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茨威格小说的心理描写特征
奇妙的一夜茨威格读后感
奇妙的一夜茨威格读后感刚读完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满脑子就一个想法:“茨威格啊,你可真会折腾人的心!”这一夜可真是奇妙得不得了。
故事里那种微妙的心理描写,就像是茨威格在我心里装了个摄像头似的。
他把人物在那一夜中的犹豫、期待、紧张还有那些小确幸都给扒拉出来,摆在我们面前。
你看,那些情绪的变化,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一会儿高一会儿低。
我读的时候,感觉自己也像是故事中的主角,在那一个夜晚里来回徘徊,心里头七上八下的。
比如说主角遇到一些事情时的那种纠结,我特别能感同身受。
就像我们平时生活里,面对一个特别诱人的蛋糕,想吃又怕胖一样。
只不过在故事里,主角面临的是更加复杂、更加纠结人心的状况。
茨威格写得那么细致,我都忍不住想钻进书里去,给主角出出主意,虽然我也知道这是瞎操心。
而且这一夜发生的事情看似平常,却被茨威格写得充满了戏剧性。
就像是把一颗平淡无奇的石头打磨成了一颗闪闪发光的钻石。
那些小小的细节,就像钻石上的切面,每一个都折射出不同的光芒,让人目不暇接。
从这个故事里,我还感觉到茨威格对人性的洞察力简直可以用“恐怖”来形容。
他知道人们在某些特殊时刻的那种矛盾心理,那种既想往前又想退缩的状态。
这就像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候想要勇敢地去追求一个梦想,可又担心失败了会被人笑话一样。
茨威格把这种人性中的复杂和微妙,通过这奇妙的一夜,赤裸裸地展示在我们面前。
读完这篇小说,我觉得自己就像刚刚经历了一场心灵的冒险。
茨威格就像是一个心灵魔法师,用他的文字在我的内心深处搅起了一阵旋风。
我想,这大概就是他作品的魅力所在吧,让你读完之后还忍不住回味,然后在生活里时不时地想起,哦,原来人性在某些时刻是这样的。
总之呢,这篇小说就像一道独特的菜,初尝觉得新奇,再品觉得回味无穷,是那种读了还想读的好故事。
茨威格中短篇小说创作特点研究
74茨威格中短篇小说创作特点研究陈晶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摘要:奥地利小说家茨威格是一位中短篇小说的杰出大师。
他的作品近几年内来也深受我国读者的喜爱,许多作品被多次翻译成中文,其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甚至被改编搬上银幕。
他的作品不仅语言优美,情节曲折动人,而且写作特点也极其突出。
本文将从心理描写、悬念设置、情感描写三个方面对其创作特点进行研究和探讨,让更多读者了解茨威格的文学魅力。
关键词:心理描写;悬念设置;情感描写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 ,1881-1942),奥地利小说家,出生在维也纳一个富有的犹太家庭,父亲是工业资本家。
茨威格在维也纳和柏林的大学攻读哲学和日耳曼文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受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传统影响极深,这使他成为和平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
1933年纳粹执政后,他的作品遭禁。
1938年德国法西斯占领奥地利后,他开始了流亡生活,先由英国到美国,之后由美国去巴西,同罗曼.罗兰等人一起从事反战活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茨威格对纳粹势力的猖狂和制造出重重骇人听闻的恐怖行为感到震惊,特别是他的祖国奥地利的沉沦,使他对人和人类的前途感到绝望,于1942年同他的夫人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一起自杀。
茨威格是为博学多才的作家,无论是传记文学还是中短篇小说都取得很大的成就。
他的中短篇小说受到弗洛伊德的影响极深。
弗洛伊德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就是从人类深层心理的角度提出所谓文明对本能压抑的问题。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平时有隐意识(das Unterbewusstsein),假如这种意识不能表露出来,日久就会生病,心理就会发生变态。
为茨威格中短篇小说在弗洛伊德的学说支配下,多叙述变态心理者及他们的心理活动,可以说是弗洛伊德的文学性图解。
他的小说大多反映了引起人心理变化的超时代、超空间的遭遇和冲突。
这些小说除了结构巧妙,语言优美,笔调细腻,情节引人入胜外,写作特点也十分突出,可大致归纳为三点,即心理描写、设置悬念和情感描写。
浅析茨威格小说中的成长心理
浅析茨威格小说中的成长心理【摘要】茨威格的小说中,成长心理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通过对角色内心世界的变化、外部环境对内心成长的影响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到茨威格小说中成长心理的丰富表现。
在成长过程中,角色们常常经历挣扎与成就,展现出生动的心理历程。
茨威格小说中的成长心理也反映了现实社会问题,引发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这些成长心理的描绘在小说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展示了个体的心理成长轨迹,同时也对当代读者提出了启示,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自身成长过程中的挑战与成就。
茨威格小说中的成长心理意义深远,对读者的思考与探索具有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茨威格小说,成长心理,内心世界,外部环境,挣扎与成就,现实社会问题,意义,启示。
1. 引言1.1 茨威格小说介绍茨威格(Stefan Zweig)是20世纪奥地利著名作家,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思想分析而闻名于世。
