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知识的不同解释模式解析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发展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发展历程探析
t i 的拒斥 , is v m) 尤其是它所 开展 的丰富多彩的经验 社会学
研 究 , 得 对 知 识 和 科 学 的社 会 研 究 继 2 纪 2 3 使 0世 0~ 0年
会协 商的产 物” 想 .
因 素 , 倡 怀 疑 主 义 , 消 解 科 学 理 性 的 合 法 地 位 。 主 要 提 以
在6 0年代发起 了“ 文化 运动 ” 支持 与科 学共 同体普遍 反 ,
主义立场相对的价值与精 神 , 两种文 化 ( 人文文 化与科学 文化 ) 的对 立由此形成 。人 文学 者认为 , 科学 并不是 理性
纬度 演进 的三代 发展 历程 , 步摆 脱 了其理 论 困境 , 向成熟 , 逐 走 显示 出强大的生命 力 , 而为科 学知识社会 学 进
的 未 来 走 向 开拓 了新 的发 展 空 间 。
关键词 :S 代际演进 ; S K; 强纲领 ; 社会建构论 ; 社会 学有限主义
中 图 分 类 号 :9 一 6 C l 0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8— 2 7 20 ) 5— 0 5— 4 10 4 0 (0 6 0 0 2 0 种 等 价 于 权 力 的 知 识 系 统 。。这 种 对 “ 化 霸 权 ” 批 文 的
二 、 学知识 社会 学 的代 际演进 科
科学知识社会学根 据科学 对社 会作 用 的变化而 不断
6 0年代 以来 的特殊社会文 化背景 紧密相连 。二战后 科学
霸权 地 位 的确 立 、大 科 学 ” 念 的形 成 和 “ 文 化 运 动 ” “ 观 反
调整其指导纲 领 : 从强纲 领 、 社会建 构论 到社会 学有 限 主 义 , 现为不断向实践纬度演进 的三代 发展 历程: 展
《科学、技术与社会概论》刘啸霆版基本知识点
《科学、技术与社会概论》引言:STS的含义:科学、技术与社会(Science,Technology,and Society)STS的定义:STS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规律及其应用,并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一、不同范式的“STS”1.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发展可分为多学科、交叉学科和超学科三个阶段。
(1)关于STS的多学科理解早期,学者们进行研究时把科学、技术的某一部分和社会联系起来,认为这种联系主要是功能上的关系,并没有显示出内在的关联。
(2)关于STS的交叉学科理解后来,学者们在肯定科学与技术作用的同时,开始把STS看成一个交叉学科领域,认为其具有交叉学科性质。
科学是社会中的科学,技术是社会中的技术,科学技术塑造着社会,社会也塑造着科学技术。
(3)关于STS的超学科理解与早期相比,STS的领域得到拓展,理解也得以加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交叉学科走向跨学科或超学科。
STS研究已不再不同传统学科之间游移,而是超越旧的学科限制,把自己理解为单独的的知识现象。
二是从领域走向学科。
人们不再把STS仅仅看做是对象域,而是看做一个新的学科现象。
2.科学技术研究和科学、技术与社会(Science,Technology,and Society)相对应的科学技术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1)狭义的科学技术研究SSK(sociology of science knowledge,科学知识社会学)(2)狭义的科学技术研究见P6图0-1、0-2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学科结构1.复合三元模式此模式包括STS史、理论STS和应用STS。
具体见表0-1.复合三元模式在理论上提供了比较完整的STS学科框架,特别是它集中体现了STS的哲学、历史和社会学三大理论来源2.层次网络模式(见图0-3)这种模式是按照STS之间的关系来称谓的,即层次和网络相结合的模式。
科学知识社会学
科学知识社会学(SSK)刘华杰博士科学知识社会学虽然已经有将近30年的历史了,但这个题目在国内可能还很陌生。
与其他相关学科相比,这一领域的引进算是比较慢的。
这个现象本身也是值得研究的。
一般来说,其他学科在10年左右就会传到中国来,但科学知识社会学比这要晚了20年。
虽然在90年代国内有一些零星的介绍,但整体上还属于空白。
从新世纪开始,这一学科开始被大规模的引进来。
我今天讲的内容只是对这一学科进行介绍性概述,其中也提出几个问题,但由于时间有限,在这里不可能做非常详细的回答。
关于科学知识社会学跟科学社会学的关系,简单说二者是个包含关系。
科学社会学中包含了两大部分。
一部分是传统的科学社会学,也叫美国默顿学派科学社会学,它在70、80年代处于正统地位,其首领人物默顿曾经得过美国总统科学奖,当年戈尔给他发过奖章。
但目前起源于英国爱丁堡学派的科学知识社会学(SSK)已经取而代之,取得了统治地位,尤其在90年代这种现象非常明显。
关于这一学科最近的进展,南开大学刘军军博士写了一本综述性著作,这本书全面的介绍了SSK的一些理论和实践,文献非常齐全。
另外这本书是一个三阶的研究,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这本书的目的是“我看SSK如何看科学”。
目前国内正在对这一学科做大规模的引进。
下面我开始讲SSK的起源。
这里讲的是非常粗线条的,也未必正确。
SSK的前身很复杂,根据Bloor和Barnes讲,这种思想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德国的图宾根学派有一个“教会编史学”,认为应该把正统的思想与非正统的思想都给予中肯的对待。
SSK的倡导者认为这对他们有启发,但我个人认为这是他们后来找出来的,也就是他们在提出自己的学科以后又回到前人那里寻找佐证。
第二个前身是旧知识社会学。
我们知道知识社会学哲学味比较浓,而且有观念论的色彩,属于欧洲哲学跟社会学相结合的产物。
但它在19世纪20、30年代发展起来以后,就停滞不前了。
接下去是美国默顿学派的统计性、宏观的对社会运行的科学占了主导地位。
科学知识社会学:缘起、发展及启示
上解释 SK的产生 , S 并不大战的
最主要根源, 还必须对 SK产生 的社会文化背景予 S 以特别 的关注。在西方, 柏林墙倒塌、 自 冷战结束以 来, 硬科学 ( 自然科学) 在其 自身发展中遇到 了一些 前所未有的、 无法解决的困难如巨型化、 实验周期延 长等 , 其负面影响开始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 人们对
、
SK产生的理论传统及历史背景 S
1 SK的学术思想渊源。SK有多种学 术思想 .S S 渊源。该学派的代表人 物马尔凯声称 , 他们是在库 恩的哲学思想影响下 , 在批判了传 统的实证 主义科
收稿 日期:o 5 2 4 2 o —1 一l
