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
2012年度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
2012年度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考试大纲Ⅰ.考核能力要求《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是《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所规定的、获取统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课程之一。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应当达到《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所规定的“具备从事统计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的考核要求分为识记、领会、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
识记:了解有关概念、方法、公式的含义,并能正确表述和做出判断,这是最低层次的要求。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有关概念和基本方法,并能掌握有关概念和方法的联系和区别,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简单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对有关的理论及实际问题进行定量和定性基本分析。
综合应用: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释比较复杂的问题,这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考试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总分为100分。
2.考核范围包括本大纲考试内容所规定的知识点及知识点下的知识细目。
3.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为:识记占30%,领会占40%,应用占30%。
4.试卷中试题的难易程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
每份试卷中不同难易程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为3:3:3:1。
5.本课程考试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综合应用题。
其中,单项选择题30题,每题1分,共30分;多项选择题10题,每题2分,共20分;判断题20题,每题1分,共20分;综合应用题3题,每题10分,共30分。
Ⅲ.考核内容和考核要求第一部分总论一、考核内容1.统计的相关概念(1)统计的涵义2.统计学的基本概念(1)总体和个体(2)样本与样本单位(3)指标与标志(4)变异和变量3.统计的过程(1)统计的工作过程(2)统计的认识过程二、考核要求1. 统计的相关概念识记:①统计工作的定义;②统计资料的定义;③统计学的定义。
统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
统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是中国国家统计局主办的全国性考试,旨在选拔和培养具备统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
考试大纲一般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级别,每个级别的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也有所不同。
以下是统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的一般内容:
1. 统计基础理论:包括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统计调查方法、数据处理和统计推断等方面的知识。
2. 统计方法与应用:包括概率论、数理统计、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非参数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应用。
3. 统计软件应用:包括SPSS、SAS、R等统计软件的基本操作、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等方面的知识。
4. 统计数据分析:包括统计报表、统计年鉴、统计调查等方面的数据分析和应用。
5. 统计法规与职业道德:包括统计法律法规、统计职业道德、统计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知识。
考试形式一般为笔试,考试时间为3小时。
考试难度适中,主要考察考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需要考生对统计专业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实践经验。
统计从业资格《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考试大纲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考试大纲Ⅰ 考核能力要求《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是《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所规定的、获取统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课程之一。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应当达到《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所规定的“具备从事统计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的考核要求分为识记、领会、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
识记:了解有关概念、方法、公式的含义,并能正确表述和做出判断。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有关概念和基本方法,并能掌握有关概念和方法的联系和区别。
