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中失分的各种类型问题

合集下载

文言文翻译失分分析

文言文翻译失分分析

夫文言文者,古之遗言也,其言简奥,意蕴深远。

然世易时移,后人读之,往往不得其要领,翻译失分之事,屡见不鲜。

今吾试为文言文翻译失分之分析,以供学者参考。

一、字义误解文言文之字义,往往与今义有异。

若译者不察,轻易以今义代入古义,则失分之罪莫大焉。

如《左传》云:“子路率师以伐颛臾。

”若译者不知“颛臾”为地名,而误以为“颛臾”为人名,则翻译失分矣。

二、句法不通文言文之句法,与今文不同。

译者若不熟悉古文句法,往往将句子翻译得生硬晦涩。

如《论语》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若译者不晓“学而时习之”为“学之而时习之”之意,则翻译失分无疑。

三、语序颠倒文言文之语序,有时与今文相反。

译者若不留意,往往将语序颠倒,致使翻译失真。

如《史记》载:“陈涉自立为王,号为‘张楚’。

”若译者不知“自立为王”应为“为王自立”,则翻译失分矣。

四、语气失当文言文之语气,有时较为复杂。

译者若不能准确把握语气,往往使翻译失色。

如《孟子》曰:“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若译者不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为反问语气,而误以为陈述语气,则翻译失分。

五、修辞失真文言文之修辞,如对仗、排比等,极具特色。

译者若不掌握修辞手法,往往使翻译失真。

如《离骚》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一句,若译者不知“芰荷”与“芙蓉”对仗,而随意翻译,则失分无疑。

六、文化差异文言文所蕴含之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所差异。

译者若不深入了解文化背景,往往使翻译失真。

如《庄子》中“鲲鹏之志,非骀荡之志也”一句,若译者不知“鲲鹏”与“骀荡”所代表之文化内涵,则翻译失分。

七、语气不连贯文言文之语气,有时需根据上下文进行连贯翻译。

译者若不注重语气连贯,往往使翻译失真。

如《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句,若译者不知“关关雎鸠”与“在河之洲”之间需保持语气连贯,则翻译失分。

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失分之原因,主要有字义误解、句法不通、语序颠倒、语气失当、修辞失真、文化差异、语气不连贯等。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不懂文化常识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不懂文化常识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不懂文化常识范文一: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之不懂文化常识作为一名文言文学习者,熟悉文化常识是非常重要的。

不懂文化常识在翻译过程中容易导致理解错误,进而影响文言文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

所以下面我就为大家总结了文言文翻译中十大失分点之不懂文化常识,希望可以对大家在文言文翻译方面的学习有所帮助。

首先,不懂古代社会的文化背景。

古代社会的文化背景是影响文言文翻译的核心因素之一,只有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背景,才能深刻理解其中的含义和深层次的信息。

其次,不懂古代礼仪的文化内涵。

古代礼仪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影响文言文翻译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不懂得礼仪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于古代的文言文翻译的理解必然会存在偏差。

再次,不懂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众所周知,中国文化始于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对于文言文的主题、语言、思路、情感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不懂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对于文言文翻译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最后,不懂古代文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取向。

古代文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取向是文言文中最难理解的部分之一。

因此,如果学生不了解古代文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取向,就难以深刻理解其中的意思和内涵。

总之,文化常识对于文言文翻译是十分关键的,更加是当下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背景下,文化常识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背景、礼仪的文化内涵、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以及古代文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取向,才能真正准确地表达出文言文的意思和内涵。

重点分析:文章以“不懂文化常识”为主题,列举了文言文翻译中常见的十大失分点,重点分析了影响翻译准确性的因素,更是强调了文化常识对文言文翻译的重要性。

文章的论述一气呵成,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使用的词汇恰当,恰到好处,既能表达文章主旨,也能抒发出作者的感情与态度。

用词分析:本文用词规范,生动有力,行文风格轻松自然。

作者在文章中使用了许多生动鲜活的词汇,比如“核心因素”、“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文化常识的重要性”等,更加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一)误译原文言实词_400字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一)误译原文言实词_400字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一)误译原文言实词_400字
一、误译文言实词
例1.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重荣谓晋无如我何,反意乃决。

重荣虽以契丹为言,反阴遣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曦相结。

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欲因以窥中国,故不加恕于重荣。

(《新五代史,安重容传》)
误译:契丹使晋国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

解析:在这个句子中,“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有利”。

这里将“利”误译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有利”。

失误原因:一是对文言实词的活用掌握不牢。

二是对上下文各方的利益关系没有准确把握,缺乏根据语境解释词语的能力。

应译为: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

试卷文言文翻译问题分析

试卷文言文翻译问题分析

在文言文教学和考试中,文言文翻译是重要的一环。

文言文翻译能力是衡量学生文言文素养的关键指标之一。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和考试中,许多学生在文言文翻译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文言文翻译问题进行分析。

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1. 实词理解不准确。

文言文中实词的用法和意义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学生在翻译时容易望文生义,导致翻译不准确。

2. 虚词运用不熟练。

文言文中的虚词种类繁多,用法复杂,学生在翻译时容易忽视虚词的作用,导致句子意思不完整。

3. 语法知识掌握不扎实。

文言文语法与现代汉语存在差异,学生在翻译时容易受到现代汉语语法的影响,导致句子结构混乱。

二、翻译方法不当1. 直译与意译不分。

在翻译过程中,有些学生过于拘泥于直译,忽视了意译的重要性,导致翻译生硬、晦涩。

2. 翻译顺序不合理。

学生在翻译时,往往按照原文顺序进行,忽视了调整句子结构,导致翻译出来的句子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3. 翻译时缺乏逻辑思维。

在翻译过程中,有些学生只注重字面意思的翻译,忽视了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导致翻译出来的句子缺乏连贯性。

三、心理因素影响1. 恐惧心理。

面对文言文翻译,有些学生会产生恐惧心理,导致在翻译过程中过于紧张,影响了翻译质量。

2. 自卑心理。

部分学生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导致自信心不足,影响翻译能力。

四、教学与评价方式的问题1. 教学方式单一。

在文言文翻译教学中,部分教师只注重讲解翻译技巧,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

2. 评价方式不科学。

在评价文言文翻译时,部分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翻译结果,忽视了学生的翻译过程和思维方法。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文言文基础知识教学。

