性黄疸型肝炎,肝炎综合症,高胆红素血症。
此外,可用于新生儿abo型溶血性黄疸属湿热郁蒸肝胆者。
5风湿骨痛丸(胶囊)【药物组成】制川乌制草乌麻黄红花木瓜乌梅甘草【功能主治】祛风湿,通经络。
主治风寒湿邪滞留筋骨而致肢体关节疼痛等痹症。
【临床应用】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节性红斑等证属风寒湿邪滞留筋骨者。
6木瓜丸(片)【药物组成】木瓜川芎白芷威灵仙狗脊牛膝鸡血藤海风藤人参川乌草乌当归【功能主治】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中医药学知识(二)之祛湿剂
![中医药学知识(二)之祛湿剂](https://img.taocdn.com/s3/m/847578b7284ac850ad0242cd.png)
中医药学知识(二)之祛湿剂来源:智阅网今天我们就来熟悉一下祛湿剂的主要内容。
一、清利消肿剂肾炎四味片【功能】清热利尿,补气健脾。
【主治】湿热内蕴兼气虚所致的水肿,症见浮肿、腰痛、乏力、小便不利;慢性肾炎见上述证候者。
肾炎康复片【功能】益气养阴,健脾补肾,清解余毒。
【主治】气阴两虚,脾肾不足,水湿内停所致的体虚浮肿、症见神疲乏力、腰膝酸软、面目四肢浮肿、头晕耳鸣;慢性肾炎、蛋白尿、血尿见上述证候者。
二、利尿通淋剂八正合剂【功能】清热,利尿,通淋。
【主治】湿热下注所致的淋证,症见小便短赤、淋沥涩痛、口燥咽干等。
癃闭舒胶囊【功能】益肾活血,清热通淋。
【主治】肾气不足、湿热瘀阻所致的癃闭,症见腰膝酸软、尿频、尿急、尿痛、尿线细,伴小腹拘急疼痛;前列腺增生症见上述证候者。
三金片(颗粒、胶囊)【功能】清热解毒,利湿通淋,益肾。
【主治】下焦湿热所致的热淋,症见小便短赤、淋沥涩痛、尿急频数;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路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排石颗粒【功能】清热利水,通淋排石。
【主治】下焦湿热所致的石淋,症见腰腹疼痛、排尿不畅或伴有血尿;泌尿系统结石见上述证候者。
癃清片(胶囊)【功能】清热解毒,凉血通淋。
【主治】下焦湿热所致的热淋,症见尿频、尿急、尿痛、腰痛、小腹坠胀。
亦用于慢性前列腺炎之湿热蕴结兼瘀血证,症见小便频急,尿后余沥不尽,尿道灼热,会阴少腹腰骶部疼痛或不适等。
三、清肝利胆剂茵栀黄□服液【功能】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主治】肝胆湿热所致的黄疸,症见面目悉黄、胸胁胀痛、恶心呕吐、小便黄赤;急、慢性肝炎见上述证候者。
茵陈五苓丸【功能】清湿热,利小便。
【主治】肝胆湿热、脾肺郁结所致的黄疸,症见身目发黄、脘腹胀满、小便不利。
消炎利胆片(胶囊、颗粒)【功能】清热,祛湿,利胆。
【主治】肝胆湿热所致的胁痛、口苦;急性胆囊炎、胆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四、清热燥湿止泻剂香连丸(片)【功能】清热化湿,行气止痛。
【主治】大肠湿热所致的痢疾,症见大便脓血、里急后重、发热腹痛;肠炎、细菌性痢疾见上述证候者。
方剂学——祛湿剂(一)
![方剂学——祛湿剂(一)](https://img.taocdn.com/s3/m/37f9dfd24a7302768e9939e8.png)
