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2 智力结构理论

合集下载

智力理论

智力理论

智力理论智力的概念:智力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智力理论:一、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传统智力理论此阶段的智力理论主要以心理测量学为基础。

心理学家们用当时颇为流行的因素分析法去解析智力,通过因素分析探索智力的构成因素,进而认识智力的内核。

许多颇有影响力的智力理论,比如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桑代克的三因素论、瑟斯顿的群因素论、吉尔福特三维结构模型等,都从属于这一理论阵营。

这些智力理论, 都承认存在着一个一般的智力。

(一)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1904)关于智力结构的一种学说,由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

他用因素分析方法,分析被试者的各类测验成绩时,发现有一个因素与各类工作均有关,称为普通智力因素(G);但有些人数学测验成绩较好,而语文测验成绩较差;另一些人则相反。

他认为这些差别或特长提示另一种因素的存在,即特殊智力因素(S)。

理论:1904年斯皮尔曼(C.Spearman)提出了智力结构的“二因素说”,即‘G’因素(一般因素)和‘S’因素(特殊因素)。

按二因论之要义,人类智力内涵,包括着两种因素:一为普通因素(general factor)简称G因素;另一为特殊因素(specific factor),简称S因素。

按斯皮尔曼的解释,人的普通能力系得自先天遗传,主要表现在一般性生活活动上,从而显示个人能力的高低。

S因素代表的特殊能力,只与少数生活活动有关,是个人在某方面表现的异于别人的能力。

一般智力测验所测量者,就是普通能力。

评价:斯皮尔曼的这一理论是最早的智力理论之一,把这一理论放到当时流行的遗传决定论相比,无疑是对智力落后教育的一种鼓舞,智力落后儿童的一般智力低于正常儿童是绝对的,但是也有些特殊儿童拥有一些特殊的能力,因此对智力落后儿童教育的可能性在理论上给予了支持。

但是要指出的是改理论无疑过于简化和不成熟,因此又无法给智力落后教育带来更多的方法的改进和原则的探索。

我眼中的智力三元结构理论

我眼中的智力三元结构理论

我眼中的智力三元结构理论翻开课本看了看,关于智力的结构理论众说纷纭。

国内外学者对此研究入木三分,自成一派。

我相信,能够流传下来的一定有它们存在的合理性。

而我,不敢妄自评价前辈学者的研究,只说一说在我看来,我更倾向于哪种智力理论吧!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于80年代提出智力的三元结构理论。

这种观点认为:大多数的智力理论是不完备的,他们只从某个特定的角度解释智力。

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对智力三个方面予以说明:首先,斯腾伯格认为,智力的成分亚理论涉及思维的三种成分,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

元成分:它对执行过程中进行计划和监控,并对结果进行评价。

操作成分:它接受元成分的指令,进行各种认知操作,并提供信心反馈。

知识获得成分:它学习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如何解决新问题。

例如,对类比推理过程的研究发现,推理能力强的人完成得比推理能力差的人更快,也更准确,但他们在进行解题中先花费较多的时间去理解问题,而不是急于得出答案。

智力的经验亚理论涉及内部成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经验亚理论在经验水平上考察智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特别是处理新情境的能力和心理操作的自动化过程,或称为经验性智力。

经验性智力既包括有效地应付从未见过的新异事物,也包括自动地应付熟悉的事情。

在任务非常熟悉的时候,良好表现依赖于操作成分的自动执行,如阅读、驾车、打字时的自动编码等等;而在任务不熟悉时,良好的成绩依赖于元成分对推理和问题解决的辅助方式。

最后,在日常生活中,智力是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

智力的这方面特点称作情境亚理论。

为了达到目标,凡是有一定智力的人都能运用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和元成分。

但是,智力行为是因条件的改变而变化的,在不同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行为有不同的表现,比如,一个人在实验室中解决物理问题时所用到的知识和元成分,与他力图摆脱尴尬处境、平息家庭冲突时所用到的知识和元成分完全不同。

有些人可能并不具备很高的学历,也可能难以清楚地表达他们是如何处理现实事物的,但他们却非常擅长解决日常事务问题,例如解决人事纠纷和讨价还价。

吉尔福特智力结构理论

吉尔福特智力结构理论

吉尔福特智力结构理论关于智力结构理论有很多,吉尔福特智力结构理论是怎样的你知道吗?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吉尔福特智力结构理论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吉尔福特智力结构理论在智力的各种定义中,心理学家都把智力看作能力,这意味着智力是人的一种稳固的心理特征。

