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诗词《寄扬州韩绰判官》赏析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译文注释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译文注释摘要:一、诗歌背景介绍二、诗歌原文及注释翻译三、诗歌意境与鉴赏四、诗人杜牧及其创作特点正文:一、诗歌背景介绍《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杜牧,字牧之,唐代著名文学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这首诗作于杜牧任黄州刺史期间,寄给在扬州的友人韩绰判官。
诗中描绘了江南秋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二、诗歌原文及注释翻译诗文如下: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来何事。
荡烟波、薄幸儿,误妾双瞳。
译文如下:二十四桥依然屹立,桥下湖水荡漾,冷月无声。
想起桥边生长的红药,每年都知道为谁而绽放。
才子杜牧,算到现在,再来此地有何事。
在烟波中荡漾,薄情之人,误了我的双瞳。
三、诗歌意境与鉴赏这首诗以江南秋景为背景,通过描绘二十四桥、湖水、冷月、红药等元素,展现了一幅美丽而凄清的画卷。
诗人表达了对友人韩绰判官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在宦途中的失意与感慨。
诗中以“杜郎俊赏”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高度评价,而“荡烟波、薄幸儿,误妾双瞳”则透露出诗人的感慨与哀怨。
四、诗人杜牧及其创作特点杜牧,字牧之,唐代著名文学家。
他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歌才华横溢。
杜牧的诗歌作品具有浓厚的个性特点,他以豪放、奔放的笔触描绘景物,以婉约、柔美的诗句表达情感。
他的诗歌题材丰富,既有咏史抒怀,也有山水田园。
在《寄扬州韩绰判官》这首诗中,杜牧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江南秋景的美丽与诗人的感慨,展现了其高超的艺术成就。
综上所述,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以美丽的江南秋景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宦途失意的感慨。
古诗文《寄扬州韩绰判官》赏析
古诗文《寄扬州韩绰判官》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朝: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译文及注释【译文青山隐隐起伏,江流千里迢迢。
时今已过深秋,江南草木尚未凋谢。
扬州的二十四桥,在月色中显得格外的妖娆。
老朋友你在何处,教别人吹箫?】【注释1.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文宗大和七至九年(833-835),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2.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3.草未凋(diao):一作草木凋(diao)谢。
4.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5.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指韩绰。
一说指扬州歌妓。
】寄扬州韩绰判官解读诗的头两句写景。
第一句摄取的是远镜头,扬州一带远处青翠的山峦,隐隐约约,给人以迷离恍惚之感;江水东流悠长遥远,给人以流动轻快的感受。
第二句是想象江南虽在秋天,但草木尚未完全凋零枯黄,表现优美的江南风光。
这两句是从山川物候来写长江以南地区,和后面两句的颓废形成对比。
寄扬州韩绰判官鉴赏这是一首调笑诗。
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
意思是说你在江北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颓废喧哗的地方更让诗人怀念对面江南的青山绿水。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
这首诗当是杜牧离扬州幕府后不久寄赠韩绰之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
杜牧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谊。
前两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古诗寄扬州韩绰判官翻译赏析
古诗寄扬州韩绰判官翻译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牧。
其全文古诗如下: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前言】《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代诗人杜牧离开扬州以后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
此诗着意刻画深秋的扬州依然绿水青山、草木葱茏,二十四桥月夜仍然乐声悠扬,调侃友人生活的闲逸,表达了作者对过往扬州生活的深情怀念。
全诗意境优美,清丽俊爽,情趣盎然。
【注释】⑴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公元833年(唐文宗大和七年)至835年(大和九年),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⑵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一作“遥遥”。
⑶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
凋:凋谢。
⑷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⑸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指韩绰。
一说指扬州歌妓。
教:使,令。
【翻译】青山隐约绿水悠悠长流,江南深秋草木还未凋零。
明亮月光映照二十四桥,你是否还在听美人吹箫。
