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民间骨信仰习俗浅析
详解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详解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哈萨克族是蒙古族的一个分支,目前世界上哈萨克族人口数量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及中亚其它地区,以哈萨克语为母语的族人占全部哈萨克族的近95%。
哈萨克族是中亚历史上的一个独立民族,拥有自己的文化和传统。
哈萨克族以家庭聚居为主要形式,居住在新疆及中亚其它地区,少数在其他地区也有分散的哈萨克群落。
哈萨克族的宗教信仰哈萨克族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信仰,还有一小部分信仰基督教、东正教及其他宗教。
伊斯兰教信仰在哈萨克族聚居地区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对哈萨克族传统习俗、宗教信仰有着深刻的影响。
伊斯兰教的教义、法律习俗深植于哈萨克族的社会生活,并对哈萨克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哈萨克族的传统习俗哈萨克族的传统习俗源远流长,传统习俗受历史文化及宗教信仰的影响,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哈萨克风俗文化。
这些风俗体现了哈萨克族民族特征,是哈萨克人民精神家园的无形象征。
婚嫁习俗是哈萨克族传统习俗中最具特色的一项,婚配过程要求家长在数量及质量上具有一定的标准,比如马匹、衣物、文具、家具等,更是可以代表和体现新郎新娘家庭的财力状况。
家庭和社会习俗是哈萨克传统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是哈萨克人生活的核心内容,哈萨克族人民以宗族为基础,家族关系至关重要,一个人家族关系复杂、紧密地联系着上千亲戚,这构成了哈萨克社会的特征。
哈萨克族的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是哈萨克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手艺和传统活动也丰富了哈萨克族的精神世界。
哈萨克族民间艺术有民歌、民间小说、草书、剪纸、印章刻制、织毯等。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哈萨克族的民歌,是对哈萨克族特殊的生活习俗体现,是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哈萨克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光辉灿烂的历史和传统在今天仍然萦绕在哈萨克族人民的心中,他们将把蒙古族、哈萨克族文化传承下去,给后代延续。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
哈萨克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也是哈萨克斯坦的主要民族之一。
他们有着丰富多样的风俗和传统文化,下面是一些哈萨克族的主要风俗和传统文化:
1.牧民文化:哈萨克族是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民族,
牧民文化在他们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他们骑马、放牧、饲
养羊、马等动物,把草原作为家园,并根据季节的变化迁
徙。
2.骏马文化:哈萨克族以骏马闻名,骑马技艺是他们的传统
技能之一。
哈萨克族人热衷于马术表演和马球比赛,并视
马为自己的朋友、亲人和财富。
3.音乐和舞蹈:音乐和舞蹈在哈萨克族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
要地位。
他们善于演奏和制作各种乐器,如马头琴、揉镲、依普孜等。
民间舞蹈表演形式独特多样,如独舞、群舞等。
4.狩猎和射箭:作为一个民族传统,狩猎和射箭在哈萨克族
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他们以射箭技艺闻名,举行射箭
比赛和狩猎活动以展示自己的技艺和勇气。
5.民族服饰:哈萨克族有着自己特色的民族服饰。
男子通常
穿着长袍短袖的夹克、马裤、高筒靴、以及环腰刀。
女子
则喜欢穿着色彩鲜艳的维吾尔族袍、长裙和高筒靴,头戴
斗笠和头巾,头饰丰富多样。
6.篝火晚会:哈萨克族喜欢在特定的日子举办篝火晚会,把
篝火点燃,围坐在一起,唱歌、跳舞、享受美食,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这些风俗和传统文化是哈萨克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们独特的民族特色。
通过庆祝和传承这些传统,他们展示了自己的独特文化身份和传统价值观。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哈萨克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风俗和传统文化。
以下是一些关于哈萨克族风俗和传统文化的特点:1.游牧传统:哈萨克族以牧民为主,拥有丰富的游牧传统。
他们繁衍于广袤的草原地区,以养殖牲畜为生,如马、羊和驼鹿等。
游牧生活使他们与自然紧密相连,并形成了独特的牧民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2.独特的音乐和舞蹈:哈萨克族有丰富多样的音乐和舞蹈表演,代表了他们独特的文化特色。
他们常用一种叫做"dombra"的弦乐器演奏音乐,舞蹈则以婚礼、节日和庆典等场合为常见表现形式。
3.饮食文化:哈萨克族拥有独特的饮食文化,以肉食为主。
他们擅长制作马肉和羊肉菜肴,如马肉烤串、博尔苏奶茶和手抓饭等。
马奶制品也在他们的日常饮食中扮演重要角色。
4.狩猎和射箭:哈萨克族传统的游牧生活赋予他们出色的狩猎和射箭技巧,这在他们的传统文化中被广泛体现。
他们参与射箭和马背上的游牧狩猎活动,并以此展示和传承他们的生活技能和传统价值观。
5.波斯风格的传统服饰:哈萨克族的传统服饰通常采用波斯风格的设计,以鲜艳的色彩和精致的细节为特点。
男性常穿长袍、乌纱帽和皮靴,女性则常穿马褂、头巾和长裙等。
6.高度尊重和待客之道:哈萨克族文化强调对长辈、客人和尊贵客人的尊重和礼遇。
他们有独特的待客之道,如丰盛的款待、热情好客和分享。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并且与他们的牧民生活方式紧密相连。
这只是对哈萨克族风俗和传统文化的一些简要介绍,实际上还涉及许多其他方面,如诗歌、民间故事、马球运动等。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作文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作文
哈萨克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民族。
他们的风俗传统和独特文化蕴含着多元文化的魅力,值得我们认真了解和传承。
哈萨克族人生活游牧,饲养马匹和牲畜是他们的主要生存方式。
马匹在哈萨克族人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被视为忠实的伙伴。
哈萨克族英勇善战的游牧民族形象就源自于他们与马的密切联系。
