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茨威格和他的小说
一个不能忘记的人语文课外阅读---记叙文阅读及答案
一个不能忘记的人初中语文课外阅读专练及答案一个不能忘记的人初中语文课外阅读专练及答案茨威格- 记叙文阅读及答案一个不能忘记的人阅读原文及试题[奥地利]茨威格一天下午,我带着我的那只西班牙狗去散步。
突然,狗显得极为不安,它在地上翻滚、在树上蹭痒,同时不断地狂叫并发出呼噜声。
就在狗反常的当儿,我发现有人从我身边经过,他是一个差不多三十岁的男人,衣衫褴褛,没戴帽子。
是一个乞丐,我想并准备从口袋里掏出零钱。
可这个陌生人非常安详地朝我微笑,用清澈的蓝眼睛望着我,像一个老熟人。
“这只可怜的小东西有些不舒服,”他说着,并用手指着狗,“你到这儿来,我们马上会弄好的。
”他用“你”来称呼我,仿佛我们是好朋友似的。
从他的语气中流露出的这样一种热心的友情,使我根本不能表示拒绝。
于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我的这只向来对陌生人极不友好的卡斯巴尔竟跑过来,顺从地把头伏在他的膝上。
他开始用他那长长的手指检查狗的皮肤。
终于,他发出一声满意的“啊哈”,随即进行了一次看来是非常痛苦的“手术”,因为我的卡斯巴尔多次狂叫,可即使如此,它并没有跑开。
“好了,”他笑着说道,“可爱的小狗,你现在又能跳了。
”狗跑开了,这当儿,陌生人立起身来,跟我说了声“再见”,点了点头就匆忙地离开了。
回到家,我还一直在想这个男人的奇怪举动,并把这次邂适告诉了我的厨娘。
“他是安东,”她说,“他对这类事情可在行了。
”我问她,这个人的职业是什么,他靠什么来维持生活。
“职业?他要职业干什么?”“哦,就算没有职业,”我说,“但毕竟每一个人都需要做某种工作来养活自己吧?”“可安东不是,”她说,“每个人都给他所需要的。
钱对他来说不重要,他根本不需要钱。
”人们必须为每一口面包和每杯啤酒付钱,也必须为住处和服装付钱。
这样一个衣着破旧、不起眼的人怎么能绕开这个牢不可破的法则而无忧无虑地生活呢?我决定去探寻这个人的秘密,不久就证实,我的厨娘说得完全正确。
安东真的没有固定的职业。
他优哉游哉,从早到晚在城里游荡,看起来毫无目的,实际却用一双警醒的眼睛观察一切。
斯蒂芬 茨威格的主要著作
奥匈帝国骑兵少尉霍夫米勒偶然结识了下肢瘫痪的少女艾迪特,出于 同情常去陪伴、关心、帮助她,天长日久,使艾迪特萌生了爱情。霍夫米 勒发觉艾迪特倾心于自己,便惶然不知所措。经过一番痛苦、矛盾的内心 挣扎,霍夫米勒出于同情和怜悯而答应与艾迪特订婚,但旋即后悔。艾迪 特得知霍夫米勒毁约,痛不欲生,跳楼自杀。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生于维也纳 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十七岁时开始发表作品。后来游历世界各地,结识 了罗丹、罗曼·罗兰等文化名人。二战期间被迫流亡,最终不堪折磨,于 1942年与妻子在里约热内卢自杀。
《茨威格经典传记丛书:巴尔扎克》以细腻的文笔、生动的笔触记述 了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一生,描绘了巴尔扎克的独具 个性的幻想与追求,艰苦的写作生活,以及与同时代名人、朋友及家庭成 员的交往,将巴尔扎克的痛苦与欢乐作了人性化的展现。他的代表作《人 间喜剧》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苏格兰女王》是2006年团结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她的精神生活还没有 真正开始,而她的权力已达到顶峰。在未满25岁时,她的人生实际上就结 束了。她参加过两个丈夫的婚礼,失去了两个王国,曾在犯罪的黑暗道路 上徘徊,还蹲过监狱,但每一次她都能再次登上王位,登上婚礼的圣坛。 她的生命就像是火焰,火焰的反光几个世纪后还在闪耀。 就在她被送上 断头台时,她为自己准备了血红色的内衣裙和齐肘长的血红色手套,以免 受刑时刀斧迸起的鲜血溅洒在她的衣服上太刺眼。
《马来狂人》,又译作《热带癫狂症患者》。是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 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年)的代表作之一,与《一个 陌生女人的来信》齐名。故事描写了一个医生出于法律抑或私欲,拒绝帮 一位贵妇堕胎,但后来又后悔,甚至因此而变得神经。可怜的贵妇最后死 去,固执的医生誓死替她保守死亡的秘密。这部作品可以称得上是心理的 “惊悚剧”。
茨威格《看不见的珍藏》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看不见的珍藏茨威格①这个故事是我从事艺术品买卖的这37个年头里所经历过的最不寻常的事情。
自从我们钞票的价值就像逸散的煤气荡然无存以来,古玩交易市场那些暴发户们突然对古旧的版画及画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所以你得源源不断地进新“货”。
②我不由想到把过去的旧账本拿出来翻一翻,兴许能找出几个昔日的老主顾,从他们那儿弄回几件副本呢。
我突然翻出一捆大概要算是我们最早的老主顾写来的信件。
这位滑稽可笑、节约成癖的老兵,作为一位古代版画艺术的收藏家却表现出超乎寻常的聪明才智、极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高雅不俗的艺术品味。
我将其近60年的订单慢慢地加以整理,发现他的收藏品早就价值连城了。
尽管如此,自从1914年以来,他再也没有寄来过订单了。
③我毫不费劲地找到了他的住所——简陋的乡村楼房的三层楼上,告诉老人恰好路过这里,顺便拜访一下他——我们这个字号的多年老主顾、德国最大的收藏家之一,约定下午三点以后来看藏画。
④午饭过后,一个衣着朴素的姑娘找到我,说是我的老主顾赫尔瓦特的女儿。
她涨红着脸,显得十分局促与尴尬。
她断断续续地告诉我来意:原来在大战过后,老人已经完全失明。
当时物价飞涨,单凭老人微薄的退休金,根本无法应付一家人的日常开销,甚至温饱都不够。
不得已,母女俩只好背着老人把他的藏品卖掉。
而为了不被这可怜的失明老人知道,为了让他继续维持他那每天都要花费几小时的“看”画的乐趣,也为了老人能够不知晓真情继续快乐地活下去,她们只好用一些仿制品和空白页来填充画框,瞒过老人。
老人女儿的话使我感动万分,我决定对老人守口如瓶,并尽力配合他。
⑤我们于是一起到她家去。
“赫尔瓦特今天一个中午根本睡不着,为了急于要把他的宝贝给您看。
”老人的妻子微笑着对我说。
她女儿的一个眼色已经使她明白我的态度,并让她放下心来了。
