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四要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与读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文学四要素与文学活动: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提出作为作品存在的层次论,认为作品的构成就是四个层面,即语言层、意义层、图式化外观层、意向性状态中的“世界”层。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即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改造,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作品如果束之高阁,不跟读者、即“欣赏者”见面,也还不能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世界——作家——文本——读者这四个要素,其间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这才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文学活动不仅就是指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程,更重要的就是人与对象所建立的诗意关系,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部展开。

【历史上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就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在西方,有赫拉克利特的“艺术摹仿自然”论点、苏格拉底的“绘画就是对所见之物的描绘”论点、柏拉图的“理式摹仿”说、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摹仿”说。与西方再现说相似的就是中国古代的“度物象而取真”说,五代大画家荆浩在《笔记法》中说“画者画物,度物象而取真”。)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就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说的基本倾向就是,文学本质上就是诗人、作家的内心世界的外化,就是情感涌动时的创造,就是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但诗并不存在于对象本身,而存在于审视对象时的作家、诗人的“心境”或“心理状态”;诗人可以描写平凡的事物,但要使事物以不平凡的色彩呈现出来。表现说产生于19世纪初兴起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提出“诗就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柯勒律治认为“写诗就是出于内在的本质,不就是由任何外界的东西所引起的”,雪莱指出“诗就是最快乐最良善的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之记录”。与西方表现说可以比较的就是中国传统的“诗言志”说与“诗缘情”说。)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比较典型的实用说就是中国古代的“教化”说与西方的“寓教于乐”说。“言志”说与“教化”说构成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重要特色。古罗马时期贺拉斯的“寓教于乐”开了西方实用说之先河。)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与独立的“身份”,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就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客观说实际上就是由俄国形式主义学派首先提出的。)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与再创造。)

【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文学观念不就是固定的、僵死的、可以永远定于一尊的;时代的变化,包括政治治乱、社会风气、学术倾向等推动着文学的变化;随着文学的变化,文学观念也随之变化。摹仿——表现——变形——装饰这一文学发展趋势,展现了文学自身演变的规律;当然这种演变规律并不就是直线型的,由于受直接的、间接的社会生活变动、斗争与不同社会心理的影响,其发展的路线与形态往往就是极其复杂的,而在同一个时期,几种文学形态与观念并存的局面也就是存在的;但就总趋势而言就是由再现到表现,由表现到装饰。文学观念的变化还与人的观点的不同及变化有关;不同的社会团体、群体具有不同的观点,不同思想倾向的人也有不同的观点,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观点也可能会发生变化,这些观点的变化都会导致对文学的瞧法发生变化。

主要论述19世纪开头的四十年产生于英国的诗歌理论,其次也涉及其她主要艺

术形式。该书强调的就是批评的一种共同走向,这就就是特意选择“浪漫主义”批评加以阐述的理由所在。虽然该书着重讨论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但同时它也对西方文艺理论做了一个全面的总结与回顾,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阐述了“模仿说”、“实用说”、“表现说”与“客观说”。

另外,艾布拉姆斯还提出了文学批评的四大要素的理论,即(1)作品(work)(2)宇宙(universe)(3)作家(artist)(4)读者(audience)。

此外,该书的书名把两个常见而相对的用来形容心灵的隐喻放到了一起:一个把心灵比作外界事物的反映者,另一个把心灵比作一种发光体,认为心灵也就是它所感知的事物的一部分。前者概括了从柏拉图到18世纪的主要思维特征;后者则代表了浪漫主义诗人心灵的主导观念。总而言之,浪漫主义批评蕴含着多样化中的统一性。四要素的关系可以构成一个三角形,几乎所有的理论都只明显地倾向于一个要素,根据其中一个要素,生发出界定、划分与剖析艺术作品的主要范畴,生发出借以评判作品价值的主要标准。因此,运用这个三角形的图示可以把这种种尝试大体上划分为四类:其中有三类主要就是用作品与另一要素(世界、欣赏者或艺术家)的关系来解释作品,第四类则把作品视为一个自足体孤立起来加以研究。

值得注意的就是,该书的研究方法就是类比法。

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认为,文学理论可以在整体上分为四大类:

摹仿理论(Mimetic Theories):关注于作品与宇宙之间的关系

实用理论(Pragmatic Theories ):关注于作品与受众之间的关系

表现理论(Expressive Theories ):关注于作品与作者之间的关系

客观理论(Objective Theories):关注于文本细读

基本思想

坦率地批评了当时西方文艺批评界的通行方法:“直到几十年以前,现代美学对美

学问题的探讨都就是依据艺术与艺术家的关系,而不考虑艺术与外界自然、与欣赏者、与作品的内在要求的关系。”

艾布拉姆斯既不同于那些仅擅长于文本阅读的“实用批评家”,同时也不赞成专事

纯理论演绎的“元批评家”,她在骨子里仍就是一位人文主义者,或者就是一位类似(她的学术同行)诺思洛普·弗莱与(她的学生)哈罗德·布鲁姆那样的具有诗人气质的理论家。因此阅读她的著作,我们一方面能感到她学识的渊博,另一方面又能欣赏她那气势磅礴同时又行云流水般的文风。《镜与灯》就属于这样一类理论著作。关于《镜与灯》的隐喻意义,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指明的,“本书的书名把两个常见而相对的用来形容心灵的隐喻放到了一起:一个把心灵比作外界事物的反映者,另一个则把心灵比作发光体,认为心灵也就是它所感知的事物的一部分。前者概括了从柏拉图到18世纪的主要思维特征;后者则代表了浪漫主义关于诗人心灵

的主导观念。这两个隐喻以及其她各种隐喻不论就是用于文学批评,还就是用于诗歌创作,我都试图予以同样认真的对待,因为不管就是在批评中还就是在诗歌中,使用隐喻的目的尽管不同,其作用却就是基本一致的。”事实上,古今中外用镜子充当比喻的例子不胜枚举,但艾布拉姆斯的这种比喻已经有意识地将浪漫主义文论与柏拉图的传统连接了起来,对于我们完整地理解西方文论的各个阶段的发展历程有着画龙点睛之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