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
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
1852年 发表自传三部曲《幼年》《童年》《少年》(中篇小说) 1854—1855年 发表《塞瓦斯托波尔的故事》(短篇小说集) 1856年 发表《一个地主的早晨》(短篇小说) 1857年 发表《琉森》(短篇小说) 1852—1862年 发表《哥萨克》(中篇小说) 1863—1869年 发表《战争与和平》(长篇小说)
鼻子
“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眼睛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茨威格的资料
茨威格的资料
茨威格是20世纪著名的奥地利作家、剧作家和文学家,也是现代文学批评家和思想家。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茨威格1922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941年14岁时参加德国纳粹军事训练,1945年参加了抵抗军,1946年他离开军队,开始他的文学生涯,当时他还唱歌及表演。
1947年,他在维也纳大学博士毕业,同年他的第一部可立克斯剧本《莎士比亚的孩子》首演,获得巨大成功,使他一夜成名。
1948年,茨威格开始在慕尼黑大学讲授文学和舞台剧课,同时也在欧洲各地巡回演出,并继续创作剧本和著作。
1953年,他发表《爱之激情》,这部剧本为他赢得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
此外,他还写了众多演讲稿、讽刺文学作品和论文,多次发表于当时的文学杂志上。
茨威格的作品极富哲理性,流露出他的主张:“一切的活动都应该出发于思想而不是动机,只有真正的思想发展,才能抵抗和消除任何偏见和宗教背叛。
”他的作品也充满了对人类和艺术的热爱,他鼓励人们对自己的智慧、思想和行为负责,同时也勉励人们追求完整的自由。
茨威格于1989年13月14日去世,终年67岁,他一生致力于创作文学作品,提出了宝贵的思想,并且为世界文学史上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作品仍然影响着全世界的读者。
关于茨威格成功的秘诀
关于茨威格成功的秘诀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善于运用各种文学体裁,他写过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还从事过文学翻译,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
以下是店铺分享的茨威格成功的秘诀,一起来和小编看看吧。
茨威格成功的秘诀25岁的时候,在巴黎一面研究,一面写作。
那时发表的文学作品,已有不少人赞美;其中有些连我自己也很喜欢。
但在我的内心深处,总觉得还可以更加完美一些,虽则自己不能决定短处究竟在什么地方。
在这个时期,一位艺术大师给了我一个极大的教训。
这教训初看似乎是无足轻重的小小际遇而已,事实上却是我一生写作生活的转捩点。
有一晚我在维尔哈伦先生家里,他是比利时的名作家。
同座有一位年长的画家,慨叹雕塑艺术的退步。
我那时年少气盛,竭力反对他的意见。
我说:“以巴黎而论,难道我们就没有一位雕刻家足以与米凯朗基罗媲美吗?难道罗丹先生雕刻的《沉思者》《巴尔扎克》,不是跟用以雕塑他们的大理石一样同传不朽吗?”我的驳辩说完之后,维尔哈伦欣然地拍拍我的肩头。
“我明天就要去拜访罗丹先生,”他说,“跟我同去。
凡像你这样的钦佩他的人,就有权利跟他会会面。
”我满心高兴。
但第二天维尔伦把我介绍给那位雕刻大师之后,我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他们两位老朋友谈天说地,我觉得自己好像是一个不必要的旁听者。
然而那位大艺术家是十分和善的。
我们告别的时候,他转过脸来对我说:“我想你或许要看看我的雕刻作品。
可惜都不在这里。
但请你星期日到我梅登的乡下住宅来,并且我们可以一同用便饭。
”在罗丹朴素的乡下住宅里,我们坐在一只小桌子周围吃了一餐家常便饭。
他慈祥而柔和的顾盼,坦率的神情,立刻使我忘记了局促。
他的雕刻室也很简单,装着高大的窗子。
里面有已经完成的雕像,更有许多石膏塑的作为试验的模型——一只膀子,一只手,有的甚至只是一个指头或一个小小关节;桌子堆满种种素描的图形。
茨威格的文学常识
茨威格的文学常识
以下是关于范·迪塞尔·茨威格的文学常识:
一、关于范·迪塞尔·茨威格
1、茨威格是一位德国小说家和诗人,于1890年出生于比勒费尔德Yang」。
2、茨威格曾谆谆地呼唤少年去追求“自由、解放和平等”,被公认为“新心灵”的代表。
3、茨威格的作品受到众多的哲学家的的影响,他的短篇小说《恶鬼的歌》被冠以为20世纪最优秀的小说之一。
二、茨威格的诗歌
1、茨威格的诗歌属于浪漫主义一派,其特点是色彩丰富、感情宣泄。
范·迪塞尔·茨威格曾写过众多的诗歌,描写他的生活、感受和理想。
2、其中《信仰之歌》是茨威格最着名的诗歌之一,讲述了一名年轻人对真理、美丽和爱的坚定信念,他追求自由和公正,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思想感染力。
三、茨威格的小说
1、茨威格的小说可以分为早期浪漫小说、半自传类小说和反传统小说三种。
2、他的一篇著名的早期浪漫小说《煤炭王子》是一部经典作品,它让
我们认识到人体内潜藏在一个虚拟世界,象征着复杂欲望与非理性的无尽探索。
3、此外,茨威格反传统小说《恶鬼之歌》也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优秀的小说之一,它在描写中伊拉克战争期间的残酷性,把战争贪婪、暴力、腐败伴随我们一路走来。
四、茨威格的影响
1、茨威格的文学作品受到了众多文学家的影响,他们对茨威格的作品赞誉有加。
2、而他的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人,其言论的力量被认为是他的最大的传奇之处。
3、他的作品也曾多次改编成电影、戏剧甚至音乐形式,将他的思想,以及他对生活的看法在更大的范围里传播出去。
斯蒂芬 茨威格的主要著作
奥匈帝国骑兵少尉霍夫米勒偶然结识了下肢瘫痪的少女艾迪特,出于 同情常去陪伴、关心、帮助她,天长日久,使艾迪特萌生了爱情。霍夫米 勒发觉艾迪特倾心于自己,便惶然不知所措。经过一番痛苦、矛盾的内心 挣扎,霍夫米勒出于同情和怜悯而答应与艾迪特订婚,但旋即后悔。艾迪 特得知霍夫米勒毁约,痛不欲生,跳楼自杀。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生于维也纳 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十七岁时开始发表作品。后来游历世界各地,结识 了罗丹、罗曼·罗兰等文化名人。二战期间被迫流亡,最终不堪折磨,于 1942年与妻子在里约热内卢自杀。
