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农民起义简述

合集下载

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生平简介

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生平简介

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生平简介黄巢是唐末的农民领袖,他最大的成就就是建立了大齐政权。

黄巢出生于820年,家境殷实祖上以贩卖私盐为生。

黄巢曾应试进士科,但都以名落孙山告终,后来离开长安后,黄巢继承了祖业。

黄巢在874年响应王仙芝的起义,黄巢与自己的族人共聚千人,黄巢等人纵横中原,许多唐朝地方官员都害怕当时的农民军,后来王仙芝受降,黄巢愤而与之分道扬镳。

黄巢之后一路向北,王仙芝被杀后黄巢被推为“冲天大将军”,进攻东都唐朝廷再次向他抛出橄榄枝,黄巢都是拒绝,后来转战南北后,黄巢再次震撼了朝廷,当时黄巢带领的义军纪律严明,直抵洛阳,唐朝将领齐克退守潼关。

黄巢占领洛阳后,未受阻力的进入长安,许多文管武将都迎接黄巢的到来,当时义军进长安后,广济贫民。

黄巢在880年,建立大齐,大赦天下,但是农民军队唐朝官吏十分曾很,所以许多人都被杀了,黄巢因重用了朱温,而朱温变节降唐,之后义军便败退撤离长安,林言见义军大势已去,就杀死黄巢想要投靠时溥,结果在路上林言又被沙陀博野军所杀。

黄巢其实真的算起来不是农民,但我们说他是农民起义领袖。

再说黄巢有吃人的传闻,而且有人说黄巢吃人的规模达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他吃的人大部分是农民,这个传闻是真的吗?有记载说黄巢是将人活生生的放进米舂里磨成肉泥的,从科学角度讲这样很不卫生,原因大家也应该知道,如果义军真的吃了这个机器做的人肉,那黄巢的义军里面很快就会爆发瘟疫的。

还有人说黄巢吃人是被夸大了,而且黄巢给人背了黑锅,真正吃人的只有一支队伍,就是秦宗权的军队。

而秦宗权曾是投靠过来的唐军,所以黄巢是背了黑锅。

但是在历史上确实是有军队吃人肉的,比如在安史之乱中张巡守睢阳,将士共食达3万人。

所以吃人并不是野蛮落后的军队的恶行,正义之师在缺乏粮食而要包围国土的时候,还是会选择吃人肉的。

战争是残酷的,为了生存,人们会做出让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是,所以不排除军队吃人的现象。

黄巢在历史上有人说好也有人说坏,黄巢建立大齐政权后,人们认为不到5年,但其实之后又秦宗权还是当了四年大齐皇帝的。

028唐末农民起义(陈老师国学)

028唐末农民起义(陈老师国学)

五代十国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
后汉,后周。
十国:前蜀和后蜀,吴,
南唐,吴越,闽,
楚,荆南,南汉,
北汉。
后周:第二个皇帝周世宗柴荣是 个明君,但英年早逝,由七岁儿
子继位。后大权落在后周大将手
中。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A.960年,后周禁军最高将领赵匡胤带兵抵御外敌。
B.他和弟弟却在暗中策划兵变。 C.在陈桥驿发动兵变。
D.960年,废掉后周皇帝,改
国号“宋”,史上称“北宋” 他就是宋太祖赵匡胤。
杯酒释兵权:宋太祖在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
总结:宋太祖经过改革,为国家统一作出贡献,但也使
军队战斗力降低,只重视京城防守,忽略了边防。
黄巢冲天
百花肃杀
香透长安
满城金甲
兴者盛唐
五代十国衰者彷徨陈源自兵变千古更替黄袍加身
何必感伤
D.没留防守。 E.四周官军反扑造成灾荒。
作用:历时10年虽失败了,但全国从南到北都有它的
足迹,起义风暴席卷今天12个省的广大地区,
虽没推翻,但瓦解了唐朝的腐朽统治。使唐王
朝无法再生存下去。
唐的灭亡: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加速 了唐走向衰亡。经过唐末农民起义,唐名存实亡。 907年,节度使朱温废掉唐朝皇帝,建立梁朝,史 称后梁。
唐末农民起义:
黄巢,山东人,世代作盐
商。后推崇他为王,号称
“冲天大将军”。
题菊花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880年,黄巢60万大军进攻长安,在长安大明宫称帝,
国号大齐。
失败:A.由于没有乘胜追击剩余势力。 B.新政权没规划,胜利面前陶醉。
C.内部矛盾。
杯酒释权

世界军事战争史——唐末农民战争

世界军事战争史——唐末农民战争

世界军事战争史——唐末农民战争一、历史背景①政治腐败。

唐朝末年,皇帝昏庸无能,沉迷酒色娱乐,不理朝政,苛捐杂税严重,致使政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臣党争,整个社会千疮百孔,民不聊生。

②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皇帝和官员荒淫纵侈腐朽贪婪,致使依靠土地生存的农民的利益完全掌握在统治阶级及地主阶级的手中。

农民负担沉重,统治阶级的腐朽制度的改变,加之战争连年不断,大多数农民的居住地变成一片废墟,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即使战火没有危急的地方,统治阶级为了支持战争机器的运转,无情压榨农民,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农民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只得纷纷起来反抗。

二、黄巢起义(一)裘甫起义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十二月至次年六月,在江南东道的浙东一带,发生了以裘甫为首领的农民起义,揭开了推翻唐王朝农民战争(参见唐末农民起义战争)的序幕。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十二月,浙东人裘甫聚众起义,攻占象山(今属浙江)。

次年正月,屡败明州城(今宁波)官兵,进逼剡县(今浙江嵊县),众至数千人;二月,大败浙东唐军于三溪(今浙江嵊县西南),打死官兵3位将官,百姓纷至投奔,队伍增加到3万人。

