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观后感

合集下载

陈鹤琴认识儿童观后感

陈鹤琴认识儿童观后感

陈鹤琴认识儿童观后感《陈鹤琴认识儿童观后感》(一)嗨,亲爱的小伙伴们!最近我看了关于陈鹤琴认识儿童的一些内容,哎呀,真是让我感触良多!你知道吗?陈鹤琴说要尊重儿童的天性,这可太对啦!咱们孩子呀,就像一颗颗充满活力的小种子,有自己独特的生长方式。

不能总是按照大人的想法去硬掰他们。

他还强调要细心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

这让我想到,平时咱们可能会忽略孩子的一些小细节,比如他们为什么突然不爱说话啦,为什么对某个玩具特别着迷。

其实这里面都藏着他们内心的小秘密呢!而且呀,陈鹤琴主张给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去探索。

可不是嘛,老是把孩子拘在框框里,他们怎么能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呢?我就想啊,以后我对待小朋友,一定得更有耐心,多听听他们的想法。

不能因为自己忙或者觉得他们幼稚,就不理会他们。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小天使,咱们得用心去呵护他们成长。

从陈鹤琴的观点里,我学到了好多和孩子相处的妙招,也更加明白孩子的世界是多么的神奇和美好!《陈鹤琴认识儿童观后感》(二)嘿,朋友们!今天来和你们聊聊我看完陈鹤琴认识儿童后的感受。

一说起这个,我就忍不住兴奋。

陈鹤琴讲的那些关于孩子的事儿,真的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

他说孩子不是小大人,不能用大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

这太对啦!咱们有时候就是太心急,总觉得孩子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其实他们有自己的节奏。

还有哦,他特别重视游戏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

想想也是,孩子们在玩游戏的时候多开心呀,又能学到东西,又能释放天性。

我觉得呀,作为大人,咱们得不断学习,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

不能总是用老一套的方法来教育他们。

看完之后,我就暗下决心,以后要更懂孩子,给他们满满的爱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能自由自在地长大,成为快乐的、有出息的小家伙!怎么样,你们是不是也有同感呢?。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观后感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观后感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观后感中国幼教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众多教育家的辛勤努力和探索。

其中,陈鹤琴被誉为中国幼教之父,他为中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最近,我有幸观看了有关陈鹤琴的纪录片,深受启发和感动。

今天我将分享一下我的观后感。

首先,陈鹤琴先生的教育理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强调从孩子的兴趣出发,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他提出的“泼墨纸张,涂鸦幼儿”的教育方法,让孩子们在自由的环境中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陈鹤琴先生认为,幼儿期是孩子形成自我认知、思维方式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时期,教育应以培养幼儿主动、积极、健康的发展为目标。

其次,陈鹤琴先生的教育实践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

他深入了解幼儿的发展规律,通过观察和记录幼儿的行为,分析幼儿的需要和兴趣。

他提出“播撒知识的种子,让孩子们自己来浇灌”的观念,强调幼儿教育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陈鹤琴先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完善了一套适合中国幼儿教育发展的方法论。

此外,陈鹤琴先生的奉献精神也让我深感敬佩。

他不仅在教育理念上进行了探索和实践,还积极推动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他在中国幼儿教育界执教多年,不辞辛劳地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幼教教师,为幼儿教育的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教育思想和行动鼓舞了许多人,使更多人意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为推动中国幼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从这部纪录片中,我还了解到了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方法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他的创新思想和教育理念得到了广泛传播,许多幼儿教育机构和教师都积极借鉴他的方法,为幼儿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

陈鹤琴先生的贡献和影响将持续推动中国幼教事业的发展,并对全球幼儿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通过观看纪录片,我对陈鹤琴先生的贡献和奉献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以自己的实践行动,为中国幼儿教育事业树立了典范。

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我相信,在陈鹤琴先生的引领下,中国的幼教事业将不断迈上新的台阶,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陈鹤琴读后感

陈鹤琴读后感

陈鹤琴读后感陈鹤琴读后感(一)读完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一书,字里行间,能够强烈感受到他对孩子的慈爱与严格,慈爱到体贴入微,严格到没有迁就。

书中的诸多观点对许多当代父母来说依然是“超前”。

陈鹤琴(1892;1982)是我国现代着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我国幼儿教育的奠基人。

陈鹤琴老先生的《家庭教育》一书,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把家庭教育实践与科学理论紧密结合的开拓者。

前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曾题词:“学习爱国老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献身精神和创新精神,深化教育改革,为培养四有新人,振兴中华的大业而奋斗。

”陈鹤琴先生在《家庭教育》一书中这样写道:“做父母”是一桩不容易的事情,一般人太把这桩事情忽略了,太把这桩事情看的容易了。

我们晓得栽花有了栽花的学识技能,花才能栽得好。

养蜂有了养蜂的学识技能,蜂才能养得好。

育蚕有育蚕的学识技能,蚕才能育得好。

甚至养牛、养猪、养羊、养马、养鱼、养鸟莫不都要有专门的学识技能,而一般人对于他自己的儿女反而不若养鸡、养蜂、养牛、养猪来看得重要。

我们只要是一个人就好像都有资格可以教养儿童的。

至于怎样教养,怎样培育,事先既毫无准备,事后更不加追究,好像儿童的价值不如一只猪,一只羊。

这种情形在中国非常普遍,司空见惯。

我愿普天下做父母的,在未做父母之前,应当自问他有没有研究过怎样教养他未来的儿童,自问自己应当有什么资格才配做父亲,应当有什么资格才配做母亲。

”陈鹤琴老先生的《家庭教育》一书对于怎样教养小孩讲述得详细入微,淋漓尽致。

小到吃喝拉撒,大到待人处事,都清楚地指导家长应该怎样去做。

比如讲到卫生上的习惯,告诉家长应培养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讲到游戏与玩物,提醒家长应当谨慎挑选,保证孩子的安全,确保孩子身体和心智健康的发展;比如讲到责罚孩子时,告诫家长应理性思考,避免意气用事等等。

朴实的文字、有趣的事例、诚挚的情感、深入浅出的道理、让人读后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阅读过程中我们与作者体会着各种育儿的心得、感悟着为人父母的苦与乐,“怎样为人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真是一门需要用热心、用耐心、用真心堆积起来的学问。