他们喜爱骑射、赛马等马术运动,代代相传。
哈萨克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
他们崇尚色彩艳丽、图案精美的民族服饰,彰显出哈萨克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每一种图案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哈萨克人的审美追求。
他们的头饰也极为独特,如男子戴草帽,妇女戴花帽等,都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哈萨克族有着源远流长的诗歌、音乐和口头传统。
《曼纳斯》便是哈萨克族最著名的英雄史诗。
他们以游吟诗人的形式口口相传,歌颂英雄事迹和美好生活,蕴含着哈萨克族人的智慧和情操。
哈萨克族的音乐艺术也相当发达,吟游诗人们总是伴着哈萨克族独特的民族乐器来吟唱。
哈萨克族在饮食文化上也颇具特色。
他们以畜牧为生,肉类是主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奶制品、羊肉等都是他们的拿手佳肴。
他们精于烹调肉类,烤全羊等菜品就是哈萨克族饮食的代表作。
哈萨克族的生活方式、服饰文化、诗歌和音乐传统以及饮食习惯等,
都体现出其独特的民族风俗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哈萨克族的传统文化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详解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详解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哈萨克族是中亚和西亚地区最大的民族之一,居住在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中国、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等国家的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民族。
其文化和习俗源远流长、深具时代性,一直流传至今。
哈萨克族风俗习惯包括家庭习俗、宗教习俗、风俗衣着、传统文化气氛等多方面。
哈萨克族的家庭习俗主要体现在以家为尊、长者为至尊、尊重老人,长辈绝不允许年轻人放纵行为,鼓励年轻人学习并努力工作,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以后代子孙以家为尊为宗旨,扎根当地文化,从而形成哈萨克族的独特的家庭传统。
哈萨克族的宗教习俗,以伊斯兰教为主,在有关宗教的场合,哈萨克人人人都会尊重老人,特别是男性,给他们留出座位供他们坐,从容不迫。
在宗教传统中,还有闻传定要把aidak母牛乳酪面包献上宗教仪式上的习惯,祭祀神灵和祈求上天的保佑。
哈萨克族的风俗衣着,以裹头袍、哈萨克式头部饰物等为代表,裹头袍常用新羊毛制作,以示哈萨克族人在家庭及社会生活中的孝顺,哈萨克式头部饰物主要以发夹、新羊毛及上面装饰有五颜六色绣花、金丝等比较常见,是哈萨克族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特色之一。
哈萨克族的传统文化气氛,源自古苏烈文化,其古老特色的文化气氛一直浸润在当代哈萨克族人的思想中,把道德准则、农民的智慧、女性的美德、健康的生活方式、贤淑的风俗和文化底蕴融汇贯通,形成了哈萨克族独特的文化特色。
总之,哈萨克族是名副其实的古老民族,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
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包括家庭习俗、宗教习俗、风俗衣着等,以及传统文化气氛,总的来说,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都极其独特、多样、丰富,值得大家去收藏与了解。
哈萨克人的忌讳和生活习俗,现在看都有科学道理
哈萨克人的忌讳和生活习俗,现在看都有科学道理哈萨克族的《白天鹅的传说》认为哈萨克是kaz(天鹅)、ak (白)的联缀词,意为白天鹅,因其族崇拜白天鹅而得名而且也如同白天鹅一样爱干净。
今天我们通过他们的习俗饮食习惯来看看他们的生活方式到底是怎样的。
哈萨克族饮食习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哈萨克族绝大多数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牧民们住的是一种轻便而又易于支撑和拆的毡房。
他们的饮食,大部分是肉食和奶食也食用蔬菜以前有时也吃野菜野草,奶制食品多种多样,如酥油、奶屯僭、奶皮子、奶酪,奶疙瘩等都有药用价值他们制做的马奶子酒是名贵的饮料而且有强身健体补肾的作用哈萨克族独特手法制作的骆驼奶可以说有特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尤其是对幼儿和老年人的肺炎和胃病有一定的医治效果(没有一位哈萨克族以生喝骆驼奶而得过病反而更加强壮抗病毒)哈萨克族忌讳:1.哈萨克族忌食ZHU肉、驴肉和非宰杀而死亡的牲畜肉及野兽肉,也禁食一切动物的血,他们认为,这些肉和血都是不洁的。
因为不是宗教习俗而是通过生活经验得出有些动物需要水煮5小时才能完全杀菌而且带有多种病菌如(ZHU流感)而牛羊马肉需要2小时就可以煮好,因为都是食草类动物,而且都是自然养殖肉也是鲜美,所以很多商人都喜欢买哈萨克人养殖的牛羊。
2.饭前饭后,主人都会给客人倒水洗手。
洗完手后,不能乱甩水,(避免病菌或赃物甩出)而应用毛巾擦干。
3.吃饭或与人交谈时,忌讳抠鼻孔、吐痰、放屁、打哈欠、挖耳朵等不良习惯。
4.住房附近、水源旁边、菜园,墓地周围不准大小便。
(避免带来污染)5.大小便时要戴帽子,不要说话。
6.每当傍晚都会提醒孩子不要让蝙蝠碰到自己或去抓蝙蝠不然会变成傻子。
7.忌讳拔青草、因青草是草原生命继续的象征。
8.不能往火里、水里吐痰和倒脏水及大小便。
(避免带来污染总有天会给子孙后代有影响)9.忌讳在早上哭泣和说污秽语言,他们认为这样会办事不顺当或招来灾祸。
10.忌讳别人当面赞美自己的牲畜和猎犬等,不能当着主人面追打猎犬和看门的狗,不要当面数主人牧畜头数,他们认为这样会使牧畜遭受损失和灾难。
哈萨克族民俗
必须下马徒步而过。
主人死后,须将其生前骑用的马剪去
颈鬃、尾鬃,其他任何人禁忌再骑用。
葬后7天、40天和1周年,均要过“乃
孜尔”(祭祀),对死者表示缅怀和哀悼。
按照哈萨克族传统习惯,丈夫死后,
妻子必须守孝1年。1年之内妻子必须穿黑
色衣服或素色服装,包白头巾,以示悼念。
吊唁人若是至亲或妇女,死者的妻子必须
仪式,众人还要唱“揭面纱歌”。晚上是婚礼的
高潮,来宾们尽情戏耍、跳舞、唱歌、弹冬布拉,
直到天明才散。
哈萨 克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俗
6、哈萨克族的丧葬礼仪
对墓地极为敬重,常将墓地作为祭礼
场所,如发生旱灾、羊群疫病,要到墓地
去祭祀,以求除灾;为孕、产妇寻求“杜
瓦”(墓地上的土),以求顺利分娩等。
行人骑马过墓地时不可急驶而去,妇女则
叼羊 调驯猎鹰
哈萨 克族 民俗
四、哈萨克族的饮食特点
长期以来,该族主要从事 牧业生产,与游牧传统相适应, 饮食习俗带有明显的牧区特点, 主要以牛、羊、马肉和奶制品 为食物,其次是馕、面条以及 抓饭等。
“金特”、“那仁”:哈 萨克族最喜欢的食物。
马奶酒
哈萨 克族 民俗
五、哈萨克族的社交礼仪
哈萨克族的待客有一套俗定的礼节,即先将给客人宰的羊
牵向客人休息的地方,将羊头拉进门内,伸出双手恭敬地对客
人说:“请允许吧”!
