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的发现教案1
2022物理第12章近代物理初步第2节原子结构和原子核教案
第2节原子结构和原子核一、原子结构1.电子的发现: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发现了电子。
2.原子的核式结构(1)α粒子散射实验:1909~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他的助手进行了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实验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方向前进,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偏转的角度甚至大于90°,也就是说它们几乎被“撞”了回来。
(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原子全部的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3.氢原子光谱(1)光谱:用光栅或棱镜可以把各种颜色的光按波长展开,获得光的波长(频率)和强度分布的记录,即光谱。
(2)光谱分类(3)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巴耳末系是氢光谱在可见光区的谱线,其波长公式1λ=R错误!,(n=3,4,5…,R是里德伯常量,R=1。
10×107 m-1)。
(4)光谱分析:利用每种原子都有自己的特征谱线可以用来鉴别物质和确定物质的组成成分,且灵敏度很高。
在发现和鉴别化学元素上有着重大的意义。
4.玻尔理论(1)定态: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能量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电子虽然绕核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
(2)跃迁: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个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hν=E m-E n。
(h是普朗克常量,h=6。
63×10-34 J·s)(3)轨道: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跟电子在不同的圆周轨道绕核运动相对应。
原子的定态是不连续的,因此电子的可能轨道也是不连续的.5.氢原子的能级、能级公式(1)氢原子的能级能级图如图所示(2)氢原子的能级和轨道半径①氢原子的能级公式:E n=错误!E1(n=1,2,3…),其中E1为基态能量,其数值为E1=-13。
6 eV。
②氢原子的半径公式:r n=n2r1(n=1,2,3…),其中r1为基态半径,又称玻尔半径,其数值为r1=0.53 ×10-10m。
幼儿园电子科学知识教案
幼儿园电子科学知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并命名电子设备:电视、电脑、手机等。
2.能够简单了解这些电子设备的用途和功能。
3.能够简单操作电子设备:开机、关机等。
4.培养幼儿对科技方面的兴趣,同时增加幼儿的科学知识。
二、教学内容1.电子设备的命名:电视、电脑、手机、平板等。
2.电子设备的用途和功能:电视可以看电视节目,电脑可以玩游戏和看动画片,手机可以拍照和打电话等。
3.电子设备的操作:开机、关机和切换界面等。
4.与电子设备的互动游戏:拨打电话、拍照、绘画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出示电视、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并问幼儿们这些东西是什么。
引导幼儿认识电子设备,并命名它们。
2. 正文环节a. 电子设备的用途和功能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和简单解释,让幼儿了解电子设备的基本用途和功能。
如电视可以看动画片,电脑可以玩游戏和看电影,手机可以给家人打电话和拍照等。
b. 电子设备的操作教师演示电子设备的开机、关机和切换界面等操作,引导幼儿们一起操作。
并且分别介绍电视、电脑、手机等不同电子设备的操作方式,让幼儿从小开始了解它们的区别。
3. 互动环节教师带领幼儿们玩与电子设备互动的小游戏,如拍照、绘画等。
让幼儿们在游戏中学习电子设备的基本操作和功能。
4. 结束环节教师让幼儿分享今天的学习心得,培养幼儿对科技方面的兴趣。
四、教学评价1.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学习情况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学习成果。
2.教师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反思总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幼儿的学习情况,提问要简单易懂,引导幼儿更好地了解电子设备,并且通过互动游戏激发幼儿兴趣。
同时,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大学五年级电子学基础教案
大学五年级电子学基础教案引言:电子学作为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的重要分支,研究电子的运动和控制规律,为电子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了帮助大学五年级学生深入了解电子学基础知识,本教案将介绍电子学基础的相关内容。
一、电子学基础概述1.1 电子学的定义电子学是研究电子的性质、运动、产生、传输、控制及应用的科学,涉及电子的物理学、电路学、电子器件学等领域。
1.2 电子学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开始使用简单的电子元件和设备,到现代电子技术的蓬勃发展,电子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
重要的里程碑包括电子管的发明、半导体材料的应用、集成电路的出现等。
二、电子学基础知识2.1 电子流动的基本原理讲解电子在导体中的流动规律,包括导体中的自由电子、电子流的方向与电流的定义、电子在导体中的移动速度等。
2.2 电压与电流介绍电压和电流的基本概念,包括电压的定义、电流的定义、欧姆定律以及串、并联电路中电压与电流的计算等。
2.3 电阻与电功率解释电阻的概念及其单位,介绍电阻的计算公式,讲解功率的定义及其计算公式,以及电阻与功率的关系。
2.4 电容与电感介绍电容的概念及其常见类型,讲解电容器的电容计算以及串、并联电容器的计算方法。
同时,介绍电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解释电感在电路中的作用。
2.5 电路分析基础讲解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包括串、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计算和电压、电流的分布计算。
同时,介绍戴维南定理和叠加定理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
三、电子学基础实验3.1 电路实验设置实验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验学习电子学基础知识,如测量电阻、测量电压、绘制电路图等。
3.2 元器件实验介绍常见电子元器件的特性和应用,设置实验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不同元器件的使用方法,如电压稳压二极管、三极管等。
四、电子学基础应用4.1 电子学在通讯中的应用介绍电子学在通信领域的应用,如调制解调技术、射频电路设计等,让学生了解电子学在通讯技术中的重要作用。
4.2 电子学在计算机中的应用介绍电子学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应用,如数字逻辑电路设计、存储器设计等,让学生了解电子学在计算机技术中的关键地位。
大班科学教案电是怎样来的
大班科学教案电是怎样来的大班科学教案:电是怎样来的引言:科学是一门宏大而精彩的学科,它揭示了自然界的奥秘,为人类带来了许多历史性的飞跃。
在大班科学教案中,电是一个非常有趣和重要的话题。
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生活中,为我们带来了便利和创新。
那么,电是怎样来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问题。