陈鹤琴读后感

陈鹤琴读后感

陈鹤琴读后感读了有关陈鹤琴先生的著作和事迹,我深受触动,感慨良多。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在当时乃至现今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陈鹤琴先生强调“活教育”的理念,主张教育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他认为,儿童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不能将孩子的学习局限于书本和课堂,而应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去体验、去探索。

比如,春天带孩子去公园感受万物复苏,夏天让孩子观察池塘里的荷花盛开,秋天一起收集落叶制作标本,冬天堆雪人、打雪仗感受寒冷与欢乐。

这些真实的生活体验,能让孩子更直观地理解世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他还重视儿童的自主性和个性发展。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和天赋。

我们不应以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和要求他们,而应尊重他们的差异,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发展机会。

比如,有的孩子擅长绘画,我们就为他提供更多的画笔和纸张,鼓励他发挥创意;有的孩子对音乐感兴趣,我们可以让他学习乐器,参加音乐活动。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自己擅长和喜爱的领域中找到自信和快乐,实现自我价值。

陈鹤琴先生的“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方法论也给我很大的启发。

这意味着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引导孩子通过实践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

比如,在教孩子做手工时,不是简单地告诉他们步骤,而是让他们自己动手尝试,在过程中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这样,孩子不仅学会了手工制作,还培养了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对于游戏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性的看法也让我深思。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也是他们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方式。

通过游戏,儿童可以发展身体机能,培养社交能力,提高创造力。

我们不应将游戏视为浪费时间的活动,而应将其作为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

比如,组织孩子们进行角色扮演的游戏,让他们在模仿成人的生活中,学会与人相处、理解社会规则。

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思想不仅适用于儿童教育,对我们成人的自我教育和终身学习也有重要的启示。

大师陈鹤琴观后感

大师陈鹤琴观后感

大师陈鹤琴观后感观看大师陈鹤琴的表演,令人流连忘返。

她的音乐才华无可置疑,不仅展现了高超的技巧,更赋予了音乐以灵魂和情感。

以下是我对大师陈鹤琴的观后感。

【第一段】陈鹤琴的音乐魅力大师陈鹤琴的音乐才华令人惊叹。

她对琴音的驾驭如同一位画家在画布上挥洒的颜料,她的指尖舞动间散发着音符的魔力。

她不只是演奏琴曲,更是用心去诠释每一首乐曲,使之传达出自己独特的情感和理解。

每一段琴音的起伏变化,都凝聚着她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第二段】情感的表达陈鹤琴的演奏给人一种深深的感动。

她的琴声如同天籁之音,柔美而纯粹。

在她的演奏中,我可以感受到她在乐曲中传递的情感,如同一股清风拂过心灵。

她的琴音有时激情洋溢,有时温婉优雅,有时又充满柔情蜜意。

她用琴音将情感娓娓道来,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第三段】技巧的展现陈鹤琴的技巧堪称一流。

她的指法娴熟,她的演奏充满了变化和创新。

她将琴音分解,注重每个音符的表达,使得乐曲更加生动有趣。

她的指尖舞动时,琴弦发出悦耳的声音,奏出优美的旋律。

她的演奏既有充满挑战的技巧性,同时又能将琴音娓娓道来,展现了音乐的多重魅力。

【第四段】音乐的艺术性大师陈鹤琴对音乐的理解和诠释让人叹为观止。

她的演奏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艺术的表达。

她将乐曲中的每个细节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又能将整个乐曲融入自己的情感与体验之中。

她通过音乐向观众传递情感的共鸣,使得观众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在情感上得到了升华。

【第五段】陈鹤琴的独特之处大师陈鹤琴在音乐表演中的独特风格令人难忘。

她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而是将自己的个性和思想融入到演奏当中。

她的音乐有时充满了奔放和激情,有时又柔和细腻,但无论何时,她的琴声都充满力量和魅力。

这正是陈鹤琴的独特之处,她用自己的音乐表达方式打破常规,创造出了属于她自己的音乐世界。

【第六段】总结大师陈鹤琴的演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的音乐才华、情感的表达、技巧的展现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理解,使得她的演奏成为一场精彩绝伦的音乐盛宴。

陈鹤琴文集读后感

陈鹤琴文集读后感

陈鹤琴文集读后感陈鹤琴文集读后感(一)作为我国新教育事业的先驱者、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有着“中国幼教之父”的陈鹤琴先生,他的思想理论是我们幼教工作者必须要了解和学习的。

在读书时,就了解过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这次又拜读了他的《陈鹤琴文集》后,温故而知新,再加上自己工作后的一些实践和经验,我想来谈谈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的理论有三大目标:1. 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2. 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源泉。

3. 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

这三条不仅对当时,乃至对今天的幼儿园教育,都有着很大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我们应把握好这三大目标,对幼儿进行教育。

一。

我是中国人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我们长久以来一直在做,也是当下必须要做的一项工作,对于一个人来说,“爱国”这一意识如果是从小就有的,那对他今后良好的人格、修养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帮助。

陈鹤琴先生在提到“做现代中国人”中提出:要有强壮的身体;有创造能力;有合作的精神;有为社会服务的热情;心胸开阔和目光远大。

二。

让孩子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陈鹤琴先生认为,学前儿童是在周围的环境中学习的,而学前儿童周围的环境不外乎两个方面:大自然和大社会。

我在实践过程中,也确确实实地感受到,让孩子走进大自然和大社会的教育不仅孩子会乐意接受,而且教育效果也非常好。

由于学龄前幼儿年龄的限制,他们比较容易接受较为直观的事物,如果我们多带他们到外面大自然中走走,他们的收获通常都比在幼儿园的教室里看着挂图或是多媒体要多。

就如在“我爱家乡”的主题活动中,我带幼儿去看了天马山上的斜塔,一路上,他们看到了天马老街的风貌;一步步爬上了天马山,在爬山的过程中,他们又领略到了山上秋天的美景;终于到达了目的地,看到了斜塔,孩子们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纷纷观察起了斜塔,有的思考着为什么斜塔不会倒,有的在数斜塔有几层,有的要求要和斜塔拍照,有的则提醒其他小朋友不要爬到斜塔的护栏里去……回去之后,孩子们又开始了自己的探索,搜集各种关于斜塔的资料,这样的学习是因为幼儿“亲眼所见”、“亲身体验”后自发产生的,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教育启示陈鹤琴心得体会

