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的兴亡教案

合集下载

东汉的兴亡教案

东汉的兴亡教案

东汉的兴亡教案主题:东汉的兴亡目标:通过学习东汉的兴亡,使学生了解东汉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变革,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一、东汉的兴起1. 刘秀的起义和东汉的建立。

2. 东汉初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和改革。

3. 东汉初期的文化繁荣和科技进步。

二、东汉的盛世1. 光武中兴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特点。

2. 初平、永平、建和三年的政策与成就。

3. 东汉盛世的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进步。

三、东汉的衰败1. 东汉晚期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

2. 地方割据和农民起义的兴起。

3. 黄巾起义的爆发和对东汉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东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你们学过东汉吗?请你们简单谈谈东汉时期的一些特点。

二、讲授通过讲授教师介绍东汉的兴起、盛世和衰败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状况以及相关事件,让学生了解东汉时期的变革和重要人物。

三、讨论1.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东汉盛世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特点,以及背后的原因和推动力。

2. 学生讨论东汉的衰败原因,是否只是因为黄巾起义?还有哪些因素导致东汉走向衰落?四、展示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展示并进行总结,总结东汉的兴亡原因和影响。

五、拓展教师讲解东汉的发展对后来历史的影响,以及与其他朝代的联系。

六、归纳总结学生总结东汉的兴亡过程和原因,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七、作业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东汉兴亡的长篇作文,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深入分析东汉的兴亡原因和影响。

教学资源:教材、教具、多媒体设备、纸笔等。

东汉的兴衰教案完美版

东汉的兴衰教案完美版

东汉的兴衰教案完美版第一章:东汉的建立1.1 了解东汉的建立背景:西汉末年的社会矛盾和王莽的改革失败。

1.2 学习刘秀起兵反抗王莽,建立东汉的历史过程。

1.3 掌握东汉建立的时间、地点和重要意义。

第二章:东汉的政治制度2.1 学习东汉的官制和封建制度。

2.2 了解东汉的皇室家族和外戚势力对政治的影响。

2.3 探讨东汉初期政治制度的优点和缺点。

第三章:东汉的经济与社会发展3.1 了解东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状况。

3.2 学习东汉时期的丝绸之路贸易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3.3 探讨东汉时期社会矛盾和贫富差距的加剧原因。

第四章:东汉的文化与科技4.1 学习东汉时期的文学、史学和艺术成就。

4.2 了解东汉时期的医学、天文和地理学进展。

4.3 探讨东汉时期文化科技的繁荣对后世的影响。

第五章:东汉的边疆民族与外交5.1 学习东汉时期的边疆民族政策及其影响。

5.2 了解东汉与西域、朝鲜、日本等地区的外交关系。

5.3 探讨东汉时期边疆民族与外交的重要性对国家的影响。

第六章:东汉的外戚与宦官斗争6.1 分析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势力的崛起及其对政治的影响。

6.2 了解宦官在东汉政治斗争中的角色和影响。

6.3 探讨外戚与宦官斗争对东汉国势的影响。

第七章:东汉末年的社会矛盾7.1 学习东汉末年土地兼并、农民起义等社会矛盾的表现。

7.2 了解官僚腐败和封建统治危机对社会的危害。

7.3 探讨东汉末年社会矛盾对国家命运的影响。

第八章:黄巾起义与东汉的衰落8.1 分析黄巾起义的爆发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8.2 了解东汉政府对黄巾起义的镇压及其效果。

8.3 探讨黄巾起义对东汉国势的衰落作用。

第九章: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9.1 学习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形成过程和地域分布。

9.2 了解各大军阀统治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9.3 探讨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对国家统一的危害。

第十章:东汉的结束与三国时期的来临10.1 分析东汉末年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各种原因导致的东汉结束。

初中历史东汉的兴亡教案

初中历史东汉的兴亡教案

初中历史东汉的兴亡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东汉的兴起和灭亡的原因,掌握东汉的历史发展过程。

教学重点:东汉的兴起和灭亡的原因。

教学难点:掌握东汉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

教学准备:教材、教学课件、图片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入话题,让学生了解东汉的产生和基本背景。