一、前人的探索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2500年前的中国,人们就探索了静电现象,观察到物体之间充电和吸引之间的关系。
公元前600年,希腊的著名哲学家萨摩斯的提阿诺发现了实验方法,用毛皮摩擦亚麻布时可以吸引小物体。
他将这种现象称为“电”。
到了18世纪,科学家们开始对电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英国科学家弗兰克林在1752年进行了一次著名的风筝实验,证明了闪电与电有关。
他利用风筝和钥匙进行实验,从而证明了云与地球之间存在一种电荷转移,进一步揭示了电的性质。
二、电的发现真正的电的发现要归功于19世纪初的两位科学家——意大利物理学家沃尔他和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
意大利科学家沃尔他通过实验,发现了一种能够持续流动的电流。
他把这种电流称为“直流电”,并发明了电池。
这一发现加速了对电的研究。
与此同时,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实验,研究电流在导体中的传导规律。
他提出了“法拉第定律”,解释了电流和电压之间的关系,成为电学领域的重要贡献。
这些研究成果为电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三、电的应用电的发现和研究为人类带来了广泛的应用。
首先是电的发电和分配系统。
人们通过发电厂将各种能源转化为电能,然后通过输电线路将电能传输到家庭、工厂和公共场所。
电力系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推动了现代社会的发展。
其次是电子技术的应用。
电子器件和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可以制造出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包括电视、电脑、手机等。
这些电子产品为人们的娱乐、学习和工作带来了新的方式和效率。
此外,电还被应用于工业生产。
自动化生产线、机器人和电动机的应用使得工业生产更加高效和精确。
高中物理 第2章 原子结构 2.1 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教案
第1节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课标要求1.知道阴极射线是由电子组成的,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是比原子更基本的物质单元.2.体会电子的发现过程中蕴含的科学方法及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重大意义.3.知道汤姆孙的原子模型,认识19世纪末三大发现的物理意义.●教学地位本节教科书由阴极射线、电子的发现和汤姆孙模型三部分内容组成.重点是电子的发现过程蕴含的科学方法.首先通过实验说明阴极射线的存在,然后指出“19世纪后期”,物理学家对阴极射线的本质的认识有两种观点”,最后仍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了电子.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对揭示原子结构有重大意义,是近代物理三大发现(X射线、放射性、电子)之一.电子的发现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内容.认识电子发现的重大意义,体会电子的发现过程中蕴含的科学方法,是教学中的重点.●新课导入建议实验引入给阴极射线管加上高压,并将磁铁靠近阴极射线管,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阴极射线到底是什么?本节课我们重复着科学家的足迹进行探究.●教学流程设计课前预习安排:1.看教材2.填写【课前自主导学】同学之间可进行讨论⇒步骤1:导入新课,本节教学地位分析⇒步骤2:老师提问,检查预习效果可多提问几个学生⇒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除例1外可再变换命题角度,补充一个例题以拓展学生思路⇓步骤7:先由学生自己总结本节的主要知识,教师点评,安排学生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步骤6:指导学生完成【当堂双基达标】,验证学习情况⇐步骤5: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重在分析错误的原因⇐步骤4:让学生完成【迁移应用】,检查完成情况并点评课标解读重点难点1.了解物质结构早期探究的基本历程.2.知道阴极射线的产生及其本质,理解汤姆孙对阴极射线研究的方法及电子发现的意义.3.了解汤姆孙原子模型. 1.理解阴极射线的研究过程.(重点)2.汤姆孙发现电子的理论推导.(难点)3.电子电荷量的测定.(难点)物质结构的早期探究(1)古人对物质的认识①我国西周的“五行说”认为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5种基本“元素”组成的.②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万物的本质是土、水、火、空气四种“元素”,天体则由第五种“元素”——“以太”构成.③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等人建立了早期的原子论,认为宇宙间存在一种或多种微小的实体,叫做“原子”.(2)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结构①1661年,玻意耳以化学实验为基础建立了科学的元素论.②19世纪初,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认为原子是元素的最小单位.③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假说,指出分子可以由多个相同的原子组成.(3)结论在物质的结构中存在着分子、原子这样的层次,宏观物质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分子,而分子则由原子组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不可再分割的最小颗粒,它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2.思考判断(1)玻意耳认为万物的本质是土、水、火、空气四种元素的元素论.(×)(2)阿伏伽德罗提出分子可以由多个原子组成.(√)(3)19世纪初期形成的原子论观点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颗粒是不可分的.(√)3.探究交流试简述道尔顿提出原子论的依据.【提示】18世纪一系列重要的实验结果,如化学反应遵从质量守恒定律,元素形成化合物时遵从定比定律、倍比定律等,启示人们推想物质是由一些不可毁灭的微粒构成的,而且各种不同的元素微粒按照一定的比例形成化合物,在此基础上,19世纪初,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认为原子是元素的最小单元.电子的发现及汤姆孙模型1.(1)汤姆孙的探究方法①让阴极射线分别通过电场或磁场,根据偏转现象,证明它是带负电的粒子流,通过静电偏转力与磁场偏转力相抵消等方法,确定了阴极射线粒子的速度,并测量出了其比荷.②换用不同金属的阴极,所得粒子的比荷值大体相同.③粒子带负电,阴极射线的电荷与氢离子的电荷大小基本相同,比荷是氢离子的近两千倍,说明阴极射线粒子的质量远小于氢离子质量.④组成阴极射线的粒子称为电子.(2)结论①阴极射线是高速电子流.②不同物质都能发射这种带电粒子,它是各种物质中共有的成分,比最轻的氢原子的质量还要小的多,汤姆孙将这种带电粒子称为电子.(3)电子发现的意义以前人们认为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现在人们发现了各种物质里都有电子,而且电子的质量比最轻的氢原子质量小得多,这说明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电子带负电,而原子是电中性的,可见原子内还有带正电的物质,这些带正电的物质和带负电的电子如何构成原子呢?电子的发现大大激发了人们研究原子内部结构的热情,拉开了人们研究原子结构的序幕.(4)19世纪末物理学的三大发现①1895年伦琴发现了X 射线;②X 射线发现后不久,贝克勒尔发现了放射性;③1897年汤姆孙发现了电子.(5)汤姆孙的原子模型原子带正电的部分充斥整个原子,很小很轻的电子镶嵌在球体的某些固定位置,正像葡萄干嵌在面包中那样.2.思考判断(1)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具有一定的结构.