裘甫自称天下都知兵马使,建元罗平(铸印称天平)大聚资粮,购良工,治器械,声振中原;三月,义军分兵攻打衢、婺、明、台等州(治今浙江衢州、金华、宁波、临海),夺取唐兴、上虞(今浙江天台及上虞东南一带地区),随后又向东南沿海地区发展。

浙东官兵屡战屡败,唐廷急调前安南都护王式为浙东观察使,统领诸道兵前往镇压。

义军又北上余姚(今属浙江),杀县丞和县尉,东破慈溪,进占奉化,抵达宁海(今属浙江),杀掉县令而占据之。

裘甫面对义军蓬勃发展的有利形势,没有采纳副将刘某提出的迅速攻取越州(治今浙江绍兴),沿浙江(今富春江、钱塘江)筑垒拒守,伺机向外扩展的正确方略,而犹豫不决,坐失良机。

四月,王式率兵进屯越州,旋即分兵两路向东、南方向齐进,起义军连战皆败,失掉宁海城,于宁海西南的南陈馆又丧失万余人,沿天台山黄罕岭向西北方向逃遁;六月,起义军退守郯城,王式率官军集中兵力攻城,不惜起用龙陂监的牧马,借助吐蕃、回鹘的数百名骑手轮番进攻,三天交战83次,裘甫、刘某等终因寡不敌众,被俘斩。

唐末农民战争的特点、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唐末农民战争的特点、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唐末农民战争的特点、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唐末农民起义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三次大起义之一(另两次为秦末和明末)。

唐末农民战争的特点是什么呢?至少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首先,这次起义明确地提出了“均平”的口号。

早在起义之初,王仙芝就已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1,后来黄巢又自称为“天补大将军”2。

唐末农民领袖“均平”口号的提出,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针当时封建社会财富极度不均而提出的反封建的革命性的口号。

王仙芝、黄巢提出的“均平”、“天补”具有三方面的经济要求:(一)起义农民农民虽还未认识到封建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造成社会贫困死亡的罪魁祸首,因而他们希望用武装起义的方式来达到“天补均平”的目的,推翻腐朽的唐王朝。

(二)唐末农民的“均平”愿望,还表现要求在征收赋税和差役方面能够平均地摊派,以改变地主豪绅通过各种途径逃避赋役的不合理现象。

(三)“均平”口号也反映了在晚唐时代由于土地占有严重不均而引起的无地少地农民的不满情绪。

虽然他们对平均土地的愿望还很模糊,但唐时这个口号的提出,可认为是后来李自成等“均田”政策的起步。

王仙芝、黄巢起义提出的“均平”口号,是我国农民战争史上的第一次,其意义是深远的。

更重要的是,在起义中黄巢等农民领袖们还有某些均平的实际行动,例如他们进入长安城内,坚决剥夺达官贵人的财产,“富家皆跣而驱”,称之为“淘物”3。

在洛阳,义军也把一些贪官污吏“财产摽掠俱尽”4。

他们还在农村驱逐地主,没收土豪劣绅的土地,所以唐大臣郑畋曾辱骂黄巢起义军“广侵田宅,滥渎货财”5。

而对一些贫苦百姓,黄巢则赈济之,“见穷民,抵金帛与之”。

黄巢在长安统治的三、四年间,长安城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金统(黄巢大齐政权的年号)二年(881年),有人在尚书省门前贴了这样一首诗:“自从大驾去奔西,贵落深坑贱出泥。

邑号尽封元谅母,郡君变作士和妻;扶犁黑手翻持笏,食肉朱唇却吃斎。

唯有一般平不得,南山依旧与天齐” (无名氏《都堂南门帖诗》)6。

黄巢的主要事迹

黄巢的主要事迹

黄巢的主要事迹
黄巢(835年-884年),唐代末期农民起义领袖,领导了黄巢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革命家和民族英雄之一,他的主要事迹包括:
1.领导黄巢起义:黄巢起义是唐末农民起义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起义军曾占领洛阳,一度威胁到唐朝的统治。

在黄巢的领导下,起义军发动了多次战役,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最终被唐军击败。

2.提出“草民政策”:作为一个农民反抗军,在黄巢领导下,黄巢起义提出了“草民政策”,主张废除官僚制度、平分土地财产、取消苛捐杂税等措施,倡导“自给自足”和“各取所需”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3.倡导自由思想:黄巢在宣传和鼓动中,反对封建皇权和儒家礼教,主张自由思想和自由言论,尤其注重宣传《道德经》等道家经典,提倡“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

4.带动社会变革:黄巢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其影响不可忽视,这场起义鼓舞了全国数百万农民,呼吁废除封建制度,实现民主自由,使得封建社会逐渐向着一个崭新的文明社会转变,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

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

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历史上出现过许多的农民起义。

这些起义反映了贫苦农民对压迫和贫困的不满,也反映了封建统治的腐朽和薄弱。

本文将以唐朝盘踞民为例,探讨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

一、盘踞民起义盘踞民起义发生在唐朝,他们是唐朝农民起义中的一个分支。

据记载,盘踞民起义的领袖是一个叫做张巡的人,他是一位军阀和地主,也是当地人民唯一的希望。

他通过“控地制兵”,即通过控制土地来征募和平定土地上的军队来扩大自己的势力。

盘踞民起义的爆发和发展,与唐朝的政治不稳定和贪污腐败有着密切的关系。

盘踞民以众多贫苦农民为基础,他们面对税收、徭役和战争等诸多压力,无力承担而不得不借贷或流亡。

盘踞民以“官逼民反”为呼号拉拢在地方上受不公正待遇的农民,控制了盐、铁、茶等商品的生产和流通,在当地形成了一定的经济影响力。

盘踞民起义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已经逐渐成为唐代的一个军阀,对国家统治和稳定构成了威胁。

