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考纲解读地壳运动规律教学案

合集下载

2022年(旧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4地壳运动规律

2022年(旧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4地壳运动规律

专题四地壳运动规律构建网络整体认知考点一巧学内力作用与地貌,落实“地理实践力”[考情报告]板块运动、地质构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及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高考的主要命题点。

常以重大工程建设、地质事件、典型地貌景观图为背景,侧重考查地质构造图的判读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侧重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

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2019·江苏高考)下图为某次地质野外考察时拍摄的照片。

照片中界面M之上的“甲”是一水平岩层,界面M之下的“乙”是一向斜,“丙”是地表沟谷,N是岩层层面。

读图回答(1)~(2)题。

(1)界面M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N的是()A.沉积物变化B.古气候变化C.古环境变化D.构造运动变化(2)该区域()A.甲抬升前持续接受沉积B.乙形成时代晚于甲岩层C.乙形成后经历长期侵蚀D.丙是背斜受侵蚀的结果思维流程尝试作答(1)D(2)C1.地质构造类试题的解题思路2.落实地理实践力,掌握地质剖面图类试题解题技巧(1)确定岩层及其新老关系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示地区存在哪些岩层及其新老关系,也可以通过岩层之间的关系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

一般岩层平行分布,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若为背斜(如图三乙处)则两翼新中间老;若为向斜(如图三丁处)则两翼老中间新;若有侵入岩体(如图二),侵入岩体要比被侵入的岩层新。

(2)判断地质构造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图内的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图示是向斜(如图一M 处)还是背斜;结合岩层的断裂和移动特点判断出断层构造(如图三丙处)。

(3)判断地表起伏状况及地貌类型图一河流发育在背斜,M处的地形为向斜山,该处地形特征是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图三甲处有石灰岩分布,结合地表形态可知,该地有喀斯特地貌分布,图三乙处为背斜山,丁处为向斜山。

(4)判断岩层的特定情况①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有侵蚀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第一章:地球的内部结构1.1 地壳的概念:介绍地壳的定义、组成和特点1.2 地幔的概念:介绍地幔的定义、组成和特点1.3 地核的概念:介绍地核的定义、组成和特点1.4 地球内部结构的探究:介绍地球内部结构的探究方法,如地震波的传播等第二章:地壳的运动2.1 板块构造学说:介绍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板块2.2 地壳运动的形式:介绍地壳运动的类型,如断裂、挤压、俯冲等2.3 地壳运动的原因:介绍地壳运动的原因,如地球内部的热力学作用等2.4 地壳运动的影响:介绍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和构造的影响,如山脉的形成等第三章:地壳的变化3.1 地壳的隆升与下沉:介绍地壳隆升和下沉的原因及对地形的影响3.2 地壳的褶皱与断层:介绍地壳褶皱和断层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对地表的影响3.3 地壳的火山与地震:介绍火山和地震的成因、特点及对人类的影响3.4 地壳的岩浆活动:介绍岩浆的来源、类型及岩浆活动对地壳的影响第四章:地壳的侵蚀与沉积4.1 侵蚀作用:介绍侵蚀作用的类型、过程及对地形的影响4.2 沉积作用:介绍沉积作用的类型、过程及对地层的形成的影响4.3 沉积岩的形成:介绍沉积岩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分类4.4 地质时期与地层划分:介绍地质时期的划分方法、地层的特征及地层划分的依据第五章:地壳运动与人类活动5.1 地壳运动与地质灾害:介绍地壳运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5.2 地壳运动与工程建设:介绍地壳运动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及应对措施5.3 地壳运动与资源开发:介绍地壳运动对资源分布的影响及资源开发利用5.4 地壳运动与环境保护:介绍地壳运动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及应对策略第六章:地球的板块构造6.1 板块的定义与特性:介绍板块的概念、类型及其运动特点6.2 板块边界:介绍板块边界的类型,如生长边界、消亡边界等6.3 板块构造与地理现象:探讨板块构造学说如何解释地理现象,如山脉、地震等6.4 板块构造与演化:介绍板块构造学说在地球演化过程中的作用与意义第七章:地壳运动的力量7.1 地球内部的动力学:探讨地球内部的动力学原理,如地球自转、地球内部的热对流等7.2 地壳运动的力学:介绍地壳运动的力学原理,如地球板块的受力分析7.3 地壳运动的驱动机制:探讨地壳运动的驱动机制,如地幔对流、地球物理过程等7.4 地壳运动的影响因素:分析影响地壳运动的各种因素,如地球的旋转、地形等第八章:地壳运动的测量与监测8.1 地壳运动测量方法:介绍地壳运动测量方法,如全球定位系统(GPS)、地面测距等8.2 地壳运动监测技术:介绍地壳运动监测技术,如地震监测、地壳变形监测等8.3 地壳运动数据的应用:探讨地壳运动数据在地质研究、灾害预警等方面的应用8.4 地壳运动与地球科学研究:介绍地壳运动在地地球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第九章:地壳运动与地貌形成9.1 地壳运动与山脉形成:探讨地壳运动如何影响山脉的形成,如挤压、拉伸等过程9.2 地壳运动与海岸线变化:介绍地壳运动如何影响海岸线的变化,如海平面上升、地壳下沉等9.3 地壳运动与高原、盆地形成:探讨地壳运动如何影响高原、盆地的形成,如地壳隆升、下沉等9.4 地壳运动与地震烈度区:分析地壳运动如何影响地震烈度区,如断层活动、地质构造等第十章:地壳运动的教育与普及10.1 地壳运动的教育意义:探讨地壳运动教育对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性10.2 地壳运动的教育资源:介绍地壳运动教育资源,如科普书籍、网络资源等10.3 地壳运动的教育活动:介绍地壳运动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如实地考察、实验教学等10.4 地壳运动教育的挑战与展望:分析地壳运动教育面临的挑战,如资源不足、认知误区等,并展望未来发展。

