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总结5)
中国饮食文化学习心得怎么写(精选5篇)
中国饮食文化学习心得怎么写(精选5篇)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能够说从古至今每一个中国人都对吃的方面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也造就了食物种类繁多、烹饪技巧复杂、讲究色香味等中华饮食文化的特点。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国饮食文化学习心得怎么写,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中国饮食文化学习心得怎么写(篇1)所谓吃货者,并不以爱吃能吃吃得多吃的快,而以能读,能品食物之内在者,是以为吃货。
我正在努力的成为一名吃货,而中国,是吃货们不可多得的天堂。
譬如中国最有名的餐具,筷子这种以竹制成的用具,使用需要十分特殊的技巧。
西方的叉子,餐刀,都要破坏食物后方能入口,但筷子则不同,它讲究的是一个巧字,在不挑破的情况下得到食物为最佳。
筷子,很好地诠释了中国文明,以和为贵的特点。
在中国,茶有堪比英国的地位。
从一个人的品茶习惯,便可以读出此人的心境。
淡茗,清香静心怡神;花茗,雅香安神旷心;浓茗,茶可醉人,回味良久......连茶具都有许多讲究:色清,紫砂为宜;色重,白瓷为宜。
一般来说内壁须用白色,才能清楚地反映茶汤的色泽与明亮度。
品一杯香茗,从袅袅升起的芬芳水汽中,读出宁静与东方特有的精致。
比较有意思的是,在中国,如果一种食物没有传说和含义,总会感觉少了点什么。
就来说说知名度极高,在各地都有“死忠粉”的人气美食---油条吧。
油条,又名“油炸桧”,是为了“纪念”宋朝奸相秦桧而诞生的。
秦桧搬弄是非,活活害死了忠义名将岳飞满门,百姓恨他恨得牙痒痒,便有手巧的小吃摊主,捏出两个背对背跪着的小面人,一个代表秦桧,一个代表与他狼狈为奸的老婆,丢进沸腾的油锅里,炸他个外酥里嫩。
不曾想,成品色泽金黄,卖相极佳,入口酥香四溢,令人无法释怀。
于是这种体现了劳动人民嫉恶如仇精神的小吃,便随着那一声声“吃油炸桧!”“吃油炸桧!”的叫卖声,走遍了大江南北。
中国有句人人都知晓的老话:民以食为天。
华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已经用它永不枯竭的活力与创造力,将食物升华出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
中餐知识点总结
中餐知识点总结中餐是中国人民的传统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餐包括各种地方菜系和风味菜,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和养生观念。
下面将对中餐的一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1.中餐的历史中餐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历史上,饮食文化一直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中国人的生活习惯,还反映了中国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社会制度。
中餐的历史可以分为古代和现代两个阶段,古代的中餐主要是以粮食为主食,包括米饭、面食等,同时也有各种蔬菜、水果和动物制品,如牛羊肉、鱼虾等。
而现代的中餐在吸收了外国饮食文化的同时,也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
2.中餐的分类中餐根据地区的不同可以分为四大菜系,即鲁菜、川菜、粤菜和苏菜。
鲁菜是以山东菜系为代表,以其烹饪技艺独特,口味清淡而著称;川菜是以四川菜系为代表,以其独特的调味和口感丰富而著称;粤菜是以广东菜系为代表,以其烹饪技术精湛,鲜美可口而著称;苏菜是以江苏菜系为代表,以其注重原料的选择和口味清淡而著称。
此外,中餐还有很多其他的菜系,如浙菜、闽菜、湘菜、徽菜、东北菜等,每个菜系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和传统。
3.中餐的养生观念中餐在饮食方面注重荤素搭配、五谷杂粮、膳食结构的平衡,以及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协调。
在烹饪方法上追求清淡鲜爽,精益求精,同时也注重食物的疗效和药用价值。
中餐的养生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饮食平衡:中餐注重膳食结构的平衡和荤素搭配,主张多吃谷物、蔬菜、水果和少吃肉类,提倡五谷杂粮的食用。
(2)调养食疗:中餐在烹饪方法上追求清淡鲜爽,精益求精,同时也注重食物的疗效和药用价值,如药膳、滋补品菜等。
(3)时令饮食:中国传统饮食强调饮食与时令的关系,主张吃到什么食材就吃什么食材,以保持身体的健康。
4.中餐的烹饪技艺中餐的烹饪技艺丰富多样,可以分为烹饪方法和调味技巧两个方面。
在烹饪方法上,中餐主要有炒、煎、烹、煮、焖、蒸、炖等多种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技巧。
中国饮食文化
5、黄帝 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 黄帝作灶,死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 熟。 “蒸谷为饭,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 蒸锅发明了,叫甑zèng 。 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 懂得调,有益人的健康 。
6、夏、商、周时期 从新石器时代直到殷商时期,人们对谷物 的加工一直比较原始简单。烹饪方法也非 常少 。 周代石岂的出现,是谷物初加工方法的一 次飞跃。
周代肉类加工更为考究,周人已完全懂得选择无病、 无特殊腥臊异味而又健壮的畜禽,并辨别畜禽各部位, 然后施行宰割。 周王室贵族在祭祀、宴会时所享用的各种肉类,其选 割及烹制,由专设的官署“内饔yōng ”与“外饔”执 掌。 周代从进食方式到筵席宴飨xiǎng ,都对等级之别有着 严格的规定。当时盛行的青铜饮食器具——鼎便是衡 量社会身份等级的标志物:国君用九鼎,卿用七鼎, 大夫用五鼎,士用一鼎或三鼎。 《国语•楚语下》载观射父语:“天子食太牢,牛羊 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 炙,庶人食菜。”
周秦时期 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 百姓以谷物蔬菜为主食 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 结构与现在不同
8、汉 负责皇帝日常事物的少府所属职官中,与饮食活动 有关的有太官,汤官和导官,它们分别“主膳食”、 “主饼饵”和“主择米”。这是一个人员庞大的官 吏系统。太官令下设有七丞,包括负责各地进献食 物的太官献丞、管理日常饮食的大官丞和大官中丞 等。 汉朝礼制规定:天子“饮食之肴,必有八珍之味。” 他们“甘肥饮美,殚天下之味。”
