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
茨威格
斯蒂芬· 茨威格
擅长心理刻画的中篇小说家
• 斯蒂芬· 茨威格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篇 小说家之一。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
• 他写作传记受弗洛伊德的思想影响,偏重对人 物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代表作有 《三作家》《罗1—1942),奥地利著名小
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 犹太家庭。 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 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 结识罗曼· 曼兰和高尔基等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 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
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 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理想 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茨威格
人物传记
人物内心的揭露 两种方式 一,作家自己揭露 《家庭女教师》等 二,人物本身袒露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 时》等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关于小说的几点分析
1,赞叹了女主人公道德上的纯净和精神上的完美
2,永恒的爱之心灵绝唱
1. 无私、诚挚、自我奉献的爱
2. 暗恋的心结
3,男性权力-游戏爱情
弗洛伊德与茨威格
A,通信集 B,茨威格小说与弗洛伊德学说的联系与区别
徐静蕾离茨威格有多远
艺术效果
1,细微的心理刻画、 “灵魂的独白”
2,主体部分采用第一人称的书信体叙
述方式(如清泉、如诉如泣、真实
感人)
3,情节始终高涨不衰,扣人心弦
4,激情的强化处理
心理描写的总体艺术
1,细腻心理描写、因人物的心理而生动(理 性展开的叙述体) 传统:人物敞开心扉、与之同感、经历其境, 有叙述逻辑“我想”、”我思“等话语。 现代:没有听话者、纯粹人物话语,打破时 空自由联想、梦幻与清醒意识交织的扑朔 迷离的心理活动
• 全篇结尾,可谓点睛之笔。当作家R先生读完信后 • 些感悟,可怎么也想不起她是谁。 • “这些回忆模模糊,朦胧不清,宛如一块沉在水底的 石头闪烁不定、飘时,书桌上的 那只兰色水晶花瓶第一次是空的。他悚然一,顿觉 百感交集,他“思念起那个看不见的女人,她浮不定, 充满激情,犹如远方的音乐。” • 作者点染笔在此嘎然而止,如曲尽音绕,其意蕴深远, 令人回味穷。
茨威格
斯蒂芬· 茨威格(1881—1942)是奥地利的著名 作家。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1922)、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1927)以细腻的 心理描写见长,传记著作《三大师》(1920)也很有 名。
茨威格的资料
茨威格的资料
茨威格是20世纪著名的奥地利作家、剧作家和文学家,也是现代文学批评家和思想家。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茨威格1922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941年14岁时参加德国纳粹军事训练,1945年参加了抵抗军,1946年他离开军队,开始他的文学生涯,当时他还唱歌及表演。
1947年,他在维也纳大学博士毕业,同年他的第一部可立克斯剧本《莎士比亚的孩子》首演,获得巨大成功,使他一夜成名。
1948年,茨威格开始在慕尼黑大学讲授文学和舞台剧课,同时也在欧洲各地巡回演出,并继续创作剧本和著作。
1953年,他发表《爱之激情》,这部剧本为他赢得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
此外,他还写了众多演讲稿、讽刺文学作品和论文,多次发表于当时的文学杂志上。
茨威格的作品极富哲理性,流露出他的主张:“一切的活动都应该出发于思想而不是动机,只有真正的思想发展,才能抵抗和消除任何偏见和宗教背叛。
”他的作品也充满了对人类和艺术的热爱,他鼓励人们对自己的智慧、思想和行为负责,同时也勉励人们追求完整的自由。
茨威格于1989年13月14日去世,终年67岁,他一生致力于创作文学作品,提出了宝贵的思想,并且为世界文学史上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作品仍然影响着全世界的读者。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3日),是著名的奥地利犹太裔作家
斯蒂芬·茨威格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3日),是著名的奥地利犹太裔作家。
中短篇小说巨匠,擅长人物的心理分析。
茨威格于1881年出生于维也纳,父亲是富有的犹太工厂主,母亲是银行家的女儿。
在中学时代,他深受尼采和霍夫曼斯塔尔的影响,17岁已在文坛崭露头角。
离开大学后,他到欧洲、印度、北非和美洲等许多国家旅行,结识了罗丹、罗曼·罗兰、维尔哈仑等人。
旅行生活及与各国艺术家的广泛交往,丰富了他的思想,扩大了他的创作题材和作品的生活画面。
茨威格在其4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为后人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文学财富,在诗歌、小说、传记、文学理论和批评等各个方面都蔚然成家,成就卓著。
其中以描写女性的中短篇小说和传记文学最为出色。
一、《火烧火燎的秘密》一位单身男爵在休假地与一名年轻的已婚妇人相遇。
男爵表面上向这位女子年幼的儿子表示友好,实际上是为了接近男孩的母亲,进而达到勾引她的目的。
男孩天真地误认为男爵的友好是唯一针对他的,所以格外珍视。
但他渐渐察觉到了这两个成年人之间的不可告人的感情奥秘。
朋友和母亲对他的欺骗使他纯真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极大伤害,他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反抗。
母亲终于悬崖勒马,男爵的阴谋未能得逞。
这段短暂的婚外插曲成为了母子二人之间的秘密。
在这部小说中心理分析大师茨威格将男孩的纯真、男爵的虚伪和居心叵测以及男孩的母亲。
一位已婚妇女受到诱惑时的内心骚动刻划得淋漓尽致。
1933年《火烧火燎的秘密》被拍成电影,并在纳粹制造的“国会纵火案”之后上映。
当时在街头的电影海报前,面对《火烧火燎的秘密》这个片名不少人露出会心的笑容。
在这种时间的巧合下,这部小说得以产生出人意料的非文学效果。
二、茨威格的女性小说在茨威格的中短篇小说中,以描写女性的奇特遭遇、透视女性微妙心理为体材的女性小说,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社会批判精神。
这些别具特色的女性小说,善于通过心理描写,提示女性隐秘的内心世界,再现人物的性格和生活遭遇;笔触细腻,语言优美,构思精巧,富有立体感。
茨威格简介
茨威格简介:斯蒂芬·茨威格(1881。
11。
28至1942。
2。
22),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
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
