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第二章
《教育学原理》第二章学校
2014-7-10
47
为什么要有管理?
• • • • 1.机构和部门庞杂,需要有专门人员从事管理工作; 2.管理的核心是人,需要协调和处理好人际关系;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组织工作需要保持秩序; 4.管理的宗旨是为了有效实现组织目标,提高生产效 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014-7-10
48
案例一:缺乏管理的实验
2014-7-10
45
第三节 学校管理
• • • • • • 一、什么是管理? 1.汉语中 据查,我国古代“管”字原意为锁钥。 后延伸其义为控制和执掌。 “理”字较早见于《说文》:“治玉治民为理” 后延伸其义为治理、协调。
2014-7-10
46
• 2.英语中 • Administration表示“管理”。意思是:帮助 组织达标、服务于组织的成员、照管组织中的物 质、促进与协调组织成员的工作等一系列活动。 • 3.现在国外 • management(经营、处理)用得比较多。
30
中国海洋大学六二楼
• 一走进海洋大学鱼山路五 号,迎面的建筑就是“六 二”楼,建于1921年,是 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的 日本中学校舍。大门是拱 形的,楼内的楼梯前也有 拱形廊柱,而楼梯却像登 山的阶梯一样完全是石头 打造,非常的古雅有趣。 在毁灭性的新建筑风潮中, 能保留一份这样的格调真 是一个奇迹。
2014-7-10 9
现代学制的三种类型
双轨制
分支制
单轨制
2014-7-10
10
双轨学制代表国家:英国、德国、法国、俄国。 单轨学制代表国家:美国 分支型学制代表国家:前苏联
2014-7-10
11
五、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 (一)旧中国的学制沿革 • 1862年,京师同文馆是我国政府自行创立的第一 所新式学堂,标志着近代学校的诞生。此后,上 海的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福建的船政学堂等 都先后为洋务派所建立。 • 1898年戊戌变法,光绪帝准设京师大学堂,标志 着中国新教育体制的开端。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1-2章
发现 式学
习
(二) 教育系统的结构
1.教育系统从整体上区分为学校教育与非学 校教育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 一定社会服务的人。非学校教育主要指家 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2.教育系统从性质上区分为制度化教育和 非制度化教育
(1)制度化教育:主要是受学校教育制度规 范的教育。
(2)非制度化教育:指学校教育之外的广义 上的教育。 学校教育也称正规教,非制度化教育也 称非正规教育。
教育经验是指符合 教育规律的有效做法。
教育经验是教育规 律的实践形态,成功 的教育经验必定反映 着教育规律,教育规 律则潜藏于教育经验 之中。因此,教育学 研究的另一任务就是 总结教育经验,从中 找出教育规律,以更 好地促进教育的发展。
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 (一) 古代中国 1.《论语》
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勒图尔诺 (Charls Letourneau,1831--1902)和英 国的沛西· 能(Thomas Percy Nunn, 1870--1944)。
二、心理起源论
美国教育家孟禄 (Paul Monroe, 1869—1947)为这 一观点的代表人物。 认为“原始社会的 教育方法从头至尾 都是简单的无意识 的模仿。”
1.教育者及其施教活动五大特点
• (1) 教育者是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的传 播者
• (2) 教育者是科学知识和社会文明的传 授者
• (3)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 者和实施者
• (4) 教育者是受教育者学习与发展的指 导者
• (5) 教育者也是一个具有自我教育能力 的学习者
2.受教育者及其学习活动五大特点
3.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说与和谐发展教育:体 育、德育和智育。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二章 社会发展与教育
第二节 社会政治制度与教育
一、社会政治制度变迁中的教育 二、平等教育与教育民主
一、社会政治制度变迁中的教育
(一)、古代专制社会:人的依赖性和依附于政 治的教育
(二)、近代民主社会:人的独立性与独立于政 治的教育
(三)、现代民主社会: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民 主化
二、平等教育与教育民主化进程 (一)平等与教育平等 教育是通向平等的入口还是社会成层的手段?
