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简介
翻译家:傅雷
生平
出 生:1908年4月7日出生于江南望族,因出生时哭声洪
亮,长辈们 便以“雷”为名,以“怒安”为字。
教 育:20世纪20年代初在上海天主教创办的徐汇中学读
1926年秋后考入上海持志大学读一年级 1928年开始为学法文留法四年。
家 庭:
• 1932年,与青梅竹马的表 妹朱美馥结婚,朱把一切 献给了丈夫和孩子。 “温 柔的妻子”、“慈爱的母 亲”、“沙龙里的漂亮夫 人”、“能干的主妇”, 还是傅雷的“秘书”。 夫妇 育有两个孩子:著名 钢琴大师傅聪,和英语特 级教师傅敏。
逝 世:
死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在 1966年9月3日的一个孟秋之夜58 岁的翻译大师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 殴打、凌辱,从坐在自己的 躺椅 上吞服了巨量毒药,辗转而亡。两 小时后,他的夫人朱梅 馥从一块 浦东土布做成的被单上撕下两条长 结,打圈,系在铁窗横框上,尾随 夫君而去。
主要作品
巴尔扎克
《亚尔培萨伐尤》,1946年,1949年; 《欧也妮· 葛朗台》,1949年; 《高老头》,1950年; 《贝姨》,1951年,1954年; 《邦斯舅舅》,1952年,1953年; 《夏培尔上校》,1954年; 《雨儿胥· 米露埃》,1956年,1958年; 《搅水女人》,1962年,1979年; 《幻灭》,1978年; 《妇女研究》,1987年; 《赛查· 毕皮罗托衰记》,1989年; 《巴尔扎克全集》; 《约翰· 克里斯多夫》,1937年。 《贝多芬传》 《米开朗琪罗传》 《托尔斯泰传》
透过译作看傅雷
傅雷不仅译作宏富,尤以译文传神取胜。原著字里行间的 涵义和意趣,在傅雷笔下都能淋漓尽致得展现出来! 傅雷之所以能取得较大的成就来源于他对工作的极端热 诚,他孜孜以求,俯首耕耘,用几近苛刻的态度来对待自 己的工作,一篇译作常常要三易其稿。傅雷的翻译观是对 作品进行再创作。
傅雷
傅雷(1908.4.7—1966.9.3), 号怒庵,汉族,上海市南汇县 (现南汇区)人,翻译家,文艺 评论家。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 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 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 吸收为会员。他的全部译作,现 经家属编定,交由安徽人民出版 社编成《傅雷译文集》,从1981 年起分15卷出版。
Translation Theory
• Spiritual resemblance 神似 • In terms of effect, translating is supposed to be like painting. What is sought for is not formal resemblance but spiritual resemblance. • 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 而神似。 ——傅雷 • Translating should be quite easy if the translator retain the spirit of the source text by breaking the structure and nature of target language to present the nature of source language.
人物简介
• 傅雷,一代翻译巨匠,多艺兼通,在绘画、音乐、文 学等方面,均显示出独特的高超的艺术鉴赏力。五四 运动时,曾参加在街头的讲演游行。北伐战争时参加 大同大学附中学潮。1927年冬离沪赴法,在巴黎大学 文科听课;同时专攻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1931年春 访问意大利时,曾在罗马演讲过《国民军北伐与北洋 军阀斗争的意义》 ,猛烈抨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留学期间游历瑞士、比利时、意大利等国。1931年秋 回国后,即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译作 丰富,行文流畅,文笔传神,翻译态度严谨。“文化 大革命”期间,因受政治迫害,夫妇二人于1966年9 月3日晨含冤而死。
傅雷生平简介
傅雷生平简介傅雷,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的重要缔造者之一,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傅雷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用!傅雷简介傅雷(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字怒安,号怒庵,生于原江苏省南汇县下沙乡(今上海市浦东新区航头镇),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的重要缔造者之一。
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
他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
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
其有两子傅聪、傅敏,傅聪为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的钢琴家,傅敏为英语教师。
他的全部译作,现经家属编定,交由安徽人民出版社编成《傅雷译文集》,从1981年起分15卷出版,现已出齐。
傅雷先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
”“”“之初,受到巨大迫害,遭到红卫兵抄家,又受到连续四天三夜批斗,罚跪、戴高帽等各种形式的凌辱,被搜出所谓“反党罪证”(一面小镜子和一张褪色的蒋介石旧画报)。
1966年9月3日凌晨,与夫人朱梅馥自缢身亡、愤而离世,悲壮地走完了一生。
傅雷个人经历早年留学1908年4月7日,傅雷生于中国江苏省南汇县傅家宅(今上海市南汇区航头镇王楼村五组),因出生时哭声洪亮,长辈们便以“雷”为名,以“怒安”为字。
1912年时其父傅鹏飞因冤狱病故,由母亲抚养成人。
1920年(12岁)考入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今南洋模范中学),次年考入上海徐汇公学。
1924年因批评宗教而被开除,同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附属中学。
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
1926年,在北伐胜利的鼓舞下,与同学姚之训等带头参加反学阀运动,大同校董吴稚晖下令逮捕,母亲为安全起见,强行送子回乡。
秋后考入上海持志大学读一年级。
1928年,傅雷留学法国巴黎大学,学习艺术理论。
开始受罗曼·罗兰影响,热爱音乐。
教学生涯1931年,傅雷回国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现南京艺术学院),任校办公室主任,兼教美术史及法文,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
八年级下册要读的名著
八年级下册要读的名著1. 作者简介。