《茨威格经典传记丛书:巴尔扎克》以细腻的文笔、生动的笔触记述 了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一生,描绘了巴尔扎克的独具 个性的幻想与追求,艰苦的写作生活,以及与同时代名人、朋友及家庭成 员的交往,将巴尔扎克的痛苦与欢乐作了人性化的展现。他的代表作《人 间喜剧》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苏格兰女王》是2006年团结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她的精神生活还没有 真正开始,而她的权力已达到顶峰。在未满25岁时,她的人生实际上就结 束了。她参加过两个丈夫的婚礼,失去了两个王国,曾在犯罪的黑暗道路 上徘徊,还蹲过监狱,但每一次她都能再次登上王位,登上婚礼的圣坛。 她的生命就像是火焰,火焰的反光几个世纪后还在闪耀。 就在她被送上 断头台时,她为自己准备了血红色的内衣裙和齐肘长的血红色手套,以免 受刑时刀斧迸起的鲜血溅洒在她的衣服上太刺眼。
《马来狂人》,又译作《热带癫狂症患者》。是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 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年)的代表作之一,与《一个 陌生女人的来信》齐名。故事描写了一个医生出于法律抑或私欲,拒绝帮 一位贵妇堕胎,但后来又后悔,甚至因此而变得神经。可怜的贵妇最后死 去,固执的医生誓死替她保守死亡的秘密。这部作品可以称得上是心理的 “惊悚剧”。
茨威格的感人故事
茨威格的感人故事
茨威格的感人故事
茨威格是一位受欢迎的德国作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他出生于1865年,逝世于1935年。
他的一生都经历了若干令人不安
的社会活动,而他本人则受到了世界文学史上的肯定。
茨威格写过许
多故事,其中之一就是他的感人故事《小漂亮女孩》,该故事最能抓
住读者的心。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做艾琳的小女孩的故事,她住在一幢
破旧的房子里,每天都要去上学,生活很穷困。
然而,在努力学习和
艰难工作的同时,艾琳也开始考虑自己未来的路,她想给自己一个美
好的未来,想要改变自己命运的遭遇。
有一天,她注意到自己家附近有一个漂亮的庭院,她便把自
己当做是巴士上的小狗,冲到了庭院里,开始对待那里的植物和鸟儿,她渐渐发现,原来自己也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而不是被视为一种局
外者,她开始感受到自由的喜悦。
小女孩原本以为,只要自己努力读书,将来就会有一天过上
舒适的生活,但这时,她明白到,自己当下的努力只是看似下功夫,
但它却将带来自己温馨的未来,所以,只要自己坚持,就会有一天,
可以让自己过上温暖而又充实的生活。
就这样,艾琳也在慢慢的成长中,变得更加的勇敢,更加的坚强,并且也渐渐的认识到,只要自己努力加油,就一定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走出自己的路。
最后,她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渡过艰难的青春期,从一个普通小女孩,不断成长,发展为一位成功的公民。
茨威格以《小漂亮女孩》这个故事,表达了如何实现幸福生活的
愿望,当我们看完这个故事的时候,充满勇气和信心,最后可以从中
得到的是,只要坚持,梦想就会逐渐变成现实。
【作者信息拓展】茨威格介绍
【作者信息拓展】茨威格介绍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出身于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工厂主家庭。
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
1904年后任《新自由报》编辑。
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等地游历。
在法国结识魏尔哈伦、罗曼·罗兰、罗丹等人,受到他们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从事外国文学(主要是诗歌)的翻译工作。
战争爆发后,发表了反战剧本《耶雷米亚》(1917),在瑞士与罗曼·罗兰等人一起从事反战活动,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
1919年后长期隐居在萨尔茨堡,埋头写作。
1928年应邀赴苏联,与高尔基结识。
1938年流亡英国,并加入英国国籍。
1941年到达巴西。
1942年2月23日与妻子一起在里约热内卢附近的佩特罗波利斯自杀。
茨威格的文学活动从诗歌创作开始。
早期诗集《银弦》(1901)和《往日的花环》(1906)深受法国印象主义和霍夫曼斯塔尔、里尔克等人的影响。
他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作品有《三位大师》(1920),为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传;《罗曼·罗兰》(1921);《同精灵的斗争》(1925),为德国作家荷尔德林、克莱斯和尼采作传;《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1928),为托尔斯泰、斯汤达和卡萨诺瓦作传;《约瑟夫·福煦》(1929);《精神疗法》(1931),为催眠术发明者梅斯默尔、“基督科学”的创始人玛丽·贝克艾迪、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作传;《玛丽亚·斯图亚特》(1935)和《鹿特丹人埃拉斯穆斯的成败》(1935)。
他的传记不拘泥于史实,着重表现人物性格。
他的主要中短篇小说集有《最初的经历》(1911)、《马来狂人》(1922)、《恐惧》(1925)、《感觉的混乱》(1927)、《人类命运攸关的时刻》(1927)、《象棋的故事》(1941)。
惟一的长篇小说《焦躁的心》(1938),描写一个瘫痪少女的恋爱和自杀悲剧。
伟大的悲剧——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及其传记《伟大的悲剧》解读
作者简介
茨威格(1881—1942),奥地 利作家。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传记 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有“历史上 最好的传记作家”之称。代表作有 《三位大师》《罗曼·罗兰传》等。
背景链接
