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学

合集下载

教育经济学重点

教育经济学重点

教育经济学重点第一章绪论教育经济学: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示的一门边缘学科。

1、科学发展的历史回顾(1)萌芽时期教育经济学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初至50年代末,苏联斯特鲁米林于1924年写的《国名教育的经济意义》,是世界上最早用数量统计的方法的论文,是世界上第一篇教育经济学论文,标志着现代教育经济学学科萌芽起点的研究。

美国沃尔什于1935年写了著作《人力的资本观》,它运用现值折算法。

(2)形成时期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

美国舒尔茨是人力资本的创建者,主要著作有《由教育形成的资本》、《人力资本投资》、《教育与经济增长》、《教育的经济价值》等。

美国丹尼森1962年著有《美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和我们面临的选择》。

(3)发展时期发展与20世纪70年代。

出现的主要学者有英国的希恩、布劳格、韦锥,美国的罗杰森、鲁什林、戴维斯。

研究的主要特征有:第一,研究的内用和范围有了很的拓展。

第二,出现了许多新的课题。

第三,在研究工作组织方面,国际性研究组织与机构不断增加,许多国家还在高等学校设立专题性研究组织、学会及机构。

第四,在具体计算方法研究方面,数量化、定量化以及数学模型设计等计算方法继续被重视。

第五,国际上许多国家在大学里开设了“教育经济学”课程。

2、学科研究对象。

①西方:教育投资收益及教育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作用等②前苏联:经济规律在教育部门所起的特殊作用③中国:厉以宁,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杨保民,教育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王善近,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3、学科研究方法一般采用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

4、学科产生的历史条件:①是二战后科技和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结果②是西方增长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发展的结果③计量经济学的发展直接导致了教育经济学的诞生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1.教育在科学技术再生产的作用(1)教育具有传递、积累、发展和再生产科学的社会功能。

教育学专业教育经济学理论

教育学专业教育经济学理论

教育学专业教育经济学理论教育经济学是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它研究的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与经济学原理和方法的应用和结合。

本文将从教育经济学的定义、原理、影响因素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育经济学的定义教育经济学是指将经济学原理与教育学原理相结合,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的一门学科。

它旨在通过研究教育资源的分配、教育投资的效益、教育市场的运作等,探索教育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二、教育经济学的原理1. 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原理:教育资源有限,需求却很大,因此教育经济学研究如何优化配置有限的教育资源,以满足不同层次和需求的教育需求。

2. 教育投资的成本效益原理:教育投资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和人力,教育经济学通过成本效益分析,评估教育投资的回报率,以指导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投资决策。

3. 教育市场的供需调节原理:教育市场是一个供需关系的市场,教育经济学关注市场的运作机制,研究市场力量对教育资源分配和价格形成的影响,以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

三、教育经济学的影响因素1. 政府政策因素:教育经济学研究政府在教育领域的政策制定与执行,包括教育经费的投入、学校管理和教师待遇等,政府政策对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和实践具有重要影响。

2. 社会需求因素:社会对教育资源的需求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之一,不同社会层次和群体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差异对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有一定影响。

3. 教育质量因素:教育经济学关注教育质量对经济效益的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对教育投资的回报率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四、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 统计分析方法:教育经济学常用统计学方法来分析和解释教育现象和问题,利用大量的教育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为教育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2. 实证研究方法:教育经济学注重实证研究,通过设计和实施实证实验、跟踪调查等方法,收集和分析实际教育活动和政策的数据,验证理论假设和推测。

3. 成本效益分析:教育经济学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评估教育项目或政策的经济效益,通过量化评估成本与效益的关系,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

教育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一、名词解释1.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示的一门边缘学科。

2.集合生产函数分析:把生产的增长,看作为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即:土地、人力、资本增长的集合表现。

3.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4.筛选假设理论:把教育看作一个信息,着重研究在劳动力市场内雇主是怎样挑选工人工作的,从雇主在劳动力市场上研究挑选工人的过程,说明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

5.教育的社会需求:指在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基于国家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要求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6.教育的个人需求:指个人出于对未来知识、技能、收入、社会地位的预期在各种需求中进行选择,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7.教育供给:指在某一时期内,一国或一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所能提供给受教育者的机会。

8.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指对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知识的生产率。

9.教育资源分配:指教育资源在教育系统内部各级各类教育间合理有效地分配。

10.教育级别结构:“教育程度结构”:指各级教育程度在校学生数占全部教育系统在校学生数的比例一般分四级:初等、中等、高等、研究生教育。

11.教育类别结构:“教育专业结构”:指各类教育在校学生数占全部教育系统在校总人数的比例,以及各类教育在校学生人数之间的比例关系。

12客观经济结构:“部门经济结构”13.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总系统中各子系统,各部分的排列组合和结合方式,具体说是指国民经济的个种成份,各个部门以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的构成比例关系和相互关系。

