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研究

合集下载

高校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意义 (3)1.3 研究目的与任务 (5)二、文献综述 (6)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7)2.2 研究趋势与不足 (9)三、高校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基础 (10)3.1 政策支持 (11)3.2 资源配置 (12)3.3 校企合作 (13)四、高校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 (14)4.1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15)4.2 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16)4.3 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完善 (18)五、高校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与反思 (19)5.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0)5.2 评价方法与数据收集 (21)5.3 结果分析及改进对策 (22)六、结论与展望 (23)6.1 主要成果总结 (25)6.2 创新点与不足 (25)6.3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26)一、内容概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创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使命。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如课程缺乏实践性、师资力量不足、缺乏有效实践平台等。

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本部分将介绍“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构成,明确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实践平台和资源整合四个关键维度的定义和作用。

阐述该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如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能力素质培养理论等,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该部分将详细介绍如何通过整合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实践平台和资源整合四个维度,构建高校“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包括各维度的具体内容和实施策略,以及各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

探讨该模式在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优势和潜力,该模式的构建旨在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向。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一、背景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期,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培养和输送适应当代产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二、总体目标本次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提升中职和高职教育质量,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和高技能人才。

三、工作重点1. 推动课程体系改革通过对课程设置进行全面梳理和优化,建立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突出技能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 落实“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对中高职教师的培训和评价机制建设,推动教师向产业转化、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人才发展。

3. 推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引导学校与企业开展紧密合作,建立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和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4. 完善评价考核机制建立完善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进行有效运用,确保对学生的全方位能力培养和考核。

四、保障措施1. 资金投入加大对中高职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保障改革的顺利推进。

2. 政策支持出台相关政策文件,为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

3. 宣传推广组织宣传活动,凝聚社会力量,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推动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顺利推进。

以上为《浙江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内容,各相关单位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特殊场合1:农村地区中职和高职教育改革应用增加条款:适应地方特色课程体系建设在农村地区中职和高职教育改革过程中,需要增加农业生产、乡村振兴等相关课程,以适应当地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需求。

解决问题及注意事项:问题:农村地区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

解决办法:设立农村教师培训基地,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

特殊场合2:企业合作项目驱动的中高职教育改革应用增加条款:实际项目驱动的课程设置针对企业合作项目的实际需求,建立实际项目驱动的课程设置,增加实践环节,使学生更贴近企业需求。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12.03.01•【字号】浙教职成[2012]26号•【施行日期】2012.03.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浙教职成〔2012〕26号)各市、县(市、区)教育局,各高职高专院校:为进一步加强我省中高职衔接,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将《浙江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浙江省教育厅二○一二年三月一日浙江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方案根据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现就我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制订如下工作方案。

一、重要意义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形成合理的教育结构、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利于加强中高职衔接,提升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有利于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职业学校学生多样化成长,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

二、总体目标根据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将进一步统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扩大高职教育面向中职毕业生的招生规模,到2015年中职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比例达到30%左右,高职专升本比例达到10%左右。

同时,加强中高职课程和教学衔接,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加快建立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2)高校教师掌握课堂里运用教学大纲的“契约机制”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3)促使我省高校在教学大纲的设计和使用的教学环节上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 解决传统教学大纲设计不当,备而不用, 用而无效以及教学大纲不和学生见面的问题;
(2) 解决学生在课程中对学习要求、任务和责任不了解,对学好课程没有心理准备的问题;
项目名称
互动式教学大纲的设计与使用
项目类别
A、总体研究B、专业大类<C>、教学管理D、自选项目
是否招标项目

起止年月
2007年12月---2009年12月





姓名
李荣庆
性别

出生年月
1955 年10月
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
副教授
最终学位
授予国家
郑州大学硕士
U of Vermont硕士(美国)
U of St。Thomas硕士(美国)
(5)传统教学大纲一旦制定便沿袭使用或备而不用, 缺乏积极的动态使用过程;
基于以上的分析,本教改课题在借鉴和引入互动式教学大纲的设计和使用方法时,除对传统教学大纲合理之处予以保留外,有如下改革要点:
(1) 教学大纲的设计除教学内容和进度外, 重点在于学生在课程中的学习活动、任务和责任;
(2) 教学大纲应反映出任课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经验, 并明确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角色;
(3)解决教师课前对课程没有整体把握、对师生在课程中各自承担的角色不明确的问题;
2.实施方案、实施方法、具体实施计划(含年度进展情况)及可行性分析
实施方案:
(1) 调研方案
形式
对象
内容
问卷调查

高校教改项目申报书: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经管类人才培养为例

高校教改项目申报书: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经管类人才培养为例

高校教改项目申报书: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经管类人才培养为例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请书项目名称:以经管类人才培养为例的“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主持人:主持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传真:电子邮箱:合作单位:二、立项依据:项目意义: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在于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

这是省委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续走在前列的奋斗目标而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

坚定不移地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就是要在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丰富人民群众自强不息、创新创业与党和政府与时俱进支持人民创新创业良性互动的浙江经验,大力弘扬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浙江精神,努力创造继续走在前列的更加辉煌的发展新篇章。

高校是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既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又能引领经济社会发展高素质人才,创新创业就是“引领”作用的主要表现。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学校要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要通过传播知识、传播科技、传播文化,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学校还要创造知识、创造科技,以自己的基础和敏感,努力站在科技前沿,不断向社会输送新知识、新成果,同时培养出能引领经济社会前行的“双创型”人才。

