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句式和翻译

合集下载

文言句式及翻译

文言句式及翻译

• 【答案和解析】我们虽然为它即将推行而感到高 兴并且庆幸,但又担心那些后来的人不能继承我 (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推究它的意 义来告诉后来的人。 4、翻译: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 而无一言,何也?( 08年广东高考卷) 【答案和解析】常人有点小的善行,很少不 称赞自己的。你的功勋这样卓著,却不说一 句话,为什么呢?
宾语前臵 谓语前臵(主谓倒装) 定语后臵 状语后臵
倒装句语法公式: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谓语前置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①大王来何操? ②沛公安在? ③客何为者?
“何操” “安在” “何为” “操何” “在安” “为何”
句子的特点: 1、都是疑问句, 2、疑问代词分别是“何”“安”“何”,它们分 别作“操”“在”“为”的宾语。 3、宾语都前臵。
• 2014江苏卷 (2)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 乏矣。 (4分) • (2)尽快跟精通学问之道的人商量并且到古代 典籍中验证,老师就不缺乏了
4、主谓倒装
文言文中,为了加强语气,强调谓语, 常常把谓语提到主语的前面,这种改 变语序的做法叫做主谓倒装。
•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 如:“甚矣,汝之不惠。” • “美哉,我少年中国。” • 不仁哉!梁惠王也 。
翻译下列句子: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 上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 • 具告以事。 •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状语后置(也叫介词短语后置句)
•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 标志性词语:“以”、 “于”、“乎” 等。 • 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臵于谓语部分后。
• 2014浙江卷 (2)又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 于寒素中,惟恐不及。(4分) • (2)(他)生性很喜欢引导后辈进取,在家 境贫寒、门第低微的人中推举选拔(人才), 生怕做不到。

文言文阅读教案常见句式分析与翻译技巧

文言文阅读教案常见句式分析与翻译技巧

文言文阅读教案常见句式分析与翻译技巧在文言文阅读中,句式分析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通过对句子结构、成分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同时,掌握一些翻译技巧也能够帮助我们准确地翻译文言文,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思。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句式分析和翻译技巧。

一、句式分析1. 并列句:将两个或多个并列的句子通过“而”、“且”、“及”等连词连接在一起。

例如:“夫以赴难,壮士何恤?以死逆生,古之人尚讥之。

”并列句多用于对比或列举。

2. 对比句:通过使用“若”、“则”、“非”等词语进行对比和转折。

例如:“非彼其人而恶其名也,则将以其人之事其名矣。

”对比句常用于表达相对关系或进行条件判断。

3. 连接句:通过使用“因”、“所以”、“乃”等词语来表达因果关系。

例如:“知其不可而为之,因之命也。

”连接句主要用于表达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

4. 修辞句:通过使用修辞手法来夸张、排比或对比等,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例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修辞句多用于修辞手法丰富、语言生动的篇章中。

二、翻译技巧1. 确定句子成分:在翻译文言文时,首先需要确定句子的主语、谓语和宾语,进而找到句子的主要信息。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句子的意思。

2. 理解上下文: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典故、引用等,需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句子的意义。

通过了解文中的人物、事件和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用意。

3. 翻译句式结构:根据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将句子翻译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语句。

可以根据句子的结构选择适当的语序和词语,使译文更流畅、易懂。

4. 翻译修辞手法:在翻译修辞句时,需要将修辞手法进行相应的转换。

如夸张词语可以用现代汉语的强调词来表达,排比句可以用现代汉语的倒装句来表达。

通过对常见句式的分析和翻译技巧的运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从而更准确地翻译和阅读。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翻译文言文并非完全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有时也需要保留一些古文特有的句式和表达方式,以保持原文的风格和特点。

文言文句式类型并翻译

文言文句式类型并翻译

文言文句式类型并翻译;【1】死生,昼夜事也。

【判断句】译文:死生是早晚间的是情。

【2】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判断句】译文:而处境艰难险恶层叠交错地出现,不断地发生,不是人也间的能忍受的。

【3】为巡船所物色。

【被动句】译文:被元兵巡逻船盘查。

【4】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被动句】译文:几乎被巡查的军官凌侮逼迫而死。

【5】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状语后置句】译文:天天跟元人的骑兵在淮河一带你追我躲。

