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悖论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和更新。
特别是在当代社会,大众审美的现状和走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和走向。
1、个性化和多元化随着不同文化的交融和信息的高速传播,大众的审美观念越来越多元化。
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追求一种标准的审美观念,而是更加注重个性化的体验和感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都有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2、强调情感和体验当代大众审美偏爱具有情感共鸣或体验价值的艺术作品。
例如,音乐、电影、绘画和文学等艺术形式,都需要表达情感和感受,使观众产生共鸣和体验。
而那些冷静客观的艺术形式则显得有些过时。
3、视觉化和互动化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视觉化和互动化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偏爱。
例如,虚拟现实技术、视频艺术、互动展览等,大受欢迎。
这些艺术形式通过声、光、影等方式,以更加视觉化的方式呈现,更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1、多层次的审美体验当代社会,人们对审美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
大众审美不仅仅局限于艺术领域,还包括科技、生活方式、环境等方面。
未来,随着科技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将更加多样化,需要以更多的方式提供多层次的审美体验。
2、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文化环境当代大众审美尤其需要开放和包容的文化环境来提供支持和支持。
在这种文化环境中,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他们的审美观念和对艺术作品的感受。
这需要各级政府和文化机构加强文化交流和合作,共同营造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
3、艺术与科技的共同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艺术和科技的融合将会成为当代大众审美领域的一个趋势。
例如,虚拟现实、智能音箱、智能舞台等,都是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典型例子。
未来,艺术和科技的融合将会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审美体验。
综上所述,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和走向是一个动态、不断变化的过程。
人们的审美观念、需求和期望都在不断更新和演变。
随着时代的进步,未来的大众审美会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开放性的趋势,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不断创新和提升。
“大众”概念的流动性与大众文化语义的悖论性
内容提要
语境 的转换对“ 大众”与大 众文化 研 究具 有 时代 的 生成性和 价值 意味。
通过对“ 大众” 概念 的流动性、 复杂性与大众 文化语义悖论性 的辨析 , 在厘 清“ 大众” 概念 的当下所指 中, 洞悉 了大众文化的用 意与诉求 。面对大众 文化语义 的悖论性 , 简单 的道 德主义或精英主义批判显然是 错位 的或无效 的, 但对大众 文化 的研 究保持批判意识和现
二 、 大 众 ” 念 的 流 动 性 “ 概
活偶像 , 并对社会其 他 阶层 产生强 大吸 引力。就此 意义而言 ,大众” “ 这样一种命名事 实上有着一 种价
值判断 的意味 。
回顾 “ 大众 ” 概念 的 流动 史 , 会 发 现 “ 众 ” 就 大 的
内涵不是 自明的 , 它在一定 阈 限内的有效 性有待 阐 释 。其实 , 大众 ” “ 的涵 义从来 不是 一 成不 变 , 就像 约翰 ・ 费斯克所 理解 的 , 大众” “ 并不是 一个 固定 的
化影响力 。其实 , 这种 文化 “ 软实力 ” 凸显 的背 后逻
一
i
曛
/ 瓤. 21第 期 、又 参 0年 1 1
辑是文化领导权 的变化 , 这是一 种更 内在 的深 刻影 响。作为亚文化类型的大众 文化从昔 日被压抑 的边 缘状态 , 到成为后现代文 化的表 征融入社 会主导 文 “ 成功人 士 ” 的表 征 , 仅 具 有 经济 学 更有 着 社会 不 学、 文化学 的含义 。这 个群体 的生 活方式 已显现 于 都市空 间中的公共 生活和私人 生 活的各个 领域 , 在 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主宰下 , 新 富人” “ 阶层 被奉为生
化形态 , 作为商业娱乐文化 裹挟着 消费 主义意识 形
对消费主义文化思潮的伦理反思
对消费主义文化思潮的伦理反思作者:陈伟宏来源:《中州学刊》2021年第05期摘要:作为一种文化思潮的消费主义,是指以获取商品特别是非生存所需的奢侈品,将对物质的过度占有和无限消费作为人生最高目的,并从购买和展示新物品的过程中彰显身份地位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人们观察到的社会现实以及文化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表明,消费主义文化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个人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带来了深刻和重大的影响。
对消费主义文化展开伦理反思,其目的是揭示消费主义建构的新型消费伦理的本质特征。
