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历史时期江河湖沼演变
第四章 历史时期水系湖泊的变迁
《读史方舆纪要·舆图要览》卷四《黄河图说》
大明混一图
杨子器跋舆地图
九边图
鄂陵周二百余里,扎陵周三百余里,二诺尔距三十 里许。 至星宿海,蒙古名“鄂敦塔拉”。星宿海之 源,小泉万亿,历历如星,众山环之。南有山曰古 尔班图勒哈,西南有山曰布瑚珠勒赫,西有山曰巴 尔布哈,北有山曰阿克塔齐勒,东北有山曰乌兰都 什,蒙古总名“库尔坤”,即昆仑也。山泉出自古 尔班图勒哈者,为噶尔玛瑭。出自巴尔布哈者,为 噶尔玛楚木朗,出自阿克塔齐勒者,为噶尔玛沁尼。 三山之泉,溢为三支河,即古尔班索里玛勒也。三 河东流入扎棱诺尔,扎棱一支入鄂陵诺尔,黄河自 鄂陵出。其他山泉与平地水泉,渊沦萦绕,不可胜 数,悉归黄河东下。
二巨泽,名阿剌脑儿。自西而东,连属吞噬, 行一日,迤逦东鹜成川,号赤宾河。又二三日, 水西南来,名亦里出,与赤宾河合。又三四日, 水南来,名忽兰。又水东南来,名也里术,合 流入赤宾,始名黄河,然水犹清,人可涉。思
本曰:忽兰河源,出自南山,其地大山峻岭, 绵亘千里,水流五百余里,注也里出河。也里 出河源,亦出自南山,西北流五百余里,始与 黄河合。又一二日,歧为八九股,名也孙干论,
第四章 历史时期水系湖泊的变迁
第一节 河源认识的变迁与河套 第二节 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 第二节 长江中下游河道的变迁
第一节 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
一、古人对黄河上游的认识 二、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 三、黄河泥沙的堆积与中国领土
一、古人对黄河河源的认识和河套 西扎东鄂
《禹迹图》
上谓辅臣曰:“梁从政自河州至,言黄河水 机清 ,不与中国比。前书所谓黄河之源浅可 涉,盖不诬也。然河之本源未见所出,《禹 贡》但言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不言导河自 积石,以此知出积石者特其下流耳。”王安 石曰:“按《西域传》,河有两源,合注蒲 昌海,其水停居,冬夏不增,皆以潜行地中, 南出积石,为中国河。……。”
第四讲 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
第四讲 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第一节黄河河道变迁及其主要原因一历史上黄河的重大改道历史上黄河决口泛滥约1500次,较大的改道二、三十次,其中有六次重大改道。
战国前黄河基本呈漫流状态,自战国开始在下游筑堤形成河道。
1 第一次重大改道:战国中期黄河下游大规模筑堤固定下来的河道是《汉书•地理志》河(简称“汉志河”),结束了多股分流局面,可称第一次改道。
由于春秋战国至西汉末黄河一直保持一定河形,史称为“大河故渎”,或“王莽河”、“王莽故渎”。
汉志河走向:古宿胥口(今河南浚县)-今濮阳西南—今馆陶县东北-临清南-德州东南-东光东-孟村北-黄骅西南入海。
2 第二次重大改道:公元11年(王莽建国三年)黄河在今河北大名东决口,造成第二次重大改道。
公元69年王景治河,固定了河道。
王景河走向:今濮阳西南-范县北-莘县东-聊城南-禹城西-滨州北-利津东南入海。
3 第三次重大改道:1048年(北宋庆历8年)河决澶州商胡埽(今濮阳东),为第三次重大改道。
河分北、东两条河道。
北流走向:今濮阳东-清丰东-馆陶东-临清西-故城东-武强东-青县东-静海西-天津西入海。
东流走向:○1京东故道:基本与隋唐同。
○2横陇故道:自今清丰县东与京东故道分出-南乐东-高唐西-陵县东-乐陵南-沾化北入海。
○3二股河:今南乐西-莘县西-入西汉大河故道-平原西-陵县北-乐陵南-庆云北-无棣入海。
4 第四次重大改道: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人为决河于今滑县李固渡,大河由泗入淮,这是第四次重大改道。
干流走向:○11128年决口河道(北流):滑县-濮阳南-鄄城西-巨野东-嘉祥东-入泗水-由泗入淮。
(4/10)○21168年(金大定八年)黄河再次决口于李固渡,形成南流:长垣东北-东明南-定陶西-曹县南-砀山北-萧县北-经徐州,于邳县由泗入淮。
(6/10)○31180年(金大定二十年)河决卫州,东南经延津北-封丘南-兰考北-睢县南-商丘南-砀山北-经徐州由泗入淮。
中国历史地理蓝勇版课后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中国历史地理名词解释and简答【沿革地理】记述并考证历史时期疆域和政区等的沿袭与变革的领域,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前身。
沿即沿袭,革即变革,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疆域、政区制度、地方名称和方位、水道名称和流经的沿袭和变革。
沿革地理在我国有古老的传统,作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发展到清代乾嘉时成为一门显学,出现钱大昕、王鸣盛、赵翼等名家,清末杨守敬则是传统沿革地理学的集大成者,其主编的《历代舆地图》代表了二千年来沿革地理的最后终结。
第一章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变迁1.简述近1万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势(可参考名词解释)概括起来可以说是四暖四冷,即划分为四个温暖时期与四个寒冷时期:温暖期:1、第一个温暖期是距今8000年——前11世纪全新世大暖期,又称大西洋期(8000-5000)因为距今5000年左右有一个由温暖逐渐转向相对寒冷时期。
