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教育)专业

合集下载

课程与教学论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培养方案【课程与教学论培养方案】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课程与教学论则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学科。

为了培养优秀的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人才,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一个基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与教学论培养方案,以期为相关专业学生提供参考。

一、专业背景1.学科介绍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科的重要分支,研究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与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

它既关注教学活动的内涵与外延,又关注教学过程的有效性与效率。

2.专业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教育学科理论基础,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方案1.课程设置a)必修课程-教育哲学与人类学-课程理论基础-教学设计与评价-课程开发与管理-教育技术与多媒体教学b)选修课程-跨学科课程设计-专业发展与实践-学习理论与教学策略-教育改革与创新-教育心理学2.实践环节a)教学实习在相关学校或培训机构进行教学实习,学生需要实践运用所学的课程设计和教学理论,了解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改进方案。

b)毕业论文学生需要选择一个研究课程与教学论相关的课题,进行独立的研究,并撰写一篇毕业论文。

论文需包含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以展示学生对该领域的深入理解和研究能力。

三、评估体系1.学期评估学期评估以课程任务、课程笔记和小作业等形式进行,旨在检测学生对课程知识和理解的掌握程度。

2.综合考核综合考核包括学年论文、学位论文、教学设计实训和课程设计实训等。

学生需要通过这些考核,展示他们对课程与教学论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培养效果1.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相关的教学工作、教育研究、教材与教辅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2.继续深造学生可以选择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发展该领域学术。

五、总结课程与教学论是培养优秀教育专业人才的重要学科,本文提出了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与教学论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专业简介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专业简介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专业简介学科、专业简介(导师、研究方向及其特色、学术地位、研究成果、在研项目、课程设置、就业去向等方面):我校“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点在全校90多个硕士点专业中,目前是最大的一个硕士专业点,其突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专业的培养方向数量最多,到目前为止有文理科等16个培养方向(教学论原理、课程原理、学科课程论、中小学教材比较研究、政治教育、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物理教育、化学教育、历史教育、地理教育、生物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体育教育)在招生,覆盖了学校各个师范教育专业。

二是专业研究生数量最多,目前本专业在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规模基本保持在150—160名左右(不包括教育硕士专业研究生),每年专业的招生数量在50—60名左右。

三是专业导师数量在各个专业硕士点中也是最多的,目前16个培养方向的硕士导师有40位左右,其中教授13人。

四是本专业学校明确为“跨学院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采取集中与分学科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现代教学论”、“教育心理学”、“学科教育学”等三门专业公共学位课程统一在教育学院学习,其他课程由各个培养方向设计、组织和实施。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本专业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至今已经达到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时期。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由当时独立的“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负责学校这一专业建设与研究生培养工作,并进行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实验与实践,取得了很好的工作和研究生培养效果,本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实验与实践工作经验和研究论文,正式发表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办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核心期刊上。

十多年来培养有一大批质量很好的研究生,许多毕业生已经成为高校或中学学科教育和研究领域的骨干,他们当中已有二十多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国内高校以及英国、加拿大等国家高校的博士研究生。

同时,硕士点的建设与发展也为本专业的博士点建设与博士点授予权的获得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 黄甫全、王本陆:在广义上,教学就是 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 进行学习的活动。在狭义上,教学就是 学校教学,是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 在一起进行的,以特定文化为对象的教 与学统一的活动。 • 学校教育中教师引导学生,以特定文化 为对象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 任务
• 三、课程与教学论的逻辑起点 • (一)学科的逻辑起点
• 就是学科体系结构过程中最抽象、最简 单的概念,是范畴体系的出发范畴,又 称逻辑始项,它是唯一的,与之相对的 是具体的原理、结论,即逻辑终点。
• 确定一门科学的逻辑起点一般要符合三 个条件:一是逻辑起点一定是这门科学 与学科的最简单、最一般、最抽象的范 畴,反映对象的最一般的本质和关系; 二是一定是这门科学与学科一切矛盾发 展过程中的胚芽,它符合从抽象到具体 要求、规定性不断添加的规律;三是一 定与这门科学的历史进程相一致。
• 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Goodlad)从 课程实施的纵向层面提出课程可分为五 个层次 • ①理想课程 ②正式课程 • ③感知课程 ④运作课程 ⑤体验课程
• 美国新教育百科辞典中的定义:“所谓 课程系指在学校的教师指导下出现的学 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
• (二)教学的内涵 • 1.教学概念的词源分析 • “教”、“学”二字联为一词最早见于《书· 商 书· 说命》 • 《学记》开篇“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 先”,这里“教学”一词具有教与学双方活动 的意思,其含义大体与“教育”一词相似。
•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拂抑, 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拂抑则 易,开而弗达则思。 • 汉唐:独尊儒术;韩愈师说 • 宋明:张载因材施教;朱熹直观教学; 王守仁知行合一。
• 雅典的文雅教育孕育了古希腊课程与教 学思想。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介绍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介绍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介绍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介绍
一、学科专业介绍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学校教育中与课程与教学相关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