本项目旨在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包括教育认识不到位、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完善、缺乏目标导向和合格师资等。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试行)》等有关文件的通知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试行)》等有关文件的通知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试行)》等有关文件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09.02.12•【字号】浙教高教[2009]23号•【施行日期】2009.02.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试行)》等有关文件的通知(浙教高教〔2009〕23号)各高职高专院校、有关本科高校:为切实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精神,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教育部研究制订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启动新一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我厅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专门成立课题组,多方征求意见,研究制定了浙江省有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实施方案。

现将经教育部批准同意的《浙江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试行)》、《浙江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规划(试行)》、《浙江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操作规程(试行)》等有关文件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各高等职业院校要结合《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基本要求,做好新一轮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规划,积极开展迎评促建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本科院校中举办的高等职业教育可参照此实施方案进行建设。

附件:1、浙江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试行)2、浙江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规划(试行)3、浙江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操作规程(试行)二○○九年二月十二日附件1:浙江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试行)根据教育部统一部署,我省将启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论高等艺术教育的可持续教育力——当下艺术院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论高等艺术教育的可持续教育力——当下艺术院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史论理论空间104中国美术本文为2009年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艺术院校继续教育(实践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成果,编号:YB09024。

进入21世纪以来,不断改革、创新的社会进入“后信息时代”,人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以个性化体验、多样化选择和非线性境遇等为特征的社会性因素挑战。

由此,各国相继推出以“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来保障现代人基本生存权利的战略性举措。

最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十年发展战略目标明确定位为“进入人才资源强国行列”。

提出人才培养的“资源观”,可以使得今后10年仍至更长时间内,教育尤其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可更新性或可持续性得到充分展现和彰显。

在世界范围内看,可持续性的继续教育已逐渐步入到教育的核心区域,出现了多种继续教育形式不断融合发展的新兴态势,并对我国目前高等继续教育的转型发展带来重要影响。

在高校教育改革带来的艺术类人才的大量扩招,以及我国现阶段对艺术专业人才需求日新月异、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增强高等艺术教育的可持续教育力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成为艺术院校继续教育领域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将原有的教育对象主体由单纯的成人群体扩展到整个国民群体,将原有的教育过程在学历后得以延伸、继续、扩大和发展,才能更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可持续教育力。

因此,密切关注艺术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的交融互通,立足于最广泛层面通过“面向发展,面向应用,面向实践”来针对继续教育对象的学习需求、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分析思考和探索,是艺术院校继续教育改革与实践的总趋势。

一、我国艺术院校继续教育的发展面临挑战性转型“继续教育”(Con tin uing Education )一词首先是英国人在1918年提出的,当时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困扰的英国,希望能够振兴教育,以图国家复兴,但未付诸实施。

1944年,二战后期的德国颁布了《巴拉特教育法》对继续教育作了首次系统阐述并加以实施,成为继续教育的发端、起源。

独立学院“胜任型”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

独立学院“胜任型”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



独立学院公 共管理 类专业传统培养模式 的现状 得 十分 突 出。宏大 的课程 体系 与薄 弱 的师 资力量 之 间 的矛
盾 ,在 一定 程度上 制 约 了独立 学 院公共 管理类 专 业 人才 培 养 目标 的实 现 。 ( )人才 素质 与社会 实 际需求 的偏 差 三 国家教 育部 19 年 提 出高校 公 共管 理类 专 业应 培 养具 98 备 现代 管理 理论 、技 术 与方法 等方 面 知识及 应用 这 些知识 的高级 专 门人才 ,独 立学 院公 共管 理类 专业 亦不 例 外 。然
陷 ,限制 了对学 生综 合素 质和 创新 能力 的培 养 。从 对独 立
基金项 目:2 0 年度浙 江省教育厅新 世纪高等教育教 学 09 改革项 目 《 立学 院公共 管理类人才培养 模式研究 》, 独 项 目编号为z 0 08 c98 。 作 者 简介 :何 晓柯 ( 9 6 ),女 ,汉族 ,浙 江诸 暨 17 一 人 ,浙江工 业大学之江 学院 ,讲师 ,硕士,研究方 向: 教育管理。 王河 江 ( 9 2 ) ,男 ,汉 族 ,江 苏盐 城 16一 人 ,浙江工业 大学之江学 院,教授 ,硕 士,研究方 向: 教育 管理。 陈 国营 ( 9 7 ) ,男 ,汉族 ,湖 北蕲 春 17一 人 ,浙 江 工业 大 学之 江 学院 ,副 教授 ,博士 ,研 究 方 向:教育 管理。
而 独 立 学 院 的 学 生文 化 基 础 相 对 较 差 和 教 学 中存 在 的缺
及 不 足
( )培养 目 与 就业服 务面 向的偏差 一 标 当前 我 国绝 大 多数 独 立学 院公共 管 理类 专业 的培养 目 标 基本 和 普通 高校 公 共管 理类 专 业培 养 目标模 式相 似 ,并 且 绝大 部 分都 将 就业 面 向定位 于 政府 机关 、 文教 、体 育 、