唐玄宗时代,大风,水漫长安,兵荒马乱,盘踞民也利用这种形势微服出巡游说百姓,声势日益壮大。

然而,唐朝玄宗时代的统治者并没有引起重视,反而过多地依赖内阁大臣和宦官,导致国家政治和经济的不断恶化。

忽略了对盘踞民起义的处理和为农民谋取福利,使得盘踞民起义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终于,在唐德宗时代,盘踞民军的主力队伍被唐军打败,领袖张巡被杀。

然而,整个唐朝因为内忧外患和敌人势力的侵扰而逐步衰落。

二、农民起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虽然可能只是止于一时的事件,但是却对中国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农民起义反映了贫苦农民对于旧仁爱的抵触和不满。

由于封建制度的约束,农民人人都要遵守礼制,受到限制。

他们不能改变贫穷,而统治者对他们的不公正待遇漠不关心,造成了参加农民起义的策源地。

其次,农民起义也反映了封建统治的腐朽和薄弱。

封建制度使得统治者和上层人物贪污腐败,给贫苦农民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农民起义通过武装反抗和联盟起义等形式,反映出了封建统治的危机。

黄巢起义简介

黄巢起义简介

结果:败亡齐鲁
● 中和二年(882年),四川的唐僖宗反攻,九月,齐军将领朱温在同州(今陜西大荔)与王重荣 交战中,投降唐军,被任命为右金吾大将军,赐名全忠。唐军李克用部一万余人南下,齐军大将 赵璋战死,华州、兰田相继失守。黄巢于中和三年四月撤出长安,逃入商山,沿途抛弃黄金珠宝, 唐军争宝竟不急追。后以齐将孟楷为先锋,攻逼蔡州(今河南汝南),唐军守将秦宗权战败投降, 六月围攻陈州(今河南淮阳),遭遇刺史赵犨顽强抵抗,大小数百战,始终未能攻拔其城。齐将 孟楷挺进河南途中,中俘牺牲。黄巢闻知孟楷遇害,大怒,部队屯于溵水,“掘堑五重,百道攻 之”,誓为孟楷报仇。为了应付全军粮食,黄巢以人肉为粮糗,数百巨锤,同时开工,成为供应 军粮的人肉作坊,无论男女老幼,悉数纳入巨舂,称之为“捣磨寨”。 [8] ,黄巢围陈州几三百 日,啖食数十万人。唐军在陈州附近的西华(今天河南境内)大败黄思邺,齐军退军故阳里(今 淮阳北部)。陈州之围遂解。黄巢引兵向汴州行进,尚让以五千精锐直逼大梁(今河南开封)。
黄巢起义简介
黄巢起义
● 指的是乾符五年(878年)至中和四年(884年)由黄巢领导的民变,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也是 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黄巢之乱转战近半唐朝江山, 导致唐末国力大衰。
● 黄巢起义,采用流动作战的方式,避实攻虚,走遍今天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 广东、广西、湖南、湖北、陕西等省广大地区,动摇了唐朝的统治。但由于长期流动作战,没有 稳定的后方,缺乏经济上的保障和群众基础,故而很难持久下去,使起义军最后失败。 [1]
称帝长安
● 中和元年(881年),黄巢军进入长安,金吾大将军张直方率众迎接黄巢大军进城,“整众而行, 不剽财货”,群众达百万军,入城后,军纪严明,闾里晏然,晓谕市人:“黄王起兵,本为百姓, 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无恐。”向贫民散发财物,百姓列席欢迎。广明元年十一月 (881年1月16日),即位于含元殿,建立了大齐政权,年号金统。原朝官员,四品以下留用,余 者罢之,以尚让为太尉兼中书令,赵璋为侍中,孟楷、盖洪为尚书左、右仆射,皮日休为翰林学 士。不久,其部属“杀人满街,巢不能禁”,唐宗室留长安者几无遗类,唐室官员惶惶不可终日, 《秦妇吟》言:“华轩绣毂皆销散,甲第朱门无一半”;“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又没收富家财产,号称“淘物”,宫室皆赤脚而行。

古代七大农民起义简介及影响

古代七大农民起义简介及影响

七大古代农民起义一、大泽乡起义(秦末)简介: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秦朝廷征发闾左贫民屯戍渔阳,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今宿州)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杀死押解戍卒的军官,发动兵变。

起义军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连克大泽乡和蕲县,并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各地纷纷响应。

大泽乡起义因为陈胜得势后骄傲,加上秦将章邯率秦军镇压而失利。

相关典故:鸿鹄之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篝火狐鸣、揭竿而起、斩木为兵、云集响应、伙涉为王。

影响: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从根本上动摇了秦王朝统治,为尔后项羽、刘邦灭秦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绿林赤眉起义(西汉末年)简介:绿林赤眉起义是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时发生的农民起义,是由王匡、王凤组织起来的。

后来与刘演刘秀起义军会合,成为光武中兴的源头。

地皇二年(公元21年),新莽荆州牧发兵2万人进攻绿林军,绿林军击败莽军,部众增至数万人。

次年,绿林山一带发生疫病,起义军分兵转移,一路由王常、成丹率领,西入南郡,称下江兵;一路由王匡、王凤、马武率领,北上南阳,称新市兵。

相关典故:绿林好汉影响:推翻了王莽的复古反动政权,沉重地打击了豪强地主的腐朽势力。

但最后刘秀窃取了起义军的胜利果实。

三、黄巾起义(东汉末年)简介:黄巾起义,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

开始于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

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相关典故: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影响: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军阀割据、东汉名存实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最终导致三国局面的形成。