通过讲解文言文实词、虚词和语法知识,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言文内容。

2.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翻译方法。

引导学生区分直译与意译,注重句子结构的调整和逻辑关系的梳理。

3. 调整心态,克服心理障碍。

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失分文言文翻译

失分文言文翻译

自古以来,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邃的内涵,流传至今。

然而,在文言文的学习和翻译过程中,失分现象时有发生。

本文将就文言文翻译中的失分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失分原因1. 词汇理解错误文言文词汇丰富,许多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或者含义发生了变化。

如果翻译时对词汇理解不准确,就会导致失分。

例如,“颇”字在文言文中表示“很”、“非常”的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则表示“稍微”、“有点”的意思。

如果将“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直接使用“稍微”、“有点”等词汇,则会导致语义失真。

2. 句子结构理解错误文言文句子结构较为复杂,与现代汉语的句式存在较大差异。

如果翻译时对句子结构理解不准确,就会导致失分。

例如,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如果翻译时未能正确识别,就会影响翻译的准确性。

3. 语境理解错误文言文翻译需要考虑语境,因为许多词语的含义会因语境而发生变化。

如果翻译时未能充分考虑语境,就会导致失分。

例如,“走”字在文言文中可以表示“行走”、“离开”等意思,如果根据语境翻译成“离开”,则会导致语义失真。

4. 文学修养不足文言文翻译不仅需要扎实的语言功底,还需要一定的文学修养。

如果翻译者对古代文学、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了解不足,就会影响翻译的质量。

例如,翻译古代诗词时,如果对诗词的意境、情感把握不准确,就会导致失分。

二、解决策略1. 加强词汇学习翻译文言文前,首先要对文言文词汇进行深入学习。

可以通过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了解文言文词汇的含义、用法和演变过程。

同时,多阅读文言文作品,积累词汇量,提高词汇理解能力。

2. 理解句子结构学习文言文翻译时,要注重句子结构的理解。

可以通过分析文言文句子成分、句式特点等,掌握文言文句子结构规律。

在翻译过程中,注意识别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特殊句式,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3. 关注语境翻译文言文时,要充分关注语境。

可以通过分析上下文、了解作者意图等方式,准确把握词语的含义。

文言文翻译失分点

文言文翻译失分点

一、词语理解不准确文言文中,许多实词、虚词都有多种含义,学生若不能准确把握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就会导致翻译错误。

以下列举几个例子:1. “然”字,有“然而”、“但是”等含义。

如:“然郑国多难,不可与争。

”(然而郑国多难,不可与争。

)若误将“然”理解为“虽然”,则翻译为:“虽然郑国多难,不可与争。

”显然错误。

2. “其”字,有“他的”、“它的”、“那个”等含义。

如:“其父告之曰:‘吾闻君子之学也,贵其能变化。

’”(他的父亲告诉他:“我听说君子之学也,贵其能变化。

”)若误将“其”理解为“那个”,则翻译为:“那个父亲告诉他:‘我听说君子之学也,贵其能变化。

’”显然错误。

二、句子结构不熟悉文言文句子结构较为复杂,学生若不能准确把握句子结构,就会导致翻译错误。

以下列举几个例子:1. 判断句。

如:“吾闻君子之学也,贵其能变化。

”(我听说君子之学也,贵其能变化。

)若误将“也”理解为句末语气词,则翻译为:“我听说君子之学,贵其能变化。

”显然错误。

2. 省略句。

如:“孔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器。

”)若误将省略的“之”补充完整,则翻译为:“孔子说:‘君子之器不器。

’”显然错误。

三、翻译不完整有些学生在翻译时,只翻译了句子的一部分,导致翻译不完整。

以下列举几个例子:1.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若只翻译“三人行”,则翻译为:“孔子说:‘三人行。

’”显然不完整。

2. “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若只翻译“得道”,则翻译为:“孟子说:‘得道。

’”显然不完整。

四、语言表达不规范有些学生在翻译时,语言表达不规范,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以下列举几个例子:1.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若翻译为:“孔子说:‘知道的不如喜欢,喜欢的比不上快乐的。

’”显然不规范。

高考文言文翻译十个最常见的失分点

高考文言文翻译十个最常见的失分点

高考文言文翻译十个最常见的失分点高考文言文翻译十个最常见的失分点近年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句子越来越长,难度越来越大,评卷时又是按点采分,扣完为止,很多同学自我感觉做得不错,但是实际上丢分不少。

有这样一道题:1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人有欲试其技者,令袒臂横肱于门口石道中,取牛车数十轮,绝肱上过,无纤痕,不论伤也。

答案:有个想要测试他武艺的人(定后,1点),让他(省之,1点)裸露胳膊,横着上臂,仰卧在门口铺着石子的街道上(1点),让人赶着十几辆牛车(定后,1点),从他胳膊上横轧过去(1点),结果却没有留下一点细小的痕迹,更不用说(不论,1点)伤口了。

评分说明:7点中写对任6点得6分,错1点扣1分,2个定后作为1点。

大家来看看,你是不是答了很多,但都不在点上?失分点一用语不规范原文我处其外,君处其内,同心戮力,庶有济乎!(《北齐书孟业传》)误译我掌管江湖,你掌管朝廷,齐心协力,差不多成了!正译我在朝廷外,您在朝廷内,(我们)同心协力,有希望取得成功啊!分析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重点词语误译,庶,表希望。

《陈情表》里有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就是这个意思。

语言随意,对外、内两个字,把握不准,且翻译时,不考虑人物身份,随意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应注意以下两点:严格遵守直译的原则,不随意引申、夸张。

直译过程中,不采用方言、俚语、口语化的词语。

失分点二不明感情色彩原文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

(《晋书皇甫谧传》)误译于是他不做官,沉湎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正译于是他不做官,沉醉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分析译句将耽玩的褒扬色彩误译成了贬抑色彩。

耽玩,意思是深深地爱好、玩味,应译为沉醉潜心玩味之义。

误解词语的感情色彩,原因在于受到先入为主的思维影响,从而容易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词,想当然地进行判定。