2、前770年——公元初年,春秋战国秦汉3、公元600——1000年,隋唐时代4、公元1200——1300年,元朝初期寒冷期:1、公元前1000年——前850年,周代初期2、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3、公元1000——1200年,南宋时代4、公元1400——1900年,明清宇宙期从第四纪冰后期以来的全新世的这一万多年来,相对于冰川期,地球上气候总的来看是温暖的。
具体在这个一万年中,气候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方面,即幅度的波动现象。
一方面,温暖期愈来愈短,温暖程度也愈来愈低;从气象的另一要素湿度上,这一万年来的主要表现为降水日趋减少,气候的干燥性加强。
2.举例说明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两次气候温暖期, 中唐以后中原王朝失去西域的控制权, 也是与气候变化分不开的。
事实上, 隋唐温暖期于中唐后结束。
我们后来的研究证明, 中唐后期的较寒冷阶段是短暂的, 大约维持了一年。
然而, 就是这样一个短期的寒冷事件, 对中原势力退出西域起了决定性作用。
两次气候温暖期, 即两汉温暖和隋唐温暖期, 对应于强大的中原王朝, 这种王朝, 至少在其前期将它的势力范围有效地伸展到了中国的西域及中亚。
第04讲 江河经行——历史江河湖沼变迁
至清初河患的重心下移淮阴至河口段,这
是因为金元以后黄河长期夺淮入海,大量 泥沙排入海口,河口不断延伸,使坡降变 化,加速河口以上河道的淤积。故18世纪 以后徐州以下河患最为集中。 19世纪以后,河道淤废不堪,决口连年发 生,更兼国内政治动荡,治河不力,发生 新的改道已不可避免。
在古代,“河”一般为黄河的专称。据
《汉志》、《水经注》记载,河北平原 上被称为“河”的水道达10余条,都可 能是黄河某次决流改徙后的故道。
谭其骧:“约在前四世纪四十年代左右,齐与
赵、魏各在《汉志》河东西两岸修筑了绵 亘数百里的堤防。此后,《禹贡》、《山 经》河即断流,专走《汉志》河,一直沿 袭到汉代”。“以邻为壑”
??二公元二公元7070年在王景领导下对西汉末漫流的河水进年在王景领导下对西汉末漫流的河水进二公元7070年在王景领导下对西汉末漫流的河水进年在王景领导下对西汉末漫流的河水进行全面治理才固定了一条新的河道大体流经冀鲁交行全面治理才固定了一条新的河道大体流经冀鲁交界地区从长寿津今濮阳西旺宾一带自西汉大河界地区从长寿津今濮阳西旺宾一带自西汉大河别出循古漯水河道经今范县南在今阳谷县与古漯别出循古漯水河道经今范县南在今阳谷县与古漯河分流经今黄河和马颊河之间至今山东利津县境入河分流经今黄河和马颊河之间至今山东利津县境入海
二、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公元前4世纪~公元初年)
战国中期,下游大规模修筑堤防后,固定下
来的河道就是《汉书·地理志》里记载的大 河,从此结束了长期以来多股分流、改道频 繁的局面,是为黄河第一次重大的改道。 在战国中期,黄河下游地区人口稀少,初筑 堤防时,两岸堤距宽达50汉里 (1汉里约当 现今414米),大溜(水流主泓)得在堤内游 荡,河道蓄洪能力较强,不易发生决口。
第四章历史时期江河湖沼演变
1、荆江蜿蜒型河道的变迁 2、城陵矶以下分汊型河道的变 迁 3、长江上游河道的变迁
荆江河道变迁图
二、历史时期长江流域湖泊的兴废
1、云梦泽的变迁 江汉平原上的云梦泽,属第四纪强烈下沉的 陆凹地,逐渐发育成为古云梦泽内陆湖盆。 以后由于长江、汉水夹带的泥沙大量在湖盆 沉积,逐渐成为江汉内陆三角洲,进入历史 时期后,古云梦泽已演变成平原——湖沼形 态的自然景观。
黄河水系示意图
黄河中游地区形势图
二、黄河下游改道
历史时期黄河在近3000年内决口1500次,较大改 道二十三次,重大改道有六次左右,我们将其分为 四个时期。 一、先秦北流为主期。历史上的寇水、滹沱河、 漳水等东汇为河,北流多从今天津及以南入海。由 于战国时期大规模的修筑堤防,河道相对稳定,形 成春秋至西汉大河,在沧州南入渤海。
今日洪泽湖图
四黄河改道与水灾的原因
(一)自然地貌和土壤因素 黄土高原流经区,土壤侵蚀严重,如壶口瀑 布的迁移。 (二)气候环境因素 气候的干燥寒冷,降雨变率大,雨季集中。 土壤的侵蚀70%是自然因素,30%是人为作用。 (三)人类活动:开垦、采伐、战争等因素。
第二节 长江的演变
一、历史时期长江流域河道的变迁 长江上游河段,流经山地丘陵之间,除成都平 原和个别江心洲外,历史时期河床相对比较 稳定,河床平面摆幅不大。宜昌以下长江中 下游河段,河流出山地而进入广阔平坦的平 原地区,历史时期河床变化较大。
二、汉唐北宋东流为主期 东汉王景治河,从西汉故道别出经范县南, 在阳谷分流经黄河与马颊河之间,至利津入 海,相对安流600年。七世纪中叶以后下游频 繁改道,1048年黄河改道第三次大改道。 三、南宋南流期。 南宋为了阻止金兵入侵,人为决河,大河由 泗入淮。这段时期改变了传统的北流河东流 进入了南流时期。此时,河道越来越向南流, 决口地点西移;岔道汇流汇淮河入海。
历史时期京杭大运河沿线湖沼的变迁
湿地的变迁本章所述的湿地,指广义上的湿地,包括天然湿地的湖泊、沼泽、滩涂等,也包括人工筑造的池塘、水库。
中国古代历史上虽然没有“湿地”名词的提出,但对于河流、湖泊、水系的记载由来已久,从《山经》到《禹贡》再到《水经注》,历朝历代对于河川湖沼均有文献记载,但有些由于时间久远,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不可细考。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市通县,向南行,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至杭州市西接钱塘江,沿线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江、河水系;串通南旺、蜀山、南阳、独山、微山、高邮、太湖等大、小湖泊68个,并建有江都、淮安及大、小渠道460余处。