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
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
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
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斯蒂芬·茨威格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
他善于运用各种体裁,写过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还从事过文学翻译。
他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但他的作品中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最为著称。
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
其作品在世界范围都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
: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
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
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
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
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爱某种戏剧性的情节。
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的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的著名作家,从二十年代起,他“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
他善于运用各种体裁,写过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还从事过文学翻译,但他的作品中以传记和小说最为著称。
一八八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茨威格出生在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一个犹太富商家里。
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文艺熏陶,十六岁便在维也纳《社会》杂志上发表诗作。
茨威格介绍
斯蒂芬·茨威格简介:开放分类:外国文学、人物、作家、奥地利、小说家目录• 【作家简介】• 【作家的人生经历】• 【作家的文学历程】• 【作家死因的解释】【其他译名】斯台芬·茨威格,斯台凡·茨威格,简称斯·茨威格或茨威格。
【作家简介】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年),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
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
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伟大的悲剧》等。
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
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
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他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
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
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
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
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
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斯蒂芬·茨威格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
他善于运用各种体裁,写过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还从事过文学翻译。
他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但他的作品中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最为著称。
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
其作品在世界范围都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国内多家出版社在近年内出版过几乎所有他的传记著作和小说文集。
其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人的命运转折点》(又译《人生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又译《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滑铁卢之战》、《危险的怜悯》等;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异端的权利》、《麦哲伦航海纪》、《断头王后》、《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又译《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三位大师》、《同精灵的斗争》、《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等。
人物传记摘抄茨威格
人物传记摘抄茨威格一、引言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以其卓越的文学作品和传记作品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小说、传记、戏剧和文学批评等。
本篇文章将为您盘点茨威格的经典人物传记摘抄,让我们一起领略这位文学大师的魅力。
二、茨威格的传记作品特点茨威格的传记作品以其生动逼真的描写和深刻的分析而著称。
他通过对人物内心的细腻描写,让读者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和动机。
同时,茨威格善于运用心理学和人类学等学科知识,对人物性格和命运进行深入剖析。
三、经典人物传记摘抄1.《断头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茨威格在这部传记中,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细致分析和合理推测,成功还原了玛丽·安托瓦内特这位悲剧王后的形象。
他通过对王后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展现了这位美丽王后的复杂性格和悲惨命运。