14.经济部门的劳动技术结构:指科学变为物质生产技术的程度和物质生产部门科技人员的比例关系。

15.劳动力结构就业则是由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从而不断出现新的产业,新的行业和新的经济活动领域。

16.教育投资:“教育资源”、“教育投入”、“教育经济条件”: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

教育经济学学习心得体会(3篇)

教育经济学学习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在大学期间,我有幸接触到教育经济学这门课程。

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对教育经济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教育经济学学习的心得体会。

一、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教育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中的经济问题的学科。

它旨在揭示教育领域中资源配置、教育投入与产出、教育公平与效率等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以下特点:1. 广泛性:教育经济学涉及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政策、教育制度、教育投资、教育产出、教育公平等。

2. 综合性:教育经济学研究方法多样,包括实证研究、理论研究、案例研究等,需要综合运用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

3. 动态性:教育经济学研究内容随时间、地域、政策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需要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教育领域的发展。

二、教育经济学的原理与方法1. 教育资源配置原理教育资源配置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到教育领域中,以满足教育需求。

在教育经济学中,资源配置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机会成本:指放弃其他选择而选择某种教育方案所付出的代价。

(2)边际效益:指增加一单位教育投入所能带来的额外收益。

(3)规模经济:指在一定范围内,教育投入的增加能带来教育产出的增加。

2. 教育投入与产出原理教育投入与产出原理研究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之间的关系。

主要内容包括:(1)教育投入:包括教育经费、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

(2)教育产出:包括学生素质、教育成果、教育效益等。

(3)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教育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并非线性关系。

3. 教育公平与效率原理教育公平与效率原理研究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主要内容包括:(1)教育公平:指教育机会、教育质量、教育成果等方面对所有受教育者的公平。

(2)教育效率:指教育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即以最小的教育投入获得最大的教育产出。

(3)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需要在教育公平与效率之间进行权衡。

教育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
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将有限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社会科学。
什么是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1.教育经济学的含义
教育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教育领域部分经济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
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
春秋战国,墨子曰:籍设而天下不知耕,教人耕与不教人耕而独耕者,其功孰多?吴虑曰:教人耕者其功多。
战国时期,孟子“后稷教民稼墙,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柏拉图“如果把算术、量积、称重等方法从生产工艺中拿掉,那剩下的只有猜测了。”——《智术之师》
教育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在阐述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的原理和规律的同时,并根据设定的前提,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对数据资料进行计算、分析,检验有关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和预测这一关系的变动趋势。
2.学科性质
三种观点:属于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经济学性质属于教育学的一门学科——教育学性质是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交叉性质
教育经济学
主要内容:1.教育与资本2.西方教育经济学主要流派3.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关系4.教育成本5.教育投资6.教育收益7.教师劳动与报酬8.教育与就业
第一章导论
一、教育学、经济学、教育经济学二、教育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三、教育为什么具有经济价值?四、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教育学、经济学、教育经济学
b)古典经济学
威廉·配第—劳动创造价值,技艺是除了土地、资本和劳动之外的第四要素
亚当·斯密—知识和经验是国民财富的要素
c)庸俗经济学
费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1789-1846) “一国的最大部分消耗是应该用于后一代的教育,应该用于未来生产力的促进和培养。”——《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经济学学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经济学学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经济学学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经济学学习指南教育经济学是教育学专业的重要学科之一,旨在研究教育活动与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

通过深入了解教育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方法和实践,帮助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更好地应对现实教育中的经济问题,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本文将以阐述教育经济学的学习指南为主线,为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些学习的重点和方法。

一、理论基础篇1.1 教育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教育经济学作为一个学科,其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

本节主要介绍教育经济学从起源到现代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1.2 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教育经济学作为一个学科,涉及到很多基本概念,如教育投资、教育成本、教育效益等。

本节将介绍这些基本概念的内涵和相互关系,帮助学生建立对教育经济学基本框架的理解。

二、教育经济学的方法与技巧2.1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两种。

本节将介绍这两种方法的特点、适用范围及其在教育经济学研究中的应用。

2.2 数据收集与分析技巧数据收集与分析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重要环节,关系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本节将介绍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数据分析技巧和统计软件的应用,帮助学生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三、教育经济学的前沿研究领域3.1 教育财政与投入教育财政与投入是教育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涉及到教育经费的筹措、分配和使用等问题。

本节主要介绍教育财政与投入的相关概念、理论和政策,以及当前我国教育财政与投入的现状与问题。

3.2 教育市场与竞争教育市场与竞争是近年来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领域,旨在研究市场机制对教育资源配置和效率的影响。

本节将介绍教育市场与竞争的基本概念、理论模型和政策启示,以及当前我国教育市场化改革的经验与问题。

四、教育经济学的应用与实践4.1 教育经济学政策评估教育经济学政策评估是教育经济学的重要应用领域,旨在通过经济学的角度评估教育政策的效果和成本效益。

教育经济学名词解释

教育经济学名词解释

教育经济学名词解释教育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教育投入、教育支出在政治社会、经济区域和经济政策中的影响以及它们如何在这些领域中形成行为的学科。