他的小说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成长的困境,引人深思。
茨威格的作品涉及各个领域,包括小说、中篇小说、散文等,其中不乏关于成长心理的描写。
茨威格的小说作品常常以个人的成长经历为主题,通过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类在面对挑战和磨难时的内心变化和成长过程。
他的作品深刻而细腻地描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了人类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内心挣扎和矛盾。
茨威格的小说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对人类心灵的深刻观察和思考,引领读者探索内心的奥秘和追寻成长的意义。
通过对茨威格小说的分析和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心理和思想,以及面对成长过程中的挑战和困惑时所展现的勇气和智慧。
1.2 成长心理概述茨威格小说以其深刻的人物心理描写而闻名于世。
在茨威格小说中,成长心理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成长心理是指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经历的心理变化和发展。
茨威格小说中的人物经历了各种挣扎和困惑,通过这些挣扎和困惑,他们逐渐认识自我,克服困难,最终实现内心的成长和进步。
茨威格小说中的成长心理不仅仅是个体内部的变化,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茨威格笔下少女的初恋心理
茨威格笔下少女的初恋心理茨威格是20世纪欧洲三大著名中短篇小说家之一,他的创作风格倾向于心理现实主义,被罗曼·罗兰冠以“灵魂的猎者”。
而且他善于刻画女性形象,并在其创作中表达了对女性苦难命运的人道主义同情,因此被高尔基盛赞为“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
在茨威格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中,少女形象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塑造少女形象的作品中,关于初恋的心理描写显得十分突出。
初恋是青春期少女发生于人生过渡阶段的标志事件。
初恋时期,少女的心理活动丰富而又多变化,其心理结构主要包括渴望心理、恐惧心理和焦虑心理三个组成部分。
渴望心理是初恋心理的首要组成部分。
初恋时期,这群少女明显地表现出对爱情的渴望心理,它具体地表现为爱情的愿望、意志行动,以及无意识的渴望。
根据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爱的需要”及其匮乏性动机是形成这群少女的渴望心理的根源,而且渴望心理的发展过程性与匮乏性动机的激发密切相关。
恐惧心理是初恋心理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
初恋时期,这群少女表现出直接的恐惧情绪和无意识的恐惧感。
根据俄罗斯心理学家尤里·谢尔巴特赫的恐惧理论,判定这群少女所遭遇的恐惧属于“内部恐惧”;它产生的根源在于流行于19世纪以及20世纪初期欧洲的“虚伪的道德观”——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观。
焦虑心理是初恋心理的第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初恋时期,这群少女的焦虑心理突出地表现为神经性焦虑状态。
焦虑主要涉及人的心理冲突。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普拉切克的情绪三维模型,焦虑产生于“渴望―恐惧”型心理冲突;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神经性焦虑产生于非理性激情的“压抑―抵抗”型心理冲突;根据存在心理学,焦虑产生于自我存在的“自由―不自由”型心理冲突。
三者共同地引起初恋少女产生焦虑心理。
茨威格借鉴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论,侧重于描写初恋少女的心理实在,刻画出以非理性存在为特征的少女形象。
茨威格表现出的心理现实主义的创作倾向,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存在主义哲学的兴起具有密切的联系。
茨威格小说中的三种情爱
茨威格小说中的三种情爱本文主要从茨威格小说的情爱主题入手,分析了茨威格作品中激情、艳遇、爱情这三大主题的差异,并阐释了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及作家隐藏在这三种情爱主题背后的真实意图和期待。
斯蒂芬·茨威格(Stefen Zweig,1881~1942)是奥地利著名的小说家,一位杰出的心理写实主义大师,他的情爱小说,缠绵绯恻,让读者百转千回,回肠荡气。
茨氏为何如此钟情情爱主题呢?茨氏笔下的情爱又有怎样的特质呢?本文试图从几个方面做出分析与阐释。
一、激情与自毁:挣脱人生桎梏的宿命方式由于弗洛伊德的影响,茨威格选择了情欲这个角度,那么作为情欲的伴生物,或者说情欲的外显形式,激情,要被茨威格在作品里得到反复的强调和着力描绘,就势所难免。
实际上,这只是一般的理解,爱欲和激情在普通人那里,是因果关系,主体在一个特定的情境里受到暗示对某个客体一但产生了欲念,主体的体内立即释放出一种叫力比多的化学物质,激情也随之产生,激情是在欲念的挑逗下使主体身不由己。
茨威格的作品里也不乏这样的理解和处理,《情感的迷惘》里那位时而受欲念驱使激情澎湃时而因绝望而颓败不堪的文学教授,正是对他学生怀有的隐秘的渴望才让他有激情完成他的巨著《环球剧院史》;《二十四小时》中的C太太也是如此,倘若不是心灵深处一丝不自觉的欲念在作怪,出身上流社会一向自视正派的她很难再有失态的激情。
