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教案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第四单元《边塞古诗》,详细内容为《从军行》。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将士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表达了他们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家乡的眷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从军行》的诗意,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边塞将士的豪情壮志。
2. 学习古诗的朗读和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了解边塞古诗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朗读和鉴赏古诗,了解边塞古诗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边塞故事,激发学生对边塞古诗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从军行》,理解诗意,体会将士的豪情壮志。
3. 课堂讲解:a. 解析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b.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夸张等。
c.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边塞将士的赞美之情。
4. 朗读指导:教学生正确朗读古诗,感受诗的韵律美。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意,进行课堂检测。
6.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类似的边塞古诗,让学生学会鉴赏古诗。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从军行》2. 板书内容:a. 诗句解析b. 修辞手法c. 诗意体会d. 边塞古诗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从军行》并背诵。
b. 选取一首边塞古诗,进行分析和鉴赏。
2. 答案:a. 抄写和背诵:《从军行》原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以便改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边塞古诗,提高文学素养。
组织一次边塞古诗朗诵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理解诗意,体会将士的豪情壮志。
2. 朗读和鉴赏古诗的方法。
3. 边塞古诗的特点。
4. 课堂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从军行》中的一个诗句,分析其艺术特色和表达的情感。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创作实践,尝试以《从军行》为灵感创作现代诗,体验诗歌创作的乐趣。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学习了《从军行》,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边塞风光和深刻的爱国主义精神,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方面的问题和亮点。
首先,通过提问导入新课的方式,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英雄主义的主题非常感兴趣,他们能够迅速地被诗歌中的壮丽场景所吸引。这种兴趣成为了他们学习这首诗的强大动力。然而,我也注意到,对于一些生僻字词和诗句的理解,学生们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细致地讲解和解释,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
-诗句理解: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诗句背后的深层意义,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需要通过图解、情境再现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诗歌鉴赏:对于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意象的运用,学生可能缺乏鉴赏能力,教师需要提供多个示例,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创作难点:学生在创作现代诗时可能存在创意匮乏、表达不清晰等问题,需要教师提供创作框架、词汇库等资源,并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反馈。
-主题理解:深入阐述《从军行》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理解作者对边塞将士的敬佩和赞美。
-艺术特色:分析诗歌的对仗、用典等修辞手法,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手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创作实践:指导学生尝试创作以《从军行》为灵感的现代诗,强调创意思维和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精品教案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精品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从军行》这首古典诗歌。
这首诗选自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具体内容为诗中描述边塞军人艰苦生活和对国家忠诚。
我们将详细解读诗中每一句,深入理解作者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正确朗读、默写《从军行》,理解诗中重点词语,解古诗背景。
2.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诗句,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他们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边塞军人敬意,培养他们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深层含义,体会作者情感。
2. 教学重点:掌握诗中重点词语,正确朗读和默写诗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练习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解边塞军人生活环境,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让学生跟读、自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
3. 讲解诗句:分析诗中重点词语,如“大漠”、“孤烟”等,解释诗句含义,体会作者情感。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设想自己是边塞军人,描述在边塞生活场景。
5.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讲解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6.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类似诗句,展示并点评。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从军行》2. 板书内容:a. 作者:王昌龄b. 诗中重点词语:大漠、孤烟、穿金甲、楼兰c. 诗句分析: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默写《从军行》b. 仿写一首描绘边塞生活诗歌2. 答案:a. 学生自行完成,教师检查b. 示例:边塞风沙起,壮士戍楼前。
英勇无畏战,报国敢为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之涣《登鹳雀楼》,加深对边塞文化解。
9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教案:古诗三首《从军行》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从军行》。
(2)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古诗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中所表现的英勇壮丽的军队生活。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边塞诗。
诗歌描绘了边塞军人的艰苦生活和英勇战斗的精神风貌。
2.2 教学重点(1)古诗的字词理解。
(2)古诗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3 教学难点(1)古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古诗意境的体会。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3.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3.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边塞风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4.2 朗读古诗让学生齐读古诗,体会诗的韵律美。
4.3 讲解字词解释古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4.4 分析诗句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意义,理解诗人的情感。
4.5 合作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主题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4.6 欣赏与感悟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古诗中所表现的军队生活的艰苦与英勇。
五、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古诗的主题和重点字词。