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代表人物:皮奥雷、道林格等 认为人力资本理论对教育与工资的关系分析的不
够精确,没有考虑市场的内部结构。 劳动力市场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
场。教育对个人的经济效益不在于它提高人的认 知能力,而在于它是决定一个人在主要劳动力市 场还是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工作的重要因素。
在主要的劳动力市场,教育与工资有显著的关系 ,但在次要劳动力市场,教育与工资却没有关系 。即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否认劳动力市场是一个 竞争性市场,教育与工资不一定有
1960年12月,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第73 届年会所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 本理论创立的“宪章”。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 “人力资本”,它是指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 他类型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 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 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总是成正比的。
其次,教育、教育产品不能像商品、经济组织那样进行严格而
准确的成本核算和费用分摊,更难以计算它的即时“利润”。
再次,经济增长是受多因素变量制约的,教育水平仅仅是其众
多因素之一,而且相当多的时候也不是决定性因素。
最后,人力资本理论着重从经济角度衡量和研究教育问题,容
教育学原理 第二章 什么是教育
–从大量的历史文献来看,在20世纪之前,思想 家论述教育问题时,大都使用的是“教”与 “学”这两个词。20世纪初,从日文转译过来 的“教育”一词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 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学者,觉也,以 反其质. –从甲骨文以及古代思想家们的论述来看,我国 古代“教”与“学”的基本含义是“学做人”, 通过文化典籍的学习,辅以躬行践履和反身自 省,不断地体认和追求人生的意义和境界。
一位网友的困惑
“我们经常讲教育,教师们天天搞教育, 但到底什么是教育?我们根据什么将教育 与摧残、奴役、愚弄、欺骗、蒙蔽、操纵、 控制、禁锢、贬抑、束缚、蛊惑、教唆、 误导等等区别开来?显然,这个问题不搞 清楚,就很容易导致教育的异化。”——未
名(2005-5-25)
关于“教育”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一些文学性表达
• 1、夸美纽斯:“只有受过恰当教育的之后,人才 能成为一个人。”(教育即“成人”) • 2、裴斯特洛齐:“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进自然天 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教育意味 着完整的人的发展。” (教育即发展) • 3、斯宾塞:“从教育的生物学方面来看,可以把 教育看作一个使有机体的结构臻于完善并使它适 合生活事物的过程。”“教育即为人的完满生活 作准备。”
一、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概念
• 3、作为一种自主和深刻的心理或精神活动过 程与结果的“教育” –例如,“看完电影,我受到了深刻的教 育”; –又例如,“读完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这部小说,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 –再例如,“要扎扎实实地搞好党员的先进 性教育活动。”
小结:日常生活中“教育”概念的 内涵
三、有关“教育”的若干重要命 题
关于“教育”的重要命题是指历史上思 想家们或教育学家们对“教育”概念所进 行的精炼表述,这些表述反映着他们各自 的“教育观”。分析这些表述,有助于我 们了解漫长岁月中,教育观的变化过程以 及引起变化的基本动力。这种分析也是对 “教育”概念进行词源分析的继续和深化。
333教育综合之教育学原理
333教育综合内容整理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学概述第二章教育的概念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四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第五章教育的目的第六章教育制度第七章课程第八章教学(上)第九章教学(下)第十章德育第十一章班主任第十二章教师第十三章学校管理第一章教育学的概述一、研究对象与任务1.研究对象(名词解释):教育学是一门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
2.研究任务(简答):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主要在于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认识教育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3.教育学(名词解释):①教育学顾名思义就是关于教育的学问,是一门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
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和教育对象,但又并非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能成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只有那些有价值的,能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才能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③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教育的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④学习教育学,可以使我们了解教育的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一定的教育理念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那种认为不学教育学也能教书和做好教育工作的想法是片面的、不切实际的,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工作质量。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阶段(看书了解即可,不用背)三、几种教育学(第1、3种重点背,2、4、5简单看)1.实验教育学(重点背):①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
1901年,德国教育家梅伊曼首先将实验教育思想称为“实验教育学”。
1907年教育家拉伊又出版了《实验教育学》一书,系统地阐述实验教育思想。
②基本观点:第一,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思辨教育学;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第三,划分教育实验的基本阶段;第四,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分依据。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人口数量增长速度影响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和战 略重点的选择
(二)人口质量对教育的影响
1.直接影响:入学者已有水平 2.间接影响:年长一代人口质量影响新生一代人口质量
(三)人口结构对教育的影响
1.人口年龄结构影响教育发展 学龄人口多——基础教育 成人人口多——成人教育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哪些人能接受教 育