简单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对有关的理论及实际问题进行定量和定性基本分析。
综合应用: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释比较复杂的问题。
Ⅱ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考试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总分为100分。
2、考核范围包括本大纲考试内容所规定的知识点及知识点下的知识细目。
3、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为:识记占30%,领会占40%,应用占30%。
4、试卷中试卷的难易程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
每份试卷中不同难易程度试卷的分数比例为3∶3∶3∶1.5、本课程考试卷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综合应用题。
其中,单项选择题30题,每题1分,共30分。
多项选择题10题,每题2分,共20分。
判断题20题,每题1分,共20分。
综合应用题3题,每题10分,共30分。
Ⅲ 考核内容和考核要求第一部分总论一、考核内容1、统计的相关概念(1)统计的涵义2、统计学的基本概念(1)总体和个体(2)样本与样本单位(3)指标与标志(4)变异和变量3、统计的过程(1)统计的工作过程(2)统计的认识过程二、考核要求1、统计的相关概念识记:①统计工作的定义。
②统计资料的定义。
③统计学的定义。
领会:①统计不同涵义之间的关系。
2、统计学的基本概念识记:①总体的定义。
统计从业资格证 统计法 考试 大纲
第一部分统计法基本问题统计法概述1.依法统计的必要性(识记)1)政府统计活动有赖于法律的保障2)政府统计活动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2.统计法律(识记)是指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关于统计活动的行为规范。
我国唯一的一部统计法律是1983年12月8日通过的《统计法》。
该法1996年5月15日修正。
2009年6月27日再次修订。
2010年1月1日实行。
3.统计行政法规(识记)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制定的有关国家行政管理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其法律地位仅次于宪法和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1987年1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1987年2月15日又国家统计局发布实施。
《全国经济普查条例》、《全国农业普查条例》、《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关于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等。
4.地方性统计法规(识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地方性统计法规,是由上述有地方立法权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和发布,并于本地方实施的统计行为规范。
5. 统计行政规章(识记)统计行政规章分为两类:一是政府规章,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所制定的统计行政规章;二是部门规章,即由国务院各部委和具有行政管理权的国务院直属机构制定的统计行政规章。
统计法的基本原则1.保障统计工作统一性原则的主要内容(领会)1)国家建立集中统一的统计管理体制2)统计调查制度和统计标准应当是统一的3)统计资料应当依法统一管理和公布2.统计机构依法履行职责原则的主要内容(领会)1)统计机构的职责是法定的2)统计机构昂依法履行其职权,既不能放弃职权,更不能超越职权、滥用职权3)统计机构依法独立性质职权,不受任何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非法干涉3.统计调查对象依法履行义务原则的主要内容(领会)1)统计调查对象的义务是法定的2)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法履行义务4.维护统计调查对象合法权益原则主要内容(领会)1)统计调查对象报送的资料受法律保护2)尽可能减轻统计调查对象的负担3)对非法定统计义务,统计调查对象有权拒绝履行5.保障统计信息社会共享原则的主要内容(领会)1)建立定期公布统计资料的制度2)采取多样化的统计资料公布方式和手段3)积极做好统计信息咨询服务工作统计管理体制我国现行统计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识记)国家建立集中统一的统计系统,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
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复习提纲
统计基础知识复习提纲(书1~123页)第一章总论1.总体: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组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亦称统计总体。
2.总体单位:指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的总称。
分为有限和无限总体。
3.指标: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
还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具体数值。
4.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品质标志表示事物的品质属性特征,不能用数值表示(性别、工种);数量标志表示事物的数量特征,可用数值表示(年龄、工资)。
5.变异:标志在同一总体不同总体单位之间的差别。
(性别:男和女)①不变标志对所有总体单位都有完全相同的具体表现的标志;变异标志在总体单位之间具有不同标志表现的标志②品质变异标志(性别:男和女;)数量变异标志(年龄、工资、身高)6.变量:将数量变异标志称为变量。
其表现形式是具体数值,称为变量值。
连续变量数值是连续不断的,相邻的两个值之间可作无限分割,可取无限值;离散变量的两个变量值之间只能取有限个变量值。
身高(变量)1.80米(变量值)身高体重(连续变量)人数(离散变量)7.统计任务: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