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 南极。此时,挪威人阿蒙森率领另一支探险队也正向南 极进发。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队捷足先 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 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近五个星期。最后, 阿蒙森队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
2.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
垒上猎猎作响。(国旗怎么会“耀武扬威”“洋洋得
意”?这里表现出斯科特内心怎样的复杂感情?)
作者在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是 斯科特和伙伴的心情。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 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 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洋洋得 意。这就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的心理现象。
踉跄(liànɡ qiànɡ) 海市蜃楼( shèn ) 毛骨悚然( sǒnɡ ) 姗姗来迟( shān )
词语解释
拽 : 拉。 毋宁: 不如。 吞噬: 吞食。 羸弱: 瘦弱。 怏怏不乐: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语无伦次: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
:
1、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填表 2.复述故事,并说说其中哪些细节最让你 激动难忘。 3.悲剧的“悲”体现在斯科特一行南极之 旅的哪几个方面?
时间 1912.1.16 1912.1.18 1912.2.17 1912.3.2 1912.3.21 1912.3.29 1912.10.29 1912.11.12
地点 白色雪原 南极点
账篷里
人物传记摘抄茨威格
人物传记摘抄茨威格一、引言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以其卓越的文学作品和传记作品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小说、传记、戏剧和文学批评等。
本篇文章将为您盘点茨威格的经典人物传记摘抄,让我们一起领略这位文学大师的魅力。
二、茨威格的传记作品特点茨威格的传记作品以其生动逼真的描写和深刻的分析而著称。
他通过对人物内心的细腻描写,让读者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和动机。
同时,茨威格善于运用心理学和人类学等学科知识,对人物性格和命运进行深入剖析。
三、经典人物传记摘抄1.《断头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茨威格在这部传记中,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细致分析和合理推测,成功还原了玛丽·安托瓦内特这位悲剧王后的形象。
他通过对王后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展现了这位美丽王后的复杂性格和悲惨命运。
这部作品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18世纪法国宫廷的政治和文化氛围。
2.《三大师传》——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这部传记是茨威格的代表作之一,他通过对三位伟大作家的生活和创作的详细描述,展现了他们各自的文学风格和思想特点。
通过对这些作家的刻画,茨威格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19世纪欧洲文学的发展和演变。
3.《与恶魔作斗争》——尼采这部传记是茨威格为哲学家尼采所写,通过对尼采一生经历的描述,展现了这位哲学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茨威格通过对尼采内心世界的深入剖析,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位哲学家的思想和命运。
四、结语茨威格的传记作品以其生动逼真的描写、深刻的分析和细腻的情感描写,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历史人物的形象和命运。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通过阅读茨威格的传记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文学艺术的魅力。
茨威格名词解释
茨威格名词解释
茨威格(Sigmund Freud)是一位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家和神经学家,他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他的工作对心理学、哲学和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茨威格的主要贡献是精神分析理论,他认为人的行为、思想和情感都受到潜意识的驱动。
他提出了许多术语来描述这种潜意识的力量,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术语:
1. 潜意识(Subconsciousness):指那些无意识的、无法直接觉察的思想和感觉。
茨威格认为,潜意识是人的行为和情感的主要驱动力。
2. 自我(Ego):指个体的意识和自我认同。
茨威格认为,自我是一种防御机制,用于保护人的意识和行为免受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欲望的干扰。
3. 无意识(Unconscious):指那些不受自我控制的、无法直接访问的心理过程。
茨威格认为,无意识是潜意识的一部分,它包含了许多被压抑的、不愉快的、甚至是危险的欲望和冲突。
4. 冲突(Conflict):指潜意识和自我之间的对抗。
茨威格认为,冲突是人类行为和情感的主要来源,通过分析冲突可以深入了解人类行为和情感的本质。
5. 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指自我用来应对潜意识冲突和欲望的技巧和策略。