教育启示陈鹤琴心得体会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被誉为“中国幼儿教育之父”。

他的教育思想强调儿童本位,主张尊重儿童的天性,注重儿童的全面发展。

通过学习陈鹤琴先生的教育理论,我深受启发,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尊重儿童的天性,关注儿童的发展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是独立的生命体,具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志。

教育工作者应该尊重儿童的天性,关注儿童的发展,而不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儿童。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尊重儿童的兴趣和爱好。

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教育工作者应该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引导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

2. 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

情感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情感态度。

3. 关注儿童的认知发展。

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儿童的认知需求,引导他们克服困难,提高认知能力。

二、重视家庭教育,发挥家庭教育的独特作用陈鹤琴先生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

以下是我对家庭教育的一些思考:1. 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父母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儿童的成长,因此,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

2. 父母要关注儿童的成长需求。

父母要关注儿童的兴趣、爱好和情感需求,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3. 父母要积极参与儿童的教育活动。

父母要积极参与儿童的教育活动,与教师保持良好的沟通,共同促进儿童的成长。

三、注重实践,提高教育质量陈鹤琴先生主张教育要注重实践,认为实践是检验教育成果的重要途径。

以下是我对实践教育的一些思考:1. 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实践,了解儿童的实际需求。

只有深入了解儿童,才能制定出符合儿童实际需求的教育方案。

2. 教育工作者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教育过程中,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及启示范文四篇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及启示范文四篇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及启示范文四篇第一篇: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及启示 20世纪初,中国还是一个有着专制传统和80%文盲的国家,千百年来,孩子一直被看做是家庭的附属品,大人们无知却专制地看管着他们,没有尊重和平等。

这时,一位教育家站了起来,愤然地说:孩子的价值有时还不如一只羊、一头牛。

人们对养孩子的方法始终抱着事前无准备,事后不研究的态度。

这位站在时代前沿的儿童教育家就是陈鹤琴,他针对民国时期的死教育提出了活教育思想,并以鼓楼幼稚园为实验基地,进行了有益尝试,他的思想和实践对现今幼儿教育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启迪。

一、树立正确的儿童观,重视儿童的不成熟的力量陈鹤琴的活教育区别于封建、僵化、陈旧的死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体现便是在教育的中心与主体儿童的身上。

因此教师和家长的儿童观对于儿童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在陈鹤琴眼中无论是在外表上将孩子打扮成大人的模样还是在行动上去模仿大人的举止,这样都是旧式家庭愚昧的做法。

正是因为没有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儿童,中国才多是少年老成的小孩子。

他说:在培养儿童这件事情上,最紧急的就是我们要正确看待儿童,将他们看作儿童对待。

卢梭也曾有过类似的观点:大自然期望孩子们在年少的时候,只长成孩童的样子。

所谓的儿童的样子,即非成人,即按照他们孩童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的特有特征生长。

陈鹤琴把儿童样子的标准归纳为一种未成熟的力量,他要求人们去尊重儿童,保护儿童的这种不成熟,要去相信儿童具有主动性,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潜力。

然而,当前的幼儿教育存在着儿童成人化的现象,即儿童与成人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具体表现为:穿着成人化、心理早熟等。

现今儿童听话乖巧的表象下是他们真实的活泼好动的本真。

我们不难发现在幼儿园的课堂中,不乏看起来乖巧的学生,他们两手重叠,背脊挺值地端坐在课桌前,俨然一副懂事的样子,像一个稚气消逝的成熟的儿童。

我们在欣慰这看似和谐的画面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反思,这真的是儿童应该有的样子吗?这与陈鹤琴所描述的旧教育中少年老成的孩子在某种程度上如出一辙。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观后感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观后感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观后感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的国家,而教育一直被视为民族繁荣发展的基石。

在这个过程中,陈鹤琴被誉为中国幼教之父。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陈鹤琴纪念馆,对他的教育理念和贡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观后感。

陈鹤琴的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本”。

他认为幼儿时期是一个孩子最关键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身心灵都需要得到全面发展。

因此,他坚持了激发孩子主动性、培养创造力的教学原则。

他主张幼儿教育应该以观察、游戏、实践为基础,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主动性为目标。

同时,他还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社交能力,通过课堂合作和独立自主的活动,让孩子在与他人交往中学会分享和合作。

除了教育理念,陈鹤琴还在实践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成立了中国第一所幼儿园,为中国的幼儿教育奠定了基础。

在当时,社会对于幼儿教育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陈鹤琴面临很多困难和阻力。

然而,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念,并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幼儿教育的方法。

他通过观察、实践和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使幼儿园成为一个让孩子们快乐学习、全面发展的地方。

陈鹤琴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对今天的幼儿教育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幼儿教育应该从孩子的兴趣和需求出发,注重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

孩子们天生好奇心强,他们渴望探索和发现,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压抑了他们的天性。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自主学习,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环境,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幼儿教育应该注重孩子的整体发展。

在陈鹤琴的教育理念中,态度和品德同样重要。

我们不仅要培养孩子的智力和技能,还要教育他们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正确对待他人。

通过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我们能够培养出更有责任感和同理心的下一代,使他们成为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

最后,陈鹤琴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家庭和学校的紧密合作。

他认为家庭是孩子最初的教育环境,而幼儿园应该与家庭形成有机的关系,共同培养孩子。

在当今社会,由于家庭条件和工作压力的影响,很多家长缺乏对子女教育的关注和参与。

《大师》陈鹤琴观后感

《大师》陈鹤琴观后感

《大师》陈鹤琴观后感《<大师>陈鹤琴观后感》最近看了关于陈鹤琴先生的纪录片《大师》,真的是感触良多。

陈鹤琴先生,那可是教育界的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以前只是听闻过他的大名,但通过这次深入了解,才真正被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所折服。

在纪录片中,我看到了陈鹤琴先生对于儿童教育的那份执着和热爱。

他不是那种坐在办公室里空谈理论的学者,而是实实在在地走进孩子们中间,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倾听他们的心声。