但是,智力是怎样组织和构成的,它是反映在各种智力作业中的单一完整的能力,还是为数不多的、主要的、相对独立的能力,或是由大量特殊的、互不相同的能力所组成。

心理学家通过心理测验,以因素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在历史上有比较流行的5种主要的理论模型。

普通智力论主张智力是一种单一完整的能力、统一的通用能量。

这种观点认为,虽然智力可能表现为种种不同的形式,或导致各种活动,但基本上它是一种单一的能力。

从广义上说,任何提供单一分数(智商)的测验都可以算是单因素论的代表作。

C.E.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是普通智力模型的一种形式。

斯皮尔曼主张智力的首要因素,即一般能力因素,基本上是一种推理因素。

除这个一般因素(代号g)外,每个特殊的测验,都假定是测试该测验专有的各种技能。

所以,虽然这一理论确定了一般因素的首要性质,但还承认其他诸特殊因素(甚至于其他一般因素)也应加以考虑。

可是联系到智力的测量,按照普通智力论,一个最好的测验应该渗透着一般智力。

各测验所需要的g,以质论是相同的,以量论则不相同。

群因素论设想智力可以描写为一组数量不多、但比较重要的常见因素。

虽然任何特殊研究所得到的具体能力(群因素)会随所用的测验、样本的性质及分析的方法等变项而有差别,但下列诸因素的出现却具有规律性,并为许多研究者所证实:①空间:想象空间几何模式的能力;②知觉速度:迅速而精确地注意细节的能力;③数:简单算术计算的速度和确度;④文字理解:对词的意义以及词与词之间关系的理解能力;⑤词的流畅性:应用字词的能力;⑥记忆:对无意义材料的即时回忆;⑦归纳:引出规则的能力。

L.L.瑟斯顿是群因素论的主要倡导者。

吉尔福特智力结构理论

吉尔福特智力结构理论

吉尔福特智力结构理论吉尔福特智力结构理论在智力的各种定义中,心理学家都把智力看作能力,这意味着智力是人的一种稳固的心理特征。

但是,智力是怎样组织和构成的,它是反映在各种智力作业中的单一完整的能力,还是为数不多的、主要的、相对独立的能力,或是由大量特殊的、互不相同的能力所组成。

心理学家通过心理测验,以因素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在历史上有比较流行的5种主要的理论模型。

普通智力论主张智力是一种单一完整的能力、统一的通用能量。

这种观点认为,虽然智力可能表现为种种不同的形式,或导致各种活动,但基本上它是一种单一的能力。

从广义上说,任何提供单一分数(智商)的测验都可以算是单因素论的代表作。

c.e.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是普通智力模型的一种形式。

斯皮尔曼主张智力的首要因素,即一般能力因素,基本上是一种推理因素。

除这个一般因素(代号g)外,每个特殊的测验,都假定是测试该测验专有的各种技能。

所以,虽然这一理论确定了一般因素的首要性质,但还承认其他诸特殊因素(甚至于其他一般因素)也应加以考虑。

可是联系到智力的测量,按照普通智力论,一个最好的测验应该渗透着一般智力。

各测验所需要的g,以质论是相同的,以量论则不相同。

群因素论设想智力可以描写为一组数量不多、但比较重要的常见因素。

虽然任何特殊研究所得到的具体能力(群因素)会随所用的测验、样本的性质及分析的方法等变项而有差别,但下列诸因素的出现却具有规律性,并为许多研究者所证实:①空间:想象空间几何模式的能力;②知觉速度:迅速而精确地注意细节的能力;③数:简单算术计算的速度和确度;④文字理解:对词的意义以及词与词之间关系的理解能力;⑤词的流畅性:应用字词的能力;⑥记忆:对无意义材料的即时回忆;⑦归纳:引出规则的能力。

l.l.瑟斯顿是群因素论的主要倡导者。

j.p.吉尔福德的智力结构模型设想智力活动有3个维度:操作、内容和成果(图1)。

操作即智力活动的过程,包括认知、记忆、发散式思维、聚合式思维和评价。

智力理论

智力理论

儿童心理学诞生到今天不过百来年,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诞生的最重要标志,就是对儿童智力的研究。