二、讲解东汉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15分钟)
1. 汉光武帝的建立和统一
2. 汉明帝的开明政策和国力强盛
3. 汉章帝和汉和帝时期的内乱和外患
4. 汉安帝和汉顺帝时期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
5. 汉献帝时期的农民起义和王莽篡位
三、讨论东汉灭亡的原因(15分钟)
1. 政治腐败和宦官干政
2. 地方豪强的割据和农民起义
3. 经济衰退和人口减少
4. 北方少数民族的频繁侵扰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东汉的兴亡原因,并强调历史的重要性和教训。

作业布置:
1. 思考东汉的兴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阅读相关教材,了解东汉的重要事件。

3. 撰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对东汉兴亡原因的看法。

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对东汉的兴起和灭亡有了初步的了解,也掌握了东汉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

但在讨论环节,学生的表现比较 passively,需要加强课堂互动。

下节课可以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更活跃地参与进来。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案(附学案)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案(附学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光武中兴,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⑵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中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分析史料,理解光武中兴和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原因。

⑵通过搜集光武帝刘秀的故事,了解这个人物,进一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⑶通过展示当时的民谣,了解东汉中期以后出现的社会状况。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⑴通过讲解柔术治天下和以文治为主要特征的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孙起到的推动作用,懂得国家的兴旺,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文化事业的繁荣。

⑵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及突破方法】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通过合作探究,教室启发引导的方式来掌握这一内容。

出示历史资料和搜集展示刘秀的故事,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通过分析东汉后期十个皇帝的继位年龄及寿命来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的原因。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通过小组合作,展示文景之治的资料,搜集有关刘秀、汉文帝、汉景帝的故事来进行比较。

【教学方法】1.以启发引导为主,多媒体课件演示为辅,创设问题情景,设计各类问题,促使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方式,推动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

2.通过学生展示资料,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来学习。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查找相关历史资料、安排学生课前预习。

学生准备:收集与东汉有关的历史资料、预习教材及背景知识、观看历史视频。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电视剧《秀丽江山之长歌行》片段,渲染历史恢宏的气势。

教师:这是时下一部非常热门的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它以汉朝为背景,讲述了西汉覆亡之期,刘秀等人历尽艰辛完成东汉举世伟业的传奇故事。

今天让我们把历史的镜头聚焦“东汉的兴亡”,一起回顾那段飘摇的历史。

《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3(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3(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3(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东汉的兴亡》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东汉的建立、发展和衰亡过程。

教材内容丰富,以时间为线索,通过讲述东汉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和变迁,使学生了解东汉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本课内容安排合理,既有文字描述,又有插图和图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东汉历史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借助图片、图表等直观材料来帮助理解。

此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因果关系等方面的把握还不够成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和衰亡过程,掌握东汉历史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汉的建立、发展和衰亡过程。

2.难点:东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民族关系。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情境教学:通过图片、图表等直观材料,创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理解。

3.比较教学:引导学生比较东汉与其他历史时期的异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4.小组合作: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图片、图表、视频等直观材料。

3.网络资源和历史文献资料。

4.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所需的道具和器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材料,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同时,提出本课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述、展示课件等方式,详细介绍东汉的建立、发展和衰亡过程,使学生掌握东汉历史的基本知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学案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学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的基本史实。

2.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重点难点】1.重点:光武中兴,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黄巾起义。

2.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

【自主学习】一、东汉建立1.东汉建立(1)西汉灭亡:9年,夺取政权,建立,西汉灭亡。

(2)东汉建立:年,刘秀称帝,定都,史称东汉。

刘秀就是。

2.光武中兴(1)措施: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 ,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2)表现: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1.形成时间:。

2.具体表现:交替专权,轮流把持朝政,政治腐朽不堪,形成恶性循环。

3.影响: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

三、黄巾起义1.原因(1)东汉后期,时局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反抗情绪蔓延。

(2)频繁发生,贫民流离失所。

(3)张角创立太平道,在社会底层传教,信徒有数十万人。

传教。

2.过程:年,张角等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因起义军头裹黄巾,故称之为“”。

历史9个月,最后被镇压。

3.特点:、的农民大起义。

4.影响:沉重打击了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当堂达标】1.“(公元25年)九月,赤眉入长安,更始降,旋为赤眉所杀。

光武则乘机南下,攻下洛阳,并定都于此。

”后世称“光武”所建的政权为()A.西汉B.东汉C.新朝D.后汉2.(山西中考)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历史上称为()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3.如图是东汉时期的陶院落模型,在这个院落里,豪强大族的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这透露出当时的社会情形是()A.阶级对立B.外戚专权C.国泰民安D.艺术兴盛4.(玉林中考)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臣不能正常地执行职权。