比如说,有一个场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陈鹤琴先生在一个幼儿园里,看到一群孩子在玩沙子。

一般人可能觉得这就是小孩子瞎玩呗,但陈鹤琴先生不这么看。

他蹲在旁边,仔细地观察着每个孩子的动作和表情。

有个小男孩,正努力地用小铲子把沙子堆成一个小城堡,可是沙子总是不听话,堆起来又塌下去。

这孩子急得小脸通红,可还是不放弃。

陈鹤琴先生没有去帮忙,而是在一旁鼓励他,让他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最后,当那个小城堡终于堆成功的时候,孩子脸上那种自豪和喜悦的表情,陈鹤琴先生也跟着笑了起来。

还有一次,陈鹤琴先生发现一个小女孩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坐在角落里,不和其他孩子一起玩。

他就走过去,轻轻地问小女孩怎么了。

小女孩一开始不说话,后来在陈鹤琴先生耐心的引导下,才小声地说自己不会跳绳,怕被其他小朋友笑话。

陈鹤琴先生马上找来一根跳绳,手把手地教小女孩跳。

一开始小女孩总是跳不好,还差点摔倒,但陈鹤琴先生一直鼓励她,告诉她没关系,慢慢来。

最后,小女孩终于学会了跳绳,开心地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了起来。

陈鹤琴先生的这些举动,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他是真正把孩子放在心上的。

他不是为了教育而教育,而是为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而努力。

他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和特点,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潜力和天赋。

想想我们现在的教育,有时候真的太急功近利了。

家长们忙着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兴趣班,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老师们也为了考试成绩,给孩子布置一堆堆的作业。

可是,我们有没有真正停下来,问问孩子想要什么,他们的兴趣在哪里?陈鹤琴先生的教育理念,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方向。

陈鹤琴的感想

陈鹤琴的感想

陈鹤琴的感想
陈鹤琴是中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对于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教育理念中,强调幼儿自主探索和学习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性。

以下是陈鹤琴的感想:
1. 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
陈鹤琴认为,幼儿教育的关键在于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他提倡让幼儿通过自主探索、操作和体验来获取知识,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性。

他认为,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2. 注重培养幼儿的主动性
陈鹤琴认为,幼儿的主动性是促进其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他在幼儿教育中注重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他们主动探索、尝试和创造。

他认为,只有让幼儿自发地产生兴趣和动力,才能真正实现他们的全面发展。

3. 注重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陈鹤琴认为,幼儿的独立性是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因此,他在幼儿教育中注重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生活能力,鼓励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他认为,只有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才能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未来的挑战。

陈鹤琴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对于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强调幼儿自主探索和学习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幼儿
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以及培养幼儿的独立性等重要观点,仍然在当今的幼儿教育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和推崇。

陈鹤琴读后感

陈鹤琴读后感

陈鹤琴读后感陈鹤琴读后感(一)读完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一书,字里行间,能够强烈感受到他对孩子的慈爱与严格,慈爱到体贴入微,严格到没有迁就。

书中的诸多观点对许多当代父母来说依然是“超前”。

陈鹤琴(1892;1982)是我国现代着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我国幼儿教育的奠基人。

陈鹤琴老先生的《家庭教育》一书,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把家庭教育实践与科学理论紧密结合的开拓者。

前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曾题词:“学习爱国老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献身精神和创新精神,深化教育改革,为培养四有新人,振兴中华的大业而奋斗。

”陈鹤琴先生在《家庭教育》一书中这样写道:“做父母”是一桩不容易的事情,一般人太把这桩事情忽略了,太把这桩事情看的容易了。

我们晓得栽花有了栽花的学识技能,花才能栽得好。

养蜂有了养蜂的学识技能,蜂才能养得好。

育蚕有育蚕的学识技能,蚕才能育得好。

甚至养牛、养猪、养羊、养马、养鱼、养鸟莫不都要有专门的学识技能,而一般人对于他自己的儿女反而不若养鸡、养蜂、养牛、养猪来看得重要。

我们只要是一个人就好像都有资格可以教养儿童的。

至于怎样教养,怎样培育,事先既毫无准备,事后更不加追究,好像儿童的价值不如一只猪,一只羊。

这种情形在中国非常普遍,司空见惯。

我愿普天下做父母的,在未做父母之前,应当自问他有没有研究过怎样教养他未来的儿童,自问自己应当有什么资格才配做父亲,应当有什么资格才配做母亲。

”陈鹤琴老先生的《家庭教育》一书对于怎样教养小孩讲述得详细入微,淋漓尽致。

小到吃喝拉撒,大到待人处事,都清楚地指导家长应该怎样去做。

比如讲到卫生上的习惯,告诉家长应培养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讲到游戏与玩物,提醒家长应当谨慎挑选,保证孩子的安全,确保孩子身体和心智健康的发展;比如讲到责罚孩子时,告诫家长应理性思考,避免意气用事等等。

朴实的文字、有趣的事例、诚挚的情感、深入浅出的道理、让人读后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阅读过程中我们与作者体会着各种育儿的心得、感悟着为人父母的苦与乐,“怎样为人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真是一门需要用热心、用耐心、用真心堆积起来的学问。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观后感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观后感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观后感一我认真观看了陈鹤琴视频,陈鹤琴的幼教理论和思想原则,是那样通俗易懂,又不乏高深的科学哲理,是那样标新立异,又包含广博的社会生活内容。

陈鹤琴十分重视儿童期在人的一生中的意义。

他认为,人生的一切活动都要在儿童时期内开始发展,所以人的儿童期是预备适应环境的重要时期。

漫游在陈鹤琴幼教思想的长河里,我的心里久久不平静,很后悔以前的自己对于孩子的傲慢与偏见,但我也深深佩服陈鹤琴老先生对于孩子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而这正是作为一个幼儿园老师的必备条件,所以我把自己观看了陈鹤琴视频时的一些收获与感受记录下来,希望能应用到自己今后的教学实践中。

一、关于“儿童期”意义的感受在视频中陈鹤琴提到“儿童期”的意义解释道:“环境愈复杂,儿童期愈长,学习的机会愈多,天赋的智力发展发展愈快,然后才可以适应复杂的环境。