【赏析】这首诗是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由淮南节度使幕府回长安供职后所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公元835年(唐文宗大和九年)秋或836年(开成元年)秋。
唐代的扬州,是长江中下游繁荣的都会,店肆林立,商贾如云,酒楼舞榭,比比皆是,“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数万,辉罗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太平广记》卷273引《唐阙文》)。
“性疏野放荡”的杜牧,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出没于青楼倡家,有不少风流韵事,韩绰在这方面是他同道,所以回到长安后写诗寄赠。
这首诗诗人写得极其雅致,优雅中见意境。
这是一首抒写友情的诗篇,表现手法委婉多致,可谓曲尽其妙。
唐诗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诗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寄扬州韩绰判官》唐代: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译文】青山隐隐起伏,江水遥远悠长,秋时已尽江南草木已经枯败。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注释】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一作“遥遥”。
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
凋:凋谢。
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
一说指扬州歌妓。
教:使,令。
【鉴赏】这是一首调笑诗。
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
意思是说你在江北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颓废喧哗的地方更让诗人怀念对面江南的青山绿水。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
这首诗当是杜牧离扬州幕府后不久寄赠韩绰之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
杜牧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谊。
前两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回忆想像中江南的秋日风光:青山一带,隐现天际,绿水悠长,迢迢不断。
眼下虽然已到深秋,但想必温暖的江南草木尚未凋零,仍然充满生机吧。
扬州地处长江北岸,但整个气候风物,实与江南无异;不少诗人有“烟花三月下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说明扬州在当时人的心目中,简直是花团锦簇,四季如春;而诗人此刻正在北方中原地区遥念扬州,因而他自然而然地将扬州视为风光绮丽的“江南”了。
赏析唐诗《寄扬州韩绰判官》
赏析唐诗《寄扬州韩绰判官》
《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朝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创作于公元833年。
这首诗通过描绘扬州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友人韩绰的怀念之情。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内容分析:
这首诗通过对扬州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友人韩绰的怀念之情。
首句“青山隐隐水迢迢”描绘了扬州的自然美景,青山与绿水相互映衬,营造出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
2.艺术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通过对扬州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同时,诗人还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扬州的美景与长安的繁华进行对比,突显了扬州的宁静之美。
3.语言风格:
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将扬州的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4.情感表达: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韩绰的怀念之情。
诗人通过回忆扬州的美景,寄托了对友人的思念。
同时,诗人也通过对扬州美景的赞美,表达了对友人的敬仰。
总之,《寄扬州韩绰判官》是一首充满情感的唐诗,通过对扬州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唐诗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翻译古诗鉴赏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翻译|古诗鉴赏'《寄扬州韩绰判官》此诗着意刻画深秋的扬州依然绿水青山、草木葱茏,二十四桥月夜仍然乐声悠扬,调侃友人生活的闲逸,表达了作者对过往扬州生活的深情怀念。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这首诗的相关资料介绍,欢迎大家阅读。
唐代: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译文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注释⑴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⑵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一作“遥遥”。
⑶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
凋:凋谢。
这是一首调笑诗。
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