专题四:地壳的运动规律(学案)-202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四:地壳的运动规律(学案)-202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地壳的运动规律【学习目标】1.结合资料,学生能够判断出地质构造类型或地貌类型,进而分析出其形成的主要构造运动,描述出形成过程,提升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

2.学生会运用内外力的原理分析常见地表形态的成因,提升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

3.学生能说明主要的地质灾害及其成因并解决相应问题,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4.学生能说明地形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提升要素综合能力。

【知识体系构建】【基础巩固-查漏补缺】1.地质作用、地质构造、构造地貌的区别?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引起岩层永久性的变形或变位称为地质构造;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2.地壳运动的含义?地壳运动也称为构造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按照构造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是指地壳或者岩石圈块体大致平行于地球表面的运动,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或断裂带,垂直运动是指地壳或者岩石圈块体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上升或下降运动,它使地面发生大规模的隆升或下沉,这两种运动往往是相互伴生的。

3.地质作用的分类,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对比(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岩石圈学案P6左)4.举例说明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地貌(岩石圈学案P6)5.地质构造图的判读(岩石圈学案P6)(1)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2)判断常见的地质构造(褶皱——背斜与向斜、断层——地垒与地堑)(3)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方法(判断图中地理事物形成过程)6.板块运动与地貌:能判断出板块边界类型;在世界地图上,能画出板块边界,用板块理论解释安第斯山脉、马里亚纳海沟等的成因;地中海、红海、大西洋面积变化的原因;西藏和冰岛多地热的原因。

一轮学案6第3页右面7.构造地貌:(1)背斜、向斜的判断方法(2)说明背斜山、向斜谷、背斜谷、向斜山的形成过程(3)断层形成的地貌,并能举例一轮学案6第6页8.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1)找油、气资源的在哪?原因(2)找煤矿在哪?原因(3)找地下水的位置?原因(4)采石场位置?原因(5)建隧道的位置?原因(6)水库等大型工程建设为什么避开断层?一轮学案6第7页9.外力作用包括?外力作用的表现包括?(学案P7左)风化和侵蚀的区别?(学案P7右)堆积作用的沉积顺序?冰川堆积作用颗粒物沉积顺序?(学案P7右下)10.冲积扇形成过程,地貌特点?三角洲形成过程,地貌特点?(学案P8左)11.河流上中下游河谷形态和主要外力作用?(学案P8右上)12.河漫滩、江心洲形成位置?形成过程?(学案P8右)13.河流阶地形成原因?(学案P8右)宽浅河谷的位置和形成原因?(学案P8右下)曲流、牛轭湖的位置和形成原因?(学案P9左下)14.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条件?(学案P10左下)喀斯特地貌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学案P10右下)15.风成地貌的成因?(气候条件、物质基础、动力条件)(学案P11右上)16.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学案P11右)地形对交通运输方式及线路选择的影响?(学案P11右)17.四种类型的地震的成因?(学案P4左侧表格)18.滑坡、泥石流的成因及防治措施?(学案P4右)【基础题练习】某中学开展研学活动,在浙江江郎山风景区观察丹霞地貌景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壳的概念,知道地壳的组成和特点。

2. 让学生理解地壳运动的概念,知道地壳运动的形式和原因。

3. 让学生了解地壳变化的表现,知道地壳变化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4.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地壳的概念和组成2. 地壳运动的形式和原因3. 地壳变化的表现4. 地壳运动和变化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壳的概念、地壳运动的类型、地壳变化的表现。

2. 教学难点:地壳运动的原因、地壳变化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壳运动和变化的原因和表现。

2. 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壳运动和变化的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2. 教学新课:讲解地壳的概念、组成和特点,介绍地壳运动的形式和原因,展示地壳变化的表现。

