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作者王实甫的创作来源 王实甫的词曲代表

合集下载

王实甫的《西厢记》概述

王实甫的《西厢记》概述

王实甫的《西厢记》概述《西厢记》是元代戏曲家王实甫所著的一部折子戏,该剧原名为《红色娘子军》,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代表之一、该剧以唐代诗人王之涣与杜牧的《琵琶行》为题材,通过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表现出女性封建观念束缚下的无奈和追求自由的渴望。

全剧通过巧妙的情节安排和生动的人物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矛盾和不公,同时也展现了女性的智慧和勇气。

《西厢记》主要描写了李娘子与张生之间的爱情故事。

张生是一个读书人,为了进士而来到娘家的庄子做客,偶然遇见了美丽聪慧的李娘子。

在共同的兴趣和志向下,二人逐渐相互吸引。

然而,由于李娘子的身份地位差异,以及封建家庭的束缚,他们的爱情并不被社会所接受。

张生在李娘子的妹妹许乐儿的帮助下,秘密与李娘子书信往来,进行暗中约会。

但是,二人的爱情在封建礼教面前依然困难重重。

他们面临着李娘子的强迫嫁人和张生的窘境,经过一系列曲折的情节,最终他们顺利通过策略和智慧,成功地实现了婚姻。

剧中李娘子是一个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女性形象,她具有聪明才智和决断力,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她敢于冒险,不受红尘所累。

而张生则是一个温文尔雅的书生,尽管他来自封建社会,但他对于个人幸福有着坚定的追求。

他们的坚持和努力让人为之动容,展现了人性的追求和智慧的力量。

《西厢记》通过反映人性和爱情对抗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的故事,表达了对封建社会极权的不满。

剧中很多具体情节和对白,如李娘子劝懒许乐儿努力的话语、婚姻和父母媒人之间的矛盾等,都对当时的社会问题进行了启示性的讽刺。

该剧中对于女性的关注也是独特的,它展现了女性从被动到主动的历程,以及她们在男权社会中寻求声音和尊重的努力。

此外,《西厢记》在艺术形式上也有着独特之处。

该剧使用了成熟完善的对白形式,情节发展自然,剧情曲折动人。

它不仅注重情节的衔接和角色的心理刻画,还注重舞台上的艺术效果。

通过细腻的语言描写和精心的舞台设置,使观众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剧中角色的思想和情感。

解析《西厢记》以及作者王实甫的人物特点

解析《西厢记》以及作者王实甫的人物特点

解析《西厢记》以及作者王实甫的人物特点摘要王实甫的《西厢记》是我国著名的民间传奇故事之一,其诞生于盛产戏曲的元代,是我国较早的一部以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剧本。

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

王实甫,是元代剧坛的杰出作家之一。

王实甫是一个熟悉官妓生活的落拓文人,和演员、歌妓往来密切,擅长于写儿女风情一类的剧本,《西厢记》是他的代表作。

号称“北曲压卷之作”,在于他运用美不胜收的词章,通过人物之间跌宕起伏的情感纠葛和渗透其中的真情实感,来寄寓作者的思想。

历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对《西厢记》的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结构布局等方面进行了很多的研究,这部元曲之所以历经数代、持久不衰、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受到广大观众、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阐述了人物塑造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对王实甫《西厢记》的作者和作品人物主要包括:张生、莺莺、红娘、老夫人等人物特点进行了分析,表现了王实甫高超的改编技巧和创造性笔法,使得《西厢记》艺术成就达到了中国古典戏剧的最高峰。