高职院校“三练”式人才培养实践探索——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高职院校“三练”式人才培养实践探索——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主要从事酒店 管理研 究。
3 7
义 乌 工 商 职业 技 术 学 院学 报
“ 中用 , 中学” 强 调理论 知 识与 实践 技能结 学 用 , 合 的实 时性 ; 就业训 练 ”就是 把专业 实践 纳入 “ 到教 学计 划 中 , 强调 教 学环 节 中“ 岗实 习” 顶 的 重 要性 , 并从 制度 上加 以保 障 ; 创业磨 练 ” “ 即强 调“ 中学 , 中学” 通 过鼓 励在 校学 生 积极参 做 干 , 与创 业实践 活动 培养高 职 院校学 生 的创 业 实战 技能, 提升 高职 院校人 才培养 的层 次 。
( CG2 3) S 2
作者 简 介 : 尚凤 标 (9 2 。 , 18 -) 男 安徽 阜 阳人 , 乌 工 商职 业 技 术 学 院人 文 旅 游 分 院旅 游 管理 教 研 室 主任 、 士 研 究 生 , 义 硕 主 要 研 究 方 向 为旅 游 经济 ; 江伟 (9 3 , , 江 义乌 人 , 鸟 工 商 职 业技 术 学 院人 文 旅 游分 院常 务 副 院 长 。 陈 17 一) 男 浙 义
程 中“ ” 环节 , 即 大 力倡 导 实 践 教 学 , “ 练 的 也 把 学
用演 练 ” “ 、就业 训 练 ” “ 业 磨 练 ”视为 三种重 要 、创
路径 融人 到人 才 培养 的各 个 环节 。 “ 学用 演练 ” 即
项 目基 金 :0 9年 浙 江 省 新 世 纪 高等 教 育教 学改 革 项 目资助 (b 9 2 )2 1 20 y 0 17 ;0 0年 度 浙 江省 教 育科 学规 划 研 究课 题 资助
二 、 三 练 ” 人 才 培 养 的 内涵 “ 式
“ 学 结 合 、 企 合 作 ” 高职 人 才 培 养模 式 工 校 的 在 当前 的实 践 中之所 以大 打 折扣 。关 键 问题在 于

浙江创新人才发展实施方案

浙江创新人才发展实施方案

浙江创新人才发展实施方案浙江省是中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创新能力较强的地区之一。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浙江省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更好地推动浙江省创新人才的发展,制定并实施浙江创新人才发展实施方案势在必行。

首先,浙江省应加大对创新人才的政策支持力度。

通过出台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提高创新人才的收入水平,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来到浙江创新创业。

同时,建立健全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对创新人才进行科学、公正的评价,激励他们在创新领域取得更大成就。

其次,浙江省应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建立健全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引进国际一流人才、培养本土高层次人才、支持青年创新人才等,为不同层次的创新人才提供相应的培养和发展机会。

同时,建立创新人才引进机制,通过各种方式引进国内外优秀创新人才,为浙江省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再次,浙江省应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团队建设和平台支持。

建立创新人才团队建设项目,支持创新人才组建和领导创新团队,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和团队支持,促进创新人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

同时,加大对创新人才的科研项目支持力度,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科研经费和资源支持,推动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最后,浙江省应加强对创新人才的保障和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创新人才的权益保障机制,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激发他们更大的创新潜能。

同时,建立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通过各种方式激励创新人才,包括科研成果奖励、荣誉称号评定、职称晋升等,让创新人才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

总之,浙江创新人才发展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推动浙江省创新创业、建设创新型省份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加大对创新人才的政策支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强团队建设和平台支持、加强保障和激励机制,才能为浙江省的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地方高校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

地方高校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
式 的基 础 上 进 行 新 的 探 索 。第 一 ,坚 持基 础 能 力 、
应性 ;第六 ,重视 培养学 生 的岗位适 应 与拓展 能力 。
通过相 关课 程群 的设置 ,使学生 掌握 社会知 识 、岗位
基 本 素质 培 养 与 应 用 素质 培 养 相 结 合 的育 才 理 念 ; 第 二 ,教 学组 织 要 坚 持 知 识传 承 教 学 与 自主 创 新 教
学 相 结 合 的 教 学理 念 :第 三 ,树 立 “ 以学 生 为本 ”
群知 识、 新思维 知识 、 创 认知 自己和 他人情 绪 的知识 、 情绪 调控 的知识 、 良好沟 通 的知 识 ,提 高情 绪调控 能 力 、沟通 能力 、创 新能 力、适应 社会 的能 力 、终 身学
习的能力 、协调 组织 能力 、情 绪智 力 ,从而 培养 学生 对 未来 岗位 的适 应 与拓展 能力 。 ( )创 建 专 业 实 践 教 学模 式 ,形 成 第 二 、第 三 三课 堂 能力 培养 体 系 专 业 实践 教学 是 大 学 生 成长 成 才 的必 由之 路 。 除 加 强 见 习 、实 训 、实 习等 专 业 实 践 教 学环 节 外 ,
三 是 创 新创 业 探 索 模 块 :培 育 创 新 意识 、培 育 创 业
能力 、培 育创 造 能力 的 “ 三个 培 育 ” 。 ( )优 化 专 业 人才 培 养 方 案 ,形 成 以 能力 培 二 养 为 核心 的专 业 培养 体 系 在专业 设置 上 ,努 力体现 面 向地方 经济社 会发 展 需要 的特 点 ;在 具体课程 设置 上 ,结合 能力培养 ,努
运 用 和创新 创 业探 索三 个模 块组 成 ,形 成 彰显 “ 三个 强化 ,三个 注重 ,三 个培 育 ”为特征 的地

