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边塞诗《从军行》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教案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教案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第四单元《边塞古诗》,详细内容为《从军行》。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将士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表达了他们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家乡的眷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从军行》的诗意,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边塞将士的豪情壮志。

2. 学习古诗的朗读和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了解边塞古诗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朗读和鉴赏古诗,了解边塞古诗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边塞故事,激发学生对边塞古诗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从军行》,理解诗意,体会将士的豪情壮志。

3. 课堂讲解:a. 解析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b.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夸张等。

c.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边塞将士的赞美之情。

4. 朗读指导:教学生正确朗读古诗,感受诗的韵律美。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意,进行课堂检测。

6.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类似的边塞古诗,让学生学会鉴赏古诗。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从军行》2. 板书内容:a. 诗句解析b. 修辞手法c. 诗意体会d. 边塞古诗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从军行》并背诵。

b. 选取一首边塞古诗,进行分析和鉴赏。

2. 答案:a. 抄写和背诵:《从军行》原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以便改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边塞古诗,提高文学素养。

组织一次边塞古诗朗诵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理解诗意,体会将士的豪情壮志。

2. 朗读和鉴赏古诗的方法。

3. 边塞古诗的特点。

4. 课堂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

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解析和诗歌主题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生僻字词和深层次的意义,我会通过举例和图解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从军行》中的一个诗句,分析其艺术特色和表达的情感。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创作实践,尝试以《从军行》为灵感创作现代诗,体验诗歌创作的乐趣。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学习了《从军行》,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边塞风光和深刻的爱国主义精神,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方面的问题和亮点。
首先,通过提问导入新课的方式,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英雄主义的主题非常感兴趣,他们能够迅速地被诗歌中的壮丽场景所吸引。这种兴趣成为了他们学习这首诗的强大动力。然而,我也注意到,对于一些生僻字词和诗句的理解,学生们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细致地讲解和解释,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
-诗句理解: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诗句背后的深层意义,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需要通过图解、情境再现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诗歌鉴赏:对于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意象的运用,学生可能缺乏鉴赏能力,教师需要提供多个示例,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创作难点:学生在创作现代诗时可能存在创意匮乏、表达不清晰等问题,需要教师提供创作框架、词汇库等资源,并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反馈。
-主题理解:深入阐述《从军行》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理解作者对边塞将士的敬佩和赞美。
-艺术特色:分析诗歌的对仗、用典等修辞手法,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手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创作实践:指导学生尝试创作以《从军行》为灵感的现代诗,强调创意思维和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语文课教研活动之从军行(3篇)

语文课教研活动之从军行(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边塞诗,描绘了边塞将士英勇杀敌、保家卫国的壮丽场景。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的内涵,感受边塞将士的豪情壮志,我校语文教研组特举办本次以《从军行》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的1. 通过对《从军行》的深入解读,提高教师对这首诗的理解能力和教学水平。

2. 培养学生对边塞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3. 探讨如何将《从军行》这首诗融入语文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活动内容1. 诗篇解读(1)教师首先对《从军行》进行逐句解读,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蕴含的爱国情怀、英雄气概以及人生哲理。

2. 教学设计探讨(1)教师分享自己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

(2)其他教师针对教学设计提出意见和建议,共同探讨如何优化教学方案。

3. 课堂实践展示(1)教师根据讨论后的教学设计,进行课堂实践展示。

(2)其他教师观摩课堂实践,记录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

4. 互动交流(1)教师分享课堂实践心得,交流教学经验。

(2)针对《从军行》这首诗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展开讨论。

四、活动过程1. 诗篇解读教师首先对《从军行》进行逐句解读,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

例如,诗中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描绘了边塞的壮阔景象,表现了将士们身处边疆的孤独与坚韧。

2. 教学设计探讨教师分享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

其他教师针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如增加互动环节、丰富教学手段等。

3. 课堂实践展示教师根据讨论后的教学设计,进行课堂实践展示。

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讲述故事、播放音乐、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边塞将士的英勇豪情。

