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职场误区的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职场误区的总结几乎所有的职场新人在打电话向父母报喜时,父母总会谆谆告诫说,你是新人,最忌懒惰;有什么额外的工作,人人可推托的,你不要推托,不仅不要推托,还要多做份外之事……从此你自愿承担了办公室里众多的分外之事,忙得像一只上足了发条的闹钟,可结果真的如你所想吗?有两个陷阱应该避免:

陷阱一:乐于受人指派超过七成的新人以毫无怨言地受人指派来表现他们的

“谦虚、肯干” ,即便发展到最后,上司和资深同事以纯私人的事宜来麻烦他们,他们也不好意思拒绝。问题是,你心甘情愿地陷入大量事务性工作后,同事对你的印象竟是:“他乐于做这些事,说明他身上有一种‘保姆情结' ,这样的人大体适合做一些被动的工作,是缺乏创见和个性的。” 摆脱被指派僵局有两条建议和大家一起共勉:一是要确立“主角”意识,不要一来就以“配角”自居;二是以平和的态度去指派那些指派过你的人,让他们感受到,接受指派不仅仅是出于善心,也是出于责任和友谊。

陷阱二:沉迷加班惯性你每天在办公室呆到很晚才回去,连双休日也不例外。

有中层主管表示:“他们在3 个月内把办公室当家,我觉得蛮正常,但一年以后他们还赖在办公室里,我会觉得他们的生活太封闭,会直接影响他们对这份工作兴趣的长久性。

更有主管毫不客气地指出:“一个人不能在每周40 小时内完成工

作,要靠加班来完成,只能说明他效率低下。” 职场上,没有人不喜欢聪明的人。

理由显而易见:脑子好,上手快,只需大致嘱咐几句动作要领,交代的工作就能基本完成,几乎不会出现大的偏差。

和同样站在起跑线上的其他竞争者相比,反应快的人无疑更容易在最开始阶段占据先机。但职业生涯拼的不是起跑速度——它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开始时的有利位置固然重要,但笑到最后的,却很可能另有他人。

成为反应最快的那一个脑子聪明,反应快,这是同事们对刘艺的一致评价。

当年求职面试,小组讨论环节的主题是模拟一个营销方案。其实大家都提前有所准备的,但拿到任务单的时候,还是有些发懵。刘艺第一个反应过来,率先发言,几句话就把方案的目标、现有的资源、面临的困难、可能的机会等梳理了一遍,为后面的讨论定下基调。她的话并不多,也没有让人印象特别深刻的闪光点,但正是因为敏捷、恰当的第一反应,让她在这一环节脱颖而出。

首先发言的人其实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容易给人留下过于强势的第一印象。而且一旦思路出现偏差,就很可能成为“炮灰”,或者干脆把后面的讨论引入歧途——前不久看到

一则趣闻,英国“北部马拉松”比赛中,由于领先者跑错了

路线,导致5000 名参赛者中只有1 人完成了全程。

刘艺的高明之处在于,她没有扎在设定情境里论述具体的设计

方案,而是第一时间站出来帮助团队搭建了很好的讨论框架。对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来说,这样的反应能力和大局观是很难得的。凭着这股聪明劲儿,她顺利地拿到了入职通知书。

刘艺是个学习能力很强的姑娘。她不是那种需要人手把手指点的“办公室婴儿” ,组长布置的工作,无论是打印报告还是做会议记录,她只需要一个范本和几个问题,就能做到不失水准——她的最大优势就是,擅于发现每一项工作的要点是什么,应该着重把精力放在何处。

在同一年进入公司的新人中,刘艺很快脱颖而出。在那批人里,她第一个进组跟项目,第一个被组长带出去见客户,在别人还在干“脏活儿”的时候,她已经可以尝试着独立做方案了。

聪明人的聪明之处在于擅长总结方法,而这其实更是一种经由后天养成的思维习惯,而非天赋:把杂乱的过程变成简洁清晰的操作步骤,在诸多线头中拎出主干和枝节,认清重点、分好层次,在操作的过程中逐渐将总结出的方法内化,并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精力和时间配比,尽可能使其变得更简单。

这个过程说起来未免空泛,但它却实实在在体现在每一

件事情中。糊信封、印文档、回复邮件、整理名片……在做这些看似简单枯燥的小事时,试着摆脱思维定势,想想有没有更适宜的途径、更优化的配置,可以事半功倍。

先于别人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你就会成为反应最快的那一个。

聪明不是成功的必备品质那天朋友突然抛过来一个问题:一个头脑聪明但不怎么努力的人,一个反应稍慢但足够用功的人,二选一,你更倾向与谁合作?

这是她面临的现实选择。

聪明的那个,交回来的活儿水平不差,但你清楚地知道,他明明可以做得更好。但他不。在他的价值体系中,这样的常规工作轻松拿到80分足矣,为了那20 分的提升空间花费更多时间、精力,得不偿失。作为合作者,你知道他身上还有巨大的潜力,至于这潜力什么时候释放、究竟能不能释放,却毫无把握。

用功的那个,对他的现状你并不满意。一个简单的调研,别人研究3 家,他恨不得找来10 家挖数据。你眼看着他做无效劳动,却拉也拉不回来。这人有时候木讷得恨不得让人踹上两脚,但那股刻苦劲儿却让你不忍心放弃。在他身上,你能看得到未来,虽然不那么完美,但清晰可见。

如果是刚工作的那几年,我肯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一—

聪明伶俐,一点即通,作为合作者,至少他能提供一种平均水

准之上的安全感。但年龄渐长,也陆续见过一些职场人士的下

落,于是越来越觉得,聪明从来都不是成功者的必备品质,反

而是那些看上去有些笨拙的人,在职场上走得更

同学曾经带过一个女实习生,和其他年轻人比起来,她的

脑子真的算不上灵活。但她特别用功,起早贪黑,每次在公司

见到她,都是盯在电脑前,不是在整理文案,就是准备外围材

料,或者实在闲了,就翻翻以往做过的成功案例。她干活并不

快,很多时候还特别执拗,只要是她认准的事情,谁说都没

用。同学讲起这个“极品实习生”的时候,语气里充满了无

奈。但几年过去了,那天忽然又聊起了这个当年的傻丫头,我

发现她现在过得并不差,职业发展的每一步走得稳健而坚定,

在一条可以预见的路径上不断向前。而那些曾经在实习生界叱

咤风云的少男少女,反倒在一次接一次的跳槽中,不知去向

了。

头脑聪明的人往往容易落入这样一个陷阱,他们在做事时习惯性地不断优化解决方案一一如何找到一个更好的方法,花更少的时间、更少的精力达到同样的效果。这当然无可非议,但你要知道,那些节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绝少会被用在提升工作质量上。

因为擅于总结方法,聪明的人在起跑阶段很容易获得领先,如潮的好评也会进一步强化他们这种自我认知:只要找到合适的方法,不用费太大力气就能完成得八九不离十。换句话说,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在许多事情上得到80 分,但很少拿到哪怕是一个100 分。

对他们来说,在一件事情上从80 分提升到100 分的过程,远不如换个地方再拿个80 分来得划算。

一定要小心落入职场陷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