二类项目

二类项目

地方院校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 践 地方高校师范数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 探索 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及就业工作一体化工程的 改革与实践 土木工程专业基础课教学方法的改革与研究— —以《土力学与基础工程》为例 地方高校与经济开发区结盟培养应用型专业人 才办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嘉兴学院平湖校区 为实践点 地方高校“两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以嘉兴学院为例 生物制药结合行业自主设计实验教学改革的探 索 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专业实验 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双证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英语专业翻译 方向课程群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张立勤 丁 陈玺华
张柏兴、沈玉平、吴欢超 敏、王 浩、丛德刚、丁 建
杭州市综合考评办 伍

崔鹏飞 丁东澜、江山舞、王利琳、戴丽敏 汪学磊 潘春雷、陈宇峰
戴海东 林娟娟、夏春雨、黄兆信、蔡联群 钭晓东 肖磊、王柏民、欧阳恩钱、杨振海 吴明江 贾守菊、郑蔚虹、张胜帮、廖志勇 陈雪飞 张晓兰、叶洪信、李海娟、周梅群 项新建 单建奋、何致远、刘西琳、夏 朱 彦 徐 迅、张 红
林、李永琪、潘海涵
林一钢 陈红儿、张根福、周跃良、张振新 陆爽 孙明礼、王 笑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贾少华
赵浩兴 余水宝、郑文哲、李长江、林一刚 周绍斌 卢福营、张根福、张兆曙、李伟梁 陈道裕 陆亨伯、周奕君、刘守燕、郑建岳 李和生 蒋霞敏、赵青松、竺俊全、朱冬发 林 麒 李世晨、任虹灿、顾兴强、严水英
第 1 页
序号
学校
项目名称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学生多元识读能力培养 的研究与实践 国际化背景下留学生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为特色的土建类专业 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中澳联合培养“2+2模式”的电子信息工程专 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商务人才需求与新型商务日语教学模式探究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实施高校创业导师培育工程的通知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实施高校创业导师培育工程的通知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实施高校创业导师培育工程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公布日期】2016.04.21•【字号】浙教办学〔2016〕50号•【施行日期】2016.04.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师队伍建设正文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实施高校创业导师培育工程的通知浙教办学〔2016〕50号各普通高校: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16〕9号)精神,为我省高校高质量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全面建立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打好坚实的基础,经研究,决定实施浙江省高校创业导师培育工程(以下简称“创业导师培育工程”)。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总体目标通过开展创业导师选聘、师资培训、人才库建设、创业导师工作室创建和导师团队建设、创业导师和大学生培训结对等活动,培育一支数量充足质量较高的创业导师队伍,建立创业导师选聘培养、专业发展和能力提升、锻炼培育成长的长效机制,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

到2020年,全省培育高校创业导师5000名,创建一批创业导师工作室和导师团队,在全面开展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基础上,通过创业导师和大学生培训结对等活动,结对培育大学生创业者2万名。

二、主要任务(一)建立创业导师选聘培养机制。

面向省内各普通高校、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业、机构等组织,广泛开展创业导师选聘培育工作。

开展创业导师能力提升培训,至2020年底,完成5000名高校创业导师培训,建立一支数量充足质量较高、专兼职结合的创业导师队伍,建立完善促进高校创业导师专业发展和能力提升的制度和机制。

(二)建立创业导师人才库。

按照择优选拔、动态管理原则,通过高校重点培养、择优评选和有关单位、专家推荐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建立“浙江省高校创业导师人才库”,为全省高校创业导师培训和创业教育高水平发展提供优秀人才。

海岛地区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海岛地区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面前 的一 项 重要课 题 。

续发展。

构 建 海 岛地 区创 新 性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的重 要
( ) 三 深化 高等教 育改革 的 需要 “ 新 ” 特 色 的 最 高 表 现 , 养 学 生 的创 新 精 创 是 培
意 义
( ) 务 海 岛经济发 展 需要 一 服
神 和创业 能力 , 就成 为办 学特 色 的最高 要求 。 当前 高
( ) 二 高校 发展 需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实现 学校 事业 的可 持续 发展 , 必须 要立 足调查 研
了解本 领域 人 才 需 求 , 到 与 时俱 进 。 高校 应 该 做 创 新精 神 、 创新 能力 的 高素质 创新 人才 是一 项复 杂 的 究 , 及 系统工 程 , 这是 对现 代 高 校 开 展 创 新 教育 , 进人 才 结合 自身 的实 际和 社会 发展 变化 的现 实需要 , 时提 推
一 教育发展研究 E UC TON V L P N E E C D A I ALDE E O ME TR S AR H

2 4・






第 2期
举 才培养 目标等 , 是教 育教 学 质量 、 理论 教学 与实 践教 化科 技成 果 ; 办名企 人才交 流会 和高校人 才专场招 提 船舶 、 石化 、 电等行 业 的职位 , 机 使 学 内容 、 体系 、 分分 配等具体 计划 的顶层设 计 ; 学 是实 聘会 等 , 供水 产 、 企业获得双赢 , 更好地适应海岛地 现高校 人才培养 目标 、 现高 校特色 的具体措 施 。高 高校和地方政府 、 体 为 校在服务 于 当地海 岛 经 济 的同 时应 致 力 于构 建创 新 区经 济 的快 速 发 展 , 海 岛地 区经 济 提 供 更 好 的服 性 的人才 培养体 系。 ( ) 一 创新 型人 才培 养体 系