4. 互动交流教师分享课堂实践心得,交流教学经验。

针对《从军行》这首诗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展开讨论。

大家认为,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英雄气概和人生哲理。

边塞诗《从军行》教案精选

边塞诗《从军行》教案精选

边塞诗《从军行》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边塞诗》《从军行》。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边塞诗的特点,体会边塞诗的意境;学习《从军行》的背景、作者、诗句解析、诗歌主题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边塞诗的特点,掌握《从军行》的基本内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从军行》,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阅读、理解、赏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边塞诗的壮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敢坚定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理解《从军行》的诗意,体会边塞诗的意境。

2. 教学难点:诗句的解析,诗歌主题的提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边塞的壮美。

(2)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边塞诗的特点吗?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边塞诗《从军行》。

”2. 课堂讲解(1)介绍作者及背景: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言绝句。

《从军行》是王昌龄描写边塞军旅生活的一首诗。

(2)诗句解析:逐句讲解诗句,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3. 课堂实践(1)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边塞诗的韵味。

(2)分组讨论,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 例题讲解A. “青海长云暗雪山”B. “孤城遥望玉门关”C. “黄沙百战穿金甲”D. “不破楼兰终不还”答案:C(2)简答题:简述《从军行》的主题。

答案:《从军行》主题为赞颂边塞将士的勇敢和坚定。

5. 随堂练习(1)背诵《从军行》。

(2)用自己的话描述边塞诗的特点。

六、板书设计1. 《从军行》2. 内容:边塞诗特点:雄浑、豪放、激昂作者:王昌龄诗句解析:黄沙、穿金甲、楼兰主题:赞颂边塞将士的勇敢和坚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从军行》。

(2)结合诗句,谈谈你对边塞诗特点的理解。

2. 答案:(1)已背诵。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教案设计三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教案设计三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教案设计三篇《从军行》是一首优秀的边塞诗,叙述军旅战争之事。

本诗体现了出征将士报国御敌,以身许国的壮志。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教案设计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

★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课题,出示课题。

1、同学们听说过花木兰吧,花木兰代父从军,,在战场上骁勇善战,猛打猛冲,屡立战功,频频荣升。

2、理解“从军” 板书:从军3、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我们从刚学过的《民族英雄戚继光》知道:戚家军和其他抗倭军队一起,终于解除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倭患。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从军行》板书:行。

二、解诗题,知诗人。

1、《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

标题有的加上“歌”、“引”、“曲”、“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2、想去唐朝的边塞,领略一下当时的边塞风光,看看将士们作战的情况吗?现在,我们来学习——————3、说说你对王昌龄有多少了解?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

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诗要读得字正腔圆。

所以我们可以象刚才这位同学一样来读,一个字一个字读,里面有停顿。

我们也还可以按古人最基本的读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拉长声音读;三声四声读得短促一点。

4、教师范读,青——海长——云——暗雪——山——。

好,下面我不说了。

看看怎么读?谁愿意读给大家听?5、同学们刚才在王昌龄的引领下,到唐朝的边塞转了一圈,看见了哪些景物?(唐朝的首都是长安(西安),当时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

《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

《从军行》教案《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从军行》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

2、结合注释,借助课外资料和工具书,通过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铺垫渲染1、引入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王昌龄的边塞组诗《从军行》中的两首诗。

(板书课题:从军行)2、解诗题师: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

一起轻声读读题目,谁读懂了?(从军就是参军,标题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3、铺垫渲染以往我们学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和学生接诗)在你们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过渡:王昌龄在他的笔下,又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边塞风光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请大家把这两首边塞诗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生读)①谁来选一首读一读(师相机点评指导)换另一首读读②师小结提问: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

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看注释、看图画、想象画面) 请同学们借助这样的方法,默读这两首诗,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

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同桌也可以边读边讨论。

2、析字词、明诗意小结过渡:两首诗表面的意思你们经过合作已弄明白了,现在我们一起深入体会诗中深层的含义。

出示:(一)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从军行教学设计一等奖

从军行教学设计一等奖

从军行教学设计一等奖下面是作者为大家带来的从军行教学设计一等奖(共含13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从军行》教学设计设计理念:1、领会诗歌的意境并熟读成诵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2、教学中,采用抓关键字、想象画面、音乐渲染、教师点拨等方法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内化情感,欣赏语言。