这部作品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18世纪法国宫廷的政治和文化氛围。
2.《三大师传》——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这部传记是茨威格的代表作之一,他通过对三位伟大作家的生活和创作的详细描述,展现了他们各自的文学风格和思想特点。
通过对这些作家的刻画,茨威格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19世纪欧洲文学的发展和演变。
3.《与恶魔作斗争》——尼采这部传记是茨威格为哲学家尼采所写,通过对尼采一生经历的描述,展现了这位哲学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茨威格通过对尼采内心世界的深入剖析,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位哲学家的思想和命运。
四、结语茨威格的传记作品以其生动逼真的描写、深刻的分析和细腻的情感描写,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历史人物的形象和命运。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通过阅读茨威格的传记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文学艺术的魅力。
茨威格名词解释
茨威格名词解释
茨威格(Sigmund Freud)是一位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家和神经学家,他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他的工作对心理学、哲学和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茨威格的主要贡献是精神分析理论,他认为人的行为、思想和情感都受到潜意识的驱动。
他提出了许多术语来描述这种潜意识的力量,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术语:
1. 潜意识(Subconsciousness):指那些无意识的、无法直接觉察的思想和感觉。
茨威格认为,潜意识是人的行为和情感的主要驱动力。
2. 自我(Ego):指个体的意识和自我认同。
茨威格认为,自我是一种防御机制,用于保护人的意识和行为免受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欲望的干扰。
3. 无意识(Unconscious):指那些不受自我控制的、无法直接访问的心理过程。
茨威格认为,无意识是潜意识的一部分,它包含了许多被压抑的、不愉快的、甚至是危险的欲望和冲突。
4. 冲突(Conflict):指潜意识和自我之间的对抗。
茨威格认为,冲突是人类行为和情感的主要来源,通过分析冲突可以深入了解人类行为和情感的本质。
5. 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指自我用来应对潜意识冲突和欲望的技巧和策略。
茨威格认为,防御机制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但过度使用或错误使用会导致心理问题。
茨威格的思想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情感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不仅在心理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文化、哲学和艺术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茨威格简介资料
茨威格简介资料范文一:茨威格:一位文学巨匠茨威格(Stefan Zweig)是20世纪初期最杰出的德语文学家之一,也是继海涅后最受欢迎的德国文化名人之一。
他被誉为“欧洲普遍人类的代表”。
茨威格于1881年11月28日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成长于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
他早年从事剧作和诗歌写作,但是他的成名作《挪威的宾果》却是一本小说。
这本小说展示了他对人类情感和矛盾的观察和洞察。
在小说的主人公爱情的演化中,茨威格充满了关怀和怜悯,深刻地表现了人类经历的苦涩和幸福。
这也成为茨威格风格的见证。
同样的心理深度和文学价值也体现在他的其他文学作品中。
在茨威格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他的犹太身份成为了他经历的两个转折点。
为了逃避战争,他和妻子前往瑞士,并开始了自己的流亡生涯。
在流亡期间,他曾游走于欧洲各地。
这期间他写了许多受到读者欢迎的书籍,并成为了一个全球知名的文学巨匠。
但是,这种感人的辉煌之后是茨威格自己先前不可预见的末路。
茨威格和他的妻子因逃离纳粹德国而无所去,最终流亡巴西。
在巴西国内,茨威格的流亡生涯终止了,因为他在1942年自杀身亡。
当时,他正打算回普鲁士以享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但是他无法忍受对他所爱的非人性的感官调查。
尽管茨威格的生命短暂,他通过文学成就树立了业界的标杆。
在他的生命中,他写了小说、剧本、散文和回忆录等各种文学作品,一直是不可或缺的文化名人和思想领袖。
他的重要性可以从他在纳粹德国时被禁止的书籍中体现出来,这些作品表明了他对本质和人性僵局的愿景和思想。
他流有道德的手法和文学造诣,引领了许多文学巨匠的发展方向。
要点分析:此范文阐述了茨威格的生平,重点集中在他的成就和贡献,用词清新优美,简明扼要,循序渐进。
写作重点突出了茨威格的独特性并成功地概括了他的主要贡献。
范文二:茨威格:一个值得学习的思想家和文化人茨威格是一个有远见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化人。
他的作品和想法不仅在他自己的时代引领潮流,在今天也散发着巨大的影响力。
茨威格
“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
的桂冠送给了茨威格。
奥莉维亚· 德· 哈维兰 (1916年——) 琼· 芳登的姐姐 《乱世佳人》中扮演 善良贤淑的 梅兰妮
赏 析:C太太从苏格兰有钱的乡绅世家嫁入名门
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四十岁开始孀居,生活变得“空 虚寂寞”、“令人恹闷欲绝”,她表面保持平静,其实 充满“令人难受的、象是一阵胀塞胸臆的恶心似的内在 空虚”,这种压抑使她格外地渴望激情,她希望到“一 处人生巨轮旋转得最为迅速的地方”,以“欣赏别人情 感激荡”填补自己人生体验的缺乏。当她被一双充满狂 热激情的手吸引,继而被手的主人秀气、充满孩子气的 无助的脸激发出强烈的母爱,再到转化为不顾一切的情 爱,女主人公的激情迸发犹如火山喷发,无法自控。这 个在二十四小时内发生的疯狂故事其实是长期压抑下的 必然的激情爆发。 C太太:“只有从来不曾有过激情的人,才会在一生 中可能出现的唯一瞬间,表现出这般雪山突崩、这般狂 风乍起似的激情:多少年废弃无用的生命力忽然倾泻出
因为她不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把深沉的、痴情的爱,写 得那样崇高,“真是一部惊人 的杰作”! 高尔基:“你写得真好! 由于对您的女主人公的同情, 由于她的形象及其悲剧的心曲 使我激动得难以自制,我竟丝 毫不感羞耻地哭了起来。我不 知道有哪一位作家,能用这么 一种对于女人无限尊重而且体 贴入微的态度来描写女人。”
活的矛盾,及其对女性造成的困惑。情欲的影响 使道德举动更人性,道德引领使情欲最终归属于 崇高情感或社会规范之下。目的是 促进人们道德观念与精神面貌的更新与提高。
为什么茨威格对 女性倾了格外的关注?