比如例句中,一看到耽字,就将其解释为耽搁,从负面的角度进行理解,误译为沉湎。

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对待一些前后有矛盾的词、有疑义的词,应该瞻前顾后,核实自己的初始判断是否正确。

文言文翻译如何解决翻译中句意不准、文意不通的问题

文言文翻译如何解决翻译中句意不准、文意不通的问题

文言文翻译如何解决翻译中句意不准、文意不通的问题文言文翻译如何解决翻译中句意不准、文意不通的问题近几年,各省市高考文言语句翻译的评分标准悄然发生了变化,即不仅强调常规采分点(如重要词语、特殊句式)的落实,更强调句意的准确、译文的通顺。

也就是说,即便你把全部常规采分点都翻译到位了,而句意不正确、不准确,恐怕也很难得分,起码得不了满分。

这就给考生的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么,翻译中句意不准、文意不通的情况有哪些?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如何解决?本学案就是要解决上述问题,做到文意准顺、满分保证。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余靖,字安道,建州人。

事仁宗,官至工部尚书。

范文正以言事忤大臣,贬知饶州。

谏官御史缄口避祸,无敢言者。

公独上书曰:陛下亲政以来,三逐言事矣。

若习以为常,不甚重惜,恐钳天下之口。

书既上,落职监筠州酒税。

庆历四年,元昊请和,将加封册。

而契丹以兵临境上,遣使言为中国讨贼,请毋与之和。

朝廷患之,久议未决。

公独谓中国厌兵久矣,此契丹所幸。

一日使吾息兵养勇,非其利也,故用此扰我耳,是不可听。

(朱熹《余靖传》)(1) 若习以为常,不甚重惜,恐钳天下之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如果习以为常了,对所进的忠言不加重视珍惜,恐怕会封住天下人的嘴。

得分点若,省略成分,重惜,钳……口。

(2) 而契丹以兵临境上,遣使言为中国讨贼,请毋与之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契丹国用大军压境,派来使者说,(大军)是为大宋讨贼,请朝廷不要与西夏讲和。

得分点以,为的主语,之,和。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梅之焕,字彬父,麻城人。

万历三十二年举进士。

居七年,授吏科给事中。

文言文失分的原因及对策

文言文失分的原因及对策

文言文失分的原因及对策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高考语文《考试说明》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多年来高考的必考点之,从考查方式看,以前全国高考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从2019年开始,全国高考采用主观题形式,即由考生直接翻译。

2019年分值加大到8分, 2019年湖北卷增值到10分。

因此,该考点是我们复习的重点。

同时,也是学生失分较多的地方,那么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容易出现哪些失误呢。

一、词义不明常出错混淆实词的古今意义和词类活用规律,忽视多义词的义项选择,不熟悉词的通假现象,缺乏古代文化常识,这都会导致错译实词,如沛公军霸上译成沛公刘邦的车队在霸上。

错把军作名词,译成军队好像没错,其实,这里的军字已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作驻军讲,译句应改为刘邦把军队驻扎在霸上。

二、虚实混淆错难免虚词实词混淆,不熟悉常用虚词的用法,这是导致错译虚词的主要原因。

如,2019年上海试题“金玉之贱,人民是金”,有的考生译成金玉的低贱,人民是宝贝。

显然之被译为助词的“是”被当作判断动词,考生却忘了之是除了此种常见用法外,还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因而该句应译为把金玉看得低贱,把人民当作宝贝。

三、固定句式拎不清不熟悉固定句式,不善于分辨出特殊句式,这是错译句式的根本原因。

如“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殽之战》),有同学把“无乃不可乎”译成“这不是不可以吗”,把表示揣度语气的“无乃……乎”同表示反问语气的“不亦……乎混淆了。

主语句应译为这样做恐怕不可以吧。

四、单数复数不区分单数复数不分,这是翻译人称代词常见的错误。

区别人称代词是单数还是复数,主要靠联系上下文。

如:翻译“相如回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同学忽视对人称代词之的单复数选择,把这一句译成“蔺相如坚决挽留他”,这就错了。

如果联系上文,把舍人相与谏中的“相与”和臣等不肖,请辞去中的等字,作为对人称代词之的单复数选据的依据,断定这里的之应为复数,译成“他们”这就正确无误了。

五、省略成分不增补省略句的省略成分,必须补出却没有补译出来。

文言文翻译题失分原因

文言文翻译题失分原因

夫文言文者,古之遗言也。

其言简意赅,韵味无穷,然于今之学子而言,翻译文言文试题,往往失分严重。

究其原因,约有以下几点:一、基础知识不扎实文言文翻译,首在识记。

学子若对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诸如字词义、句式结构、修辞手法等,则难以准确翻译。

夫字词义者,文言文之根本也。

学子若不熟记常用字词之意义,便难以理解文意,翻译自然失准。

句式结构、修辞手法亦然,若不熟悉,则难以把握文段之意,翻译自然难以到位。

二、断句不准确文言文断句,乃翻译之关键。

学子若断句不准确,则文意难以理解,翻译亦失真。

夫断句之道,在于把握句意、词性、语气等。

学子若不能准确把握,则易造成断句失误,进而影响翻译质量。

三、翻译技巧不足翻译文言文,需掌握一定的技巧。

如直译、意译、增译、省译等。

学子若对这些技巧掌握不足,则难以灵活运用,翻译效果自然不佳。

直译者,即按照原文意思翻译;意译者,即根据原文大意进行翻译;增译者,即在翻译时增加一些补充说明;省译者,即在翻译时省略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