古代阶级社会:统治者垄断 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享受不到优质教育 社会主义社会:受教育权均等
(四)政治制度队教育管理体制有着重要影响
法国、日本:高度中央集权制度 美国:地方分权 我国:大政方针集中统一,地方分级管理
三、人口对教育的影响
人口是由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结构三部分组成。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内容提要:
第一节 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第二节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功能 第三节 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
和作用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影
• 生产力 响 • 政治 • 人口 • 文化
教育
影
响 • 经济 • 政治 • 人口 • 文化
第一节 社会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教育受社会制约,什么样的社会 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社会历史进程制 约教育的发展水平。
(四)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教学方法、手段及组 织形式
古代:个别教学 近代:班级授课制 20世纪中后叶:个别化教学
二、政治对教育的影响
(一)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社会性质 教育的性质由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民主政治
教育由人民当家做主
(二)政治制度影响教育宗旨和目的
•教育宗旨和目的是一个社会政治制度对教育
教育学原理 第二章 课程开发
(3)表现性目标取向
表现性目标:表现性目标是指学生在课程情境中的种种“际遇”, 即每一个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艾斯纳通过考察学校课程目标,区分了课程计划中存在的两种不同 的教育目标:教学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艾斯纳认为,教学性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现成的文化工具。它是在 课程计划中预先规定好的,这种规定明确指出了学生在完成一项或 几项学习活动后,所应习得的具体行为,如技能、知识条目等。它 通常是从既有文化成果(如各种学科)中引出,并以适合于儿童接受的 方式进行表述。
水平组织的标准:水平组织是指将各种课程要素按横向(水平)关 系组织起来。不论从学习者的经验的性质,还是从社会生活以及 学科知识本身的性质,都可以得出课程的水平组织的基本标准: 整合性。
拓展:课程内容的组织主要处理课程内容的排列秩序和统合, 课程理论家泰勒提出课程内容编排和组织的三条逻辑规则: ○连续性(CONTINUITY) ○顺序性(SEQUENCE) ○整合性(INTEGRATION)
当课程以适应或改进社会生活为目的、围绕主要的社会问题组织起来的 时候,这种课程组织即为社会问题取向的课程组织。
这种课程组织取向认为,课程是为学习者适应或改进社会情境做准备的, 课程内容应源于某一社会、某些社会或整个世界的状况和情境。学习者 通过课程研究社会的特征,如社会机构的功能、社会生活中的主要活动、 人们面临的难以解决的问题等等。
1、课程目标的来源
学科的发展 社会的需要 学生的需要
2、课程价值观 围绕这三个目标和来源,基于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形成以下 课程价值观:
○学科本位课程 ○社会本位课程 ○儿童本位课程
3、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及表述方式
○行为目标取向 ○生成性目标取向 ○表现性目标取向
教育学原理第二章
►使个人追求的目标与社会要求相一致
►掌握个人获得社会资格和追求目标所必
须的技能 ►学会认同身份和在每一个场合下自己所 处的角色 BACK
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
► 社会的每一统的方式结 合在一起,对整体发挥作用。 ► 例如,小学的显功能之一就是使学生打下阅 读、计算这样一些学科技术的坚实基础。小 学的潜功能就是教给学生诸如合作与组织这 样一些重要的社会技术。 BACK
社会化的具体内容
第二章 教育功能
►第一节
教育功能的概述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功能 ►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 ►第四节 教育功能的实现
功能
►特定结构的事物或系统在内部和外部的
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作用。
内部所具有的作用,由其结构决定 外部所具有的作用,由该事物的结构和外 部事物的结构共同决定
第一节 教育功能的概述
多维度分类
主观意向 显 性 客 观 结 果 正 向 负 向 A D 隐 性 B C 分析 人 社会
客观 结果
正向 A
负向 D
B
C
把性质和形式结合起来
把对象和性质结合起来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是促进人的发展,
是预期的正向功能。 ——显性正向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正向功能: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
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负向功能: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 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显性功能: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
的符合教育目的的结果。 ►隐性功能: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 现的非预期的功能。如教育复制了 现有的社会关系,再现了社会的不 平等。
教育学原理第二章 教育目的
【参考观点】 (1)该案例中的悲剧源于对应试教育的无奈和无助的消极反抗。应试教育是一种 立足于“选拔尖子”的教育,这种教育只以分数衡量和评价学生,以升学率作为评 价根本目的。这种教育模式异化了教育的本义和根本目的。 (2)该案例中的悲剧也启示我们必须要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史面向全 体学生的教育,它不只是着眼有升学希望的学生,而是把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目 标。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既是德、智、体、美、劳的全 面发展,也包括学生生理、心理和思想等方面的素质发展。实际上,学习成绩的好 坏,只反映了学生在智力方面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其他方面均 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如果一味强调智力发展,而忽视其他素质发展,即使升学率得 到了提高,而最终培养出来的仅仅是单向度的人才,而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素质 教育史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实际上,人是千差万别的,培养人不能用一 个模子,比如说,成绩差的学生,也不排除其在其他方面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四)生活本位论 教育目的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五)社会与人的辩正统一论 教育目的考虑社会与人的发展需要。
三、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 1.哲学观念。 2.人性假设。 3.人格理想。
