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王实甫和《西厢记》

合集下载

王实甫与《西厢记》

王实甫与《西厢记》

2,篇幅虽长而结构严谨,剧情虽多双线并 篇幅虽长而结构严谨, 进展曲折,关目自然,富于变化. 举,进展曲折,关目自然,富于变化. 《西厢记》就全面剧情安排情节,一方面 西厢记》就全面剧情安排情节, 是波澜壮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是波澜壮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方 面是巧妙曲折的情景安排. 面是巧妙曲折的情景安排.根据内容的需 要,为了表达莺莺与张生悱恻缠绵的爱情 纠葛在一折中设置了种种场景. 纠葛在一折中设置了种种场景.
西厢记》的成书》 第一诸宫调与王实甫《西厢记》 的联系与区别
1,文化心理不同:《董西厢》代表北方观众草原 文化心理不同: 董西厢》 文化心理,武打场面安排的多, 王西厢" 文化心理,武打场面安排的多,"王西厢"代表 汉民族文化心理,武打场面安排的少. 汉民族文化心理,武打场面安排的少. 2戏剧结构不同:《董西厢》安排的是单线结构; 戏剧结构不同: 董西厢》安排的是单线结构; 王西厢"安排的是复线结构, 王西厢" "王西厢"安排的是复线结构,"王西厢"不但 安排了以老夫人,惠明,郑恒等为一方与张生, 安排了以老夫人,惠明,郑恒等为一方与张生, 莺莺,红娘为一方的矛盾;还安排了张生,莺莺, 莺莺,红娘为一方的矛盾;还安排了张生,莺莺, 红娘内部矛盾的一条线索,构成复线结构. 红娘内部矛盾的一条线索,构成复线结构.
3,语言特色,辞采华美,清丽婉约,具有 语言特色,辞采华美,清丽婉约, 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 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 是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作.作品擅长情景 是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作. 交融的描绘,善于吸收和熔铸前人的名句. 交融的描绘,善于吸收和熔铸前人的名句. [混江龙] 混江龙] 落花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池塘梦晓, 落花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池塘梦晓, 兰槛辞春,蝶粉轻沾飞絮雪, 兰槛辞春,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 花尘.系春心情短柳丝长, 花尘.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 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消减了三楚精神. 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消减了三楚精神.

第二章 王实甫和《

第二章 王实甫和《

• 《长亭送别》 • 《长亭送别》写莺莺、红娘、老夫人到十 里长亭送别上京赶考的张生,莺莺是最重 要的剧中人, 分为三部分。 • • • 第一部分 :赴长亭途中 第二部分 :长亭别: (一)细腻的心理描写,浓郁的抒情意味。 1、善于通过景物描绘,以景寓情; • 最令人称道的是【正宫·端正好】中“碧云天, 黄花地,西风景,北雁南飞……”, 点染了几种常 见而又包融着无限诗意的形象,让人置身于凄恻 缠绵的送别场面之中。 • 2、善于通过人物情态来揭示人物的心理感情; 莺莺对时间特别敏感,无心打扮修饰,无心品尝 美酒佳肴
• 对比。“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 寒有梦知”,即用对比将张生在时莺莺的幸福、 甜蜜和张生走后的冷清、凄楚对照,突出送别之 人的哀怨。 • 化虚为实,以实写虚。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 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的起”,即是将无形的愁形 象化为有重量的东西,且车都载不起,让读者可 感可知 。 (三)优美的戏剧语言。 善于熔铸古典诗词的丽词雅句,又善于吸收和提 炼通俗流畅的民间口语,形成一种含蓄凝炼、典 雅优美而又生动活泼的独特语言风格。
• 4、王季思、黄秉泽《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 评传王实甫》:王实甫以他的杰出杂剧 《西厢记》闪耀中国古代剧坛。在元代堪 与关汉卿比肩;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 可同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罗贯中、 施耐庵、汤显祖、曹雪芹等并列。
二、“西厢”故事的演变
• 演变(1) 唐·元稹《莺莺传》: • 莺莺被弃后对张生说:“始乱之,终弃之,固其 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乱之,君终之,君之惠 也。” 张生说:“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 妖于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贵,成宠娇,不为云为 雨,则为蛟为螭,吾不知其所变化矣。昔殷之辛, 周之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然而一女子败 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谬笑。予之德 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 肯定张生抛弃莺莺

《西厢记》PPT课件

《西厢记》PPT课件

第三本是“张君瑞害相思”。
• 莺莺好久不见张珙,非常思念, 就让红娘去看望张珙,这时张生 因老夫人赖婚而抑郁相思成病。 张珙趁机写了一封信,让红娘捎 给莺莺,莺莺看了得知张生抑郁 相思成病,疼在心里,但表面上 要勃然大怒,指责红娘捎信。然 后,莺莺借指责张珙之名,写了 回信。张珙看了大喜,信中写了 一首诗:
• 红娘,莺莺的丫鬟。 • 杜确,字君实,武状元,征西
大元帅,张珙之同学兼结拜兄 弟,统领十万大军镇守蒲关。 • 郑恒,礼部尚书之子,父母双 亡,老夫人的侄子。 • 老夫人,莺莺之母,郑氏。
(一)《西厢记》的故事情节
• 唐代宗朝宰相崔珏(决),博陵郡(河北定州) 人,博陵郡崔氏在唐代是望族,为唐代五大高门 (崔、卢、李、郑、王)之一,因病亡故,老夫 人和女儿崔莺莺扶灵柩回博陵安葬,中停河中府 (今山西永济)普救寺。张珙去长安赶考,中途 想去拜见同学兼结拜兄弟杜确(字君实,武状元, 征西大元帅,统领十万大军镇守蒲关),路过普 救寺。于是崔张二人在此相遇,撞出了爱情的火 花,演绎了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
(一)《莺莺传》

“西厢”故事最早出于唐元稹的传奇小说《莺
莺传》,又名《会真记》。

小说故事梗概是,唐贞元年间,张生游蒲州,
住在普救寺,与寄居寺中的姨家表妹崔莺莺相识。
在丫环红娘帮助下,二人私下结合,由于违背了 礼数,后来张生去长安赴试,抛弃了莺莺。并污 蔑莺莺是“尤物”,“妖孽”,作者欣赏张生对 莺莺的轻佻态度,不仅宣扬女人是祸水的思想,
(三)《王西厢》
1、把叙事体的讲唱文学改造成代言体的大型杂剧。 2、人物形象上,老夫人被写成一个封建家长的典型,
性格更鲜明。 3、主题思想上,《董》中崔张二人功名心都很重,