所以人的儿童期实在是预备适应环境的重要时期。

”他还将儿童期的作用形容为“改进家庭、改进社会和促进文化的原动力。

”我觉得作为幼儿园老师,要想尽职尽责,首先要懂得自己工作的重要意义,要有一种使命感:我们将来教学的对象是学龄前儿童,这一时期是人一生当中发展的关键期,也是预备适应这复杂社会的重要时期。

但是,在我们传统观念中却认为孩子是一张白纸,可以任意涂抹,或是按照我们大人的意愿去“强逼”着他们学习一些我们自认为对他们将来好的东西,到最后往往事得其反。

实际上孩子的心理发展与身体发育一样都有其内在发展的规律,所以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和衡量他们的某些行为,相反,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孩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表现,去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这一点我会在对“好奇心”这一章节的感悟中具体说明)让孩子自己“决定”自己学习的东西,这样岂不是更好?二、关于幼儿模仿的启示众所周知,儿童的模仿能力极强,可是儿童喜欢模仿哪些东西?他们又是为什么喜欢模仿呢?我们应该怎样利用孩子们的儿童这种模仿能力呢?观看了陈鹤琴视频,我获得了以下启示:1.孩子的模仿是无选择的,因此家长和老师必须以身作则,为其创造美好的生活坏境。

《大师》陈鹤琴观后感

《大师》陈鹤琴观后感

《大师》陈鹤琴观后感《<大师>陈鹤琴观后感》最近看了关于陈鹤琴的纪录片《大师》,感触颇多。

陈鹤琴,这个名字在教育领域如雷贯耳。

以前只是在书本上简单地了解过他的教育理念,知道他是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

但通过这部纪录片,我仿佛走进了他的世界,真正感受到了他的魅力和伟大。

纪录片中,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陈鹤琴对孩子们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关爱。

他会蹲下来,和孩子们平视,用温和的目光注视着他们,倾听他们的每一句话。

他的脸上总是带着亲切的笑容,让孩子们感到无比温暖和安心。

有一个场景,至今还在我脑海中不断浮现。

那是在一个幼儿园的教室里,孩子们正在自由活动。

有的在搭积木,有的在画画,有的在玩过家家。

陈鹤琴静静地站在一旁,仔细地观察着每一个孩子的举动。

突然,一个小男孩因为积木倒塌而大哭起来。

陈鹤琴立刻走上前去,轻轻地抚摸着小男孩的头,安慰道:“别哭别哭,咱们重新搭一个更漂亮的。

”说着,他便和小男孩一起重新搭建积木,一边搭还一边耐心地引导小男孩思考怎样才能让积木更稳固。

在陈鹤琴的鼓励下,小男孩不仅停止了哭泣,还成功地搭出了一个让自己满意的作品,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还有一次,陈鹤琴发现一个小女孩总是独自坐在角落里,不和其他小朋友玩耍。

他没有直接去询问小女孩为什么,而是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默默地关注着她。

他发现小女孩在画画方面很有天赋,但因为性格内向,不敢和其他小朋友分享。

于是,陈鹤琴特意组织了一次绘画活动,鼓励小女孩展示自己的作品。

当小女孩怯生生地举起手中的画时,陈鹤琴带头鼓掌,并给予了她高度的赞扬。

从那以后,小女孩变得开朗自信了许多,也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了。

陈鹤琴不仅仅是在幼儿园里关心孩子们,他还深入到孩子们的家庭中去。

他会定期家访,和家长们交流孩子的教育问题。

他告诉家长们,要尊重孩子的天性,不要过分压抑他们的兴趣和爱好。

有一个家庭,父母望子成龙心切,给孩子报了很多课外辅导班,让孩子几乎没有了玩耍的时间。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观后感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观后感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观后感中国幼教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众多杰出的教育家的贡献与奋斗。

其中,陈鹤琴先生被誉为中国幼教之父,他致力于推动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建设幼儿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近日,我有幸观看了一部关于陈鹤琴先生的纪录片,深受触动,在此分享我的观后感。

纪录片从陈鹤琴先生的成长经历开始,讲述了他生活的种种困难和苦难。

陈鹤琴先生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他从小就怀有一颗追求知识的渴望,为了上学他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考入了大学。

他的故事令人钦佩,凭借着坚毅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他克服了家庭贫困和种种不利条件,为自己铺就了一条成才之路。

陈鹤琴先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后,深刻认识到我国幼教领域存在的问题与短板。

他发现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并不适合幼儿教育,幼儿的学习特点与需求被忽视。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陈鹤琴先生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纪录片展示了陈鹤琴先生的教学实践,他采用了游戏教育、体验教育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陈鹤琴先生重视孩子们的个性发展和情感培育,积极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通过亲身的观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幼儿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培养孩子们的品格和能力的过程。

陈鹤琴先生倡导的幼教改革思想引发了全国范围内幼儿教育的改革浪潮。

他提倡的“关爱、尊重、理解、关注、呵护”教育理念深化了人们对幼儿教育的认识,激发了教师们对教育事业的热情。

他主张幼教应当回归本质,注重培养孩子们终身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使他们在快乐中成长。

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陈鹤琴先生以他的坚持和努力,改变了中国幼教的面貌,为幼儿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无论环境如何困难,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够创造奇迹。

在纪录片的最后,陈鹤琴先生对幼儿教师们提出了殷切的期望。

他希望每一位幼教工作者都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幼儿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强调了教师的使命和责任,他希望我们能够尊重每一个孩子,关爱他们的成长,激发他们的无限潜能。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观后感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观后感

中国幼教之⽗陈鹤琴观后感中国幼教之⽗陈鹤琴观后感篇⼀陈鹤琴先⽣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和⼉童⼼理学、⼉童教育专家。

他创办了我国第⼀个幼教试验中⼼—南京⿎楼幼稚园,是中国现代幼⼉教育的奠基⼈。

他的著作《⼉童⼼理之研究》、《家庭教育》、《幼稚教育概论》等书,在幼教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陈鹤琴先⽣提出了⼀套“活教育”的理论,他认为传统的“死教育”只让⼉童死读书本,⽽“活教育”最主要的特征是强调教育和⽣活现实、社会现实紧密相联。