意思是说你在江北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颓废喧哗的地方更让诗人怀念对面江南的青山绿水。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
这首诗当是杜牧离扬州幕府后不久寄赠韩绰之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
杜牧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谊。
前两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回忆想像中江南的秋日风光:青山一带,隐现天际,绿水悠长,迢迢不断。
眼下虽然已到深秋,但想必温暖的江南草木尚未凋零,仍然充满生机吧。
扬州地处长江北岸,但整个气候风物,实与江南无异;不少诗人有“烟花三月下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说明扬州在当时人的心目中,简直是花团锦簇,四季如春;而诗人此刻正在北方中原地区遥念扬州,因而他自然而然地将扬州视为风光绮丽的“江南”了。
“草未凋”与“青山”、绿水组合在一起,正突现了江南之秋明丽高远,生机勃勃的特征。
诗人非常怀念繁华的旧游之地,在回忆想像中便赋予扬州以完美。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注释、译文、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青山隐隐水迢迢[2],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3]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4]。
《寄扬州韩绰判官》【注释】[1]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2]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3]二十四桥: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历史上的二十四桥早已颓圮于荒烟衰草。
现今扬州市经过规划,在瘦西湖西修长桥,筑亭台,重修了二十四桥景点,为古城扬州增添了新的风韵。
[4]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
一说指扬州歌妓。
教:使,令。
《寄扬州韩绰判官》【作者】见《杜牧·遣怀》篇。
《寄扬州韩绰判官》【赏析】这首诗是诗人杜牧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前人诗词中写扬州的名篇之一,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扬州是杜牧的旧游之地,他在做客江南时,仍眷恋着扬州的繁华旖旎,于是他把这种怀念之情写给了在扬州的朋友韩绰判官。
韩绰,生平不详,杜牧在大和年间曾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儒的幕中做过掌书记,杜牧与韩绰当为熟友。
杜牧另有《哭韩绰》一诗。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在诗歌的开首二句,诗人挥笔写下深深留映在脑海中的江南美景。
首句先从大处落笔,抓住了江南风光,青山迤逦,似与天接,绿水迢迢,蜿蜒如带。
不仅如此,时令虽已是深秋,但江南大地依旧山青水秀,景致不减春色。
诗句中的“隐隐”与“迢迢”两组叠字的运用,传达出江南绿水青山温柔妩媚的神韵,也表明江南的山水此时此刻离自己是相当之遥远。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江南的诸多景致留给诗人印象最深的则是二十四桥上观赏明月,徐凝在《忆扬州》诗中曾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可见扬州的明月之夜是何等的迷人。
诗歌最后以开玩笑调侃的笔调问老友韩绰是否在这深秋之夜,皓月高悬之际在何处教那些歌妓吹箫呢?这首诗歌能用最为简单的语言写出最富有特色的事物,并能激发人们的联想与想象;而在抒情方面,并没有直接抒情,但却包含着最蕴藉的感情,前人说这首诗是杜牧“厌江南之寂寞,思扬州之欢娱,”从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来看,此说不无道理。
何时何日 故地重游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及赏析
何时何日故地重游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及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唐代: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译文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注释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一作“遥遥”。
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
凋:凋谢。
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于此,故名。
”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
一说指扬州歌*。
教:使,令。
创作背景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
此诗是杜牧离开扬州以后,在江南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
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
赏析这是一首调笑诗。
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
意思是说你在江北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颓废喧哗的地方更让诗人怀念对面江南的青山绿水。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
这首诗当是杜牧离扬州幕府后不久寄赠韩绰之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
杜牧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谊。
前两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回忆想像中江南的秋日风光:青山一带,隐现天际,绿水悠长,迢迢持续。