(√)(2)电子是第一种被人类发现的微观粒子.(√)(3)电子的发现,是19世纪末的三大著名发现之一.(√)3.探究交流为什么汤姆孙要通过电场和磁场研究阴极射线?【提示】 当时对阴极射线本质的认识存在两种认识:一是认为是带电粒子,二是认为是以太波.而汤姆孙认为阴极射线是带电粒子,而带电粒子可受电场力和磁场力.“阴极射线”性质的研究1.如何确定阴极射线的带电性质?2.如何确定阴极射线的比荷? 3.阴极射线的本质是什么?1.电性的确定 方法一:让阴极射线进入已知电场,由所受电场力方向确定带电的性质.方法二:让阴极射线进入磁场,由所受洛伦兹力的方向,根据左手定则确定带电的性质.2.比荷的测定方法图2-1-1(1)让粒子通过正交的电磁场,如图2-1-1所示,让其做直线运动,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即F 洛=F 电(Bqv =qE )得到粒子的运动速度v =E B.图2-1-2(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撤去电场,如图2-1-2所示,保留磁场,让粒子只在磁场中运动,由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即Bqv =mv 2R,根据磁场情况和轨迹偏转情况,由几何知识求出其半径R .(3)由以上方法确定粒子比荷的表达式:q m =E B 2R. 3.电子的发现(1)汤姆孙测得阴极射线粒子的比荷约为1011 C/kg ,电荷量与氢离子基本相同,质量为氢离子的11 800. (2)最后经定量计算,汤姆孙认定组成阴极射线的粒子为电子.1.阴极射线的来源:若放电管的真空度高,阴极射线的粒子主要来自阴极;若放电管的真空度不高,粒子还可能来自管中气体.2.阴极射线不是X 射线.(2012·文昌检测)1897年,物理学家汤姆孙正式测定了电子的比荷,打破了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单位的观点.因此,汤姆孙的实验是物理学发展史上最著名的经典实验之一.在汤姆孙测电子比荷的实验中,采用了如图2-1-3所示的阴极射线管,从电子枪C 出来的电子经过A 、B 间的电场加速后,水平射入长度为L 的D 、G 平行板间,接着在荧光屏中心F 出现荧光斑.若在D 、G 间加上方向向下,场强为E 的匀强电场,电子将向上偏转;如果再利用通电线圈在D 、G 电场区加上一垂直纸面的、磁感应强度为B 的匀强磁场(图中未画),荧光斑恰好回到荧光屏中心,接着再去掉电场,电子向下偏转,偏转角为θ,试解决下列问题. 图2-1-3(1)说明图中磁场沿什么方向;(2)根据L 、E 、B 和θ,求出电子的比荷.【审题指导】 阴极射线带负电,根据运动的速度方向及在磁场中的偏转方向利用左手定则判断磁场方向,并利用几何关系计算比荷.【解析】 (1)由于所加磁场使电子受到向下的洛伦兹力,因此磁场的方向垂直纸面向里.(2)如图,当电子在DG 间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有eE =evB ①当电子在DG 间的磁场中偏转时,有evB =mv 2r② 同时又有L =r sin θ③由①②③式得e m =E sin θB 2L. 【答案】 见解析1.比荷的测定问题只是带电粒子在磁场和电场中运动的一类典型例子,这种方法可以推广到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求其他相关的问题.2.解决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运动的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带电粒子的带电性质.(2)正确描绘运动轨迹.(3)能确定半径、圆心.(4)会利用几何知识把有关线段与半径联系起来.(2013·琼海检测)如图2-1-4所示是汤姆孙的气体放电管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汤姆孙的气体放电管的示意图图2-1-4A .若在D 1、D 2之间不加电场和磁场,则阴极射线应打到最右端的P 1点B .若在D 1、D 2之间加上竖直向下的电场,则阴极射线应向下偏转C .若在D 1、D 2之间加上竖直向下的电场,则阴极射线应向上偏转D .若在D 1、D 2之间加上垂直纸面向里的磁场,则阴极射线不偏转【解析】 实验证明,阴极射线是电子流,它在电场中偏转时应偏向带正电的极板一侧,可知选项C 正确,选项B 错误.加上磁场时,电子在磁场中受洛伦兹力作用,要发生偏转,因而选项D 错误.当不加电场和磁场时,电子所受的重力可以忽略不计,因而不发生偏转,选项A 的说法正确.【答案】 AC易错案例警示——对汤姆孙原子模型的意义认识不清导致错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汤姆孙研究阴极射线,用测定粒子比荷的方法发现了电子B.电子的发现证明了原子是可分的C.汤姆孙认为原子里面带正电荷的物质应充斥整个原子,而带负电的电子,则镶嵌在球体的某些固定位置D.汤姆孙原子模型是正确的【正确解答】通过物理学史可得,选项A正确;根据电子发现的重要意义可得,选项B正确;选项C描述的是汤姆孙原子模型,选项C正确;汤姆孙原子模型本身是错的,选项D错误.【答案】ABC【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项及错误原因分析如下:电子电荷量的测定——密立根油滴实验1.密立根油滴实验的原理电子所带的电荷量最早是由美国科学家密立根所做的油滴实验测出的.密立根实验的原理如图教2-1-1所示.图教2-1-1(1)两块水平放置的平行金属板A、B与电源相接,使上板带正电,下板带负电,油滴从喷雾器喷出后,经上面金属板中间的小孔,落到两板之间的匀强电场中.(2)大多数油滴在经过喷雾器喷嘴时,因摩擦而带负电,油滴在电场力、重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下下降.观察者可在强光照射下,借助显微镜进行观察.2.方法(1)两板间的电势差、两板间的距离都可以直接测得,从而确定极板间的电场强度E,但是由于油滴太小,其质量很难直接测出.密立根通过测量油滴在空气中下落的终极速度来测量油滴的质量.没加电场时,由于空气的黏性,油滴所受的重力大小很快就等于空气给油滴的摩擦力而使油滴匀速下落,可测得速度v1.(2)再加一足够强的电场,使油滴做竖直向上的运动,在油滴以速度v2匀速运动时,油滴所受的静电力与重力、阻力平衡.根据空气阻力遵循的规律,即可求得油滴所带的电荷量.3.结论密立根测定了数千个带电油滴的电荷量,发现这些电荷量都等于某个最小电荷量的整数倍,从而证实了电荷是量子化的,并求得了元电荷即电子或质子所带的电荷量e.1.历史上第一个发现电子的科学家是( )A.贝可勒尔 B.道尔顿C.伦琴D.汤姆孙【解析】贝可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伦琴发现了X射线,汤姆孙发现了电子.【答案】 D图2-1-52.如图2-1-5所示,在阴极射线管正上方平行放一通有强电流的长直导线,则阴极射线将( )A.向纸内偏转B.向纸外偏转C.向下偏转D.向上偏转【解析】本题综合考查电流产生的磁场、左手定则和阴极射线的产生及性质.由题目条件不难判断阴极射线所在处磁场垂直纸面向外,电子从负极端射出,根据左手定则可判定阴极射线(电子)向上偏转.【答案】 D3.关于电荷的电荷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电子的电荷量是由密立根油滴实验测得的B.物体所带电荷量可以是任意值C.物体所带电荷量最小值为1.6×10-19 CD.物体所带的电荷量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解析】密立根油滴实验测出了电子的电荷量为1.6×10-19C,并提出了电荷量量子化的观点,因而A、C对,B错;任何物体的电荷量都是e的整数倍,故D对;因此选B.【答案】 B4.关于阴极射线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阴极射线带负电B.阴极射线带正电C.阴极射线中的负电粒子的比荷与氢离子的基本相同D.阴极射线中的负电粒子的带电荷量与氢离子的相同【解析】阴极射线是电子流,故带负电,A对B错.电子与氢离子的带电荷量相同,但质量不同,故C错D对.【答案】AD5.阴极射线是从阴极射线管的阴极发出的高速运动的图2-1-6粒子流,这些微观粒子是________.若在如图2-1-6所示的阴极射线管中部加垂直于纸面向里的磁场,阴极射线将________(选填“向上”、“向下”或“向外”)偏转.【解析】阴极射线即为电子流.当电子流穿过垂直纸面向里的磁场时,将受到洛伦兹力的作用而向下偏转(注意电流方向与电子流方向相反).【答案】电子向下。
电子的概念初中化学教案
电子的概念初中化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电子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掌握电子的组成和运动规律。