这门学科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目前正朝着xx方向发展,对不同学科的教学理论进行更高层次的理论综合和专业化研究。

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发展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历史学和自然科学密切相关。

生物课程与教学论是课程与教学论的一个分支。

它以现代教育科学和生物科学理论为指导,研究生物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具有现代生物教育理论和实践技能的从事生物教育、管理和研究的高级人才。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思想动力、基础扎实、有社会责任感、有独立研究能力、为xx和人民教育创造xx精神的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高层次专业人才。

具体要求是: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X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敬业精神。

2.系统掌握生物学领域的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熟悉国内外生物学理论研究和学校实践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一门外语;教学能力强,独立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大学、中小学教学研究,独立撰写论文。

3.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旨在培养掌握生物教育基本理论和知识,具有良好的生物实验能力,熟悉生物教学现状和发展方向,能够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技术组织教学的中高等生物教师、研究人员和管理者。

四.学制和必修学分
学制一般为三年,至少要修满35学分。

1。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课件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课件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 根据问题涉及的范围宽窄,课程教学问题又可以分为“大”问 题和“小”问题。
» 大问题也就是包含了中观和微观问题的宏观问题,它是在一定 时空里,关涉了课程与教学全部或主要方面的各种因素的矛盾 和疑难。如:“当代中国教学改革的状况如何?”“怎样建构
教学艺术?”等等。
小问题就是微观问题,它是在深入而具有普遍性的层面里,聚 焦于课程教学某方面的一两个因素的实质和关系的矛盾和疑难。 如:“素质教育主要理论命题中存在哪些自我缠绕的 矛盾?”“合作学习方式是否能有效促进小学语文写 作学业成就?”“整合课程真的比分科课程好吗?”等。
验以促进其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育人计划。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研究 旨趣与方法
»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围绕特定的教学内容(课程)所展开的相互作用的 活动。
»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的特殊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即教育性认识和教育性实践活 动),是教师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 什么是课程与教学论? » 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有何意义?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何学习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研究旨趣与方法 第二节 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 一、研究对象 » 1.课程的概念 » 课程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内容、材料与进度的总和。 » 课程是人们事先精心设计的旨在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教育性经
» 课程与教学问题:指反映到研究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 解决的课程教学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它产生于课程教学 实践,课程教学实践同理论的对立,一种课程教学理论的 内部对立和两种课程教学理论之间的对立。

9.1小学教育专业科目二《小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9.1小学教育专业科目二《小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福建师范大学申请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考试教育学(小学教育)专业《小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考试大纲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时间:120分钟一、参考教材(考生自备)《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余文森著二、课程纲要第一章:有效教学的意义与反思第一节:有效教学的内涵与意义识点:1.有效教学的内涵:有效果;有效用;有效率。

2.有效教学的要求:①教学要有效果,教师必须树立效果为重的意识和学生为本的意识,具体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清晰。

②教学要有效用,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在情境中、在应用中学习,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本领。

③提高教学效率的基本要求是减少教学时间的浪费,精选教学内容,简化教学过程。

考点:1.阐述有效教学的内涵。

2.阐述有效教学的要求。

第二节:有效教学的实践反思识点:1.有效教学的实践问题表现:效率至上;可测量性;程序化。

2.效率至上的教学的危害:违背了儿童生命成长的内在规律和认知发展的固有规律;导致了知识教学的“走过场”现象。

3.目标及目标教学的“两面”性:一方面,它使教学变得明确、清晰,便于师生集中精力完成任务、达成目标,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它又使教学变得功利、窄化、被动。

考点:1.结合实际分析有效教学的问题表现。

2.结合实际分析“效率至上”的教学的危害。

3.结合实际分析目标教学的两面性。

第三节:有效教学的理论反思识点:1.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实用主义哲学;行为主义心理学。

