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全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盘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常见虚词盘点
(一)之
《说文解字》:
出也。象竹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凡之之属皆从之。止而切。注:(之)出也。引伸之义为往。释诂曰之往是也。
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也可意为这、那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这、那。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蜩与学鸠)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2. 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也有翻译成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宋国有什么罪呢?
(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久而久之
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
3. 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停止耕作走到田埂高地上休息
(二)其
其字是假借字。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本字。金文又加声符
“丌”(jī),变成“其”。(jī)本义:簸箕。今字作“箕”。“其”假借为代词:他、他们、那等。
1. 第三人称代词。
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乐阳子妻》)
妻子跪起身问他回来的缘故
2. 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并自己给它题上自己的名字
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那个人目光正视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凝神倾听茶水烧煮的声音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蜀国的边境有两个和尚,一个贫穷,一个富有
(三)以
1. 用作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于是他入朝拜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借什么作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为学》)/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
2. 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墨池记》)
新城的上面,有一口低而深的长方形的池子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3. 用作副词
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本来就已经对这件事感到奇怪了。
(四)于
1. 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
2. 表示处所,译为“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状语后置
于)
3. 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诸葛亮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这样的能人
4. 表示处所,译为“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
山》)
(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用箕畚运到
渤海边上。
5.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
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五)而
颊毛,凡鳞毛之下垂者也称而。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像两腮的胡子,内层像生在嘴下的胡子。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而,颊毛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卷九.而部》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周礼·考工记·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