中国饮食文化专题
教学要点:
1、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2、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3、中国烹饪主要菜系 4、中国酒文化与茶文化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一、中西饮食文化(一)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
中国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
中国的饮食文化令人拍案叫绝,赏心悦目。
这种悦目,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成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中国的传统饮食有四大特点: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
见面常问“吃了没有”,可见饮食文化的地位。
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在饭桌上表达惜别和欢迎的心情。
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
这是饮食活动对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
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
中国的饮食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3.重味:中国的饮食最注重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
孙中山先生讲“辩味不精,则烹调之述不妙”,将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4.重理: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
中国的饮食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二)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西式餐饮的主要特点是:一是生, 如牛排带血丝;二是冷, 如凡是饮料都加冰块;三是甜,无甜不餐,无餐不甜。
此外西式餐饮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
此外西餐还有以下显着特点:1.重视各类营养成分的搭配组合,根据人体对各种营养(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热量的需求来安排菜或加工烹调。
2.选料精细,用料广泛。
西餐烹饪在选料时十分精细、考究,而且选料十分广泛。
如美国菜常用水果制作菜肴或饭点,咸里带甜;意大利菜则会将各类面食制作成菜肴:各种面片、面条、面花都能制成美味的席上佳肴。
3.讲究调味,调味品种多。
西餐烹调的调味品大多不同于中餐,如酸奶油、桂叶、柠檬等都是常用的调味品。
中国菜精讲:八大菜系是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中国菜精讲:八大菜系是哪些,各有什么特点?中国的八大菜系包括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和徽菜,每个菜系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味,有诗为证:八大菜系誉满堂,味觉盛宴美名扬。
鲜香鲁菜麻辣川,清淡滑爽闽菜香。
色香味浓湘菜美,原汁原味粤菜强。
徽菜精细苏菜秀,滋味醇厚浙菜芳。
一、鲁菜:也称为山东菜,以鲜香脆嫩、突出原味为主要特点。
鲁菜常用的调料包括葱、姜、蒜、料酒、醋和酱油,烹饪过程中注重用汤,擅长爆炒和烧汤。
鲁菜作为中国传统四大菜系(也是八大菜系)中唯一的自发型菜系(唯一自发创造出来的菜系),是历史最悠久、技法最丰富、最见功力的菜系。
是黄河流域烹饪文化的代表,鲁菜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口味偏于咸鲜,具有鲜、嫩、香、脆的特色。
鲁菜调味纯正,注重原汁原味,常用的调料有葱、姜、蒜等,口感鲜香,口感脆嫩。
2. 技法丰富。
鲁菜常用的烹调技法有30种以上,尤以爆、扒技法独特而专长。
爆法讲究急火快炒;扒技法为鲁菜独创,原料腌渍粘粉,油煎黄两面,慢火尽收汁;扒法成品整齐成型,味浓质烂,汁紧稠浓。
3. 清汤和奶汤的调制。
鲁菜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
4. 善于以酱、葱、蒜调味。
鲁菜烹饪过程中常用酱、葱、蒜等调料来提升菜肴的口感和香味。
5. 代表菜品丰富。
鲁菜的代表菜品有糖醋鲤鱼、九转大肠、红烧大虾、四喜丸子等,这些菜品各具特色,口感丰富。
6. 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鲁菜起源于山东的齐鲁风味,是中国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总之,鲁菜以其独特的烹饪技艺和口味风格深受人们喜爱,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
二、川菜:四川菜讲究色香味俱全,麻、辣、鲜、香是其四大特点。
川菜常用的调料有花椒、辣椒、姜、蒜等,擅长运用热油炒菜,菜品口感鲜嫩,味道浓郁。
川菜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其独特的麻辣味道和丰富的烹饪技巧闻名。
以下为川菜的特点:1. 味道多样:川菜注重口味多变,包含麻辣、鱼香、家常、红油、蒜泥、姜汁、陈皮、芥末、怪味等多种口味。
中国饮食文化自考
中国饮食文化<一>1.中国饮食文化的概念:从物质文化角度讲,中国饮食文化是指事物原料的产生、加工和进食的方式。
从精神文化的角度讲,中国饮食文化是指人们在食物原料的生产、加工和进食的过程中的社会分工及其组织形式、价值观念、分配制度、道德风貌、风俗习惯、艺术形式等。
一句话,中国饮食文化就是中国人在长期的饮食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由技术体系和价值体系构成3.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特征:(1)中国饮食文化有着漫长的发展历程、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稳定的结构体系(2)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学科门类繁多,博大精深,堪称独秀于世(3)中国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名族个性、强大的兼收并蓄的能力和旺盛的生命力4.中西方饮食文化质体表现(技术体系)的差异(1)原料使用的不同(2)分解工艺的不同(3)调味技术的不同(4)火候及烹调方法的不同5.中国饮食主要包括:主食、副食和饮品3个方面6.中国的4大菜系:淮扬菜、粤菜、川菜和鲁菜7.我国茶叶的7大类:绿茶,红茶,白茶,黑茶,黄茶,乌龙茶,花茶8.我国酒的7大类:白酒,啤酒,黄酒,葡萄酒,果酒,露酒和药酒9.我们的祖先在熟食的过程中经历了:火烹,石烹和陶烹3个阶段10.在距今7500~8000年前的河北磁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陶鼎。
