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人教版.doc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3篇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3篇Lesson 13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3篇前言: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
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东汉兴亡范本规范版2、篇章2: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3、篇章3: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篇章1:东汉兴亡范本规范版【教学目标】1.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
2.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学习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学习难点】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学习过程】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光武中兴”;第二部分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第三部分为“黄巾起义”。
一、光武中兴1.阅读教材,讲述东汉政权的建立(包括背景、时间、人物、都城)2.东汉建立之初,当时统治者(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3.光武帝以“柔术”治天下与西汉时“休养生息”政策有什么异同?相同点:从背景和目的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的对策;从措施上看,主要是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但得利最大的还是豪强地主;从效果上看,都出现了盛世局面。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3课东汉的兴衰》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新编教材,本课主要讲述了东汉时期的的历史变迁,包括光武帝的崛起、和帝的振兴、灵帝的荒淫无道以及黄巾起义等内容。
教材通过生动的史实,让学生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特点和社会矛盾,从而认识东汉的兴衰过程。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东汉时期的历史相对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理清历史线索,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同时,学生对于古代社会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对东汉时期的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文化特点等方面有所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时期的的历史变迁,掌握光武帝、和帝、灵帝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认识东汉的兴衰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汉时期的的历史变迁,光武帝、和帝、灵帝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2.教学难点: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黄巾起义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活动和作业。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东汉时期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讲述光武帝、和帝、灵帝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展示东汉的兴衰过程。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第13课《东汉的兴衰》,主要讲述了东汉时期的的历史变迁。
教材内容包括:光武帝建立东汉、东汉的统治、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割据、曹操统一北方、三国鼎立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认识东汉的兴衰过程。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但学生对于东汉时期的历史变迁、人物事迹等方面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时期的建立、统治、起义、乱世、统一等重要历史事件,认识东汉的兴衰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2.难点:东汉时期的统治政策、黄巾起义的原因和意义、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事件过程、人物事迹等。
2.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深入了解历史真相。
3.讨论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观点。
4.案例教学法:通过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历史发展趋势。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文档3.史料:与东汉时期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4.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5.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东汉时期的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和史料,了解东汉时期的建立、统治、起义、乱世、统一等重要历史事件。
重点介绍光武帝建立东汉、东汉的统治、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割据、曹操统一北方、三国鼎立等内容。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新人教版
第13课东汉的兴衰一、光武中兴1.东汉的建立2.光武中兴二、外戚和宦官专权三、黄巾起义1.张角借“太平道”宣传和组织群众2.“苍天已死,黄天当立”3.184年起义爆发4.黄巾军的失败和历史作用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课重点:光武中兴、黄巾起义。
本课难点:外戚宦官专权的原因。
二、提问有关文景之治及汉武帝大一统的问题以后,教师指出,西汉前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汉武帝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达到了西汉的鼎盛时期。
但是,从汉武帝以后,西汉便开始由盛而衰。
后来,西汉是怎样结束的?东汉又是怎样建立的?以此导入新课。
三、“光武中兴”一目分三个部分讲。
第一,东汉的建立;第二,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1.释放和禁止残害奴婢;2.整顿吏治,惩处贪官污吏;第三,光武帝统治以后,经济恢复,人口增加。
出现“中兴”局面。
“光武中兴”一词,比较费解。
教师应作解释:西汉后期至王莽时期残破的社会局面,经过光武帝刘秀十多年精心治理,转变为比较安定的局面。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他使衰败的汉朝重新振兴,所以谥号“光武”。
历史上称他统治的时期为“光武中兴”。
刘秀一生中几个阶段:①参加起义军,在昆阳之战中起积极作用;②以地主阶级代理人身分重建汉政权;③调整统治政策,出现中兴局面。
教师在讲课中要忠实于史实,对刘秀作出以肯定为主要方面的一分为二的评价。
课本中的插图及小字,有助于学生对刘秀和东汉前期社会的理解,应指导阅读,但均不作要求。
西汉、王莽政权、东汉分别建立在公元前后,教师可用右面的纪年表将两汉政权时间标志出来,以帮助学生对公元前后的识别。
四、“外戚和宦官专权”一目,首先要讲清楚外戚和宦官各是什么人,然后讲清楚他们为什么能专权,最后在外戚和宦官中各举典型人物为例展示具体形象。
课文小字关于梁冀的文字叙述比较详尽,可指导学生阅读,也可由教师叙述,但不作要求。
宦官侯览的为非作歹,骄横专断也比较典型地反映出了宦官统治的腐败和黑暗,教师要指导学习。
历史人教版7年级上(2024)第三单元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课程标准】通过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
【重点难点】重点:“光武中兴”。
难点:外戚、宦官专权,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西汉覆亡后,刘秀建立的东汉政权再度兴起,延续近200年。
东汉后期社会动荡,最终在大规模农民起义冲击下分崩离析。
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东汉政权的兴衰及在历史上留下的经验教训。
新课探究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1.背景西汉末年,社会矛盾尖锐。
王莽代汉建新朝之后,矛盾空前激化,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
刘秀乘机起兵,以“复汉”为旗号,与其他的农民起义军共同反抗王莽的统治。
公元23年昆阳之战,标志着新朝赖以维持其统治的军事力量基本上消耗殆尽,同年,绿林军攻破长安,王莽死于义军之手,新朝灭亡。
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刘秀就是光武帝。