【6】将请罪君。

【状语后置句】译文:准备向君王请罪。

【7】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判断句】译文:不能说不是这五人的功劳呀。

【8】五人者,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判断句,被动句】译文:这五个人,就是在周蓼洲先生被捕的时候。

【9】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判断句】译文:这实在是百年难得际遇啊。

【10】激昂达义。

【被动句】译文:为达义所激动。

【11】谁为哀者、【宾语前置,或省略句】译文:在为谁悲痛?【12】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状语后置】译文:本郡有声的士大夫们向当地行政长官请求。

【13】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状语后置】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竖立碑石。

【14】显荣于身后。

【状语后置】译文:在他死后享受到荣耀。

【15】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定语后置】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做官的人。

【16】扼腕墓道。

【省略句;状语后置】译文:在墓道上握腕惋惜。

【17】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译文:这是我的国错。

【1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判断句】译文:凭借别人的力量做了国军却损害他人是不仁的。

【19】夫晋,何厌之有、【宾前】译文:晋国那里有满足的时候呢;【20】以其无礼与晋。

【状后】译文:因为它曾对晋国无利。

【21】且贰于楚也。

【状语后置句】译文:从属于晋的同时也从属于楚。

【2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状后】译文:佚之狐对郑文公说。

【23】若亡郑而有益君。

【状后】译文: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

【24】若舍郑而以为东道住。

【古文】文言文阅读之句式与翻译课件-六年级语文部编版

【古文】文言文阅读之句式与翻译课件-六年级语文部编版
2.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 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史记》)
译: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作为赵国的将领征讨齐国,大 败齐军,攻取了阳晋,被封为上卿,他凭借勇气闻名于诸 侯各国。
壹留
1.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 物名、朝代、度 量衡等专有名词
2.古今通用词语。
④“甚矣,汝之不惠!”
(主谓倒装)
译:你的不聪明,太严重了!(你太愚笨了!)
伍调
把文言句中的变式句(谓语前置句、宾语前 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按现代 汉语的要求调整过来。
文从句顺要补调
流畅翻译五字诀
字 留删 换
句 补调

人名、地名、年号、国号、 庙号、谥号、书名、物名等 均保留不译 ; 与古今通用词语可保留。
肆补
补出文句中省略了的内容 (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千万不要无中生有的乱增添内容
翻译下列句子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②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
译:晋国,有什么满足的? ③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状语后置) 译: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 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徘徊。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连词,表修饰无实意,) 译:山北面有个名叫愚公的,年纪将近九十岁了,向着山居住。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同上。也:助词,句中表停,顿无实意) 译: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
5.公将鼓之(助词,补充音节,无实意) 译:鲁庄公就要击鼓进攻。
贰删
无实在意义的虚词,如部分结构助词、语气助词、发语词等;
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二、省略句 三、倒装句 四、被动句(有标志词的被动句)