3. 实例分析:分析地壳运动和变化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如地震、火山喷发、山脉的形成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讨论地壳运动和变化的原因和表现,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6.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实例,分析地壳运动和变化的原因和表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地壳的概念、组成和特点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地壳运动的形式、原因和地壳变化的表现的理解程度。

3. 评价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地壳运动和变化在其他行星上的表现,如火星、金星等。

2. 探讨地壳运动和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

八、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地壳运动和变化的图片、视频等。

2. 教学挂图:地壳结构、地壳运动类型等。

3. 实例资料:地震、火山喷发、山脉形成等。

中图版地理必修一地壳的运动教案

中图版地理必修一地壳的运动教案

中图版地理必修一地壳的运动教案【考纲及课标要求】考纲:①地壳物质循环。

②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课标:①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历程。

②连合实例,剖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课标解读:①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布局。

②根据本地条件,举行地质、地貌、水文等野外查看。

【考点剖析】本节是地质学的基础知识,概括起来主要有三部分内容:地壳的环境、地壳的运动和地壳的演变。

地壳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壳运动反应了地球运动并直接关联看大气热力变化、大气的运动以及地球上水循环运动等,因此本节内容和火线章节是密切相关的,同时也为后面的生物、泥土、自然带,自然资源和能源,以及人类和环境等章节打下一定基础。

本节名词概念比较多,但比较具体,关联实际广,抽象的地理原理比较少,易于理解,难度不大。

温习中要注意概念所反应出的地理事物之间的关联与区别。

比方,地质作用与地质布局、矿物、矿产和矿床;地壳和壳石圈等。

本节内容实践性很强,温习时要多关联实际,多查看实物,多比拟示意图形,进步明白自然环境的能力。

比方,对褶皱、断层等地质布局的明白,以及对地壳形态变化的明白等,都需要更有意识。

地壳运动的类型:根据地壳运动的性质和偏向,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类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运动偏向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偏向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的偏向运动,即上升或下降运动运动性质使岩层产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或张裂成海洋,使岩层表现为隆起或拗陷,从而引起阵势的高低流动和海陆变迁3.地质布局: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称为地质布局。

地质布局是研究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法的依据。

常见的两种基本布局类型--褶皱和断层。

(1)褶皱:成因水平岩层受地壳水平运动产生的水平挤压力产生弯曲叫褶曲,一系列褶曲叫褶皱基本形态背斜①岩层形态: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②岩层新老干系: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③地形表现:一般环境下成为山岭,但不少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常被腐蚀成谷地基本形态向斜①岩层形态: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②岩层新老干系:一般是岩层较新,两面岩层较老③地形表现:一般成为谷地,但不少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稳固,不易被腐蚀,反而成为山岭(2)断层:成因受地壳运动产生的强盛压力或张力,岩层产生断裂错开基本形态地垒①岩层形态及特点: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双方岩块相对下降,上升的岩块称地垒②地形表现:相对上升的岩块常形成状山地,如我国的泰山、庐山地堑①岩层形态及特点: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双方岩块相对上升,相对下降的岩块称地堑②地形表现: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狭长的凹下地带,如东非大裂谷,我国渭河谷地和汾河谷地等。

地理必修一中图版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设计

地理必修一中图版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设计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根据学生讨论情况,设计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a.解释地壳运动和变化的概念。
b.画出板块构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各板块的特征。
c.分析地壳运动监测数据,判断某一地区地壳运动趋势。
d.举例说明地壳运动和变化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2.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地理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中图版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地壳的概念,掌握地壳的运动方式和变化特征,了解地壳运动对地形地貌、地震、火山等地理现象的影响。
2.学会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理现象,如大陆漂移、山脉形成、地震分布等。
3.掌握地壳运动监测方法,了解我国地壳运动监测现状和主要监测手段。
(二)教学设想
1.设想一: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地壳运动的奥秘。通过设置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地壳运动和变化的原因、影响等方面内容。
2.设想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GIS、遥感技术等,直观展示地壳运动和变化的过程。通过动画、图像等形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的地壳运动理论。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a.地壳运动和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b.板块构造理论如何解释地理现象?
c.地壳运动监测方法有哪些?它们在实际应用中有何优缺点?
d.地壳运动和变化对人类生活有哪些影响?
2.讨论要求:小组成员积极发言,记录讨论成果,为课堂汇报做好准备。
2.提出问题:地球表面为何会有高山、大海、峡谷等地貌?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地壳运动和变化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篇专题与热点专题一自然地理事物的特征规律原理第4讲地壳及其运动教学案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篇专题与热点专题一自然地理事物的特征规律原理第4讲地壳及其运动教学案

第 4 讲地壳及其运动网络建立高考透视1.地位。

本讲内容在近几年高考取观察频度较高,观察方式灵巧多变。

2.方法。

此后高考复习应重视以下两个方面:(1)以地质剖面图、景观图和统计图为载体,观察内外力作用及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2)以地形与人类生产活动关系为线索,观察地质结构判断、外力作用时空变化及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3.方向。