从文化形态学的角度看,消费主义是物质主义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从价值观的角度看,消费主义推崇的是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价值观;从人与物关系的角度看,消费主义导致了人的异化;从消费与人权关系的角度看,消费主义营造了自由与平等的虚假幻象。
关键词:消费主义;物质主义;价值观;人的异化;自由与平等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21)05-0101-06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思潮的消费主义,受到国内外文化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学者的密切关注,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不同学科研究消费主义思潮各有其侧重点。
从伦理学视角反思消费主义思潮,其重点是讨论消费主义思潮所推崇的生活方式和内含的价值观念的伦理实质,以揭示消费主义思潮所建构的新型消费文化之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道德生活的负面影响。
对消费主义文化思潮进行伦理批判,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并不矛盾,美好生活不等于无节制的物质消费,唯有建立在科学、理性和节俭基础之上的绿色消费方式,才能够给人们带来真正的美好生活体验。
一、消费主义文化思潮及其在中国的影响据西方学者的研究,消费主义自中世纪晚期便在欧洲初见端倪,最初的标志是有钱阶层对食糖的钟情而导致的对该商品需求市场的日益扩大,食糖在欧洲成为人们一种大规模消费的商品。
虽然对食糖的消费尚未形成成熟的消费主义,但它确实显示了人们沉迷于食糖这一绝非必需的食物新嗜好的出现。
消费时代的审美价值论——在大众文化与日常生活审美化语境中重塑文艺的价值功能
自9 0年 代后 期 以来 , 随着西方 学术 界 大量研 究 现代 性与后 现代 性 的 著 作被 译 介 到 中 国 , 些 相 关 一 的学 术话题 也 随 之 被 “ 植 ” 了 中 国 学术 界 , 消 移 到 “ 费时代 与 消 费 文 化 ” 是其 中之 一 。在 消 费 时 代 , 便 曾经作 为文化 重要 领域 的文学 与美学 学科 毫无 疑 问 遭 到 了前 所 未有 的 冲击 , 它们 失 去 了 曾经 有 过 的 尊
传统 的精英 文化 与 高 雅 的 审美 活 动 , 被 大众 文 化 都
与 日常生 活 的审美化 挤 压到 了边缘 地位 。
如果 说 大众 的文化 消费 是牵 引大众 文 化与 日常 生 活审美 化 的动力 , 大众 的 消费 兴 趣 则 是可 以改 而 变和塑 造 的 , 么在 这 种 大众 文化 与 日常 生 活 审美 那 泛化 的语境 下 , 文艺 学 和 美 学 的价 值 介 入 也 就 会通 过 各 种渠道 渗透 到 大众 文 化 的制 作 与 消 费 过程 中 , 从而 产生其 间 接 的影 响 。 在这 种 文 化 现 状 下 , 们 我
于外在 于知识 阶层 的社 会 力 量 , 它不 但 依 托 市 场 诉
是 人们对 待 满 足他 们 需 要 的 外 界 物 的 关 系 中产 生 的” 。“ … 是人 们 所 利 用 的并 表 现 了对 人 的需 要 的
[ 稿 日期 】20 - . 收 06 71 0 6 【 作者简介 】陈叻( 97 ) 女 。 17 一 。 黑龙 江佳木斯人 。 中国传媒 大学影视 艺术 学院讲师 , 博士生。
显地位 , 学 科 “ 界 ” 得 日益 难 以 确 定 , “ 其 边 变 其 地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当代大众审美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话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演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大众审美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因素的影响,包括科技、媒体、社会和经济等方面。
今天,我们将探讨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以及未来的走向。
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可以说是多元化和多样化的。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对美的定义变得更加开放和宽泛,来自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审美观念相互交融、互相影响,形成了多元化的审美观。
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多元文化的审美,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审美标准,而是更加注重个性和独特性。
大众审美受到了科技和媒体的巨大影响。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接触到的信息和图片变得更加多样化,这进一步拓展了人们的审美范围。
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人们可以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时尚、艺术、设计等信息,从而更加容易地接受不同的审美观念。
与此科技的进步也为审美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数字艺术、虚拟现实等新形式的艺术作品不断涌现,为审美观念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
社会和经济因素也对大众审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人们对于审美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在过去,审美往往与社会地位、财富等因素相关联,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更加注重内在的美,而不仅仅是外在的表现。
人们追求的审美观念不再是单一的,而是更加注重个体的需求和体验。