教学目标:1、学习王昌龄的《从军行》两首,感受边塞诗的意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边塞诗。

3.让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提高欣赏古诗的能力,激发诵读经典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领会诗的意境并熟读成诵。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从军行》课件设计流程:一、揭示课题,了解背景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诗,跟这个地方有关。

1、出示“边塞”二字,生齐读。

师:唐代诗人王维曾到过边塞,并留下了这样的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看看边塞吗?我们来欣赏边塞风光。

2、出示边塞图片,师生欣赏。

师:美吗?它的美,不是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的柔美,而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壮美。

边塞的奇异风光,吸引了王维,也吸引了这位诗人,他是――3、出示王昌龄图像、名字和简介,生齐读。

师:他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写得既多又好,被称为――(生读:诗家天子、七绝圣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王昌龄的著名边塞诗《从军行》。

4、板书课题,生齐读。

5、出示唐朝地图,简介写作背景。

师:在王昌龄生活的唐朝,有两个部落曾多次侵扰唐朝边疆,一个是北部的突厥,一个是西部的吐蕃。

为了守住国土,唐军将士奉命出征,与敌人进行战斗。

《从军行》写的就是战斗期间唐军将士们的军生活。

《从军行》共七首,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其中的两首。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境1、出示两首诗。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反复读这两首诗,不理解的地方参考注释,等你读顺口了、读满意了才举手。

2、生自由读两首诗,师巡视。

师:请两位同学来读诗。

第一首谁读?第二首呢?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准字音了吗?读出节奏了吗?3、指名分别读诗,生评价。

王昌龄从军行教学设计

王昌龄从军行教学设计

王昌龄从军行教学设计王昌龄从军行教学设计「篇一」知识与技能:背诵古诗,理解诗意。

方法与过程: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表达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1.解释“从军行”。

“从军行”是乐府曲名。

诗题中加“行”、“歌”、“吟”、“引”都是乐府诗。

2.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白,擅长写七言绝句,以边塞诗著称,被称为“七绝圣手”。

代表作《从军行》七首,《出塞》。

(指名学生背诵《出塞》)3.介绍边塞诗。

“边塞”指“边关”“边界”,而边塞诗就是描写边疆军事生活的诗。

诗中有的展示了雄伟苍茫的边塞风光和战争场面,有的表现了将士们英勇无畏,许身报国的英雄气概。

[设计意图]从介绍边塞诗入手导入新课是为了让学生对这类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总体感知边塞诗的风格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为了让学生真正品读《从军行》时能更快地融入此诗特有的情境。

二、品诗句,明诗意1.初读,读准字音2.再读,整体感知。

(1)指名读,教师读,齐读。

(2)通过这几遍读,你们能不能感受到诗人在表达—种怎样的情感?3.研读,读懂诗意(1)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初步感知,把诗读懂。

(2)指名谈对诗句的理解。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最重要的是领悟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而把诗初步读懂是这一切的前提,此环节中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的学习时间,感悟理解诗的内容,初步体会诗的情感。

并注重了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最后大家将自读自悟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把自己逐步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三、想意境,悟诗情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1).指名读,教师随手将“暗”“孤”加上点,再请同学读。

(2).透过这两句诗,透过这“暗”“孤”,你的脑海中有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这样的画面让你的脑海中又涌现出哪些词?(3).请你走进这个画面,你是那个遥望玉门关的战士,你心中会想些什么?(4).将你的体会融入诗句,读这两句诗。

《从军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

《从军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

《从军行》教学设计《从军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从军行》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从军行》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2、重视边塞诗中的意象运用3、学习诗歌比较,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点二、教学重难点1、注意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2、边塞诗歌中音乐的表达作用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上学期学过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而引出“边塞诗歌”主题。

2、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

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3,王昌龄的背景介绍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

先是授职秘书省校书郎,七年后应博学宏词科考试中选,授汜水(今属河南)县尉。

开元二十七岁年(739),因“不护细行,屡见贬斥”(《旧唐书》本传),终于本年获罪被谪岭南。

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自岭南北归,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