作者简介 : 谭萍 , , 女 武汉大 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科学知识社会学 ( oioyo Si t cK o 1 Sc l f c n f nw. og e i i eg, de 以下简称 SK 自2 S ) 0世纪 7 O年代初在英 国诞 生后发展势头一直很迅猛 , 目前在 国外社会学研究 领域 占据主流的地位 。但在国内 , 人们对 S K的认 S 识却只能说 是刚刚起 步。国内对 SK的最 早介绍 S 可以追溯到 2 世纪 8 O O年代 , 当时南开大学的刘瑁 瑁教授在其主编的《 学社会学》 科 一书 中对 S K有 S 初步评价 。2 O世纪 9 o年代末 , 内第一本对 SK 国 S
谭 萍
( 武汉大学哲学 学院,湖北 武汉 4 0 7 ) 3 0 2
摘
要: 科学知识社会 学指 出, 传统 的科 学知识观 抹 煞 了科 学 的社会 性, 根本 上是 错误 的。通 过科 学争论 、 从 实验
室研究和科学文本话语分析 , 学知识社会学为 自身研 究 的合法 性进行 了重要论 证 , 科 并试 图促 进 自然科 学与人 文
科学知识社会学
科学知识社会学
科学术语
目录
01 简介
03 产生与发展
02 理论渊源 04 社会学方法
基本信息
科学知识社会学(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SSK),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继以默顿为代 表的传统科学社会学之后产生的新科学社会学。
简介
简介
科学知识社会学以爱丁堡学派的巴恩斯和布鲁尔为代表,深受现代科学哲学中相对主义思潮的影响,把科学 知识看作是由社会建构的,把他们的纲领定位为“相对主义知识观”,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研究纲领是在批判默顿 传统和正统科学哲学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研究过程中,提出诸如“利益理论”,“磋商理论”,“信用度循环理论”,“行动者——络理论”等理 论。
谢谢观看
爱丁堡学派一方面在看待科学的方式上发动了一场科学观变革,对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 作用;但另一方面,以经验方法研究哲学观点且观点偏激,反科学色彩浓厚。它认为“科学知识就是科学共同体 共同接受的信念”这一预设本身就有失偏颇,过分强调科学知识的社会维度研究,在知识论领域几乎导致了极端 的相对主义。
“强纲领”是这一学派提出的研究知识的社会成因的社会学形而上学理论,该理论认为,所有知识都包含着 某种社会维度,而且这种维度是永远无法消除或超越的。因此,所有知识都被当做社会学研究的材料。所谓“强” 意味着要对包括科学知识在内的一切知识的成因给予社会学说明的理论趋向。强纲领的基本内容就பைடு நூலகம்布鲁尔概括 的四条原则:因果关系原则、公正性原则、对称性原则和反身性原则。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发展历程解析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发展历程解析论文关键词:SSK;代际演进;强纲领;社会建构论;社会学有限主义论文摘要:科学知识社会学分别以强纲领、社会建构论和社会学有限主义为指导纲领,展现为不断向实践纬度演进的三代发展历程,逐步摆脱了其理论困境,走向成熟,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进而为科学知识社会学的未来走向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科学知识社会学(Sociologyof Scientific Knowledge),以下简称SSK)以其激进的建构论主张迅速产生了国际性影响。
它对科学采取的怀疑论和不可知论立场,对哲学本质主义(essentialism )、形式主义( formalism )、基础主义(foundationalism)和实证主义(positivism)的拒斥,尤其是它所开展的丰富多彩的经验社会学研究,使得对知识和科学的社会研究继20世纪20一30年代的繁荣发展之后,进人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本文分析了SSK产生的时代背景、代际演进及其理论优势与局限,进而试探SSK的未来走向。
一、科学知识社会学产生的时代背景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与欧美国家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特殊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连。
二战后科学霸权地位的确立、“大科学”观念的形成和“反文化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知识社会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进人20世纪,科学在理论和应用上所取得的迅速而广泛的进步,不断强化了人类自启蒙运动以来根深蒂固的科学主义信念,科学唯我独尊的霸权地位得以确立。
“大科学”( Big Science)观念也随着普赖斯《小科学,大科学》(1963)的发表日益深人人心。
然而,在经历了上世纪20年代的大萧条、两次世界大战、核军备竞赛及环境生态危机后,科学之剑的“双刃性”为人们充分体会。
人文学界在60年代发起了“反文化运动”,支持与科学共同体普遍主义立场相对的价值与精神,两种文化(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对立由此形成。
人文学者认为,科学并不是理性的解放力量,而是被广泛的教条所限制,或被福柯表达为一种等价于权力的知识系统。
20世纪科学理论发展的三种模式
二十世纪科学理论发展的三种模式在科学认识的形成过程中,科学事实的描述,科学定律的表达,都离不开科学概念的运用。
科学定律则是用科学语言(符号公式)表示的;原理定律是在溯因过程中运用猜想和理论模型方法求索的。
科学概念、科学语言、理论模型等等,都是科学认识由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飞跃所依赖的理性认识要素,是科学抽象和科学思维的成果。
科学理论确立之后,在20世纪关于科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三种模式盛行于西方,它们也代表了三种不同科学理论发展观,即:累积式发展模式(观)、否证式发展模式(观)与社会历史模式(观)。
一、累积式发展模式科学理论的发展有不同于其他事物发展的特殊规律,这是由于科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它有自身特殊的观点与方法(经验论与唯理论、归纳法与演绎法)、特殊的认识手段(观察手段与实验手段)、特殊的表示方式(用科学语言表示的理论体系)。
累积式发展模式是科学理论的各种发展模式中最早的发展模式,是关于科学理论发展的较有影响的看法。
累积式发展模式包括两个阶段:古典归纳主义的累积式发展模式和逻辑实证主义的累积式发展模式。
古典归纳主义认为:作为科学基础的是关于经验事实的命题,科学研究是通过归纳程序去发现一般原理,如此逐步地归纳上升到最基本的原理。
代表人物“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培根。
经验的累积的观点认为,科学知识体系是以观察所提供的可靠的经验事实材料为基础,并通过归纳法建立起来的。