方剂学——祛湿剂(一)1、平胃散的功用是A、燥湿运脾,和中益气B、燥湿运脾,行气和胃C、行气化湿,和胃止呕D、化湿和胃,理气健脾E、疏肝和胃,益气健脾2、由滑石、黄芩、茵陈、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连翘、白蔻仁、薄荷、射干组成的方剂是A、平胃散B、三仁汤C、茵陈蒿汤D、藿香正气散E、甘露消毒丹3、茵陈蒿汤的组成药物是A、栀子、茵陈、黄柏B、茵陈、炮姜、附子C、茵陈、滑石、黄芩D、茵陈、麦芽、川楝子E、栀子、茵陈、大黄4、当归拈痛汤的功用是A、清热养阴,和血止痛B、健脾利水,祛风止痛C、散寒除湿,和血止痛D、利湿清热,疏风止痛E、温阳健脾,和血止痛5、下列各项中,除哪项外均属八正散的组成药物A、大黄、炙甘草B、瞿麦、萹蓄C、木通、栀子仁D、茯苓、猪苓E、滑石、车前子答案与解析1、【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平胃散的功用是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2、【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甘露消毒丹组成为滑石十五两,黄芩十两,茵陈十一两,石菖蒲六两,川贝母木通各五两,藿香连翘,白蔻仁,薄荷,射干各四两。
方歌: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湿温时疫是主方。
3、【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茵陈蒿汤的组成药物是茵陈、栀子、大黄。
4、【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当归拈痛汤的功用是利湿清热,疏风止痛。
主治湿热相搏,外受风邪证。
5、【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八正散的药物组成为车前子、瞿麦、篇蓄、滑石、山栀子仁、炙甘草、木通、大黄各一斤,灯心适量。
祛湿剂细目一概述1.祛湿剂的适用范围祛湿剂主要适用于湿病。
湿证分外湿证与内湿证。
外湿证是湿邪外袭所引起的病证,以肢体沉重、头胀身困、筋脉不利等为主;内湿证是湿邪从内生所引起的病证,以腹胀腹泻、恶心呕吐、水肿淋浊、黄疸、痿痹等为主。
2.祛湿剂的应用注意事项(1)应辨清病变寒热,夹寒者宜温,夹热者宜清。
(2)辨清病变虚实,实证当以渗利,虚者当以温化。
(3)祛湿药多伤津,所以辨治应当兼顾阴津。
祛湿剂(1)
![祛湿剂(1)](https://img.taocdn.com/s3/m/92f8d7c6f18583d0486459a3.png)
实用文档
佐:石菖蒲 白豆蔻
·甘露消毒
丹·
芳化中焦之湿,使气化湿亦化。
藿香—芳香化湿,辟秽和中。
❖ 配伍要点:本分在选择药物方面顾护三焦,亦含有宣 上、畅中、导下的治疗原则,在应用除湿药方面,辛 开肺气于上,是启上闸以开水源;芳香化湿于中,是 理脾湿以复脾运;淡渗利湿于下,是通调水道以祛湿 浊。
实用文档
半夏曲 燥湿和胃止呕, 厚朴 行气化湿除满。
·藿香正气 散·
实用文档
·藿香正气 散·
佐:陈皮 — 理气化湿,和中止呕。 大腹皮 — 行气除满,利湿。 桔梗 — 宣肺宽胸利膈; 白术、茯苓 — 健脾祛湿。 生姜、大枣 — 调和脾胃,止呕。
使:炙甘草 — 调和药性。
实用文档
❖ 配伍要点:本方组方特点有二: 一是表里双解,既有辛温解表药以发散风寒,
实用文档
·三仁汤·
4、现代应用: · 肠伤寒、肾盂肾炎、布氏杆菌病以及关节炎等 属湿重于热者,可用本方治疗。
5、现代研究:
· 本方具有调节胃肠功能、解热、抗炎、抗病原微生 物、利尿等作用。
6、病例分析:
实用文档
茵陈蒿汤
《伤寒论》
实用文档
【组成】
茵陈六两 栀子十四枚擘 大黄二两
【用法】
实用文档
·茵陈蒿汤·
【病机】湿遏热伏,升降逆乱。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实用文档