六、作业设计1. 抄写古诗《从军行》。
2. 用自己的话解释古诗中的生僻字词。
3. 写一篇关于古诗《从军行》的短文,谈谈自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七、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思,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1. 导入新课:导入新课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
在导入环节,教师需要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针对古诗《从军行》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边塞风光,让学生初步感受边塞的雄浑与壮美。
从军行王昌龄教案
从军行王昌龄教案篇一:从军行教学设计《从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教学内容:s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第六单元第27课古诗两首中的《从军行》。
教材与学情分析依据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边塞诗特有的悲壮苍凉,教学中需要通过多种手段渲染情境,真正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在读懂诗的基础上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诗中的“孤”、“遥”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
破敌之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1.直接揭题,介绍边塞诗。
告诉学生“边塞”指“边关”“边界”,而边塞诗就是描写边疆军事生活的诗。
诗中有的展示了雄伟苍茫的边塞风光和战争场面,有的表现了将士们英勇无畏,许身报国的英雄气概。
2.解释“从军行”“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
3.简介作者新课标第一网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白,擅长写七言绝句,以边塞诗著称,被称为“七绝圣手”。
【设计意图】从介绍边塞诗入手导入新课是为了让学生对这类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总体感知边塞诗的风格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为了让学生真正品读《从军行》时能更快地融入此诗特有的情境。
二、品诗句,明诗意1.初读,读准字音2.再读,整体感知(1)指名读,教师读,齐读。
(2)通过这几遍读,你们能不能感受到诗人在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3.研读,读懂诗意(1)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初步感知,把诗读懂。
(2)指名谈对诗句的理解。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最重要的是领悟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而把诗初步读懂是这一切的前提,此环节中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的学习时间,感悟理解诗的内容,初步体会诗的情感。
并注重了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最后大家将自读自悟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把自己逐步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从军行》教案通用
《从军行》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从军行》。
教学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理解、赏析以及作者王昌龄的背景介绍。
具体章节内容为:1. 诗歌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
2. 诗歌理解:了解《从军行》的背景,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3. 诗歌赏析:分析《从军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表现手法等。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
2. 理解《从军行》的背景和主题思想,体会作者王昌龄的爱国情怀。
3. 掌握《从军行》的艺术特色,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如韵律、意象、表现手法等。
2. 教学重点:朗读、理解、赏析《从军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电视剧《康熙王朝》主题曲《向天再借五百年》,让学生感受边塞风光,引入本课。
2. 朗读:学生自由朗读《从军行》,注意字音、停顿、语气等。
3. 背景介绍:介绍作者王昌龄及其创作背景。
4. 理解: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把握诗歌主题。
5. 赏析:教师引导学生从韵律、意象、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从军行》的艺术特色。
6. 例题讲解:分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中的意象。
7. 随堂练习: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其他诗句的意象。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从军行》2. 作者:王昌龄3. 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4. 理解:背景、主题5. 赏析:韵律、意象、表现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从军行》中的意象,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答案示例: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描绘了一幅边塞风光,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
2. 课后拓展:查找其他边塞诗人及其作品,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朗读、理解和赏析能力的培养,提高课堂效果。
古诗三首《从军行》
《从军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并背诵全诗。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学习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汇,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1.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和艰苦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通过对古诗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从军行》的诗意,感受诗中描绘的边疆风光和将士情怀。
•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2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诗人通过诗句所表达的爱国情感和英雄气概。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古代戍边将士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戍边是什么意思吗?你们知道戍边将士的生活是怎样的吗?3.2 朗读古诗•教师示范朗读《从军行》,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3.3 理解诗意•教师逐句讲解古诗,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结合图片或短视频,展示边疆的风光和将士的生活,帮助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
3.4 感悟情感•引导学生讨论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如豪情壮志、思乡之情等。
•通过角色扮演或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戍边将士的内心感受。
3.5 拓展延伸•介绍诗人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引导学生搜集并欣赏其他描写边塞生活的古诗,进行比较学习。
3.6 课堂小结•总结《从军行》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强调古诗中所体现的爱国情感和英雄气概,鼓励学生学习并发扬这种精神。
四、作业布置•背诵并默写《从军行》这首诗。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对戍边将士生活的想象和感受。
•收集其他描写边塞生活的古诗或故事,准备下节课的分享交流。
五、课堂总结本节课通过学习《从军行》,学生们不仅理解了诗意,还感受到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和艰苦生活。
通过朗读、理解和感悟等环节,学生们对古诗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作业布置也为学生们提供了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机会。
边塞诗《从军行》教案设计
边塞诗《从军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从军行》的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
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领悟边塞诗的特点。
学会通过朗读、背诵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通过讨论、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