若学子不能灵活运用这些技巧,则翻译效果难以达到预期。

四、语境理解不深文言文翻译,需深入理解语境。

学子若对语境理解不深,则难以把握文意,翻译自然失真。

夫语境者,包括时代背景、作者情感、人物性格等。

学子若不能准确把握,则易造成翻译失误。

五、表达不够规范文言文翻译,需注意表达规范。

学子若表达不够规范,则易造成语病、歧义等问题。

夫规范表达者,包括语法、词汇、修辞等方面。

学子若在这些方面存在问题,则翻译效果难以保证。

六、心理素质不过硬心理素质对文言文翻译亦有一定影响。

学子若在考试中过于紧张,则难以发挥正常水平,翻译自然失分。

夫心理素质者,包括自信、冷静、果断等方面。

学子若不能在考试中保持良好心态,则易造成失分。

总之,文言文翻译题失分原因多端,学子若想提高翻译水平,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基础知识学习;二是提高断句能力;三是掌握翻译技巧;四是深入理解语境;五是注意表达规范;六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语言不合规范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语言不合规范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语言不合规范范文一:作文题目: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语言不合规范作为一名学习文言文的学生,我们经常需要进行翻译。

然而,很多同学在翻译过程中却会出现一些语言不合规范的错误,这些错误可能会导致我们的翻译失分。

下面,我将分析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避免这些常见的错误。

首先,译文过于通俗或口语化,是常见的失分点。

在翻译文言文时,我们应该尽量保持文言文的特色,使用文言语言,而不是口语化语言。

其次,句式不恰当也是容易犯错的地方。

有些同学在翻译时,不顾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随意变换句式,导致了句子的语言不合规范。

第三、使用不当的词语也是常见的失分点。

有些同学在翻译时,为了凑字数或者表现自己的词汇量,使用了一些不常见的、不合适的词语,导致了语言不恰当。

第四、文化典故不明确也是一大失分点。

在翻译时,我们需要了解文化背景和典故,才能准确理解原文的含义。

第五、生字不认识也是常见的失分点。

在翻译时,我们需要熟练掌握生字的读音和意义,以避免出现词语不准确的情况。

第六、拼音错误也是容易犯错的地方。

在翻译时,我们需要注意拼音的正确性,以免出现语言不合规范的情况。

第七、符号使用不当也是常见的失分点。

有些同学在翻译时,忽略了符号的使用规则,导致了语言不清晰。

第八、语序不当也是容易犯错的地方。

在翻译时,我们需要注意语序的正确性,以免出现语言不合规范的情况。

第九、语法错误也是常见的失分点。

在翻译时,我们需要熟悉语法规则,避免出现语言不恰当的情况。

第十、字义不清也是容易犯错的地方。

在翻译时,我们需要了解字义,准确把握词语的含义,以避免出现词语不准确的情况。

总的来说,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中包括了译文通俗化、句式不恰当、使用不当的词语、文化典故不明确、生字不认识、拼音错误、符号使用不当、语序不当、语法错误和字义不清等方面。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失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翻译的要点,提高我们的翻译能力和水平。

范文二:作文题目: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语言不合规范近年来,文言文翻译作为语文学科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广大学生的关注。

文言文翻译失分原因及对策

文言文翻译失分原因及对策

文言文翻译失分原因及对策作者:龚建校李树桂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7年第08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高考语文《考试说明》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多年来高考的必考点之一。

从考查方式看,以前全国高考一直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从2002年开始,全国高考采用主观题形式,即由考生直接翻译。

2004年分值加大到8分,2006年湖北卷又增值到10分。

因此,该考点是我们复习的重点。

同时,也是学生失分较多的地方。

那么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容易出现哪些失误呢?一、词义不明常出错混淆实词的古今意义和词类话用规律,忽视多义词的义项选择,不熟悉词的通假现象,缺乏古代文化常识,这都会导致错译实词。

如,“沛公军霸上”,译成“沛公刘邦的军队在霸上”。

错把“军”作名词,译成“军队”,好像没错,其实,这里的“军”字已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作“驻军”讲,译句应改为“刘邦把军队驻扎在霸上”。

二、虚实混淆错难免虚词实词混淆,不熟悉常用虚词的用法,这是导致错译虚词的主要原因。

如,2002年上海试题“金玉之贱,人民是金”,有的考生译成“金玉的低贱,人民是宝贝”。

显然“之”被译为助词“的”,“是”被当作判断动词,考生却忘了“之”“是”除了此种常见用法外,还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因而该句应译为“把金玉看得低贱,把人民当作宝贝”。

三、固定句式拎不清不熟悉固定句式,不善于分辨出特殊句式,这是错译句式的根本原因。

如,“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殽之战》),有同学把“无乃不可乎”,译成“这不是不可以吗”,把表示揣度语气的“无乃……乎”,同表示反问语气的“不亦……乎”混淆了。

该语句应译为“这样做恐怕不可以吧?”四、单数复数不区分单数复数不分,这是翻译人称代词常见的错误。

区别人称代词是单数还是复数,主要靠联系上下文。

如:翻译“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同学忽视对人称代词“之”的单复数选择,把这一句译成“蔺相如坚决挽留他”,这就错了。

文言文翻译失分探因及对策

文言文翻译失分探因及对策

文言文翻译失分探因及对策摘要:2020年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其中“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和“文化传承与理解”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提出了要求。

在“课程内容”的“学习任务群4”中,则进一步要求“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

”这些要求,在考题中的表现之一就是文言文翻译。

本文就文言文翻译失分探因及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文言文翻译,失分探因,对策文言文翻译是文言文板块的一个常规的题型,看似简单,实际要想获得理想的分数不易。

对失分的原因,笔者在2023届高三讲评试卷时,做了一些思考分析。

本文涉及的文言文翻译题目如下:例1.致治之本,惟在于审。

量才授职,务省官员。

(广东省2023届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试卷)例2.且愚暗之人,皆矜能伐善,恐长浇竞之风,不可令其自举。

(广东省2023届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试卷)例3.高帝顾谓信曰:“若毋声!而反,明矣!”(惠州一中高三一月份适应性考试)例4.真宗每见辅臣入对,惟于端肃然拱揖,不名。

(2023年高考蓝皮书全国卷标准样卷(一))例5.高昌王麴文泰多遏绝西域朝贡,伊吾先臣西突厥,既而内属,文泰与西突厥共击之。

(惠州一中高三九月份月考)一、文言文翻译失分原因分析通过批阅学生试卷,笔者发现在文言文翻译中存在以下典型问题:(一)课内知识迁移能力不足翻译题中的一些关键词,能在课内找到照应。