8.统计职能:信息、咨询、监督。
9.统计工作过程: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分组、汇总、列表)和统计分析(定性与定量)。
第二章统计调查1.调查要求:准确性和及时性2.统计调查方案:为开展统计调查而制定的计划。
包括: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有时是一致的);调查项目(内容各个标志)和调查表(表头、表体和表脚,分为单一和一览表);调查时间(资料所属时间)和调查期限(调查登记工作开始到结束时间);调查组织计划(5点)3.统计调查方式:定报、普查(全面)、重点调查(非全面)、抽样、典型(非全面)。
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综合运用全面调查、重点调查等方法,并充分利用行政记录。
全国统计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大纲
全国统计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大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考试目的和要求
本考试旨在测试考生在统计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统计学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等方面的能力。
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统计学基础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独立完成统计分析工作。
二、考试科目和内容
1. 统计学基础知识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础
- 描述性统计
- 推断性统计
- 方差分析
- 回归分析
- 时间序列分析
- 多元统计分析
2. 应用统计学
- 国民经济核算
- 社会调查与数据分析
- 质量控制与管理
- 市场调查与预测
- 风险评估与决策分析
- 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
三、考试形式和时间
本考试采用笔试形式,分为两个科目,每个科目满分为100分,总分为200分。
考试时间为3小时。
四、考试要求和评分标准
1. 考试要求:考生需要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熟练运用各种统计工具和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
同时还需要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 评分标准:根据试题难度和答题情况,采用百分制评分法,每道题目得分相加即为该科目的总分。
同时还会考虑考生的答题速度和准确性等因素进行综合评定。
《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考试大纲
全国统计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大纲——《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科目一、考试目的考察统计专业技术人员综合运用统计方法、经济学基础理论、会计基础知识等有关理论和实践经验,根据不同要求进行数据描述、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并对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根据统计和会计资料进行经济判断和分析。
二、考试基本要求(一)统计方法1.根据统计学的定义,掌握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变量、数据、数据类型),了解数据来源的主要渠道,掌握常用搜集数据的方法、特点及应用条件。
2.根据数据的类型,选择不同的统计图表对数据进行描述,使用不同的统计量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程度。
3.根据样本统计量的抽样分布,对总体参数进行估计;根据影响样本量的主要因素,确定恰当的样本量。
4.根据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对总体参数(均值、比例)进行假设检验。
5.根据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对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研究和分析。
6.运用时间序列的分析指标、分析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随时间变化的状况进行研究和预测。
7.根据统计指数的原理和方法,通过编制综合指数,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综合变动情况。
(二)经济学基础知识1.需求、供给和市场机制的作用(1)根据恩格尔系数分析需求结构和富裕程度,根据恩格尔曲线分析可支配收入对于不同商品需求量的影响。
(2)运用需求函数和价格需求弹性分析价格变化对需求量的影响。
(3)根据供给法则、供给函数和价格供给弹性分析价格对供给量的影响,包括理解供给法则例外的几种商品。
(4)根据供求法则推导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变动。
2.市场失灵与政府的微观经济政策(1)根据外部性垄断、公共物品及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分析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与后果。
(2)运用科斯定理分析政府消除外部性的微观经济政策和产权制度改革;从政府对垄断进行公共管制分析国家反垄断经济政策;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两个方面界定政府干预的范围。
3.宏观经济运行与生产总量的衡量(1)根据宏观经济流程分析不同部门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根据三个国民经济恒等式分析不同部门框架下宏观经济均衡关系;根据储蓄与投资差关系分析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成因。
20XX《统计法基础知识》大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统计从业资格考试.doc