(1)“三大类岩石的转变、岩石圈物质的循环”是研究地质作用的基础。

以表示图的方式观察循环规律、过程原理是重要命题方向。

(2)“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地质结构种类、成因及实践意义,外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是重要考点,联合工程建设,以地质结构图为背景是重要命题方式。

重要考点1地壳物质循环、内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地壳物质循环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冷却凝结、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重生。

(1)地壳物质循环是从岩浆到各样岩石的形成,再到新岩浆的产生过程。

期间经过的地质作用主要有冷却凝结作用、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融重生作用等。

(2)一般以为,岩浆根源于上地幔中的软流层。

2.地质结构与结构地貌[2016 ·浙江高考] 以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月由①到③变老。

图中阶地(用T 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 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超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

此河段阶地主要因为地壳抬升形成。

据此达成(1) ~ (2)题。

(1) 对河谷处的地质结构种类和双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选项是()A.向斜东侧大 B .背斜东侧小C.向斜西侧大 D .背斜西侧小(2)矿产检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名贵金属矿产,但因为河水深不易开采。

图中所示地址可能找到这类名贵金属矿物的是( ) A.甲B.乙 C.丙 D.丁解题流程我的解答(1)C(2)B技法点拨地质结构图的判读方法与技巧地质结构图分为剖面图和平面图,在判读时先要分清是平面图仍是剖面图,而后再依据以下步骤进行判断剖析:观察角度 1 地形剖面图和地质结构的判读[2015 ·浙江高考] 以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月由老练新,达成 (1) ~ (2) 题。

了解地球地壳的运动及其产生的地形变化教案

了解地球地壳的运动及其产生的地形变化教案

了解地球地壳的运动及其产生的地形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地壳的基本概念,知道地壳的构成和特点。

2. 让学生理解地壳运动的概念,知道地壳运动的原因和类型。

3. 让学生了解地壳运动产生的地形变化,能够识别和解释各种地形变化现象。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二、教学重点1. 地球地壳的构成和特点2. 地壳运动的原因和类型3. 地壳运动产生的地形变化现象三、教学难点1. 地壳运动产生的地形变化的解释和理解2. 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地壳运动和地形变化的现象。

2.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地理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地壳运动和地形变化的知识。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讨地壳运动和地形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资料,包括图片、视频等。

2. 准备案例分析的地理实例,如地震、火山、山脉等。

3.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实践。

教案内容请稍等,我正在为您编辑中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地壳的模型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地壳的构成和特点。

2. 新课导入:介绍地壳运动的概念,解释地壳运动的原因和类型。

3. 案例分析:以具体的地理实例,如地震、火山、山脉等,展示地壳运动产生的地形变化现象。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地壳运动和地形变化的原因和影响,进行合作交流。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地壳运动和地形变化的理解和记忆。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教学和案例分析,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地壳运动和地形变化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和观点,提高了思考和实践能力。

通过课堂练习,巩固了学生对地壳运动和地形变化的理解和记忆。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教学效果。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1(五篇范例)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1(五篇范例)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1(五篇范例)第一篇: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1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一、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理解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成的相对应的地貌。

【能力目标】通过读图,学生能够判断地质构造的类型,并利用地质构造的特点指导生产实践;学生能够独立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能够应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近几年各地频发的自然灾害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地质作用的概念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判断方法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的指导作用2.教学难点读图判断地质构造的类型,区分褶皱和断层、背斜成山和向斜成谷。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法运用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问导学法。

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岩层中发现了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呢?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喜马拉雅山上海洋生物化石的发现,说明在许多万年之前,喜马拉雅山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使这个地区的海底抬升成为陆地,地表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学生活动:你还能举一些反映地壳运动或者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例子吗教师提问:那么,地壳为何会运动、地表形态为什么会不断的发生变化?运动和变化的力量来自哪里呢?从而引入地质作用的教学。

一、地质作用[探究活动1] 向学生展示各种类型的地表形态图片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地貌的成因。

概念地质作用: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火山喷发:内力作用黄土高原:风蚀和水蚀地震灾害:内力作用虎跳峡:水蚀,切割石钟乳:水的侵蚀沙丘:风蚀 [思考与讨论] 你知道刚才图片中的那些地表形态的直接成因吗?请将讨论后的结果写在黑板上。

了解地球地壳的运动及其产生的地形变化教案

了解地球地壳的运动及其产生的地形变化教案

了解地球地壳的运动及其产生的地形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地壳的概念及其在地球上的位置。

学生能描述地壳的运动方式及其对地形的影响。

学生能解释地球上的主要地形变化,如地震、火山、山脉等。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或地图,识别地壳运动产生的地形变化。

学生通过实验或模拟,了解地壳运动的过程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意识到地壳运动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壳的概念及其在地球上的位置。

地壳的运动方式及其对地形的影响。

地球上的主要地形变化及其成因。

2. 教学难点:地壳运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地形变化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地球仪、地图、PowerPoint课件、实验器材等。