西厢记

西厢记
特定的环境下,一主一辅两条线索,相互制约,起伏交错,
推动剧情的发展。
六、《西厢记》的思想意义
反封建战斗性:
(一)反对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要求自由
幸福的爱情生活。 (二)反对封建的门第观念,坚持理想的爱 情标准。 董解元强调“自古至今,自是佳人合配才 子。”而王实甫则鲜明地提出:“永志无别 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 属。”强调“情”的自主。
烈,生红二人满以为亲事立成。 (4)赖婚:夫人席上赖婚,要莺莺出 拜哥哥,二人心事重重。 (5)琴心:莺莺园内烧夜香,生抚琴, 以《凤求凰》诉尽心中无限事,莺莺大 为感动。
《凤求凰》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翩翩兮,四海求凰。 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张弦代语兮,欲诉衷肠。 何时见许兮,慰我彷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 不得于飞兮,使我沦亡。
第二章 王实甫 《西厢记》
一、王实甫的生平与创作 生卒年和生平事迹不详,仅据《录鬼簿》知 其名德信,大都人,创作了包括《西厢记》 在内的十四种杂剧,除《西厢记》外,传世 的只有《丽春堂》、《破窑记》两种戏剧全 本。 关于王实甫的评论资料: 1、明•贾仲明《凌波仙》吊词:作词章风韵 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 《西厢记》天下夺魁。 2、明•朱权《太和正音谱》:王实甫之词, 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 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 浦。
七、《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一)体制和形式上的突破和创新。
五本二十一折 多角色唱 (二)将复杂的矛盾冲突有机地组合为一个 艺术整体。 (三)成功地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描写 心理描写 (四)语言锤炼和运用方面也有突出成就。 文采与本色相生 优美典雅而又生动活泼

王实甫《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崔莺莺夜听琴(第二本)》原文及翻译赏析

王实甫《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崔莺莺夜听琴(第二本)》原文及翻译赏析

王实甫《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崔莺莺夜听琴(第二本)》原文及翻译赏析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崔莺莺夜听琴(第二本)原文:第一折(孙飞虎上,开)自家姓孙,名彪,字飞虎。

方今天下扰攘。

因主将丁文雅失政,俺分统五千人马,镇守河桥,劫掳良民财物。

近知先相国崔钰之女莺莺,眉黛青颦,莲脸生春,有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颜,现在河中府普救寺借居。

我心中想来:当今用武之际,主将尚然不正,我独廉何为!大小三军,听吾号令:人尽衔枚,马皆勒口,连夜进兵河中府!掳莺为妻,是我平生愿足。

(下)(法本慌上)谁想孙飞虎将半万贼兵围住寺门,鸣锣击鼓,呐喊摇旗,欲掳莺莺小姐为妻,我今不敢违误,即索报知夫人走一遭。

(下)(夫人慌上,云)如此却怎了!俺同到小姐卧房里商量去。

(下)(旦引红上,云)自见了张生,神魂荡漾,情思不快,茶饭少进。

早是离人伤感,况值暮春天道,好烦恼人也呵!好句有情怜夜月,落花无语怨东风。

【仙吕】【八声甘州】恹恹瘦损,早是伤神,那值残春。

罗衣宽褪,能消几度黄昏?风袅篆烟不卷帘,雨打梨花深闭门;无语凭栏干,目断行云。

【混江龙】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

池塘梦晓,阑槛辞春;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

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

香消了六朝金粉,清减了三楚精神。

(红云)姐姐情思不快,我将被儿薰得香香的,睡些儿。

(旦唱)【油葫芦】翠被生寒压绣裀,休将兰膺薰;便将兰曙薰尽,则索自温存。

昨宵个锦囊佳制明勾引,今日个玉堂人物难亲近,这些时坐又不安,睡又不稳,我欲待登临又不快,闲行又闷。

每日价情思睡昏昏。

【天下乐】红娘呵!我则索搭伏定鲛绡枕头儿盹。

但出闺门,影儿般不离身。

(红云)不干红娘事,老夫人着我跟着姐姐来。

(旦云)俺娘也好没意思!这些时直恁般堤防着人;小梅香伏侍的勤,老夫人拘系的紧,则怕俺女孩儿折了气分。

(红云)姐姐往常不曾如此无情无绪;自见了那生,便觉心事不宁,却是如何?(旦唱)【那咤令】往常但见个外人,氲的早嗔;但见个客人,厌的倒褪;从见了那人,兜的便亲。

王实甫的《西厢记》

王实甫的《西厢记》
战 胜 和 对 自 我 的 超 越,第 一 条线索也就无由显现;而崔 莺 莺、张 生 西 厢 幽 会 的 被 披 露,实 质 上 已 以 事 实 婚 姻 宣 告了封建礼教和门第婚姻遏 阻 崔 莺 莺、张 生 结 合 的 失 败。因 之,主、辅 两 条 冲 突 线 的 相 互 制 约、交 错 展 开, 既 形 成 了《西 厢 记》扣 人 心 弦 的 戏 剧 性,也 以 紧 张 激 烈 的戏剧冲突形式显示了作品 主题的深刻性。
当然,莺莺之所以这样做,从根本上说,仍然是为了实现追求爱情的目 标。正因为对爱情十分看重,她才如此小心谨慎,如此费尽心机。而当她大 胆地迈出以“情”反“礼”的关键一步,与张生私下结合之后,她爱得是那 样执著,那样深沉,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夫人却逼张生进京赶考,莺莺感情 上遭受的痛苦便是可想而知的了。请看第四本第三折(俗称《哭宴》)中莺 莺的唱词:
在佛殿上,莺莺偶然遇到了风流 俊雅的张生,她分明觉察到一个陌生 的男子注视着自己,却仍然“亸着香 肩,只 将 花 笑 拈”,并 对 红 娘 念 出 “寂 寂 僧 房 人 不 到,满 阶 苔 衬 落 花 红”的诗句,使张生觉得她“恰便似 呖呖莺声花外啭,行一步可人怜”, 为之心醉神迷。当红娘提醒“那壁有 人,咱家去来”时,莺莺的动作是: “回顾——觑末(张生)——下。” 这“临去秋波那一转”,使得张生如 醉如痴,连说“休道是小生,便是铁 石人也意惹情牵”。可以说,这爱情 的种子,正是莺莺自己播下的。
1
王实甫的《西厢记》
(二)《西厢记》故事的来源与演变
《西 厢 记》故 事,来 源 于 唐 元 稹 传 奇《莺 莺 传》。在 这 部 作 品 中,张 生 曾 经 热 恋 莺 莺,而 作 者 的 文 笔 也 委 婉 动 人,颇 有 情 致。但 故 事 的 结 局 是 张 生 为 追 求 功 名,终 于 抛 弃 恋 人,并 且 称 之 为“不 妖 其 身,必 妖 于 人”的“尤 物”,而 自 己 却 博 得 了 一 个“善 补 过 者”的 名 声。这 一 结 局,为 有 识 者 所 不 满, 正 如 鲁 迅 所 批 评 :“篇 末 文 过 饰 非,遂 堕 恶 趣。”(《中 国 小 说 史 略》)。