在六七千年以前的中国先民就能自如的控制明火,进行烹饪了。
11.饮食文化:食物的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12.食医合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4大基础理论形成最早的理论内容。
其标准是《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素问》。
13.饮食养生: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之一,形成于先秦时期。
饮食养生是食医合一理论与实践长期发展的结果,是指在通过特定意义的饮食调理达到健康长寿目地的理论和实践。
饮食文化的学习心得大全5篇
饮食文化的学习心得大全5篇饮食文化的学习心得大全5篇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而中国的饮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也源远流长。
如果你去到任何一个中国人的家里或是在中国餐厅就餐,你会发现他们的餐桌礼仪十分特别,而且充满着深意及乐趣。
饮食文化的学习心得精选篇1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亲友要吃红蛋表示喜庆。
“蛋”表示着生命的延续,“吃蛋”寄寓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厚望。
孩子周岁时要“吃”,十八岁时要“吃”,结婚时要“吃”,到了六十大寿,更要觥筹交错地庆贺一番。
这种“吃”,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满足,但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吃这种形式表达了一种丰富的心理内涵。
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
经过中西交流,我们的饮食文化又出现了新的时代特色。
如于色香味型外又讲究营养,就是一种时代提高。
十大碗八大盘的做法得到了改革,这也是十分可喜的。
可是,中华饮食文化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碰撞中,应当有一个坚固的支点,这样它才能在博采众长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坚持不衰的生命力。
我觉得,这个支点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特质,也就是中华饮食文化需要探索的基本内涵。
中华礼貌五千年,饮食文化也随着中华礼貌源远流长五千年,呈现出极大特点。
其一,风味多样。
我国一向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其二,四季有别。
中国人善于根据四季变化搭配食物,夏天多吃清淡爽口食物,冬天多吃味醇浓厚食物。
其三,讲究美感。
中国人吃食物不仅仅讲求味,还讲究欣赏之美,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能够雕出各种造型,还讲究食材,食具,以及环境的搭配与和谐。
其四,注重情趣。
中国人喜欢给食物取一些富有诗意的名字,例如“炝凤尾”“蚂蚁上树”“狮子头”“叫花鸡”等。
其五,中和为最。
《古文尚书说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尔盐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汤,关键是调和好咸(盐)酸(梅)二味。
中国饮食文化的风格与特色
粤菜—清淡鲜活
鲁 川 苏 粤 浙 选料:狸 猫 蛇 狗 闽 湘 徽 京 沪 技法:炒 烧 烩 烤 煎 灼
焗扒扣炸焖
口味:五滋(清 香 脆 酥 浓) 六味(酸 甜 苦 辣 咸 鲜)
菜品:烤乳猪 蚝油牛肉 龙虎斗 冬瓜盅 文昌鸡 烩蛇羹 开煲狗肉 梅菜扣肉 东江盐焗鸡 大良炒鲜奶
江苏菜
(一)发展历史 春秋战国已露端倪,唐宋成为“南食”中重要组成,元代已具
2、冷菜(凉菜) 冷菜的构思要求较高,因它是形成意境、意 趣美的一个关键。一般来讲,其构思可以从 以下几个方面去参考:
(1)筵席的性质、规模与标准 (2)宴席的时间、地点 (3)与宴者的身份
3、热菜
就造型而言,热菜的处理方法主 要有四种:
(1)自然型
如整鸡、整鸭、整猪(小乳猪) 等,形态要力求生动自然。
江苏菜:清炖狮子头
基本做法是:将猪五花肉斩细,用料酒、盐、葱姜汁、 干淀粉、虾子拌均匀,做成大肉圆,粘上蟹粉,上笼蒸 熟,再将砂锅用熟肉皮垫底,放人肉圆、菜心及汤汁人 火炖入味,食时连砂锅上桌。
此菜的特点蟹粉鲜香、肥嫩不腻、口味鲜美。
清炖狮子头
鲁 川苏粤浙
闽 湘徽京沪
鲁菜—菜系之首
选料:明虾 海螺 鲍鱼 蛎黄 海带等海鲜
番 茄 松 鼠
——
江苏菜:清炖狮子头
相传此菜始于隋代。隋炀帝杨广到扬州观琼花后,对扬州万 松山、金钱墩、象牙林、葵花岗四大名景流连忘返,便吩咐御厨 按扬州四景制菜。经御厨努力,做出了“金钱虾饼”、“松鼠鳜 鱼”、“象牙鸡条”和“葵花献肉”四道佳肴,隋炀帝品尝后赞 不绝口,以后传遍江南。到了唐代,郇国公设宴,厨师参照“葵 花献肉”的制法,将肉圆子做成葵花状,形如雄狮之头,郇国公 便称此菜为“狮子头”。后成为著名的淮扬风味名菜。
二、中国食文化的民族特色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特色我国饮食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渊源、广泛的流传地域、众多的食用人口、卓越的烹调技艺、丰美的营养菜式、深蕴的文化内涵而享誉世界,成为人类饮食文化宝库中的明珠。
(一)饮食文化形成的条件我国是个素来重视饮食的国度,在几千年的文明演进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赢得了世界“烹饪王国”的美誉。
与其他国家或民族的饮食文化相比,我国饮食文化的形成具有以下主要条件:1.自然条件自然环境包括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物产资源、风土人情等,这是造就饮食文化的关键因素。