2. 材料:地球仪、地图、实验器材等。

3. 环境:教室、实验室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地球的结构,引出地壳的概念。

利用地球仪展示地壳在地球上的位置和分布。

2. 讲解:讲解地壳的概念及其在地球上的位置。

讲解地壳的运动方式,如板块运动、地壳抬升等。

讲解地壳运动对地形的影响,如地震、火山、山脉等。

3. 实践: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或地图,识别地壳运动产生的地形变化。

学生通过实验或模拟,了解地壳运动的过程和影响。

4. 总结:学生总结地壳的概念及其在地球上的位置。

学生总结地壳的运动方式及其对地形的影响。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地壳的概念、运动方式及其对地形的影响。

2. 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地壳运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地震预警、地质勘探等。

3. 学生进行小研究,探究地壳运动对环境的影响,如山脉对气候的影响等。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方式了解学生对地壳概念、运动方式及其对地形影响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的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3. 小研究报告:评估学生对地壳运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对环境影响的了解。

2019年高考地理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04地壳运动规律教学案

2019年高考地理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04地壳运动规律教学案

专题04 地壳运动规律【2019年高考考纲解读】本讲在高考命题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从考查内容看,主要包括:内、外力作用以及地质构造,岩石圈物质循环和板块构造理论等。

从考查形式看,多以选择题形式呈现。

在复习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以地质构造图、地貌图、景观图为载体,考查内、外力作用,地质构造的动态变化及其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网络构建】【重点、难点剖析】一、地壳物质循环与板块运动1.地壳物质循环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2.板块构造理论二、内力作用与地貌1.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两种基本类型,其判断方法及相应关系如下:2. 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三、外力作用与地貌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与五种外力表现形式的共同作用密切相关,其中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的影响最为普遍和常见。

裸岩荒漠【特别提醒】1.河流平直,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半球左岸侵蚀,右岸堆积;河流弯曲,则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如下图:2.风向的判定3.河流流向判定四、地质剖面图的判读1.看图例、比例尺: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示地区出露哪些岩层及其新老关系;看比例尺可以知道其缩小的程度。

2.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图内的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图示是向斜还是背斜,地层有无缺失,各层是否含有化石;有无断层,断层部位在什么地方;有无侵入岩,是什么时代侵入的;地质构造与矿产分布有什么关系等。

(1)若地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如图)(2)若地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地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地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

(如图)(3)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高考考纲专题04 地壳运动规律(教学案)高考地理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

高考考纲专题04 地壳运动规律(教学案)高考地理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

2019年高考考纲解读本讲在高考命题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从考查内容看,主要包括:内、外力作用以及地质构造,岩石圈物质循环和板块构造理论等。

从考查形式看,多以选择题形式呈现。

在复习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以地质构造图、地貌图、景观图为载体,考查内、外力作用,地质构造的动态变化及其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网络构建】【重点、难点剖析】一、地壳物质循环与板块运动1.地壳物质循环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2.板块构造理论二、内力作用与地貌1.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两种基本类型,其判断方法及相应关系如下:2. 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三、外力作用与地貌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与五种外力表现形式的共同作用密切相关,其中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的影响最为普遍和常见。

裸岩荒漠【特别提醒】1.河流平直,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半球左岸侵蚀,右岸堆积;河流弯曲,则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如下图:2.风向的判定3.河流流向判定四、地质剖面图的判读1.看图例、比例尺: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示地区出露哪些岩层及其新老关系;看比例尺可以知道其缩小的程度。

2.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图内的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图示是向斜还是背斜,地层有无缺失,各层是否含有化石;有无断层,断层部位在什么地方;有无侵入岩,是什么时代侵入的;地质构造与矿产分布有什么关系等。

(1)若地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如图)(2)若地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地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地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

(如图)(3)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壳的概念及其组成。

2. 使学生掌握地壳运动的基本类型和特点。

3. 让学生了解地壳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其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地壳的概念及其组成2. 地壳运动的基本类型和特点3. 地壳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壳运动的基本类型和特点,地壳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地壳运动产生的原因及地壳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具体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壳运动和变化的实例。

2.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地壳运动的特点和影响。

3. 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地壳运动的兴趣。

2. 讲解地壳的概念及其组成:介绍地壳的定义,解释地壳的组成和结构。

3. 讲解地壳运动的基本类型和特点:讲解板块构造学说,介绍地壳运动的基本类型(如断裂、挤压、拉伸等)和特点。

4. 分析地壳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地壳运动对地形、气候、生物等方面的影响。

5.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分析地壳运动的特点和影响。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完成相关练习题。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地壳概念和组成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需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反馈意见,以改进教学方法。

2. 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讲解方式进行调整,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八、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地壳运动和变化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 地球仪:用于展示地壳运动和地形变化。