茨威格出身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血统的资 产阶级家庭。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作 为一名知识分子,特别是作为一位富有同 情心、性格内向而感觉敏锐的艺术家,他 痛切地感受到经济的萧条和道德的沦丧给 人类尤其是女性带来的不幸。 女性在社会、婚姻、家庭中往往处于不 受尊重与无可安慰的处境。因此,展示女性 的情感天地、生活遭遇,同情她们的不幸, 赞美女性的馈赠和牺牲,就成了茨威格小 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奥地利茨威格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腔热情乘氢气球横渡海峡葬身大海的罗泽尔
一叶轻舟,漂流长江而翻船身亡的尧茂书
长江漂流
荆 刺壮 风 轲 杀士 萧 秦一 萧 皇去 兮 失兮 易 败不 水 的复 寒 返,
1986. 1.28 美 “挑 战者” 号升 空后 爆炸.
2003年2月1日,美“哥伦比亚” 在返回地面时失事,7名宇航员全 部遇难
——失败之悲
“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 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 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 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作证之悲
1.艾文斯精神失常,死了。
2.奥茨像一位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3. 羸弱的三个人决定骄傲地在帐篷里 等待死神的来临。而且始终没向世界哀 叹过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1912.3.29
1912.10.29
帐篷里 营地
帐篷
1912.11.12
发现尸体并垒了石墓
南极点1912年1月18日
12.1.16 5 个 人 屠宰场地12.2.17
4
个
贮藏点12.3.2
人 离贮藏点还差17公里12.3.29
3个人
离下一个贮藏点还有20公 贮藏点 里12.3.21 12.11.12发
找出哪些细节最让你激动 难忘,说说理由?
张
骞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前往大月氏国, 途中被匈奴族捉去囚禁了11年,但他获释后再度前 往中国以西的地方探险,他的旅行路线经过阿富汗。 当时尚无人到过中国以西这么远的地方。因此, 张骞给皇帝带回了中国第一次听到的关于印度、 中东以及欧洲诸国的消息。张骞是第一位横穿阿 富汗旅行的中国人,后来这条路线后来被称为 “丝绸之路”。
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时简介
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时简介
《人类群星闪耀时》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代表作,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之一。
小说于1937年首次出版,深受读者和评论家的赞誉,并获得德国和奥地利的文学奖项。
小说主要讲述了三个不同背景、不同国籍的革命者在20世纪初期的各自命运,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其中,奥地利革命家,教授里德尔是小说的主角。
他在政治和个人生活上的经历和成长,同时也代表着茨威格对欧洲的政治和文化形势的思考和观察。
小说通过描写各个人物的内心和行动,反映出那个时代人们的理想、信仰、欲望和挣扎。
茨威格用丰富的历史、政治、文化背景和精彩的故事情节,展现了人类智慧、艺术、科技和文明的历程和不断挑战自身的精神。
《人类群星闪耀时》深刻地反映了茨威格的人文主义和社会关怀,是一部对人类文明的思考和献礼,也是一部引人深思的文学经典。
茨威格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发表《致外国友人的信》;
1916年,在莫扎特故居萨尔茨堡购买了房屋;结识女作家弗里德利克·封·温德尼茨;创作了戏剧《耶利米》,第一部反战剧在瑞士首演,取材与《圣经·旧约》中的《耶利米书》;
1918年,发表文章《信奉失败主义》、小说《桎梏》;一战以奥德失败告终;
茨威格的传记文学创作植根于西方文化的沃土和现实生活,深受人道主义的滋润,受到尼采、泰纳、罗曼·罗兰、斯特拉奇和弗洛伊德等的影响,深入传主的内心世界,细致人微地展现传主心理的发展与变化。[5]
4
人物影响
编辑
茨威格去世后,巴西总统下令为这位大师举行国葬。成千上万的民众,不久前曾踊跃参加这位作家的朗诵会,这时怀着悲痛的心情跟在灵车后面为他送葬。巴西政府决定把茨威格生前最后几天住过的那幢坐落在彼特罗波利斯的别墅买下来,作为博物馆供人参观。
茨威格的小说有个鲜明的特点,即他的小说带有—种戏剧的味道。无论是《二十四小时》中年轻赌徒的手、《月光胡同》里那寒光闪闪的匕首,还是《陌生女人》那隐隐绰绰的反复出现的白玫瑰,无不具有戏剧的夸张和悬念性质.而作品中大段甚至整篇的人物独白,正是戏剧的表现形式。[3]
传记
茨威格的传记文学作品主要是两大部分,一是以《世界的建筑师》为总题的文学家传记,其传主有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荷尔德林、克菜斯特、尼采、卡萨诺瓦、司汤达、列夫·托尔斯泰。这些人大都是从19世纪到20世纪响当当的文学大师,今天放眼这个名单,几乎就是一部19世纪的欧洲文学思想史。二是一系列历史人物传记,其中包括四百年前的人文主义者伊拉斯,拍案而起、反抗宗教改革家卡尔文思想统治的瑞士勇敢学者卡斯特里,16世纪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和18世纪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内特等。无论是叙述传主的生平,还是评价其地位与功过,不管是刻画其心理与行为,抑或是描述其命运与得失,都是从人道主义出发,肯定自由理念和人道情怀,抨击思想禁锢和专制独裁,表达了茨威格爱人类、爱生命的人道主义精神。
茨威格