2.有效教学的理论反思: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教学的有效性与道德性。

考点:1.结合实际从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视角反思有效教学。

2.结合实际从教学的有效性与道德性的视角反思有效教学。

第二章:卓越教学的基本理念和特征第一节:卓越教学的基本理念识点:1.卓越教学的基本理念:由“狭义教学”走向“广义教学”;由“独白式教学”走向“对话式教学”;由“依赖性教学”走向“独立性教学”;由“知识性课堂”走向“生命性课堂”。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ethodology课程编码:16A04051 学分: 1.0 课程类别:教师教育课程计划学时:16 其中讲课:16 实验或实践:0 上机:0适用专业:全校师范类专业推荐教材:刘欣,孙泽文,严权主编,《课程与教学新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参考书目:1、黄甫全主编,《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施良方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旨让师范类专业学生系统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基本价值和基本策略,正确认识和解释各种课程与教学现象,具备课程开发和实施、教学设计与评价的基本技能,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和现状,初步学会分析课程与教学的现实问题,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掌握合理安排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活动的方法,为从事教学工作奠定的理论基础。

课程的基本要求1、使学生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知识,如教学目标、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课程与教学模式、课程和教学评价及课程开发等内容。

2、通过课堂讲授与观看优质课视频要求掌握说课的方法、掌握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技能。

3、要求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后能形成对课程与教学现象的问题意识和研究兴趣。

要求学生完成说课的视频录制和作业,完成期末考试。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基本概述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 旨在让学生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定位,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要素,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关系,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进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 研究对象;要素;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授课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学生自学[授课内容]一、课程与教学论基本概述二、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对象与任务三、课程与教学论基本要素四、课程与教学论的关系五、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六、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第二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 旨在让学生掌握课程的含义,了解课程的不同形态,掌握课程目标和内容的涵义及其不同取向,掌握课程目标和内容确定的依据及原则。

2023年自考专业(小学教育)《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历年真题摘选附带答案

2023年自考专业(小学教育)《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历年真题摘选附带答案

2023年自考专业(小学教育)《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历年真题摘选附带答案第1卷一.全考点综合测验(共20题)1.【单选题】课程开发以当代社会的需求为基点、强调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的优先性,此种课程观是()A.儿童中心课程B.学科中心课程C.社会中心课程D.知识中心课程2.【单选题】把教育评价分为古典的考试型时期、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时期、后现代时期的教育家是()A.利维B.泰勒C.布卢姆D.莱斯3.【单选题】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A.课程B.课程编制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D.怎样编制课程4.【单选题】()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A.斯腾豪斯B.泰勒C.塔巴D.奥利沃5.【单选题】下列关于帕里斯的课程变革的情景模式的描述,正确的是()A.课程变革是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的组织程序B.教师的课程实践总是基于其对特殊情境的知觉而发生变化C.教学是对所有人都共同的静态的真理D.教师是课程知识的接受者6.【单选题】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在本质上受()支配。

A.技术理性B.实践理性C.解放理性D.理论理性7.【单选题】本质上受“解放理性”支配的课程评价取向是()A.目标取向的评价B.过程取向的评价C.主体取向的评价D.行为取向的评价8.【单选题】在“学科结构运动”中诞生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是()A.学术中心课程B.社会问题中心课程C.儿童活动中心课程D.人格中心课程9.【单选题】被称为“暗箱式评价”的是()A.效果评价B.内在评价C.内部人员评价D.外部人员评价10.【单选题】“非指导性教学”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A.一般发展B.自我实现C.全面发展D.情感发展11.【单选题】杜威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是()A.从做中学B.反省思维C.主动作业D.问题教学12.【单选题】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有连续性、顺序性和()A.整合性B.逻辑性C.个别性D.超体性13.【单选题】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2021教育学考研: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解读

2021教育学考研: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解读

2021教育学考研: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解读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解读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代码040102
它包括教学论、课程论、小学教育和数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等专业。

教学论与课程论适
合本科有学科专业背景的学生来选择,可以帮助你在已有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多一些教学
方面的理论,更好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1、教学论方向
着重对教学方面的研究,它要探讨的基本问题既包括做好教学这件事的行事依据,又
涉及如何提高教和学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2、课程论方向
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学校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课程评价等的理论与实践。

3、小学教育方向
一是培养这个方向的理论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二是培养小学教师与小学教育教研员。