我国地理环境优越,地大物博,气候变化多样,从热带雨林到高山冻土,从内陆到海洋,生长着各种不同生态环境下的动植物,品种之繁多是任何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它为制作各种食品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原料,并决定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基本特点。
例如,北方气温比南方低,尤其冬季十分寒冷,因此北方人的饮食中脂肪、蛋白质等食物所占比重较大,尤其是在牧区,牧民的饮食以奶制品、肉类等为主。
南方人饮食以植物类为主,居民有喝菜汤吃稀饭的习惯,如海南人吃饭一般要在饭前喝汤,喝过汤之后才吃饭吃菜,酒足饭饱之后还要再喝碗汤才算是吃完一顿饭。
2.历史条件饮食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社会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
就我国来看,稳定、漫长的农业生活为饮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中华民族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体,而汉民族主要活动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些地区具有发展农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从严格意义上说,农业主要是种植业一直影响着数千年来我国人民的饮食生活。
华夏族不吃乳酪,以素食为主、肉食为辅,与西方游牧民族以乳酪和肉食为主、素食为辅截然不同,充分显示了农业生产在我国饮食文化形成过程中的历史性作用。
同时,重历史、重家族、重传统技艺(包括烹调、酿造等方面的技术)的传统,使“祖传”的烹饪手艺得以承继和补充。
例如,就面团发酵而言,发面的使用在我国少说也有近3000年的历史,从而为后来用“酵母菌”发酵奠定了基础。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总结5)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总结5)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总结5)1.多样且广泛的食物选择: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的饮食文化各具特色,形成了丰富的食物选择。
中国菜系包括八大菜系(川菜、粤菜、闽菜、苏菜、鲁菜、浙菜、湘菜、徽菜),每个菜系都有其独特的特色和口味。
此外,中国还有许多地方特色菜、小吃和传统节日食品。
2.重视色香味俱全的菜肴:中国传统的烹饪技巧注重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强调菜肴的色、香、味的完美结合。
颜色丰富多样,香气四溢,味道鲜美。
通过烹饪技巧的运用,食材的口感得以最大化的展现出来。
3.注重饮食与药膳的结合:中国人相信“药食同源”,认为许多食物具有药用价值。
根据中医理论,不同食材的性味、功效各不相同,可以帮助调节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饮食文化与中草药、中医疗法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独特的药膳饮食文化。
4.讲究餐桌礼仪:中国餐桌礼仪严谨,注重尊重他人和传统价值观。
例如,大小饭碗顺序要摆放有序;尊重年长者,年长者先开饭,年幼者请长辈加菜;餐桌上不能乱用筷子或手抓食物;碗里有剩余食物要避免浪费等等。
这些礼仪规范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之一5.传统节日和宴席的重要性:中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而这些节日往往伴随着特别的宴席。
例如,春节的团圆饭、元宵节的汤圆、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等等。
这些传统节日和宴席不仅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也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总之,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包括多样且广泛的食物选择、重视色香味俱全的菜肴、注重饮食与药膳的结合、讲究餐桌礼仪以及传统节日和宴席的重要性。
这些特点反映了中国历史传统和民族文化,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之处。
饮食文化论文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过程及特点,我们如何继承及发扬
精品合同,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过程及特点,我们如何继承及发扬课程名称饮食文化学生姓名所在专业所在班级邮箱课室号及时间指导教师职称日期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过程及特点,我们如何继承及发扬内容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饮食文化一直陪着中华民族走过来风风雨雨,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发展,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饮食文化意识从未停下发展的脚步,不断发展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元素。
这个学期选修了饮食文化,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虽然只是学到一些皮毛,但还是对饮食文化产生深深的敬意。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过程令我因为我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但是关于继承和发展中国饮食文化却是时代最重要的任务。
对此表达一下我的感悟,以及,论述一下我的意见。
关键词:饮食文化、发展过程、特点、继承发扬、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过程:有巢氏:最早的是有巢氏(旧石器时代):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
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
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