农民起义回顾模板作文素材

农民起义回顾模板作文素材

农民起义回顾模板作文素材农民起义回顾。

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社会运动,它反映了农民阶级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和反抗。

在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层出不穷,其中最著名的有黄巢起义、白莲教起义、红巾起义等。

这些起义虽然在当时并没有取得最终的胜利,但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巢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

黄巢是唐朝末年的一个农民领袖,他在起义期间得到了大量农民的支持,最终攻占了当时的首都洛阳。

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的领导和组织,黄巢起义最终失败了。

但是,黄巢起义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它使得唐朝的统治受到了严重的动摇,也为后来的农民起义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白莲教起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宗教色彩浓厚的农民起义。

白莲教是一个民间宗教组织,它在起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白莲教起义的领袖张世杰曾率领农民攻占了南京,但最终也被朝廷所镇压。

白莲教起义的失败并没有使得白莲教的影响力减弱,相反,它在中国南方地区仍然有很大的影响。

红巾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

红巾起义的领袖朱元璋最终成功建立了明朝,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红巾起义的成功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也为后来的农民起义树立了一个榜样。

农民起义的历史虽然充满了曲折和失败,但它们却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重要的反抗力量。

农民起义反映了农民阶级的不满和反抗,也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变革。

农民起义的失败并没有使得农民阶级的斗争停止,相反,它们为后来的农民起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在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精神一直是激励人民斗争的力量,也是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

唐末农民起义:史上规模最大的三次农民起义之一

唐末农民起义:史上规模最大的三次农民起义之一

唐末农民起义:史上规模最大的三次农民起义之一唐末农民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爆发的最大的三次农民起义之一,这次农民起义规模巨大,深究唐末农民起义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黄巢画像第一是唐朝昏暗腐朽的政治。

唐末宦官执政,朋党之争不断,使得唐朝内部的统治开始分裂,统治者只知道聚势敛财,官员的贪污现象非常严重,地主也在大肆掠夺百姓的财产,不顾百姓死活,在腐朽的统治下,农民为了生存、维护自己的权益便走上了起义的道路。

朝廷内部的斗争为农民起义埋下了种子,成为唐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第二是沉重的赋税。

唐末土地兼并的现象非常严重,大地主和官员们为了谋取私利大力掠夺百姓的土地,使得唐末的很多农民都失去了自己的土地,这批落到地主手中的土地被他们当作敛财的工具,哪怕庄稼还没有熟,他们就已经让农民交钱了。

除了粮食,官员们还定下了很多其他赋税,吃盐、住房、甚至喝水都要交钱,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的农民在长期的压迫下选择了反抗,这是唐末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

唐末农民起义的原因还包括长年的自然灾害。

那个时候连年大旱使得庄稼几乎颗粒无收,到处闹饥荒,人们啃食树皮也不能保证基本的温饱,很多人被活活饿死。

而就是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官府仍然催逼赋税,有的百姓甚至卖了房子和孩子都不能按时交钱,被逼到绝路的人们最终发动了农民起义来反抗官府的暴行。

唐末农民起义爆发和失败经过唐末政治昏暗腐朽,连年大旱导致庄稼颗粒无收,苛捐杂税严重,官员不顾百姓死活,很多农民被逼上了绝路,最终选择了起义,发生了中国历史上规模较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唐末农民起义。

但这场起义最终还是以农民的失败为结局,下面介绍一下唐末农民起义爆发和失败经过。

黄巢画像唐朝后期,官府对农民的欺压主要集中在东南一带,这直接导致了公元859年唐末农民起义的大爆发。

农民起义首先发生在浙东地区,那里生灵涂炭,官员只知道搜刮农民财产,浙东起义一发生就得到了很多农民的响应,起义军的人数达到了三万多,他们攻下了唐兴、慈溪等地,气势格外庞大。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唐末农民起义和唐朝的灭亡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唐末农民起义和唐朝的灭亡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唐末农民起义和唐朝的灭亡阶级矛盾的激化唐朝后期正值土地制度发生剧变的阶段,土地兼并空前严重,大土地所有制恶性发展,贫富不均成为阶级矛盾趋向极度尖锐化的总根源。