并告诉我们⼤⾃然、⼤社会都是活教材。

⼯作之后,重拾《陈鹤琴⽂集》这本书,温故⽽知新,对他的教育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

⼀、⼉童玩具与教育我们从⼩玩着各种各样的玩具,却从没有想过玩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它却真真实实的交给了我们⽆数的没能从课本,⽼师那⾥学到的知识。

各种⼿边能拿到的东西都会成为孩⼦们的玩具。

由此可见,玩,对于孩⼦⽽⾔是多么重要。

陈鹤琴在⽂中说“⼩孩⼦很少空着⼿玩,必须有很多玩的东西来帮助,才能满⾜玩的欲望。

”⽽这些玩的东西,就是我们所说的玩具了。

可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寓教育于游戏呢?孩⼦究竟要怎样玩才能玩出意义呢?教师以及家长怎么才能做好孩⼦“玩”的⽀持者、帮助者、保护者和游戏的伙伴呢?⾸先要给孩⼦⼀个良好的环境来玩,要有好的玩具。

这些玩具要符合孩⼦的年龄特点,满⾜孩⼦的需要,与他们的爱好兴趣相⼀致,更要安全,耐⽤。

⽽孩⼦玩的场地,例如房间、公园的草地、⼉童游乐场等,也都要仔细选择,找到最适合的。

再有就是成⼈的帮助与指导,激发他们玩的兴趣,教会他们怎么去思考,或者如何让游戏更加好玩等等。

此外我们还要细⼼的观察幼⼉,及时发现他们在游戏中所表现出的不良⾏为,再给予正确的指导,教会孩⼦从正确积极的⼀⾯来玩游戏。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所以我们更要努⼒去做的是教会孩⼦怎样玩,⽽不是带领孩⼦玩。

⼆、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的⽅法论,包括⼗七条教学原则,⽽这些都是以幼⼉为主体的。

2022《中国幼教之父一陈鹤琴》观后感

2022《中国幼教之父一陈鹤琴》观后感

《中国幼教之父一陈鹤琴》观后感通过认真观看《中国幼教之父一陈鹤琴》这部纪录片使我感触颇深。

让我对幼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下面我将结合这部纪录片与自己的教学实际来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与幼儿加强互动,做孩子的大朋友教育是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爱心是幼儿打开知识之门启迪心智的开始,爱心能够通过滋润来浇开幼儿美丽的心灵之花。

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

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

”因此对待幼儿的教育我们应当充满爱心,我们要学会理解、关爱幼儿。

让幼儿能够在我们的关怀之下茁壮成长。

为此我们应当成为幼儿的大朋友,与他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通过加强师生互动的方式来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作为一名拥有十年教龄的幼儿园教师,我认为只有成为幼儿的大朋友,才能够全面地认识幼儿,从而在生活与学习中给与他们更多的帮助。

通过自主游戏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爱玩是幼儿的天性,如果能够将幼儿的这种爱玩的天性充分发挥于幼儿的学习之中来,将会使得幼儿的学习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游戏化教学模式对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育幼儿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幼儿教育中,我们幼儿教师可以以游戏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在拼音学习中,幼儿教师可以将拼音学习转变为一个个游戏,促使幼儿在生动有趣的游戏教学中逐步锻炼、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也给幼儿打造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

对于幼儿而言,由于其自主学习的了能力有所欠缺,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模式,更加有助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与不断进步,从而培育幼儿多方面的能力。

通过家园共育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在幼儿的教育过程中,仅仅做到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陈鹤琴认为幼师还肩负着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教学任务,正如古诗所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教师不仅要教导学生学习知识,更要帮助他们构建健康的价值观,使之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所谓言传身教,重点在于“身教”,才高还需德高,因此幼师需要严于律己,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在日常工作中要求自己: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话要清楚负责地说,课本要仔仔细细地读,习题要踏踏实实地做,在教学实践中践行一丝不苟,踏踏实实的做人精神。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 观后感第二季观后感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 观后感第二季观后感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观后感第二季观后感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第二季观后感:看了纪录片《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我自觉获益匪浅。

陈鹤琴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开创了中国儿童心理、家庭教育、幼儿教育等领域科学研究的先河,留下了400多万字的著作,推进了我国幼儿教育的本土化、科学化,奠定了中国幼教事业的基础。

专业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辅相成。

陈鹤琴不仅在儿童心理以及教育领域取得丰硕的理论成果,更是身体力行,把教育理论运用到幼儿教育实践中,开拓了中国幼儿教育事业的新篇章。

他提出了诸多幼儿教育新理念,比如,儿童有四心:“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游戏心”;他认为家长应该为孩子选择和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并需要基于儿童的天性对其施教;他创造出了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的单元课程,也建议教师要注重并努力为幼儿提供更多接触自然的机会等等。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专业理论知识是基础,教育实践是目的。

只有拥有了理论支持,教育实践才能实施的更好;而只有通过教育实践,才能丰富自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完善。

在观看纪录片时,片中有关家庭教育和自然教育的内容让我产生诸多共鸣,让我感触非常深。

家庭教育与习惯养成相提并论。

在《学做父母》篇,陈鹤琴提出,父母应随时注意自己的眼神、表情、语言交流、行为举止、性格表现、作风习惯和对儿童的态度等,这些都会在无形之中对儿童产生很大的积极或消极影响。

在教育教学中,我发现这样的案例非常普遍。

比如,我在做有关幼儿偏食挑食习惯的观察记录中发现,班级中有一个小女孩不喜欢吃豆角。

这种情况在大多数小朋友中其实是相对不常见的,因为豆角不像香菜、青椒那样,基本没有特殊的气味或颜色。

经过了解,原来是小女孩的爸爸不喜欢吃豆角,而且在家中也从来不用豆角做菜。

对此,我们在与家长商量后,决定在幼儿园中引导小女孩尝试少吃一点豆角的同时,建议小女孩的爸爸妈妈做饭时也能稍微添加一些豆角。

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努力,小女孩的挑食习惯有了明显改善。

中国幼儿教育之父观后感

中国幼儿教育之父观后感

中国幼儿教育之父观后感观看关于陈鹤琴先生的相关资料后,我内心深受触动。

陈鹤琴先生的教育理念中,“活教育”理念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他强调儿童不是小大人,儿童有着独特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教育中对儿童的固有认知,以往可能更多地是将成人的标准和模式生硬地套用到儿童身上。