(二)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1.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
第二章 教育目的
章前导读 1.理解教育目的的意义。 2.了解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以及不同价值取向教育目的论。 3.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发展变化。 4.掌握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和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 5.理解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 6.探究推进素质教育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 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ppt课件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从而起到控制生育率的 展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同时在保 待传统的价值观和社会风
作用。
护环境生态平衡、合理利用资源 、俗,因此也就不再为“
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更具有责任 多子多福”“重男轻女”
心。
等观念所束缚。
4 . 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使 人们更重视自身价值的 实现和对人生幸福的追 求,他们不愿意因多生 育而耽误自身发展和幸 福生活。
17
二、科教兴国是一项重要战略
十五大报告在经济发展战略中提出了 “科教兴国”的重要战略:“科教兴 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 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 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 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 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 文化素质,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功能。
14
四、教育的文化功能
(一)文化传承 (二)文化选择 (三)文化交流 (四)文化创新
15
第三节 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16
一、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党的十二大
党的十三大 党的十四大 党的十五大 党的十六大 党的十七大 党的十八大 党的十九大
“在今后二十年内,一定要牢牢抓住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学 这几个根本环节,把它们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需要依靠教育来培养”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育和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19
谢谢诸位同学!
20
5
三、人口对教育的影响
(一)人口数量对教育的影响 1. 人口数量影响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 人口数量增长速度影响着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和战略重点的选择 (二)人口质量对教育的影响 (三)人口结构对教育的影响 1. 人口年龄结构影响教育发展 2. 人口就业结构影响教育发展
教育学第二章
(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 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 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必定引起产业结构、行业结构、 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变革,与此相 应,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结构也会发生变 化,进而引起各级各类教育的比例关系包括专业 设置的比例关系的变化。 另外,社会生产力也是制约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 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 术的发展与更新,从而也要求课程设置与教育内 容的不断调整与更新。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 是课程门类由少到多;二是教育内容越来越丰富 和深化。
(四)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化
虽然一个国家的政治是否民主,是由该国的政体所决定的, 但与人民的文化水平、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也有密切的关 系。 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因为只有具有民主意 识的公民,才能建立民主的社会和民主的政体。 教育民主化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民主化是 现代教育改革的目标,它表现为教育权力的平等和教育机 会的均等。教育平等,作为一种实践运动,是政治民主化 的重要标志,也是推进社会政治变革的重要力量。作为教 育民主化重要体现的全民教育,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重视。 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民主的教育不仅可以 提高国民的政治素质,推动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和能力, 通过提高领导阶层的文化素质促进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更重要的是民主教育本身的实践影响每个学生的心灵,使 他们在民主教育中增强民主的意识,使民主在一代人的心 中开花、结果。
(四)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促进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方法和手等所应用的物质 技术设备和形式、方法,都是一定生产工具和科 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其性质与水平、范围 均是由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大改善 了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特别是电化教育手段的 出现和迅速发展,如广播、电视、电影、电子计 算机教学等。
(完整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学原理》重点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性质:1.实践性。
2.交往性: 个性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二者互为前提、互为基础、密不可分。
动力性: 教育活动在上述进程中起到促进和加速作用。
社会性:教育活动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也是塑造不同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学校教育的定义: 学校教育实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 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 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 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要素的关系: 相互独立、相互规定、构成完整的系统。