强藩巨镇遍布各地,藩镇战争连年不绝,不但在战火中生灵涂炭,庐舍为墟,即使在和平的年代,也由于大量养兵而增加了人民的负担。

节度使对本辖区的人民则施以“繁刑暴赋”,肆意压榨。

土地和财富的集中使地主阶级趋向奢靡腐化,从皇帝到各级官吏的荒淫纵侈更属惊人。

唐懿宗不但亲迎佛骨,大造浮图、宝帐和幡盖,而且为其女同昌公主的婚事大肆铺张。

宰相路岩的亲吏边咸,其家财据说可供全国两年的军费开支。

唐王朝为增加财政收入,垄断食盐贸易,严禁私人贩运,违者治罪,对武装反抗的私盐贩处以死刑。

但由于盐价过高,私运有利,实际上武装贩盐的商人大有人在,他们具有同官军进行武装斗争的经验。

唐朝后期盐价逐渐提高达几十倍,广大群众困于高估,有的只好“淡食”。

农民在土地兼并、赋税繁重的情况下无以为生,纷纷背井离乡,转化成逃户。

统治者把逃户的课役分摊给邻伍负担,这种办法叫做“摊逃”。

进行“摊逃”的结果大大加重了未逃户的负担,迫使他们也先后成为逃户。

这种情况虽然在唐朝前期就已经存在,但到中叶以后日益严重。

逃户的增加为农民的武装斗争准备了群众基础,所以,唐朝末年出现了“所在群盗,半是逃户”的状况。

唐僖宗时翰林学士刘允章在《直谏书》中进一步罗列了农民的“八苦”,描绘了他们“冻无衣,饥无食”的悲惨遭遇,说明广大劳动人民再也无法照旧生活下去了。

裘甫起义和庞勋起义东南一带素来阶级矛盾就比较尖锐,早在安史之乱行将结束之际,就爆发过浙东袁晁起义和宣歙方清、陈庄起义。

唐朝后期,中央的财政主要依靠搜刮东南各道,当地农民遭受的苦难特别深重。

于是,在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终于爆发了裘甫领导的浙东农民起义。

裘甫发动起义后连续攻克象山、剡县(今浙江嵊县)等地,农民纷纷参加起义,义军很快就扩充到三万人。

唐末农民起义简述

唐末农民起义简述

唐末农民起义简述一、唐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可归纳为三点:①政治黑暗混乱②唐朝后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多置庄田广修宅,四邻买尽犹嫌窄。

”③唐朝末年,水旱灾害频繁,而官府照旧催租。

杜荀鹤《山中寡妇》二、起义经过时间:(875-884)领导人:王仙芝、黄巢爆发地点:山东、河南战争第一阶段:(875-878)在山东、河南爆发后,王仙芝自称天补均平大将军。

斥责唐朝吏贪赋重,赏罚不平。

王仙芝、黄巢都曾贩私盐,黄巢从小练过武艺,善于击剑骑射,攻读经史,多次不第,遂写诗《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表明了推翻唐朝的决心。

起义兵从山东转战到河南、安徽以及湖北一带,发展到数万人。

878年王仙芝在湖北黄梅战死。

起义军由黄巢统一指挥,人数发展到十多万,黄巢称冲天大将军。

第二阶段:(878-880)黄巢带领起义军在山东、河南一带作战,受唐军阻遏,黄巢采取“避实击虚”的方针,避开藩镇力量强大的中原地区,长驱南下,渡过长江,攻入皖南、江西、浙东,又辟山路跃仙霞岭,进入福建、广东,后又自广东北上,进入广西、湖南长沙,又东下从采石渡江,过淮河,攻入洛阳,进潼关,是最后进军长安。

第三阶段:(881-884)在长安建大齐政权,采取革命措施,镇压一批人民痛恨的大贵族、大官僚。

真是“天街踏尽公卿骨”,“甲第朱门无一半”。

但大齐政权没有乘胜追击唐朝残余军队。

唐反扑,883年,农民军被迫撤出长安。

884年,黄巢在泰山战败自杀,起义失败。

三、唐末农民战争的意义和教训1.意义①瓦解了唐朝的反动统治,使唐朝的反动统治,使唐王朝名存实亡。

②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进一步摧垮了魏晋以来的腐朽制度,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回忆士族制度的发展:魏晋以来形成――东晋得到发展――南朝末年,士族势力逐渐衰落――隋时,科举制度的创立使士族地位进一步下降――唐末农民战争过程中,七年间转战于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流域,起义军势力扩及到今12省的广大地区,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彻底催毁了腐朽的士族势力,土地高度集中现象有所缓和,许多奴婢成为平民,农民的生产条件有所改善,为社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从而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黄巢起义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农民起义

黄巢起义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农民起义

黄巢起义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黄巢起义是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大规模农民起义。

该起义发生在9世纪末唐朝末年,持续了近十年的时间。

起义发动者黄巢是当时河南的一位穷困农民,他领导了广大农民群众反抗腐败的唐朝统治,对于唐朝的衰落和社会不公感到不满。

这篇文章将对黄巢起义的背景、起因、经过以及影响进行探讨。

一、背景9世纪末的唐朝处于内外交困的状态。

外部方面,以后梁、后唐等诸多割据势力的崛起使得唐朝的统治日益薄弱。

内部方面,唐朝政治腐败严重,赋税过重,军队内部纷争频发,社会矛盾激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民阶层承受了巨大的压力,饥荒和税收的加重使得他们生活困苦。

二、起因黄巢起义的直接导火索是唐朝宦官狄仁杰贪墨充斥的腐败和苛政猛于虎,深陷百姓财产侵占、骚扰百姓等行为。

狄仁杰的腐败实践挤压了农民的生计空间,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与此同时,唐朝政府加重了赋税,农民生活更加艰难。

黄巢起义的爆发是农民对这些苛政的不满和反抗。

三、起义经过黄巢起义自起义者黄巢召集田间游击队起义开始,起初规模较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壮大。

起义者广泛动员农民、贫困士兵和放逐官吏等各个阶层的群众,他们一度占领了当时的首都长安并宣布建立了新政权。

但是由于起义军对于政权的治理没有明确的方案和能力,矛盾激化导致他们在长安城的统治不久即陷入混乱。

最终,唐朝政府借助外援和内部分化等策略,成功地击败了起义军。

四、影响黄巢起义虽然最终没有实现农民阶层的根本利益,但它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首先,它显示了农民阶层的力量和反抗意识,成为后来农民起义的范例。

其次,黄巢起义加速了唐朝的衰落,为后来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更迭奠定了基础。

最重要的是,黄巢起义引发了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思考和批判,有助于中国古代政治观念的发展。

结语黄巢起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大规模农民起义。

起义反映了唐朝末年社会的诸多矛盾和冲突,对于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唐末的一系列农民起义是唐亡的根源吗?唐末农民战争造成了什么影响?

唐末的一系列农民起义是唐亡的根源吗?唐末农民战争造成了什么影响?