- 傅雷(1908 - 1966),字怒安,号怒庵,生于原江苏省南汇县(今属上海)。
中国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
傅雷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他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
2. 内容梗概。
- 信中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对儿子生活的关心,如叮嘱傅聪注意身体健康,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等;也有对儿子艺术修养提升的指导,傅雷以自己深厚的艺术造诣,对傅聪演奏的乐曲进行细致的分析,从音乐表现的技巧到乐曲内涵的理解等多方面给予建议;还有对儿子道德品质的教育,教导傅聪要爱国,要有民族荣誉感,要真诚待人等。
3. 艺术特色。
- 书信体的形式。
这种形式使得家书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就像父子俩在面对面地交谈。
读者可以感受到傅雷对儿子的拳拳父爱,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无论是对儿子取得成绩的欣慰,还是对儿子不足的担忧与批评,都直白地表达出来。
- 文字优美,富有哲理。
傅雷在书信中常常引用名人名言、古典诗词等,使家书具有很高的文学性。
例如他对艺术、人生的许多见解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这些话语不仅对傅聪有深刻的启发,也让读者从中受益。
4. 主题思想。
- 表达了傅雷对儿子的深沉的爱。
这种爱体现在对儿子成长全方位的关注上,希望儿子成为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同时也反映了傅雷的教育思想,他注重艺术修养与道德品质的并重培养,通过家书传递自己的价值观,如爱国主义情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对人生的积极态度等。
5. 阅读建议。
- 可以先整体浏览家书的目录,了解家书的大致脉络,比如家书是按照时间顺序编排的,不同阶段傅雷父子交流的重点有所不同。
- 在阅读过程中,要关注傅雷的教育方式,他如何将自己的人生经验、艺术见解传授给儿子,并且思考这种教育方式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 注意书中体现的时代背景,傅雷所处的时代有其特殊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这些对傅雷父子的思想和行为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中考语文复习:《傅雷家书》 知识点梳理
《傅雷家书》1、作者简介傅雷(1908—1966),字怒安,号怒庵,生于原江苏省南汇县(今属上海),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的重要缔造者之一。
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
他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
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
其有两子傅聪、傅敏,傅聪为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的钢琴家,傅敏为英语教师。
2、内容梗概《傅雷家书》是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家信集,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的100多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
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多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和博敏的文笔和思想;四、做面忠实的“镜子”。
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如何劳逸结合,如何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问题等,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
还以相当多的篇幅谈美术,谈音乐作品,谈表现技巧、艺术修养等。
爱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对傅聪和傅敏的爱却没有成为那种普通的温情脉脉,而是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位,把舐犊之情放在第二位。
正如他对傅聪和傅敏童年严格的管教,虽然不为常人所认同,但确乎出自他对儿子更为深沉的爱。
该书由于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是写在纸上的家常话,因此如山间潺潺清泉,如碧空中舒卷的白云,感情纯真、质朴,令人动容。
3、艺术成就(1)丰富深厚的内涵。
傅雷有着极其丰富的知识与涵养,在《傅雷家书》中常常信手拈来一些外文单词,并不刻意地表现出傅雷作为一名翻译家的外文修养。
一代翻译巨匠——傅雷
主要成就
傅雷的译作多为法国文豪巴尔扎克和罗曼· 罗兰的名 著。15卷《傅雷译文集》,共五百多万字,是中国 翻译史上空前的巨著。
傅雷是一位出色的美术批评家。“在上海的时候, 我们曾经陪傅雷招待一位法国朋友,钟书注意到傅 雷名片背面的一行法文:Critiqued Art(美术批评 家)。他对美术批评始终很有兴趣。”24岁就译出 了《罗丹艺术论》这样不朽的名著。
傅雷翻译的作品,共30余种,主要为法国文学作品。 其中巴尔扎克占15种:有《高老头》《亚尔培· 萨伐 龙》《欧也妮· 葛朗台》《贝姨》等等; 罗曼· 罗兰4种:即《约翰· 克利斯朵夫》及三名人传 《贝多芬传》《弥盖郎琪罗传》《托尔斯泰传》。 伏尔泰4种:《老实人》《天真汉》《如此世界》 《查第格》。
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摘编了 (1954~1966)傅雷及其夫 人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的家 信186封 《傅雷家书》是傅雷思想的 折光。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 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 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 爱的教子名篇。他们苦心孤 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 孩子。因此傅雷夫妇也成为 是中国父母的典范。 影响深远
傅雷之死
翻译巨匠傅雷的愤然辞世, 是在1966年的一个孟秋之 夜。9月2日的夜晚或3日的 凌晨,58岁的翻译大师因 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殴打、凌 辱,坐在自己的躺椅上吞服 了巨量毒药,辗转而亡。两 小时后,他的夫人朱梅馥从 一块浦东土布做成的被单上 撕下两条长结,打圈,系在 铁窗横框上,尾随夫君而去。