主要烹调方法: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②煲:用泥裹后烧;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④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伏羲氏:在饮食上,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
神农氏:"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白草,开创古医药学,发明耒耜,教民稼穑。
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
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儿因为当时没灶,还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鬶用来煮酒的。
黄帝: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广泛使用在秦汉时期,当时是釜,高脚灶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蒸谷为饮,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蒸锅发明了,叫甑。
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调,有益人的健康。
世界各国的烹饪文化与特色
世界各国的烹饪文化与特色烹饪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国的烹饪文化与特色受到了文化、环境、习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全球范围内的几个国家入手,介绍其独特的烹饪文化与特色。
一、中国烹饪文化与特色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烹饪历史的国家,烹饪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华烹饪文化的特色之一就是追求色香味俱佳,以保留食材原汁原味为主。
中国食材丰富多样,烹饪方法繁多,八大菜系各具特色。
比如川菜以麻辣著称,粤菜讲究鲜嫩味美,鲁菜重视色香味形俱佳,而闽菜则注重原汁原味。
中国烹饪还注重饮食文化的礼仪与禁忌。
中国人讲究饭桌礼仪,如先尝一口、不出声响等。
此外,中国菜还包括了很多文化、节庆的象征,如年夜饭、端午粽子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二、法国烹饪文化与特色法国以其独特的美食文化而蜚声全球。
法国烹饪注重原材料的选择与品质,追求食物的新鲜和可口。
法国菜肴讲究细腻、精致,强调烹饪工艺与技巧的完美展示。
法国各地的地方美食也各具特色,如巴黎的鹅肝酱、切尔斯的奶酪、图卢兹的西南烤鸭等。
法国也是全球美食节庆之国,著名的美食节庆活动如美食节(Fête de la Gastronomie)、士酒节(Fête du Beaujolais Nouveau)等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三、印度烹饪文化与特色印度烹饪受到宗教、地域和文化的深刻影响,菜品味道浓郁,风味独特。
印度菜以香料著称,如孜然、辣椒、姜和咖喱等。
印度菜的特点是辛辣、色泽鲜艳,菜肴种类繁多。
素食在印度也相当普遍,印度菜系中有许多精美的素菜。
四、意大利烹饪文化与特色意大利是全球美食之国,以其独特的面食和披萨闻名于世。
意大利菜讲究原材料的天然与纯粹,强调简单而美味的烹饪方法。
披萨、面食、奶酪和橄榄油是意大利菜不可或缺的元素。
意大利菜多以色调丰富且美丽的食材搭配,形成了一种诱人的画面。
五、日本烹饪文化与特色日本料理以其精致、健康而著称。
日本人讲究原味,追求食材的新鲜程度和烹饪的精细程度。
中国美食文化素材
中国美食文化素材首先,中国的饮食文化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时期。
在古代,中国人注重饮食的健康和营养平衡。
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北方和南方的饮食文化有所不同。
北方人以面食为主,如饺子、面条和包子等;而南方人则以米饭为主,如粤菜、闽菜和川菜等。
同时,中国饮食文化也受到了其他亚洲国家的影响,如日本、韩国和泰国等。
其次,中国美食文化还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审美观念和情感表达。
在中国,人们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和形状。
食物的色彩丰富多彩,如红烧肉是红色的,清蒸鱼是白色的,黄焖鸡是黄色的。
同时,中国人也注重食物的香味,如酱油、花椒和五香粉等调料可以给食物带来浓郁的香味。
此外,中国的美食也体现了中国人对生活的情感表达,如饺子是农历新年的传统食物,象征吉祥和团圆。
再次,中国美食文化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独特的饮食习惯和传统节日。
中国人的饮食习惯非常丰富多样,有早餐、午餐和晚餐,还有中式小吃和夜市美食等。
此外,中国还有许多传统节日与特定的美食相关联,如春节的年夜饭、端午节的粽子和中秋节的月饼等。
这些传统美食不仅代表着中国人民对节日的热爱和向往,也体现了中国的民俗文化和历史传统。
最后,中国美食文化还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中国的美食产业是一个庞大且高度发达的行业,不仅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还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同时,中国美食文化也成为了中外交流的桥梁,吸引了世界各国的游客前来品尝中国美食。
中国的美食也成为了中国旅游业的一大亮点。
总之,中国的美食文化丰富多样,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口味偏好、审美观念和情感表达。
中国美食文化体现了中国的民俗文化和历史传统,是中国人民重视饮食的体现。
同时,中国美食文化在经济和社会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这些素材能够帮助你更好地了解中国美食文化。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有哪些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有哪些“民以食为天”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饮食文化!那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具体有哪些内涵呢?下面店铺整理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相关知识以供大家阅读。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知识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
