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课件深静脉导管尖端的定位
合集下载
血管解剖PICC导管尖端定位基础知识ppt课件
![血管解剖PICC导管尖端定位基础知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7a4664a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ca.png)
伤易空气栓塞
23
颈部最大的浅静脉 行于胸锁乳突肌的浅面 前后两支汇合而成
• 前支:下颌后V • 后支:耳后V+枕V
儿科静脉穿刺部位
24
注入锁骨下静脉46% 注入静脉角33% 注入颈内静脉14.96% 以两支注入三种静脉
5.77% 缺如3.89%
25
26
• 全长位于皮下 • 皮肤、浅筋膜、颈阔肌 • 颈丛分支从表面横过
1
静脉特点
1、浅、深静脉
(数量多壁薄容量大弹性小)
2、静脉瓣(向心开放四肢多) 3、吻合丰富
2
上腔静脉系
组成: 上腔静脉及其属支 收集: 头颈上肢 胸壁、部分胸腔脏器 等静脉血
3
上肢静脉
veins of upper limb
深静脉
deep veins
与动脉伴行,一般为2支 位于同名动脉的两侧
浅静脉
35
那如何在体外定位? 第三肋间隙 胸锁关节4-5cm
36
37
数胸椎法 T4—T7 沿后肋数
38
侧位片 数椎体法
39
观察心影法 不超过心影 最澎出水平
40
看气管分叉 气管分叉下 两横指
41
看肺门 平肺门水平 右上肺静脉 和右下肺动脉 右肺门角
42
1 2
3 4 5 6
7
43
全程渐细:
18
肘窝下方自头静脉分出的 一支,斜向内上与贵要静 脉相连;
与深静脉有交通; 位于皮下但较固定;
19
A:粗大型
B:均衡型 D:缺如型
C:M型
20
21
大圆肌-第1肋外缘 被胸小肌分为三段 由肱静脉延续而来 管壁与胸锁筋膜愈着 贴近腋动脉易产生创
23
颈部最大的浅静脉 行于胸锁乳突肌的浅面 前后两支汇合而成
• 前支:下颌后V • 后支:耳后V+枕V
儿科静脉穿刺部位
24
注入锁骨下静脉46% 注入静脉角33% 注入颈内静脉14.96% 以两支注入三种静脉
5.77% 缺如3.89%
25
26
• 全长位于皮下 • 皮肤、浅筋膜、颈阔肌 • 颈丛分支从表面横过
1
静脉特点
1、浅、深静脉
(数量多壁薄容量大弹性小)
2、静脉瓣(向心开放四肢多) 3、吻合丰富
2
上腔静脉系
组成: 上腔静脉及其属支 收集: 头颈上肢 胸壁、部分胸腔脏器 等静脉血
3
上肢静脉
veins of upper limb
深静脉
deep veins
与动脉伴行,一般为2支 位于同名动脉的两侧
浅静脉
35
那如何在体外定位? 第三肋间隙 胸锁关节4-5cm
36
37
数胸椎法 T4—T7 沿后肋数
38
侧位片 数椎体法
39
观察心影法 不超过心影 最澎出水平
40
看气管分叉 气管分叉下 两横指
41
看肺门 平肺门水平 右上肺静脉 和右下肺动脉 右肺门角
42
1 2
3 4 5 6
7
43
全程渐细:
18
肘窝下方自头静脉分出的 一支,斜向内上与贵要静 脉相连;
与深静脉有交通; 位于皮下但较固定;
19
A:粗大型
B:均衡型 D:缺如型
C:M型
20
21
大圆肌-第1肋外缘 被胸小肌分为三段 由肱静脉延续而来 管壁与胸锁筋膜愈着 贴近腋动脉易产生创
深静脉置管护理PPT课件 ppt课件 ppt课件
![深静脉置管护理PPT课件 ppt课件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3d4d42365ce050877321347.png)
20
局部、敷料及输液管的更换
10、导管冲洗:每次静脉输液前,以生理盐水冲管, 输液完毕后,用肝素盐水稀释液(1∶100) 5ml 做正压封管(研究表明, 肝素盐水能显著降低 细菌群落聚集。配制好的肝素盐水稀释液,可 以保存24h, 为避免感染,超过24h应弃去重新 配制。
深静脉置管护理PPT课件 ppt课件
导管移位或脱出深静脉置管后应妥善固定。在 留置中发生滑脱,除了导管固定不妥、病人意 外拔脱等原因外,病人用力咳嗽使胸内压瞬间 升高,导管向外退出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深静脉置管护理PPT课件 ppt课件
31
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观察
预防:应加强巡视,做好床边交接班,将导管 留在皮肤外的刻度列入交接班内容,以便于及 时确认导管有无移位;固定好导管,缝皮时应 打双结固定,换敷料时动作应轻柔,适度按压; 除穿刺点用敷贴固定外,在距穿刺点5 cm 处 再用胶布固定,固定部位避开关节和凹陷处; 若发现导管已向外滑脱,经严格消毒后方可送 入血管内,当导管外移抽回血不利及输液不畅 时,必须拔除导管,必要时重置。
深静脉置管护理PPT课件 ppt课件
7
置管方法