也需要注意到,当代大众审美也存在着一些负面问题。
比如过度追求外在的美,对于审美标准的盲目追随等。
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人们对审美的健康理解和感知。
需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审美,注重内在的美和真正的个性。
在未来,我们希望能够看到更加开放、多元化和健康的大众审美。
通过科技、教育以及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审美的认知能力将会得到提高,对于不同文化、不同形式的审美将会更加包容和理解。
这样的未来将为人们带来更多的快乐和满足感,也将为创作者们提供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
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悖论
止向人们述说那 曾经存在的高于天的革命理想和审美乌托邦 。 面对这种深刻 的世 俗化和广 泛的 民主化 浪潮 , 雅文化 的 高 至高地位和传统研 究 的学科视野 经受到 强大 冲击 , 传统的经典
艺术的创造方式和审美批评理念不再适用 于新兴的大众文化或
维普资讯
20 06年
第1 O期
兰 州 1 2 o .0 o6 G n r 1 No 1 7 e ea. . 5
总第 17期 5
・
文学 研 究 ・
消 费 时代 大 众 文化 的 审美悖 论
的专制与市场逻辑的横行 , 使早先谦卑 的人类 接连宣布“ 上帝之
死” “ 、人之死 ” “ 和 作者 之死 ” 从 物质 丰盈 、 ; 思想 平面化 和艺术 划归生 活的部分现实参照 及理论臆 想 出发 , 些人 又不断探讨 有 “ 艺术的终结” “ 、 意识形态的终结 ” “ 、历史 的终结” 至“ 甚 宗教 的
黑洞” “ 与 装璜艺术 ” 。从对具 体的大众 文化文本 的美 学细节 分 析 中可以看出 , 当代审美理念从 超功利 化和精神升华 ( 化 ) 净 的 传统模式里走 出来 转而满 足人们 日常 的欲望释放 和快感 追逐 , 短暂性 、 平面化 和 时尚化 代替 了韵 味悠 长 、 意境 幽远 和个 性独 特; 整个时代的美 学主调, 推举崇 高庄严 的悲剧 艺术转而嗜好 从 滑稽幽默的喜剧艺术 , 沉重 的形 而上追思 和精致典 雅 的美学趣 味成为少数精英思想 者和艺 术家 的专 利 , 飘 的形 而下享 受和 轻 身体感 官的欢娱成为多数大众 的文化嗜好与 审美 趋 向。毋庸置
浅析后现代主义的消费时代下的大众文化论文
浅析后现代主义的消费时代下的大众文化论文浅析后现代主义的消费时代下的大众文化论文【摘要】后现代社会是一个从商品社会到影像社会的过程,从日益增长的商品化和产品化到被后现代理论所描述的关键现象——内爆的过程。
20世纪60年代新形式的思想、文化、技术与生活的出现,后现代文化开始初现,后现代话语已在全世界流行,与后现代有关的争议到处皆是,后现代转向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现象。
【关键词】后现代大众文化消费文化一、初识后现代大众文化后现代文化因与工业文明存在着因果关系而表现出与大众文化较多的亲缘性,与当代社会的高度商品化和高度媒介化相互联系。
“现代主义的特征是乌托邦式的设想,而后现代主义却是和商品化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 无论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或是文化生活都渗透着资本和资本逻辑,商品化的形式在文化、艺术等领域无处不在。
于是文化作为一种消费品从文化圈里走出来,雅俗文化的界限被打破,艺术品成为供大众消遣的一种手段,甚至理论也变成了一种哗众取宠的商品。
商品的逻辑不仅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也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人们已经不再以个性、创造性、批判性、超越性或者如本雅明所谓的“韵味”这样的概念来评价和要求文化,而是以大众性、娱乐性,甚至畅销性来衡量文化的意义——而这正是后现代文化的典型特征。
对于后工业社会大众文化的特点,杰姆逊的概括是五种差异的消失:一是内部和外部的差异;二是本质和形象的差异;三是弗洛伊德无意识和显意识的差异;四是存在主义真实性和非真实性的差异;五是能指和所指的差异。
二、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消费文化的特征对后现代大众文化的理解与研究,必须置于消费文化的发展之中,后现代大众文化从消费文化中吸收了生活的审美呈现方面的许多特征。
1 .消费的符号化在后现代消费社会中,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商品生产不仅充分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而且出现不同程度的过剩现象。
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再是人们的唯一选择,人们开始追求商品的符号象征意义,即商品作为符号,能够提供声望和表达消费者的个性特征。
你好,大众文化——娱乐至死的骗局?
上需要这些商品。同时广 告赋予 了商 品符号价值 。一件
商 品 ,无 论 是洗 发 水 、服 饰 、手 机 、汽 车 ,都 有 彰 显社 会 等 级 和 进 行 社 会 区 分 的功 能 。鲍 德 里 亚 在 《 费 社 消 会 》 中写 道 : “ 通 ,购 买 ,销 售 ,对 作 了区 分 的 财 富 流 及 物 品 的 占有 ,这 些构 成 了我 们 今 天 的 语 言 , 整 个 社会
满 意 的名 义 出现 的 ,给 人 造 成 了 统 治 已消 失 或 消 亡 的错 觉 。阿 多 诺 在 《 化 工 业 再 思考 》 中 指 出 : 文 化 工 业 别 文
二、大众文化具有欺骗性
大 众 文 化 通 过 美 好 的 承 诺 为 现 代 社 会 中 的疲 惫 大 众 每一个细胞 ,不但把人们 的思想控制起来,甚至连人们 提 供 了无 尽 的娱 乐和 消遣 ,使他们 获得 了全 身心 的放 的感 觉 也用 资本 逻 辑 捆 绑 起 来 。大 众 文 化 以商 品拜 物 教 松 ,最 具 代 表 性 的就 是 各档 娱 乐节 目牢 牢 占据 收 视 率 榜
_ 论纵横 l 理
现代物业 ・ 现代经济 21年 1 02 第l 卷第7 期
你 好 ,大 众 文化
一
娱乐至死的骗局?