如例1“致”,一些同学把“致”翻译为“到达”或“达到”,只要我们联系学过的贾谊《过秦论》“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中的“致”,即可准确将之翻译为“取得,得到”。

同样,例2中“矜能伐善”,有同学翻译为“自满且会伐善”,不够准确,其实我们在《<老子>四章》“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句中已经明确学过“矜”和“伐”的意思为“夸耀”。

翻译不精准,反映出考生在三年的高中学习中,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迁移能力不强的问题。

浅谈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失分的原因和对策

浅谈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失分的原因和对策
词类 活用 , 基于一 定语 言 习惯 , 在 特定 语言 环境 下 , 某 些 词
译, 同 时存 在 文 白混 杂 的 问 题 。 高 考 语 文 文 言 文 翻 译 部 分 ,
部分考生在翻译 的过程 中没有彻 底 翻译 个别 词汇 , 甚 至 不
翻译个别词汇 , 从而不能清晰 到位地翻 译词类 活用词 , 因而
“ 足” 应 该 翻译 成 “ 足 以” , 指 的 是 原 平 尽 可 能 把 桥 建 设 得 够
宽 。 可见 , 上 文 正 确 的翻 译 应 是 “ 原 平 认 为 由 于 不 能 广 泛 进 行施 舍 , 从而使得这个人跌倒 , 所 以 在 种 植 竹 子 的 地 方 建 设 小桥 , 从 而 可 以足 够 人 的通 行 ” 。 二、 提 高 学 生 语 文 文 言 文 翻 译 能 力 的对 策
房子 的 旁 边 , 原平 种植 了竹子 。 有 人在 春季 的夜 里偷 竹 笋,
被原 平 撞 见 , 在 奔 逃 的过 程 中 , 偷 竹 笋 的 人 掉 进 了水 沟 。 因 此 , 在这里“ 颠 沛” 的意思应该 是跌倒 的意思 , 同 时 句 子 中 的
人名 、 官名 、 年号 、 国号 、 朝代 、 度 量衡 、 典 章 等 都 不 需 要 进 行
元年 , 被征入朝 , 留下 来 做 原 来 的 官 职 , 没有过 多久 , 又 辞 官 不 做 了” 。但 是 , 学 生对 其 中的 年号进 行 了翻译 , 由 于 强 行 翻译年号 , 造 成 了 翻译 的 不 准 确 。 从而失分 。 又如 , “ 其李 将 军之 谓也? ” 这 句话 的 正确译 文是 “ 这 大 概是说的李将军 ? ” 在这里 , 将军 是官职 的名称 , 因 此 进 行 翻 译 的 过 程 中不 需 要 进 行 翻 译 , 这 和 当 前 将 军 理 解 为 高 级 将

浅议文言文翻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议文言文翻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议文言文翻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江阴市祝塘中学赵小柱【内容提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施行,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分值由原来的8分增加到9分。

虽然只增加了1分,这其实也进一步说明文言文在翻译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在现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学生的文言翻译存在着一些问题,学生在考试中得分情况也并不如人意。

针对此种现象,本文拟从文言文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入手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浅显的看法,并提出一些解决的措施。

【关键词】语法语境迁移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块主阵地。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生学好文言文也就学好了语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使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这种能力不只是指能够读文言文,更主要的还是能够解决问题。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听到身边的老师的抱怨:学生的翻译能力太差,这个知识刚刚讲过,可是还是不会。

而学生对于文言文也是没有多大兴趣,一遇到文言文头皮就发麻。

带着这样的害怕心理去学习,肯定是学不好文言文的。

问题比较突出的,当属文言翻译。

我大概归纳了以下几种情况:一、语法基础薄弱。

由于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学淡化了语法教学,学生的语法基础普遍比较薄弱。

有些学生拿到一个句子,甚至不能正确地划分出句子的主干。

而文言文的翻译句子,也需要学生首先对句子的结构由一个正确的了解。

但是,学生薄弱的语法基础直接影响到文言句子的正确翻译。

比如08年二模卷《陈禾》的“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

”学生在翻译此句时,将“以戒不虞”简单地译为“来告诫不要欺骗”。

学生如果能够有一些语法基础,就会发现,“戒”为谓语动词,“不虞”紧跟其后,就是宾语,为名词短语。

“不虞”是“没有预料的事情”。

2007年广东省的高考试卷《郭生》的“郭以是德狐”,在做这句话的翻译时,有学生翻译“郭生认为这是一只有德行的狐狸”。

可以看出,对于句子的主干理解发生了偏差。

此句的主语为“郭”,谓语为“德”,宾语为“狐”。

“以是”可以译为“因此”。

这两个例子都说明了学生的语法基础不够扎实,从而导致翻译的失误。

初中文言文翻译失分

初中文言文翻译失分

自古以来,文言文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然而,在初中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翻译失分现象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绩和学习兴趣。

本文旨在分析初中文言文翻译失分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初中文言文翻译失分的原因1. 词汇量不足文言文词汇丰富,许多实词、虚词和成语都有独特的含义。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词汇量不足,就无法准确理解原文,导致翻译错误。

2. 语法知识匮乏文言文语法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如主谓宾结构、时态、语态等。

学生对文言文语法知识掌握不牢固,容易在翻译过程中出现语法错误。

3. 翻译方法不当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往往缺乏科学的翻译方法,如直译、意译、增译、省译等。

不恰当的翻译方法会导致翻译结果不准确、不流畅。

4. 思维定式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将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带入文言文翻译,导致翻译结果生硬、不自然。

5. 缺乏文化背景知识文言文涉及大量的历史、地理、风俗等文化背景知识。

学生对这些知识了解不足,容易在翻译过程中出现误解。

二、提高初中文言文翻译能力的对策1. 加强词汇积累学生应注重文言文词汇的积累,掌握常见实词、虚词和成语的含义。

可以通过查阅字典、背诵课文等方式提高词汇量。

2. 系统学习语法知识教师应引导学生系统学习文言文语法知识,包括句子结构、词性、时态、语态等。

通过课堂讲解、习题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语法规则。

3. 掌握科学的翻译方法教师应向学生传授科学的翻译方法,如直译、意译、增译、省译等。

通过实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不同情境下的翻译技巧。

4. 打破思维定式教师应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式,避免将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带入文言文翻译。