教育经济学是经济学和政治学之间的桥梁,涉及政策评估、新技术支持和社会责任投资。

它主要是研究如何可以有效地利用政策和资源来建立可持续的教育环境,以提高教育收益。

有关教育经济学的名词解释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学校与教育投入、支出的经济相关的名词,二是教育经济的理论名词。

学校与教育投入、支出的经济相关的名词包括:财政投入,指各级政府支出经费,用于提供教育、学校和其他教育资源;财政支出,指除了财政投入,学校还会通过收费、出售、租赁资产等形式获取资金;教育经费,指为教育活动提供的资金,包括学校的额外支出和支持性政策;学校成本,指学校用来提供教育服务的成本,包括职工薪酬、固定资产折旧费等;学校收入,指学校从财政投入、费用收入、基金会和其他形式获得的收入。

教育经济学理论名词包括:最佳教育经济学,指研究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寻求最大的投资回报;需求侧政策,指政府根据消费者的需求,为改善消费者购买权而采取的政策,如家庭助学贷款;供给侧政策,指政府根据供给改善教育质量的政策,如学校建设和设备投资;价格控制,指政府通过控制学费、学校经济支出等经济政策来影响学校的运行;社会福利,指政府通过提供受益人(如学生)无偿给予优惠政策,以改善他们的社会地位。

教育经济学是一门关注政治、经济及社会层面的混合学科,涵盖了从经济学、行政学和政治经济学等跨学科研究,对教育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估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

它不仅为研究政策提供了理论框架,而且向政策制定者提供实证证据,以便更有效地制定、实施和评估教育政策。

教育经济学也是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好地理解教育系统如何响应外部动力和内部重组的一个重要科学工具。

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中,教育经济学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主要是通过改变教育资源和教育需求的动态关系,在资源分配上实现合理的效率。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梳理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梳理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梳理教师资格证考试是教师从业者必须参加和通过的一项重要考试。

其中,教育经济学是教师资格证考试的一部分,对于了解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教育经济学知识点进行梳理,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教师资格证考试。

一、教育经济学概述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活动与经济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教育经济学的定义和特点: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活动的资源配置、效益评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学问。

教育经济学的特点包括非完全市场性、外部效应和双重目标等。

2. 教育资源的分类与配置:教育资源包括资金、人力、物资和环境等要素,而教育资源的配置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和提高教育效益。

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需要考虑效率和公平两个方面。

3. 教育的投资与回报:教育被视为人力资本的一种投资,个体和社会通过教育投资来提高技能、增加就业机会和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

教育投资的回报率是衡量投资效益的重要指标。

4. 教育产业经济学:教育产业经济学研究教育市场的运作机制,包括教育供给、需求和价格形成等。

教育产业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是教育产业经济学的重要内容。

5. 教育公平与效率:教育公平是指教育资源的平等分配,而教育效率则是指在有限资源下实现教育目标的最佳效果。

教育公平与效率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教育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教育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供求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和教育生产函数等。

1. 供求理论:供求理论研究教育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教育供给取决于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投入,而教育需求则受到外部环境和个体需求的影响。

2. 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是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通过教育可以提高个体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从而增加劳动力的生产力。

3.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研究个体在教育上的投资决策。

个体在教育投资时需要考虑教育成本、回报期和风险等因素。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经济学领域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经济学领域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经济学领域教育经济学是教育学中的重要分支学科,是研究教育资源配置与利用、教育投资和教育政策等与经济相关的问题。

作为教育学专业的一部分,教育经济学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深入探讨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经济学领域,包括其定义、研究内容,以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等方面。

一、教育经济学的定义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活动中经济因素的产生、发展和影响规律的学科,主要关注教育资源配置与利用、教育投资和教育政策等经济问题。

它以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结合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来揭示教育领域中的经济现象和规律。

二、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内容1. 教育资源配置与利用:研究教育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财政资源)如何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2. 教育投资:研究教育投入对教育产出的影响,探讨教育资金的筹措和支出方式,以及教育经费的分配原则和政策。

3. 教育政策:研究教育政策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包括教育改革政策、教育管理政策等,以及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评估等问题。

4. 教育市场与竞争:研究教育市场的运行机制和特点,以及教育机构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探讨如何提高教育市场的效率和公平性。

5. 教育评价与效益研究:研究如何对教育进行评价,包括教育质量评价和教育项目评估等,以及如何提高教育的效益和影响力。

三、教育经济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教育经济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示例:1. 教育资源配置优化: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教育机构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2. 教育投入与产出的评估:通过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指标,可以评估教育投入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 教育政策制定与改革: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政府制定教育政策,并通过研究教育政策的效果,进行政策的调整和改革。

教育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

一、1、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经济学思想:教育的的社会经济功能:马克思是把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放在社会在生产中加以考察。

其一,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性质。

通过教育可以非熟练的劳动培养训练为熟练劳动力,改变人的劳动能力性质,提高人的劳动能力质量;其二,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

