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韩愈《与李翱书》原文及翻译
韩愈《与李翱书》原文及翻译
韩愈《与李翱书》原文及翻译韩愈使至,辱足下书,欢愧来并,不容于心。
嗟乎!子之言意皆是也。
仆虽巧说,何能逃其责耶?然皆子之爱我多,重我厚,不酌时人待我之情,而以子之待我之意,使我望于时人也。
仆之家本穷空,重遇攻劫,衣服无所得,养生之具无所有,家累仅三十口,携此将安所归托乎?舍之入京,不可也,挈之而行,不可也,足下将安以为我谋哉?此一事耳,足下谓我入京城,有所益乎?仆之有子,犹有不知者,时人能知我哉?持仆所守,驱而使奔走伺候公卿间,开口论议,其安能有以合乎?仆在京城八九年,无所取资,日求于人以度时月,当时行之不觉也,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
今年加长矣,复驱之使就其故地,是亦难矣。
所贵乎京师者,不以明天子在上,贤公卿在下,布衣韦带之士谈道义者多乎?以仆遑遑于其中,能上闻而下达乎?其知我者固少,知而相爱不相忌者又加少。
内无所资,外无所从,终安所为乎?嗟乎!子之责我诚是也,爱我诚多也,今天下之人,有如子者乎?自尧舜以来,士有不遇者乎?无也?子独安能使我洁清不洿,而处其所可乐哉?非不愿为子之所云者,力不足,势不便故也。
仆于此岂以为大相知乎?累累随行,役役逐队,饥而食,饱而嬉者也。
其所以止而不去者,以其心诚有爱于仆也。
然所爱于我者少,不知我者犹多,吾岂乐于此乎哉?将亦有所病而求息于此也。
嗟乎!子诚爱我矣,子之所责于我者诚是矣,然恐子有时不暇责我而悲我,不暇悲我而自责且自悲也。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难耳。
孔子称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彼人者,有圣者为之依归,而又有箪食瓢饮足以不死,其不忧而乐也,岂不易哉!若仆无所依归,无箪食,无瓢饮,无所取资,则饿而死,其不亦难乎?子之闻我言亦悲矣。
嗟乎,子亦慎其所之哉!离违久,乍还侍左右,当日欢喜,故专使驰此,候足下意,并以自解。
愈再拜。
注】[1]与李翱书:本文写于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时李翱在长安,韩愈在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府任节度推官。
李翱传言文言文翻译
李翱,字习之,唐元和中人也。
翱少孤,家贫,好学不倦。
年二十,举进士,累迁秘书省正字、集贤殿修撰。
翱博学多识,尤精于《春秋》之学,尝谓人曰:“吾学《春秋》,非求显名于世,盖欲求道耳。
”时人咸服其言,称之曰“书生”。
翱性刚直,不苟同于众。
尝与同舍生论《春秋》事,辩论之际,翱据理力争,终不肯屈。
同舍生怒,遂与翱绝交。
翱亦不屑,遂不复与论。
时人遂以翱之刚直,比之古人。
翱尝游于洛,遇一老叟,自言能言人前世。
翱不信,老叟曰:“子不信吾言,吾试言之。
子前世为某地一秀才,因误杀一农夫,遂为鬼。
吾今能使之再生,子信否?”翱心动,遂从老叟学。
老叟授以秘术,翱尽得其传。
后翱果验前言,心甚敬之。
翱居洛,尝夜读《易经》,忽见一书生从门外来,自称李生,与翱同窗之友。
生曰:“吾来久矣,不得一见,故夜至此。
”翱惊问之故,生曰:“吾有急事,欲求子一策。
”翱问:“何策?”生曰:“吾家贫,无以自给,欲求子一文,以济其困。
”翱曰:“吾亦贫,安能助子?”生曰:“子能助我,吾将报之以大恩。
”翱思良久,遂解衣囊中银两,以赠生。
生受之,辞而去。
翱居洛数年,一日,忽有老叟至,自称能知未来。
翱不信,叟曰:“子不信吾言,吾试言之。
子将不久于人世,宜速为之计。
”翱惊问:“何故?”叟曰:“吾观子之相,子寿不过五十。
”翱大惧,遂求助于叟。
叟曰:“子若欲延寿,当斋戒百日,吾授子以养生之道。
”翱从之,斋戒百日,果然延寿。
翱居洛既久,忽一日,有书生至,自称与翱有旧。
翱问其名,生曰:“吾李生也。
”翱大惊,问:“子何故至此?”生曰:“吾来报恩也。
”翱问:“何恩?”生曰:“吾昔日求子一文,子以银两助我,吾至今感之不忘。
”翱曰:“子之恩,吾岂敢忘?”生曰:“子若不忘,当以子之名义,为吾求一官。
”翱许之,遂为生谋得一官。
翱居洛十余年,一日,有老叟至,自称能言人前世。
翱问:“子能言吾前世否?”叟曰:“子前世为官,因贪赃枉法,遂为鬼。
吾今能使之再生,子信否?”翱不信,叟曰:“子不信,吾试言之。
韩愈《与于襄阳书》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与于襄阳书唐·韩愈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谨奉书尚书阁下。
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
士之能垂休光、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进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后焉。
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
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须也。
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
岂上之人无可援、下之人无可推欤?何其相须之殷而相遇之疏也?其故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上之人负其位不肯顾其下。
故高材多戚戚之穷,盛位无赫赫之光。
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
未尝干之,不可谓上无其人;未尝求之,不可谓下无其人。
愈之诵此言久矣,未尝敢以闻于人。