“两创”战略下以创业教育推动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浙江万里学院为例

“两创”战略下以创业教育推动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浙江万里学院为例

பைடு நூலகம்一 一
有项 目规划 的学 生米说 , 缺乏 资 金是最 大 的 障碍 。 鉴于 此 , 20 年起 , 有 从 02 为保 障创业 教育 的顺 利进行 , 校每 年拨 出 l万元 专项 学 0 设立 “ 生 创新 创业 基金 ” 大学 ,至 20 年共 06 计投 入 4 .3 83 万元 ,支 持项 目 2 2 ,有近 2个 20 余名学 生 参与 其 中。 07 , 50 2 0 年 创新 创业 基金 支 持力度 增 至每 年 10 0 万元 ,以满 足学 生创 新创 业 的资 金需 求 。另外 , 校开设 的 学 大学 生创新 创业 中心给 高校 仓业者提 供 了实 I 践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以 “ 实施仑新 U 教育 , 培养创业意识 , 推动科技创新 , 指导 学生 创业 ”为 宗 旨 ,目的在 于挖 掘学 生创 造 潜能 ,以资金 、设 备支 持及科 学 技术 指导 等 有效手 段支持 学生 开展科 技创 新和知 识g_ ,k J , l 活动 。
创业 教 育 需 倡 导知 行 合 一 ,创 造大 学 生创业的体验实践环境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环 节 。 给学 生提供 专 门 的场地 用于 开展创 业 为
实践 , 该校 于 20 年 9 03 月建立 “ 江万 里学 浙
二、结合本校 学生实情 。整合多方资 源资源 ,完善创新教育教育体 系
针对 浙 江万 里学 生 以本 科生 学生 为 主 、 多企 业家 子女 的实 际情 况 ,学校 提 出了 “ 创 业型 ” 大学 创建 、“ 创新 性 ” 人才 培养 的 定 位和 要求 。结 合学 校实 际情 况 ,通过 五大 措 施 椎进 高 素质 人 才培 养 。 ( 一)积极构建 “ 创业文化”体系 作 为 全 国第 一 所 改 制 的普 通 高 校 , 万 里 学 院注重将 力 体 制优 势转化 为人 才培养 学 优 势 。学校 通 过设立 “ 万里创 业 史展 览馆 ” , 开辟 “ 创业文化林” ,成立 “ 万里创业者联 盟” ,以及 每年 针对 新 生开 展 的 “ 走万 里 重 路 , 读创 业 史”等活 动 形式 ,以万里 历 史 再 和创业精神培育学生发奋图强、勇于开拓、 敢 于创 新 、善 于建 树 的精 神特 质 。 ( )联 合 开 办创业 教 育学 院 二 20 0 6年 ,学 校率 先 成立 了创 业教 育 学 院,聘请了 20 0 多名国家级、省级优秀 “ 创 业导师”引领创业学子 , 帮助他们解决在创 业 过程 中的 实 际困难 。20 年 4 ,学 校与 08 月 宁波团市委共同筹备组建并成立 “ 宁波青年

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首届优秀高等教育科研成果获奖项目

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首届优秀高等教育科研成果获奖项目

义乌工商职业技 术学院 浙江警官职业学 院 浙江经济职业技 术学院 浙江广厦建设职 业技术学院 温州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1陈明2邵永红3季慎峰 1夏丽萍2陶晓瑛 徐秋儿 许华春 1蔡袁强2朱家德3胡新根 1郭石明2雷惠贞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首届优秀高等教育科研成果获奖项目公示名单
序号
1 2 3 4 5 6
成果题目
论创业型大学的价值取向 高等教育学概论 政府管理“碎片化”对大学学科建设的影 响及其治理 生理科学实景高仿真实验系统的研制及应 用 宗教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报告 服务型教育体系下高校招生就业联动模式 的构建 “实学实效”培养“三实”创新工程技术 人才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校长特质与高职院校发展研究 基于孵化推动机制的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 教育研究 基于校企合作一体化的高职教育流程研究 中国标准化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研究 浙江未来十年高等教育发展问题研究 高校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及实现方法 跨学科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教学质量视阈下的教学档案集成管理模式 研究 3C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和实践 基于创新创业理念的多元联动型学生学业 评价模式研究 地方本科高校学生评价制度改革研究 职业认同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机制—— 基于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实证分析 基于结果与行业紧密对接的本科医学教学 质量评价保障体系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技术》的课程建 设及应用 地方政府与地方院校战略联盟:动因、特 征与模式 王松泉语文教育思想研究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考核评价 体系研究 综合职业能力视野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实证研究——以会计专业为例