眼下虽然已到深秋,但想必温暖的江南草木尚未凋零,仍然充满生机吧。
扬州地处长江北岸,但整个气候风物,实与江南无异;很多诗人有“烟花三月下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说明扬州在当时人的心目中,简直是花团锦簇,四季如春;而诗人此刻正在北方中原地区遥念扬州,因而他自不过然地将扬州视为风光绮丽的“江南”了。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全诗赏析
作者介绍
杜牧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 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 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来哟笑话
特别是神经病
几个人去原始森林被食人族抓了,几个人都不想死,于是不断求情。食人族族长:既然你们不 想死,我就给你们机会,你们谁把我逗乐了,我就放了谁。一个男人说了一个笑话,笑话说到 一半,大家都没笑,他自个儿笑了半个钟头。族长:你走吧!男人大喜:你是觉得我说的笑话 好笑吗?族长摆摆头道:我们从来不吃有病的,特别是神经病。。。...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27
译
2、 吴鸥.杜牧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33-134
文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87
及
4、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82-683
⑵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一作“遥遥”。 ⑶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凋:凋谢。 ⑷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 一一做了记载。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 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⑸玉人:貌美之人。这里指韩绰。一说指扬州歌妓。教:使,令。
下载
参考翻译
写翻译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译文注释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译文注释摘要:一、了解杜牧及作品背景二、诗歌全文翻译与解析三、诗句中的意境与情感四、诗人寄托的意图及其现实意义正文:【一、了解杜牧及作品背景】杜牧,字牧之,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这首《寄扬州韩绰判官》是杜牧在晚年闲居扬州时,赠给友人韩绰的一首诗。
作品以扬州为背景,展现了诗人晚年的生活状态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二、诗歌全文翻译与解析】诗全文如下:雨晴烟晚,绿遍江南岸。
水国江南,春寒懒上楼。
只恐江南好,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骄阳炙手,炎炎夏日长。
秋来蚊蚋净,夜夜凉风起。
幸有韩判官,喜可知也。
何时相聚首,再把钓纶闲。
【三、诗句中的意境与情感】诗中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景,展现了诗人对友人韩绰的思念之情。
从“雨晴烟晚,绿遍江南岸”到“秋来蚊蚋净,夜夜凉风起”,诗人通过对季节变化的描绘,表现出岁月流转、时光荏苒的意境。
同时,诗中以“水国江南”暗示了诗人晚年闲居扬州的生活。
【四、诗人寄托的意图及其现实意义】杜牧在诗中表达了对友人韩绰的怀念,希望能再次相聚,共度悠闲时光。
同时,诗中以“幸有韩判官,喜可知也”透露出诗人对友人的感激之情。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还表现出晚年的杜牧在江南水乡的宁静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这首诗传达了珍惜友情、享受生活的美好情感。
综上所述,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以江南水乡为背景,描绘了诗人晚年的生活和对友人的怀念。
通过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原文及赏析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原文及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原文及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
年华虽去芳华在,岁月如梭犹未消。
春风江上正潇洒,夏荷池中莺嬉嬉。
但愿官吏少烦扰,人间此事纵相宜。
抵郡乘兴凭谁问,采石江头自寄诗。
我有心情独凭凑,当时诸友共沉潜。
江流依旧东逝水,悠悠万事亦如此。
才子艰难求报国,于江湖上寄红绡。
太守春风吹拂面,若兄何事朝来迟。
我们情投意合久,从荆州至此相随。
世情变换无端理,交游渐失无絮词。
承君一阕传消息,寄梦空指此心期。
休怪友人绝诗意,人事荣枯定非常。
欲说当年诸子意,人间长见是清凉。
时连五调花堪赏,事丧三石橙榨香。
身知此别长纷乱,此恨人间可奈何。
朝来携手上船楼,对酒场中醉如猴。
桃李已时先开发,良辰美景定相好。
行尽前程唯劳碌,千山万水绝劳劳。
自寄久违心意浓,多情应似你最抱。
闲来垂钓江流里,欲语春诗泪满襟。
谁人相伴共回首,倚栏相对情长深。
坐听风声吹林外,翩翩归鸟催渚心。
人生如梦多是非,怀旧何时有归寻?江南来广州的刺史韩绰,身在遥远的扬州。
这里的青山掩映在远处,水面绵延在视野之中。
岁月如梭,年华逝去,但芬芳的青春仍在。
春风吹拂江面,夏荷绽放池塘,生机勃勃。
只愿少一些官吏的烦扰,人间的一切亦照人心意。
来到这座城郡,带着兴致,凭谁问去向。
在采石场的江头,我自己寄托了这首诗。
我心情豁达,独自思索,当时与诸友们共同沉浸其中。
江水如常地东流,悠远而恒定。
人事情节也如此。
才子们为了追求报效国家不得不经历艰辛,在江湖间流传了许多有关红绡的故事。
太守,春风吹拂着我的脸庞,却不见兄长出现。
我们曾情意绵绵地相知相伴,从荆州到这里一路同行。
然而,世情变换无常,交游逐渐失去热度。
托您捎去一阕诗,传达我的思念之情。
请勿怪友人不再有诗意,人事的兴衰早已不同寻常。
回顾当年,众多文人对国家兴败的关切之情,常常令人心生清凉。