术前向患者解释置管的必要性及注意 事项, 介绍置管的简要过程,消除
患者的紧张、疑 虑情绪,取得合作。患者取合适体
位,常规 备皮消毒手术野,铺无菌巾,静脉 穿刺成功后,置入导引钢丝,应用皮肤 扩张器扩张皮肤后,置入静脉留置导 管至适当深度(一般在10~15 cm 内),
深静脉置管护理PPT课件 ppt课件
25
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观察
1、空气栓塞: 空气栓塞是一种严重并发症, 可以立即引起死亡,常发生于静脉压较低、 输液时液体输完或导管接头脱落时。 2预防措施 :一定要及时更换液体,并仔细检
深静脉置管术课件
![深静脉置管术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ec6529e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e9.png)
存在感染风险或静脉异常,或患有出血倾向、 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患者。
深静脉置管术的并发症和风险
1 感染
深静脉置管术可能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
2 血栓形成
在深静脉中放置导管可能造成血栓形成风险。
3 出血
插管过程误
错误地插入导管或插管位置不准确可能导致 并发症。
置。
3
导管放置
4
通过导管穿刺针插入导管,取出穿刺针, 固定导管在正确的位置。
准备
清洁和消毒操作区域,佩戴无菌手套和 面罩,准备所需材料。
穿刺
使用一种无菌的导管穿刺针,准确插入 深静脉,确保血液返回。
深静脉置管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
需要长时间输液或静脉药物治疗的患者,如化 疗、麻醉、严重感染等。
禁忌症
深静脉置管术的注意事项
1 操作规范
遵循严格的操作规范和无 菌操作,减少感染风险。
2 监测和观察
密切监测患者的体征变化 和导管是否通畅。
3 护理技巧
培训护士和医生掌握正确 的插管技巧和术后护理。
深静脉置管术的术后护理
观察和记录
定期观察导管周围的情况和患者的反应,记录输液情况。
定期更换
根据需要,定期更换导管,预防感染和血栓形成。
深静脉置管术的未来发展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深静脉置管术的安全性和精确性将得到进一步提 高,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体验。
深静脉置管术课件
欢迎阅读深静脉置管术课件,让我们一起探索这种常见的医疗手术的概述、 步骤、并发症、术后护理以及未来发展。
深静脉置管术的概述
深静脉置管术是一种常用的医疗操作,用于在患者的深静脉中插入导管,通 常用于输液、输血、或药物输注等治疗目的。
深静脉置管术的并发症和风险
1 感染
深静脉置管术可能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
2 血栓形成
在深静脉中放置导管可能造成血栓形成风险。
3 出血
插管过程误
错误地插入导管或插管位置不准确可能导致 并发症。
置。
3
导管放置
4
通过导管穿刺针插入导管,取出穿刺针, 固定导管在正确的位置。
准备
清洁和消毒操作区域,佩戴无菌手套和 面罩,准备所需材料。
穿刺
使用一种无菌的导管穿刺针,准确插入 深静脉,确保血液返回。
深静脉置管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
需要长时间输液或静脉药物治疗的患者,如化 疗、麻醉、严重感染等。
禁忌症
深静脉置管术的注意事项
1 操作规范
遵循严格的操作规范和无 菌操作,减少感染风险。
2 监测和观察
密切监测患者的体征变化 和导管是否通畅。
3 护理技巧
培训护士和医生掌握正确 的插管技巧和术后护理。
深静脉置管术的术后护理
观察和记录
定期观察导管周围的情况和患者的反应,记录输液情况。
定期更换
根据需要,定期更换导管,预防感染和血栓形成。
深静脉置管术的未来发展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深静脉置管术的安全性和精确性将得到进一步提 高,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体验。
深静脉置管术课件
欢迎阅读深静脉置管术课件,让我们一起探索这种常见的医疗手术的概述、 步骤、并发症、术后护理以及未来发展。
深静脉置管术的概述
深静脉置管术是一种常用的医疗操作,用于在患者的深静脉中插入导管,通 常用于输液、输血、或药物输注等治疗目的。
《深静脉置管术》课件
![《深静脉置管术》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262156a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57.png)