全长1794公里。
跨度广泛,沿线的湿地形态,在历史时期经历了沧桑巨变。
先秦汉唐时代,根据文献记载和钻井资料分析,运河沿线的湖沼分布,星罗棋布。
历史早期大量湖沼的存在,对于调节河川径流、改善地区气候环境、发展农业经济,无疑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其后,随着黄河决、溢、改道所造成的水沙再分配的加剧,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不断加深,尤其是农业经济发展对耕地的迫切要求,运河沿线的湖沼地貌发生了重大变化。
先期众多的湖沼,绝大部分已经消失,个别残留至今的古湖,也己面目全非、处于自然消亡的最后阶段;而在人为作用下形成的大量人工湖泊,也由于种种原因而从地面上消失;历史后期所形成的若干湖泊,又有再度被泥沙所充填的可能。
运河沿线湿地形态的如此重大变化,无疑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因此,对运河沿线湿地的演变加以适当的总结,不仅可以加深对运河沿线整个生态环境变迁的理解,而且对今天的生态环境修护建设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运河流域湖泊的形成湖泊是在一定的地质、地理背景下形成,通常情况下并具有一定的事件性。
从其形成到成熟直全消亡的演化过程中,地质、物理、化学、生物作用相互影响与依存,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特色。
但不论湖泊的成因属于何种类型,湖泊形成都必须具备两个最基本条件:一是能集水的洼地即湖盆,二是提供足够的水量使盆地积水。
高考地理湖泊演变知识点
高考地理湖泊演变知识点地理学中的湖泊演变是指湖泊在地质历史中由原始态向现代形态的过程,这一知识点在高考地理中往往会涉及到考生的论述和解析题。
本文将详细介绍湖泊的演变过程和相关的知识点,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高考地理考试。
一、湖泊的形成湖泊的形成是由地壳构造活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地壳构造活动首先决定了地球表面地形的形成,形成山脉和洼地等地貌,而洼地的低凹处往往是湖泊形成的基础。
气候变化则通过影响水循环和降水量等因素,直接决定了湖泊中水的补给和蒸发等过程。
此外,人类活动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排泄物的排放等,也可能对湖泊的形成产生影响。
二、湖泊的演变过程湖泊在形成后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主要包括积水阶段、稳定阶段和消亡阶段。
1. 积水阶段湖泊在形成后的初始阶段被称为积水阶段。
在这一阶段,湖区的地形洼地积水较多,水体蓄积量逐渐增加,湖泊面积和容积不断扩大。
此时,湖泊周围的水系和河流对湖泊的补给量大于湖泊水体的蒸发量和出流量,湖泊水位和水量相应增加。
2. 稳定阶段当湖泊的补给量与蒸发量、出流量达到平衡时,湖泊进入稳定阶段。
湖泊在这一阶段内,水位和水量相对稳定,湖泊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和悬浮物质逐渐积累。
稳定阶段的湖泊常常形成丰富的湖泊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较高。
3. 消亡阶段当湖泊的进一步补给量不足以维持湖泊水位和水量时,湖泊进入消亡阶段。
在这一阶段,湖泊水位逐渐下降,湖泊容积减小,甚至最终干涸。
消亡阶段的湖泊常常伴随着湖底的土地退化和水体污染的加剧。
三、湖泊演变的影响因素湖泊演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1.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对湖泊的演变至关重要。
地壳运动和断裂构造可能导致湖盆的形成和变化。
2. 气候因素气候因素影响着湖泊水的供应和蒸发过程,决定湖泊水量和水位的变化。
气候变化导致的降水量和温度变化都可能引起湖泊的面积和水位的变动。
3.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湖泊的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
北大中国历史地理第四讲 江河之变 1PPT课件
|
五
贾鲁河走向:今兰考县东-曹县南-商丘北-
河 湖 水 道
次 重
砀山西-萧县北-经徐州入泗,由泗入淮。
大
明初黄河基本以贾鲁河为干流,明中叶以后多
改
股并存,其中主要有:
道
变
1.夺颍入淮(大黄河)。
迁
2.贾鲁河(小黄河)。
3.夺涡入淮。
4.夺濉入淮。
5.由曹县、沛县入运河。
6.曹县、鱼台入运河。
第
四
讲
讲
江 河
• 1168年(金大定八年)黄河再次决口于李固
之
渡,形成南流:长垣东北-东明南-定陶西-
变
曹县南-砀山北-萧县北-经徐州,于邳县由
|
河
泗入淮。(6/10)
湖
水
道
• 1180年(金大定二十年)河决卫州,东南经
变
延津北-封丘南-兰考北-睢县南-商丘南-
迁
砀山北-经徐州由泗入淮。
•
1232年人为决河于归德凤池口(今商丘西北),
构成黄河第五次重大改道。这次改道形成多条河道,
第
主要如下: 1. 夺濉入淮。2.夺汴入淮。3. 夺涡
四
入淮。 4.夺颍入淮。此前黄河南徙不超过唐宋汴
讲
河一线,至此夺颍、夺涡入淮,黄河下游河道已经
江
(
到达了这个扇形平原的西南极限。
河 之