桌上一大堆画夹已经摊开,等着人去看。
⑥他轻轻地、小心翼翼地用指尖从画夹子里取出一个硬纸框,里面嵌着一张发黄的空白的纸。
[学习资料]八年级语文下册 19《滑铁卢之战》相关课外阅读 (新版)语文版
相关课外阅读19* 滑铁卢之战一、作者介绍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
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
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曼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
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
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
1942年在孤寂与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茨威格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长。
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人的命运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危险的怜悯》等;传记《三位大师》、《同精灵的斗争》、《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等。
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心灵和遭遇的热情的描摹。
二、写作背景众所周知,拿破仑是19世纪初期威震世界的法国著名军事家和政治家。
1810年,拿破仑几乎控制了除英国和俄国之外的整个欧洲,法兰西帝国的强盛发展到了顶峰。
但是,1812年的莫斯科战役和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却使这个不可一世的大将军一败涂地。
从当时的天气不难看出,前者因为严寒,后者因为暴雨,使得拿破仑的锐气大大受阻。
1815年3月,拿破仑带领千余名官兵,趁着黑夜,偷偷渡海,在法国本土登陆,顺利进入巴黎,再次登上皇位。
并决定在6月份与联军决战,以实现他称霸世界的野心。
战场就在今天的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南边的小村滑铁卢。
由英国威灵顿公爵率领的22万英国、普鲁士联军与拿破仑率领的12万法军在此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会战。
尽管拿破仑意志顽强,指挥镇定,法军英勇善战,法军的骑兵部队以排山倒海之势向联军猛冲,步兵也轮番冲击,多次突破联军防线,但是联军也不示弱,顽强地反击,一次次又夺回了阵地。
茨威格小说中的三种情爱
茨威格小说中的三种情爱本文主要从茨威格小说的情爱主题入手,分析了茨威格作品中激情、艳遇、爱情这三大主题的差异,并阐释了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及作家隐藏在这三种情爱主题背后的真实意图和期待。
斯蒂芬·茨威格(Stefen Zweig,1881~1942)是奥地利著名的小说家,一位杰出的心理写实主义大师,他的情爱小说,缠绵绯恻,让读者百转千回,回肠荡气。
茨氏为何如此钟情情爱主题呢?茨氏笔下的情爱又有怎样的特质呢?本文试图从几个方面做出分析与阐释。
一、激情与自毁:挣脱人生桎梏的宿命方式由于弗洛伊德的影响,茨威格选择了情欲这个角度,那么作为情欲的伴生物,或者说情欲的外显形式,激情,要被茨威格在作品里得到反复的强调和着力描绘,就势所难免。
实际上,这只是一般的理解,爱欲和激情在普通人那里,是因果关系,主体在一个特定的情境里受到暗示对某个客体一但产生了欲念,主体的体内立即释放出一种叫力比多的化学物质,激情也随之产生,激情是在欲念的挑逗下使主体身不由己。
茨威格的作品里也不乏这样的理解和处理,《情感的迷惘》里那位时而受欲念驱使激情澎湃时而因绝望而颓败不堪的文学教授,正是对他学生怀有的隐秘的渴望才让他有激情完成他的巨著《环球剧院史》;《二十四小时》中的C太太也是如此,倘若不是心灵深处一丝不自觉的欲念在作怪,出身上流社会一向自视正派的她很难再有失态的激情。
但欲念在茨威格这里和在普鲁斯特那里一样成了介质,而激情成了目的,成了真实的欲念,对激情的偏爱和迷恋,甚至使茨威格不仅偏离了情欲而且超越了情欲,茨氏作品里的人物之所以接受欲念的引诱,其最终是为了实现对激情的追寻和表现,这并非妄语,读者只要对茨威格的小说稍加分析,就能注意到这个明显的特征。
《奇妙之夜》里的男爵,一出现在读者的眼前便是一个失去了激情的人,完美舒适的生活扼杀了他的生机,宴席、古玩、精美的书籍,甚至多年相交的女人的离去,都激不起他的喜悦和忧伤,他的感觉完全麻木,生命里有一种让男爵焦虑的疲沓和暮气,所以男爵一开始追逐的就是激情本身,而非某个女人,只是激情要依附某种介体来引发和渲泄。
伟大的悲剧茨威格原文阅读
伟大的悲剧茨威格原文阅读
茨威格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以其深刻、洞察力和批判性而著称。
在他的作品中,他经常探索人类悲剧和苦难的主题,以及人类在面临灾难和绝望时的反应和行动。
在他的一篇著名的小说《伟大的悲剧》中,他描述了一个探险家在南极探险中的悲惨遭遇。
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名叫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的探险家,他组织了一支探险队前往南极探险,希望能够发现南极极点。
在探险队启程后,他们遭遇了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包括严寒、饥饿、疾病和丧失队员。
最终,斯科特探险队只剩下了四个人,他们被困在了一座小屋中,面临着绝境。
在小说中,茨威格深刻地揭示了斯科特和他的队员们所面临的绝望和苦难。
他们感到自己已经失去了所有的希望和信念,变得无助和沮丧。
然而,即使在这样的困境中,他们仍然试图维持自己的的尊严和意志,希望能够生存下去。
茨威格在小说中深刻地探讨了人类面对苦难和悲剧时的反应和
行动。
他强调了人类的勇气和坚韧精神,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类仍然能够保持自己的信念和希望。
他也揭示了人类的弱点和缺陷,以及在面对灾难和苦难时人性的阴暗面。