唐末的一系列农民起义是唐亡的根源吗?唐末农民战争造成了什么影响?本文导读:咸通十年(869年) 起义被镇压。

但它给唐朝以沉重的打击,《新唐书》认为:“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

这一点也不错,可知庞勋起义作用巨大。

裘甫起义,改元“罗平”,铸印“天平”,都含有铲除不平的要求,庞勋起义,从桂林北上进行流动作战,对黄巢领导的唐未农民大起义有着重大的影响唐朝镇压了庞勋起义后,对农民的剥削、压迫更为变本加厉。

咸通十四年(873年),关东地区大旱,麦收仅半、秋收全无,农民以蓬子面和槐树叶充饥,饿死者众多。

唐政府不仅不予救济,还派官吏到地方催交赋税,对人民“动加捶挞”,人民“撤屋伐木,雇妻鬻子”,仅够供官吏酒食之用,依然不能交纳赋税,农民被逼得无路可走懿宗年间,曹州(今山东定陶西)流传歌谣:“金色虾螟争怒眼,翻却曹州天下反”。

乾符元年(874年)底,濮州(今山东鄄城北)人工仙芝领导数千人在长垣(今属河南)起义,他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內诸豪都统”,传檄诸道,痛斥唐朝官吏“贪沓,赋重,赏罚不平”。

王仙芝义军不久攻占濮州、曹州。

乾符二年(875年)初,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人黄巢聚众数千人起义,响应王仙芝王仙芝、黄巢都是“贩盐白丁”,黄巢善骑射,爱结交豪侠之士,粗涉书传,屡试进士不第。

黄巢既是失意士子,又是受唐政府打击的私盐贩,他看到唐政府的极端腐朽和人民的普遍不满,从而产生了推翻旧皇朝、建立新世界的宏大抱负。

黄巢起义后,与王仙芝合兵,转战山东,义军获得较大发展。

以后,又转入河南、湖北、安徽,沉重地打击了官军。

唐皇朝见军事镇压奏效不大,便采用招降手法。

乾符三年(876年)九月,王仙芝在蕲州(今湖北蕲春)发生动摇,准备接受唐朝的招降、封官遭到黄巢的反对。

黄巢“因殴仙芝,伤首”等条约。

众将士也表示反对,王仙芝才未降。

于是,黄巢与王仙芝分手,王仙芝留在湖北,黄巢率部回河南山东。

乾符四年(877年)王仙芝再次向唐朝请降,未成。

黄巢起义的经过是怎样的

黄巢起义的经过是怎样的

黄巢起义的经过是怎样的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争就是黄巢起义,黄巢之乱祸延大唐半壁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

那黄巢起义是怎样的呢?黄巢起义乾符二年初,王仙芝、尚让等在长垣(今河南长垣东北)发动起义,唐末农民战争爆发。

五月,黄巢与同族兄弟、子侄黄揆和黄恩邺等八人募众数千响应。

接着王、黄两军会合,协同作战,东攻沂州不克,就西向进攻洛阳周围地区。

唐统治者急调大军夹击。

王、黄乃于乾符三年十月间南趋唐州、邓州,以后又活动于今河南、湖北、安徽等地,反复冲击敌人。

乾符五年,王仙芝在黄梅战死,尚让率余部奔亳州与黄巢所部会合,推黄巢为黄王,号冲天大将军,建元王霸,署置官属。

从此,黄巢成为起义军的最高领导人。

两支义军会合后,势力又见壮大。

黄巢再度北上,克沂、濮等州,然后沿黄河南岸西进,“欲窥东都”,唐朝急调军队增援东都。

黄巢知攻东都无望,于是引兵南下,渡过长江,东趋下游。

在越州,遭到镇海节度使高骈部将张璘、梁缵的阻击,义军乃转由浙江南进,开山路七百里,进入福建,攻克福州。

黄巢在福州大力打击官僚,地主,杀了顽固不化的“处士”周朴。

后率大军沿海岸南进,于六年九月攻占岭南重镇广州。

经过大约两个月的休整,黄巢在这年冬又率领大军北伐,自号“义军都统”,并发表文告,宣布即将打入关中,指斥唐朝以宦官掌握朝政,纲纪紊乱,朝臣与宦宫勾结,贿赂公行;还宣布义军禁令,禁止刺史广殖财产,县令犯赃者全族处斩。