3. 能够运用电子的概念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教学重点:1. 电子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电子的组成和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1. 电子的运动规律。
教学准备:1. 电子模型或图片。
2. 电子显微镜或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电子?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接触到过电子?2. 学生分享对电子的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电子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教师巡回指导。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电子的组成和运动规律。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总结电子的性质。
四、互动交流(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电子的运动规律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应用拓展(10分钟)1. 学生运用电子的概念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如电视遥控器的工作原理。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应用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课堂讲解、互动交流和应用拓展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了电子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掌握了电子的组成和运动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也通过提问、点评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但在讲解电子的运动规律时,我发现部分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形象、生动地讲解,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电子教学教案优秀10篇
电子教学教案优秀10篇电子的教案篇一一、指导思想为进一步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现有教育技术装备和校园网络的作用,交流借鉴教学经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科技含量和教学效益,将传统的备课方式与现代教学技术进行科学整合,逐步实现教学手段和方法措施现代化,努力构建高效课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现制定《浏阳市荷花街道人民路二小教师电子教案要求与管理办法》,于20xx年9月1日起实行。
二、工作目标1、加强电子备课研究,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电子校本教案和管理模式。
2、努力探索“班班通”环境下的“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教学新路子。
3、减轻教师负担,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研究课堂教学,认真细致地批改作业和辅导学生,努力实现“让每一个学生都优秀”的教育目标。
4、二次备课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必要的修改和整理,加入本人的教学思路,二次备课修改量必须达到1/3,教案若无动态修改记录或完全抄袭网络教案则视作无教案。
4、二次备课须在课前完成,用红色钢笔水颜色与一次备课区别,可适当用红笔圈点。
二次备课内容应与原教案构成一个整体,不能支离破碎。
5、学校对实行电子备课的班级进行随时检查,发现备课的不及时或不规范,将终止其备课组电子备课,重新进行抄写备课,并作为教学常规检查进行记录。
三、教师电子教案及打印稿格式要求:(1)排版形式统一使用word文档表格式编排。
(2)页面设置①纸张大小:A4(21×29.7 厘米)②页边距:上:2cm、下2cm、左2.5cm、右2.5cm;③方向:纵向排列(3)字体设置①字体:宋体②字号:五号③颜色:黑色(4)段落设置①对齐方式:左对齐;②缩进:左:0 字符;右:0 字符;特殊格式:首行缩进;度量值:2 字符;③行距:单倍行距(可根据内容的多少适当调整)(5)页码设置①位置:页面底端②对齐方式:居中(6)序号要求:标题层次要清晰,符合逻辑,序号统一为以下四级:①一级标题序号使用汉字,后加顿号。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教学案:第十八章 第1节 电子的发现 -含答案
第1节电子的发现1.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发现了电子。
2.组成阴极射线的粒子——电子。
3.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电子电荷量。
4.密立根实验发现:电荷是量子化的,即任何带电体的电荷只能是e的整数倍。
一、阴极射线1.实验装置:如图18-1-1所示真空玻璃管中K是金属板制成的阴极,A是金属环制成的阳极;把它们分别连在感应圈的负极和正极上。
图18-1-12.实验现象:玻璃壁上出现淡淡的荧光及管中物体在玻璃壁上的影。
3.阴极射线:荧光是由于玻璃受到阴极发出的某种射线的撞击而引起的,这种射线被命名为阴极射线。
二、电子的发现1.汤姆孙的探究(1)让阴极射线分别通过电场和磁场,根据偏转情况,证明它是B(A.带正电B.带负电)的粒子流并求出了它的比荷。
(2)换用不同材料的阴极做实验,所得比荷的数值都相同。
证明这种粒子是构成各种物质的共有成分。
(3)进一步研究新现象,不论是由于正离子的轰击,紫外光的照射,金属受热还是放射性物质的自发辐射,都能发射同样的带电粒子——电子。
由此可见,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是比原子更基本的物质单元。
2.密立根“油滴实验”(1)精确测定电子电荷。
(2)电荷是量子化的。
3.电子的有关常量1.自主思考——判一判(1)玻璃壁上出现的淡淡荧光就是阴极射线。
(×)(2)玻璃壁上出现的影是玻璃受到阴极射线的撞击而产生的。
(×)(3)阴极射线在真空中沿直线传播。
(√)(4)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认为阴极射线是一种电磁辐射。
(×)(5)组成阴极射线的粒子是电子。
(√)(6)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电子电荷量可以取任意数值。
(×)2.合作探究——议一议气体放电管中的气体为什么会导电?提示:气体分子内部有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的数量相等,对外呈电中性,当分子处于电场中时,正电荷和负电荷受电场力的方向相反,电场很强时正、负电荷被“撕”开,于是出现了等量的正、负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做定向运动,气体就导电了。
4.1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原子模型 教案- 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物理鲁科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教案第4章原子结构第1节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原子模型【教学目标】1.了解阴极射线及电子发现的过程2.知道汤姆孙研究阴极射线发现电子的实验及理论推导3.培养学孙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初步了解原子不是最小不可分割的粒子4.理解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和研究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教学重难点】阴极射线的研究,汤姆孙原子模型的理论推导【教学过程】一、物质结构的早期探索1、古人曾将自然界的某些具体物质视为构成世界万物的元素:(1)我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组成的;(2)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为,万物的本质是土、水、火、空气四种“元素”,天体则由第五种“元素”--“以太”构成。