教育作为一种服务形式,可以把一个简单的劳动力,一般性质的劳动力,加工训练成为一个复杂的和专门的劳动力,这使得教育成为大生产条件下培养和提高劳动力,再生产劳动力的基本手段和途径;其三,教育可以增进劳动者劳动能力变换的能力,使工人能够适应不断变换的劳动需求,以便较为自由地选择职业并适应职业的变换。

2.劳动价值论:马克思指出:“比社会平均劳动较高级较复杂的劳动,是这样一种劳动力的表现,这种劳动力比普通的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它具有较高的价值。

既然这种劳动力的价值较高,它也就表现为较高级的劳动,也就在同样长的时间内物化为较多的价值。

这就说明复杂劳动之所以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是由于教育和训练的结果。

意义:教育之所以能促进经济增长,带来社会经济效益,其直接的原因就在于教育可以生产和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可以把简单劳动变为复杂劳动,从而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

3.李斯特是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者之一(代表思想:生产力理论)。

李斯特认为,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

把资本分为物质资本和精神资本。

精神资本是人们对于前人在科学和艺术、智力培养、生产效能等方面的进步和一切发现、发明、改进和努力等累积结果的领会。

把工作划分为:精神工作和物质工作,且这两种工作相互依存。

4.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的标志是苏联著名的经济学家、科学院院士斯特鲁米林1924年发表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一文。

这是世界上第一篇教育经济学论文。

5.西方研究教育经济学的最早论文,是美国学者沃尔什1935年发表的《人力资本观》。

6.1962年英国经济学家韦泽出版的《教育经济学》,标志着教育经济学的产生。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经济学知识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经济学知识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经济学知识教育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与教育资源配置、教育投资决策以及教育政策相关的学科。

对于教师来说,了解教育经济学的知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教育系统的运作,并在实践中做出更好的决策。

本文将介绍教师资格证考试中与教育经济学相关的知识点。

一、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教育经济学是学者们通过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教育领域的现象和问题的学科。

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教育资源、教育成本、教育投资回报率等。

教育资源是指用于教育活动中的物质和非物质的要素,如人力资源、教学设施等。

教育成本是指为了实现某种教育目标而支出的资源,如教师工资、教育设备购置费等。

教育投资回报率是指某种教育投入所带来的效果与投资大小之间的关系。

教育经济学的原理主要包括资源稀缺性原理、效益递减原理和比较优势原理。

资源稀缺性原理认为,教育资源有限,需求却很大,因此必须通过合理配置资源才能满足教育需求。

效益递减原理指出,随着教育投入的增加,教育的边际效益逐渐减少,即每增加一单位投入所带来的效果会递减。

比较优势原理认为,教育活动中的各方应根据比较优势原则来合理分工,以提高教育效率。

二、教育经济学与学校财务管理学校财务管理是指学校对资金和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和使用的过程。

教育经济学为学校财务管理提供了一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方法。

首先,教育经济学提供了教育成本核算的工具。

通过对教育资源的核算,学校可以了解各项支出的情况,判断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优化资源使用效率。

其次,教育经济学提供了教育经费筹措和分配的原则。

学校需要筹措足够的经费来满足日常的运行和发展需求。

教育经济学指导学校在经费筹措和分配中要考虑效益、公平和可持续性等因素,以实现经费的最优配置。

最后,教育经济学还研究了教育投资的效果评估方法。

学校需要对各项教育投资进行评估,以了解投资的回报情况和效果,为后续决策提供依据。

三、教育经济学与教师薪酬教师薪酬是教师职业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教师队伍建设中关注的焦点。

教育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
1、什么是教育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教 育投资的有效利用及其经济收益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介于 经济学、教育学、数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 2、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在经济增长和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及教育支出的宏观和微观经济效果。 3、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的表现形式及规律性; 教育的投资方向及内部结构; 教育领域中劳动的特点与分配原则; 教育投资的经济效果; 教育经济学的方法论等。
1、教育与经济发展 2、教育与人力资本形成 3、教育与劳动力市场 4、教育供给与需求 5、教育与就业 6、教育投资 7、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8、教育成本 9、教育经济效益
代表人物,瓦尔拉斯,庞巴维克,马歇尔。
二、教育经济学的形成至正式产生阶段
1.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的标志:
斯特鲁米林(前苏联),1924年发表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
2.西方研究教育经济学最早的论文:
沃尔什(美)1935年发表的《人力资本观》
3.西方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西奥多舒尔茨(美),20世纪60年年代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

一、不成熟阶段 1.古典经济学家(始于17世纪下半期,形成于19世纪初)
代表人物,威廉.配第,魁奈,亚当斯密对教育经济学都有一定涉及。
2.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经济思想
教育与经济的辩证关系,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劳动价值论与教育的社会经济价 值
3.庸俗经济学家
代表人物,萨伊,约翰.穆勒,李斯特。
4新古典学派经济学家(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
4.教育经济学的正式产生
韦泽(英),1962年出版《教育经济学》标志着教育经济学的正式 产生。
一、20世纪70年代的发展