2013年度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
《统计法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Ⅱ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考试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总分为100分。
2.考核范围包括本大纲考试内容所规定的知识点及知识点下的知识细目。
3.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为:识记占30%,领会占40%,应用占30%。
4.试卷中试题的难易程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
每份试卷中不同难易程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为3∶3∶3∶1.
5.本课程考试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案例分析题。
其中,单项选择题30题,每题1分,共30分;多
项选择题10题,每题2分,共20分;判断题20题,每题1分,共20分;案例分析题3题,每题10分,共30分。
1
2。
统计师考试大纲
《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科目(一)统计学基础知识1.掌握搜集数据的常用方法、特点及应用条件;熟悉统计学基本概念;了解数据来源的主要渠道。
2.掌握描述统计数据特征的基本方法及其适用性。
3.掌握参数估计方法,掌握样本量的影响因素和确定方法;熟悉评价估计量优劣的标准。
4.掌握总体均值与比例的假设检验方法;熟悉总体方差的假设检验方法;了解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
5.掌握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及检验;熟悉回归预测方法及效果评价;了解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
6.掌握时间序列基本分析方法;熟悉时间序列构成分析。
7.掌握统计指数的编制原理及方法。
(二)经济学基础知识1.熟悉需求函数、供给函数和价格供给弹性分析,熟悉市场失灵的原因与后果;了解消除市场失灵的政策与手段,了解收入分配理论。
2.掌握利用国民经济恒等式分析国民经济总量的平衡关系,掌握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计算方法;熟悉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
3.掌握IS-LM模型,判断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状况;熟悉货币需求函数和货币供给的过程;了解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以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及其适用条件,了解不同宏观经济学派的基本观点和政策主张。
4.熟悉国际收支平衡表和汇率的影响因素,熟悉净出口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因素。
5.熟悉不同类型通货膨胀及其对经济的影响,熟悉主要的经济增长模型和不同类型的经济周期;了解短期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三)会计基础知识1.掌握会计要素、会计计量属性、会计等式及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与方法;熟悉会计基本假设、会计核算的基础及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了解会计的目标、分类、核算对象、基本职能及会计法律规范等。
2. 掌握企业主要业务的核算方法;熟悉会计科目及账户的分类,熟悉借贷记账法基本内容;了解会计科目和账户的含义,了解会计科目设置原则及账户的结构。
3.熟悉会计凭证及会计账簿的基本情况及错账的更正方法;熟悉账务处理程序的种类及步骤;了解对账与结账的意义。
2024年中级统计师考试大纲
选择题在统计学中,总体是研究的全部对象,而样本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一部分。
以下哪个选项正确地描述了总体和样本的关系?A. 总体是固定的,样本是变化的B. 总体和样本都是固定的C. 总体和样本都是变化的D. 总体是变化的,样本是固定的假设检验中,第一类错误是指什么?A. 拒绝了实际上成立的假设B. 没有拒绝实际上不成立的假设C. 拒绝了实际上不成立的假设D. 没有拒绝实际上成立的假设在回归分析中,如果回归系数为正,这表明什么?A. 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B. 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C. 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D. 无法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以下哪个指标用于衡量数据的离散程度?A. 平均数B. 中位数C. 众数D. 标准差在时间序列分析中,如果数据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应该采用哪种预测方法?A. 简单移动平均法B. 加权移动平均法C. 指数平滑法D. 季节性指数平滑法统计调查中,非抽样误差的主要来源是什么?A. 样本容量不足B. 样本选择不当C. 调查登记误差D. 总体单位数不足填空题在描述性统计分析中,______用于描述数据的中心位置,而______用于描述数据的离散程度。
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包括:提出假设、确定检验统计量、计算检验统计量的值、确定P值和做出______。
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如果增加一个新的自变量,而模型的R²值没有显著变化,这说明新的自变量对模型的______没有显著贡献。
时间序列分析中的趋势成分主要包括长期趋势和______。
统计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表、调查时间和______。
在统计指数的编制中,如果采用基期加权法计算数量指数,那么质量指数应采用______加权法计算。
简答题简述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领域。