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版

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版

把握固定句式翻译准确快捷所谓“固定句式”,就是某些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理解时不能分开、而需要按照某种固定模式来解释的词语.1、“有……者”此式用于所要介绍、陈述的对象,是一种特殊的定语后置形式.译为“有个……的人”.例如口技:“京城有善口技者.”2、“以……为……”此式用“以”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来表示动词“为”所凭借的和依据的对象等.可译为“用……做……”或“把……当作……”.例如六国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有时也可紧缩成“以为”.例如黔之驴:“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3、“有无所”此式中“所”与后边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词组,作动词“有无”的宾语.可译为“有没有……的人、事、物”.如鸿门宴:“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木兰诗:“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4、“有无以”此式是动词“有”和介词“以”连用于谓语动词前,对某种事情赖以实现的条件、办法等加以肯定或否定.译为“有没有什么办法用来……”.例如中山狼传:“吾终当有以活汝.”劝学:“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5、“是以”此式用于因果句中表示结果或推断.译为“所以因此……”.如石钟山记:“余是以记之.”6、“何所”此式系“所……,是何”的主谓倒装式.译为“所……的人、东西、事物,是谁什么”.如木兰诗:“问女何所思”7、“所以”此式由于介词“以”,含有“用”、“因”等不同的意义,据此,可译为:①“用来……的工具方法、方式”;“凭他它来……的”.例如:公输:“吾知所以距子矣.”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导致……的原因”;“……的缘故”.例如察今:“此其所以败也.”8、“然则”此式表示承上的连接关系.译为“既然这样,那么……”或“那么”.例如岳阳楼记:“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9、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孰与……;……何如……;……孰若……;……何若……这些习惯说法都是表示比较,用来表示人或事物互相比较的结果.都可译为“跟……比较,哪个更……”.例如: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②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③吾孰与城北徐公美④救赵孰与勿救“孰与”此式表示比较和选择.译为“与……比,哪一个……”.邹忌讽齐王纳谏“我孰与城北徐公美”10、“何……之有”此式系“有何……”的倒装,借助“之”字把宾语提到前面.可以译为“有什么……呢”例如:公输:“宋何罪之有”11、“无乃……乎”此式表示用委婉的语气对某一情况事情加以推测商榷.译为“恐怕只怕……吧”.例如崤之战:“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12、“不亦……乎”此式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译为“不也是……吗”或“岂不是……吗”.如卖油翁:“吾射不亦精乎”13、“得无……乎耶”此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或诘问.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如岳阳楼记:“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促织:“得无教我猎虫所耶”14、“得非……与”“岂非……与”,表反反问,相当于“难道不是……吗”例如: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与柳宗元封建论15、“如若、奈……何”此式表示对某事人、物怎样对待或处置.译为“把……怎么样”或“对……怎么办”.如愚公移山:“如太行王屋何”西门豹治邺:“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15、“何为”此式多用于询问,有时也用于反问.译为“为什么”.如史记·淮阴侯列传:“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擒’”16、“何以……为”此式用于反问.可译为“还用……做什么”、“要……干什么”或者“有什么……呢”.例如汉书·霍去病传:“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有时“以”可以省略,变成“何……为”形式.译为“要……干什么”.如项羽本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17、“与其……孰若”此式表示语意的选择.可译为“与其……不如”.如冯婉贞:“与其坐而等亡,孰若起而拯之”18、“之谓也”此式既可用于句末,又可用于句中.用于句末,表示总结性判断.译为“说的就是……啊”.如果用于句中,省去“也”,变为“之谓”,当是另一种译法.译为“这就叫做……”.如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两例:“……夫子之谓也.”和“此之谓失其本心.”其……之谓也:大概说的就是……吧19、“何有于”此式中动词“有”,带上了一个前置宾语“何”,又用介词“于”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所组成的介词结构加以修饰.译为“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如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20、“既……且又、亦”此式表示二者兼有及语意的递进.译为“既……又……”.如诗经·小雅:“丧乱既平,既安且宁.”四表示感叹的习惯说法21、何其……: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例如:①观庆父及叔牙、闵公之际,何其乱也②赐,汝来何其晚也22、何……之……:可译为“怎么……这么……”或“怎么这么……”,也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例如:①足下不欲破袁氏也,何言之不实也②观大夫类有道术者,今何言之陋也23、“焉哉”,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吧”,“焉”不起作用.例如: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氓浅谈高考文言文断句的解题技巧一、找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中,“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而“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根据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例如: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0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二、找名词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例如: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①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译文:孟子说:“如今服事国君的人都说:‘我能为国君开拓土地,充实府库.’如今所说的好巨子,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却去想法让他富有,这等于是去让夏桀富有.又说:‘我能够替国君邀约盟国,每战一定胜利.’如令所说的好臣于,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却去想法让他武力强大,这等于是去帮助夏桀.从当今这样的道路走下去,不改变当今的风俗习气,即便把整个天下给他,也是一天都坐不稳的句中的名词有“道、俗、天下”等,找出了这几个名词,句子就断开了.