有些学校会特别开设数学课程与教学或者语文课程与教学,旨在专门研究某一学科的课程
与教学情况。

4、脑认知与教学方向含脑与学习科学、脑与语言学习等
脑认知与教学方向研究脑与学习科学、脑与语言学习、脑与数学学习、脑与科学教育、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认知与学习评价、教师认知与专业发展。

这一学科在国内是新型
学科,在国外这个专业很有前景,中国目前还很缺乏这个专业的人才,如有心理学或者生
物学专业基础的学生学习这一新型专业比较得心应手。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硕士培养方案(2023年1月修订)一、专业概况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新兴旳学科,属教育学旳二级学科。

南京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创立于2023年。

本专业遵照高校人才培养规律、面向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探索综合性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人才培养旳新型模式,着力塑造服务于教育科研机构、教育行政部门、基础教育学校和高等院校课程与教学管理、学生事务管理、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课程与教学评估以及教师发展培训开发等方面旳专门人才。

本专业依托综合性大学所具有旳学科群体优势、学术研究气氛,融合有关学科旳教学和研究力量,统整式、前瞻式地培养课程与教学研究、评价、管理和服务领域旳专门人才。

授予学位:教育学硕士。

往届毕业生重要就业岗位:教育科研机构,高校教学管理部门,高校学生管理部门,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中小学课程与教学管理部门,大中型国企旳行政管理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企业旳人才管培部门、行政管理部门等。

二、培养目旳本专业重要培养具有现代课程与教学理念、严谨治学态度、良好课程与教学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适应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工作需要旳课程与教学专门人才。

其详细规定是:1.具有严谨旳治学态度、科学旳思想措施和诚朴旳工作作风,具有良好旳思想政治素质和学术道德。

2.系统掌握课程与教学论学科领域旳专门知识,理解学科发展前沿和国外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旳动向,掌握高等教育学、教育管理学等有关领域旳新知识、新理论,具有扎实旳知识基础和较宽旳知识面。

3.具有措施论意识,学习和掌握教育科学研究旳基本措施,学会运用科学旳研究措施开展教育研究工作,并具有运用教育理论、措施分析和处理实践问题旳能力。

54. 具有较强旳国际交流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并可以在本学科使用外语进行学习、研究和交流。

5. 具有良好旳团体合作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善于进行跨学科合作,能胜任教学和管理工作,并具有独立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和服务于课程与教学开发、设计与评估实践旳能力。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就业方向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就业方向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就业方向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就业方向包括但不限于:
1. 基础教育教学和研究机构:这是最常见的就业方向,教学论专业研究生可以在中小学、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机构等单位从事教学、研究、管理等工作。

2. 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随着社会对教育需求的多元化,教育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可以在这些机构中从事课程设计、教学研究、教师培训等工作。

3. 教育合作与交流机构:随着国际教育交流的日益频繁,教育合作与交流机构对于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可以在这些机构中从事教育合作、国际交流等工作。

4. 特殊教育机构:随着社会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特殊教育机构对于具有特殊教育背景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可以在这些机构中从事特殊教育研究、教学等工作。

5. 政府单位:毕业生也可以参加公务员考试进入教育行政单位。

6. 出版社、报社:出版社、报社也是教育类专业毕业生的一个主要去处,主要从事教育类图书的策划和编辑工作。

7. 新技术教育领域:在新技术教育领域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包括去各级师范院校和中等学校教授教育技术学课程以及去各级电教馆、高校和普教做教育技术人员及网络教育。

总的来说,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就业方向十分广泛,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能力进行选择。

(完整版)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介绍

(完整版)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介绍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介绍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于1998 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 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硕士点设有现代教学论、课程论、综合艺术教学论三个方向,2001 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目前导师有陈晓端、张立昌教授、南纪稳副、刘鹂、杨黎明、牛晓牧、何菊玲副教授。

该专业开设的研究生课程主要有: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教育科研方法、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教学论专题研究、课程论专题研究、课程论流派、教学思想史、综合艺术教学论、审美艺术教育、教育媒体与网络技术、课堂教学研究方法、课程文化学等。

博士点设有课程与教学论、高等课程与教学论等方向,招收学生两届。

导师有陈晓端教授、田建荣教授等。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各位导师以研究课程与教学论领域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探讨并揭示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为主要任务。

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较强的课程与教学论科学研究能力,立志从事课程与教学论领域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多年以来,各位教授、副教授承担与参与、完成了数十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省部级教育科研项目,其中获此获省部级人文社科研究一、二、三等奖。