当客人表示同意后,才把羊牵出去宰杀,并在露天搭灶煮
肉。肉熟之前,先把餐巾铺好,端上“包尔沙克”(油果)、
奶疙瘩、奶豆腐、酥油等,大家围着餐巾席地而坐,主妇蹲在
壶具旁调配奶茶。
喝完奶茶,又换饮马奶酒。这时主人会弹起冬不拉,喝起
哈萨 克族 民俗
清朝的哈萨克族文化
清朝的哈萨克族文化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期间,哈萨克族是在新疆地区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
哈萨克族文化经历了长期的历史变迁,融合了丰富多元的元素,充满了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介绍清朝时期哈萨克族的文化特点和传统习俗。
一、语言文字哈萨克族是土耳其语族的一支,语言通行古老的哈萨克文。
清朝时期,汉文化对哈萨克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部分哈萨克人开始学习使用汉字。
然而,哈萨克文作为传统语言仍然被广泛使用,被视为哈萨克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服饰哈萨克族的传统服饰非常独特,展示了他们的民族特色和审美观。
男子通常穿着长袍和长裤,上身搭配领口幅穆拉、套头毡帽等;女子则穿着色彩鲜艳的长袍和长裙,外面披着彩色围巾。
这些服饰通常使用丝绸、棉布、羊毛等材质制作,经过精细的刺绣和织工,彰显了哈萨克族人对美的追求和手工艺的精湛技艺。
三、音乐舞蹈哈萨克族音乐和舞蹈是其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也是哈萨克族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清朝时期,哈萨克族音乐舞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繁荣。
他们常常演奏二胡、马头琴等乐器,以及演唱吟唱史诗等传统音乐形式。
同时,哈萨克族人还以独具特色的马步舞、手舞等舞蹈形式展示他们的激情和力量,在舞蹈中传递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崇拜。
四、民俗传统哈萨克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传统,这些传统仪式和活动彰显了他们的信仰和价值观。
如哈萨克族的婚礼仪式,包含着丰富的礼仪和习俗,共有三天三夜的庆祝活动。
此外,哈萨克族还拥有传统的骑射、摔跤等体育活动,这些活动既是娱乐游戏,也是展示个人能力和勇武精神的标志。
五、美食文化哈萨克族以畜牧业为主要生活方式,在清朝时期,他们的食物以牛肉、羊肉为主要食材,烹饪技艺独特。
例如,他们会制作出口感鲜嫩、味道独特的抓饭和烤肉,深受人们喜爱。
此外,哈萨克族还有自己独特的奶酪、酸奶等乳制品,这些食物不仅满足了他们的口腹之欲,也是他们文化的一种体现。
六、宗教信仰清朝时期,哈萨克族主要信仰伊斯兰教。
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说到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很多都是在草原游牧的独特环境下形成的,包括他们的饮食方面,服饰方面,以及婚俗和葬礼,这些都是很有特点的。
朋友们,你们知道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吗?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公元六世纪,哈萨克部族的咄陆部就在塔城、额敏一带活动,十三世纪后,居住在额敏河流域的哈萨克部落有乃蛮、克烈、乌克斯、咄陆等部。
十七世纪末,西部蒙古族准噶尔部与哈萨克各部因争夺草场发生战事,县境内哈萨克人被迫向西迁移,哈萨克人口剧减。
以前的哈萨克人过着游牧,逐水草而居,流动性较大。
十九世纪中叶,一部分居住在塔尔巴哈台山以北的俄国哈萨克人迁入塔城额敏一带,和丰、阿尔泰的哈萨克人先后迁至额敏所属的玛依尔、加依尔一带居住。
1929年,苏联境内居住在塔尔巴哈台山以北的哈萨克人又一次大批迁入中国境内,一部分在额敏定居。
1943年,额敏县内哈萨克人达32222人。
新中国成立前,哈萨克族主要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居无定所,受文化教育的机会几乎没有,少数贵族及宗教上层掌管着经文,他们把子女送往外地读书,大多数牧民与教育无缘。
新中国成立后,哈萨克族的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现有哈语中学9所,在校生4085人,17所,在校生5522人,通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到100%。
哈萨克人信奉伊斯兰教,定居的教民建有清真寺,成年男子按时进寺礼拜。
哈萨克人崇拜太阳和,所以所住毡房和清真寺的门都是开向太阳升起的地方。
哈萨克族过去主要从事牧业生产,饮食带有明显的牧区特点,以牛羊肉和奶制品为主,肉食有手抓肉,红烧肉、灌肠肉、熏肉等。
经腌制、风干的肉和马肠不但味道鲜美,而且便于储存。
主食有炒米、馕、馓子、包尔沙克、抓饭、面条、油饼等,奶制品有奶疙瘩、奶酪、奶油等。
喜喝用砖茶加牛奶和适量的盐煮成的奶茶,奶茶醇香且营养丰富,是每个家庭中必备的饮料。
过去的哈萨克族主要用牲畜的皮毛做衣料,布衣主要在夏秋天穿用。
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哈萨克族历史上是一个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哈萨克族在长期与草原接触中创造了独特的草原文化。
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的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大家希望!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习俗哈萨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饭要先敬老人,一般在进餐时习惯长辈先坐,人依次围着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毡子上。