邱 颖 颖 ( 浙江 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浙江 杭州 3 0 1 1 0 4)
大众文化的现代性悖论:技术物性的固化与日常感性的想像
究的学科 视野 经受 到强大 冲击 , 传统 的经典艺 术 的创造 方式 和 审美批 评 理念 不再 完 全适 用于 新兴 的大
众 文化或 者大众 艺术 。② 人类 生产 技术 的不断 提高 和飞跃 发展 , 使专 属于 人类 的文化 不断泛 化 , 人类 文 明成果 日新 月异 。 在 新 近发 生 的这 场数 码技 术 革命 中 , 信息 技 术 的高度 发 展 和资 本 主义 的全 面渗 透 , 使人 类 文 化走 向彻 促 底泛 化 , 人类 的文化 重心也 由思 想精 英型 走 向消 费大众 型 , 物质 世界 极其 丰 富却 又极 不均 衡 , 文化 影响 极其 广 阔却 又极 不 厚重 ; 单一 性 的工 业 文 化独 霸世 界 , 多大 众被 巨大 的生存 压 力 和快 速 的流 行 时 尚 许 所左 右 , 沦为工业 化 和市场 化的奴 隶 , 为无 思 想 、 主 见 、 个性 的精 神 盲 流 , 日沉 浸 于替代 性 和虚 成 无 无 整 拟性 的满 足之 中而不 能 自拔 。法 兰克 福学 派 的诸多 思想 并非 耸人 听 闻 , 是 一味抵 制 和反 对也 是 不切 但 实际 的唐吉 诃德行 为 , 像十 九世纪 的浪 漫 主义 和唯美 主 义 B 的审美 避世 论更 是 一种 虚幻 的 、 样 一厢 情 愿 的审 美乌 托邦 ; 只有认 真彻 底 的分析 和解 剖 , 以批 判性 的引领 , 加 才有 可 能在 适 当 的时机促 成 现行 被 资本异 化 了的“ 化工业 ” 文 转变 为代 表大众 的“ 民间文 化 ” 即真 正含 义上 的 “ , 大众 ” 化 。因此 , 文 阿多诺 、 马尔 库塞 等人所 提倡 的 审美主义 的精 神救 赎理 论有相 当大 的价值 和参 考 意义 。 竟 审美趣 味 的转 向已 毕
当代文化的审美冒险与伦理失范
肯定物质欲求的合理性与个体选择的多样性 ,并不 意 味着放 弃整个 社会共 同追 求 的理 想 ;艺术 与文化
作 品除 了用作世 俗消 费外 ,还具有 更深 层 的伦理层
面的追求 , 具有超越现实、 展示可能存在的东西的需 要。文化应该不断扩展人们的视野 ,帮助人们以新 的方 式观 察世界 、 认识 自己 , 力求促 进审 美多样性 的
性 , 有可 能扼杀 人类精 神生 活 的多样性 。 更 2 纪 后期 , 0世 随着 文化 范 式 的大 幅 调 整 , 出现
人 创造 文 化 , 又被 文化 所 创造 ; 正所 谓 “ 在 文 我
化 中 , 化在 我心 中” 文 。文化总 是体现 为各 种各样 的
了现代人的媒体化生活和消费陛艺术,它们对传统 的文化等级秩序和深度追求构成巨大消解。全球化
会意识形态范式的调整 , 市场逻辑与消费优先 的理 念显现出巨大影响力和渗透性 , 消费时代的文化经 典逐 渐从 单一 性 的 、 精英 掌控 的标准 走 向多元性 的 、 动态选择的趣味 。毋庸置疑 , 经典文化渗透着历代 文化精英 的思想精华 , 但是 , 久而久之又常常沉淀成 某 种意识 形态 , 并逐 渐形 成一统 天下 的局 面 , 至发 甚 展到不允许不 同的声音发言的程度。这种精英控制 的等级 阴谋不但损害了普通大众创造文化 的积极
的“ 横向” 向—— 从重思维转 向重想像 、 转 从纵 向超 越到横向超越——提供了新的文本佐证和文化实验
场。
席卷 全球 的大众 文 化在成 为 知识分 子 的关 注焦 点后 , 如何 走 出 由“ 条件 支 持 ” “ 方 位否 定 ” 无 和 全 的 两 极 所构成 的话 语场 ,是 能否让 这个 问题 继续 深入
日常生活审美化中出现的变异
日常生活审美化中出现的变异作者:张立伟来源:《山东青年》2016年第05期摘要:“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出现有其特定的现实和历史文化语境,然而消费时代的审美并非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场美学潮流在带来新的美学现象,营建了新的美学范式的同时,仍然有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本文主要从宏观的角度思考消费时代日常生活审美化引发的审美问题——艺术生产过程中也出现了与传统艺术创造相悖逆的问题:艺术的庸俗化与艺术的商品化现象。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艺术庸俗化;艺术商品化消费时代的到来,使得审美从高不可及的象牙塔中走出来,当审美走下圣坛,当消费取代政治成为艺术向前发展的逻辑时,它作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犹如洪水猛兽吞噬着传统审美文化,不仅如此,它也在重新谋划传统审美文化的发展道路,以强大的文化压制力不断改变艺术的面貌。
“日常生活审美化”折射出审美回归生活世界的趋向,现代人面对审美与生活界限日益模糊的现状,有的学者投以质疑的眼光,有的学者对“日常生活审美化”持以亲和的态度。
由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孽生于活跃于当前的“后现代社会”,相当于波德里亚提到的消费社会。
因此,审美、日常生活便与消费文化发生关联。
商业运作背景的存在,使得“日常生活审美化”变得迷乱而复杂,因此任何片面的赞扬或否定都会显示出不足,对“日常生活审美化”我们应辩证地看待和理解,给予客观、理性、公正的评价。
现代社会人类的审美观念转向感知领域,美开始转向以感觉为核心的生产,追求视觉快感成为人们基本的审美需求。
更为可怕的是人们找不到美的风向标,陷入了迷乱的审美幻觉中,误以为奢侈的、浮华的、绚丽夺目的、能够带来感官满足的对象就是美的,比如在都市环境中,审美化意味着浮华、炫目、时尚的风行。