为学科的发展与进一步建设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学术交流方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一直强调与国内外大学与学者的交流。

先后邀请了威廉姆•多尔、迈克尔•阿普尔等国际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不断拓展学科的视野与交流。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说明二、课程的性质和课程目标《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

也以通选课的形式为有志于从事教育工作或关心关注教育事业的其他专业的学生开设。

课程与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实施素质教育、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学习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学会运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观察、分析、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开展课程与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等相关工作,为学生今后从事中小学教育、教育理论研究、教育管理等工作奠定基础。

三、本课程教学的具体要求(一)理论和知识方面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与教学的界说和课程与教学观的构建、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考察、课程与教学设计、课程与教学目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课程与教学评价等方面。

(二)能力和技能方面养成关心思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识,学会运用有关理论来观察、分析、解决基础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能够开展课程与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等相关工作。

五、教材与推荐读物1.张传燧:《课程与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2.靳玉乐:《课程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3.徐学福:《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4.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5.谢利民《现代教学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6.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7.黄甫全《课程与教学论学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8.靳玉乐等:《中国新时期教学论的进展》,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

六、课程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学生成绩考核包括平时作业和学习表现、期中测验和期末考试三部分,各部分成绩在学期总成绩中的比例为10%、20%、70%。

七、其他说明本课程的教学要坚持四个结合:一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二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三是继承和批判的结合;四是学习与研究的结合。

本课程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加强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教学。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学位研究⽣培养⽅案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学位研究⽣培养⽅案⼀、学科专业简介课程与教学论是属于教育学⼀级学科下的⼀个⼆级学科,其发展历史不长,所以也是⼀门新兴的学科。

⽬前该学科正朝着新的、更⾼⽔平的理论综合和不同学科教学论专门化研究的⽅向发展。

本学科着重探索先进的课程与教学理念,研究学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积极参与现⾏的课程教学改⾰。

我校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主要借助国内外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积极探索和研究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争为基础教育课程改⾰、教师教育改⾰和发展做出贡献。

⼆、培养⽬标本专业主要培养教育科研机构、教育⾏政部门、⾼等院校和中⼩学所需要的从事课程与教学实践教学、课程与教学研究和管理的专门⼈才。

具体培养⽬标如下: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较⾼的⽂化素养;2.掌握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从事教育教学改⾰与研究的能⼒,能独⽴地从事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作;3.具有⼀定的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4.具有运⽤⼀门外语进⾏学习、研究和交流,能够⽐较熟练的阅读本学科的外语⽂献资料的能⼒;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理素质;6.具有较⾼的信息素养,能够利⽤信息技术进⾏学习和研究。

三、研究⽅向1.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主要研究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中的基本问题,如课程论、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与⽂化、课程与教学等问题。

2.基础教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主要研究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问题,如基础教育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基础教育课程改⾰等问题。

四、学制年限及应修学分学制年限⼀般为三年,⾄少应修满35学分。

五、培养⽅式与⽅法硕⼠研究⽣的培养实⾏导师负责制与集体培养相结合、个⼈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式。

导师是硕⼠研究⽣培养的第⼀负责⼈,教育科学学院根据专业实际情况成⽴了教育科学学院硕⼠研究⽣导师组,充分发挥集体培养的作⽤。

教育硕士 参考用书 课程与教学论

教育硕士 参考用书 课程与教学论

教育硕士参考用书课程与教学论
教育硕士的参考用书包括《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通用教材:课程与教学论》,由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是高等院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论”课程的通用教材。

该书从整体上设计和论述课程与教学两个研究领域,立足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的实践,分析、吸收、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新成果,在系统阐述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实践,阐释课程与教学基本问题,切实帮助研究生提升基本理论素养、专业技能和专业精神。

该书由课程与教学概述、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课程与教学目标、课程与教学内容、课程与教学实施、课程与教学评价、课程管理与领导、教师的课程与教学研究、课程与教学改革等十章构成。

此外,还有其他参考书目,如《教育学》(第七版),王道俊、郭文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出版;《中国教育史》(第三版),孙培青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外国教育史教程(缩编本)》,吴式颖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