2.教学难点:诗歌意象的解读。
诗歌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边塞诗的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边塞诗,如《凉州词》等。
2.作者简介(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王昌龄。
(2)引导学生了解王昌龄的生平事迹及其在边塞诗创作中的地位。
3.诗歌解析(1)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读《从军行》。
(2)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手法。
(3)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青海长云”、“孤城遥望”等。
4.诗歌朗读(1)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
(2)学生分组练习朗读,互相交流心得。
(3)全班展示朗读,评选最佳朗读者。
5.诗歌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诗歌。
(2)学生自主练习背诵。
(3)全班检查背诵情况。
6.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探讨边塞诗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边塞诗。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四、课后作业1.背诵《从军行》。
2.收集其他边塞诗,进行比较阅读。
3.结合本节课所学,写一篇关于边塞诗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导入、作者简介、诗歌解析、朗读、背诵等环节,让学生全面了解《从军行》这首边塞诗。
2.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3.在诗歌解析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语,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意境。
4.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巩固所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第七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从军行》,诗人王昌龄以边塞军人为题材,描绘了壮丽的边塞风光和士兵们保家卫国的英勇形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诗中重点词汇,了解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 能力目标: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边塞风光和士兵们的英勇形象。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家卫国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描绘的边塞风光和士兵们的英勇形象。
2.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边塞美景,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古诗,理解诗意,了解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3. 课堂讲解(1)解析诗中重点词汇,如“青海”、“雪山”、“孤城”等。
(2)分析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讲解诗中描绘的边塞风光和士兵们的英勇形象。
4. 实践情景引入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自己是边塞士兵,保卫家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5. 例题讲解(1)诗中描绘的边塞风光有哪些特点?(2)士兵们的英勇形象是如何表现的?6.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诗意的理解。
(2)仿写一首以边塞风光或士兵英勇形象为主题的古诗。
强调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从军行》2. 重点词汇:青海、雪山、孤城、烽火、百战、黄金甲3. 板书内容: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雪山、孤城烽火、百战、黄金甲保家卫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仿写一首以边塞风光或士兵英勇形象为主题的古诗。
2. 答案示例:边塞风光风吹草地见牛羊,马上相逢无纸笔。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第9课《从军行》教案
-在讲解“青海长云暗雪山”时,教师可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边塞的自然风光,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中的意象。
-对于“黄沙百战穿金甲”的比喻,教师可以结合历史背景,讲述士兵们英勇战斗的事迹,让学生感受到诗句中的英雄气概。
-在朗读环节,教师可示范正确朗读,指出重音、停顿等关键点,让学生模仿并体会诗的韵律美。
然而,今天的课堂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学生在分析诗句时,仍然难以把握诗的意境。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诗文阅读的方法还不够熟悉。为此,我打算在下一节课中,着重讲解一些古诗文阅读的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勇敢坚强的品质,感受边塞将士为国家、民族奋斗的精神风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唐代边塞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尊重多元文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句理解与赏析:《从军行》中具体的诗句含义、修辞手法及表达的情感,如“青海长云暗雪山”中的意象和“黄沙百战穿金甲”中的比喻,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体会。
4.通过学习本诗,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勇敢坚强的品质。
5.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从军行》,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景象,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二、核心素养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从军行》,让学生掌握古诗文阅读的基本方法,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理解并运用诗歌手法表达情感。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高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课堂上,我尝试运用了情境创设和讨论交流的方法,让学生们更深入地感受诗中的情感。从教学效果来看,这种方法是比较成功的。学生们在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对诗句的理解也更加透彻。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对于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学生们仍然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耐心地引导他们,通过更多的实例分析,帮助他们掌握这些技巧。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1)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古诗二首》中的《从军行》。
全文如下: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本节课将深入解析这首诗的意境、背景、用词和韵律,详细内容如下:1. 诗歌背景:介绍青海、雪山、玉门关等地理环境,以及楼兰古国的历史。
2. 诗意解析:分析诗中描绘的战争场景和壮志凌云的豪情。
3. 词语解析:讲解“穿金甲”、“楼兰”等词语的寓意。
4. 韵律分析:解析古诗的平仄、韵脚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从军行》的诗意、背景、用词和韵律,能正确朗读和背诵。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学会分析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保家卫国的信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把握诗歌的背景和意境。
2. 教学重点:掌握古诗的朗读和背诵技巧,学会分析古诗的表达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楼兰古国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意解析:教师逐句讲解诗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背景和意境。
4. 词语解析:讲解诗中的重要词语,如“穿金甲”、“楼兰”等。
5. 例题讲解:分析诗中的表达手法,如比喻、夸张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并进行互评。
7.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
六、板书设计1. 诗歌背景:青海、雪山、玉门关、楼兰古国2. 诗意解析:战争场景、豪情壮志3. 词语解析:穿金甲、楼兰4. 韵律分析:平仄、韵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并分析诗中的表达手法。