关键字:王实甫;《西厢记》;作者;作品;人物特点The characters of Wang Shifu "the West Chamber"authors and worksAbstractWang Shifu's "the West Chamber" is one of the famous folk tales in China,which was born in rich in the drama of the Yuan Dynasty,is one of the earlier to more drama even play a story script. Creative activities generally in Yuan Zhen Yuanchengzong,Dade years. Wang Shifu,is one of the outstanding writers of Yuan Dynasty drama. Wang Shifu is a familiar with its own life of literati,and the actors,their close contacts,good at writing children style a kind of script,"the West Chamber" is his masterpiece. Known as "the most outstanding masterpiece," "he is using beautiful words through one's real feelings between the characters,the ups and downs of the emotional entanglements and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author's thoughts,to stay. There have been a lot of research on many men of literature and writing "the West Chamber" characters,artistic characteristics,structure and layout,the yuan has experienced several generations,enduring,win universal praise,widely circulated,by the majority of the audience,readers and.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haracters mad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the Wang Shifu "the West Chamber" of the author and the characters include:Zhang,Ying Ying,the matchmaker,the old lady and other characters were analyzed,showing Wang Shifu's superb adaptation skills and creative writing,so that "the West Chamber" artistic achievements have reached the peak Chinese classical drama.Keywords:Wang Shifu;"the West Chamber";the author works;characters;目录一、王实甫和《西厢记》的相关介绍 (4)(一)王实甫的相关介绍 (4)1、王实甫的简介 (4)2、王实甫的生平轶事 (4)3、王实甫的身世与创作 (5)(二)《西厢记》的相关介绍 (5)1、《西厢记》的简介 (5)2、《西厢记》的特点 (5)3、《西厢记》的影响 (6)二、《西厢记》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特点分析 (6)(一)聪明智慧、追求婚姻自由的典型叛逆封建礼教一崔莺莺 (6)(二)善良、聪慧、痴情的书生一张生 (7)(三)封建礼教门阀制度的统治者一老夫人 (8)(四)富有正义感、乐于助人、勇敢机智、热情泼辣的裨女一红娘 (9)三、《西厢记》作品中的人物塑造艺术 (9)(一)作者善于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彰显人物的个性特征 (9)(二)以人物在不同场合的情态表现,塑造人物典型的个性形象 (11)(三)对人物的心理进行深刻挖掘与细腻描摹 (11)(四)红娘形象特征的刻画对人物艺术形象的塑造 (12)四、《西厢记》作品中人物塑造的社会意义 (12)(一)对封建社会门第观念的揭露 (13)(二)对腐朽的封建礼教的抨击 (13)(三)对佛教徒的讽刺 (14)(四)提出爱情和婚姻自由的婚恋观 (15)参考文献 (16)致谢 (18)一、王实甫和《西厢记》的相关介绍(一)王实甫的相关介绍1、王实甫的简介王实甫,(1260年-1316年)。

中国古代文学史作品——西厢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作品——西厢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作品——西厢记西厢全不合传,若王实甫所作犹存其意,至关汉卿续之则本意全失矣。

……盖崔之自言曰: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也;而微之自言曰:天之尤物不妖其身,必妖其人,合二语可以蔽斯传也。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第一节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西厢记》是我国较早的一部以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剧本。

《录鬼簿》及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都记录在王实甫的剧目里;而且从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和《太和正音谱》的引文看来,文字同今本《西厢记》基本相同。

有关王实甫生平的资料很少,《录鬼簿》说他“名德信,大都人”,并记录了他十三种杂剧。

从他在《破窑记》中流露的“世间人休把儒相弃,守寒窗终有峥嵘日”的思想和在《丽春堂》中抒发的宦海升沉的感叹看来,他可能是一个在仕途失意的文人。

明初贾仲名吊王实甫的〈凌波仙〉词说:“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风风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

”显然他也是一个熟悉当时勾栏生活的剧作家。

王实甫的戏剧除《西厢记》外,现在流传的还有《丽春堂》、《破窑记》两种,以及《芙蓉亭》、《贩茶船》的各一折曲文,成就都不很高。

《破窑记》写吕蒙正与刘月娥的爱情故事,影响比较大。

《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当时就深受读者欢迎。

因此,贾仲名的〈凌波仙〉词又说他“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宋金时期,说唱崔、张故事的作品,有赵令寺〈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和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等。

戏曲方面有宋官本杂剧的《莺莺六么》、金院本的《红娘子》、南戏的《张珙西厢记》等。

到了元代,这些各自在南北流行的唱本、剧本,又重新在大都、杭州等戏剧发展的中心都市汇合,南北戏曲得到交流。

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王实甫把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改写为戏曲,虽故事基本相同,题材却更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倾向也更鲜明了;又改写了曲文,增加了宾白,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节,艺术上也有所提高。

王实甫元杂剧

王实甫元杂剧

王实甫元杂剧《西厢记》背景材料(仅供参考)一、《西厢记》作品年代概况:王实甫元杂剧《西厢记》最早成于元代成宗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最晚成于元代成宗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

如按最晚的时间算,2007年是王实甫元杂剧《西厢记》诞生700年。

(王季思、黄天骥《四大名剧》岳麓出版社)二、王实甫生平概况:《西厢记》作者王实甫为北京人,“名德信,大都人”。

(钟嗣成《录鬼簿》)王实甫准确出生年月已不可考,但略晚于关汉卿的观点得到史学界承认。

三、《西厢记》的演变:《西厢记》的文学源头为唐代元稹的《莺莺传》。

形成最早为唐德宗贞元末年(约公元802年至804年),距今大约1200年。

《莺莺传》并不是唐传奇中最优秀的作品,但却是影响最大的作品。

有“今世大夫极谈幽玄,访奇述异,无不举此(指崔张故事)以为美谈”之说。

《莺莺传》中的基本矛盾是张生与莺莺的矛盾,是爱情与负心的矛盾,结局是悲剧性的。

金代(公元1189年至1208年),出现了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史称“董西厢”。

在“董西厢”中,人物基本矛盾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成为张生与莺莺共同追求爱情幸福而与封建家长之间的矛盾,成为爱情与礼教的矛盾,结局是喜剧性的,“董西厢”用崔、张二人共同追求幸福爱情的动人故事,取代了《莺莺传》“始乱终弃”的悲剧结局。