三、察对话,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例如鸿门宴中有这么一句:沛公曰孰与君少张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这里总共三句话,能直接用“曰”断开的就有三处,其余的可根据名词标志断开.四、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例如: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卷八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五、据修辞,定句读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比如:顶真——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例如:1具告沛公∕沛公大惊.鸿门宴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两个例句中都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对称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例如: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战国策中山策句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刃而解了.反复——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六、辨句式,定句读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句子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显而易见地帮我们做好了这一题.2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这个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为我们解答了问题.当然,这些所谓的断句方法并不能孤立运用,而应该是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才能奏效.例如: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这段话可断为十六句.其中借助语末助词“也”和“乎”可断五句;借助表示对话关系的“曰”可断三句;借助疑问语气词“何”可断两句;借助“子”放在句首作主语可断两句;借助前后相似的对偶句可断两句;借助先总后分再总的论述方式,又可断两句.至此可以断完十六句.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手足\子为子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墨子·贵义译文:墨子说:"世间所有的事情没有比义更贵重的.现在有人说:'我给你帽子和鞋,砍断你的手脚,你肯干吗'你一定不肯干.这是什么原因是因为鞋帽不如你的手足贵重啊又说:'给你天下,杀死你,你肯干吗'你也一定不干,这是什么原因原因是天下不如你身体贵重啊.为一句话而争斗,以至互相残杀,这是由于义比他们的身体贵重啊所以说:世间所有的事情,没有比义更重要的了".。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与翻译+课件65张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与翻译+课件65张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 式很相近,但它不表被动,它放在动词前,表示 “对自己怎么样”。 可译为“我”。如: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 翻译:生下来才六个月,父亲便丢下我死去。 府吏 丁宁。( ) 翻译:府吏嘱咐我
翻译下列句子:
[
1、诚请见教。 诚挚地请求教导我。
2、望见谅。 希望原谅我。
(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 例: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候 狱门外。 后公改 任 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3、省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常见的是代词 “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例: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给)之斗卮酒。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 之以事。 有志者,不随 之以止也。 将献 之 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主语后单用“者”,或谓语后单用“也”表示判断。
(“主语+者+谓语”、“主语+谓语+也”)
例:①夫战,勇气也。
②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3)“者也”在句尾连用表示判断。
例: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莲,花之君子者也。
③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翻译时去掉“者”、“也”,在主宾之间加判断词
“只”、“只要”或“专”、“一定”等,而
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如
成语“唯利是图”、“唯才是举”等,就是这
种格式。
34
(2)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 为、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 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 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叫介 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与翻译++课件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与翻译++课件
文言文专题复习——
特殊句式与翻译
文言特殊句式
温 故
说一说下列句子的句式结构
知 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新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否定判断句
荀卿,赵人。
无标志判断句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蒙后省略主语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动词后的宾语省略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省略介词
严谨 勤奋 求实 创新
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 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如: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能发出铿锵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的。
译文: 桂阳有个争船而互相斗殴至死的乡民 ,案子拖了很久没有结案。
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 止。(重庆卷第10题)
译文:(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
见解
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
得到才罢休。
严谨 勤奋 求实 创新
知识总结
定语后置指的是在文言文中,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的 这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
一、主谓倒置(谓语前置) ; 二、宾语前置; 三、状语后置; 四、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
文言文里宾语通常也是在动词或者介词后 面,但是有一些特殊情况动词或介词的宾 语可以提前,但翻译时,要将宾语放在动 词或者介词后面
宾语前置类型 A、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忌不自信