而在自我设计中如(美容、美体),审美化则意味着漂亮、生活时尚化。
客观事物的美,不论是鲜亮的色彩、迷人的形态总是会引起人们感官上的愉悦,我们不能否认美必须具有一定的感性形式,美感确实与官能感觉密切相关。
娱乐至死媒体时代的消费主义与文化衰败
娱乐至死媒体时代的消费主义与文化衰败【娱乐至死:媒体时代的消费主义与文化衰败】在当代社会中,媒体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无处不在。
与此同时,消费主义也在迅猛发展。
然而,娱乐至死式的媒体文化与消费主义则导致了传统文化的衰败。
本文将探讨娱乐至死媒体时代下的消费主义与文化衰败,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一、娱乐至死的媒体文化媒体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变得无所不在。
我们可以随时通过电视、互联网和手机获取各种娱乐内容。
然而,娱乐的本质却渐渐丧失了其应有的深度。
在娱乐至死的媒体时代,大众更倾向于轻松愉快的消遣,而不再关注深刻的思考和理解。
二、消费主义的兴起消费主义是指人们对物质享受和个人满足的过度追求。
在媒体时代下,广告和营销手段不断发展,让人们对物质的需求不断增加。
消费主义的盛行导致了无节制的购买和浪费,让人们迷失在物质追逐的漩涡中。
三、文化衰败的迹象娱乐至死的媒体时代和消费主义的兴起,使传统文化面临了严峻的挑战。
人们更倾向于追求短暂的娱乐享受,而对于传统的文化艺术则缺乏耐心和兴趣。
传统文化的破坏不仅表现在文化产品的呈现,也体现在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上。
四、娱乐至死与消费主义的原因娱乐至死和消费主义的崛起并非偶然。
首先,娱乐至死的媒体文化满足了人们对于快速、即时、碎片化信息的需求。
人们不再有时间和耐心去思考和深入了解。
其次,广告和营销手段的发展让消费主义更加猖獗,不断引导人们的购买欲望。
最后,社会的变革和价值观的嬗变也使传统文化面临着巨大的冲击。
五、应对娱乐至死媒体时代面对娱乐至死媒体时代的消费主义和文化衰败,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应对。
首先,个人需要有自主选择的意识,不被媒体和消费主义的洪流所左右。
其次,教育需要注重培养人们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思维,让人们能够辨别媒体内容的真伪和消费主义的虚妄。
最后,社会和政府需要加强对媒体和消费主义的监管,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保护人们的文化权益。
总结:娱乐至死的媒体文化和消费主义的兴起给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冲击。
纠结与断裂——大众文化审美时间体验的现代性内涵及其困境
[ 作者简介]李立 (9 1 , , 18 一)男 陕西宝鸡人 , l l l  ̄J 大学文学与新 闻学 院 2 0 级博士研究生 。 07
境遇 。 一般 来 说 , 社会必 要 劳动 时 间缩短 意 味着 可 自由支 配时 间 的增 多 , “ 整个 社 会来 说 , 而 从 创造 可 以 自由支 配 的时问 , 也就 是创造 产生 科学 、 术等等 的 时间 ”l1因此 , 艺 , l8 2 3 马克思 的历 史 意义 系统 以社 会必要 劳动 时间及 其 工作 日为 “ 然王 国 ” 必 的基 础 , 又 以缩短 此劳 动 时 日并 相应 扩 大 自由时 间为 “ 却 自由 王国 ” 的基础 。 然而 , 资本 主义 的客 观现 实是 : 由于现 代 主义文学 艺 术 的高拔 超越 为 普罗 大众 难 以企及 , 以认 而 知一 制造生 产~市 场交换 为基础 的现代 化社会 生产方 式及其 可度量 的客 观化时 间体 验 , 又从根 本上 制约 着 现代性 进程 中大众 的 日常文 化心 态 , 因此 , 为 自由时 间之 重 要组 成 的 审美 活动 , 需 悖论 性 的经 由 作 也
的 否 定 性 时 间 体验 构成 意 义 关联 。 受客 观 可 度 量 时 间 规 约 的 大 众 文化 审 美体 验 , 终展 现 为永 恒 时 间意 识 隐 退 下 最 的 对 审 美现 代 性 瞬 时体 验 的 戏拟 , 由时 间聚 合 、 间切 换 、 间吸 滞 等形 式 规 避 现代 性 时 间危 机 。 并 时 时 由此 。 众 文化 大 的 审 美 时 间体验 必 然 以其 即 时 审 美的 省 时 节 力与 巨量 时 间耗 竭 的 悖 论性 现 实遭 逢 , 显 出其现 代 性 意 涵 的 内在 价 彰
走出误区与诗意栖居——当代审美文化的美学问题及其克服
走 出误 区 与 诗 意 栖 居
— —
当代 审美 文化的美 学问题及其 克服
陆
涛, 陶水 平
( 江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 江西 南昌 30 2 ) 30 2
[ 摘 要】 当代审美文化 由于其关 注现 实的价值 立场 , 而得 到 了人 们 的普遍 赞 同 , 也为人 们 带 来 了
不 同程度 上的诗意化的生存。但是 , 由于现 代性 自身的悖 论 , 美学转型 的历 史合理性 背后却 掩盖 着深 在
[ 作者简介】 陆 涛(90 ) 男, 18 一 , 安徽灵壁人 , 0 2 4级硕士研究生, 0 主要从事文艺美学研究。
维普资讯
第 1 期 1
陆
涛, 陶水平 : 出误区与诗意栖 居 走
l9 1
里, 拒绝交流和被大众理解 , 仅在写作技巧和表 现 手法 上下 功 夫 , 而走 向 自恋 、 从 孤独 、 否定 、 对 抗等片面性 。这些都是传统美学的 自主性封闭 性所导致的恶果 , 而今天 , 当代审美文化的兴起 正好有助于文学艺术打破封闭的状态走 出纯审 美的城堡 和形式 的牢笼。因为 , 天 的“ 美 今 审 活动已经超出所谓纯艺术 、 文学范围 , 渗透到大 众文化艺术活动形式 中。占据大众 日常文化生