如需更多关于教育硕士的参考用书信息,建议查阅所在学校提供的具体课程教材。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绪言1、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课程和教学论这两个相互独立又内在关联的学科按照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进行必须整合的产物..2、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方法: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联系实际;学思结合;注意扩展学习..3、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课程与教学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的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是教师的基本专业工作;学好它帮助你在今后更好的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一、识记:1课程: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产物..2:学科课程:从各门科学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又称为分科课程..3:活动课程: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通过活动学习;经验得到丰富和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4:综合课程:将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综合设置为一个学科的过程..5:隐性课程:正式课程以外的任何一种形式或全部的教育活动..6:课程计划: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7:课程标准:既学科课程标准..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二、理解1、简要回答课程与学科的关系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学术意义上的学科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主要因素;是现代课程知识的主要里来源;课程意义上的学科课程是现代学校课程的主体;是一种与活动管理相对应的课程类型..2、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有哪些;他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外部因素:社会:社会的性质决定课程的性质:社会政治领域决定着课程的政治立场和育人方向;社会经济领域决定课程课程实施的物质条件和效果;文化状况决定着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特色..儿童:儿童观又直接影响到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人们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决定着课程组织的心里逻辑;知识是课程的本质;课程是知识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内部因素:学制:学制的规划与课程的规划往往相伴而生;课程传统;课程理论:只有掌握一定的规律;才能使理论有效与课程实践;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规律三、应用1.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开发隐性课程..略找不到啊找不到- -第三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一、识记1课程目标: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2:课程目标的三种取向: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课程目标主要反映学科的固有价值;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课程目标主要反映课程的社会价值二、理解1、确定课程的目标的基本环节是什么: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分析课程目标的主要来源;选择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运用需要评估模式2、组织课程内容的原则:正确把握课程内容组织的不同取向;处理好垂直组织与水平组织的关系;处理好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关系;处理好直线式与螺旋式的联系..3、选择课程内容的原则:注重基础性;贴近社会生活;尊重学生经验;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三、应用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的认识..略依旧没找到- -、第四章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一、识记1、课程实施:新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执行;开发和维护的放态过程..2、课程评价:研究课程价值的过程;既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一定的评价技术和手段;通过系统得收集分析整理信息和资料;对课程编制过程;课程计划和课程教学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3、课程评价的类型:1、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可将广义的课程评价分为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狭义的课程评价等..2、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可把课程评价分为自我评价和外来评价..3、根据评价的目的不同;可把课程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4、根据评价的参照标准或评价反馈策略的不同..可把课程评价分为绝对评价、相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5、根据评价手段的不同;可把评价分为量性评价和质性评价..4、课程评价的功能:导向规范;诊断鉴定;激励改进..二、理解1、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目标游离模式;CSE模式;CIPP..2、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课程变革的民主化程度;教师培训;评价的配套改革;各种外部因素的制约..三、应用1.试评析泰勒目标评价模式..是一个完整的课程评价模式;强调预期目标的实现状况;目标既是评价的出发点;又是主要标准;侧重于对课程实施后所得结果的评价;如果预定目标达到了;课程方案便是成功的;反之亦然;这一模式易于操作;但只关注于预期目标;忽视其他因素;目标本身不一定合理;很多人为此提出异议..第五章校本课程开发一、识记1:校本开发:以校为主的;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2:校本课程开发: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选择;改编;新编教材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以及在校内实施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3:校本课程开发特征:从课程管理的角度看;校本课程开发的责任方式学校和教师;是一种较为民主的课程决策机制;另一方面;从课程开发的角度看;他作为一种课程开发模式;在开发主体;开发范围;教师角色;对学校教师学生的影响等方面均具自身特色;与国家课程开发模式比较;它的根本特征是“以校为本”上..二、理解1:为什么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略还是没找到- -2:校本课程开发成功有效的基本标志是什么学校领导和教师积极主动的参与..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和便捷的获取丰富课程资源的途径..建立能够满足本校学生多种兴趣需要和适应其个体特点的课程体系;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进来;获得有效地教育和发展机会;师生良性互动;共同促进课程发展..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们学校教育质量得到了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得到了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改善、个性自由充分的发展..三、应用1.试述如何开发校本课程可以根据泰勒的课程开发原理来展开:只要有能力和条件;每位教师和每个学校都可以开发校本课程;合理利用调查研究;集体审议和课程编制的这三种方法..第六章教学的基本理论一、识记:1、教学: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2、教学的本质: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二、理解:1: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有理论指导的教学;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教学;具有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2:简要回答古代学校教学的特征:培养统治人才是教学的基本宗旨;教学内容以人文学科为主;面向少数学生;教学具有等级性;以个别教学为主;教学质量和效益较低..3:简要回答优化教学的标准:个人全面发展的质量标准;高效率标准;既合理投入下的效益最大化;真善美的过程标准..三、应用1.简述优化教学的基本策略..