作品 : 其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折点》)《一个陌生女 人的来信》(又译《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 )《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 时》《滑铁卢之战》《危险的怜悯》等; 回忆录:《昨日的世界》
传记:《异端的权利》《麦哲伦航海记》《人 类的群星闪耀时》《同精灵的斗争》《三位师 》《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三作家》、 《罗曼·罗兰》、《断头皇后》(或《断头艳 后》)、人物传记《列夫·托尔斯泰》等一些 极好的作品。 他的作品《伟大的悲剧》(选自《人类的群星 闪耀时》)被选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列夫 ·托尔斯泰》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普拉斯特的春天》:一个通过出卖肉体跻身 上流社会的女人,因为参加赛马会的新衣服没 有做好,担心自己不能成为焦点,于是赌气不 去,事后又后悔,于是伪装成农家女,偷偷赶 往现场,结果遇到了一个穷学生,重新尝到初 恋的感觉的经历。 •《相同又不同的姐妹》:两个虚荣好斗的贫家 双胞胎姐妹,姐姐做了政妓,风光无限,大家 都爱她。妹妹见被抢了风头,大怒,赌气做了 修女。政妓妒忌修女妹妹吸引了她的情夫,于 是找人诱奸了妹妹,把她也变成政妓。
小说:《最初的经历》 《马来狂人》《恐惧》 《感觉的混乱》《人的 命运转折点》《一个陌 生女人的来信》《象棋 的故事》《一个女人一 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危险的怜悯》等; 传记《三位大 师》《 同精灵的斗争》《三个 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 等。
作品赏析:
小说部分:
•《夜色朦胧》:一个少年在夜色朦胧中和一个 神秘少女度过了一个销魂荡魄的夜晚,但始终不 知道她是谁。他一直以为是他的二表姐,为了看 她一眼以至于从树上摔下折断腿骨,在他卧病养 伤时,神秘少女才露出真面目,原来她不是自己 的二表姐,而是自己想也没想过的自己的三表姐。 作者用印象主义手法描绘出朦胧夜色中的花园和 令人目迷神眩的幽会。 •《贵妇失宠》:描写法国大革命时,一位曾掌 控国家大权的贵妇突然没落后的心理过程。
斯蒂芬茨威格
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作家在无情地鞭挞着人类的灵魂,
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立即行动快速反应 而同时,也能让你感到他对人的深
1904年写信给日皇和沙皇反对日俄战争。
作家在无情地鞭挞着人类的灵魂,
五、六十年代托尔斯泰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
教学目标 而”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如托尔
皮肤: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
那样粗糙。
表情:这副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他
•学习、掌握肖像描写的技巧 赞美他犀利的目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额头:像是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皮肤: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
深刻而准确的。
速读课文,找出对 了解托尔斯泰的伟大思想
皮肤: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托尔斯泰的外貌描写的 表情:这副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他
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 课文第二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
语句。 人能听到一种深深的叹息,感受到
1、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 斯泰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
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的原因,并尽其自己毕生的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所以
那样粗糙。
1、写出托尔斯泰目光犀利深刻,具有准确的洞察力。
•了解托尔斯泰的伟大思想 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德语文学选读-第十三讲-茨威格
•
从1907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在创作上渐趋成熟。
除了《泰西特斯》(1907年)、《海滨之屋》(1912年)
和《化身戏子》(1913年)等剧本外,他还发表了小说
集《最初的经历》(1911年),由有声望的莱比锡岛屿
德语文学选读&德语简史
1
第十三讲
• 茨威格 • Stefan Zweig
2
茨威格简介
•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
年),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 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 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 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 煽情功力十足。
宽容和理解。
• 4.长于心理分析 • 5.博采众家之长,且能形成自我独特的风
格
10