随着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事实材料的增加,并由于观察和实验技巧的改进而对事实的了解更加精确和深入,愈来愈多的概括性更强的定律和理论被建立起来,科学的发展就是一个量的不断累积的过程。
科学只有进化、没有革命;只有量的变化没有质的飞跃。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1、科学理论是从少数几个基本概念与基本内假设出发,用数学演绎与逻辑推理,推演出的一系列命题。
所以理论家的方法是,应用那些作为基础的普遍假设或者“原理”,从而导出结论,建立逻辑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
SSK对科学知识的解蔽——兼评布鲁尔的《知识和社会意象》
识、 神话 、 宗教、 哲学 、 艺术 等各种信 念系统都 被纳入 了知识
以其提出的“ 纲领 ” 强 著称 , 支撑 S K学说 的研究 纲领—— S
强纲领就是在《 知识和社会意 象》 书 中提 出来的。就此而 一 言 ,知识和社 会意象 》 《 堪称 S K 的经典 之作 , 果 要 了解 S 如 SK的基本思想 , S 这是一本 必读 的书。《 知识 和社会意象》 的 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 , 分析强调了知识和社会 意象 之间的关 系, 通过阐述强纲领理论 , 对包括 科学知 识在 内的人类 知识 成因进行 了相对主义的说 明。我 们这里 拟概要 评述强 纲领
明 。许 多人 并 不 否 认 科 学 知识 的 产生 会受 社 会 因 素 的 影 响 ,
地强调社会 因素在一切知识 中均起作用的主张 , 主要理论 其
取 向是对科学知识 的成 因进行 社会学说 明。为达到这一 目
的, 强纲领提出了以下四项 原则 : 1 因果 性 , () 指能导致信念 或知识诸状态 的条 件都应 该 是因果性 的; 2 公正性 , () 指不
论 真或假 、 合理性或非合理性 、 功或失败 , 成 都要公正地加 以 同样对待 ;3 对称性 , () 指在说 明的样式上应该 是对称的 , 同
样 的原 因应 同时 能解 释 真实 的和虚假 的信 念 ;4) ( 反身性 ,
指 原 则 上 它 的各 种说 明模 式 必 须 同样 适 用 于 社 会学 本
四种科学发展模式之比较
四种科学发展模式之比较在科学哲学的发展过程中,不管其具体形态如何变化,始终伴随着对科学发展的哲学思考,对科学发展模式的总结与建构是科学哲学研究始终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
一、科学发展模式的界定及其类型“科学发展模式”这一概念在不同语境中有着不同的界定。
一般而言,它存在着狭义和广义的区别;狭义上,科学发展模式指科学演变的动态模式,如库恩关于科学发展的“前科学→常规科学→科学革命→新常规科学”模式就是狭义上的科学发展模式。
广义上,科学发展模式包含了与科学发展有关的各方面因素,涉及到科学发展模式建构的具体科学基础,理论依据及科学发展的思维方式,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等。
显然,广义的科学发展模式是以宏观多维视角来反思科学发展过程的。
如此看来,广义科学发展模式包含了狭义科学发展模式。
从广义科学发展模式维度看,科学哲学的逻辑实证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历史主义诸流派,大致有以下几种关于科学发展模式的典型观点:累积主义科学发展模式。
逻辑实证主义者大都持这种观点。
该观点认为,科学研究是建立在经验归纳和经验证实基础上的,科学的发展意味着它所包含的经验事实不断增加,包含较多经验容的新理论取代包含较少经验容的旧理论,科学发展归根结底是知识的不断增加。
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
波普是这种思想坚持者。
这种观点认为,科学理论的发展不是连续的,而是间断的;不是积累性的,而是否定性的;不是渐进式的,而是飞跃式的。
式理论科学发展模式。
库恩是这种思想主要倡导者。
这种观点认为,科学发展不仅取决于科学的部动因和规律方法,更决定于社会、心理等因素的作用。
科学家集团共同具有的对待科学的态度、研究问题的方法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体支配着科学的发展。
无政府主义发展模式。
费耶阿本德极为推崇这种思想。
这种思想认为,应反对规的方法原则,提倡无政府方法论即“怎么都行”,实行多元主义科学观,推进科学的发展。
二、四种科学发展模式的科学基础之比较四种科学发展模式均是对科学发展的反思,从根本上,有其立论的具体科学基础。
社会科学与科学发展观
社会科学与科学发展观引言社会科学拥有与自然科学相似的研究对象,但研究的是社会现象、社会规律和人类行为等方面的科学。
在现代社会中,科学发展观被认为是指导科学研究和科学发展的一种指导思想。
社会科学与科学发展观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依赖。
本文将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探讨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社会科学的定义与特点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涵盖了广泛的研究领域,包括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等。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似,都通过系统观察和实证研究来揭示社会现象和社会规律,但它们研究的是不同的现象和规律。
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行为、思想、关系和制度等方面的现象,其目标是通过理论构建和实证分析来解释这些现象,并提供对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
社会科学方法既包括定性研究方法,如案例研究和文献分析,也包括定量研究方法,如实证研究和统计分析。
社会科学的研究结果可以为社会实践提供决策参考,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概念与内涵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科学研究和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它是在长期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中形成的,秉承了科学的客观性、全面性和发展性原则。
科学发展观强调科学研究应当立足于国家的需求和社会的利益,重视科技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内涵:1. 科学第一科学第一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科学研究中,要坚持客观、真实、严谨的科学精神,重视科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注重科学方法的运用,推动科学研究的创新。