到了元代,《西厢记》终于定型,主题逐渐从一个“始乱终弃”的爱情悲剧发展成“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的爱情理想宣言,形式上也从说唱文学过渡到元杂剧。

王实甫的《西厢记》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丰满,个性化;艺术上更加精美成熟,;结构严谨完整,情节起伏跌宕不落窠臼;心理描写与人物性格、戏剧情节紧密相关;语言华美、富有个性化。

王实甫以赞扬的笔调,细腻的笔触,充分描写了莺莺和张生作为初恋的少男少女的真实而强烈的感情,而不再认为这是一种罪过,也不再考虑是否会误国误身。

简而言之,杂剧中的莺莺,不再是妖孽、不再是尤物,而是一个具有鲜活生命的寻求爱情幸福的纯情少女。

王西厢的名词解释

王西厢的名词解释

王西厢的名词解释王西厢,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名词,是指《西厢记》,这是元代文学家王实甫所著的一部戏剧作品。

该作品以浪漫与悲剧的结合,展现了作者对爱情追求的渴望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通过对王西厢这个名词的解释,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之作。

一、王西厢的背景《西厢记》是一部元杂剧,成书于元代至明初时期。

它源自唐代民间说唱曲目,后又多次加以演化和改编。

王实甫所创作的《西厢记》,在元代崇尚豪放的戏剧气氛中,独具一格。

戏剧中的王西厢是一个年轻富有才华的男子,他的名字象征着他在剧中的不同寓意。

二、王西厢的象征意义1. 王西厢的温柔与细腻王西厢的名字中的“西厢”一词,受到了古代宫廷文化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西厢是供妃嫔居住的地方,象征着温柔、细腻和柔情。

这与王西厢在剧中的形象相得益彰。

他倾注着对爱情的真挚追求,与李娘子之间的爱情故事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2. 王西厢的痴情与坚贞《西厢记》中的王西厢是一个情意绵绵、深情厚意的男子。

他对李娘子抱有一往情深的感情,不畏艰难险阻,坚持追求爱情。

他始终保持着对李娘子的痴情,尽管经历了家庭的阻碍和社会的压力,但他从未动摇过对爱情的信念,体现了坚持真爱的品质。

3. 王西厢的青年才子形象王西厢在《西厢记》中的形象还代表着年轻才子的形象。

他出色的文采和才华使他成为了当时社会上仰慕崇拜的对象。

他用自己的才能得到了李娘子的青睐,并用智慧和勇气战胜了种种困难。

他的形象展示了年轻人积极向上、奋发向前的精神风貌。

三、王西厢的故事与意义《西厢记》以王西厢与李娘子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情节的发展展示了他们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和艰辛。

他们从相识、相知、相爱,到面对家庭的阻碍和社会的压力,最终通过努力和智慧,克服了险阻,实现了爱情的圆满。

这个故事揭示了传统中国社会中女性地位的低下和婚姻自由受限的问题。

王西厢和李娘子的爱情故事,也成为后世人们对于真爱和婚姻自由的向往与追求。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社会不公和封建礼教的批判,以及对于爱情和幸福的肯定与呼吁。

王实甫的《西厢记》

王实甫的《西厢记》
战 胜 和 对 自 我 的 超 越,第 一 条线索也就无由显现;而崔 莺 莺、张 生 西 厢 幽 会 的 被 披 露,实 质 上 已 以 事 实 婚 姻 宣 告了封建礼教和门第婚姻遏 阻 崔 莺 莺、张 生 结 合 的 失 败。因 之,主、辅 两 条 冲 突 线 的 相 互 制 约、交 错 展 开, 既 形 成 了《西 厢 记》扣 人 心 弦 的 戏 剧 性,也 以 紧 张 激 烈 的戏剧冲突形式显示了作品 主题的深刻性。
当然,莺莺之所以这样做,从根本上说,仍然是为了实现追求爱情的目 标。正因为对爱情十分看重,她才如此小心谨慎,如此费尽心机。而当她大 胆地迈出以“情”反“礼”的关键一步,与张生私下结合之后,她爱得是那 样执著,那样深沉,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夫人却逼张生进京赶考,莺莺感情 上遭受的痛苦便是可想而知的了。请看第四本第三折(俗称《哭宴》)中莺 莺的唱词:
在佛殿上,莺莺偶然遇到了风流 俊雅的张生,她分明觉察到一个陌生 的男子注视着自己,却仍然“亸着香 肩,只 将 花 笑 拈”,并 对 红 娘 念 出 “寂 寂 僧 房 人 不 到,满 阶 苔 衬 落 花 红”的诗句,使张生觉得她“恰便似 呖呖莺声花外啭,行一步可人怜”, 为之心醉神迷。当红娘提醒“那壁有 人,咱家去来”时,莺莺的动作是: “回顾——觑末(张生)——下。” 这“临去秋波那一转”,使得张生如 醉如痴,连说“休道是小生,便是铁 石人也意惹情牵”。可以说,这爱情 的种子,正是莺莺自己播下的。
1
王实甫的《西厢记》
(二)《西厢记》故事的来源与演变
《西 厢 记》故 事,来 源 于 唐 元 稹 传 奇《莺 莺 传》。在 这 部 作 品 中,张 生 曾 经 热 恋 莺 莺,而 作 者 的 文 笔 也 委 婉 动 人,颇 有 情 致。但 故 事 的 结 局 是 张 生 为 追 求 功 名,终 于 抛 弃 恋 人,并 且 称 之 为“不 妖 其 身,必 妖 于 人”的“尤 物”,而 自 己 却 博 得 了 一 个“善 补 过 者”的 名 声。这 一 结 局,为 有 识 者 所 不 满, 正 如 鲁 迅 所 批 评 :“篇 末 文 过 饰 非,遂 堕 恶 趣。”(《中 国 小 说 史 略》)。