3. 参考书籍:提供地壳运动和变化的详细信息。

九、教学建议1.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提高课堂互动性。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4地壳的运动规律教学案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4地壳的运动规律教学案

专题04 地壳的运动规律本专题从考查形式上看,多数是以选择题为主,综合题多是描述地貌特征和分析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着重考查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因此,复习时应多结合一些现实中的案例进行分析,提高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能力。

高考考查方向预测:1.考查内容以内、外力作用与地貌、地质构造、河流地貌的发育及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等为考查重点。

2.以热点事件或地质景观图、示意图等为背景,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结合岩石的成因类型或有关示意图,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结合时事工程建设、能源问题,考查地质构造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结合实例考查河流地貌的发育及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网络构建】一、板块的划分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构成了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

(1)岩浆岩: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凝固而成,在地表以下形成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叫喷出岩,又称火山岩(如玄武岩)。

(2)沉积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积成岩作用形成,具有层理结构,一般含有化石。

如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以及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正常情况下,沉积岩层呈上新下老的关系,亦可根据所含化石确定时间先后顺序。

物质构成和化石还可以反映当时的沉积环境,如煤层说明以前是湿润的森林,石灰岩层说明以前是温暖的浅海环境,等等。

(3)变质岩:由其它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而成。

如石灰岩受热成为大理岩,页岩受挤压形成板岩。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形成,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地理地壳教案设计方案模板

地理地壳教案设计方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说出地壳运动的定义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 学生能够正确辨别背斜和向斜等地质构造形态。

- 学生能够通过读图分析,判别褶皱的基本形态,并利用地质构造规律指导生产实践。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 通过实地考察,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褶皱的基本形态。

- 地壳运动的定义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 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变化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复习地质作用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的关系。

- 展示喜马拉雅山脉、东非大裂谷等地质现象图片,激发学生对地壳运动的兴趣。

2. 新课讲授(1)地壳运动的概念- 讲解地壳运动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地壳运动的本质。

- 分析地壳运动的分类,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褶皱的基本形态- 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展示背斜和向斜的形态。

- 讲解背斜和向斜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3)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变化的关系-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变化的关系。

- 总结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 如何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2. 地壳运动对人类活动有何影响?-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4. 实地考察- 组织学生参观地质公园或矿山,实地观察地质构造现象。

-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质现象,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5.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质量等。

中学地理地壳的运动教案

中学地理地壳的运动教案

中学地理地壳的运动教案教案题目:中学地理地壳的运动教学目标:1. 理解地壳运动的概念,包括板块构造理论以及地震和火山活动。

2. 了解地壳运动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3.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壳运动的现象和原理。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发展科学思维和地理思维。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或黑板和粉笔2. 地壳构造模型3. 视频或图片资料关于地震和火山活动4. 学生实验材料,如地震模拟器和火山模型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使用地球仪或世界地图,让学生定位并标注一些著名的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区,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进行简要解释。

二、概念讲解(15分钟)1. 地壳运动的定义和分类:横向运动(板块构造理论)、纵向运动(地震和火山活动)。

2. 板块构造理论:学生了解地球外部有多个大型板块组成,并具有相对运动的特点。

3. 地震活动:地震的定义、发生原因和影响。

4. 火山活动:火山的定义、火山喷发的原因和影响。

三、地壳运动的原理(15分钟)1.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壳板块相互碰撞、远离或滑动,导致地震和火山活动。

2. 地震原理解释:地震发生的原因是地壳板块之间的应变超过了其所能承受的极限。

3. 火山喷发原理解释:地球内部岩浆上升,堆积在地壳上形成火山,喷发是由于岩浆的气体和颗粒物质压力超过了地壳的承受能力。

四、案例分析(15分钟)给学生展示一些历史上重大的地震和火山喷发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地壳运动对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巨大影响,例如2004年印度洋地震海啸、1980年的圣海伦火山喷发等。

五、实验操作(15分钟)1. 地震模拟实验:使用地震模拟器,让学生模拟地震波传播和地壳震动,并观察影响。

2. 火山模型实验:使用火山模型,演示火山喷发过程和火山喷发物的特点。

六、总结归纳(10分钟)通过学生实验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总结地壳运动的原理和影响,并将其与概念和定义联系起来。

七、拓展阅读(5分钟)推荐一些地理相关的书籍或资料,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和研究地壳运动。

地理课教案理解地球的地壳运动

地理课教案理解地球的地壳运动

地理课教案理解地球的地壳运动地理课教案:理解地球的地壳运动一、引言地球的地壳运动是地质学的重要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深入了解地球的地壳运动的原因、类型以及对地貌的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所生活的地球。

二、地壳运动的定义与分类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岩石,地壳运动指的是地球表面岩层的变动和改变。