学校教育的过程就是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第二节: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起源:1.神话起源说宗教(错误的、非科学的)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 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勒图尔诺、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3.教育不只存在于人类社会, 甚至存在于动物界, 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 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4.没有把握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仅从外在行为的角度论述。
5.心理起源说代表人: 美国教育史家孟禄6.劳动起源说代表: 主要集中在前苏联和我国, 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产生发展: P16各阶段教育的特征:古代社会与古代教育1.原始社会教育:2.教育水平低3.教育没有阶级性4.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密切的联系1.奴隶社会的教育:2.古代学校的出现教育阶级性的出现: 奴隶主对精神生活和生产资料的绝对占有, 同样占领了学校, 使学校培养奴隶主阶级治理国家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对象主要是奴隶主贵族子弟, 内容以军事教育与道德教育为主。
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有非正规的教育方式。
1.封建社会教育:2.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牧师或骑士, 传播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和治国方略, 培养能够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官吏。
教育学原理第二章
• (3)人员往来和 教育内容交流是发 挥教育融合文化的 主要途径。
4.教育的文化创 造功能
• (1)教育作为文 明进步的灯塔,不 能没有文化创造功 能。
• (2)按社会发展 需要,遵循文化的 时空特性,构建新 的文化特质和体系。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功能
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
(四)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与个体个性化的统一 1.个体社会化是其个性化的基础 2.个体个性化是其社会化的基础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功能
二、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一)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1.教育赋予学生知识或技能,使个体习得谋生本领 2.教育把潜在劳动力再生产为现实劳动力 3.教育使个体习得社会角色行为规范及其意识,适应新的环境
习过程的情意发展;培育积极个性倾向性,最大限度的发挥个性特征优势, 完善个体心理生活。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功能
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
(二)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1.个体社会化即个体由自然生物体到社会活动主体的变化过程
(1)学习是个体社会化的途径,学习内容是个体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 习惯和各种思想观念。 (2)社会欲达到的目的:个体认同或践行社会期望的价值观(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 友善)、行为规范;获得社会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遵循行为要求。 (3)个体社会化的标准:掌握生活技能和职业技能;认同社会文化;习得社 会性发展目标;学会身份认同。
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教育活动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它发生于 教育活动内部,是教育的本体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即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由教育培养的人 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而发生的功能,是教育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 生,也叫工具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要受社会结构、社会发展规律和 社会性质制约。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二章 社会发展与教育
(2)从技术理性的教育到科学的人道主义、强调 人的整体和谐发展的教育
技术理性的教育是不考虑价值的教育,这是一种对发展 不负责任的教育。纯粹的主知主义的教育,会导致人的 分裂。
教育需要人文关怀
教育成为考试的机器,学生成为知识灌输的容器 。没有把学生当成健全的人看待,没有把学生当 成有情感、有尊严、有个性、有情怀的人对待。 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精神是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 ,以生为本,尊重人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自 主品格和公民意识,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开发 学生的智力能力,涵养学生的情商,师生平等交 流,营造健康、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让教育 符合人性发展和现代文明潮流。
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代表人物:皮奥雷、道林格等 认为人力资本理论对教育与工资的关系分析的不
够精确,没有考虑市场的内部结构。 劳动力市场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
场。教育对个人的经济效益不在于它提高人的认 知能力,而在于它是决定一个人在主要劳动力市 场还是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工作的重要因素。
在主要的劳动力市场,教育与工资有显著的关系 ,但在次要劳动力市场,教育与工资却没有关系 。即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否认劳动力市场是一个 竞争性市场,教育与工资不一定有
筛选假设的假定:一个人的能力与他所获得信号 的成本是成反比的。一个能力较高的人可以获得 较多的信号,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能力较 高的人教育成本较低,教育水平是反映个人能力 程度的有效信号。因此教育水平是个人表达能力 的信号,也是雇主鉴定求职者能力、筛选求职者 的装置。教育的主要经济价值就是起筛选作用。
(1)从工具理性的教育到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内在的自 由的发展的教育
工具理性的教育是将人作为生产的手段,教育是经济增长的加 速器。人之所以对教育感兴趣,是因为通过教育,毕业后可以得到 社会的升迁和相应的收入.