茨威格认为,防御机制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但过度使用或错误使用会导致心理问题。
茨威格的思想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情感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不仅在心理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文化、哲学和艺术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茨威格简介
茨威格简介
柏林茨威格位于德国最西部,是德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欧洲文化中心,拥有一个独特的文化氛围。
自1949年以来,柏林成为了分裂新老两极制度的代表,在德国历史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茨威格有超过3000多年历史,也是世界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也是欧洲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
除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历史景观外,茨威格具备多元化的文化娱乐资源。
茨威格是德国电影产业的最大集中地之一,有许多优秀的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和剧院。
茨威格还是欧洲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每年还有许多著名的国际文化艺术节,拥有许多优秀的国际乐队和演员。
茨威格的传统的文化也保持著较高的国际水平,每年都有许多文化活动及表演。
此外,柏林茨威格也是一座具有新古典主义特征的城市,是有许多宏伟的建筑,以及各种精美的雕像、湖泊、广场和公园组成的视觉景观。
茨威格有许多世界文化遗产,被延续至今,这让德国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也让柏林茨威格变得更加美丽精致。
茨威格拥有一个独特的商业文化。
茨威格金融和经济地位极为稳定,由于柏林的金融中心和高科技行业的发展,以及高水平的科技和创新能力,茨威格也成为了欧洲商业中心之一。
柏林茨威格不仅有大量的外国公司在这里注册,日常文化也拥有大量的外籍人士,这使得柏林茨威格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熔炉。
茨威格简介资料
茨威格简介资料范文一:茨威格:一位文学巨匠茨威格(Stefan Zweig)是20世纪初期最杰出的德语文学家之一,也是继海涅后最受欢迎的德国文化名人之一。
他被誉为“欧洲普遍人类的代表”。
茨威格于1881年11月28日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成长于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
他早年从事剧作和诗歌写作,但是他的成名作《挪威的宾果》却是一本小说。
这本小说展示了他对人类情感和矛盾的观察和洞察。
在小说的主人公爱情的演化中,茨威格充满了关怀和怜悯,深刻地表现了人类经历的苦涩和幸福。
这也成为茨威格风格的见证。
同样的心理深度和文学价值也体现在他的其他文学作品中。
在茨威格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他的犹太身份成为了他经历的两个转折点。
为了逃避战争,他和妻子前往瑞士,并开始了自己的流亡生涯。
在流亡期间,他曾游走于欧洲各地。
这期间他写了许多受到读者欢迎的书籍,并成为了一个全球知名的文学巨匠。
但是,这种感人的辉煌之后是茨威格自己先前不可预见的末路。
茨威格和他的妻子因逃离纳粹德国而无所去,最终流亡巴西。
在巴西国内,茨威格的流亡生涯终止了,因为他在1942年自杀身亡。
当时,他正打算回普鲁士以享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但是他无法忍受对他所爱的非人性的感官调查。
尽管茨威格的生命短暂,他通过文学成就树立了业界的标杆。
在他的生命中,他写了小说、剧本、散文和回忆录等各种文学作品,一直是不可或缺的文化名人和思想领袖。
他的重要性可以从他在纳粹德国时被禁止的书籍中体现出来,这些作品表明了他对本质和人性僵局的愿景和思想。
他流有道德的手法和文学造诣,引领了许多文学巨匠的发展方向。
要点分析:此范文阐述了茨威格的生平,重点集中在他的成就和贡献,用词清新优美,简明扼要,循序渐进。
写作重点突出了茨威格的独特性并成功地概括了他的主要贡献。
范文二:茨威格:一个值得学习的思想家和文化人茨威格是一个有远见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化人。
他的作品和想法不仅在他自己的时代引领潮流,在今天也散发着巨大的影响力。
茨威格
“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
的桂冠送给了茨威格。
奥莉维亚· 德· 哈维兰 (1916年——) 琼· 芳登的姐姐 《乱世佳人》中扮演 善良贤淑的 梅兰妮
赏 析:C太太从苏格兰有钱的乡绅世家嫁入名门
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四十岁开始孀居,生活变得“空 虚寂寞”、“令人恹闷欲绝”,她表面保持平静,其实 充满“令人难受的、象是一阵胀塞胸臆的恶心似的内在 空虚”,这种压抑使她格外地渴望激情,她希望到“一 处人生巨轮旋转得最为迅速的地方”,以“欣赏别人情 感激荡”填补自己人生体验的缺乏。当她被一双充满狂 热激情的手吸引,继而被手的主人秀气、充满孩子气的 无助的脸激发出强烈的母爱,再到转化为不顾一切的情 爱,女主人公的激情迸发犹如火山喷发,无法自控。这 个在二十四小时内发生的疯狂故事其实是长期压抑下的 必然的激情爆发。 C太太:“只有从来不曾有过激情的人,才会在一生 中可能出现的唯一瞬间,表现出这般雪山突崩、这般狂 风乍起似的激情:多少年废弃无用的生命力忽然倾泻出
因为她不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把深沉的、痴情的爱,写 得那样崇高,“真是一部惊人 的杰作”! 高尔基:“你写得真好! 由于对您的女主人公的同情, 由于她的形象及其悲剧的心曲 使我激动得难以自制,我竟丝 毫不感羞耻地哭了起来。我不 知道有哪一位作家,能用这么 一种对于女人无限尊重而且体 贴入微的态度来描写女人。”
活的矛盾,及其对女性造成的困惑。情欲的影响 使道德举动更人性,道德引领使情欲最终归属于 崇高情感或社会规范之下。目的是 促进人们道德观念与精神面貌的更新与提高。
为什么茨威格对 女性倾了格外的关注?