根据其产生的原因和特点,地壳运动可分为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两大类。

三、构造运动构造运动是指地球表面岩石在长时间内因地壳内部力量作用而发生的变动。

构造运动主要包括地壳的抬升、沉降和地壳的断裂。

1. 地壳的抬升与沉降地壳的抬升是指地壳某一地区岩石隆起形成山脉、高原等地貌的过程。

地壳的沉降是指地壳某一地区岩石下沉形成平原、盆地等地貌的过程。

通过地壳的抬升与沉降,地球表面的地形不断变化,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貌景观。

2. 地壳的断裂地壳的断裂是指地壳在地质作用下,由于产生巨大的应力而发生断裂的现象。

地壳断裂可以造成地震活动,并形成地震带。

地震的发生是因为地壳的断裂造成地壳内部能量的释放,产生地震波。

四、地震活动地震活动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指的是地球地壳内部能量释放所引起的地震现象。

地震活动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同时也是地球内部能量转移的表现。

1. 地震的产生与原因地震的产生是由于地球内部能量的积累过程中,由于地壳断裂造成地下岩石突然释放能量。

这种能量释放的过程就是地震。

2. 地震的测定与防御为了更好地了解地震的活动情况,科学家发明了地震仪器并建立了地震测定体系。

地震防御则是指为减少地震对人类生活和财产的破坏,采取各种措施来降低地震风险。

五、地壳运动对地貌的影响地壳运动对地貌的影响表现在地形变化、地震和火山活动等方面。

1. 地形变化地壳运动导致山脉、高原、平原和盆地等地貌的形成。

地壳抬升形成山脉和高原,地壳沉降形成平原和盆地。

2. 地震活动地震活动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对地球地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5讲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案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5讲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案

第5讲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一、内力作用与地壳运动1.地质作用(1)概念: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形态、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2)分类⎩⎪⎨⎪⎧内力作用:主要是由地球内能引起的外力作用:主要是由地球以外的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等引起的2.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1)岩浆活动:形成各种岩浆岩,伴随着地震和其他形式的地壳运动。

(2)地壳运动——主要表现形式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3)变质作用:原有岩石受内动力的影响,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变化,统称变质作用,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

(4)地震1.褶皱褶皱是岩石发生的连续性弯曲,其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具体区别如下表所示:断层是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层产生的破裂断开。

1.板块划分: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活动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分别为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2.板块运动与全球地貌生长边界板块运动:内部相对稳定,交界处比较活跃。

1.把握地质构造特点、准确判断构造类型(1)依据形态判断背斜与向斜: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利用此方法判断时,要把缺失岩层补画完整(如下图中乙处)。

(2)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背斜与向斜。

在岩层弯曲不明显的地质构造图中,在水平方向上显示出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的是背斜;而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的是向斜(如下图中A所示为背斜,B所示为向斜)。

(3)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体是否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

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则不是断层而仅为断裂(地质学上将这类断裂称为节理)。

2.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1)利用地质构造找水——向斜槽部、断层处。

史时期的沉积岩中形成)(3)利用地质构造确定工程建设——避开断层带、背斜建隧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4 地壳运动规律【2019年高考考纲解读】本讲在高考命题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从考查内容看,主要包括:内、外力作用以及地质构造,岩石圈物质循环和板块构造理论等。

从考查形式看,多以选择题形式呈现。

在复习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以地质构造图、地貌图、景观图为载体,考查内、外力作用,地质构造的动态变化及其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题型解读考纲1.地壳物质循环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3.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多以景观图、流程图、示意图的形式考查2.依托景观图、剖面图、区域图等,结合石油开采、工程建设等热点,考查地质作用、地貌成因及地质构造与人类活动的关系3.地质、地形对交通线路区位选择的影响;地形、河流对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网络构建】【重点、难点剖析】一、地壳物质循环与板块运动1.地壳物质循环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2.板块构造理论内容理论要点①岩石圈不是一块整体,而是被构造带(海岭、海沟)分割成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②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不停地运动③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图示解释与运用板块张裂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处于生长边界板块相撞①大陆与大洋板块相撞,形成海沟、岛弧或海岸山脉,如亚洲东部岛弧、北美洲西部的海岸山脉、马里亚纳海沟处于消亡边界②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处于消亡边界二、内力作用与地貌1.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两种基本类型,其判断方法及相应关系如下:地质构造褶皱断层背斜向斜判断方法形态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岩层的新老关系中心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中心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图示构造未侵蚀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大断层,常形成地貌地貌(内力作用) 或盆地(内力作用) 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

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发育成为山岭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形成侵蚀后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常被侵蚀成谷地(外力作用)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力作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外力作用)图示2. 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三、外力作用与地貌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与五种外力表现形式的共同作用密切相关,其中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的影响最为普遍和常见。