时光连绵,五调之花可赏,世事更替,三石橙亦能榨取香甜。
身处其中,才知此别的纷乱,但此恨谁能解?清晨我们在船楼上共饮,世事才得以交流。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词赏析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词赏析千百年来,人们相约在扬州瘦西畔的二十四桥赏月,就是一桩风雅趣事。
历史上,吟咏“二十四桥”的诗篇不尽其数,其源头,都可追溯至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忆旧诗。
唐朝晚期,经过安史之乱的大唐王朝由盛而衰,杜牧26岁进士及第,空有满腹才情,在京师却得不到重用,在唐大和年间赴扬州为官。
当时的扬州是往来南北的交通要道和商业贸易的重要枢纽,“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彼时的扬州城内,十里长街,店肆林立,舞榭歌台,夜夜笙箫。
在扬州期间,杜牧与节度判官韩绰相识,公务之余,二人常常私服外出,饮酒宴游。
两年后,杜牧回长安供职,把对友人日积月累的思念、对扬州城的无限感怀,化作了痛快淋漓的一曲倾诉。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诗的开篇从大处着笔,描摹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迢迢,蜿蜒如带的全景,表明即便深秋季节,江南大地依旧绿水青山、草木葱茏。
“隐隐”与“迢迢”迭用,“秋尽江南”与“草未凋”形成转折,构成抑扬顿挫、悠扬有致的格调,充分流露出诗人翘首遥思、怀念故地的情感。
后两句从诸多江南佳景中撷取二十四桥这一意象,诗人以戏谑的笔调询问好友韩绰,在这深秋之夜、明月高悬之际,你在何处教歌女吹箫?既调侃友人生活的闲适,也传达出对江南自然风物,对扬州繁华岁月的追思。
杜牧的济世之才没有在扬州得到施展,却给世人展现了一个繁华浪漫、诗意充盈的扬州。
其实,在杜牧之后,二十四桥的具体方位已不可考。
“二十四桥”究竟是一座桥,还是二十四座桥,也成了千古之谜,引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不绝,争论不休。
如今,虽然二十四桥的胜迹已无处探寻,但是“二十四桥明月夜”作为瘦西湖畔的一种经典意象,依旧寄托了世人对扬州人文魅力的美好遐思和向往。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翻译赏析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翻译赏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翻译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代诗人杜牧的诗作。
此诗作于诗人离开扬州以后。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翻译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诗文解释】青山隐隐约约,绿水远远流消,秋天快要过去了,草木还没有凋落。
明月映照着二十四桥,你又在何处教歌女吹箫。
【词语解释】二十四桥:扬州名桥二十四。
1.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僚属。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文宗大和七至九年(833-835),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2.迢迢:一作遥遥,指江水悠长遥远。
3.草未凋(diao):一作草木凋(diao)谢。
4.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5.玉人:美人。
一解指扬州的歌女;一解为杜牧戏称韩绰为玉人。
【诗文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由淮南节度使幕府回长安供职后所作。
唐代的扬州,是长江中下游的都会,店肆林立,商贾如云,酒楼舞榭,比比皆是,“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数万,辉罗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太平广记》卷273引《唐阙文》)。
“性疏野放荡”的杜牧,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出没于青楼倡家,有不少风流韵事,韩绰在这方面是他同道,所以回到长安后写诗寄赠。
扬州之盛,唐世艳称,历代诗人为它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这首诗风调悠扬,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不衰。
韩绰不知何人,杜牧集中赠他的诗共有两首,另一首是《哭韩绰》,看来两人友情甚笃。
这首诗当作于诗人离开江南之后。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翻译及赏析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翻译及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翻译及赏析1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译文青山隐隐起伏,江流千里迢迢。
时今已过深秋,江南草木尚未凋谢。
扬州的二十四桥,在月色中显得格外的妖娆。
老朋友你在何处,教别人吹箫?注释1、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文宗大和七至九年(833-835),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2、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3、草未凋(diao):一作草木凋(diao)谢。
4、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5、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指韩绰。
一说指扬州歌妓。
寄扬州韩绰判官解读诗的头两句写景。
第一句摄取的是远镜头,扬州一带远处青翠的山峦,隐隐约约,给人以迷离恍惚之感;江水东流悠长遥远,给人以流动轻快的感受。
第二句是想象江南虽在秋天,但草木尚未完全凋零枯黄,表现优美的江南风光。
这两句是从山川物候来写长江以南地区,和后面两句的颓废形成对比。