•Brief einer Unbekannten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11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背景
• 1. 作者经历 • 陌生女人:前妻弗里德里克+ “巴
黎恋人”玛赛尔
• 2. 对真挚纯洁的爱情,自尊自爱
的热恋中的女子的礼赞
的回忆录》,这是他一生的历史,也是他那一代人的历史;
这是对昨日的世界,亦即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沉沦的资
产阶级世界的回忆。他死后发表的《象棋的故事》
(1941年),是他的最后一篇小说,沉痛地诉说了一个
心灵和才智遭到纳粹摧残的人的经历。
9
写作特点
• 1.表现形式不标新立异,整体都倾向于写
实。
• 2.着重刻画内心,但也不忽视故事情节 • 3.在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中充满爱和同情,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小说家、传记作家。茨威格解读
只要对南极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 设立在南极南纬90度的科学实验站取名 为阿蒙森——斯科特站。
这是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 点的两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 国人斯科特。
1910年6月,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 1911年10月,他们在新西兰的埃文斯角附近登陆,准备在 当年12月至第二年的1月左右征服南极点。可是就在这时候, 他们得到消息说,挪威人阿蒙森率领另外一支探险队正向南极 进发,要“和他争夺第一个揭开冥顽的地球的秘密的荣誉”! 于是,斯科特一行于11月1日匆忙出发, “去争取国家的 荣誉”。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 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 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
听读课文,理出文章的主要事例
热情高涨地奔向极点——极点惊现挪威国旗—— 心情无比沮丧失望——履行冷酷无情的职责—— 归途遇上暴风雪——遭遇疲惫、冻伤和饥饿—— 艾文斯精神失常而死去——燃料越来越少——— 奥茨英勇地走进暴风雪——3月29日三人静候死 神来临——斯科特记日记直到生命最后一息—— 10月29日救援者发现他们的尸体和遗物。 请据此为文章分段
1、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大陆年均气温为零下25 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89、2度。 2、南极是世界上冰雪贮量最多的大陆,冰盖面积达 2700万立方公里,相当于世界总淡水量的72%。3、南极是世界上 Nhomakorabea干燥的大陆。
4、南极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陆。这是地球上最后 一块未被开发的大陆。有着世界上最干净的水,土和 空气。但也无处不隐藏这致命的危险,如:奇寒,杀 人风,冰缝,白色沙漠,移动的岛屿、雪盲 。
千百年来,南极这个亘古长眠的世界一面向世人 展示着自己冰肌玉骨、绝世无双的美丽,一面以其层 层冰嶂、酷冷奇寒的肃杀之气凛然回绝了人类无数次 好奇的拜访。因为那里的天气实在是太恶劣了。 而近百年来,无数探索者在南极留下了他们的足 迹,他们为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有的 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茨威格名言名句
茨威格名言名句
1. "从来不足为奇的是,无论在什么时代,政府都是由一些、
或优秀、或卑鄙、或荒谬、或愚蠢的人组成的。
"
2. "在暴政面前,最无耻的事情就是沉默。
"
3. "人民的自由与幸福不应该是政府的赏赐,而是天生的权利。
"
4. "对于正义而言,灵魂是比身份更重要的。
"
5. "智慧不仅来自书本,更来自经历与观察。
"
6. "真正的勇气并不是惧怕,而是认识到真相后仍然坚持。
"
7. "智者因思考而富有,愚者因消费而贫穷。
"
8. "友谊只有在真实的基础上才能存在,虚伪的友谊只会让人
感到寂寞。
"
9. "诚实是一种永恒的美德,而虚伪是一种可悲的背叛。
"
10. "敏锐的眼光可以看穿表面的虚伪,而不屈不挠的意志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
茨威格生平及代表作
茨威格生平及代表作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是奥地利的著名作家,从二十年代起,他“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
他善于运用各种体裁,写过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还从事过文学翻译,但他的作品中以传记和小说最为著称。
斯蒂芬·茨威格代表作《恐惧》《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八八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茨威格出生在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一个犹太富商家里。
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文艺熏陶,十六岁便在维也纳《社会》杂志上发表诗作。
一八九九年中学毕业,入维也纳大学攻读德国和法国文学,接触了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研究和翻译过法国波德莱尔和魏尔伦、比利时凡尔哈伦的诗歌。
一九零零年曾去柏林学习过一个学期。
他有意识地深入社会底层,了解一些遭人唾弃的卑贱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
一九零三年获博士学位。