/video/1669738.htm
遗书节选(共13条)
一、代付九月份房租55.29元(附现款)。
四、旧挂表(钢)一只,旧小女表一只,赠保姆周 菊娣。 五、六百元存单一纸给周菊娣,作过渡时期生活费。
傅雷简介
傅雷简介傅雷,字怒安,号怒庵,1908年出生于原江苏省南汇县下沙乡。
傅雷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
早年曾留学于法国巴黎大学。
他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
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
傅雷有两个儿子:傅聪、傅敏。
傅聪为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的钢琴家,傅敏为英语教师。
傅雷之所以起这个名字也是有原因的:1908年,傅雷生于中国江苏省南汇县傅家宅,因出生时哭声洪亮,长辈们便以‚雷‛为名,以‚怒安‛为字。
傅雷作为一名优秀的翻译家,他翻译了相当大量的外国作品,尤其是法国作家的作品。
在这些翻译作品中,傅雷翻译最多的就是被誉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的巴尔扎克的著作。
因此,傅雷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
也有一句话说出了傅雷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没有他,就没有巴尔扎克在中国。
‛傅雷不仅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傅雷翻译的罗曼〃罗兰的作品《约翰〃克利斯朵夫》深深影响了好几代中国人。
不仅在翻译作品上,傅雷在很多方面都有着优秀的作为。
作为音乐鉴赏家,他写下了对贝多芬、莫扎特和肖邦的客观的赏析。
作为文学评论家,傅雷对张爱玲小说的精湛点评,为众多学者作出了文本批评深入浅出的典范。
傅雷写给长子傅聪的家书《傅雷家书》也自出版以来,感动了数百万读者。
从各方面来讲,傅雷都是相当的优秀,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将其称为大家。
对于傅雷,很多人都对他做出了评论。
好友杨绛曾说:‚傅雷满头棱角,动不动会触犯人又加脾气急躁,止不住要冲撞人,他知道自己不善在世途上园转周旋,他可以安身的‘洞穴’,只是自己的书斋。
‛画家黄苗子也说过:‚傅雷非常爱这个国家,所以对这个国家的要求也很严格。
他爱他自己的文章,爱他所翻译的作家的作品,所以对它们非常认真。
‛好友楼适夷说:‚傅雷的艺术造诣是极为深厚的,对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各个领域都有极渊博的知识。
傅雷简介
《傅雷家书》(节选)一、傅雷简介傅雷(1908-1966),字怒安,号怒庵。
上海南汇县(现南汇区)人。
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
1927年赴法国入巴黎大学学习。
巴黎是欧洲文化艺术之都,早年留学经历给予他艺术发展的极大动力,使他多艺兼通,在艺术、美术、音乐各个领域都有精辟独到的见解。
1931年傅雷返国,受聘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讲授美术史和法文,后因不愿从流俗而闭门译书。
1934年与叶常青合办《时事汇报》周刊,任总编辑。
抗战期间,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抗战胜利后,参与筹备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并当选为第一届理事。
“文革”初受到迫害,1966年9月3日和夫人朱梅馥(fù)双双自缢。
傅雷毕生翻译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作家的文学名著,译作达数百万言。
内容丰富,行文流畅,文笔传神,因其独特风格和神韵而被誉为“傅雷体华文语言”,成为中国译界备受推崇的范文。
主要译作有《约翰·克利斯朵夫》《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老实人》等34部。
二、关于《傅雷家书》《傅雷家书》是傅雷先生与他的夫人于1954至1966年间写给其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共一百八十多封,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
其中大部分是写给出洋在外的儿子傅聪的信件。
1954年傅聪赴波兰深造,1月17日傅雷同家人一道在上海火车站送儿子去北京准备出国。
次日,他写了封信给傅聪,这后来成为了《傅雷家书》的开篇。
楼适夷先生在谈到傅雷家书时说:“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这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傅雷先生是以一颗慈爱之心不断地给儿子写信,谈生活、谈艺术、说做人、说从艺,循循善诱、谆谆教导,将满腔热诚流泻于笔端,深情寄寓于一篇篇信笺之中。
傅雷以语重心长的态度数十年如一日地关心、教育儿子,大到爱国、做人,小到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他在信中都千般叮咛、万般嘱咐,他的无私的纯真之情,益父、益师、益友的形象深深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扉,给天下父母子女以强烈的感染和启迪。
干干净净的傅雷 (2)
干干净净的傅雷傅雷(1909年-1966年),原名傅懋勋,字北辰,别号雷峰、风雷堂主人等。
他是一位干干净净、不染世俗之尘的名人。
傅雷先生在文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传奇人物。
一、傅雷的生平傅雷先生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清末进士出身,因此他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1927年,傅雷考入北京大学文科预科,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涯。
在大学期间,傅雷广泛涉猎文学、哲学、历史等领域,培养了他扎实的学术功底。
1930年,傅雷毕业于北京大学国文系,开始从事文学评论工作。
他既是一位批评家,也是一位散文家,他善于运用文字将文学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
他的评论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赏。
二、傅雷的散文傅雷先生的散文作品堪称经典,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他的散文以平实、真挚的笔触,描绘出了生活的点滴和人性的本真。
1. 散文风格傅雷的散文风格简洁而不简单,在表达上既有深度又有韵味。
他善于用平实的语言将复杂的思想表达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他的文字通俗易懂,没有令人费解的修辞和言过其实的华丽辞藻,却能让人产生共鸣。
2. 表达主题傅雷的散文以生活为主题,他用文字描绘了生活的琐碎、挫折和幸福。