【人物链接】汉光武帝刘秀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封建皇帝之一。
史称其才兼文武,豁达大度。
他长于用兵,善于以少胜多,出奇制胜。
在统一全国之后,光武帝仍能兢兢业业,勤于政事,他所实行的各项政策措施,既维护了东汉封建统治,也维护了国家统一。
2.措施(1)【史料链接】材料一光武帝在重建政权的过程中,为了瓦解敌军,壮大自己的力量,也为了安定社会秩序,缓和阶级矛盾,曾多次下诏释放奴婢,并规定凡虐待杀伤奴婢者皆处罪。
材料二光武帝实行“逸政”安边,不妄开战端;着眼于合作发展,实施扶持政策;试行“以边制边”,采取“自治”政策等。
(2)【问题探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光武帝为巩固统治、稳定社会局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提示:①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②将荒地和山林给予农民耕种,并减轻田租;③减轻刑罚,赦免囚犯;④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史;⑤允许北方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3.表现(1)【史料链接】材料《后汉书·刑法志》载,在光武和明帝时期,人民免去了“兵革之祸”,而有“乐生之念”。
2024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新人教版
答案:党锢之祸是东汉末年的一场政治斗争,起因于宦官与士人的权力争夺。经过多次政治清洗,士人阶层受到严重打击,导致政治腐败和宦官专权。党锢之祸影响了东汉晚期的政治稳定,加速了政权的衰败。
5.请阐述黄巾起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答案:黄巾起义爆发于东汉末年,背景是贫富差距扩大、官僚腐败、自然灾害频发。起义由张角领导,以“黄天当立,岁在甲子”为口号,迅速蔓延全国。尽管最终起义被镇压,但它严重削弱了东汉中央集权,为三国时期的群雄割据埋下了伏笔。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选择适合七年级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和案例研究法。通过讲授法引导学生掌握东汉时期的基础知识;利用讨论法激发学生思考东汉政治经济事件背后的原因及影响;案例研究法深入分析蔡伦改进造纸术的重要意义。
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包括角色扮演和小组合作。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东汉时期的政治人物,增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小组合作进行课题研究,如探讨黄巾起义的背景和过程,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2024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2024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新人教版。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东汉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蔡伦改进造纸术;党锢之祸;黄巾起义与东汉的衰亡。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变迁,掌握东汉的重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理解东汉时期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东汉的建立、政治经济特点、重要历史事件等。
强调东汉历史在中华文明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历史知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东汉的兴衰》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3课,教材主要围绕着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进行叙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东汉的历史沿革,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如光武帝中兴、明章之治、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等。
同时,教材还涉及到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为学生全面了解东汉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东汉这段历史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地图、史料等材料,直观地了解东汉的历史发展。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上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可能还比较困惑,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如光武帝中兴、明章之治、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地图、史料等材料,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重要历史事件如光武帝中兴、明章之治、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等。
2.教学难点: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史料等材料,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历史。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地图、史料等。
2.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3.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教材、教案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等素材,简要介绍东汉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3课东汉的兴衰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武中兴、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黄巾起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2.通过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相似措施和作用的对比,掌握比较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通过对光武中兴和黄巾起义的对比学习,认识到朝代的兴衰和治国方略息息相关,培养唯物主义史观,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
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
东汉王朝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
但是,东汉中期以后,确实朝政紊乱、腐败,社会动荡不安。
当时的朝政出现了什么样的状况?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一、导入新课利用黄巾军的故事导入新课。
二、展示学习目标1. 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
2. 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 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三、自主学习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光武中兴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_新朝_,西汉灭亡。
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公元25年,西汉宗室__刘秀_称帝,定都洛阳,史称_东汉_。
他就是光武帝。
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_光武中兴_”。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3.黄巾起义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__张角_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_土崩瓦解_的境地。
最终,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四、合作学习。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东汉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2.简述“光武中兴”的相关史实
【过程与方法】
用过阅读史料,教材,观察东汉文物图片资料及文献资料,分析东汉衰落的原因,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形成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东汉的兴衰史,认识到社会的安定是建立一个健康和谐国家的基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东汉的建立和光武中兴
【教学难点】
东汉灭亡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东汉的建立