茨威格早期的诗集《银弦》(1901)和《早年的花冠》(1906)、小说集《埃利卡·艾瓦尔德之恋》(1904)等,受当时盛行的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影响,缺乏内容和新意。
从一九零七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在创作上渐趋成熟。
除了《泰西特斯》(1907)、《海滨之屋》(1912)和《化身戏子》(1913)等剧本外,他还发表了小说集《最初的经历》(1911),由有声望的莱比锡岛屿出版社出版。
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茨威格在《柏林日报》(9月19日)上发表《致外国友人》一文,表明自己忠于同他们的友谊,以及来日和他们携手重建欧洲文化的愿望。
第一次大战期间,欧洲许多知名作家都未能摆脱狭隘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的影响,唯有少数人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反战立场,茨威格便是其中之一。
茨威格经历了战后的灾难:饥馑、寒冷和通货膨胀;对他触动最深的是社会道德的沦丧。
此后的二十余年是他的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他的主要作品,大多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32年,历史人物传记《玛丽·安东内特》;
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于次年移居英国,同年被纳粹驱逐出故居,开始流亡生活;妻子介绍一位流亡的犹太少女夏洛特·阿尔特曼做秘书;创作出《看不见的收藏》《日内瓦湖畔的插曲》《旧书商门德尔》《巧识新艺》等作品;
1934年发生维也纳事件,奥地利的法西斯分子要求德、奥合并,遭5年以后,茨威格的作品首先在美国和日本,接着在苏联引起强烈反响,惟独在德语国家似乎为人所遗忘。直到1981年,茨威格诞生一百周年,联邦德国S·费歇尔出版社重版了茨威格的作品,他的中短篇名篇《奇妙的一夜》、《感情的混乱》,他的作家传记《三大师》、《与妖魔搏斗》,他的历史人物传记《约瑟夫·富歇》、《玛丽·安东奈特》以及他惟一的长篇小说《爱与同情》先后出版,并且一再重版。读者似乎发现了一颗文坛新星,从此茨威格名声大振,不仅他生前已经发表过的名篇逐一再版,便是他生前从未发表过的遗稿也被克鲁特·贝克整理付印。于是读者得以欣赏茨威格的另外两部长篇小说《变形的陶醉》和《克拉丽莎》以及其他第一次问世的中短篇。从1981年掀起的茨威格热,至今持续不衰。这至少说明,他被人遗忘,并非他自己的过错。五十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可一世的“元首帮”葬身在瓦砾堆里,遭到千古唾骂,茨威格却在他那遍布全世界的读者心里得到永生。[6]
茨威格的传记文学创作植根于西方文化的沃土和现实生活,深受人道主义的滋润,受到尼采、泰纳、罗曼·罗兰、斯特拉奇和弗洛伊德等的影响,深入传主的内心世界,细致人微地展现传主心理的发展与变化。[5]
4
人物影响
编辑
茨威格去世后,巴西总统下令为这位大师举行国葬。成千上万的民众,不久前曾踊跃参加这位作家的朗诵会,这时怀着悲痛的心情跟在灵车后面为他送葬。巴西政府决定把茨威格生前最后几天住过的那幢坐落在彼特罗波利斯的别墅买下来,作为博物馆供人参观。
1928年应邀赴前苏联,与高尔基结识,且完成了由三本书组成的著名的作家传记《世界建筑师》:《三位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与魔的搏斗》(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三位作家的生平》(卡萨诺瓦、斯汤达、托尔斯泰);出版了由12篇人物故事组成的集子《人类群星闪耀时》;
1929年,历史人物传记《约瑟夫·福煦》;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欧洲并不是个和平世界,貌似安全的表象下隐藏着动荡不安,战争阴云的笼罩使到处呈现出血腥和混乱。生活在这一时代的欧洲人难免或多或少地承受着环境变异历带来的负面结果:物质的贫乏、环境的压抑与精
神的负担。尽管茨威格小说中的人物在物质生活上属于不愁温饱、生存不受威胁的有产者阶层,然而茨威格知道饱食终日的物质生活安宁并不能逃避精神的困扰,为了体验,茨威格给他的人物设置了种种特殊的环境:陌生女人的“生活天地非常狭小”,“设法向别人诉说心事”,没有人“指点,提醒,毫无阅历”,“失情少女心冷怠沉”;而马来狂人由于挪用医院的公款被逐出鹿特丹,他没有被放到“有人、有俱乐部、有高尔夫球、有书报的城市里去”,而是去了一个离最近的城市还有两天的路程的地方,社交圈子只有几个令人乏味的官员和几个混血儿,其他的就是茫茫无尽的森林、种植园、沼木丛和沼泽地。他们沉溺于自我内心世界的人,是一些被遗弃者,这些人物通常是有些空虚、孤独和自闭的,他们缺乏正常社交的机会,缺乏正常且平庸日子的充实,久而久之、也随之失去了社交的能力和愿望,感情也失去了一个正常的解放管道。但心灵的积累越多,受得压抑就愈大,只要有一个合适的契机,它爆发时更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
1919年后长期隐居在萨尔茨堡,埋头写作。
1920年,与离异并带有两个孩子的温德尼茨结婚,创作《三位大师》;
1922年,出版“链条小说”的第二本小说集《热带癫狂症患者》,收录《热带癫狂症患者》《奇妙之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芳心迷离》等,写成年期的情欲,展示由情欲所控制的成年
女的心态,它们在潜意识的驱使下犯下了所谓的“激情之罪”;
1926年,发表文章《匆忙的静中一瞥》;
1927年,第三本小说集《情感的迷惘》,收录《情感的迷惘》《一个女人一生中的
二十四小时》《一颗心的沦亡》等六个短篇,写老年期的情欲,主人公都是历经沧桑的过来人,这些人在情欲的驱逼或意外打击时心灵的震颤和意识的流动;
1905年,发表了专著《魏兰》;
1906年,第二部诗集《早年的花环》问世;
1907年,第一部诗剧《泰西特斯》发表,次年上演;
1910年,发表专著《艾米尔·瓦尔哈伦》;
1911年,结识弗洛伊德,并一直保持友谊;悲剧《滨海之宅》问世,次年上演;第二本小说集《初次经历—儿童国度里的四篇故事》出版,收录《朦胧夜的故事》、《家庭女教师》、《灼人的秘密》和《夏天的故事》;以青春萌发期的儿童视角去观察为情欲所主宰的成人世界,去探索去描绘为情欲所驱使的人的精神世界,这成为他此后作品的一个基调,他把这部小说集称为他“链条小说”最初的一部;