【方解】 君:黄连—清热燥湿,厚肠止泻。 厚朴—行气化湿,消痞除闷。
·连朴饮·
· 连、朴相配,苦降辛开,使气行湿 化,湿去热清,升降复常。
臣:芦根—清热除烦止呕; 菖蒲—芳香化浊; 半夏—燥湿和胃降逆。
· 夏、蒲相配,化湿和中,降逆止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使用注意:
1、药多辛燥或渗泄,易于伤阴,故阴亏,体虚、 孕妇应慎用。
2、常配伍理气药,使“气化湿亦化”。 3、要注意病因及涉及的脏腑灵活运用。
精品课件
平胃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精品课件
【组成】
·平胃 散·
苍术 去粗皮,米泔浸二日,五斤
厚朴 去粗皮,姜汁制,炒香,三斤二两
陈皮 去白,三斤二两
精品课件
❖ 内湿: ①湿困脾胃证:脘腹胀满、疼痛,食少呕吐,泄泻。 ②湿热郁结证:湿温病、黄疸、泄泻、湿热淋浊。 ③寒湿内阻证:痰饮、水肿、痹证、脚气。 ④水湿内停证:蓄水、水肿、癃闭、淋浊、泄泻。
精品课件
二、分类、适应证及代表方。 1、化湿和胃— 芳香化湿,辟秽化浊 — 适用于中焦湿浊内阻证。 — 代表方:平胃散、藿香正气散
使:炒甘草—和中,调药。
❖ 配伍要点:本方以化苦燥药配伍行气药,以“苦 辛芳香温燥”为特点,其中苦降辛开能消胀除满, 芳香化浊能醒脾和胃,温中燥湿能健脾助运。
精品课件
【运用】
1、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之基本方。 名医论方
·平胃 散·
2、辨证要点: · 脘腹胀满,食少体倦,苔白腻而厚。
3、本方亦主治:(属湿滞脾胃之证) · 呕吐恶心,嗳气吞酸; · 肢体沉重,怠惰嗜卧; · 常多自利;
寒,又有苦温化湿药和行气药燥湿理气和中。 二是扶正祛邪,既疏散表寒,芳化湿浊以
祛邪;又健脾补中以扶正,使祛邪不伤正,扶 正以助祛邪。
精品课件
【运用】
·藿香正气 散·
1、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病证的重要方剂。 名医论方
2、辨证要点:
· 恶寒发热,霍乱吐泻,脘腹胀痛,舌苔白腻。 3、临证加减:
· 表邪偏重,寒热无汗者,可加香薷; · 气滞脘腹胀痛甚者,可加木香、元胡; · 湿重舌苔厚腻者,白术易苍术; · 舌苔兼黄者,加黄连、栀子、银花。
甘草 炒,三十两
【用法】
苍
术
精品课件
【主治】湿滞脾胃证。
·平胃 散·
湿困脾胃
阻滞气机:脘腹胀满,食少 胃气上逆:呕吐恶心 湿性重滞:肢体倦怠,嗜卧 湿邪下注:常多自利或便溏 湿盛之象:苔白腻,脉缓
【病机】湿浊困阻脾胃,运化失常, 气机阻滞,胃失和降。
【治法】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精品课件
【方解】
·平胃 散·
杏仁 五钱 白通草 二钱 竹叶 二钱 生薏仁 六钱
·三仁 汤·
飞滑石 六钱 白蔻仁 二钱 厚朴 二钱 半夏 五钱
【用法】
精品课件
·三仁 汤·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湿重于热之湿温病)。
湿热阻遏气分 三焦气机不利
湿邪阻遏,卫阳郁闭:头痛恶寒, 身重疼痛;
湿阻气机,湿困脾胃:胸闷不饥; 湿遏热伏:午后身热(身热不扬); 湿邪为患:口不渴,面色淡黄,舌白,
7、衍化方: · 不换金正气散 · 柴平汤
8、病例分析:
精品课件
·平胃 散·
藿香正气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精品课件
【组成】
·藿香正气 散·
藿香 去土,三两
白芷 一两
紫苏 一两
茯苓 去皮,一两
半夏曲 二两
白术 二两
厚朴 去粗皮,姜汁炙,二两