但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

《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

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总体感知从军行(其一)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

《从军行》教学设计(通用5篇)

《从军行》教学设计(通用5篇)

《从军行》教学设计(通用5篇)《从军行》教学设计(通用5篇)王昌龄,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

下面是关于《从军行》教学设计(通用5篇),欢迎阅读。

《从军行》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使学生背诵古诗,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激发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教学重点: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守边战士思乡之情和誓死杀敌的誓言。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挂图、课件、《精忠报国》歌曲录音等。

教学设计过程:一、以诗会友,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今天我们来以诗会友。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是哪位爱国诗人写的?(王昌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王昌龄笔下的另一首边塞诗《从军行(其四)》,领略一下边塞风光,了解一下守边战士的生活状况。

二、欣赏录音,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边听边想象画面。

2、《从军行》是边塞战士守边生活的诗歌形式。

3、请同学们交流课下收集的资料简介王昌龄。

三、品读古诗,体会意境。

1、请学生自由读诗,读出韵律美。

2、齐读古诗,了解内容。

(本诗首联写了边塞的奇特风光,颔联写了守边战士爱国誓言。

)3、小组内围绕问题读诗,体会意境。

(1)首联写了哪些景物,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起到渲染作用,烘托出边塞环境恶劣,守边战士戍边之苦。

)(2)、“黄沙百战穿金甲”这句诗含义是什么?(战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了,体现战争之苦。

)(3)、战士的誓言是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不破楼兰终不还。

”体现战士爱国热情。

)4、全班比赛读古诗,读出战士誓死戍边的决心,交流诗意。

四、背诵古诗,积累语言。

看图背诵古诗,体会守边战士的爱国热情。

五、拓展作业,做爱国卡。

伴着《精忠报国》这首歌,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想用实际行动回报祖国,让我们把“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发奋读书”作为我们的誓言,回家后制作一张“爱国卡”上面默写《从军行》这首古诗,让我们以守边战士为榜样,从我做起,为国争光吧!《从军行》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1、正确朗读古诗。

从军行课程设计

从军行课程设计

从军行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从军行》的诗意、背景和文化内涵。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朗读、分析和创作,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验到军人英勇无畏、保家卫国的精神,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以《从军行》为主,包括:1.诗歌的朗读和理解: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诗歌的分析:详细讲解诗歌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诗歌的创作: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创作类似的诗歌。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教师详细讲解诗歌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理解和创作。

3.案例分析法:教师给出类似的诗歌案例,学生进行分析。

4.实验法:学生通过实验,体验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四、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从军行》原文及注释。

2.参考书:有关《从军行》的解析和评论。

3.多媒体资料:与《从军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

4.实验设备:如录音机、投影仪等。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从军行》,并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和爱国情怀。

五、教学评估教学评估将采用多维度、全过程的方式进行,具体包括: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讨论和提问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2.作业: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作业,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3.考试:定期进行书面考试,全面测试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

评估方式将力求客观、公正,并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安排教学安排将遵循以下原则:1.进度:按照教学大纲和课程目标,合理安排每个教学单元的内容和进度。

2.时间: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保证教学内容的充分展开和学生参与。

3.地点:选择适当的教学场所,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教学安排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确保教学活动既能达到预期目标,又能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

边塞诗《从军行》教案设计

边塞诗《从军行》教案设计

边塞诗《从军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从军行》的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

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领悟边塞诗的特点。

学会通过朗读、背诵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通过讨论、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

2.教学难点:诗歌意象的解读。

诗歌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边塞诗的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边塞诗,如《凉州词》等。

2.作者简介(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王昌龄。

(2)引导学生了解王昌龄的生平事迹及其在边塞诗创作中的地位。

3.诗歌解析(1)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读《从军行》。

(2)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手法。

(3)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青海长云”、“孤城遥望”等。

4.诗歌朗读(1)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

(2)学生分组练习朗读,互相交流心得。

(3)全班展示朗读,评选最佳朗读者。

5.诗歌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诗歌。

(2)学生自主练习背诵。

(3)全班检查背诵情况。

6.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探讨边塞诗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边塞诗。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四、课后作业1.背诵《从军行》。