2. 人才第一人才第一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之一,强调培养和吸引优秀的科研人才,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支持。
3. 发展为了人民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的福祉,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应当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主文明的建设。
4.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倡导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即注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
爱丁堡学派科学知识社会学研究
学研究》2023-11-01CATALOGUE 目录•爱丁堡学派科学知识社会学的起源与发展•爱丁堡学派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理论•爱丁堡学派科学知识社会学的方法论•爱丁堡学派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影响与贡献•爱丁堡学派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局限与未来研究展望01爱丁堡学派科学知识社会学的起源与发展1起源:科学、社会与文化的交汇点23爱丁堡学派认为科学知识不仅仅是个人或集体的心理活动,而是受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塑造。
科学知识的社会属性爱丁堡学派追溯了科学知识社会建构主义的起源和发展,分析了其理论依据和主要观点。
社会建构主义该学派强调了科学知识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探讨了科学知识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对科学知识的塑造。
知识与社会的互动发展:从理论到实践的演进理论框架的建立爱丁堡学派建立了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包括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科学知识的传播和科学知识的评价等环节。
实践应用的研究该学派不仅关注理论探讨,还注重实践应用,研究了科学知识在社会和文化领域中的应用和影响。
与其他学派的对话与交锋爱丁堡学派与其他学派进行了对话和交锋,推动了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发展和深化。
02爱丁堡学派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理论强纲领: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基础科学知识的社会性01爱丁堡学派认为科学知识是社会性的,是由社会建构的,而非纯粹逻辑推理的产物。
这一观点强调了科学知识背后的社会、文化、历史等因素。
科学知识的生产过程02爱丁堡学派关注科学知识的生产过程,认为科学知识的生产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下进行的,科学家在生产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受到了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
科学知识的社会价值03爱丁堡学派认为科学知识具有社会价值,它服务于特定的社会利益和意识形态,同时也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爱丁堡学派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理论不仅关注科学知识的本质和生产过程,还关注科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领域,如科技政策制定、科技教育等。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应用领域爱丁堡学派提出了一系列应用科学知识社会学的方法,如实地调查、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以了解科学知识的社会影响和应用效果。
科学与当代社会科技与社会学知识点详细分析
科学与当代社会科技与社会学知识点详细分析科学和当代社会科技是紧密相连的,二者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相互影响关系。
科学是推动社会科技发展的基础,而社会科技则通过应用科学的成果来改变和推动社会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分析科学与当代社会科技和社会学的相关知识点。
1.科学的定义与特点科学是人们通过规范化的观察、实验和推理方法,以及精密的检验和验证过程,得出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知识体系。
科学具有客观性、可证伪性、可预测性和可重复性等特点。
2.科学的分类科学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
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社会科学研究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包括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
3.当代社会科技的发展当代社会科技指的是在科学基础上应用的技术和知识,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和生产中。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科技已经广泛涉及到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等众多领域。
4.科学与当代社会科技的相互影响科学为当代社会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支持。
科学家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创新,推动了社会科技的进步。
与此同时,社会科技的发展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实验材料和数据,推动了科学发展的速度和深度。
5.社会学与科学的关系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的学科,它与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社会学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探究社会问题,研究社会规律,以及预测和改善社会发展。