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抑未闻后进之士,有遇知于左右、获礼于门下者,岂求之而未得邪?将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邪?何其宜闻而久不闻也?愈虽不才,其自处不敢后于恒人,阁下将求之而未得欤?古人有言:“请自隗始。
”愈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
如曰:“吾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
虽遇其人,未暇礼焉。
”则非愈之所敢知也。
世之龊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
则信乎命之穷也!谨献旧所为文一十八首,如赐览观,亦足知其志之所存。
愈恐惧再拜。
注释贞元十八年春,韩愈为四门博士。
国子,即国子监,唐代最高学府,下分七馆: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律、书、算。
四门博士,即四门馆教授。
将仕郎,官阶,唐属从九品。
守,任的意思。
负:仗侍。
休光:盛美的光辉,光华。
后进之士:后通显的人。
为之后焉:做他们的歌颂者。
虽盛而不传:即使成就卓越却不会流传。
是二人:这两种人。
相须:相待。
这里是互相依赖的意思。
援:攀援。
推:推举。
殷多、盛。
这里引申作密切解。
相遇:互相遇合。
负:仗恃。
谄:讨好。
顾:照顾关怀。
戚戚:忧虑的样子。
赫赫:威显的样子。
干之:求他。
干,干谒。
闻于人:听说。
⒁侧闻:从旁边听说,表示谦恭。
韩愈旧唐书文言文翻译
韩愈旧唐书文言文翻译韩愈旧唐书文言文翻译《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原名《唐书》,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
如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韩愈旧唐书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韩愈旧唐书文言文翻译1韩愈旧唐书文言文韩愈,字退之,昌黎人。
父仲卿,无名位。
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
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
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
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
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
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
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
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
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
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
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
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
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
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
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
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参考译文】韩愈,字退之,昌黎人。
韩愈《与李翱书》原文
韩愈《与李翱书》原文原文:使至,辱足下书,欢愧来并,不容于心。
嗟乎!子之言意皆是也。
仆虽巧说,何能逃其责耶?然皆子之爱我多,重我厚,不酌时人待我之情,而以子之待我之意,使我望于时人也。
仆之家本穷空,重遇攻劫,衣服无所得,养生之具无所有,家累仅三十口,携此将安所归托乎?舍之入京,不可也,挈之而行,不可也,足下将安以为我谋哉?此一事耳,足下谓我入京城,有所益乎?仆之有子,犹有不知者,时人能知我哉?持仆所守,驱而使奔走伺候公卿间,开口论议,其安能有以合乎?仆在京城八九年,无所取资,日求于人以度时月,当时行之不觉也,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
今年加长矣,复驱之使就其故地,是亦难矣。
所贵乎京师者,不以明天子在上,贤公卿在下,布衣韦带之士谈道义者多乎?以仆遑遑于其中,能上闻而下达乎?其知我者固少,知而相爱不相忌者又加少。
内无所资,外无所从,终安所为乎?嗟乎!子之责我诚是也,爱我诚多也,今天下之人,有如子者乎?自尧舜以来,士有不遇者乎?无也?子独安能使我洁清不洿,而处其所可乐哉?非不愿为子之所云者,力不足,势不便故也。
仆于此岂以为大相知乎?累累随行,役役逐队,饥而食,饱而嬉者也。
其所以止而不去者,以其心诚有爱于仆也。
然所爱于我者少,不知我者犹多,吾岂乐于此乎哉?将亦有所病而求息于此也。
嗟乎!子诚爱我矣,子之所责于我者诚是矣,然恐子有时不暇责我而悲我,不暇悲我而自责且自悲也。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难耳。