(一)王莽篡汉。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历史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3课东汉的兴衰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武中兴、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黄巾起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2.通过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相似措施和作用的对比,掌握比较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通过对光武中兴和黄巾起义的对比学习,认识到朝代的兴衰和治国方略息息相关,培养唯物主义史观,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
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
东汉王朝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
但是,东汉中期以后,确实朝政紊乱、腐败,社会动荡不安。
当时的朝政出现了什么样的状况?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一、导入新课利用黄巾军的故事导入新课。
二、展示学习目标1. 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
2. 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 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三、自主学习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光武中兴2.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_新朝_,西汉灭亡。
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公元25年,西汉宗室__刘秀_称帝,定都洛阳,史称_东汉_。
他就是光武帝。
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_光武中兴_”。
3.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4.东汉中期以后,形成了外戚__与__宦官_交替专权的局面。
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5. 3.黄巾起义6.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__张角_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_土崩瓦解_的境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什么是“光武中兴”;知道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史实;掌握黄巾起义的2.通过了解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和影响,黄巾起义的过程、特点,培养学生利用历史资料分析社会问题的技能;通过让学生阅读理解黄巾军的口号,使学生认识到黄巾起义是一3.“光武中兴”的出现说明在封建社会,统治者清明的政策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反映出人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能产生巨大的生产力。
“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使我们看到我国封建社会不仅有辉煌的一面,也有君主专制带来的腐朽、落后的一面。
【重点难点】教学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学生对西汉的历史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学习,这是学习东汉的历史基础。
我们可以把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和设计。
对于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历史要素,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
对于比较抽象的“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
新授课。
1【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刘邦建立西汉后,经过几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荣,但到了西汉末年,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激化,西汉政权像一个病入膏肓的患者,无药可救,那么在这个大背景下,东汉政权是怎样建立的?东汉的统治者采取什么措施来恢复发展经济?东汉后期又面临怎样的社会问题?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衰提问1学生回答:25教师点拨:东汉都城洛阳在西汉都城长安之东,如同东周的都城洛邑在西周都城镐京之东,因此历史上有西汉、东汉、西周、东周之称。
史书上将西汉称为前汉,东汉称为后汉则是从时间上指称。
提问2学生回答: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docx
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材分析:秦汉的大一统在中国历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确立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和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观念,造就了全民族的政治文化认同心理。
光武帝刘秀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潮流,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重整封建统治秩序,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出现繁荣景象。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局面,导致了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历史年表研读,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掌握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东汉的建立及“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教学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教学过程:一、导课多媒体课件展示西汉和东汉的地图,引导学生回答,这两幅地图的不同之处, 导出本课内容一一东汉的兴亡。
二、授课(-)光武中兴教师讲述:通过第十二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汉武帝统治时期,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任何朝代都是有盛有衰的,西汉末年朝政越来越腐败,民不聊生。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并建立了新朝,存在了两百多年的西汉灭亡。
面对西汉末年的朝政腐败,王莽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王莽改制” o但是王莽的改革严重脱离实际,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导致绿林、赤眉起义。
王莽所建立的新朝被农民起义推翻,王莽本人也被杀。
西汉宗室刘秀却在农民起义中脱颖而出,并建立了一个新的朝代,这就是东汉。
同学们这是东汉建立前的社会状况,我们对此有了一定的了解。
根据我们以前所学的朝代建立的三要素,请同学们归纳东汉建立的三要素。
1. 东汉的建立时间:公元25年建立者:光武帝刘秀都城:洛阳(因东汉都城洛阳在西汉都城长安以东,所以历史上将刘秀建立的汉朝称为“东汉2. 光武中兴东汉建立初年,当时的社会情况如何呢?请同学们观看多媒体上的地图及一段材料,进行思考。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含反思,说课稿)
第13课东汉的兴衰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光武中兴的背景和措施教学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和影响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
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原因有哪些?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衰》。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光武中兴1.材料展示: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
——《汉书·王莽传》2.教师讲述: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了各地农民起义。
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材料展示:及王莽篡位,续以更始、赤眉之乱,至光武中兴,百姓虚耗,十有二存。