提高患者的治疗效率。
减轻患者痛苦
深静脉置管术的穿刺点位于深部组 织,不易被外界污染,从而减少了 感染的风险,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的 痛苦。
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深静脉置管术能够减少护士穿刺的 时间和难度,提高工作效率,同时 也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资源的 浪费。
05 深静脉置管术的未来发展 与研究方向
新技术与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
其他并发症
总结词
深静脉置管术还可能引起其他并发症,如气胸、血胸、血栓形成等。
详细描述
气胸和血胸是常见的并发症,通常在置管过程中发生,需要紧急处理。血栓形成则与置管时间过长、患者处于制 动状态等因素有关,需要采取抗凝治疗等措施。
04 深静脉置管术的临床应用 与价值
临床应用范围
手术患者
需要长时间输液、大量输血或 使用特殊药物的患者,如肿瘤
查阅和评估。
03 深静脉置管术的并发症及 处理
导管感染
总结词
导管感染是深静脉置管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详细描述
导管感染通常表现为导管入口处红肿、疼痛、渗出等症状,有时还伴有发热。感 染的原因可能与无菌操作不严格、导管留置时间过长、导管护理不当等有关。处 理方法包括局部消毒、使用抗生素、必要时拔除导管等。
化疗、手术中监测等。
重症患者
需要监测中心静脉压、进行血 流动力学监测的重症患者。
急救患者
需要紧急建立静脉通道,如严 重创伤、休克等患者。
血管条件差的患者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血管条件差 ,难以建立外周静脉通道的患
者。
与浅静脉穿刺的比较
置管时间长
深静脉置管术的置管时间较长,可长 达数月至数年,而浅静脉穿刺的置管 时间较短,通常仅为数天至数周。
减轻患者痛苦
深静脉置管术的穿刺点位于深部组 织,不易被外界污染,从而减少了 感染的风险,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的 痛苦。
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深静脉置管术能够减少护士穿刺的 时间和难度,提高工作效率,同时 也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资源的 浪费。
05 深静脉置管术的未来发展 与研究方向
新技术与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
其他并发症
总结词
深静脉置管术还可能引起其他并发症,如气胸、血胸、血栓形成等。
详细描述
气胸和血胸是常见的并发症,通常在置管过程中发生,需要紧急处理。血栓形成则与置管时间过长、患者处于制 动状态等因素有关,需要采取抗凝治疗等措施。
04 深静脉置管术的临床应用 与价值
临床应用范围
手术患者
需要长时间输液、大量输血或 使用特殊药物的患者,如肿瘤
查阅和评估。
03 深静脉置管术的并发症及 处理
导管感染
总结词
导管感染是深静脉置管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详细描述
导管感染通常表现为导管入口处红肿、疼痛、渗出等症状,有时还伴有发热。感 染的原因可能与无菌操作不严格、导管留置时间过长、导管护理不当等有关。处 理方法包括局部消毒、使用抗生素、必要时拔除导管等。
化疗、手术中监测等。
重症患者
需要监测中心静脉压、进行血 流动力学监测的重症患者。
急救患者
需要紧急建立静脉通道,如严 重创伤、休克等患者。
血管条件差的患者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血管条件差 ,难以建立外周静脉通道的患
者。
与浅静脉穿刺的比较
置管时间长
深静脉置管术的置管时间较长,可长 达数月至数年,而浅静脉穿刺的置管 时间较短,通常仅为数天至数周。
深静脉导管尖端的定位教学案例
![深静脉导管尖端的定位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97bf26ce8762caaedd33d485.png)
第3~4前肋间水平
心的体表投影右上点:在右侧第3肋软骨上缘,距胸 骨右缘约1㎝ 处。
上腔静脉:合成后沿升主动脉右缘下降,平右侧第三 胸肋关节下缘注入右心 房。
深静脉导管常规置管深度
置管深度在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中未作规定 置管深度的医学参考值范围分别为12~16 cm,10~