在用餐过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让给老人。
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
对登门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
十分尊贵的客人或多年未见的亲人到来,除宰羊外,还需宰马,以马肉相待。
入餐前,主人用壶提水和脸盆让客人洗手,然后把盛有羊头、后腿、肋肉的盘子放在客人面前,客人要先将羊右面额的肉割食一块,再割食左边耳朵之后,将羊头回送给主人,大家共餐。
食毕大家同时举起双手摸面,做“巴塔(祈祷)”。
客人中如果有男有女,一般都要分席。
食俗日常食品主要是面类食品、牛、羊、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奶酩等。
平时喜欢把面粉做成“包尔沙克”(油果子)、烤饼、油饼、面片、汤面、那仁、杰恩特等,或将肉、酥油、牛奶、大米、面粉调制成各种食品。
饮料主要有牛奶、羊奶、马奶子,特别喜欢马奶子,马奶子是用马奶经过发酵制成的`高级饮料。
茶在哈萨克族的饮食中有特殊的地位,主要喝砖茶,次为茯茶。
如果在茶中加奶,则称奶茶。
典型食品大部分来自畜牧业生产,如:冬肉,马奶子,奶疙瘩等等。
婚俗哈萨克族的婚礼一般要举行三天,第一天,新郎带领伴郎还有各种贺礼前去娶亲,女方会迎接招待他们。
接受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的贺喜。
第二天休息一天,第三天正式娶新娘。
在这一天,调皮的伴娘会把新娘藏起来,这时伴郎要骑在马上,与伴娘逗趣对歌,蠃了方能进门接新娘。
有时,其中的伴郎会乘其不备,从马背上跃进毡房,并从众伴娘围攻下夺门而出,如果跑不出来,就会招来嘲讽,没脸见人,还要向伴娘送礼。
哈萨克族的含义哈萨克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人口约160万,全世界哈萨克族有1500万。
详解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详解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哈萨克族是蒙古族中最大的一个支系,也是中亚地区最大的一个民族,它们继承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文化。
哈萨克族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它们由来已久,贯穿了数代人的生活。
1、关于家庭结构,哈萨克文化比较注重家庭纪律,尤其是关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经由家庭纪律,子女毕生服从父母,尊重父母、服从父母是他们的家庭责任。
一般来说,父亲作为家庭的核心,他有权利决定家庭的大事,比如子女的婚事和就业等,同时,他需要保护和照顾家庭成员,以维护家庭的安全和幸福。
2、哈萨克族也很重视仪式,尤其是宗教仪式和社会典礼,如婚礼、洗礼等。
与中国的传统婚礼不同,哈萨克族的宗教婚礼更强调敬畏神,向神献礼表达感恩,而且更重视家庭统一,重视到家庭统一的重要性,家庭成员以及朋友们都会在婚礼现场分享喜悦的时刻。
3、哈萨克族的人们也很重视传统仪式,比如端午节、春节、中秋节等,都会按照传统习俗来举行习俗仪式,在此期间,人们会认真地参加各种活动,如歌舞、宗教仪式、游戏等,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4、此外,哈萨克族也有很多有趣的文化习俗,例如,每年元宵节很多哈萨克族人都会去“赶马车”,在朋友们的陪同下,搭乘“赶马车”到处游玩,欢度元宵节。
另外,他们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叫“塔拉宾”,也就是在节假日或者家庭聚会时,大家一起围绕一个圆桌,唱歌、讲故事、谈话等,融洽友好的空气笼罩着这个家庭。
以上是哈萨克文化比较独特的几种民俗习惯,它们丰富多彩,贴近生活,是哈萨克文化中独有的精华,也是哈萨克文化最闪亮的一面。
因此,为了保护哈萨克文化的瑰宝,保持哈萨克族民族的传承,我们应该努力传承哈萨克文化使它永久流传,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哈萨克族文化的精髓,这才是最佳的结局!。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马背上的民族”哈萨克族哈萨克族在新疆有110.7万人,占全疆人口的7.3%。
主要分布在北疆沿天山一带,他们大多数从事畜牧业。
在牧区,除了少数定居以外,大部分还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一、风俗住所:哈萨克毡房因与游牧的蒙古族所居住的蒙古包相同,内地人一般称为“蒙古包”。
哪里有白云,哪里就有哈萨克的毡房,“毡房”因使用羊毛等擀好的毡子搭制而得名。
婚礼:哈萨克人为避免血缘相近的婚姻,配偶都要到较远的部落选择。
一旦成婚,女子便很少有机会回到父母家中。
因此,结婚对姑娘来说,既是大喜的日子,也是悲伤的时刻,所以“边哭边唱”是哈萨克族姑娘出嫁的一大特色。
丧葬:是先用清水沐浴尸体,再用白布缠身,然后进行土葬。
习惯:哈萨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饭要先敬老人,一般在进餐时习惯长辈先坐,其他人依次围着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毡子上。
在用餐过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让给老人。
哈萨克族禁食猪肉、狗肉和驴肉,禁食动物血、不食自死动物之肉。
哈萨克族有许多禁忌,如:年轻人不准当着老人的面饮酒,不准用手乱摸食物; 绝对不准跨越或踏过餐布,不准坐在装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
饮食:哈萨克的饮食有着浓厚的游牧生活特点,主要食物皆取自牲畜,奶类和肉类为日常生活之主要食物,面食是次要食物,很少吃蔬菜。
肉食多以牛、羊肉为主,也食马肉、驼肉、野生动物肉、鱼等。
牛羊肉做法主要有煮、熏、烤三种。
奶类主要有羊奶、牛奶、马奶、驼奶等。
奶茶是哈萨克人生活的必需品,一日三餐都离不开,除了喝奶茶之外,有时也喝鲜奶。
奶子除了煮奶茶、喝鲜奶,还制成奶油(酥油)、奶豆腐、奶疙瘩等食品。