五 )
1351年贾鲁治河,挽河东南走由泗入淮的故道,
变
第
这就是“贾鲁河”。
| 河
湖
水
道
变 迁
第
四
讲
江
河
之
变
|
河
湖
水
历史时期中国江河湖泊演变概论
我国是一个江河众多的国家。
如果把我国的天然河流连接起来,总长度可达43万公里,可绕地球赤道10.5圈。
其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万多条;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580条,流域面积大于1万平方公里的河流有79条。
我国也是个湖泊众多的国家,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有2800多个,总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国家,历史时期中国的江河湖泊也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我国历史时期江河湖泊演变的规律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第一,河流湖泊的总体水量在下降;第二,河流中的泥沙含量增加;第三,河道的变化主要集中在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第四,人为活动越来越多地影响着河流水文状况的变化。
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水系莫过于黄河水系和长江水系了,这里就以这两大水系来分析我国历史时期江河湖泊演变的总体规律。
首先是河流湖泊的总体水量在下降。
其具体表现之一是河流径流量的减少。
这在黄河流域表现得较明显,黄河主流断流的时间越来越长,支流的径流量大减,失去了航运之利。
比如关中平原西安附近,在唐代还有八水绕长安,现在许多的河流干涸,八水绕长安已成为历史名词了。
长江上游的支流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径流量减少的趋势。
河流湖泊总体水量下降的另外一个表现就是湖泊大量消亡或萎缩。
如黄河流域的荥泽、圃田泽、孟诸泽、菏泽、雷夏泽,长江流域的云梦泽等,现在都已淤浅成陆地。
研究统计表明,全国大于10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已经从《中国湖泊志》统计的656个减少到2007年的581个,总面积从85256.94平方公里缩小到07年的68671.58平方公里。
不少湖泊在泥沙的淤积和人为垦殖的影响下日渐萎缩,如黄河流域的巨野泽、大陆泽、长江流域的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都存在这种情况。
其次是河流中的泥沙含量增加。
由于黄河流域的开发时间早,历史时期上黄河流域的植被破坏严重,所以历史时期黄河的输沙量较大,导致黄河下游泥沙淤积成为地上“悬河”。
历史时期的长江的泥沙含量也呈上升趋势,自明代中期以来的南方山地垦殖运动,导致长江中的泥沙含量大幅度地增加。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中文名称中国历史地理学英文名称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课程类别必修课开课单位适用专业总学时72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的科学,并培养学生尽全时空、人地互动的理念。
三、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本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为学科核心,从人地与时空角度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仅为历史教学提供空间舞台的支持,而且在复原过去各个时间断面的空间分布演变规律基础上从唯物主义角度讨论历史现象的环境成因机理,为历史现象寻求原动的起始因素,对于我们深化中国历史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课程的教学目的本课程为历史系必修课,其它专业学生可以作为非学位课程选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透彻地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方法,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地理有用于世的作用有一个清晰化的认识,并能掌握一定程度的识图能力,并结合学生的考古学的知识,利用丰富的地理学、历史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历史学和地理学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撰写出一定程度的历史地理学专业的文章,达到历史学学士应具有的专业水平。
其教学的具体目标如下:(一)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和原始材料的学习,要求对学科性质、归属有认识,了解主要的历史地理文献,特别是阅读部分古代地理文献。
(二)对历史自然地理的气候变化和人文地理中的政区沿革要重点掌握,然后对历史植被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和历史文化地理重点学习。