15 cm,在临床操作中建议置管深度不超过16 cm较为 安全,可避免将导管置入心脏
(1)气管前腔静脉后间隙(2)主一肺动脉窗(3)右上叶支气管(4)右主支气管(5)左主支气管(6)左肺动脉(7) 肺动脉干(8)上腔静脉(9)升主动脉(10)心包(11)胸腺(12)胸主动脉(13)食管(14)奇静脉(15)尖段支气管 (16)前段支气管(17)后段支气管(18)前段动脉(19)后段动脉(20)上肺静脉后支(21)乳腺(22)胸骨角(23) 第2肋软骨(24)第3肋骨(25)第4肋骨(26)第5肋骨(27)第5胸椎(28)胸导管(29)前联线(30)后联线
(1)肺动脉口(2)主动脉根部(3)左冠状动脉(4)右心耳(5)上腔静脉(6)右上肺静脉(7)右肺动脉(8)叶间动 脉(9)中间支气管(10)食管(11)奇静脉(12)胸主动脉(13)第6胸椎(14)心包横窦(15)左心耳(16)左上肺静 脉(17)左上叶支气管(18)左下叶支气管(19)左肺动脉降支(20)上段动脉(21)乳腺(22)胸骨体(23)第3肋软 骨(24)第4肋骨(25)第5肋骨(26)第6肋骨(27)背阔肌(28)左气管后带(29)奇食窝
(1)右心房(2)右冠状动脉(3)三尖瓣(4)右心室(5)左冠状动脉前室间支(6)左心室(7)二尖瓣(8)乳头肌 (9)室间隔(10)左心房(11)房间隔(12)下肺静脉(13)食管(14)奇静脉(15)胸主动脉(16)基底段支气管 (17)第7胸椎(18)乳腺(19)胸骨体(20)第4肋软骨(21)第5肋骨(22)第6肋骨(23)第7肋骨
《深静脉置管护理》课件
![《深静脉置管护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a734466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c8.png)
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保持导管通畅
定期检查导管是否通畅,及时 处理堵塞的导管。
预防感染
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定期 更换敷料,预防感染的发生。
记录护理情况
对病人的护理情况进行记录, 为后续的护理提供参考和依据
。
03 深静脉置管的并 发症及处理
导管感染
总结词
感染是深静脉置管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05 深静脉置管的健 康教育
患者教育
深静脉置管介绍
向患者详细介绍深静脉置 管的用途、优点、注意事 项等,帮助患者了解该项 治疗的重要性。
日常护理指导
指导患者如何进行日常护 理,包括如何清洁皮肤、 如何更换敷料等,以确保 置管的正常运作。
并发症预防
向患者介绍可能出现的并 发症,如感染、血栓等, 并指导患者如何预防这些 并发症的发生。
02 深静脉置管的操 作流程
操作前的准备
01
02
03
评估病人情况
了解病人病史、用药情况 、凝血功能等,评估病人 是否适合进行深静脉置管 。
准备用物
准备深静脉置管所需的各 种物品,如导管、注射器 、敷料等。
病人准备
告知病人操作过程、注意 事项,消除病人的紧张情 绪,取得病人的配合。
操作步骤
选择穿刺部位
强调医护人员培训在深静脉置管护理中的重要性,以提高 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培训内容
包括深静脉置管的基本知识、置管技术、日常护理、并发 症处理等方面的培训。
培训方式
采用多种培训方式,如理论授课、实践操作、案例分析等 ,以确保医护人员能够全面掌握深静脉置管护理的相关知 识和技能。
THANKS
感谢观看
深静脉置管-ppt课件
![深静脉置管-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a0e5420cc17552706220813.png)
4、置入导管时必须首先将引导丝自导管的尾端拉出,以防 引导丝随导管一起被送入血管引起严重后果。 5、导管插入困难时,可行Valsalva手法(将口鼻闭住,关 闭声门,强行呼气,以增加胸内压,从而减少静脉回流) 以增大静脉口径。 6. 置管后各导管尾部均要回抽见血以证实开口在血管内。
五、失误防范
(1)颈内静脉是上腔静脉系的主要属支之一,离心脏较近, 当有心房舒张时管腔压力较低,故穿刺插管时要防止空气 进入形成气栓。 (2)穿刺时穿刺针进入方向不可过于偏外,因静脉角处有 淋巴导管(右侧)或胸导管(左侧)进入,以免损伤。 (3)穿刺针不可向后过深以免损伤静脉后外侧的胸膜顶造 成气胸。 (4)选右侧颈内静脉比左侧安全幅度大,且易于成功,因 右侧颈内静脉与右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几乎呈垂直位,插 管插入颈内静脉后可继续向下垂直推进也无失误的可能.