总的来说,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是一部深刻的小说,它描绘了人类面对困境和苦难时的反应和行动,以及人类的尊严和坚韧精神。
这篇文章对于人们理解人类的本质和面对挑战的重要性有着重要的
启示。
列夫·托尔斯泰阅读理解茨威格
诚hu惶án诚g恐 侏zh儒ū rú
列夫·托尔斯泰阅读理解茨威格
区别几个字
髭(zī) 嘴上边的胡子。 鬈(quán) 弯曲的头发 。 髯(rán) 两腮的胡子,亦泛指胡子 。 鬓(bìn) 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 。 鬃(zōng) 一般指马、猪等畜类颈上
的长毛。
列夫·托尔斯泰阅读理解茨威格
改正错别字。
此困扰并无比痛苦。他的信仰注定了他的痛苦。
他渴望改革俄国不合理的农奴制度,他想把自己
的私人财产分给农民,然后像一个普通人那样去
生活,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放弃了
上流社会生活的风雅和排场,像一个农民一样亲
自参加劳动。他的信仰和行为直接导致了妻子的
不解,最终爆发了家庭危机,夫妇分家,因此他
有了一段不幸的婚姻。分家后他把自己现有的著
列夫·托尔斯泰阅读理解茨威格
尴尬(gān gà):(神色、态度)不自然; 处境苦难,不好处理. 炽热(chì rè) 粗制滥造(làn) 藏污纳垢(cáng wū nà gòu) 郁郁寡欢(guǎ) 鹤立鸡群(hè):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 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jīn):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 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列夫·托尔斯泰 阅读理解
茨威格
列夫·托尔斯泰阅读理解茨威格
胡z髭ī
黝yǒ黑u
鬈qu发án粗制l滥àn造
gòu 藏污纳垢
粗c糙āo 尴gā尬n gà犀xī利
z锃èn亮g
zhòu zhì
甲胄 无可置疑
càn
粲然
zhì yú dùn
滞留 愚钝 器宇
禁g锢ù
guǎ
郁郁寡欢
鹤hè立鸡群 正j襟īn危坐 xu轩ān昂áng颔hà首n 低眉
2024年茨威格夜色朦胧读后感
2024年茨威格夜色朦胧读后感《夜色朦胧》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代表作之一,以描写战争、爱情和人性的复杂关系而闻名于世。
这部小说以一战结束后的维也纳为背景,通过男主人公阿尔曼多的视角,展现了人们在战争的废墟中努力寻找生存和爱情的故事。
读完这本小说,我深受震撼,对人性和命运的思考更加深入。
首先,这本小说以维也纳为背景,描述了一战后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心理状态。
维也纳作为奥匈帝国的首都,在一战结束后面临着巨大的改变和挑战。
茨威格将战争带来的混乱和痛苦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通过描绘街头巷尾的破败和贫穷,茨威格展示了一战后人们痛苦的生活状态。
而维也纳这个城市则代表了整个欧洲在战争后的悲惨景象。
茨威格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人们对未来的迷茫和不安,令人深思。
其次,这本小说通过男主人公阿尔曼多的人生经历,揭示了战争对个体命运的巨大影响。
阿尔曼多是一位曾经的医学学生,战争让他不得不放弃学业而投身军队。
战争给他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的伤害,更是对爱情和人性的无尽怀疑。
阿尔曼多在战争中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人们的残暴,这让他对人性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他在战后的维也纳孤独地生活着,没有找到自己的归宿和存在感。
茨威格通过阿尔曼多的经历,让读者思考战争对人性的摧毁和对个体命运的改变。
除此之外,爱情是这本小说中重要的主题之一。
阿尔曼多在战争结束后,与贵族艾蒂娜相遇并坠入爱河。
他们的爱情是在悲惨的环境下诞生的,一如这个战后的维也纳。
他们试图通过爱情来抵御战争带来的伤害和人性的荒芜,但最终他们的爱情也成为命运的牺牲品。
爱情在这个小说中并非坚不可摧,而是面对着战争给人们所带来的痛苦和不安而脆弱无力。
茨威格以饱满的情感和深入的思考,深刻地揭示了爱情在战争阴影下的脆弱与堕落。
最后,茨威格在《夜色朦胧》中提出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人类价值的追问。
阿尔曼多对人性的怀疑和对战争带来的破坏的认识,让他怀疑起人类的尊严与意义。
他在战后的维也纳中见证了人们对金钱和势力的追逐,看到了人们的自私和残暴。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茨威格小说
小说专题训练----茨威格小说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日内瓦湖畔的插曲[奥地利]茨威格1918年夏天的一个傍晚,一个渔夫把船向日内瓦湖畔的岸边划来。
他在湖面上发现了奇怪的东西,一只用几根木棍松垮地捆在一起的简单木筏上,有一个赤身裸体的男人用一块木板当桨在笨拙地划着。
渔夫惊骇地把这个精疲力竭的人拖到自己的船上,随后他试着同这个畏怯的男人攀谈,却一句也听不懂。
这个男人宽大的嘴边满是胡髭,脸上泛起孩子似的笑容,他举起一只手向对面指着,结结巴巴地说着一个词:“露西亚。
”小舟离岸越来越近,这个词说得越来越热烈。
终于靠了岸,无论人们问什么问题,他都重复地、疑问似地说:“露西亚?露西亚?”这条被捕捞上来的“人鱼”被安置在就近的旅馆里。
在单调的日子里,这个令人开心的插曲给人们带来了乐趣,女人和男人都来这里参观这个野人。
一个女人带给他糖果,可是他像个猴子似的多疑,动也不动。
一个男人给他照相。
所有的人都谈论他,高兴地在他周围七嘴八舌说个不停。
终于,有一个能说多种语言的饭店老板来到他身边,轮换用德语、意大利语、英语、俄语问话。
一听到俄语,这个惶恐不安的人就抽搐了一下,善良的面孔上堆起宽厚的笑容。
他直率地谈起了他的全部经历——他叫鲍里斯,是一个农奴,与妻子及三个孩子住在离大湖有五十俄里的地方。
有一天,他同成千上万的士兵被塞进军车,走了好远好远。
随后又被装上船,船走了更长时间,最后在一个地方登陆。