消费时代大众文化语境下的艺术消费阅读题阅读附答案
消费时代大众文化语境下的艺术消费阅读题阅读附答案 试题内容: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从传统意义上看,艺术消费只存在于上层社会文化中,为少数精英阶层所独占,具有明显的阶层特点。
在现代背景下,艺术消费呈现一种大众文化趋向。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产生于工业革命以后,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后的欧美发达国家。
60年代后,随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后步入消费社会阶段,大众文化相应地发展到成熟阶段。
自20世纪末以来,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信息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大众文化具有了标准化、商业化的特点。
这种文化形态也迅速蔓延到艺术消费中,并成为艺术消费的重要形式,现代电影、电视得到普及便是证明。
当今画廊业的发展也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艺术消费的大众文化倾向。
画廊曾一度是贵族阶层赏玩绘画的沙龙,为上层社会所独享,而评价绘画艺术性的标准也反映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随着平民阶层地位的提高以及画家对于现实性的关怀,沙龙的形式已经跟不上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各种类型的画廊应运而生。
如今,画廊也成为一些城市人们日常文化消费的重要场所,对于他们来说,去画廊参观展览与去电影院一样平常,画廊已成为大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不仅如此,在当今强大的大众文化形态影响下,画廊营造了更多层次的空间,让观众在互联网上就可以欣赏、购买到自己满意的作品,古老的艺术消费形式渐渐受到大众文化标准化、商业化的影响。
中国的艺术消费比西方发达国家相对滞后,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大众文化的迅速蔓延,艺术消费逐渐在商业化、世俗化浪潮中兴起,大众文化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主要消费内容。
当今中国大众文化取代了传统精英文化的支配地位和美学趣味,并在高科技与现代。
消费时代的审美取向特征及其功能悖论
消费时代的审美取向特征及其功能悖论作者:梁瑛来源:《当代人》2008年第03期消费社会这一概念是法国著名学者让·鲍得里亚在其早期著作《消费社会》中提出的,意指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西方现代社会由于物质的极大丰富与系统化而兴起的一种社会形态。
在这一社会形态中,人们将消费作为生活的中心,它具有高度商品化、人际关系冷漠化、人的欲望无穷化以及供给和需求同质化的特征。
人们的消费行为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而是转变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行为。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相继进入消费社会,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加入WTO使得西方消费主义与当代中国日常生活得以链接,消费社会的趋势在我国已势不可挡。
尽管在消费水平上还存在着地域和阶层的差异,在消费观念上还存在着新旧消费观念的摩擦与碰撞。
但可以预见的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消费社会正在蓬勃兴起。
一方面,消费时代的审美正在把传统审美中的教育功能转化为享受功能,人们的审美观念日益向审美的生活化、世俗化转移。
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过去一味强调的集体主义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已逐渐被淡化,关注自我、张扬个性的价值取向日益深入人心,涉及到文学艺术领域,艺术家的创作呈现出“私人化”倾向,很多文人放弃了对生活深度的孜孜以求,对形而上的社会意义或美学意义的追问,他们走下文学圣殿回到“民间”,“宏大叙事”被“日常摹写”所取代,津津乐道于俗世的凡人小事,自我世界的飞短流长。
当艺术家也沦为消费社会的一分子时,他们作品的审美取向必然不可避免地日益生活化、平面化。
另一方面,对日常生活进行审美打造,建构一个审美化生活世界。
这首先表现在,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正在消解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距离。
大众的审美生活已不再局限于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绘画、雕塑等经典的艺术门类,美渗透到当代社会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城市广场、购物中心、健身房、酒吧茶室、旅游胜地都成为了审美活动的场所,费瑟斯通将后现代城市中这些“新的消费与闲暇场所”称之为“消费文化”的系列场所。