他所指责的都是当时极弊,深得群众拥护。

义军拥众数十万,从桂州出发,乘大筏沿湘江顺流北上,攻克潭川,又下江陵。

本欲乘胜进兵中原,直趋关中,但至荆门为唐将领刘巨客所败,乃转而东进。

于广明无年五月在信州击毙淮南节度使高骈的骁将张璘。

七月,自采石飞渡长江。

高骄与唐廷有矛盾,又慑于义军声威,虽拥兵十幸万,但保境而已,不敢出战。

黄巢渡江后门破竹之势跨越淮河,于十一月占领东都洛阳。

进军途中,义军“整众而行,不剽财货”,沿途群众纷纷参加义军,众达百万。

五代时期

五代时期

• 一、五代(907~960,53年)
• (5朝、8姓、14帝)
• (一)北方五个朝代:
• 1、后梁:
• —— (907~923,三帝17年)朱全忠(朱温),原黄巢起义军 将领,后投唐为宣武节度使,以汴州(开封)为根据地,逐 渐统一黄河流域。历郢王朱友珪、末帝朱友贞。
• 2、后唐:
• —— (923~936,四帝14年)沙陀部人李存勖灭后梁称帝,建 都洛阳,国号唐,史称后唐。李存勖北败契丹,东灭幽州刘 仁恭父子,占有今河南、山东、山西、河北、陕西西部、甘 肃东部、湖北北部、安徽北部。历明宗李嗣源、闵帝李从厚、 末帝李从珂。
• 后周世宗柴荣: • ——五代时期比较有作为的皇帝,采取一系列积极措 施加强中央集权,有益于五代分裂局面渐趋统一。 • (1)恢复生产、发展经济 • (2)整顿吏治、择用人才 • (3)整顿军队、严肃军纪 • (4)建立禁军、加强君权 • (5)发动统一全国的战争 • ——夺取后蜀控制的秦(甘肃天水)、凤(陕西凤 县)、成(甘肃成县)、阶(甘肃武都),夺取南唐 控制的江北、淮南十四州,北击契丹,夺取契丹占据 的宁(河北原青县)、莫(河北任丘)、瀛(河北河 间)三州,以及瓦桥、益津、淤口三关。
• (4)中央与地方势力比拼
• 五代更替的结果,使得每一次入主中原的新藩镇军队 都转变成中央禁军,且其力量也越来越强,进而打破 了自唐中期以来中央力量弱于地方的局面,从而取得 了强于地方割据势力的优势。
• (2)北方经济因素的增长
• 五代后期,北方农业生产和商品经济开始恢复和发展, 从而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 (3)新藩镇军事力量崛起
• 五代的更替虽然也夹杂着新、旧藩镇之间的角逐,但 主要表现为新藩镇力量的斗争,所谓新藩镇力量是指 其军队主要靠强迫征发而来,他们没有结成牢固的军 人集团,社会地位低下,割据性弱,因而较之于旧藩 镇,是为实现社会统一的力量所在。

唐朝的农民起义与民间抗争

唐朝的农民起义与民间抗争

唐朝的农民起义与民间抗争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之一,然而,在这个繁荣的背后,也发生了一系列农民起义和民间抗争事件。

这些事件对唐朝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变了政权结构和社会秩序。

本文将从地主压迫、苛税、民间组织等方面来探讨唐朝的农民起义与民间抗争。

一、地主压迫与农民起义在唐朝时期,地主阶级占有大量土地并掌握了丰富的资源。

他们通过剥削农民,经济地位得到了巩固。

在这种严重的阶级压迫下,农民的生活异常艰难。

为了反抗地主的剥削,一些农民选择了起义。

1. 黄巢起义黄巢起义是唐朝著名的农民起义之一。

这场起义在公元874年爆发于河南一带。

起义军迅速发展壮大,吸引了大量农民的参与。

起义军主要诉求是反对贪官污吏,要求降低苛捐杂税。

起义军最终攻陷了首都长安,使得唐朝政权岌岌可危。

2. 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最重要的农民起义之一。

公元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领导的起义军在长安发动了叛乱。

起义军主要由农民和破产士族组成,他们要求改善农民状况,反对官府的腐败现象。

安史之乱使得唐朝政权分裂,直接导致了唐朝的衰落。

二、苛税与民间抗争除了农民起义外,民间抗争也是唐朝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苛税制度是导致民间抗争的重要原因之一。

1. 石敬瑭的改革石敬瑭是唐朝晚期的重要官员,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减轻农民的负担。

他取消了一些附加税,减轻了农民的压力,使得民间抗争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2. 杨行密的起义杨行密起义是唐朝末年的一次重要农民起义。

起义军主要由农民组成,他们要求废除苛捐杂税,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

杨行密起义最终攻陷了长安,迫使唐朝政府与其和解。

三、民间组织与反抗在唐朝时期,农民为了维护自身权益和利益,纷纷组织起来,进行抗争和反抗。

1. 打鼓集会打鼓集会是一种民间组织形式。

在集会中,农民们敲击战鼓,高喊口号,以示抗议和反抗。

这种形式的组织使得农民们能够团结起来,共同抵制压迫。

2. 苏门道士的抗争苏门道士是唐朝时期民间组织的代表之一。

高考唐朝历史知识点:唐末农民战争

高考唐朝历史知识点:唐末农民战争

高考唐朝历史知识点:唐末农民战争土地兼并:唐朝后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至唐朝末年,已出现“富者有连阡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局面。

地主官僚的大小庄田遍布各地,大者有田上万顷,而大量农民却失掉土地。

土地兼并是当时阶级矛盾尖锐化的基本原因。

赋税繁苛:唐后期,由于对藩镇和边疆各族战费的支出,官僚机构膨胀以及统治集团生活奢侈等原因,政府的财政支出日增,不断加重赋税。

初行两税法时,规定定税计钱,折钱纳物;但由于铜钱的流通额不能满足社会需要,致使钱价不断上涨,物价不断下跌,即使税额不变,纳税者的实际负担也在增加。

地方官更是任意增加税额。

在不断提高的两税之外,政府还巧立名目,横征暴敛,收取各种杂税,如漆、竹、木、金、银、蔬菜、水果、木炭、食粮、布绢、牲畜等都要收税,几乎是无物不税。

另外,还通过盐、茶、酒的专卖来榨取人民。

其中对人民危害最大的是榷盐。

开元十年,唐朝政府开始征收盐税。

当时的盐价是每斗十文。

乾元元年,实行榷盐政策,盐价猛增到每斗一百一十文。

至德宗时,又增到每斗三百七十文。

以至民间有用数斗谷子换一升盐的情况。

官盐价过高,人民或被迫淡食,或买价钱较低的私盐。

政府为垄断盐利,严禁贩卖私盐,致使矛盾更加激化。

唐朝政府还通过“和籴”、“和市”等,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强买人民的粮食、布帛,有时甚至不给钱。

懿宗以后,政府的财政危机严重,经常向农民预征两三年的赋税,使农民的负担更加沉重。

有些地主把他们的赋税以各种方式转嫁到农民头上,甚至兼并了农民土地,仍要农民交纳赋税。

破产逃亡户的赋税也被官府强加到未逃户身上,这就使未逃户也走上破产逃亡之路,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统治集团腐朽贪残:唐末的皇帝都是昏庸之辈,生活上极端奢侈,只管游乐挥霍,以至府库空虚,政治黑暗。