他善于从细节中发现生活的意义,用深邃的思考给予读者灵感和启迪。
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生活的普遍性,也突出了个体的独特性。
3. 影响力傅雷的散文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作品打破了过去文学创作的束缚和形式的限制,提倡个体的表达和内心的自由。
他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追求,开创了中国散文的新时代,并为后来的文学家树立了榜样。
三、傅雷的价值观傅雷先生是一位有着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他崇尚自由、独立的精神,崇尚人道主义和艺术的真实性。
他反对虚伪和拜金主义,注重个体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的真实表达。
他对文学和生活的态度,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真挚和力量。
他的作品给人以启迪,让人坚信生活可以更美好,文学可以更有意义。
他的价值观启迪了无数的读者,让更多的人追求真理和美的同时,保持了干干净净的内心。
【文学常识】傅雷简介
傅雷(1908-1966),字怒安,号怒庵。我国著名文学翻译 家、文艺评论家。上海市南汇县人。与夫人朱梅馥育有长子傅 聪,次子傅敏。傅雷一生译著宏富,译作达34部。译文以传神 为特色,行文流畅,用字丰富。主要有罗曼·罗兰获诺贝尔文学 奖的长篇巨著《约翰·克里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米开 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梅里美《嘉尔曼》《高龙巴》; 丹纳的《艺术哲学》;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 《邦斯舅舅》等名著十五部。译作约五百万言。1957年被打成 “右派”,但仍坚持自己的立场。“文革”中因不堪忍受污辱, 与夫人朱梅馥双双含冤自尽,实现了文格与人格的统一。
பைடு நூலகம்
傅雷简介最完全
• 1934: 20 Lectures on World Masterpieces of Art《世界美 术名作二十讲》
《贝多芬传》在傅雷以前有三种中文译本,但傅译本 出版后便一捶定音,再无重译本了。
据说,在译《约翰·克利斯朵夫》时,傅雷是边听音 乐,边研究音乐史,边译小说的:罗兰讲海顿就听海顿的 交响乐,讲勃拉姆斯就欣赏勃拉姆斯。傅雷感情的波澜随 着书中的人物情节起伏,终于译完了全书。
• 1950: Le Père Goriot by Balzac 《高老头》
• 1952:巴尔扎克《贝姨》、《斯舅舅》
• 1953: Colomba by Mérimée(梅里美)《嘉里美科隆巴》 • • 1953: Jean-Christophe by Rolland《约翰·克里斯朵夫》
• 1963: Philosophie de l'art by Taine Persondata 丹纳《艺 术哲学》
傅雷简介
1908.4.7—1966.9.3 上海南汇县人
字(courtesy name):怒安 号(pseudonym):怒庵
著名的翻译家,文艺评论 家,音乐鉴赏家
⊙1908年4月7日傅雷出生于江南望族,因出生时哭声洪 亮,长辈们便以“雷”为名,以“怒安”为字。
⊙1921年,考入上海徐汇公学(天主教教会学校)读中。
见解之二:“以艺术修养为根本”
傅雷说:“译事……要以艺术修养为根本:无敏感之心 灵,无热烈之同情,无适当之鉴赏能力,无相当之社会经 验,无充分之常识(即所谓杂学),势难彻底理解原作, 即或理解,亦未必能深切领悟”。
傅雷中国近代翻译家与教育家
傅雷中国近代翻译家与教育家傅雷(1908-1966)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和教育家,他以其卓越的翻译才华和对教育事业的深刻思考而为人所知。
傅雷先生在翻译领域的杰出成就以及对中国教育的深远影响,使他成为了中国近代文化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本文将介绍傅雷先生的翻译贡献和他对教育事业的影响。
一、傅雷的翻译贡献傅雷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具有极高的水平和独特的风格。
他的翻译作品包括了莎士比亚、狄更斯、托尔斯泰等西方文学巨匠的作品,傅雷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保持原著作品的风格和韵味,同时又注入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独特的语境感知。
他的翻译作品在中国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推崇。
傅雷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对语言的细致分析和塑造,他善于掌握外语作品的精髓,并通过自己独特的翻译技巧将其转化为中国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形式。
他的译文既保留了原著文学作品的魅力,又与中国文化和语言相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翻译风格。
傅雷的翻译作品不仅仅是简单的转译,更是在跨文化沟通的过程中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意图和思想内涵,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外国文学作品的精髓。
二、傅雷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傅雷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也是一位具有深厚教育思想的教育家。
他在中国教育领域的贡献不容忽视。
傅雷先生具有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当时的中国教育体制提出了许多改革的建议和思考。
傅雷认为教育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造力为中心,而不仅仅是机械的灌输知识。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他强调教育应该是个体化和差异化的,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来开展教学和培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傅雷倡导教育应该是全面发展的,注重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品德修养。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学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
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文化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
纪念傅雷_精品文档
纪念傅雷傅雷简介傅雷(1902年1月28日-1966年2月10日),字孟夫,号雷堂主人,湖南湘潭人。