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五味调和的美食观《黄帝内经》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
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味是饮食五味的泛称,和是饮食之美的最佳境界。
这种和,由调制而得,既能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又能满足人的心理需要,使身心需要能在五味调和中得到统一。
美食的调和,是对饮食性质、关系深刻认识的结果。
味是调和的基础。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必要条件。
饮食五味的调和,以合乎时序为美食的一项原则。
中国烹饪科学依据调顺四时的原则,调和与配菜都讲究时令得当,应时而制作肴馔。
追求肴馔适口,应以适口者为珍。
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中国的饮食文化除了讲究菜肴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画外,还要搭配用餐的氛围产生的一种情趣,它是中华民族的个性与传统,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凸现方式。
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可以说中国的饮食无处不在。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为我们积累下的属于我们炎黄子孙的宝贵物质及精神财富。
中国传统饮食发展历史1.最早的是有巢氏(旧石器时代):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
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
2.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
主要烹调方法: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②煲:用泥裹后烧;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④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总结5篇)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总结(一):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中国是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之地。
饮食文化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四季有别。
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
自古以来,我国一向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二,风味多样。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构成了许多风味。
我国一向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三,注重情趣。
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必须的要求。
中国菜肴的名称能够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
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第四,讲究美感。
中国的烹饪,不仅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
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能够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到达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五,食医结合。
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到达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古代的中国人还个性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思考到季节、气候等因素。
这些思想早在先秦就已经构成,在《礼记·月令》就有明确的记载,而且反对颠倒季节,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当然也反对食用反季节食品,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内含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与当代人的意识正相反,有些吃反季节食品是为了摆阔。
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第一章中国饮食文化概论第一节中国饮食文化的定义及特点一、饮食文化的定义从文化所涵盖的范围出发,最基本的定义可归纳为两种:一种是广义的,指人类在改造自然,进行社会活动的实践中所创造、引发的一切物质、行为和精神现象及其联系的总和。
另一种是狭义的,指人类在实践中的一切行为、精神现象及其联系的总和。
中国饮食文化广义的定义:中华民族在饮食生产、消费中所创造、引发的一切物质、行为、精神现象及其总和。
狭义的定义:中华民族在饮食生产、消费中所创造、引发的一切行为、精神现象及其总和。
从饮食文化构成上可分为:饮食制作、饮食产品、产品消费三部分文化。
三者既互相联系又相互区别。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1、具有悠久的历史性自山西猿人和云南猿人用火进行熟食开始,中国已有170-180万年的熟食历史。
如从确切有用火熟食的北京猿人算起,也有50-60万年的历史。
从火在下水在上的“烹饪”算起,中国至少也有1万年的历史,这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绝无仅有的。
2、饮食文化的传统性(1)饮食选料、用料上形成“物尽其用”的优良传统。
(2)饮食以“味”为主,并辅以色、香、味、形、器等。
(3)饮食重视食疗。
除饮食外,重视食疗、养生等,是现代功能食品的“源”。
3、饮食文化的民族性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性(1)中华民族的博食中国现代饮食原料总数已达1万种以上。