20世纪初期,由于欧美国家教育的需要,教师和家长们迫切希望能像量身高、体重那样,量一量孩子们的智力,来解决教育中儿童智力差异巨大的问题。

至今仍然有人使用的比纳-西蒙智力测验,就是那时候产生的。

比纳之后,美国心理学家、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斯坦利·霍尔也做了大量的测量工作。

从那时起,人们对智力的理解越来越全面和成熟。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一发展轨迹。

1、比纳-西蒙:智力的七种成分20世纪初,法国人比纳和西蒙受法国教育部的委托,编制儿童智力的测量工具,为的是筛查出学校里那些智力低下的孩子,以便采用特殊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

这一测量工具后来很快风行欧美,而且早在1924年就传到中国,由陆志韦教授修订,80年代以后,吴天敏教授再次修订并广泛应用。

比纳-西蒙是根据什么编制这个测验的呢?他们把智力看作由七个部分组成的整体,这七个部分是:语言、记忆、运用概念、推理、数的计算、视觉运动和社会智力。

今天我们要问:这七个方面能完全代表人的智力吗?看来回答应该是:不能!人的智力比这要多,要复杂。

但是要想用一种测量工具把人的智力完全测出来,可谓“难于上青天”。

2、斯皮尔曼:智力二因素说几乎与比纳-西蒙编制智力测量量表同时,英国一位心理学家查理·爱德华·斯皮尔曼提出了著名的智力二因素论,他认为人的智力可以分为一般智力和特殊智力。

一般智力是人从事任何活动都会表现出来的共同能力,如学生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和成人在工作中解决问题,特殊智力是从事某些特殊活动时表现出来的能力,例如音乐、美术、体育运动等。

这一理论在心理学发展历程中影响巨大,它引起了很多讨论,推动了智力的研究。

3、艾森克:智力的三维结构到50年代,英国心理学家汉斯·艾森克根据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理论,提出了智力的三维结构模型,三个维度分别是:心理过程(知觉、记忆、推理等)、材料(语词、计数、空间等)和品质(回答问题的速度、解决问题的正确性和坚持性等)。

《智力与智力结构》

《智力与智力结构》

智力与智力结构长期以来,智力是一个受争议的概念,至今心理学家对智力尚无公认的确切定义。

几十年来国内外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不少关于智力的理论,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类:1.智力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法国心理学家比纳(A. Binet),智力测验的创始人,他认为:善于判断、善于理解、善于推理是智力的三要素。

美国心理学家推孟(L. M. Terman)也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和他的抽象思维能力成正比。

2.智力是一种学习的潜在能力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智力就是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代表智力水平。

智力高的学生,学习快,获取和保存知识多;智力低的学生,学习慢,获取和保存知识少。

有人认为,智商在105以下的高中生不易考取大学,智商在120-125的高中生可考取理想的大学。

3.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 Piaget)认为,智力的本质就是适应,儿童认识的发展就是个体对环境适应的逐步完善和日益智慧化的过程。

这一类解释认为:在一特定的环境中,智力高的人能很快地作出相应的反应,智力低的人则相反。

4.智力是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综合把智力看成是一种整体的能力,是各种基本认识能力的综合。

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D. Wechsler)与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对智力的定义反映了这种认识。

韦克斯勒认为:智力是一个假设的结构,它是一个人有目的地行动,合理地思维,并有效地处理周围事物的整体能力。

朱智贤认为:智力是一种综合认识方面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感知记忆能力,特别是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包括想象力);创造力,即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5.智力就是智力测验所测的能力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抽象的概念,离开智力测验几乎无法了解智力的含义。

这是一种操作性的定义,对智力的内涵并没有作出规定。

例如,弗里曼(F. W. Freeman)指出,智力就是运用智力测验所得到的东西。

希尔加德指出,智力是智力测验测定的结果。

我们认为,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5个基本因素,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

吉尔福特智力结构理论)

吉尔福特智力结构理论)

xxxx智力结构理论吉尔福特认为,人的智力是由120个智力因子组成,这120个智力因子分别负责着人类不同领域的智力活动,智力活动的水平是由这些智力因子的发展水平来决定的。