中国现代散文家、翻译家,以及儿童文学作家。
他的文学成就和翻译成果为中国文化界所公认,被誉为“文学大师”和“儿童文学奠基人”。
傅雷的成就傅雷以其优秀的文学造诣和翻译成就而闻名于世。
他以《儿童读物译丛》为代表的儿童文学翻译在中国文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翻译的《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经典作品成为中国儿童阅读的重要资料,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傅雷在散文创作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他的散文作品擅长抒情,笔触细腻,语言优美,内容深刻。
他的散文作品《雷峰塔记》、《读费尔巴哈》等被广大读者所喜爱,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傅雷还是一位文学评论家,他对于文学作品的品论准确而深入,为中国文学界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思考和指导。
傅雷对于儿童文学的贡献傅雷在儿童文学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非常注重儿童阅读的培养,认为优秀的儿童读物对于孩子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他的翻译成果为中国儿童文学奠定了基础,为后来的儿童文学作家提供了范本和启示。
傅雷特别重视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和阅读兴趣。
他认为优秀的儿童文学应该具有教育意义,能够引导孩子们正确的价值观,并且能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傅雷在翻译儿童读物时,不仅注重翻译的准确性,还注重对原作品的保持和传达。
他通过巧妙的翻译技巧和精妙的语言运用,体现了儿童读物的特点和魅力。
傅雷的文学思想傅雷的文学思想是以人为本,追求真善美的。
他认为文学的价值在于感受和传递人的情感和思想。
他通过优美的文字和感人的故事来传达自己对于生活和人性的理解和思考。
傅雷强调文学作品的深度和内涵。
他鼓励作家们用心去观察和思考,通过作品反映社会现实、人性思考和情感体验。
傅雷的文学思想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作品为后来的文学家提供了很多启示和借鉴,使得中国文学在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得以继续繁荣发展。
《傅雷家书》作者简介
《傅雷家书》作者简介《傅雷家书》作者简介傅雷,字怒安,号怒庵,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以及美术评论家。
于20世纪20年代初曾在上海天主教创办的徐汇公学读书,因反迷信反宗教,言论激烈,被学校开除。
五四运动时,他参加在街头的演讲游行。
北伐战争时他又参加大同大学附中学潮,在国民党逮捕的威胁和恐吓之下,被寡母强迫避离乡下。
1927年冬离沪赴法,在巴黎大学文科听课;同时专攻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
1931年春访问意大利时,曾在罗马演讲过《国民军北伐与北洋军阀斗争的意义》,猛烈抨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留学期间游历瑞士、比利时、意大利等国。
1931年秋回国后,傅雷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译作丰富,行文流畅,文笔传神,翻译态度严谨。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1966年的一个晴初霜旦,翻译巨匠傅雷愤然辞世。
9月3日凌晨,58岁的翻译大师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殴打、凌辱,坐在自己的躺椅上吞服了巨量毒药,辗转而亡。
两小时后,他的夫人朱梅馥从一块浦东土布做成的被单上撕下两条长结,打圈,系在铁窗横框上,尾随夫君而去。
夫妻双方双双自杀身亡,悲壮地走完了一生。
为纪念傅雷,发扬和传播傅雷文化与精神,20XX年2月,上海市南汇区周浦八一中学更名为上海市傅雷中学。
傅雷翻译的作品,共34部,主要为法国文学作品。
其中巴尔扎克占15种:有《高老头》《亚尔培·萨伐龙》《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奥诺丽纳》《禁治产》《于絮尔·弥罗埃》《赛查·皮罗多盛衰记》《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父》《比哀兰德》《幻灭》《猫儿打球记》(译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抄)。
罗曼·罗兰4种:即《约翰·克利斯朵夫》及三名人传《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
服尔德(现通译伏尔泰)4种:《老实人》《天真汉》《如此世界》《查第格》。
梅里美2种:《嘉尔曼》《高龙巴》。
莫罗阿3种:《服尔德传》《人生五大问题》《恋爱与牺牲》。
著名翻译家傅雷介绍
8
主要翻译思想
1. 翻译态度 傅雷强调翻译工作是一种神圣的事业,翻译工作 者必须认真了解对方(原作及原作者等)和了解 自己,必须加强自身的人生经验和学识。 2. 选材的标准 傅雷在选择原文时,首先考虑的是选择具有时代 精神,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及读者需要的作品。
9
主要翻译思想
3. 翻译语言 傅雷在翻译用白话文或文言文的见解上,与鲁迅、 周作人相近。他认为白话文“一无规则,二无体 制”,不赞同瞿秋白“绝对的白话”,而赞同鲁 迅“四不像的白话”。他认为需要从口语、文言、 方言、旧小说等处吸取营养。他提倡,再创造的 “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生硬拗口之 病”“纯粹之中文”就是中国规范语文。
3
教学生涯
1931年,傅雷回国任教于上海 美术专科学校(现上海大学美 术学院),任校办公室主任, 兼教美术史及法文,致力于法 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 1932年,傅雷与青梅竹马的表 妹朱梅馥结婚。抗日战争时期, 留在上海,此后参加中国民主 促进会,曾发表亲美言论。 1949年之后,曾任上海市政协 委员、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理事 及书记处书记等职。
LOGO
著名翻译家:傅雷
1
人物简介
中文名:傅雷,字怒安,号怒庵 民 族:汉族 籍 贯:原江苏省南汇县下沙乡(现上 海市南汇区航头镇)人 出生日期:1908年4月7日 逝世日期:1966年9月2日 职 业:翻译家,文艺评论家。 主要成就:翻译了多部外国文学名著, 《傅雷家书》,译著《约翰·克利斯朵 夫》,《夏倍上校》,《人间喜剧》等
4
文革时期陷入政治漩涡
1958年,在上海“反右补课”中,傅被上 海市作协划为戴帽“右派分子”。傅雷之 子傅聪留学波兰,《傅雷家书》出自这一 时期傅雷与其子的书信来往中。1966年8 月底,文革初期,傅雷遭到红卫兵抄家, 受到连续四天三夜批斗,罚跪、戴高帽等 各种形式的凌辱,被搜出所谓“反党罪证” (一面小镜子和一张褪色的蒋介石旧画 报)。 1966年9月3日上午,女佣周菊娣发现傅雷 夫妇已在住所“疾风迅雨楼”双双自杀身 亡,傅雷系吞服巨量毒药,在躺椅上自杀, 享年58岁,夫人朱梅馥系在窗框上自缢而 亡。