教育学原理,练习题第二章
第二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主要是A.四书B.五经C.自然科学D.六艺【解析】D 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2.首次对班级授课制给予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的教育家是A.柏拉图B.赫尔巴特C.夸美纽斯D.凯洛夫【解析】C3.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年代是A.1862年B.1890年C.1990年D.1900年【解析】A 中国最早于1862 年在北京的京师同文馆试用班级授课制,1901年清政府宣布废科举、兴学堂,逐步在全国各地实施班级授课制。
4.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A.道家文化B.儒家文化C.墨家文化D.宗教文化【解析】B5.我国古代中央官学首创于A.唐代B.明代C.汉代D.清代【解析】C 中央官学创于汉,盛于唐,衰于清末。
6.心理起源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沛西﹒能B.利托尔诺C.斯金纳D.孟禄【解析】D 美国教育家孟禄是心理起源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孟禄在其所著《教育史教科书》中,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判定教育应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二、简答题1.简述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解析】教育的生物起源论以法国的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教育家沛西﹒能为代表,他们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者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归之于天生的、像动物本能那样原本具有的生物行为,教育过程即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这就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因此,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2.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解析】(1)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
(2)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是为生产劳动服务的。
(3)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进行的。
(4)原始社会的教育手段是极端简单的。
3.简述教育的心理起源论。
【解析】教育的心理起源论以美国教育家孟禄为代表,他们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教育学原理基础精讲 第二章 教育的概念
第二章教育的概念主要内容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二、教育的基本要素三、教育的发展:古代、现代教育的特征四、教育的概念界定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1.教育者——教的主体是指参与教育活动、与受教育者在教学或教导上互动,对受教育者德智体美行(实践智慧与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产生影响的人,主要指教师。
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导者社会代表性2. 受教育者——学的主体是指参与教育活动、与教育者在教学与教导上互动,以期自身在语言、知识、智慧、学业、品德、审美和体魄等方面获得发展的人,主要是学生。
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与教育者互动;外在内容内化+内在情趣、才能外化。
3. 教育中介系统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三、教育的历史发展1. 古代教育的特点(1)原始社会的教育代际经验传递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进行;通过共同体生活的过程来塑造一个人;“到处都是学习机会”;不局限于原始社会。
(2)古代学校教育的产生背景:奴隶社会,生产力发展,体脑分工,文字出现;可查证的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埃及;我国早期学校:庠、序、校、学、瞽宗、辟雍、泮宫学校的出现意味着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
(3)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奴隶社会,奴隶被排斥于学校门外;学校自产生之时起便具有了阶级性,成为统治的工具;教育的阶级性不仅体现在教育权和受教育权上,而且体现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师选择等方面;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具有明显的等级性。
(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体脑的分离与对立是不可避免的;体脑分离与对立的状况,反映在教育上就表现为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的脱离;奴隶主、地主阶级脱离生产劳动,且鄙视生产劳动。
2. 现代教育的特点学校教育逐步普及(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义务教育)公共性日益突出(工人阶级争取权利,阶级垄断受到批判,受教育权作为基本人权)生产性不断增强(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制度逐步完善(制度作为保障机制,作为评价标准,警惕划一性与封闭性)四、教育概念的界定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都是教育。
教育学原理,章节测试 第二章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一、单项选择题1.在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中,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A.规模B.领导权和受教育权C.形式D.方法【解析】B 教育与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制约着谁拥有受教育以及受何种教育的权利。
2.___为社会政治制度所制约和决定()A.科技B.教育C.生产力D.社会关系【解析】B 教育与政治制度。
教育为社会政治制度所制约和决定。
3.教育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这是教育的()A.社会制约性B.历史性C.阶级性D.社会性【解析】B 教育的社会性。