(三)对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名词要掌握。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在实际讲授中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并以多媒体和网络为辅助教学手段。
五、课程内容导言(2学时)教学目的本章主要学习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现状。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了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认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2015中国历史地理练习题
《中国历史地理》作业绪论:一、填空1.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以及其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发展关系的学科。
2.中国历史地理学经历了(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三个发展阶段。
3.1923年就已有人提出“历史地理学”一词,但中国开始正式使用这个名词是到( 1935 )年。
4.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研究思维和方法上的两个特点是()和()5.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资料主要是通过历史地理传世文献、()和()三种形式获得。
6.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有:()、()和()三种。
二、选择1.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研究思维和方法上的两个特点是:( B )A.归纳和演绎 B.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C.抽象思维和逆向思维2.从目前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及研究所涉及的领域来看,历史地理已逐渐成为一门(A )A.综合性很强的独立学科B.交叉学科C.辅助学科三、名词解释1.尽全是空2.人地互动第一章历史地理文献一、填空1.()是我国最古老的地理文献之一,它概述了当时中国地理上的重要容,把天下分为九州。
2.我国最早的旅游地理著作是先时期的()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王朝疆域、政区为纲的地理著作是()4.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理总志是()朝吉甫所著的《》5.我国古代的军事历史地理著述最有影响的是宋代的《》和明末清初的《》。
6.西晋时期对我国地图学做出突出贡献的是(),他提出来编绘地图的六条原则,即()二、选择1.《谈史方舆纪要》的作者是()A、顾炎武B、章学诚C、顾祖禹D、黄宗羲2.我国现存最早而又最完整的一部区域性地方志是()A、《华阳国志》B、《元和郡县志》C、《汉书地理志》D、《国语》3.我国最早的自然地理著作是()A.《山海经》B。
《水经注》3.《管子.地员篇》4.《穆天子传》4.我国北宋时期全国性的地理总志有:()A.《元丰九域志》B.《太平寰宇记》C.《舆地纪胜》D.《方舆胜览》5.南宋时期全国性的地理总志有:()A.《舆地广记》B.《舆地纪胜》C.《方舆胜览》D《太平寰宇记》6.唐代在我国地图学上贡献最大是:()A.裴秀B.裴矩C.贾耽D.许敬宗三、名词解释《元和郡县图志》第二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一、填空1. 中国近2000年的气候,前1000年相对(),后1000年相对()2. 五千年来,中国气候正从()转向(),冷暖变化的幅度随()呈现明显的差异,即:()3.东汉到南北朝的寒冷期正对应着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和文帝迁都都。
第四章 历史时期湖泊水系变迁(荆江河床)
《长江图说》下荆江河曲图
自宋代以后,迅速向河曲型转化。清朝时期,下荆 江继续在人工筑堤围垸的支配下,又受到松滋分流之 水沙涌入洞庭湖的顶托作用,终于发育成典型的九曲 回肠式河床。
第二节 长江中下游水系的变迁(洞庭湖)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洞庭湖简介
洞庭湖面积2740平方千米,为全国第二 大淡水湖。它不仅承受湘、资、沅、澧四水 的全部径流量,还能分蓄长江自四口(即松 滋、太平、藕池、调弦,调弦口已于1958 年堵塞)的来水,对长江洪水起着重要的调 蓄作用。但是长江带来的泥沙,每年达2.62 亿吨,而从城陵矶排出的仅0.73亿吨,即每 年有近2亿吨的泥沙淤积湖底,使湖床每年 约抬升4厘米。有专家称洞庭湖不久将消亡。
2、魏晋至北魏
江沱分流量平衡,故东晋南朝之后,江 又称外江,沱又称内江。内江流量逐渐增大 的结果,使沮水东折的流路被江水袭夺,于 是江水逼近江陵城下,威胁江陵的安全。东 晋开始沿江北岸创筑金堤,同时逼沮水南下, 原来江、沮之间滩地被流水冲断,形成了许 多沙洲。于是,江陵城南的北江这个分汊河 道出现。沮水遂改在今江陵西南李家埠 (BU)附近入江,后又逐渐西摆,至万历以 前西移今枝江县江口一带入江。
荆江大堤
矶:突出江边的岩头或小石滩。
(一)上荆江河床的演变
江陵以上的荆 江河段,发育在长 江出峡后的冲积扇 上,河道呈分汊河 床形式,随着江心 洲的南北摆动,主 汊河床交替演变。 近千年来,分汊河 床逐渐演变成分流 水系。