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

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

精心整理常见文言固定结构对译?常见的疑难固定格式:1.“……之谓也”(用在句末,表示总结性判断的固定结构,又是宾语前置的结构。

)—般译为:“说的就是……”或“大概说的就是……吧”。

若’'文:2.“所以”——A .表原因,译为“……的原因”、“之所以……”、“为什么……”。

B .表凭借、依靠、方法、工具,译为:“用来……的(人、事或物)”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强盗的进入和意外情况的发生。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译文::“我们离开家人前来投靠您的原因,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啊。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卖③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译文:飘泊四方、孤独无依,相似的东西是什么?就像那在天地间飞来飞去的一只孤独的沙鸥。

④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译文:雪花纷飞相似的东西是什么?撒在空中的盐勉强可以相比较,却比不上随风起舞的杨花柳絮。

4.“有所……”——“有……”、“有……的(人、事、物)”、“无所……”——“没有……”、“没有……的(人、事、物)”①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

——译文:将军在外(作战),国5.如太行、王屋何?——译文:“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②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兮奈若何?——译文: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啊姬,对你怎么办?6.唯(惟)……之……、唯(惟)……是……——“只+谓语动词+前置宾语”。

(宾语前置得固定结构。

其中“唯(惟)”是副词“只”,其中“是”、“之”是宾语前置标志)①唯(惟)余马首是瞻。

——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动)。

(意译:只听从我的指挥)②唯(惟)弈秋之为听。

——译文:只听“耶”每④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译文: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8.“无乃……乎”、“非乃……乎”、“不乃……乎”——“恐怕(只怕)……吧”、“莫不是……吧”。

文言文固定句式例句翻译

文言文固定句式例句翻译

一、固定句式:夫(盖、盖亦、盖其)……也。

例句:夫战,勇气也。

翻译:关于战斗,那是因为勇气。

解析:此句式用于表达原因或理由,夫、盖、盖亦、盖其均为“因为”之意,也用于引起下文。

二、固定句式:……者,……也。

例句: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翻译:与正直的人为友,与诚信的人为友,与知识丰富的人为友,都是有益的。

解析:此句式用于下定义,……者,……也表示“……是这样的”。

三、固定句式:……者,……之(者)也。

例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翻译:这就是岳阳楼壮丽的景象。

解析:此句式用于强调,……者,……之(者)也表示“……是这样的”。

四、固定句式:……也,……也。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翻译: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解析:此句式用于并列关系,……也,……也表示“……,……”。

五、固定句式:……,……,……,……。

例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翻译:人终究是要死的,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

解析:此句式用于列举,……,……,……,……表示“……,……,……,……”。

六、固定句式:……,……,……,……,……。

例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翻译:天道刚健,君子应当自强不息;地势柔顺,君子应当厚德载物。

解析:此句式用于强调,……,……,……,……,……表示“……,……,……,……,……”。

七、固定句式:……,……,……,……,……,……。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吗?解析:此句式用于强调,……,……,……,……,……,……表示“……,……,……,……,……,……”。

综上所述,文言文固定句式丰富多彩,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古代汉语的壮丽画卷。

通过学习和运用这些句式,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常见高中文言文翻译

常见高中文言文翻译

一、常见文言文句式及翻译1. 省略句例:余闻之也。

(《史记·留侯世家》)翻译:我听说的。

2. 判断句例:刘备,天下枭雄也。

(《三国演义》)翻译:刘备是天下枭雄。

3. 宾语前置句例: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论语·述而》)翻译: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

4. 定语后置句例:吾友孟尝君,以好客闻于诸侯。

(《史记·孟尝君列传》)翻译:我的朋友孟尝君,以好客闻名于诸侯。

5. 状语后置句例:子路率师以伐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翻译:子路率领军队去攻打他们。

6. 被动句例:吾不能学子之游。

(《庄子·逍遥游》)翻译:我不能像子那样游玩。

7. 倒装句例:子贡曰:“君子之学也,宁于道而不于利。

”(《论语·里仁》)翻译:子贡说:“君子学习,宁愿追求道德而不追求利益。

”二、文言文翻译技巧1. 理解原文大意在翻译文言文时,首先要理解原文的大意,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思想。

2. 确定关键词语在翻译过程中,要准确把握关键词语的意义,如实翻译。

3. 注意句式结构根据文言文的句式结构,调整现代汉语的语序,使翻译通顺。

4. 适当添加词汇在翻译过程中,适当添加一些现代汉语的词汇,使句子更加完整。

5. 保持风格一致在翻译文言文时,要保持原文的风格,避免出现过于口语化的表达。

以下是一些常见文言文句式的翻译示例:1. 省略句例:吾闻之也。

(《史记·留侯世家》)翻译:我听说这件事。

2. 判断句例:刘备,天下枭雄也。

(《三国演义》)翻译:刘备是天下的一代枭雄。

3. 宾语前置句例: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论语·述而》)翻译: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

4. 定语后置句例:吾友孟尝君,以好客闻于诸侯。

(《史记·孟尝君列传》)翻译:我的朋友孟尝君,因好客而闻名于诸侯。

5. 状语后置句例:子路率师以伐之。

文言文固定句式例句及翻译

文言文固定句式例句及翻译

文言文固定句式例句及翻译(一)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如……何若……何奈……何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例如:①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②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能使别人端正呢?”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