2.收集其他边塞诗,进行比较阅读。

3.结合本节课所学,写一篇关于边塞诗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导入、作者简介、诗歌解析、朗读、背诵等环节,让学生全面了解《从军行》这首边塞诗。

2.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3.在诗歌解析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语,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意境。

4.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巩固所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从军行课程设计

从军行课程设计

从军行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从军行》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具体目标如下: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从军行》的历史背景、作者简介、诗歌结构及主题思想。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解读诗歌、分析诗歌形象、理解诗歌主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培养他们保家卫国的决心和勇气。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从军行》的背景知识、诗歌文本解析、诗歌主题探讨和诗歌创作实践。

1.《从军行》的背景知识:介绍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作者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特点。

2.诗歌文本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等,解读诗歌中的象征和隐喻。

3.诗歌主题探讨: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理解诗人对家国情怀的表达。

4.诗歌创作实践: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1.讲授法: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文本解析和主题思想。

2.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诗歌意象,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4.实验法: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从军行》及相关诗歌选集。

2.参考书:有关《从军行》的注释、解析和评论作品。

3.多媒体资料:与课程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

4.实验设备:纸、笔、投影仪等。

通过以上教学资源的支持,我们将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讨论发言等环节,记录学生的表现,占总成绩的30%。

2.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解析等作业,检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占总成绩的20%。

3.考试:期末进行闭卷考试,测试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成绩的50%。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精品教案精选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精品教案精选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精品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选取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中《从军行》这首古诗进行深入学习。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描绘边塞军人艰苦生活和对国家忠诚。

我们将详细学习诗中字词、句式、意境,并解作者写作背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从军行》这首诗字词、句式,理解其意义。

2.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审美情趣,感受边塞诗壮美。

3.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国家、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理解和记忆,对诗歌意境感悟。

2. 教学重点:诗字词、句式学习,朗读技巧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字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边塞军人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

2. 课文学习:(1)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字义。

(2)讲解生僻字词,如“烽火”、“雁行”等。

(3)分析诗句式、韵律。

3. 例题讲解:(1)解释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中意境。

(2)通过对比其他边塞诗,分析《从军行》特点。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歌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用自己话描述诗中画面。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从军行》2. 作者:王昌龄3. 诗句解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4. 课文结构:起、承、转、合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从军行》,并背诵。

(2)用自己话写出诗中意境。

(3)查阅资料,解边塞诗特点。

2. 答案:(1)见课本附录。

(2)见学生个人作业。

(3)见学生个人作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导入、课文学习、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从军行》字词、句式和意境,但部分学生对诗歌理解仍有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1)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等。

(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教案:《从军行》一、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从军行》,诗歌描绘了边塞风光和士兵们的艰苦战斗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边塞士兵的敬意和对祖国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 学会通过诗歌描绘画面,提高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

难点:通过诗歌描绘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边塞的美丽与艰苦,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诗人王昌龄,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3. 诗歌朗读: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停顿和语气,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4.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境,解释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5. 描绘画面:引导学生通过诗歌描绘画面,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6. 情感体会: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对边塞士兵的敬意和对祖国的热爱。

7. 课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通过绘画或写作的方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8.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诗歌《从军行》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诗歌《从军行》。

2.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3. 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边塞风光图片的展示,引导学生关注边塞的美丽与艰苦,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在诗歌朗读、解析、描绘画面和情感体会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通过随堂练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拓展延伸:让学生收集其他描写边塞风光的诗句,进行比较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朗读: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是重要的教学环节。

2021年古诗从军行王昌龄教案(通用3篇)

2021年古诗从军行王昌龄教案(通用3篇)

2021年古诗从军行王昌龄教案(通用3篇)古诗从军行王昌龄教案1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尝试赏析诗歌。

学习过程: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1、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

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

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

2、《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

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

本诗体现了出征将士报国御敌,以身许国的壮志。

3、王昌龄: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代表作有《出塞》、《芙蓉楼送辛渐》等。

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之称。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

