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伪经对佛教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疑伪经对佛教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张淼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疑伪经是佛教适应中国社会而产生的一类佛教典籍.在保持传统佛教核心思想的基础上,疑伪经融合了中国儒家的重要伦理思想以及道教的修行思想,体现了佛教的中国化.同时,从佛教疑伪经的思想内容我们也可以看出,佛教逐步融入中国社会,最终成为中国普通民众信仰的一种重要形式,也完成

了对传统佛教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关键词]佛教;疑伪经;继承;超越

[中图分类号] B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3541(2007)05 - 0124 - 05

The Content of Chinese Buddhist

Apocrypha Inherit and Transcend from Buddhism

ZHANG Miao

(School of Literal Art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210097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Buddhist Apocryphal Scriptures are a kind of special scriptures which correspondent with

Chinese society. On the found of

inherited the thought of tradition Buddhism , they also merged and mixed with the thought of

Confucianism and Daoism. Viewed from the

thought of Chinese Buddhist Apocrypha we can find how the Buddhism became the important belief form

of Chinese common people . It is the

result of inhert and transcend of the thought of Buddhism.

Key words:Buddhism ; Chinese Buddhist Apocrypha ; Inherit ; Transcend

[收稿日期]2007 - 06 - 01

疑伪经是中国佛教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

物,是佛教中国化过程的产物,对于佛教疑伪经

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疑伪经虽

然是佛教在中国流传的过程中由中国人撰造的,

但在正统佛教经典的基础上,对佛教的基本思想

有所继承,保留了佛教最基本的教义,这有利于

佛教思想的保存和流传;另一方面,由于佛教疑

伪经作为一类并不是从印度梵语甚至是西域胡语

翻译过来的文献资料,其成书必然是立足于中国

当时的实际情况,编撰者们通过种种方法撰造出

更能够符合中国人思想和信仰的佛教典籍,吸收

和融合了某些中国思想和信仰内容,对传统佛教

思想有所突破和超越.

一,继承佛教核心思想

疑伪经固然是由中国人所撰造的经典,但

是,它们的出现毕竟依托于佛教在中国发展的这

一历史背景,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是佛教疑伪经出

现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佛教

疑伪经的造作是不可能的.因此,在继承佛教思

想的基础上撰造出来的佛教疑伪经在其思想内容

上与正统佛教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苦的思想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之时,提出最为重要的思

想即四谛理论,其中,苦谛是四谛中的根本,正

是由于苦这一根源的存在,佛陀才决定修行以了

断世间一切苦难.佛教将苦分为"二苦","三

苦","四苦","五苦","八苦"等多种."所谓

苦谛,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怨

憎会苦,恩爱别离苦,所欲不得苦,取要言之,

五盛阴苦.是谓名为苦谛."[ 1 ](p1631a)这些苦包括

"生老病死"等人的自然发展过程,人的主观愿

望不能得以实现的"爱别离","怨憎会","求不

得"等,以及最终归结为人在追求旺盛生命力和

热爱生活的激情的"五盛阴苦"等等.佛教疑伪

经也继承了苦谛这一基本思想,在诸多经典中表

达了这一意思,被称为"二苦","三苦"和"十苦"等等.如"一切众生其在大生死中者有十习苦.何谓为十习一者生苦,二者老苦,三者病

苦,四者爱别苦,五者一切不可意苦,六者怨憎

苦,七者愁忧苦,八者饥渴苦,九者寒贫苦,十

者死苦.复有三苦,一者地狱苦,二者饿鬼苦,

三者畜生苦.复有二苦,一者鬼神龙苦,二者不

得自在苦."[ 2 ](pp1246 - 247)经典中也提到了"二苦",

"三苦","十苦",其中,涉及到人生的自然发展

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追求生活满足的欲

望等都是"苦",这与原始佛教中的苦的概念基

本相当.但是,疑伪经中提到的"三苦"却将原

始佛教中的六道中的地狱,饿鬼和畜生道视为

"苦谛"的一项内容,反映出信众们对这种世界

的厌恶之情.

(二)"四大"

佛教中说:"天地人物,一仰四气,一地二

水三火四风.人之身中,强者为地,和淖为水,

温热为火,气息为风.生借用此,死则归

本."[ 3 ](p1262b)其中,将地,水,火,风视为气的四

种形态,并认为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万物都是依靠

这四种物质而生成,人死后又复归于气.康僧会

编译的《六度集经》中有载:"深睹人原始,自

本无生.元气强者为地,软者为水,暖者为火,

动者为风,四者和焉,识神生焉."[ 4 ](p151b)"识

神",此指心识,心灵.这就是说,元气的强,

软,暖,动四种形态就是地,水,火,风"四

大"现象.人本来是无生的,由于"四大"因缘

和合才有生命,有心识,心灵的产生.所以说,

四大是构成世界万物和人身的基本物资元素.

佛教疑伪经继承了佛教的"四大"观念,而

且指出宇宙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四大构成的,

但是,疑伪经中的四大更侧重解释人的生命的构

成,将佛教中的世界构成转变成人自身的构成.

"一切众生形质为地大,血脉为水大,温暖为火

大,出入气为风大.违于地大则无身,违于水大

脉川拥塞,违于火大不能销融,违于风大绝于气

息.是故顺为体解,违为继结,顺为体解,名解

脱元.违为继结,名为病本.四百四病由违如

起,无量解脱从顺如生."[ 5 ](pp11368c - 1369a)如果四大不协调则会引起人的身体的不适甚至发生病变,因

此,人的身体应当协调这四大的关系,"地水火

风四大尊重顺是非双融,……世间地者,顺便增

长果实…….水大亦然,顺便除去垢秽随人转用

…….火大亦然,顺便温和得中吹生作熟济养弥

宽…….风大亦然,顺则鼓击飘动生长万物."[ 5 ](pp11368c - 1369a)疑伪经从相顺相违的交替变化来说明四大在众生身体中发生变化的重要作用,将

关注的焦点指向了人.

(三)五蕴

五蕴也是原始佛教思想中的基本内容.识蕴

是佛教五蕴之一,是统摄人的心理活动的根本意

识,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等六识.佛教发展到大乘阶段时,又增加了第七

识末那识和第八识阿赖耶识,共称之为"八识".

佛教疑伪经中特别提出"八识",基本上继承了

大乘佛教的思想.撰造者在《天地八阳神咒经》

中解释道:"八者分别也,……八者八识.云何

名八识,眼是色识,耳是声识,鼻是香识,舌者

是味识,身是触识,意是分别识,六根是六识, 含藏识,阿赖耶识,是名曰八识."[ 6 ](p11424b)这也反映出佛教疑伪经在吸收中国本土思想的同时,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