茨威格出身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血统的资 产阶级家庭。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作 为一名知识分子,特别是作为一位富有同 情心、性格内向而感觉敏锐的艺术家,他 痛切地感受到经济的萧条和道德的沦丧给 人类尤其是女性带来的不幸。 女性在社会、婚姻、家庭中往往处于不 受尊重与无可安慰的处境。因此,展示女性 的情感天地、生活遭遇,同情她们的不幸, 赞美女性的馈赠和牺牲,就成了茨威格小 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茨威格
作品 : 其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折点》)《一个陌生女 人的来信》(又译《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 )《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 时》《滑铁卢之战》《危险的怜悯》等; 回忆录:《昨日的世界》
传记:《异端的权利》《麦哲伦航海记》《人 类的群星闪耀时》《同精灵的斗争》《三位师 》《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三作家》、 《罗曼·罗兰》、《断头皇后》(或《断头艳 后》)、人物传记《列夫·托尔斯泰》等一些 极好的作品。 他的作品《伟大的悲剧》(选自《人类的群星 闪耀时》)被选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列夫 ·托尔斯泰》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普拉斯特的春天》:一个通过出卖肉体跻身 上流社会的女人,因为参加赛马会的新衣服没 有做好,担心自己不能成为焦点,于是赌气不 去,事后又后悔,于是伪装成农家女,偷偷赶 往现场,结果遇到了一个穷学生,重新尝到初 恋的感觉的经历。 •《相同又不同的姐妹》:两个虚荣好斗的贫家 双胞胎姐妹,姐姐做了政妓,风光无限,大家 都爱她。妹妹见被抢了风头,大怒,赌气做了 修女。政妓妒忌修女妹妹吸引了她的情夫,于 是找人诱奸了妹妹,把她也变成政妓。
小说:《最初的经历》 《马来狂人》《恐惧》 《感觉的混乱》《人的 命运转折点》《一个陌 生女人的来信》《象棋 的故事》《一个女人一 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危险的怜悯》等; 传记《三位大 师》《 同精灵的斗争》《三个 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 等。
作品赏析:
小说部分:
•《夜色朦胧》:一个少年在夜色朦胧中和一个 神秘少女度过了一个销魂荡魄的夜晚,但始终不 知道她是谁。他一直以为是他的二表姐,为了看 她一眼以至于从树上摔下折断腿骨,在他卧病养 伤时,神秘少女才露出真面目,原来她不是自己 的二表姐,而是自己想也没想过的自己的三表姐。 作者用印象主义手法描绘出朦胧夜色中的花园和 令人目迷神眩的幽会。 •《贵妇失宠》:描写法国大革命时,一位曾掌 控国家大权的贵妇突然没落后的心理过程。
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
《战争与和平》
《复活》
通过对历史背景的深入描写,展现了 俄国社会的广阔画面。
通过主人公的精神复活,探讨了人性 的救赎和社会的道德问题。
《安娜·卡列尼娜》
描写了一个贵族妇女在爱情、家庭和 社会中的挣扎和追求。
茨威格主要作品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01
以书信体的形式,描写了一个女人对旧日情人的挚爱和怀念。
06 社会背景与历史文化
19世纪俄国社会背景及历史文化
农奴制改革
19世纪中叶,俄国经历了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文化复兴
随着俄国经济的崛起,文化领域也迎来了复兴。知识分子开始追求自由、民主和民族独立 ,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创新。
文学繁荣
19世纪俄国文学取得了巨大成就,出现了普希金、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世界级文 豪。他们的作品反映了社会变革和人民的精神追求。
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
目录
• 引言 • 作品概述 • 思想与观念 • 文学成就与影响 • 艺术特色与创作技巧 • 社会背景与历史文化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探讨两位文学巨匠列 夫·托尔斯泰和茨威格 的作品与思想
挖掘两位作家作品中 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 时代价值
分析两位作家在文学 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列夫托尔斯泰和茨威格简介
独特的叙事风格
他的作品常常采用独特的叙事角度和叙事方式,如内心独白、意识 流等,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模式。
对人性的深刻揭示
茨威格的作品往往通过对人物性格和行为的深入剖析,揭示人性的复 杂性和多面性。
两者创作技巧的比较分析
01 02
心理描写的异同
列夫·托尔斯泰和茨威格都擅长心理描写,但前者更注重对人物内心世 界的深入挖掘和展现,后者则更侧重于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来揭示人性 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茨威格的生平和创作
茨威格的生平和创作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出身于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工厂主家庭。
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