阐述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并说明其在实际研究中的应用。
解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回归系数的含义,并讨论其在实际分析中的作用。
统计师考试考试大纲
统计师考试考试大纲统计师考试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专业资格考试,旨在评估考生在统计学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以下是对统计师考试大纲的详细介绍,希望能为广大考生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考试目的统计师考试的主要目的是选拔具备扎实统计学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统计方法和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
通过考试,确保考生具备从事统计工作所需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为统计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二、考试科目统计师考试通常包括以下科目:1、《统计学和统计法基础知识》统计学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如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等。
统计调查的组织和实施,包括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等。
统计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如数据的审核、汇总、分组等。
统计法规和统计执法监督,了解统计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和统计执法监督的程序。
2、《统计专业知识和实务》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主要统计指标,掌握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重要指标的计算和分析。
统计调查制度和统计标准,熟悉各类统计调查的方法和规范。
专业统计,如工业、农业、贸易、投资、人口、劳动工资等领域的统计方法和应用。
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和应用,能够根据统计数据撰写有针对性的分析报告。
三、考试内容1、统计学基础知识数据的类型,包括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以及它们的特点和应用。
数据的分布特征,如集中趋势、离散程度、偏态和峰态等的度量方法。
概率和概率分布,包括常见的离散型和连续型概率分布,如二项分布、正态分布等。
抽样方法和抽样分布,理解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等的原理和应用,以及抽样分布的特点。
2、统计调查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包括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项目、调查时间和调查方法等的确定。
调查问卷的设计,掌握问题的类型、措辞和顺序的安排。
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了解不同组织形式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3、统计数据的整理和显示数据的审核和筛选,排除错误和异常数据。
数据的分组和汇总,掌握分组的方法和汇总的计算。
统计图表的绘制,如柱状图、折线图、饼图等的制作和应用。
20XX《统计法基础知识》考试大纲:考核能力要求-统计从业资格考试.doc
2013年度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
《统计法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Ⅰ
考核能力要求
《统计法基础知识》是《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所规定的、获取统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必考课程。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应当达到《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所规定的“熟悉国家相关的统计法规”的要求。
《统计法基础知识》的考核要求分为识记、领会、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
识记:了解有关概念、方法、公式的含义,并能正确表述和做出判断。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有关概念和基本方法,并能掌握有关概念和方法的联系和区别。
简单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对有关的理论及实际问题进行定量和定性基本分析。
综合应用: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释比较复杂的问题。
1
2。
《统计基础理论和相关知识》考试大纲
全国统计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大纲——《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科目一、考试目的考察统计专业技术人员综合运用统计方法、经济学基础理论、会计基础知识等有关理论和实践经验,根据不同要求进行数据描述、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并对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根据统计和会计资料进行经济判断和分析。
二、考试基本要求(一)统计方法1.根据统计学的定义,掌握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变量、数据、数据类型),了解数据来源的主要渠道,掌握常用搜集数据的方法、特点及应用条件。
2.根据数据的类型,选择不同的统计图表对数据进行描述,使用不同的统计量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程度。
3.根据样本统计量的抽样分布,对总体参数进行估计;根据影响样本量的主要因素,确定恰当的样本量。