东汉的兴亡教案

东汉的兴亡教案

东汉的兴亡教案教案标题:东汉的兴亡教学目标:1. 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

2. 分析东汉兴盛和衰落的原因。

3. 探讨东汉兴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1. 东汉时期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

2. 东汉兴盛和衰落的原因。

3. 东汉兴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分析东汉兴盛和衰落的原因。

2. 探讨东汉兴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东汉时期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请学生思考并回答,你知道东汉时期吗?了解东汉的兴盛和衰落吗?2. 展示一张东汉时期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介绍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

2. 重点讲解东汉兴盛和衰落的原因,包括政治腐败、地方割据、外族侵扰等因素。

三、讨论与分析(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东汉兴盛和衰落的原因进行讨论,并列出各自的观点。

2.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引导他们分析不同因素对东汉兴亡的影响。

四、总结与归纳(10分钟)1. 收集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东汉兴亡的主要原因。

2. 引导学生思考东汉兴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如政治制度的变革、社会经济的变化等。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了解东汉兴亡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2. 提供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东汉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状况。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东汉兴亡的短文,包括对东汉兴盛和衰落原因的分析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提醒学生按时提交作业,并鼓励他们多参考相关资料。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分析东汉兴盛和衰落的原因,并探讨东汉兴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通过小组讨论和自主学习,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作业的布置能够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该主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东汉的兴衰》教案最全版

《东汉的兴衰》教案最全版

《东汉的兴衰》教案最全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东汉的建立和灭亡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历史特点。

2. 通过学习东汉的兴衰,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3. 使学生了解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their contributions。

二、教学内容1. 东汉的建立:汉光武帝刘秀的崛起、东汉的建立背景。

2. 东汉的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繁荣。

3. 东汉的灭亡: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等事件的影响。

4. 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灵帝等。

5. 东汉的兴衰原因分析:政治体制、社会矛盾、民族问题等方面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东汉的建立、发展、灭亡过程及其原因。

2. 教学难点: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作用及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东汉时期的历史场景。

2. 采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东汉的兴衰原因。

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五、教学课时本课程共需5课时,每课时45分钟。

六、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教学内容讲解:按照教学目标,讲解东汉的建立、发展、灭亡过程及其原因。

3. 案例分析:选取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深入剖析。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就东汉的兴衰原因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观点。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七、作业布置2. 绘制东汉历史时间轴,标注重要历史事件。

3. 复习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及其贡献。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观看东汉时期的历史文物。

2. 邀请历史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东汉时期的的历史背景。

东汉的兴衰教案完美版

东汉的兴衰教案完美版

东汉的兴衰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东汉的建立和灭亡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历史特点。

2. 通过分析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使学生认识到东汉时期的兴衰与民族矛盾、政治腐败等因素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内容:1. 东汉的建立:了解东汉的建立背景,掌握光武帝、明帝、章帝等帝王的主要政绩。

2. 东汉的繁荣:了解东汉时期的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认识其繁荣的原因。

3. 外戚与宦官专权:分析外戚与宦官专权的根源和影响,了解其对东汉政治的破坏作用。

4. 民族矛盾:通过学习东汉时期的民族政策,使学生了解民族矛盾的激化过程及其对国家的影响。

5. 东汉的灭亡:掌握东汉灭亡的原因,了解末代皇帝汉献帝的命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东汉的建立、繁荣、衰落过程及其原因。

2. 教学难点:外戚与宦官专权、民族矛盾对东汉政治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系统地传授东汉时期的历史知识。

2. 利用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东汉时期的兴衰原因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东汉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东汉时期的好奇心。

2. 讲解:详细讲授东汉的建立、繁荣、衰落过程,分析导致兴衰的原因。

3.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外戚与宦官专权、民族矛盾对东汉政治的影响。

4. 讨论:组织学生就东汉时期的兴衰原因展开讨论,分享各自的看法。

5. 总结:概括东汉时期的历史特点,强调其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授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听课态度,了解他们对东汉历史的兴趣和认知程度。