而陈鹤琴先生倡导要尊重儿童的天性,根据儿童的好奇、好动等特点去设计教育内容和方法。

例如他提出的“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让我看到了幼儿教育中实践的重要性。

在我们现代的幼儿教育中,往往容易陷入单纯的知识灌输,忽略了幼儿通过自身操作和体验去学习的巨大潜力。

像在幼儿园的科学小实验活动中,如果只是老师在前面演示,幼儿在下面观看,那幼儿可能只是被动地接受了一个现象。

但如果按照陈鹤琴先生的理念,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实验材料,在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们对科学原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陈鹤琴先生对幼儿环境创设的重视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环境对幼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个充满趣味、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能够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现在很多幼儿园都在努力打造富有特色的环境,从教室的布置到户外的游戏场地。

比如在一些幼儿园的阅读角,布置得温馨舒适,有柔软的抱枕、丰富的绘本,这就是在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吸引幼儿主动去阅读。

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环境创设的教育性与儿童性的统一,不能只注重美观而忽略了对幼儿的教育价值。

陈鹤琴先生对幼儿教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幼儿教师不仅仅是看护孩子的人,更是幼儿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

教师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够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和需求,及时调整教育策略。

这让我想到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行为表现等。

例如在游戏活动中,有些幼儿可能因为性格内向而不敢参与,教师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并给予鼓励和引导,就能够帮助幼儿克服心理障碍,更好地融入集体活动。

陈鹤琴全集读后感

陈鹤琴全集读后感

陈鹤琴全集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陈鹤琴全集读后感(一)我认真拜读了《陈鹤琴全集》,漫游在陈鹤琴幼教思想的长河里,总是思绪翻滚,感觉受益非浅。

陈氏的幼教理论和思想原则,是那样通俗易懂,又不乏高深的科学哲理,是那样标新立异,有包含广博的社会生活内容,他先进的"活教育"理论,引导中国幼教改革一路前行!陈鹤琴在活教育中的方法-论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现在我们幼儿园普遍开展的区域活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小组分散教学等与陈鹤琴先生的生活教育方法、暗示教学法、小团体教学法均有异曲同工之妙,特别是陈先生的小团体教学方法,不仅当时杜威都强调"从做中学"和分组合作学习,就是今天在幼儿园教学改革中广泛引进的"瑞吉欧教学法"等也非常强调幼儿的分组学习、共同研究和实践活动学习。

因此我在设计区域活动时就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一、发挥环境的暗示作用,引发孩子自主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就是通过有目的地为孩子提供丰富材料和有意义的学习环境,让孩子在其中自由选择、主动操作摆弄,与环境相互作用,并在活动中获得经验,体验成功的愉悦的一种活动。

它是实施个别化教育,促进孩子自主学习的很好形式。

老师应该退到隐性地位,把材料推到显性地位,将材料"活化",赋予材料生命力。

通过材料来营造一种环境,让环境告诉幼儿,这里可以做什么,该怎么做,让环境来"说话",发挥暗示作用。

所以我在每个区角的墙面上都贴出了有些什么玩的东西,和怎样玩的步骤图或范例,让幼儿一看就明白。

如语言区中,一台录音机、一盒故事磁带、一本相应的故事书、一叠图片,这足以让幼儿在独立感受文学作品的同时,养成专注的习惯。

又如美工区中墙面"新浦江"它就是将画、折、剪、贴的这一系列过程全部展示出来,让幼儿自己去选择,自己去探索,我要怎样设计浦江镇?给浦江镇添什么?教师通过提供多种材料供不同层次幼儿操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观后感篇一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专家。

他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幼教试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是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

他的著作《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幼稚教育概论》等书,在幼教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陈鹤琴先生提出了一套“活教育”的理论,他认为传统的“死教育”只让儿童死读书本,而“活教育”最主要的特征是强调教育和生活现实、社会现实紧密相联。

并告诉我们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工作之后,重拾《陈鹤琴文集》这本书,温故而知新,对他的教育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

一、儿童玩具与教育
我们从小玩着各种各样的玩具,却从没有想过玩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而它却真真实实的交给了我们无数的没能从课本,老师那里学到的知识。

各种手边能拿到的东西都会成为孩子们的玩具。

由此可见,玩,对于孩子而言是多么重要。

陈鹤琴在文中说“小孩子很少空着手玩,必须有很多玩的东西来帮助,才能满足玩的欲望。

”而这些玩的东西,就是我们所说的玩具了。

可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寓教育于游戏呢?孩子究竟要怎样玩才能玩出意义呢?教师以及家长怎么才能做好孩子“玩”的支持者、帮助者、保护者和游戏的伙伴呢?
首先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环境来玩,要有好的玩具。

这些玩具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满足孩子的需要,与他们的爱好兴趣相一致,更要安全,耐用。

而孩子玩的场地,例如房间、公园的草地、儿童游
乐场等,也都要仔细选择,找到最适合的。

再有就是成人的帮助与指导,激发他们玩的兴趣,教会他们怎么去思考,或者如何让游戏更加好玩等等。

此外我们还要细心的观察幼儿,及时发现他们在游戏中所表现出的不良行为,再给予正确的指导,教会孩子从正确积极的一面来玩游戏。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所以我们更要努力去做的是教会孩子怎样玩,而不是带领孩子玩。

二、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
“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的方法论,包括十七条教学原则,而这些都是以幼儿为主体的。

其中第一条原则是这样说的:“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

”他向我们提倡鼓励在教学中让孩子在做中学,在做的过程中去取得直接经验,去获取新的知识,从而使孩子进步。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在活动设计时也尽量让孩子多参与,多动手。