青山隐隐水迢迢,(远景描写——诗人站在江边,隐约遥见长江对岸青山逶迤,隐于天际,江水如带,迢迢不断。
)(“隐隐”和”迢迢”这两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 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秋尽江南草未凋。
(诗人站在江北,遥想江南的秋景——此时时令已过了深秋,我所在的江北早已是草木凋零、一派晚秋的萧条冷落,而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还是青山绿水,风光依旧旖旎秀美。
真是很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朋友啊。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翻译赏析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牧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诗文解释】青山隐隐约约,绿水远远流消,秋天快要过去了,草木还没有凋落。
明月映照着二十四桥,你又在何处教歌女吹箫。
【词语解释】二十四桥:扬州名桥二十四。
1.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僚属。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文宗大和七至九年(833-835),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2.迢迢:一作遥遥,指江水悠长遥远。
3.草未凋(diao):一作草木凋(diao)谢。
4.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5.玉人:美人。
一解指扬州的歌女;一解为杜牧戏称韩绰为玉人。
【诗文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由淮南节度使幕府回长安供职后所作。
唐代的扬州,是长江中下游的都会,店肆林立,商贾如云,酒楼舞榭,比比皆是,“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数万,辉罗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太平广记》卷273引《唐阙文》)。
“性疏野放荡”的杜牧,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出没于青楼倡家,有不少风流韵事,韩绰在这方面是他同道,所以回到长安后写诗寄赠。
扬州之盛,唐世艳称,历代诗人为它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这首诗风调悠扬,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不衰。
韩绰不知何人,杜牧集中赠他的诗共有两首,另一首是《哭韩绰》,看来两人友情甚笃。
这首诗当作于诗人离开江南之后。
诗人想念友人,很关心友人近期的状况,充满了深厚的情意。
这首诗意境优美,风调悠扬。
杜牧于大和七年至九年间(833—835)曾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中作推官,后来转为掌书记。
唐代-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
此诗是杜牧离开扬州以后,在江南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
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
原文: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代-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翻译: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
注释:
⑴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⑵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一作“遥遥”。
⑶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
凋:凋谢。
⑷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
⑸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
一说指扬州歌妓。
教:使,令。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赏析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青⼭隐隐⽔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四桥明⽉夜,⽟⼈何处教吹箫?扬州之盛,唐诗艳称,历代诗⼈为它留下了多少脍炙⼈⼝的诗篇。
这⾸诗风调悠扬,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为⼈们传诵不衰。
韩绰不知何⼈,杜牧集中赠他的诗共有两⾸,另⼀⾸是《哭韩绰》,看来两⼈友情甚笃。
杜牧与⼤和七年⾄九年间(833-835)曾在淮南节度使⽜僧孺幕中作推官,后来转为掌书记。
这⾸诗当作与他离开扬州之后。
“青⼭隐隐⽔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这⾸⼩诗的前两句是说,青⼭隐隐绿⽔千⾥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还未枯凋。
此诗⾸句从⼤处落墨,化出远景:青⼭逶迤,隐于天际;绿⽔如带,迢递不断。
“隐隐”和“迢迢”这⼀对叠字,不但画出了⼭清⽔秀、绰约多姿的扬州风貌,⽽且隐约暗⽰出诗⼈与友⼈之间⼭遥⽔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思念旧游之地的似⽔柔情。
此时虽然时令已经过了深秋,江南的草⽊却未凋落,风光依旧旖旎秀媚。
正由于诗⼈不堪晚秋的萧条冷落,因⽽格外眷恋江南的青⼭绿⽔,越发怀念远在热闹繁华之乡的故⼈了。
“⼆⼗四桥明⽉夜,⽟⼈何处教吹箫。
”⼩诗的后两句是说,⼆⼗四桥明⽉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现在何处教⼈吹箫?江南佳境⽆数,诗⼈记忆中最美的形象则是在扬州“⽉明桥上看神仙”(张祜《纵游淮南》)的景致。