2、也有的古人认为万物的构成来源于抽象的概念:(1)我国春秋时期的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则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都从于一定比例的数。
3、从古人的物质观可知,人们很早就在探索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1)德谟克利特等人建立了早期的原子论,认为宇宙间存在一种或多种微小的实体, 即“原子”。
(2)墨子认为物体是由不可分割的最小单元--“端”构成的。
4、人们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结构(1)1661年,玻意耳以化学实验为基础建立了科学的元素论。
(2)19 世纪初,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认为原子是元素的最小单元。
(3)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 提出了分子假说,指出分子可由多个相同的原子组成。
5、分子--原子论:在物质的结构中存在着分子、原子这样的层次;宏观物质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分子,而分子则由原子构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不可再分割的最小颗粒,它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
二、电子的发现1、阴极射线:19世纪后半叶,科学家在研究稀薄气体放电时发现,当玻璃管内的气体足够稀薄时,阴极会发出一种射线, 这种射线能使玻璃管壁发出荧光,人们把这种射线称为阴极射线。
学年高二物理教科版选修3-5教案:第二章第1节 电子 Word版含答案
第二章原子结构一、电子的发现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物质组成的一个重要历史过程——电子的发现2、知道如何确定阴极射线粒子流的电荷的性质,知道如何确定电子的电荷量和质量,知道电子质量和电荷量的大小重点难点重点:阴极射线的研究、电子发现过程蕴含的科学方法难点:汤姆孙发现电子的理论推导设计思想本节由阴极射线和电子的发现两部分内容。
重点是电子的发现过程蕴含的科学方法。
首先通过实验说明阴极射线的存在,然后介绍英国物理学家J.J汤姆孙的两个实验来确定射线的带电性质,最后通过比荷的测定确认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原子并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设计时注重物理史实的介绍和研究,突出前人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几乎不可能在课堂上还原相关的实验。
但教师应当通过适当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的原理和方法,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品质。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课堂引入】很早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原子是一种不可再分割的粒子。
这种认识一直统治了人类思想近两千年。
直到19世纪末,科学家对实验中的阴极射线深入研究时,发现了电子,使人类对微观世界有了新的认识。
电子的发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三大发现之一。
【课堂学习】学习活动一:阴极射线的研究问题一:射线从何而来的?气体分子在高压电场下可以发生电离,使本来不带电的空气分子变成具有等量正、负电荷的带电粒子,使不导电的空气变成导体。
史料:1858年德国物理学家普吕克尔较早发现了气体导电时的辉光放电现象。
德国物理学家戈德斯坦研究辉光放电现象时认为这是从阴极发出的某种射线引起的。
所以他把这种未知射线称之为阴极射线。
问题二:射线是粒子还是电磁波?带电吗?对于阴极射线的本质,有大量的科学家作出大量的科学研究,主要形成了两种观点。
(1)电磁波说:代表人物,赫兹。
认为这种射线的本质是一种电磁波的传播过程。
(2)粒子说:代表人物,汤姆孙。
认为这种射线的本质是一种高速粒子流。
电荷详细教案(1课时)
电荷详细教案(1课时)电荷详细教案(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摩擦起电现象2.初步认识两种电荷及它们的相互作用3.认识电荷量及其单位4.了解电子是带电量最小的电荷,金属中存在大量可以自由移动的电子过程与方法:观察演示实验,发现其中的问题或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知识去解释具体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通过学习,知道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常见的电现象,如摩擦起电等。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和乐于探索,善于观察,勤于分析,具重点:两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量及单位难点:金属中的电子可以自由移动有创新的精神。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电学知识。
电在生产生活以及科学技术等方面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比如:电灯、电话、电视、电脑等一些电子产品和现代化办公设备都离不开电。
大家想象一下,如果一座城市突然停了电,会怎么样呢?(工厂停工,电网数据消失等等。
)可见“电”对于我们有多么的重要,所以我们要认真研究和学习好电学,那么,今天我们就从的电现象“摩擦起电”开始学起。
进行新课:第1节电荷提出问题:(1)干燥的天气里,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为什么会随着梳子飘起来呢?(2)有时,我们晚上脱化纤衣物时,会听见啪啪的响声,有时还会看到点点火花,这又是为什么呢?学生猜想: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并说出猜想的理由。
验证:学生用塑料笔杆在头发上摩擦吸引碎纸屑,验证猜想。
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共同来完成下面的这个实验。
实验:实验1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把棒靠近纸屑等轻小物体实验2用丝绸摩擦玻璃棒,把棒靠近纸屑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现象表明: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总结归纳:一、电荷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1、带电体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是带电体的一种性质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性质来判别一个物体是否带电思考:这些物体是怎样成为带电体的呢?(通过摩擦)2、摩擦起电通过摩擦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摩擦起电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带电现象,也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提出问题:它们所带的电荷是否相同,有没有区别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寻找问题的答案。
初中物理电子常识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电子常识教学目标:1. 了解电子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掌握电子的一些基本应用,如电子邮箱、电子商务等。