官僚们贪污受贿成风,懿宗时的宰相路岩生活豪奢,擅权纳贿,仅他的亲信边咸的家产便可供两年军饷。

咸通十年,陕州大旱,有百姓告灾,观察使崔荛竟指庭院中树说:“此尚有叶,何旱之有?”并痛打告灾者。

黄巢起义简介

黄巢起义简介

黄巢起义简介黄巢起义中国农民起义的崭新阶段黄巢起义是875年至884年发生在唐朝末期的一次志在推翻唐王朝的农民起义。

唐朝末年,农民不甘封建压迫和剥削,纷纷起来造反。

762年,袁晁领导长江下游的农民起义;859年,袭甫在浙东领导起义;868年,庞勋领导徐泗地区的戍兵在桂林起义。

这些接连不断的农民起义,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斗志,拉开了唐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公元873年,唐懿宗死,僖宗立,政治更加黑暗,财政亏空年达300万贯。

这一年又逢黄河中下游遭受旱灾,夏季麦收一半,秋季颗粒不收。

农民只好以野菜、树皮充饥。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徭役,赋税仍未减轻,逼得农民无法生活。

愤怒的群众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拿起武器进行斗争。

唐末农民起义爆发了。

874年,王仙芝在长垣(今河南长垣县东北)聚集3000多人举行起义,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发布文告,号召人民起来推翻唐朝。

第二年夏天,黄巢领导曹州冤句(今山东曹县北)数千群众响应。

黄巢是山东曹州冤句(今山东曹县)人,以贩盐为生,读过书,能骑善射。

他曾组织过武装盐帮,同唐政府缉查私盐进行过多次武装斗争。

他对唐朝的黑暗统治,早有无比的仇恨,立志要推翻唐王朝。

黄巢起义后,贫苦农民纷纷加入义军,很快发展到几万人。

王仙芝率领队伍攻克濮州(今河南范县)、曹州时,和黄巢起义军会合,声势浩大。

他们转战山东、河南、湖北诸地。

唐朝统治者受到农民起义军的沉重打击之后,企图用高官厚禄来收买起义领袖,瓦解农民革命队伍。

在敌人的诱降政策面前,王仙芝产生动摇,黄巢和起义军战士坚决抵制,使他未敢公开投降。

这时,黄巢率军打回山东,王仙芝留在湖北。

唐朝军队前来镇压,王仙芝派人去洛阳谈判投降条件。

虽然由于使者中途被唐军捕杀,谈判未成,却使起义军陷入被动局面。

878年2月,黄梅一战,5万多起义军战死,王仙芝也被唐军杀死,只有尚让率领一部分起义军突围,到亳州投奔黄巢。

此后,农民起义军一致推举黄巢为统帅,号称「冲天大将军」,建立王霸,任命官署,斗争锋芒直指以「天」为象征的地主阶级政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末农民起义简述
一、唐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可归纳为三点:
①政治黑暗混乱
②唐朝后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多置庄田广修宅,四邻买尽犹嫌窄。


③唐朝末年,水旱灾害频繁,而官府照旧催租。

杜荀鹤《山中寡妇》
二、起义经过
时间:(875-884)
领导人:王仙芝、黄巢
爆发地点:山东、河南
战争第一阶段:(875-878)
在山东、河南爆发后,王仙芝自称天补均平大将军。

斥责唐朝吏贪赋重,赏罚不平。

王仙芝、黄巢都曾贩私盐,黄巢从小练过武艺,善于击剑骑射,攻读经史,多次不第,遂写诗《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表明了推翻唐朝的决心。

起义兵从山东转战到河南、安徽以及湖北一带,发展到数万人。

878年王仙芝在湖北黄梅战死。

起义军由黄巢统一指挥,人数发展到十多万,黄巢称冲天大将军。

第二阶段:(878-880)
黄巢带领起义军在山东、河南一带作战,受唐军阻遏,黄巢采取“避实击虚”的方针,避开藩镇力量强大的中原地区,长驱南下,渡过长江,攻入皖南、江西、浙东,又辟山路跃仙霞岭,进入福建、广东,后又自广东北上,进入广西、湖南长沙,又东下从采石渡江,过淮河,攻入洛阳,进潼关,是最后进军长安。

第三阶段:(881-884)
在长安建大齐政权,采取革命措施,镇压一批人民痛恨的大贵族、大官僚。

真是“天街踏尽公卿骨”,“甲第朱门无一半”。

但大齐政权没有乘胜追击唐朝残余军队。

唐反扑,883年,农民军被迫撤出长安。

884年,黄巢在泰山战败自杀,起义失败。

三、唐末农民战争的意义和教训
1.意义
①瓦解了唐朝的反动统治,使唐朝的反动统治,使唐王朝名存实亡。

②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进一步摧垮了魏晋以来的腐朽制度,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回忆士族制度的发展:魏晋以来形成――东晋得到发展――南朝末年,士族势力逐渐衰
落――隋时,科举制度的创立使士族地位进一步下降――唐末农民战争过程中,七年间转战于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流域,起义军势力扩及到今12省的广大地区,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彻底催毁了腐朽的士族势力,土地高度集中现象有所缓和,许多奴婢成为平民,农民的生产条件有所改善,为社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从而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2.失败原因和教训
①没有乘胜追歼唐军队,致使地主阶级卷土重来。

②起义过程中,毫不触动藩镇。

在河南曾发布文告:“我大军入东部,西攻长安,向朝廷问罪,同你们无干”。

藩镇只顾自保,没有阻挠。

③流动作战,急于入关攻取长安,没有建立根据地。

④黄巢将领轻敌,迎战失利。

(占长安后)
⑤起义军的将领朱温叛变投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