他又被塞进军车,然后向一个山丘冲了上去,随后他腿上中了一弹,随后就被送到医院。
伤还没有好,他就问护士俄国在什么地方,护士把方向指给他。
他通过太阳和星星的位置大体确定了方向,就偷偷地溜了出来,夜间走路,白天躲在干草堆里逃避巡逻兵。
走了十天,他来到了湖边,又从一家农舍里偷了两根木梁,用一条木板做桨,划到湖中间。
也就在那里,那个渔夫发现了他……故事说完,他胆怯地提出一个问题,是不是明天他就可以到家。
还没等翻译完,这个愚昧无知的问题引起了哄堂大笑。
【课外阅读】怎样的一个茨威格
【课外阅读】怎样的一个茨威格断断续续用了两个多月,读完茨威格小说全集。
当所有的冲动都被窗外如泣如诉的密杂雨声淹得漫灭不清时,我知道他神似的笔魅已容我可细细地端详,这是一位怎样的作家啊,拥有一一颗怎样的心灵。
他把我这种常人所能辨别的心印中所有最细微精致的刻痕都梦呓般地表现出来了,而这显然是需要他具有一种更细微更精致的心器,他是站立在男人与女人间的精华,他以男人浑厚的气势,搬挪女人细巧的情丝,成就了一幅宛若气魄磅硕笔法繁复毕几十年心力于一役的工笔大作。
《永恒的目光》,《蜡烛台记》,《青云无路》,《心灵的焦躁》是在我眼里最好的四篇文章,它们分别在叙述生命形成的可能性,历史的绵亘,生存行为及宿命,道德价值评判。
对于这些没有答案是正确的命题,文本本身绵帛千色所营构的阅读结果就已是结果。
我被感染,并且是被无言可说的深深感染,这超越了语言的逻辑想象甚至直观,只是获得消除一切从本体到现象背后的所有层次后一浑然失去我自己的自足的块。
一切随后恍然后的批评与阐释都已是企图人间再现上帝形象般地不得已而为之。
其中《永恒的目光》是最灿烂的一束。
宝剑之光,公道之泉,良言的沃土,寂寞之星,直到养狗倌,维拉塔最后只能假设自己已是“无为”。
彻底否定的前提是不能否定彻底否定这是一个千载难题,思路与笛卡儿一致,但茨威格用文学的方法而不是分析的方法去逼近那个终极目标,这就是用言语为载体说不可说之神秘的文学的奇妙之处。
海德格尔说诗是最好的工具,但这只是从形式上的整体看,而不是从内容上的整体看(况且照陈嘉映先生的说法来看海德格尔似也只技止荷尔德林耳),后者更难,因为内容在突破文学的零度的空间中只有更伟大的驭手才能钩心斗角,而这也是为什么小说比诗更受人欢迎的原因之一,因为它迷宫似的空间更容易让人陷入,但鲜有人能体验他正在深深地陷入这一超越行为中。
至于克洛代尔和巴特他们纯是靠着各自的灵气反其道而行之,当然也只有如此人们才能在一片荒凉中察觉几颗看来明亮的萤火闪光,否则在巨大的真正的文学热力前,他们又如何在历史上飞舞自己的名字呢?上帝以曲画直。
茨威格的感人故事
茨威格的感人故事
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的小说家和剧作家,他的作品以感人的故事和动人的情感为主题,深受读者喜爱。
下面是一些茨威格的感人故事:
1.《钦差大臣》
这部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贵族家庭的儿子难以在外面生存,在回家后,反而变成了一位优秀的政治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的成长会经历许多起起伏伏,而最终成功需要的是勇气和毅力。
2. 《桥梁建设者》
这是一部让人深受感动的小说,主角是一位桥梁建设者,他在建造桥梁的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挫折和困难。
然而,他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成功地建造了这座桥梁,奠定了自己的声望和地位。
3. 《死亡之舞》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男子从小生长在一个富裕家庭,但之后却失去了所有的财富。
他无所依靠,只能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生存。
虽然他最终走向失败,但他的勇气和决心依然震撼人心。
4. 《城堡》
这是一部充满哲学和象征意义的小说,讲述了一位飞行员在一座城堡中寻找答案的故事。
在他的寻找过程中,他遇到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最终他还是发现了答案。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在生活中不要轻易放弃,因为只有坚持和努力,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总之,茨威格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让我们在生活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茨威格初中语文课文
茨威格初中语文课文茨威格是一位德国哲学家、小说家和历史学家,在20世纪之交发表了许多杰出的作品。
其中,他的一些文章和小说被收录在了中国初中语文课本中,成为了中国学生接触西方文化的一个窗口。
本文将以其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两部作品为例,探讨茨威格的文学风格和其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首先,茨威格的作品特点之一是语言简洁、平实。
他避免使用华丽的词藻和复杂的句子来显摆自己的才华,而是选择简单明了的句式和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比如,在《一个眼神》一文中,他写道:“她用温柔而平静的声音说了一句:‘谢谢你。
’”这句话虽然简单,但却让人感受到了女孩的感激之情和那个眼神所包含的深意。
类似的句式在茨威格的其他作品中也经常出现,这使得他的作品读起来非常流畅、易懂,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其次,茨威格的作品常常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物质的实现和享受,还应该为了更高的精神层面的追求和实现。
《月亮与六便士》一书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他本来是一个普通的商人,但却因为对艺术的热爱而离开了家庭和事业,远赴异乡追求自己内心的渴望。
虽然他在社会上遭受了很多挫折和困难,但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