3.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电子技术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电子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电子的一些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1. 电子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电子应用的实践操作。
教学准备:1. 计算机多媒体设备。
2. 网络连接。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电子产品,如手机、电脑、电视等,引起学生对电子技术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这些电子产品有什么了解?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二、电子的基本概念和性质(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电子的基本概念,如电子的定义、电子的性质等。
2.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了解电子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3.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或问答的方式,加深对电子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三、电子的一些基本应用(20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电子应用的实例,如电子邮箱、电子商务等。
2.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了解电子的一些基本应用。
3.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或问答的方式,加深对电子应用的理解。
四、实践操作(20分钟)1. 教师布置一些实践任务,如使用电子邮箱发送邮件、网上购物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巩固对电子应用的理解和掌握。
五、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对电子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应用的理解。
2. 学生通过反思,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教师进行解答。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探究电子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子支付、电子阅读等。
2. 学生可以参加一些电子技术相关的比赛或活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讲解、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电子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电子应用。
高中物理选修3-5教学设计 2.1 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 教案
2.1 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知识与技能1.了解阴极射线及电子发现的过程2.知道汤姆孙研究阴极射线发现电子的实验及理论推导过程与方法培养学孙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初步了解原子不是最小不可分割的粒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和研究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辩证发展的过程.根据事实建立学说,发展学说,或是决定学说的取舍,发现新的事实,再建立新的学说.人类就是这样通过光的行为,经过分析和研究,逐渐认识原子的。
教学重点阴极射线的研究教学难点汤姆孙发现电子的理论推导教学方法实验演示和启发式综合教学法教学用具: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很早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原子是一种不可再分割的粒子。
这种认识一直统治了人类思想近两千年。
直到19世纪末,科学家对实验中的阴极射线深入研究时,发现了电子,使人类对微观世界有了新的认识。
电子的发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三大发现之一。
(二)进行新课1.阴极射线讲述:气体分子在高压电场下可以发孙电离,使本来不带电的空气分子变成具有等量正、负电荷的带电粒子,使不导电的空气变成导体。
设疑:是什么原因让空气分子变成带电粒子的?带电粒子从何而来的?科学家在研究气体导电时发现了辉光放电现象。
史料:1858年德国物理学家普吕克尔较早发现了气体导电时的辉光放电现象。
德国物理学家戈德斯坦研究辉光放电现象时认为这是从阴极发出的某种射线引起的。
所以他把这种未知射线称之为阴极射线。
对于阴极射线的本质,有大量的科学家作出大量的科学研究,主要形成了两种观点。
(1)电磁波说:代表人物,赫兹。
认为这种射线的本质是一种电磁波的传播过程。
(2)粒子说:代表人物,汤姆孙。
认为这种射线的本质是一种高速粒子流。
思考: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进行阴极射线的研究,能通过实验现象来说明这种射线是一种电磁波还是一种高速粒子流。
《现代科学技术导论(第四版)》电子教案 第1篇第4章宇宙的结构层次和物质
七、夸克模型
• 1964年,盖尔曼 〔M.Gell-Mann, 1929-〕和兹瓦格 〔G .Zweig〕分别独 立提出了形象的、易于 理解的强子结构模型— 夸克模型,该模型认为 “强子是由三个更根本 的粒子(现记为上夸克、 下夸克、奇异夸克)组 成〞。
现代科学技术导论-第1篇第4章宇宙的结构层次和物质
六、第一代“根本粒子〞
• 汤川秀树的理论被确立之后,原子核内相互作用的 理论研究开始活泼起来。π介子发现以后,许多物理 学家认为,组成物质的根本单元〔称为第一代根本粒 子〕都找到了。
• 物理学家立即认识到原子核由质子p和中子n组成, 通常就把质子和中子称为核子。核子由比电磁相互 作用〔电磁力〕更强的相互作用——核相互作用 〔核力〕结合成原子核,否那么,原子核就会因为 带正电荷的质子间的斥力而崩解。核力就是强相互 作用力。核力仅在原子核线度〔约10-13cm〕范 围内呈现,它是短程力,粗略地说,核力是一种强 吸引的短程力。
现代科学技术导论-第1篇第4章宇宙的结构层次和物质
• 十、粒子物理面临的挑战 20世纪60年代以来,粒子物理学有很大进展,但 仍有许多根本问题需要解决。如:为什么看不见夸 克?夸克和轻子有没有结构?难道它们是最根本的 吗?标准模型预言的希格斯粒H子为什么至今尚未发 现?弱作用下粒子反粒子变换—宇称联合反演对称 性〔CP)破坏的来源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今后粒 子物理要研究的课题。标准模型仍存在着问题,人 们希望能在理论和实验上取得新的结果,使标准模 型有所突破。物理学的根底是实验,因此,人们寄 希望于未来的超高能和高亮度加速器。
• 大约在公元前400多年,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 特把构成物质的最小单 元叫做“原子〞,认为 宇宙万物乃至灵魂都是 由这种不可分割的原子 构成的。
原子中的电子-教案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
设问思考、讨论交流、巩固训练、总结提升
2.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 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
[创设情境] 通过复习巩固知识引入新课,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宏观的物质由微观的分子和原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的结构是质子和中子、电子。
[设问思考] 电子在原子核外是如何运动的?