(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

(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三、课堂探究(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找出诗中体现边塞风光的景物,思考:这些景物组成一幅怎样的画面?2、抓住“暗”“孤城”体会诗的前两句表现的戌边将士的思想情感。

讨论:这样的场面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3、面对如此残酷的战争,将士们的心情是怎样的?4、前两句的景物描写与后面有什么关系呢?(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从军行》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从军行》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从军行》优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从军行》。

这首诗选自唐代诗人王昌龄作品,主要描述边塞军人艰苦生活和对国家忠诚。

教学内容包括诗全文解读,重点掌握诗中生词、诗句理解和赏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熟练朗读《从军行》,理解并掌握诗中生词,解边塞军人艰苦生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欣赏能力,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军人敬仰之情,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诗句理解和赏析。

2. 教学难点:边塞军人艰苦生活和诗中表现出爱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字典、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边塞军人故事,引发学生对边塞生活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歌韵律美。

3. 诗句解析: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中生词,讲解诗句意思。

4. 赏析诗歌:通过例句分析,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意境,感悟诗人情感。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诗句,用自己话描述边塞军人艰苦生活,进行课堂分享。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从军行》2. 作者:王昌龄3. 诗句解析:罗布泊、青海、雪山、孤城、玉门关等生词。

4. 赏析要点:边塞风光、军人艰苦生活、爱国情怀。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从军行》诗意,发挥想象,写一篇短文,描述边塞军人艰苦生活。

2. 答案示例:边塞军人生活在遥远边疆,他们不畏严寒酷暑,坚守岗位,保卫国家。

他们生活虽然艰苦,但他们心中充满对祖国热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导入、诗句解析、赏析等环节,学生对《从军行》有较深入理解。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可以进一步加强,提高学生参与度。

2. 拓展延伸:课后让学生收集关于边塞军人故事,解他们生活,增强学生对军人敬意。

同时,推荐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提高学生诗歌欣赏能力。

五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

五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

五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仞、岳”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从军行》。

3.理解古诗内容,感受将士们的爱国情怀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4.学习古诗的赏析方法,体会古诗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将士们的情感。

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领悟诗人的表达意图。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讨论法、情境创设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古代战争的视频片段,引出古诗主题。

谈话导入:同学们,在古代,战争频繁,许多将士为了保卫国家,奔赴战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将士们征战生活的古诗——《从军行》。

板书课题:古诗三首·从军行。

2.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读音问题。

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指名读古诗,检查读音和节奏掌握情况。

引导学生理解诗题“从军行”的含义。

3.精读古诗,理解内容逐句讲解古诗的意思,重点理解“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结合诗句,引导学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边疆的艰苦环境和将士们的英勇无畏。

分析诗句中所表达的情感,体会将士们的爱国情怀和坚定的信念。

4.赏析古诗,体会意境引导学生从意境、修辞、表现手法等方面赏析古诗。

分析古诗中“暗”“孤”“穿”等字词的作用,体会诗人的用词之妙。

探讨古诗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5.诵读古诗,感悟情感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将士们的豪迈气概和爱国之情。

分组朗读、个人朗读,进行朗读比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引导学生背诵古诗。

6.拓展延伸介绍诗人王昌龄的生平及其他边塞诗作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引导学生比较《从军行》与其他边塞诗的异同,进一步感受边塞诗的特点。

7.总结全文总结古诗的内容和情感,强调将士们的爱国精神。

鼓励学生学习将士们的勇敢和坚定,培养爱国情怀。

《从军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从军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从军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从军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壮阔景象和战士们的英勇豪情。

2、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烘托等。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如“烽火”“金甲”等。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1)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用典、对仗等。

(2)引导学生将诗歌与历史背景相结合,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大意。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和艺术特色。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古代战争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感受战争的紧张气氛。

(2)提问学生对古代战争和战士的印象,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诗歌《从军行》。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诗人王昌龄的生平,重点强调他在边塞诗创作方面的成就。

(2)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军事形势,为理解诗歌内容做铺垫。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内容。