王实甫与《西厢记》

王实甫与《西厢记》

八、关于第五本优劣评价问题
徐评本于《草桥惊梦》一出批道:“天下事
原是梦,《西厢会真》,叙事固奇,实甫既 传其奇,而以梦结之甚当。汉卿纽于俗套, 必欲以荣归为美,续成一套,其才华虽不及 实甫,犹有可顾;关后复被后人拾郑恒求配 处插人五曲,如乞儿疮疽,臭不可言。惜乎 汉卿,欲附骥尾,反坐续貂。冤哉!”
七、《西厢记》艺术特色
《西厢记》问世以来,一直被视作中国古典
戏剧的巅峰之作,无论在内容开掘还是形式 构建上,都堪称典范。
延阁刊本卷首还有鲁浚的“叙”一篇,其开头就说 道:“天地间自有绝调神遇、断不容人再脱者,文 如子长之《史记》,经如《楞严》,小说家如罗贯 中之《水浒传》,曲则王实甫之《西厢记》。” 王骥德《新校注古本西厢记》:“今无来者,后掩 来哲,虽擅千古绝调。”
王实甫一生有十三个杂剧,现有全(足)本 流传的是《西厢记》、《四丞相高宴丽春 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此外还存有 《芙蓉亭》、《贩茶船》各一折曲文。《其 中《西厢记》是其代表作,王世贞《曲藻》: “北曲故当以《西厢》压卷。”自明朝成化、 弘治之后,有学人提出本剧是实甫与关汉卿 合作完成,略备一说。 “元曲四大家”相关讨论。

六、《长亭送别》简析
峰回路转的情节设置和逆转中的心态张力。
情理挣扎的抒情背景 层层渲染铺叙的爱情心态 崔莺莺形象的层次感 诗性语言对紧张情感的虚化功能 互文性中情感的诗意化和程式化
明人何俊良曾有过一番感叹:“王实甫才情
富丽,真词家之雄;但西厢首位五卷,曲二 十一套,终始不出一‘情’字,亦何怪其意 之重复,语之芜类耶?”
五、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莺莺 :“可人儿”、“假意儿”(美丽善良、 矜持多疑、爱情至上) 情感历程:试探、渴慕、沉溺、呵护

第二章 王实甫和《西厢记》

第二章 王实甫和《西厢记》

三 《西厢记》主题思想的进步性
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主题思想的进步性
1、反对封建的门第观念,坚持理想的爱情 标准。 2、反对封建礼教,要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 活。、 3、其爱情过程刻画细腻,令人信服。 4、其爱情境界为知己之爱。
因色而悦——因才而悦——知己之爱
四 普救寺的设置推动了戏剧冲突
佛寺偶遇—— 一见钟情 花园诉情—— 相识到相知 兵围古刹—— 生死考验 张生解围—— 爱情“合法化”

建筑 项目
普救寺目前的产业开发
折子戏《状元迎亲》
“西厢”故事的演变(2)
金代董解元把它改编成大型说唱文学 样式《西厢记诸宫调》,世称《董西 厢》。约五万言,用了一百九十多个 套数,实际上是规模宏伟的长篇叙事 诗或诗体小说。它虽然取材于《莺莺 传》,但在主题思想、情节安排、人 物性格等方面都作了脱胎换骨的“改 造”,是一部具有独创性的新作。
“西厢”故事的演变(3)
“西厢”故事的演变(1) 唐·元稹《莺莺传》 莺莺被弃后对张生说:“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 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乱之,君终之,君之惠也。” 张生说:“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 于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贵,成宠娇,不为云为雨, 则为蛟为螭,吾不知其所变化矣。昔殷之辛,周之 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然而一女子败之,溃 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谬笑。予之德不足以胜 妖孽,是用忍情。”
《西厢记》与普救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国的戏曲小说,写到两性的恋史, 往往是两人一见面就相爱,但誓定 终身,从不细写他们恋爱的经过与 他们在恋时的心理。《西厢》的成 功偏在于它的全部都是婉曲的细腻 的写张生与莺莺的恋爱的心境的, 似这等曲折的恋爱故事,除《西厢》 外,中国无第二部。” (郑振铎)