孩子自己动手,就可以得到肌肉运动的快感。

自己动手即是做,做了就与事物发生直接的接触,就得到直接的经验,就知道做事的困难,就认识事物的本质,这条原则在如今依旧非常的适用。

如在幼儿园每天的区域活动和角色游戏中,孩子能通过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的区域,并在各个区域中做他们想做的事,而教师要做的就是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对于有困难的孩子,给与他们积极的鼓励和暗示,让他尝试自己解决,这类活动都是以幼儿为主体,突出了“做”字和“活”字,使幼儿能够在一个处于主动学习的环境下进行学习。

儿童的操作活动即“做”正是获得直接经验的最佳途径。

时至今日,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仍然有着很大的帮助和启迪。

他的理论主张是深刻的,阐述又通俗易懂。

时代变了,教育的一些因素也变了,但是热爱儿童、尊重儿童、一切为了儿童的教育理念是不变的。

陈鹤琴教学法的内容还有很多,我们要虚心的学习,用他们优秀的观点来指导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成为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观后感篇二
初读《陈鹤琴文集》是通过爷爷。

我大学的专业是教育学,爷爷得知后很开心,因为,爷爷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家中上上下下只有我继承了爷爷的衣钵。

临行之前,爷爷送了我一本《陈鹤琴文集》,他对我说:“但凡是搞教育的,都应该有一本《陈鹤琴文集》,这是我最喜欢的书,希望你也喜欢。

”那时候,我并不知道陈鹤琴先生是何许人也,信手翻看这本书,便被里面生动简洁的语言吸引住了。

儿童心理学、幼稚园课程和活教育等等理论,经陈鹤琴先生一介绍,便不那么晦涩难懂了。

现如今,我已然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再品《陈鹤琴文集》,心中装载着满满的感动,感谢,共鸣与思考。

一、感动。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是“中国幼儿教育之父”。

后人给予陈老如此高的'荣誉,可见大家对陈老的尊敬。

陈老不仅在学术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在人格方面,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潘菽先生用“不失赤子之心”来形容陈鹤琴先生,潘菽先生说,陈鹤琴同志是一个很真诚的人,一个很纯朴的人,一个热情洋溢的人。

我想只有这样一个“富有赤子之心”的人,才能全心全意扑在孩子身上,才能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如此大的贡献。

陈鹤琴先生病危时,已不能说话,但他用笔写下了这样几个字:“我爱儿童,儿童也爱我。

”当我看到这里时,闭上双眼,想象着一名老者病卧于床榻,提笔颤颤巍巍写下几个勉强辨认的字,心中的感动满溢于怀。

献身教育事业对于陈鹤琴先生来说,已然成为一种信仰,成为了他生命的一
部分,在那个战火纷飞、百业待兴的年代,陈鹤琴先生尽其一生为教育事业奔走东西。

、在21世纪这样一个和平安定、欣欣向荣的时代,我们不更应该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中去,为国家的教育事业、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贡献自己微薄之力么!
二、感谢。

如果说曹雪芹写《红楼梦》是“十年辛苦不寻常”,那么《陈鹤琴文集》则耗尽了陈老的毕生心血。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真的非常感谢陈鹤琴先生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本“神乎其技”的教育专著。

我是一名新教师,虽然在大学读了四年学前教育专业,但真正进入幼儿园,所有事情都是从零学起,由于缺乏经验,我碰到了许多问题。

每当困惑不解时,我便会去翻阅《陈鹤琴文集》,总能受到启发。

特别是《怎样做人民的幼稚园教师》一文,从政治思想、业务修养、教学技术和优良品质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如何做幼儿园教师。

就保护幼儿健康来说,陈鹤琴先生细化了十一点,包括了培养习惯、身体锻炼、合理营养、预防疾病等多个方面,全面而具体,一目了然,实用性很强。

陈鹤琴先生通过实践,归纳、总结了这些理论知识,现在已然成为我们实践的指南针。

陈鹤琴先生的造诣不仅体现在学术上,在做人方面同样给我们留下许多恳切的建议。

在《生活的哲学》一文中,陈鹤琴先生提出十个“经常”、一个“假如”与三个“当”,透过这些,我们看到了陈鹤琴先生的风骨与豁达:经常记住别人是对的、经常保持乐观、经常注意去交好朋友、经常要自我克制??这几句话看似平常,实则饱含做人
的道理,为我们学做人、做好人点燃一盏指路明灯。

三、共鸣。

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有一定的教育理想和抱负。

当看到《对于儿童年实施后的宏愿》一文时,我满心激动,因为我强烈地感受到:对于幼儿教育,自己有许多看法是和陈鹤琴先生一样的,特别是有关教育公平的愿景。

教育公平一直是关系到民生的大问题。

在旧中国,教育的不公平不言而喻,现如今,剥削阶级早已不复存在,随着义务教育的实施,孩子们受教育的情况不断改善。

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原因,事实上的教育不公平现象仍然存在。

据调查,教育部发布的
《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仅达56.6%,说明我国还有近一半的适龄幼儿上不了幼儿园,这个情况不得不令人担忧。

我与陈鹤琴先生一样,“愿全国儿童从今日起,不论贫富、不论智愚,一律享受相当教育,达到身心两方面最充分的可能发展。


四、思考。

陈鹤琴先生为我们留下的精神硕果,几乎可以运用到平日里遇到的所有教育问中去,但是,如果忽略幼儿的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书中理论,则是暴殄天物了。

陈老提出的“活教育”理论是他的思想精髓。

21世纪的今天,我们如何以做带学、以做促教,将孩子们引领入大自然、大社会,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学会做人,这是需要认真思考的。

比如陈鹤琴先生强调“做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当今社会如何实
施?战火和动乱离和平年代的孩子很遥远,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他们,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换一种方式,我们班级尝试了这样一种方法:班上幼儿都有出去旅游的经历,我们便以“我去过的地方”为中心,通过谈话活动和照片展示,在幼儿心中埋下热爱祖国的种子。

我以为,想要活学活用陈鹤琴先生提倡的“活教育”,成功的关键是立足幼儿实际的思考,因此,不论何时,了解孩子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教师歌》中这样写道:“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变成一个小孩子。

你不能教导小孩子,除非是变成了一个小孩子。

”这首歌是陈鹤琴先生儿童观与教育观的真实写照,我要以陈鹤琴先生为榜样,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扎根儿童,“变成小孩子”,在自己的岗位上尽一份绵薄之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不求富贵,但求问心无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