王实甫和《西厢记》

王实甫和《西厢记》
张生与莺莺惜别,上京应试,中了头名状元。然而崔夫人侄儿郑恒造摇 说,张生已作了卫尚书女婿,逼崔夫人把莺莺嫁给他。就在这时,张生回到 普救寺,在白马将军的帮助下,揭穿了郑恒的阴谋,与莺莺结为连理。
二、《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 (一)、以老妇人为代表的封建家 长和以张生、莺莺、红娘为代表的 叛逆者的矛盾;
• 而王实甫则鲜明地提出:“永志无别离,万古常完 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强调“情”的
自主,是进步潮流对封建伦理、封建礼教猛烈冲击 的表现。
初遇
• 眼花缭乱口难言,魂 灵儿飞在半天.(唱)
• 和尚,恰怎么观音现 来?(云)
• 世间有这等女子,岂 非天姿国色乎?(云)
• 旦回顾觑末一下.
• 怎当他临去秋波那 一转.
借厢












张生解诗谜
• 小姐骂我是假,书中之意,著我今夜花园里 来.
• 你读书我听.(红云) • 待月西厢下,著我月上来;迎风户半开,他
开门待我;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著我 跳墙来. • 端的有此说么?(红云) • 俺是个猜诗谜的社家.
长亭送别
王实甫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 2、明•朱权《太和正音谱》:王实甫之词, 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 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 浦。
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
家。名德信,是位不得志的落拓 文人 。编撰杂剧 13 种 ,只有 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堂》 传世,《 贩茶船 》、《 芙蓉 亭 》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 清秋节。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 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 外山。

中国历史故事-《西厢记》作者王实甫的创作来源 王实甫的词曲代表

中国历史故事-《西厢记》作者王实甫的创作来源 王实甫的词曲代表

中国历史故事-《西厢记》作者王实甫的创作来源王实甫的词曲代表王实甫生活年代大约在1260年到1336年,是元朝著名的戏曲作家。

王实甫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为世代官宦世家出生,从祖父到其父亲都在朝为官,特别是他父亲王逖勋跟随成吉思汗西征,立下累累军功,曾赠通议大夫、礼部尚书、太原郡侯等职。

当然到了他父亲这一代就已经发迹了,然后迁居到大都,所以王实甫是在大都出生的。

作为元朝著名的戏曲家,王实甫和另一位戏曲名家作者关汉卿齐名,留下了《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贩茶船》、《芙蓉亭》等杂剧约十四种。

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西厢记》讲述的是普通书生张生与崔相国之女崔莺莺在寺庙中相遇相知进而相爱,随后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最终得以圆满结合的故事。

这部杂剧故事恢弘,人物形象丰满,且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王实甫所作的《西厢记》,突破了老套的“才子佳人”和“夫贵妻荣”的婚姻模式,恋爱模式,彻底否定封建传统的联姻方式,强调的是爱情自由和婚姻自由。

在他的戏剧中,爱情被放置在功名利禄之上,青年男女的恋爱和婚姻也不强调门当户对,而是完全从爱情角度出发,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他明确的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主张,有极高的思想觉悟。

《西厢记》并不是王实甫原创,其在最早的故事来源,是唐朝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后来又有了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王实甫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以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为基础改编而成的,其故事情节与董解元的《西厢记》香相差无几,但是在人物性格和戏剧冲突,故事发展等各个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特别是在思想层面上,他明确表达对封建婚姻制度和等级制度的反对,强调青年男女的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绝对是一个大大的进步。

所以元末明初贾仲明说王实甫:“作词章,风韵羡,士林中等辈伏低。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王实甫与《西厢记》2