中心静脉置管技术
什么是中心静脉
• 右心房连接的上下腔静脉 • 我们常用的穿刺路径:锁骨下、颈内、股
静脉、外周(PICC)
适应征
• 输液
大量液体输注尤其是扩容 精确液体输注,比如血管活性药物的泵入 对外周静脉明显刺激性液体,如胺碘酮
• 测压
中心静脉压力(CVP)
禁忌症
绝对禁忌症 • 穿刺部位的感染 • 置管静脉的血栓形成
二、穿刺置管方法
前侧径路:将左手示指和中指放在胸锁乳突肌中点前缘,触及颈总动
脉搏动,并向内侧推开颈总动脉,右手在颈总动脉外侧0.5cm处进针, 针尖指向同侧乳头,针轴与冠状面呈30°~40°角,一般刺入2~ 3cm即入颈内静脉。(此进路造成气胸的不多,但易误入颈总动脉) 中央径路:锁骨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和胸骨头所形成的三角区的顶点. 颈内静脉正好位于三角行的中心位置,约锁骨上3-5cm,针尖指向 同侧乳头,针干与皮肤呈30°。一般选择中路,此点可直接触及颈 总动脉,不易误入颈动脉也不易伤及胸膜腔。方法简便、可靠。
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PPT
![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PPT](https://img.taocdn.com/s3/m/b9416947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b1.png)
件差导致。
心脏压塞
心腔内操作可能引发 心脏压塞,属于严重 并发症,需紧急处理
。
心律失常
定位过程中可能诱发 心律失常,如室性心 动过速、心室颤动等
。
感染风险
穿刺部位及导管留置 期间存在感染风险, 需严格无菌操作。
预防措施建议
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确保患者符合手术条件,降低手术风险。
加强监测和护理
术中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术后加强护理 ,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的深静脉置管技术。
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中国以来,PICC在临床应用 02 中得到了广泛推广和改进。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PICC尖端技术也在不 03 断发展,包括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等。
尖端技术重要性及应用领域
01 尖端技术对于提高PICC置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具 有重要意义。
02 通过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导管尖 端位置,减少异位和并发症的发生。
通过精确的导管定位和实时的心腔内电图监测, 减少手术时间和创伤,降低患者痛苦和恢复时间 。
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成功率
准确的导管定位和实时监测有助于提高手术安全 性和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复发风险,从而增强 患者信心和满意度。
优化患者体验
通过改进手术流程、提供舒适的手术环境和人性 化的护理服务,优化患者体验,提高患者满意度 。
PICC尖端心腔内电 图定位技术PPT
汇报人:XXX
XX-XX-XX
目录
• PICC尖端技术概述 • 心腔内电图基础知识 • 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方法 • 临床应用案例分析与讨论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 未来发展趋势和展望
01
PICC尖端技术概述
PICC定义及发展历程
心脏压塞
心腔内操作可能引发 心脏压塞,属于严重 并发症,需紧急处理
。
心律失常
定位过程中可能诱发 心律失常,如室性心 动过速、心室颤动等
。
感染风险
穿刺部位及导管留置 期间存在感染风险, 需严格无菌操作。
预防措施建议
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确保患者符合手术条件,降低手术风险。
加强监测和护理
术中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术后加强护理 ,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的深静脉置管技术。
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中国以来,PICC在临床应用 02 中得到了广泛推广和改进。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PICC尖端技术也在不 03 断发展,包括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等。