而影响这些智力因子发展水平的是思维内容、思维操作过程和思维结果。

思维内容是指输入我们头脑中的信息内容,我们把这些信息归为四大类:图形类、符号类、语义类和行为类;思维过程是指我们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对信息加工的方式有多种,它们是认知、记忆、评价、集中思维(也称聚敛思维)和发散思维;思维结果是指我们对信息加工后的结果,这些结果的形式包括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和推衍。

思维内容每天通过我们的感官系统输入到我们头脑中的信息非常多,我们将这些信息划分为图形类、符号类、语义类和行为类信息。

1.图形类:我们可以直接看到、听到或触摸到的具体信息。

如图形、形状、简单的声音或一个具体的“东西”等。

2.符号类:指具有代表特性的抽象信息,如标志、字母、数字、音符电话号码、乐曲、统计表格等。

3.语义类:指信息的概念和意义。

如“树”在中文中用“树”来表示,在英文中用“tree”来表示,但它们都是指“树”这个词所代表的意义和概念。

4.行为类:指那些非语言信息,是人类交往中的感受、想法、愿望、情绪、情感、意图以及行为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线索获得的信息。

思维操作我们对输入到头脑中的各类信息会进行加工,加工的方式有认知、记忆、评价、聚敛思维和发散思维。

1.认知:发现、吸收新信息和认识以前接触过的信息的能力。

可视同为“理解能力”。

2.记忆:储存和再现信息的能力。

3.评价:按一定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

在实际生活中指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能力。

可视同为“判断能力”。

4.聚敛思维:根据给定信息,找到一个解决方案或确定的答案的能力。

可视同为“解决问题能力”。

5.发散思维:找到符合问题要求的多种答案的能力。

可视同为“创造性思维能力”。

思维结果在头脑中加工后的信息(思维结果)有不同的生成形式,我们归类为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推衍的形式。

简述智力的基本理论

简述智力的基本理论

简述智力的基本理论简述智力的基本理论一.智力的结构说1.弗农的智力层次结构理论2.弗农(p.e.vernon,1961)提出了智力层次结构理论3.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⑴吉尔福特(guilford,1967):提出了一个非常复杂的智力因素理论。

他认为每个智力因素可由操作、内容、结果这三个维度确定。

⑵吉尔福特(guilford,1982):假设有思考、记忆、发散生产、聚合推理和评价这五种基本的操作。

二.智力的因素论1.二因素论斯皮尔曼(c.spearman,1927)认为智力由两种因素组成:分别为普遍因素(g),特殊因素(s)。

2.群因素理论瑟斯顿(l.l.thurstone,1938)提出七种因素或基本心理能力:数字计算(n)、语句流畅(w)、语文理解(v)、联想和记忆(m)、一般推理(r)、空间知觉(s)、知觉速度(p)。

3.卡特尔的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理论卡特尔(raymond cattell,1963)提出了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理论。

晶体智力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

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

四.智力的认知理论1.加德纳多重智力理论加德纳(1983)认为,智力是复杂而多维的,他提出了一个超iq测验定义的理论。

加德纳(1986)将智力定义为:是个体能够解决问题或产生符合特定文化背景要求的一个或一组能力。

他提出了八种智力:逻辑——数学、言语、自然主义、音乐、空间、身体运动、人际间(社交)、内心的(自知)。

2.斯滕伯格智力三因素理论斯滕伯格(r.j.sternberg,1985,1988)提出了智力的三因素理论,认为智力包括:成分、经验、情境。

3.pass模型达斯(j.p.das)提出了研究认知活动的pass模型。

pass是指“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

五.真正智力理论perkins( 1995) 提出了真正智力理论。

智力结构理论

智力结构理论

1057智力结构理论(卷名:心理学)theories of intelligence structure在智力的各种定义中,心理学家都把智力看作能力,这意味着智力是人的一种稳固的心理特征。

但是,智力是怎样组织和构成的,它是反映在各神智力作业中的单一完整的能力,还是为数不多的、主要的、相对独立的能力,或是由大量特殊的、互不相同的能力所组成。

心理学家通过心理测验,以因素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在历史上有比较流行的5种主要的理论模型。