孔子称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彼人者,有圣者为之依归,而又有箪食瓢饮足以不死,其不忧而乐也,岂不易哉!若仆无所依归,无箪食,无瓢饮,无所取资,则饿而死,其不亦难乎?子之闻我言亦悲矣。
嗟乎,子亦慎其所之哉!离违久,乍还侍左右,当日欢喜,故专使驰此,候足下意,并以自解。
愈再拜。
注】[1]与李翱书:。
与李翱书原文及翻译
与李翱书原文及翻译
(实用版)
目录
1.介绍李翱及其著作《与李翱书》
2.分析《与李翱书》的主要内容及观点
3.对《与李翱书》的评价及影响
正文
李翱,字景先,唐代著名文学家。
他的著作《与李翱书》是一篇脍炙人口的骈文,堪称古代散文的佳作。
这篇文章结构严谨,论述清晰,展现了李翱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写作风格。
下面我们将对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观点以及评价和影响进行详细的分析。
《与李翱书》主要讲述了李翱对于文学的见解和主张。
在这篇文章中,李翱提倡“文以载道”,主张文学应当具备教化作用,通过文字传达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观。
他认为,一个优秀的作家应该具备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这样才能创作出有益于社会的作品。
此外,李翱还强调了文学创作中“情”与“理”的关系,认为作品应当以情感人,同时又要符合道理。
这种观点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翱在文章中还对当时的文学现象进行了批判。
他指出当时文坛盛行的华丽文风和空洞内容,呼吁作家们应当关注现实生活,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为时代发声。
这种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文学精神,为唐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与李翱书》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首先,这篇文章体现了唐代骈文的高度成就,为后世研究唐代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其次,李翱的文学主张对唐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古文运动奠定了基础。
最后,《与李翱书》中所蕴含的现实主义文学精神,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总之,《与李翱书》是一篇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的散文名篇。
读李翱文_欧阳修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
读李翱文_欧阳修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读李翱文_欧阳修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读李翱文宋代欧阳修予始读翱《复性书》三篇,曰:此《中庸》之义疏尔。
智者诚其性,当读《中庸》;愚者虽读此不晓也,不作可焉。
又读《与韩侍郎荐贤书》,以谓翱特穷时愤世无荐己者,故丁宁如此;使其得志,亦未必。
以韩为秦汉间好侠行义之一豪俊,亦善论人者也。
最后读《幽怀赋》,然后置书而叹,叹已复读,不自休。
恨,翱不生于今,不得与之交;又恨予不得生翱时,与翱上下其论也删。
凡昔翱一时人,有道而能文者,莫若韩愈。
愈尝有赋矣,不过羡二鸟之光荣,叹一饱之无时尔。
此其心使光荣而饱,则不复云矣。
若翱独不然,其赋曰:“众嚣嚣而杂处兮,成叹老而嗟卑;视予心之不然兮,虑行道之犹非。
”又怪神尧以一旅取天下,后世子孙不能以天下取河北,以为忧必。
呜呼!使当时君子皆易其叹老嗟卑之心为翱所忧之心,则唐之天下岂有乱与亡哉?然翱幸不生今时,见今之事,则其忧又甚矣。
奈何今之人不忧也?余行天下,见人多矣,脱有一人能如翱忧者,又皆贱远,与翱无异;其余光荣而饱者,一闻忧世之言,不以为狂人,则以为病痴子,不怒则笑之矣。
呜呼,在位而不肯自忧,又禁他人使皆不得忧,可叹也夫!景祐三年十月十七日,欧阳修书。
译文我开始读李翱的三篇《复性书》时,心里想:这不过是给《中庸》作的注释。
聪明人理解“性”的含义,不读《复性书》也知道应当使“性”恢复到中庸,愚笨的人即使读了《复性书》,也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复性书》不作也可以。
又读他的《与韩侍郎荐贤书》,认为李翱只是时运不通而愤恨社会上没有推荐自己的人,因此反复述说求贤之事;假如他能得志。
也未必这样。
然而他把韩愈比做秦汉间好侠行义的一位豪杰之士,也算是善论人了。
我最后读了下《幽怀赋》,然后放下书卷赞叹,赞叹后又读,不能停下来。
遗憾的是李翱不生于今世,不能与他交往。
又可惜自己没有出生在中唐,不能与他共同反复商讨他所提出的问题。
以往与李翱同一时代的所有人,行仁义之道而善于作的没有谁赶得上韩愈。
韩愈答李翊书原文及翻译
韩愈答李翊书原文及翻译韩愈答李翊书原文及翻译原文:六月二十六日,愈白。
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
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
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子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抑又有难者。