22010年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二类项目立项名单

22010年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二类项目立项名单

zc2010058 浙江传媒学院 zc2010059 zc2010060 zc2010061 zc2010062 zc2010063 zc2010064 zc2010065 zc2010066 zc2010067 zc2010068 zc2010069 zc2010070 zc2010071 zc2010072 zc2010073 浙江传媒学院 浙江传媒学院 嘉兴学院 嘉兴学院 嘉兴学院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浙江外国语学院 杭州师范大学 杭州师范大学 杭州师范大学 杭州师范大学 温州大学 温州大学 温州大学 温州大学
共青团浙江省委
王尧祥
嘉兴市秀洲区农业经济局
zc2010050 zc2010051 zc2010052 zc2010053 zc2010054 zc2010055 zc2010056 zc2010057
浙江财经学院 浙江财经学院 浙江财经学院 浙江财经学院 浙江科技学院 浙江科技学院 浙江科技学院 浙江科技学院
附件2
2010年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二类项目立项名单 2010年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二类项目立项名单
项目编号 zc2010001 zc2010002 zc2010003 zc2010004 zc2010005 zc2010006 项目主持学校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项目名称 公共活动策划与管理课程改革 新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与构建研究 高等艺术教育人才选拔方式的改革与实践 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以专业评估为导向的土建类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以能力为本位的电气信息类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多层次开放式物理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构建 基于CDIO架构的工程类专业课程项目式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素能一体化文科实验教学体系探索 构建高师美术人才培养新模式—浙江师大美术学院工作室制教学改革 学前教育专业“五大领域”课程的全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研究 “Friend”教育理念下“大学英语听说、综合课程2+3教学模式” 的改革与实践 文艺学课程体系改革与中学语文教学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数字电子技术系列课程改革与实践 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创业能力提升视角下的电子商务创新教学模式构建 浙江省体育类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高校教师教学评价改革的实证研究 集成创新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服装设计专业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及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应用 非工程类大学生工程素质教育“零距离”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软件工程专业CDIO工程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 浙江战略新兴产业人才需求与高校专业结构优化研究 本科会计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基于会计人才职业胜任能力培养的视角 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 以“挑战杯”活动为载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创新与实践 研学理念结合PBL教学模式的《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课程改革与实践 会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专业能力、非专业能力与学习能力 先进质量工程人才培养系列教材建设实践 工科院校背景下中国文化课程的教学与实践 网络资源下的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数学建模竞赛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程序设计能力培养的软件设计类课程群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以新医改为导向构建高等医学院校人文医学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模式的改革和实践研究 基于能力导向的海洋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海洋科技教育创新平台的建设与研究 海洋类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改革与实践 基于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教学评价改革与实践 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机制的改革与实践 园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 艺术类专业第二课堂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基于医学实验室ISO15189重构免疫学检验课程教学体系 基于“大药学院”理念的药学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 体现“主体多边互动机制”的护理实验教学环境与体系的构建和实施 基于行业准入标准的医学人才方案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 主持人 陈子劲 韩绪 李都金 徐萍飞 应四爱 陈前虎 顾容 隋成华 钟英杰 潘蕾 邱兴雄 赵一仑 应建芬 刘彦顺 李宏 乐传永 孙建红 吴秋林 葛列众 史建君 张康夫 胡培钧 张万军 罗美华 黄卫红 王海稳 赵妉 杜利平 傅玲琳 朱朝晖 曾其勇 邱高兴 吴霞 王航平 王海舜 朱乔青 杨午鸣 张水利 全永波 邓一兵 杨光熙 陈方 沈月琴 赖齐贤 蒋继华 高基民 李校堃 姜丽萍 石云霞 参与人 赵燕,袁由敏,毛德宝,郑朝 翁震宇,王宁逸,孙颖,严侃 周小斌,王维贞,李珍,金京淑 徐维祥,张建勇,潘海涵,王志军 曾洪波,宋绍杭,于文波,李军 孙国良,王永固,杜学文,赵立影 徐志君,施建青,魏高尧,李珍 赵云华,张雪梅,徐璋,杨臧健 林一钢,刘燕飞,余水宝,罗建林 周绍斌,张跃彬,金坚真,侯吉明 王秀萍,刘黔敏,吕耀坚,张瑛 胡美馨 ,周波,朱月华 ,张桃 李震,赖勤芳,程镇海 邬杨波,胡建平,汪鹏君,简家文 马启鹏,卢美芬,陈伯利,郑礼平 熊伟清,陈涛,谢有才,罗贤春 许强,周海雄,黄传兵,赵国华 胡觉亮,胡风培,孙宇浩,张 艺 张晓波,李小云,李超荣,施沈阳 郭建南,胡蕾,王惠琴,朱伟明 竺志超,杨金林,胡旭微,张瑞林 舒亚非,吴昊,谢红标,余日泰 戚明钧,吕金海,徐毅鹏,陈小军 潘亚岚,孟晓俊,王泽霞,燕洪国 胡国义,姜建红,詹于虹,徐献军 王忠华,郑苏法,高小根,沈笑莉 王来法,詹真荣,许新三,沈国桢 韩剑众,赵广英,王彦波,朱军莉 许永斌,刘海生,杨春华,樊哓琪 杨其华,洪涛,吴志军,王敏华 何兆泉,林孝瞭,高云萍,梁锡锋 沈小丽,李敏,施阁,吴秀山 王义康,曹飞龙,徐文龙,柴中林 蒋巍巍,刘师少,李志敏,金兰平 来平凡,骆永忠,陈敏俊,姚定国 包利荣,袁 强,马重阳,毛建雄 熊耀康,黄真,俞冰,张春椿 崔旺来,陈 炳,成桂芳,姚会彦 何桂明,潘爱珍,赵盛龙,吕华庆 王颖,韩伟表,闵泽平,倪浓水 侯平,童晓晖,罗士美,代向阳 徐秀英,刘德弟,李兰英,李文川 徐凯,樊怀福,赵宏波,张岚岚 何征,刘当远,杨文剑,姚苏梅 王彩虹,陶志华,楼永良,林向阳 蔡琳,叶发青,张翼,金利泰 尹志勤,陈军,高歌心,吴永琴 毛广运,许冬武,卢丽笋,林陈钏 浙江天煌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杭州市电子信息职业学校 浙江华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黄华圣 邵阳 张黎明 合作单位名称 合作单位参与人