王实甫与《西厢记》

王实甫与《西厢记》

五、分析杂剧的主题和艺术特点 1、莺莺的反封建意识具体表现在哪些曲词中? 明确:(1)对拆散鸳鸯的不满。莺莺“遥望见 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见安排着车儿,马 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2)对功名富贵的 蔑视。莺莺劝张生休忧“文齐福不齐”,休提 “金榜无名誓不归”,认为“得一个并头莲, 煞强于状元及第”,功名富贵不过是“蜗角虚 名,蝇头微利”。
五、赏析第一部分:“送别途中”(长亭路上、 赶赴长亭)。 (一)赏析【端正好】 1、其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这首曲子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碧 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 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 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 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作用:借凄凉的暮秋景象写莺莺的离愁别恨.
(二)试从【二煞】中找出一个词来描绘莺莺离别
之时的心理活动。 明确:怕。 “怕”什么? 明确:怕“停妻再娶”;怕“金榜无名誓不归”。 为什么“怕”?明确:莺莺的担心在男尊女卑的 封建社会是有现实基础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莺莺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及 时代局限性:莺莺的倔强表现了她的轻功名,重爱情 的反封建精神,但是我们也可以窥见封建时代妇女身 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里妇 女悲惨屈辱的地位,莺莺的痛苦是一种不能主宰自己 命运的痛苦。
一首真挚的抒情诗, 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
赏析《长亭送别》
故事之美
人物之美 意境之美
曲词之美
佛殿相逢:唐贞元年间,“上朝取应”的洛阳才子张君瑞于河中府 (今山西永济)普救寺佛殿偶逢相国崔珏(已故)千金崔莺莺。莺莺“眼 角儿留情”,“回顾觑”,张生“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遂借 “塔院侧边西厢一间房”住下“温习经史”。

王实甫与《西厢记》2

王实甫与《西厢记》2

《王西厢》对《董西厢》的继承与发

1.删减了孙飞虎兵围普救寺至解围的情节.将此改成两折戏, 既减了累赘,而且将孙飞虎虚写,更多着墨于老夫人,莺莺的策 划.
2.董为了迎合小市民的庸俗口味,有很多色情描写.王虽然也 受其影响,但成分大为减略.
3.王在刻画人物时更注重身份.如<<董西厢>>
“传简”一段,写莺莺见信后搬梳妆台砸红娘,这个细节不符合 一个知书达理,大家闺秀的身份.而在<<王西厢>>中,莺莺见信 发怒,说道:”要告过老夫人,打下你个小贱人下半截来.”这里明 显有威吓,试探的成分,所以事到后来她说”我逗你耍来.”这就 符合莺莺小心谨慎,生怕泄露春光的深闺少女的情状.还比如 在”赖简”后,张生在花园受到莺莺的一顿抢白后居然要与红 娘做暂时夫妻,对于这一有损形象的败笔,<<王西厢>>将此删 除.
红娘形象光彩夺目之处,主要体现在“拷红” 一折,她与老夫人之间的正面冲突之中,被 塑造成为反封建礼教的果敢斗士。
圣药王]他每不识忧,不识愁,一双心意两下投。夫人得好休, 便好休,这其间何必苦追求?常言道“女大不中留”。
[夫人云]这端事都是你个贱人。[红云]非是张生小姐红娘之罪, 乃夫人之过也。[夫人云]这贱人倒指下我来,怎么是我之过? [红云]信者人之根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囗, 小车无(车兀),其何以行之哉?”当日军围普救,夫人所
《长亭送别》剧情分析
〔端正好〕前四句每一句描写的秋天的一个景物。 这些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所造成的气氛。正好 衬托出莺莺为离愁别恨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接下来,“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两句, 是莺莺的自问和自答:是什么在一夜之间把这一片 树林染红了呢?都是离别之人的伤心泪水!秋天的 树叶变红本来是大自然的客观现象,与人的主观感 情毫无关系,眼泪也不能把树叶染红,但是在为离 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这一片树 林似乎为她的离情感动得似乎完全变成了血红颜色 了。这一段曲子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具有浓郁的 诗情画意。

《 西厢记》 PPT课件

《 西厢记》 PPT课件

《西厢记》在次要人物形象塑造上也颇有造诣,最典型的就 是红娘。
红娘正直、无私、泼辣、勇敢,《拷红》一折集中描写了红 娘和老夫人的直接冲突,这场较量,让我们充分见识了红娘 的机智伶俐和能言善辩。正如李贽所说:“红娘真有二十分 才,二十分识,二十分胆。有此军师,何攻不破,何战不克 服!”
红娘嘴尖舌利、爽朗乐观、诙谐风趣,体现了下层人民真善 美的人情和人性。再如老夫人作者没有从个人品质上丑化老 夫人,没有使她概念化、脸谱化,而是把她塑造成了爱女反 而害女的威严老母亲,读来令人信服。
后世的各种文艺形式诸如戏曲、弹词、说唱等都有大量 相关题材的作品,其流芳余韵,影响所及直至今日。 《西厢记》不愧为古典戏剧的明珠。
【阅读链接】
上海古籍出版社是整理出版古籍的专业机构, 从成立之初便已开始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不 同时代有代表性的作家及诗词散文等不同文学 门类的作品选读、选辑,加以通俗的解说、详 尽的注释。2016年4月出版的《西厢记》,版 本精良,并有金圣叹的评析,可以帮助理解原 文,加深对文本的认识,值得一读。
第二节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一、故事主题和人物形象的再创造
《西厢记》最早源于唐传奇《莺莺传》。张生是一个 负心薄幸的形象,他不仅对莺莺始乱终弃,还振振有词地为 自己辩护说莺莺是“红颜祸水”,为避免自己以后遭遇不幸, 所以才“忍情”。莺莺在这个故事里显得卑微、懦弱,含羞 忍耻。
莺莺的故事就经常在诗词作品中被吟咏或再创作。如晏殊的 《浣溪沙》、苏轼的《雨中花慢》等,秦观、毛滂有吟咏莺 莺等古代美人的《调笑转踏》,宋朝的赵令畴还用这个题材 写了《商调·蝶恋花》鼓子词,表达了对《莺莺传》结局的 惋惜。但这些作品均未改动人物和情节。
第一节 《西厢记》作者及内容