遵循教学规律;开展教学实验和教学改革;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第七章教学目标与教学功能一、识记:1、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二、理解1:教学目标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哪几种最终目标和直接目标;明显目标和隐蔽目标;学科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2:教学目标的功能主要有哪些导向功能;激励功能;标准功能..3:简要回答布鲁姆对教学目标的分类..认知领域的目标;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分为六个层次;即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情感领域的目标;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4: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整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灵活性原则..三、应用1:简述设计和编写内容点教学目标的编写..1确定教学目标层次..2讲课时教学内容分解成内容点并确定内容点教学目标..3选定教学目标的表达形式..4会出“内容点教学目标表”第八章教学模式一、识记1: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者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2:研究性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搜索的一种教学方式.. 3: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三种水平:有结构的研究;指导型研究;自由探究..二、理解1:教学模式有何特点整体性、中介性、相对性、可操作性和效益型..2:制约教学模式选择和运用的因素有哪些教学目标和任务;具体学科的性质;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学生学习特点及风格;教师自身的优势;现有的教学设备和条件..3.教学模式有何发展趋势第一;由单一到多样;第二;有归纳到演绎再到归纳和演绎并举;第三;有单维构建到整体构建;第四;由刻板到灵活;由被动型到主动性;有传统方法到现代技术手段..第九章教学方法一、识记1: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的总称..2:讲授法:教师用连贯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其智力和能力的教学方法..3:发现学习法: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并通过这一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相应的资料;材料进行自行进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并验证假设;以此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4:程序教学法:将教材分成一个个小的部分;按照严格的逻辑编成程序;由学生自己按照程序学习..5:讲授法的类型:讲述;讲解;讲读;讲演..6:谈话法的方式:复习性谈话;启发性谈话;总结性谈话;研究性谈话;个别谈话;集体谈话..二、理解1:采用讲授法应注意的问题..设计好问题;善于提问;做好谈话后的总结性工作..2:程序教学法的特点是什么一是小步子;二是主动积极的反应;三是及时反馈;四是自定步调..三、应用1:试述教学方法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教学方法的启发性;教学方法的综合性和多样性;教学方法的函变形;教学方法的探究化和研究化;教学方法的主体化和个体化;教学方法的现代化..第十章教学手段一、识记1:教学手段:师生教学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和设备..二、理解1:教学手段有何功能影响课程内容及其表现形式;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学生的关系;影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影响教学组织形式..2:教学手段的选择原则是什么发展性原则;综合性原则;经济型原则;教学最优化原则;健康和安全原则..三、应用1:教学手段现代化对教学有何影响影响是深远的;能够增强教学手段的诸多教学功能;丰富教学活动;教学手段现代化也给学校教学带来新问题;清醒认识其优缺点;既不盲目崇拜;也不能完全排斥..第十一章教学组织形式识记1:教学组织形式: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2:班级授课制:通常称为课堂教学;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3:道尔顿制:他主张改变传统教学法中几乎不考虑每个学生自身特点的弊端;是学习者能够按照自定的步调学习;针对传统方法中各科的课程时刻表不分优劣生一律平等弊端;依据每个儿童学习各科的难易程度适当的分配课程时间.. 4:设计教学:打破了学科界限;取消了教科书;学习以单元划分;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偶发的兴趣来制定学习单元..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学生从实际生活情境中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到达目标的工作计划;开展各种实际行动;并检查工作结果..二、简答题1:国内外综合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哪些;其具体的特点是什么国外:特朗普制比较全面;是一种综合性教学组织形式;协同教学:第一;教师结构优化组合:可充分发挥教师集体力量和个人特长..第二;采取大班、小组、个别学习相结合的制度;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第三;强调合作;但并不排斥竞争的个体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合作观和竞争观..国内:师生合作教学:第一树立正确的合作教学观..第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第三;强调小组学习..分层递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在群体中增加个别化施教的因素..2:班级教学工作有哪些基本环节各环节有何具体的工作备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材;定好三种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教学进度计划;课时计划;上课;作业的布置和指导;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三、应用1:评价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优点:第一;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第二;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三;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第四;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缺点:第一;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第二;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第十二章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价识记1:课堂教学管理: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克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遵循一定的规则;有效地处理课堂上影响教学的诸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2..教学评价: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手机有关教学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二、理解1:简要回答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教学准备过程管理;教学运行过程的管理;教学质量的管理..2:如何进行课堂管理;以保证正常的课堂秩序和效益制定合理的课堂规划;有效利用时间;注意教室的布置;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预防和处理课堂中的问题行为;3:教师教学评价的具体方法有哪些量表评价法;综合分析法;调查法;随堂听课评价法;督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自评..三、应用1:分析我国学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解决方案..问题:管理思想的功利化;形式主义的流行;权力至上;管理手段简单化;解决方案: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机制;端正教学思想;建立民主化的管理机制;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不断提高管理质量;建立旨在促进教师成长的考评制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与教学论(教育)专业
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和开阔的学术视野;较为系统地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了解与初步应用相关的教育技术手段,掌握一门外国语,关注国内外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发展过程和最新动态,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实际教学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德才兼备,身心健康,毕业后能够从事相关领域的课程开发与研究、教学与科研、培训与管理等工作。