教育学专业教育经济学

教育学专业教育经济学

教育学专业教育经济学教育学专业是研究教育问题的学科,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教育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旨在通过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教育领域的经济问题,探索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等关键议题,为教育政策制定和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研究。

一、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教育经济学是教育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旨在研究教育领域的经济问题。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教育资源的配置与利用、教育质量的评价与提升、教育投资的效益与回报、教育公平的实现等。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通常包括实证研究、计量经济分析和政策评估等。

通过使用大量的统计数据和经济模型,教育经济学研究人员可以量化教育经济问题,并提出科学的政策建议。

二、教育资源的配置与利用教育资源的配置与利用是教育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可以提高教育的效益和质量,实现教育公平。

通过对教育资源配置进行经济学分析,可以找出资源配置中的不合理之处,并提出改进方案。

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中,经济学家通常会考虑投入产出效益,即在有限的资源下如何获得最大的教育效果。

例如,如何在有限的教师数量下提高教育质量,如何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差异化教学等。

三、教育质量的评价与提升教育质量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教育经济学家通过实证研究和计量经济分析,探索教育质量与学生成绩、学生就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为了评价教育质量,教育经济学研究人员通常会采用学生成绩、学校排名和师资水平等指标。

他们会通过统计分析和比较研究,找出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来提升教育质量。

四、教育投资的效益与回报教育投资的效益与回报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育经济学家通过实证研究和经济模型,计算教育投资的回报率,并研究影响教育投资效益的关键因素。

教育经济学研究表明,教育投资对于个人和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更高的教育程度可以提升个人的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并促进社会的长期经济增长。

教育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

第一章教育经济学的定义: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孕育出来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教育经济学致力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的教育发展问题,阐释经济建设和教育发展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揭示现代经济发展中教育与经济关系之运行规律,提供经济增长中的人力资源配置和教育发展中经济决策与管理技术。

(它是集理论与综合实践于一体,兼容规范与实证研究方法论,开拓理论新领域与提供应用技术相结合的新兴学科)。

第二章第一节早期教育经济思想:1、萌芽:(1)管仲:教育是富国强兵之道。

(教导民众制造和改进农具,传授冶炼术,齐国国力大振)(2)孔子:第一教育重要,第二先富后教。

2、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英国产业革命时期):(1)、认为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受制于人们在劳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而这又是人们受到教育和培训的结果。

(2)、明确的把人的才能和教育投入的费用看作资本。

(3)、分析了劳动者素质的低下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并由此进一步论述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庸俗经济学:李斯特(德国):(1)1841年《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2)、把资本分为两类物质资本和精神资本(个人固有的或个人从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得来的精神力量和体力),一国最大的消耗,应用于后一代的教育,应该用于国家未来生产力的促进和培养的。

(3)、把一国之中最重要的工作划分为精神工作与物质工作。

这两种工作是相互依存的:精神工作的成就越大,则物质财富的产量越大。

反过来,物质生产越发达,精神生产就更能获得推进。

(4)、他不仅把人的才智,而且十分明确的把人的体力都视为“精神资本”,及现代意义上的人力资本。

4、新古典学派马歇尔(英国):(1)、1890年《教育学原理》。

(2)、他一再强调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主张生产要素,除土地、劳动、资本外,还应该加上教育的因素。

(3)、把人的才能与其他种类的资本并列,认为他们都是重要的生产手段,都是生产力提高的因素。

(4)、人的坚强、决心、精力、和自制力是一切进步的源泉,是工业效率的基础,工业进步依赖于人们的道德、智力和才干。

《教育经济学》课件

《教育经济学》课件
教育经济学
目录
• 教育经济学概述 • 教育资源的配置与利用 • 教育成本与收益 • 教育市场的供需关系 • 教育政策与经济 • 教育经济学的未来发展
01
教育经济学概述
定义与研究对象
定义
教育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教育与经济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它主要探讨教育对经济 增长、社会发展以及个人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影响,同时也研究教育系统的经济规律和运作机制。
教育市场的价格机制
价格形成
教育市场的价格由供给方提供的教育服务和需求方愿意支付的价格共同决定。
价格机制
价格机制在教育市场中发挥着调节供需关系的作用,当供给不足时,价格上升;当供给过剩时,价格下降。
教育市场的竞争与垄断
竞争
教育市场中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学校和培 训机构之间的竞争,通过提高教学质量 、改善设施、降低价格等方式吸引学生 和家长。
政府干预
政府在教育领域的适度干预,以弥补市场失 灵和促进公共利益。
06
教育经济学的未来发展
教育经济学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01
数据收集与处理问题
02
理论框架的完善
随着教育系统的日益复杂,数据收集 和处理成为教育经济学面临的重要挑 战。需要更高效、准确的方法来分析 教育数据,以揭示其背后的经济规律 。
教育经济学需要进一步完善其理论框 架,以更好地解释教育现象和预测未 来趋势。这需要学者们深入研究和探 索,建立更加科学和全面的理论体系 。
03
跨学科融合
教育经济学需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 合,如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 以更全面地理解教育问题。这有助于 拓宽研究视野,丰富研究方法,提高 研究质量。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向与趋势
教育公平与效率