4.根据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对总体参数(均值、比例)进行假设检验。
5.根据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对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研究和分析。
6.运用时间序列的分析指标、分析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随时间变化的状况进行研究和预测。
7.根据统计指数的原理和方法,通过编制综合指数,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综合变动情况。
(二)经济学基础知识1.需求、供给和市场机制的作用(1)根据恩格尔系数分析需求结构和富裕程度,根据恩格尔曲线分析可支配收入对于不同商品需求量的影响。
(2)运用需求函数和价格需求弹性分析价格变化对需求量的影响。
(3)根据供给法则、供给函数和价格供给弹性分析价格对供给量的影响,包括理解供给法则例外的几种商品。
(4)根据供求法则推导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变动。
2.市场失灵与政府的微观经济政策(1)根据外部性垄断、公共物品及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分析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与后果。
(2)运用科斯定理分析政府消除外部性的微观经济政策和产权制度改革;从政府对垄断进行公共管制分析国家反垄断经济政策;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两个方面界定政府干预的围。
3.宏观经济运行与生产总量的衡量(1)根据宏观经济流程分析不同部门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根据三个国民经济恒等式分析不同部门框架下宏观经济均衡关系;根据储蓄与投资差关系分析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成因。
统计初级职称考试大纲
统计初级职称考试大纲
一、考试概述
统计初级职称考试是统计行业内评定职称等级的一项重要考试,旨在评估考生在统计学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等方面的水平。
该考试内容涵盖了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统计方法的应用、数据
分析与解释等方面的知识。
二、考试科目及比重
1. 统计基础知识(30%)
2. 统计方法与应用(40%)
3. 数据分析与解释(30%)
三、考试内容详解
1. 统计基础知识
1.1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1.2 统计学的分类及其应用领域
1.3 抽样调查与实验设计
1.4 数据收集和整理
2. 统计方法与应用
2.1 描述性统计与推断性统计
2.2 常用的概率分布和统计分布
2.3 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
2.4 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3. 数据分析与解释
3.1 数据的可视化与图表解读
3.2 数据的处理与转换
3.3 统计软件的使用与分析报告的撰写
3.4 数据挖掘与趋势预测
四、考试形式
统计初级职称考试采用笔试形式,考试时间为三小时,满分为100分。
考试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以考察考生对统计学基本理论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运用。
2024初级统计师考试大纲
一、选择题1.初级统计师在掌握统计学基本概念时,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统计学的研究范畴?A.数据收集B.数据分析C.决策制定D.数据解释2.描述统计数据特征的基本方法中,以下哪个选项是常用的度量数据集中趋势的指标?A.方差B.标准差C.均值D.频率分布3.在进行单个总体参数估计时,以下哪个因素不影响样本量的确定?A.总体方差B.置信水平C.总体规模D.允许的估计误差4.时间序列分析的基本方法中,以下哪个选项是用于分析时间序列长期趋势和周期性变化的?A.季节调整B.回归分析C.滑动平均D.趋势分析5.关于统计法,以下哪个选项不是统计法律规范的基本特征?A.强制性B.灵活性C.普遍性D.规范性6.统计调查对象的权利义务中,以下哪个选项是统计调查对象必须履行的义务?A.拒绝提供不真实或不完整的统计资料B.自行修改统计机构依法核定的统计数据C.如实提供统计调查所需的资料D.阻止统计机构进行统计检查7.在我国现行周期性普查体系中,以下哪个选项不是常见的普查种类?A.人口普查B.经济普查C.气候普查D.农业普查8.统计执法检查人员在进行执法检查时,必须持有的证件是?A.统计调查证B.统计工作证C.统计专业技术职务资料证D.统计执法检查证9.下列关于主要统计指标的描述中,哪个选项是错误的?A.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的重要指标B.CPI是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指标C.PPI是反映企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购买的中间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指标D.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资源利用情况的唯一指标10.在进行数据加工处理汇总时,以下哪个步骤不属于常见的数据处理流程?A.数据清洗B.数据编码C.数据发布D.数据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统计从业《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考试大纲Ⅰ.考核能力要求《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是《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所规定的、获取统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课程之一。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应当达到《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所规定的“具备从事统计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的考核要求分为识记、领会、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