第二章 王实甫《西厢记》

第二章 王实甫《西厢记》

二、西厢故事的演变
(四)王实甫《西厢记》——杂剧 内容上,一开始写始乱终弃的悲剧, 演变到反封建礼教,最后到“王西厢”进 一步深化了反礼教的主旨。 文体上,一开始是传奇,然后到歌舞 曲、鼓子词,再到诸宫调,最后演变为杂 剧。
第二节
《西厢记》的主旨 和戏剧冲突
一、《西厢记》的主旨
1.反对封建婚姻制度:“愿普天下有情 的都成了眷属” 2.挑战门阀,反对世族观念与门阀制度 3.爱情胜功名
三、景物描写的作用
富有特征的景色,营造了萧瑟悲凉的 戏剧氛围。 开头:碧云、黄花、雁影、霜林、红叶 结尾:疏林、残照、暮霭、秋风
四、心理描写对塑造崔莺莺形象的作用
展示了“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内涵: 对亲人的百般依恋;对别离的无限悲戚; 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对婚姻悲剧的深深忧 虑。 揭示了这一复杂心理内涵体现的纯净 的灵魂美:莺莺对张生的爱,没有掺杂丝 毫的世俗考虑和利害打算。 王实甫笔下的莺莺形象:珍视爱情、 蔑视功名。
第六编
第二章
元代文学
王实甫《西厢记》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王实甫生平及崔张故事的演变 《西厢记》的主旨和戏剧冲突 《西厢记》的人物形象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 王实甫生平及崔张故事 的演变
一、王实甫的生平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人。 创作杂剧共14种,完整保留下来的有《西 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
二、语言运用
1.文采与本色相生,藻艳与白描兼备 董西厢是说唱艺术,方言、土语特别 多,王西厢删掉了不少土语和方言,巧妙 地融入了一些诗词典故,形成了典雅的风 格—→诗剧 2.丰富的动作性和鲜明的个性化色彩 ——“当行” 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
三、结构形式
突破了杂剧的规矩,吸取和借鉴了院 本、南戏的演出形式,从而丰富了艺术表 现力。 五本二十一折,像是由几个杂剧连接 起来演出一个故事的连台本。 有些折段突破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通 例。

王实甫及西厢记概述

王实甫及西厢记概述
王 实 甫 《 西 厢 记 》
一、《西厢记》的创作时间
• 崔珏 • 第一折:这寺是先夫相国修建 的,是则天娘娘的香火
院。 • 第二折:贫僧乃相国崔玨的令尊剃度的。此寺年深崩损,
又是相国修造的。 • 楼钥:《中興顯應觀記》:百神在天地間,昭布森列,皇
朝咸秩,無文非有功不祀其間靈效顯著遠邇奔走者,不過 數處,而䕶國顯應真君其一也.真君崔姓,廟在磁州,旁 為道觀,河朔人奉之,五百餘年矣。靖康中,高宗由康邸 再使金。磁去金營不百里,既去,謁祠下,神馬擁輿,
• 1、人类的爱美的天性 • 2、人的认识由外到内 • 3、张生莺莺二人所处的时代只能是由外到内 • 4、二人的爱情具备“心”“智”“体”三个方面
• 正撞着五百年前的风流业冤”,“风魔了张解元”, “引了人意马心猿”。
• 往常“但见个外人,氲的早瞋;但见个客人, • 厌的倒褪”,但此时,尽管红娘催促她: • “小姐,那壁有人,咱家去来”,她却仍然大胆地偷看
• 《诸宫调》
• 诸宫调由韵文和散文两部分组成,演唱时采取歌唱和说白相间的 方式,属叙事体,其中唱词有接近代言体的部分。诸宫调为后世 戏曲音乐开辟了道路。宋代已用诸宫调的曲调来演唱宋杂剧了。 至元代,其曲调对北方杂剧的形成却起了重要的影响,它的重要 的艺术手段,都为元杂剧所吸收。它为中国戏曲艺术的成熟奠定 了基础。据宋王灼《碧鸡漫志》卷而载:“熙丰、元祐 间······泽州孔三传者,首创诸宫调古传,士大夫皆能诵 之。”所谓诸宫调,是相对于限用一个宫调的说唱形式而言,其 中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串接而成,其间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 配合,叙述有人物、情节的长篇故事。
• 《府君廟》在城西四十里,祀唐相崔珏。武德三年,民 懐其德,為之建祀。太宗夢與神遇,遂封號曰府君之神。 宋大中祥符三年,祈嗣有應,加封地曹判官。遣使致祭。 元(仁宗1320)延祐二年,封為䕶國西齊王,建廟始

古代文学资料---关汉卿的杂剧创作和王实甫与《西厢记》

古代文学资料---关汉卿的杂剧创作和王实甫与《西厢记》

关汉卿的杂剧创作和王实甫与《西厢记》关汉卿的杂剧创作第一节关汉卿的生平与思想一、关汉卿的生平与杂剧创作关汉卿,字汉卿,是元代具有代表性的杂剧作家,作品数量多、影响大,承载着民众的人生历练与精神追求,标志着元人杂剧创作高峰时期的到来。

其作品今存十八种:《窦娥冤》《鲁斋郎》《救风尘》《望江亭》《蝴蝶梦》《金线池》《谢天香》《玉镜台》《单鞭夺槊》《单刀会》《绯衣梦》《五侯宴》《哭存孝》《裴度还带》《陈母教子》《西蜀梦》《拜月亭》《诈妮子》在元代演艺界,他是一位颇有影响力的人物:“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

捻杂剧班头。

”关汉卿间或“躬践排场,面傅粉墨”,即所谓“偶倡优而不辞”。

二、关汉卿的人生选择与思想倾向关汉卿生于北方,在燕赵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其字里行间有英姿勃发之气,也不乏诙谐与幽默。

关汉卿也曾经离开北地,游历南方,所以他的创作也具有典雅精致的韵味。

关汉卿的政治理想比较接近儒家的“仁政”观念。

他是一个关注民生、珍重公义、嫉恶如仇、同情弱小的人道主义者。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第二节关汉卿的悲剧作品他以民众痛苦不堪的遭遇为杂剧题材一、《窦娥冤》社会动荡,族群纷争,风纪败坏,利益争夺,其程度当更为严重。