示例答案:《从军行》描绘了边塞战争的残酷景象,诗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形象地表现了战士们英勇无畏的精神。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教案:《从军行》一、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从军行》,诗歌描绘了边塞风光和士兵们的艰苦战斗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边塞士兵的敬意和对祖国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 学会通过诗歌描绘画面,提高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
难点:通过诗歌描绘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边塞的美丽与艰苦,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诗人王昌龄,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3. 诗歌朗读: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停顿和语气,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4.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境,解释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5. 描绘画面:引导学生通过诗歌描绘画面,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6. 情感体会: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对边塞士兵的敬意和对祖国的热爱。
7. 课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通过绘画或写作的方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8.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诗歌《从军行》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诗歌《从军行》。
2.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3. 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边塞风光图片的展示,引导学生关注边塞的美丽与艰苦,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在诗歌朗读、解析、描绘画面和情感体会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通过随堂练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拓展延伸:让学生收集其他描写边塞风光的诗句,进行比较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朗读: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是重要的教学环节。
《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
《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从军行》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
2、结合注释,借助课外资料和工具书,通过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铺垫渲染1、引入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王昌龄的边塞组诗《从军行》中的两首诗。
(板书课题:从军行)2、解诗题师: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
一起轻声读读题目,谁读懂了?(从军就是参军,标题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3、铺垫渲染以往我们学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和学生接诗)在你们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过渡:王昌龄在他的笔下,又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边塞风光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请大家把这两首边塞诗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生读)①谁来选一首读一读(师相机点评指导)换另一首读读②师小结提问: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
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看注释、看图画、想象画面) 请同学们借助这样的方法,默读这两首诗,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
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同桌也可以边读边讨论。
2、析字词、明诗意小结过渡:两首诗表面的意思你们经过合作已弄明白了,现在我们一起深入体会诗中深层的含义。
出示:(一)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2021年古诗从军行王昌龄教案(通用3篇)
2021年古诗从军行王昌龄教案(通用3篇)古诗从军行王昌龄教案1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尝试赏析诗歌。
学习过程: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1、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
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
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
2、《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
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
本诗体现了出征将士报国御敌,以身许国的壮志。
3、王昌龄: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代表作有《出塞》、《芙蓉楼送辛渐》等。
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之称。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
(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
(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三、课堂探究(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找出诗中体现边塞风光的景物,思考:这些景物组成一幅怎样的画面?2、抓住“暗”“孤城”体会诗的前两句表现的戌边将士的思想情感。
讨论:这样的场面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3、面对如此残酷的战争,将士们的心情是怎样的?4、前两句的景物描写与后面有什么关系呢?(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9 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设计
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9 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从军行》。
- 理解古诗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如“青海”“雪山”“孤城”“玉门关”等字词的地理位置和象征意义,以及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所表达的深刻内涵。
- 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体会古诗的意境。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培养学生的语感。
-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古诗内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 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戍边战士保家卫国的英勇无畏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之情,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戍边战士的爱国情怀。
掌握古诗中的重点字词,如“穿”“破”等字的用法和表达效果。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三、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刻哲理。
体会王昌龄边塞诗的风格特点,如雄浑壮阔、慷慨激昂等。
四、教学方法1. 诵读法- 古诗教学首先要重视诵读。
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初步理解古诗的内容。
在诵读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的读音、停顿和语调,使学生能够读出古诗的韵味。
例如,“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这句诗的停顿应该是“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在语调上,要读出一种雄浑壮阔的感觉。
2. 情境教学法- 创设与古诗内容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
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青海湖、雪山、玉门关等边塞风光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边塞的荒凉和壮阔,从而更好地理解戍边战士的生活环境。
还可以播放一些激昂的音乐,营造出古诗所表达的那种慷慨激昂的氛围。
3. 小组合作探究法- 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疑问。