——范晔《后汉书·郡国一》4.问题探究:光武帝对于面临的困境,他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巩固他的政权?(把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与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作一比较,找出共同点)提示:时间事件背景措施西汉初期高祖措施社会经济凋敝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1.让士兵还乡务农2.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3.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东汉初期光武措施社会经济凋敝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1.多次下令释放奴婢2.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3.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4.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从背景方面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了积极对策;从措施方面看,都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
5.教师讲述:光武帝的这些措施总体上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而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第13课东汉的兴亡》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的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对东汉历史的了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东汉历史可能了解不多。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记忆和理解能力逐渐提高,但对于复杂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可能还较难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图片等途径,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他们对东汉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的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培养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评价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培养对历史的思考和批判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的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难点:对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东汉历史的基本知识。
2.阅读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获取东汉历史的相关信息。
3.讨论法: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培养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评价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
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3.教学资源: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东汉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东汉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激发学生对东汉历史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的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教材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讨论,分析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主要讲述了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的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本课内容是学生对古代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的衔接点,既承接了前文的汉朝历史,又为后文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做铺垫。
教材通过生动的叙述和丰富的史料,引导学生了解东汉的历史变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汉朝历史有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在历史时间的把握、历史事件的联系等方面的理解还相对薄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深化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难点:东汉时期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联系,以及对东汉时期历史变迁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东汉历史的基本知识进行系统讲解,为学生提供扎实的历史知识基础。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东汉历史的基本知识。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东汉历史事件和人物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教材,了解教材结构,明确教学目标、重难点;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东汉历史的基本知识,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1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主要讲述了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本课内容较为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旨在让学生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变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东汉时期的历史了解相对较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将已掌握的知识与东汉时期的历史相结合,形成系统的历史观念。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人物的认知多停留在表面,需要通过本课学习,深入了解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如光武帝、董仲舒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2.难点:东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文化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享学习成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的课件。
2.教材:准备《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相关内容。
3.辅助材料:收集关于东汉时期的历史资料,如论文、书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东汉时期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呈现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东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文化特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东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分享学习成果。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什么是“光武中兴”;知道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史实;掌握黄巾起义的2.通过了解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和影响,黄巾起义的过程、特点,培养学生利用历史资料分析社会问题的技能;通过让学生阅读理解黄巾军的口号,使学生认识到黄巾起义是一3.“光武中兴”的出现说明在封建社会,统治者清明的政策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反映出人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能产生巨大的生产力。
“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使我们看到我国封建社会不仅有辉煌的一面,也有君主专制带来的腐朽、落后的一面。
【重点难点】教学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学生对西汉的历史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学习,这是学习东汉的历史基础。
我们可以把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和设计。
对于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历史要素,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