傅雷简介_650字
傅雷简介_650字
傅雷,1908年4月7日生于上海南汇县傅家宅。
1912年时其父傅鹏飞因冤狱病故,由母亲抚养成人。
1920年(12岁)考入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今南洋模范中学),次年考入上海徐汇公学,1924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附属中学。
1928年,傅雷留学法国巴黎大学,学习艺术理论。
开始受罗曼·罗兰影响,热爱音乐。
1931年,傅雷回国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校办公室主任,兼教美术史及法文。
次年与庞薰琹和倪贻德结成“决澜社”。
傅雷的译作多为法国文豪巴尔扎克和罗曼·罗兰的名著。
24岁的他就译出了《罗丹艺术论》。
26岁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讲课时,写出了《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文章不仅分析了一些绘画、雕塑名作,更触及了哲学、文学、音乐、社会经济和历史背景等等,足见其知识之渊博,多艺兼通。
在《贝多芬传》里,傅雷以一位音乐鉴赏家的角度用“自己的笔与贝多芬心灵相通,在与命运的搏斗中彼此呼应”。
其翻译的作品强调“神似”,即“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认为“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并要求文字“译文必须为纯粹的中文,无生硬拗口的毛病”。
傅雷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上所耗费的精力最巨,他挑选了《人间喜剧》中最有代表性最有意思的15本翻译了出来。
其译作经过了半个世纪依然影响深远,名著一再重译都无法超越。
就像傅雷翻译的罗曼·罗兰作品《约翰·克里斯托夫》成为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的必读之书一样,傅雷与长子傅聪的书信结集而成的《傅雷家书》也成为半个世纪以来家庭教育沟通的一种。
名著专题--傅雷家书
名著阅读《傅雷家书》复习资料一、傅雷个人简介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
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
幼年丧父,在寡母严教下,养成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性格。
早年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得以观摩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作品,大大地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
傅雷的艺术造诣非常深厚,对无论占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的各个领域,都有极其渊博的知识。
他青年时代在法国学习艺术理论,回国后曾从事过美术考古和美术教学,但时间都非常短促,因为他总是与流俗的气氛格格不入,无法与人共事,每次都是在半途中绝裾而去,不能展其所长,于是最后给自己选择了闭门译述的事业。
以“稿费”谋生计,未取国家一分俸禄,可见其一生事业重心之所在。
傅雷数百万言的译作成了中国译界备受推崇的范文,形成了“傅雷体华文语言”。
傅雷几乎译遍法国重要作家如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的重要作品。
翻译作品共三十四部,主要有罗曼.罗兰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巨著《约翰.克里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琪传》《托尔斯泰传》;服尔德的《嘉尔曼》《高龙巴》;丹纳的《艺术哲学》;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邦斯舅舅》《贝姨》《夏倍上校》《搅水女人》《于絮尔.弥罗埃》《都尔的本堂神甫》《赛查.皮罗多盛衰记》《幻灭》等名著十五部;译作约五百万言,全部收录于《傅雷译文集》。
他的遗著《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傅雷家书》等也深受读者喜爱,多次再版,一百余万言的著述也收录于《傅雷文集》。
为表示对他著译的由衷礼赞,近年还出版多种插图珍藏本,如《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米开朗琪罗传》《贝多芬传》《罗丹艺术论》《艺术哲学》和版画插图珍藏本《约翰?克里斯朵夫》。
在这些巨著中,影响最为直接和广泛的,当属《傅雷家书》。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养的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书。
1957年,傅以“亲美”、“反苏”的罪名被上海市作协开会批判凡十次之多,但因拒不承认“反党反社会主义”而无法戴帽,而到1958年的“反右补课”中,傅却再也无以幸免。
傅雷简介Word
傅雷傅雷(1908.03.30 -1966.09.03),别名怒庵,上海人,一代翻译巨匠。
幼年丧父,在寡母严教下,养成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性格。
早年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得以观摩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作品,大大地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
回国后曾任教于上海美专,因不愿从流俗而闭门译书,几乎译遍法国重要作家如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的重要作品。
数百万言的译作成了中国译界备受推崇的范文,形成了“傅雷体华文语言”。
他多艺兼通,在绘画、音乐、文学等方面,均显示出独特的高超的艺术鉴赏力。
傅雷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
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
翻译作品共三十四部,主要有罗曼·罗兰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巨著《约翰·克里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琪传》《托尔斯泰传》;服尔德的《嘉尔曼》《高龙巴》;丹纳的《艺术哲学》;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邦斯舅舅》《贝姨》《夏倍上校》《搅水女人》《于絮尔·弥罗埃》《都尔的本堂神甫》《赛查·皮罗多盛衰记》《幻灭》等名著十五部;译作约五百万言,全部收录于《傅雷译文集》。
他的遗著《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傅雷家书》等也深受读者喜爱,多次再版,一百余万言的著述也收录于《傅雷文集》。