普通智力论主张智力是一种单一完整的能力、统一的通用能量。

这种观点认为,虽然智力可能表现为种种不同的形式,或导致各种活动,但基本上它是一种单一的能力。

从广义上说,任何提供单一分数(智商)的测验都可以算是单因素论的代表作。

的二因素论是普通智力模型的一种形式。

斯皮尔曼主张智力的首要因素,即一般能力因素,基本上是一种推理因素。

除这个一般因素(代号g)外,每个特殊的测验,都假定是测试该测验专有的各种技能。

所以,虽然这一理论确定了一般因素的首要性质,但还承认其他诸特殊因素(甚至于其他一般因素)也应加以考虑。

可是联系到智力的测量,按照普通智力论,一个最好的测验应该渗透着一般智力。

各测验所需要的g,以质论是相同的,以量论则不相同。

群因素论设想智力可以描写为一组数量不多、但比较重要的常见因素。

虽然任何特殊研究所得到的具体能力(群因素)会随所用的测验、样本的性质及分析的方法等变项而有差别,但下列诸因素的出现却具有规律性,并为许多研究者所证实:①空间:想象空间几何模式的能力;②知觉速度:迅速而精确地注意细节的能力:③数:简单算术计算的速度和确度:④文字理解:对词的意义以及词与词之间关系的理解能力:⑤词的流畅性:应用字词的能力.⑥.记忆:对无意义材料的即时回忆:⑦归纳:引出规则的能力。

L.L.瑟斯顿是群因素论的主要倡导者。

J .P.吉尔福德的智力结构模型设想智力活动有3个维度:操作、内容和成果(图1)。

吉尔福特智力结构理论)

吉尔福特智力结构理论)

吉尔福特智力结构理论吉尔福特认为,人的智力是由120个智力因子组成,这120个智力因子分别负责着人类不同领域的智力活动,智力活动的水平是由这些智力因子的发展水平来决定的。

而影响这些智力因子发展水平的是思维内容、思维操作过程和思维结果。

思维内容是指输入我们头脑中的信息内容,我们把这些信息归为四大类:图形类、符号类、语义类和行为类;思维过程是指我们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对信息加工的方式有多种,它们是认知、记忆、评价、集中思维(也称聚敛思维)和发散思维;思维结果是指我们对信息加工后的结果,这些结果的形式包括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和推衍。

思维内容每天通过我们的感官系统输入到我们头脑中的信息非常多,我们将这些信息划分为图形类、符号类、语义类和行为类信息。

1.图形类:我们可以直接看到、听到或触摸到的具体信息。

如图形、形状、简单的声音或一个具体的“东西”等。

2.符号类:指具有代表特性的抽象信息,如标志、字母、数字、音符电话号码、乐曲、统计表格等。

3.语义类:指信息的概念和意义。

如“树”在中文中用“树”来表示,在英文中用“tree”来表示,但它们都是指“树”这个词所代表的意义和概念。

4.行为类:指那些非语言信息,是人类交往中的感受、想法、愿望、情绪、情感、意图以及行为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线索获得的信息。

思维操作我们对输入到头脑中的各类信息会进行加工,加工的方式有认知、记忆、评价、聚敛思维和发散思维。

1.认知:发现、吸收新信息和认识以前接触过的信息的能力。

可视同为“理解能力”。

2.记忆:储存和再现信息的能力。

3.评价:按一定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

在实际生活中指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能力。

可视同为“判断能力”。

4.聚敛思维:根据给定信息,找到一个解决方案或确定的答案的能力。

可视同为“解决问题能力”。

5.发散思维:找到符合问题要求的多种答案的能力。

可视同为“创造性思维能力”。

思维结果在头脑中加工后的信息(思维结果)有不同的生成形式,我们归类为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推衍的形式。

心理学考研知识点:智力理论

心理学考研知识点:智力理论

心理学考研是一门丰富多彩的学科,但其中也有许多实际理论复杂枯燥,各种原理主义错综复杂。

下面,小编给各位考生带来智力理论相关的知识点,以帮助各位考生更好的复习,2018考研的考生们一起来看看吧。

1、关于智力的定义:(1)斯皮尔曼(Spearman)认为:智力是一种普遍的能力,它主要涉及联系的引出和相关的引出。

(2)比内和西蒙(Binet & Simon)认为:智力是正确地进行理解、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3)韦克斯勒(Wechsler)认为:智力是个体有目的地行动,理性地思考以及有效地应付环境的总体能力。