解读教育经济学

解读教育经济学

解读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旨在研究教育资源的配置、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以及教育政策决策等问题。

本文将对教育经济学进行解读,探讨其基本原理、研究内容以及实践应用。

一、教育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教育经济学是将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教育领域的学科。

它以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和原理为基础,通过对教育系统中的投入和产出关系的研究,来评估教育政策和教育资源配置的效果。

教育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教育是一种投资:教育被认为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通过教育的投入可以提高个体的技能水平和知识储备,从而提高个体的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

2. 教育的收益是可观测的:教育投资所带来的收益是可以被测量和评估的,包括就业机会、工资收入、身体健康等方面。

3. 教育经济的决策是理性的: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教育经济学研究如何在效果最大化的条件下配置教育资源,以实现社会的整体福利最大化。

二、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研究教育资源(包括资金、师资、设施等)的投入对于教育产出(学生学业成绩、就业机会等)的影响,以及如何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以提高教育产出效益。

2. 教育市场与竞争:研究市场机制对于教育质量和学生选择的影响,包括公立教育与私立教育的比较、学校选择与竞争等。

3. 教育政策与改革:研究教育政策的效果评估、改革措施的影响以及制定教育政策的决策过程等。

4. 教育的社会经济效应:研究教育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包括教育对于减少贫困、提高就业率、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的作用。

三、教育经济学的实践应用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对于教育决策和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它可以帮助政府和教育机构制定合理的教育政策和资源配置方案,优化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教育经济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资源的配置:通过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可以对不同教育资源的投入效果进行评估,根据效益的大小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和低效利用。

《教育经济学》课件

《教育经济学》课件

1
资源效益
帮助学校和政府更好地利用教育资源,实现更高的资源效益。
2
教育公平Biblioteka 研究如何公平地分配教育资源,减少教育差距,提高社会公平性。
3
经济增长
揭示教育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正向影响,推动国家的繁荣。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投入与产出
研究教育机构投入教育活动的资 源和产出的关系。
教育经济政策评估
教育市场与竞争
3
实施监测
持续监测教育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
结论
1 重要学科
教育经济学在教育改革和政策制定中起着重要作用。
2 社会繁荣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3 未来发展
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将进一步深化对教育决策和改革的理解与应用。
《教育经济学》PPT课件
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活动中的资源配置和影响教育决策的经济原理的学科。
教育经济学的定义
1 资源配置
研究如何高效地分配有限 的教育资源,以实现最佳 的教育结果。
2 经济原理
3 社会影响
应用经济学原理分析教育 活动中的决策制定和行为。
探讨教育活动对个体和社 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育经济学的重要性
• 教育经费 • 师资力量 • 教育设施
教育产出
• 学生成绩 • 学生就业率 • 社会效益
教育市场与竞争
教育质量 学费 招生政策
公立学校 相对稳定 低廉 按照规定招生
私立学校 竞争激烈 较高 自主招生
教育经济政策评估及改进
1
政策评估
通过数据分析和实证研究评估教育经济政策的效果与影响。
2
改进建议
基于研究结果提出改进教育经济政策的建议和方案。

教育经济学 分类(一)

教育经济学 分类(一)

教育经济学分类(一)教育经济学分类一、宏观教育经济学•宏观教育经济学研究教育对整个经济体系的影响和作用。

•主要关注教育政策对经济增长、就业率、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影响。

二、微观教育经济学•微观教育经济学研究个体教育决策和教育机构行为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主要关注教育投资决策、学生就业前景、教育成本效益等方面。

三、教育经济学方法1.实证方法–通过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对教育经济现象进行测量和评估。

–主要通过回归分析、实验以及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研究。

2.实证分析–基于实证方法的研究结果,进行数据解读和经济学分析。

–主要关注教育政策效果评估、人力资本投资分析等。

3.理论模型–建立教育经济学的理论模型,用于解释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主要关注教育人口经济学、教育投资理论等。

4.教育政策评估–基于实证研究和理论模型,评估教育政策的效果和成本效益。

–主要关注教育投资回报率、教育资源配置等。

四、教育经济学研究领域1.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研究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影响机制。

–主要关注教育投资的资本积累效应、人力资本的价值等。

2.教育资源与产出关系–研究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产出之间的关系。

–主要关注教育质量、学校效率、教育差距等。

3.教育与就业市场–研究教育对就业市场的影响和职业选择的决策模型。

–主要关注教育对就业率、工资收入等方面的影响。

4.教育经济政策–研究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主要关注教育改革、教育补贴、教育市场化等。