王实甫与《西厢记》2

《王西厢》对《董西厢》的继承与发

1.删减了孙飞虎兵围普救寺至解围的情节.将此改成两折戏, 既减了累赘,而且将孙飞虎虚写,更多着墨于老夫人,莺莺的策 划.
2.董为了迎合小市民的庸俗口味,有很多色情描写.王虽然也 受其影响,但成分大为减略.
3.王在刻画人物时更注重身份.如<<董西厢>>
“传简”一段,写莺莺见信后搬梳妆台砸红娘,这个细节不符合 一个知书达理,大家闺秀的身份.而在<<王西厢>>中,莺莺见信 发怒,说道:”要告过老夫人,打下你个小贱人下半截来.”这里明 显有威吓,试探的成分,所以事到后来她说”我逗你耍来.”这就 符合莺莺小心谨慎,生怕泄露春光的深闺少女的情状.还比如 在”赖简”后,张生在花园受到莺莺的一顿抢白后居然要与红 娘做暂时夫妻,对于这一有损形象的败笔,<<王西厢>>将此删 除.
红娘形象光彩夺目之处,主要体现在“拷红” 一折,她与老夫人之间的正面冲突之中,被 塑造成为反封建礼教的果敢斗士。
圣药王]他每不识忧,不识愁,一双心意两下投。夫人得好休, 便好休,这其间何必苦追求?常言道“女大不中留”。
[夫人云]这端事都是你个贱人。[红云]非是张生小姐红娘之罪, 乃夫人之过也。[夫人云]这贱人倒指下我来,怎么是我之过? [红云]信者人之根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囗, 小车无(车兀),其何以行之哉?”当日军围普救,夫人所
《长亭送别》剧情分析
〔端正好〕前四句每一句描写的秋天的一个景物。 这些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所造成的气氛。正好 衬托出莺莺为离愁别恨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接下来,“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两句, 是莺莺的自问和自答:是什么在一夜之间把这一片 树林染红了呢?都是离别之人的伤心泪水!秋天的 树叶变红本来是大自然的客观现象,与人的主观感 情毫无关系,眼泪也不能把树叶染红,但是在为离 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这一片树 林似乎为她的离情感动得似乎完全变成了血红颜色 了。这一段曲子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具有浓郁的 诗情画意。

王实甫的代表作

王实甫的代表作

一、王实甫的代表作是——《西厢记》。

二、作品简介:《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又称“北西厢”,元代中国戏曲剧本,王实甫撰。

《西厢记》中无不体现出素朴之美、追求自由的思想,它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

在经典古代名著《红楼梦》中,也提到过此书。

三、故事起源:沁园景区的东北角,原是沁水公主的烟粉作坊,前边有一片斑竹林,当地人叫做竹马林。

据说唐朝晚期,大诗人元稹,出生在河内县清化镇的赵后村,赵后村的邻村是崔庄村,崔庄里有一女崔小迎,两人从小一起玩耍,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元稹八岁时父亲逝世,小迎一家更把他当亲人看待。

小迎十岁那年,父亲去烟粉作坊做工,举家搬迁。

于是便跟随小迎的父亲一起前往。

两人经常在斑竹林里逗耍,过家家,拜天地,称公道婆,并在沁园内结识了很多文人过客,如著名的文学家令狐楚,韩愈,白居易,李绛等。

受其熏陶,学习诗文,15岁就已明两经擢第。

小迎也长得如出水芙蓉,美丽超群,两人私定终生。

元贞十七年春,元稹赴考从政,后深受当时太子少保韦夏卿赏识,权势之下与韦夏卿之女韦丛婚配。

从此一生再也未见小迎一面,其妻早逝后,曾多次回家寻找,却杳无音讯。

元稹曾作《莺莺传》,其中张生对崔莺莺始乱终弃,而作者却以借张生之口,反诬莺莺为“尤物”、“妖孽”、“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甚至以“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时人多许张为善补过者”美化张生无耻的行径,故有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所说:“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

”其文比其人,元稹诸如此类言语,甚为后人诟病。

注:沁园:东汉汉明帝刘庄为其五女刘致建造的园林,今河南省博爱县太行博竹苑内。

四、作者简介:王实甫(1234-1294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

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生平事迹不详。

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

《西厢记》简介

《西厢记》简介

《西厢记》简介1.《西厢记》作者王实甫简介王实甫,名德信,据考证祖籍河北保定,是元代著名戏曲家。

存世的三部杂居《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四大王歌舞丽春堂》中,以《西厢记》最为著名,被认为是其代表作,也是公认的元代杂剧最出色的作品之一。

他的作品既有唐宋诗词的华美词藻,又结合了元代民间语言的生动形象,开创了独具特色的杂剧语言风格。

2.《西厢记》创作简介《西厢记》故事梗概是唐贞元年间,落魄书生张君在普救寺里与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遇,两人心生爱慕,苦于无法接近。