2、智力是:通过经验进行学习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

3、智力的理论-Spearman和g 因素:(1)在对各种智力和感觉能力的相关模式进行广泛研究之后,提出智力由两种因素组成:一个一般因素g、若干个特殊因素S。

(2)它认为g因子是整个大脑皮层共有的能力或能量,而S因子只是代表了大脑中某些神经元的生理功能。

4、智力的理论-Thurstone与基本心理能力:Thrustone总结出了七种基本心理能力:语词理解、数字、空间、知觉速度、语词流畅性、联想记忆、归纳推理。

5、智力的理论-Cattell与流体智力-晶体智力:Cattell确定了两大因素:流体智力、晶体智力。

(1)流体智力:基本上是非语言、相对不受文化因素影响的心理功能。

它与个体通过遗传获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联系。

(2)晶体智力高度依赖于文化,是个体完成那些需要习得性或习惯性反应任务的能力。

晶体智力是流体智力运用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产物。

6、智力的理论-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主要观点:(1)儿童的思维与成人的思维存在质的差别。

守恒是指:在物体表面看来发生变化时,能意识到物体的实质没有变化。

(2)认知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3)图式是知识获得的基础。

图式是经过组织的行为模式或定义明确的心理结构。

智力结构理论

智力结构理论

智力结构理论智力结构理论(一)智力究竟有几种因素构成,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第一个提出智力结构理论的是因素分析之父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E.Spearman),他认为,智力主要是一种普遍而概括的能力,他称这种因素为G因素(普通因素)。

人的所有智力活动,如掌握知识、制定计划、完成作业等,都依赖于G因素,即每一项智力活动中都蕴含着这种普通因素。

谁的G因素数量高,他就聪明;如果一个人的G因素极少,那他肯定愚笨。

心理学界若想界定一个人的智力高低,则需想法设法测出他的G因素数量。

斯皮尔曼还认为,在G因素之外,人的智力活动中还存在着S因素(即特殊因素)的作用,它代表个人的特殊能力,只是在某些特殊方面表现出来。

他发现人有五类特殊因素:口头能力,算数能力,机械能力,注意力,想象力。

他认为可能还有第六种因素,即智力速度。

如果说G因素参与所有智力活动的话,那么S因素则以一定的形式、程度不同地参与到不同的智力活动中。

瑟斯顿的群因素论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L.L.Thurstone)提出智力的群因素论。

他认为,智力是由一群彼此无关的原始能力构成的,各种智力活动可以分成不同的组群,每一群中有一个基本因素是共同的。

他对56种测验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把智力归纳为7种基本的心理能力。

1 语言理解能力(V):阅读时对文章的理解能力,由词汇测验测量。

2 言语流畅性(W):语词联想速度和正确的能力。

3 数字计算能力(N):数字运算的速度和正确性。

4 推理能力(R):根据已知条件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

5 机械记忆能力(M):机械记忆,包括强记单词、数字、字母的能力。

6 空间知觉能力(S):运用感官及知觉经验以正确判断空间方向及空间关系的能力。

7 知觉速度(P):迅速而正确地观察和辨别事物的能力。

瑟斯顿曾根据上述7种基本心理能力编制了著名的基本心理能力测验,但测验结果和他的设想相反,各种能力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尤其在年幼儿童中表现的更为突出。

智力理论——精选推荐

智力理论——精选推荐

智⼒理论智⼒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传统智⼒理论此阶段的智⼒理论主要以⼼理测量学为基础。

⼼理学家们⽤当时颇为流⾏的因素分析法去解析智⼒,通过因素分析探索智⼒的构成因素,进⽽认识智⼒的内核。

许多颇有影响⼒的智⼒理论,⽐如斯⽪尔曼的⼆因素论、桑代克的三因素论、瑟斯顿的群因素论、吉尔福特三维结构模型等,都从属于这⼀理论阵营。

这些智⼒理论, 都承认存在着⼀个⼀般的智⼒。

1.斯⽪尔曼的⼆因论斯⽪尔曼的认为,⼈类智⼒内涵包括着两种因素:(1)普通因素(general factor)简称G因素;(2)特殊因素(specific factor),简称S因素。

2.桑代克的三因素论桑代克反对斯⽪尔曼的⼆因素论,提出了“智⼒三因素论”,他认为可能有三种智⼒:(1)抽象智⼒(Abstract Intelligence);(2)具体智⼒(Concrete intelligence);(3)社会智⼒(Social intelligence)。