例如: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荀林父侍奉国君,在朝廷做官,就忠心耿耿报效君主;辞官隐退时,就反省自己,以弥补过失。

实为国家的栋梁之臣,怎能为一时失职而杀他!“何如”,相当于“怎样”“哪个”。

“陛下以降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

”(《史记·张释之列传》)——“陛下以降侯周勃是个怎样的人?”皇上说:“忠厚长者。

”又如:因问明帝:“长安何如日远?”(《世说新语·夙愿》)——因此问明帝:“长安与太阳哪个远?”“乎哉”,如侧重“乎”,则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如侧重“哉”,则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比如我这样的人,可以保护百姓吗?董生勉乎哉!(韩愈《送董邵南序》)——董生自勉啊!“何……为”,表疑问语气,译为“为什么……呢”。

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史记·孙吴列传》)——有人说:“你儿子,只是个小兵,但将军亲自为他吮吸疽脓,你为什么哭呢?”(二)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孰与…… ……何如…… ……孰若…… ……何若……这些习惯说法都是表示比较,用来表示人或事物互相比较的结果。

都可译为“跟……比较,哪个更……”。

例如: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认为廉颇将军和秦王比谁更厉害?②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你认为长安与太阳相比,哪个更远?③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的徐公比谁更美?(三)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1、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或“难道不……吗?”例如: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今吾之优越,犹人只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现在的越国是心腹大患,但大王不先讨伐越国而去讨伐齐国,不就是错了嘛!2、何(以)……为?何……焉为?可译为“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例如:①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我有车但是如果别人都不敢来借,那我还要车干什么呢?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3、何……之有可译为:“有……呢?”例如:①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2020年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

2020年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所谓“固定句式”,就是某些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理解时不能分开、而需要按照某种固定模式来解释的词语。

1、“有……者”此式用于所要介绍、陈述的对象,是一种特殊的定语后置形式。

译为“有个……的人”。

例如《口技》:“京城有善口技者。

”2、“以……为……” 此式用“以”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来表示动词“为”所凭借的和依据的对象等。

可译为“用……做……”或“把……当作……”。

例如《六国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有时也可紧缩成“以为”。

例如《黔之驴》:“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3、“有(无)所”此式中“所”与后边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词组,作动词“有(无)”的宾语。

可译为“有(没有)……的(人、事、物)”。

如《鸿门宴》:“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木兰诗》:“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4、“有(无)以” 此式是动词“有”和介词“以”连用于谓语动词前,对某种事情赖以实现的条件、办法等加以肯定(或否定)。

译为“有(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例如《中山狼传》:“吾终当有以活汝。

”《劝学》:“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是以”此式用于因果句中表示结果或推断。

译为“所以(因此)……”。

如《石钟山记》:“余是以记之。

”6、“何所”此式系“所……,(是)何”的主谓倒装式。

译为“所……的(人、东西、事物),是(谁)什么”。

如《木兰诗》:“问女何所思?”7、“所以”此式由于介词“以”,含有“用”、“因”等不同的意义,据此,可译为:①“用来……的工具(方法、方式)”;“凭他(它)来……的”。

例如:《公输》:“吾知所以距子矣。

”《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导致……的原因”;“……的缘故”。

例如《察今》:“此其所以败也。

”8、“然则”此式表示承上的连接关系。

译为“既然这样,那么……”或“那么”。

例如《岳阳楼记》:“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9、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孰与……;……何如……;……孰若……;……何若……这些习惯说法都是表示比较,用来表示人或事物互相比较的结果。