4、诗歌解读(1)逐句讲解诗歌的含义,重点解释关键词语,如“烽火”“孤城”“金甲”等。

(2)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边疆的荒凉和战士们的艰苦生活。

5、情感体会(1)提问学生从诗歌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组织学生讨论诗人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这种情感的。

6、艺术特色分析(1)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烘托等,让学生体会这些手法的作用。

(2)讲解诗歌的对仗和用典,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之美。

7、拓展延伸(1)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其他边塞诗,比较它们在内容和艺术特色上的异同。

(2)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战争与现代战争的区别,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9.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 精选1篇

9.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 精选1篇

《从军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从军行》的作者、创作背景、内容及意义,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敬英雄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从军行》的内容及意义,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讲述古代战争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对古代英雄的敬仰之情。

(2)向学生介绍《从军行》这首诗的作者、创作背景及内容。

2. 学习诗歌(1)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分析诗歌的结构,理解诗歌的意义。

(3)讲解诗歌中的生僻字和典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 深入理解诗歌(1)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2)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形式、内容、意境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4. 感悟诗歌(1)让学生谈谈自己在阅读诗歌过程中的感受。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5. 总结与反思(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对《从军行》的理解。

(2)反思教学过程,思考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

四、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及理解程度。

2. 通过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古诗的掌握程度及运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从军行》诗歌及相关资料。

2. 古代战争的英勇事迹及英雄事迹介绍。

3. 古诗鉴赏的相关书籍及网站。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从军行》的内容及意义,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边塞诗《从军行》教案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本诗,掌握边塞诗歌的鉴赏技巧。

2.过程与方法:观看视频,鉴赏同类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边塞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的艺术技巧。

2.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投影两首边塞题材的唐诗内容,让学生说出诗名与题材内容
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二、明确边塞诗后,展示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介绍相关的背景与作者
⑴文题背景:《从军行》原是中国古代的歌曲类别,属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

《乐府解题》中说:“从军行皆军旅辛苦之辞。

”王昌龄的《从军行》沿用乐府旧题来表现唐代的边塞生活,是由七首七言绝句联缀而成的组诗,每首诗分别选取征戍生活的某一场景,来表现征戍者内心的思想感情。

这里选取的是其中的第四首,写西北边塞战士艰苦奋战的高昂斗志。

⑵作者简介:王昌龄,边塞诗人,字少伯,江宁人。

其诗含蓄、深婉、浑厚、明快,有“诗家夫子王江宁”的称号。

其七绝与李白齐名,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

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⑶边塞诗: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多数作品流丽而音调悠扬,表示出生气勃勃的高扬精神,这与盛唐进取雄放的风气不无关系。

这一时期的代表是王昌龄、高适、岑参。

其内容多歌咏在边境要塞遭受艰辛的将士之心情,和在故乡等待他们归来的妻子之感叹。

此外,当时作为边塞诗人著名的,有王之涣、崔颢、李颀、王翰等。

王之涣的《凉州词》等等,均为边塞诗的佳作。

四、反复吟读诗歌,并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散文化
五、欣赏诗歌
⑴一、二句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
明确:景: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
特点:迷蒙暗淡、苍凉壮阔
作用: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表现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反衬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⑵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答:“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

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

⑶诗中哪句最能体现诗歌的主旨?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将士怎样的心情?
不破楼兰终不还直接抒情用典
直接抒发了戍边将士不打败敌人誓不回家的豪情壮志。

六、归纳诗歌思想及艺术手法
中心思想:
通过描写边塞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物,衬托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抒发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艺术手法:情景交融直接抒情用典衬托(反衬)
七、讨论总结鉴赏边塞诗的技巧
1.关注诗歌的题目、作者,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关注诗歌的意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
3.抓住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理解诗歌的情感;
4.欣赏诗歌运用的艺术手法。

八、请欣赏视频《唐之韵之边塞诗人王昌龄》
思考:边塞诗的思想内容除了表现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外,还有哪些思想内容?请选一首你最喜欢的诗歌进行鉴赏,说说其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从军行(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出塞(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