尖端技术重要性及应用领域
01 尖端技术对于提高PICC置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具 有重要意义。
02 通过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导管尖 端位置,减少异位和并发症的发生。
通过精确的导管定位和实时的心腔内电图监测, 减少手术时间和创伤,降低患者痛苦和恢复时间 。
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成功率
准确的导管定位和实时监测有助于提高手术安全 性和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复发风险,从而增强 患者信心和满意度。
优化患者体验
通过改进手术流程、提供舒适的手术环境和人性 化的护理服务,优化患者体验,提高患者满意度 。
PICC尖端心腔内电 图定位技术PPT
汇报人:XXX
XX-XX-XX
目录
• PICC尖端技术概述 • 心腔内电图基础知识 • 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方法 • 临床应用案例分析与讨论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 未来发展趋势和展望
01
PICC尖端技术概述
PICC定义及发展历程
深静脉导管尖端的定位共23页文档
![深静脉导管尖端的定位共23页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cf414d888bd63186bcebbcd7.png)
小儿置管深度
右侧颈内静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患儿体重(kg) 置管深度(c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9
4
3~4.9
5
5~6.9
6
7~9.9
7
10~12.9
8
13~19.9
9
20~29.9
10
30~39.9
11
40~49.9
第3~4前肋间水平
心的体表投影右上点:在右侧第3肋软骨上缘,距胸 骨右缘约1㎝ 处。
上腔静脉:合成后沿升主动脉右缘下降,平右侧第三 胸肋关节下缘注入右心 房。
深静脉导管常规置管深度
置管深度在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中未作规定 置管深度的医学参考值范围分别为12~16 cm,10~
15 cm,在临床操作中建议置管深度不超过16 cm较为 安全,可避免将导管置入心脏
(1)气管前腔静脉后间隙(2)主一肺动脉窗(3)右上叶支气管(4)右主支气管(5)左主支气管(6)左肺动脉(7) 肺动脉干(8)上腔静脉(9)升主动脉(10)心包(11)胸腺(12)胸主动脉(13)食管(14)奇静脉(15)尖段支气管 (16)前段支气管(17)后段支气管(18)前段动脉(19)后段动脉(20)上肺静脉后支(21)乳腺(22)胸骨角(23) 第2肋软骨(24)第3肋骨(25)第4肋骨(26)第5肋骨(27)第5胸椎(28)胸导管(29)前联线(30)后联线
(1)气管(2)食管(3)主肺动脉窗(4)心包(5)血管前间隙(6)胸腺(7)主动脉弓(8)升主动脉(9)上腔静 脉(10)胸主动脉(11)气管前间隙及淋巴结(12)左喉返神经(13)胸骨柄(14)第2肋骨(软骨)(15)第3肋骨 (16)第4肋骨(17)第5肋骨(18)胸导管(19)第4胸椎(20)竖脊肌(21)乳腺(22)食管胸膜带(23)右气管旁 带
深静脉置管护理(PPT课件)
![深静脉置管护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ebd6b8ee009581b6ad9eb5b.png)
2020-12-09
深静脉置管护理
27
沿导丝放置深静脉导管
2020-12-09
深静脉置管护理
28
拔出导丝,检查导管是否通畅,注入肝素盐水封管
2020-12-09
深静脉置管护理
29
固定导管
2020-12-09
深静脉置管护理
30
敷贴固定
2020-12-09
深静脉置管护理
31
2020-12-09
9
穿刺置管途径
锁骨下静脉 颈内静脉 股静脉
右心房或
靠近右心 房的上、 下腔静脉
2020-12-09
深静脉置管护理
10
•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刺激性小、成功率高;但固定较困难;导管易 于脱出;给病人颈部活动造成不便,一般置管长度为14~18cm。
• 股静脉穿刺置管由于下肢静脉回流滞缓,易形成深静脉血栓;且 静脉靠近会阴部,穿刺部位易污染,感染几率较大;一般置管长 度为20~25cm。
2020-12-09
深静脉置管护理
33
插管时的并发症 v 肺与胸膜的损伤:气胸 v 动脉及静脉损伤 v 胸导管损伤:发生于左侧,可见清亮淋巴液渗出 v 空气栓塞 v 导管栓子 v 导管位置异常:进入颈内静脉 v 心脏并发症:插入过深,导管质地过硬,可发生 心律失常,心肌穿孔