但欲念在茨威格这里和在普鲁斯特那里一样成了介质,而激情成了目的,成了真实的欲念,对激情的偏爱和迷恋,甚至使茨威格不仅偏离了情欲而且超越了情欲,茨氏作品里的人物之所以接受欲念的引诱,其最终是为了实现对激情的追寻和表现,这并非妄语,读者只要对茨威格的小说稍加分析,就能注意到这个明显的特征。
《奇妙之夜》里的男爵,一出现在读者的眼前便是一个失去了激情的人,完美舒适的生活扼杀了他的生机,宴席、古玩、精美的书籍,甚至多年相交的女人的离去,都激不起他的喜悦和忧伤,他的感觉完全麻木,生命里有一种让男爵焦虑的疲沓和暮气,所以男爵一开始追逐的就是激情本身,而非某个女人,只是激情要依附某种介体来引发和渲泄。
人物传记摘抄茨威格
人物传记摘抄茨威格一、引言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以其卓越的文学作品和传记作品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小说、传记、戏剧和文学批评等。
本篇文章将为您盘点茨威格的经典人物传记摘抄,让我们一起领略这位文学大师的魅力。
二、茨威格的传记作品特点茨威格的传记作品以其生动逼真的描写和深刻的分析而著称。
他通过对人物内心的细腻描写,让读者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和动机。
同时,茨威格善于运用心理学和人类学等学科知识,对人物性格和命运进行深入剖析。
三、经典人物传记摘抄1.《断头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茨威格在这部传记中,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细致分析和合理推测,成功还原了玛丽·安托瓦内特这位悲剧王后的形象。
他通过对王后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展现了这位美丽王后的复杂性格和悲惨命运。
这部作品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18世纪法国宫廷的政治和文化氛围。
2.《三大师传》——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这部传记是茨威格的代表作之一,他通过对三位伟大作家的生活和创作的详细描述,展现了他们各自的文学风格和思想特点。
通过对这些作家的刻画,茨威格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19世纪欧洲文学的发展和演变。
3.《与恶魔作斗争》——尼采这部传记是茨威格为哲学家尼采所写,通过对尼采一生经历的描述,展现了这位哲学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茨威格通过对尼采内心世界的深入剖析,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位哲学家的思想和命运。
四、结语茨威格的传记作品以其生动逼真的描写、深刻的分析和细腻的情感描写,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历史人物的形象和命运。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通过阅读茨威格的传记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文学艺术的魅力。
斯蒂芬·茨威格小说的心理描写探析
斯蒂芬茨威格小说的心理描写探析
王升
【期刊名称】《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34)001
【摘要】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茨威格擅长心理描写,其小说以多种方式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进而形成了塑造人物舍弃表象直取事物本质的特征.这一手法彰显了茨威格对传统现实主义写法的超越.
【总页数】4页(P71-74)
【作者】王升
【作者单位】赤峰学院,汉语言文学系,内蒙古,赤峰,02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论茨威格小说的心理描写艺术 [J], 张杰
2.斯蒂芬·茨威格《心灵的焦灼》心理描写的方法 [J], 郭春兰
3.浅谈茨威格小说的心理描写 [J], 王晓英
4.斯蒂芬·茨威格心理描写的现代风格 [J], 朱祖林
5.茨威格小说中的心理描写 [J], 桂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茨威格小说的心理描写艺术
深 刻 的社 会 根 源 。 他 生 活 和 创 作 的 时 代 主 要 在 两 次 世 界 大 现 了家庭女教师 的爱情悲剧。 一天, 小姐妹俩发现 女教师“ 有
战之 间,在 战争的无序疯狂 、激 恶扬厉与 时代 的热 昏胡说 点儿怪 ” ,不像 原来那样严厉 ,根本不管她们了, 她在哭 , 她 中,陷入 了深 深 的孤独 与绝 望 。面对 疯狂 无序 的 外面世 们猜 出她可能恋爱 了。可她们天真地认为 “ 恋爱一定是挺美 界 ,作家 已无法再像传统现实主义 大师一样 ,创造 一个 完 妙 的” ,不知道 为什么 女教师会哭呢 ?姐妹俩继续窥测 ,发 整 的世界 。然而他 的人道主义情怀又 使他 不愿去描写和渲 现 了女教师 与表哥的一次幽会 , 她们俩偷听到女教师有 了小 染战争 的野 蛮、残酷和恐怖 ,守着道 义和责任直面人类 的 孩子 。但是第二天 ,表哥却找借 口搬走 了,姐妹俩猜到 了表 身边尽是谎言 ” ,她 空前劫难 ,作家 找到了最佳的观察高度 , 以一种特有 的表 哥的欺骗行为。于是,小姐妹俩感到 “
一
、
心 理 活动 的丰 富性 、复杂 性
亲 ,不再相信他 们 ” 。并且她们 “ 跟谁都 疏远 ,对 谁都仇
由于女教师的悲剧, 丹 麦批 评 家 勃 兰 兑斯 曾说 :“ 心 并 不是 平 静 的 池 视……通 向她们 心灵 的通道 已经阻断 ” 人 塘 ,并 不是牧 歌 式 的林 间湖 泊 。它 是一 片海 洋 ,里面 藏 幼小的孩子完全变 了样子 ,“ 她们不玩 、不笑 ,眼睛 失去 了 有海底植物和可 怕的居 民。 [ ] ” 5 茨威格 小说首先就描写 了 活泼开 朗、无忧无虑的光彩” ,对谁也不信任 了,对现实世
高 兴 呢 ? 她 们 困 惑 不 解 。 为 此 , 她 们 忐 忑 不 安 , 但 正 不