1、先秦两汉
长江出三峡后,至枝江、松滋两县进入 冲积扇平原地区,由于摆脱两岸山地的约束, 河流比降陡减,河床中沉积一系列的沙洲, 长江开始形成分汊河道,南支为主泓道称江, 北支为汊道称沱。江沱之间有许多沙洲,其 中以百里洲为大。江、沱约在今松滋涴市会 和后,又东流至江陵南,接纳了自北而南、 折而东流的沮水(今沮漳水)。沮水东流, 接纳了阳水。可见这时江陵县南的北江尚未 形成。
中国历史地理2014 第四讲江河之变
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前言第一节黄河黄河历史和中华民族历史关联极大: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以及之后许多朝代都与黄河有关。
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约古宗列曲是黄河的正源,源头位于青海巴颜喀拉山脉的雅拉达泽峰,干历史上对黄河源有很多探讨:《元史地理志》中的记载显示,当时的人已经意识到他位于青藏高原。
1、上游黄河源头水极清,此处人迹罕至。
从源头到内蒙古河口镇是上游,曲流、油菜花都显示了青海独特的景观。
在甘肃、宁夏等省,虽属上游,但和青藏高原景观就不同了。
沿岸有农田,比如著名的银川平原。
2、中游中游河口—孟津。
山陕以黄河为界,黄河形成峡谷,“山陕峡谷”【山西和陕西两省的界河,主要穿行峡谷地带。
修了一个万家寨水库!山陕峡谷的下游,没有了峡谷的束缚——现实版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改道多次】往西的时候,支流可以汇入黄河干流中,往东偏就不行了……洛河和黄河渭河的关系:宋朝短短的几十年中就改变了很多次,宋朝的古地图:镇江《禹迹图》洛河注入渭河中,成为黄河的二级支流。
《九域守令图》黄河往西,洛河直接注入黄河中,成为黄河的一级支流。
但是这个地图是刻在石头上的地图,刻完不就,这个中游又发生改动,黄河又偏东了,后来有人就感叹——洛河转而注入渭河的情形一起刻在石板上。
西安《禹迹图》洛河又注入渭河了……问题:山西和陕西以河为界,河老师变肿么办……老百姓是哪里人?黄河又把地淹了……政治和地产的纠纷。
3、下游河南孟津以下是下游。
典型景观:两岸是农田,黄河是“地上河”,易淤积、易决口、易徙,地上河。
黄河下游河段长期淤积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河”,河水约束在大堤内成为海河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
除大汶河由东平湖汇入外,本河段无较大支流汇入。
下游河段除南岸东平湖至济南间为低山丘陵外,其余全靠堤防挡水,堤防总长1400余千米。
开封城所在的地方,开封铁塔,当时是都城啊,肯定建在最高的地方了。
现在和河床水面远远高于。
现实的照片,顶部的河堤和地步高差太大——悬在两岸人民头上的利剑。
第四章历史时期江河湖泊演变
第四章历史时期江河湖泊演变一、黄河及其主要湖泊的演变(一)黄河基本概况1、黄河流经的地域范围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区,在山东垦利县流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
2、黄河各河段水文简况(1)黄河上游:河源-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河段,分河源段、峡谷段和冲积平原段。
河源段——黄河源头至青海省贵德县境。
流经3000-4000米的高原上,河流曲折迂回,河水较清,水流稳定。
峡谷段——贵德县龙羊峡至宁夏自治区境青铜峡。
黄河流经20多个峡谷,有洮河、湟水等支流汇入,水量增加。
冲积平原段——青铜峡口至河口镇。
流经银川平原、河套平原等荒漠和荒漠草原区,无支流流入,河床平缓,水流缓慢。
(2)黄河中游:河口镇-河南孟津河段黄河流经晋陕峡谷后进入汾渭平原,接纳了汾河、洛河、泾河、渭河等支流,水量增加,河水带有大量泥沙,河道在汾渭平原上因泥沙淤积有左右摆动。
黄河中游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源地,年输沙量占全河89%。
(3)黄河下游:河南孟津以下河段黄河流经华北平原上,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河床平均高出两岸4-5米,成为“地上河”。
孟津至郑州桃花峪有伊洛河、沁河、大汶河等支流汇入。
(二)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从先秦时期到20世纪中叶约3000年里,黄河下游决口1500多次,重要改道二三十次,比较大的六次。
历史时期黄河的变迁可分为八个时期:1、战国初期以前的河道(公元前4世纪以前)(北流)战国初期以前,黄河至今浚县西南古宿胥口北流,经大伾(pī)山西麓,北经曲周东,至今巨鹿县走漳水水道,然后北过大陆泽,在今天津市东南入海为“禹贡大河”;禹贡大河流至今河北深县后分道北流,先后合滹沱河、滱水后,东流至今天津市东北入海,历史上称为“山经大河”。
2、战国中期至西汉末河道(公元前4世纪-公元初年)(北流)战国时期修筑堤防,黄河下游水道固定下来,这是黄河历史上的第一次改道。
这段时期黄河宿胥口以上的河道无变化,此后黄河自宿胥口东北流至长寿津(今河北滑县东北)后从汉章武县(今黄骅市)东入海,史称“大河故渎”。
第四章 历史时期水系湖泊的变迁
第四章历史时期水系湖泊的变迁第一节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基本概念大溜:江河中心速度大的水流。
正溜:主流。
雍水:由于受河岸两侧地形的限制或人为影响,所导致的河道中水流断面收缩。
当水通过时所产生水位高于常水位的现象,这种水位上升称为雍水。