为表示对他著译的由衷礼赞,近年还出版多种插图珍藏本,如《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米开朗琪罗传》《贝多芬传》《罗丹艺术论》《艺术哲学》和版画插图珍藏本《约翰·克里斯朵夫》。
傅雷先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1957年被打成“右派”,但仍坚持自己的立场。
“文革”中因受到迫害,不堪忍受污辱,1966年9月3日凌晨,和他的夫人朱梅馥在上海寓所双双含冤自尽,实现了文格与人格的统一。
傅雷先生的翻译观体现在他的翻译态度和翻译理论两个方面。
(一)翻译态度傅雷先生之所以能成为一代翻译大家,缘于他严肃严谨的译风和虚怀若谷的译德。
《傅雷家书两则》有关资料
《傅雷家书两则》有关资料《傅雷家书两则》有关资料傅雷(1908~1966),文学翻译家。
字怒安,号怒庵。
上海市南汇县人。
20年代初曾在上海天主教创办的徐汇公学读书,因反迷信反宗教,言论激烈,被学校开除。
“五卅”运动时,他参加在街头的讲演游行。
北伐战争时他又参加大同大学附中学潮,在国民党反动派逮捕的威胁和恐吓之下,被寡母强迫避离乡下。
1927年冬离沪赴法,在巴黎大学文科听课;同时专攻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
1931年春访问意大利时,曾在罗马演讲过《国民军北伐与北洋军阀斗争的意义》,猛烈抨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留学期间游历瑞士、比利时、意大利等国。
1931年秋回国后,即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译作丰富,行文流畅,文笔传神,翻译态度严谨。
“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受政治迫害,夫妇二人于1966年9月含冤而死。
傅雷翻译的作品,共30余种,主要为法国文学作品。
其中巴尔扎克占15种:有《高老头》《亚尔培·萨伐龙》《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奥诺丽纳》《禁治产》《于絮尔·弥罗埃》《赛查·皮罗多盛衰记》《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父》《比哀兰德》《幻灭》《猫儿打球记》(译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抄)。
罗曼·罗兰4种:即《约翰·克利斯朵夫》及三名人传《贝多芬传》《弥盖郎琪罗传》《托尔斯派刺死,消息传来,傅雷悲愤交集,三天吃不好饭……正因为傅雷“常怀千岁忧”,所以他的心灵常受煎熬,常处于痛苦之中。
自然而然,我们谈起了《傅雷家书》。
傅聪说,透过父亲写给他的那么多家书,足以看出父亲是一个非常热情的人,充满父爱的人。
《家书》谈的是做人的原则、艺术的修养。
父亲既热情,又细致,细小到衣、食、住、行都要管,什么都替你想到了。
傅聪很坦率地说,有优点必然有缺点,他以为父亲过于严格、慎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傅雷的翻译观一、“神似”说翻译论的提出背景傅雷在翻译领域里成就卓著,支撑他整个翻译思想的却是他的“神似”说翻译论,该翻译论是傅雷翻译观的核心,因此,弄清楚傅雷翻译论的提出背景,对于了解傅雷的翻译观具有重要有意义。
傅雷“神似”说翻译论的提出,首先应是建立在他具和谐美特质的文艺思想上的。
傅雷具和谐之美文艺思想的特质,主要表现在对美与善的和谐统一、内在与外在的平衡发展、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追求上。
而傅雷“神似”说翻译论的提出时间要比傅雷文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时间晚的多。
傅雷翻译论是于1957年5月份发表在《文艺报》上的《翻译经验点滴》的文中提出的,在傅雷提出此论之前正是傅雷文艺思想形成、发展的时期,傅雷“神似说”翻译论的实质乃是“形似与神似”的和谐统一,这恰是傅雷文艺思想和谐美特质的体现。
但傅雷文艺思想由形成到发展成熟的时期,也是傅雷翻译思想由不成熟到他翻译思想的核心确立的时期,也就是说,傅雷文艺思想的形成、发展与傅雷翻译论的形成、发展几乎是同步的。
联想到傅雷为学讲“通”的特点,以及傅雷在诸多艺术领域里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表现和主张,很难让人怀疑傅雷具和谐美特质的文艺思想即是傅雷“神似说”翻译论提出的大背景。
其次,傅雷翻译论提出的美术背景。
还在傅雷正式提出“神似”说翻译论前,傅雷就有关于绘画方面的形与神关系的论述,在绘画方面傅雷十分强调神似,他将黄宾虹视为实践绘画“神似”说的杰出代表。
关于形与神的关系,傅雷这样写道:“山水乃图自然之性,非剽窃其形。
画不写万物之貌,乃传其内涵之神。
”、“取貌遗神,心劳日拙,尚得为艺术乎?”[2](P551)、“神似方为艺术,貌似徒具形骸”。
[3](P501)由此可见,傅雷已在绘画领域里率先提出了他的“神似”说,即他主张作画不能重“形似”轻“神似”,实际上傅雷是为了平衡以往画论重“形”轻“神”的偏颇,才提倡重“神似”不重“形似”的,只不过这种纠偏有些过了,其实质乃是强调为画要做到“形似与神似”的和谐统一。
此后,傅雷将他在绘画领域里的“重神似不重形似”的艺术主张贯通在翻译领域,如他说“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2](P215),从而使他的翻译达到了艺术化的效果,这是傅雷“神似”说翻译论提出的美术背景的确证。
傅雷为使他的翻译具有原作的原汁原味,不断地摸索尝试达致最佳翻译效果的路径,终于在翻译实践中将他的和谐主义审美观和绘画领域里的“神似”说联系了起来,提出了他独具特色的“神似”说翻译论,他认为持此翻译理念可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使翻译既不会“过”也不会“不及”。
二、“神似”说翻译论的实质——形似与神似的和谐统一傅雷在《巴尔扎克<高老头>重译本序》里开篇点题:“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全文几乎都在以“神似说”这个中心展开论述,十多年后,傅雷又在1963年1月6日致罗新璋的信中说:“愚对译事看法实甚简单: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可见傅雷对他的“神似”说翻译论从未动摇过。
著名翻译家罗新璋先生说“神似神韵之说,在二三十年代翻译论战时,不是没有人提过,但是这样宣言式的以传神标榜,在我国翻译界似乎还是第一次。
更重要的是傅雷以其大量优秀译作,实践自己的翻译观点,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在读者中具有较大影响力。
”[1](P193)而且傅雷提出“神似”说翻译论除了有上文所提的背景之外,在他的翻译实践中似乎有他不得不追求“重神似不重形似”的理由,他说:“要求传神达意,铢两悉称,自非死抓字典,按照原文句法拼凑堆砌所能济事。
”[2](P215)、“东方人与西方人之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则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唯恐不尽,描写唯恐不周;此两种mentalite(精神——引者按)殊难彼此融洽交流”。