1904年后任《新自由报》编辑。
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等地游历。
在法国结识魏尔哈伦、罗曼·罗兰、罗丹等人,受到他们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从事外国文学(主要是诗歌)的翻译工作。
战争爆发后,发表了反战剧本《耶雷米亚》(1917),在瑞士与罗曼·罗兰等人一起从事反战活动,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
1919年后长期隐居在萨尔茨堡,埋头写作。
1928年应邀赴苏联,与高尔基结识。
1938年流亡英国,并加入英国国籍。
1941年到达巴西。
1942年2月23日与妻子一起在里约热内卢附近的佩特罗波利斯自杀。
茨威格的文学活动从诗歌创作开始。
早期诗集《银弦》(1901)和《往日的花环》(1906)深受法国印象主义和霍夫曼斯塔尔、里尔克等人的影响。
他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作品有《三位大师》(1920),为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传;《罗曼·罗兰》(1921);《同精灵的斗争》(1925),为德国作家荷尔德林、克莱斯和尼采作传;《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1928),为托尔斯泰、斯汤达和卡萨诺瓦作传;《约瑟夫·福煦》(1929);《精神疗法》(1931),为催眠术发明者梅斯默尔、“基督科学”的创始人玛丽·贝克艾迪、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作传;《玛丽亚·斯图亚特》(1935)和《鹿特丹人埃拉斯穆斯的成败》(1935)。
他的传记不拘泥于史实,着重表现人物性格。
他的主要中短篇小说集有《最初的经历》(1911)、《马来狂人》(1922)、《恐惧》(1925)、《感觉的混乱》(1927)、《人类命运攸关的时刻》(1927)、《象棋的故事》(1941)。
茨威格简介及作品
茨威格简介及作品斯蒂芬·茨威格1881年11月28日出生于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工厂主家庭。
父亲经营纺织业发家致富,与大多数的同行相比,父亲要体面的多、很有教养、钢琴弹得非常出色,书法清丽,会说法语和英语。
母亲出身于意大利的一个金融世家,从小就说意大利语(这些对于茨威格的语言和文学上的天赋的形成,无疑具有重大的影响),他们都属于奥地利上层社会,茨威格自幼便受到良好的和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文艺熏陶。
在这样一个上流的幸福家庭中,优裕的环境为茨威格童年的成长、受、文化艺术上的熏陶,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茨威格十六岁便在维也纳《社会》杂志上发表诗作。
1899年,茨威格中学毕业,后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
在维也纳大学攻读德国和法国文学期间,茨威格接触了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研究和翻译过法国波德莱尔和魏尔伦、比利时凡尔哈伦的诗歌。
1900年曾去柏林学习过一个学期。
他有意识地深入社会底层,了解一些遭人唾弃的卑贱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
1903年获博士学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从事外国文学(主要是诗歌)的翻译工作。
战争爆发后流亡瑞士,与罗曼·罗兰等人一起从事反战活动,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
他的第一部反战剧《耶利米》也在瑞士首演。
1919年后长期隐居在萨尔茨堡,埋头写作。
1928年应邀赴前苏联,与高尔基结识。
战后他目睹人民的灾难和社会道德沦丧,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深入探索人的灵魂。
他的作品匠心独具,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社会批判的成分也增加了,尤其是“以罕见的温存和同情”(高尔基语)塑造了不少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
《马来狂人》(1922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1922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1922年)、《感情的紊乱》(1927年)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于次年移居英国。
1938年入英国籍。
不久离英赴美。
1940年到巴西,时值法西斯势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遂于1942年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绿蒂(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茨威格经典语录
茨威格经典语录1. “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例子:就像小时候大人给我们糖果,我们开心地接着,哪会想到之后可能要帮忙做事呀,这难道不是一样的道理吗?2. “同情是把两面有刃的利刀,不会使用的人最好别动手。
”例子:哎呀,你看这同情就像那锋利的刀,你不会用可别瞎摆弄,不然伤到自己或别人可咋办呀!3. “将无法实现之事付诸实现正是非凡毅力的真正的标志。
”例子:你想想看,那些能够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人,那得有多大的毅力呀,就像攀登高峰的勇士一样!4. “在严格求实的探索已山穷水尽之处,却可以让想象展开翱翔的翅膀,发挥有益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来也是可靠的作用。