识记:了解有关概念、方法、公式的含义,并能正确表述和做出判断,这是最低层次的要求。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有关概念和基本方法,并能掌握有关概念和方法的联系和区别,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简单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对有关的理论及实际问题进行定量和定性基本分析。
综合应用: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释比较复杂的问题,这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考试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总分为100分。
2.考核范围包括本大纲考试内容所规定的知识点及知识点下的知识细目。
3.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为:识记占30%,领会占40%,应用占30%。
4.试卷中试题的难易程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
每份试卷中不同难易程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为3:3:3:1。
5.本课程考试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综合应用题。
其中,单项选择题30题,每题1分,共30分;多项选择题10题,每题2分,共20分;判断题20题,每题1分,共20分;综合应用题3题,每题10分,共30分。
Ⅲ.考核内容和考核要求第一部分总论一、考核内容1.统计的相关概念(1)统计的涵义2.统计学的基本概念(1)总体和个体(2)样本与样本单位(3)指标与标志(4)变异和变量3.统计的过程(1)统计的工作过程(2)统计的认识过程二、考核要求1. 统计的相关概念识记:①统计工作的定义;②统计资料的定义;③统计学的定义。
领会:①统计不同涵义之间的关系。
2.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识记:①总体的定义;②个体的定义;③样本的定义;④样本单位的定义;⑤指标的定义;⑥标志的定义;⑦标志的分类;⑧标志值的定义;⑨变异的定义;⑩变量的定义。
领会:①总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②指标与标志之间的关系;③总体的基本特征。
3. 统计的过程识记:①统计的认识过程。
领会:①统计的工作过程。
第二部分统计调查一、考核内容1.统计调查的相关概念(1)统计调查的定义(2)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3)统计调查的分类2.统计调查的方案(1)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2)调查目的(3)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4)调查项目和调查表(5)调查时间、调查期限和调查空间(6)调查的组织计划3.统计调查的方式(1)普查(2)概率抽样调查(3)重点调查(4)典型调查4.统计资料的搜集方法(1)原始资料搜集的方法(2)次级资料搜集的方法(3)企业事业单位统计资料的搜集(4)统计资料的报送形式5.统计调查资料的质量控制(1)统计调查误差的种类(2)统计调查误差的控制途径二、考核要求1. 统计调查的相关概念识记:①统计调查的定义;②原始资料的定义;③次级资料的定义;④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
领会:①统计调查的分类。
2. 统计调查的方案识记:①统计调查方案的定义;②调查目的的定义;③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的定义;④调查项目和调查表的定义;⑤调查项目的注意事项;⑥调查表的构成形式;⑦调查时间、调查期限和调查空间的定义;⑧调查组织计划的定义。
领会:①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的关系。
3. 统计调查的方式识记:①普查的概念;②普查的组织方式;③概率抽样调查的定义;④概率抽样调查的误差;⑤重点调查的定义;⑥典型调查的定义。
领会:①概率抽样调查的特点;②概率抽样调查的方法。
4. 统计资料的搜集方法识记:①原始资料的搜集方法;②次级资料的搜集方法;③企业事业单位统计资料的搜集;④统计资料的报送形式。
5. 统计调查资料的质量控制识记:①统计调查误差的种类;②统计调查误差的控制途径。
第三部分统计整理一、考核内容1.统计整理的相关概念(1)统计整理的定义(2)统计整理的意义(3)统计整理的步骤2.统计分组(1)统计分组的定义(2)统计分组的作用(3)统计分组的原则(4)统计分组的方法(5)统计分组体系3.统计分布(1)统计分布的概念(2)统计分布的编制过程(3)组距式变量数列编制的基本概念(4)统计分布的表示方法4.统计表(1)统计表的概念(2)统计表的构成和内容(3)统计表的分类(4)统计表的编制规则二、考核要求1. 统计整理的相关概念识记:①统计整理的定义;②统计整理的意义;③统计整理的步骤。
2. 统计分组识记:①统计分组的定义;②统计分组的作用;③统计分组的原则;④统计分组的关键;⑤分组标志选择的原则;⑥划分各组界限;⑦统计分组体系。
3. 统计分布识记:①统计分布的定义;②统计分布的分类;③变量数列的分类;④组距与组数的定义;⑤等距数列与不等距数列的定义;⑥组限与组中值的定义;⑦频数与频率的定义;⑧统计分布的表示方法;⑨列表法;⑩折线图;11曲线图;12饼图。
领会:①组距与组数的关系;②直方图。
简单应用:①统计分布的编制过程;②组中值的计算;③频数与频率的计算。
4. 统计表识记:①统计表的定义;②统计表的作用;③统计表的构成;④统计表的内容;⑤统计表的编制规则。
领会:①统计表的分类。
第四部分统计指标一、考核内容1. 统计指标的相关概念(1)统计指标的定义(2)统计指标体系(3)统计指标的特点(4)统计指标的分类2.总量指标(1)总量指标的定义(2)总量指标的种类(3)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4)总量指标的统计要求3.相对指标(1)相对指标的定义(2)相对指标的作用(3)相对指标的分类(4)相对指标的统计要求4.平均指标(1)平均指标的定义(2)平均指标的作用(3)平均指标的计算(4)平均指标的统计要求5.变异指标(1)变异指标的定义(2)变异指标的作用(3)变异指标的计算二、考核要求1. 统计指标的相关概念识记:①统计指标的定义;②统计指标的作用;③统计指标体系的定义;④统计指标的特点;⑤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的定义。