对于比较抽象的“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
新授课。
1【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刘邦建立西汉后,经过几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荣,但到了西汉末年,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激化,西汉政权像一个病入膏肓的患者,无药可救,那么在这个大背景下,东汉政权是怎样建立的?东汉的统治者采取什么措施来恢复发展经济?东汉后期又面临怎样的社会问题?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衰提问1学生回答:25教师点拨:东汉都城洛阳在西汉都城长安之东,如同东周的都城洛邑在西周都城镐京之东,因此历史上有西汉、东汉、西周、东周之称。
史书上将西汉称为前汉,东汉称为后汉则是从时间上指称。
提问2学生回答: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光武中兴,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⑵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中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分析史料,理解光武中兴和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原因。
⑵通过搜集光武帝刘秀的故事,了解这个人物,进一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⑶通过展示当时的民谣,了解东汉中期以后出现的社会状况。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⑴通过讲解柔术治天下和以文治为主要特征的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孙起到的推动作用,懂得国家的兴旺,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文化事业的繁荣。
⑵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及突破方法】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通过合作探究,教室启发引导的方式来掌握这一内容。
出示历史资料和搜集展示刘秀的故事,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通过分析东汉后期十个皇帝的继位年龄及寿命来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的原因。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通过小组合作,展示文景之治的资料,搜集有关刘秀、汉文帝、汉景帝的故事来进行比较。
【教学方法】1.以启发引导为主,多媒体课件演示为辅,创设问题情景,设计各类问题,促使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方式,推动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
2.通过学生展示资料,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来学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幻灯片出示汉光武帝陵系列图片。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学生:汉光武帝陵。
教师: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
陵园呈长方形,占地6.6万平方米。
墓塚位于陵园正中,为夯土丘状,高17.83米,周长487米。
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东汉中期以后,社会动荡不安,朝政紊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了解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知识与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历史年表研读,学习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
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的背景和措施
教学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
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原因有哪些?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衰》。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光武中兴
1.材料展示: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
——《汉书·王莽传》2.教师讲述: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了各地农民起义。
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材料展示:及王莽篡位,续以更始、赤眉之乱,至光武中兴,百姓虚耗,十有二存。
——范晔《后汉书·郡国一》4.问题探究:光武帝对于面临的困境,他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巩固他的政权?(把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与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作一比较,找出共同点)
提示:
时间事件背景措施
西汉初期高祖
措施
社会经济凋敝
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1.让士兵还乡务农
2.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
放为平民
3.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东汉初期光武
措施
社会经济凋敝
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1.多次下令释放奴婢
2.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
3.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
惩处贪官污吏
4.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从背景方面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了积极对策;从措施方面看,都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
5.教师讲述:光武帝的这些措施总体上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而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6.问题探究:你从光武中兴得到了什么启示?
启示: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才能使社会出现盛世局面。
目标导学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问题思考:什么是外戚?什么是宦官?
提示: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宦官是指在宫中服侍皇帝和皇室家族的阉人。
2.图表展示:
皇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少帝献帝即位
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岁)
3.问题思考:算一算,这些东汉皇帝即位的平均年龄是多少?他们的平均寿命是多少?这些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与东汉中后期的政局有什么关联?
提示:9.5岁。
24岁
4.图片展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5.问题探究: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对东汉王朝统治造成了什么影响?
提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使得政治统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6.教师过渡: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黑暗统治了,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目标导学三:黄巾起义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思考黄巾起义的原因、爆发时间、领导人、创立的组织分别是什么?
提示:(1)原因:政治腐败、租税严重、灾荒连年;(2)爆发的时间:184年;(3)领导人:张角;(4)创立的组织:太平道。
2.教师提问:黄巾起义的结果如何呢?有什么影响?
提示:东汉统治者调集军队进行镇压,同时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一致对付农民起义,黄巾军受到重创、损失惨重,起义首领张角因病去世,历时9个月的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
黄巾起义的影响:黄巾起义主力虽然失败了,但其余部坚持斗争了20多年。
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三、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同学们了解到东汉兴盛的主要原因是刘秀采取了一系列开明的统治政策,注重文治;衰败的主要原因和表现是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3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