”例子:当我们在事实中走到尽头时,想象不就像那能带着我们飞起来的翅膀嘛,多神奇呀!5. “勇敢是处于逆境时的光芒。
”例子:在困难面前,勇敢就像是黑暗中的那束光,照亮我们前行的路,这多重要啊!6. “只有一件事会使人疲劳,摇摆不定和优柔寡断。
”例子:你说是不是呀,总是犹豫不决可不就会让人觉得累嘛,就像在原地打转一样。
7. “宁可受苦而保持清醒,宁可忍受痛苦而思维,也胜似不进行思维。
”例子:这就好比在困难中坚持思考的人,总比那些逃避思考的人要厉害得多呀!8. “命运即使对它最喜爱的宠儿也不是永远慷慨无度的。
”例子:就像有时候我们被宠着,但也不可能一直被宠呀,命运不也是这样嘛!9. “每一个思想家,一待时机成熟,他的主要思想便不可避免地要寻找出口,其势就像扎刺寻找从化脓的手指上流出去;婴儿从母亲的子宫里寻求分娩;膨胀的果子寻求脱壳而出一样不可阻挡。
”例子:这就跟种子要发芽一样自然又必然呀!10. “我从来不曾有过幸运,将来也永远不指望幸运,我的最高原则是:不论对任何困难都决不屈服!”例子:这就像是一个坚定的战士,不管遇到啥困难都不会低头,多牛呀!我觉得茨威格的这些语录真的太有深度和力量了,能给我们很多启示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发表《致外国友人的信》;
1916年,在莫扎特故居萨尔茨堡购买了房屋;结识女作家弗里德利克·封·温德尼茨;创作了戏剧《耶利米》,第一部反战剧在瑞士首演,取材与《圣经·旧约》中的《耶利米书》;
1918年,发表文章《信奉失败主义》、小说《桎梏》;一战以奥德失败告终;
茨威格的传记文学创作植根于西方文化的沃土和现实生活,深受人道主义的滋润,受到尼采、泰纳、罗曼·罗兰、斯特拉奇和弗洛伊德等的影响,深入传主的内心世界,细致人微地展现传主心理的发展与变化。[5]
4
人物影响
编辑
茨威格去世后,巴西总统下令为这位大师举行国葬。成千上万的民众,不久前曾踊跃参加这位作家的朗诵会,这时怀着悲痛的心情跟在灵车后面为他送葬。巴西政府决定把茨威格生前最后几天住过的那幢坐落在彼特罗波利斯的别墅买下来,作为博物馆供人参观。
茨威格的小说有个鲜明的特点,即他的小说带有—种戏剧的味道。无论是《二十四小时》中年轻赌徒的手、《月光胡同》里那寒光闪闪的匕首,还是《陌生女人》那隐隐绰绰的反复出现的白玫瑰,无不具有戏剧的夸张和悬念性质.而作品中大段甚至整篇的人物独白,正是戏剧的表现形式。[3]
传记
茨威格的传记文学作品主要是两大部分,一是以《世界的建筑师》为总题的文学家传记,其传主有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荷尔德林、克菜斯特、尼采、卡萨诺瓦、司汤达、列夫·托尔斯泰。这些人大都是从19世纪到20世纪响当当的文学大师,今天放眼这个名单,几乎就是一部19世纪的欧洲文学思想史。二是一系列历史人物传记,其中包括四百年前的人文主义者伊拉斯,拍案而起、反抗宗教改革家卡尔文思想统治的瑞士勇敢学者卡斯特里,16世纪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和18世纪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内特等。无论是叙述传主的生平,还是评价其地位与功过,不管是刻画其心理与行为,抑或是描述其命运与得失,都是从人道主义出发,肯定自由理念和人道情怀,抨击思想禁锢和专制独裁,表达了茨威格爱人类、爱生命的人道主义精神。
1905年,发表了专著《魏兰》;
1906年,第二部诗集《早年的花环》问世;
1907年,第一部诗剧《泰西特斯》发表,次年上演;
1910年,发表专著《艾米尔·瓦尔哈伦》;
1911年,结识弗洛伊德,并一直保持友谊;悲剧《滨海之宅》问世,次年上演;第二本小说集《初次经历—儿童国度里的四篇故事》出版,收录《朦胧夜的故事》、《家庭女教师》、《灼人的秘密》和《夏天的故事》;以青春萌发期的儿童视角去观察为情欲所主宰的成人世界,去探索去描绘为情欲所驱使的人的精神世界,这成为他此后作品的一个基调,他把这部小说集称为他“链条小说”最初的一部;
190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银弦集》,收录50首诗歌;
1902年,转入柏林大学攻读哲学;维也纳《新自由报》刊出了第一篇小说《出游》,取材于《圣经》;
1902年,出版了《波德莱尔诗文集》;编选了《凡尔哈伦诗歌集》;
1903年,获得博士学位。
1904年,大学毕业,以《泰纳的哲学》取得博士学位;后任《新自由报》编辑,出版第一部小说集《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收录《雪中》、《出游》、《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和《生命的奇迹》四篇小说;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等地游历。
法西斯上台前,茨威格的创作如日中天,在德国作家中拥有读者之众,很少有人能超过他。他的作品雅俗共赏,销售量直线上升,他思想深邃而不流于晦涩,文字平易而不流于肤浅,情节动人而无斧凿的痕迹。他没有德国作家故弄玄虚的通病,没有玩深沉的“哲理思考”,也没有为卖弄渊博而故意生造出来的古怪词句。茨威格这种纯正真切平易近人的风格,是他赢得读者的主要原因。在广大读者心目中,茨威格既是个杰出的艺术家,又是个能给人以慰藉、启迪的朋友。然而,这样一位优秀的作家却长期为文学史家和评论家所忽略。
1926年,发表文章《匆忙的静中一瞥》;
1927年,第三本小说集《情感的迷惘》,收录《情感的迷惘》《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颗心的沦亡》等六个短篇,写老年期的情欲,主人公都是历经沧桑的过来人,这些人在情欲的驱逼或意外打击时心灵的震颤和意识的流动;
1928年应邀赴前苏联,与高尔基结识,且完成了由三本书组成的著名的作家传记《世界建筑师》:《三位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与魔的搏斗》(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三位作家的生平》(卡萨诺瓦、斯汤达、托尔斯泰);出版了由12篇人物故事组成的集子《人类群星闪耀时》;