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
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
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
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
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
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
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
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气,水也;言,浮物也。
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
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
君子则不然。
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
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
吾诚乐而悲之。
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
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
愈白。
译文:六月二十六日,韩愈禀告。
李翊足下:你的来信文辞很好,而且请教问题的态度多么谦虚恭敬。
《韩愈》原文及翻译
《韩愈》原文及翻译《韩愈》原文及翻译李贺字长吉,唐诸王孙也。
父瑨肃,边上从事。
贺年七岁,以长短之歌名动京师。
时韩愈与皇甫湜贤贺所业,奇之而未知其人。
因相谓曰:若是古人,吾曹不知者。
若是今人,岂有不知之理。
会有以瑨肃行止言者,二公因连骑造门,请其子。
既而总角荷衣而出。
二公不之信,因面试一篇。
贺承命欣然,操觚染翰,旁若无人。
仍目曰《高轩过》。
曰:华裙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
马蹄隐隐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殿前作赋声磨空。
笔补造化天无功,元精耿耿贯当中。
庞眉书客感愁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负天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二公大惊,遂以所乘马,命联镳而还所居,亲为束发。
年未弱冠,丁内艰。
他日举进士,或谤贺不避家讳,文公时著辨讳一篇。
不幸未状室而终。
(出《摭言》)【译文】李贺字长吉,是唐室王孙。
他的父亲叫李瑨肃,在边上任从事。
李贺七岁时,就以能作长短句名声轰动京师。
当时在文坛上已负盛名的韩愈与湜赞赏李贺写的诗篇,十分惊奇但不知到这个人。
互相说:这个写一手好诗的人若是古人,我们不知道就罢了,若是同时代的人,我们怎能不知道呢。
在文友们聚会时,有人将李贺的父亲李瑨肃的简单概况告诉了他们。
于是,韩愈与皇甫湜相约结伴骑马前去登门造访,请李瑨肃将李贺唤出来让他们看看。
不一会儿,从内室走出一位扎着两个爪髻披着衣裳的少年。
韩愈和皇甫湜不相信眼前这个孩子就是名动京师的诗人,请李贺当场作篇诗给他们看看。
李贺欣然尊命,拿起写诗的木板,在墨池中醮好墨笔,旁若无人地挥笔疾书起来。
诗题叫《高轩过》,内容是这样的':华裙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
马蹄隐隐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展前作赋声磨空。
笔补造化天无功,元精耿耿贯当中。
庞眉书客感愁逢,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负天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韩愈与皇甫湜看罢大惊,于是他们将来时骑的马的嚼子连在一起,携李贺返回,亲手为他束发。
《韩愈答李翊书》(韩愈)全文翻译注释赏析
《韩愈答李翊书》(韩愈)全文翻译注释赏析韩愈答李翊书韩愈系列:唐宋八大家文选韩愈答李翊书【原文】六月二十六日,愈白1。
李生足下2: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
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3,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
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4?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5,加其膏而希其光。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6。
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7。
抑又有难者。
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
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8,戛戛乎其难哉9!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
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