《从军行》唐 杨炯的古诗教案
《从军行》古诗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从军行》这首诗,了解诗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诗的含义,掌握诗的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从军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诗的基本内容,掌握诗的艺术特色。
2. 难点:理解诗的深层含义,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讲述诗人的背景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2. 新课教学:教师讲解诗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含义。
然后,教师讲解诗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等。
3. 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诗歌,尝试理解诗的含义。
然后,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感受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含义和艺术特色。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诗的主题和
艺术特色。
四、作业布置:
1. 背诵《从军行》。
2. 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诗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从军行》有了深入的理解,也感受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但是,对于诗的艺术特色,部分学生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从军行》教育教学教案(带内容)
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从军行》教育教学教案(带内容)一. 教材分析《从军行》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描绘了一位英勇善战的将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英勇事迹。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节奏感,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将军的英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古代战争和英雄人物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将军的英勇事迹可能了解不多,需要教师通过教学活动进行补充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从军行》。
2.理解诗句的表面意思,体会诗句的深层含义。
3.了解将军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4.学会欣赏古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诗句的深层含义的理解。
2.将军的英勇事迹的补充和拓展。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诗句的表面意思和深层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将军的英勇事迹。
2.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战争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诗句的深层含义,分享自己的理解。
4.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从军行》相关的课件,包括诗句、图片、音乐等。
2.资料:收集关于将军的英勇事迹的相关资料。
3.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战争场景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战争情境。
然后提问:“你们听说过哪些英勇的将军?”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的主题《从军行》。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从军行》的诗句,要求学生朗读并背诵。
接着,教师讲解诗句的表面意思,引导学生理解将军的英勇事迹。
在此过程中,教师板书关键词,帮助学生记忆。
3.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分组讨论诗句的深层含义。
五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
五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仞、岳”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从军行》。
3.理解古诗内容,感受将士们的爱国情怀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4.学习古诗的赏析方法,体会古诗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将士们的情感。
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领悟诗人的表达意图。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讨论法、情境创设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古代战争的视频片段,引出古诗主题。
谈话导入:同学们,在古代,战争频繁,许多将士为了保卫国家,奔赴战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将士们征战生活的古诗——《从军行》。
板书课题:古诗三首·从军行。
2.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读音问题。
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指名读古诗,检查读音和节奏掌握情况。
引导学生理解诗题“从军行”的含义。
3.精读古诗,理解内容逐句讲解古诗的意思,重点理解“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结合诗句,引导学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边疆的艰苦环境和将士们的英勇无畏。
分析诗句中所表达的情感,体会将士们的爱国情怀和坚定的信念。
4.赏析古诗,体会意境引导学生从意境、修辞、表现手法等方面赏析古诗。
分析古诗中“暗”“孤”“穿”等字词的作用,体会诗人的用词之妙。
探讨古诗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5.诵读古诗,感悟情感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将士们的豪迈气概和爱国之情。
分组朗读、个人朗读,进行朗读比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引导学生背诵古诗。
6.拓展延伸介绍诗人王昌龄的生平及其他边塞诗作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引导学生比较《从军行》与其他边塞诗的异同,进一步感受边塞诗的特点。
7.总结全文总结古诗的内容和情感,强调将士们的爱国精神。
鼓励学生学习将士们的勇敢和坚定,培养爱国情怀。
9.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 精选1篇
《从军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从军行》的作者、创作背景、内容及意义,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敬英雄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从军行》的内容及意义,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讲述古代战争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对古代英雄的敬仰之情。
(2)向学生介绍《从军行》这首诗的作者、创作背景及内容。
2. 学习诗歌(1)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分析诗歌的结构,理解诗歌的意义。
(3)讲解诗歌中的生僻字和典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 深入理解诗歌(1)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2)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形式、内容、意境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4. 感悟诗歌(1)让学生谈谈自己在阅读诗歌过程中的感受。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5. 总结与反思(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对《从军行》的理解。
(2)反思教学过程,思考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
四、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及理解程度。
2. 通过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古诗的掌握程度及运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从军行》诗歌及相关资料。
2. 古代战争的英勇事迹及英雄事迹介绍。
3. 古诗鉴赏的相关书籍及网站。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从军行》的内容及意义,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衬托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五、朗读背诵全诗。
比较分析本诗与《从行》(其一)在抒情上各有有什么特色?在环境与心理描写上又有什么不同?