这是悲剧多发的社会,是悲剧文学破土而出的时代。

窦娥形象,是元代弱小者典型化的产物。

同情和悲悯是关汉卿写作《窦娥冤》的第一层情感因素。

压抑不住对苦难现实的拷问,渴望表达对卑微生命的尊重,二者交错在一起构成了关汉卿写作《窦娥冤》的第二层情感因素。

1.窦娥所遭遇的人生漩涡,最初由“羊羔儿利”引发。

但“羊羔儿利”仅是悲剧的诱因,其不幸命运的成因是社会动荡,官府扰民,弱小的生命毫无法律的保障。

2.在猥琐的张驴儿面前,窦娥内心的尊严感被激发出来,她不畏不屈,以弱小的身躯捍卫自己生命的庄严与纯洁,显示出性格的刚毅、人性的高贵,这是关汉卿的伟大发现。

诅咒与谴责构成了关汉卿写作《窦娥冤》的第三层情感因素。

“人命关天关地,别人怎生替得》”这是窦娥的话语,也是关汉卿的生命理念。

王实甫与西厢记

王实甫与西厢记

闹斋
• 张生:小娘子莫非莺莺 小姐的侍妾么? • 红:先生万福。 • 张生:小生姓张,名珙, 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 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 七日子时建生,并不娶 妻。 • 红:谁问你来? • 张生:敢问小姐常出来 么?
和诗
• 玉宇无尘,银河泻影, 月色横空,花阴满庭。 罗袂生寒,芳心自警。 侧着耳朵儿听,蹑着脚 步儿行:悄悄冥冥,潜 潜等等,等待那齐齐整 整、袅袅婷婷、姐姐莺 莺。
《西厢记》的思想意义
• (一)反对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要求自由幸福的 爱情生活。 • (二)反对封建的门第观念,坚持理想的爱情标准。
• 董解元强调“自古至今,自是佳人合配才子。”而 王实甫则鲜明地提出:“永志无别离,万古常完聚, 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强调“情”的自主, 是进步潮流对封建伦理、封建礼教猛烈冲击的表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是元杂剧对后世剧坛最 有影响的作品,版本众多,明清版本达九十多种。评 点者众多,并有著名画家为之绘图,足见后人对《西 厢记》的喜爱。它所宣扬的反对封建婚姻、争取爱情 自由的思想,成为后代爱情作品的精神源泉。它与明 代的《牡丹亭》、清代的《红楼梦》被称为中国文学 史中三大爱情作品,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地位。
•金代董解元把它改编成大型说唱文学样式《西厢记 诸宫调》,世称《董西厢》,是规模宏伟的长篇叙 事诗或诗体小说。 它虽然取材于《莺莺传》,但在主题思想、情节安 排、人物性格等方面都作了脱胎换骨的“改造 •元代王实甫在《董西厢》的基础上又将其 改编成杂剧《西厢记》
王实甫对《西厢记》的创新
• 体制的创新: 1.突破传统杂剧四折的通例,扩展为五本 二十折; 2.突破一人主唱的通例。 几个角色都可 以唱;使用多种宫调,用韵广泛多变。 • 题旨的改造: “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第五讲 王实甫与《西厢记》

第五讲 王实甫与《西厢记》

1~4折分别是:惊艳、借厢、酬韵、闹场
惊艳——一见钟情 “呀!正撞着五百年前风流业冤。” [元和令]颠不剌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宠儿罕曾 见。则着人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他那里 尽人调戏軃着香肩,只将花笑捻。
[上马娇]这的是兜率宫,休猜做了离恨天。呀,谁想着 寺里遇神仙!我见他宜嗔宜喜春风面,偏、宜贴翠花钿。 [胜葫芦]则见他宫样眉儿新月偃,斜侵入鬓云边。(旦 云)红娘,你觑:寂寂僧房人不到,满阶苔衬落花红。 (末云)我死也!未语人前先腼腆,樱桃红绽,玉粳白 露,半晌恰方言。 (红云)那壁有人,咱家去来。(旦回顾觑末下)





酬韵——二见倾心 说者无意(红娘),听者有心(莺莺) 月下联吟 “月色溶溶夜,花影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 人?” “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 人。” (红云)姐姐,有人,咱家去来,怕夫人嗔着。(莺回 顾下) [幺篇]我忽听、一声、猛惊。原来是扑剌剌宿鸟飞腾, 颤巍巍花稍弄影,乱纷纷落红满径。 [绵搭絮]恰寻归路,伫立空庭,竹稍风摆,斗柄云横。 呀!今夜凄凉有四星,他不瞅人怎待生!虽然是眼角儿 传情,咱两个口不言心自省。 [幺篇]怨不能,恨不成,坐不安,睡不宁。
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芳心暗许
莺莺因爱恋而相思,因相思而伤神,因伤神而憔悴,因 憔悴而坐卧不安、精神恍惚。
寺警——孙飞虎兵围普救寺——矛盾全面激化
三计——牺牲自己、了断自身、秦晋悬赏
赖婚——双方矛盾激化 (夫人云)小姐近前拜了哥哥着!(末背云)呀,声息 不好了也!(旦云)俺娘变了卦也!(红云)这相思又 索害也! 第二本第四折到第四本第一折,崔、张与老夫人的正面 冲突再度处于蛰伏状态,而崔、张、红之间的心理与性 格冲突则波澜迭起、喜剧性的小高潮令人应接不暇。

第二章《西厢记》

第二章《西厢记》

就并不是由于张生的片面追求。
于是就使他们的婚姻和那种完 全缺乏爱情基础的封建包办婚 姻之间的对立显得格外鲜明。
《王西厢》比《董西厢》更加 着力刻划莺莺的复杂内心世界。 “赖简”后,莺莺深知自己的 “假意儿”很可能置张生于死
地。莺莺性格得以继续发展,
不但必须坚持反抗老夫人为代
表的封建势力,还必须不断克
《董西厢》的第三个贡献 是对崔张故事结局的重新处理, 它改变了原传中的一个根本性 情节,就是以张崔的相谐出走 获得美满团圆,代替了悲剧性 的结局。
三、《西厢记》的思想内容
贾仲明说:“新杂剧,旧 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西厢记》全部杂剧由 《张君瑞闹道场》、《崔莺莺 夜听琴》、《张君瑞害相思》、 《草桥店梦莺莺》、《张君瑞 庆团圆》五本二十折组成。
步发展,推向高潮。
《西厢记》故事情节波澜曲折, 张弛交替,能够抓住戏眼,竭 力渲染达到激动人心的戏剧效 果;这是作者巧设悬念的缘故。
《赖婚》一折是剧作的一个高
潮,作者围绕这个高潮,根据 人物内心的感情波澜,接连安 排了四个“悬念”。第一个悬 念是“赖婚”,《酬简》便是
对赖婚悬念的回答。然而“酬
简”又成了第二个悬念。
张生是一个具有浓厚喜 剧色彩的人物,这种喜剧色彩 和作品所要歌颂的美好爱情是 和谐统一的。张生正是以他对 爱情的“志诚”与莺莺、红娘 一道,对封建势力进行了斗争, 而取得了胜利。
四、《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1、双线穿珠,巧设悬念 《西厢记》之所能引人入胜, 是因为作者结构情节安排的合 情合理,制造出曲折多变的戏 剧冲突来吸引读者。
冷酷隐藏在慈善、亲切、道德
的后面。通过赖婚、逼试等情 节的描写,就鲜明地塑造了整 个封建家长的典型形象。