苦桔梗 二两
甘草 炙,二两半
【用法】
精品课件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2、清热祛湿— 清热利湿,或清热燥湿 — 适用于湿热诸证。 — 代表方:茵陈蒿汤、三仁汤
精品课件
3、利水渗湿— 通利小便,渗湿消肿 — 适用于水肿、淋浊、癃闭等。 — 代表方:五苓散、猪苓汤
4、温化水湿— 适用于痰饮、水肿等。 — 代表方:真武汤、实脾散
5、祛风胜湿—适用于风湿在表证、痹证。 — 代表方:独活寄生汤
21世纪课方剂学教研室
精品课件
一、概念: 组成:以祛湿药为主。 作用:化湿利水,通淋泄浊。 治证:水湿病证。
精品课件
水湿病分类: ❖ 外湿: ①湿邪客于肌表(表证):头胀重痛,肢体沉重,恶寒发
热,脉濡。(解表剂) ②风湿痹证: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 ③湿温初起证。
精品课件
4、现代应用:
·藿香正气 散·
急性胃肠炎、肠伤寒、肾盂肾炎、胃肠型感冒
属湿滞脾胃,外感风寒者,可用本方治疗。也可用
于水土服者。
5、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解痉、促进胃肠蠕动、镇吐、镇痛、抗菌、
抗过敏等作用。 6、类方比较:平胃散—藿香正气散 7、病例分析:
精品课件
三仁汤
《温病条辨》
精品课件
【组成】
君:苍术 — 芳化辛苦温燥,尤善燥湿运脾。
臣:厚朴 — 行气化湿,消胀除满。
苍术配厚朴:苍术为燥湿健脾之 要药,厚朴行气化湿,助苍术以加强 健脾燥湿之力。
精品课件
·平胃 散·
佐:陈皮 — 理气和胃,芳香醒脾。 生姜、大枣 — 调和脾胃以促运化。
· 厚朴配陈皮:相须为用,加强下气降 逆,消胀除满之功。
半夏曲 燥湿和胃止呕,
厚朴
行气化湿除满。
精品课件
·藿香正气 散·
佐:陈皮 — 理气化湿,和中止呕。 大腹皮 — 行气除满,利湿。 桔梗 — 宣肺宽胸利膈; 白术、茯苓 — 健脾祛湿。 生姜、大枣 — 调和脾胃,止呕。
使:炙甘草 — 调和药性。
精品课件
❖ 配伍要点:本方组方特点有二: 一是表里双解,既有辛温解表药以发散风
精品课件
4、临证加减: · 兼食滞者加神曲、麦芽; · 兼便秘者,加枳实、槟榔; · 寒湿者,加干姜、肉桂; · 湿热者,加黄连、黄芩。
·平胃 散·
5、现代应用: 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消化不良、
胃肠神经官能症等证属湿滞脾胃者。
精品课件
6、现代研究: · 健胃、助消化,调节胃肠运动; · 解痉,镇痛,抗胃溃疡; · 抗细菌、真菌,抗病毒。
·藿香正气 散·
湿滞于中
风寒外束,卫阳被郁:恶寒发热,头痛。 升降失常:霍乱吐泻,脘腹疼痛,胸膈满闷。 湿浊之象:舌苔白腻。
【病机】湿滞内阻,复感风寒—外寒内湿。 【治法】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精品课件
【方解】 君:藿香 — 辛温散寒,解表化湿; — 芳香化湿,和胃止呕。
·藿香正气 散·
臣:白芷 辛散风寒以助君解表, 紫苏 芳化湿浊,和中止呕。
脉弦细而濡。
【病机】湿热阻滞三焦气机,湿遏热伏,湿重热轻。 【治法】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 “三禁”:禁“汗”、“下”、“润”。
精品课件
【方解】
·三仁 汤·
君:杏仁 — 宣利上焦肺气,气化则湿化; 白蔻仁 — 芳香化湿,行气调中; 生薏仁 — 甘淡,渗利下焦湿热。
三仁合用,能宣上、畅中、渗下而 具清利湿热,宣畅三焦气机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