混乱而碎裂的生存环境,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冷漠的关系,造成了大量情感沦落者,内心的孤独无助常常促使他们表现出一些僭越情理的行为,那完全是一种不自觉的挣扎,是溺水者妄想抓住一根救命稻草的徒劳。正因为此,茨威格作品的人物都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勇气和高傲。[3]
茨威格笔下人物的奇特行为常常突如其来,常常有违一般意义上的伦理道理。所以,当激情过后,当事人或羞于开口,或不屑于与世俗妥协,把自己的真实绽放暴露于世人,被世人所嘲弄甚至耻笑。但人心灵的负荷不致过重,一旦到了极限,倾诉的欲望会席卷一切,这些压抑过久长期处于失语状态的人,需要遏上合适的对象和合适的时机,语言就会排山倒海,不可阻挡。茨威格不仅知道并且把握了这一点,几乎不让任何的插话或者无用的描写引导提示和中断倾诉者,从而削弱了表现的力量。大段连贯的、急切得近乎神经质股的告白,与其说是对人倾诉,不如说是独白,一种游移于社会边缘的焦灼不安状态下的喃喃自语,一种借助陌生人这个介质对往事的重温。茨威格正是抱着这种对生活在那个时代、那个乱世里人的深切理解和同情,才选择了这种表现形式;或者说,也只有这种形式,才使茨威格作品里人物的情感得到充分的、淋漓尽致的表白,让读者通过这些人物的叙述来认识那个时代对人物的扭曲和异化,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把那个时代推上了审判席。
小说
茨威格的体品,尤其是他的小说创作,主要以“情感、激情一情欲、女性”为主题,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展现出的各种复杂丰富的感情活动和心理状态,恰与中国读者的审美期待视界相融通。这些小说文本或者重视对少男少女青春萌动的心理剖析,或者记录为情欲所驱使而犯下激情之罪的成年男女的痛苦心灵自白,或者描写暮年男女激烈情感历程的悲苦回忆。读者在茨威格的作品里“发现了一个陌生而吸引人的情感世界”,并为此与它们产生了“共鸣”。
茨威格是个典型的学者型作家,他的成功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善于学习,勤于学习。茨威格的文学创作尤其是他的传记文学创作,与他生活的时代和历受的教育关系极的艺术鉴赏力,造就了他的艺术才能。他深受西方人道主义精神熏陶,又批判地接受尼采超人哲学、泰纳、罗曼·罗兰、斯特拉奇和弗洛伊德等人的思想、学说。[4]
1作者生平
1881年,茨威格出生于奥匈帝国的首都维也纳,犹太人,家境富有。
1898年,17岁的茨威格在杂志上发表第一首诗;
1899年,茨威格中学毕业;
1900年,已有200首诗歌问世;在维也纳大学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接触了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研究和翻译过法国波德莱尔和魏尔伦、比利时凡尔哈伦的诗歌。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欧洲并不是个和平世界,貌似安全的表象下隐藏着动荡不安,战争阴云的笼罩使到处呈现出血腥和混乱。生活在这一时代的欧洲人难免或多或少地承受着环境变异历带来的负面结果:物质的贫乏、环境的压抑与精神的负担。尽管茨威格小说中的人物在物质生活上属于不愁温饱、生存不受威胁的有产者阶层,然而茨威格知道饱食终日的物质生活安宁并不能逃避精神的困扰,为了体验,茨威格给他的人物设置了种种特殊的环境:陌生女人的“生活天地非常狭小”,“设法向别人诉说心事”,没有人“指点,提醒,毫无阅历”,“失情少女心冷怠沉”;而马来狂人由于挪用医院的公款被逐出鹿特丹,他没有被放到“有人、有俱乐部、有高尔夫球、有书报的城市里去”,而是去了一个离最近的城市还有两天的路程的地方,社交圈子只有几个令人乏味的官员和几个混血儿,其他的就是茫茫无尽的森林、种植园、沼木丛和沼泽地。他们沉溺于自我内心世界的人,是一些被遗弃者,这些人物通常是有些空虚、孤独和自闭的,他们缺乏正常社交的机会,缺乏正常且平庸日子的充实,久而久之、也随之失去了社交的能力和愿望,感情也失去了一个正常的解放管道。但心灵的积累越多,受得压抑就愈大,只要有一个合适的契机,它爆发时更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
1939年,二战爆发,奥地利被侵占;失去国籍;与阿尔特曼结婚;
1938年,奥地利并入德国后,他便加入英国籍,不久又离英赴美,
1940年经纽约去巴西,时值法西斯势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
1942年,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绿蒂(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茨威格在德语文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是因为他在世界上广受欢迎,是翻译语种最多的现代德语作家,更因为他的作品中洋溢着对人性的关怀、回旋着深入骨髓的心灵旋律。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最完美的应用。在他的笔下,人物不再是单薄的名字背后的某个典型形象,而是富于多样的人性特征。因而,评论界称他为“打开弗洛伊德危险闸门的心灵猎手”。
1919年后长期隐居在萨尔茨堡,埋头写作。
1920年,与离异并带有两个孩子的温德尼茨结婚,创作《三位大师》;
1922年,出版“链条小说”的第二本小说集《热带癫狂症患者》,收录《热带癫狂症患者》《奇妙之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芳心迷离》等,写成年期的情欲,展示由情欲所控制的成年
女的心态,它们在潜意识的驱使下犯下了所谓的“激情之罪”;
1934年发生维也纳事件,奥地利的法西斯分子要求德、奥合并,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
1935年,《玛利亚·斯图亚特》,历史人物传记《鹿特丹人伊拉斯谟的胜利与悲哀》;
1936年,发表以中世纪的宗教改革为背景的传记《卡斯台里奥反对加尔文》;长篇小说《心灵的焦躁》,1940年被搬上银幕;
1937年,与妻子分居,次年友好地离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