(3)通过活动,加深学生对原子中电子排布和离子形成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想像力、推理力和兴趣
(2)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和感受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美。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掌握原子的化学性质与其结构的关系
2.能够形成关于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表象,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
[探索新知] 学生通过仔细分析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探索发现稀有气体、金属、非金属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
[重点讲解] 稀有气体、金属、非金属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特别指出: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
[牛刀小试]请将原子结构示意图模型的最外层电子,通过电子的得失变成稳定结构。
原子中的电子
(教 案)
一、教学流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
(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
(3)了解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4)理解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5)了解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问法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新知识
(2)运用小组讨论法,加深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
[探索新知] 学生观看原子中核外电子运动的视频,发现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
电子元件的识别与检测教案
电子元件的识别与检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的电子元件的名称、符号、功能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识别和检测电子元件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电子元件进行简单电子产品制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电子元件的基本概念电子元件的定义电子元件的分类2. 常见电子元件的认识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晶体管集成电路3. 电子元件的检测电阻的检测电容的检测电感的检测二极管的检测晶体管的检测集成电路的检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常见电子元件的名称、符号、功能和特点。
电子元件的检测方法。
2. 教学难点:电子元件的检测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教学法,展示实物电子元件,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和了解。
2. 采用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检测电子元件。
3. 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各种电子元件的实物或图片。
2. 准备电子元件检测仪器设备。
3. 准备教学PPT或教案。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款实用的电子产品,引导学生关注电子产品中的电子元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电子元件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展示各种电子元件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和了解。
3. 讲解常见电子元件的功能和特点,举例说明它们在电子产品中的应用。
4. 讲解电子元件的检测方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检测电子元件。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八、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电子元件知识,掌握常见电子元件的名称、符号、功能和特点。
2. 练习检测电子元件,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九、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电子技术第一章教案
新课(2)现象所加电压的方向不同,电流表指针偏转幅度不同。
(3)结论PN结加正向电压时导通,加反向电压时截止,这种特性称为PN结的单向导电性。
3.反向击穿:PN结两端外加的反向电压增加到一定值时,反向电流急剧增大,PN结的反向击穿。
4.热击穿:若反向电流增大并超过允许值,会使PN结烧坏,称为热击穿。
5.结电容- 2 -2)符号:如图所示,箭头表示正向导通电流的方向。
二极管的导电性能由加在二极管两端的电压和流过二极管的电流来决定,间的关系称为二极管的伏安特性。
硅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如图所示。
)正向特性(二极管正极电压大于负极电压)- 3 -2.用PN结可制成二极管。
符号如图所示。
- 4 -- 5 -- 6 -新课三区:发射区、基区、集电区。
三极:发射极E、基极B、集电极C。
两结:发射结、集电结。
实际上发射极箭头方向就是发射结正向电流方向。
)按半导体基片材料不同:NPN型和PNP型。
)按功率分:小功率管和大功率管。
)按工作频率分:低频管和高频管。
)按管芯所用半导体材料分:锗管和硅管。
)按结构工艺分:合金管和平面管。
)按用途分:放大管和开关管。
.外形及封装形式三极管常采用金属、玻璃或塑料封装。
常用的外形及封装形式如图所示。
- 7 -- 8 -)实验数据表1-1 三极管三个电极上的电流分配0 0.01 0.02 0.03 0.04 0.01 0.56 1.14 1.74 2.33 0.010.571.161.772.37C B E I I I +=三极管的电流分配规律:发射极电流等于基极电流和集电极电流之和。
.三极管的电流放大作用 由上述实验可得结论:的微小变化控制了集电极电流较大的变化,这就是三极管的电流放大)三极管的电流放大作用,实质上是用较小的基极电流信号控制集电极的大电流信号,是“以小控大”的作用。
)要使三极管起放大作用,必须保证发射结加正向偏置电压,集电结加反向偏三极管的基本连接方式利用三极管的电流放大作用,可以用来构成放大器,其方框图如图所示。
幼儿园小小科学家探秘电力教案解析
作为幼儿园的小小科学家探秘电力教案,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电力是什么,以及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电力是由电荷移动所产生的能量,它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能源,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电力。
在这个教案中,我将以简单易懂的方式,从电的发现、电的性质和电的应用等方面展开讲解,帮助幼儿了解电力并引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一、电的发现1. 古代人对电的观察在古代,人们可能已经发现了一些电现象,比如琥珀摩擦后可以吸引细小物体。
这些观察为后来电的发现奠定了基础。
2. 导体与绝缘体的区别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幼儿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导体可以传导电力,而绝缘体则不具有这样的性质。
二、电的性质1. 电的产生方式讲解静电、化学电池和发电机等产生电力的方式,让幼儿了解电是如何产生的。
2. 电的传导通过简单的模型实验,让幼儿了解电在导体中的传导方式,以及闭合电路和断开电路对电的影响。
三、电的应用1. 电的用途介绍电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应用,比如电灯、电风扇、电视机等,让幼儿了解电力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 电的安全使用强调电力的危险性,教导幼儿如何安全使用电力,如不触碰裸露的电线、不将插座插入金属物品等。
我个人认为,幼儿园小小科学家探秘电力教案应该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和故事,让幼儿在玩中学,从而对电力有更深刻的理解。
教师应该引导幼儿提出问题,启发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
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使幼儿快乐学习,又能够提高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
希望这篇教案能够帮助老师们更好地引导幼儿学习电力知识。
四、实践活动为了让幼儿更加深入地了解电力,我准备了一些简单有趣的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电的产生、传导和应用过程。