作用因素作用过程对地貌的影响流水作用侵蚀 冲刷河床,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坡面流水使坡面地表破碎总体来说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瀑布、峡谷是河流侵蚀作用的强烈表现;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就是流水侵蚀的结果 沉积在搬运过程中,由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物质便逐渐沉积起来山区河流在出山口形成山麓洪(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河流入海口形成三角洲风力作用侵蚀 在干旱地区,风扬起沙石,吹蚀地表;地表沙尘和碎屑被风力侵蚀搬走,形成大片的戈壁和裸岩荒漠形成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戈壁、裸岩荒漠堆积风在搬运途中,当风速减小或气流受阻,导致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沙漠外缘的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特别提醒】1.河流平直,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半球左岸侵蚀,右岸堆积;河流弯曲,则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如下图:2.风向的判定3.河流流向判定四、地质剖面图的判读1.看图例、比例尺: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示地区出露哪些岩层及其新老关系;看比例尺可以知道其缩小的程度。

2.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图内的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图示是向斜还是背斜,地层有无缺失,各层是否含有化石;有无断层,断层部位在什么地方;有无侵入岩,是什么时代侵入的;地质构造与矿产分布有什么关系等。

(1)若地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如图)(2)若地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地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地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

(如图)(3)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如图)(4)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形成的。

(如图)(5)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

(如图)3.分析图内的地形特征,有的地质平面图往往绘有等高线,可以据此分析山脉的延伸方向、分水岭所在、最高点、最低点、相对高差等。

若没有等高线,可以根据水系的分布来分析地形特点,一般河流总是从地势高处流向地势低处,根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出地势的高低起伏状态。

【题型示例】题型一、地壳物质循环与板块运动例1、(2018·北京文综)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图中( )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答案】C【变式探究】【2017全国卷Ⅱ】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图3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

据此完成9—11题。

图39.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A.坡度和缓B.岩石裸露C.河流、沟谷众多D.降水集中10.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①降水较少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③河流较长④风化物粒径较小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1.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A.海拔较高B.土层浅薄C.光照不足D.水源缺乏【答案】9.C 10.B 11.B【解析】【变式探究】(2016•北京卷)图3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

读图,回答第4题。

4.平顶海山A.为褶皱山B. 由沉积岩构成C. 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答案】D【解析】仔细读图,此山地是岩浆喷发而形成的火山,随岩石圈下降,山地顶部没入水下,受外力作用而慢慢形成平顶火山。

答案选D。

【变式探究】(2016•上海卷)(五)火山是地球奉献给人类的最伟大奇观之一。

9.2016年,日本九州南部的樱岛活火山频频喷发。

该火山形成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下列火山中,同样形成于消亡边界的是A.南美大陆西部圣何塞火山B.大西洋中脊上的冰岛海克拉火山C.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D.东非大裂谷中的乞力马扎罗火山10.樱岛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类似于A.黑色玄武岩B.灰色石灰岩C.褐色沉积砂岩D.肉红色花岗岩【答案】9、A 10、A【解析】【举一反三】(2015·上海卷)板块构造【变式探究】(2014·海南地理)某年3月P地(位置见下图)发生强烈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导致附近某核电站核物质泄漏。

泄漏到海洋的核物质主要通过洋流扩散。

据此完成第8题。

8.P地位于(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挤压带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带C.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D.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答案】A【解析】P地位于日本沿海,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划分板块,P地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处,所以A正确。

【变式探究】(2014·上海地理)不同大陆板块的碰撞挤压会产生高压环境,能够形成某些种类的变质岩。

下列能够广泛出露这类变质岩的区域是( )A.喜马拉雅山区 B.日本太平洋岩区C.新西兰南北岛屿D.冰岛火山带【答案】A题型二、内力作用与地质构造例2、(2018·海南地理)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

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

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

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 )A.流水侵蚀B.岩层褶皱C.风沙侵蚀D.岩层断裂(2)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 )A.喷发物质差异B.冷凝环境差异C.外力侵蚀差异D.地壳运动差异【答案】(1)D (2)C【变式探究】【2017全国卷Ⅱ】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图3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

据此完成9—11题。

图39.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A.坡度和缓B.岩石裸露C.河流、沟谷众多D.降水集中10.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①降水较少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③河流较长④风化物粒径较小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1.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A.海拔较高B.土层浅薄C.光照不足D.水源缺乏【答案】9.C 10.B 11.B【解析】【变式探究】(2016•浙江卷)下图为某河谷地址、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

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

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

完成第5、6题。

5. 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A. 向斜东侧大B. 背斜东侧小C. 向斜西侧大D.背斜西侧小6. 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宜开采。

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A.甲B. 乙C. 丙D.丁【答案】5.C 6.B【举一反三】(2015·福建卷)下图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X地的地质构造地貌最可能为( )A.背斜谷 B.背斜山C.向斜谷 D.向斜山(2)若a、c两河的支流相连,则流量显著增大的地点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1)从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X地属于中间老,两翼新,判断为背斜,从地貌分析,属于河谷,因此X地为背斜谷。

故选A。

【答案】(1)D (2)B【特别提醒】本组试题以一幅坐标图,考查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重点考查流水作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要求学生通过正确提取图中信息,联系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地理原理,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