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十。
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
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
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
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气,水也;言,浮物也。
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
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耶?用与舍属诸人。
君子则不然。
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
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
吾诚乐而悲之。
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
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
《旧唐书·李翱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旧唐书·李翱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旧唐书·李翱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旧唐书·李翱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旧唐书·李翱传》原文及翻译旧唐书原文:李翱,字习之,贞元十四年登进士第,授校书郎。
元和初,转国子博士、史馆修撰。
十四年,太常丞王泾上疏请去太廟朔望上食,诏百官议。
议者以《开元礼》,太庙每岁礿、祠、蒸、尝、腊,凡五享。
天宝末,玄宗令尚食每月朔望具常馔,令宫闱令上食于太庙,后遂为常。
由是朔望不视朝,比之大祠。
翱奏议曰:臣等以为《贞观》、《开元礼》并无太庙上食之文,以礼断情,罢之可也。
至若陵寝上食,采《国语》、《礼记》日祭、月祭之词,因秦、汉之制,修而存之,以广孝道可也。
如此,则经义可据,故事不遗。
大礼既明,永息异论,可以继二帝三王,而为万代法。
与其渎礼越古,贵因循而惮改作,犹天地之相远也。
”知礼者是之,事竟不行。
翱性刚急,执政虽重其学,而恶其激讦,故久次不迁。
翱以史官记事不实,奏状曰:臣谬得秉笔史馆,以记注为职。
夫劝善惩恶,正言直笔,纪圣朝功德,述忠贤事业,载奸臣丑行,以传无穷者,史官之任也。
今之作行状者多是其门生故吏莫不虚加仁义礼智妄言忠肃惠。
和此不唯其处心不实,苟欲虚美于受恩之地耳。
故为文则失《六经》之古风,纪事则非史迁之实录。
臣今请作行状者,但指事实,直载事功。
假如作《魏徵传》,但记其谏诤之辞,足以为正直;若考功视行状,不依此者不得受。
依此,则考功下太常,牒史馆,然后定谥。
伏乞以臣此奏下考功。
”从之。
翱自负辞艺,以为合知制诰,以久未如志,郁郁不乐。
因入中书谒宰相,面数李逢吉之过失。
逢吉不之校。
翱心不自安,乃请告。
满百日,有司准例停官,逢吉奏授庐州刺史。
太和初,入朝为谏议大夫,寻以本官知制诰。
初,谏议大夫柏耆将使沧州军前宣谕,翱尝赞成此行。
柏耆寻以擅入沧州得罪,翱坐谬举,左授少府少监。
俄出为郑州刺史。
韩愈传文言文挖空翻译
愈幼聪颖,好学不倦。
年十五,游京师,得见李翱、杜牧等名士,遂心向往之。
及长,举进士,登第后,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等职。
愈性好直言,不畏权贵,屡遭贬谪。
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愈以监察御史身份,上疏言事,极论时弊,直指权贵,时人称为“直言极谏”。
宪宗闻而嘉之,擢为右庶子。
愈既仕,益务求直言,不避权要,时人称为“韩直臣”。
愈文才横溢,善为文章,尤工于诗。
其文多论政事,言辞激切,颇有战国纵横家之风。
诗亦清新脱俗,意境深远。
尝作《进学解》一篇,自谓:“吾闻之,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吾虽不才,愿效此舟,逆流而上,以期有成。
”此言深得时人赞赏。
愈尝游历四方,广交朋友,访求贤士。
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愈游历江南,途经湖南,与柳宗元相遇,二人遂结为莫逆之交。
愈与宗元同游洞庭,作《洞庭晚秋》诗,传为佳话。
愈之文,对后世影响深远。
其文风峻洁,议论犀利,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愈尝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此言道出了文学创作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韩愈一生,以文会友,以言传道,虽屡遭挫折,终不改其志。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愈以刑部侍郎之职,参与平定藩镇之乱,功绩显著。
宪宗甚嘉之,擢为刑部尚书。
愈晚年,身体多病,然仍勤奋不息。
元和十四年(公元820年),愈病逝于长安,享年三十二岁。
宪宗闻之,为之辍朝三日,赠太子少傅,谥曰“文”。
韩愈之传,盖因其文才横溢,品行高洁,历尽艰辛,不改其志,故能名垂青史,为后世所敬仰。
今人读其传,犹能感受到其风骨之高,文章之妙,真可谓一代文宗也。
(注:以下为挖空翻译部分)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也。