通过对比分析、模拟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5. 丰富文化背景知识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介绍历史、地理、风俗等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6. 加强实践训练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外进行文言文翻译练习,通过反复实践,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文言文翻译失分严重

文言文翻译失分严重

首先,学子对文言文之理解不深,乃翻译失分之根源。

文言文距今已有千年,其中蕴含之历史、文化、哲学等知识,学子若不加以深入了解,则难以准确把握文意。

例如,《左传》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句,若学子不知“战战兢兢”意为小心谨慎,“履薄冰”意为走在薄冰之上,则难以将此句翻译得恰到好处。

其次,翻译方法不当,亦为文言文翻译失分之重要原因。

学子在翻译过程中,若拘泥于字面意思,不顾文脉,则易生歧义。

如《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句,若仅按字面翻译为“青青的衣领,悠长的我心”,则未免过于直白,未能传达出原句之韵味。

正确翻译应为“青青衣领,心中悠然”,方显诗意。

再者,文言文之词汇丰富,学子若不熟悉常用词汇,亦难以准确翻译。

如“钩”、“弋”等字,在文言文中均有特定含义,若学子不知其意,则易造成误解。

例如,《史记》中“钩弋射”一句,若不知“钩弋”为古代一种射箭方法,则难以将此句翻译得准确。

此外,评分标准之严格,亦为文言文翻译失分之因素。

当前教育体系中,文言文翻译评分标准注重文意、语法、词汇等方面的准确性。

学子若在此方面稍有疏忽,便易失分。

如《庄子》中“逍遥游”一篇,若学子未能准确把握庄子之意,未能将“逍遥”二字翻译得恰到好处,则易失分。

更有甚者,学子在翻译过程中,受现代汉语语法影响,使文言文翻译失去古文之韵味。

如将“春风得意马蹄疾”翻译为“春风得意,马蹄奔跑得很快”,虽表达出原句之意,却失去了古文之美。

总之,文言文翻译失分严重,既有学子自身原因,亦有关注度、评价标准等因素。

为提高学子文言文翻译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加强文言文基础知识教育,使学子深入了解古文之内涵。

二、培养学子正确翻译方法,注重文脉,避免拘泥于字面意思。

三、提高学子对文言文词汇的掌握程度,减少因词汇不熟悉而造成的误解。

四、适当放宽评分标准,鼓励学子发挥创意,展现文言文之美。

五、关注文言文翻译教学,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浅谈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失分的原因和对策

浅谈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失分的原因和对策

浅谈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失分的原因和对策近年来,随着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题开启,高考语文为更多考生带来了挑战,也导致部分考生在这一类题型上拿分不理想,并且在考前担心失分。

此外,网络上关于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的问题也被提及许多,比如:语文考试文言文翻译失分是如何?文言文翻译失分有哪些原因,如何避免失分?首先,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失分时,考生在文体分析上出现了问题。

文言文翻译时,考生需要理解文本的内容,但是在文体分析过程中,很多考生却没有认真分析文章结构,句式使用,以及词语的准确含义等,从而导致翻译出来的句子表达不完整,又或者表达有误,从而失分。

另外,文言文的语文特点也使得很多学生在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题型失分,语文文言文的特点有:句式复杂,结构繁琐,老词新用,意义深远,以及变形多样等,很多学生无法理解文章,无法精准翻译,导致得分不理想。

再者,学生们在复习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时,学习方法不当也是导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失分不理想的一大原因。

在复习文言文时,很多考生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方法,而只是单纯的默写,没有系统的复习,没有熟悉文言文的句式语法等,从而导致考试失分。

对于上述的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在复习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时,应用正确的手段和方法,多用例题练习,及时找出问题所在,加强学习,特别是要注重文体特点,句式变化,以及用词准确性。

其次,在复习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时,应积极调取精读的方法进行学习,要求考生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写出文言文的正确翻译,并反复比较课本和正确答案,以便及时把握文言文的翻译技巧与方法。

此外,还要重视平时的积累,多读课外书籍,多思考问题,熟悉文言文的解析,及时积累足够的词语、句式及概念,掌握文言文的结构特点,从而为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做铺垫。

以上就是关于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失分的原因和对策的分析,希望能够为考生们提供一定的帮助。

最后,以及期望今年高考一切顺利,考生们都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文言文失分的原因及对策

文言文失分的原因及对策

文言文失分的原因及对策明白得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高考语文《考试说明》的一项差不多要求,也是多年来高考的必考点之,从考查方式看,往常全国高考以选择题的形式显现。

从2021年开始,全国高考采纳主观题形式,即由考生直截了当翻译。

2021年分值加大到8分,2021年湖北卷增值到10分。

因此,该考点是我们复习的重点。

同时,也是学生失分较多的地点,那么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容易显现哪些失误呢。

一、词义不明常出错混淆实词的古今意义和词类活用规律,忽视多义词的义项选择,不熟悉词的通假现象,缺乏古代文化常识,这都会导致错译实词,如沛公军霸上译成沛公刘邦的车队在霸上。

错把军作名词,译成军队看起来没错,事实上,那个地点的军字已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作驻军讲,译句应改为刘邦把军队驻扎在霸上。

二、虚实混淆错难免虚词实词混淆,不熟悉常用虚词的用法,这是导致错译虚词的要紧缘故。

如,2021年上海试题“金玉之贱,人民是金”,有的考生译成金玉的低贱,人民是珍宝。

明显之被译为助词的“是”被当作判定动词,考生却忘了之是除了此种常见用法外,还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因而该句应译为把金玉看得低贱,把人民当作珍宝。

三、固定句式拎不清不熟悉固定句式,不善于辨论出专门句式,这是错译句式的全然缘故。

如“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殽之战》),有同学把“无乃不可乎”译成“这不是不能够吗”,把表示揣度语气的“无乃……乎”同表示反问语气的“不亦……乎混淆了。

主语句应译为如此做可能不能够吧。

四、单数复数不区分单数复数不分,这是翻译人称代词常见的错误。

区别人称代词是单数依旧复数,要紧靠联系上下文。

如:翻译“相如回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同学忽视对人称代词之的单复数选择,把这一句译成“蔺相如坚决挽留他”,这就错了。