消费者的审美观和审美心理的差异
消费者的审美观和审美心理的差异审美观是文化的深层次,它与价值观、消费习俗、宗教信仰有着极为亲密的联系。
文化不同,这些基本内涵不同,审美观也会有极大的差异。
例如,缅甸的巴洞人,以妇女长脖为美;非洲的一些民族以文身为美;西属撒哈拉的土著人则是以妇女肥胖、丰腴的程度作为推断美的标准。
消费者的审美取向和审美心理产生于消费活动的各个阶段中。
消费审美取向是指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美的观赏和情趣的感知。
松下幸之助说:“当今社会,纯以产品性能来满意官能需求的时代早已过去了,必需在运用之外加上美观,这是一种‘美的文化’标准,也是时代消费的大趋势、大方向。
”审美差异性是指不同阶层、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以及不同审美力量与不同共性的消费者,对同一审美对象产生不同的审美熟悉与美感,这是审美活动中常见的心理表现。
(1)审美心理的时代差异性。
消费者的审美心理是社会消费实践的产物,而社会消费活动总是处于不断运动和进展之中。
因此,消费者的审美心理也绝不会永久停留在同一水平上,它必定随着时代的进展而形成不同的、更新的审美观念和意识,不断在消费过程中制造出更新奇、更丰富多彩的美。
例如,20世纪五六十年月以朴实为美的审美观被八九十年月的新奇、时尚的审美观替代,正是时代审美心理差异的典型反映。
在精神消费中,这种时代差异性的表现则更为突出,由“八大样板戏”的美到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美,都是时代的写照。
(2)审美心理的民族差异性。
民族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语言、经济生活、消费方式、心理文化等方面的特征,以区分于其他民族的特征。
这些特征在审美意识与审美心理上所形成的民族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且已经被人类进展的历史所证明。
中华民族以表示赤诚热闹的红色为美,而西方一些民族以表示名贵纯净的白色为美。
在这种审美心理的支配下,中国人在喜庆季节多喜红色服饰与装潢,而西方则以白色的服饰和高雅的气质为美。
在中国,妇女喜爱把饰物佩戴在耳朵、脖子、手指上,而在印度,女性还要在鼻子、脚踝上配以各种饰物。
对审美文化现象进行分析
对审美文化现象进行分析【篇一:对审美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原标题:警惕网红对社会审美文化的负面效应互联网时代催生许多新的文化现象,网红即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一种,根据近期发布的《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7)》数据,截至2016年5月,仅微博平台的“网红粉丝”规模就已达到3.85亿人,在微博平台“粉丝”中比重为28%,仅次于娱乐明星的43%,可以说,网红已成为当下社会审美文化的突出现象,从美学角度进行解读和批判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网红,即指通过网络而走红的人或事物。
从美学模式来看,网红沿袭的套路既有依循常规的审美模式,也有独辟蹊径的审丑模式,此外还有难以界定的搞怪模式。
网红之所以能成为网红,自然都有一套“独门绝技”,出格、出位,甚至故意出丑的屡见不鲜,其中美学诉求并非是第一位的,成功吸引到网民关注才是关键。
对于网红来说,网络流量即是经济价值,是可以变现的本钱,因此,网红的基因多少带有急功近利成分,往往造成社会审美文化的负面效应。
事实表明,网红审美在趣味上常常会逐渐跑偏,在价值观上容易带歪节奏,在境界上容易落入低俗,比如许多人受网红审美氛围的影响,坚持要整成“网红脸”,还有不少人崇尚网红的成名模式,尤其是青少年对此缺乏免疫力,他们模仿网红生活起居,穿戴举止,逐渐形成拜金和不劳而获等不良价值观,此类极端的例子虽然不多,但通过网络放大膨胀,形成极坏的示范效应。
网红成于网络,却又因网络快餐式文化消费模式而带有天然的审美缺陷,网红美学不仅与我们传统的一些审美经验相悖,而且因其自身的不稳定结构和快速流动性,在审美形象和理念上也在不断地消解自己。
从网红现象反映的审美特征来看,给人的整体印象是“平、轻、假”,所谓“平”,就是审美形象平面化,缺乏深度,缺乏立体感;所谓“轻”,就是追求轻的质感,诉诸浅层的经验领域,与时下流行的“轻文化”“二次元文化”内核相一致,虽在年轻一代中较有市场,但很难在代际文化沟通中找到普遍认同;所谓“假”,就是缺真诚、缺真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历了后现代主义冲击的当代美学,要完整无缺地退回到经典时代是不可能的;建立在存在论哲学上的体验论美学既不能毫无原则地一味迎合大众的趣味,也不能抱残守缺地固守已有的传统,它应该体现一种新型的后人文立场,即:在保留审美“在世性”成果的同时,呼唤神性的复归!当前的大众文化产品很少能够提供出具有心灵震撼力的、深度而永恒的“体验”,留给人们的多是一些观念性的生活“记忆”甚至是一些奇闻轶事;当前的神性追求则是为了在物质丰富后提升人的精神、使人真正走上全面发展之路。世俗化与消费主义导致的人文精神大滑坡,结束了大众文化与人文艺术的蜜月期,情与理、内容与形式、经验与思想之间的张力从此松弛甚至消失,在这种情境下,保留审美日常化和大众化的正面成果,在多种快感体验中努力恢复精神快感的触动与悠长,借鉴卡夫卡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对存在状况执着拷问的“神性追求”,以精神神性或曰超越性对抗不断下坠的物质世俗性与技术凝固性,并将这种精神不坠的内涵重新注入流行的大众文化之中,在保留其外在形式美和趣味多元化的同时,努力提高它的思想性和艺术品位以增强其触动人们心灵的能量,使大众文化进入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