3.瑟斯顿的群因素论瑟斯顿()认为,智⼒是由许多彼此不同、相互并列的原始能⼒因素组成。

构成智⼒有七种主要的因素:(1)语词意义的理解(2)词的流畅(3)数字计算(4)推理(5)空间关系(6)知觉速度(7)记忆4.吉尔福特的智⼒模型吉尔福特从操作、内容、产物三个维度去划分智⼒结构。

他⼜把每⼀个维度分成若⼲因素,每⼀个因素都是三个维度元素的组合。

三个维度各个元素的组合可得出5×4×6=120种因素。

智⼒操作的过程:认知、记忆、分散思维、复合思维和评价。

智⼒加⼯的内容:视觉、听觉、符号、语义和⾏为。

智⼒加⼯的产物:智⼒活动的产品,包括单元、类别、系统、关系、转移和蕴含。

⼆.20世纪80年代后的新兴智⼒理论随着对智⼒认识和研究的深⼊,⼈们越来越不满⾜于传统的智⼒学说,智⼒领域的研究重⼜出现繁荣景象,⽽且出现了⼀些新的研究取向,产⽣了⼀些颇有影响⼒的智⼒理论,在各种新兴的智⼒理论中,有些智⼒理论已经得到了⼴泛的认同,建⽴了重要的地位,并形成了与传统智⼒理论相抗衡的强⼤⼒量。

智力结构理论

智力结构理论

第三章心理测验技术第一节智力测验
智力测验intelligence test
智力结构理论
一、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G因素(普通因素)——智力的关键和基础
S因素(特殊因素)
统计学相关原理
二、瑟斯顿的群因素论
把智力归纳为7种基本的心理能力
1、语词理解能力V
2、言语流畅性W
3、数字计算能力N
4、推理能力R
5、机械记忆能力M
6、空间知觉能力S
7、知觉速度P
三、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理论
智力结构应从内容、操作和产品三个维度去考虑
内容维度,包括4种因素:
1、图形F;
2、符号S;
3、语义M;
4、行为B
操作维度,包括5种因素:
1、认知C;
2、记忆M;
3、发散思维D;
4、聚敛思维N;
5、评价E
产品维度,包括6种因素:
1、单元U;
2、类别C;
3、关系C;
4、系统S;
5、转换T;
6、蕴涵I
四、卡特尔的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理论
五、斯坦伯格的认知成分理论
三元论
1、根据成分概况水平分类,可分为一般成分、类成分和特殊成分;
2、根据成分功能分类,可分为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

智力三维结构理论

智力三维结构理论

智力三维结构理论应用题的数学结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学生的认知结构简称“三维结构”,它们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应用题结构分为情节结构和数学结构两个部分,前者是指不影响列式的叙述方式和关键词语的运用,后者是影响列式的数量关系,二者交织在一起,直接影响应用题的难度和解题方法的运用。

就数学结构而言,每一道应用题都由条件和问题两个部分组成。

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引起了结构的不断变化。

如简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一次或多次扩展就构成了复合应用题。

可知复合应用题由几个相互联系的简单应用题组合而成。

但在组成一道复合应用题的几道简单应用题中有一道是起“复盖性主题作用”的。

如统编教材五册P40例1:食堂原有大米50多少千克,又买来4袋大米,每袋150千克。

食堂共有大米多少千克?这题的“复盖性主题”是:“食堂原有大米50千克,又买来600千克。

食堂共有大米多少千克?而组成这道复合应用题的另一道简单应用题是:“食堂买4袋大米,每袋150千克,买大米共多少千克?这实际上是买来600千克大米的间接表达。

解题时,学生若能找出这一“复盖性主题”且又能将主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用间接方式表达,则此题就能迎刃而解。

因此,掌握应用题结构的变化规律是教学中的重点。

知识结构是指学生中学习过程中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就应用题而言就是与应用题用关的概念、原理、性质、定律、法则、公式等。

如简单应用题,学生已掌握的四则运算的意义及从“运算意义”迁移到简单应用题的解法,构成简单应用题的知识结构。

又如复合应用题,学生分析应用题中已知数与已知数、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必然关系,掌握的加减乘除四种基本数量关系,能顺利地解答各种简单应用题的技巧等,就构成学习复合应用题的知识结构。

认知结构是指知识系统中的内容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逻辑结构模式,即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经过感知、表象、记忆、领悟、推理、判断等一系列智力活动所产生的认知模式的心理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