自制的马奶酒和酸奶子,是哈萨克族最喜欢的饮料。
二、传统文化节日:哈萨克族的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肉孜节和纳吾热孜节, 诺鲁孜。
服饰:哈萨克族的是以草原游牧文化为特征的民族,服装便于骑乘,其民族服装多用羊皮、狐狸皮、鹿皮、狼皮等制作,反映着山地草原民族的生活特点。
男子内穿套头式高领衬衣,青年人的衣领上多刺绣有彩色图案,套西式背心,外穿布面或毛皮大衣,腰束皮带,上系小刀,便于饮食,下穿便于骑马的大裆皮裤,戴的帽子分冬春、夏秋季两种。
详解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详解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哈萨克族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在中国西部和中亚地区有广泛分布。
由于多元文化的影响,哈萨克族有着多样化的风俗习惯。
本文将对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进行详细介绍,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一民族。
首先,在结婚时,哈萨克族传统上非常重视家庭名义,为了保持家庭名誉,他们关注婚姻的稳定。
一般而言,男性可以在20岁以上,女性则在18岁以上结婚,男子要通过家宴来纪念新婚。
婚礼上,客
人们会穿着节日服装,唱着歌曲,跳着舞蹈,欢聚一堂,把祝福赠送给新婚夫妇。
其次,哈萨克族有著传统的宗教习俗。
一般而言,他们信仰伊斯兰教,被称为“伊斯兰教哈萨克族”。
他们会安排每年两次宗教节日,分别为穆斯林斋月和耶路撒冷日。
此外,他们也会有宗教仪式,如母亲节和父亲节等。
这些宗教仪式有助于他们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此外,哈萨克族还有很多特色的礼仪。
比如,在他们的社交场合,如果到访者比主人更贵重,主人应该向到访者礼貌有礼并多讲几句话。
同时,主人也会准备一些饮料和小吃,与那些来访的客人一起享用。
另外,男性和女性在社交活动中也有不同的表现,女性要更加婉转有礼,而男性则要礼貌大方,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最后,哈萨克族还有很多特色的文化,如音乐节、舞蹈节和体育节等,可以给他们带来欢乐和温暖。
这些节日既可以让他们放松身心,也可以粘贴民族之间的情谊。
总的来说,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丰富多彩,反映出这一民族的独特性。
无论是结婚还是宗教节日,都有着其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仪式,充分体现了哈萨克族人对家庭和宗教的重视,以及对传统和文化的尊重。
哈萨克族民间骨信仰习俗浅析
习俗产 生的重 要原 因之 一 。 “ 物有 灵 ” 万 观念 、灵 萨克族民间骨信仰 习俗也未脱 离这一基本特征, “ 魂” 观念 是人 类 先 民解 释 自然 现 象 和探 索 自身 奥 从骨信仰习俗的内涵中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来。
秘的产物, 在原始社会人 们笃信存 在一个 超自然 1 骨信仰与骨的利用。骨作为一种特殊 的物 . 力量的神秘世界, 认为 自 然界的一切都是有灵 的, 质, 哈萨克族通过对其的信仰, 达到了促进骨 的利 人也有灵魂的存在。哈萨克族先 民曾经 有过 自然 用的 目的, 其是畜骨的利用。畜牧业 生产保证 尤 崇拜、 图腾崇拜、 祖先崇拜和萨满教信 仰的原始宗 了哈萨 克族基本 的物质 需求, 以说 牲畜 的皮、 可 教信仰, 万物有灵观念、 灵魂观念影响深远。由于 毛、 乳等对哈萨克族来说都是极为宝贵的, 肉、 披 相信动物灵性的存在和人灵魂 的存在。 们必然 充分利用。而骨不能像皮、 肉、 人 毛、 乳那样直接提 会为灵性 或 灵 魂 设 想一 个 “ 所 ” 骨 在人 体和 动 供 给人 们物质 的 享受 , 有 可 能被 当 作 废物 遗 弃. 住 , 还 物体中的相对坚硬与不易腐化, 促使人 们相信灵 但畜骨的丰富来 源及其材料 的坚硬、 形状的各异, 性、 灵魂 出 没 于 骨 , 生 产 了 对 骨 的 信 仰 。其 次 , 具有 一 定 的 利 用 价 值 。哈 萨 克 族 通 过 对 骨 的信 逐 哈萨克族民间骨信仰习俗 的形成离不开哈萨克族 仰 , 引起和 强 化 了人 们对 骨 的关 注和 重 视, 以特 殊 对生物 体的 重要 组成 部 分 骨 的认 识 。正 是他 们在 的方式提高 了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利用。正是有 了对骨 的信 仰, 长期的观察与体验 中, 认识到骨 在人体 和动物体 哈萨克族把骨作为吉祥物带在身上或存放在毡房 中的价值和非凡作用, 才有可能将他们认为十分 中, 进而改制成生活用品, 既能使用又不失其象征 重要又和骨有着某种联系的概念和事物转化到骨 意义。如: 哈萨克族用畜骨、 畜角制作纽子、 刀 匙、 上, 形成了对骨的信仰。第三, 哈萨克族 的骨信仰 把、 鼻烟壶 、 梳子、 枪腿、 把、 鞭 绊马索销 子; 用畜骨 习俗与其他 民族具有共 同之处 . 如丧葬 习俗中表 对成长方 形木箱, 甩骨 头和银 镶嵌成 曲形 床头。 现出的人体骨酪信仰, 但大部分的骨信仰 习俗都 用骨做成 的用 品、 用具 , 探受哈萨克人的喜爱, 常 是哈萨克族特有的, 这与哈萨克族特殊的生活、 生 披作为最珍贵的物品。哈萨克族还用畜骨制做乐
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哈萨克族主要是分布在中国新疆地区,阿勒泰以及塔城地区都有哈萨克族的分布。
那么哈萨克族的风俗文化,具体有哪些的习惯,你都知道吗?下面店铺为大家介绍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服饰在历史上,哈萨克族绝大多数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因而其服饰带有浓郁的草原畜牧生活的特征。
牧民主要用牲畜的皮毛作衣服的原料。
哈萨克族男子喜欢穿棉毛衣裤,喜欢以条绒、华达呢等作衣料。
颜色上多选用黑色、咖啡色等深色。
冬季主要穿皮大衣、皮裤。
选材以羊皮为主,也用狼皮、狐狸皮或珍贵兽皮。
为了便于上、下马,裤子用羊皮缝制成大裆裤,因此宽大结实,经久耐磨。