触摸人类的心灵——茨威格小说中的心灵描写分析
触摸人类的心灵——茨威格小说中的心灵描写分析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茨威格将精神分析引入文学创作并且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在他的小说中作家热衷于表现女主人公的本我冲动,在非理性的神秘力量蛊惑后作出的荒唐行为,描写她们内心的悔恨和痛苦的挣扎。
本文主要从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部小说来具体阐述作家细腻的心灵描写方法,以此表现作家对广大女性的同情及对她们人格的尊重,人道主义情怀浓厚。
关键词:茨威格;精神分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奥地利著名的小说家、传记作家茨威格,1881年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童年时代过着优越的生活,受着良好的教育,对文学艺术很感兴趣,尤其是作家生活在以“西方一切文化的综合”而著称的维也纳,这使得茨威格从小就在这样一个文学艺术氛围浓厚的地方成长起来。
1914年作家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最终以德奥的失败而告终。
茨威格在这场战争中失去了很多,但也收获了很多。
1926年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失去了什么?留下了什么?失去的是:从前的悠闲自在,活泼愉快,创作的轻松惬意,以及一些身外的东西。
留下来的:一些珍贵的友谊,对世界的更好的认识,对那种知识的炽热的爱,还有一种新的坚强的勇气和充分的责任感,在逝去多年时光之后,突然成长起来……”①战争之后使得茨威格对世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开始热衷于对人类心灵的探索,由此作家也被赋予“灵魂的猎手”这一称号。
人类的心灵一直是一个隐秘的世界,许多作家、心理学家一直在为揭示这个隐秘的世界而作出不断的探索。
伟大的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就为茨威格文学创作的心灵分析之路点亮了智慧之灯。
在茨威格的小说中,他热衷于表现女主人公的本我冲动,在非理性的神秘力量蛊惑后作出的荒唐行为,描写她们内心的悔恨和痛苦的挣扎,自我和超我的相互矛盾,继而表现出作家对她们的同情而并非批判,人道主义情怀浓厚。
下面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部小说来具体分析作家出神入化的心理描写手法:《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用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女人短暂而又辛酸的一生:在她郁郁寡欢、杂乱无章的十三岁的时候遇见了新搬来的邻居R作家,有一种强烈的力量使得她不顾一切的爱上了他,此后女人一辈子都在追逐这个令他心动的男人,为此不惜抛下母亲和舒适的生活。
论茨威格传记文学的艺术特色
论茨威格传记文学的艺术特色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是20世纪欧洲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茨威格传记文学是他最为著名的创作领域之一,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真实性和客观性茨威格传记文学以真实性和客观性为核心特征,他笔下的人物和事件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
在这些传记作品中,茨威格通过大量翻阅历史资料、采访当事人以及亲身体验等方式来获取信息,并力求还原历史真相。
他不仅仅只是记录历史事件,而是通过对人物心理、行为和言语等方面进行细致描绘,展现出人物真实形象和复杂性格。
二、艺术化与文学化尽管茨威格传记文学注重真实性和客观性,但他并不满足于简单地呈现历史事件和人物。
相反,他将传记写作提升到了艺术层面,并赋予其更高的文学价值。
他通过对人物形象、情节和细节的刻画,将传记作品变得更加生动、鲜活和富有感染力。
同时,他还注重语言的运用和文学技巧的运用,使得传记作品具有更高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三、思想深度和启示意义茨威格传记文学不仅仅是一种历史记录,更是一种思想探究和启示。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深入挖掘出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并将之转化为对当代社会和人类命运的启示。
例如,《马克斯·普朗克传》中茨威格从普朗克的科学研究中发现了宇宙本质上是不确定性的规律,并将之与当代社会存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进行了比较,提出了深刻而富有启示性的观点。
四、人道主义关怀茨威格传记文学还体现出他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在他笔下,历史上那些被遗忘或被压制的人物都得到了应有的关注和呈现。
茨威格通过对这些人物的生平和经历的描绘,呈现出他们的人性和尊严,表达出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和思考。
例如,《苏菲的选择》中茨威格通过对苏菲生命中最后几天的描写,表现出他对生命与自由的珍视和尊重。
总之,茨威格传记文学以真实性、客观性、艺术化、文学化、思想深度、启示意义和人道主义关怀为主要特征,是一种高度文学化的历史记录和思想探究。
浅析茨威格小说中的成长心理
浅析茨威格小说中的成长心理摘要: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说创作以心理描写见长,本文主要研究茨威格小说关于成长心理的描写,从而理解和把握其笔下的童心世界创作意图,从而加深对茨威格小说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