最终,他在文化殖民地的一座小岛上逝去,但却留下了自己美妙的作品和伟大的精神成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成功和物质的满足,更在于实现自己内心的追求和价值。
总的来说,茨威格的作品不仅在语言上简洁明了,更在思想上深刻独到,给我们带来了对人生的新思考和启示。
他常常用小人物的故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让人对生命的意义和人性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我们在读这些作品的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到一些智慧和灵感,用来指导自己的人生和思考。
茨威格托尔斯泰读书笔记(原创5篇)
茨威格托尔斯泰读书笔记(原创5篇)茨威格托尔斯泰读书笔记篇1茨威格与托尔斯泰:穿越时光的对话如果文学是一种语言,那么托尔斯泰和茨威格就是这场语言的两位大师。
他们的作品就像一幅宏伟的画卷,深深影响了世界各地的人们。
在这个篇章中,我将深入分析茨威格和托尔斯泰的文学作品,探讨他们各自的风格,以及他们的创作如何在时代的背景下发出独特的声音。
在探讨茨威格的作品时,我们必须先了解他的历史背景。
茨威格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下成长,生活的痛苦和战争的残酷使他深深地思考人性与社会。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描绘和对社会不公的尖锐批判。
他笔下的人物鲜活而真实,他的语言丰富而生动。
他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以一个繁华都市为背景,讲述了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
相比之下,托尔斯泰的背景则更为宏大。
托尔斯泰生于19世纪末期的俄国,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战争、革命、贫穷与苦难交织在一起。
然而,托尔斯泰并未被这种混乱的局势所影响,他坚守着自己的道德信念,用笔书写着真实的人性。
他的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复活》、《穷人》等,深刻描绘了人性的光明与黑暗,为我们展示了复杂的人性画卷。
茨威格和托尔斯泰在文学上的风格截然不同,但他们的作品都充满了人性的深度和社会的关怀。
茨威格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现代都市的繁华与孤独,而托尔斯泰则以宏大的叙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伟大。
他们的作品让我们思考生活的意义,反思社会的公正。
茨威格和托尔斯泰都是伟大的作家,他们的作品不仅影响了我们,也影响了世界。
他们的对话就像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下的人性。
他们的作品让我们思考生活的意义,反思社会的公正。
他们的对话就像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下的人性。
在阅读茨威格和托尔斯泰的作品时,我深深地被他们的才华所吸引。
他们的作品不仅富有艺术价值,而且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他们的对话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伟大性,也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的公正和不公。
2023届高考语文小说专题训练--茨威格小说(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小说专题训练--茨威格小说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里昂的婚礼【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一七九三年十一月十二日,巴雷尔在法兰西国民公会针对发动叛乱的里昂城提出了杀气腾腾的提案:“里昂不复存在!”他要求把这叛乱之城夷为平地。
在血淋淋的那个月的某一天,冰冷酷寒,又有一群犯人被驱赶到地窖里。
那里昏暗潮湿,散发着酒桶和腐物的霉味,前屋的壁炉里,有一点微弱的炉火。
晚上快七点钟的时候,门口突然响起一阵坚定有力的脚步声,生锈的门闩被拉开,发出刺耳的尖音。
大家吃了一惊,心怀恐惧:莫非连一夜也不让过,他们最后的时刻现在就已经来临?可是一会儿人们又惊魂稍定,狱卒带来的是一拨新增添的犯人。
囚徒们望着新来的犯人,目光并不友好。
先来的囚徒已不由自主地把这间空气滞重、发出霉味的房间,长了绿毛的草垫,壁炉旁的位置看成他们的私有财产,而刚来的犯人也清楚地感觉到冷森森的敌意。
突然,有人发出一声呼喊,听上去分外悦耳,爽朗。
这是刚和别的犯人一起新来的一个少女。
她突然跳了起来,向前伸出双臂,颤声连呼:“罗伯特!罗伯特!”那个青年也向少女奔了过来。
他们旁若无人,沉溺于无限的柔情之中。
这些难友无比惊讶,慢慢地挨近这对年轻人。
原来这位少女和罗伯特自幼青梅竹马,婚礼的日子恰好订在鲜血横流的那一天。
就在这一天,军队进攻里昂,新郎在佩西将军的队伍里下落不明。
市里的一个文书告诉她,密探打听出新郎已被押送革命法庭。
大胆的姑娘刚一听到未婚夫可能被判处死刑的消息,立即以神秘莫测的勇气把办不到的事情办到了。
她单枪匹马一直闯到不可接近的人民代表富歇的身边,乞求人民代表为她的未婚夫开恩。
但诡计多端的富歇把姑娘完全给蒙住了,姑娘立刻相信未婚夫已经死去。
可是她并没有像一般女人那样,沉溺于痛苦之中。
她从头发上摘下革命的徽章,扔在地上用双脚猛踩,她骂富歇和他那些赶来的部下全是嗜血如命的刽子手,士兵们急急忙忙把她捆绑起来拖出去。
审讯时她干脆什么问题也不回答,甚至当她被推进这座监狱时,她连眼皮也不抬一下。
茨威格初中课文中的作品
茨威格初中课文中的作品一、作家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 - 1942),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
他擅长运用各种体裁,尤其在小说和传记文学方面造诣深厚。
茨威格的作品以细腻的心理描写、深刻的哲理思考和动人的情感表达著称。
他的小说多探讨人性的复杂与矛盾,在世界范围内拥有众多读者。
1. 主要内容。