衬衣多为高领,上绣花边。
衬衣外套坎肩,坎肩上穿短衣,有时还再套“袷袢”。
哈萨克族男子喜欢扎一条牛皮制成的腰带,腰带上镶嵌有金、银、宝石等各种装饰品,腰带右侧佩有精美的刀鞘,内插腰刀,以备随时使用。
在夏季,哈萨克族男子一般戴一种用薄白毡制作的翻边帽,分为两瓣,很有特色。
而在冬季,则要戴“吐马克”或“库拉帕热”两种不同的帽子。
“吐马克”有两个耳扇,一个尾扇,呈四棱尖顶状,顶上还饰有猫头鹰毛。
“库拉帕热”则形似圆锥体,内缝狐皮或黑羊羔皮,外面饰以色彩艳丽的绸缎,美观实用。
哈萨克族男子的鞋、靴比较讲究,根据游牧中不同的需要制成不同的种类,夏季的靴子底子较薄,打猎时的靴子后跟很低,轻便柔软、易行,却不易为猎物察觉。
长筒靴子有高跟,长及膝盖,全牛皮制成,在靴底上钉上铁掌,结实耐用。
穿此靴时常穿毡袜,袜口用绒布镶边,十分美观。
软鞋子顾名思义为软皮制作,没有高后跟,往往和套鞋一起使用。
在牧区,套鞋使用比较广泛,套鞋既能保护软鞋不受雪侵蚀,同时进帐篷时只脱去套鞋就可,因而十分方便,很受人们喜。
哈萨克族妇女的服饰较男子来说更加丰富多彩。
她们根据年龄选择不同的样式。
年轻的姑娘喜欢穿连衣裙,裙袖有美丽的绣花,裙摆阔大自然成褶。
上身外套紧身坎肩,坎肩上绣有美丽的图案并缀有五颜六色的饰品,未出嫁的姑娘头上戴的是“塔克亚”、“别尔克”或“特特尔”。
哈萨克族丧葬文化 哈萨克族葬礼有何习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哈萨克族丧葬文化哈萨克族葬礼有何习俗导语:哈萨克人的丧葬仪式基本上是按照伊斯兰教的仪礼进行的。
人死之后脸朝西安放,绑住下巴颏,用洗净的布遮盖脸面,用围帐将遗体围挡起来。
遗体哈萨克人的丧葬仪式基本上是按照伊斯兰教的仪礼进行的。
人死之后脸朝西安放,绑住下巴颏,用洗净的布遮盖脸面,用围帐将遗体围挡起来。
遗体在家停放一天或三天,由近亲点灯守灵。
前来吊唁的人们要进屋与遗体告别,并安慰死者的亲属。
然后用清水洗尸,洗完后用白布缠裹尸体,安放在灵柩内。
接着举行祈祷赎罪仪式。
赎罪仪式结束后,将灵柩抬到屋外,举行“加纳扎”仪式。
参加者全体站立,由阿訇主持念经。
念完经后,死者的亲属问众人:“这个人生前是怎么样的人?”众人异口同声地回答:“是个好人,善良的人,祝他升入天堂!愿他安息吧!”哈萨克人死之后脸朝西安放,绑住下巴颏,用洗净的布遮盖脸面,用围帐将遗体围挡起来。
遗体在家停放一天或三天,由近亲点灯守灵。
前来吊唁的人们要进屋与遗体告别,并安慰死者的亲属。
然后用清水洗尸,洗完后用白布缠裹尸体,安放在灵柩内。
接着举行祈祷赎罪仪式。
赎罪仪式结束后,将灵柩抬到屋外,举行“加纳扎”仪式。
参加者全体站立,由阿訇主持念经。
念完经后,死者的亲属问众人:“这个人生前是怎么样的人?”众人异口同声地回答:“是个好人,善良的人,祝他升入天堂!愿他安息吧!”“加纳扎”仪式结束之后,即举行出殡仪式。
坟地远的用骆驼驮,并用毯子覆盖灵柩。
伊斯兰麻扎,也就是汉族所说的墓地,伊斯兰哈萨克族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其丧葬礼仪基本按照伊斯兰教的礼仪进行,哈萨克族实行土葬。
人去世后,要立即报丧通知所有的亲属。
并将死者的脸朝西生活常识分享。
浅析与哈萨克族原始宗教信仰有关的习俗
浅析与哈萨克族原始宗教信仰有关的习俗作者:阿依恒古丽•克德尔汉来源:《山东青年》2017年第06期摘要:哈萨克族是由古代居住在我国西部的许多部落和部族,在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融合而形成的。
宗教文化是哈萨克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哈萨克族今天是信仰伊斯兰教的,但在历史上信仰过萨满教、祆教、佛教、景教。
这些不同的宗教文化对哈萨克族的文化方面产生了重要的丰富的文化遗产。
同时,随着哈萨克族宗教信仰的变化,也因各信仰在哈萨克人日常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有些习俗甚至是根深蒂固的。
一、哈萨克族的原始宗教信仰——萨满教萨满教是以万物有灵论的信念为其思想基础,它既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系比较成型的原始宗教。
①原始信仰是指原始社会人们对某种宗教、神袛、思想的信奉。
哈萨克族曾经有过自然崇拜:认为自然届里的万物都是有生命的,均受着神的支配。
哈萨克族把神分为两大类,善神和恶神,善神给人们带来好运和幸福,恶神给人们带去恶运带去灾难。
古代牧民对许多自然现象,比如雷雨闪电、日月星辰的运转等都是无法解释的,总认为有神灵在主宰着人们的活动,于是产生了对这些自然现象的崇拜。
哈萨克人把星辰看成是人类的代表看作是生命的载体,每个人都有一颗相应的星辰作为代表。
哈萨克人也崇拜森林、山川、水、火甚至草木,认为这些东西都是有生命有神灵的,不能随意践踏。
因此他们对自己居住的山脉或牧区都给予尊贵的名称。
当哈萨克人在转场之际,一路随行产生的废物都会收在固定的地方,老人们常常告诫自己的孩子和孙辈们,不要在草地上乱扔纸皮垃圾等任何不净的东西。
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在原始社会里,一般是首先有了鬼魂崇拜,然后才有了对祖先的崇拜。
古乌孙、康居人同所有原始人群一样,信仰人的灵魂不死,认为死者的灵魂可以单独的存在,同活人一样生活,所以必须把尸体处理妥当,使它感觉安适。
祖先崇拜是鬼魂崇拜的发展。
它除了鬼神观念以外,还有血统因缘的观念。
乌孙、康居人相信他们祖先的鬼魂会保护子孙,会在冥冥之中照顾亲人、赐福亲人,因此他们虔诚地崇拜祖先,企求祖先的保佑和赐福。
论哈萨克族民间信仰
作者: 木拉提·黑尼亚提[1] 迪木拉提·奥迈尔[2]
作者机构: [1]新疆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11 [2]新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出版物刊名: 新疆社会科学
页码: 51-57页
主题词: 哈萨克族 民间信仰
摘要:哈萨克族的民间信仰源于古老的信仰,有着丰富的内容,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实践性和操作性。
哈萨克族历史上的宗教信仰及其演变形成一种积淀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并成为民间信仰的基础和基本内涵,对哈萨克族民间信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哈萨克族的民间信仰包括信仰系统(神灵系统包括天神腾格尔和“迦萨甘”等,鬼系统包括精、阿勒巴斯特和撒旦,祖先系统包括祖先崇拜、巫师崇拜和麻扎崇拜)、仪式(包括巫术、墓祭、治疗等)和象征等三大体系。