2. 通过对学生作业、课堂讨论的点评,评估他们对外戚与宦官专权、民族矛盾等问题的理解深度。

3. 组织一次课堂小测,检验学生对东汉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关于东汉历史的书籍、文章,丰富他们的历史知识。

第13课东汉的兴亡-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2.认识东汉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化名人和发明家;3.探究东汉政治制度的变革和政治危机的原因;4.分析东汉政治危机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东汉时期政治制度的变革;2.东汉政治危机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探究东汉政治危机的原因;2.分析东汉政治危机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5分钟)1.谈论“黄巾起义”对东汉的影响;2.介绍东汉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3.引出东汉政治制度变革的背景。

2. 了解东汉政治制度的变革(30分钟)1.引导学生认识东汉政治制度变革的原因;2.探析东汉政治制度变革的内容;3.帮助学生理解东汉政治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探究东汉政治危机的原因(30分钟)1.分组讨论东汉政治危机的原因;2.汇报讨论结果;3.教师进行总结。

4. 分析东汉政治危机对中国历史的影响(30分钟)1.给学生提供思路,讨论东汉政治危机对中国历史的影响;2.引导学生思考“政治危机”是怎么造成的;3.帮助学生认识“政治危机”对社会和历史的影响。

5. 总结(15分钟)1.回顾本节课的内容;2.强调东汉政治变革和政治危机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拓展练习1.东汉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是什么?2.东汉时期的皇帝是谁?在位时间是多少?3.你认为东汉政治危机对当时的人们和历史有什么深远的影响?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发学生对东汉政治制度变革和政治危机的讨论和思考,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历史在无时无刻地影响着今天,也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1(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1(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1(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东汉的兴亡》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和灭亡的过程。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讲解东汉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制度,使学生了解东汉时期的社会风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东汉时期的历史相对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借助图片、地图等直观教具,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人物关系等需要加以引导和梳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和灭亡的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制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时空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历史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和灭亡的过程。

2.难点: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制度的联系与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直观教具,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享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PPT等教学资料。

2.图片、地图、视频等直观教具。

3.打印好的时间线、人物关系图等辅助材料。

4.课堂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等直观教具,引导学生回顾西汉末年的历史,讲述王莽篡汉和绿林赤眉起义,为学生引入东汉的建立。

2.呈现(15分钟)讲述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建立东汉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东汉的建立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制度,如光武帝、明帝、章帝等,以及东汉的衰落过程。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东汉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1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1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主要讲述了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本课内容较为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旨在让学生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变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东汉时期的历史了解相对较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将已掌握的知识与东汉时期的历史相结合,形成系统的历史观念。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人物的认知多停留在表面,需要通过本课学习,深入了解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如光武帝、董仲舒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2.难点:东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文化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享学习成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的课件。

2.教材:准备《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相关内容。

3.辅助材料:收集关于东汉时期的历史资料,如论文、书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东汉时期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呈现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东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文化特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东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分享学习成果。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东汉的兴亡》是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的第13课,主要讲述了东汉从建立到衰亡的历史过程。

教材内容包括光武帝建立东汉、东汉时期的统治政策、黄巾起义、董卓之乱、曹操统一北方、三国鼎立等历史事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东汉历史的基本脉络,认识东汉时期的统治政策和社会状况,以及东汉末年的战乱和三国鼎立的局面。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东汉之前的历史知识,对于历史事件的认知和分析能力有一定基础。

但学生对于东汉时期的历史细节和人物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于东汉末年的战乱和三国鼎立的局面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以及东汉末年的战乱和三国鼎立的形成原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兴亡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统治政策、社会状况以及东汉末年的战乱和三国鼎立的局面。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汉的兴亡过程,东汉时期的统治政策、社会状况以及东汉末年的战乱和三国鼎立的局面。

2.教学难点:东汉末年的战乱和三国鼎立的形成原因,学生对于史料的分析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通过史料的展示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

2.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场景的再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内容,搜集相关史料,制作教学课件和板书设计。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东汉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引出本课《东汉的兴亡》。

《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东汉的兴亡》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东汉的建立、发展和衰亡。

教材内容包括光武帝建东汉、东汉的兴盛、黄巾起义、东汉的衰亡等四个部分。

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特点和社会变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东汉时期的历史了解相对较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掌握东汉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

同时,学生应具备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能够独立完成相关的历史题目。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和衰亡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历史特点和社会变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方法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汉的建立、发展和衰亡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历史特点和社会变迁。