二、研究方向
1.课程论
2.教学论
3.学前课程与教学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特别优秀硕士生可提前毕业,但在校学习年限不少于2年。

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等中断时间)不超过4年。

四、培养方式
本专业采取导师负责制与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主要采用自学与指导、专题研究与论文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攻读本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需获得学位课学分23学分,选修课学分不少于7学分,必修环节3学分,总学分为33学分。

六、必修环节
注:学科可根据本学科特点适当增加社会实践和科研训练内容。

七、中期考核
按照《重庆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暂行办法》执行。

经过考核合格者方可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

八、学位论文工作
1.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要求每位研究生在开题前提交一份与论文选题有关的不少于4000字的书面文献综述报告,由导师组评定成绩,文献综述不合格者或未完成者,不得进行开题报告。

2.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或导师小组的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

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得少于一年。

学位论文的格式要求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学位论文字数不低于3万字。

3.学位论文答辩前科研成果要求
硕士生地申请学位前,须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与其学科研究方向内容相关的署名为重庆师范大学的论文至少1篇,或专著至少1部,或专利至少1项。

4.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
本专业实行学位论文须经过三次审查。

在举行答辩会前,必须通过“双盲”评定和评阅。

“双盲”评定和评阅合格方可进行答辩。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
硕士研究生在规定修业年限内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考核成绩合格者,获得规定的学分,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资格,准予毕业。

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有关规定,达到硕士学位授予标准,经学校学位委员会审核通过,授予硕士学位。

具体内容详见《重庆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十、主要阅读书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Learning to Be: The World of Education Today and Tommow, 197
2.)
2.[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J.F.Herbart, Allgemeine Pdagogik aus dem Zwek der Erziehung, 1806.)
3.[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J.Dewey,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1916.)
4.[美]布鲁纳著,邵瑞珍译.教育过程[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J.S.Bruner,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1963.)
5.[美]维尔斯曼著,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W.Wiersma, 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1995.)
6.[美]日本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钟启泉.现代教育学基础(1982)[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7.[美]韦拉维尔等著,邓赐平.认知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Cognitive Development,2001)
8.[美]鲍里奇,易东平.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9.[美]奥恩斯坦,柯森主.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第三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10.[美]派纳著,张华.理解课程[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3.(Understanding Curriculum: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Curriculum Discourses, 1995.)
11.[日]佐藤学,钟启泉.课程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2.[美]斯特弗,高文.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Constructivism in Education,1995.)
13.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4.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5.张华.经验课程论(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6.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7.吴刚平.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专业支持计划丛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8.胡惠闵.校本管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19.周勇.教育空间中的话语冲突与悲剧[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0.泰勒,施良方.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1.Daniel Tanner & Laurel Tanner, History of the School Curriculum ,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90.
22.冯晓霞.幼儿园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3.虞永平.学前课程价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4.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5.石筠弢.学前教育课程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6.唐淑.国外幼儿园课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7.杨晓萍.学前教育回归生活课程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8.王春燕.幼儿园课程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9.张琳.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0.简楚瑛.学前教育课程模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1.陈世联.幼儿园课程与活动指导[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35.霍力岩、孙冬梅.幼儿园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比较研究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6.许卓娅.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7.贾伯尔.L.鲁普纳林,詹姆斯.E.约翰孙,黄瑾等译,学前教育课程(第三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8.凯兹,查德,陶英琪.探索儿童心灵世界[M].台湾:心理出版社,1998.
39.约翰孙,华爱华、郭力平.游戏与儿童早期发展(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