民埝:滨河之堤,谓之民埝,系民所修,官所守,为现时东水最要之堤也。
民埝距水,远近不等,有即在水滨者,有离水至三四里者,当时修造,任意为之,并无定理,甚至其弯曲有令人不可解者。
其高低厚薄,亦各处互异,有高于现时水面九尺者,有高至一丈五尺者,高逾沙滩五尺至八尺不等,高逾堤外之地亦九尺至一丈五尺不等,其堤顶有宽二丈四尺者,有宽三丈六尺者,新筑之埝则较厚。
忽高忽低,忽厚忽薄,其收坡亦斜直不同,良可异也。
一、黄河简介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
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之脉各姿各雅山东麓的卡日曲,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在山东垦利县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达75.24万平方千米。
黄河在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为上游,河长3472千米。
根据河道特性的差异,又可将上游段分为河源段、峡谷段与平原段。
青海贵德龙羊峡以上为河源段。
从卡日曲开始流经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到龙羊峡。
大部流行于青藏高原面上,河道迂回曲折,两岸多湖泊沼泽,河水清浅而稳定。
龙羊峡至青铜峡,河道切过祁连山向东南延伸的余脉,形成峡谷和川地相间分布的形势。
在坚硬的片麻、花岗岩及变质岩地段,形成峡谷,而在较松软的砂页岩、红色岩系分布区则形成宽谷。
这一段共有峡谷龙羊峡、积石峡、刘家峡、青铜峡等近20个峡谷。
出青铜峡后,河道沿着鄂尔多斯高原西北边界繞流,沿途所经,大部分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几乎河流加入,河床平缓,两岸为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
从河口镇至孟津围中游,流程1122千米,由北向南穿行在山西、陕西峡谷之中,至龙门,河长仅718千米,水势落差却达611米,著名的壶口瀑布,平水时瀑布跌落17米,龙门河床宽仅100米。
根据历史时期中国江河湖泊沙漠的演变谈谈你的感受
根据历史时期中国江河湖泊沙漠的演变谈谈你的感受历史时期中国江河湖泊沙漠的演变,我的感受是由于人为因素,如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破坏,不合理的垦殖和过度的放牧及战争的破坏等等,造成植被覆盖减少,在日照、风力强烈作用下,先由表层的风蚀,继而引起下覆沙质沉积物的扬起和搬运,使地面出现连绵沙丘。
称尔沁沙地。
公元10世纪前,长期是游牧民族的活动场所,水草丰茂,牛羊遍野。
10世纪时契丹(辽)将在战争中俘掠来的汉人和迫迁来的渤海人约数十万人,安置在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进行屯垦,开辟农田,使之初次成为农牧交错地区。
部分地区开始沙化。
当时农作物都种在陇上,防止为“吹沙所壅”。
以后在蒙古贵族统治期间,没有更大规模的开垦。
清代又在此广设牧场,草原面积有所恢复。
19世纪以后,清政府为了增加财源,将大片草原招民开垦。
因土地贫瘠,经过两三年即因沙害而放弃,继而开垦新草地。
在无植被覆盖的撩荒地上,干旱风季时沙层被吹扬而起,形成了流动沙丘。
这些沙丘先以点状出现。
以后连成一片,使草原退化为沙漠化土地。
乌兰布和沙漠。
自晚更新世以来,黄河河道一再东移。
至今仍有三条古河道遗迹。
在废弃的河道和低洼地,曾因河水漫溢而积聚成湖。
现今这一带以亚砂土、亚粘土与中细沙互层为主的地层,正是代表黄河冲积相和冲积-湖积层的表层的沉积物。
秦汉时代,为防御匈奴,从内地迁来大量汉民,安置在河套一带进行屯垦戍边,并设置了郡县。
故城废址已半被沙湮,周围一片沙丘。
但当年却为新开发的农垦区。
东汉以后,匈奴南进,边民内迁,垦区废弃,已被耕作过的表土受干旱气候和强烈风蚀,遂成流沙。
但在17世纪末的记载中,该地尚有蒲草、经柳等在固定沙丘上生长的灌丛植物。
晚清以来,由于滥行砍伐和过度放牧,又导致这一地区流沙再起。
现从磴口以南直至乌达的黄河西岸,流沙已直抵河岸,南北陆上交通完全阻绝,包兰铁路不得不改在黄河东岸行驶。
第四纪以来形成的沙漠地区在此后随人类活动的影响,沙区有所扩大,沿边地区逐渐沙漠化。
中国历史地理2014 第四讲江河之变
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前言第一节黄河黄河历史和中华民族历史关联极大: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以及之后许多朝代都与黄河有关。
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约古宗列曲是黄河的正源,源头位于青海巴颜喀拉山脉的雅拉达泽峰,干历史上对黄河源有很多探讨:《元史地理志》中的记载显示,当时的人已经意识到他位于青藏高原。
1、上游黄河源头水极清,此处人迹罕至。
从源头到内蒙古河口镇是上游,曲流、油菜花都显示了青海独特的景观。
在甘肃、宁夏等省,虽属上游,但和青藏高原景观就不同了。
沿岸有农田,比如著名的银川平原。
2、中游中游河口—孟津。
山陕以黄河为界,黄河形成峡谷,“山陕峡谷”【山西和陕西两省的界河,主要穿行峡谷地带。
修了一个万家寨水库!山陕峡谷的下游,没有了峡谷的束缚——现实版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改道多次】往西的时候,支流可以汇入黄河干流中,往东偏就不行了……洛河和黄河渭河的关系:宋朝短短的几十年中就改变了很多次,宋朝的古地图:镇江《禹迹图》洛河注入渭河中,成为黄河的二级支流。
《九域守令图》黄河往西,洛河直接注入黄河中,成为黄河的一级支流。