生于唐德宗贞元五年(公元789年),卒于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20年)。
愈少孤,()母郑氏教之读书,刻苦自励,遂成一代文宗。
愈幼聪颖,()好学不倦。
年十五,游京师,()得见李翱、杜牧等名士,遂心向往之。
及长,()举进士,登第后,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等职。
愈性好直言,()不畏权贵,屡遭贬谪。
《与韩愈李翱张籍话别》译文
《与韩愈李翱张籍话别》译文与韩愈李翱张籍话别千百年来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伟大的文人墨客。
而在盛唐时期,韩愈、李翱、张籍三位文化名人可谓熠熠生辉。
但命运将他们歧途相逢,彼此也有话要说。
在这个译文中,我们将展示他们之间的告别对话。
漫天的云翳蔽住了明媚的阳光,仿佛预示着这段话别不会太平顺。
韩愈,气宇轩昂的文坛领袖,毅然与众不同;李翱,风华绝代的才子佳人之一,却难掩心中的苦楚;张籍,文思敏捷的学者,却被时代的洪流追赶。
韩愈忧心忡忡地开口:“吾友李翱,尔乃天才之士,实不该与黑暗为伍。
尔乃世间稀有的才情,怎能沉沦于二翦之间呢?朝廷之上,欺压百姓,时势所迫,尔既不能痛斥,岂不辜负了自己文人的责任?”李翱黯然神伤,口中喃喃自语:“韩愈,我心中困扰,你岂能理解。
我选择沉默,并非软弱,而是为了保全一腔热血。
世道艰辛,英名难立,我又何能一人扭转局面?当权者之下,保护自己才不至于败坏理想。
”张籍,虽然年少,却早慧过人。
他努力地想要维系这三位文人之间的友谊:“各位兄长,我以为在时局混乱的当下,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判断力。
韩愈大人之言虽有道理,但权谋政治乃是江湖相见,我们文人出身,若因此纷争,反而让心中的诗兴和文采埋没。
”韩愈眉头紧锁,但也不得不承认张籍的观点:“张籍言之有理,我们是文人,首要的责任是如何以文采和作品来抒发内心的感受,让天下人看到我们对社会的关切。
”李翱听后微微一笑,抚摸着胸前的笔盒:“吾友韩愈,你所言也非无道理。
或许,我也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
我曾立志以文化熏陶世人,如今却变得自保自全。
或许,该是时候重新点燃心中那团文学之火,让我心中的理想重新燃烧起来。
”最后,三位文人对望了片刻,彼此默然。
悠悠的离别之意弥漫在空气中,承载着他们对彼此的愿望和期待。
离别时刻的临别赋予他们对未来的希冀与祝福。
这段与韩愈李翱张籍的话别,所传达的不仅仅是三位文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更启示了我们应如何对待现实世界的种种困境。
在生活中,我们或许也会面临许多艰难的选择和挣扎。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韩愈《与于襄阳书》原文及翻译
韩愈《与于襄阳书》原文及翻译韩愈原文: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谨奉书尚书阁下。
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进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后焉。
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
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须也。
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
岂上之人无可援,下之人无可推欤?何其相须之殷而相遇之疏也?其故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上之人负其位不肯顾其下。
故高材多戚戚之穷,盛位无赫赫之光。
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
未尝干之,不可谓上无其人;未尝求之,不可谓下无其人。
愈之诵此言久矣,未尝敢以闻于人。
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
岂愈所谓其人哉?抑未闻后进之士,有遇知于左右,获礼于门下者,岂求之而未得邪?将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邪?何其宜闻而久不闻也?愈虽不材,其自处不敢后于恒人。
阁下将求之而未得欤?古人有言:“请自隗始②。
”愈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
如曰“吾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焉”,则非愈之所敢知也.世之龌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
则信乎命之穷也!谨献旧所为文一十八首,如赐览观,亦足知其志之所存。
愈恐惧再拜。
【注】①于襄阳,名頔(dí),字允元,深得唐德宗器重。
因做过襄州大都督,故称于襄阳。
②请自隗始:燕昭王欲招致天下贤才,问计于郭隗,郭隗回答:“王必欲致士,请自隗始!"译文: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恭敬地把信呈给尚书阁下.读书人能够享有大名声,显扬于当代,没有哪一个不是靠在天下有名望、地位显达的前辈替他引荐的。
读书人能够把他的美好德行流传下来,照耀后代的,也没有哪一个不是靠在天下有名望的后辈给他做继承人的.没有人给他引荐,即使有美好的才华也不会显扬;没有人作继承人,即使有很好的功业、德行也不会流传。
韩愈《与于襄阳书》原文及翻译