在叛将孙飞虎围寺要强抢莺莺为妻的时候,崔夫人求告无门,许诺谁能退兵,就将莺莺许配给他。

张生修书请故交白马将军杜确率兵解围,不料破贼之后,崔夫人出尔反尔,言而无信,不愿将莺莺许配张生,却让两人兄妹相称。

张生忧思成疾。

莺莺的丫环红娘为两人牵线,先让张生月下弹琴,感动了莺莺。

莺莺让红娘前去探望,张生书信一封教红娘转交莺莺,莺莺回信答应相会。

在当晚相会时,由于种种顾虑和误会,莺莺生气而去,张生病势加重。

红娘再次探望,暗示莺莺一定会来,张生烦闷立消。

深夜莺莺前来,两人私定终身。

崔夫人得知后,怒气冲冲拷问红娘,但木已成舟,只能接受。

崔夫人以求取功名后才能迎娶莺莺为条件,要张生进京赶考。

半年后,张生中得状元,及时赶回,阻止了崔夫人的侄儿郑恒骗娶莺莺的阴谋,与莺莺共结连理,有情人终成眷属。

《西厢记》的伟大之处在于冲破了封建礼教的藩篱,肯定了青年男女勇敢追求爱情的精神。

首先,张生和莺莺一个是落魄书生,一个是相国小姐,他们之间的地位、财富、权势就形成了尖锐的冲突。

《西厢记》通过两人相遇、倾心、相思、误会、抗争最终斗争胜利,获得美好姻缘的一系列跌宕起伏的事件描述,大大丰富了两人的情感内容,各种物形象也更加立体丰满。

《西厢记》华美的词藻、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忠贞不渝的爱情信念使它深受人们的喜爱。

它的严密的戏剧结构、合人物刻画的生动细腻,对后世戏曲的影响巨大。

王实甫的《西厢记》概述

王实甫的《西厢记》概述

王实甫的《西厢记》概述一、王实甫的生平与创作1. 生平关于王实甫的生平事迹,至今所知甚少。

仅知其名德信,字实甫,元大都人,有杂剧作品十四种,散曲今存一只小令,两个套数和一个残套。

生卒年不详,近人推断,其创作杂剧的主要活动时期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

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飚飚排剑戟。

翠红乡雄纠纠施谋智。

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明•贾仲明《凌波仙》吊词)2. 杂剧创作王实甫有杂剧作品十四种,今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以及《芙蓉亭》《贩茶船》的片段。

二、西厢故事的演变与发展1.《莺莺传》:始乱之,终弃之捧览来问,抚爱过深,儿女之情,悲喜交集。

兼惠花胜一合,口脂五寸,致耀首膏唇之饰。

虽荷殊恩,谁复为容?睹物增怀,但积悲叹耳。

伏承使于京中就业,进修之道,固在便安。

但恨僻陋之人,永以遐弃,命也如此,知复何言?自去秋已来,常忽忽如有所失,于喧哗之下,或勉为语笑,闲宵自处,无不泪零。

乃至梦寝之间,亦多感咽。

离忧之思,绸缪缱绻,暂若寻常;幽会未终,惊魂已断。

虽半衾如暖,而思之甚遥。

一昨拜辞,倏逾旧岁。

长安行乐之地,触绪牵情,何幸不忘幽微,眷念无斁。

鄙薄之志,无以奉酬。

至于终始之盟,则固不忒。

鄙昔中表相因,或同宴处,婢仆见诱,遂致私诚。

儿女之心,不能自固。

君子有援琴之挑,鄙人无投梭之拒。

及荐寝席,义盛意深,愚陋之情,永谓终托。

岂期既见君子,而不能定情,致有自献之羞,不复明侍巾帻。

没身永恨,含叹何言?倘仁人用心,俯遂幽眇;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如或达士略情,舍小従大,以先配为丑行,以要盟为可欺。

则当骨化形销,丹诚不泯;因风委露,犹托清尘。

存没之诚,言尽于此;临纸呜咽,情不能申。

千万珍重!珍重千万!玉环一枚,是儿婴年所弄,寄充君子下体所佩。

玉取其坚润不渝,环取其终始不绝。

兼乱丝一絇,文竹茶碾子一枚。

此数物不足见珍,意者欲君子如玉之真,弊志如环不解,泪痕在竹,愁绪萦丝,因物达情,永以为好耳。

西厢记作者简介

西厢记作者简介

西厢记作者简介
作者是王实甫。

王实甫,元戏曲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

所作杂剧今知有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两种,《芙蓉亭》《贩茶船》两剧各存一折曲词;另存散曲数首,曲词优美,《西厢记》尤为出色,是他的代表作。

《西厢记》的剧情直接取材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王实甫的《西厢记》以《西厢记诸宫调》为基础,在一些关键的地方作了修改,从而弥补了原作的缺陷。

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删减了许多不必要的枝叶和臃肿部分,使结构更加完整,情节更加集中;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让剧中人物更明确地坚守各自的立场――老夫人在严厉监管女儿、坚决反对崔、张的自由结合、维持“相国家谱”的清白与尊贵上毫不松动,张生和莺莺在追求爱情的满足上毫不让步,他们加上红娘为一方与老夫人一方的矛盾冲突于是变得更加激烈。