地方高校电子类专业"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地方高校电子类专业"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力培养 至关 重 要。 近年 来 , 实践教学 由于种种原 因普 遍受 到削
弱, 引起严重关 注。 学院为此构建了 “ 全方位和全程 实践 教学 模
式 ”, 重视 基础 课实验 、 专业课 实验 、 课 程设计 、 课 外趣味 电子
设计 制作、 电子科技协会活动 、 基 本操作技 能训练、 电子工程师 实训 、 电子设计 竞赛训练、 毕业 设计等模块 , 逐级提 高学生实验 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 2 . 狠抓 电子竞赛, 培养 高技 能人 才
近 期 出台 的 《国 家 中长 期 教 育 改 革 和 发 展 规 划 纲 要 ( 2 0 1 0 -2 0 2 0 年) 》 和《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
明确指 出地方 高校教育改革 的重 点方 向是 “ 加快 培养重点领域
能力和创新能力 , 提高学生 运用 自身所 学知识解 决实际 问题 的
能力。
“ 多证 化”教学模 式不是仅仅让 学生多考一张 、 两 张职业
紧缺人 才, 优化学科, 办出特色 , 服务地方” 。 所以现在各地方高
校急需解决的是形成各 自的办学风格和办学理念 , 在不 同层次、 不 同领 域办 出特色 。 台州东濒 东海 , 南连温州 , 北连宁波 , 是浙
人 才需求 , 提 出一种电子类 “ 递进式 ” 特色人才培养新模式 。

“ 岗位模 块” 加强学生毕业前 的企业顶岗实 习, 重构基于工
作过程 和岗位模 型的培养体系 , 培养学 生具有一定 的岗位技 能 和职业 素养。 建 立基于市场需 求的电子专业 人才 培养模式 , 使
专业培养 目标 直达社会需求 , 使 高技 能人才 培养直接面向市场 需求 , 以增强学生 的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请书项目名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研究主持人:胡剑锋主持单位:浙江理工大学通讯地址:杭州市下沙高教园 2号大街邮政编码: 310018联系电话:传真:7电子邮箱:合作单位:浙江省教育厅二○○八年制一、简表项目简况项目名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研究项目类别A、总体研究B、专业大类C、教学管理D、自选项目是否招标项目起止年月 -项目主持人姓名胡剑锋性别男出生年月1965年8月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教授/院长/ 最终学位/授予国家博士/中国所在学校学校名称浙江理工大学邮政编码310018电话 2通讯地址杭州市下沙高教园 2号大街主要教学工作简历时间课程名称授课对象学时所在单位060702 战略管理本科生32 经济管理学院070801 管理学本科生32 经济管理学院070802 战略管理本科生/研究生32/32 经济管理学院080901 管理研究方法本科生/研究生32/32 经济管理学院主要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工作简历时间项目名称获奖情况2007年转型时期农业产业组织的演进机理及发展战略研究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004 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银奖;2005 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一等奖(社科类)项目主总人数高级中级初级博士后博士硕士参加单位数5 5 2主要成员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工作单位分工签章持单位不含主持人胡旭微女教授浙江理工大学理论分析项目实施彭学兵男副教授浙江理工大学理论分析项目实施吕品男副教授浙江理工大学项目实施郭爱芳女副教授浙江理工大学项目实施二、立项依据:(项目的意义、现状分析)1.项目意义长期以来,我国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简单划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而教育观念上则认为大学生毕业面临的选择是就业、考研、出国,没有将创业教育提高到与一般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中具备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凤毛麟角。

整个社会和家庭也缺乏对孩子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的培养教育。

而传统管理教育侧重于给学生传授一般大企业管理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通常围绕管理职能展开,强调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如何进行最优决策。

尽管也有创新及不稳定环境等类的教育穿插其中,但并未将这些创业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当作一般管理的背景来进行教育。

由于缺乏创业教育的功能,这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业精神。

因此,强化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提高到与传统就业型教育和学术型教育并重的地位,对于拓宽学生就业面,增强学生就业技能,提高就业率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扩大就业发展战略。

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不仅是一个学生就业培训处, 而应是创造、创业能力教育。

大学应该成为创造创业型人才成长的摇篮,教学生学会创业。

这也就是说,在播种文明种子的过程中,教学活动要特别注重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并使这种学习方法和态度内化为学生结束课程学习后继续求知以适应瞬息万变之未来的基本能力。

这时关键应抓教育机制的转轨以及校企结合,培养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实用性人才,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方法的大变革(莫光政,2008)。

因此,在新时期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这对任何企业(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公共企业还是私营企业,营利组织还是非营利组织,地方企业还是跨国公司)都是至关重要的。

2.现状分析过去,人们一直以为创业精神与生俱来,而创业能力则来自于实践。

随着对创业是行为而非特征的认识深入,人们发现,创业及其相关内容是可以被教的(Kuratko,2003;Fiet,2000),创业教育项目能改变受教育者的创业意向(Peterman and Kennedy,2003)。

按照Lundström 和Stevenson(2001)的观点,创业动机、创业机会和创业技能三个方面共同决定了人们的创业精神,而这三个方面都是可以通过教育来提高的。