⼆⼗四桥,⼀说扬州城⾥原有⼆⼗四座桥,⼀说即吴家砖桥,因古时有⼆⼗四位美⼈吹箫于桥上得名。
“⽟⼈”,既可以形容美丽洁⽩的⼥⼦,⼜可⽐喻风流俊美的才郎。
从寄赠诗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来,此处⽟⼈当指韩绰。
元稹《莺莺传》“疑是⽟⼈来”句可证明中晚唐有以⽟⼈⽐喻才⼦的⽤法。
诗⼈本是问候友⼈的近况,却故意⽤玩笑的⼝吻与韩绰调侃,问他当此秋尽的时候,每夜在何处教妓⼥歌吹取乐。
这样会,不但韩绰风流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两⼈亲昵深厚的友谊得以重温,⽽且调笑之中还微微流露了诗⼈对⾃⼰“⼗年⼀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牧的诗词《寄扬州韩绰判官》赏析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赏析】
唐代时的扬州,是长江中下游繁荣的都会,店肆林立,商贾如云,酒楼舞榭,比比皆是。
“性疏野放荡”的杜牧,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出没于青楼倡家,有不少风流韵事,他有诗曰:“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韩绰是杜牧的好友,在这方面,他们同道中人,所以杜牧回到长安后写诗寄赠。
杜牧在韩绰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交谊之深厚。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两句从山川物候来写江南风物。
首句从大处落墨,摄取的是远镜头,诗人站在江边,看到扬州一带的山峦连绵起伏,隐隐约约;远处的江水逶迤千里,
迢迢不断。
“隐隐”和”迢迢”这两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还为全诗增加了浓郁的江南风味,为抒情创设了气氛。
次句是想象之景,诗人遥想江南虽在秋天,但草木尚未完全凋零枯黄,江南还是山青水碧,风光依旧旖旎秀美。
作者的想象并非是空想,而是以自己在江南的亲眼所见为基础而生发出来的想象。
江南之秋,不比江北之萧瑟寒冷,草木零落较缓慢,且树木多为常青木,因此,秋天的江南依旧呈现一片绿意盎然之景。
扬州虽地处长江北岸,但整个气候风物,实与江南无异。
“草未凋”与“青山”、绿水组合在一起,正凸现了江南之秋的明丽高远、生机勃勃的特征。
首句山、水相对;次句“秋尽江南”与“草未凋”之间的转折,更构成了一种抑扬顿挫,错落有致的格调。
正由于诗人不堪北方晚秋的萧条冷落,因而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越发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故人了。
扩展阅读:杜牧的主要作品
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
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
《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
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
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
工行、草书。
《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
”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
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
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
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
《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岁时所书。
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字。
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
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
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
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
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
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
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
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
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除此之外,还著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阿房宫赋》等。
扩展阅读:杜牧的作品风格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身趁名家。
他主张凡为文义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
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
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
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
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
《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
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
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时政之作,感时伤世,忧国忧民;抒情小诗,风格清丽,画面鲜艳,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