1. 静电实验我将准备一根塑料梳子和一些小纸片,通过摩擦梳子使其带电,然后让幼儿用带电的梳子吸引小纸片,观察它们的变化。
这样的实验可以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到静电的产生和作用。
2. 自制简单电池我将带领幼儿们进行自制简单电池的实验,通过金属片、硬币和柠檬等材料,让幼儿亲自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电池。
发现新世界:探索玩具电池教案
玩具电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为各种电动玩具和设备提供持续的能量。
然而,这些电池的消耗也是相当快的,当它们用完时,我们通常会直接将它们扔掉而不加以处理。
但是,在这个拥有丰富资源和环境领域问题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和研究废旧电池的处理方式,以减轻环境和健康的影响。
这就是为什么教育者和家长们应该帮助孩子学习更多有关电池和环保的知识。
教育孩子如何正确使用和处理废旧电池,不仅能帮助他们在将来保护环境,同时也能让他们对未来的技术和科学感到更加好奇和兴奋。
为此,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和充满乐趣的教学方法,那就是利用玩具电池探索新世界。
1、介绍电池和电池处理的相关知识首先要对孩子们进行简单地介绍电池和电池处理的相关知识。
可以通过简短的课堂教学来实现,这些教学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电池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 不同类型的电池和它们各自的特点。
● 废旧电池的处理方法和它们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通过教育孩子珍惜和正确使用电池,并告诉孩子们如何消费更少的电池,让他们养成环保习惯,培养出减少垃圾浪费的意识。
2、发掘电池的科技电池不仅可以支持我们的日常生活,还可以用来探索和发掘一些更深层次的科技。
因此,我们可以使用教具让孩子们探索电池的性质和功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例如,可以让孩子们使用简单的电线和灯泡来制作一个小型电路,让他们切身感受电池对于电路的作用和控制电流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安排各种游戏和实验,以解释电池的样子和效果。
这些实验可帮助孩子们更直观地了解电池的特性,加深他们的记忆和认知。
例如,可以让孩子们在一支电池上连接两根电线,然后用另外一个电池将电线连接在灯上,这样就能够让他们了解到电池的极性,所需要注意正和负极。
3、DIY电池玩具让孩子们亲手制作电池玩具将是一次有趣又可爱的互动体验,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创造,设计出自己想要的电池玩具。
家长可以购买一些简单的电子元件和位置,如LED灯、开关、马达等,让孩子们自由制作各种形式的电池玩具或者小在实践中了解和使用硬件,掌握基础的电子知识、机械原理、固件编程等等操作文化知识,这不仅能帮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电池的使用方法,也能让他们体验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快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的发现》教案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阴极射线及电子发现的过程
2.知道汤姆孙研究阴极射线发现电子的实验及理论推导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初步了解原子不是最小不可分割的粒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和研究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辩证发展的过程.根据事实建立学说,发展学说,或是决定学说的取舍,发现新的事实,再建立新的学说.人类就是这样通过光的行为,经过分析和研究,逐渐认识原子的。
★教学重点
阴极射线的研究
★教学难点
汤姆孙发现电子的理论推导
★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和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教学用具
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很早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原子是一种不可再分割的粒子。
这种认识一直统治了人类思想近两千年。
直到19世纪末,科学家对实验中的阴极射线深入研究时,发现了电子,使人类对微观世界有了新的认识。
电子的发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三大发现之一。
(二)进行新课
1.阴极射线
讲述:气体分子在高压电场下可以发生电离,使本来不带电的空气分子变成具有等量正、负电荷的带电粒子,使不导电的空气变成导体。
.
设疑:是什么原因让空气分子变成带电粒子的?带电粒子从何而来的?
科学家在研究气体导电时发现了辉光放电现象。
史料:1858年德国物理学家普吕克尔较早发现了气体导电时的辉光放电现象。
德国物理学家戈
德斯坦研究辉光放电现象时认为这是从阴极发出的某种射线引起的。
所以他把这种未知射线称之
为阴极射线。
对于阴极射线的本质,有大量的科学家作出大量的科学研究,主要形成了两种观点。
(1)电磁波说:代表人物,赫兹。
认为这种射线的本质是一种电磁波的传播过程。
(2)粒子说:代表人物,汤姆孙。
认为这种射线的本质是一种高速粒子流。
思考: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进行阴极射线的研究,能通过实验现象来说明这种射线是一种电磁
波还是一种高速粒子流。
如果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就可以认为这是一种电磁波,如果出现其他什么样的现象就可以认为这是
一种高速粒子流,并能否测定这是一种什么粒子。
2.汤姆孙的研究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了电子。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磁场
??S
?AY C
CC 2
1
?
ACC从高压电场的阴极发出的阴极射线,穿过后沿直线打在荧光屏'上。
21当在平行极板上加一
如图所示的电场,发现阴极射线打在荧光屏上的位置向下偏,(1) 则可判定,阴极射线带有负电
荷。
(2)为使阴极射线不发生偏转,则请思考可在平行极板区域采取什么措施。
在平行极板区
域加一磁场,且磁场方向必须垂直纸面向外。
当满足条件时,则阴极射线不发生偏转。
错
误!未找到引用源。
则: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3)根据带电的阴极射线在电场中的运动情况
可知,其速度偏转角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又因为:y
L
??tan萤幕S L D
)(D?y ?2E
电场ve x
O yA m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且?y?v
S
则:Eyq?Lm2L)B(D?2根据已知量,可求出阴极射线的比荷。
思考:利用磁场使带电的阴极射线发生偏转,能否根据磁场的特点和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规
律来计算阴极射线的比荷?
汤姆孙发现,用不同材料的阴极和不同的方法做实验,所得比荷的数值是相等的。
这说明,这种
粒子是构成各种物质的共有成分。
并由实验测得的阴极射线粒子的比荷是氢离子比荷的近两千倍。
若这种粒子的电荷量与氢离子的电荷量机同,则其质量约为氢离子质量的近两千分之一。
汤姆孙
后续的实验粗略测出了这种粒子的电荷量确实与氢离子的电荷量差别不大,证明了汤姆孙的猜测
是正确的。
汤姆生把新发现的这种粒子称之为电子。
-19e C
10=1.60217733×电子的电荷量
第一次较为精确测量出电子电荷量的是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利用油滴实验测量出的。
密立根通过实验还发现,电荷具有量子化的特征。
即任何电荷只能是e的整数倍。
-31m kg 10=9.1093897电子的质量×阅读书本材料:P55科学足迹
【课堂例题】
AB、一只阴极射线管,左侧不断有电子射出,若在管的正下方,放一通电直导线1例题时,发现
射线径迹向下偏,则:( )
BA.导线中的电流由流向A AB流向B.导线中的电流由AB中的电流方向来实现C.若要使电子束的径迹往上偏,可以通过改变AB中的电流方向无关D.电子束的径迹与UdeU的,电压为电荷量为例题2、有一电子(的电场加速后,进入两块间距为)经电压为0且正若电子从两板正中间垂直电场方向射入,平行金属板间,A B----好能穿过电场,
求:v0 AB的长度(1)金属板 (2)电子穿出电场时的动能+
+
+
+
U0
三()课堂小结使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时科学家在对阴极射线的研究中发现了电子,在物理学的发展中具有比较重要的世纪末物理学史上的三大发现之一。
19电子的发现是代,对我们学好物理有重要的帮助应用了哪些研究方法,了解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电子的,作用。
.作用。
(四)作业:完成问题与练习。
★教学体会
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亲自实践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离开了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物理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学生素质的培养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