2020-12-09
深静脉置管护理
2020-12-09
深静脉置管护理
5
解剖
2020-12-09
深静脉置管护理
6
适应症
➢外周静脉穿刺困难的患者
➢需接受长期输液治疗的患者
➢需大量、快速输血、补液的患者,可利用中心静脉压测定调节输入量和速度
➢严重创伤、休克、急性循环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危重病人
CVC维护规范ppt医学课件
![CVC维护规范ppt医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25ab713ba1aa8114431d9aa.png)
常见的四种类型血栓
管内血栓
纤尾血栓
挂壁血栓
纤维蛋白鞘
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及处理
1、根据血管粗细,选择合适规格的导管 2 、穿刺时规范操作流程,匀速送管,缓撤导丝,尽量 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伤 3 、妥善固定导管,保持导管末端在适当位置并及时检 查导管体外长度
4 、对易形成血栓的患者应密切观察,可以预防性的应
中心静脉穿刺点的选择及优缺点
穿刺部位的选择:
颈内静脉穿刺虽然发生导管位置不正确的情况较少,但易 造成动脉损伤。 锁骨下静脉置管比股静脉置管发生感染少;锁骨下静脉穿 刺法在导管细菌种植、并发症总发生率、血栓发生率上较 颈内静脉、股静脉两种方法少,因此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 优于股静脉穿刺。
置管期间并发症
置管后护理: 敷料选择
置管后选择透明膜(如3M10*12cm、康惠尔10*10cm、 施乐辉10*10cm等),贴膜固定标记更换时间。 出汗多、皮肤易过敏者可使用透气性好的敷料: 3L敷 料(9*10以上)、无菌纱布敷料。
2011 Infusion Nursing Standards of Practice(美国输液护理学会)
CVC维护要求
外科医生或麻醉师承担 CVC导管置入工作。 必须由经过培训、考核 合格的专科护士来完成 维护操作,以保证操作 过程的质量,预防感染 ,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 生,并要有维护记录。
置管前准备:
3 2 1
环境符合无菌要 评估穿刺部位, 求,物品准备 患者及家属知 情同意
备皮,舒适 体位
置管中护理
协助医生
观察病情
对躁动患者
进行深静脉穿刺, 严格执行无菌技 术操作 。
深静脉置管(CVC)心电定位技术简介
![深静脉置管(CVC)心电定位技术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e7d999f7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6b.png)
深静脉置管(CVC)心电定位技术简介
根据不同的临床用途,CVC头端往往需要放置在特定的位置。
例如放置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导管时,往往希望其头端到达心脏之外的腔静脉,这样可以避免心律失常、心脏穿孔、血栓等风险。
有一种简单、经济、准确性高但较少使用的定位方法:通过金属线引出心内心电信号,观察推进导管时P波的形态改变可以定位导管前端具体位置。
导管头端不同位置时心电监护上P波形态有相应特征:
•上腔静脉上段:P波形态正常
•上腔静脉下段:P波增高到最大值的一半
•右房交界处:P波增高到最大值•右房内:P波负正双向
操作演示(注意P波形态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佳位置
一般认为深静脉导管尖端胸片最佳位置: 第四胸椎(T4)与第六胸椎(T6)水平之间。 第3~4前肋间水平。
T4与T6水平之间
第四胸椎(T4)与第六胸椎(T6)水平之间,相 当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连接处。
(1)气管(2)食管(3)右头臂静脉(4)左头臂静脉(5)胸廓内动、静脉(6)头臂干(7)左颈总动脉(8)左锁骨 下动脉(9)椎动脉(10)气管前间隙(11)血管前间隙(12)淋巴结(13)胸腺(14)胸导管(15)胸骨柄(16)第1 肋软骨(17)第2肋骨(18)第3肋骨(19)肋间肌(20)胸大肌和胸小肌(21)腋窝(22)肱二头肌和喙肱肌(23)肱 骨(24)三角肌(25)肱三头肌长头(26)大圆肌(27)小圆肌和冈下肌(28)肩胛骨(29)肩胛下肌(30)前锯肌 (31)大菱形肌(32)竖脊肌(33)第3胸椎(34)食管胸膜带(35)右气管旁带
(1)气管(2)食管(3)主肺动脉窗(4)心包(5)血管前间隙(6)胸腺(7)主动脉弓(8)升主动脉(9)上腔静 脉(10)胸主动脉(11)气管前间隙及淋巴结(12)左喉返神经(13)胸骨柄(14)第2肋骨(软骨)(15)第3肋骨 (16)第4肋骨(17)第5肋骨(18)胸导管(19)第4胸椎(20)竖脊肌(21)乳腺(22)食管胸膜带(23)右气管旁 带
定位方法