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变革都会对社会学产生影响,反过来,社会学也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证研究的支持。
6.科学与技术的伦理问题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必须面对伦理问题。
在当代社会科技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不仅要关注科学和技术的益处,也要思考其潜在的风险和负面影响。
因此,需要建立科学伦理和技术伦理的规范,确保科学和技术的应用符合社会和人类的利益。
综上所述,科学与当代社会科技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
科学为社会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理论和方法,而社会科技的应用则推动了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第五讲 科学知识增长与科学发展模式
二、波普尔科学发展模式
波普尔强调,科学哲学的任务并不是研究科学知识的 结构,而是研究科学知识的成长和进步,并成为阐明 和确立旨在保证科学知识成长和进步的方法论。 波普尔首次提出了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 : P1→TT→EE→P2,即科学从问题(problem)开始,经 提出试探性理论(tentative theory),又通过批判 性检验而排除错误(elimination of error),得到 确认的理论,继而在新的研究中又提出新的问题(new problem)。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科学前进。这种方法 称为“试错法”,即尝试与消除错误的方法。基本过 程如下:
(三)科学与真理的关系
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是对事实的大胆的猜测和假 设,是解决问题的各种尝试。因此,理论总有一天 要被经验所否证,为新的猜测所代替,科学活动的 过程就是猜测—反驳否证。而真理是与事实相符, 与事实相一致的,真理是客观的。“真的,就是它 与事实一致”。追求真理是科学的目的之一。科学 是理论与事实较好的符合,是理论越来越接近真理, 理论越接近真理,它的逼真度就越高。科学发展的 过程,归根到底,就是理论的逼真度不断提高的过 程。
第一,淘汰被证伪的理论,保留得到确认的理论。与观察 实验的结果不一致,则理论被证伪、被淘汰;反之得以 确认。得以保留的理论是被确认而非被证实。 第二步,在所有被确认的理论中选择出确认度最高的理论。 “确认度”即确认的量度,即一个理论所经受的检验程 度,它与“证实”不同,“证实”在理论内容上是真理, 它永远正确,不被证伪。“确认”并不证明理论是真理, 永远正确,而只确认理论经受住了检验。被确认的理论 仍然可以被证伪。任何理论不管它经受了何等严格的检 验和确认,获得了何等的成功,最终总会被推翻的。
对“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科学解读
克思 提 出知 识社会 学 的一条 基本 原理 , 即所 有知识 都是 由社 会决定 的 。马克 思甚 至认 为 , 即使是 自然科 学
知识 也是 由社会 目标决 定 的 。 2 O世纪初 , 知识社 会学作为独立 学科 大 体形 成 , 出现三 个学 派 , 别是 “ 兰西 学派 ” “ 意 志学 派” 分 法 、德 和 “ 国学派” 法兰西学派 ” 美 。“ 深受狄德罗思想 的影响 , 在坚持 “ 知识二 分法 ” 原则 的基础上 , 尝试用 自然科 学 的 实证 方法研究知识 的社会决定 、 知识 的起 源和概念 的演化 。德意志 学派在 马克思 之后 , 韦伯仔 细研 究 了知识
第3卷 2
第 6期
湖 州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 n lo u h uTe c e sColg o r a fH z o ah r l e e
Vo1 2 No. .3 6
De ., O1 c 2 0
21 0 0年 l 2月
对“ 科学知识社会学 ” 的科学解读
陈 正 洪
识、 客观性 和真理等传统 范畴所采取 的方式 。 哈贝 马斯认 为科学 知识 只是 知识 体系 中 的一 种 形态 , 学 知 科
收 稿 日期 : 0 0—1 21 1—1 8 作 者 简 介 : 正 洪 , 理研 究 员 , 士 , 事 科 学 哲 学 和 科 技 史 研 究 。 陈 助 博 从
中 图 分 类 号 : 3 N0 1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9 7 4 2 1 ) 6 0 6 5 10 —1 3 (O 0 0 —0 5 —0
一
、
科 学知 识 社 会 学 的理 论 渊 源
科 学知识 社会 学是 国外最 近几 十年兴 起 的一 门新兴哲 学 分支 , 入 国 内时 间也 很短 , 进 对其 科学 解读 对
从科学知识的不同解释模式看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发展
从科学知识的不同解释模式看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发展
从科学知识的不同解释模式看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发展
从传统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对科学知识的非对称性解释到布劳尔对科学知识的对称性解释,标志着科学知识社会学学科的建立,而从布劳尔对科学知识的对称性解释到拉图尔的新对称性解释,则标志着科学知识社会学发展的重要转向.
作者:贺建芹HE Jian-qin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公共课部,山东,济南,250031 刊名: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6 8(3) 分类号:C91 关键词:科学知识非对称性解释对称性解释新对称性解释科学知识社会学。
从科学知识的不同解释模式解析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发展
从科学知识的不同解释模式解析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发展从科学知识的不同解释模式解析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发展论文关键词:科学知识;非对称性解释;对称性解释;新对称性解释;科学知识社会学论文摘要:从传统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对科学知识的非对称性解释到布劳尔对科学知识的对称性解释,标志着科学知识社会学学科的建立,而从布劳尔对科学知识的对称性解释到拉图尔的新对称性解释,则标志着科学知识社会学发展的重要转向。
在科学知识社会学(SSK)之前,无论是逻辑经验主义、曼海姆知识社会学,还是默顿的科学社会学,都曾经试图探究科学知识的本性。
他们所作的解释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相关解释可谓格格不入。