元代文学第二讲 王实甫与《西厢记》

元代文学第二讲 王实甫与《西厢记》

• 4、人物形象:
• 《王西厢》让人物形象更为鲜 明、复杂。
作词章,风韵美,士林
中等辈伏低。新杂剧,
旧传奇,《西厢记》天
下夺魁。
二、题材源流
1、唐: 唐传奇:元稹《莺莺传》(《会真记》) 诗歌:杨巨源《崔娘诗》 、李绅《莺莺歌》 2、宋金: 宋鼓子词:赵令畤 《商调·蝶恋花》 宋杂剧:《莺莺六幺》 金院本:《红娘子》 金诸宫调: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 2、冲突线索:
• 《董西厢》是单线结构; 《王西厢》为复线结构:老 夫人、郑恒与张生、莺莺、 红娘一方的冲突;还有张生、 莺莺、红娘内部冲突。
• “赖婚” • “赖简” • “拷红”
3、情节结构:
删减了《董西厢》许 多不必要的情节,使结构 更加完整,情节更加集中。
《董西厢》张生主动提出 进京求功名,《王西厢》 改为老夫人“逼试”。
末云:敢问小姐常出来么?
红怒云:先生是读书君子,孟子曰:“男女授受 不亲,礼也。”君子“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道不得个“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 勿动”。俺夫人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内无应门 五尺之童,年至十二三者,非呼召不敢辄入中堂。 向日莺莺潜出闺房,夫人窥之,召立莺莺於庭下, 责之曰:“汝为女子,告而出闺门,倘遇游客小僧 私视,岂不自耻。”莺立谢而言曰:“今当改过从 新,毋敢再犯。”是他亲女,尚然如此,可况以下 侍妾乎?先生习先王之道,尊周公之礼,不干已事, 何故用心?早是妾身,可以容恕,若夫人知其事, 决无干休。今后得问的问,不得问的休胡说!
第二讲 王实甫与《西厢记》
一、王实甫(?-1324前)
•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 大约与关汉卿同时。早年为 书会才人,晚年幽居园林。

(完整word版)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考试大纲

(完整word版)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考试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考试大纲课程代码:00539Ⅲ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第五编宋代文学第一章北宋初期文学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的重点内容是宋初“三体诗”和晏殊词。

学习要求:①准确了解宋初诗风和文风的整体面貌及其基本走向;②重点掌握王禹偁诗歌、西昆体诗歌的创作特征;③重点掌握晏殊词的创作特色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王禹偁与宋初文风和诗风识记:①柳开、穆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②宋初诗歌的白体、昆体、晚唐体。

理解:“白体”。

应用:王禹偁的诗文创作及其对宋初文风变革的贡献。

(二)杨亿和西昆体、晚唐体识记:①《西昆酬唱集》;②杨亿的生平;③杨亿、钱惟演、刘筠最能代表西昆体风格。

理解:①西昆体;②晚唐体。

应用:①西昆体诗歌的一般特色;②林逋诗歌的特点。

(三)晏殊的令词识记:①晏殊的生平;②《珠玉词》。

应用:晏殊词的创作特色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的重点内容是欧阳修、王安石以及梅尧臣、苏舜钦等的文学创作。

学习要求:①识记并理解有关北宋中叶诗文革新的情况;②重点掌握欧阳修的各体文学创作成就,深入理解他在诗文革新中的领袖地位;③重点掌握梅尧臣和苏舜钦诗歌创作的特点,深入理解他们对宋诗风格的影响;④重点掌握王安石的各体文学创作成就;⑤翔实理解曾巩、苏洵和苏辙散文创作的特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理解:北宋中叶的诗文革新运动。

(一)欧阳修的文学贡献识记:欧阳修的生平。

理解:①欧阳修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领袖地位;②《秋声赋》的艺术特点。

应用:①欧阳修散文的艺术特点;②欧阳修诗歌的艺术特点及其开拓性;③欧阳修词的艺术特点;④欧阳修的文学成就和贡献。

(二)梅尧臣和苏舜钦识记:①梅尧臣的生平;②苏舜钦的生平。

理解:梅尧臣、苏舜钦是开创宋诗风格的重要作家。

应用:①梅尧臣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②苏舜钦诗歌的风格特征。

(三)王安石的文学成就及其他识记:王安石的生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唱)„普天乐‟晚妆残,乌云亸,轻勾了粉脸, 乱挽起云鬟,将简帖儿拈,把妆盒儿按,开折封皮 孜孜看,颠来倒去不害心烦。(旦怒叫)红娘!(红做 意云)呀!决撒了也!厌的早扢皱了黛眉。(旦云)小 贱人,不来怎么!(红唱)忽的波低垂了粉颈,氲的 呵改变了朱颜。

„混江龙‟落花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池塘梦晓, 兰槛辞春,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系 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香消了六朝 金粉,清减了三楚精神。
第二章
王实甫和《西厢记》



王实甫的生平与创作
关于王实甫的评论资料:
1.明•贾仲明《凌波仙》吊词:风月营,密匝匝列旌 旗,莺花寨,明飙飙排剑戟。翠红乡,雄纠纠施谋 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 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2.明•朱权《太和正音谱》: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 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 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四、《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一)体制和形式上的突破和创新。
五本二十一折

多角色司唱
(二)将复杂的矛盾冲突有机地组合为一个艺术整 体。
双线复合结构

(三)成功地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描写 心理描写 烘托渲染 (四)语言锤炼和运用方面也有突出成就。 文采与本色相生 优美典雅而又生动活泼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一、以老妇人为代表的封建家长和以张生、莺莺、 红娘为代表的叛逆者的矛盾; 二、张生、莺莺、红娘三人之间的性格冲突。 一主一辅两条线索,相互制约,起伏交错,推动剧 情的发展。