190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银弦集》,收录50首诗歌;
1902年,转入柏林大学攻读哲学;维也纳《新自由报》刊出了第一篇小说《出游》,取材于《圣经》;
1902年,出版了《波德莱尔诗文集》;编选了《凡尔哈伦诗歌集》;
1903年,获得博士学位。
1904年,大学毕业,以《泰纳的哲学》取得博士学位;后任《新自由报》编辑,出版第一部小说集《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收录《雪中》、《出游》、《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和《生命的奇迹》四篇小说;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等地游历。
混乱而碎裂的生存环境,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冷漠的关系,造成了大量情感沦落者,内心的孤独无助常常促使他们表现出一些僭越情理的行为,那完全是一种不自觉的挣扎,是溺水者妄想抓住一根救命稻草的徒劳。正因为此,茨威格作品的人物都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勇气和高傲。[3]
茨威格笔下人物的奇特行为常常突如其来,常常有违一般意义上的伦理道理。所以,当激情过后,当事人或羞于开口,或不屑于与世俗妥协,把自己的真实绽放暴露于世人,被世人所嘲弄甚至耻笑。但人心灵的负荷不致过重,一旦到了极限,倾诉的欲望会席卷一切,这些压抑过久长期处于失语状态的人,需要遏上合适的对象和合适的时机,语言就会排山倒海,不可阻挡。茨威格不仅知道并且把握了这一点,几乎不让任何的插话或者无用的描写引导提示和中断倾诉者,从而削弱了表现的力量。大段连贯的、急切得近乎神经质股的告白,与其说是对人倾诉,不如说是独白,一种游移于社会边缘的焦灼不安状态下的喃喃自语,一种借助陌生人这个介质对往事的重温。茨威格正是抱着这种对生活在那个时代、那个乱世里人的深切理解和同情,才选择了这种表现形式;或者说,也只有这种形式,才使茨威格作品里人物的情感得到充分的、淋漓尽致的表白,让读者通过这些人物的叙述来认识那个时代对人物的扭曲和异化,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把那个时代推上了审判席。
法西斯上台前,茨威格的创作如日中天,在德国作家中拥有读者之众,很少有人能超过他。他的作品雅俗共赏,销售量直线上升,他思想深邃而不流于晦涩,文字平易而不流于肤浅,情节动人而无斧凿的痕迹。他没有德国作家故弄玄虚的通病,没有玩深沉的“哲理思考”,也没有为卖弄渊博而故意生造出来的古怪词句。
茨威格在德语文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是因为他在世界上广受欢迎,是翻译语种最多的现代德语作家,更因为他的作品中洋溢着对人性的关怀、回旋着深入骨髓的心灵旋律。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最完美的应用。在他的笔下,人物不再是单薄的名字背后的某个典型形象,而是富于多样的人性特征。因而,评论界称他为“打开弗洛伊德危险闸门的心灵猎手”。
1912年,独幕剧《变换不定的喜剧演员》问世,同年上演;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发表《致外国友人的信》;
1916年,在莫扎特故居萨尔茨堡购买了房屋;结识女作家弗里德利克·封·温德尼茨;创作了戏剧《耶利米》,第一部反战剧在瑞士首演,取材与《圣经·旧约》中的《耶利米书》;
1918年,发表文章《信奉失败主义》、小说《桎梏》;一战以奥德失败告终;
茨威格是个典型的学者型作家,他的成功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善于学习,勤于学习。茨威格的文学创作尤其是他的传记文学创作,与他生活的时代和历受的教育关系极为密切。维也纳养育了茨威格,培育了他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培养了他无与伦比的艺术鉴赏力,造就了他的艺术才能。他深受西方人道主义精神熏陶,又批判地接受尼采超人哲学、泰纳、罗曼·罗兰、斯特拉奇和弗洛伊德等人的思想、学说。[4]
小说
茨威格的体品,尤其是他的小说创作,主要以“情感、激情一情欲、女性”为主题,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展现出的各种复杂丰富的感情活动和心理状态,恰与中国读者的审美期待视界相融通。这些小说文本或者重视对少男少女青春萌动的心理剖析,或者记录为情欲所驱使而犯下激情之罪的成年男女的痛苦心灵自白,或者描写暮年男女激烈情感历程的悲苦回忆。读者在茨威格的作品里“发现了一个陌生而吸引人的情感世界”,并为此与它们产生了“共鸣”。
1938年,奥地利并入德国后,他便加入英国籍,不久又离英赴美,
1940年经纽约去巴西,时值法西斯势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
1942年,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绿蒂(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1作者生平
1881年,茨威格出生于奥匈帝国的首都维也纳,犹太人,家境富有。
1898年,17岁的茨威格在杂志上发表第一首诗;
1899年,茨威格中学毕业;
1900年,已有200首诗歌问世;在维也纳大学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接触了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研究和翻译过法国波德莱尔和魏尔伦、比利时凡尔哈伦的诗歌。
茨威格这种纯正真切平易近人的风格,是他赢得读者的主要原因。在广大读者心目中,茨威格既是个杰出的艺术家,又是个能给人以慰藉、启迪的朋友。然而,这样一位优秀的作家却长期为文学史家和评论家所忽略。
1933年以前,反映迟钝的文学评论家还来不及对他的作品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1933年茨威格的作品被焚遭禁,从此这位犹太作家几乎从德国学者的视野中完全消失。