这样,不仅增加了剧情的紧张性和吸引力,也使得全剧的主题更为突出、人物形象更为鲜明。

再加上它的优美而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使得这一剧本成为精致的典范之作。

第四章 王实甫与《西厢记》

第四章  王实甫与《西厢记》

《西厢记》中的人物性格与故事情节和戏剧冲突的开展高度结合, 成功地表现了崔张爱情故事的曲折复杂过程。
张生
崔莺莺
红娘
第四节 《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进步的思想观念,波澜起伏的戏剧矛盾冲突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一部优美的抒情剧诗。
《西厢记》剧照
【诗的意境】
“佛殿奇逢”——“月下联吟”,“长亭送别”——“草桥惊 梦”……
【语言】
崔张初次邂逅后的月下联吟:“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 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则隔墙回应:“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 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莺莺第一次托红娘给张生传递书柬:“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幺篇〕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 无语怨东风。 ……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的迟,怨归去的急。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 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 的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普救寺)“梵王宫殿月轮高,碧琉璃瑞烟笼罩”,“法鼓金铎, 二月春雷响殿角,钟声佛号,半天风雨洒松梢”……
“玉宇无尘,银河泻影。月色横空,花荫满庭”,“寂寂僧房人不 到,满阶苔衬落花红”。
【诗韵】
(张生)“院宇深,枕簟凉,一灯孤影摇书幌。纵然酬得今生志, 着甚支吾此夜长?睡不着如翻掌,少可有一万声长吁短叹,五千遍 捣枕捶床。”“娇羞花解语,温柔玉有香。我和她乍相逢记不真娇 模样,我只索手抵着牙儿慢慢的想。”
第四章 王实甫与《西厢记》
王实甫的生平与创作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 《西厢记》的情节和戏剧冲突 《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西厢记作品简介

西厢记作品简介

西厢记作品简介《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今北京市)人。

他一生写作了14种剧本,《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是他的代表作。

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故事起源】《西厢记》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叙述书生张珙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在西厢约会,莺莺终于以身相许。

后来张珙赴京应试,得了高官,却抛弃了莺莺,酿成爱情悲剧。

这个故事到宋金时代流传更广,一些文人、民间艺人纷纷改编成说唱和戏剧,王实甫编写的多本杂剧《西厢记》就是在这样丰富的艺术积累上进行加工创作而成的。

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故事梗概】前朝崔相国死了,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乡,途中因故受阻,暂住河中府普救寺。

这崔莺莺年方十九岁,针指女工,诗词书算,无所不能.她父亲在世时,就已将她许配给郑氏的侄儿郑尚书之长子郑恒。

小姐与红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书生张珙。

张珙本是西洛人,是礼部尚书之子,父母双亡,家境贫寒。

他只身一人赴京城赶考,路过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确就在蒲关,于是住了下来。

听状元店里的小二哥说,这里有座普救寺,是则天皇后香火院,景致很美,三教九流,过者无不瞻仰.这张生见到莺莺容貌俊俏,赞叹道:“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

”为能多见上几面,便与侍中方丈借宿,他便住进西厢房。

一日,崔老夫人为亡夫做道场,这崔老夫妻人治家很严,道场内外没有一个男子出入,张生硬着头皮溜进去。

这时斋供道场都完备好了,该夫人和小姐进香了,以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张生想:“小姐是一女子,尚有报父母之心;小生湖海飘零数年,自父母下世之后,并不曾有一陌纸钱相报。

王实甫名剧《西厢记》故事的来源

王实甫名剧《西厢记》故事的来源

王实甫名剧《西厢记》故事的来源元代杂剧作家王实甫的名剧《西厢记》的故事,直接来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

此外,流传的西洛书生张浩与东邻女李莺莺逾墙相会,终成眷属的故事和蒲妓崔徽为裴敬中憔悴而死的传说,在题材和人物、情节上对《西厢记》也都有某种影响。

《莺莺传》写唐代贞元年间书生张生与少女崔莺莺从恋爱、结合到离异的悲剧故事。

作者元稹可能受到《游仙窟》的影响,所谓“游仙”,本意写嫖妓宿娼;所谓“会真”,实质是写偷情艳遇。

所以作者抱着欣赏文人风流韵事的态度,对张生始乱终弃的行为加以肯定。

但崔莺莺的悲剧形象和悲剧命运赢得了人们的同情,一些文人诗作中不时提到“莺莺”和“待月西厢”的事。

到了宋代,崔张故事十分流行。

秦观、毛滂的《调笑令》以一诗一词咏唱这个爱情故事,使它成为歌舞曲词。

后来又有小说《张公子遇崔莺莺》,见于南宋皇都风月主人的《绿窗新话》。

此外,罗烨的《醉翁谈录》“小说开辟”中记有小说《莺莺传》。

赵令的鼓子词和《绿窗新话》中的《张公子遇崔莺莺》,与元稹的原作不同,它们都删去了传奇小说文中张生诋莺莺为“尤物”“妖孽”的部分,赞赏莺莺的真情,同情她的命运,并对张生的行为颇有微词。