以上是教育经济学的相关分类和介绍,通过宏观和微观的视角分析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模型进行研究,同时关注教育的经济影响和政策评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理论根源:“人力资本理论”是教育经济学产生和形成的直接理论来源。

解开“经济之迷”。

Y=f (L ,K ,A )社会条件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对学科产生的影响结构性失业和教育国际背景政治背景二战。

美苏争霸。

带动了整个国际间的生产竞争和经济竞争。

新武器研制。

“经济竞争就是技术竞争,而技术竞争就是教育竞争。

”教育经济学的历史回顾萌芽时期——20世纪的20~50年代末代表作1924:[苏]斯特鲁米林:《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1935:[美]沃尔什:《人力的资本观》到1960著名论文增加到53篇两大特点:论文等专著增加,侧重教育的经济意义分析形成时期——20世纪60年代代表作:1966年国际经济学会出版的《教育经济学选集》1962年英国韦锥出版的《教育经济学》重大贡献者:舒尔茨和丹尼森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者。

基本理论和观点:重视人力资本投资,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重要源泉。

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延长人的寿命,提高人的能力,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教育投资的最大特点是对人的劳动不是从量的方面去判断,而是从质的方面去衡量,教育能够提高人劳动的质量。

教育是土地,人力,物力资本之外的另一个生产因素,在一定条件下,教育投资可以转化为经济收入。

具体提出并设计了教育收益率计算公式与“经济增长余数分析计算法”。

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之后范围拓展、新的课题(实际应用)、机构增加、定量模型研究、开设课程Y=eA L K αβγ1αβγ++=t t t Y=A L K 1αβγαβγ++=Y A L K Y A L Kαβγ∆∆∆∆=++中国教育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引进,吸收和借鉴时期特点:介绍、综述。

从1979年开始,出现介绍国际上教育经济学的文章。

1980年,舒尔茨访问中国,介绍西方人力资本理论。

“雇佣”(二)建立中国教育经济学倡导阶段于光远,经济研究,《关于建立和发展教育经济学的几个问题》。

(三)全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筹备组成立1980年9月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经济学学术讨论座谈会,13篇论文(四)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成立1984年10月成立。

创办《教育与经济》第二章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一、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教育政策的贡献•经济学对于教育研究的适用性⏹二、教育学理论教育与社会再生产理论、教育与劳动力再生产理论、教育与劳动生产率⏹三、人力资本理论⏹四、教育经济新学说•筛选假设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社会化理论一)机会成本定义:机会成本就是把一种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之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大利益(利益)。

存在前提:第一,资源稀缺的;第二,生产要素具有多用途性。

衡量困难。

多用途,衡量标准选择。

个人教育机会成本的定义:个人接受教育而放弃的工作收益。

教育机会成本的衡量。

有着独特的标准。

(二)显性成本也称会计成本:厂家购买生产要素而支付的货币所构成的成本。

对于教育经济学而言,是指国家花费的教育成本和个人的学习成本(住宿、交通、学习用品等)。

注意:生活成本不应全部列入。

(三)隐性成本厂商使用自有生产要素而按市场价格测算的成本。

1.教育与劳动力再生产亚当斯密:“人的能力有70%来自后天的教育和锻炼。

”(一)教育可以再生产人的劳动能力:它除了生产自身的价值外,还能创造新的价值。

马克思“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

“劳动能力所以是生产的,是由于他的价值和它创造的价值之间有差额。

”——由于教育和训练。

“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6天工作日—5天工作日(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和形态。

•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主要是指提高体力劳动者的智力水平,把一个非熟练的劳动力提高成为一个熟练的劳动力。

•人的劳动能力形态,主要指劳动力所从事的劳动,是以体力形态为主,还是以脑力形态为主。

2.教育与社会再生产理论社会再生产的过程,其实是人类社会生产过程的重复。

社会生产过程包括四个环节,即生产、分配、交换及消费。

这种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就是社会再生产过程。

教育对社会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作用,具体是通过劳动者而起作用的。

如果不合格,就无法利用生产资料进行有意义的生产,也无法改造和利用劳动工具。

3.教育与劳动生产率➢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教育对社会进步的贡献,主要是反映在教育能够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提高劳动生产率有诸多因素,马克思归结为五个方面,即“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自然条件”。

教育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教育提高了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因而提高了劳动过程中产品和生产的技术含量,②教育提高了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水平,并运用于生产劳动。

③教育不仅提高了人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和改造能力,还提升了人抗抑和消除自然灾害的能力。

④教育提高了劳动者的自身修养水平,使他们能更自觉地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工作、学习过程中。

⑤教育提高了劳动者的管理水平,可以降低生产性消耗水平和节省工人的劳动时间。

第三节人力资本理论一、人力资本的基本概念教育经济学最主要的理论基础就是人力资本理论。

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于20世纪50、60年代提出的。

舒尔茨认为:全资本应当包括人,物两方面。

人力资本是与物力资本相对应的概念。

“人力资本”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沃尔什于1935年发表的《人力资本观》中提出的。