假如联系上文,把舍人相与谏中的“相与”和臣等不肖,请辞去中的等字,作为对人称代词之的单复数选据的依据,确信那个地点的之应为复数,译成“他们”这就正确无误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淮南市2012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屈突通,雍州长安人。

(隋)文帝遣通往陇西检覆群牧,得隐藏马二万余匹。

文帝盛怒,将斩太仆卿慕容悉达及诸监官千五百人,通谏曰:“人命至重,死不再生,陛下至仁至圣,子育群下,岂容以畜产之故,而戮千有余人?愚臣狂狷,辄以死请。

”帝寤,曰:“朕之不明,以至于是。

感卿此意,良用恻然。

今从所请,以旌谏诤。

”悉达等竟以减死论。

由是渐见委信,擢为右武候车骑将军。

奉公正直,虽亲戚犯法,无所纵舍。

时通弟盖为长安令,亦以严整知名。

时秦、陇盗贼蜂起,以通为关内讨捕大使。

有安定人刘迦论举兵反,有众十余万。

通发关中兵击之,师临安定,初不与战,军中以通为怯,通乃扬声旋师而潜入上上郡。

迦论不之觉,遂进兵南寇,去通七十里而舍,分兵掠诸城邑。

通候其无备,简精甲夜袭之,贼众大溃,斩迦论并首级万余,于上郡南山筑为京观,虏男女数万口而还。

炀帝幸江都,令通镇长安。

义兵起,代王遣通进屯河东。

既而义师济河,大破通将桑显和于饮马泉,通大惧,留鹰扬郎将尧君素守河东,将自武关趋蓝田以赴长安。

军至潼关,为刘文静所遏,不得进,相持月余。

通又令显和夜袭文静,显和军溃,悉虏其众,或说通归降,通泣曰:“吾蒙国重恩,历事两主,受人厚禄,安可逃难?有死而已!”每自摩其颈曰:“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耳!”通闻京师平,乃留显和镇潼关,率兵东下,将趋洛阳。

通适进路,而显和降于刘文静。

遣副将窦琮、段志玄等率精骑与显和追之,遂擒通送于长安。

高祖谓曰:“何相见晚耶?”通泣对曰:“通不能尽人臣之节,力屈而至,为本朝之辱,以愧相王。

”高祖曰:“隋室忠臣也。

”命释之,授兵部尚书,封蒋国公,仍为太宗行军元帅长史。

从平薛举,时珍物山积,诸将皆争取之,通独无所犯。

高祖闻而谓曰:“公清正奉国,著自终始,名下定不虚也。

”寻以本官判陕东道行台仆射,复从太宗讨王世充。

世充平,通功为第一,寻拜陕东大行台右仆射,镇于洛阳。

数岁,征拜刑部尚书,通自以不习文法,固辞之,转工部尚书。

贞观元年,授洛州都督,赐实封六百户,加左光禄大夫。

明年,卒,年七十二。

(节选自《旧唐书·屈突通传》)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悉达等竟以减死论竟:竟然B.遂进兵南寇进:进犯C.既而义师济河济:渡过D.每自摩其颈摩:抚摸【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理解)。

“竟”,副词,此处意思为“最终”。

巧合的是2011年的一模A项考查的也是“竟”(帝竟从安议竟:竟然)。

有点难度的字是“摩”,古汉语中有“抚摸”的意思。

文言文实词的考查一直采用的是查字典的方式,即给出词义解释,要求考生根据语境判断其解释的对错。

所以,解答该题第一原则就是语境原则,即把该字或词放到上下文中进行分析比较,本题放回原文,很容易判断的。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意义与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A.朕之不明,以至于是命释之,授兵部尚书B.擢为右武候车骑将军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耳C.显和军溃,悉虏其众每自摩其颈曰D.岂容以畜产之故,而戮千有余人通自以不习文法,固辞之【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理解)。

C项均为代词,相当于“他的”。

A项前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后为代词,作宾语,相当于“他”。

B项前为动词“做”,后为介词“替”。

D项前为介词,相当于“因为”,后为动词“认为”。

3.下列对内容表述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帝派屈突通检查陇西放牧的情况,结果查得当地官员隐藏马匹,文帝大怒,要将太仆卿和一千五百多管事的官员处死。

后经屈突通力谏,文帝免除了他们的罪责。

B.刘迦论造反后,屈突通发兵征讨,最初表现出怯意,后来才在刘迦论无备的情况下,调用精兵击溃贼兵。

C.屈突通听说洛阳被义兵占领,于是率军去救,被降将桑显和及刘文静副将窦琮、段志玄等追擒,送至长安,太祖以其忠贞,仍授其兵权。

D.突通不爱财货,为高祖称赞,又因讨王世充功居第一,被授陕东大行台右仆射一职,镇守洛阳。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A项原文“悉达等竟以减死论”,只是免于死罪,并非全免罪责。

B项“初不与战,军中以通为怯”只是诱敌之法,并非真怯。

D项“授陕东太行台右仆射一职”,只是因为“又因讨王世充功居第一”,不包括前面“突通不爱财货,为高祖称赞”的原因。

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

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

有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不对。

注意该题是选择正确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奉公正直,虽亲戚犯法,无所纵舍。

译文:(2)时珍物山积,诸将皆争取之,通独无所犯。

译文:【答案】(1)(屈突通)秉公执法为人正直,即使是自己的亲属触犯法律,他也不会包庇纵容任何人。

(“奉公”“虽”“亲戚”“纵舍”各1分,整体1分)(2)当时薛举的珍宝像小山一样堆积,诸将都争相抢夺,只有屈突通一点也不掠取。

(“山积”“争取”“独”“无所”各1分,整体1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理解)第(1)句的容易理解错误的词是“虽”,可能由考生误译为“虽然”,注意从句意出发。