关键词:茨威格;成长心理;儿童世界;成人世界一、力图展现爱的情感茨威格笔下的童心世界纯净清澈,倒映出成人社会的虚伪。
作者在写作时被这股纯真的力量推动着,理解并且珍视人类的善良品性,挖掘出人性中不可埋没的爱的情感,始终相信爱是构成美好人性的永恒成分,也赋予小说本身爱的精神。
茨威格在给高尔基的信中曾说:“自从我们的世界外表上变得越来越单调,生活变得越来越机械的时候起,我们就应当在灵魂深处发掘截然相反的东西,做一个勇敢而又正直的人。
”[1](p160)小姐妹和埃德加便是如此,他们在经历心灵冲击时遭受到巨大的心灵之痛,然而勇气和正义感却始终未曾泯灭,展现出人正直善良天性的强大力量,凸显了儿童自身可贵的纯真,进一步显示这个成人社会容易被忽略的一面,寻找到揭示人性之悲的方式和解决人类自身困惑的突破口。
假如埃德加知道了那个隐藏的秘密,看到了母亲和男爵的私情,他的弱小的身躯和心灵都将无法承受。
童年将不复存在,对任何人甚至自己都不再相信,整个世界只剩下谎言,充满着欲望。
但是,作者安排他坐上了开往温情和关爱的列车,历经了不同以往的生命体验,再度唤醒小男孩内心的善良和纯真,也使读者进一步反思和体会。
埃德加感到自己从丑恶的事物中解脱了出来,学会去爱、去创造。
他不再感到狂妄自大,生活中的一切存在都具有其意义和价值;自己不再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为自己在迈向人生的第一个台阶便摔倒而愧疚,初步领悟到人活着就必须与生活和命运不断搏斗。
“人身上只有一种感情能满足人与世界结合的需要,同时还能使人获得完整感情,这样的感情就是爱。
”[2]旅途的经历、母亲的忏悔、家人的关爱使他重新完善了自我身份感,小男孩重新审视了过去的经历,不再怀着仇恨,甚至感激男爵让他成长,带着他走进这个五彩斑斓的人生。
试析茨威格对儿童心理的描摹——以《灼人的秘密》和《朦胧夜的故事》为例
“ 三者 ” 第 ,以便 向他 的母 亲发起 进攻 。所 以 ,当
埃德 加个性 敏感 、好 奇心 很 强 。 当心怀 叵测 埃德 加 回到旅馆 ,发 现他 们两 人 已走 了时 ,他 的
的男 爵第一次同他搭话时 ,他先是紧张得 “ 脸涨 情绪马上低落下来 , “ 整天都处于紧张、激动和 得绯 红 ” ( 以下原 文 引文 皆 出 自此 参 考 文 献 ) 纷乱 的状态 之 中 ” , 。他 初 次尝 到 了被 “ 友 ” 漠 朋
及 时扑灭 了这场 即将燃 起 的情 欲 之火 。在 与 这两 “ 人 的感 觉 ” 成 ,已经 自认为是 个大人 了 ,是 与成 个成 人周旋 的过程 中 ,埃德 加 经历 了从渴 望 男 爵 人 平等 的 了 ,所 以 当男 爵让 他 替 自 己跑 趟 腿 时 , 的友 谊 ,到对 他辜 负 自己的失 望 ,再 到对 其 丑陋 他丝毫没有戒 心 ,只认 为这是朋友对 自己的信
… …
中,还是在传记中,他都很擅长通过心理描写来 特色标志就是 :( )发身期 的肇始 ; ( )出现 1 2 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但以往人们关注更多的是 更高级的思维能力 ;( )过渡到新的社会角色中 3 他对女性 心理 的描 写和把 握 ,其 实 茨威格 对青 少 赋予 了这个 阶段特别 的 味道 和重要 性 。人们 把这 年青春期心理 的描写 也非常 细腻 、准确 。 三类 变化—— 生物 的、认知 的和社 会 的——称 为 他的早 期 小 说 集 《 次 经历 》 的副 标 题 是 青春期 的基 本 变 化 。2 威 格 以极 其 细腻 的 笔 初 l 茨
中 图分 类 号 :I 0 . 78 2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8 3 (0 9 4 - 4 44 0 768 2 0 )0 0 4 ) 0
茨威格小说心理现实主义风格
试析茨威格小说的心理现实主义风格摘要茨威格立足于传统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汲取现代观念与技巧,形成了独特的心理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创作。
在其小说中,茨威格深入到人的潜意识,运用心理描写手法,深刻揭示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
他小说中的心理描写,表现了无意识的本能冲动对小说人物命运的影响。
而茨威格的独特的心理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给小说带来了高超的艺术感染力,使其小说兼容并蓄,引起读者内心的强烈震撼。
关键词:小说斯蒂芬·茨威格心理现实人物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是心理现实主义的实践者,堪称心理描写大师,他将一生的感受和见闻以细腻的文笔和真挚的感情融进其小说中,通过小说表达他对博爱与自由的追求。
一茨威格的小说与心理现实主义源起传统的现实主义随着时代的变迁,扩大了表现内容,丰富了表现手法。
心理现实主义是传统的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一种重要文学现象,表现范畴为“心理”和“现实”,两者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即通过人物的心理反映心灵化了的现实,同时,心理描绘一定要与客观现实结合,成为对象化了的心理,实现心灵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完整统一。
茨威格立足于欧洲传统现实主义创作,在汲取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基础上,以心理现实为特征,通过心理描写来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其作品题材切合实际,既有战争时代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又有战前的纯美爱情,其小说演绎着人性,充满了诗意,形成了心理现实主义的独特风格。
在20世纪末,欧洲的两次世界大战使西方社会处在动荡不安中,使人们的生存和自由受到威胁,理想和现实、个人与社会之间出现了矛盾性,人们内心陷入了彷徨苦闷的境地。