[2](P718)由于两国文字词类与句法结构、文法与习惯、修辞格律与俗语等语言上的诸多不同以及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异,在傅雷看来,要传达出原作的神韵来,绝非拼凑出原文句法所能济事,因此,傅雷主张,翻译只能是“重神似不重形似”。
关于翻译,傅雷屡屡提起“神似”、“形似”,而傅雷所指的“神似”与“形似”的内涵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据傅雷有关翻译的著文并结合他的译文去分析,不难知道,他所指的“神似”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其一是指追求传达出原作字里行间的涵义和意趣;其二是指追求透出贯穿原作的神韵和风格。
而他所谓的“形似”则是指译者在翻译时,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形式,如保留原文的体裁、句法构造、文法和修辞格律等。
自傅雷“神似说”翻译论提出以来,翻译界争议很大,褒贬不一,争议的焦点即是傅雷“神似”说翻译论的实质问题。
有的译者说傅雷“神似说”翻译论太过“重神轻形”,为了达到“神似”的翻译效果,而竟不惜大规模地破坏原文的句法结构,传达原文总体的神韵效果是达到了,但原作字里行间的原汁原味却不能很好的传达。
也有的译者单单从傅雷字面上的翻译主张“重神似不重形似”、“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就据此判断傅雷主张做翻译可以“重神失形”或“重形轻神”。
其实,上述看法都有失偏颇,他们谬在没有真正全面地研读傅雷的全部著、译,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可能傅雷意识到了别人对他“神似”说翻译论的误解,于是他说“我并不是说原文的句法绝对可以不管,在最大限度内我们是要保持原文句法的。
……风格的传达,除了句法以外,就没有别的方法可以传达。
”[3](P576)傅雷在这里表达了他重视“形似”的信息,强调了最大限度内保持原文的句法的重要性。
句法即是原作的形式,包括原作的词类、文法、修辞格律等,看似傅雷前后矛盾的表述,实际上却暗含着傅雷对中国传统翻译“重形似不重神似”的一种自觉纠偏,傅雷的意思是他担心译者老打句法的主意,“以至阻遏文思,变成‘见其小而遗其大’”,不能传达出原作的神韵。
至此,我们可以知道,傅雷“神似”说翻译论的实质乃是“神似”与“形似”的和谐统一,事实上,傅雷也不可能为了传达原作之神韵而完全弃形,因为“形具而神生”(《荀子·天论》),形灭而神息,更何况“形神不和谐”的翻译观背离了他的和谐主义的审美理想。
三、实现形似与神似和谐统一的路径傅雷为了能使他的翻译能传达出原作之神韵,实现“神似与形似”的和谐统一,可谓在译前、译中、译后的整个过程中都做足了功课,用力极深。
译前阶段——首先,傅雷强调要审慎选择原作。
傅雷选择原作的标准是:原作要与译者性格相近,气质相投,译者喜爱。
他以自己选择罗曼·罗兰的原作翻译为例说:“自问最能传神的是罗曼·罗兰,第一是同代人,第二是个人气质想见你。
”其次,要充分吃透原著,将原著的细节了然于心,将原著的精神“化为我有”为做到充分吃透原著。
傅雷提倡“事先熟读原著,不厌其烦尤为要著。
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笔,是为译者基本法门。
第一要将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为我有,方能谈到迻译。
”译中阶段——在翻译中为传原作之神韵,实现神似与形似的和谐统一,傅雷常假定译文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以克服在翻译中不利于传神的因素。
傅雷说:“假定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
那么原文的意义与精神,译者的流畅与完整,都可以兼筹并顾,不至于再以辞害意,或以意害辞的弊病了。
”傅雷在翻译过程中,还非常主意用精炼的文字传达出原作之神韵,他曾吐露自己这方面的心迹:“琢磨文字的那部分工作尤其使我常年感到苦闷。
”译后阶段——傅雷在译稿完成之后,并没有就此满足,他总是反反复复地修改。
他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严肃认真态度要求自己,只要与他认为有待改进的地方,哪怕是推倒译稿重译也不足惜。
他说:“文字总是难一劳永逸,完美无疵,当时自认为满意者,事后仍会发现不妥”,“鄙人对自己译文从未满意”,“翻译工作要做得好,必须一改再改,三改四改”,)“《高老头》正在重改,改得体无完肤,与重译差不多。
”)由此,我们看到一个严肃认真,永远追求译作完美的傅雷。
国家意识、人文情怀与文化观——兼谈傅雷的翻译思想与美学思想傅雷既是我国现当代文化史上的丰碑,也是世界知名的翻译家、文艺理论家。
作为一名翻译家的傅雷,他的翻译思想自成体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翻译理论。
其中不但体现了人文博爱的大师风范,亦展现了客观严谨的学者风度,更关键在于,他的翻译思想与美学思想共同构成了傅雷独特的文化观,在他的文化观中,国家意识、人文情怀获得了充分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对于傅雷的研究一直从他的法文译作与他的《傅雷家书》这两种文本出发,以探讨他的思想内涵与翻译功力为主。
但对于他的翻译思想与美学思想的比较性探讨,却鲜有提及。
在此,笔者将从傅雷早期形成的“国家意识”与“人文情怀”这两层思想意识出发,在“现代性”的层面上,对傅雷的文化观——即其翻译思想与美学思想进行比较性地深入探讨。
一、国家意识、追寻美与塑造人可以这样说,一九二六年从上海大同中学退学是傅雷一生中第一个转折,也是最重要的转折之一。
一九二六年正是全国学潮风行,全国各地开始了学校驱赶校长的风潮。
幼年丧父的傅雷一直跟随严厉苛刻的母亲长大,从小就具备忧郁、暴躁与刚直性格的他在盛行全国的学潮风中很快就成长成了一个“带头掀起反对学阀的斗争”的激进学生。
很快,蔓延全国的学潮被镇压了下去,作为“带头”的傅雷,自然“颇受学校当局嫉恨”,为求自保,随即从大同中学退学,被母亲带回了乡下。
如果没有大同中学的“学潮风潮”,傅雷是不可能在一九二七年毅然决定赴法留学的。
从大同中学退学,其实是傅雷的第二次失学。
在此之前一九二四年,考入了当时的基督教徐汇公中十六岁的傅雷就因撰写了抨击宗教神权的文章而被徐汇公中退学。
但这次退学并未给傅雷太大的警醒,同年考入大同中学的傅雷,依旧我行我素,热衷政治。
当时的大同中学与徐汇公中实际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建校于一九一二年的大同中学甫一开始是一所大学,一九一三年兴办了相当于高中学历的大学预科,但是其附中到了一九二八年才建立。
众所周知,一九二六年的上海,正是积极接受新思想、推翻旧道德的时代。
在时代的大潮中,无论走到哪所学校的傅雷都并未改变自己的性格。
这种不与世俗妥协的性格,强烈的批判精神,为傅雷的一生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启蒙思想基础与社会责任意识。
当时的法国是中国文艺青年梦寐以求的圣地。
因为法国天然的浪漫主义、自然主义与印象主义的流行,加上拿破仑的资产阶级革命,无疑对于寻求启蒙道路的中国青年是极具诱惑力的。
刘海粟、徐悲鸿、朱光潜、梁宗岱等一批文艺大师均是傅雷留法的同学。
从相对禁锢的中国走向了绝对自由的法国,这对于傅雷的一生有着相当大的意义。
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人的一生最大的思想形成阶段就是十八岁到二十三岁这段时间,这八年的时间是一个人“原型”结构的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