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从而表现出教育的历史性。
4.一个国家在教育经费方面的支付能力,是___由的发展水平决定的()A.社会制度B.科学技术C.社会生产力D.教育【解析】C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一个社会可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什么样的物质基础。
具体地说,它表现在一个国家在教育经费方面的支付能力。
5.教育社会性的最主要表现形式是教育的()A.社会制约性B.生产性C.阶级性D.历史性【解析】A 教育的社会性。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教育社会性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6.在阶级社会里,一定的教育反映一定的阶级要求并为它服务,这表明教育具有()A.社会制约性B.阶级性C.民族性D.生产性【解析】B 教育的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里,教育的阶级性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一定的教育反映一定的阶级要求并为它服务。
7.在现代社会中,各个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其教育目的确定首先适应它的()B.科技水平C.经济基础D.文化传统【解析】A 教育与政治制度。
在一定的社会中,培养具有什么样的政治方向、思想意识的人,这是由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的。
在现代社会中各个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都制定了与各自社会相适应的教育目的。
8.在同一社会文化共同体内将文化从这一代传到另一代,这种功能称之为()A.教育传递一一保存文化功能B.教育传播一一交流文化功能C.教育选择一一提升文化功能D.教育创造一一更新文化功能【解析】A 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学原理配套练习题--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试题与参考答案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 “学在官府”说明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A. 生产力B. 政治经济制度C. 文化D. 科技2.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说明教育与的关系。
()A. 经济B. 政治C. 人口D. 文化3. 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
这说明学生文化的特征。
()A. 过渡性B. 非正式性C. 多样性D. 互补性4. 人力资源理论是由提出的。
()A. 舒尔茨B. 亚当斯密C. 约翰杜威D. 裴斯泰洛齐5. 教育既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又是文化本体。
这体现了。
()A. 教育的文化功能B. 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C. 教育的本质属性D. 教育的社会属性6.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
()A. 规范作用B. 动力作用C. 引导作用D. 爆发作用7. 认为个体心理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程的简单重复,个体心理发展由种系发展决定。
()A. 格塞尔B. 卢梭C. 霍尔D. 高尔顿8. 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A. 华生B. 格赛尔C. 洛克D. 弗洛伊德9. 科学知识在未用于生产之前,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可以用于生产的现实生产力,必须依靠。
()A. 自学B. 训练C. 培训D. 教育10. 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称为。
()A. 学生文化B. 校园文化C. 学校制度D. 学校传统11.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说明了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 社会环境B. 教育C. 遗传D. 学校教育12. 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发展要素的根据是。
()A. 实践B. 主观能动性C. 教育D. 训练13. 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
()A. 校园物质文化B. 校园组织文化C. 校园精神文化D. 校园制度文化14. 人力资源理论说明了。
()A.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B. 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C. 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D. 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15.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
教育学原理第二章
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
练、卫生保健以及为适应就业机会变化 而进行的迁移和信息搜寻等形式。 教育不仅是消费,也是投资:
教育作为投资活动,对个人而言,可以增加
知识和技能,提高个人所得;对社会而言, 培养人才、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 一个人的教育水平愈高,工资收入愈高。
2、筛选理论
认为,教育的根本功能并不是提高人
的生产能力,而是造成人的不同个性 品质,与现存社会经济结构和等级秩 序相适应。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
教育活化文化的功能
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
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四、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教育对人的地位的提升
教育发现人的价值 教育发掘人的潜能 教育发挥人的力量 教育发展人的个性
四、教育发展个性的途径—素质教育
素质:自然特点与后天获得的一系
列稳定的社会特点的有机结合。 自然素质 心理素质 社会素质 素质教育的目的:做人——成才
素
质
素质教育 身体素质教育
人性:人的本性、本质,由先天的
自然本性与后天的社会本性构成。 个性:人性在个体上的具体表现。 既反映人的共同性,也反映其差别 性。
个性的组成
世界观:认识、、享受、发展的需要
兴趣:人的趋向与选择
智力与能力
气质与性格
三、教育与发展个性
3、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20世纪70年代初期兴起
否认教育与工资收入正相关
认为:一个人的工资水平主要取决于