文学创作希望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探索来使人的本能获得自由;另一方面,由于战争无情地破坏了原有生活的和谐,加深了作家们对实现理想的无望,使他们感受到了人生深刻的孤独,内心的使命感让他们开始关注人的灵魂深处,力图唤醒人们的精神世界、重拾道德。
茨威格:细致的性格刻画
龙源期刊网 茨威格:细致的性格刻画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17年第30期茨威格(1881~1942),生于維也纳,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
茨威格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造诣,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长。
茨威格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描摹。
【技法借鉴】1.心理描写手法的应用茨威格的作品以擅长刻画人物心理而闻名,特别是对于女性心理状态的描写。
例如在《家庭女教师》中,对两个女孩的心理描写就非常具有特色。
作者没有特别直白地描写被爱情蒙蔽而受到欺骗的家庭女教师的心理变化,并由此感叹人性的虚伪和残忍,而是通过凸显女孩得知女教师被欺骗抛弃之后的彷徨无助和难以置信,来传达女教师心灵遭受摧残的悲伤。
2.情感描写的应用心理描写和情感描写是分不开的,茨威格的中短篇小说都有着非常成功的情感描写。
这种情感的描写或者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直白地表现出来,或者通过对事物的细节化描述来进行表达。
例如在《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这篇小说中,茨威格对赌徒的手进行了特写:有的长满了毛,弯曲着手指,像未驯化的野兽一样显示着贪婪和欲望,有的指甲灰白,颤颤巍巍,既胆怯又无法自拔。
这些有关手的特写镜头,传神地展现了赌徒的各种心理,表达着他们的种种情感诉求,收到了不同凡响的表达效果。
【人文印象】1.固执的茨威格并不是个坚强的战士,尽管他也曾用自己的文字进行批判。
他用剧本反对战争,也用以批判人们的道德缺失。
然而,他留下的文字中最让人难忘的,是那些精妙探索人类灵魂、颂扬人道主义和美德的篇章。
高尔基曾经评价说,他“以罕见的温存和同情”写作,并让人在柔软的感动中获得力量。
2.茨威格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
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
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茨威格语言风格
茨威格语言风格一、茨威格语言风格的特点茨威格呢,他的语言风格就像是一场超级精彩的脱口秀,充满了惊喜。
他的文字特别擅长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就像拿着一把超级精细的手术刀,把人物的那些小心思、小情绪都给剖析得明明白白。
比如说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他写那个女人对男主人公的暗恋,那细腻的程度啊,感觉就像是自己在暗恋别人一样。
他的描写也很生动,无论是描写环境还是描写人物的外貌。
他笔下的环境就像是一幅画,你能清楚地看到每一个细节。
像描写维也纳的街道啊,那些古老的建筑、熙熙攘攘的人群,就好像自己站在那条街道上似的。
描写人物外貌的时候呢,就像是用一个超级高清的相机在拍照,连人物脸上最细微的表情都能捕捉到。
而且啊,茨威格的语言很有节奏感。
读他的作品就不像是在看一些干巴巴的文字,而是像在听一首旋律优美的曲子。
有时候他的句子很长,就像一条蜿蜒的河流,带着你慢慢地流淌在故事里;有时候句子又很短促,就像一个个小鼓点,敲打着你的心。
再来说说他的情感表达吧。
那真的是相当充沛,就像一个装满了水的大水桶,稍微晃一下就会溢出来。
他能够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让你一会儿跟着笑,一会儿跟着哭。
比如说在象棋的故事里,那种紧张、压抑、兴奋的情绪,就像坐过山车一样,通过他的文字传递给了读者。
他还特别善于用一些独特的词汇。
这些词汇就像是他的秘密武器,让他的作品充满了独特的魅力。
他不会用那些很普通、很俗套的词,而是会找一些很精准、很有表现力的词。
就像在一群普通人里突然出现了一个超级明星一样,一下子就吸引住了你的目光。
茨威格的语言风格还有一点就是很有故事性。
他的作品总是能把一个故事讲得特别吸引人,就像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老爷爷,你坐在他身边就不想离开,只想一直听他讲下去。
不管是爱情故事、冒险故事还是关于人性的故事,他都能讲得有声有色,让你沉浸其中。
反正就是说呢,茨威格的语言风格就是这么独特,这么迷人,让我们这些读者一旦读了他的作品就忍不住想要继续读下去,想要深入地了解他笔下的那个奇妙的世界。
浅析茨威格小说中的成长心理
浅析茨威格小说中的成长心理
左珊珊
【期刊名称】《城市地理》
【年(卷),期】2014(000)014
【摘要】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说创作以心理描写见长,本文主要研究茨威格小说关于成长心理的描写,从而理解和把握其笔下的童心世界创作意图,从而加深对茨威格小说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
【总页数】1页(P186-186)
【作者】左珊珊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 73003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情欲的选择——浅析茨威格中短篇小说中女性心理 [J], 卜懿
2.儿童小说中的"顽童"与"完童"r——从阅读心理看当下儿童的成长诉求 [J], 蔡亚
3.成长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r——以亨利·詹姆斯小说中的儿童形象为例 [J], 闫俊玲