2.难点:黄巾起义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对东汉衰亡的原因进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教材,了解东汉历史的基本内容。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通过对话、辩论等形式,深入分析东汉时期的历史问题。

3.案例分析:以黄巾起义为例,引导学生分析起义的原因和影响。

4.历史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东汉时期的历史地图,了解东汉的疆域变迁。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2.历史地图:东汉时期的历史地图。

3.PPT:制作相关教学内容的PPT,用于课堂演示。

4.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论文和书籍,用于教师备课和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东汉时期的历史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东汉的疆域变迁。

教师简要介绍东汉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和衰亡过程。

《东汉的兴亡》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东汉的兴亡》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东汉的兴亡》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东汉的兴亡》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东汉时期的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本课内容紧接《西汉的兴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东汉时期的历史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理清历史线索,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同时,学生对于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有待加强,需要在教学中进行渗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时期的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掌握东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汉时期的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东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难点:东汉时期的政治斗争、社会矛盾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讨论式教学: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4.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示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要介绍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东汉时期的重要事件,引导学生了解东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组讨论。

如:东汉时期的政治斗争对国家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学生通过讨论,锻炼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东汉的兴亡》教案

《东汉的兴亡》教案

东汉的兴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光武中兴”的主要内容、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等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官僚地主兼并土地、豪门世族跋扈、私人武装不断出现,东汉王朝逐渐走向衰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中国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用古代盛世同当今中国的情况比较,认识到社会发展进步的规律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教学重难点】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难点:东汉衰败的原因及表现,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刘邦建立西汉之后,经过历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盛局面,但是到了西汉末年,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激化,特别是在王莽篡权之后,实行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改革,引起社会混乱,农民起义、军阀混战导致民不聊生。

这个时候正需要一位有作为的人来安邦定国、重整朝纲,于是就出现一个这样的人建立了东汉政权。

感知理解:一、光武中兴1.东汉建立。

(1)引导:汉朝的历史不仅包括西汉,还包括东汉。

那么,东汉是怎样建立的,由谁建立的,它的历史又是怎样发展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相关内容,找出问题的答案。

西汉后期,朝政腐败,社会动荡不安。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西汉灭亡。

不久,王莽政权又被农民起义推翻。

公元25年,西汉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刘秀就是光武帝。

(2)讲解:东汉都城洛阳在西汉都城长安之东,如同东周的都城洛邑在西周都城镐京之东,因此历史上有西汉、东汉、西周、东周之称。

历代史书将西汉称为前汉,东汉称为后汉,这是从时间上指称。

(3)出示西汉和东汉简表。

2.统治政策。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光武帝统治的措施。

归纳: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东汉的兴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东汉的兴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东汉的兴亡》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
2.学习东汉历史中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
3.学习东汉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和问题;
4.通过学习本单元,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国家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
1.把握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
2.理解东汉时期的重大事件和影响;
3.分析东汉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和问题。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向学生展示东汉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东汉时期的文化氛围;
2.向学生介绍本单元教学目标。

二、讲授(40分钟)
1.分析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
2.介绍东汉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和问题;
3.分析东汉时期的重大事件和人物。

三、讨论(15分钟)
1.学生们围绕东汉时期的历史,展开自由讨论;
2.引导学生们阐述个人观点、分析问题。

四、总结(10分钟)
1.总结本节课重点内容;
2.为下次课程的学习做好预习准备。

五、作业(5分钟)
1.留下相关的课文学习任务;
2.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讨论法。

教具准备:
1.教材;
2.黑板、彩笔;
3.图片。

注意事项:
1.听取学生意见,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东汉的兴亡教案

东汉的兴亡教案

东汉的兴亡教案1. 汉光武帝之兴东汉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它的兴起离不开汉光武帝刘秀的开创和奠基。

刘秀出身于农民家庭,为了反抗暴政和恢复汉朝,他带领起义军抗击王莽后汉篡位者,最终夺取了政权,建立了东汉。

2. 东汉初期的繁荣东汉的兴起,为中国带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

汉光武帝实施了一系列的宽政措施,如减轻赋税负担、恢复土地制度、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等,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时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国力逐渐恢复。