前者认为科学知识截然不同于其他人类文化形态,两者不能相提并论。
而后者则坚持对包括科学知识在内的所有知识进行对称性解释。
从非对称性解释到对称性解释,这是科学知识社会学得以确立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传统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对知识的不对称解释自启蒙运动时起,整个知识体系就被划分为两类,即“纯知识,,( Pure Knowledge)和“不纯知识”(Impure Knowledge) o“纯知识”指不受社会因素影响,不受历史条件制约的客观知识或实证知识;“不纯知识”则指受社会因素影响,受历史条件制约的主观知识。
启蒙运动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将科学知识视为带有某种优越性的特殊知识。
百科全书式的人物狄德罗(D · Diderot)就是这一思想的典型代表。
这种思想后来又被迪尔凯姆(E·Durkheim)、曼海姆(K·Mannheim)等学者所推崇和加强,如曼海姆曾经将知识划分为“精密科学”和“社会科学”,所谓精密科学即指自然科学。
“知识的二分法”传统由此形成,随之而来的是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解释上的不对称关系,即自然科学知识是客观的、不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社会科学知识是主观的,受社会因素影响和制约。
因此,曼海姆知识社会学中的“知识”一词就有了特殊的含义,它仅严格限于社会科学知识,而自然科学知识则享有特权,免于社会学解释。
科学知识变化的三种解释模式及其评价
科学知识变化的三种解释模式及其评价摘要:科学知识的发展变化问题是20世纪科学哲学所关注的核心论题之一。
纵观20世纪科学哲学的发展,主要地形成了三种解释模式:逻辑—理性论模式、认知论模式和社会学模式。
虽然在20世纪的最后30年认知主义者和科学知识社会学家都对逻辑—理性论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但它们也未能对科学知识的变化问题给出令人满意的说明。
对科学知识发展变化的完全说明应是这三种模式的有机统一关键词:科学知识变化;逻辑解释;认知解释;社会解释;评价20世纪是现代科学迅速发展的世纪,也是科学哲学在激烈论战和频繁的范式变更中不断趋向丰富的世纪。
纵观20世纪科学哲学在风云变换中发展历程,科学知识的发展变化问题则是一条贯串始终的红线。
先是作为当代科学哲学第一个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提出了逻辑—理性论的解释模式。
后又有50、60年代各个学派围绕这一问题的激烈论战。
70年代以来,迅速崛起的科学知识社会学在对逻辑—理性论进行否定性批判的基础上,建构了科学知识变化的社会学解释模式。
与此同时,当代认知科学和心智哲学在向科学哲学渗透和扩张的过程中又建立了科学知识变化的认知论解释模式。
社会学解释模式的相对主义取向和认知解释模式的心理主义取向都正是弗雷格以来的现代哲学传统一开始就背弃的东西。
所以,这两种解释模式与逻辑—理性论自始至终处于激烈论战和尖锐冲突的状态。
然而,认知解释模式与社会解释模式也并非相安无事,知识社会学家不仅从根本上否定传统的逻辑解释模式,而且强烈地反对指向人类心智的认知解释模式,指责这种研究路线是“认知个体主义”(cognitive individualism);[1]而认知理论家则认为社会学解释模式根本不能揭示新的知识信念发生和形成的实际过程,只有认知解释模式才真正揭示了知识变化过程的实际发生机制。
可以说,在科学知识发展变化问题上,20世纪的最后30年就是在这三种解释模式分庭抗礼、相互攻讦中走过的。
那么,这三种解释模式之间究竟处于何种关系?激进的社会解释模式和激进的认知解释模式能够独立地对科学知识的发展变化做出充分的说明吗?在走向新世纪科学哲学的重建时,我们究竟应如何评价这三种解释模式?显然,恰当地评价这三种解释模式的成败得失,并在三种解释模式的共时性对比中,对近年在我国学术思想界影响日甚的科学知识社会学作一专题性审视、对当前在我国尚处于初始研究阶段的认知主义趋向作出基本的估计、对长期遭到否定和批判的逻辑—理性论给予准当的地位,这对于理解和把握科学知识及其发展变化的本质特征,探究和开拓科学哲学在新世纪的发展进路和进步方式均具有颇为重要的前提性意义。
科学知识变化的三种解释模式及其评价
科学知识变化的三种解释模式及其评价
刘高岑
【期刊名称】《自然辩证法研究》
【年(卷),期】2004(20)2
【摘要】科学知识的发展变化问题是20世纪科学哲学所关注的核心论题之一。
纵观20世纪科学哲学的发展,主要地形成了三种解释模式:逻辑—理性论模式、认知论模式和社会学模式。
虽然在20世纪的最后30年认知主义者和科学知识社会学家都对逻辑—理性论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但它们也未能对科学知识的变化问题给出令人满意的说明。
对科学知识发展变化的完全说明应是这三种模式的有机统一。
【总页数】5页(P39-42)
【关键词】科学知识;发展变化;评价;认知解释;逻辑解释
【作者】刘高岑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政法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01;G302
【相关文献】
1.诉讼不及时的三种模式与双层认定标准——检讨刑事司法运转速度妥当性的解释性工具 [J], 郭晶
2.三种机制解释地水准平面的变化 [J], 魏欣(编译)
3.从科学知识的不同解释模式看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发展 [J], 贺建芹
4.张裕"解百纳"向何处去?——三种解释模式 [J], 高尚
5.文学理论解释的三种基本逻辑模式 [J], 马建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科学哲学到科技和社会
科學的實證論形象(一)
科學是經驗實證的,任何科學的主張都要透過經 驗(實驗)來予以檢驗。
因為科學是實證的,所以科學是客觀的,和其它 不能實證的主觀的、玄想的(形上學的)領域截 然不同。
理論版本論的科學形象
可是,典範理論主張,科學家在「改良」一個理 論的數學公式時,必然也會同時改變它的概念、 解釋、世界圖像等等。
理論版本是科學家個人的「理論」。
所以科學發展其實是一個一個理論版本的誕生、 競爭與演變。即最初有一個理論版本誕生,與其 它理論版本競爭。如果一個版本能吸引許多科學 家個「理論版本家族」。
理論版本論與演化論:理論版本論主張科學理論類似 生物物種的演化,但演化的機制並不是天擇。
社會建構論的誕生
孔恩整合科學史與科學哲學,提出一個全新的科學形象, 以及研究「科學知識的本質和變遷」的新方法,並引入 「社群」和社會學裏的觀念。
孔恩的研究給予新一代的科學史家和科學社會學家靈感, 他們開始研究科學活動(科學知識是科學活動的產品)是 如何受到社會的塑造。科學活動不再是科學家個人的理智 產品,純粹由自然現象來決定;科學活動其實是社會的 「塑造」或「建構」。
為盡善盡美的方向。
4.4 科技與社會思考科技與社會的關係,可 以介入科技活動,並加以改造,使科技活 動構成的科技社會更為完美理想。
貳、科學哲學
科學哲學的兩個層次:
-一般科學哲學(通常還是以「自然科學」為分析的 範例);
-特殊科學哲學(如物理學哲學、生物學哲學、心理 學哲學、社會科學哲學等等。)
續上….