(2)独特的饮食制作方法蒸、炒、爆是中华民族特有的。
蒸法已有6000年,爆法已有2000多年,至今仍为华人所独有。
(3)风味流派众多人们知道最多的是川、鲁、苏、粤、浙、湘、闽、徽8大菜系。
还有许多地区性的乡士、养生素食等风味有百种之多的风味流派。
4、中国饮食文化具有巨大的拓展性和博大的兼容性(1)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春秋时期,越南、泰国;明清时期,日本、朝鲜、越南、泰国等一些国家都一直或间接的受中国饮食原料、工艺、食品、风俗左右。
日本的茶道、豆腐的制作,馒头制作等在元代就传到日本。
直到目前日本的食法、食谱、食典、食俗等方面都有中国饮食的痕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总结5篇)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特点1.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能够说从古至今每一个中国人都对吃的方面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也造就了食物种类繁多、烹饪技巧复杂、讲究色香味等中华饮食文化的特点。
2.西方饮食文化的特点不同于复杂的中国饮食文化,西方的饮食文化相对而言简单了很多;西餐注重就餐礼仪,吃西餐要着装讲究,西餐的餐具也很是精美。
西方人的饮食多以肉禽类为主,且经常配以美酒,在调味上更是注重用作料带出食物原本的味道,烹饪方式也以煎、烤、煮的制作方式为主。
二、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1.饮食观念的差异(1)中国人的饮食观念。
中国人的饮食观念主要受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的生活习惯和风俗文化的影响。
中华民族崇尚“天人合一”,在饮食上构成了“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
中国人是极讲究吃的,能够说吃饭是人生第一大事,所以在烹饪时不仅仅注重食物的内在品质,也注重菜式的外在美观,任何菜式都要保证“色、香、味”俱全。
中国人以“和”为贵的观念也深深扎根于饮食文化之中。
最能体现这种观念的便是传统的“五味调和”,基本上所有的中国菜都要用两种以上的原料和调料烹制。
中国人认为,美味的产生,需要各种佐料的相互调和。
用餐礼仪方面,中国人喜“动”不喜“静”,惯用圆桌,且有严格的座位排序。
一般主宾、地位高的人或长者要坐到主位,以示尊重。
这是由中华民族千年来根深蒂固的等级尊卑观念以及家庭观念决定的。
中国人也习惯在用餐时相互让菜,劝酒,餐桌上的气氛是十分和谐的。
(2)西方人的饮食观念。
西方人崇尚自由,追求人的个性,且西方人的性格更加理性化,因此更多关注食物的营养,西方人的饮食观念是一种理性观念。
在很多西方国家,食物是用来饱腹的,饮食只是一种用来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际方式。
西方人讲求平等,家庭结构也很简单,在用餐上也都使用长方桌,且座次随意,没有中国人那样严格的等级尊卑顺序。
西方人平日好动,但吃饭时喜静,很少言语,每个人都专心致志地的、静静的享用自己的盘中餐。
2.用餐器具的差异中国人的用餐器具多种多样,但最具唯一性、代表性的则是筷子。
筷子能够说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
两根长长的细木棍凑成一双,用于夹取菜盘中的食物,体现了在中国人眼中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中国人吃饭时喜欢围成一桌,每个人都用一只手拿一双筷子,几双筷子能够一齐夹取同一盘中的食物,这种现象在西方人看来也许是很惊奇的,但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却是极其正常的。
西方人用餐主要是透过刀叉的配合。
左手拿叉轻轻按压住食物,右手持刀优雅地将食物切成若干小块,再用叉子叉住一块食物送入口中。
整个用餐的过程需要两只手不断地分工合作。
不同于中国人大锅饭的用餐方式,西方人在用餐时每个人用一套餐具,不能共享。
所有菜都务必先用公用的餐具夹到自己的餐盘中,才能开始享用,当然也不能随意吃别人的餐盘中的食物。
3.烹饪方法的差异中国人做菜讲究“色、香、味”俱全,甚至更加看重食物的味道,因此为了做出美味的菜肴,中国人不断创新,数千年来流传下来了极其复杂多变的烹饪方式。
单就烹饪方法的种类而言,就有煎、炒、烹、炸、熘、焖、炖、煮等一共二十四种常用的烹饪方法,而每一种又有不同的分类中国饮食文化对国民性格的影响摘要中国的饮食礼俗中华民族的饮食生活包含了传统文化的特性,尽管有些特性看起来不太科学,却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饮食不单是用科学二字来定义的,它也具有必须的文化好处。
那么,中国饮食礼俗不仅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打开中国文化定期的一把金钥匙。
首先,在食具的使用上,“筷子”是中国人自古以来饮食习俗的一大特色,而且一向沿用至今。
筷子,古代叫箸,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
《礼记》中曾说中国饮食文化的构成与特点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中国饮食文化能够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五味调和的境界说,奇正互变的烹调法,畅神怡情的美食观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中国是礼貌古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
中国的饮食风味多样,四季有别,讲究美感,注重情趣,还有医食结合。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构成了许多风味。
中国一向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
自古以来,中国一向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中国的烹饪,不仅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
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能够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到达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中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必须的要求。
中国菜肴的名称能够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