它在主要劳动力市场还是次要劳动力 市场,与教育程度并不直接相关,教 育只是决定一个人在哪一个劳动力市 场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教育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本质: 有目的、计划、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即培养人的活动。 “培养人”意义:划分了教育活动与其他活动的区别、 确证了教育的存在特性、教育的主 体活动(通过培养人而服务社会)
第二章教育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起源 生物起源论: 法国勒图尔诺《动物界的教育》 动物界生存竞争和天性本能是教育的基础,教 育发端于生存与繁衍的天性本能。 英国沛西· 能《人们的教育》 教育从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教育与种族 需要、种族生活相适应,是天生的,扎根于本能的 不可避免的行为。 ——过分强调人的生物属性及动物本能,抹杀了人和动物 的区别
第二章教育产生与发展
教育定义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主要是引导,把天赋能力引导出来。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只有受过恰当的教育之后,人才 能成为一个人。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无教育的教 学。 德国康德《论教育学》:教育指保育、规训、教导。 美国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反对把教育作为遥远 的将来的预备。
教育学原理
柳海民主编 我欲向阳
第二章教育产生与发展
教育定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中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 提高人认识能力、增强人体质、完善人个性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由专职人员、专职机构承担,主要指学校教育。 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阶级)要求,有目的、计划、组织地对 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培养社会(阶级)所需人的活动。
第二章教育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发展 原始教育的特征: 没有阶级性、为生产劳动服务、整个社会生产生 活中进行、言传身教的手段 古代教育的特征: 出现专门的教育机构执教人员、鲜明的阶级性严 格的等级、文字典籍丰富学校教育内容、与生产 劳动分离、呆读死记体罚、官学、私学并行、个别施 教集体教学组织形式
第二章教育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教育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功能(结构上): 本体功能: 人的培养(个性化、社会化)、社会遗传(精神 文明)、科学筛选(经验、人才) 社会/派生/工具性功能: 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科技 正向VS负向功能、显性VS隐形功能
第二章教育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本质观点 教育是上层建筑 生产力 双重属性 综合性的社会实践 促进个体社会化 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 本特征、教育质的规定性)
第二章教育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起源 心理起源论: 美国孟禄:原始社会的教育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 模仿。 ——抹杀了教育的有意识性,否认了人的社会性。
第二章教育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起源 劳动起源: 苏联一些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的 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直接动 因是劳动过程中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 际社会需要。 交往起源论: 叶澜
第二章教育产生与发展
教育活动的结构 教育者及施教活动: 教育者是社会文化、价值取向的传播者 科学知识、社会文明的传授者 教育活动设计、组织、实施者 受教育者学习发展的指导者 具有自我教育能力的学习者 受教育者及学习活动: 受教育者是求知者、不成熟、缺乏技能、可塑性强、 具有能动独立选择创造性
第二章教育产生与发展
教育活动的结构 教育内容: 联系教育者、受教育者的中介 目的性、对象性统一 包含教育目标 教育手段: 物质手段—活动场所设施、教育媒体、教育辅助手段 精神手段—教育方法、途径 教育者(语言、直观、实践) 受生与发展
教育系统的结构: 整体上:学校教育、非学校教育 性质上: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 构成上:教育形态(社会、家庭、学校)、教育阶段(学前、 初等、中的、高等)、教育形式(全日制、半日制、 业余制)、教育类别(基础、职业、高等、继续、教 师教育、特殊教育、民族教育、党政干部教育)
教育的发展 现代教育的特征: 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普 及教育和公共义务教育制度逐步完善、教育实施 的法制化和民主化、工业社会教育模式建成与改 革、教育功能得到多方面认识、建设终身学习社 会、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共同追求
第二章教育产生与发展
1.孟子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合成一个词运用 2.《学记》是我国古代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的典籍 3.《大教学论》是西方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 4.赫尔巴特被称为西方教育学史上的“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5.杜威是最具影响力的实用主义教育家,认为“教育即生活”, 主张“从做中学” 6.夸美纽斯认为“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7.赫尔巴特认为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 也不存在“无教育的 教育” 8.勒图尔诺在《动物界的教育》中提出了教育生物起源论
第二章教育产生与发展
9.《中庸》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谓之 教。 10.许慎对教和育的词义作出了:教,上所施,下所效 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推荐阅读: 《论语》《学记》 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 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