- 这篇课文讲述了1911年底,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南极展开的一场富于戏剧性又令人心酸的角逐。
阿蒙森捷足先登,已经到达南极点。
而斯科特率领的探险队在历经千辛万苦后也到达了南极点,却发现已经有人先于他们到达。
在归途中,他们遭遇了重重困难,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
2. 主题思想。
- 伟大之处:- 斯科特一行人的探险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勇敢、坚毅等品质是伟大的。
他们敢于挑战人类的极限,去探索未知的南极大陆。
例如,他们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仍然坚持前行,在面对不可逾越的困难时,也没有轻易放弃。
- 他们的诚信和绅士风度令人敬佩。
尽管他们在竞争中失败了,但他们依然遵循着探险的道德准则。
如斯科特在发现阿蒙森已经到达南极点后,仍然坚持进行科学考察,收集证据,并且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为阿蒙森的成功作证。
- 悲剧色彩:- 他们的失败是一种悲剧。
他们怀着美好的梦想出发,却被命运捉弄,输给了阿蒙森。
他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却没有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人。
- 他们的死亡也是悲剧性的。
在归途中,由于恶劣的天气、食物短缺等原因,队员们一个个倒下。
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牵挂着家人、朋友和祖国,他的日记中充满了对生命的眷恋和对未竟事业的遗憾。
3. 人物形象。
- 斯科特:- 他是一个坚毅、执着的人。
在整个探险过程中,他始终保持着对目标的坚定追求。
即使知道阿蒙森已经先到达南极点,他还是按照计划进行科学考察工作,没有丝毫懈怠。
- 他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他关心队员,在面临绝境时,仍然努力鼓舞士气。
奇妙的一夜茨威格读后感
奇妙的一夜茨威格读后感刚读完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满脑子就一个想法:“茨威格啊,你可真会折腾人的心!”这一夜可真是奇妙得不得了。
故事里那种微妙的心理描写,就像是茨威格在我心里装了个摄像头似的。
他把人物在那一夜中的犹豫、期待、紧张还有那些小确幸都给扒拉出来,摆在我们面前。
你看,那些情绪的变化,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一会儿高一会儿低。
我读的时候,感觉自己也像是故事中的主角,在那一个夜晚里来回徘徊,心里头七上八下的。
比如说主角遇到一些事情时的那种纠结,我特别能感同身受。
就像我们平时生活里,面对一个特别诱人的蛋糕,想吃又怕胖一样。
只不过在故事里,主角面临的是更加复杂、更加纠结人心的状况。
茨威格写得那么细致,我都忍不住想钻进书里去,给主角出出主意,虽然我也知道这是瞎操心。
而且这一夜发生的事情看似平常,却被茨威格写得充满了戏剧性。
就像是把一颗平淡无奇的石头打磨成了一颗闪闪发光的钻石。
那些小小的细节,就像钻石上的切面,每一个都折射出不同的光芒,让人目不暇接。
从这个故事里,我还感觉到茨威格对人性的洞察力简直可以用“恐怖”来形容。
他知道人们在某些特殊时刻的那种矛盾心理,那种既想往前又想退缩的状态。
这就像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候想要勇敢地去追求一个梦想,可又担心失败了会被人笑话一样。
茨威格把这种人性中的复杂和微妙,通过这奇妙的一夜,赤裸裸地展示在我们面前。
读完这篇小说,我觉得自己就像刚刚经历了一场心灵的冒险。
茨威格就像是一个心灵魔法师,用他的文字在我的内心深处搅起了一阵旋风。
我想,这大概就是他作品的魅力所在吧,让你读完之后还忍不住回味,然后在生活里时不时地想起,哦,原来人性在某些时刻是这样的。
总之呢,这篇小说就像一道独特的菜,初尝觉得新奇,再品觉得回味无穷,是那种读了还想读的好故事。
【课外阅读】茨威格-感情的混乱
【课外阅读】茨威格-感情的混乱我觉得自己真的有这样的荷尔蒙……本来我借《象棋的故事》这本中短篇集是因为上个学期看过茨威格的一本书,非常喜欢,就又想借来看。
没想到第三个故事就是讲同性恋的。
后记译者有写到茨威格的创作历程,说他是亲身去下层社会体验过,感叹多样的人生,才写出这些故事。
详细的我打算看完所有书里面的所有故事再看。
在我看过的几篇作品中,比起像《女人与大地》这样的文章,我还是比较喜欢有情节的故事,现在看完的《看不见的珍藏》《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还有《感情的混乱》,我都十分喜欢。
而《感情的混乱》就是讲述同性恋的作品。
这个故事一开始是感受不到它是写同性恋的,因为文中的主人公,罗兰特还有他的老师,两人是世人眼中最纯洁的师生关系。
罗兰特仰慕老师,仰望他的学术高度,他努力为老师奉献自己一切的精力,和老师一起在学问的海洋中遨游。
而他的老师,也因为有这么一个热心于和他探讨学问的学生而感到十分自豪和高兴。
但后来慢慢地,老师因过分抑制自己的感情,冷淡对待他的这个学生,而是罗兰特感到迷惘、失望还有愤怒。
罗兰特为老师的一喜一忧而动。
看到这里我已经感觉到到不寻常,但是我认为,也是有那种单纯一心追随自己向往之人的人,所以我把罗兰特对他老师的感情看做是纯粹的爱慕。
但是后来老师看到罗兰特因忍受不了面对老师的变化无常的态度而决意离开的时候,老师,这位已经年过半百的人,对他说出了真相,并且——表达了对他的爱意。
他最后只是颤抖地轻吻了一下罗兰特,便让罗兰特赶快离开,罗兰特感觉到自己无法回应老师的感情——尽管他内心深处也是爱着这位尊敬的老师,最后也只好“像逃跑似地离开了他心爱的房间”——就是老师家里的他们经常一起讨论问题的那个房间,那里充满着两人的快乐时光。
我很喜欢茨威格对人物的描写,很细致入微,生动形象。
就我以上提到的那三个故事,每个主角的人物肖像都是十分突出的。
茨威格的文字如同绘画一般,不仅是外在,还有内在,把整个人立体式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课外阅读】被遗忘的宽容读茨威格《异端的权利》
【课外阅读】被遗忘的宽容——读茨威格《异端的权利》在近代西方的宗教圣殿中,加尔文无疑拥有至尊无上的显赫地位。
几百年来,无数虔诚的信徒追随、仰望、并缅怀着他——这位英勇无畏的宗教改革者、睿智的神学家、圣洁的精神权威、十六世纪中叶日内瓦独一无二的政教领袖!如果不是茨威格,许多真相将在历史的暗角中悄无声息地腐烂并消亡。