提示:抒情(“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的妻子的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是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四赏析
(一)总体感知
词语点拨:
青海:指青海湖。今青海省西宁市西。古名鲜水或仙海,北魏时始名青海。唐朝和吐蕃经常在这一带发生战争。暗雪山:使雪山晦暗无光。雪山:指河西走廊南面的祁连山。
玉门关: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汉时是边境的一个重要关隘。唐时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楼兰:汉西域国名(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使。昭帝元凤四年(前七七),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斩其王。唐时已无楼兰之称。这里借用此典,意指消灭侵扰唐朝边境的外敌。还:归,回家。
(二)探究:
1、一二句是环境描写,点了三个地名,分别是那里?三地呈现于同一幅画面有何效果?
明确:青海、雪山(祁连山)、玉门关。
三地呈现于同一幅画面境界阔大,既是想象、夸张的手法,又突出了戍边将士全局在胸,重任在肩的历史责任感。
2、第三句“黄沙”“百战”“穿金甲”分别是什么意思?
明确:“黄沙”:渲染了边塞战场的典型环境,道出边庭的荒凉萧瑟。
环境与心理描写(“其一”侧重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写羌笛的声音,从听觉上抒写思乡之情,心理描写采用虚写方式,以想象写情;“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慷慨豪情的激情)
六、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教学
方法
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
教具
准备
幻灯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回忆背诵王昌龄作品。《出塞》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二、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盛唐诗人。其诗含蓄、深婉、浑厚、明快,有“诗家夫子王江宁”的称号。其七绝与李白齐名,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他最为人称道的是边塞诗,名作有五言古诗《塞下曲》四首、《塞上曲》、《少年行》二首、《代扶风主人答》;七绝《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笔力雄劲,气势飞动。此外宫怨。闺情诗也颇佳,如《西宫春怨》、《长信秋词》、《采莲曲》、《闺怨》等。寄赠、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送姚司法归吴》等也都是深情之作。
三、解题:
“行”是一种文体,如《短歌行》(曹操)、《长歌行》。
《从军行》原是中国古代的歌曲类别,属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乐府解题》中说:“从军行皆军旅辛苦之辞。”王昌龄的《从军行》沿用乐府旧题来表现唐代的边塞生活,是由七首七绝联缀而成的组诗,每首诗分别选取征戍生活的某一场景,来表现征戍者内心的思想感情。这里选取的是其中的第四首,写西北边塞战士艰苦奋战的高昂斗志。
“百战”:形象说明将士戍边时间漫长,边塞战斗之频繁。
“穿金甲”:渲染战斗艰苦、激烈,将士为保家卫国曾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乃至牺牲,但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壮士报国的意志不会减。
(三)、重难点分析:
1.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答:“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
课题
从军行(之四)王昌龄
课型
诗歌
教
学
目
标
知识
与技能
了解王维和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过程与
方法
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王维诗歌清新、澄澈的意境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理解诗人远离官场、洁身自好的情感。
教学
重点
诵读、意象分析、感情把握。
教学
难点
品味王维诗歌清新、澄澈的意境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理解诗人远离官场、洁身自好的情感。
教学
札记
广州市南武中学 备课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