哈萨克族的葬礼风俗
哈萨克族的葬礼风俗
哈萨克族的葬礼过程与传统的斯堪的纳维亚民族葬礼一样,最大的特点在于对死者的“护送”过程加以强调。
葬礼过程中,家属会先把死者的遗物拿走,然后把尸体拽上鞍子或搭架子,由死者的家人牵引他去森林深处或最终放逐到天空之外。
每个长者和尊敬的死者都可以接受到一棵绿林子的进行护送,每到一个地方,家属们要休息休息和哀悼死者。
最后,家属们会把尸体安放在一棵树上,穿上漂亮的服装,戴上珠宝,然后用火烧尸体。
在埋葬仪式期间,家属们会做各种贺品,如鞍子、杯子、布片、布带,给死者留一份乞丐衣饰,表现出对死者的缅怀和尊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J.NORTHWEST MINORITIES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No.1.2002哈萨克族民间骨信仰习俗浅析周亚成(新疆大学阿尔泰学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46)[摘 要]哈萨克族民间骨信仰习俗可以分为人体骨骼信仰和动物骨体信仰。
骨信仰习俗的形成既有赖于人们对生物体的认知,又受到远古宗教文化的影响;既受到生活、生产环境的影响,又渗透着世俗的观念。
现在骨信仰习俗表现出其有意的一面,同时也有与社会发展变化不相适应的一面,这给民俗学研究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哈萨克族;骨;信仰习俗[中图分类号]C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40(2002)01-0024-04在民间的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当中,从古至今始终纵横交错地表现出许许多多有信仰色彩的事象,或表现为行为上形成了某种手段或仪式,或表现在口头上形成了一些信仰的语汇或口头文学,或表现在心理上形成了影响精神生活的某种力量。
[1]哈萨克族的民间信仰习俗十分广博,并且由于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的特殊性,民间信仰习俗多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骨信仰习俗便是其中之一。
哈萨克族民间骨信仰习俗不仅表现为形式上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还反映了哈萨克族对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骨的认识和朴素的环境意识,从中也给民俗学研究一定的启示。
一、骨信仰习俗的多重表现形式哈萨克族民间骨信仰习俗可以分为人身骨骼信仰和动物骨体信仰,表现在行为、观念、语言和一些仪式中。
(一)人体骨骼信仰现代生物学和医学知识已经告诉我们:骨骼是支持人和动物体形,保护内部器官,供肌肉附着和作为肌肉运动杠杆作用的支架。
人体的骨组织中含有65%的矿物质和30%的有机物质,因而骨既坚硬,又有一定程度的弹性,而且骨松质的腔隙内容纳着红骨髓,是造血器官之一,因此骨在人体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哈萨克族不仅极为看重骨在人体中的实际作用,而且将骨的意义延伸、扩张,表现出对骨的极端崇拜,达到了一种信仰的境界。
如:哈萨克语称骨为 syjek(髓叶克),通过对这一词添加附加成份和予以相应的动词,既用来表示人的体形外貌,也用以表达人的情感、心态。
哈萨克语说 长大成人为 syjek bekiw直译为 骨头长够了; 成长、长大为 s yjektenedi,直译为 骨头长大了; 魁伟、强壮的小伙子为 syjek ti d igit直译为 骨头大的小伙子。
当一个人十分 悲伤、悲痛时,说成 saj syjegi s rq rlaw,直译为 悲伤进入骨头, 含冤受屈、受压抑为 syjegi d as w,直译为 骨头受压, 天性说成 syjekke bitten minez,直译为 从骨里产生的性格, 积习已久,根深蒂固为 s yjekke si iw,直译为 渗进骨头里的。
哈萨克谚语也说 syjek tam r s yjenisip qun k!redi,aw z tamer art ∀alade(骨中的朋友相依为命,嘴上的朋友斤斤计较); s!z s yjekten!tedi,tajaq etten!tedi(恶语穿人骨,棍棒破皮肉)等。
哈萨克族对骨一词的宽泛运用,使其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反映出他[收稿日期]2001-01-05[作者简介]周亚成(1962-),女,陕西富平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民俗学研究。
!24!们对骨的高度重视和崇尚,骨被看成人成长的要素,强壮的标志,也被视为人的情感、性格产生的根源和载体,这些附加给人体骨骼超常力量的意识,体现了哈萨克语族对骨的信仰。
又如:哈萨克族过去是一个以部落组织为主要社会组织形式的民族,部落、氏族成员都有一定的血缘关系。
至今哈萨克人与不相识的人见面时,仍会互相询问: 您是哪个部落的?虽然部落、氏族有固定的词语,但人们常习惯用 您是哪个髓叶克?(您是哪个骨头的)。
同一部落、氏族的人被称为 syjektes (同一骨头的);部落观念强的人称为 syjek#il(热爱骨头的人)。
旧时,哈萨克族社会封建等级制度森严,贵族把自己称为 aq syjek!!!白骨头,把贫民称为 qara syjek!!!黑骨头,白骨头和黑骨头之间一般不得通婚。
哈萨克族以骨作为部落的代名词,用骨来区分贫贵,把骨同血缘、血脉等同起来,使骨具有了神奇的血脉传承功能,深刻反映了哈萨克族对骨的信仰。
哈萨克族对人体骨骼的信仰,还表现在一些仪式中。
如:哈萨克族对亡人,要给他们举行隆重的葬礼,切忌尸骨外露,认为只有这样亡灵才能得到安息;对亡于他乡的人,家人会想方设法将遗骨运回安葬,让死者的灵魂有 家可归;流产死亡的婴儿如果已成形,即骨已长成,要用白布包好埋葬。
人们相信如果亡人的骨骼流失荒野,此人便永远不能进入天堂,灵魂得不到安息。
习惯上送葬的人被称为 syjek#i(送骨者),现在太平间也被称为 syjek∃ana(骨房)。