1936年——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希特勒指挥着他的的坦克轰隆隆地开进奥地利苏台德地区、并一举将其吞并的那一年,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正用他的笔,向历史的黑暗与纵深处刺进:“我们得接受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所谓的历史、这书面上的诸神之殿,其作为本没有道德与不道德之分。
它不去惩恶,也不去扬善。
因它的基础是强权而非公道。
”“我们必得提醒这单单瞩目胜者丰碑的世界,我们这族类真正的英雄,绝非那般通过如山的尸体建立了昙花一现统治的人,倒是那些毫无抵抗能力、被胜利者用强力压迫的人——诚如卡斯特利奥,在他为了精神自由、为了在地球上最终建立人道王国的斗争当中,被加尔文压倒一样。
”卡斯特利奥?一个多么陌生的名字!当日内瓦自由的公民们在加尔文宗教极权的淫威下全然俯首称臣的时候,当整个欧洲的新教改革者们正忙着与罗马教廷分廷抗礼、各自缔造属于自己的宗教王国的时候,更当这些旧异端们一旦掌握政权、就纷纷迫不及待地把新的异端送上火刑柱的时候,卡斯特利奥——一个地位卑微、处境贫寒、却拥有自由思想、独立人格和无与伦比的宽容精神的人文主义者,从他的书桌前缓缓地站起来,与加尔文展开了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抗争。
先让我们来看一看,加尔文,这位冷酷独裁的上帝使者,是如何在日内瓦缔造他的尘世王国的。
“在日内瓦,根据加尔文的宗教哲学,每个人从本性上便永远向恶而非向善,先天就具有犯罪嫌疑,于是人人必得容忍置身于监督之下。
……每时每刻、不分昼夜,都可能响起敲门声,一批‘宗教警察’不容你拒绝,便会宣布进行‘家访’。
富人也罢,穷人也罢,权贵也罢,草民也罢,都要服从这些‘风化警察’的盘问。
【课外阅读】失败者的胜利读茨威格《异端的权利》
【课外阅读】失败者的胜利——读茨威格《异端的权利》差不多可以说这是他最后一部著作了。
逝于1942年的茨威格虽然接着又写了回忆录式的《昨天的世界》,写了一篇约4万字的《象棋的故事》,还有那封平静得令人窒息的遗书,但带着明晰的观念与创作的热望,不仅从自己的记忆与情感中搜寻,还需四处奔波、查找史料、辨析杂乱无章的原始素材,再以此为据进行艰苦的劳作,这确实差不多是最后一次了。
《异端的权利——卡斯特里奥反对加尔文》对中国读者说来是陌生的。
如果有100万读中文译本的青年和不再是青年的人知道《陌生女人的来信》、知道《看不见的收藏》、知道《人类星光璀灿时》,他们之中可能找不出10个人能说出卡斯特利奥和他的生平与著作。
当然这里边会有上万人多多少少知道加尔文,看过那幅有名的两个胖子一个瘦子的宗教改革者油画,但他的性情、他的嗜好呢?他热情还是冷漠? 宽厚还是刻薄? 爱不爱醇酒妇人? 迷不迷森林与海,还有孩子和狗? 也许学者们认为这一切与历史进程毫不相干,恰如心跳与排泄,这档子每个人与生俱来又相携逝去的那回子事,没人会感兴趣——除了他的老婆。
当然如果这人是领袖或者活佛,则又当别论。
在史学家眼中,后人所关心的,只是业绩! 业绩!但虚构小说家们不是这样。
他们只重心灵,特别是心灵中的隐秘。
他们写王公贵族、奸夫姘妇,写穷乡僻壤的农夫和他们的鸡鸭……显赫家族引不起他们的敬畏,他们东挪西借地随意编派,根本不在乎这个或者那个朝代。
同样是在描写人类! 读者已经那么习惯于这种分界,甚至在我们背着手坐在课桌后边的时候,老师与教科书就为我们规定好了: 文与史。
但茨威格显然成心与这一分类作对。
他在他无懈可击的历史叙述中,剖出了那真名实姓、进行着确曾发生过的行为和主人公最不为人所知的本性。
这种剖析是惊心动魄的,甚于我们看到一头猛狮分泌为猎物所诱出的涎水。
如果不读茨威格的《异端的权利》,加尔文在我心中完全是概念化的光辉幻像:改革家、反封建斗士。
他站在历史的一个阶梯上,与无数长袍长髯的伟人排在一起。
【课外阅读】超越心理学读茨威格的《精神疗法》
【课外阅读】超越心理学——读茨威格的《精神疗法》茨威格的《精神疗法》其实是梅斯默尔、玛丽·贝克-艾迪、弗洛伊德三传合集,最近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译者是翻译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耶利内克哲学散文剧《托特瑙山》的青年翻译家沈锡良先生。
我们注意到茨威格把此书献给他敬仰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一个宇宙相对论的伟大发明者,同样,我们在这本三传合集中,透过他那精妙的文学笔法,看他把精神疗法的历史事实揭示得如此生动,如此真实,我们同样领会到历史进步的“相对论”。
在这里我也发明了一个词儿,叫做历史的“左右脚”,历史的进步,也如一个人走路一样是左右脚交叉前行的,不可能双脚并行的。
书中说的器官医学和精神医学的潮流在分离了几个世纪之后,开始又彼此靠近了;这个现象在1930年的时候是这么说的。
但靠近了不等于并行,1930年以后的医学界的发展肯定是这样证明的,这无须多说。
在我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据说现在广州、上海这样的城市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市场很红火,连大学本科的心理学的自学考试都变得很热门了。
而在以前,一个心理学的博士生在旅行途中要是在火车上遇到陌生人,问起职业时,是不敢说是搞心理学的,人们会害怕接近他的。
——这是一个心理学老师亲口对我说的。
而现在不一样了,你要是一个心理咨询师,人们也许会亲近你。
为什么呢?照茨威格的说法:任何机械过程最后都离不开其运动的最终法则,所有的分裂必将谋求重新回归统一,一切理性又将重新归入非理性之中;而片面而严谨的科学在长达几个世纪对人体的材料和外形直至其根基进行研究之后,有关“构筑人体精神”的问题又重新被提到了议事日程。
很多学界人士认为:在中国,心理医学将成为人们健康、幸福、成功的另一所“医院”。
这本《精神疗法》在其问世70多年以后由中国翻译家新译的,作为一本热门书再版,注意,要是在以前一定只是作为一本传记文学推荐给读者的,而现在的上架建议是:心理学,说明的就是这一点。
读过这本书的人,不会用心从文学的角度去理解茨威格,许多准备读这本书的人也无须从文学的角度去理解茨威格,而更多注意到的一定是:论述发明催眠术的德国医生梅斯默尔、基督教科学派创始人玛丽·贝克-艾迪和精神病学者弗洛伊德的生涯,他们以科学的态度来揭示人类精神的奥秘和丰富性,他们的工作打开了人类关照自我的一面面窗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茨威格和他的小说