4.茨威格小说中的心理描写 [J], 桂强
5.心理小说中的“力学”研究——司汤达的《红与黑》小析 [J], 郭珊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茨威格小说的心理描写特征——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谈起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200201班 张婧 指导教师:刘蜀贝摘 要: 茨威格一生著作颇丰,在诗歌、论著、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在小说的创作中,尤以心理描写见长。
茨威格是一位极富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家,所以很善于发现世人的悲苦命运特别是女性的爱情悲剧,而同时代的弗洛伊德著名的精神分析学说更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他把“力比多”的特异表现浸透在他笔下的女主人公身上,将这些女性的凄凉遭遇和微妙心理以常人难以预料的叙述方式展现在所有读者面前,让人无限感怀。
然而极端表现只是他的一种表达方式,当我读懂茨威格后,就不难发现他文章背后所隐藏的执着的理性精神。
关键词: 茨威格 理性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心理学 力比多以描写女性为主要内容的优秀作品不胜枚举,但是以挖掘女性心理、探索女性潜意识活动规律见长的作家,我想非茨威格莫属了。
他那些别具特色的女性小说,善于通过心理描写揭示女性隐秘的内心世界,再现人物的性格和生活遭遇,笔触细腻,语言优美,构思精巧,富有立体感。
掩卷之后,读者的面前仍然会浮现出栩栩如生的悲剧女性形象。
茨威格出身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血统的资产阶级家庭。
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特别是作为一位富有同情心、性格内向而感觉敏锐的艺术家,他痛切地感受到经济的萧条和道德的沦丧给人类尤其是女性带来的不幸。
女性在社会、婚姻、家庭中往往处于不受尊重与无可安慰的处境。
因此,展示女性的情感天地、生活遭遇, 同情她们的不幸,赞美女性的大馈赠和牺牲,就成了茨威格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茨威格笔下有着众多的女性。
她们各不相同而又极其相似,更重要的是,因为她们,茨威格得到读者极大的认可。
在他众多的作品中,《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无疑是最为知名的,那陌生女人的爱情悲剧之所以扣人心弦,都是缘自茨威格那无与伦比的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伴随着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出现的“向内转”这一理论而渐渐盛行。
在这个时候,涌现出一批现代派作品,这部分作品以颠覆旧的叙述模式、塑造新的文本样式为己任,影响到了众多的作家,其中也包括许多现实主义作家,茨威格就是很典型的一位。
他吸收了现实主义大家的长处,又紧跟时代思想,将“向内转”这一现代派作家惯用的方式融入了自己的作品,使无与伦比的心理剖析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一、在非理性的描述中凸显理性二十世纪的文学,并不是只有在现代派中,非理性才最流行,茨威格以异于常人的思维方式,将非理性与理性巧妙的融合,带给我们一幅既浪漫又现实的生活画卷。
用撼人心魄来评价《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所描写的爱,我想一点都不过分:一位痴情的维也纳少女,从十三岁时起就暗恋上了邻居青年作家R,却被迫随母离开了。
五年后,她重返维也纳,每天到他窗下等候,被他当作卖笑女郎带回家中,一起过了三夜。
他是个朝三暮四的花花公子式的人物,随即就把她弃之脑后了,而少女却因此生下了他的孩子。
以后他们还有过很多次相遇,他已全然不记得她了,而她却绝不向他暴露身份,绝不向他呼救求援,只是一个人默默地抚育着他的孩子,独自承受着生活的重担。
在这篇小说中,茨威格用书信的体裁,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将一个女子纯粹的爱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个“陌生女人”暗恋着R作家,终身未变,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肉体以及灵魂都献给了他,然而这个作家却从未认出过她,从未关注过她,对她的一切一无所知。
文章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就是:“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啊!”陌生女人终生都忍受着不被认出的命运,然而却没有一丝的埋怨,但也许就是这句话,让R先生几乎空白的回忆变的若隐若现。
当他读完了陌生女人的来信后,这样写道:“……他悚然一惊,仿佛觉得有一扇看不见的门被突然打开了,阴冷的穿堂风从另外一个世界吹进了他寂静的房间。
他感觉到死亡,感觉到不朽的爱情。
百感千愁一时涌上他的心头,他隐约想起了那个看不见的女人,她飘浮不定,然而热烈奔放,犹如远方传来的一阵乐声。
”茨威格一直都在自己的作品中营造一种理想主义的爱情,他渴望将人物的精神世界挖掘出来,展现人物特别是女性人物最本真的内心状态。
陌生女人那可望而不可及的爱情让我们感觉到茨威格理想的破灭,但R作家最后的记忆又仿佛为我们带来些许的欣慰。
茨威格将自己的爱情观寓于他笔下的女性形象中,而这种爱情的典型表现就是从压抑的积累到激情的迸发,所以追究这些女性原始的生活状态,我们会发现她们往往是平静甚至是压抑的,但正是这种平静、压抑导致了情感表露时格外得狂热、格外得激情四溢,这种激情可能来源于对金钱、艺术、收藏等的嗜好和追求,更可能来源于对某个人的疯狂迷恋。