韩愈《与于襄阳书》原文及翻译韩愈《与于襄阳书》原文及翻译导语:韩愈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韩愈《与于襄阳书》原文及翻译。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谨奉书尚书阁下。
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
士之能垂休光、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进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后焉。
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
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须也。
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
岂上之人无可援,下之人无可推欤?何其相须之殷而相遇之疏也?其故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上之人负其位不肯顾其下。
故高材多戚戚之穷,盛位无赫赫之光。
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
未尝干之,不可谓上无其人;未尝求之,不可谓下无其人。
愈之诵此言久矣,未尝敢以闻于人。
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
岂愈所谓其人哉?抑未闻后进之士,有遇知于左右,获礼于门下者,岂求之而未得邪?将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邪?何其宜闻而久不闻也?愈虽不材,其自处不敢后于恒人。
阁下将求之而未得欤?古人有言:“请自隗始②。
”愈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
如曰“吾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焉”,则非愈之所敢知也。
世之龌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
则信乎命之穷也!谨献旧所为文一十八首,如赐览观,亦足知其志之所存。
愈恐惧再拜。
【注】①于襄阳,名頔(dí),字允元,深得唐德宗器重。
因做过襄州大都督,故称于襄阳。
②请自隗始:燕昭王欲招致天下贤才,问计于郭隗,郭隗回答:“王必欲致士,请自隗始!”译文: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恭敬地把信呈给尚书阁下。
读书人能够享有大名声,显扬于当代,没有哪一个不是靠在天下有名望、地位显达的前辈替他引荐的。
《送李翱》唐诗原文及注释
《送李翱》唐诗原文及注释【作品介绍】《送李翱》的作者是韩愈,被选入《全唐诗》的第339卷。
【原文】送李翱作者:唐·韩愈广州万里途,山重江逶迤。
行行何时到,谁能定归期。
揖我出门去,颜色异恒时。
虽云有追送,足迹绝自兹。
人生一世间,不自张与弛。
譬如浮江木,纵横岂自知。
宁怀别时苦,勿作别后思。
【注释】①李翱:李翱是中国唐代思想家,文学家。
他曾从韩愈学古文,协助韩愈推进古文运动,两人关系在师友之间。
李翱一生崇儒排佛,认为孔子是“圣人之大者也”(《李文公集·帝王所尚问》)。
主张人们的言行都应以儒家的'“中道”为标准。
李翱《来南录》说:元和三年十月,翱应辟为岭南节度使、广州刺史杨陵府,四年正月离东都赴广州,韩愈送至洛东。
②追:送。
全诗校:“一作迎。
”③张与弛:“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
弛而不张《礼记·杂记》:,文、武弗为佐送也。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这里指用与不用。
【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洛阳人,文学家,世有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之称。
三岁即孤,由嫂抚养成人,贞元进士。
曾官监察御史、阳山令、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吏部侍郎,卒赠礼部侍郎。
政治上既不赞成改革主张,又反对藩镇割据。
尊儒反佛,比较关心人民疾苦。
韩愈在文学上主张师承秦、汉散文传统,积极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观点。
《师说》、《进学解》等,皆为名篇。
韩诗力求创新,气势雄伟,有独特风格,对宋诗创作影响较大,延及清代。
有《昌黎先生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愈《与李翱书》原文及翻译
原文:
使至,辱足下书,欢愧来并,不容于心。
嗟乎!子之言意皆是也。
仆虽巧说,何能逃其责耶?然皆子之爱我多,重我厚,不酌时人待我之情,而以子之待我之意,使我望于时人也。
仆之家本穷空,重遇攻劫,衣服无所得,养生之具无所有,家累仅三十口,携此将安所归托乎?舍之入京,不可也,挈之而行,不可也,足下将安以为我谋哉?此一事耳,足下谓我入京城,有所益乎?仆之有子,犹有不知者,时人能知我哉?持仆所守,驱而使奔走伺候公卿间,开口论议,其安能有以合乎?仆在京城八九年,无所取资,日求于人以度时月,当时行之不觉也,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
今年加长矣,复驱之使就其故地,是亦难矣。
所贵乎京师者,不以明天子在上,贤公卿在下,布衣韦带之士谈道义者多乎?以仆遑遑于其中,能上闻而下达乎?其知我者固少,知而相爱不相忌者又加少。
内无所资,外无所从,终安所为乎?