20世纪的欧洲文坛上,有三位作家被公认是出类拔萃的中短篇小说家,他们是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里亚克和奥地利的茨威格。
而作品译文的语种之多,销售量之大,则以茨威格为最。
1923年8月6日,高尔基给罗曼·罗兰的信中写道:“斯台芬·茨威格——一本关于您的书的作者,是否也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作者?如果是这样,请向他转达我对这个出色短篇的由衷赞赏。
这篇东西好极了,他深深地激动了我。
”同年8月28日,罗曼·罗兰回信给高尔基:“斯台芬·茨威格——就是您提到的出色短篇的作者,您的要求我将转告,他会感到十分高兴。
”
奥地利作家斯台芬·茨威格生于1881年11月28日,逝世于1942年2月23日,他与妻子在巴西服毒自杀。
一
茨威格最擅长心理描写的手法,他总是喜欢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去烛幽洞微,发掘人物内心最隐秘的角落,让我们发现他(她)们不曾示人的一面。
在《一个女人一生的二十四小时》中,那个娴静高雅的英籍老妇人C太太,在她貌似平静的外表下,原来有着那样一段惊心动魄的感情经历。
要不是在一个特殊的情景之下,她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将其吐露。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我”,如果不是偶然的机会与十多年前的崇拜偶像相遇,并且再次投怀送抱,外加他们共同的孩子忽然病死等一系列突发事情,“我”同样不会写那“来信”的。
1942年2月23日,茨威格与妻子在巴西服毒自杀。
茨威格笔下的女性是柔情多感的,她们心中向往着美丽的爱情,但却总是阴差阳错,事与愿违。
在她们的心灵中,那段瞬间发生的感情成为永远挥之不去的疼痛。
同样,茨威格用神来之笔,把小说中人物的痛楚,狠心地移植到了读者的心中,令他们为那些虚构的人物,唏嘘低回,历久难忘。
茨威格的情感故事中,深含着人类永恒的、含蓄的、高贵的情愫。
他描写的女人,都有着一份善良的心地,执着的追求。
她们一心仰慕的,是心中认定的高尚的东西,她们愿意用一生的痴情去守护心中的偶像。
哪怕那偶像是冷漠的、半真半假甚至是虚伪的。
茨威格笔下的女性就是这样可爱、可怜,有着不可思议的痴迷。
这些女性总是被沦于“多情却被无情恼”的境地。
也正因其如此,她们才有着抓人的魅力。
茨威格是借助于作品中的女性人物的命运,表达了他个人身处乱世,理想主义不得实现,而变得虚幻无助的茫然。
二
从茨威格的生存年代得知,他人生中的成熟阶段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度过的。
外部世界的动荡不安,波动着作家敏锐的感情神经,促使他用笔不断探询人生的意义。
这种探询是所有作家共同的任务,但寻求的方向、方式各有不同。
茨威格选择的是开掘人类心灵的角落。
综观茨威格作品中的人物,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东西。
这些人都是处于心灵的不断挣扎的状态,他们的世界是昏暗的、杂乱的,心境是焦灼、无助的。
但他们尽力向上攀爬着,企图抓到救命的树枝或石楞。
但他们抓到了吗?作家只是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和可能,却没有结果。
我们的心和书中人物的命运一起,始终在命运的悬崖边上悬着。
也只能这样了。
作家的乐观只能保持这么多。
因为文学作品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产物,而且,作家自身性格的因素也决定着作品的调子。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最好的证明。
在物欲横流、爱情堕落成商品、婚姻变质为交易的时代,一个少女能爱得这样忘我,这样无私,这样纯洁,使人像在令人窒息的秽气中嗅到一股清香,在满地污泥中瞥见一朵莲花。
这是对人的赞美,对美德的歌颂。
是谁造成了他们不幸的命运?时代和社会本来就是畸形的,把正常人压成了畸形,刻画这些畸形人,就是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和揭露。
1922年出版的小说集《马来狂人》,标志着茨威格的写作达到了成熟期。
《马来狂人》是茨威格的代表作之一,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齐名。
茨威格在这篇小说里,通过心理分析的方法让我们看到人的灵魂深处各种激情的波动。
作者在发掘人物内心、刻画人物命运的时候,充满了同情,这是作品扣人心扉、引起共鸣的一大秘诀。
在表现方式上,茨威格并没有标新立异,离奇晦涩、怪异神秘的东西与他无缘。
尽管他写的人物是被生活压成奇形怪状的畸形人,他们的心灵是扭曲的,但是对他们的表达和描写并不古怪荒诞。
三
茨威格生逢乱世,使他有一颗痛苦的文学心。
这大概也应了“时代不幸文学幸”的话。
但另一方面,与社会的险恶相反,茨威格有幸生活在当时欧洲文化的中心维也纳。
几十年中,贝多芬、莫扎特、约翰·施特劳斯父子、李斯特、萧邦在那里生活和活动,群英荟萃,人才云集。
茨威格生长于维也纳一个犹太富商的家庭,父亲经营纺织业发家致富,母亲出身于金融世家,属于奥地利上层社会,在他16岁那年发表了他最早的诗歌,从此便踏上了通向大师的道路。
然而仅有文学的天分和良好的文化氛围,还不足以使一个写作者成为文学大师。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战争期间,茨威格经受了饥寒和通货膨胀。
冬天缺乏燃料,为了取暖,他就坐在床上盖着被子写作,写完一页便把冻得发紫的手指伸进被窝取暖。
他看到了很多人无家可归,看见了饥饿。
在和人民的接触中,他研究人的灵魂、内心世界,研究历史,以心理分析的方法,去研究历史事件中群众和历史人物的心理和活动。
这就使他写出了大批动人的小说和传记,他用饱蘸同情的笔墨描写人们的不幸命运,刻画他们饱经忧患的灵魂。
这位熟谙历史、洞悉灵魂的传记作家、小说家,
在人们还没有看清法西斯的罪恶企图,还没有觉察法西斯的危机之前,已预感到阴云密布、杀气冲天。
可惜他性格中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对此他直言不讳:“我的天性与英雄气概是格格不入的,我并不耻于公开承认这一缺陷。
我在任何危险情况中的自然态度总是避免。
”
这个弱点在紧要关头,竟导致了他悲剧性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