定义: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体力、知识,技能劳动熟练程度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一)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第一,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第二,人力资本投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作用。

比物质资源增长速度快。

•第三,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

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

—不应当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仅仅视为一种消费,而应视同为一种投资,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第四,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

1.舒尔茨的主要观点•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是通过提高人们的能力而实现的。

•人类时间是人力资本的组成部分。

“时间就是金钱”指的是有效地合理地使用与分配时间的能力教育是使个人收入的社会分配趋于平等的因素四、教育经济新学说一、筛选假设理论第一,同意人力资本理论把教育程度与工资收入水平看作是正比例关系。

第二,与人力资本理论的不同点,这一理论认为教育程度与工资水平的正比例关系,是通过教育的筛选作用形成的。

教育的作用主要不在于提高人的认知水平,而是对具有不同能力的人进行筛选。

人力资本理论:教育——生产率——工资筛选假设理论:教育——筛选——工资它为雇主提供信号来帮助雇主识别不同能力的求职者,将他们安置到不同职业岗位。

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他们把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

主要观点:(1)教育的作用不在于提高个人的知识技能,而在于它是决定个人是在主要劳动力市场,还是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上工作。

(2)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劳动力教育水平是比较高的,教育程度与工资水平的正比例关系是成立的,但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劳动力教育水平是比较低的,教育程度与工资水平的正比例关系是不成立的。

(3)两个劳动力市场之间的流动是很少的。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认为,次要市场劳动者会养成懒散、无时间观念、不易合作、不尊重人等行为特征,而这与主要市场要求格格不入。

因此在次要市场就业的人,即使想办法提高受教育程度,还是很难进入主要市场。

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大学生就业流向⏹第一,受我国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的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分割,表现在就业部门、职业以及工作起薪等方面。

⏹第二,高校毕业生能否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毕业生的学历、家庭背景等因素。

⏹第三,未能及时就业的待就业毕业生并不打算降低求职期望,他们宁愿暂时失业也要积极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

三、社会化理论⏹核心观点:教育的作用首选不在于提高劳动知识技能或认知能力,而在于它的社会化作用。

所谓社会化功能,即着重培养和训练社会生产中需要的各种劳动力的个性特征。

教育的社会化功能是个性“差异性”的社会化过程。

是通过教育系统地培养的。

第三章教育成本⏹教育成本的概念教育成本的概念:培养一名学生所耗费的年度资源总和。

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总和。

(广义的概念)⏹与教育经费不同。

•国家所支付的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是教育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

五种主要的分类方式:⏹ 1. 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或实际成本和机会成本⏹ 2. 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 3. 资本成本和经常性成本⏹ 4. 总成本、平均成本、边际成本⏹ 5. 货币成本和非货币成本教育直接成本:直接以货币形式支付和物质资源投入的所有费用总和。

(跟教育直接相关的费用)•国家的教育拨款•学校对教育的投入•社会的资助、捐赠•受教育者个人的投入等。

教育的间接成本:除直接成本以外的所有费用之和。

• 包括个人的间接成本(机会成本)和社会的间接成本。

• 个人的机会成本:已满劳动年龄的学生因为接受教育而放弃的工作收入。

• 社会的间接成本:国家对教育的税收减免、银行对教育贷款的利息优惠、土地和建筑物的潜在租金、社会可能获得的税收。

教育的社会成本:整个社会为教育投入的总费用以及额外的间接成本之和。

• 直接成本:社会投入的货币总额和可用货币直接衡量的物资总量。

• 间接成本:国家对教育的税收减免、银行对教育贷款的利息优惠、土地和建筑物的潜在租金、社会损失的收入教育的个人成本:学生因受教育而由学生个人或家庭支付的总费用,加上所发生的个人的机会成本。

个人成本⏹ 直接成本包括:➢ 学杂费➢ 一切与学习有关的用品费、学习工具费等。

➢ 住宿费➢ 交通费和通讯费。

➢ 因上学而必须付出的费用,如,文体活动费。

⏹ 通过大量的调查获得,计算平均数。

⏹ 还包括个人的机会成本教育的资本成本和经常性成本⏹ 资本成本:一次性购置,可以长时期使用的物资费用。

• 建筑、教学科研设施、体育设施等等。

一次购置,使用多年⏹ 经常性成本:一定时期内(一年)就需要更换或添置的资产费用。

• 日常教学和科研用品、行政办公用品、水电煤、职工工资、福利待遇等第二节 直接成本的计算方法⏹ 一、社会直接成本(生均)• 每位学生每年所占教育资源的平均值。

••• S :某学年社会直接教育成本(生均)• P :所有教育费用总支出(不包括个人和家庭成本)• (靳希斌263页)包括教育事业费、教育基本建社经费、学校预算外收益、其他捐赠 (国家、学校、社会)。

• G :与教育无关的所有费用总和(非教育成本)• N :该学年所有在校学生的总数 P-G S=N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由两大部分构成,即教育事业经费和教育基本建设经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