对于青少年时期的陌生女人,她的生活平淡无味、毫无乐趣,只有遇到R作家的那一天,“世界从那时开始”,陌生女人疯狂追求的一生也从那时开始了:十三岁便产生了对异性的爱慕之情,“没有一个女人像我这样死心塌地的,这样舍身忘己的爱过你,我对你从不变心,过去是这样,一直是这样,因为在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比得上一个孩子暗中怀有的不为人所察觉的爱情,因为这种爱情不抱希望、低声下气、曲意逢迎、委身屈从、热情奔放,这和一个成年妇女的那种欲火炽烈、不知不觉中贪求无餍的爱情完全不同。
” 陌生女人直至她的孩子去世,自己也濒临死亡时,才写信向她深爱了一生却始终对她毫不知情的作家倾诉一切。
上述的描写通篇都是,陌生女人的爱情表现的异常激烈,并在某种程度上有畸变的特征,爱情对她而言已不是一种甜蜜的享受,而是引她走向极端的魔鬼,使人一旦陷入便无法自拔。
“人物在作者的笔下以一种疯狂的状态突进,其由表及里的姿态都在这种残酷的剖析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情节走向高潮,节奏越来越快,读者已喘不过气,人物也不可能悬崖勒马,只能在暴风骤雨般的叙述中将感情宣泄到极致,在一定的意义上接近无限”。
茨威格本人曾说过:“我素来感兴趣的就是各种有偏执狂的人,即囿于某种单一的思想不能自拔的人,因为一个人用来局限自己的范围愈狭小,他在一定的意义上就愈接近于无限。
”但是,古希腊的世俗主义以及以此为基础形成的强大的人文精神赋予了茨威格立足现实、关注人生的使命感,使他传承了“人道主义精神”这种永恒的价值观。
茨威格是带着一种充满理性、仁爱并有良好艺术修养的人性向往去创作的,所以无论他笔下的人物是疯狂是变态,还是不可理喻,他都能将这种偏执的状态置于理性之中。
他始终认为他笔下的人物所显示出的激情“一方面是由于人的自然欲求在短时间内不可遏止的涌动,另一方面是时代精神在个性中形成的主观情绪,由于受到来自社会的外部力量的压抑与摧残,人物的心理产生异变和偏执”。
所以,茨威格对这些源于自然欲求的本能冲动给予了深刻的理解和极大的同情。
由此看来,茨威格渴望塑造极端,但是也没有忽视形象的合理性。
根据古希腊戏剧理论,悲剧的力量就在于它唤起了观众对于自身的关注与印象,它使得观者在自觉不自觉之间将自己的影子投射到了文学形象身上,由于这种相似性而引起的同情与共鸣,则是悲剧力量的源泉。
那么在这个“陌生女人”身上,我们既能感觉到她不同于常人的激情,但又可以寻觅到她存在的合理性。
这种反差,使得观者意识到自己身上那些同她似曾相识的经历已经具有广泛号召力,她既是美的,又是绝望的;她既是可信的,又是难能可贵,虚无缥缈的;她可以是很极端的,也可能是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的。
假定与真实,确定与不确定其实都无关紧要,也许正是由于它们的并存,才能塑造最典型的形象。
所以说这种真挚无私、充满献身精神的一厢情愿的爱,尽管让人觉得有点儿怪诞和不可思议,但茨威格似乎就是要用这凄婉得催人泪下的爱,来达到在肉欲横流、金钱肆虐的社会里对光明和理想的张扬。
“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啊!”没有留下姓名的女人在临终前写下的长信中反复说的这句话,是表白?是哀怨?还是鞭挞?反正,一朵美丽的鲜花随着这句话的说出,而在偏僻的角落里无声无息地凋零了,人世之残酷无过于此。
在茨威格的时代,理性与非理性正在进行激烈的碰撞。
现代主义的发展为我们展示了一种非理性的、荒唐的、光怪陆离的叙述方式,让我门看到了现代人内心的孤独与恐惧、痛苦与困惑,受到了许多读者的认可。
人们厌烦了那种事事有规矩,事事受约束的生活,渴望一种思想、欲望的释放和满足,所以在19世纪备受尊崇的理性,到了20世纪已经被渐渐冷落。
茨威格认识到现代主义揭露人性的巨大能量,但同时也认识到“人文精神”的不可遗失,所以当许多同样以关注人类生存困境为叙述核心的作家转入纯粹的现代派创作中时,他始终在一如既往地坚持他的理性精神。
纵然笔下的人物受种种非理性的激情的驱使茨威格的叙述背后始终有一个严密明晰、有条不紊的思维逻辑。
高尔基曾对他说:“你的小说中的人物所以能打动人,是因为他们比我耳闻目睹的那些活人更加高尚,更有人性,这一点特别重要,并在此时我相信,艺术完全有理由高于现实。
”茨威格一直恪守着从文艺复兴以来到十九世纪日臻完善的理性主义,“在叙述中没有丝毫的混乱颠倒或者旁逸斜出,一直在叙述中遵循传统意义上创作时严谨的逻辑,在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同时作了鞭辟入里无微不至的心理分析,还在思想上表现了他对十九世纪形成的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人类道德秩序的向往,力求以理性的手段将本能冲动的暂时逃亡终结于自我的谴责甚至超我的升华,即展现普普通通的人物时是不可遏止的冲动,又充满善意和渴望地涂上人文主义的色彩。
”由此可见,对于那个日益丧失理性的时代,茨威格有过接受,但更多的还是无情的批判,这种批判贯穿于他的创作中,通过他作品中那些小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
那么对于茨威格,这个处于特殊时代的特殊作家,面对扑面而来的非理性,却始终“出污泥而不染”,如果细究其中原因,我想最重要的就是伴随他终生的“维也纳情结”。
提到维也纳,即使没有去过的人也一定会怀着仰慕的心情的。
作为奥地利的首都,它同时也是欧洲著名的文化重镇之一,1881年,茨威格在这里诞生。
维也纳是一个融合了世界文化的城市,不论是在音乐、艺术,还是哲学、心理学方面都有着令人类叹为观止的卓越成就。
文化的繁盛当然与政治密不可分。
哈布斯堡王朝长时期对于政治的淡漠以及对于艺术的崇尚,使得奥地利政局稳定,人们安居乐业。
维也纳人把“自己生活和让别人生活”作为生存原则,并且狂热的迷恋着艺术。
“这座城市的每个居民都在不知不觉中被培养成为一个超民族主义者,一个世界主义者,一个世界的公民”。
茨威格也是一样,从他出生之日起,就被这个具有优越地理位置以及浓厚艺术风气的城市所同化,把艺术当作自己毕生的追求,也形成了维也纳人“超民族性”的思想观念。
《昨日的世界》是茨威格为自己做的传,在这部作品中他写道:“我的写作意图从一开始就是面向欧洲,超越国界的。
……我曾常常在我世界主义的梦幻里为自己偷偷地描绘这样的情景:没有国家,不用为某个国家承担义务,从而让所有的人没有区别地生活在一起,该是多么美好!多么符合我自己的内心感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