科學發展不是在穩固地基上蓋房子,而是像政權 變更一樣,科學革命就像政治革命。
认识的深入:从知识学、知识社会学到科学知识社会学(一)
认识的深入:从知识学、知识社会学到科学知识社会学(一)摘要]从知识学、知识社会学到科学知识社会学,人类对于知识本身的反思与解读,以社会学角度审视知识以及知识体系,对于我们认清知识的本质,更好地运用知识造福人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知识学;知识社会学;SSK知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说其古老,在于人们对知识的探索和研究与人类文明的开始同步进行着;说其年轻,在于人们对知识的系统考察和哲学探讨是最近几十年的事。
特别是以知识概念为研究对象的知识学,到目前为止还未形成较完善的理论框架和基本内容。
一、对于知识的定义知识,不论是作为日常语言词汇,还是作为一个严肃的学术概念,可能是当今人们最容易接触到的。
知识究竟是什么?究竟什么是知识?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问题,尽管人们已达成一些共识,但讨论仍在继续。
我国出版的辞典中对知识的定义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
从本质上说,知识属于认知的范畴。
社会实践是在有知识的条件下进行的,是知识所产生的活动,没有知识作前提,谈不上社会实践。
因此,这一定义从逻辑上首先就站不住脚。
其次经验又是什么,是个人的、群体的、人类的,还是感官的、心智的,都没有界定,人之所以称之为人,就在于人有社会实践的能力,因为社会实践从广义上也就是指人的一切活动、一切现象。
因此,这一定义等于说知识就是经验,经验就是知识,概言之,也就是没有说清楚知识到底是什么。
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对知识的定义是:对事实和思想的一套系统的阐述所提出的合理性判断或经验的结果。
而马克卢普(FritzMachlup)在《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一书认为:知识就是根据已认识的事物所作的客观解释。
二、研究知识与社会关系的知识社会学知识社会学是对知识进行社会学考察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知识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主要是研究社会对知识的影响和作用。
1.知识社会学的创始人卡尔·曼海姆“知识社会学”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哲学家舍勒提出的,但只有在德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1893—1947)那里,知识社会学才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科学知识的不同解释模式解析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发展论文关键词:科学知识;非对称性解释;对称性解释;新对称性解释;科学知识社会学论文摘要:从传统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对科学知识的非对称性解释到布劳尔对科学知识的对称性解释,标志着科学知识社会学学科的建立,而从布劳尔对科学知识的对称性解释到拉图尔的新对称性解释,则标志着科学知识社会学发展的重要转向。
在科学知识社会学(SSK)之前,无论是逻辑经验主义、曼海姆知识社会学,还是默顿的科学社会学,都曾经试图探究科学知识的本性。
他们所作的解释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相关解释可谓格格不入。
前者认为科学知识截然不同于其他人类文化形态,两者不能相提并论。
而后者则坚持对包括科学知识在内的所有知识进行对称性解释。
从非对称性解释到对称性解释,这是科学知识社会学得以确立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传统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对知识的不对称解释自启蒙运动时起,整个知识体系就被划分为两类,即“纯知识,,( Pure Knowledge)和“不纯知识”(Impure Knowledge) o“纯知识”指不受社会因素影响,不受历史条件制约的客观知识或实证知识;“不纯知识”则指受社会因素影响,受历史条件制约的主观知识。
启蒙运动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将科学知识视为带有某种优越性的特殊知识。
百科全书式的人物狄德罗(D · Diderot)就是这一思想的典型代表。
这种思想后来又被迪尔凯姆(E·Durkheim)、曼海姆(K·Mannheim)等学者所推崇和加强,如曼海姆曾经将知识划分为“精密科学”和“社会科学”,所谓精密科学即指自然科学。
“知识的二分法”传统由此形成,随之而来的是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解释上的不对称关系,即自然科学知识是客观的、不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社会科学知识是主观的,受社会因素影响和制约。
因此,曼海姆知识社会学中的“知识”一词就有了特殊的含义,它仅严格限于社会科学知识,而自然科学知识则享有特权,免于社会学解释。
关于知识的不对称性解释在以后的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研究中得到延续,科学知识的精确性和可靠性被进一步强调,其区别于其他知识形式的特殊性和优越性也逐渐被接受。
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逻辑经验主义对科学知识的本性作了系统的解释:科学知识是实证的、客观的,观察独立于理论,观察陈述严格区别于理论陈述,判断知识是否科学的唯一标准应该诉诸于经验事实。
可以说,逻辑经验主义关于科学知识本性所作的解释是当时乃至其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的标准解释,他们的科学合理性理论也被称为“标准的科学合理性理论”。
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科学社会学对科学知识本性作出了如下解释:科学知识是确定无误的。
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知识生产时必须遵守某种“科学良知”—某种制度化的关于科学家行为的社会规范,即传统的默顿科学社会学积极鼓吹和倡扬的“科学的精神气质”: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和有条件的怀疑主义。
这四类制度性的规范来自于科学的制度性的目标—扩展被证实了的知识。
而“知识是经验上被证实的和逻辑上一致的规律的陈述”。
在默顿看来,科学的精神气质存在的必然性“不只是因为它们在方法上是有效的,还因为它们被认为是正确的和有益的。
它们是技术上的规定,也是道德上的规定”。
研究过程中严谨的科学方法、严格的科学程序,加上由于科学家自身的精神气质所产生的严肃的科学态度,作为该过程结果的科学知识从理论上来讲就依然是可信可靠的。