消费时代;大众文化;审美悖论;审美正义;人文价值;文化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消费主义为标志的后现代文化思潮对中国当代社会的全方位浸染已是在所难免,以情感制作与“快适伦理”为表征的“后情感主义”审美趋向也日渐明朗。当代大众文化利用大众传媒制造身体幻象、提供游戏化的心理经验、克服认同焦虑,使更广泛意义上的大众充实了文化生活;它也许是趋时的、媚俗的,但是它却为文化消费者欣然接受。所以,在当今这个生活同质化与多元化并存、感官享受取代了理性反思的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发达是必然的。而消费时代技术的专制与市场逻辑的横行,使早先谦卑的人类接连宣布“上帝之死”、“人之死”和“作者之死”;从物质丰盈、思想平面化和艺术划归生活的部分现实参照及理论臆想出发,有些人又不断探讨“艺术的终结”、“意识形态的终结”、“历史的终结”甚至“宗教的终结”和“哲学的终结”等问题,将高高在上的一个个精神圣像掀翻在地。同时,消费成为一个无处不在的神话,它不仅可以用性和暴力满足人们的欲望,而且可以用世俗化的方式溶解经典艺术,使其纳入市场的范畴,变成消费对象;市场成为传统意识形态最有力的解构力量,它以世俗化的方式拆散了历史曾赋予艺术品原有的意义和价值,它单一的意识形态指向逐渐脱去,已不止向人们述说那曾经存在的高于天的革命理想和审美乌托邦。
面对这种深刻的世俗化和广泛的民主化浪潮,高雅文化的至高地位和传统研究的学科视野经受到强大冲击,传统的经典艺术的创造方式和审美批评理念不再适用于新兴的大众文化或者大众艺术,技术和市场在文化领域的强力介入使当今时代出现了一种明显的文化泛化与审美泛化的趋势。从善意的角度理解,这场审美泛化的美学变革实质上是使高雅的、专门化的艺术美学日常化与普及化,其指向是走出以传统精英艺术为核心的经典美学理论的狭隘圈子、避免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悲观消沉,以更加适应现代文化生活普遍泛化后的新变化、避免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美学话语的失效和审美批评的失语甚至缺席;调整视野后的新美学,以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为立足点,为新时代的文化变迁提供一种合理的说法与解释,并进一步提炼其中蕴藏的审美新经验,使之凝聚成人类精神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也正是新的历史时期人文艺术与大众文化的理论契合点。
身体本位的欢乐寄托与视觉文化的经验重构是大众文化的新型审美理念与想像方式。审美的身体本位化使大众文化不像经典艺术一样迷恋观念和思想,而是致力于制造一种身体幻象,轻飘的形而下享受和身体感官的娱悦成为多数大众的文化趣味;美学的视觉转向使大众文化常常呈现为高品质、虚拟性甚至能以技术之“真”淘汰生活之“真”的影像文化,传统的以文字中介为核心的想像方式被视觉想像与技术想像所替代。人们借助大众文化带来的身体欢乐与视觉冲击,试图实现新型的审美解放和意义创造;借助时尚文本,大众文化实践着以身体欢乐与视觉解放为审美内核的叙事策略、修辞风格与话语狂欢,其喻示的审美理念与诗学内涵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但是,这种美学剧变连带的社会效应却尚待考察——尤其是以“审美疲劳”为表象的欲望亢奋问题以及由娱乐化导致的思考衰竭与是非泯灭等问题;总之,在一个科技发达、信息泛滥的时代,娱乐至死的倾向日趋严重,审美正义的缺失日渐明朗。世界着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美国教授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曾这样郑重告诫世人:“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而言之,如果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内容提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消费主义为标志的后现代文化思潮对中国当代社会的全方位浸染已是在所难免,以情感制作与“快适伦理”为表征的“后情感主义”审美趋向也日渐明朗。然而,大众文化承诺给人们的欢乐神话与身体解放,却往往陷入娱乐透支后的身心疲乏和性感聚焦后的精神空幻,形象的欲望满足取代了文化的意义追索,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品格内蕴着莫大的吊诡。同时,大众文化的崛起使经典美学理念几近失效,新的美学原则一时之间又难以服众,尤其是大众文化以身体为依托的快感美学与快适伦理,现阶段明显缺乏伦理学维度的审美正义、背离了人类学维度的人文价值。因此,超越物欲至上、技术异化与娱乐至死,解决当代技术主义、享乐主义与虚无主义的思想难题,依然有待于努力。
和时尚化代替了韵味悠长、意境幽远和个性独特;整个时代的美学主调,从推举崇高庄严的悲剧艺术转而嗜好滑稽幽默的喜剧艺术,沉重的形而上追思和精致典雅的美学趣味成为少数精英思想者和艺术家的专利,轻飘的形而下享受和身体感官的欢娱成为多数大众的文化嗜好与审美趋向。毋庸置疑,以“欢乐”/“快乐”为诱饵的大众文化正试图完全放弃精英文化对观念和思想的执着追求,而只注重制造一种以肉身快乐为核心的文化幻象,如此一来,也许最终会使大众文化在本雅明所担心的“审美物化”中彻底丧失了文化自省的可能性与精神自由的宗旨,这才是我们关注的焦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