骨又被哈萨克族视为人的主体和亡者灵魂的附存处、憩息地,充分显示出哈萨克族对人体骨骼的信仰。
(二)动物骨体信仰哈萨克族长期从事畜牧业生产,依靠牧养的牲畜而生存,他们对所牧养的动物,如:牛、马、羊、驼等有着特殊的衷爱,不仅十分熟悉这些动物的习性,而且对它们的躯体结构也了如指掌,每种动物的骨体都被细致地分类、取名。
哈萨克族认为动物也是有灵性的,这些灵性储存、含盖在动物的骨体中,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把畜骨和垃圾混放在一起,也不随便踩踏畜骨,看到畜骨便随手拾起,集在一起后埋在畜圈旁,认为畜骨具有保护畜群平安的作用。
有时为了牲畜的安全,夜晚人们把老羊骨棒子和弓架堆在一块长木板上,放在畜圈旁,认为老羊骨最具避灾劫难的威力。
哈萨克族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老头和他的女儿相依为命,放牧着一群羊。
一天夜里,有几个盗羊贼来到老头的毡房前,想偷走老头的羊。
可是他们观察羊群动静的时候,却看见羊群的周围有很多白色的影子在晃动,他们想一定是老头家里来了护羊人,因此未敢下手。
第二天,他们到老头家里一看,毡房里只有老头和他的女儿,并没有其他人。
这天晚上他们又准备偷羊,又看到了白色的影子。
连续几天都是如此,他们不再敢去偷老头的羊。
当他们把事情的经过向老头坦白,想搞明白其中的原因时,老头笑了,指着插在毡房上的老羊骨头说:∀那些白色的影子就是我的羊骨头。
#他们一看,老头的毡房顶部架子上插满了羊骨头。
这则故事透露出的动物骨体信仰信息,与哈萨克族民间实际生活中的做法相一致,表明哈萨克族民间动物骨体信仰具有深远的根基和广泛的影响。
哈萨克族民间还常有人用羊肩胛骨算命,预卜祸福,并且在吃羊肉时,羊的12根大骨和其部位的肉,分配给什么人吃都有一定的规矩。
如:对长者和尊贵的客人给羊头和盆骨肉,表示尊敬;在结婚送彩礼仪式上,女方家要宰羊款待所有来客和女婿,席间岳父或长辈要让女婿吃羊的胸椎骨肉,象征男女双方如同胸肋椎骨相连一样,永远相亲相爱;前腿骨忌给未婚女子吃,认为吃了该女子嫁不出去或会晚婚;肋骨上前胸尖处的骨肉,不能让未婚的男子吃,如果吃了,该男子将来去岳父母家时,马会失前蹄,遭遇危险。
哈萨克族根据羊骨的部位和形状,赋予骨特殊的象征意义和产生的禁忌,也展示出哈萨克族对动物骨体的信仰。
哈萨克族对动物的骨体信仰不仅表现于放养的动物,还表现在对野生动物的骨体信仰,尤其是对狼骨的信仰。
哈萨克族先民曾经有过狼图腾崇拜,早在乌孙时期,狼就已经出现在口头传说里,∃史记%大宛传&记载了这样的传说: 乌孙王号昆莫,昆莫之父,匈奴西边小国也。
匈奴攻杀其父,而昆莫生,弃于野,乌口兼肉蜚其上,狼往乳之。
单于怪以为神,而收长之。
在哈萨克族民间还有一则广为流传的白狼的故事,说: 有一个青年人同一只漂亮的白色母狼相遇,在一个山洞里共同生活了40天。
后来狼化为娉婷少女,做了青年人的妻子,依靠贤淑的狼妻,年轻人有了许多牲畜,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2]哈萨克族先民视狼为神物,!25!受这一观念的影响,狼骨也被认为具有驱病避邪的作用。
如:哈萨克人常在身上配带狼膝盖骨,认为如此能防止腰腿疼;猎人出去打猎,喜欢在身上带一枚狼髀什骨,认为这样能避免灾难;人们也习惯在婴儿的摇篮中放狼髀什骨,希望婴儿平安无疾;在给婴儿举行诞生礼或40天礼时,前来祝贺的人如果给孩子送狼髀什骨,孩子的父母会非常高兴。
二、骨信仰习俗的形成及其内涵(一)骨信仰习俗的形成哈萨克族民间骨信仰习俗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种多元文化的集合体,既有赖于人们对生物体的认知,又受到远古宗教文化的影响;既受到生活、生产环境的左右,又渗透着世俗的观念。
首先远古的宗教信仰是哈萨克族民间骨信仰习俗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万物有灵观念、 灵魂观念是人类先民解释自然现象和探索自身奥秘的产物,在原始社会人们笃信存在一个超自然力量的神秘世界,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有灵的,人也有灵魂的存在。
哈萨克族先民曾经有过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萨满教信仰的原始宗教信仰,万物有灵观念、灵魂观念影响深远。
由于相信动物灵性的存在和人灵魂的存在,人们必然会为灵性或灵魂设想一个 住所,骨在人体和动物体中的相对坚硬与不易腐化,促使人们相信灵性、灵魂出没于骨,逐生产了对骨的信仰。
其次,哈萨克族民间骨信仰习俗的形成离不开哈萨克族对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骨的认识。
正是他们在长期的观察与体验中,认识到骨在人体和动物体中的价值和非凡作用,才有可能将他们认为十分重要又和骨有着某种联系的概念和事物转化到骨上,形成了对骨的信仰。
第三,哈萨克族的骨信仰习俗与其他民族具有共同之处,如丧葬习俗中表现出的人体骨骼信仰,但大部分的骨信仰习俗都是哈萨克族特有的,这与哈萨克族特殊的生活、生产环境密不可分。
如:哈萨克族长期从事草原畜牧业生产,逐水草而迁徙,形成了人员的大分散、小集中,长分散、短集中,这要求有一种方式将相对分散的人员联系在一起,于是部落组织产生。
这一方面能促进人们在生活、生产上的合作与协助,增强凝聚力;另一方面人们能从是不是同一部落中识别血缘关系的远近,而不致走进近亲缔结婚姻关系的误区。
这种特殊的带有血缘关系的社会组织形式,加上人体骨骼的被高度重视,于是骨同部落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骨信仰方式。
也是因为长期的畜牧业生产,哈萨克族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牧养的动物,这决定了他们对动物的特别关爱,也成为动物骨体信仰形成的基本前提。
第四,世俗的观念进一步强化了骨信仰习俗的形成,哈萨克族历来就有尚白的习俗,在人们的观念中,白色是吉祥的象征,白色的雪山、白色的毡房、白色的奶食品、白色的天鹅等,都被人们所崇尚。
人体骨骼和动物骨体也呈白色,自然被看重,成为信仰的对象。
(二)骨信仰习俗的内涵民俗学研究的经典已经向我们展示了民间信仰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是它的功利性,即民间信仰的发生与传播,与实用的功利目的紧密相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