术中判断:DSA、C臂、TEE、ECG、患者主诉 术后判断:胸片、患者主诉
最佳位置
一般认为导管尖端的理想位置应在上腔静脉的上 部近右心房处。上腔静脉在右第一胸肋结合处由左、 右头臂静脉汇合而成,至第三胸肋关节处注入右心房。 由于上腔静脉在进入右心房前平均3 cm长度仍有心 包膜向上延行包裹哺,因此目前主张导管尖端位于上 腔静脉心房入口上2 cm较为适宜。
深静脉导管尖端的定位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麻醉科 邱少钊
意义
中心静脉导管异位发生率:不在上腔静脉4.5%,不 在最佳位置10-40% 中心静脉导管顶端位置可因呼吸、心跳、颈部伸屈、 体位改变而移动2~3 cm(3~10 cm),易伤及腔静 脉薄壁(0.5~1 mm)
意义
过浅:CVP测量不准,导管脱出,血栓形成,静脉炎 过深:导管尖端进入右心房会引起心律失常、损伤心 肌或瓣膜,甚至发生心包填塞。
(1)右心房(2)右冠状动脉(3)三尖瓣(4)右心室(5)左冠状动脉前室间支(6)左心室(7)二尖瓣(8)乳头肌 (9)室间隔(10)左心房(11)房间隔(12)下肺静脉(13)食管(14)奇静脉(15)胸主动脉(16)基底段支气管 (17)第7胸椎(18)乳腺(19)胸骨体(20)第4肋软骨(21)第5肋骨(22)第6肋骨(23)第7肋骨
剪除6CM后再次拍片
讨论
从颈内静脉置管测量结果,身高并非影响置管深度 的主要因素。观察中,最小右锁骨上缘至右房口的 平均距离为8.3cm(身பைடு நூலகம்163cm),最大为12.5cm (身高163cm),个体差异大,且与身高无明显关 系。 锁骨上缘至右房入口处的平均长度为 10.02±1.15cm,而穿刺点多在锁骨上3-4cm,因 此,穿刺点到右房长度为13±2cm左右。 右颈内静脉穿刺时,穿刺点在锁骨上3-4cm,理想 的置管长度应在12-13cm左右。右颈外静脉穿刺置 管,穿刺点在锁骨上6cm左右,理想的置管长度应 在14-15cm左右。
推荐公式
右侧颈内静脉置管时,导管置入长度为 8CM+穿刺点到锁骨上缘距离; 左侧颈内静脉置管时,导管置入长度应再加3CM (因为左头臂静脉比右头臂静脉长2-3CM)。
小儿置管深度
右侧颈内静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患儿体重(kg) 置管深度(c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9 4 3~4.9 5 5~6.9 6 7~9.9 7 10~12.9 8 13~19.9 9 20~29.9 10 30~39.9 11 40~49.9 12 50~59.9 13 60~69.9 14 70~79.9 15 80~100 16 经右颈内静脉中心静脉导管的正确位置可按身高进行预测: (1)身高<100cm 置管深度(cm)=身高(cm)/10-1, (2) 身高>100cm按置管深度(cm)=身高(cm)/10-2
(1)气管前腔静脉后间隙(2)主一肺动脉窗(3)右上叶支气管(4)右主支气管(5)左主支气管(6)左肺动脉(7) 肺动脉干(8)上腔静脉(9)升主动脉(10)心包(11)胸腺(12)胸主动脉(13)食管(14)奇静脉(15)尖段支气管 (16)前段支气管(17)后段支气管(18)前段动脉(19)后段动脉(20)上肺静脉后支(21)乳腺(22)胸骨角(23) 第2肋软骨(24)第3肋骨(25)第4肋骨(26)第5肋骨(27)第5胸椎(28)胸导管(29)前联线(30)后联线
置管深度常用公式
藤井真法: 经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深度(cm)=身高X 0.07-5+A (穿刺部位至胸骨切迹的距离); 经右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深度(cm)=身高X 0.08-1+B (穿刺部位至锁骨的距离)。 导管置入深度(cm)=(身高/10)-2 导管置入深度(cm)=身高X8%
患者,男,62岁,身高165CM,行右颈内后 路入路输液港置管,穿刺点刻度15CM,术后拍片
第3~4前肋间水平
心的体表投影右上点:在右侧第3肋软骨上缘,距胸 骨右缘约1㎝ 处。 上腔静脉:合成后沿升主动脉右缘下降,平右侧第三 胸肋关节下缘注入右心 房。
深静脉导管常规置管深度
置管深度在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中未作规定 置管深度的医学参考值范围分别为12~16 cm, 10~15 cm,在临床操作中建议置管深度不超过16 cm较为安全,可避免将导管置入心脏
(1)肺动脉口(2)主动脉根部(3)左冠状动脉(4)右心耳(5)上腔静脉(6)右上肺静脉(7)右肺动脉(8)叶间动 脉(9)中间支气管(10)食管(11)奇静脉(12)胸主动脉(13)第6胸椎(14)心包横窦(15)左心耳(16)左上肺静 脉(17)左上叶支气管(18)左下叶支气管(19)左肺动脉降支(20)上段动脉(21)乳腺(22)胸骨体(23)第3肋软 骨(24)第4肋骨(25)第5肋骨(26)第6肋骨(27)背阔肌(28)左气管后带(29)奇食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