“亲戚”应该译为“内外亲属”;“犯法”可以不译;“……无所……”,凝固结构,“……没有什么……”。

第(2)句容易理解错误的字词是“山”、“争取”。

“山”,名词作状语,译为“象山一样”;“争取”为同形词语,即山两个字,“争”是“争相”的意思,“取”是“拿取”、“抢取”等意思。

“犯”,“侵犯”,引申为“获取”、“掠取”。

文言文翻译要遵从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是回到原文中,把译句放回到原文,结合上下文的含义粗通文义。

第二是要有敏感度,也就是抓住得分点,就是马上意识到为什么选择这两句话来翻译,充分审查句中字词和句式特点,诸如活用、文言句式等,小心应对。

第三是要进行对译,就是逐字对应翻译,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

最后组合成句,注意前后通顺。

【文言文参考译文】屈突通,雍州长安人,隋文帝命他审察陇西牧群记录,查出两万多匹隐藏的马。

文帝大怒,将要处斩太仆卿慕容悉迭和监牧官一千五百人。

屈突通对文帝说:“人的生命最重要,死了就不能再生。

陛下凭一颗最仁慈的心来治理天下,如儿子般对待群臣,又怎会容忍因牲畜一天所生殖的数量来杀死一千五百人呢?我很猖狂,愿意以死来请求(免除众人的死罪)。

”文帝醒悟,说:“朕不明事理,才到了这一地步。

感谢你的这种心意,良苦用心。

现在就听从你的请求,来表彰你的直言相谏。

”悉达等人最终被免除死刑来处罚。

从此逐渐被信任。

被提拨为右武侯车骑将军。

屈突通)秉公执法为人正直,即使是自己的亲属触犯法律,他也不会包庇纵容任何人。

当时秦、陇两地叛乱纷起,任命屈突通为关内讨捕大使。

安定人刘迦论造反,率众十余万占据雕阴。

屈突通调集关中兵攻打,驻扎在安定,一开始并不与敌交战,军中都以为屈突通胆怯。

屈突通佯言要撤兵,却又派兵偷偷潜入上郡。

迦论并未察觉这个情况,率兵向南进犯,屈突通等他们毫无防备,便挑选精兵连夜突袭他们。

贼兵大败,俘虏了数万人回来。

炀帝临幸江都,命令通镇守长安,高祖(唐高祖李渊)起兵,代王派屈突通守河东,不久唐兵渡过了黄河,在饮马泉打破了屈突通的部将桑显和。

屈突通很害怕,留下鹰扬郎将尧君素守河东,打算从武关到蓝田赶赴长安,但大军到潼关时被刘文静阻止,不能前进,两军相持有一个多月,通又命令显和夜里袭击刘文静,显和兵败,(文静)俘虏了他的兵部兵众。

有人劝他投降,他哭着说:“吾蒙受国家厚遇之恩,曾侍奉两个君主,接受别人的丰厚的俸禄,怎能在此危难之际逃走?只有以死相报罢了!”他常常自己摸着脖子说:“应当为了国家来挨别人一刀!”屈突通听说长安已被攻破,便命桑显和镇守潼关,自率主力向东,要去洛阳。

屈突通刚走,桑显和便投降了唐军。

刘文静派副将窦琮、段志玄等率精锐骑兵和显和一同追赶屈突通于是擒屈突通押送长安。

高祖李渊道:“咱们两个怎会相见如此之晚呢?”屈突通哭道:“屈突通不能竭尽臣子的节义,力量用尽到了这一地步,成为本朝的羞辱呵。

愧能相王”皇帝说:“你是个隋朝的忠臣呵。

”命令释放了他,并授他兵部尚书,封蒋国公,让他担任秦王李世民行军元帅长史。

屈突通后来随军出战平定薛举,当时薛举的珍宝像小山一样堆积,诸将都争相抢夺,只有屈突通一点也不掠取。

唐高祖闻知此事后,说:“屈突通对朝廷如此清正,从头至尾都是如此,他的名声一定不是虚传的呵。

”后来屈突通兼任陵东道行台仆射,跟从李世民讨伐王世充。

王世充被平定后,通的功劳为第一,不久被授予陕东磊行台右仆射,在洛阳镇守,几年后,征拜为刑部尚书,通自认为自己不熟习文法,所以坚持拒绝,转为工部尚书,贞观元年,授予洛州都督,加左光禄大无,第二年死去,年七十二岁。

一、专有名词,强行翻译在翻译文言文时,遇到一些国名、地名、年号、谥号、官职等专有名词时,可不作翻译,将之保留即可。

因为这些名词有其固定、特定的指称意义,现代词难以准确表达。

强行翻译,难免画蛇添足。

示例1.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

未几,复谢去。

(《明史·郑濂传》)【学生翻译】年号永乐的第一年被征入朝,(留下原来担任的官职。

不久,又辞官离去)。

【答案分析】永乐、元年分别是年号、年号开启的第一年,这都有其特定意义,不必翻译。

【正确翻译】永乐一年(或元年)被征入朝。

示例2.淮南王朝,杀辟阳侯,居处骄甚。

盎(爰盎,人名)谏曰:“诸侯太骄必生患……”(《爰盎晁错传》)【学生翻译】淮南一带称王的诸侯入京朝拜的时候,(杀了辟阳侯,生活起居、处世表现非常骄横)。

【答案分析】淮南王是固定的称谓,应保留原文。

如译为“淮南一带称王的诸侯”,意义就变成“淮南一带称王的诸多诸侯”。

【正确翻译】淮南王入京朝拜的时候。

二、该译不译,文白混杂有些考生在翻译时,往往有个别的词语不彻底翻译或不翻译,对词类活用词翻译不够清晰到位,导致文白混杂,不伦不类。

示例3:燕兵既入,有告建文帝匿其(郑渶)家者,遣人索之。

渶加厅事中,列十大柜,五贮经史,五贮兵器备不虞。

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

(《明史》)【学生翻译】使者来了,打开看到的全是经史书籍。

置其一半不打开,才免于祸患,人们认为是“至行”感应的结果。

【答案分析】“置其一半不打开”,文白掺杂,读者还不知具体含义,应彻底干脆地用白话翻译:“丢下另一半未打开”。

“认为是‘至行’感应的结果”,“至行”何意呢?读者也不清楚,如此老师就觉考生不会翻译而有忽悠之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