金代的董解元曾将这个故事改编为长篇《西厢记诸宫调》。

共14宫调,193套组曲,它在主题思想和人物塑造上都与《莺莺传》有根本的差异,结局是张生和莺莺双双私奔并最终团圆。

《莺莺传》中矛盾的双方是张生和莺莺,导致莺莺悲剧命运的因素,是张生的薄情。

而《西厢记诸宫调》中的基本矛盾是争取婚姻自主的崔、张和以崔母为代表的封建势力,这就使作品具有明显的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

与此相联系,《西厢记诸宫调》中主要人物的性格有了很大的变化,从《莺莺传》到《西厢记诸宫调》,崔母从一个性格软弱的老婆婆,成为封建势力的维护者,崔、张婚姻的直接障碍。

张生从一个思想感情上存在矛盾的负心汉,变成一个用情专一、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多情种。

而莺莺的形象则显现出鲜明的反抗性。

西厢记的作者是谁

西厢记的作者是谁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西厢记》,又称《王西厢》《北西厢》)是元代王实甫创作杂剧,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年)。

下面跟着店铺来看看西厢记的作者是谁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作者简介王实甫,元戏曲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

所作杂剧今知有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两种,《芙蓉亭》、《贩茶船》两剧各存一折曲词;另存散曲数首,曲词优美,《西厢记》尤为出色,是他的代表作。

内容简介创作背景崔莺莺出身名门贵族,是个美丽而有才情的少女,父亲崔相国生前已将她许配给郑尚书的儿子。

在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中,她内心强烈地追求着爱情和幸福。

她和书生张君瑞在普救寺中相遇,张生的痴情和才华博得她的爱慕,但相国小姐的身分和她所受的教养,使她感到不能自由表达爱情的苦恼。

张生解普救寺之围,本应与她结为夫妻,但老夫人的变卦,给她以沉重的打击,反抗的意识开始觉醒。

她逐渐从犹豫动摇、怯弱和顾虑中解放出来,终于突破束缚,和张生美满结合。

张生(张君瑞)张生先父官礼部尚书,可见他也是书香门第出身,自幼在此环境熏陶下,勤奋学习,学成满腹文章以求金榜题名。

时运不济,造化弄人,多次应举,均名落孙山,因此“书剑飘零,游于四方”。

由此可见,张生的愿望是:但求功名日,光宗耀祖时。

但这位饱学之士在偶遇莺莺时,却将功名利禄抛向九霄云外,将23年的艰辛与努力置于十八层地狱,义无返顾地把追求自由爱情放在第一要务。

于是经史子集却成了他追求爱情的幌子,在之后的岁月里他相思难寐,更别说读书学习了,在普救寺英雄救美,绞尽脑汁争取爱情,终于爱情有望,却遭崔夫人拒绝,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张生迫不得已,只能赴京赶考,未料到自己的爱情却建立在功名的基础之上“得官啊,来见崔夫人;驳落啊,休来见崔夫人”的确,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未遇莺莺时,张君瑞“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遇莺莺后,他胸有成竹,胜券在握,最终“一举及第,得了头名状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厢记》作者王实甫的创作来源王实甫的词曲代表
王实甫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为世代官宦世家出生,从祖父到其父亲都在朝为官,特别是他父亲王逖勋跟随成吉思汗西征,立下累累军功,曾赠通议大夫、礼部尚书、太原郡侯等职。

当然到了他父亲这一代就已经发迹了,然后迁居到大都,所以王实甫是在大都出生的。

作为元朝著名的戏曲家,王实甫和另一位戏曲名家作者关汉卿齐名,留下了《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贩茶船》、《芙蓉亭》等杂剧约十四种。

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西厢记》讲述的是普通书生张生与崔相国之女崔莺莺在寺庙中相遇相知进而相爱,随后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最终得以圆满结合的故事。

这部杂剧故事恢弘,人物形象丰满,且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王实甫所作的《西厢记》,突破了老套的才子佳人和夫贵妻荣的婚姻模式,恋爱模式,彻底否定封建传统的联姻方式,强调的是爱情自由和婚姻自由。

在他的戏剧中,爱情被放置在功名利禄之上,青年男女的恋爱和婚姻也不强调门当户对,而是完全从爱情角度出发,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他明确的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主张,有极高的思想觉悟。

《西厢记》并不是王实甫原创,其在最早的故事来源,是唐朝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后来又有了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王实甫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以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为基础改编而成的,其故事情节与董解元的《西厢记》香相差无几,但是在人物性格和戏剧冲突,故事发展等各个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特别是在思想层面上,他明确表达对封建婚姻制度和等级制度的反对,强调青年男女的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绝对是一个大大的进步。

所以元末明初贾仲明说王实甫:作词章,风韵羡,士林中等辈伏低。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王实甫词曲代表
《凤求凰琴歌》
有美一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

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

何日见许兮,慰我旁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

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

《正宫滚绣球》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迟迟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

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此恨谁知!《中吕混江龙》
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

池塘梦晓,阑槛辞春。

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

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

香消了六朝金粉,清减了三楚精神。

《别情》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

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

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