文言文四种句式

文言文四种句式

介词结构后置
标志词:于 以 例如:吾居乡。 调整语序:吾(于)乡居 翻译:我在家乡居住。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调整语序:青,于蓝取,而于蓝青。 翻译:青从蓝中提取,比蓝更青。
主谓倒装
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 调整语序:汝之不惠甚矣。 翻译:你的不聪明过分了。 快哉此风! 调整语序:此风快哉!。 翻译:这风畅快啊!
宾语前置
特殊结构:之 是 • 例如: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调整语序:不知句读,不解惑。 • 翻译:不知道断句的方法,不解答疑惑。 • 惟利是图 • 调整语序:惟是图利 • 翻译:只是为了谋求利益
定语后置
标志词:之 者 例如: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调整语序:凡长安为观游豪富人及卖果者 翻译:凡是长安城里经营观赏游览的豪富人 和卖水果的人。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 黄泉,用心一也。 调整语序:蚓无利爪牙,强筋骨,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翻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向上吃黄土,向下喝黄泉水,用心专一的 缘故啊。
• ①校书郎:官名,负责校勘书籍,订正讹误。 校书郎:官名,负责校勘书籍,订正讹误。 • ②为官佣书:替官府雇佣抄写书籍。 为官佣书: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 不耻劳辱。有口辩,尤长于书传。永平五年。 苦,不耻劳辱。有口辩,尤长于书传。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 为官佣书以供养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 “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 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 (于)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于)笔砚间 左右皆笑之。超曰: 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 哉!”

文言文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文言文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古文翻译不再难1.无乃……乎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

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

例子是很多的。

如: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

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教材中有一篇古文叫《季氏将伐颛臾》,其中有一句话,也属于这种固定格式。

“求!无乃尔是过与”(句中划线句应译为:冉求!恐怕该责备的是你们吧)2.……孰与……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

它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

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

如下面的例子: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④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原君》(我所完成的功业跟二哥相比,谁更多)文中的三个加线句均应译为“你跟我比怎么样呢”。

3.……之谓也其……之谓也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

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

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

这种固定格式可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者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啊”。

请看下面例句: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②诗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与翻译+课件101张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与翻译+课件101张
文言文中,为了加强语气,强调谓语,常常把谓 语提到主语的前面,叫做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 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主语+谓语)
渺渺兮予怀
贤哉回也
定语后置
定语
定语
放在名词前面,用来修饰、限制中心语。 (定语+名词)
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 把定语放在“中的心”词是之定后语,的这标种志情。况叫定语后置。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定语后置句小结
1、中心语+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
3、中心语+之+定语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中心语+之(而)+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
5、中心语+数量词
白璧一双
状语后置总结
1 、“以……”的形式 (盛以锦囊) 2 、“于……”的形式( 月出于东山之上 ) 3、 “乎……”的形式 (生乎吾前)
四、介词宾语前置。
例: 1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2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介词
主要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
共同组成介宾短语,做动词、形容 词的修饰成分或补充成分,表示处 所、方向、时间、状态、方式、原 因、目的、范围、对象、施受对象、
根据等。 1、表对象、关联的:把、被、对、
对于、关于 2、表处所、方向的:在、向、从、
1、承前省 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对话省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王)曰:“不若与人。”
二、省略谓语
在并列的句子中,如果前、后句子用了同样 的动词,在后句中这个动词有时就会省略。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文言文无所句式翻译

文言文无所句式翻译

夫天地之大德,生而无疆。

万物咸禀气而生,各得其所。

吾闻之:君子之学也,贵在自省。

自省者,所以明其道也。

道不明,则心不安,心不安,则行不谨。

是以君子慎其独也。

农夫闻之,辍耕而听。

孔子曰:“吾闻之:君子之学也,不陵不援,不骄不矜。

其学也,博而约,温而厉,恭而安。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农夫再拜,曰:“敢问君子之学,何以为贵?”孔子曰:“吾闻之:君子之学,贵在修身。

修身,则道立;道立,则德全;德全,则形神俱旺。

形神俱旺,则百病不侵;百病不侵,则寿命延长。

是以君子之学,务在修身。

”农夫曰:“敢问修身之道,可得闻乎?”孔子曰:“修身之道,莫急于正心。

正心者,所以正身也。

正身者,所以正家也。

正家者,所以正国也。

正国者,所以正天下也。

天下正,则四海之内,莫不尊君父矣。

”农夫曰:“然则修身之道,其要何在?”孔子曰:“修身之道,其要在孝、悌、忠、信。

孝者,所以事亲也;悌者,所以事兄也;忠者,所以事君也;信者,所以事友也。

此五者,修身之本也。

”农夫曰:“敢问孝、悌、忠、信,其义何在?”孔子曰:“孝者,敬亲也;悌者,敬兄也;忠者,敬君也;信者,敬友也。

敬者,所以立身也。

立身之道,在于敬。

敬之至,则无往而不敬也。

”农夫再拜,曰:“敢问敬之至,何以为至?”孔子曰:“敬之至,则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夫如是,则无求而得,无欲而足,无忧而安。