领会:①统计指标的分类。
2. 总量指标识记:①总量指标的定义;②总量指标的作用;③单位总量和标志总量的定义;④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定义;⑤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⑥总量指标的统计要求。
领会:①总量指标的分类;②单位总量和标志总量的关系;③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区别。
3. 相对指标识记:①相对指标的定义;②相对指标的计量形式;③相对指标的作用;④相对指标的分类;⑤相对指标的统计要求。
简单应用:①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②计划执行进度相对指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③结构相对指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④比例相对指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⑤比较相对指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⑥强度相对指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4. 平均指标识记:①平均指标的定义;②平均指标的特点;③平均指标的分类;④平均指标的作用;⑤调和平均数的定义;⑥众数的定义;⑦中位数的定义。
综合应用:①算术平均数的定义、分类及计算方法。
5. 变异指标识记:①变异指标的定义;②全距的定义;③平均差的定义。
领会:①变异指标的作用。
简单应用:①标准差系数的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综合应用:①方差和标准差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第五部分时间序列一、考核内容1.时间序列的相关概念(1)时间序列的定义(2)时间序列的作用(3)时间序列的分类(4)时间序列的编制原则2.时间序列的水平指标(1)发展水平(2)平均发展水平(3)增长量(4)平均增长量3.时间序列的速度指标(1)发展速度(2)增长速度(3)平均发展速度(4)平均增长速度二、考核要求1. 时间序列的相关概念识记:①时间序列的定义;②时间序列的作用;③时间序列的分类;④时间序列的编制原则。
2. 时间序列的水平指标识记:①发展水平的定义;②平均发展水平的定义;③增长量的分类;④逐期增长量和累计增长量的定义;⑤平均增长量的定义。
领会:①逐期增长量和累计增长量的关系。
简单应用:①相对指标、平均指标时间序列平均发展水平的计算方法。
综合应用:①总量指标平均发展水平的计算方法。
3.时间序列的速度指标识记:①发展速度的定义;②发展速度的分类;③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的定义;④增长速度的定义。
领会:①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的关系。
简单应用:①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第六部分统计指数一、考核内容1.统计指数的相关概念(1)统计指数的定义(2)统计指数的分类(3)统计指数的作用2.总指数的编制方法(1)综合指数及其编制方法(2)平均指数及其编制方法3.指数体系及因素分析(1)指数体系的相关概念(2)指数因素分析法的步骤(3)综合指数体系的因素分析4.几种常用的统计指数(1)采购经理指数(2)国房景气指数(3)企业景气和企业家信心指数(4)消费者信心指数(5)股价指数二、考核要求1. 统计指数的相关概念识记:①统计指数的定义;②个体指数和总指数的定义;③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的定义;④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的定义;⑤统计指数的作用。
2. 总指数的编制方法识记:①总指数的编制方法;②综合指数的概念;③平均指数的定义。
领会:①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②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的关系。
简单应用:①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
综合应用:①数量指标综合指数和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及注意事项。
3. 指数体系及因素分析识记:①指数体系的定义;②综合指数体系的概念。
领会:①指数体系的作用;②指数因素分析法的步骤。
综合应用:①综合指数体系的因素分析的方法。
4.几种常用的统计指数识记:①采购经理指数;②国房景气指数;③企业景气和企业家信心指数;④消费者信心指数;⑤股价指数。
第七部分统计报告一、考核内容1.统计报告的基本概念(1)统计报告的定义(2)统计报告的作用(3)统计报告的特点(4)统计报告的分类2.统计报告的写作(1)统计报告的写作要求(2)统计报告的写作流程二、考核要求1. 统计报告的基本概念领会:①统计报告的定义;②统计报告的作用;③统计报告的特点;④统计报告的分类。
2. 统计报告的写作识记:①统计报告的写作要求;②统计报告的写作流程。
第八部分统计实务基本概念一、考核内容1.统计报表制度(1)统计报表制度的定义(2)统计报表制度的分类(3)统计报表制度的管理机构(4)统计报表制度的管理原则与事后监督(5)统计报表制度的贯彻与实施2.统计单位(1)统计单位的概念(2)统计单位的划分(3)统计单位的统计原则3.企业一套表(1)企业一套表的定义(2)企业一套表的实施意义(3)实施企业一套表的规划和目标(4)实施企业一套表的基本思路(5)企业一套表的相关概念4.主要统计指标(1)国内(地区)生产总值(2)工业生产增长速度(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4)住宅销售价格指数(5)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粮食产量(9)单位国内(地区)生产总值能耗(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二、考核要求1.统计报表制度识记:①统计报表制度的定义;②统计报表制度的分类;③国家统计报表制度;④统计报表制度的管理机构;⑤统计报表制度的管理原则与事后监督;⑥统计报表制度的贯彻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