但是这个地图是刻在石头上的地图,刻完不就,这个中游又发生改动,黄河又偏东了,后来有人就感叹——洛河转而注入渭河的情形一起刻在石板上。
西安《禹迹图》洛河又注入渭河了……问题:山西和陕西以河为界,河老师变肿么办……老百姓是哪里人?黄河又把地淹了……政治和地产的纠纷。
3、下游河南孟津以下是下游。
典型景观:两岸是农田,黄河是“地上河”,易淤积、易决口、易徙,地上河。
黄河下游河段长期淤积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河”,河水约束在大堤内成为海河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
除大汶河由东平湖汇入外,本河段无较大支流汇入。
下游河段除南岸东平湖至济南间为低山丘陵外,其余全靠堤防挡水,堤防总长1400余千米。
开封城所在的地方,开封铁塔,当时是都城啊,肯定建在最高的地方了。
现在和河床水面远远高于。
现实的照片,顶部的河堤和地步高差太大——悬在两岸人民头上的利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历史时期江河湖沼演变
第一节黄河流域的河流变化
一、历史时期黄河下游的改道
黄河在历史上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
历史时期黄河变迁较复杂,特别是其下游河道的变迁更加复杂。
据文献资料记载,从先秦时期到20世纪中叶约3000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达1500余次,平均2年1次决口,重要的改道有二三十次。
其中有六大徙,加上战国前原有故道,概括为七个阶段。
1、战国初期以前河道
2、战国中期至西汉末河道
3、东汉至北宋前期河道
王莽始建国三年(11),黄河发生第二次大徙,洪水在鲁西、豫东一带泛滥了近60年,直至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王景治河,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今山东高青县东北)海口千余里,形成东汉大河。
王景治水后,黄河相对安流大约600多年,到7世纪以后改道才频繁起来。
4、北宋庆历以后河道
北宋庆历八年(1048),黄河发生第三次大徙。
5、金章宗明昌五年到明弘治初河道
6、明弘治中至清咸丰的河道
7、清咸丰五年以后河道
清咸丰五年(1855)六月,黄河在兰阳铜瓦厢(今河南兰考附近)决口,在山东寿张县张秋镇穿过运河,挟大清河入海,是为第六次大徙。
至光绪元年(1875)在全线筑堤,使全河均由大清河入海,形成了今天黄河下游河道。
二、历史时期黄河中下游的湖沼变迁
先秦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广大平原上,湖泊众多。
《尔雅·释地》所谓的“十薮”中除云梦在长江流域外,其余都在黄河中下游。
到了6世纪,郦道元《水经注》记载的黄河下游的湖泊,仍有130多个。
大的周围数百里,小的也有方圆几里。
弦蒲薮:一名疆蒲。
在今陕西陇县之西。
阳华薮:地址不可确考。
焦获薮:一作“焦护”。
据说在今陕西泾阳北。
昭余祁:为汾水流域比较著名的湖泊,位于今山西祁县西南,介休东北,方圆数百里,为古代晋中盆地最大的泽薮。
黄河下游的古湖泊主要有:
大陆泽:又名巨鹿泽、广阿泽。
位于河北平原西部太行山河流冲积扇与黄河故道的交接洼地,今河北任县、平乡、隆尧、巨鹿之间。
大野泽:又名巨野泽,位于今山东巨野县东北,古时为济、濮二水所汇,称“兖州薮”。
荷泽;在今山东定陶县东。
孟诸泽:位于今河南商丘市东北。
雷夏泽:在今山东菏泽市东北。
圃田泽:一作莆田。
荥泽:一作荥波。
在今荥阳县内。
海隅泽:在古济水下游,其范围东到山东蓬莱、掖县,西到沾化、无棣,为莱州湾近岸泻湖。
第二节历史时期长江流域的河流变化
一、历史时期长江流域河道的变迁
长江上游河段,流经山地丘陵之间,除成都平原和个别江心洲外,历史时期河床相对比较稳定,河床平面摆幅不大。
宜昌以下长江中下游河段,河流出山地而进入广阔平坦的平原地区,历史时期河床变化较大。
1、荆江蜿蜒型河道的变迁
2、城陵矶以下分汊型河道的变迁
3、长江上游河道的变迁
二、历史时期长江流域湖泊的兴废
1、云梦泽的变迁
江汉平原上的云梦泽,属第四纪强烈下沉的陆凹地,逐渐发育成为古云梦泽内陆湖盆。
以后由于长江、汉水夹带的泥沙大量在湖盆沉积,逐渐成为江汉内陆三角洲,进入历史时期后,古云梦泽已演变成平原——湖沼形态的自然景观。
2、洞庭湖的变迁
据《山海经》、《庄子》等记载说明,湘、沅、澧诸水在洞庭山(今君山)附近与长江交汇,是一片河网交错的平原,只是后来环绕君山
的所谓“洞府之庭”形成了一个大的湖泊,始有洞庭湖之称。
秦汉时期,洞庭湖面积达6000平方公里以上,后来仅剩下3583平方公里。
3、鄱阳湖的变迁
彭蠡——称彭泽、彭湖。
全新世以来,古彭蠡泽与长江水面相连,《禹贡》中“彭蠡既潴”,“(汉水)东汇泽为彭蠡”的记载正说明这一点。
但是彭蠡在西汉以后逐步脱离长江水道,因泥沙淤积而逐渐萎缩。
4、震泽(太湖)的变迁
太湖,古称震,又名具区、笠泽,位于长江、钱塘江下游三角洲上,面积2420平方公里,是我国仅次于鄱阳湖和洞庭湖的第三大淡水湖。
5、长江上游湖泊的变化
三、历史时期中国主要江河水文变迁
从5000年来中国主要江河水文变化的总体趋势来看,主要表现为江河径流量普遍减小,水位变幅增大,在北方的黄河流域表现特别明显。
黄河主流断流时间越来越长,支流的径流量大减,失去了航运之利。
黄河流域自然湖泊分布更是日趋减少。
这和北方地区地表下垫面水面普遍减少密切相关,也与北方地区气候日趋干燥相吻合。
长江流域气候变幅没有黄河流域大,又干涸的趋势,但不明显。
这种变化是自然条件基础下的人为因素。
思考题:请用事实总结中国河流变迁的总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