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中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到达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中国的饮食文化要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燧人氏了,而后又有伏羲,神农,黄帝的不断改良饮食习惯。
周朝,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
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此刻不同,当时早田作业主要是:稷,是小米,又称谷子,长时期占主导地位,为五谷之长,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黄粱。
黍,是大黄粘米仅次于稷,又称粟,是脱粒的黍。
麦,大麦。
菽,是豆类,当时主要是黄豆,黑豆。
麻,即麻子。
菽和麻都是百姓穷人吃的,麻又叫苴。
南方还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后中原才开始引种稻子,属细粮,较珍贵。
菰米,是一种水生植物茭白的种子,黑色,叫雕胡饭,个性香滑,和碎瓷片一齐放在皮袋里揉来脱粒。
汉代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这时候由于汉代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引进石榴、芝麻、葡萄、胡桃、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莴笋、大葱、大蒜,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如炸油饼,胡饼即芝麻烧饼也叫炉桡。
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使豆类的营养得到消化,物美价廉,可做出许多种菜肴,1960年河南密县发现的汉墓中的大画像石上就有豆腐作坊的石刻。
东汉还发明了植物油。
在此以前都用动物油,叫脂膏,带角的动物油叫脂,无角的如犬,叫膏。
脂较硬,膏较稀软,植物油有杏仁油,奈实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后植物油的品种增加,价格也便宜。
在唐宋时期的时候,饮食文化出现高峰,过分讲究。
“素蒸声音部、罔川图小样”,最具代表性的是烧尾宴。
明清时期是饮食文化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继续和发展,同时又混入满蒙的特点,饮食结构有了很大变化,主食:菰米已被彻底淘汰,麻子退出主食行列改用榨油,豆料也不再作主食,成为菜肴,北方黄河流域小麦的比例大辐度增加,面成为宋以后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规模引进,马铃薯,蔬菜的种植到达较高水准,成为主要菜肴。
肉类:人工畜养的畜禽成为肉食主要。
满汉全席代表了清代饮食文化的最高水平。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气候条件丰富,动植物品类繁多,这都为我国的饮食带给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我们的祖先们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不断选育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食物资源,使得我国的食物异常广博。
从先秦开始,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粮、豆、蔬、果、谷类等植物性食料为基础,主、副食界线分明。
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
据《武林旧事》记载的一次盛宴便列举菜肴有200多道,其中,以猪、鸭、鱼、虾等物经烤、煮等诸多工艺制作成的有41道,有42道果品和蜜饯,有20道多类蔬菜,有29道各类鱼干,有17种饮料,还有59道点心等。
所涉及的食物种类繁多,天空上地下水生陆长和各种生物几乎无所不食,构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饮食构成。
可见,在南宋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趋于成熟。
据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
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
我国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麦为主,另外小米、玉米、麦荞、土豆、红薯和各种苕类也占有一席之地。
除了米线之外,各种面食,如馒头、面条、油条以及各种粥类、饼类和变化万千的小吃类使得人们的餐桌丰富多彩。
西方人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连西药都是从动物身上取料炼制而成的。
比较注意动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取,饮食结构上,也以动物类菜品居多,主要是牛肉、鸡肉、猪肉、羊肉和鱼等。
因此肉食在饮食中比例一向很高,到了近代,种植业比重增加,但是肉食在饮食中的比例仍然要比中国人的高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常见的方法有:煮、蒸、烧、炖、烤、烹、煎、炒、炸、烩、爆、溜、卤、扒、酥、焖、拌等。
而且长期以来,由于物产和风俗的差异,各地的饮食习惯和品味爱好迥然不同,源远流长的烹调技术经过历代人民的创造,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菜系,如闽菜、川菜、粤菜、京菜、鲁菜、苏菜、湘菜、徽菜、沪菜、鄂菜、辽菜、豫菜等。
各菜系在制作方法上更是各有特色:如湖北菜的煨、滑,京菜的涮、烤等,更有四川菜以味多、味广、味厚、味道多变而著称,素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佳话。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口味精美。
而美味的产生,主要在于五味调和。
同时,追求色、香、味、形、艺的有机统一。
在色的配制上,以辅助的色彩来衬托、突出、点缀和适应主料,构成菜肴色彩的均匀柔和、主次分明、浓淡相宜、相映成趣、和谐悦目。
在口味的配合上,强调香气,突出主味,并辅佐调料,使之增香增味。
在形的配制上,注重造型艺术,运用点缀、嵌酿等手法,融雕刻和菜肴于一体,构成和谐美观的造型。
中国饮食将色,形,香,味,滋,养六者融于一体,使人们得到了视觉,触觉,味觉的综合享受,构成了以美味为核心,以养身为目的的中国烹饪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