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创业教育。

早在1919年,美国的青年商业社便对高中生实施商业实践教育。

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开出美国大学第一门创业教育课程。

上世纪80年代,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创业者掀起一场“创业革命”,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迅速发展,并将创业教育纳入从小学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

根据麻省理工学院1999年统计,1990年以来该院师生平均每年创办150家新公司,仅1994年这些公司就提供了110万个就业岗位,销售额达2320亿元。

硅谷60%—70%的企业是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和教师创办的。

英、法、日等国的创业教育均已推广到初中。

在20世纪70年代,全世界只有16所大学进行创业领域的教学活动。

到90年代,全球共有1050个学校开设创业课程(Solomon, Weaver & Fernald,1994)。

如今,全世界从事创业教育的大学超过1600所,开设课程超过2200门(Hisrich, 2005)。

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的专家柯林·博尔提出未来人应获得三本教育护照:第一本是学术性(基础文化知识)的;第二本是职业性的;第三本是证明个人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

柯林·博尔等人是这样来描述这种有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人的,“对于变化持积极的、灵活的和适应的态度,视变化为正常、为机会,而不视其为问题。

一个如此对待变化的、具有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人,具有一种来自自信的安全感,处理危险、冒险、难题和未知,从容自如。

这样的人具有提出新的创造性思想、发展这些思想、并坚定不移地使之付诸实施的能力;这样的人有能力并勇于负责,善于交流、谈判、施加影响、组织和规划。

他是积极而不是消极的,有信心而不是朝三暮四的,有主见而不是总依赖着他人”。

创业教育的理念在我国始于1989 年。

当年,面向21世纪教育研讨会在我国北京召开,会上正式提出“第三本教育护照”的概念,即“创业教育”的概念,要求把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提到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

创业教育的内涵是培养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而非传统的“求职者”概念。

“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人才的个人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讨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时提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用人机构或个人正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它为学生灵活、持续、终身的学习打下基础”。

创业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深化。

创业以创新和创造为基础, 将知识转化为产品,是一种更加综合、更具有社会性的复杂活动。

在高校里开展创业教育,就是要使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创业精神,掌握创业的本领、方法, 培养学生克服困难、承担风险的心理、意志和实干精神, 使学生能够适应各种社会环境,成为一个智者、强者而不是弱者,毕业后能够大胆地走向社会,自我创业。

2002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在北京召开了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后,中国高校才逐渐开始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王辉,2005)。

目前我国大学主要进行了以下几种创业教育实践:第一,举办创业计划大赛;第二,成立创业学院;第三,设立创业基金会;第四,开设相关课程;第五,建立创业实践基地或实验基地;第六,举办各种形式的创业报告会。

创业教育强调对大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形成自我就业意识,并在毕业时具有发展的眼光、创业的胆识、开放的观念、较强的组织与交往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刘动菊,2007)。

这一切就需要大学既要从教学层面上渗透对学生创新观念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又要在校园中建构和营造创业文化氛围,在精神和舆论上将创业教育提升到为社会创造财富、为社会分忧、对社会做贡献的高度,崇尚创业、鼓励创业,让创业成功者成为新时代大学生心中的榜样和英雄。

然而,我国高校在推行创业教育中至少面临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创业教育观念落后,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

一些学校通过举办大学生创业讲座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但只有少数高校把大学生创业教育纳入到系统的学习和课程体系中;二是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

在国外,讲授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大多都有创业或投资的经历,熟悉企业的运营。

但在中国,即便在已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少数高校中,授课教师也多是学术专家出身,缺乏创业经历和实践能力;三是没有形成权威的教材体系。

国外已经开发出一些很受学生欢迎的教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估标准,但这些在我国几乎还是空白。

已经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的一些高校在选择教材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四是创业活动流于形式。

比如,一些高校虽然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但多数大学生只是为比赛而比赛,而不会真正将创业计划付诸实施。

学校方面也缺乏相应的培育大学生创业的具体措施。

由此可见,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创业教育理论与培养体系,迫切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深化。

创业教育任重而道远。

主要参考文献:[1]Solomon, GT and Fernald, LW, "Trends in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 Practice, 1991,15(3), .[2] Robinson, PB, and Haynes, MT, "Entrepre neurship education in America’s major universities",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1991,Vol. 15(3), .[3] Hills, GE, "Variations in University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 Empirical Study of an Evolving Field",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88, 3, .[4] Bergin, S., Breen, J, "Educating Entrepreneurs: Looking At Universities", Australian. CPA. 1999, August, .[5] Fiet, JO, "The Theoretical Side of Teaching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0, Vol. 16, .[6] Busenitz, L. W., West, G. P. , and Shepherd, D,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in Emergence: Past Trends and Future Directions".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3, 29(3), .[7] 陈春意,创业教育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科技创业月刊,2005,(6):94-95[8] 胡明宝,王再新,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9] 刘动菊,开展创业教育,构建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11(2):67-70[10] 莫光政,全球创业教育的勃兴与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变革,东南亚纵横,2008,(1):87-90[11] 曾冬梅,黄国勋,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略,教育与现代化,2002,(2):79-80[12] 钟运动,高校创业型人才及其培养途径,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6,(3):51-54[13] 郑翘楚,高校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经营与管理,2008,(1)三、项目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1. 具体改革内容、改革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本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根据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以及浙江省“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强化创业教育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要抓手,加强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材建设,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积极探索符合我校(主要是经济管理类专业背景)学生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具有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的创新型、创造型、创业型人才(见图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