3. 东汉中期的动荡然而,东汉中期,内忧外患的问题逐渐加剧,社会秩序开始动荡不安。

一方面,皇权逐渐集中于后宫,权臣干政,导致皇权的滥用和政治腐败;另一方面,外族入侵频繁,战乱不断,给国家的统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4. 董卓之乱与政权更替东汉末年,朝廷内部的斗争越发激烈,最终导致了董卓之乱。

董卓趁机掌握朝政,专横跋扈,引发了社会动荡。

其后,曹操和袁绍等势力崛起,争夺中央政权,最终曹操胜出,建立魏国,东汉政权也从此走向了覆灭。

5. 东汉的衰败与原因东汉的衰败有多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内部政治腐败,皇权滥用,导致了朝政失去公正和能力;另一方面,外族入侵的频繁,给国家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此外,社会贫富悬殊加剧,农民起义不断,对国家稳定构成了威胁。

6. 东汉的终结与启示东汉终结于220年,结束了近两个世纪的统治。

东汉末年的兴亡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兴衰与其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军事实力等多个因素相互作用密不可分。

同时,也提醒我们要警惕内外因素对国家安全和稳定的影响,保持政治清明和民生富裕的重要性。

7. 东汉的历史意义东汉虽然灭亡,但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汉时期的文化繁荣,如赋诗、文学、技术发展等,对后世具有重要启示。

同时,东汉奠定了封建时代政治经济体制的基础,为后来的政权建立奠定了基础。

东汉的兴亡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的发展与衰败有很多原因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

《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历史年表研读,学习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光武中兴的背景和措施。

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讲授法学生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二、导学过程(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

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原因有哪些?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亡》。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一、建立:刘秀称帝东汉建立: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二、兴盛:光武中兴1、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光武中兴措施):①释放奴婢;②减轻刑法;③合并郡县,裁减冗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

2、影响: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三、打击:黄巾起义1、原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政腐败,灾荒连年,社会动荡。

2、概括:184年,张角领导农民起义爆发。

3、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4、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是东汉衰亡的直接原因。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探究一:光武中兴1.材料展示: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

——《汉书·王莽传》2.教师讲述: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了各地农民起义。

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材料展示:及王莽篡位,续以更始、赤眉之乱,至光武中兴,百姓虚耗,十有二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光武中兴,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⑵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中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分析史料,理解光武中兴和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原因。

⑵通过搜集光武帝刘秀的故事,了解这个人物,进一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⑶通过展示当时的民谣,了解东汉中期以后出现的社会状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通过讲解柔术治天下和以文治为主要特征的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孙起到的推动作用,懂得国家的兴旺,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文化事业的繁荣。

⑵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及突破方法】
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通过合作探究,教室启发引导的方式来掌握这一内容。

出示历史资料和搜集展示刘秀的故事,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通过分析东汉后期十个皇帝的继位年龄及寿命来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的原因。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
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通过小组合作,展示文景之治的资料,搜集有关刘秀、汉文帝、汉景帝的故事来进行比较。

【教学方法】
1.以启发引导为主,多媒体课件演示为辅,创设问题情景,设计各类问题,促使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方式,推动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

2.通过学生展示资料,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来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出示汉光武帝陵系列图片。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
学生:汉光武帝陵。

教师: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

陵园呈长方形,占地万平方米。

墓塚位于陵园正中,为夯土丘状,高米,周长487米。

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东汉中期以后,社会动荡不安,朝政紊乱。

东汉初期,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讨论一下这段历史。

二、讲授新课
一、光武中兴
教师:说起汉朝,人们往往更多的记住了西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记住了西汉的一统天下。

那么西汉是怎样灭亡的东汉又是如何建立的请看本课了解相关内容。

学生: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引起了各地农民起义。

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

史称东汉。

教师:东汉建立后,社会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学生: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学生:依据材料结合课本分析一下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

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吾理天下,亦欲柔道行之。

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仁之助也,强者怨之归也。

材料二:刘秀决定采取安抚政策,以柔道治天下。

具体措施为:一是简政以安民,即包括废除王莽的苛政,平反冤狱,释放犯人,也包括裁并机构,整顿吏治,节省开支。

二是释放奴婢和禁止虐杀奴婢。

三是减轻田租,把田租从十税一恢复到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管理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教师:对少数民族实行了怎样的政策
学生: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教师:光武帝的这些措施总体上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经济的回复和发展,因而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什么是光武中兴呢西汉后期至王莽时期残破的社会局面,经过了光武帝刘秀十多年的精心治理,转变为比较安定的局面。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他使衰败的汉朝重新振兴,所以谥号光武。