《西厢记》戏剧冲突的四个高潮

佛店巧遇→老妇人不许→孙飞虎事件→张生计退贼 兵→老夫人赖婚 矛盾转移为张生、莺莺、红娘三人之间的性格冲突 拷红 四两拨千斤 郑恒的“赖婚”,实则是老妇人的又一次“赖婚”


3.金圣叹《第六才子书》批语:有人来说《西厢记》 是淫书,此人日后定堕拔舌地狱。何也?《西厢记》 不同小可,乃天地妙文。 4.王季思、黄秉泽《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王实 甫》:王实甫以他的杰出杂剧《西厢记》 耀中国 古代剧坛。在元代堪与关汉卿比肩;在整个中国古 代文学史上,可同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罗 贯中、施耐庵、汤显祖、曹雪芹等并列。

三、《西厢记》的思想意义和人物形象

莺莺:[赏花时幺篇]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 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少女青春苦闷,莫名惆怅)
老夫人:夫主京师禄命终,子母孤孀途路穷;因此 上旅榇(棺材)在梵王宫。盼不到博陵旧冢,血泪 洒杜鹃红。(饱含势去人冷之叹,故再兴之)


“西厢”故事的演变(2)

北宋赵德麟的《商调〃蝶恋花》,秦观的《淮海 词》,毛滂的《东堂词》都曾歌咏崔、张恋爱故事。 南宋罗烨《醉翁谈录》记载,当时的“说话”已有 《莺莺传》名目;周密《武林旧事》所载“官本杂 剧段数”中又有“莺莺六幺”。

“西厢”故事的演变(3)

金代董解元把它改编成大型说唱文学样式《西厢记 诸宫调》,世称《董西厢》。约五万言,用了一百 九十多个套数,实际上是规模宏伟的长篇叙事诗或 诗体小说。它虽然取材于《莺莺传》,但在主题思 想、情节安排、人物性格等方面都作了脱胎换骨的 “改造”,是一部具有独创性的新作。


人物形象:
老夫人——典型的封建家长制代表,封建礼教的维护者。 赖婚,拷红,逼试。

莺莺——背叛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贵族少女。
聪明美丽,温柔多情,外表矜持,内心炽热。佛殿邂逅,隔 墙和诗,道场传情,月夜听琴,传简约会,自荐枕席。 闹 简,赖简。

张生——善良、聪慧、痴情的书生,封建礼教叛逆者。 执 着诚挚,“傻角”、“疯魔汉”、“志诚种”;软弱,“银 样蜡枪头”。 红娘——封建礼教的拆除者,崔、张爱情的撮合者。 她是剧中最动人的形象。 聪明机智,勇敢泼辣,富有正义 感。传书递简,拷红。


思考题:
1.简述“西厢”故事的演变过程。 2.《西厢记》反封建主题的积极意义是什么?


3.崔莺莺、红娘形象分析。
4.分析《长亭送别》的语言特色。
诸宫调

诸宫调是以一人且说且唱,以唱为主的表演形式。 因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的曲子联套演唱,故名。
“西厢”故事的演变(4)

元代王实甫在《董西厢》的基础上又将其改编成杂 剧《西厢记》。 《西厢记》对传统杂剧的突破:突破四折的通例, 扩展为五本二十一折;几个角色都可以唱;使用多 种宫调,用韵广泛多变。


(末云):小生醉也,告退。夫人跟前,敢一言以尽 意,不知可否?前者贼寇相迫,夫人所言,能退贼 者,以莺莺妻之。小生挺身而出。作书与杜将军, 庶几得免夫人之祸。今日命小生赴宴,将谓有喜庆 之期,不知夫人何见,以兄妹之礼相待?小生非图 哺啜而来,此事果若不偕,小生即当退。

信者人之根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 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当日军围普救, 老夫人所许退军者,以女妻之。张生非慕小姐颜色, 岂肯区区建退军之策?兵退身安,夫人悔却前言, 岂得不为失信乎?既然不肯成其事,只合酬之以金 帛,令张生舍此而去。却不当留请张生于书院,使 怨女旷夫,各相早晚窥视,所以老夫人有此一端。 目下老夫人若不息其事,一来辱没相国家谱;二来 日后张生名垂天下,施恩于人,忍令反受其辱哉? 使至官司,老夫人亦得治家不严之罪。官司若推其 详,亦知老夫人背义而忘恩,岂得为贤哉?
唐·元稹《莺莺传》
莺莺被弃后对张生说:“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 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乱之,君终之,君之惠也。”
张生说:“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 于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贵,成宠娇,不为云为雨, 则为蛟为螭,吾不知其所变化矣。昔殷之辛,周之 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然而一女子败之,溃 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谬笑。予之德不足以胜 妖孽,是用忍情。”

三、《西厢记》的思想意义和人物形象


反封建战斗性:
(一)反对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要求自由幸福的 爱情生活。 (二)反对封建的门第观念,坚持理想的爱情标准。 董解元强调“自古至今,自是佳人合配才子。”而 王实甫则鲜明地提出:“永志无别离,万古常完聚, 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强调“情”的自主, 是进步潮流对封建伦理、封建礼教猛烈冲击的表现。

„满庭芳‟来回顾影,文魔秀士,风欠酸丁,下工 夫将额颅十分挣,疾和迟压倒苍蝇,光油油耀花人 眼睛,酸溜溜螯得人牙疼。



老夫人:小姐迎前,拜了哥哥! 张生:(背云)呀,声息不好了也! 莺莺:呀,俺娘变了卦也! 红娘:这相思又索害也!


《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
(一)细腻的心理描写,浓郁的抒情意味。 1.善于通过景物描绘,以景寓情; 2.善于通过人物情态来揭示人物的心理感情; 3.让人物在情节发展中触处生愁,直抒胸臆。 (二)优美的戏剧语言。 善于熔铸古典诗词的丽词雅句,又善于吸收和提 炼通俗流畅的民间口语,形成一种含蓄凝炼、典雅 优美而又生动活泼的独特语言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