嗟乎!子之责我诚是也,爱我诚多也,今天下之人,有如子者乎?自尧舜以来,士有不遇者乎?无也?子独安能使我洁清不洿,而处其所可乐哉?非不愿为子之所云者,力不足,势不便故也。
仆于此岂以为大相知乎?累累随行,役役逐队,饥而食,饱而嬉者也。
其所以止而不去者,以其心诚有爱于仆也。
然所爱于我者少,不知我者犹多,吾岂乐于此乎哉?将亦有所病而求息于此也。
嗟乎!子诚爱我矣,子之所责于我者诚是矣,然恐子有时不暇责我而悲我,不暇悲我而自责且自悲也。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难耳。
孔子称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彼人者,有圣者为之依归,而又有箪食瓢饮足以不死,其不忧而乐也,岂不易哉!若仆无所依归,无箪食,无瓢饮,无所取资,则饿而死,其不亦难乎?子之闻我言亦悲矣。
嗟乎,子亦慎其所之哉!离违久,乍还侍左右,当日欢喜,故专使驰此,候足下意,并以自解。
愈再拜。
【注】[1]与李翱书:本文写于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时李翱在长安,韩愈在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府任节度推官。
李翱,中唐著名的古文家、哲学家。
从韩愈学古文,实则处师友之间。
译文:
信使到了(我处),您不嫌弃我给我写信,高兴和惭愧同时涌上来,心里都容不下了。
啊!您的话都很对。
我虽然善于辩解,怎么能够逃避责任呢?这都是你赏识我,关心我,我不考虑现在人们对待我的态度,只凭你对我的情义,就使我寄希望于入世(为官)。
我家里本来很贫穷,又遭遇了劫难,衣服也得不到,生活用品也没有,家里仅三十口人,带着他们把他们安置在哪儿呢?舍弃他们进入京城,不可以,带着他们一起去,也不行,您将如何替我谋划呢?这是一件事,您认为我进入京城,有什么好处吗?我有儿子,其中还有不认识我的,现在的人能了解我吗?保持着我的信仰操守,让我辅佐公卿,在大臣之间之间奔走,提供建议,能有跟我看法一致的吗?我在京城八九年,没有挣钱的地方,每天求人来生活,当时没有注意到,今天想起来,就像痛刚好了的人回想当初疼痛的时候,不知道如何面对自己。
如今年龄又长了,再让我去老地方干这些事,也很让我为难。
京师被人看重的,不是上有贤明的天子,下有贤明的大臣,光是谈论道义的普通读书人就有多少吗?我在其中匆匆忙忙,能够使社会上层下层的人知道我吗?了解我的人本来就少,了解我并赏识我
却不嫉妒我的人更少。
我本身没有什么资质,外部也没有什么靠山,究竟能做什么呢?
唉!您责怪我的话很对,很关爱我,如今天下的人,有像您这样的吗?从尧舜以来,读书人有怀才不遇的吗?没有吗?您偏偏就能使我的品德保持清洁不被玷污,并生活在快乐中吗?并不是我不愿意做你说的那些事,是因为我的力量不够,形势不方便。
我在这里难道是因为有人(指韩愈现在投靠的人)是我的知己吗?其实他是跟在别人后面做事,盲目的追求潮流,饿了就吃饭,饱了就游戏。
我之所以留在这里没有离开,是因为他诚心诚意的关爱我。
但是关心我的少,不了解我的地方更多,我难道在这个地方很高兴吗?也是有所担心才暂时安定在这里。
唉!您是很关心我,您责备我的话确实很对,但是恐怕您有时候没空责备我却为我悲伤,没空为我悲哀却自责、自悲。
靠近它就能够理解,但是实际去做就很难了。
孔子称赞颜回说:“吃一碗干饭、喝一瓢白水,别人忍受不了这种贫苦生活的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心中的快乐。
”人,如果能依靠圣贤的人,并能有一碗饭吃一瓢水喝足以活下去,他不感到忧愁却很快乐,岂不是很容易!如果我没有依靠,没有饭吃,没有水喝,没有挣钱的地方,就会饿死,这也不难呀?您听了我的话也感到悲伤。
啊,你也要小心谨慎这些道理!我们分别得太久,如果还能回到您的身边侍奉您,我会非常高兴,所以专门派人骑马到这里,等候您的回信,并通过这些自我开导。
韩愈再拜(书信用语,表谦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