是故君子敬而远人,小人近而求利。

”农夫闻之,叹曰:“吾虽不敏,敢不勉矣!”遂起而耕,心无旁骛,若有所得。

孔子观之,喜曰:“善哉,农夫之学,不待师而自得之也!”遂与之论道,谈笑风生,日暮而不舍。

夫学者,所以求道也。

道得,则心自明;心自明,则行自谨;行自谨,则身自正;身自正,则家自和;家自和,则国自理;国自理,则天下自安。

是以君子之道,求诸己,而不求诸人。

孔子之教,莫大于明道;明道之要,莫急于修身。

修身之道,在于敬;敬之至,则无所不为。

此孔子之所言,亦吾人之所当学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倒装句 我们把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排列语序跟现代汉 语不同的句子叫倒装句,翻译时要将语序调整过来。 倒装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谓语前置,强调谓语。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今译:你太不聪明了。 (直译:太厉害了,你的不聪明!)
(2)宾语前置。 何以战?(《曹刿论战》) 今译:(大王您)凭借什么作战呢? (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今译:鲁庄公与曹刿乘坐同一辆战车,与齐军在长 勺作战。
今译: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4)用“乃”“皆”“悉”“则”“即”“为”
等帮助判断。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今译:该立为皇帝的是公子扶苏。
2.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 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便舍船,从口入。 (《桃花源记》) 今译:(渔人)就离开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
如:“怡然称快。”
“高兴得拍手叫好。”
翻译方法
文言句子翻译时,可以运用以下方法: ①对:一般指把原文中的文言单音节词一一对应 译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 例:四时之景 不同。(《醉翁亭记》
四季的风景不相同。 ②换: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 就要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例: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
2.古文今译的原则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 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方法(逐字逐句翻译) 。 它要求忠实于原文,确切表达原意。
如:“吾义
固不杀人。”
我讲求信义决不杀人。
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 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调整翻译的今译 方法,译法比直译灵活自由。
(四)文言文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加以判断的句子。一般
译成“……,是……” 常见的形式主要有:
(1)……者,……也。(“者”表示停顿, “也”表示判断)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今译:陈胜,是阳城人。
(2)……,……也。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今译:南阳的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 (3)……,……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4.被动句 和现代汉语一样,主语不是动作的发出者,而 是动作的承受者,这样的句子我们叫被动句。 (1)用“为”“为所”“为…… 所”“见”“于”“被”等标志词表示被动。 如: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今译:癞蛤蟆舌头一吐,这两只小虫都被吃掉了。 (2)没有被动词,借用其他词语表示被动。 如: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今译:天帝被愚公的诚意所感动。
我认为宫中的事情。
③留:人名、地名、物名、年号、国号、庙号、谥 号、书名、度量衡单位等都保留不译。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 记》)
庆历四年的春季,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 ④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 战》) 齐国是大国,很难估测,我害怕他们有埋伏。
(五)理解并翻译句子
1.翻译文言文要求:信、达、雅
“信”,就是要求准确,是指译文要尽量符合 原文意思;
“达”,就是要求通顺,是指译文前后连贯, 语言流畅,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雅”,就是要求生动、优美,能再现原作的 风格神韵。
(“雅”是很高的要求,在目前学习阶段,我们只要
能做到“信”和“达”就可以了。 )
⑤补:就是增补。将省略的部分补出来。 例: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约定在正 午时碰头,正午已过,那朋友还没有来。 ⑥调:就是调整。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 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例:何以战?(《曹刿论战》)
凭什么打这一战?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今译:第一次击鼓进军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 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
(3)省略宾语 投以骨。(《狼》) 今译:把骨头扔给(狼)。
(4)省略介词 山水之乐,得之心寓之酒也。
《醉翁亭记》 今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略(在)心里,寄托 (在)酒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