历史上称他统治的时期为光武中兴。

教师:比较一下光武中兴和“文景之治”的异同,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多媒体展示有关汉文帝、汉景帝的故事)(小组合作交流)
相同点:都是盛世局面;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

不同点:光武帝着重解决奴婢问题,重视吏治整顿,重视文化教育“柔道”滋养了豪强地主势力,使东汉政权有分裂割据的隐患;而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则为汉武帝的“有为”和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启示:统治者要体察民情、爱惜民力才能使社会出现了盛世局面,但是东汉这个王朝到了中期以后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呢
学生讲述奖赏闭门人、寻访严子陵等故事。

教师过渡语:同学们讲的故事非常具有代表性。

刘秀统治时期出现了盛世局
面,但是东汉这个王朝到了中期以后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呢
二、外戚宦官专权
教师:什么是外戚什么是宦官
学生: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宦官是指在宫中服饰皇帝和皇室家族的阉人。

教师:外戚宦官为什么能专权请看下表:
东汉后期十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其寿命
1.算一算,这些东汉皇帝即位的平均年龄是什么他们的平均寿命是多少
2.说一说,他们的即位年龄和寿命对朝政有什么影响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结合课本分析后总结回答:东汉皇帝的年龄平均为岁;他们的平均寿命是24岁。

他们即位年龄和寿命对朝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即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大权是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

太后中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权利膨胀。

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

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教师: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使当时出现了怎样的政治状况
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

曲如钩,反封侯。

(这首汉末童谣大意是说性格如弓弦般正直的人,最后不免沦落天涯,暴尸荒野;而不正直的奸人,泉眼服饰,阿世盗名,反倒封侯拜相,极尽荣华。

)材料二:外戚梁冀先后废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

他一家人全部
当官封侯,横行霸道,把数千平民当做是自己的奴婢,各地上朝廷贡品先要送到他家后才敢献给皇帝。

年幼的汉质帝不满梁冀专权,说他是跋扈将军。

梁冀居然令人在面食中下毒,毒死质帝。

学生分析,讨论,总结。

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教师:上面的这种状况,导致民间有什么样的情绪呢
多媒体展示材料:
“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

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这是当时的一首民谣,这首民谣反映了民间什么样的情绪
学生翻译,回答。

教师(提示):这首民谣的含义是我们百姓的头发像韭菜,被剪后还能复生。

(古代剪发也是一种刑罚)我们百姓的头如鸡,被砍了以后还能打鸣。

官吏是不必要敬畏的,百姓从来都不可被轻视。

学生: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黑暗统治了,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教师:(过渡语)这种反抗的情绪最终导致了什么样的历史事件
学生:导致了人民起义。

教师:东汉安帝至灵帝统治时期,有史可据的农民起义多达41次,期中安帝统治的19年中,一共发生率4次农民起义。

顺帝统治的19年中,发生了13次;冲、质帝在位总共不足2年,却发生了4次,桓帝统治21年,发生了14次,而灵帝统治时,168到180年,发生了农民起义4次。

184 的对东汉政权影响最大的一次起义是发生在灵帝刘宏统治时期的而一次起义,这次起义叫什么学生:黄巾起义。

三、黄巾起义
教师:黄巾起义的背景是怎样的
学生根据教师上面的讲解进行总结。

教师:黄巾起义的领导人是谁发生在哪一年提出了什么口号最后的结果如何
这次起义有何影响
学生看课本,总结回答。

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所造成的黑暗统治是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东汉末年的连年灾荒是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

领导人:张角。

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结果:失败。

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瓦解了东汉的政权。

教师:谁能来讲解一下黄巾起义的故事
学生整理自己搜集的有关黄巾起义的史实,进行讲解。

三、课堂小结
西汉后期,王莽篡汉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政权被起义军推翻。

公元25年,西汉皇族刘秀即位称帝,建立东汉。

光武帝刘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到光武帝末年,出现了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

东汉中期以后,从和帝开始,以后几代皇帝即位时年龄都很小,造成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政治黑暗,终于导致黄巾起义爆发。

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东汉政权走向衰败。

四、作业布置:
完成历史填充图册第13课习题,晚自习上之前上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