在默顿科学社会学中,虽然是以科学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但这种研究决不涉及科学知识的内容,换句话说,科学知识的内容、性质在默顿科学社会学中被“黑箱化”了。
由以上可见,逻辑经验主义科学哲学、曼海姆知识社会学和默顿科学社会学都对科学知识本性作了近乎一致的解释。
他们坚信科学知识是特殊的享有某种优越性的知识体系,坚持对这种真的、理性的和成功的信念及知识状态“关注于有效的证据”,而将伪的、非理性的和失败的信念及知识状态作社会学解释。
显然这种解释是一种不对称立场的外在表现。
他们把科学知识与其他文化形态截然区分并对立起来,因此招致了越来越多的批评。
二、对知识的非对称性解释原则的质疑波普尔(K·Popper)首先对逻辑经验主义奉行的解释原则提出了怀疑,并认为逻辑经验主义者无法用事实来说明科学知识具有牢固的实证基础,观察不可能独立于理论,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张力,无论是观察还是实验操作都应该被理解为科学家带着一定的框架理论去主动介人。
波普尔还注意到科学家在接受或者排斥观察事实和实验结果时情境因素的重要性,认为新的知识是通过对原有知识的修正而得以产生的,而不是科学家通过与物理世界直接对话获得的天然产品。
汉森(N·R·Hanson)的观点更为激进。
他认为逻辑经验主义者所悟守的观察独立于理论的信条是根本错误的,为此他提出了“观察渗透理论”的观点。
依照这种观点,只有得到某种理论的解释和支持的知识才会被接受和认可。
也就是说,知识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为某种理论所支持,换个角度可以说,离开理论支持的知识是毫无意义的。
库恩(T·Kuhn)无疑是这个时代最有影响的代表性人物。
他在批判传统的累积性科学观的基础上,借用自己独特的范式理论来解释科学的进步。
科学知识的增长在常规科学时期表现为高度累积性的,而在科学革命时期是间断的,甚至是跳跃的。
范式决定科学家的思维方式、信念体系、价值观等等。
范式的变更必然会导致科学家思维方式、信念体系、价值观等的变更,因此,科学知识的意义只能由特定范式所决定,而且仅仅由这个范式来决定。
“没有一个先验的理由能允许我们指望任何一种范式是尽善尽美的,甚至不能指望它是所得到的最好的一种”。
困不同范式下形成的科学知识是历史的和相对的。
费耶阿本德认为科学、宗教、巫术、占星术和神话都是“平等的人类传统”,“传统谈不上好坏,创门仅仅是传统”。
川科学史家耶胡达·埃尔卡纳在《关于知识人类学的尝试性纲领》一文中明确地提出要把科学作为一种文化系统来考察。
埃尔卡纳认为,在传统上“科学很少被认为象艺术或宗教那样是属于人文文化整体的,因为它被看作是某种不相同的、独一无二的、相互背离”,但他所坚持的“基本前提是,文化的不同维度:宗教、艺术、科学、意识形态、普通常识、音乐,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是文化系统”。
可以看出,从波普尔到费耶阿本德等人对科学知识本性的探讨中已明显带有反对将科学知识特殊化、精英化和黑箱化的倾向,这些思想直接导致了科学知识社会学的最初发韧,为此后的科学知识社会学家寻求关于科学知识的另类解释埋下了伏笔。
三、关于知识的对称性解释科学知识社会学产生前,科学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学分属两个领域,二者都将对科学知识的社会学考察排除在研究范围以外。
如前所述,知识社会学中的知识仅指社会科学知识,而传统的科学社会学实际上只是外在地将社会性的研究纬度适用于科学事业,对自然科学知识本身的特性却无实质性的社会学考察,所以有人将默顿学派研究纲领称为“科学家的社会学”或者“科学制度社会学”。
科学知识社会学批判并否定了科学知识在传统科学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学中享有的特殊地位,开拓了对科学知识进行社会学研究的做法,强调对所有知识要诉诸一种对称性的解释。
科学知识社会学爱丁堡学派和巴黎学派的两位代表人物布劳尔和拉图尔分别提出了自己的对称性原则。
布劳尔的对称性原则在强纲领中占据核心地位,其具体涵义是什么呢?布劳尔这样解释:“就共同持有的观念来说,无论它们是真的还是伪的,合理的还是非理性的,都同样应该成为社会学好奇心的对象,并且都应该被同样的原因所解释。
在所有案例中,分析者必须确定信念的当地的、偶然的原因。
这种要求乃是针对以前盛行过而且在某些地方仍然得到辩护的一种假设提出来的,这种假设认为,真的或者合理性的信念可以用实在来解释,而伪的或者非理性的信念用社会的曲解的影响来解释”。
为了说明“以前存在的这种假设”,布劳尔举了一个被知识社会学批评者经常使用的例子:以前人们解释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这一事实时,往往归功于他在自己的试验田里对植物的精心培植和细致观察,而解释李森科的反孟德尔主义时,则往往归咎于意识形态等社会因素所起的负面影响。
在布劳尔看来,必须持有一种自然主义的态度才能对对称性原则进行正确解读。
这意味着,无论是自然,还是社会,都被卷人信念的形成过程中。
他所强调的“对称”是指引起知识形态的两种原因,即我们关于物的经验和关于人的经验,都作为主要的部分暗含在信念中。
信念系统,也就是人们共享的知识的成文形式,是人们协调他们共有的与物质世界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
与物质世界发生某种因果关系是不可避免的,并且这必然将会呈现于所有文化中。
采取一种对称的立场意味着承认所有的文化都同样地接近自然。
也就是说,根据对称性原则,错误的信念系统与正确的信念系统一样,都是与自然发生某种关系的方式,方式无所谓好坏,不论看起来有多别扭。
例如采纳了对称性原则就意味着把孟德尔主义和李森科主义看作与物质世界发生因果关系的两种不同方式。
它们都包括来自物质世界的感觉输人(sensory input)、与人和物的相互作用、对现存文化资源的运用以及两者各有争议的标准和目标。
它们都带有当时的社会建制的特征,但这并不是说,它们的实践者和信奉者不与自然发生因果性的相互作用,恰恰相反,这些实践者和信奉者是在以不同的方式与自然相互作用,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同样是要求对所有知识进行对称性解释,拉图尔认为,布劳尔依据强纲领对科学知识做出的解释最终都落到了社会范畴上,这样做极其不合理。
他批评强纲领的对称性原则虽然名为对称性,但实际上依然具有很强的不对称J性,只不过在实证主义者那里,不对称性表现为把自然界(客体)设定为知识和现象背后确定无疑的最终依据,一切问题都可以诉诸自然而获得最终的解释和说明。
而布劳尔是从社会(主体)角度出发来解释一切,包括自然(尽管布劳尔强调是关于自然的信念)。
两者都是在客体(自然)—社会(主体)框架中由两极(自然和社会,或主体和客体)中的一极出发,并朝向另外一极的解释。
实证.主义者用自然的状态解释社会的进化和一致性的建立,成为“自然实在论者”,而布劳尔等人则用社会因素解释人类如何解决有关事实问题,成为“社会建构论者”。
在这两种解释模式中,呈现出来的科学只是“单向度的科学”。
为了弥补布劳尔对称性原则的缺陷,拉图尔提出了一个新的对称性原则,即:无论是自然还是社会都不能解释科学知识的形成。
既不能象实证主义者一样把科学知识看作在本质上是一系列既成的、被证明为真的命题的集合,也不能象布劳尔那样一味诉诸社会因素寻求科学知识的成因,而是应该把科学当作活动或实践过程的集合。
活动不只在思维中进行,更主要的是在科学家的语言交往、实验室活动乃至日常生活中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